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及作品研究》结课论文
论徐志摩的中国诗歌情结
英年早逝的徐志摩在诗艺方面的探索有开疆裂土之功。
在其两百多首诗中,被人一唱三叹的正是大量的清新淡泊、情真意挚的抒情之作,情之真、境之美、艺之精震撼着人的感情,净化了灵魂。
他成长的传统文化环境,五四前后活跃的思想氛围,从小与中国文化的广泛接触,形成了其中国诗歌情结。
本论文拟在此语境中分析徐志摩诗歌的中国诗歌情结。
一、徐志摩幼时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硖石镇。
硖石镇传说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游览到此而取名。
是一处“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水乡闹市,此地风光秀丽,文化昌盛,经济发达,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传统。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地方商贾,为人正派,是有正义感的乡绅,曾任硖石商会的会长。
正因为家庭富裕,徐志摩又是独生子,父亲自然对其寄予厚望。
1900年,入家塾读书,师从当地秀才孙荫轩读“四书五经”。
1901年,5岁。
读家塾,跟随查桐珍学习传统文化。
1907年,11岁。
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仲梧。
1909年,13岁。
毕业于硖石开智学堂。
尽管徐志摩非常活泼好动,还经常搞些恶作剧,但是他表现出天资的聪颖,还是得到老师们的肯定。
在童年、少年时代,徐志摩除接受私塾和正规教育外,还受家乡自然风物的浸染和启发,为硖石的民俗风情所感怀。
屡次从师,接受传统的中国文化熏陶,从而奠定坚固的古文基础,这都可以从他与梁启超等人的书信往来可窥一斑。
从创作论来看,正因为幼时受到中国文化的教育,从而在徐志摩的意识里烙下深刻的不可磨灭的印象。
正如朱光潜在《山水诗与自然美》所说的:“传统的影响是特别顽固的,一种体裁或风格既已奠定,就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传统。
尽管时过境迁,还本着习惯势力,长久地维持它的统治地位,山水诗就是如此。
”徐志摩与古典文化的深厚渊源,决定了他会契和于中国古代自然山水诗传统,有意无意地受其影响。
另外,“穷情写物”的山水诗产生的社会心理,是在于通过追求山水林野之美来追求独立于社会规范礼教之外的人生理想,凭借自然去解放情感。
徐志摩及其诗歌鉴赏
《现代诗歌赏析》课程论文徐志摩及其作品赏析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中国·重庆2012年6月徐志摩及其作品赏析专业: 班级姓名: 学号摘要:徐志摩是第一个十年的文学阶段中的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他的“康桥信仰”的主要内容是: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文明和自由。
正因为他的信仰与当时的中国社会主旋律不符,而且他的诗歌过分抨击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再加上与陆小曼的那段感情被贴上了道德标签,在上世纪的文学史里根本没有这位浪漫诗人的一席之地。
他的诗歌既有追求时的兴奋狂喜与忧郁烦恼,也有既得后的失落与沮丧悲观。
虽然徐志摩的康桥理想与社会主义社会格格不入,但他的抒情诗歌还是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关键词:徐志摩个人资料爱情历程文学活动诗学理念修辞艺术徐志摩个人资料:徐志摩(1897.1.15~1931.11.19), 1897 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字槱森,因其父属猴,名申如,得子亦是属猴,故又取小字幼申。
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给另取的名字。
说是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
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学历:1 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1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爱情:1915年,与张幼仪结婚,后于1922年3月在柏林离婚。
与林徽因的感情没有结果,而后遇到了陆小曼。
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就在牛郎织女相会的那天,1926年在北京北海公园进行了一场人们议论了很久的婚事。
论徐志摩对诗歌意象的追求毕业论文
【标题】论徐志摩对诗歌意象的追求【作者】金霞【关键词】徐志摩诗歌意象学贯中西自然性灵【指导老师】梁平【专业】中文【正文】“…意象‟的结构可以分为…意‟与…象‟两个方面…意‟指主体在审美包括在创作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欲、意念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意‟是情与理的统一或者说它是艺术家整个灵魂与人格的交融是艺术家的自身独特的精神气质…象‟指由想象创造出来的鲜明生动、直接可感的非现实的物象此…象‟已经不是纯然的物象它是体现了主体之意的心理物象具有以未 竦奶氐恪!?在诗歌艺术里意象是以词为载体的符号是熔铸着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诗人的内在情思与生活的外在物象的和谐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所创造出来的可感可触的具象。
意象作为诗的一个生命元素可以说诗歌艺术离不开意象意象是作为结构诗境的基本单元而存在它是“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情感的复杂经验”3或是诗人直觉所体验的感性与理性的内在统一在现代意象诗派的观念中意象被提高到空前重要的位置。
刘易其在《诗的意象》中说“一首诗可能就是有多种意象组成的意象”。
4庞德更是认为意象是诗人传情达意的主要手段。
可见意象对诗歌表现的重要性是勿庸置疑的。
在现代文学的诗歌殿堂里徐志摩是很注重对诗歌意象追求的诗人之一。
一支花一缕风一个闪光的瞬间都蕴藉了诗人无限深长的情意。
徐志摩本人也无意识地阐发了对意象的感悟“星光的闪动草叶上的露珠的颤动花须在微风中的摇动都是在触动我感兴的情景。
”5徐志摩善于捕捉意象、最擅长运用意象抒发思想感情对其诗歌意象的探索显示出日益浓烈的意象自觉意识有力的证明了他在诗艺表现上的无限追求。
本文从对徐志摩诗歌进行整体观照的基础上对其意象追求加以阐述。
一学贯中西的诗歌意象的匠心独运徐志摩的创作活动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五四”文坛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背景那一代的青年的热情与冲动被西方文化思潮所引发徐志摩也不例外他满怀壮志渡海西学在英国经狄更生介绍取得了特别生资格在康桥大学随意选科听课从此“占着了黑方巾黑披袍的风光”。
徐志摩诗歌研究综述
徐志摩诗歌研究综述作者:张春芳来源:《大观》2016年第09期徐志摩(1897-1931),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璀璨的流星,以他短暂而美丽的划痕照亮了二三十年代的文坛。
没有哪一个诗人像他那样被人们褒贬不一的评论过,像他那样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几度沉浮。
历史是一面镜子,随着时代的车轮的不断前行,人们对徐志摩认识愈是无限的接近真实。
纵观徐志摩短暂的一生,著述颇丰。
他给我们留下了四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另有集外诗60余首;六部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文集》、《秋》、《志摩日记》、《爱眉小札》,集外散文30余篇;一部小说集《轮盘》;一部剧作《卞昆冈》;还有译著十余种。
对徐志摩诗的研究,最早的是胡文在1923发表的《徐志摩君的。
在徐志摩的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出版后,其诗新鲜的艺术形式,思想内容的独特表达,立刻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
1931年徐志摩不幸催难以后,悼念诗人、评论其诗文的文章更是大量集中涌现,《诗刊》出版了《志摩纪念号》,《晨报·学园》刊出《哀悼志摩专号》,其它的报刊和杂志也相继发表了很多文章,在文坛掀起了一场评徐热潮。
1936年以后,徐志摩研究渐趋冷落,专门研究的文章仅有高穆的《徐志摩论》(1944),赵景深的《徐志摩》(1946)等寥寥几篇。
1948年陈从周的《徐志摩年谱》是第一部有关诗人生平创作资料的专著,提供了大量翔实可靠的资料,成为后人研究不可或缺的依据之一。
新中国成立之后,政治标准席卷了整个文学研究领域,这一时期徐的研究偶有散见的文章,也是政治大批判,少有鲜论。
只有陈梦家所作的《谈谈徐志摩的诗》,提出了一些比较中肯的看法,对其诗的思想意义和优美形式做出了肯定。
自从1980年后,经过了漫长的停滞和文革的空白,徐志摩研究开始焕发出光彩。
这一时期的著述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大大超越了前人,拓展了徐志摩的研究领域,而且涉猎了诗人的各个方面,并且有了一定的理论深度。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徐志摩作品
北京语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题目: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徐志摩的作品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方向:现当代文学及方向姓名:魏虹指导教师:肖云恩2016年3月26日摘要徐志摩,中国近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在中国文学史尤其是近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作家。
他的诗歌华丽畅快却又清新脱俗;他的散文美轮美奂却又意境深远。
他至情至性,能够不顾自己有妇之夫的身份去追求情窦初开的女生,又能冒天下之大不韪与早已为人妇的陆小曼开启新的姻缘,他的林林总总让人猜不透,想不明白。
而最让人感受深刻的无疑是他的英年早逝,让人唏嘘不已。
那徐志摩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拥有怎么样的性格,他的性格是如何影响他的经历乃至人生的,尤其是他的人格对他的作品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本文就是来探讨这些问题的。
关键词徐志摩经历人格作品影响ABSTRACTXu zhimo, famous poet, essayist in modern China.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especially the modern literature writer. His poems with luxuriant and pure and fresh and free from vulgarity; His prose beauty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far-reaching. He can to affection to the sex, regardless of their married the identity of the puppy love to pursue the girl, but also against the and has a fu lu xiaoman open new marriage, he Lin Lin always let people guessing, don't understand. And let a person feel the most profound is undoubtedly his untimely death, let a person. What is that xu zhimo a person? He has what character, his character is how to influence his experience and the life, especially his personality to the influence of his works produced? This article is to discuss these problems.Key waords Xu zhimo experience personality works impact目录一.徐志摩的人生经历 (4)(一)海宁其地 (4)(二)出生豪门 (4)(三)少年时代 (4)(四)爱情经历 (5)二.文学史上对徐志摩的研究 (5)(一)朱湘《评徐君<志摩的诗>》 (5)(二)茅盾《徐志摩论》 (5)(三)张露薇《论诗人徐志摩》 (6)(四)穆木天《徐志摩论》 (6)三.心理学基本理论及徐志摩的人格特征 (6)(一)气质类型理论 (7)(二)九型人格理论 (7)(三)卡特尔16PF (8)四、徐志摩作品的心理学分析 (10)前言1897年,在名人辈出的浙江海宁县里一个叫做硖石的商人之家里诞生了一位日后蜚声海内外的名人,然而他出名的原因并非继承祖业成为商人。
文学毕业论文浅析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
文学毕业论文:浅析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文学毕业论文:浅析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篇一:浅析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徐志摩善于成功而巧妙地将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鲜明跳跃和意境美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互为映衬,共同营造了如山泉般叮咚、俊逸、清新的优美诗歌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意境美包括清新恬静美、情景交融美、空灵美。
徐志摩善于选取富有空灵秀逸之美的自然意象和富有比喻、象征意义的美好意象,来营造情景交融、空灵宁静的意境美,来书写他不懈追求着的理想、爱情和灵性的自由。
一、清新恬静之美徐志摩曾说:“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
”他还说:“要使我的心灵,不但消极的不受外物的拘束与压迫,并且永远继续的自动趋向创作,活泼无碍的境界是我的理想……领受到大自然一草一木的精神是我们的理想。
”他认为只有大自然是最纯真、最自由、最美好的,大自然就是自由的象征,那么大自然所具有的秀逸空灵、清新幽雅的美就是生活中所要追求的真正的美。
而且他还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生活得自由,生活得纯真。
要实现这些理想,必须到大自然中去寻觅。
当然徐志摩擅长通过对自然意象的描述来抒发思想感情。
徐志摩最喜欢最常用的喻体有花、鸟、明星、水晶等等。
他喜欢选择莲花最为诗歌意象。
例如《她是睡着了》:“她是睡着了——/星光下一朵斜敬的白莲,/她入梦境了,/香炉里袅起一缕碧螺烟。
”用“星光下一朵斜敬的白莲”这个意象来表现少女睡态的安宁祥和;用“香炉里袅起的一缕碧螺烟”这个意象来表现少女入梦后的幽静和谐;用“涧泉幽抑了宣响的琴弦”这个意象来比喻少女睡熟时轻柔的鼾声;用“晨曦下在荷盘中颤动的露珠”这一意象来表现处于欢欣梦境中少女酒涡的甜美;用欢快飞舞的彩蝶这个意象写少女入梦后的欢欣愉悦……这里的比喻意象绚丽多姿、摇曳多情、美妙绝伦。
又如:“你我的心;像一朵雪白的并蒂莲,/在爱的青梗上秀挺,欢欣,鲜妍,/在主的跟前,爱是唯一的荣光。
徐志摩的诗歌研究
徐志摩的诗歌研究徐志摩的诗歌研究徐志诗歌的内容是对光明与理想的热烈追求,强烈抨击时政腐败,勇于暴露黑暗的现实,同情弱者,表达对大自然与自由爱情的挚爱,在其诗歌之中贯穿着对个性解放的咏叹,其诗含蓄韵致,比喻新奇,感情真挚,色彩鲜明,注重形式美与音乐性,诗歌的语言平易优美,清新自然。
一、序论徐志作为中国现代诗坛中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同时又是末代诗人。
其作品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了三个方面:第一,主观情感的形式:灵感意象和直觉本能互相作用。
第二,美丑并置,善恶与共。
徐志的诗歌美学针对浪漫主义有了很大的突破,丑恶与美善之间不是对立的面目出现,是将善恶共存,美丑并存,真实展现出内心感受与生活的原生态。
第三,文学内部规律矛盾运动的作用。
徐志的诗歌一方面是在逃遁与放逐的感情之间来寻找平衡;而另外一方面则是为了新诗去不断探寻合适的表现形式。
在新格律诗的创作过程中,其许多格律诗是按照了“三美”的基本的创作准则,同时又具有很大的创造与革新,比如其名作《再别康桥》,下文将详述,在此不再赘述。
二、《再别康桥》的“三美”(1) “绘画美”绘画美指的是诗歌的语言富有色彩、美丽,其为读者创造了色彩鲜明的画面。
《再别康桥》虽然是一首新诗,但是体现出了绘画美:油画外表和写意内涵的融合上面,其音乐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第一,油画外表《再别康桥》通过凝练的词语,展现出华丽流动的画面,其中的“云彩、金柳、夕阳、艳影、青”这些词语虽然简练但是很具备一定的色彩,给读者留下了视觉方面的想象空间。
[1]诗歌实际上描绘的是一幅康河的晚景图。
画面背景的颜色是夕阳的颜色,整幅画是将红、橙与黄作为基本的颜色,垂柳、水草、云彩、柔波等景物也都在夕阳那绚丽的照耀之下显得五彩斑。
诗歌所描绘画面就好像是油画,其景物形象如生,能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这实际上符合油画写实与写真的基本的特点。
但是当细细品读之后,又可以发现其中国写意画的韵致[2]。
第二,写意内涵写意画采用的技法是散点透视,一幅画实际上可以出现多个焦点与视角,并不注重写真写实,而是重视物象之内的精神反映与画家自身主观情感方面的变化。
近代诗人徐志摩及其作品风格分析
近代诗人徐志摩及其作品风格分析引言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 - 1931年11月19日),原名徐钧,字志摩,江苏常州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位诗人、散文家和翻译家。
徐志摩以深情的诗作和才华横溢的文章而闻名于世。
徐志摩的生平徐志摩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早年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曾就读于上海沪东中学和南洋公学,并在留法期间进入创作巅峰。
他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
回国后,他成为了一名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并与多位文化名流交往。
徐志摩的作品特点情感表达徐志摩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情感色彩。
他表达了对爱情、友谊、亲情以及自然景物等各种情感的深切体验和思考。
通过细腻而真挚的语言描绘,他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
形式多样徐志摩的诗歌形式多样化,包括七言绝句、九言绝句、五言律诗等。
他擅长运用音韵和韵味,使得作品更加抒情动人。
同时他还创作了一些散文作品,通过散文表达了自己对生活和文学的独特见解。
主题广泛徐志摩的作品涉及多个主题,包括爱情、友谊、自然、社会以及对生命与死亡等深刻哲理的思考。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并将其融入作品之中,使得作品既具有现实意义,又透露出他对人生的思考。
徐志摩的代表作品《再别康桥》这是徐志摩最著名也是最被广大读者所熟悉的一首诗。
通过回忆和怀念留学时代在英国剑桥度过的美好时光,表达了作者离别异国时内心深处悲伤和不舍之情。
《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描绘了徐志摩在月下怀念故友的情景。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示了他对友谊深厚而真挚的情感,以及人们面对生离死别时内心所产生的复杂情感。
《万里长江横渡》这首诗是徐志摩写给恋人陆小曼的情书。
通过描绘长江流域壮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爱人深沉而浓烈的爱意和与之分离时的惆怅之情。
徐志摩的影响与评价徐志摩以其独特而真挚的创作风格影响了许多后来的诗人和文化人。
他塑造了中国现代诗歌中一种真实、深邃而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个性风貌。
尽管徐志摩逝世较早,但他留下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传播和赞美。
论徐志摩的诗歌的论文
论徐志摩的诗歌的论文徐志摩的代表性诗论都是散文体的文学批评,也都体现出“跑野马”的风格特征,乘兴而发,率性而作,恣意驰骋想象,快意抒发胸臆,大量运用比喻、象征、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迥异于严肃的教科书式批评,也迥异于排斥比喻、想象的纯粹理性思辨,与传统的妙悟式批评与西方的唯美印象主义批评交相辉映,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的一道奇观。
徐志摩诗论一以“性灵”为宗的诗歌创作观徐志摩曾留学英国,受到雪莱、拜伦、华兹华斯和印度田园诗人泰戈尔的影响,但他获得的不仅是艺术上的滋养,更是他们诗中所蕴含的“性灵深处的妙悟”。
徐志摩认为,有性灵才有真诗,写诗就是性灵的自然流露,而性灵得之自然,需要培养和保全。
不过,他并未对“性灵”一词的具体含义加以说明。
《志摩全集》的编者赵家璧指出,“他常用这个词,意指inspiration”。
赵家璧又说徐氏常鼓励他的学生去参观美术展览和听音乐演奏,因为这两者“同样是触动着性灵而发的”。
综合考察徐志摩在各种语境下使用的“性灵”一词可以推断出,他所谓“性灵”,兼有灵感、灵性、性情等义,也可以是灵感与性情的结合。
由于徐志摩所谓“性灵”,兼有“性情”之义,因此,他的“性灵”说就可以说是明清“性灵派”诗论的现代延伸。
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清代性灵派主将袁枚所谓“性灵”,均以人之情为内核。
袁宏道在揄扬“独标性灵,不拘格套”的诗风的同时,对“情与境会,顷刻千言”的激情写作格外赞赏。
袁枚则更是明诏大号地主张“性情之外本无诗”。
徐志摩虽然不曾直接提及明清“性灵派”的诗论,但他的“性灵”说显然与袁宏道、袁枚的观点相契合,同时又融入了西方浪漫主义诗学崇尚情感、崇尚创作自由与自我表现的内在精神。
徐志摩多次以“野马”自况,如他说,“我的笔本来是一匹最不受羁勒的野马,看到了一多的谨严作品我方才憬悟到我自己的野性;但我素性的落拓始终不容我追随一多他们在诗的理论方面下过任何细密的功夫”。
“野马”是现实秩序之外的存在,无拘无束,任性驰骋,既不像战马一样供人驱驰,更不愿成为乖顺的家畜,由人饲养,任人驭使。
徐志摩诗歌浅论
1
步的民主意识和个性解放的思想主导着他 的诗歌创作 , 狭窄的 个人 主义倾 向又 是他
生活与探索的 基础。一 方面 , 他 继承 了中 国古代 性灵派 学说的传统观念 , 崇尚性灵 , 主张人 的个性应任其自然发展。他认为 : 人生如能求得 性 灵 的自由、 恋爱的自由 , 实现理想的爱情和婚姻 , 那 就是最大的幸福 , 胜过物质享受千万倍 , 也非世俗的 荣华富贵可比 ;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 是在人的 性灵 。另一方面 , 他崇拜尼采 , 想从尼采哲学里获 得 性灵 自由发展的精神动力 , 他景慕泰戈尔 , 认为 泰戈尔 那高超和谐的人格 , 可以给我们不可计量的 慰安 , 可以开发我们原来瘀塞的心灵泉源 , 可以指示 我们努力的 方向与标准 , 可 以纠正 我们狂 放恣 纵的 反常行为 , 可以摩挲我们想见古人的忧心 , 可以消灭 我们过渡时 期张皇的意 气 , 可以使 我们扩 大同 情与 爱心 , 可以引导我们 入完全 的梦境。 尼采 的 超人 哲学、 泰戈尔的 泛神论 与徐志摩追求个性解放、 平 等自由的民 主思想一拍 即合 , 形成 了他民 主个 人主 义的创作基调。 尤其是 康桥文化 给徐志摩以深刻影响。康桥 那幽雅、 宁静的自然风光 , 那娴适、 安谧的生活环 境 , 有利于他心灵活动的自由展开 , 使他 惊见真善美浩 瀚的光华 、 朗然 照出生 命的经 纬脉 络 。 于是 , 他 那蕴蓄的感情似山洪般爆发出来 : 康桥 , 再会罢 ! / 你我相知虽迟 , 然这 一年中 / 我心 灵革 命的怒 潮 , 尽冲 泻/ 在你妩媚河身的两岸 , 此后 / 清风明月 夜 , 当 照见 我情 热/ 狂溢 的旧 痕 , 尚留
!
81 !
胸襟 , / 献爱与一天的明星 , / 任凭人生 是幻是真 , / 地 球存 在 或是 消 沉 ! ! ! / 太空中永远有不昧的明星 。 诗人把 明星 比作 光明的 前途 和崇高 的理 想 , 把 恋爱 比喻 成 自己 对理 想的 热切 追 求和 无限 向 往 , 用 晶莹 、 神明 来比喻他 理想的高尚与前途的 辉煌 , 反映出 五四 时代知识青年追求幸福、 追求自 由、 追求爱情、 追求理想的革命热情和进步倾向。 徐志摩是一个注重思想感情的诗人。他热情好 客 , 擅长社会交际 , 广泛结识名流、 学者 , 同情下层人 民的疾苦 , 富有人 道主义 精神。他 出身于 权贵 巨贾 之家 , 从小受到儒家 与人为善 思想的熏陶 , 封建家 庭有关人与人之间 要仁爱 、 要慈善 的道 德启示 和对人必须 尽忠 至诚 的品 质教育 , 在徐 志摩 幼小 的心灵上早就打下了 思想 烙印。在 国外留 学期 间 , 欧美资产阶级的 民主政治 和 人权 观念对他潜移 默化的影响 , 使他成为一个资产阶级人道主义 者。 在徐志摩的诗中 , 大量倾 注了 对劳苦 大众 的同 情与怜悯 , 谴 责 了旧 中国 不 平等 的 社会 现实 , 渴 望 人道与同情心能广布于人间 , 使天下人都能摆脱贫 穷困苦。 如# 先生 , 先生∃ : 迎面一蹲 身 , / 一个 单布 褂 的女 孩颤 动着呼声 ! ! ! / 雪白 的年 轮在 冰冷 的 北风里飞奔 。 / 紧紧的跟 , 紧紧的跟 , / 破烂的 孩子 追赶 着铄 亮的 车 轮 ! ! ! / % 先生 , 可怜我一下吧 , 善心的先 生 ! & / % 可怜我的妈 , / 她又饿又冻又病 , 躺在 道儿边直呻 ! ! ! / 您修好 , 赏给我们一 顿窝 窝 头 , / 您哪 , 先 生 ! & / % 没 有带 子 儿。 & / 坐车的先生说 , 车里的戴大皮帽 的先 生 ! ! ! / 飞 奔 , 急 转 的 双 轮 ; / 紧 追 , 小孩的呼声 。 ∀ ∀ 诗中用白描的手法 , 如实地描写了严冬中 , 一个 身着单衣的 小女孩浑身 打着哆 嗦 , 追着一 个坐 在漂 亮车上的 先生 讨钱。她血泪地倾诉着自己和妈妈 饥寒交迫、 生命垂危的悲惨处境。而那个坐车的 先 生 却无 动于 衷 , 冷若 冰霜 , 不 给一 分 钱 , 毫无 同情 心。诗人在这 冰冷的 世界 里 , 对 这个穷 苦的 小女 孩充满着同情 , 对那 个吝啬 鬼 先生 进行 了严 厉的 谴责 , 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面对着当时军阀混战 的局 面 , 徐志摩 诗中 充满 着愤激之情。他呼吁和平 , 反对军阀混战 , 提倡人要 有 比死更深奥的 不忍心 与怜悯 心与爱 心 , 指 责军 阀把 人道象尸体 一样被 人欲与 兽性 的恶浪 吞没。 他用慷慨激 扬的诗行对 反动军 阀惨 无人道 的暴 行 , 作了咬牙切齿的诅咒和愤怒控诉。如#大帅∃ 一诗 : 大帅有命令 : 以后打死了的尸体 , / 再
新世纪以来徐志摩诗歌研究回顾与思考
新世纪以来徐志摩诗歌研究回顾与思考20世纪末以来,徐志摩的诗歌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这位抒情诗人在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视,这一重要性是由于他凭借着他独特的诗歌手法和创作风格而赢得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回顾近几十年来关于徐志摩诗歌研究的重要发展和新进展,并就这些研究的特点及其如何给诗歌研究带来重要意义展开讨论。
一、徐志摩诗歌研究发展历程20世纪以来,徐志摩诗歌研究已经取得了历史性发展。
他的诗歌及其内容曾经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他的诗歌被公认为是一种抒发情感、启发思考和讽刺现实的一种力量。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的诗歌受到文学研究者的特别重视。
他们开始分析他诗歌的独特的结构、表达手法,以及他的创作世界。
批评家则把徐志摩的诗歌与其他文学创作和思想作品联系起来,并研究他诗歌和潮流文学之间的关系。
随着时代变化,徐志摩诗歌研究也在发展,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二、从背景思想视角对徐志摩诗歌的研究在评论徐志摩诗歌的过程中,研究者着重于从思想背景的角度探讨徐志摩的创作。
例如,研究者着重探讨他创作的社会、政治背景及影响,以及他的诗歌的意义,以及他诗歌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
特别是,有学者开始着重于徐志摩创作中新民族主义精神的体现,以及他对文化创新的重视程度。
同时,还有学者把徐志摩诗歌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宗教信仰等相关联。
三、从性别角度审视徐志摩诗歌随着性别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初得到了广泛关注,有学者开始用性别理论来审视徐志摩诗歌,探讨他如何在他的诗歌中处理男女角色和构建性别关系,以及他的诗歌在不同性别的眼中如何被解读。
有学者认为,徐志摩的诗歌往往与性别政治有关,甚至在他们上面有些反性别政治的主张。
现在,学者们也开始把性别和文化的关系的模式加以分析,以更深入地理解徐志摩诗歌中性别和文化的关联性。
四、徐志摩诗歌研究的意义徐志摩诗歌研究给写作者和学者们带来了重要的灵感。
他的诗歌不仅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更是一种新的抒发想象的语言,具有深远的意义。
徐志摩诗歌语言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徐志摩诗歌语言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指导教师:***20060503然而在出国前,古典文学的修养可说是深植于心了。
徐志摩身上体现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元、多方位的,既有思想观念上的,也有审美理想上的,并且直接影响了他的创作倾向,左右着他对外来文化的取舍。
徐志摩积极响应闻一多提出的“三美”准则,努力实践,腾挪变化,斟酌创新。
徐志摩的诗体式多样、语言华美有度、技巧新鲜独到,加上诗情的空灵、想象的奇特、气质的柔美、情绪的有幅度、意象的有张力,所有这些在中国新诗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对外来文化也并不是简单的模仿、移植,而是创造性地吸收和融汇,成功地创作出符合民族传统审美观的诗歌,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他对西方诗歌的模仿、介绍与试验,无疑促进了我国新诗的发展与成熟,纠正了当时诗歌创作语言赤裸到近乎白话,形式自由到近乎散文的不良现象,对新诗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徐志摩对其同时代的诗人和后代的诗人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真是把新诗的艺术当作一件事情来做,当成一种目标来追求,并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他的诗从“白话”诗走向白话“诗”,从浪漫主义走向现代主义,从情感形式的“无关拦”走向“理性节制情感”,成为中国新诗由幼稚走向成熟的继郭沫若之后的又一座桥梁。
因此,我们说徐志摩之于中国新诗,正是在体式和技巧上是一个集大成者,也是一座明显的分水岭。
关键词:徐志摩语言观语言资源语言实践语言影响AbstractIn 20th century regardless of in western or in China , research of the literature is promoted to an unprecedented important status. And people attempt to explain it theoretically and grasps its essence . The present paper under big background of the language opinion changing, applies the language philosophy in the concrete work analysis, carefully examine the Xu Zhimo poetry work with the modern language philosophy and the poem study method and view.The paper tried hard to start from the way that reorganize Xu Zhimo's poetry language art idea,and latter with the massive lengths describe Xu Zhimo's poetry language view (tools discussion and noumenon theory) and has promulgated his language view artistic resources, and has demonstrated his language view practice and the influence to later generation poet. Finally draws the conclusion:Xu Zhimo's poetry language view is completed “in structuring and disstrcuting” . This kind of “structuring and distructing” is unifies in the semioticsm. The Xu Zhimo poetry language of “structuring and distructuing ” seems Tai Ji graph,Seeps mutually in inside both sides,and turns into eath other 。
徐忠摩的诗歌艺术的研究意义
徐忠摩的诗歌艺术的研究意义嘿,你知道徐忠摩吗?就是那个写出好多美妙诗歌的徐志摩呀!他
的诗歌艺术,那可真是太有研究意义啦!
徐志摩的诗,就像是夜空中最璀璨的星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比
如说他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哇,这写得多美呀!
就好像一阵温柔的风轻轻拂过心头。
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吗?
他的诗歌语言灵动鲜活,就像灵动的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充满了魔力,能把你带入到一个如梦如幻的世
界里。
你看那,“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这比喻,多妙啊!这就好像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诗意世界的
大门,你不想进去好好看看吗?
徐志摩的诗歌艺术还在于他对情感的表达。
他能把那些细腻的、复
杂的情感,用最贴切的方式呈现出来。
他的爱情诗,那真的是让人感
同身受啊!就好像我们自己也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恋。
难道我们
不应该好好去研究一下,他是怎么做到的吗?
和朋友们谈论起徐志摩的诗,大家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有人
会被他的浪漫所打动,有人会惊叹于他的才华,还有人会从他的诗中
找到自己的影子。
这不就是他诗歌艺术的魅力所在吗?
在我看来,研究徐志摩的诗歌艺术就像是开启了一场奇妙的旅程。
我们可以在他的诗中领略到不一样的风景,感受到不一样的情感,收
获到无尽的智慧和灵感。
所以呀,徐志摩的诗歌艺术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绝对不能错过!。
徐志摩及作品研究结课论文
人生需要一场想爱就爱的爱情——徐志摩的爱情观“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对志摩短暂的一生,作为好友的胡适有过一番入木三分的评价,他,中张灯结彩,正在准备迎娶远道而来的儿媳妇,她的名字叫张幼仪。
这门亲事是传统的包办婚姻,是由新郎的父亲和新娘的哥哥做主定下的。
张家兄弟姐妹共12人,8男4女,张幼仪是家中的第二个女孩,在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八。
张幼仪的祖父做过前清的知县,她的父亲张润之是个读书人,以行医为业,家境一度非常殷实。
后来因为长子被怀疑偷窃了堂兄的珠宝,张父带领自己这一支搬离了祖宅,没有要求分得家产,导致家道中落。
不过到了张幼仪这一代,她的哥哥们又将张嘉璈(字公权)留学日本期间,在东京庆应大学攻读经济学,归国后,先后在报界和北洋政府中任职。
1914年,他弃官从商,出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时年28岁。
他引进西方银行、理财方面的现代知识,注意对顾客服务,加强人事管理,提拔新式人才,在建立新式银行制度方面卓有建树,加之交友广泛,迅速成为上海金融界的实力派人物。
1913年,时任浙江都督府秘书的张公权前往杭州府中学堂视察,翻看学生作文,意外地被其中一篇所吸引。
这篇题为《论小说与社会。
当初建造沪杭铁路,很多人都害怕大量征用农田、拆毁房屋和坟墓,会破坏了当地的风水,徐申如却以独到的眼光意识到“人利于行,货畅其流”的重要性,积极游说当地士绅,筹集资金,奔走规划,最终促成了沪杭铁路行经硖石,贯通海宁,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商机。
不过徐家虽然贵为硖石的商贾巨甲,开办有电灯厂、蚕丝厂、布厂、徐裕丰酱园、裕通钱庄等产业,但苦于几代没有人取得功名,和那些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难以比拟。
能够和张家结亲,不仅有助于提高徐家的地位,而且张氏兄弟的声望和社会影响对于徐家未来发展产业也必然大有助益,所以徐父接到张公权的来信,不由满心欢喜,赶紧回信说:“我徐申如有幸以张嘉璈之妹为媳。
”的婚事极为重视,特意派人去欧洲采买嫁妆,由幼仪的六哥随行监督。
浅论徐志摩文学作品中的西方文化
浅论徐志摩文学作品中的西方文化浅论徐志摩文学作品中的西方文化徐志是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名噪一时,有着独特文学个性、独特生活经历的文学家。
他的新诗、散文在中国新文学历史进程中留下了一席之地。
徐志从小受“诗书礼”教育,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他短暂的人生经历却非常丰富,曾留学美英,有双重留学经历,回国后又两次游历西欧,到过很多西方国度。
徐志虽然创作时间不长,但其创作的作品体裁十分广泛,涉猎过多种文体;写作与自由体诗不同的格律诗、创制“跑野马”的散文、抒写“完全的抒情诗”式的小说与童话、与陆小曼合唯美风格的悲剧,并留下了大量精美的书信和日记。
除了创作,徐志还译介了大量的作家与作品,他的译作涵盖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39位作家,涉及多种文体和流派。
徐志在东西文化之间来去自如,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与阅历使其能对不同的西方文化进行批判和取舍,他横贯东西的痕迹决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研究中的独特位置。
徐志留学欧美时期,广泛涉猎过外国文学各个时代、各种文学思潮的作品,包括现代主义诗歌、小说、戏剧等,受西方浪漫派、唯美派、悲观派以及象征派诗人多方面的影响。
他的诗有拜伦傲藐一切的反抗性格,有雪莱的理想与热情,也有济慈的唯美情绪;有华兹华斯的清脱高远,也有哈代的悲观厌世;有泰戈尔式的沉思、流丽,也有波德莱尔式的直面丑恶人生。
从文化角度来看,西方文化的分支中影响徐志文学创造最多的是贵族精英文化、个人主义文化和基督文化。
一、贵族精英文化英国文化是以希腊罗马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这一文化带有浓厚的贵族色彩,偏于保守、讲求渐进、厌恶竞争、追求高雅、崇尚自由独立。
隶属于它的康桥文化,更富有精英气息。
康桥文化是以剑桥大学为中心形成的,蕴涵了强大的贵族气、保守性与独立性。
1921年,徐志只身飘洋过海,来到康桥河畔,加入康桥社团,康桥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
他全身心地沉浸在了英美诗歌的气质和氛围中。
正如他所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论文
初二体育与健康课时计划初二体育与健康课时计划初二体育与健康课时计划初二体育与健康课时计划从徐志摩的人生发展经历看其诗歌创作艺术风格的变化绪言作为贯穿“新月派”前后期重镇的主要代表人物,徐志摩热烈追求“爱”、“自由”与“美”⑴,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那活泼好动、潇洒空灵的个性与其不受羁绊的才华和谐之统一,形成了徐志摩诗特有的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
但是“……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于说梦的!⑵”因此,我们认为,研究徐志摩的诗歌,最好还是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逐一进行具体分析,有好说好,有坏说坏,不要以偏概全,犯了“捧杀”和“骂杀”的旧疾。
徐志摩不仅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诗坛上一位很有声望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传奇人物:他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曾向港英当局举报并最终破获了一起毒品走私案件;他痛恨黑暗腐朽的社会,同情人民遭受的苦难,却找不到出路,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他赞美列宁,认为“他的精神竟可以说是弥漫在宇宙间,至少在近百年内是不会消灭的”,但又声称“我不希望他的主义传布。
我怕他。
……铁不仅是他的手,他的心也是的”;他欢呼升起在冬宫的红旗,讴歌“那红色是一个伟大的象征,代表人类史里最伟大的一个时期;不仅标志俄国民族流血的成绩,却也为人类立下了一个勇敢尝试的榜样。
”但是转而,他又抨击十月革命,呼吁“青年人,不要轻易讴歌俄国革命,要知道俄国革命是人类史上最惨刻苦痛的一件事实,有俄国人的英雄性才能忍耐到今天这日子的。
⑶”徐志摩思想上的矛盾,导致了他的诗作形成了多种风格。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一直为此争论不休,因为毁誉双方都能从他的作品中找到许多证据。
由此可见,在徐志摩的一生中,其思想是极其复杂的。
而这种复杂,正是其人生发展经历的外在表现。
一徐志摩出身富豪,后又长期接受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教育,并且先后留学过美国和英国。
徐志摩论文
徐志摩摘要:爱在徐志摩的理想追求中排在第一位,对浪漫之爱的追求贯穿了他的一生。
正是爱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起了诗人心中的天命。
徐志摩的短暂的一生都在执着的追求他理想中的爱、美、自由的完美的爱情,可最终而不可得。
爱情的理想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徐志摩的诗歌中有爱的芬芳,爱的烦闷,有他的人生理想人生信仰。
他的诗歌与他思想中的自由和个性解放紧密相连,与他一生坎坷的爱情紧密相连。
他的爱情是有其独特的思想和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理想爱情爱情观审美价值艺术价值“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访灵魂只唯一伴侣,得知,我幸,不得,我命。
”这是徐志摩的名言。
徐志摩,一位真性情的诗人,他短暂的一生都在执着疯狂的追寻他理想中的爱、美、自由。
史上一代才子,被茅盾称作“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徐志摩,年仅三十五岁就遭遇空难去世。
徐志摩的一生,是浪漫而短暂的一生,是辉煌与悲剧交加的一生,但纯美的爱情理想至今仍在熠熠生辉。
其创作生涯虽然只有短暂的十年,却一直是现代文坛一个众说纷纭的热点,作为其代表作的爱情诗也备受争议,褒贬不一。
徐志摩的爱情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从思想内涵上还是艺术形式上来说都有独特的魅力。
说徐志摩,总围绕着他的爱情。
爱情在别人笔下都是泛滥的文字,而于志摩,却是他性灵里最美的奇葩。
一、诗人的诗,诗人的爱徐志摩的爱情诗是其爱情生活的真实体现,是人之天性自然真率的流露从思想内涵上说,自《诗经》开始,一方面单纯的为情而情,另一方面将爱情作为标榜之物。
到了徐志摩,爱情诗被赋予其应有的内涵,达到灵与肉的完美结合。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徐志摩的思想力量全部来自爱。
爱情诗歌的特点是对真挚情感的自然抒发。
徐志摩的爱情生活跌荡起伏、荡气回肠。
诗人用诗歌的形式真实记录了自己的爱情生活,并进行了思考。
与张幼仪的婚姻在徐志摩眼中是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在英国读书期间,由于林徽因的出现,徐志摩仿佛看到了爱情与自由的希望,他毅然决然的提出与张幼仪离婚,成为中国公开离婚的第一人。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徐志摩心路历程对于其爱情诗创作的影响
徐志摩心路历程对于其爱情诗创作的影响徐志摩爱情诗中有着优美的语言、敏锐的心灵以及细腻的情感,他的诗歌中蕴含着自己对于爱情的信念与理想的执着,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徐志摩心路历程对于其爱情诗创作影响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徐志摩是一位着名的诗人,但是一直以来,他与林徽因、张幼仪与陆小曼的爱情故事却完全将他的诗名掩盖,这些爱情诗得到了后世的极高评价。
爱情诗虽然是描写爱情,但是却富于哲理。
在徐志摩的思想观念下,爱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生命的传承,下面就对徐志摩的爱情诗进行深入的解读。
一、徐志摩爱情诗中的思想与人生信念作品是思想的有机呈现,徐志摩的爱情诗中蕴含着他的人生信念与思想观念,胡适认为:“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
”这种信仰包括爱、自由与美,一直以来,他都希望这三者可以得到有机的融合。
在三个因素之中,“爱”是其中的核心因素,徐志摩这种信仰的形成与他的人生经历、个性与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徐志摩是家中的独子,家庭环境殷实,养成了一种任性、自我的性格,这也是他放弃家业走救国路线的主要原因。
在到英国留学后,剑桥浓郁的人文景观与文化氛围给徐志摩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他不仅受到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华兹华斯、济慈、雪莱以及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影响,还结识了着名的作家曼殊菲尔、嘉本特、威尔斯,更是与哲学家罗素成为莫逆之交。
在他们的影响下,徐志摩人生观逐渐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倡导自由、个性解放。
在这一阶段,他还结识了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爱上了他的女儿林徽因,由此引发的情愫也为他的创作带来了无限的灵感源泉。
二、徐志摩心路历程对于其爱情诗创作的影响徐志摩诗歌中反响最大的就是爱情诗,在他创作的诗歌作品中,爱情诗的数量超过了半数。
对于徐志摩爱情诗的界定,学术界尚未得出统一的思想,有的倡导坐虚,有的主张坐实,由于关于此的划分标准尚未统一,因此,学术界目前对于徐志摩爱情诗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一般情况下,在评价徐志摩诗歌时,往往回避他的爱情诗,实际上,要想深刻地分析徐志摩的诗歌本质,就一定要对其心路历程与爱情经历进行深刻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需要一场想爱就爱的爱情——徐志摩的爱情观“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对志摩短暂的一生,作为好友的胡适有过一番入木三分的评价,他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正是这三个字构成了徐志摩亦幻亦真的浪漫人生。
而对于爱,再借用胡适的一句话说"爱是他的宗教,他的上帝"(胡适《追悼徐志摩》)。
可能正是因为徐志摩对爱的虔诚感动了上帝,让他遇见了温柔贤淑的张幼仪,钟灵毓秀的林微因,风情万种的陆小曼。
在与这三位女子的恋爱中,徐志摩仿若一只为爱扑火的蝴蝶,明知万却不复,却毅然"迎上前去",义无返顾。
(一)如果真相是种伤害,请选择谎言。
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请选择沉默。
如果沉默是一种伤害,请选择离开。
——徐志摩我想,对于张幼仪,对于他们之间的婚姻,徐志摩就是这种感觉。
1915年12月5日,浙江海宁县硖石镇,硖石商会会长徐申如家中张灯结彩,正在准备迎娶远道而来的儿媳妇,她的名字叫张幼仪。
这门亲事是传统的包办婚姻,是由新郎的父亲和新娘的哥哥做主定下的。
张家兄弟姐妹共12人,8男4女,张幼仪是家中的第二个女孩,在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八。
张幼仪的祖父做过前清的知县,她的父亲张润之是个读书人,以行医为业,家境一度非常殷实。
后来因为长子被怀疑偷窃了堂兄的珠宝,张父带领自己这一支搬离了祖宅,没有要求分得家产,导致家道中落。
不过到了张幼仪这一代,她的哥哥们又将这个家族撑了起来。
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四哥张公权,都曾留学日本。
张嘉森(字君劢)16岁中举,东渡扶桑后,入日本早稻田大学修习法律与政治学。
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亦师亦友的梁启超,并参与发起梁启超主持的“政闻社”。
1910年,张君劢回国应试于学部,取得殿试资格,次年经殿试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成为中国末代翰林。
1913年,为暂避袁世凯的迫害,在梁启超的安排下,张君劢赴德入柏林大学攻读政治学。
1915年,张君劢回国,历任浙江交涉署长、《时事新报》总编,段祺瑞内阁国际政务评议会书记长和冯国璋总统府秘书长。
张嘉璈(字公权)留学日本期间,在东京庆应大学攻读经济学,归国后,先后在报界和北洋政府中任职。
1914年,他弃官从商,出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时年28岁。
他引进西方银行、理财方面的现代知识,注意对顾客服务,加强人事管理,提拔新式人才,在建立新式银行制度方面卓有建树,加之交友广泛,迅速成为上海金融界的实力派人物。
1913年,时任浙江都督府秘书的张公权前往杭州府中学堂视察,翻看学生作文,意外地被其中一篇所吸引。
这篇题为《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的作文,将梁启超“文字间那种优雅的文白夹杂风格”模仿得惟妙惟肖,而且作者虽然年少,但其“字‘骨’——也就是笔法的劲道,或是毛笔每写一划、一钩、一撇时在纸上所用的力量——显示出他有坚定的目的和方向;字‘气’——也就是字的自然神韵,这种神韵只有在一个人受过几年书法训练以后,适时摒弃所学才能达到——表达出他有眼光和操守”。
询问之下,张公权得知文章的作者是硖石富商徐申如的独子徐章垿。
徐志摩手书对联爱才心切的张公权当晚即给徐申如写信,提议将自己的二妹张幼仪许配给徐家公子。
徐申如是个非常有头脑的生意人,号称“硖石巨子”、“浙江首富”。
当初建造沪杭铁路,很多人都害怕大量征用农田、拆毁房屋和坟墓,会破坏了当地的风水,徐申如却以独到的眼光意识到“人利于行,货畅其流”的重要性,积极游说当地士绅,筹集资金,奔走规划,最终促成了沪杭铁路行经硖石,贯通海宁,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商机。
不过徐家虽然贵为硖石的商贾巨甲,开办有电灯厂、蚕丝厂、布厂、徐裕丰酱园、裕通钱庄等产业,但苦于几代没有人取得功名,和那些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难以比拟。
能够和张家结亲,不仅有助于提高徐家的地位,而且张氏兄弟的声望和社会影响对于徐家未来发展产业也必然大有助益,所以徐父接到张公权的来信,不由满心欢喜,赶紧回信说:“我徐申如有幸以张嘉璈之妹为媳。
”这一年,张幼仪13岁,正在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书。
她的未婚夫也只有16岁。
张家安排幼仪早婚有着一段由来。
张家搬离祖宅后,因为失去了祖传的所有产业,经济上一度比较拮据,归国后负担起家庭经济重担的四哥张公权便和母亲商量,要尽早将女儿们嫁出去。
张母于是请来相命婆给年仅14岁的大女儿算命,不想得到的结果是大女儿不能早嫁,要等到25岁方能出阁,否则丈夫会早死,于是家人的期望就落在了二女儿张幼仪的身上。
张幼仪订婚时,张家已经恢复了从前的财富和声望。
张家对幼仪的婚事极为重视,特意派人去欧洲采买嫁妆,由幼仪的六哥随行监督。
嫁妆之丰厚令人咂舌,光是家具就多到连一节火车车厢都塞不下,最后由张幼仪的六哥安排驳船从上海运送到硖石。
为了女儿将来在夫家能够获得足够的重视,娘家可谓用心良苦。
这一切,再加上娘家的强大实力,足以保障一个女人的婚姻,但却未能给张幼仪带来丝毫幸福。
婚礼是在硖石商会举行的。
新婚当天,张幼仪身着红白混合的粉红色礼服,因为徐志摩在之前明确表示过,他要一个新式的新娘。
洞房花烛夜,张幼仪想要告诉徐志摩,她感谢命运的安排,现在她是徐家的人了,她愿意好好地侍奉他们,但是她所受的传统教育不允许女子在这个时候先开口,她于是等待着。
而徐志摩也只是紧张又不无期待地望着她,一句话都没有说。
那是他们之间沉默的开始。
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出现会不会他们就这样过一辈子?照徐志摩的性格来说,那是不可能的,林徽因的出现不过是加快了他们分开的速度,仅此而已。
(二)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徐志摩当生命中出现了那么一个人,其他人都会变成将就。
很快地,徐志摩在茫茫人海中寻到了那个让他不愿再将就的人。
仿佛清晨的那朵最为清纯的百合,林徽因就这样走进了他的生命中.1920年秋天,24岁的徐志摩在英国伦敦邂逅了16岁的林徽因,一个是才气渐成,风华正茂的有志青年,一个是年方二八,情窦初开的千金小姐。
这仿佛又是一出西厢记,但一这场爱情要远比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来的撕心裂肺,和西厢记最大的区别就是这对羡煞旁人的才子佳人最终没有成配。
这也引来了后人无限的惋惜与感叹。
徽因说,彼此各认个生活的模样,志摩道,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世界上最长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你在我身边却不能爱着你,无论是苏轼与王弗的十年生死,还是陆游与唐婉的梁园凄苦,都没有徐志摩与林徽因更加惹人心伤。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一位爱国有识之士,与大名鼎鼎梁启超有着深厚的交往,两人早就承诺结为亲家,把林徽因许配给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为妻,而梁启超也早就把林徽因当做自己的女儿对待。
和与徽因门当户对的梁思成相比,徐志摩倒更像是一个外来人。
生命本是一场漂泊,追求浪漫的诗人不可避免的遇见了生命中的唯一。
这一场萍水相逢,换来了志摩的狂热、激情、勇敢,也换来了徽因的惶恐与失措,她只不过是16岁的少女,面对着这个大她8岁的男人,她感到的只有压力和受宠若惊。
1924年6月,林徽因随梁思成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伤心之余的徐志摩写下了这样的诗篇: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诧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徐志摩还是回到了现实中,悔恨交加的他显得有点消极和低沉。
他不断回想着徽因的美、徽因的才,而两个月前,志摩还是幸福的,但短短的两个月,一切都不一样了,幸福和自己插肩而过,随即飘向了远方。
或许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我想徐志摩之所以多年来一直不曾对林徽因有所忘怀,除却林的才情风度,应该还有一丝遗憾,那种来自于内心深处的悸动才是最迷人的。
为了林,他什么都舍得,尽管这段感情并没有什么结果,但至少他争取过,他不后悔。
(三)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都淡了;看着看着,就累了,星光也暗了;听着听着,就醒了,开始埋怨了;回头发现,你不见了,突然我乱了。
——徐志摩出生在晚清举人家中,父亲既在民国政府财政部任职,又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办人,陆小曼6岁时来到北京,进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接受新式教育。
陆小曼在北京女中读书一直到14岁。
15岁时,又被父亲送到法国人开办的圣心学堂。
这是一所贵族学校,当时北京军政界部长的千金小姐们,许多都在圣心学堂读书。
陆定还专门为女儿请了一位英国女教师,教授英文。
陆小曼生性聪慧,十六七岁已通英、法两国语言,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又精于油画。
她既有上海姑娘的聪明活泼,又有北京姑娘的秀丽端庄,在学校里,大家都称她为“皇后”。
陆小曼是先嫁了王庚做妻子的。
那时的小曼刚刚二十出头,已经嫁给王赓做了王太太。
王赓比小曼大7岁,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西点军校,回国后曾经在北京大学任教,后来赴哈尔滨任警察局局长。
小曼结婚时只有19岁,虽然已经拥有众多追随者,却还没有遇到令她心仪的对象,对父母安排的婚事只是简单地顺从和欢喜。
“谁知这位多才多艺的新郎,虽然学贯中西,却于女人的应付,完全是一个门外汉,他娶到了这个如花似玉的漂亮太太,还是一天到晚手不释卷,并不能分些功夫去温存温存。
”日子久了,小曼难免生出怨气,加上终日无所事事,便重新回到少女时代就如鱼得水的交际场所,夜夜狂欢。
可就是这样光怪陆离、浮华奢靡的生活,也满足不了小曼那颗年轻而易感的心,她在日记里大叹苦经,“其实我不羡富贵,也不慕荣华,我只要一个安乐的家庭、如心的伴侣,谁知这一点要求都不能得到,只落得终日里孤单。
”也许,只有爱情才能拯救这份孤单了。
于是,爱情来了。
爱情是那位著名的浪漫诗人——徐志摩带来的,这是尽人皆知的桥段。
终于,1926年秋天,他们赢得了北京北海公园的那场著名婚礼,那场婚礼之所以著名,除了两人的名声和这段情事的背景,更因为证婚人梁启超那一通绝无仅有的证婚词。
他对徐志摩呵斥说,“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上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他提醒小曼,“你要认真做人,你要尽妇道之职,你今后不可以妨碍徐志摩的事业,免得将来把徐志摩累死……”阅历深厚的梁启超,深知这一对“为感情冲动,不能节制”的青年,将来必然会“自投苦恼的罗网”,但也未必知道自己真的会一语成谶。
小曼没心没肺,只是一味肆意享乐。
对于志摩还渐生失望之情。
而志摩对她,是怀着塑造新人的心情的,觉得她聪明、漂亮,希望婚后发奋图强,健康上进,做个林徽因式的新女性。
可是,爱情没有改变小曼的天性,她不愿意成为志摩所希望的人。
“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样的分离,终于酿下了那幕惨剧:诗人在和小曼发生剧烈争执后,愤而离家,搭乘了一家邮政航班,飞机在济南附近触山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