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师招聘,特岗复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师招聘,特岗复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生产力。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结构;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和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3.教育与文化。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4.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5.学校文化的分类。
学校文化可以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
其中,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学校精神文化又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以及理想成分四个要素。
6.学校文化的功能。
(1)导向功能;(2)凝聚功能;(3)规范功能。
7.教育与人口。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影响着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人口的质量影响着教育的质量;人口的结构和迁移对教育的影响作用。
《教育学》新增考点
《教育学》新增考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新增考点1:“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所构想的学校模式。
在学校改革的大背景下,“学习共同体”意味着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学校之间、家长及市民之间的密切协作和互相学习,其目标共同指向:为每位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将“学习共同体”构想引入自己的教育改革实践中,他提出“学习共同体”就是要使学校成为儿童合作学习的场所,成为教师相互学习的场所。
成为家长与市民参与学校教育并相互学习的场所。
这一目标主要通过课堂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教师之间形成开放课堂、共同成长的同僚性,家长及市民参与教学实践的“学习参与”的方式实现的。
新增考点2:教育公平瑞典著名的教育学家托尔斯顿·胡森认为,教育公平主要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教育起点的公平是指尊重和保护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与自由发展,即包括教育权利公平和教育机会公平,衡量标准定位在让受教育者都有机会获得适合个人特点的教育。
教育结果的公平是指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学业成就上的实质性的公平,即学业成功并被社会所接纳的机会均等。
它以承认个体差异为前提,可以理解为每个学生都能在经过某一教育过程后,大体上获得一致的学识水平、能力水平、道德发展水平,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个性得到较全面的发展,潜能得到较充分的发挥。
新增考点3:教育的基本形式1.从纵向看,有落后的、原始的教育现象和以四大文明古国为核心的古代教育现象。
2.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①学校教育,即在学校中进行的各级各类教育;②家庭教育,即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③社会教育,现代社会教育有两大类,一是校外儿童教育机构,二是校外成人文化教育机构;④自我教育,指人们自我组织的自学活动及自省、自修行为;⑤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特岗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资料《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选择题70道附答案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一、单项选择题。
1.有人认为,教育投资是有效的生产性投资。
这种观点主要反映了教育的哪种功能?()0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生态功能2.语文教材中选取唐诗、宋词、元曲等名篇进行学习,这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A.传递和保存B.传播和交流C.选择和提升D.更新和创造3.董仲舒曾向汉武帝建议:“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从作用对象看,这体现了教育的()。
A.个体功能B.社会功能C.正向功能D.负向功能4.社会成员中哪些人能够享受学校教育,受什么程度的教育,受教育机会怎样分,是由一定社会的()所直接决定的。
A.政治经济制度B.生产力水平C.科学文化水平D.教育制度5.在世界教育的发展史上,法国采用的是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美国则采用教育由各州自行决定的地方分权制,这说明()。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管理体制C.文化传统影响教育的管理体制D.文化传统决定教育的领导权6.孟子认为“性本善”,万物皆备于心,人的心中自有浩然之气。
这表明了人的身心发展的()观点。
A.内发论B.外银论C.动因论D.多因素论7.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荀子、英国的洛克均强调教育的价值,对教育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关注的重点是学习。
这种观点属于()。
A.内发论B.外银论C.动因论D.多因素论8.“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作用?()A.遗传B.环境C.教育D.社会活动9.《荀子•劝学》提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这体现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作用?()A.遗传B.环境C.学校教育D.主观能动性10.印染技工的颜色鉴别能力比一般人要强很多。
这说明遗传素质具有()。
A.差异性B.可塑性C.对身心发展的制约性D.对身心发展的不可控性11.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有人善于言辞,有人善于数理运算。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笔记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增:1.学生文化特征 教育与生产水平2.人身心发展特殊性 教育与科学技术 教育与文化(补充:教育的人口功能)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与人的发展: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外铄论、福和论 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实践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阶段、不平衡、互补、个别差异性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性质)2、3社会政治经济决定受教育权、教育的目的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内容的取舍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教育体制 6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7教育相对独立与政治经济制度 教对政影响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教政治功能) 2.教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对教决定作用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5.教育相对独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 (教育的经济功能)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对教的影响: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动力)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1.教育能够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教对科的作用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教育的科学功能)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文化对教育 1.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发展的制约 2.文化发展促进学科课程的发展345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的使用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传递、保存、活化文化)教育对文化 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选择、整理、提升文化) 发展的促进 3.教育能够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文化功能)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学校文化:校园文化(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组织与制度文化)学生文化 1.历史继承性2.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3.与其它社会意识的平行性 政对教制约作用 教育与科学技术 教育与文化。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是指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成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3、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4、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5、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6、教育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7、教育具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的社会特征。
8、教育的起源有: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
(朱熹)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佩西·能。
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无意识的模仿。
(美国孟禄)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9、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
10、教育中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11、按教育功能作用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教育的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方向,可分为正向与负向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形式,可分为显性与隐性功能。
12、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无阶级性的特点;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3、学校教育最早产生于我国奴隶社会初期,同时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
14、我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其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学在官府、以吏为师”夏代“序”和“校”。
“序”设置于国都,面向奴隶主贵族子弟进行教育;“校”分布于乡里,面向平民甚至奴隶进行教育。
商代“大学”、“小学”、“痒”“序”。
此时已经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再教育上的要求划分了不同的教育阶段。
西周的学校教育“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学校教育制度已发展得比较完备有“国学”“乡学”之分。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学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包括教育的基本规律、目的、制度、师生关系、课程、教学、德育、班级管理、课外校外教育、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等内容。
以下是教育学的主要章节。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是一种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其目的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
教育的属性是育人性,即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目的性、社会性和育人三个方面。
教育的定义可以从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两种角度来看。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更狭义的教育是德育,即思想品德课。
个体角度上,教育等同于个体研究与发展的过程。
教育的社会属性是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和生产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然现象,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包括教育的普及规律、发展规律、差异规律和相互作用规律。
教育的普及规律是指教育的普及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教育的发展规律是指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育的差异规律是指教育的发展不同于地区、不同于个体;教育的相互作用规律是指教育与社会、教育与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有用的人才。
教育制度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教育的类型、层次、阶段和课程设置等。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学生是教育实践的客体。
教师应当具备专业知识、教育素养和创新能力,学生应当具备自主研究、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
第五章课程课程是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有机结合。
课程的设计应当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
第六章教学教学是教育实践的核心环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
2022年特岗教师考试《教育学》考点讲义第二章
2022年特岗教师考试《教育学》考点讲义第二章教育理论知识包含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新课程改革、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法律法规等内容。
《教育学》部分包含十一章知识内容,各位在复习教材的同时,也要适当做一些试题,对自己的复习结果进行小小的检测。
分享《教育学》第二章考点练习题给大家,及时的查漏补缺。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1、即使人们对长大后的狼孩进行再好的教育,也很难令其用人类语言进行顺畅的交流,这反映了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B.差异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即使人们对长大后的狼孩进行再好的教育,也很难令其用人类语言顺畅地交流,是因为狼孩错过了语言形成的关键期: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是因为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2、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在这四大因素中,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①教育能够制约人的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的影响:⑦教育能够调节和选择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③教育能够系统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
3、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比较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互补性D.个别差异性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是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主要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4、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期与青春期。
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不同方面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时期是不同的。
题目中所描述的正是第一个方面。
5、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一特点要求()。
《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知识点梳理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学》(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二、教育与生产力(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体制、结构的变化4.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知识延伸:人力资本理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它体现在人的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舒尔茨是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从中说明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提高,凝结在每个劳动者身上的教育资本量增加了。
通过计算美国1957年比1929年增加的教育投资总额,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三、教育与文化(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三)学校文化1.概念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教育学知识考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考点一:教育的概念1.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2.教育词源: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3.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4.狭义的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
考点二: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是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三: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不平衡性。
考点四:教育的功能1.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考点五:教育的起源考点六: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1)自发性、广泛性、无阶级性教育;(2)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相结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2.古代社会教育特点:(东西方共同)(1)产生学校,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其内容由统治阶级决定;(2)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相脱离;(3)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4)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3.近代教育的发展特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学校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从宗教中脱离出来(4)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执教4.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考点七:古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考点八:古代西方教育的发展考点九:我国近代教育思想第二节教育学概述考点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知识点(第二章)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生产力:生产力制约教育的:规模和速度教育结构人才规格内容、方法、手段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促进作用(经济功能)(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再生产)社会发展的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提出者:舒尔茨核心问题:人力资本理论科技与教育:科技对教育的影响: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影响教育技术教育度科技的作用(科技功能):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具有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性质、宗旨和目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传播一定政治意识形态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教育与文化: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影响目的的确立影响内容的选择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文化传成功能(传递与保存)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筛选和整理)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交流与传播)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更新和创造)学校文化:内涵: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构成:观念文化: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规范文化物质文化特征:是一种组织文化(整合性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
学校文化的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激励功能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教育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教育与个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概述:内发论:观点:个体需要代表人物:孟子:性善论弗洛伊德:泛性论(人的性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机制(双生子爬梯)高尔顿:遗传决定论的“鼻祖”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外铄论:观点:外在的力量,如环境、他人、教育代表人物: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洛克:白板说荀子:性恶论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专门训练教师教学有效控制各种影响过因素特殊功能: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对身心发展的促进:个体个性化: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与主体能力的发展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个体社会化: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主观能动性:三层次: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最高层次)决定性作用: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内在动因定向、动力和基础作用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生理发展: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骨骼到肌肉心理发展:记忆、思维、情感循序渐进阶段性: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分阶段进行抓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不平衡性:表现: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抓关键期(劳伦兹,印刻现象)互补性:生理互补:生理与心理互补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互补长善救失个别差异性:“少年得志”“大器晚成”数学能力较强但绘画却很差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男女性别差异因材施教易错易混指导: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和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的表现是考点。
教育学概论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论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含义广义:狭义:二、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社会属性: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四、教育的基本功能促进个体社会化:促进个体个性化:五、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生物起源:心理起源:劳动起源:六、教育的历史发展(一)原始社会的教育原始性随意性非独立性(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1、奴隶社会(学校的出现)①国外:斯巴达的教育特别重视军事教育雅典的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
(三艺:哲学文法修辞)②中国:中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2、封建社会①在欧洲封建社会里,形成了僧侣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贵族)两个阶层,因而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
教会学校教育的内容是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柏拉图),合称“七艺”。
骑士教育的内容为“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②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学校大体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
唐朝的官学中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
在地方设立的学校有:州学、府学、县学.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五经”和“四书”。
(三)现代教育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1、教育终身化2、教育民主化3、教育个性化4、教育信息化5、教育国际化第二节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发展概况(一)萌芽阶段中国:《论语》《学记》西方:苏格拉底“产婆术”《雄辩术原理》(二)独立形态阶段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卢梭《爱弥儿》洛克《教育漫画》裴斯泰洛齐自然的法则全面的、和谐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三)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凯洛夫《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四)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1、布鲁纳美国教育家结构教学论发现学习2、赞科夫苏联教育家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3、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一、教育与人的关系1、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论2、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差异性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与制约)教育与政治文化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文化第三章教育的目的与制度一、教育目的的概念:1、教育的目的广义:狭义:2、教育的目的与教育的方针: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教育目的制定依据社会个人制定者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无目的论四、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含义五、教育制度的发展史六、现代教育制度单轨双轨分支第四章教师与学生一、教师专业化二、教师职业的特点三、教师的职业素质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六、现代学生观七、现代师生关系第五章课程一、课程的含义广义:狭义:二、课程的结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三、课程的设计1、课程的目标设计制定依据:社会知识个人层次结构:三维目标2、课程的内容设计含义:根据课程目标逻辑编排组织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3、课程的内容组织直线式与螺旋式横向组织与纵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六章教学一、教学的定义二、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性质(二)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三)教学过程中处理的几种关系三、教学规律四、教学原则五、教学方法六、教学组织方式七、教学评价分类原则和方法第七章德育一、德育的含义二、社会道德与个人品德三、德育过程与规律四、德育原则五、德育的途径与方法第八章班主任一、班级与班级管理的概念二、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模式三、班集体的概念、特征四、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五、班主任工作的任务六、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第九章教育研究一、教育研究的方法(一)、教育观察法自然状态下有目的观察(二)、教育调查法问卷调查(三)、教育实验法人为干预(四)、行动研究法(教师与专家组成团队,整个研究都在教育行动中进行)(五)、教育叙事研究法(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描述: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发掘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六)、个案研究法(某一个个体或群体)(七)、教育随笔。
教育学 教育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的本质一、教育的基本概念(一)广义: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是人类社会自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二)狭义: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二、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 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2. 教育培养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的进行的。
3.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内容三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1. 教育的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主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 教育的历史性:教育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目的、性质、内容等都各不相同,所以,教育具有历史性。
3.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要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独立性。
(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一)教育的起源1.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有神论者认为,教育是由上帝创造的,教育就是体现神和上帝的意志,顺从于天。
是错误的观点。
2.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
《各人种教育的演化》。
也是错误的观点。
3.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也是不科学的。
4. 马克思主义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因为:①、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②、劳动对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要求。
2015年成人高考《教育理论》教育学第二章考点
第⼆章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 第⼀节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基本概念 (⼀)⼴义的概念 ⼴义的教育是泛指⼀切有⽬的地增进⼈的知识和技能,发展⼈的智⼒和体⼒,影响⼈的思想品 德的活动,是⾃⼈类社会有史以来就产⽣的教育活动。
它可能是⽆组织的、⾃发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觉的、系统的。
⼴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概念 狭义的教育⼀般是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的⼀种有⽬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
(三)更狭义的概念 更狭义的教育有时可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来使⽤。
⼆、教育的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
这⼀属性包含下列涵义: 第⼀,教育是把⾃然⼈转化为社会⼈的过程。
第⼆,教育培养⼈是有意识有⽬的⾃觉地进⾏的。
第三,在教育这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社会要求三种要素之间的⽭盾运动,这种运动的结果是受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的⽅向,⾝⼼发⽣预期的变化,成为社会所需要的⼈。
对于教育⼀词,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学曾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内展”说和“外塑”说两种不同的认识。
⽆论哪⼀种观点,都肯定教育对⼈的⾝⼼发展的影响和作⽤,都把教育看作是影响⼈、培养⼈的⼀种活动,因⽽在教育理论上,⼈们⼀般认为,教育是⼀种有⽬的地培养⼈的社会活动,它同社会发展,⼈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的永恒性 教育是⼈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为⼀切社会所必需。
只要⼈类社会存在就必定有教育。
教育是⼀种永恒的社会现象,永恒的范畴,具有永恒性。
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的职能决定的。
教育具有两⼤职能或作⽤:⼀是使新⽣⼀代适应现有的⽣产⼒,作为⽣产⽃争的⼯具;⼆是使新⽣⼀代适应现存的⽣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作为级⽃争的⼯具。
2.教育的历史性 教育随着⼈类社会的产⽣⽽产⽣,发展⽽发展。
教资科目二第二章必背知识点
教资科目二第二章必背知识点一、知识概述《教育的基本规律》①基本定义:教育的基本规律就是教育内部、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一些本质性的关系。
比如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就是说教育如何影响人成长、发展的一些内在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规律,则是阐述教育和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什么样的相互作用关系。
②重要程度:这部分是教资科目二第二章的核心内容,就相当于一栋房子的地基。
如果不掌握教育的基本规律,后面关于教学、德育等内容的理解都会受到影响,因为这些都要遵循这些基本规律。
③前置知识: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像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目的之类的基础知识。
例如,知道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样有助于理解教育规律中教育与人的关系。
④应用价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与社会发展规律,可以知道根据社会的不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比如现在社会强调创新能力,那教育就应该增加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和活动。
根据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阶段进行因材施教。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整个第二章知识体系的基干部分,其他章节像教学、德育等知识都是在遵循这些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
②关联知识:和教育学中的教学原则、德育原则等知识联系紧密。
例如,教学原则中的因材施教原则就是根据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制定的,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教学。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难。
因为这些规律比较抽象,需要深入理解社会、教育、人的复杂关系。
- 关键点:抓住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键点。
比如教育是如何促进社会文化传承的,又是怎样受社会经济制约的。
④考点分析:- 在考试中的重要性:非常重要。
一般会以选择题、简答题,甚至辨析题的形式考查。
- 考查方式:选择题可能会出一个实例让选择体现了哪种教育规律;简答题就可能直接让阐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哪些。
三、详细讲解(以理论概念类为例)①概念辨析:- 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主要谈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人的发展规律对教育的要求。
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2.“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4.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5.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6.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7.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8.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9.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10.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11.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2历史性3继承性4阶级性5长期性6相对独立性7生产性8民族性12.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13.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性——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具体实施者;2目的性——教育者所从事的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3社会性——现代学校的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体现者;14.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15.教育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矛盾才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16.教育功能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17.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本体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是派生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18.教育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19.神话起源说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朱熹也持这种观点;20.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生物起源说的提出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21.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心理起源说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意识的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抹杀了教育的目的性,因而也是不科学的;22.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23. 原始社会的教育这时的教育实际上是一些简单的教育活动,教育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形式;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无阶级性;3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24.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25.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活动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1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手中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3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4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26.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较之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在类型上逐渐扩大,在类型上逐渐增多,在内容上也日益丰富,并且具有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型;但是,基本上也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27.古代东西方的教育虽然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许多差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28.学校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的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创造和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内容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29.一般认为,在夏朝的时候,我国就出现了学校;有文字记载同时又有考古出土的实物证实的学校出现在商朝;文献记载中关于商代学校的名称有“大学”、“小学”、“痒”、“序”;大学、小学之分,表明商代已经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在教育上的要求,划分了不同的教育阶段;30.西周的教育周王朝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其显着特征是“学在官府”,又称为“学术官守”;学校教育制度已发展得比较完备,有了“国学”、“乡学”之分;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31.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起,使教育的对象由贵族扩大到平民;稷下学宫是养士的一个缩影,虽然由齐国提供教学活动的经费,但它基本上是私学,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是学术自由;32.两汉时期的教育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经董仲舒建议,汉武帝设立太学,是当时最高教育机构;汉代地方官学通常称为郡国学或者郡县学,其发展起始于景帝末年、武帝初年的“文翁兴学”;33.隋唐时期的教育采取科举制唐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六学二馆组成了中央官学的主干;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34.宋代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35.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举的固定格式;36.古代印度的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砖研经义;37.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38.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着名的教育体系;古代雅典在媳妇那个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古代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39.古罗马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拉丁修辞学校招收16-18岁文法学校的毕业生,主要目的是培养雄辩家;40.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着名的封建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欧洲封建社会的僧侣教育和骑士教育都脱离生产劳动,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服务;41.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提倡的新的文化和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埃拉斯莫斯伊拉斯谟、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等;42.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和贵族性;43.近代社会的教育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有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1763年作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3)教育的世俗化;教育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学校教育;(4)教育的法制化;44.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教育;45.现代教育呈现出一些全新的特征: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即教育要为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教育权利,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概言之,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5)教育的多元化(6)教育技术的现代化(7)教育全球化(8)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9)教育具有科学性;第二节教育学概述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2.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3.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4.教育学的研究价值: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5.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5)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教育学总结教育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因而对教育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此外,学习教育学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6.教育学的发展,答题可以分为萌芽、独立心态、多元化、现代化四个阶段;7.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8.在孔子整个教育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9.孔子的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10.孔子的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2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代朱熹这样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法;谓达其辞;”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的“助产术”早几十年;3因材施教4学、思、行相结合;5温故知新;11.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持“性善论”这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11.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子提出“性恶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就是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荀子设定了教育目标的基本层次和理想层次;基本层次是培养“贤能之士”,理想层次是培养“圣人”;荀子将人才分为四个等级,即俗人、俗儒、雅儒、大儒,教育应当以培养大儒为理想目标;荀子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即闻——见——知——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是最强调尊师的;12.墨家的教育思想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他提出了“人性素丝说”墨家教育内容的特色和价值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它们突破了儒家六艺教育的范畴,堪称一大创造;墨翟认为,人的知识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即“亲知”“闻知”“说知”;必须重视“说知”,即依靠类推和明故的方法来获得知识;13.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着,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14.苏格拉底以其雄辩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着名;这种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称为定义,第三步称为助产术;15.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伴随着近代欧美民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在19世纪达到高潮;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代表作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源泉;16.昆体良是罗马教学法大师,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或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最早的教育着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着;值得注意的是,昆体良已经对班级授课进行了一些阐述,这是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17.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18.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着作;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教学原则;19.卢梭是坚定的“性善论”者;他认为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这是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代表作爱弥儿20.康德是唯心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同时也是18世纪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倡导者和践行者;“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作为哲学家,康德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影响的学者之一;年德国教育家特拉普就任哈勒大学教育学教授,他是德国也是世界上的第一位教育学教授; 22.斐斯泰洛齐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在西方教育史上,他是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要素教育论是他教学理论体系的重心被誉为“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他虽然不是第一个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人,却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这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23.洛克“白板说”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绅士教育论”代表作教育漫话24.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同时,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着作;25.赫尔巴特的观点1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2教育目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3教育性教学原则在西方教学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教育性教学”是指没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4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赫尔巴特的教学四阶段论,后来被他的学生席勒发展为五阶段,即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赫尔巴特“旧三中心论”: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赫尔巴特被看作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26.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提出了“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思想(1)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2)杜威还提出“学校即社会”(3)杜威从“教育即生活”中引出他的“教育无目的论”(4)杜威提出“从做中学”“从做中学”是杜威提出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经验的方法、思维的方法和探究的方法;这种探究的五个步骤即思维五步说或五步探究教学法;杜威的教育学说提出以后,西方教育学便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27.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1生活即教育2社会即学校3教学做合一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主要的教育学流派有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和批判教育学;1实验教育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法国的比纳、美国的霍尔和桑代克代表着作主要有实验教育学和实验教育学纲要2文化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是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3实用主义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社会主义教育学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着作;1939年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我国教育家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3.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办法5.在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其制约,另一方面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和文化6.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6)批判教育学批判教育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当代西方教育理论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29.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布鲁纳、赞科夫、瓦根因舍30.赞科夫“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31.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结构教学论”;倡导“发现法”32.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33德国教育家瓦根因舍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论34.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阐述了他的和谐教育思想,他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在阶级社会中,“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5.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具体体现在:(1)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2)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3)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一个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一个复杂劳动力,把一个体力劳动者培养成一个脑力劳动者(4)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全面发展,提高劳动转换能力,摆脱现代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6.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具体表现在:(1)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教育也担负着发展科学、再生产科学的任务,这在高校表现得尤为明显;世纪60年代,美国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倡导该理论的学者尤其重视教育投资的作用,认为教育不仅是一种消费活动,也是一种投资活动;8.美国1929-1957年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3%9.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02【教师招聘思维导图】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2.学校文化的构成★★
(2)规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
①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 ②规章制度 ③角色规范
①学校环境文化,包括校园的总体结构和布局、校园绿化和美化、 具有教育含义的教育教学场所以及校园环境卫生等。 (3)物质文化 ②设施文化,包括教学仪器、图书、实验设备、办公设备和后勤保障设施等。
1.学校文化的特性
(一)遗传★★(前提) (二)环境★★★ (三)学校教育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六)个体身心发展的整体性
(一)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及其教育学意义 (二)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2.学校文化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凝聚功能。 (3)规范功能。
3.学校文化的形成★★
(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 (2)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
(三)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
(1)教育观念现代化。 (2)教育目标现代化。 (3)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4)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5)教师队伍现代化。 (6)教育管理现代化。 (7)教育设备现代化。 (8)教育制度现代化。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学第二章之教育的基本规律(附答案)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一、选择题1.直接制约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是()A.生产力B.科学技术C.政治经济制度D.文化2.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起根本作用的因素是()A.社会生产力B.经济C.社会制度D.科技3.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A.政治制度B.经济制度C.生产力的发展D.科学技术4.制约学校专业设置的是()A.政治经济制度B.科技文化C.生产力发展水平D.教育目的5.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A.科学技术B.政治经济制度C.生产力D.社会性质6.德国至今从小学到大学仍把宗教课列为必修课,这是教育内容受()制约的标志。
A.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B.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C.文化传统D.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水平7.下列不属于教育传承文化功能的主要表现形式的是()A.传递B.保存C.活化D.改造8.现在所倡导的"大学要引领社会"的精神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 )A.选择功能B.融合功能C.传承功能D.创新功能9.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种族与家庭。
通过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学生掌握现代文化知识,建立独特的族群和阶层文化,社会也因此充满生机与活力,这主要体现了教育的( )A.经济功能B.文化功能C.人口功能D.政治功能10.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表现在()A.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B.教育再生产劳动力C.文化体系D.教育为文化本体11.教育的本体功能之一是()A.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B.促进生产发展,服务经济建设C.对政治经济有巨大的影响作用D.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12.有人把教育隐喻为“塑徒”,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观点在人的发展影响因素问题上属于()A.遗传决定论B.成熟论C.外铄论D.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13.下列哪个观点不属于遗传决定论?()A.高尔顿的血统论B.洛克的“白板说”C.中国的性善、性恶论D.基督教的“原罪论”14.教育者单纯强调人的自然性就会导致()A.教育万能论B.儿童中心论C.环境决定论D.遗传决定论15.王羲之家族中的许多人善于绘画,并出过多位画家。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功能和基本规律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和功能 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二)教育的发展 3. 封建社会的教育
(1)鲜明的阶级性
(2)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
(3)学校是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和功能 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二)教育的发展 4. 资本主义的教育
教育内容 教学方法 教育组织 形式 教育目的 受教育权 利 增加大量自然科学知识,开设了许多新的学科 出现了实验、演示、实习等新的教学方法 入学人数增加、办学规模扩大\班级授课制 出现了双重目的,一方面培养资产阶级代理人, 另一方面培养熟练的劳动力; 第一次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和功能 四、教育的功能
(三)教育的个体功能
生理方面
• 教育可以促使个体身体各部分组织器官系统健 康发展,正常发育,全面发展个体的身体素质
心理方面
• 教育可以促使个体的认识能力的提高,情感、 意志、兴趣和才能的健康发展。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和功能 四、教育的功能
(四)教育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作用 • 决定教育目的 •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 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 反作用
• 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 识的人,以维护和巩固一定 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 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 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 起决定作用
相对独立性
• 自身的继承关系 • 受其他社会意识 形态的影响 • 与政治经济发展 的不平衡性。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和功能 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 托尔诺、 托尔诺、 斯宾塞、 斯宾塞、 沛.西能 西能 心理起源说 孟禄 劳动起源说 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 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 教育是由上帝创造的 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础, 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础,动物 界也有教育 教育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 的模仿。 的模仿。 一方面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 条件,另一方面劳动也向教育提出了 条件, 客观要求。 客观要求。
教育学各章节要点(二、教育与社会、人的发展)
统一体。
• 32、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是学校全体员工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 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是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 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特有文化形态。
• 33、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组织和制度 文化。其中校园精神文化是核心内容,也是最高层次, 主要包括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等。 精神文化分为四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 分和理想成分。
• 38、学生文化的成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家庭社 会经济地位、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社区 影响
• 39、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传承与改造的 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是学校文化 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是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
• 学校文化、校园文化、学生文化比较
学校文化
• 21、教育对文化的更新创造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创 新人才、选择更具生命力的文化、通过文化交流激发文 化创新。
• 22、教育先行:体现了教育的社会功能,要促进社会 经济的发展,就要优先发展教育。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 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二是人才培养目标要适度超前。
• 23、教育与现代化
•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先导性、全局性、基础 性
• 19、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表现在三个方面,一 是文化的发展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二是表现在教育内 容选择的范围上;三是不同民族与国家的文化使不同的 民族与国家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特色
• 20、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教育是传递、 深化文化的手段,与文化构成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一方 面教育本身又体现着文化,它的实践者和实践本身又体 现着文化的特质,成为文化本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5.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6.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
7.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8.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9.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0.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1.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
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
(2)历史性(3)继承性(4)阶级性(5)长期性(6)相对独立性(7)生产性(8)民族性12.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3.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性——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具体实施者;(2)目的性——教育者所从事的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3)社会性——现代学校的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体现者。
14.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
15.教育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矛盾才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16.教育功能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7.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本体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是派生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18.教育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19.神话起源说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0.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生物起源说的提出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21.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心理起源说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意识的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抹杀了教育的目的性,因而也是不科学的。
22.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
23. 原始社会的教育这时的教育实际上是一些简单的教育活动,教育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形式。
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无阶级性。
(3)教育具有原始性。
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24.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25.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活动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
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1)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手中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3)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4)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
26.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较之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在类型上逐渐扩大,在类型上逐渐增多,在内容上也日益丰富,并且具有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型。
但是,基本上也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
27.古代东西方的教育虽然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许多差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28.学校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的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创造和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内容(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29.一般认为,在夏朝的时候,我国就出现了学校。
有文字记载同时又有考古出土的实物证实的学校出现在商朝。
文献记载中关于商代学校的名称有“大学”、“小学”、“痒”、“序”。
大学、小学之分,表明商代已经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在教育上的要求,划分了不同的教育阶段。
30.西周的教育周王朝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其显著特征是“学在官府”,又称为“学术官守”。
学校教育制度已发展得比较完备,有了“国学”、“乡学”之分。
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31.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起,使教育的对象由贵族扩大到平民。
稷下学宫是养士的一个缩影,虽然由齐国提供教学活动的经费,但它基本上是私学,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是学术自由。
32.两汉时期的教育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经董仲舒建议,汉武帝设立太学,是当时最高教育机构。
汉代地方官学通常称为郡国学或者郡县学,其发展起始于景帝末年、武帝初年的“文翁兴学”。
33.隋唐时期的教育采取科举制唐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六学二馆组成了中央官学的主干。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34.宋代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五经。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35.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举的固定格式。
36.古代印度的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
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砖研经义。
37.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
“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38.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古代雅典在媳妇那个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古代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39.古罗马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拉丁修辞学校招收16-18岁文法学校的毕业生,主要目的是培养雄辩家。
40.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欧洲封建社会的僧侣教育和骑士教育都脱离生产劳动,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服务。
41.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提倡的新的文化和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
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埃拉斯莫斯(伊拉斯谟)、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等。
42.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和贵族性。
43.近代社会的教育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有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德国1763年作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3)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从宗教中分离出来。
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学校教育。
(4)教育的法制化。
44.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教育。
45.现代教育呈现出一些全新的特征: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即教育要为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教育权利,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
概言之,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5)教育的多元化(6)教育技术的现代化(7)教育全球化(8)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9)教育具有科学性。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2.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3.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4.教育学的研究价值:(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5.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5)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教育学总结教育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因而对教育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此外,学习教育学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6.教育学的发展,答题可以分为萌芽、独立心态、多元化、现代化四个阶段。
7.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8.在孔子整个教育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
9.孔子的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10.孔子的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2)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宋代朱熹这样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