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1
高一地理第四章第一节知识点
高一地理第四章第一节知识点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及其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高一地理学科中,第四章第一节是我们学习的重点,本节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知识点:一、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存产生着重要影响。
人类社会的活动也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改变和影响。
1.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和自然灾害等都对人类社会的决策、发展和生活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地理位置的不同使得各个地区的资源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差异。
地形地貌的不同决定了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对农业发展、城市规划和区域一体化产生影响。
气候水文的变化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水资源利用和能源开发。
土壤植被的类型和分布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旅游资源的利用等。
2.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社会的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改变和影响。
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都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
例如,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和城市建设会导致大量的能源消耗、水资源浪费和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
过度的农业生产方式可能导致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开采和能源消耗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地理信息系统与地理思维方式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将地理学内容和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和可分析的工具。
它通过将各种地理数据以地图的形式进行整合和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地理现象。
地理思维方式是通过分析和理解地理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形成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地理思维方式包括地域观念、区域观念、尺度观念和综合观念等。
三、地理研究方法地理研究方法是进行地理学研究的工具和手段,主要包括实地考察、统计分析、遥感技术和地理模拟等。
实地考察是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探究来获取地理信息和了解地理现象。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三章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互动·探究区
[反思归纳]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第二节
(1)每一要素都作为 整体 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 互联系、相互作用。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例如,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干旱 是其最突出的环境特征;海南岛是典型的热 带季风气候, 湿热 是其环境的突出特点。 其整体
性表现如下表:
(3)图甲和图乙分别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什么特点?
互动·探究区
第二节
答案
(2)C
(1)A—②
B—③
C—①
D—⑤
E—④
(3)图甲反映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 的演化过程。图乙表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 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化学过程 的性质与强度。 ②间接影响: 气候通过影响 岩石风化过程 、 外力地貌形
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 成和发育。
4.生物与土壤
互动·探究区
5.地形与土壤
第二节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 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互动·探究区
互动·探究区
答案
第二节
(1)整体
(2)成土母质的粒度影响土壤质地,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气候直接影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 度,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 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 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冻土是指温度低于0 ℃并含有冰的土壤和岩石。冻土可分为多年冻土和 季节性冻土。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暖季融化、寒季冻结的活动 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又称永冻层);季节性冻土则只有活动层,在暖季全部 消融。下图为祁连山木里河某段河谷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是其他自然地理要素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的主要场所 气候 大气过程支配着海陆间的水循环和地表的热量平衡 水文 各种水文过程是自然界内部相互联系的纽带 土壤 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联系其他要素的关键环节
动物的存在使自然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能量利用更加充分,物质循 生物 环的速度更快;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使自然界中的无机物质合成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探究一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情境探究] 2020年8月21日凌晨,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富泉镇受连续强降雨影响,发生山 体滑坡。原本覆盖绿色植被的山体表面露出一块斜长约880米、宽约280米 的泥黄色破坏面,阻塞河道。此次山体滑坡造成一省道交通中断和人员伤亡。 结合材料探究: (1)此次山体滑坡影响了哪些地理要素?(综合思维) (2)植被要素的变化与山体滑坡有何关系?(综合思维) 提示 (1)地貌形态的改变(山体滑坡)导致了水文状况的改变(形成堰塞湖),地 表植被的破坏,进而影响了人类活动(淹没村庄,摧毁交通)。 (2)山区植被覆盖率的减少可能会引发山体滑坡。
(2)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 他区域。首先明确该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该区域 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 以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分析如下。
2.合理利用资源 (1)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到资源利用减量化。 (2)开展综合利用,做到废弃物排放减量化。 (3)寻找替代产品,尤其是稀缺资源的替代产品。 (4)对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做好预案,积极防范问题的发生。 (5)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22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作用
太阳能
→ 化学能 光合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
呼吸 → 热能
分解
、重力
(1)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 球水的动态平衡;
(1)促进自然界物 (1)形成了丰富的矿产 质和化学元素的迁 资源;
意 (2)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 义 不平衡的矛盾;
移运动,能量的流 动、转化;
(2)改变了地表形态, 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
续表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水文与生物
不同水文条件下, 生存着不同类型的 生物
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环境,芦苇生长在水湿环 境
生物的出现也改变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着水的化
着水文状况
学成分
生物在土壤的形成 过程中起着主导作 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 土壤与生物 用
土壤也影响着生物 的分布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宜茶树的生长
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内容
举例
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 在流水侵蚀下,高原的峡谷不断拓宽,高原面萎缩,逐
演化
步演化为山地;山地逐步侵蚀为丘陵,进而演化成平原
自然环境的演化,是要素间 物质迁移的结果
水与岩石间的物质迁移导致了流水地貌的演化
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 山地演化为丘陵的过程中,坡面变缓,地表径流减少,
(1) 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阿塔卡马沙漠的环境特征。 [答案] 阿塔卡马沙漠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气候极端干旱;干旱的气 候导致该地河湖稀少,多为咸水湖;植物难以生长,植被稀少;降水稀少、地 表缺乏植被,导致土壤贫瘠、富含盐类物质。
(2) 从大气运动角度,简析阿塔卡马沙漠降水稀少的可能原因。 [答案] 阿塔卡马沙漠大致位于南纬20°—30°之间,大部分地区受副热带高压 带和东南信风带控制;东南信风来自内地,且该沙漠处于山地背风坡,空气中 水汽含量极少;副热带高压和背风坡的东南信风,均以下沉气流为主,水汽难 以冷却凝结成雨;西部沿岸地区受寒流影响,空气下冷上暖(形成逆温层), 抑制了空气对流,不利于成雨。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新学指南)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梳理】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与能量交换(1)类型: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2)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地理环境整体发展演化的基础,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三大循环简图3.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1)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运动,能量不断流动,把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2)根本作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主要体现。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如下表:生产功能平衡功能性质指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保持环境稳定的功能形成过程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举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长发育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稳定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特点(1)变化性: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2)统一性①含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②表现:某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演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2.意义: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新教材(2019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下列对图中空白处内容的补充合理的是( A.甲──水位下降 B.乙──改善局部气候 C.丙──增加 D.丁──加重
B )。
课堂练习
4.我 国 南 方 低 山 和 丘 陵 地 区 , 高 温 多 雨 , 水 网 密 布 , 地 表 多 红 壤 , 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种自然景观特征体现了( A )。
A.陆地环流的整体性 B.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7.①~④各自然带中,除南极洲外,各大洲均有分布的是( D )。 A.① B.② C.③ D.④
8.下列关于图中自然带分布和成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①自然带的形成与洋流无关 B.②、③在非洲分布最广 C.④常年受西风影响 D.南北回归线附近均形成③
A.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南方环境的独特性 D.自然景观的复杂性
5.陆地自然带的构成要素中不包括( C )。 A.气候 B.植被 C.岩石 D.土壤
课堂练习
右图为“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6~8题。 6.自然带①→②→③体现的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 律是( C )。
学以致用
天津南翠屏公园
天津南翠屏公园 占地面积为33.5万平 方米,其中山体占地 面积为12.1万平方米, 环山水体面积约为8.5 万平方米,山体主峰 高达52米。山体造景 全部采用建筑渣土, 变废为宝,充分体现 环保功能。
这座由建筑渣土 建成的人工地貌景观 对当地自然环境带来 哪些影响?
平衡功能:各要素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使自 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 2.各要素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形成一个整体。 3.其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4.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会产生单个自然地理要素所不具备的新
中图版高中地理高中地理必修一《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二、世界主要植被类型 1.热带植被:主要包括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等。 (1)热带雨林 ①分布:南北纬 10°之间的南美洲__亚__马__孙__河__流域、非洲刚果盆地、 亚洲__东__南__亚____地区。 ②特征 a.植物种类丰富,植物群落结构复杂。 b.主要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 c.没有老叶更新的周期性,也没有一定的开花季节,四季常绿。
提示:(1)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横贯大陆东西。 (2)大 热量(或太阳辐射) (3)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受西风带控制;夏季高 温少雨。 (4)地处迎风海岸和山地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有暖流流经,起增 温增湿作用。
【核心考点突破】 1.热带植被类型 (1)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南北纬 10°之间,终年湿润多雨的热带气候 区。植被群落结构复杂,主要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树 冠参差不齐,色彩不一,树干高大笔直,分枝少,具有板状根(如 紫茉莉、龙脑香科植物)、气生根(如榕树属植物)。中型叶或大型 羽叶常绿,下层植物常具滴水叶尖及花叶现象。茎花现象也是雨 林乔木的一个特征。另外,藤本植物、绞杀植物、附生植物等构 成了雨林的特殊景观。
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D.地下部分分支减少
解析:第 1 题,该植被地上部分矮小,地下根系扎得深,生长范 围广,有利于吸收充足的地下深层的水分。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 最突出的特征是干旱,地表水缺乏,A 对。湿润区植物根系浅,B 错。寒冷、炎热不是植物根系发达的主要原因,C、D 错。第 2 题,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获取足够生存的水分,C 对。地上部分 植株会变得更矮小,A 错。地上部分叶片变小或变成针叶或刺,B 错。地下部分分支增多,D 错。 答案:1.A 2.C
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课件-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平衡功能 生产功能
物质迁移 能量转换
相互联系 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
读下图,回答下面两题。
1.图中体现的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
C 能是( ) ①循环功能 ②转化功能 ③生产功能 ④平衡功能 A ③ B ④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D 2.图中地理要素产生的新功能,一起参与作用的
圈层是( ) ①生物圈 ②水圈 ③岩石圈 ④大气圈 A ①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案例探究四 请把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用示意图画出来 生物
构成气地候 理环境的各要降水素相互依赖、相水互文制约 水汽
地貌
矿物质 形态特征
土壤
案例探究五
1.大尺度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12..大 各尺 圈度 层自通然过地岩理石环圈境物中质有循哪环些 、圈 水层 循? 环、生物循环、大气循 环2.等各进圈行层联间系是和通作过用哪。些循环使彼此间进行联系与作用的?
案例探究五
3.岩石圈物质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等是如何进行的?能量 来源于哪里?这样的循环有什么意义?
水圈 水循环
环节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
简图
下渗
水汽输送
降水
蒸发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蒸腾
蒸发
水圈 水循环
能量来源 太阳能、重力能 意义 ①使全球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海轮
已建成装机容量25 万千瓦以上水电站 正建或计划建装机容 量25万千瓦以上水电 站
案例探究二 地貌与水文的相互影响
对比左侧中国地形图和右侧中国水系图,思考,地形和水文如何相互影响? 你还能举出其他例证吗?
3.河流对地形的影响: 山区水流速度较快,侵蚀作用强烈 (下蚀作用刨深河谷,侧蚀作用加 宽河道); 平原地区,水流速度较慢,沉积作 用显著(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入 海口形成三角洲)。
高一地理寒假复习提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一地理寒假复习提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工作计划、演讲稿、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合同范文、活动方案、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insights, work plans, speeches, lesson plans, essays, contract samples, activity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第1页共2页高一地理寒假复习提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进行着物质能量交换自然地理要素:大气、水、地形、土壤、岩石、生物。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4单元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课
以区域 案例的 形式考 查地理 环境整 体性的 表现、成 因,突出 因果逻 辑的推 理,多以 综合题 为主
考点二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3-
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 整体,并不断进行 物质运动 和 能量交换 ,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 变化。
考向一
考点二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20考向二 素养提升7
思路分析第(1)题,
第(2)题,
考向一
考点二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21考向二 素养提升7
第(3)题,
命题立意 本组题以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整治效果为背景材料, 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学生的区 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
水循环
物 质 循 环 简 图
能 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 输送)、重力能(降 水、径流)
生物循环
太阳能 化学 能 热能
岩石圈物质循环
地球内部热能、太 阳能、重力能
考向一
考点二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16考向二 素养提升7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 维持全球水的动态 意 平衡;②缓解不同纬 度间热量收支不平 义 衡的矛盾;③海陆间 联系的主要纽带,不 断塑造地表形态
解析 答案
考点二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18-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PPT课件
大气循环
水循环
示意简图
水循环
大气
水汽 输送
大气
蒸降
蒸
降
发水
发
水
径流
陆地
海洋
岩石圈物质循环
示意简图
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浆岩
沉
岩
积
浆
岩
变质岩
生物循环
示意简图
生物循环 植物
环境
动物
微生物
案例 读P85案例1(以生物为例)
思考:生物循环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 产生怎样的影响?
1、改变了大气成分
2、改变了陆地水的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况 3、参与岩石形成,促使土壤的形成
“阅读”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 的创造者。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 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
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阅合成读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
环境要素 大气
(气候) 水文
地形 生物 (植物) 土壤
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表现
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地形) 直接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 各种水体之间存在水分交换,水圈、大气圈、 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也存在着水分交换,水文 是个地理环境要素影响下的综合表现。 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受河流、冰川、波 浪、风、地下水等的影响。 受光热、水、营养物质(土壤)等因素的制约
举例
地球大气中的CO2保持稳定,大气本身没有减缓或 增加CO2的能力,但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CO2 和海水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这就减少了大气 中的CO2。此外,陆地植物大量吸收CO2,使大气中CO2 减缓。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才有这个平 衡功能。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学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PART 04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1.气候与地貌
①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 环境;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与干旱的 气候环境。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2.气候与水文
①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是因为北方最冷 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 水位季节变化小,是因为流域内降水较均匀, 季节变化小。
目录
01 自 然 环 境 的 组 成
03
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 动
02 自 然 环 境 整 体 性 的 表 现
04 自 然 地 理 要 素 的 相 互 关 系
PART 01
自然环境的组成
自然环境的组成
1.宏观——由四大圈层组成
自然环境由以气体物质为主的大气圈、液态水为主的水圈、固体岩 石为主的岩石圈、生物有机体为主的生物圈组成。
1.胡杨根系深入地下的主要目的是( )
A.稳固高大的树干 B.防止冬季被冻伤 C.储存生长有机质 D.汲取更多的水分
1.由材料“适应西北地区极端的环境状况”可知,杨根系深入地下是为了适应西 北地区干旱的环境,干旱地区最大的限制性因素是水分,所以胡杨根系深入地下 主要是为了吸收水分,D正确;根系深入地下有利于稳固树干,但这并非胡杨的 主要目的,A错误;胡杨根系深入地下不能防止枝干和叶片冬季被冻伤,B错误 ;土壤有机质多在土壤上中部的枯枝落叶层与腐殖质层,与根系深入地下无关, C错误。故选D。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7.土壤与生物
①生物→土壤 生物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肥力。
②土壤→生物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非常适宜茶树生长。
课后练习
为适应西北地区极端的环境状况,胡杨树生长表现出对环境的极强适应性。庞大的根 系可以深入到地下20多米,随着生长发育进程的递进,同一植株上会出现不同形态的叶片 ,且大致自下而上出现由“披针形叶—菱形叶—阔卵形叶”的渐变形态(如图)。据此完 成1~2小题。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点
知识点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
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中地理 第 1 页 共 1 页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1)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会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
(如下图
)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下图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的例子。
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高中地理必修一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两幅漫画各反映了什么?
现代“女娲”补天
全球变暖
臭氧层空洞
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孕育
人
改造
活动:请你谈谈人与环境是什么关系。
(二)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 造成自然环境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
►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 不利的方面。
太古代 • • • • • • • 海陆分布: 小块陆地散布海洋中 地壳运动: 火山活动频繁 生物进化: 最低等原始生命体 矿产:铁
34亿年前的古细胞化石
元古代
海陆分布:大部分为海洋,陆地面积增大 地壳运动:剧烈 生物进化:浮游动物;藻类植物
古生代
• 海陆分布:亚欧、北美大陆雏 形基本形成 • 地壳运动:升降剧烈 • 动物进化: • 早—海生无脊椎动物(三叶虫) 中—脊椎动物(鱼类) 晚—两栖类 • 植物进化:蕨类植座
完成课本第67页活动题
动物界 植物界
爬行动物时代 鱼类时代 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
1 2
3 4 5
1
2
陆上孢子植物时代
被子植物时代
裸子植物时代 海生藻类时代
人类时代
3
4
6 7
哺乳动物时代
两栖动物时代
代 新生代 中生代
纪 第四纪 第三纪 白垩纪
距今年代(亿年) 0.03~0.02 0.7 1.4
酸雨
酸性气体增多 燃烧矿物燃料排 放出二氧化硫、 氧化氮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人类活动遵循 自然规律 人类活动违背 自然规律
人地和谐
人地矛盾
课堂练习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复习
(三)差异性--------因地制宜
湿润地区
干旱地区 物
草原地带
植树造林 适应当地水分条件的作
恢复草被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3
2 1
4 5
练习
1.世界上经度地带性最明显的是在哪个大陆的中纬地区 ( ) A、北美大陆 B、南美大陆 C、亚欧大陆 D、非洲大
2.进行序号排列
2-5-4-1-3-6
第三节
(二)主要陆地自然带
陆地自然带
森林自然带 (450mm/y)
热带(季)雨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寒带苔原带 寒带冰原带
草原自然带 (250mm/y) 荒漠自然带
热带草原带 温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温带荒漠带
冰原气候
冰原带
苔原气候
北极圈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第二节
砍伐森林 开垦坡地 过度放牧
植被减少
拦截降水功能下降 地表径流增加 水土流失
土壤贫瘠化
植物光合作用减弱
空气质量下降
第二节
河流上游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河流下游
泄洪能力降低 洪涝频发 河道泥沙淤积
抬高河床 土壤盐渍化
第二节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土壤
成土母质 气候 生物 地形 人类活动
9.(1)将下列答案的代号填入相应的空格内 A气候变化 B水旱灾害增多 C农业减产 D土地肥力下降 E威胁人类生存 F全球变暖
水土流失加剧
滥伐 森林
环
径流季节变化增大
①
B
⑤
境
C
②D
沙暴盛行
③E
恶
大气中的
CO2增多
④F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
读下图,完成1—2题。
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
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答案】1.B 2.C
但该岛地处热带,有温暖的环境。
而气温日较差大,是全岛的环境;该岛并不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动物的分布不是垂直分布。
故选C。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
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
流)
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
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
重熔再生
物质循环简图
能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
能(降水、径流)太阳能光合化学能分解
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
力能
意义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
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
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
塑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
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
量的流动、转化;
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
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
各种自然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
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
如下表:
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
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合成有机
物的能力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
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动物对地理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发挥着平衡功能。
据此回答1—2题。
1.把非洲热带草原上的狮子、猎豹等大量捕杀,若干年后最可能出现的景象是A.大群的羚羊、斑马生活在安宁的草原上
B.草原依然如故,没有变化
C.初期食草动物大增,后又数量锐减
D.草原退化、沙化
2.美国黄石公园的工作人员发现公园里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原因是鹿的数量增长过快,那么他们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允许猎杀鹿,获取更多收入
B.将鹿驱赶到黄石公园以外
C.从非洲进口食肉动物狮子、猎豹
D.从加拿大引进灰狼
【答案】1.C 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