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基本知识》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中医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4、《神农本草经》
成书年代:两汉时期〔实际非一时所作〕 作 者:假托神农作〔实际非一人之手笔〕 内 容:简要而完备地记述了药学的基础理 论,如四气五味、药物毒性、配伍方法、服药 方法、功能和作用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药学专著.
五、金元四大家简介
1、刘完素:发展了《内经》病机和 运气学说,提出"火热论",治疗主张 以寒凉为主,被后世称为"寒凉派".
4、阴阳的相互转化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 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
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望痰、涎、涕、唾 2、呕吐物 3、望大便 4、望小便
〔二〕局部望诊
1、望头面: 2、望五官: 1〕望眼〔眼神、色泽、眼态〕 2〕望耳 3〕望鼻 4〕望口唇 5〕望齿龈
〔三〕望颈项躯体
瘿瘤 瘰疬 项强 鸡胸 腹部深陷、 腹部青筋暴露
〔四〕望皮肤
1、望外形 2、望斑疹 3、望痈毒疔疖
〔五〕望毛发
色泽、分布、有无脱落等.
三、望排出物
一、何谓中医学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 诊断和防治的一门传统医学.
二、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简介
1、《黄帝内经》
成书年代:春秋战国时代〔非一时所作〕
作 者:假托黄帝作〔实际上非一人之手 笔〕

容:包括《黄帝内经·素问》和
《黄帝内经·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
其可谓上及天文,下及地理,中及人事的一部

《中医药常识入门》课件

《中医药常识入门》课件

03
中药材与方剂
中药材分类与特点
中药材的分类: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中药材的特点:天然、安全、有效 中药材的采集与加工方法 中药材的储存与保管方法
中药方剂组成与功效
中药方剂的组成:介绍中药方剂的基本组成,包括主药、辅药、佐药 等,以及各药物在方剂中的作用。
中药方剂的功效:详细阐述中药方剂的功效,包括治疗作用、调理 作用、预防作用等,以及不同方剂之间的功效差异。
中医药的 适应症和 禁忌症
中医药的 常用药物 和治疗方 法
中医药的 养生保健 作用
中医药误区澄清与辨析
误区一:中医药只适用于慢性病 误区二:中医药治疗副作用小,可以随意使用 误区三:中医药治疗见效慢,不如西医效果好 误区四:中医药治疗只适用于特定人群
中医药健康生活指导
什么是中医药? 中医药常识答疑解惑 中医药在健康生活中的作的应用与价 值
中医药未来发展趋势与展 望
中医药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化发展:结 合现代科技手段, 推动中医药的现 代化研究与应用
国际化发展:加 强国际交流与合 作,推动中医药 的国际化发展
产业化发展:培 育中医药产业集 群,推动中医药 的产业化发展
标准化发展:制 定和完善中医药 标准体系,推动 中医药的标准化 发展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达 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 的
推拿治疗:通过手法作用于 人体特定部位,达到舒筋活 络、缓解疼痛的目的
拔罐治疗:通过拔罐器具 吸附在皮肤表面,产生负 压刺激,达到舒筋活血、 祛风散寒的目的
艾灸治疗:通过燃烧艾条产 生热量刺激穴位,达到温经 通络、散寒止痛的目的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桂枝汤:用于 治疗感冒、发 热、头痛等病 症,主要成分 有桂枝、芍药、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16
+ (3)中医学融合来自印度、 波斯等国外医学知识, 成为当时世界医学中心。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制定 颁布的官方药典《新修 本草》问世。
17
•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 《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
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 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
禁、腧穴主治等。 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
11
+ 秦汉时期
+ 著名的医家 扁鹊 (秦越人)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
论述了脏腑、经络、脉学、针 法 分析了病例。 + 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12
秦汉时期
+ 《神农本草经》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按 功效特点分成上、中、下三品,所录药物 功效的记载,屡经检验,大多准确可信。 书中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等性味学 说,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该书的问世, 使中药学科进入了迅速发展的轨道。
+ 宋末 宋慈的《洗冤集录》 一书,达到了古代法医学 的顶峰。
+ 宋朝出现了官办药局的配 方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 方》。
23
• 王惟一(公元1026年)
设计铸造铜人精细刻制了 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 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 之用。
考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 外用蜡封。受试者如取穴 正确,可针进水出。
研究人体病理生理的变化 祥于结构 略于机能
5
东 方 医 学
东西方医学之差异
西 方 医 学
“经验和 直觉”; 模糊的 整体; 中医学 取类比象
认知方法
“实证加 推理”; 清晰的 局部; 西医学 实体解剖
中医学采用 宏观形象 以辨证论治
为核心

中医基础理论PPT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PPT课件
刘完素创河间 学派(后人尊为刘 河间),倡导火热 论—寒凉派。为后 世温病学说的创立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张从正(字子 和,号戴人),倡 “邪非人身所有,邪 去则正安”,善用汗、 吐、下三法攻邪治 病—攻邪派(攻下派)
张子和

李杲(字明之,
号东垣老人)倡“内 伤脾胃,百病由生”, 治疗以调理脾胃为 主——补土派(脾胃 学派)
●形体结构方面
人体组织器官相互沟通,局部与整体不可分割。 内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胃、小肠、大肠、三焦、 人体 膀胱、胆 外 五体:皮、脉、筋、肉、骨 七窍:眼、耳、鼻、口、舌、前阴、 后阴
所有器官通过全身经络而相互联系,其规律 是:一脏、一腑、一体、一窍构成一个系统 例: 心——小肠——脉——舌(心系统) 肝——胆——筋——目(肝系统) …………………..
晋· 王叔和 《脉经》现存最 早的脉学专著, 论述了24种病脉。
晋·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 现存最早的针灸 学专著。
唐· 孙思邈 《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我国第 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⒉宋金元时期(突破性)
南宋·陈言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创立“三因学说”。
金元四大家
结论:任何一个脏腑的功能,都是在其他脏腑 密切配合下进行的,相辅相成、协调合作,共
同完成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病理上的整体性即是生理整体性的反常 △任何一个脏腑发生病变,都能影响在生理上与
之相关的脏腑。 例: 胆汁上泛 黄疸 口苦 肝病→胆 胆汁排泄障碍 恶呕、厌油
中医基础理论
绪 论
主要内容
㈠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㈡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及其有重要影响的医家和论著

中医基础知识ppt课件

中医基础知识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最新
返回知识点
26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
木的特性: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 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
精选朱pp震t课件亨最新(丹溪)—养阴派
4
概述 一、发展简史
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 “卫气营血辨证” 《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 “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五、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精选ppt课件最新
3
概述 一、发展简史
二、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 《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三因学说”
2. 《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开创“脏腑证治”
刘完素(河间)—寒凉派
金元四大家
李 杲(东垣)—补土派 张从正(子河)—攻邪派
阴 相内下寒晦有 抑 对收降凉暗形 制 静的的的的的 的 止 的
精选ppt课件最新
8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1.阴阳的普遍性 2.阴阳的相关性
3.阴阳的相对性
4.阴阳的可分性
精选ppt课件最新
9
(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阴 阳阳 的的 对互 立根 制互 约用
阴阴 阴 阳阳 阳 的的 的 消相 交 长互 感 平转 互 衡化 藏
五味 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 辛、甘属阳; 酸、苦、咸属阴
滋味不同,药效不同。
精选ppt课件最新
22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课件

3、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 《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4、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 、
疾病的科学。
特点: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 的思维方法、自然科学为主体、人文社会科学相
交融 (一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的特性 (三)中医学受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四)多学科交叉渗透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4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藏象学说
精气血津液神学说
经络学说
(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病因
发病
病机
防治原则
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关系: 病—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邪气抗争而
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 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包括病因、病理演变规 律、临床症状体征等
症—临床症状体征的总称。疾病的外在表现。
被誉为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三 大奇书 之一(另外两部为《易经》与《道德 经》)
《黄帝内经》成编于春秋战国到两 汉期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 论专著。《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 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 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内容涉 及医学、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 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 哲学、历史等,《黄帝内经》是第 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中医药基础知识 ppt课件

中医药基础知识 ppt课件
• “毒药”广义上讲,为药物的总称,把药的偏性谓之毒。 “药证相符,大黄也补;药不对证,参茸亦毒。”
• 狭义上讲,指药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 • 中药根据毒性程度分为有毒、无毒、大毒、小毒。 • 凡是毒性中药,使用中一定要严格把握用法用量,以确
保用药安全。 • 中药性味、有毒无毒、归经结合说明中药功效。
⑦ 相反:即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
• 其中相须、相使表示增效,临床用药要充分利用; 相 畏、相杀表示减毒,应用毒烈药时须考虑选用; 相恶 表示减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 相反表示增毒,原则 上应绝对禁止。
• “君臣佐使”,即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 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医遣 药组方的原则,是七情配伍的进一步发展,对学习研究 中药成方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超过1000件,超过部分按1%取样;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 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逐件取样。
• 供试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试验所需的3倍数,即1/3供实验 室分析用,另1/3供复核用,其余1/3则为留样保存,保存 期至少1年。
道地药材: • 四大怀药:怀牛膝、淮山药、怀地黄、怀菊花。 • 浙八味:浙贝母、浙玄参、杭菊花、杭白芍、杭麦冬、
②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 止痛的作用。治疗虚证或挛急疼痛的药物,都具有甘味。 甘味药能腻膈碍胃,故中满湿阻、食积、气滞者慎用。
③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能治疗盗汗、 泄泻、尿频、遗精等的药物,都具有酸味。酸味药能收敛 邪气,故邪未尽之证者慎用。
④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有清泄火热、泄降逆气、通泄大便、燥湿坚 阴(泻火存阴)等作用。治疗气逆喘咳、温热、寒湿、肾阴亏虚等的 药物,都具有苦味。苦味药易伤津败胃,故津亏虚、脾胃虚弱者不 宜大量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全套课件)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全套课件)  ppt课件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 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其理论体系 的确立:
《内经》 ①理论框架的建立 《难经》 《伤寒杂病论》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素问——九卷——81篇






162篇
灵枢——九卷——81篇
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生理解剖、病因病理,以及 对疾
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养生等问题。书中许多内容的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进入春秋战国,中国社会急剧变革,政治、经 济、 文化都有显著发展,“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学术思想 空 前活跃,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学术流派相继诞生,在这种 大趋势下,古代医学家也加速了对人体自身奥秘及人与 自然关系的探讨,他们在医学实践与解剖学成就的基础 上,以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思维方法 ,创立了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神等学说,并在探讨 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创立了六淫致病学说,以阐释人 体生理和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逐步建构了统
(2)药物学的起源:原始人在采集植物果实、枝叶、
根茎作食物的过程中由于误食,发现某 些植物
具有有益、有害、或能消除某些症状的 作用,
这就
进而有意识地加以利用某些植物来治病,
是最早的药物学起源,也是中药以植物 药为主
的原因。同时发明了酒及汤液,而且在 医疗实
(3)针灸术的起源:原始人靠磨制石器作生产工具,
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客观上需要整理、总结, 使 之系统化、理论化,加之社会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直接观察法——解剖 整体观察法——“有诸内,比形诸外” 古人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逐渐认识到每一 类疾 病发作时,总有大致相同的一组症状同时出现,而这 一组症状与人体外表的一定部位和器官相联系,又与 人体内脏的一定生理功能破坏有关。在治疗时,又观 察到某类药物或某组穴位对某一组症状有较特异的疗 效,逐渐摸索出其规律所在,经过反复实践,便得出

中医药基本知识培训ppt课件ppt

中医药基本知识培训ppt课件ppt
乳癖乳痈:中医治疗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为主,常用方剂为逍遥散、柴胡疏 肝散等。
妇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痛经
产后缺乳
崩漏
子宫肌瘤
儿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感冒:中医药学应用知识,如针灸、草药等 咳嗽:中医药学应用知识,如中药方剂、穴位按摩等 哮喘:中医药学应用知识,如中药方剂、针灸等 腹泻:中医药学应用知识,如中药方剂、针灸等
特点: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三因 制宜
应用范围:预防、 保健、康复等领 域
中药药性理论
四气:寒、热、温、凉 五味:酸、苦、甘、辛、咸 升降浮沉:药物的性质与作用关系 归经:药物对人体的作用部位和作用方向
常用中药分类及功效
泻下药:攻下、润下、 逐水、利尿
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 利尿通淋、利湿退黄
平肝息风药:平肝潜阳、 息风止痉
04 中医药行业未来发展
中医药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国家政策支持: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扶持中医药行业发展。 市场需求增长: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重视,中医药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国际市场拓展:中医药在海外市场逐渐得到认可,国际合作不断加强。 科技创新推动:中医药行业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化痰止咳平喘药:温化
温里药:温中散寒、补 火助阳、散寒止痛
寒痰、清化热痰、止咳 平喘
解表药:辛温解表、辛 凉解表、祛风湿
清热药:清热解毒、清 热凉血、清热燥湿、清
虚热
祛风湿药:祛风寒湿、 祛风湿热、强筋骨
安神药:重镇安神、养 心安神
活血化瘀药:活血止痛、 活血调经、活血疗伤、
破血消癥
中药煎服方法与注意事项
发展方向:推进中西医结合、加强 国际交流与合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绪论中医基础理论(ppt)

绪论中医基础理论(ppt)
绪论中医基础理论 (ppt)
(优选)绪论中医基础理论
目录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学的学术特色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四、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 五、中医学的科学思维 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七、中医药文化 八、《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重点与难点
• 重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发展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中医药文化
《伤寒杂病论》
• 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经宋代 林亿等整理后,分为《伤寒论》 和《金匮要略》两书
• 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 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 的辨证论治原则,为中医临床医 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辩证论治理 论体系的基础,他“勤求古训,博采众 方”,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 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 原则,使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 合起来,为中医临床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 基础。“上工治未病”,“方书之祖”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的特点 –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 –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 医学模式——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 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 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况
• 中医学以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人为中心, 从人与自然、社会三者的关系去探讨人的生命过程及防治 疾病的规律,形成了“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整体医学模 式
治疗优势
• 辨证论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及个体化诊疗,以及整 体调节的思想,符合人体多样性的特点,更符合现代治疗 学的发展趋势
• 对诸多疾病,如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功能性疾病、 肿瘤以及老年病等,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中医理论基础 • 中医诊断学基础 • 中药学基础 • 方剂学基础 • 中医针灸学基础 • 中医推拿学基础 • 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
01
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中医的基本概念
中医是以中国传统医学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阴阳五行、藏象 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等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 点的医学体系。
辨证论治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等,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出病因、病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 案。
望、闻、问、切
中医四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排泄物等)、闻诊(听取患者的声音、气味等)、 问诊(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和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肌肤等,了解病情)。
中医的基本特点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对 健康的影响,强调“治未病”和“调理”身体,注重预防和 保健。
中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中医的发展历程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和丰 富的临床经验。中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对人类的健康做 出了重要贡献。
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实例分析
病例一
一位患者因患有慢性肾炎而求 医,医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 法治疗,通过中药调理和西药 治疗相结合,患者的病情得到
了有效控制。
病例二
一位患者因患有面瘫而求医, 医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 疗,通过针灸和西药治疗相结 合,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明显改
善。
病例三
一位患者因患有类风湿关节炎 而求医,医生采用中西医结合 的方法治疗,通过中药汤剂和 西药治疗相结合,患者的病情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完整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完整ppt课件

(2)宗气
A、宗气的生成和分布:
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
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
宗气
宗气聚于胸中,上出息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
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宗气积于胸中,出 于喉咙,以 贯
心脉,而行呼吸焉)。
B、生理功能:
a、行呼吸:宗气上走吸道,推动肺的呼吸;
b、行气血:贯注于心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血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一)气的运动 A 、气机;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B、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升(自下而上) 降(自上而下) 出(由内向外) 入(自外向内)
完整版ppt课件
7
C、气运动的意义
人体整个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如先天之气,水谷之气和吸入的自然界清气,都必须 经过升降出入才能布散全身,发挥其生理功能。而精 、血、津液也必须通过气的运动才能在体内不断地运 行流动,以濡养全身。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 的生理活动必须依靠气的运动才得以完成他们之间的 互相联系和协调也必须通过气的运动才得以实现。
流运行;
C、资先天:后天资先天;
完整版ppt课件
19
(3)营气
A、生成与分布:
精华部分化生
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之气——营气。
在脉中运行全身
B、生理功能: a、化生血液 b、营养全身
(4)卫气
A、生成与分布:
慓悍滑利部分化生
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之气——卫气。
不受脉道约束,运行于脉外.
B生理功能:a、防御外邪入侵
b、温养全身
c、调控腠理开阖,促使汗液有节制的
排泄。
完整版ppt课件
20
营气与卫气的联系、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春 东 风 生 青 酸 火夏 南 暑 长 赤 苦 土 长夏 中 湿 化 黄 甘 金秋 西 燥 收 白 辛 水冬 北 寒 藏 黑 咸
五行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木 肝 胆 目筋 怒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土脾 胃 口肉 思 金 肺 大肠 鼻 皮 悲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三)五行的相生、相克
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整体性和机体内 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辨证,是将四诊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 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 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 疗方法。
第二节 阴阳五行学说
【学习目标】 1、熟悉阴阳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2、初步具有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简要解释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偏胜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阴阳偏衰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
阳虚则寒
阴虚则热
4.用于疾病诊断
望诊:色泽鲜明者属阳 色泽晦暗者属阴
切诊:脉浮、数、滑、实等属阳 脉沉、迟、涩、虚等属阴
闻诊:语声高亢宏亮者属阳 语声低微无力者属阴
问诊:喜寒恶热属阳 喜热恶寒属阴
5.用于疾病治疗
补其不足 泻其有余
二、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和特性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
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爰稼穑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
(二)事物按五行属性进行归类
五行 五季 五方 五气 五化 五色 五味
(二)人与环境密切相关 1、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季节气候
昼夜晨昏 地理环境 2、人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二、辨证论治
辨证,是将四诊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 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 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 疗方法。
【小结】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五行——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 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 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 的间隔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是补母、泻子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是抑强、扶弱
练习题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 B、整体观念和辩证观念 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D、整体观念和治病求本 E、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2、下列事物或现象中除哪项外均可属阳 A、运动 B、外向 C、上升 D、晦暗 E、无形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不包括哪一项 A、阴阳对立制约 B、阴阳升降协调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消长平衡 E、阴阳相互转化
(1)五行相生 概念——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促进、
资助、协同作用。 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
生水,水生木 关系——母子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2)五行相克
概念——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抑制、 约束、拮抗作用。
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 克金,金克木
关系——“所胜”、“所不胜”关系 克我者为“所不胜” 我克者为“所胜”
第一篇 中医理论基本知识
第一章 中医学导论
第一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学习目标】 1、掌握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2、学会运用整体思维方式学习中医学的基础
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整体性和机体 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形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
根据相克确定治疗原则——抑强、扶弱
【小结】
阴阳——相互关联的、对立双方的、属性 的概括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阴阳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保持阴阳相对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根本 阴阳失调的基本病理变化——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中医诊察疾病先别阴阳 治疗原则——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人体生理、病理的能力。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 方属性的概括。
阳——运动、外向、上升、温热、无形、 明亮等
阴——相对静止、内守、下降、寒冷、有 形、晦暗等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 2、阴阳互根互用 3、阴阳消长平衡 4、阴阳相互转化
4、下列哪项五脏的五行属性有误 A、肝属木 B、心包属火 C、脾属土 D、肺属金 E、肾属水
木火土金水 肝心脾肺肾
5、下列五行相生次序哪一项有误 A、木生火 B、火生土 C、土生金 D、金生火 E、水生木
(四)五行相生、相克的异常
五行相生的异常:
母病及子 子病及母
五行相克的异常:
五行相乘 (过度克制) 五行相侮 (反向克制)
(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确定五脏的五行属性 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3、用于疾病的诊断 4、用于疾病的治疗
根据相生确定治疗原则——补母、泻子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