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8专项水文气象调查规范050318

合集下载

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指南

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指南

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指南(试行)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流域水污染防治监控预警主题“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研究”课题组二零一四年六月目录前言 (1)1 总则 (2)1.1 编制目的 (2)1.2 适用范围 (2)1.3 指导原则 (2)1.3.1 科学实用原则 (2)1.3.2 因地制宜原则 (2)1.3.3 循序渐进原则 (2)1.4 引用文件 (2)1.5 术语与定义 (3)1.5.1 湖泊Lake (3)1.5.2 水库Reservoir (3)1.5.3 水生态环境质量Water Eco-environment Quality (3)1.5.4 生境Habitat (3)1.5.5 参照状态Reference Condition (3)1.5.6 浮游动物Zooplankton (3)1.5.7 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 (3)1.5.8 叶绿素Chlorophyll (3)1.5.9 底栖动物Benthic Invertebrate (3)1.5.10 丰度Abundance (4)1.5.11 密度Density (4)1.5.12 生物量Biomass (4)1.5.13 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 (4)1.5.14 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 (4)1.6 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要素 (4)1.6.1 要素类别 (4)1.6.2 生物类群 (4)1.7 点位布设 (5)1.7.1 一般原则 (5)1.7.2 监测点位布设方法 (5)1.7.3 参照状态确定方法 (6)1.7.4 采样层次布设方法 (6)1.8 监测频次与时间 (6)1.8.1 监测频次 (6)1.8.2 监测时间 (6)2 生境调查 (7)2.1 主要设备与仪器 (7)2.2 生境调查要素 (7)2.2.1 监测点位基本信息 (7)2.2.2 天气条件 (7)2.2.3 总体概况与环境压力要素 (7)2.2.2 湖库沿岸特征 (7)2.2.3 常规水体环境 (7)2.2.4 常规沉积环境 (8)2.3 生境状态评价 (8)2.4 记录 (8)3 浮游植物 (8)3.1 监测要素和技术要求 (8)3.1.1 监测要素 (8)3.1.2 技术要求 (8)3.2 主要设备与仪器 (9)3.2.1 野外采样 (9)3.2.2 浮游植物计数 (9)3.2.3 叶绿素a测定 (9)3.3 试剂 (9)3.3.1 样品固定 (9)3.3.2 叶绿素a测定 (9)3.4 野外采样程序 (9)3.4.1 定量样品采集 (9)3.4.2 定性样品采集 (10)3.4.3 样品的固定与保存 (10)3.4.4 标识与记录 (10)3.5 实验室分析程序 (10)3.5.1 种类鉴定及丰度测定 (10)3.5.2 叶绿素a测定 (12)4 浮游动物 (12)4.1 监测要素和技术要求 (12)4.1.1 监测要素 (12)4.1.2 技术要求 (12)4.2 主要设备与仪器 (13)4.2.1 野外采样 (13)4.2.2 浮游动物计数 (13)4.3 试剂 (13)4.3.1 样品固定 (13)4.4 野外采样程序 (13)4.4.1 定量样品采集 (13)4.4.2 定性样品采集 (13)4.4.3 样品的固定与保存 (13)4.4.4 标识与记录 (13)4.5 实验室分析程序 (14)4.5.1 种类鉴定及丰度测定 (14)5 大型底栖动物 (15)5.1 监测要素和技术要求 (15)5.1.1 监测要素 (15)5.1.2 技术要求 (15)5.2 主要设备与仪器 (15)5.2.1 野外采样 (15)5.2.2 实验室分析 (16)5.3 试剂 (16)5.3.1 样品固定 (16)5.3.2 实验室分析 (16)5.4 野外采样程序 (16)5.4.1 样品采集 (16)5.4.2 样品的固定与保存 (17)5.4.3 标识与记录 (17)5.5 实验室分析程序 (18)5.5.1 种类鉴定及栖息密度测定 (18)5.5.2 生物量测定 (18)6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19)6.1 野外质量控制程序 (19)6.1.1 样品的采集 (19)6.1.2 样品的运输 (19)6.1.3 样品的保存 (19)6.1.4 采样记录 (19)6.2 实验室质量控制程序 (19)6.2.1 样品的交接与记录 (19)6.2.2 种类鉴定、计数 (20)6.2.3 数据记录 (20)6.2.5 剩余样品的处置 (20)6.2.6 资料保存 (20)附录 (21)前言我国湖泊和水库众多。

纳潮量

纳潮量

纳潮量?一个海湾可以接纳的潮水的体积就是该海湾的纳潮量[1]。

纳潮量是海湾环境评价的重要指标,纳潮量的大小反应了海湾的自净能力,决定海湾与外海的交换强度,对海湾环境、生态及冲淤等方面意义重大。

密度环流指由某种原因使不同湖区受热不均匀,引起水面倾斜而形成的环流系统。

属垂直环流。

尤其在湖水增温期或冷却期间容易形成。

增温时沿岸水温较湖心增温快,密度较小,压力梯度由湖底指向湖岸、形成两个方向相反的垂直环流系统。

冷却期相反,形成两个方向相向的环流系统。

其中的表层流受科里奥利力的作用,在北半球向右倾斜。

增热时期形成反时针方向的气旋型环流;冷却时期则形成顺时针方向的反气旋型环流。

因影响湖流运动的因素很多且几乎同时发生作用,所以,在自然界中单纯的密度环流并不多见。

有冰覆盖层的湖泊,由于各湖区湖底放热量不同,也能引起密度环流,对湖水混合作用很大。

什么是908专项?“908专项”全称是“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2003年9月获国务院批准立项,由国家海洋局组织实施。

为全面加强对专项工作的统一领导,国家成立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和国家海洋局组成的专项领导小组。

专项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海洋局,负责统一组织、规划、部署和协调工作。

专项计划自2004年开始至2009年完成。

2004年启动前期工作;2004年~2007年开展“近海海洋综合调查”工作;2005年~2008年开展“近海海洋综合评价”工作;2005年~2009年开展“近海…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构建”工作;2009年完成专项工作,结题验收。

“908专项”工作将在今后6年间成为全国海洋事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近海区域开展过两次较大规模的海洋调查。

第一次是1960年进行的“全国海洋综合普查”,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

这两次调查的主要不足,一是调查技术落后,资料精度低、数量少;二是调查海区主要集中在沿岸区域,仅占近海区域的40%;三是20多年来我国近海资源和环境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大部分数据仅可作为今后的对比资料,无法正确反映目前我国海洋环境的基本现状。

水文整编规范

水文整编规范

《水文资料整编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SL 247-1999水文资料整编规范Code for hdrologic data compilattion1999-12-17发布2000-01-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文资料整编规范Code fir hydrologic data compilationSL 247-1999主编单位: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施行日期:2000年01月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关于发布《水文资料整编规范》SL 247-1999的通知国科[1999]736号根据部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由部水文局主持,以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为主编单位修订的《水文资料整编规范》,经审查批准为水利行业标准,并予以发布.标准的名称和编号为:《水文资料整编规范》SL 247-1999.本标准实施后取代《水文年鉴编印规范》SD244-87.本标准自2000年1月1日起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如有问题请函告主持部门,并由其负责解释.标准文本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年12月17日前言本规范是对SD244-87《水文年鉴整编刊印规范》的修订,共分七章五个附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水文资料整编内容和方法;---数据格式标准;---整编成果的审查与汇编;---资料成果存储.对SD244-87进行修订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本上删去了刊印内容和方法;---将审查,复审分章编写;---补充采用计算机替代人工整编的技术内容;---考虑了与水文数据库的衔接;---增添"数据结构与文件名";---增加"存储";---水工建筑物流量整编增加了"回归分析法";---潮流量推求中增加了"全潮要素相关法";---修改补充了整编表式,观测物和整编符号.有关河流推移质泥沙的整编内容,由于水利部1993年颁布的SL43-92《河流推移质泥沙和床沙测验规范》中已经包含,因此本规范不再重复编写.本规范解释单位:水利部水文局本规范主编单位: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本规范参加单位: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山东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广东省水文局王秀中张国泰匡键高敬明冯永勤林伟舒大兴贺国庆原蓉陈松生朱晓原王志毅目次1 总则1.1 一般规定1.2 整编工作阶段及质量标准2 整编内容与定线精度及检验2.1 一般规定2.2 整编内容2.3 定线精度2.4 关系曲线检验3 整编方法3.1 测站考证3.2 水位资料整编3.3 潮位资料整编3.4 河道流量资料整编3.5 水工建筑物流量资料整编3.6 潮流量资料整编3.7 悬移质输沙率资料整编3.8 泥沙颗粒级配资料整编3.9 水温,冰凌资料整编3.10 降水量,水面蒸发量资料整编4 数据结构与文件名4.1 数据结构4.2 记录与数据段组织4.3 文件命名方法5 审查5.1 一般规定5.2 审查内容5.3 审查方法与要求5.4 综合合理性检查6 复审,汇编6.1 一般规定6.2 复审,汇编内容6.3 复审,汇编方法7 存储7.1 一般规定7.2 存储介质附录A 水文资料整编图表填制说明附录B 水量调查资料整编附录C 水文年鉴卷册划分附录D 《水文资料目录》封面样式附录E 整编成果表封面样式附录F 原始数据整理表封面样式本规范的用词和用词说明1 总则1.1 一般规定1.1.1 为统一全国水文资料的整编内容和技术要求,适应水文资料整编技术的发展,提高水文资料成果质量,制定本规范.1.1.2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水文,水位,降水,蒸发站的水文资料整编.1.1.3 根据资料的来源和成果质量,水文资料整编可分为基本资料整编和调查资料整编.1.1.3.1 基本资料整编包括:1 基本站网的各项资料;2 实验站,小河站及其配套雨量站的各项资料;3 专用站(包括非水文部门设的站)对基本站网具有补充作用的资料.1.1.3.2 调查资料整编包括:1 水量调查资料;2 暴雨调查资料;3 洪(枯)水调查资料.1.1.4 水文资料应逐年进行整编,审查,复审,汇编,且其整编成果的编排卷册应符合本规范附录C的划分规定.1.1.5 辖区测站的水文资料整编和审查应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流域机构的水文二级单位负责完成;辖区水文资料的复审和汇编工作应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流域机构的水文主管单位负责完成.1.1.6 各项资料的整编软件编制应遵循本规范的有关规定,在使用范围内应经过各种典型测站资料的试算检验,并经复审汇编单位组织审查通过.1.1.7 对于水文资料整编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应与用其它方法整编并行一年,并经综合检验符合本规范精度要求并报复审汇编单位批准后方可正式投产使用.1.1.8 有关泥沙推移质等项目的整编内容和技术方法,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1.1.9 凡本规范中有可选项或未作具体规定的条款,复审汇编单位可以制定补充规定.补充规定只适用于其所属单位,并应报国家水文业务主管部门备案.1.2 整编工作阶段及质量标准1.2.1 从原始观测资料到整编成果须经过整编,审查,复审,汇编四个工作阶段.1.2.1.1 整编阶段的各项工作可在整编单位的指导下,由测站(或勘测队)完成.其主要工作内容应包括:1 测站考证;2 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3 确定整编方法,定线;4 数据整理和输入;5 整编;6 单站合理性检查;7 编写单站整编说明.1.2.1.2 审查阶段的各项工作应由整编单位组织完成.其主要工作内容应包括:1 抽查原始资料;2 对考证,定线,数据整理表和数据文件及整编成果进行全面检查.3 审查单站合理性检查图表;4 作整编范围内的流域,水系上下游站或邻站的综合合理性检查;5 统计错误情况;6 编制测站一览表及整编说明.1.2.1.3 复审阶段的各项工作应由复审单位在次年上半年组织完成.其主要工作内容应包括:1 抽取10%左右的站,对考证,定线,数据整理表,数据文件及成果表进行全面检查,其余只作主要项目检查;2 对全部整编成果进行表面统一检查;3 复查综合合理性检查图表,作复审范围内的综合合理性检查;4 评定质量,对整编成果进行验收.1.2.1.4 汇编阶段的各项工作应由汇编单位在次年上半年组织完成.其主要工作内容应包括:1经验收合格的整编成果的打印及存储;2 按流域,水系编制测站一览表,测站分布图和水文要素综合图表;3 编写全面的整编说明和整编总结;4 整理并刊印《水文资料目录》.1.2.2 整编和审查阶段的质量标准,可参照复审阶段质量标准,由复审汇编单位规定.1.2.2.1 复审阶段的质量定性标准应符合如下规定:1 项目完整,图表齐全;2 考证清楚,定线合理;3 资料可靠,方法正确;4 说明完备,规格统一;5 数字准确,符号无误.1.2.2.2 复审阶段的成果数字质量标准应符合如下规定:1 无系统错误(无连续数次,数日,数月或影响多项,多表的错误);2 无特征值错误;3 其它数字错不超过1/10000.2 整编内容与定线精度及检验2.1 一般规定2.1.1 整编工作的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2.1.1.1 整编工作开始前,应收集原始资料,并应收集考证资料及测验工作中的有关分析图表和文字说明,水文调查成果,历年整编有关情况和成果等.2.1.1.2 应着重检查测验,计算方法及实测成果的合理性,抽查一定数量的数字计算,必要时应全面审核.2.1.1.3 应根据整编项目的测验情况,测站特性,合理选用整编方法.2.1.1.4 编制图表及计算应包括各种过各线图,相关图,各种实测成果表,逐日表,月年统计表,各种摘录表及其它辅助计算图表等.2.1.1.5 应整理数据,输入数据,整编及输出整编成果.2.1.1.6 应进行单站合理性检查.2.1.1.7 编写资料整编说明书应包括测验情况,当年水情说明,资料整编情况,资料质量评价及遗留问题等.2.1.2 在进行整编工作时,应遵循下列规定:2.1.2.1 各项目的原始资料必须经过初作,一校,二校工序后进行整编.对于考证,定线,数据整理,综合图表类等都必须作齐三道工序.2.1.2.2 在整编过程中,应全面了解测验情况并深入进行资料分析,力求推算方法正确,符合测站特性.对整编成果应进行合理性检查,以分析研究各水文因素的变化规律,使成果合理可靠.2.1.3 对于测站迁移时的资料处理,应符合以下规定:2.1.3.1 当基本水尺断面迁移时,资料应分作两站处理.如新旧断面水位关系良好,则当年水位资料应换算为同一断面整编,可将当年资料较短的换算成资料较长的断面的水位.如关系不好,则应按新旧断面分别整编.2.1.3.2 当流量测验断面迁移时,当年的流量,输沙率,颗粒分析等项资料,应经资料分析由整编单位确定是否分别按新旧断面整编.2.1.3.3 降水量,蒸发量观测地点有迁移时,如迁移前后的地形,气候条件等基本一致,则当年两处观测资料可合并为一站整编.2.1.3.4 无论是合并还是分开整编,均应在资料整编说明书中加以说明.2.1.4 当缺测资料时间较短,次数较少时,应通过邻站,或上,下游站资料对照或用其它方法进行分析插补,以使资料完整,并应加以说明.2.2 整编内容2.2.1 水文整编资料可分为说明资料,基本资料和调查资料.2.2.1.1 说明资料宜包括以下几项:1 整编说明;2 水位,水文站一览表;3 降水量,水面蒸发量站一览表;4 水位,水文站分布图;5 降水量,水面蒸发量站分布图;6 水文要素综合图表.2.2.1.2 基本资料宜包括以下几项:1 测站考证资料:1)测站说明表,分河道(包括潮水河)站和水库(堰闸)站两种表式.2)测验河段平面图.3)水文站以上(区间)主要水利工程基本情况表.4)水文站以上(区间)主要水利工程分布图.5)陆上(漂浮)水面蒸发场说明表及平面图.以上资料在设站第一年必须编制,其中3),4)项编制应由复审汇编单位确定,遇有下列情况应重新编制:测站迁移或测验断面,测验河段有较大变动;引据水准点,基本水准点,校核水准点,基面或测验设施有较大变化;测站性质改变,如水位站改为水文站等;水文站以上(区间)水利工程或集水区界限有较大变化;公历逢5的年份.2 水位资料(包括潮位):1)江,河,湖泊水文站,水位站,水库站坝上及其它水位有独立使用价值的站宜编制逐日平均水位表.2)洪水期逐日平均水位不能代表水位变化过程的水位站应编制洪水水位摘录表,其表式可采用洪水水文要素摘录表.3)行洪或有需要的堰闸水位站应编制堰闸洪水水位摘录表,其表式可采用堰闸洪水水文要素摘录表.4)以潮汐为主的感潮河段站应编制逐潮高低潮位表.5)以潮汐为主的感潮河段站应编制潮位月年统计表.逐时潮位表,潮位摘录表,逐日最高最低潮位表及风暴潮位摘录表的编制,应由复审汇编单位确定.3 流量资料(包括潮流量):1)大江大河干流站全部测次,中小河流各类站,大型水库溢洪道,坝下断面及大型渠道站应选择有代表性的测次编入实测流量成果表,中小渠道可不编制.2)大中河流水文,水位站,水库溢洪道,坝下及大型渠道站应编制实测大断面成果表,其它站由复审汇编单位确定.3)用堰闸水力因素推求流量的站应编制堰闸流量率定成果表,可只编入能准确算出流量系数的测次.4)采用电功率推求流量的站应编制水电(抽水)站流量率定成果表.5)进行流量测验的站宜编制逐日平均流量表.6)洪水期日平均值不能准确表示各项水文要素变化过程的河道站断面应编制洪水水文要素摘录表.7)行洪或有需要的堰闸站应编制堰闸洪水水文要素摘录表.8)水库站应编制水库水文要素摘录表.9)潮流站及感潮闸坝站可选编实测潮流量成果表,实测潮量成果统计表,堰闸实测潮量成果统计表.逐潮潮量表,潮量月年统计表,堰闸潮流量率定成果表,引排水(潮)量统计表及潮汐水文要素摘录表的编制,由复审汇编单位确定.4 输沙率资料:1)实测悬移质输沙率成果表.2)逐日平均悬移质输沙率表.3)逐日平均含沙量表.有输沙测验的站均应编制以上各表.4)洪水含沙量摘录合编在洪水水文要素摘录表中,洪水期的日平均含沙量不能准确表示洪水含沙量变化过程的站应编制.5)实测推移质输沙率成果表,逐日平均推移质输沙率表,由复审汇编单位确定.5 泥沙颗粒级配资料:1)实测悬移质颗粒级配成果表.2)实测悬移质单样颗粒级配成果表.3)悬移质断面平均颗粒级配成果表.4)月年平均悬移质颗粒级配成果表.以上下1),4)表均应编制;2),3)表任选编一种,由复审汇编单位确定.5)实测泥沙颗粒级配,含沙量及有关水力因素成果表.6)日平均悬移质颗粒级配成果表.7)实测推移质颗粒级配成果表.8)实测床沙颗粒级配成果表.以上5)8)表的编制由复审汇编单位确定.6 水温,冰凌资料:1)逐日水温表.2)冰厚及冰情要素摘录表.3)冰情统计表.4)实测冰流量成果表.5)逐日平均冰流量表.编制要求由复审汇编单位确定.7 降水量资料:1)按"全年"或"汛期"两种表式编制逐日降水量表.2)观测时段等于或大于四段次的站应编制降水量摘录表.3)有代表性的自记站应编制如本规范表A.11-3各时段最大降量表(1).4)观测时段等于或大于四段的人工站及不编制表本规范附录中表 A.11-3的自记站应编制本规范附录A中表A.11-4.8 水面蒸发量资料:1)水面蒸发站均应编制逐日水面蒸发量表,用不同口径蒸发器和蒸发池同步观测的资料,应平行编制.2)水面蒸发量辅助项目月年统计表的编制可由复审汇编单位确定. 2.2.1.3 调查资料宜包括以下几页: 1 水量调查资料:1)水量调查站(点)一览表(含资料索引). 2)水文站以上(区间)水量调查成果表.3)水库(堰闸)来水量(蓄水变量)月年统计表. 2 暴雨调查资料:1)暴雨调查说明及成果表. 2)暴雨量等值线图. 3 洪水调查资料:1)洪水调查说明及成果表. 2)洪水调查河段平面图. 3)洪水调查河段水面比降图. 4)洪水痕迹调查表.5)洪水调查实测大断面成果表.暴雨,洪水调查资料整编要求与表格的形式,可由复审汇编单位确定.2.2.2 其它资料(包括平原水网资料,专用站资料及气温资料)的整编表式,应由复审汇编单位确定.2.2.3 各类资料的整编表项应保持历年稳定,如有特殊情况需变动,应予说明. 2.3 定 线 精 度2.3.1 稳定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临时曲线法的主要曲线及经单值化处理的单一线,均应计算关系点对关系线的标准差和随机不确定度. 2.3.1.1 测点标准差可按下式计算:()212ln ln 21⎥⎦⎤⎢⎣⎡--=∑ci i e Q Q n S (2.3.1-1) 21221⎥⎥⎦⎤⎢⎢⎣⎡⎪⎪⎭⎫⎝⎛--=∑ci ci i e Q Q Q n S (2.3.1-2) 式中 s e ---实测点标准差;Q i ---第i 次实测流量(作为单值化处理的单一线中第i 次校正流量或校正流量因素),m 3/s ;Q ci ---第i 次实测流量Q i 相应的曲线上的流量(或作为单值化处理的单一线中第i 次校正流量或校正流量因素相应的曲线上的校正流量或正流量因素),m 3/s ; n---测点总数.2.3.1.2 随机不确定度可按下式计算:e Q s X 2'= (2.3.1-3)式中 X 'Q ---置信水平为95%的随机不确定度.2.3.1.3 实测关系点据与关系线无明显示系统偏离时,系统误差可采用测点(或校正点)对关系线相对误差的均值.2.3.2 流速面积法水位流量关系定线及允许合并定线精度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2.3.2.1 采用单一曲线法或水力因素法定线时,流速仪法测流定线精度应满足表2.3.2-1的规定.表2.3.2-1 水位流量关系定线精度指标表2.采用水面浮标法测流定线随机不确定度可增大2%4%.3.用比降一面积法测流的水位流量关系定线精度可参照水力因素法.4.巡测站定线随机不确定度可增大2%.2.3.2.2 多条单一曲线相互间最大偏离不超过表 2.3.2-2精度指标时,可合并定线.经合并定线后测点对关系曲线的定线误差应符合表2.3.2-1要求.2.3.3 堰闸(潮流)站的定线精度应符合表2.3.3的规定.2.潮流与感潮站的各种相关曲线实测点不少于30点.3.巡测站定线随机不确定度可增大2%.2.3.4 悬移质泥沙关系曲线法各种线型的定线精度应符合表2.3.4的规定.2.3.5 悬移质单断颗关系曲线法单一线法定线的随机不确定度应控制在±18%范围内;多线法按单一线的定线要求分别定线,定线精度的不确定度指标同单一线法. 2.4 关系曲线检验2.4.1 关系曲线为单一曲线,使用时间较长的临时曲线及经单值化处理的单一线,且测点在10个以上者,应做符号检验,适线检验和偏离检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2.4.1.1 进行符号检验时,应分别统计测点偏离曲线的正,负号个数(偏离值为零者,作为正,负号测点各半分配),按公式(2.4.1-1)计算统计量狌值并将其与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查表2.4.1-1所得的u 1-α/2值比较.当计算的u <u 1-α/2则认为合理,即接受假设;否则应拒绝原假设.nn k qnp np k u 5.05.05.05.0--=*--=(2.4.1-1)式中 u---统计量;n---测点总数;k---正号或负号个数;p,q---正,负号概率,各为0.5;*---连续改正数(离散型转换为连续型).2.4.1.2 进行适线检验时应按测点水位由低至高排列顺序,从第二点开始统计偏离正负符号变换,变换符号记1,否则记0.统计记"1"的次数,按公式(2.4.1-2)计算u 值并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查表2.4.1-1的u 1-α比较,当u <u 1-α则认为合理,即接受检验;否则应拒绝原假设.()()()15.05.015.015.01----=----=n k n pq n k p n u (2.4.1-2)式中 u---统计量;n---测点总数;k---变换符号次数,k <0.5(n-1)时作检验,否则不作此检验; p,q---分别为变换,不变换符号的概率,各为0.5.2.4.1.3 进行偏离数值检验时应按公式(2.4.1-3),式(2.4.1-4)分别计算t 值,-p s 值,并将t 值与用给定显著性水平α查表2.4.1-2的t 1-α/2值比较,当|t |<t 1-α/2则认为合理,即接受检验;否则应拒绝原假设.-=ps pt (2.4.1-3) ()()()∑--==--1/2n n p pns s ip (2.4.1-4)式中 t---统计量;p ---平均相对偏离值;-p s ---P 的标准差;s---p 的标准差; n---测点总数;p i ---测点与关系曲线的相对偏离值.2.4.1.4 当上述三种检验结果均接受原假设时,应认为定线正确;若三种检验(或其中一,二种检验)结果拒绝原假设,则应分析原因,对原定线适当修改,重作检验. 2.4.1.5 显著性水平α值的选用与临界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符号检验,α值采用0.25,临界值按表2.4.1-1确定.2 适线检验,α值采用0.050.10,临界值按表2.4.1-1确定.3 偏离数值检验,α值采用0.100.20,临界值按表2.4.1-2确定.4 t(学生氏)检验,α值采用0.05,临界值按表2.4.1-1确定.2.4.2 间测流量资料,且校测资料大于5次的,为判断原定曲线能否继续使用,或判断相邻年份,相邻时段是否分别定线,均应进行t(学生氏)检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2-2(n 1 ,n 2 分别为第一,第二组测点总数).2.4.2.1 进行t(学生氏)检验时,应按公式(2.4.2-1),式(2.4.2-2)分别计算t 值,s 值,并应将t 值与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及计算的k 值查表2.4.1-2的t 1-α/2值比较,当|t |<t 1-α/2则认为原定曲线仍可使用,不需另行定线.dds d n n s x x t μμμ-=+---=21212111 (2.4.2-1) ()()[]()2/21222211-+-+-=∑∑n nx xx xs ii(2.4.2-2)式中 t---统计量;x 1i ---第一组测点(用于校测检验时为原用确定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的流量测点)对关系曲线的相对偏离值;x 2i ---第二组测点(用于校测检验时为校测的流量测点)对上述同一关系曲线的相对偏离值;⎺x 1,⎺x 2---分别为第一组,第二组平均相对偏离值; μ1,μ2---分别为第一组,第二组样本总体均值; n 1,n 2---分别为第一组,第二组测点总数; s---第一组,第二组测点综合标准差;d---两组样本均值差的绝对值(D =|⎺x 1, ⎺x 2|);μd ---两组样本的总体均值差的绝对值(u d =|u 1 - u 2|); s d ---样本均值差的标准差.采用用最小二乘法定线者,公式(2.4.2-1),式(2.4.2-2)中的¯x 1可作零处理.在假设两组总体均值相等,即μ1=μ2时,则公式(2.4.2-1)可变为下式:2121/1/1n n s x x s dt d +-==(2.4.2-3) 2.4.2.2 用于年际曲线及临时曲线的合并或分开定线检验时,当|t |<t 1-α/2且曲线间最大偏差符合本规范2.3.2.2合并定线条件时,可合并定线.3 整编方法3.1 测站考证3.1.1 对测站的设立,停测,恢复,迁移,测站性质和类别及领导关系的变动等较大事件的发生时间,变动情况等,应进行测站沿革考证,并应于当年考证清楚.3.1.2 对测验河段及其附近河流情况应进行考证,考证内容应包括:测验河段顺直长度及距弯道距离;高中水控制条件;河床组成,冲淤,河岸坍塌及河道开挖治理情况;高水分流,漫滩和枯水期浅滩,沙洲出现情况;附近有无支流汇入及引排水工程;上下游附近固定或临时性阻水建筑物;感潮河段的潮汐影响程度;工矿废水排入等.3.1.3 对断面及主要测验设施布设情况应进行考证:3.1.3.1 应查清基本水尺断面,测流断面和比降水尺断面的布设情况和相对位置.如某断面迁移,应查清其迁移的时间,原因,距离及方位等.3.1.3.2 应查清主要测验设施建成年月及使用,更新,改建情况等.3.1.4 应对基面和水焦点进行考证:3.1.4.1 查清本站采用的冻结基面(或测站基面,下同)与绝对基面(或假定基面)表示高程之间的换算关系.3.1.4.2 查清各水准点本身有无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使高程数值发生变动.如果某水准点发生上升或下沉变动时,则其用冻结基面和绝对基面表示的高程均须作相应的改变.考证时,应根据水准点校测记录,分析判明变动的原因与时间,以确定各个时期的正确高程数值.3.1.5 水库,堰闸站应对水库或堰闸工程指标进行考证.3.1.6 对测站以上(区间)主要水利工程基本情况应进行考证,查清其分布及变动情况.3.2 水位资料整编3.2.1 水位资料整编工作宜包括以下内容:1 考证水尺零点高程;2 绘制逐时或逐日平均水位过程线;3 数据整理;4 整编逐日平均水位表,水位站可整编洪水水位摘录表;5 单站合理性检查;6 编制水位资料整编说明表.3.2.2 当水准点高程变动,水准测量错误,水尺被撞或冰冻上拔等引起水尺零点高程变动时,应对水尺零点高程进行考证.考证时,应对本年接测和校测的各次水尺零点高程记录作全面了解,列表比较,进行检查.如有变动,应分析变动的原因,情况和时间,以确定两次校测间各时段采用的水尺零点高程及改正方法与数值.3.2.3 当出现水尺零点高程变动,短时间水位缺测或观测错误时,必须对观测水位进行改正或插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3.2.3.1 当确定水尺零点高程变动的原因和时间后,可根据变动方式进行水位改正.3.2.3.2 水位插补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用以下方法.1 直线插补法:当缺测期间水位变化平缓,或虽变化较大,但与缺测前后水位涨落趋势一致时,可用缺测时段两端的观测值按时间比例内插求得.2 过程线插补法:当缺测期间水位有起伏变化,如上(或下)游站区间径流增减不多,冲淤变化不大,水位过程线又大致相似时,可参照上(或下)游站水位的起伏变化,勾绘本站过程线进行插补.洪峰起涨点水位缺测,可根据起涨点前后水位的落,涨趋势勾绘过程线插补.3 相关插补法:当缺测期间的水位变化较大,或不具备上述两种插补方法的条件,且本站与相邻站的水位之间有密切关系时,可用此法插补.相关曲线可用同时水位或相应水位点绘.如当年资料不足,可借用往年水位过程相似时期的资料.3.2.4 日平均水位的计算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1 几日观测一次水位者,未观测水位各日的日平均水位不作插补.2 一日观测一次以上者,采用面积包围法计算.如一日内水位变化平缓,或变化虽较大,但观测。

2018水文测量规范

2018水文测量规范

2 3
高程测量可采用水准测量、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或卫星定位高程测量。
高程测量等级根据需要可采用三、四或五等。测量路线视情况可采用附合路
线、闭合路线、支线等。
2018/11/29
7
B.高程测量
Ⅱ 水准测量基本要求 1
水准路线长度应符合下表要求
闭合路线 环线 ≤200km ≤100km
测量等级 三等 四等 五等
20
支线水准路线
△h=∣∑ht∣ - ∣∑Hc∣
2018/11/29
B.高程测量
7
附合、闭合、支线水准路线闭合差的改正,应按测段长度或水准线路测站数
的比例进行分配。
改正数 计算类型 闭合差改正数 计算公式 式中: 备 注
测段长度
δi=(-Li/L)*△h
水准线路测站数
δi=(-ni/n)*△h
δi—某一测段上的闭合差改正数,m; Li—某一测段路线的长度,m; L —水准路线的总长度,m; ni—某一测段中的仪器站数; n —水准路线的总仪器站数。
每千米高差全中误 差(mm) 边长 (km) 观测方式 对向观测 高差较差 (mm) ±45√D ±20√D 单程双测 对向观测 ±14√D ±60√D ±30√D 单程双测 ±20√D 附合或环线 闭合差(mm)
四等
10
≤1
五等
15
≤1
备注
2018/11/29
D为测站间或照准点间的水平观测距离,km。
高程测量水准观测水准测量读数路线要求及观测顺序等级读数要求测量路线要求测站观测顺序三等中丝读数法往返观测单程双转点观测测微器和铟钢尺后前前后中丝读数法符合或环线闭合路线可进行单程测量水准支线往中丝读数法符合或环线闭合路线可用单程观测水准支线往返观测困难条件下单程双测202053016b

18-自然灾害风险水路承灾体调查技术指南

18-自然灾害风险水路承灾体调查技术指南
4.5.6海洋灾害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灾害。
4.5.7森林和草原灾害对水路承灾体影响较小,不在木次调查范围内。
4.6归档资料和数据建库
4.6.1水路自然灾害普查归档资料宜包括以下内容:
(1)水路自然灾害调查表格;
(2)各类图片、照片、影像、笔录、录音等原始资料;
(3)实地调查获得的补充资料;
(5)灾害事故报告;
(6)调查实施方案及调查分析报告。
4.6.3水路自然灾害数据建库应参考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数据库规范标准, 按照统一的格式建立。
5水路承灾体属性信息普査
5.1一般规定
5.3.1水路承灾体属性信息普查分为港口工程、航道工程、通航建筑物工程 和航运枢纽工程信息调查。
5.3.2港口工程调查对象为主要港口和地区性重要港口(沿海万吨级及以上 泊位、内河千吨级及以上泊位)。主要包含码头、防波堤、引堤和护岸、港 池、进出港航道、锚地、港区道路与堆场、仓库、港区铁路与装卸机械轨道、 大型机械设备。以港区为调查单元。
25

港口码头结构安全性检测与评估指南
26
交安监发(2017 ) 60号
公路水路行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暂行办法
27
交安委办函(2017)50号
公路水路行业安全生产风险辨识评估管控基 本规范(试行)
28
交安监发(2017) 140号
港口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沿海码头、 护岸及防波堤分册)
3术语、符号
1.0.6水路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分为总体风险评估和专项风险评估。总体风险 评估可由专业人员根据普查的水路承灾体基础信息和主要自然灾害信息等开 展,用于制修订全国、省级、市级、县级综合风险区划和灾类风险区划图。 专项风险评估针对较大及以上风险区域或重点区域开展,对区域内的具体灾 种进行详细的风险评估,用于制修订灾种风险区划图。

专门水文学课程设计(满分版)

专门水文学课程设计(满分版)

东华理工大学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题目:东王村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学生姓名梁桂星●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水资源与环境工程●班级1220301●指导教师刘金辉●学号201220030127●日期2015年5月5日目录东王村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3)第一章自然地理条件 (3)第一节地形地貌 (3)第二节气候水文 (3)第二章地质条件 (3)第一节地层岩性 (3)第二节地质构造 (4)第三章水文地质条件 (4)第一节地下水类型岩层含水性: (4)第二节水化学成分特征 (7)第三节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7)第四节断裂带的水文地质特征 (8)第四章地下水资源的概略估算 (8)第一节盆地地下水的补给量 (8)第二节二迭系含水层的年补给量 (8)第五章东王村地区水文地质资料 (9)东王村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第一章自然地理条件第一节地形地貌所研究的区域长14.5公里,宽9.4公里,为褶皱构造,主要勘查区域在褶皱的向斜区。

褶皱走向近东—西,开阔对称。

区域东侧有一条断裂穿过,西侧有一条主要河流,走向为西北—东南,水流向东南方向。

地形东部较高,向西到河流处最低,因此,区域由东北方向集水汇集到主河流。

第二节气候水文东王村地区降水量及气温资料如下:该地区气温和年降水量在夏季高冬季低,落差大,为温带季风性气候。

年降雨量较大,主要降雨集中在5--8月份,气温最低1.8℃,最高28.7℃。

该区域褶皱构造发育,形成了众多的河流、泉,较多的岩溶发育,河流的补给主要是大气降水。

第二章地质条件第一节地层岩性地层:由于此区域为一大向斜构造,因此会出现地层重复。

在区域中间为上侏罗统,砂岩与砂质页岩互层,裂隙闭合,上面覆盖有第四纪冲击砂砾石;由中部向两翼依次出现中侏罗统长石石英砂岩,裂隙张开;下侏罗统页岩,距离底部15m处夹厚度3—5m的可采煤层,裂隙闭合;二叠系纯质石灰岩,岩溶发育;石炭系页岩夹薄层砂岩;前泥盆系片麻岩和片岩,构造裂隙闭合,发育风化裂隙,与上覆岩层成角度不整合接触。

水文水资源专业试题水文调查部分

水文水资源专业试题水文调查部分

水文调查部分一、填空题1、水文调查是为了弥补基本水文站网(定位观测)的不足,扩大资料收集范围和提供专项水文资料的工作。

2、水文调查资料的可靠分(可靠、较可靠、供参考)三级评定。

3、基本站发生了洪水超过(50年)一遇的相应面暴雨,应进行暴雨调查。

4、调查河段应选择(河段较顺直),断面较完整,河床较稳定,控制条件较好,无壅水、回水、分流串沟、较大支流汇入的河段。

5、当大洪水冲毁所有设施时,必须做好(最高洪水位)的痕迹。

二、选择题1、暴雨调查应全面收集C的雨量观测资料。

A、水文B、气象和其他部门有关的C、水文、气象和其他部门有关的2、重要的洪水痕迹应按A等水准测量。

A、三B、四C、五3、条件允许时可进行洪水过程调查。

单峰洪水过程可调查C。

A、峰顶B、起涨、峰顶C、起涨、峰顶、落平、涨落腰4、采用比降-面积法推流时,不得少于B个洪痕点。

A、1B、2C、35、采用水面曲线法推流时,至少要有C个以上洪痕点。

A、1B、2C、3三、判断题1、大洪水需要调查,而枯水则不需要调查。

(Ⅹ)2、当发生了建站以来的第一、二、三位洪水后,必须要作洪水调查。

(∨)3、漏测实测系列的最大洪水,可不作洪水调查。

(∨)4、暴雨调查时,需要调查强度、不同历时的最大暴雨量和对暴雨的重现期进行估算。

(Ⅹ)5、必须在每个暴雨调查点调查一个暴雨数据。

(Ⅹ)四、简答题1、洪水调查的内容?答:①、洪水发生的年、月、日;②、最高洪水位的痕迹和洪水涨落变化;③、发生洪水时河道及断面内的河床组成,滩地被覆情况及冲淤变化;④、洪水痕迹高程、纵横断面、河道简易地形或平面图测量;⑤、洪水的地区来源即组成情况;⑥、降水历时、强度变化、笼罩面积和降水量;⑦、有关文献文物洪水记载的考证及摄影;⑧、洪峰流量及洪水总量的推算和分析;⑨、排定全部洪水(包括实测值)的大小顺序。

2、水库溃坝洪水调查的内容和要求?答:①、水库概况调查;②、溃坝前库内水情调查,包括水位涨落变化过程、溃前最高水位和相应蓄水量、入库流量及泄流设施运行情况;③、溃坝过程调查,包括溃坝发生时间、相应的库水位和蓄水量、泄水设施运用情况、溃坝断面的变化、库水位下降过程及库容腾空时间等;④、决口断面的测量和调查;⑤、溃坝后下游洪峰沿程变化、洪水走向、积水深度、淹没范围及沿程决口情况等;⑥、对下游造成的损失;⑦、溃坝洪峰和洪量的估算。

908专项:水体环境调查专题

908专项:水体环境调查专题

了相 关海 洋 管 理 和 科研 人 员参 加 会 议 。9 8 项 水 体 环 境 调 查 是 新 中 国成 立 以 来 0专
国 家 投 入 最 大 、参 与 人 数 最 多 、调 查 范 围 最 广 、采 用 技 术 手段 最 先 进 的 一 次 近 海 海 洋 调 查 活 动 , 旨在 全 面 系 统 地 开 展 我 国 内水 、领 海 、领 海 以 外 部 分 海 域 近 6 万 平 方 千米 的物 理 海 洋 与 海洋 气 象 、海 洋 生 物与 生 态 和 海 洋 化 学 等环 境 要 素 7 6 调 查 ,查 明 我 国 近 海 海 洋 环 境 的 基 本 状 况 ,全 面 更 新 基础 资 料 和 图 件 ,进 一 步
陆 源 和 海 源 备 金 属 成 分 的 富 集 程 度 , 评 估 了 它 们 对 海 洋 大 气环 境 的 影 响 ;应 用 并 9 8 项 调 查 资料 对 福 建 近 海 海 水 环 境 质 量 进 行 了 评 价 ,提 出了 海 西 经 济 区建 设 0专 与 海 洋 环 境 协 调 发 展 、加 强 海 洋 环 境 监 测 等 保 护 或 管 理 方 面 的 建 议 ;在 海 洋 光 学 方 面 ,对 中 国 近 海 水 体 进 行 了 光 学 性 质 分 类 ,为 区 域 性 水 色 反 演 算 法 开 发 及 其 遥 感 产 品 的 应 用 奠 定 了 基础 。 同 时 ,9 8 项 水 体 环 境 调 查 也 是 我 国 海 洋 调 查 0专 史 上 最 密 切 结 合社 会 经 济 活 动 的 调 查 ,重 点 关 注 了 重 要 河 口 区 和 重 要 经 济 发 展
近 海 环 流 的 认 识 从 统 计 平 均 态 提 升 到 天 气 过 程 态 ,特 别 是 加 强 对 中 国近 海 沿 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关于批准发布水利行业标准的公告2007年第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准以下8项标准为水利行业标准,现予以公布。

二00七年七月十四日序号 标准名称 标准编号替代标准号发布日期实施日期1 水资源监控管理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标准SL 380—2007 2007.07.14 2007.10.142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SL 176—2007 SL 176—1996 2007.07.14 2007.10.143 水利水电工程启闭机制造安装及验收规范SL 381—2007 2007.07.14 2007.10.144 水利水电工程清污机型式基本参数技术条件SL 382—2007 2007.07.14 2007.10.145 河道演变勘测调查规范SL 383—2007 2007.07.14 2007.10.146 水位观测平台技术标准SL 384—2007 2007.07.14 2007.10.147 水文数据GIS分类编码标准SL 385—2007 2007.07.14 2007.10.148 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SL 386—2007 2007.07.14 2007.10.14前 言根据水利部水利行业标准编制计划,按照《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1—2002)的要求,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共8章23节146条,主要技术内容有:-水位观测平台的界定和位置、形式选择要求;-水位观测仪器对平台的技术要求;-平台荷载设计;-各类平台设计技术要求。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水文局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水文局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本标准参编单位: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黑龙江省水文局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湖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浙江省水文局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晓原赵蜀汉陈松生代文良陈宇丰 姚永熙 郭金巨 原金勇王运祺 张永平 车新垒 田岳明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李 里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窦以松目次总则 (6)平台位置选择 (6)平台布置形式、类型与选择 (7)3.1平台布置形式及其适用条件 (7)3.2平台类型及其适用条件 (7)设计标准 (8)4.1防洪标准 (8)4.2测洪标准 (9)4.3抗震标准与防雷标准 (9)5仪器对平台的要求 (9)5.1地表水水位观测平台 (9)5.2地下水水位观测平台 (10)6荷载分类及组合 (11)6.1荷载分类及代表值 (11)6.2均布活荷载 (9)6.3雪荷载 (12)6.4风荷载 (13)6.5水冲击荷载 (13)6.6地震荷载 (14)6.7荷载组合与校核 (15)7直立型平台设计 (15)7.1测井设计 (15)7.2仪器房设计 (19)7.3栈桥设计 (20)7.4基础设计 (22)7.5进水管和沉沙设施 (27)7.6测井水位滞后量计算 (32)8其他类型平台设计 (34)8.1悬臂型平台 (34)8.2双斜管型平台 (35)8.3斜坡型平台 (38)标准用词说明 (40)条文说明 (41)1总则1.0.1为统一水位观测平台设计、观测仪器及传感器对观测平台的技术要求。

国家海洋局关于执行“船舶水文气象辅助观测规范”及“报告电码”

国家海洋局关于执行“船舶水文气象辅助观测规范”及“报告电码”

国家海洋局关于执行“船舶水文气象辅助观测规范”及“报
告电码”中有关问题的答复
【法规类别】水利综合规定无线电
【发文字号】[77]中远监字第954号等
【发布部门】国家海洋局
【发布日期】1977.10.08
【实施日期】1978.01.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国家海洋局关于执行“船舶水文气象辅助观测规范”
及“报告电码”中有关问题的答复
(1977年10月8日(77)中远监字第954号
(77)国海科字第530号)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和华主席抓纲治国战略决策的指引下,遵照国务院、中央军委〔1973〕第187号、〔1975〕第171号和国务院〔1975〕第八号文有关指示以及交通部、农林部、中央气象局、国家海洋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船舶水文气象辅助测报工作的联合通知精神,
1 / 1。

“908专项”水体环境调查冬季航次任务全面展开

“908专项”水体环境调查冬季航次任务全面展开
维普资讯
水平 。该 平台最 大作业水深3 0 00 米 ,最 大钻井 深度 1 0 0 。 总 00米 长 约 1 ,总 宽 约9 0米 1 0米 , 总 高 约 1 0 ,最 大 甲板 可变 载荷 米 1 90 0 0 ̄,1 0 米 以上 水深 采 用 D 0 5 DP 3 S 动力定 位 ,1 0 米 以内水 0 5 深 采用 内锚泊 定位 。项 目总投 资
此次航 次任务 是继2 0 年7、8 06 月份 完成夏季 航
次 任务 以后 ,在全 国范围 内开展 的又一次 规模大 、范
围广 、准 同步的近海海 洋调查。此次 任务 由4 余家 中 0 央和地 方涉海科 研院所 和高 校共 同实施 ,共使 用各类 专用船 只5 余艘 。此次调查 将涉及 海域 1 2 平方千 0 万 0 米 。历 时1 个半月 。于2 0 年2 0日结束。 0 7 月1 为确 保冬季航次安全 和调查 数据质量 ,国家 海洋 局 “ 0 专项 ”办公室于航次启动前 。组织安全、质量 98 以及各调查 学科 的专家对任务 牵头单位 和承担单位 的 备航情 况进行 了抽 查。从抽 查情况 看 。各单位按 照 国
组织实施 的我 国近海海洋综合调 查与评价 【 简称 “ 0 98 专项 ” ) 水体 环境冬季航 次准 同步 调查任务 在沿海全
面展开。
近 海海洋 水体 环境调 查是 “ 0 专项 ” 中最重 要 98
的综合调查 项 目之一 ,目的是 通过全面 、系统地 开展 我国近海物 理海洋 与海洋气 象、海洋生物 与生态 、海
图件 ,进一步深 化对海洋 环境要素 的时空分布 、变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司充 分考 虑 中方 的总体 思 路和好
的建议 ,双方精 诚合 作 ,取 长补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二O一O年六月目录前言1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23术语和定义24总则34.3任务44。

4工作部署基本原则45基本要求56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批86。

1设计书编制原则86。

2设计书内容要求86。

3设计书审批97图幅调查97.1基本调查内容与一般要求97.2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要求117。

2。

1平原地区117.2.2丘陵山地地区127。

2.3岩溶地区137.2。

4滨海地区147。

2。

5内陆盆地区147。

2。

6黄土地区157.2。

7红层地区167。

2。

8冻土地区167.3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177.3.1资料的收集与整理177.3。

2遥感调查187。

3。

3水文地质测绘197.3。

4地球物理勘探207。

3。

5水文地质钻探247.3。

6水文地质试验257.3。

7水文地球化学调查267。

3。

8地下水动态监测288综合评价298。

1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评价298.1.1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298。

1.2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308。

1。

3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评价31 8。

2 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划358.2。

1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358。

2。

2含水层防污性能评价378.2.3地下水调蓄功能评价398。

2。

4城镇后备和应急水源地评价42 8.2。

5供水安全论证448。

2.6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448。

2.7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459图件编制469.1编图基本原则469。

2单幅图4611。

3综合评价图4710数据库建设4710。

1基本要求4710.2数据库内容4710.3数据库建设的组织4810。

4数据库格式4811成果4811。

1单幅图成果4811。

2区域成果5012成果验收5012.1野外验收5012。

2报告审查51前言本规范是结合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实际需要,按照地下水资源调查和环境地质调查的基本要求编制,适用于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全过程,是1∶50000水文地质调查执行过程中的规范性文件.本规范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本规范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归口.本规范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起草.本规范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实时水情信息编码标准.doc

实时水情信息编码标准.doc

目次1 总则12 术语23 编码的格式和规则33.1 编码格式 33.2 水情信息编码分类码 53.3 水情站码 63.4 测报时间码 63.5 时间步长码73.6 要素标识符73.7 数据(值)编码94 降水量编码104.1 一般规定104.2 标识符114.3 编码格式124.4 编码示例135 蒸发量编码错误!未指定书签。

5.1 一般规定195.2 标识符195.3 编码格式195.4 编码示例206 河道水情编码错误!未指定书签。

6.1 一般规定226.2 标识符236.3 编码格式256.4 编码示例267 水库(湖泊)水情编码327.1 一般规定327.2 标识符337.3 编码格式347.4 编码示例368 闸坝水情编码错误!未指定书签。

8.1 一般规定408.2 标识符418.3 编码格式428.4 编码示例439 泵站水情编码469.1 一般规定469.2 标识符469.3 编码格式479.4 编码示例4810 潮汐水情编码5110.1 一般规定5110.2 标识符 5110.3 编码格式5310.4 编码示例5411 沙情编码错误!未指定书签。

11.1 一般规定5611.2 标识符 5611.3 编码格式5711.4 编码示例5812 冰情编码6012.1 一般规定6012.2 标识符 6112.3 编码格式6512.4 编码示例6613 土壤墒情编码6913.1 一般规定6913.2 标识符 7013.3 编码格式7113.4 编码示例7214 特殊水情编码7514.1 一般规定7514.2 标识符 7514.3 编码格式7714.4 编码示例7715 水文预报编码7915.1 一般规定7915.2 标识符 7915.3 编码格式8115.4 编码示例84附录A 报送水情信息的规定错误!未指定书签。

附录B 编码要素及标识符汇总表(略)90附录C 蒲福氏风力等级表(以距地面10m为准) 91本标准用词说明92本标准条文说明 (92)1 总则1.0.1本标准主要是针对原《水情信息编码标准》(SL330-2005)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文普通测量规范Technical standard for general geodesic survey in hydrologySL58/93主编单位:水利部水文司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关于发布《水文普通测量规范》SL58/93的通知:水文[1993]587号根据原水利电力部1986年标准制修订计划,由水利部水文司主持,黑龙江省水文总站主编的《水文普通测量规范》,经审定,现正式批准为水利水电行业标准,并予以发布。

该规范编号为SL58/93,自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起实施。

该规范由水利部水文司负责解释。

各单位在实施中发现问题,请及时函告主编单位及部水文司。

该规范由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发行。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十日目次1总则2水准测量3地形测量4断面测量附录A 水尺零点高程测量记载表与填制说明附录B 断面测量记载表附加说明1 总则1.0.1为统一水文普通测量中水准测量、地形测量和断面测量的技术标准,特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水文站网建设、水文测验、水文调查的三、四、五等水准测量,水尺零点高程测量,河道断面测量和限额以下的地形测量。

1.0.3水文普通测量的精度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长距离水准测量路线最弱点的高程中误差允许值为±40mm;水文测站内的各水准点联测,比降观测的高程测量路线和水尺零点高程测量最弱点的高程中误差允许值为±10mm。

(2)平面控制测量最低一级图根网最弱边的相对边长中误差不得超过1/1000。

(3)地形图内地物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8mm,困难地区亦不得大于1.0mm;等高线插求点高程中误差的绝对值,在平地、丘陵地不得大于1/2基本等高距,山地不得大于1个基本等高距。

(4)断面测量的距离控制桩间相对距离中误差不得大于1/500。

1.0.4水文测站应使用冻结基面或测站基面。

有条件的水文测站应与国家高程系统接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海洋水文气象调查技术规程1 范围本分技术规程规定了《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海洋水文、海洋气象和海气边界层调查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

指出了提交资料、图集、报告等成果的要求和质量。

实施“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中的海洋水文、海洋气象和海气边界层观测,必须执行。

本分技术规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GB/T 12763.1 《海洋调查规范第1部分:总则》GB/T 12763.2 《海洋调查规范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GB/T 12763.3 《海洋调查规范第3部分:海洋气象观测》GB/T 12763.7 《海洋调查规范第7部分:海洋调查资料交换》GB/T 15920-1995 《海洋学术语:海洋水文学》GB 12460 附录B1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GB 12460 附录B7云量代码表GB 12460 附录B8云的类代码表GB 12460 附录B9天气现象代码表GB 12460 附录B21低云状代码表GB 12460 附录B22中云状代码表GB 12460 附录B23高云状代码表ZBA 24001 中国海洋调查结构代码3 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海洋水文、海洋气象和海气边界层调查部分。

3.1 现场水深 in situ depth现场测得的自海面至海底的垂直距离,计量单位为m。

测量的目的主要用于确定测站的深度。

3.2 仪器沉放深度 deployed depth of instrument自海面至水下观测仪器的垂直距离单位为m。

用于确定所测得的水文要素值所在深度。

3.3 海洋观测 sea observation在海上观察和测量海洋环境要素的过程。

3.4 大面观测 extensive observation在调查海区布设的若干观测点上,船到站即测即走的观测。

3.5 断面观测 sectional observation在调查海区一水平直线上设计多个观测点,由这些观测点的垂线所构成的面称为断面。

在此断面之站点上进行的海洋观测称为断面观测。

3.6 连续观测 continuosly observation在调查海区有代表性的测点上,连续进行25h 以上的海洋观测。

3.7 同步观测 synchronous survey在调查海区若干站点上,同时进行相同海洋环境要素的观测。

3.18 走航观测 running observation根据预先设计的航线,使用单船或多船携带走航式传感器采集观测要素数据。

4 调查范围我国近海海洋水文和海洋气象环境综合调查划分为九个区块,其分布如图1所示,其拐点坐标见 表1。

在九个调查海区中,至少有三个调查海区进行海气边界层调查。

图1 海洋水文和海洋气象调查范围和区块示意图15︒N 20︒N 25︒N 30︒N 35︒N 40︒N105︒E110︒E115︒E120︒E125︒E130︒E5 调查内容5.1海洋水文:站位、水深、波浪、水温、盐度、海况、水色、透明度、海发光和浊度,全航程起航ADCP 海流剖面,锚系(包括ADCP剖面流、水位和波浪等);5.2海洋气象:云、能见度、天气现象、风速、风向、气温、气压、相对湿度和降水量;5.3海气边界层:海气界面的动量、热量、水汽通量,海上大气边界层风、温、湿廓线、辐射观测、海表皮温观测。

6 调查方式方法6.1观测方式:大面观测、断面观测、走航观测、锚系连续观测和周日连续观测等方式。

6.2断面与测站布设的基本原则6.2.1断面和测站的布设应具有代表性,即所测得的水文要素资料能反映要素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

6.2.2每一断面应不少于3个测站,同一断面的观测应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并且各断面的测站尽可能依次进行。

6.2.3测站间距应不大于所调查研究海洋过程空间尺度的1/4。

6.2.4海气边界层调查重点在定点周日连续观测站连续进行,并在大面和断面观测中以1度的分辨率在水文站进行。

6.3观测仪器本项目海上调查主要采用当代国际上最新型仪器和新方法进行观测,达到与国际接轨,主要有:6.3.1温盐观测:SBE-系列CTD、FSI系列CTD和SOD204-CTD等。

6.3.2海流观测:船载ADCP、锚系用ADCP、LADCP、RDCP、RCM等。

6.3.3波浪观测:船用测波仪、船用测波雷达等。

6.3.4海洋气象观测:船舶气象仪、气压表、干湿气温表等。

6.3.5动量、感热、潜热通量观测:由超声风速仪、脉动温度仪和红外湿度仪组成的通量观测系统。

6.3.6风、温、湿廓线观测:系留气艇探测系统(或GPS探空系统),其中风廓线测量也可由数字多普勒测风声雷达(或风廓线仪)进行,温(湿)度廓线可用低探测量。

6.3.7辐射观测:短波辐射表2只、长波辐射表2只;以保证反照率和静辐射通量的获取。

6.3.8海表皮温观测:由红外温度探头测量。

6.4 观测深度和观测高度6.4.1观测深度6.4.1.1 CTD的观测深度要求到离底2米以内。

6.4.1.2 船载ADCP观测深度在陆架浅海区要求到海底,在陆坡处要求200m以深。

6.4.1.3 用常规测流仪观测海洋上层海流的深度须大于船载ADCP的第二观测层次。

6.4.2观测层次6.4.2.1系留气艇观测高度:1m~1000m,3m分辨率6.4.2.2 GPS探空系统观测高度:1m~3000m,10m分辨率6.4.2.3数字多普勒声雷达观测高度:25m~600m,10m分辨率6.4.2.3风廓线仪观测高度:100m~3000m,100m分辨率6.5 水深测量6.5.1技术要求深度测量误差为±2%FS。

100m以浅,记录取一位小数;超过100m,记录取整数。

大面或断面测站,观测开始和结束时各测量一次;连续测站,每小时测量一次。

6.5.2测量方法水深测量通常用回声测深仪测量。

如条件不具备或水深较浅,可采用钢丝绳测深法。

钢丝绳测深时,若钢丝绳倾斜,应用偏角器量取钢丝绳倾角。

倾角超过10︒时,应进行钢丝绳的倾角订正。

倾角较大时,应加大铅锤重量或利用其它方法使倾角尽量控制在30︒以内。

6.6 CTD观测6.6.1 技术要求6.6.1.1 技术指标要求a) 温度误差:±0.02︒Cb) 温度分辨率:0.005︒Cc) 电导率误差:±0.002s/cmd) 电导率分辨率:0.0005s/cme) 压力误差:±0.25%FSf) 压力分辨率:0.015dbar6.6.2操作基本步骤和要求CTD的观测方法基本相同,操作步骤因不同的仪器而异,必须熟知具体仪器的说明书,依照仪器公司提供的软件、按步骤操作。

6.6.2.1观测期间,应在记录薄上记下调查船名、海区、仪器型号、编号、测站的站号、站位和水深、观测日期、仪器开机时间、探头入水时间、观测深度、数据取样间隔、探头出水时间、关机时间、文件名、天气状况、海况、观测者及船只漂移情况等。

6.6.2.2根据现场水深确定下放深度。

下放速度一般应在(0.5 m ~1.0m)/s的范围内,并在一次观测中应保持不变。

若船只摇摆剧烈,可适当增加的下放速度,以避免在观测数据中出现较多的深度逆变现象;应避免仪器触底、与船体碰撞等现象发生。

6.6.2.3观测应在船舷的迎风面进行,以免电缆或钢丝绳压入船底。

一旦压入船底,应立即采取措施。

6.6.2.4观测位置应避开机仓排污口及其它污染源。

6.6.2.5实时显示的仪器,观测前应记下探头在水面时的深度测量值。

6.6.2.6在施放时,探头必须在水中感温3min后再下放。

6.6.2.7探头下放时获取的数据为正式测量值,探头上升时获取的数据作为数据处理时的参考值。

6.6.2.8获取的记录,如磁盘、存储器等,应立即读取、查看和预处理,发现缺测数据、异常数据时,应立即补测;如确定探头漂移较大,应检查探头系统,找出原因,排除故障。

6.6.2.9用CTD测温盐时,每天至少选择一个站位,在比较均匀的水层与颠倒温度表和盐度计比测。

如温盐深系统测量值达不到所要求的准确度,应调整零点或更换仪器。

比测结果应记入值班日志。

6.6.2.10 CTD的电导率传感器必须保持清洁。

每次观测完毕,都须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冲洗干净,不能残留盐粒和污物。

探头应放置在阴凉处,切忌暴晒。

6.7 船载ADCP测流6.7.1 技术要求6.7.1.1技术指标a) 测流剖面深度范围:陆架浅海区到海底,坡折处≥200mb) 测速范围:(0~10.0)m/sc) 长期平均误差:±0.2%±0.5cm/sd) 短期平均误差:±1.1cm/se) 测深误差为一个深度层厚度f) 测层数:1层~128层g) 测层厚度:2 m~8m6.7.1.2 参数设置a) 在确保测流精度的条件下,尽可能设置较小值。

其参考值如下:300kHzADCP:2 m~4m150kHzADCP:4 m~8mb) 数据采集平均间隔通常设置为5min,具体要求根据项目目标来确定。

6.7.1.3技术要求a) 调查船的电罗经必须在航次启航前24h开机。

b) 每一航次观测前或后在有海底跟踪的海区,作一封闭的矩形测线,并记录所有数据。

c) 航测中,尽可能保证调查船以匀速直线航行,并保证航速不要超过ADCP观测的临界速度。

d) 在测站,用其它测流仪器观测海洋上层海流,观测深度与ADCP交叉两层以上。

6. 7.2操作基本步骤和要求6.7.2.1 检查a) 检查ADCP换能器井是否正常(封闭式换能器井要确保井内注满淡水排净气泡)。

b) 检查ADCP换能器电缆连接是否正常。

c) 检查计算机是否有病毒。

d) 根据调查计划,确保计算机储存ADCP观测资料的空间。

e) 检查甲板单元与计算机、甲板单元与罗经及计算机与GPS之间的通讯状态,并对系统进行自检。

6.7.2.2设置a) 根据项目要求,按菜单输入水深和设置层数、脉冲重复率、发射间隔、测层厚度、数据采集平均间隔等参数。

b) 设置日期、时间、航次识别符,建立参数设置文件。

c) 在码头调查船稳定状态下,在ADCP采集系统中设置罗经修正值,使系统处于待机状态,待进入测区后,打开系统采集,并记录所有文件。

d) 开始采集数据时,调整计算机、ADCP和GPS时钟一致,并在日记上记录调整的准确时间。

6.7.2.3 值班a) 值班人员随时从计算机显示屏上观测ADCP系统的工作状态,如发现异常,由操作人员及时处理。

b) 值班人员每30min~600min一次在值班日记上记录当前文件名、记录号、时间系统工作状态,当前调查船的状态和航行速度,当前的罗经值,ADCP显示罗经值是否准确,当前水深.6.7.2.4 注意事项a) 当更换采集文件时,记录更换时间、采集文件名和设置文件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