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沿海赤潮与海洋水文气象关系研究
赤潮与水华
赤潮与水华1998年3月下旬香港沿海海域和广东珠江口一带海域发生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海水泛红色、棕色或绿色,腥臭难闻,海水中的鱼、虾等动物大量死亡,当地沿海各大养殖场损失惨重。
据《经济日报》1998年5月3日报到,此次事件,香港渔民损失近1亿港币,广东养殖的珍贵鱼类死亡超过300吨,经济损失超过4000万元……一、赤潮和水华这种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赤潮,赤潮实际上主要是海水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在湖泊、水库、内海、河口等地区的水体,因水流缓慢,停留时间长,既适宜于植物营养元素(主要是氮、磷等元素)的积聚,又适于水生植物的繁殖,当水中这些植物营养物质积聚到一定程度后,由于水体过分肥沃,在适宜的条件下就会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使水体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这种现象就称为水体的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
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如果水生动物如鱼类、虾类等消耗浮游生物的速度赶不上藻类的繁殖速度,水中的藻类就会越积越多,因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出红色、棕色或绿色等,这种现象发生在海洋上就称为赤潮,发生在江河、湖泊中就称为水华。
赤潮和水华是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水体污染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产生水体富营养的主要原因。
据研究表明,藻类等浮游生物和水生植物的生长、繁殖需要25~30种元素,其中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是碳、氮、磷等元素,碳在自然中存在量多而且易得,而水中氮、磷的含量却较少,因此氮、磷通常是水生植物生长、繁殖的制约因素。
而水体污染通常是引起水体中氮、磷的含量升高的主要因素。
(1)工业废水污染。
这些工业废水中的氮、磷含量相当高。
(2)生活废水污染。
人们日常生活如淘米、洗菜、洗衣、洗澡、排泄物冲洗的生活污水中都含有较多氮、磷,特别是含磷洗衣粉的使用,使生活污水的含磷量很高。
因为合成洗涤剂中含有焦磷酸四钠Na4P2O7或三聚磷酸五钠Na5P3O10(STPP)。
(3)农用肥水外流污染。
在农业上过量使用氮肥、磷肥以及畜肥,除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分解和挥发外,大部分通过排水进入水体。
大鹏湾环境与赤潮的研究
• 在赤潮多发区养殖某些海藻,用以吸收富余的氮和 磷,可以减少赤潮发生。
• 利用海底耕耘机在有机物堆积的底泥上拖曳,使底 泥翻转,促进有机物分解,达到改良底质的目的等。
• 应用粘土改良土质和底质环境; • 撒播石灰可起到促进有机物分解、改善底质、抑制
磷释放、防止水体营养化、灭菌消毒和防止发生硫 化氢等作用。 • 海洋清洁剂也可作为净化水质和底质的改良剂。
采样频率
A.集中采样:3~5月赤潮多发期间,1次/3天; B.半月采样:除集中观测外的其余月份,每
个月2次;
C.加频采样:在赤潮发生时,在赤潮现象集
中的地方增加站点,增加采样频次,最密 为1次/2h。
数据处理
• 赤潮发生期间:单独处理; • 其余时间:以集中观测和半月观测数据为
依据,按月份统计平均,舍弃了密集观测 的数据,以求得时间上得均衡和月均值的 真实意义。
措施;易产生二次污染,故应慎用!
2. KMnO4、NaClO 3. Cl2、H2O2、O3 4. 粘土:(较新方法) 特点:来源丰富、成本低、
无污染和吸附力强等优点
B. 化学方法
5. 有机“除草剂”:有机羧酸和有机胺等, 秸杆、海蕴;
6. 凝集剂:利用物质的胶体化学性质,使 赤潮生物凝集和沉淀,而后回收是其主 要目的。三大类;无机凝集剂(AL、Fe 化合物)、表面活性剂和高分子凝集剂
• 1990~1993年盐田海域赤潮多发期的3~5月 份DO变化范围较小,一般为6.5~7.5mg/l。
• 91-3-20夜光藻赤潮发生前:
• 发生后:
1.3 溶解氧与赤潮关系
图2。1。3
1.4 COD与赤潮关系
• 1991年盐田海域COD月均值 0.28~0.73mg/l,其中3~5月逐月升高。
南海夜光藻赤潮概况及其对水文气象的适应条件
维普资讯
第2 6卷
第 4期
作者简介 : 吴瑞 贞(9 5~) 女 , 16 , 高级工程师.
维普资讯
4期
Hale Waihona Puke 吴瑞贞等 : 南海夜光藻赤潮概 况及其对 水文气象的适应条件
收集资 料 的时 间范 围是每 次赤 潮事 件 发生 前 7 d至 赤潮 存 在 的最后 1 ; 记 每 天 O O 、 d登 2:O O :O l :O2 :o的气 温 、 温 、 速 和气 压 观 测值 (2:0没 有 水 温 观 测 值 , O :O代 8O 、4O 、O o 水 风 0 O 以 8O 替 )并 计算 日平 均值 (2O 、8O 、4O 、OO , O :OO :O l :O2 :O测值 的算 术平 均 值 ) .
分别统 计 各次夜 光藻 赤潮 发生 前 、 阶段 ( 后 赤潮前 阶段 、 阶段 分别 指 赤潮 发 生前 连续 7 后 d
的时段 和赤 潮持 续 时段 ) 水文气 象 要素— — 风速 、 压 、 温 、 温 日均值 的 特征 量 , 括 最 大 气 气 水 包 值 、 小值 、 均值 和振 幅 ( 大值 与最 小值 之差 )然 后 统计 上 述 特征 量 在全 部 夜光 藻 赤潮 事 最 平 最 ; 件 中的变化 范 围和均 值 .
2 0世纪 7 年代尤其是 8 0 0年代中期 以来 , 赤潮问题在我 国得到 了广泛重视. 特别是近年 来, 国家 和沿 海省市 的多 个科 学基金 和科 技计 划陆续 支 持有关 赤潮 的研究 , 赤潮 的研究 有 了 使
赤潮数值研究的有关问题
第13卷 第4期海 洋 预 报Vol.13,No.4 1996年11月MARIN E FORECASTS Nov.,1996赤潮数值研究的有关问题管玉平1) 林一骅2) 高会旺1) 唐学玺1)(1)青岛海洋大学,青岛) (2)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摘 要赤潮的实质是一个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问题,本文初步给出了描述赤潮的基本动力学方程组,并讨论了进行赤潮数值研究的必要性。
数值方法既利于赤潮机理的研究又可以推动赤潮预报的发展。
关键词:赤潮,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数值研究,预报。
一、赤潮研究的现状赤潮是目前世界沿海国家面临的十分紧迫的海洋环境问题之一,也是一种全球性的海洋灾害。
近年来,赤潮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都大幅度增加,严重地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危及海产养殖,其毒素通过食物链传递还可以危害人类的健康,每次发生赤潮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例如,1989年8月至10月渤海湾、莱州湾发生赤潮的损失达314亿元〔1〕。
因此,该问题受到了高度重视,已成为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我国尽管起步较晚,但对赤潮研究的海域却从渤海到南海,在海域富营养化、赤潮生物、赤潮的种类、赤潮发生与环境的关系〔2~8〕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
近年来,国内外对赤潮的研究更加活跃,从微观的毒素毒理到宏观的对策〔9~10〕等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
总的看来,这些研究多限于赤潮灾害的调查及其防治,而赤潮成因的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更没有涉及赤潮的预报问题。
这是由于赤潮的成因相当复杂,除了赤潮生物自身的特性外,还涉及到物理、化学、水文、气象等诸多因素。
为了对赤潮问题做更深入的研究,必须借助动力学方法综合考虑各种过程以便从整体上探讨赤潮发生、发展的规律。
为了使赤潮研究由定性向定量发展,建立赤潮的动力模式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将是历史的必然,并且这一趋势已初露端倪〔11〕。
二、进行赤潮数值研究的必要性数值模拟对研究赤潮所起的作用是野外观测和实验室研究所不可替代的,野外观测的 3 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546003)项目支持。
赤潮
防治 对 策
关于赤潮的治理方法,据报道已有多种,如工程物理方法、 化学方法以及生物学的方法。
物理法——粘土法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一种方法是撒播粘土法。 粘土法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一种方法是撒播粘土法。 ⑴ 物理法 粘土法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一种方法是撒播粘土法 ⑵ 化学除藻法是利用化学药剂对藻类细胞产生的破坏和抑制生物 活性的方法进行杀灭控制赤潮生物, 活性的方法进行杀灭控制赤潮生物,具有见效快的特点。 生物学方法治理赤潮的办法主要是有三个方面 要是有三个方面, ⑶ 生物学方法治理赤潮的办法主要是有三个方面,一是以鱼类控 制藻类的生长;二是以水生高等植物控制水体富营养盐以及藻类 控制水体富营养盐以及藻类; 制藻类的生长;二是以水生高等植物控制水体富营养盐以及藻类;三 是以微生物来控制藻类的生长。其中由于微生物易于繁殖的特点 由于微生物易于繁殖的特点, 是以微生物来控制藻类的生长。其中由于微生物易于繁殖的特点,使 得微生物控藻是生物控藻里最有前途的一种控藻方式 得微生物控藻是生物控藻里最有前途的一种控藻方式。
1 方法 在深圳湾共设了蛇口鱼码头附近渔排、深圳河河口及深 圳湾口3 个采样点(图1) ,对采样点的氮、磷等营养盐及 其他水化因子进行了分析, 分析方法符合海洋调查规范
2 结果 2. 1 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 此次引发赤潮的浮游植物为环节 环藻( Gyrodinium instriatum) , 环节 环沟藻细胞椭圆形至卵形,腹部略扁 平,细胞长40~60μm,宽20— 23μm。 纵沟弯曲,呈S形,横沟错位,间距为细 胞长度的1/ 3。细胞上壳顶部无色素 体,细胞核位于上壳,具色素体,色素 黄褐色。 在赤潮发生期间浮游植物种类比 较单一。
防治 对 策
赤潮的预防
1、控制海域的富营养化 2、人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 3、控制有毒赤潮生物外来种类的引入 4、防止赤潮生物毒素危害人体。
大鹏湾环境与赤潮的研究
大鹏湾赤潮防治措施
防治措施
针对大鹏湾赤潮的防治,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包括减少营养盐的输入、改善 水质、控制污染源等。同时,需要加强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应对赤潮事件, 保障大鹏湾生态环境的健康和稳定。
实施建议
为了有效防治大鹏湾赤潮,需要加强区域合作和政策协同,推动相关部门共同参 与赤潮防治工作。同时,需要加强科研力度,深入研究和了解赤潮发生的机制和 影响因素,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水质影响
赤潮的发生可能导致水体变得浑浊,影响水质,同时大量死亡的藻类残骸可能会对水质产 生负面影响。
经济影响
大鹏湾是一个重要的渔业和旅游区,赤潮的发生可能对渔业资源和旅游业造成不利影响, 影响当地经济发展。
大鹏湾环境与赤潮的相互作用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大鹏湾环境和赤 潮的影响是相互关联的。气候变化可能 改变海水的温度和盐度,而人类活动则 通过排放污染物和改变水文条件等方式 影响赤潮的发生。
了赤潮的形成。
盐度变化
大鹏湾的盐度受到淡水注入、降 雨和径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盐 度的变化可能影响藻类的生长和
繁殖,从而影响赤潮的发生。
赤潮对大鹏湾环境的影响
生态影响
赤潮发生时,大量藻类死亡后分解消耗溶解氧,导致水体缺氧,影响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 。同时,某些有毒藻类产生的毒素可能对鱼类、贝类等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破坏生态平衡 。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关于赤潮发生与环境 因素关系的认识,但对于其具体机制仍需 进一步深入研究。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赤潮灾害,需要加 强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提高预警的准确 性和时效性。
开展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针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应开展 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从源头上减少 污染,改善水域生态环境。
2002年广东沿海赤潮与海洋水文气象关系的研究
热 TROPI象 学 报 J 0URNAL 0F 带 气 CAL M ETEOR0L0GY
V17 b. .No 2 . 2
Ap . 01 r,2 1
吴迪生 ,王文娟 ,俞胜宾,等. 02年广东沿海赤潮与海洋水文气象关系的研究[ . 20 J 热带气象学报 ,2 1 ,2 ()2 1 7 . ] 0 1 72:7 . 7 2
,
19 9 7年 1 1月一 19 9 8年 5月广东沿海赤潮 大爆发 ,
与 19 - 19 年度史上最强 的 E f 9 7 98 1 i Nio事件有关【。 文献 [— ] 5 6对广东 沿海赤潮 与海洋水文气 象关系及其 时空变化 做了初步研究 ,由于影 响赤潮 生物增 殖的因子很多 ,因子 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 , 加之在赤潮基础生物学研究 的 方面 尚存在许多不足 ,因而定量分析的难度很大 。目前国 内外 主要 从统计学角度进行赤潮发生诱 因的数值分析 , 赤 潮与海洋水文气象关系 的研究 尚处于探索 阶段 , 本文用现 场实 测资料从 统计 学角度做 了一些分析工作 。
据不完全统计 , 0 2年发生赤潮实况见表 1 20 。福建省 发生 5次赤潮 , — 1 3 1日, 建连江近岸海 域发生 2 0k 福 0 m2
万山和赤湾港发生 ,面积进一步扩大 , 但有毒 的长崎裸 甲 藻消失 ,代 之以无毒的无纹藻和 中肋骨条藻 。6日,赤潮
面积进一步扩大 ,中肋骨条藻密度为 8 . 0 el / 8×1 cl L;7 s
适 宜生长的环境为 :温度 1 —2 ℃、盐度 2 % ~3 % 、 8 8 5 o 4 o
光照强度 1 0 65 0l、p . .【。自然地理条件 、 0~ 0 0 x H7 5~83】 ] 海 水 环 境质 量 条 件 等与 南 海赤 潮 的发 生 发 展关 系 密切
1997_1998年广东赤潮发生与海洋水文气象的关系
文章编号:1007-6190(2005)02-0014-021997~1998年广东赤潮发生与海洋水文气象的关系吴迪生1 黎广媚1,2 赵 雪1(1.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广东广州 510300;2.中国海洋大学环境工程管理系,山东青岛 266003) 摘 要:根据1997年10月~1998年5月广东沿海大规模赤潮实况,分析了海洋水文气象条件对赤潮的诱发作用。
结果表明:赤道太平洋上层海洋水温异常变化,导致中国东南沿海气温、相对湿度偏高,盐度偏低,风速偏弱,海水温度偏高,降水量偏少(多),对赤潮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广东沿海;赤潮;海洋水文气象中图分类号:P732 文献标识码:B1 赤潮实况1980~2003年,广东沿岸海域发生赤潮177次。
赤潮发生的频率逐年升高,影响面积逐年增加,经济损失日益严重,这除了与广东沿岸海域污染日趋严重这一根本原因有关外,海洋水文气象条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诱发因素。
1997年11月13日~1998年5月18日,广东沿海及香港附近海域先后发生大规模的赤潮。
此次赤潮的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大,各个海域发生的赤潮种类不相同,分别波及广东饶平柘林湾、汕尾、大鹏湾、珠江口、阳江东平、香港等地附近海域,广东沿岸海域赤潮面积合计约2万hm2,历时6个月,据不完全统计,直接经济损失达3.5亿元人民币[1~2]。
2 赤潮灾害发生的海洋环境条件2.1 大尺度海洋环境条件实测资料表明:1997年1月的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水深(60~250m)的水温正异常达5℃以上,而且2℃正距平区向东扩张到160°W以东(图1a),随着暖池次表层水温正异常区的进一步东扩,赤道东太平洋次表层水温正距平逐渐为负距平所代替;1997年7月(图1b),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水温出现负距平现象,同时赤道东太平洋次表层水温正距平逐渐扩展到海洋表面,导致海表水温(SST)出现明显的正距平现象(1997年5月E L Nino事件爆发)。
赤潮与水华
赤潮与水华漫谈杨香涛(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江苏扬中221200)1998年3月下旬香港沿海海域和广东珠江口一带海域发生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海水泛红色、棕色或绿色,腥臭难闻,海水中的鱼、虾等动物大量死亡,当地沿海各大养殖场损失惨重。
据《经济日报》1998年5月3日报到,此次事件,香港渔民损失近1亿港币,广东养殖的珍贵鱼类死亡超过300吨,经济损失超过4000万元……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它是怎样发生的?有没有防治的办法?一、赤潮和水华这种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赤潮,赤潮实际上主要是海水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在湖泊、水库、内海、河口等地区的水体,因水流缓慢,停留时间长,既适宜于植物营养元素(主要是氮、磷等元素)的积聚,又适于水生植物的繁殖,当水中这些植物营养物质积聚到一定程度后,由于水体过分肥沃,在适宜的条件下就会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使水体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这种现象就称为水体的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
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如果水生动物如鱼类、虾类等消耗浮游生物的速度赶不上藻类的繁殖速度,水中的藻类就会越积越多,因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出红色、棕色或绿色等,这种现象发生在海洋上就称为赤潮,发生在江河、湖泊中就称为水华。
赤潮和水华是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水体污染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产生水体富营养的主要原因。
据研究表明,藻类等浮游生物和水生植物的生长、繁殖需要25~30种元素,其中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是碳、氮、磷等元素,碳在自然中存在量多而且易得,而水中氮、磷的含量却较少,因此氮、磷通常是水生植物生长、繁殖的制约因素。
而水体污染通常是引起水体中氮、磷的含量升高的主要因素。
(1)工业废水污染。
这些工业废水中的氮、磷含量相当高。
(2)生活废水污染。
人们日常生活如淘米、洗菜、洗衣、洗澡、排泄物冲洗的生活污水中都含有较多氮、磷,特别是含磷洗衣粉的使用,使生活污水的含磷量很高。
因为合成洗涤剂中含有焦磷酸四钠Na4P2O7或三聚磷酸五钠Na5P3O10(STPP)。
赤潮发生机制研究及其遏制对策
赤潮发生机制研究及其遏制对策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赤潮现象日益频繁,给海洋生态系统、水产养殖业和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危害。
赤潮是一种海洋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引起的有毒化学物质释放现象。
目前,赤潮发生机制研究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大热点,对于赤潮的遏制对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赤潮的发生机制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现象,其发生机制涉及到海洋化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多个方面。
水温、光照、营养盐浓度、水流、海洋环境污染等因素都会对赤潮产生影响。
此外,人类活动也是赤潮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赤潮指的是一类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的现象。
这些生物在生命周期中会产生生物毒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水生生物生态系统。
例如,赤潮鱼类中毒可以引起疾病和死亡。
另外,赤潮还会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影响水产养殖业产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赤潮遏制对策1.加强预警由于赤潮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预警工作极为重要。
国际上已经建立了一套从监测到预警的严密体系,包括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和流经沿岸海域的海浪传感器监控、利用数学建模预测等。
这些措施均可为赤潮预警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2.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是造成赤潮高发的主要因素之一。
海洋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都会导致水质恶化和生境破坏,从而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供各种浮游动植物繁殖,从而引起赤潮。
因此,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是必要的,需建立一套完善的海洋环境保护与监测机制。
3.进行生态补偿生态补偿是遏制赤潮发生的另一种可行的途径。
国际上一些地区采取了野生海产品放流、生态保护区建设等措施,从而恢复沿海生态系统,增加浮游动植物的天敌,防止赤潮高发。
4.建立应急响应机制赤潮爆发时,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应急措施进行遏制。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包括组建赤潮应急响应管理团队、制定应急预案、对赤潮区域进行隔离、提供医学服务等等,以减少赤潮对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三、总结赤潮的高频发生给人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彻底打赢赤潮防控的战役,需要我们加强赤潮的发生机制研究,拓展治理手段,形成紧密协作机制。
赤潮的危害、成因和防治研究进展
赤潮作为一种突发性强、致灾面积广的全球性海 洋生态灾害,其发生机制、监测预防、治理技术等一直 是世界各国研究的重点。由于赤潮的发生机制尚未清 楚,治理赤潮灾害主要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 策略。目前治理技术大都处于理论或实验室阶段,且 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局限性。 3. 1赤潮治理技术赤潮治理技术包括物理法、化学 法、生物法[12泊$
清液) $ "
生物学教学2021年(第46卷)第7期
-67 -
有毒有害物质,危害水体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健康。 可见,赤潮的发生会打破海洋生态系统在生物与
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保持着的一种相互依存、相处制 约的动态平衡,严重影响海洋水体中正常的物质循环 和能量流动[2: $
1.2赤潮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赤潮灾害不仅打破海 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对人类的健康和经济活动造成 巨大的影响。 1.2. 1 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安全一些有毒赤潮生物分泌的毒素尽管不会直接导 致海洋动物死亡,但是这些赤潮生物被海洋动物摄取 后,经食物链的传递,最终进入人体,进而对人类的健 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这类毒素通常称为“贝毒”。 迄今为止,从赤潮生物中已分离出200多种毒素,包括 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记忆缺失性贝毒、 神经性贝类毒素以及西加鱼毒素等[z $随着人们对 赤潮毒素的日益关注,近年来不断有新的毒素被发现, 如米氏凯伦藻等能够产生具有溶血活性或细胞毒性的 物质,接触后会损伤鱼鳃组织[5+ $
属于细胞质遗传
8放线菌的遗传物质由抱子传递给后代来自传递过程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D.用同一棵桃树上所结桃子的桃核繁殖,后代所
结桃子口味相同,是进行了无性生殖
解析:放线菌的遗传物质通过抱子丝的不均等缢
大鹏湾和大亚湾锥状斯氏藻赤潮的监测与讨论
大鹏湾和大亚湾 锥状斯氏藻赤潮的监测与讨论
一 文/ 广东 省海 洋 与渔业 环境 监测 中 心 谢 学 东
2 喜 0 1 0
物主 要 为锥 状 斯 氏藻 。锥 状 斯 氏 藻 , 是
锥 状斯克里 普藻
(cipil r. Sr s l t p ea o
惠 州 大 亚 湾 近 岸 海 域 先 后 暴 发 了赤 潮 cod a 的 简 称 , 于该 种 可形 成 孢 囊 h ie ) 由
事 件 。 潮 主 要集 中在 惠州 大 亚湾 澳 头 包埋 在 海底 中以 渡过 恶 劣环 境 , 以在 赤 所
渔 港海 域 、 升至 坝光 网箱 养殖 区和 深 我 国沿 海 十分 常见 , 藻 曾多 次 在大 鹏 东 该 大 对 圳 大鹏 湾 盐 田渔 港 至南 澳 附 近海 域 。 赤 湾 、 亚 湾 引 发赤 潮 . 深 圳 和 惠 州 的 潮带 呈 带 状或 片状 分 布 . 均 约 3公 里 海水 养 殖业 造 成严 重 危 害 。 状 斯 氏藻 宽 锥
视 , 容 根 副 省长 作 出了“ 密 监测 、 李 严 查 之 间 . 8月 2 日起 , 密度 开 始低 于该 惠州 澳 头渔 港 海域 和 东 升 网箱 养 殖 区 , 4 藻 研原因” 的重 要批 示 。 据 省长 批 示 , 根 在 藻 的赤 潮标 准 ( 1 。惠 州 大 亚湾 的锥 而 且 仅 在 8月 7 E- t 8月 1 t 1 图 ) t9 E和 2 E一 3 省 海 洋 与渔 业 局统 一 部署 下 , 海洋 与 省 渔 业 环 境 监测 中 心 与 地 方 海 洋 与 渔 业
环 境 监 测 业 务 机 构 对 赤 潮 进 行 了全 程 日期 间以 略高 的藻密度 取代 锥状 斯 氏藻
珠江口赤潮生成的天气分型研究
(. 国 家 海 洋 环 境 预 报 中心 ,北 京 10 8 ) 1 0 0 1
摘 要 :赤潮 的爆发是生物 、化学 、物 理等多因素综 合作用的结 果。温度 、风力 、风向、气 压等气 象条件 ,海况 、潮汐 、海流及海水 的理化特征 ,如海 水温 度 、盐度 、营养盐 、微 量元 素等都 是赤潮爆发 的重 要因子或 诱导因素 。当前 由于海洋 生态领域 的数值 预报仍不 成熟 ,国 内 的赤 潮 预 测 主 要 还 是 依 靠 经 验 和 统 计 方 法 为 主 ,如 气 象 条 件 预 报 法 、水 文 条 件 预 报 法 、化 学条件 预报法 、生物 条件预报法 、卫星遥感预报 法或是综合预 报法等 。本 文根据 2 0 0 1年~ 20 0 5年 《 沿海海洋 赤潮专报》 中广 东省阳江到汕尾沿 海 ( 1。~ l6E 12 1。 )即珠江 口地区 发生
1 引 言
进 入 2 世 纪 以来 ,我 国南 海 赤潮 发 生次 数 总体 呈 上 升 趋势 ,20 1 0 2年 观 测 到 1 0次 ,
20 0 3年达 到 1 6次 ,2 0 0 4年 8次 ,2 0 年 9次 ,2 0 05 0 6年 1 。2 0 7次 0 4年 发 现 次 数 虽 有所 下 降 ,但 南海 赤潮 总 面 积 却从 2 0 0 3年 的 6 2 m 升 到 1 1 k 。赤潮 对 环 境 的影 响也 8k 上 1 m 4
作者简介:任湘湘 (9 1) 18 一,女,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赤潮预报研 究工作 .
维普资讯
3 期
任 湘湘 , :珠 江 口赤 潮 生成 的天 气 分 型研 究 等
4 7
射 率 比 ,再 结 合 相 关 的悬 浮泥 沙信 息 提 取 海 水 中 赤潮 信 息 的 方法 。张 俊 峰 f 等 人 指 出 I 。
赤潮是什么赤潮成因原理.
赤潮是什么_赤潮成因原理2018-01-08导语:赤潮(akashiwo,red tide,red water, dis-colored water)又名红潮,是一种水华现象。
它是海洋灾害的一种,是指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提供到的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赤潮是什么_赤潮成因原理基本介绍“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
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
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一是大量赤潮生物集聚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二是赤潮生物死亡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污染海洋环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
三是鱼类吞食大量有毒藻类。
四是有些藻类可分泌有毒物质使水体污染导致鱼类死亡赤潮发生后,除海水变成红色外,同时海水的pH值也会升高,粘稠度增加,非赤潮藻类的浮游生物会死亡、衰减;赤潮藻也因爆发性增殖、过度聚集而大量死亡。
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
大量含有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
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受到过赤潮的危害,日本是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潮汐对沿海地区的影响
潮汐对沿海地区的影响潮汐是海水周期性升降的自然现象,它对沿海地区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
潮汐现象的发生与月球、太阳、地球间的引力相互作用有关。
本文将探讨潮汐对沿海地区的影响,并就其中的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潮汐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潮汐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对海洋生物的生命周期、繁殖活动和迁徙等具有重要影响。
潮汐的周期性变化为海洋生物提供了规律的环境条件,例如某些海洋生物会根据潮汐的变化来选择最佳的繁殖季节和迁徙路径。
此外,潮汐带来的潮汐池和潮间带等特殊生境也为一些特定的生物种群提供了适宜的生态环境。
2. 潮汐对海岸地貌的影响潮汐对于海岸地貌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潮汐的涨落侵蚀着海岸线,并造成了海岸带的形成。
潮汐的冲击力会逐渐地侵蚀岩石和土壤,形成悬崖、峡湾和海岛等地貌特征。
此外,潮汐还能在海岸地区形成河口、河床和沙洲等地理构造,进一步改变着海岸地貌。
3. 潮汐对海洋运输的影响潮汐对海洋运输具有重要的影响。
潮汐的涨落决定了海域的水深,从而影响着船只的行进。
潮汐带来的潮流也会对航行造成影响,有时候会成为海运的利器,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带来一定的困扰。
因此,船运企业需要根据潮汐的变化来制定合理的航线和船期,确保船只的安全和运输的顺利进行。
4. 潮汐对沿海地区的海洋能利用潮汐带动海洋中的能量是可以利用的,这是一种可再生的能源形式。
利用潮汐能发电的设施被称为潮汐发电厂,可以把来自潮汐高峰和低谷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潮汐发电在一些沿海地区已经得到应用,且具有较高的发电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潮汐能作为重要的能源替代品,有望为沿海地区提供可持续的能源支持。
综上所述,潮汐对沿海地区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它对海洋生态系统、海岸地貌、海洋运输和海洋能利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和利用潮汐的影响,能够更好地保护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
广东省海域赤潮灾害的基本特征分析
2024年 第1期海洋开发与管理52广东省海域赤潮灾害的基本特征分析曾建军,徐伟,张露(海域海岛环境科技研究院(天津)有限公司 天津 300110)收稿日期:2023-08-07;修订日期:2024-01-08作者简介:曾建军,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海洋环境保护与管理摘要:文章通过收集‘广东省海洋灾害公报“中2013 2022年的赤潮灾害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近10年广东省海域的赤潮灾害时空分布等基本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赤潮灾害的预警㊁防治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㊂分析结果表明:时间分布上,近10年间广东省海域共发生赤潮95次,年平均9.5次,共发生面积3624.76k m 2,主要发生时间集中在1-4月,平均每次赤潮持续时间为8.8d;空间分布上,赤潮发生次数最多的主要位于珠三角海域,赤潮面积发生最大的则位于粤西海域㊂引发赤潮的生物共有26种,其中硅藻门13种㊁甲藻门10种㊁定鞭藻门㊁黄藻门和原生动物门各1种,引发赤潮次数最多的是夜光藻和红色赤潮藻,引发赤潮面积最大的是球形棕囊藻,近年来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呈现多样化的趋势㊂关键词:赤潮;基本特征;广东省海域中图分类号:X 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857(2024)01-0052-07A n a l ys i s o f t h eB a s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R e dT i d eD i s a s t e r s i n t h e C o a s t a l S e a w a t e r o fG u a n g d o n g Pr o v i n c e Z E N GJ i a n ju n ,X U W e i ,Z H A N GL u (O c e a nE n v i r o n m e n t S c i e n c e&T e c h n o l o g y C o .,L t d ,T i a n ji n30011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i s p a p e r c o l l e c t e d t h e d a t a o n r e d t i d e d i s a s t e r s f r o m2013t o 2022i n t h eG u a n g d o n gP r o v i n c i a lM a r i n eD i s a s t e rB u l l e t i n ,a n d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 a n a l yz e dt h eb a s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t h e s p a t i o t e m p o r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r e d t i d e d i s a s t e r s i n t h e c o a s t a l s e a w a t e r o fG u a n g d o n g Pr o v -i n c e i n t h e p a s t t e n y e a r sb y s t a t i s t i c a lm e t h o d s ,i no r d e r t o p r o v i d ea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e a r l y w a r n i n g a n d p r e v e n t i o no f r e dt i d ed i s a s t e r s .T h ea n a l ys i sr e s u l t ss h o wt h a tat o t a l o f 95r e d t i d e s o c c u r r e d i n t h e c o a s t a l s e a w a t e r o fG u a n g d o n g P r o v i n c e i n t h e p a s t t e n y e a r s ,w i t ha n a n -n u a l a v e r a g e o f 9.5t i m e s ,t h e t o t a l a r e ao f r e d t i d e sw a s 3624.76k m 2,r e d t i d em a i n l y o c c u r r s b e t w e e n J a n u a r y t oA p r i l ,a n d t h e a v e r a g e d u r a t i o no f e a c h r e d t i d ew a s 8.8d a y s .T h e l o c a t i o n s w i t h t h eh i g h e s t f r e q u e n c y of r e d t i d ew a s i n t h e c o a s t a l s e a w a t e r o f t h e P e a r l R i v e rD e l t a ,w h i l e t h e l a rg e s t a r e a o f r e d t i d ew a s o c c u r r e d i n th ew e s t e r nG u a n g d o n g S e a .T h e r e a r e 26s p e ci e so f o r g a n i s m s t h a t c a u s e r e d t i d e s ,i n c l u d i n g 13s p e c i e s o f B a c i l l a r i o p h y t a ,10s p e c i e s o f D i n o p h yt a ,a n d1s p e c i e se a c ho fC o c c o l i t h o p h o r e ,X a n t h o p h yt aa n dP r o t o z o a ,N o c t i l u c as c i n t i l l a n s a n d第1期曾建军,等:广东省海域赤潮灾害的基本特征分析53 A k a s h i w o s a n g u i n e a a r e t h e m o s t f r e q u e n t c a u s eo f r e dt i d e s,a n d P h a e o c y s t i s g l o b o s a i s t h e l a r g e s t a r e a o c c u r r e n c e o f r e d t i d e s,t h e s p e c i e s t h a t c a u s e r e d t i d e s h a v e s h o w n a t r e n d o f d i v e r-s i f i c a t i o n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K e y w o r d s:R e d t i d e,B a s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C o a s t a l s e a w a t e r o fG u a n g d o n g P r o v i n c e0引言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灾害㊁海浪灾害㊁赤潮灾害㊁海平面变化㊁海岸侵蚀㊁咸潮入侵等,其中赤潮是指海洋中的一些微藻㊁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变色或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1]㊂近年来,我国赤潮灾害频发,目前已经成为沿海各地主要的海洋灾害之一㊂为了研究赤潮的发生规律㊁分布特征及成因等,很多学者对我国海域赤潮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㊂洛昊等[2]分析了1933 2011年我国沿海赤潮发生的历史和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减灾对策;郭皓等[3]对1995 2014年我国赤潮发生情况进行了分析,表明具有显著的时间和区域特点;张青田[4]回顾了中国海域赤潮发生频次的年际变化,表明21世纪前10年赤潮发生频次和规模是20世纪后50年的2倍多;张善发等[5]研究了2001 2017年我国近海海域赤潮暴发的规律及影响因素;一些学者还分别对渤海湾[6-7]㊁长江口[8]㊁辽宁[9]㊁山东[10-11]㊁河北[12]㊁天津[13]㊁江苏[14]㊁浙江[15-16]㊁福建[17-18]㊁广西[19]㊁海南[20]等沿海省(自治区㊁直辖市)赤潮灾害的发生情况和分布等进行了分析研究㊂广东是海洋大省,拥有全国最长的海岸线和辽阔的海域,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赤潮灾害风险日益突出,开展赤潮灾害特征分析等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㊂易斌等[21]研究了2009 2016年南海近岸海域赤潮暴发的时间规律和空间分布;李丽等[22]对1980 2007年广东沿海赤潮灾害历史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表明赤潮灾害总体呈上升趋势;刘晓南等[23]分析1980 2002年广东沿海赤潮情况表明沿海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赤潮出现的高峰期;韦桂秋等[24]通过2000 2009年珠江口海域赤潮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深圳湾海区为珠江口赤潮多发区;马方方等[25]分析1980 2018年深圳大鹏湾海域赤潮变化表明,大鹏湾赤潮次数分布㊁赤潮生物演变均与营养盐变化直接相关㊂综上,目前对于广东省赤潮灾害的研究数据时间较早,或局限于特定海域,缺乏近期尤其是近10年广东海域赤潮灾害呈现新的特点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收集整理了广东省2013 2022年的赤潮资料,对赤潮发生的时间规律㊁空间分布和赤潮生物特征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为赤潮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等提供理论依据㊂1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分析的赤潮资料数据来源于2013 2022年‘广东省海洋灾害公报“[26-27],主要包括历次赤潮的发生地点㊁起止时间㊁最大成灾面积㊁赤潮优势生物种等信息㊂分析方法主要为统计学方法,对广东省海域赤潮发生的时空分布进行总结分析,其结果运用E x c e l软件进行处理及制图㊂在赤潮月际变化特征分析时,部分赤潮过程跨月发生,其发生次数和面积分别计入各月㊂在赤潮生物种类统计分析时,部分赤潮过程存在多种优势生物,其发生次数和面积分别计入各赤潮生物㊂2结果与分析2.1时间分布特征2013 2022年广东省海域共发生赤潮95次,累计发生赤潮面积约为3624.76k m2,近10年来平均每年发生赤潮9.5次,其中2014年发生次数最多,达到15次,2014 2019年赤潮发生次数总体呈下降趋势,最近两年又上升至较高的水平(图1)㊂从赤潮发生面积看,近10年来平均每年发生赤潮面积约362.476k m2,其中2017年发生面积最大,达到1017k m2,2016年和2014年赤潮发生面积次之,其余每年的赤潮面积均较小,低于近10年的平均值㊂2019年赤潮发生次数和发生面积均为近10年来的最低值㊂54海洋开发与管理2024年图12013 2022年广东省海域赤潮发生次数及面积F i g.1 N u m b e r s a n da r e a s o f r e d t i d e s a n n u a l l yi nG u a n g d o n g c o a s t a lw a t e r s f r o m2013t o2022 2013 2022年,广东省海域发生赤潮的持续时间累计天数共838d,年均83.8d,其中2016年赤潮发生的持续时间最长,达155d,2016 2020年赤潮发生的持续时间总体呈下降趋势,最近两年赤潮的发生时间又上升至每年100d以上㊂按每次赤潮发生的持续时间统计,近10年来平均每次赤潮发生的持续时间约为8.8d㊂赤潮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从广东省各月累计发生赤潮的次数和面积来看(图2),广东省海域全年每个月份均有赤潮发生,冬季和春季是赤潮的高发期,赤潮发生的次数和面积均主要集中在1-4月,约占59.8%和69.5%㊂近10年来广东省发生赤潮次数最多的月份为4月,达到23次,其次为3月,发生赤潮次数为22次,发生次数最少的月份为10月,仅2次㊂从每个月发生赤潮的累计面积来看,3月赤潮发生面积最大,达到1569.71k m2,其次为4月,赤潮发生面积最小的月份也是10月,仅26.5k m2㊂图22013 2022年广东省海域逐月赤潮发生次数及面积F i g.2 N u m b e r s a n da r e a s o f r e d t i d e sm o n t h l yi nG u a n g d o n g c o a s t a lw a t e r s f r o m2013t o20222.2空间分布特征本研究将广东省海域划分为粤东㊁珠三角㊁粤西三大区域进行赤潮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图3)㊂2013 2022年珠三角地区赤潮发生的次数最多,累计达到58次,粤东地区赤潮发生的次数最少㊂从赤潮发生面积来看,近10年来粤西地区赤潮发生的面积最大,累计达到2461.96k m2㊂图32013 2022年广东省海域不同区域赤潮发生次数及面积F i g.3 N u m b e r s a n d a r e a s o f r e d t i d e s o c c u r r e n c e s i n d i f f e r e n t r e g i o n s o fG u a n g d o n g c o a s t a lw a t e r s f r o m2013t o2022从单次赤潮发生面积来看,2013 2022年广东省海域赤潮发生的面积从0.001~495k m2不等,其中单次发生面积小于10k m2的赤潮次数最多,共有57次,占总发生次数的60%,可见广东省海域多发小面积的赤潮㊂广东省海域单次赤潮发生的最大面积为495k m2,为2017年2月27日至3月17日发生于茂名市水东湾海域的球形棕囊藻(P h a e o c y s t i s g l o b o s a)赤潮㊂将赤潮的规模按发生面积进行分类,划分为5个等级,对应面积分别为小于10k m2㊁10~50k m2㊁50~100k m2㊁100~300k m2㊁300~500k m2,统计了广东省海域不同地区赤潮发生分布表(表1)㊂近10年来广东省赤潮主要发生在珠三角区域的深圳市大鹏湾和大亚湾海域㊁珠海市海域以及珠江口海域㊁粤西地区的湛江市和茂名市沿岸海域㊂其中深圳市海域赤潮发生的次数最多,但单次规模小,发生面积绝大部分在50k m2以下㊂粤西地区赤潮主要发生在湛江市和茂名市海域,湛江市海域发生的次数较多,而茂名市海域发生的单次规模较大,发生面积主要在300k m2以上㊂粤东地区赤潮主要发生在汕头市和汕尾市海域,发生次数少,单次规模也较小㊂第1期曾建军,等:广东省海域赤潮灾害的基本特征分析55表1 2013 2022年广东省海域赤潮发生分布T a b l e 1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r e d t i d e o c c u r r e n c e i nG u a n g d o n gc o a s t a l w a t e r s f r o m2013t o 2022区域城市不同规模赤潮发生次数小于10k m210~50k m 250~100k m2100~300k m2300~500k m2粤东汕头市40100汕尾市42200珠三角惠州市54120深圳市275100珠海市111100粤西阳江市10000茂名市01002湛江市54562.3 赤潮生物特征近10年来引发广东省海域赤潮的生物共有26种,其中硅藻门13种,甲藻门10种,定鞭藻门㊁黄藻门和原生动物门各1种(表2)㊂引发赤潮次数最多的是夜光藻(N o c t i l u c a s c i n t i l l a n s )和红色赤潮藻(A k a s h i w o s a n gu i n e a ),分别发生23次和22次㊂发生年份最多的是中肋骨条藻(S k e l e t o n e m ac o s t a -t u m )和球形棕囊藻(P h a e o c y s t i s g l o b o s a ),在10年中的7年均有发生㊂引发赤潮面积最大的是球形棕囊藻(P h a e o c ys t i s g l o b o s a ),发生赤潮面积达1175.66k m 2,其次为红色赤潮藻(A k a s h i w os a n -gu i n e a ),发生赤潮面积达1005.35k m 2㊂近两年出现角毛藻(C h a e t o c e r o s s p .)㊁海链藻(T h a l a s s i o s i r a s p .)㊁娄氏藻(L a u d e r i a s p .)等新的赤潮生物,表明广东省海域引发赤潮的生物具有演替规律,不断有新的赤潮生物引发赤潮,赤潮生物种类呈现多样化的趋势㊂表2 2013 2022年广东省海域赤潮生物种类T a b l e 2 T h e c a u s a t i v e r e d t i d e o r g a n i s m s i nG u a n g d o n g co a s t a l w a t e r s f r o m2013t o 2022门类赤潮生物种赤潮次数/次发生年份发生面积/k m 2甲藻门夜光藻N o c t i l u c a s c i n t i l l a n s232013㊁2014㊁2015㊁2016㊁2018㊁2021682.89凯伦藻K a r e n i a s p .220219.0米氏凯伦藻K a r e n i am i k i m o t o i 120134.4双胞旋沟藻C o c h l o d i n i u m g e m i n a t u m42013㊁2018㊁202074.5红色赤潮藻A k a s h i w o s a n g u i n e a 222014㊁2016㊁2018㊁20211005.35多纹膝沟藻G o n y a u l a x p o l y g r a mm a 42014106条纹环沟藻G y r o d i n i u mi n s t r i a t u m 120140.2锥状斯克里普藻S c r i p p s i e l l a t r o c h o i d e a 72015㊁2017㊁2022219.7多环旋沟藻C o c h l o d i n i u m p o l y k r i k o i d e s 120151.5链状裸甲藻G y m n o d i n i u mc a t e n a t u m 120217.8硅藻门中肋骨条藻S k e l e t o n e m a c o s t a t u m 152013㊁2014㊁2015㊁2016㊁2020㊁2021㊁2022574.13拟菱形藻P s e u d o -n i t z s c h i a s p.120224.0柔弱伪菱形藻P s e u d o -n i t z s c h i ad e l i c a t i s s i m a 1201340尖刺拟菱形藻P s e u d o -n i t z s c h i a p u n g e n s 1201835丹麦细柱藻L e p t o c y l i n d r u sd a n i c u s 32018㊁2019㊁202117.9斯氏根管藻R h i z o s o l e n i a s t o l t e r fo r t h i i 120180.1角毛藻C h a e t o c e r o s s p .120223.0柔弱角毛藻C h a e t o c e r o sd e b i l i s 1202165.0海洋角毛藻C h a e t o c e r o s p e l a g i c u s 1202165.0旋链角毛藻C h a e t o c e r o s c u r v i s e t u s 1202276.0洛氏角毛藻C h a e t o c e r o s l o r e n z i a n u s2202211.0海链藻T h a l a s s i o s i r a s p .22021㊁202231.5娄氏藻L a u d e r i a s p.120223.0定鞭藻门球形棕囊藻P h a e o c ys t i s g l o b o s a 122013㊁2014㊁2015㊁2017㊁2018㊁2020㊁20211175.66黄藻门赤潮异弯藻H e t e r o s i g m aa k a s h i w o 62014㊁2015㊁2017㊁2019㊁202013.53原生动物门红色中缢虫M e s o d i n i u mr u b r u m 120216.056海洋开发与管理2024年从广东省主要赤潮生物的发生区域来看(表3),中肋骨条藻(S k e l e t o n e m ac o s t a t u m)赤潮主要发生于深圳市珠江口海域以及湛江市沿海;夜光藻(N o c t i l u c a s c i n t i l l a n s)赤潮则集中发生于深圳大鹏湾㊁大亚湾以及珠海市海域;球形棕囊藻(P h a e o-c y s t i s g l o b o s a)赤潮主要发生于粤西地区的湛江市和茂名市沿海;红色赤潮藻(A k a s h i w o s a n g u i n e a)赤潮集中分布于深圳大鹏湾㊁惠州大亚湾以及汕尾市海域;锥状斯克里普藻(S c r i p p s i e l l a t r o c h o i d e a)赤潮则主要发生于惠州大亚湾㊂可见,广东省海域引发赤潮的生物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分布特征,与其所处的海洋环境以及各种类赤潮生物的生活习性等密切相关㊂表32013 2022年广东省海域赤潮生物分布T a b l e3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r e d t i d e o r g a n i s m s i nG u a n g d o n gc o a s t a l w a t e r s f r o m2013t o2022区域城市不同赤潮生物引发的次数中肋骨条藻夜光藻球形棕囊藻红色赤潮藻锥状斯克里普藻其他藻类粤东汕头市010115汕尾市001412珠三角惠州市120643深圳市4927114珠海市171304粤西阳江市010000茂名市012000湛江市9261093结论(1)2013 2022年广东省海域共发生赤潮95次,年平均9.5次,近两年赤潮发生次数上升至较高水平;近10年累计发生赤潮面积约为3624.76k m2,发生赤潮的持续时间累计天数共838d,平均每次赤潮发生的持续时间约为8.8d㊂(2)2013 2022年广东省海域全年每个月份均有赤潮发生,冬季和春季是赤潮的高发期,赤潮发生的次数和面积均主要集中在1-4月㊂近10年单次赤潮发生面积小于10k m2的次数最多,呈现多发小面积赤潮的特点㊂(3)2013 2022年广东省海域赤潮主要发生在珠三角区域的惠州市大亚湾海域㊁深圳市大鹏湾海域以及珠江口海域㊁粤西地区的湛江市和茂名市沿岸海域㊂赤潮发生次数最多为珠三角海域,赤潮面积发生最大的则为粤西海域㊂(4)2013 2022年引发广东省海域赤潮的生物共有26种,其中硅藻门13种,甲藻门10种,定鞭藻门㊁黄藻门和原生动物门各1种㊂引发赤潮次数最多的是夜光藻(N o c t i l u c a s c i n t i l l a n s)和红色赤潮藻(A k a s h i w o s a n g u i n e a),引发赤潮面积最大的是球形棕囊藻(P h a e o c y s t i s g l o b o s a),近两年赤潮生物种类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同时赤潮生物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分布特征㊂参考文献(R e f e r e n c e s):[1]国家海洋局.赤潮监测技术规程:H Y/T069-2005[S].2005.S t a t eO c e a n i c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T 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r e d t i d em o n i t o r i n g:H Y/T069-2005[S].2005.[2]洛昊,马明辉,梁斌,等.中国近海赤潮基本特征与减灾对策[J].海洋通报,2013,32(5):595-600.L U O H a o,MA M i n g h u i,L I A N GB i n,e t a l.B a s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m i t i g a t i o n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o f r e d t i d e s i nC h i n a s e a s[J].M a r i n e S c i-e n c eB u l l e t i n,2013,32(5):595-600.[3]郭皓,丁德文,林凤翱,等.近20a我国近海赤潮特点与发生规律[J].海洋科学进展,2015,33(4):547-556.G U O H a o,D I N G D e w e n,L I NF e n g a o,e t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 p a t t e r n so f r e d t i d e i nC h i n ac o a s t a lw a t e r sd u r i n g t h e l a s t20a[J].A d-v a n c e s i n M a r i n eS c i e n c e,2015,33(4):547-556.[4]张青田.中国海域赤潮发生趋势的年际变化[J].中国环境监测,2013,29(5):99-102.Z H A N G Q i n g t i a n.R e v i e wo n t h e a n n u a l v a r i a t i o no f r e d t i d e s i nC h i n a's s e a a r e a s[J].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M o n i t o r i n g i nC h i n a,2013,29(5):99 -102.[5]张善发,王茜,关淳雅,等.2001-2017年中国近海水域赤潮发生规律及其影响因素[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6(6):1129第1期曾建军,等:广东省海域赤潮灾害的基本特征分析57 -1140.Z H A N GS h a n f a,WA N G Q i a n,G U A NC h u n y a,e t a l.S t u d y o n t h e o c c u r r e n c e l a wo f r e d t i d e a n d i t s 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i n t h e o f f s h o r ew a-t e r s o fC h i n a f r o m2001t o2017[J].A c t aS c i e n t i a r u m N a t u r a l i u m U n i v e r s i t a t i sP e k i n e n s i s,2020,56(6):1129-1140.[6]王彬,崔健,李玲,等.渤海湾赤潮特征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21,40(2):200-206.WA N GB i n,C U I J i a n,L I L i n g,e t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r e d t i d e i n t h eB o h a i B a y[J].M a r i n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S c i e n c e,2021,40(2):200-206.[7]窦勇,尚金沛,邵蓬,等.2000-2016年渤海赤潮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20,41(6):141-148.D O U Y o n g,S H A N GJ i n p e i,S H A O P e n g,e t a l.F r e q u e n c y o f r e dt i d e s i nB o h a iS e aa n dt h e i n f l u e n c e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f a c t o r s(2000-2016)[J].J o u r n a l o fH y d r o e c o l o g y,2020,41(6):141-148.[8]刘录三,李子成,周娟,等.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赤潮时空分布研究[J].环境科学,2011,32(9):2497-2504.L I U L u s a n,L I Z i c h e n g,Z H O UJ u a n,e t a l.T e m p o r a l a n d 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r e d t i d e i nY a n g t z eR i v e r e s t u a r y a n d a d j a c e n tw a t e r s[J].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S c i e n c e,2011,32(9):2497-2504.[9]刘希刚,陈燕珍,王静,等.2001-2012年辽宁近岸海域赤潮发生特征[J].中国科技信息,2015(24):40-42.L I U X i g a n g,C H E N Y a n z h e n,WA N GJ i n g,e t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r e d t i d e o c c u r r e n c e i n t h e c o a s t a l w a t e r s o f L i a o n i n g f r o m2001t o2012 [J].C h i n a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I n f o r m a t i o n,2015(24):40-42.[10]于宁,于建生,吕振波,等.山东海域赤潮灾害特征及预警报管理[J].生态学杂志,2012,31(5):1272-1281.Y U N i n g,Y UJ i a n s h e n g,L Y UZ h e n b o,e t a l.D i s a s t e r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h a r m f u l a l g a l b l o o ma n d i t s e a r l y w a r n i n g m a n a g e m e n t i nS h a n-d o n g c o a s t a lw a te r s[J].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E c o l o g y,2012,31(5):1272-1281.[11]周健,王玮,吴志宏,等.山东沿海赤潮灾害基本特征及防控对策建议[J].海洋环境科学,2020,39(4):537-543.Z HO UJ i a n,WA N G W e i,WUZ h i h o n g,e t a l.T h e b a s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p r e v e n t i o n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o f r e d t i d e i nS h a n d o n g c o a s tw a-t e r s[J].M a r i n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S c i e n c e,2020,39(4):537-543.[12]翟伟康,许自舟,张健.河北省近岸海域赤潮灾害特征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16,35(2):243-251.Z HA IW e i k a n g,X UZ i z h o u,Z H A N GJ i a n.A n a l y s i s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r e d t i d e d i s a s t e r i nH e b e i c o a s t a l w a t e r s[J].M a r i n eE n v i r o n m e n-t a l S c i e n c e,2016,35(2):243-251.[13]张琪,孙家伟,冯延竹,等.天津沿海赤潮发生的基本特征研究[J].海洋预报,2020,37(1):62-66.Z HA N G Q i,S U NJ i a w e i,F E N G Y a n z h u,e t a l.R e s e a r c ho n t h eb a s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r e d t i d e i nT i a n j i n c o a s t a l a r e a[J].M a r i n eF o r e-c a s t s,2020,37(1):62-66.[14]高清清,曹兵,杨波,等.江苏海域赤潮分布特征研究[J].海洋通报,2017,36(2):217-221.G A O Q i n g q i n g,C A OB i n g,Y A N GB o,e t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h e r e d t i d e i n t h e s e a a r e a o f J i a n g s u[J].M a r i n e S c i e n c eB u l l e t i n,2017,36(2):217-221.[15]李仁虎.浙江海域赤潮时空分布特征与赤潮监测研究[D].上海:上海海洋大学,2020.L IR e n h u.S t u d y o n t h e t e m p o r a l a n d 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m o n i t o r i n g o f r e d t i d e i nZ h e j i a n g c o a s t a l a r e a[D].S h a n g h a i: S h a n g h a iO c e a nU n i v e r s i t y,2020.[16]李阳东,谢洋洋,李仁虎,等.浙江近岸海域赤潮事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海洋预报,2021,38(1):54-59.L IY a n g d o n g,X I EY a n g y a n g,L IR e n h u,e ta l.R e s e a r c ho nt h e t e m p o r a l a n d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r e dt i d e i nZ h e j i a n gc o a s t a l a r e a[J].M a r i n eF o r e c a s t s,2021,38(1):54-59.[17]李雪丁.福建沿海近10a赤潮基本特征分析[J].环境科学,2012,33(7):2210-2216.L IX u e d i n g.A n a l y s i s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r e d t i d e i nF u j i a nc o a s t a lw a t e r sd u r i n g t h e l a s t10y e a r s[J].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S c i e n c e,2012,33(7):2210-2216.[18]黄春秀,陈火荣,李聪.2000-2018年福建近岸海域赤潮分布特征[J].应用海洋学学报,2020,39(4):542-550.HU A N GC h u n x i u,C H E N H u o r o n g,L IC o n g.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r e d t i d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i nF u j i a n c o a s t a lw a t e r s i n2000-2018[J].J o u r n a l o fA p p l i e dO c e a n o g r a p h y,2020,39(4):542-550.[19]粟启仲,雷学铁,刘国强,等.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近20年赤潮灾害特征分析[J].广西科学,2022,29(3):552-557.S U Q i z h o n g,L E IX u e t i e,L I U G u o q i a n g,e t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r e d t i d e d i s a s t e r i nc o a s t a lw a t e r s o f B e i b uG u l f o fG u a n g x i i n r e c e n t20 y e a r s[J].G u a n g x i S c i e n c e s,2022,29(3):552-557.[20]殷安齐,王兴华.海南岛近岸海域赤潮的时空与生物特征[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9,19(4):1456-1460.Y I N A n q i,WA N G X i n g h u a.S p e c i f i c s p a t i a l-t e m p o r a l a n d b i o l o g i c a l f e a t u r e s o f r e d t i d e i n c o a s t a l w a t e r s a r o u n dH a i n a n I s l a n d[J].J o u r n a l58海洋开发与管理2024年o f S a f e t y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2019,19(4):1456-1460.[21]易斌,陈凯彪,周俊杰,等.2009年至2016年华南近海赤潮分布特征[J].海洋湖沼通报,2018(2):23-31.Y IB i n,C H E N K a i b i a o,Z HO UJ u n j i e,e t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r e d t i d e i nc o a s t a l r e g i o no f s o u t hC h i n a f r o m2009t o2016[J].T r a n s a c-t i o n s o fO c e a n o l o g y a n dL i m n o l o g y,2018,(2):23-31.[22]李丽,吕颂辉.近30年广东沿海赤潮灾害的特征及成因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9,9(3):83-86.L IL i,L Y US o n g h u i.A30-y e a r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o v e r t h e d e t r i m e n t a l a l g a l b l o o m s i nG u a n g d o n g c o a s t a l a r e a s[J].J o u r n a l o f S a f e t y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2009,9(3):83-86.[23]刘晓南,王为,吴志峰.广东沿海赤潮发生频率差异与城市发展的关系[J].地理学报,2004,59(6):911-917.L I U X i a o n a n,WA N G W e i,WU Z h i f e n g.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d i f f e r e n c e so f r e dt i d ef r e q u e n c y a n d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a l o n g t h ec o a s t s o fG u a n gd o n g[J].A c t aGe o g r a p h i c aS i n i c a,2004,59(6):911-917.[24]韦桂秋,王华,蔡伟叙,等.近10年珠江口海域赤潮发生特征及原因初探[J].海洋通报,2012,31(4):466-474.W E IG u i q i u,WA N G H u a,C A IW e i x u,e t a l.10y e a r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o n t h e h a r m f u l a l g a l b l o o m s i n t h e P e a r l R i v e r E s t u a r y[J].M a-r i n eS c i e n c eB u l l e t i n,2012,31(4):466-474.[25]马方方,冷科明,周秋伶,等.近40年深圳大鹏湾海域赤潮发生规律及其演变机制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21,40(2):263-271.MAF a n g f a n g,L E N G K e m i n g,Z H O U Q i u l i n g,e ta l.A n a l y s i so nt h eo c c u r r e n c e sa n de v o l u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o fH A B s i n D a p e n g b a y, S h e n z h e n i n t h e l a s t40y e a r s[J].M a r i n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S c i e n c e,2021,40(2):263-271.[26]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广东省海洋灾害公报[R].2014-2018.G u a n g d o n g P r o v i n c i a lD e p a r t m e n t o fO c e a n s a n dF i s h e r i e s.B u l l e t i no fG u a n g d o n g P r o v i n c em a r i n e d i s a s t e r[R].2017-2018.[27]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海洋灾害公报[R].2019-2023.G u a n g d o n g P r o v i n c i a lD e p a r t m e n t o fN a t u r a lR e s o u r c e s.B u l l e t i no fG u a n g d o n g P r o v i n c em a r i n e d i s a s t e r[R].2019-2023.。
赤潮与水华
赤潮与水华座谈杨喷鼻涛(江苏省扬中高等中学江苏扬中 221200)1998年3月下旬喷鼻港沿海海域和广东珠江口一带海域产生了一种奇异的现象,海水泛红色.棕色或绿色,腥臭难闻,海水中的鱼.虾等动物大量逝世亡,当地沿海各大养殖场损掉惨痛.据《经济日报》1998年5月3日报到,此次事宜,喷鼻港渔平易近损掉近1亿港币,广东养殖的名贵鱼类逝世亡超出300吨,经济损掉超出4000万元……人们不由要问: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有没有防治的方法?一.赤潮和水华这种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赤潮,赤潮现实上主如果海水水体富养分化的成果.在湖泊.水库.内海.河口等地区的水体,因水流迟缓,逗留时光长,既合适于植物养分元素(主如果氮.磷等元素)的积累,又适于水生植物的滋生,当水中这些植物养分物资积累到必定程度后,因为水体过火肥饶,在合适的前提下就会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的敏捷滋生,使水体生态体系遭到损坏,这种现象就称为水体的富养分化(eutrophication).在富养分化水体中,假如水活泼物如鱼类.虾类等消费浮游生物的速度赶不上藻类的滋生速度,水中的藻类就会越积越多,因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的色彩不合,水面往往呈现出红色.棕色或绿色等,这种现象产生在海洋上就称为赤潮,产生在江河.湖泊中就称为水华.赤潮和水华是水体富养分化引起的,水体污染物中的养分物资是产生水体富养分的重要原因.据研讨标明,藻类等浮游生物和水生植物的发展.滋生须要25~30种元素,个中植物须要量最大的是碳.氮.磷等元素,碳在天然中消失量多并且易得,而水中氮.磷的含量却较少,是以氮.磷平日是水生植物发展.滋生的制约身分.而水体污染平日是引起水体中氮.磷的含量升高的重要身分.(1)工业废水污染.这些工业废水中的氮.磷含量相当高.(2)生涯废水污染.人们日常生涯如淘米.洗菜.洗衣.洗澡.渗出物冲洗的生涯污水中都含有较多氮.磷,特殊是含磷洗衣粉的应用,使生涯污水的含磷量很高.因为合成洗涤剂中含有焦磷酸四钠Na4P2O7或三聚磷酸五钠Na5P3O10(STPP).(3)农用肥水外流污染.在农业上过量应用氮肥.磷肥以及畜肥,除一部分被植物接收.分化和挥发外,大部分经由过程排水进入水体.今朝,水体的富养分化已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存眷.我国科技工作者在研讨水体富养分化工作中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果.相干链接我国第一个涉及禁磷的律例是1996年10月开端施行的《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条例明白划定,自1999年1月1日起江苏省太湖流域一.二级呵护区制止发卖.应用含磷洗涤剂,三级呵护区内掌握发卖.应用含磷洗涤剂.二.赤潮和水华的伤害一旦水体富养分化形成赤潮和水华引起伤害相当轻微,归纳起来重要有以下几种情势:1.赤潮和水华能使水体中的消融氧大量削减,损坏水产资本.藻类生物分散在水层概况,其光合感化所释放的O2饱和了水的表层,从而阻拦了大气中的O2进一步溶入深层水中,同时大量逝世亡的藻类分化又消费了水中的消融氧,使水中的消融氧量逐渐降低,从而导致水中的鱼类.虾类等水活泼物大量梗塞逝世亡.2.赤潮和水华可造成水质恶化,使水体损掉饮用价值和娱乐价值.因为藻类生物分散在水层概况,使阳光难于透过表层,水下生物因得不到充足的阳光而影响生计和滋生,如中断时光过长也会引起水下生物的逝世亡,使水质变臭,人不克不及进行泅水.垂钓和荡舟等运动.还有,某些藻类渗出如NH3.H2S等有害物资(如夜光藻大量滋生时会造成水体的氨浓度剧增,当它们逝世亡时又会分化产生硫化氢),伤害水体生态情况,并使其它生物中毒;某些藻类(如多边膝沟藻)产生的毒素可以在食物链中传递,从而引起人.畜中毒,甚至逝世亡.3.赤潮和水华可造成养分物资的轮回消失,使得水体难以自净.一方面,水体中的氮.磷等养分元素被水生植物接收应用;另一方面,水体中逝世亡的植物在厌氧前提下糜烂.分化,又将氮.磷等养分元素从新释放到水体中,供植物发展应用.如许轮回来去,就形成了植物养分元素在水体中的轮回,使它们可长期消失于水体中.汗青追踪•1972年日本磨滩产生赤潮,一次逝世鱼1428万尾,损掉71亿日元,而宝贵鱼种祛除,留存鱼种品德降低.•1986年福建东山发年一原由食用受赤潮毒素污染的贝类而造成136人中毒.一人逝世亡的事宜.•1999年炎天,中国渤海湾多次产生赤潮,最轻微一次产生水域面积达6300Km2.水体的富养分化确切伤害不浅,那么它对人类是否就是一无可取呢?哪也不尽然,据说过有如许一种说法,叫做“苍海变桑田”吗?这就是水体的富养分化对人类的进献.水体的富养分化致使大量水生植物尸首沉积水体底部,会使水深逐渐变浅,穷年累月,这些湖泊.水库.浅海等的水领会演化成池沼,最终演化成桑田.拓展视野藻类的发展对水质的影响藻类等浮游植物体内所含碳.氮.磷等重要养分元素间一般消失着一个比较肯定的比例.按质量计C:N:P=41:7.2:1,按原子数计C:N:P=106:16:1.大致的化学构造式为(CH2O)106(NH3)16H3PO4.藻类大量滋生是水体富养分化的标记,由此可从多方面影响水体的水质.在合适的光照.pH和具备充分养分物资的前提下,天然水体的藻类进行光合感化,合成本身的原生质,其总反响方程式可写为:106CO2+16NO3-+HPO42-+122H2O+18H++能量+微量元素→C106H263O110N16P(藻类原生质)+138O2,从反响式可以看出,藻类滋生所须要的各类成分中,成为掌握身分的是氮和磷,所以藻类滋生的程度重要决议于水体中这两种成分的含量,并且已经知道藻类能接收的是无机形态的含氮.磷的养分物.三.水体富养分化的防治赤潮和水华作为水体的灾祸已轻微制约着沿海和水域四周地区的经济成长,是以我们必须要进行大力防治,加强水体情况的呵护.今朝,国表里都在积极研讨防治水体富养分化的有用措施.这些措施重要有:1.污灌.把富含氮.磷的污水用于农田浇灌,可以一举两得,并且泥土接收处理比二级生物工程处理更为完整.2.应用生物工程.在含氮.磷的污水中栽种水生植物如芦苇.蒲草等,这些植物在发展进程中能吸附或接收氮.磷.挥发性酚等成分,制约浮游藻类的发展,以净化水质.在赤潮多发区养殖某些海藻接收充裕的氮和磷,可以削减赤潮的产生,如铜藻可固定2%~3%的氮.0.1%~0.3%的磷,江蓠可固定5.9%~6.1%的氮.0.4%~0.5%的磷.3.研制无磷洗衣粉,代替含磷洗衣粉.今朝洗涤剂的代磷助剂被普遍看好的是4A沸石,它主如果同碳酸盐.或柠檬酸.硅酸盐体系合营应用.为了有用地克制赤潮和水华的产生,我们必须加强水体的情况呵护,加强全平易近的环保意识,建全响应的司法.律例,制订准确的水资本开辟计划,树立赤潮和水华等水体灾祸的快速反响机制,以造福社会.造福人类.参考文献[1]范美坤,陈宇春.赤潮·水体富养分化.化学教导,1999:1~2.[2]赵彦顺等.赤潮座谈.化学教授教养,2000:26~27.[3]唐有祺,王夔.化学与社会.高等教导出版社,2003:105~129.。
赤潮生态学研究及其防控对策
赤潮生态学研究及其防控对策赤潮是一种海洋生物群落现象,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大洋。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由于海洋环境的变化,是一种自然的生态现象。
然而,在人类的干扰和污染下,赤潮成为了一种威胁海洋生态、经济和人类健康的代表性环境问题。
为了探究赤潮的生态学机制,及采取相应的防控对策,赤潮生态学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
一、赤潮的形成赤潮是由一系列的水生生物、如浮游藻类、蓝细菌和浮游动物等,堆积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
这一现象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海洋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和人为影响等。
1. 海洋环境因素海洋环境中溶解氧、温度、盐度、营养物质的含量等,都会直接影响赤潮的形成。
在这些因素中,营养物质含量,尤其是氮和磷,对于赤潮生态的形成最为关键。
当海水富含氮、磷的时候,会引发大规模的赤潮;而当营养物质不足时,赤潮就很难形成。
此外,氧化还原电位、溶解结构等等也是影响赤潮的重要因素。
2. 生物因素浮游藻类、蓝细菌和浮游动物等在生态系统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些微生物数量和种类的变化,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在赤潮生态中,一些浮游藻类是赤潮的重要成分,而蓝细菌也是引发赤潮的关键菌株之一。
3.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对于赤潮生态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大量的饲料和化肥等农业产品的使用,排放大量的废水和泼洒过度的化学肥料等等,都会对海洋环境产生影响。
此外,也有一些军事、工业等污染对赤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赤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赤潮不仅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也影响到河流、湖泊、水库等淡水水体。
当水中大量的赤潮生物堆积时,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质,这些污染物质可以导致水中溶解氧极其缺乏,导致植物凋亡,细菌大量滋生,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对水体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此外,赤潮也会引发沿海经济的崩塌。
钓鱼、养殖、旅游业等沿海经济的兴旺都需要依靠海洋生态的健康状况。
而赤潮的频繁爆发,会直接威胁到这些沿海生态和经济的发展。
因此,赤潮的防控也成为了一个重大的课题。
赤潮相关现状分析及防治方法整理
赤潮相关现状分析及防治方法整理赤潮是指海洋中浮游植物、有害藻类过度繁殖,并且产生毒素,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
赤潮的发生与海洋环境的恶化、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就赤潮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防治赤潮的方法。
一、赤潮的现状分析1. 赤潮的影响范围扩大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赤潮事件逐渐增多,并且影响范围扩大。
许多沿海国家和地区都面临赤潮的严重威胁。
赤潮不仅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还会对渔业资源、旅游业和健康安全等方面带来巨大风险。
2. 赤潮事件频发赤潮事件的频发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赤潮事件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
许多地区每年都会发生赤潮,给当地的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3. 赤潮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非常严重。
赤潮会导致海洋中的氧气减少,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赤潮所释放的毒素会导致鱼类中毒、海洋哺乳动物和海鸟死亡。
这对于整个生态系统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威胁。
二、赤潮的防治方法1. 加强监测与预警加强对赤潮的监测是防治赤潮的重要一环。
通过建立赤潮监测网络,实时监测海洋中的浮游植物和有害藻类的演变趋势,及时预警赤潮事件的发生。
这样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减少赤潮对生态系统的危害程度。
2. 控制污染源赤潮的发生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
控制污染源,减少废水、垃圾等污染物的排放,是减少赤潮发生的重要手段。
加强污水处理、提高水质监测和治理水域的水环境,可以有效减少赤潮事件的发生。
3. 促进生态平衡恢复赤潮的发生部分原因是由于海洋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通过建立海洋保护区、加大海洋生态修复力度,促进生态平衡的恢复,可以减少赤潮的发生。
4. 科学可持续开发海洋资源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对于减少赤潮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管理和利用海洋资源,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可以减少超过捕捞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减少赤潮的发生。
5. 加强国际合作赤潮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赤潮形成的原因赤潮的危害
⾚潮形成的原因⾚潮的危害 ⾚潮的发⽣呈现出频率增加、规模扩⼤、新的⾚潮藻种不断出现、有毒⾚潮⽐例上升及危害程度⽇益严重的趋势,已成为⼀种世界性的公害,对于⾚潮发⽣机制及危害防治的研究已受到世界范围内的⼴泛关注。
⾚潮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下⾯是店铺整理的⾚潮形成的原因,欢迎阅读。
⾚潮形成的原因 由于能形成⾚潮的浮游⽣物种类繁多,它们爆发性⽣长所需的条件各异,因此⾚潮形成的原因⾮常复杂,但是在《中国⾚潮研究与防治(1)—中国海洋学会⾚潮研究与防治学术研究会论⽂集》中提到⾚潮形成有⼀个共识——即⾚潮⽣物的存在与⽔体污染(富营养化)是形成⾚潮的主要原因,海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象、海流、海况等是形成⾚潮的⾃然因⼦,在海⽔交换较差的内湾、叫封闭的海湾交汇⾯、封⾯及排污⼝附近沿海、海⽔有上升流的海域等,君可成为⾚潮形成的条件。
⾚潮的成因 l、海洋污染 随着经济的⾼速发展和沿海地区⼈⼝的膨胀.⼯业废⽔、⽣活污⽔和地表径流将⼤量陆源污染物质排⼈海洋,海洋遭受严重污染,造成海域的富营养化。
海⽔中⼤量氮、磷、微量元素和有机营养物质的增加,为⾚潮⽣物快速⽣长繁殖提供了充⾜的物质基础。
研究表明,⼯业废⽔中含有某些⾦属离⼦可以刺激⾚潮⽣物的增殖[]。
铁、锰螯合剂在⼀定的剂量下,可使⾚潮⽣物卵甲藻和真甲藻达到最⾼增殖率;⼀些有机物质也会促使⾚潮藻类急剧增殖。
⽤⽆机营养盐培养裸甲藻时,加⼊酵母提取液或⼟壤浸出液和维⽣素B12时,简裸甲藻和光亮裸甲藻⽣长都特别明显。
2、⽔⽂⽓象和海⽔理化因⼦的变化是⾚潮发⽣的重要原因 海⽔的温度是⾚潮发⽣的重要环境因⼦,20℃~30℃是⾚潮发⽣的适宜温度范围。
科学家发现⼀周内⽔温突然升⾼⼤于2℃是⾚潮发⽣的先兆。
海⽔的化学因⼦如盐度变化也是促使⽣物因⼦⾚潮⽣物⼤量繁殖的原因之⼀。
盐度在26%~ 37%。
的范围内均有发⽣⾚潮的可能,但是海⽔盐度在15%~ 21.6%时,容易形成温跃层和盐跃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4 卷 第 5 期 162005 年 10 月
海洋通报
海MAR洋INE SC通IENC报E BULLETIN
Vol. 24,No.5 Oct. 22400卷5
广东沿海赤潮与海洋水文气象关系研究
吴迪生1,黎广媚1,2,赵雪1,张俊峰1,庞海龙1,冯伟忠1,马毅1
( 1. 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广东 广 州 510300;2.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 266003 )
万元。1998 年 5 月 17-18 日大亚湾澳头发生赤潮,优势种为窄隙角毛藻 (C.affinis Lauder ),最高密度达到 1.2×106 cells /L。
2 赤潮灾害发生的海洋环境条件分析
2.1 赤潮灾害爆发时赤潮发生海域的海洋环境条件 1997 年 11 月和 1998 年 4 月,柘林镇附近海域和珠江口附近海域赤潮爆发前后海洋站
humidity, unit: percentage; d. wind speed, unit:: m/s; e. water temperature, unit: centigrade; f. salinity, unit: permillage.
mm
%
a
10
11
12
1
m/s
2
3
4
5月
b
10
11
12
f 日
云澳 大万山
日
图 1 1997 年 11 月云澳 ( 实线带星号 ) 和 1998 年 4 月大万山 ( 虚线 ) 水文气象要素逐日平均值变化曲线 图 a ~ f 的横坐标表示日期,图 a ~ f 的纵坐标分别表示:a. 海平面气压+1 000 hPa / hPa;b. 气温 / ℃; c. 相对湿度 / %;d. 风速 / m·s-1;e. 水温 / ℃;f. 盐度
Fig.1 Day by day mean values variation curve of hydrometeorological factors in Yun'ao (real line) in NOV 1997 and
Dawanshan (dotted line) in Apr. 1998 Charts a~f abscissa: date; ordinate: a. sea level pressure+1000hpa, unit: hpa; b. air temperature, unit: centigrade; c. relative
1980 年 5 月至 2003 年 12 月,广东和海南沿岸海域(不包括香港海域)发生赤潮 177 次。1997 年 11 月至 1998 年 5 月,广东、香港等地附近海域先后发生大面积赤潮,广东沿 岸海域赤潮面积合计约 2 万 hm2,历时 6 个月,据不完全统计,直接经济损失达 3.5 亿元。 广东沿岸海域赤潮发生的频率逐年升高,影响面积逐年增加,经济损失日益严重,这除了与 广东沿岸海域污染日趋严重这一根本原因有关外,海洋水文气象条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诱 发因素。
1 赤潮实况
1997 年 11 月 13 日至 1998 年 5 月 18 日,广东沿海及香港附近海域先后发生大规模的 赤潮,此次赤潮的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大,各个发生的海域赤潮种类不相同,分别波及广东 饶平、柘林湾、汕尾、大鹏湾、珠江口、香港、阳江东平等地附近海域,持续近 5 个月的 赤潮给广东和香港的海洋渔业造成了重大损失。
1998 年 4 月 6—16 日和 4 月 21—25 日,珠江口大万山附近海域和深圳湾海域发生大 面积赤潮爆发期间,大万山海洋站海洋水文气象实测资料 ( 图1 a~f虚线变化曲线 ) 表明: 海平气压和盐度是下降趋势,气温、海水温度和相对湿度是上升趋势,风速是减弱趋势,海 水温度 22.0 ℃ ~ 26.9 ℃ 之间,海水的盐度 26.68~30.40,气温在 22.0 ℃ ~ 27.1 ℃ 之间, 风速 0.2 ~ 4.0 m/s 偏小,气压 1 002.2 ~ 1 006.0 hPa,相对湿度 81 % ~ 94 %,降水偏少。 图 2 为广东省饶平县柘林镇附近的云澳海洋站和珠江口大万山海洋站 1997 年 10 月至1998 年 5 月的水文气象要素距平时间序列 ( 云澳 1961-1999 年,大万山 1974-1999 年 ),图 2 a~f 实线变化曲表明:广东省饶平县柘林镇附近的云澳海洋站附近海域,1997 年 10 月 和 11 月与多年平均降水偏少、风速偏弱、盐度偏低,气温、水温和相对湿度偏高。通过对比 发现云澳海洋站赤潮大爆发前一个月 ( 1997 年 10 月 ) 及爆发当月 ( 1997 年 11 月 ),降水量 异常偏少,仅占常年降水量的 4.3 %,海面风速异常偏小 ( 4.1 ~ 4.7 m/s ),海水温度比常年 异常偏高 0.9 ℃,海面气温偏高 ( 0.5 ℃ ~ 1.5 ℃ ),相对湿度偏高 ( 7 % ~ 8 % ),气压偏低 0.1 ~ 0.2 hPa,海水的盐度偏低 ( 0.4 ~ 0.9 )。这种海洋环境场条件易促成这一海域的赤潮大 爆发。1997 年 12 月开始,这一海域的降水比常年偏多,特别是 1998 年 2 月,这一海域的 降水量是常年降水量的 9 倍,由于降水量的增加,这一海域没有再次发生赤潮,降水偏多 对赤潮的发生是不利的。
水文、气象实测逐日平均值表明 ( 图 1 ):1997 年 11 月 8—15 日和 11 月 20—25 日,广东 饶平柘林湾附近海域发生大面积赤潮爆发期间,云澳海洋站海洋水文气象实测资料 ( 图 1 a ~ f 实线带星号变化曲线 ) 表明:海平气压和盐度是下降趋势,气温、海水温度和相对湿度是上升 趋势,风速是减弱趋势, 海水温度 21.9 ℃ ~ 23.2 ℃,海水的盐度 29.54 ~ 32.01,气温在 22.9 ℃ ~ 23.6 ℃ 之间,风速 1.0 ~ 2.3 m/s,气压 1 008.8 ~ 1 011.8 hPa,相对湿度 83 % ~ 88 % 之 间,降水偏少。
收稿日期:20040720;收修改稿日期:20041129 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4102749,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研究经费项目共同资助
5期
吴迪生 等:广东沿海赤潮与海洋水文气象关系研究
17
多万元。1998 年 3 月 25 日前后,深圳大鹏湾发生大面积赤潮,优势种为米氏裸甲藻 (Gymnodinium cf. mikimotoi Miyake et Kominami ex Oda.),最高密度达到 6.9×106 cells /L。1998 年 4 月15 日前后[2],珠江口万山群岛附近海域发生大面积赤潮,优势种为三宅裸甲藻 (Gyn mo-dinium mikimoloi ),最高密度达到 7.6×106 cells/L,另外两种优势种为斯氏多沟藻 ( Polykr ikox schwartzii) 和螺旋沟藻 ( Gyrodinium spirale ),其最高密度分别是 1.1×105 cells/L,104 ~ 105 cells /L,此次赤潮的原生物都属于裸甲藻类。1998 年 4 月 23 日至 29 日深圳湾发生了 较大规模的环节环沟藻赤潮 (Gyrodinium instriatum )[4],面积逾 200 km2,细胞密度高达 3.8 ×106 cells /L。1998 年 5 月 13 日前后,广东阳江海域发生面积 2 万 m2 的赤潮,优势种为裸 甲藻 (Gymnodinium spp ),最高密度达到 6.9×106 cells /L,阳江东平渔港网箱养殖损失 500
1
2
3
4
5月
c
10 11
12 1
2
3
4
5月
dd
10 11
12
1
2
3
4
5月
e
10
11
12
1
2
3
4
5月
f
10
11
12
1
2
3
4
5月
图 2 1997 年 10 月至 1998 年 5 月云澳海洋站 ( 实线 ) 和大万山海洋站 ( 虚线 ) 水文气象诸要素距平时间序列变化曲线 图 a ~ f 的横坐标表示时间;图 a ~ f 的纵坐标分别表示:a. 降水 / mm;b. 气温 / ℃;c. 相对湿度 / %; d. 风速 / m·s-1;e. 水温 / ℃;f. 盐度
摘 要:根据广东沿海发生赤潮的实测资料,重点分析了 1997 年 10 月至 1998 年 5 月广东沿海赤潮发生 与海洋水文气象的关系。结果表明:棕襄藻 (Phaecystis cf. globosa Scherffel ) 和三宅裸甲藻 ( Gynmodini um mikimoloi ) 最大增殖速率的发生条件为:海水温度 ( 以下均是日平均值 ) 21.9 ℃ ~ 26.9 ℃。盐度 26.68 ~ 32.01,气温 22.9 ℃ ~ 27.1 ℃、风速 0.2 ~ 4.3 m/s、气压 1 002.2 ~ 1 011.9 hPa、相对湿度 83% ~ 94 %。 认为 1997—1998 年赤道太平洋上层海洋水温异常变化,导致 1998 年中国东南沿海水温和气温偏高,风 速偏弱,盐度偏低,相对湿度偏高,气压偏低,容易发生赤潮;而降水量多少对 1998 年广东沿岸海域赤 潮形成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发现春夏季当海平气压和盐度出现下降趋势,气温、水温和相对湿度呈上升 趋势,风速呈减弱趋势时容易发生赤潮,赤潮发生海域主要位于 500 hPa 图上的副高北沿,赤潮发生海域 均位于槽前。在850 hPa 图上,华南地区则出现较强的切变线环流。地面天气图上,赤潮发生时在南岭附 近有锋面系统存在,海面风速较弱,风向偏东。 关键词:广东沿海;赤潮;海洋水文气象 中图分类号:X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392(2005)05-0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