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教学设计 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教学导入1、通过多媒体展示考纲2、考情回顾3、考向预测(二)教学过程1.识记层级在教学学案中展示必背答题术语(1)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从事物的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法要求我们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理解层级(1)矛盾与联系、发展的关系(2)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两种表达方式:在理解时遵循教材结构(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方式;在表达原理与方法论时遵循第二种方式。
(3)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要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原理的相通问题。
(4)易混易错点判断(1)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直接的联系。
(2)联系具有客观性,所以不可改变。
(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4)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联系。
(5)人们可以建立新联系,规律也是一种联系,所以人们也可以建立新规律。
(6)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所以部分统率着整体。
(7)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8)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9)只要着眼于整体性就一定会达到系统优化的理想效果。
3.应用层级(1)点明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是一个高频考点,各地高考命题年年都有考查。
试题既有客观试题,也有主观试题,试题考查往往通过选择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完整版)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和社会实际,设疑问难,循序渐进,用丰富而生动的现实材料来引出和论证相关观点。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精神,课前准备充分,课上组织讨论,提高认识,并将思想认识内化,避免空洞说教和简单灌输。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3)整体与部分的含义(4)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5)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理解:(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2)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2)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三、【重点、难点】: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四、【整体感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联系的相关知识和要求,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五.【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
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二)、出示小组自主学习目标任务要求:第一小组:归纳:联系的普遍性和方法要求。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三个方面的分析,阐释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它贯穿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全过程,又是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为以后学习发展观、矛盾观打下基础,在整本教材中,本框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自主学习并展示学习成果。
第一组:
归纳:联系的普遍性和方法论要求
举例:说出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例子
辨析:联系是普遍的,因而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
第二组:
归纳:联系的客观性和方法论要求
举例:生活中违背联系客观性的事例
辨析: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对事物的联系是无能为力的
第三组:
归纳:联系的多样性和方法论要求
【教学重点】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
【教学难点】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要从理论上掌握“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并不难,难在实际运用中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
【教学流程】
第一篇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开场白: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材料分析: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滴水不能行舟,独木不能成林
3、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
4、牵一发而动全身
5、木桶理论:一个木桶由许多木板组成,木桶的容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基本内容;3.理解联系观在实践中的应用;4.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基本内容;2.联系观的实践应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演示;2.小组讨论;3.课堂练习。
四、教学内容1.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回顾在上一课中,我们讲解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以辩证法为核心,与唯心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点包括辩证思维方法、阶级斗争观、实践性和历史观。
2.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2.1 联系观的概念联系观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强调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联系观认为事物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环境和条件,只有通过这种环境和条件的联系作用,事物才能得以存在、发展和变化。
2.2 联系观的基本要点联系观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点:•事物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主观的臆想;•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重的,不是单一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辩证的,包含着矛盾和冲突;•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发展的,具有一定的历史性。
3. 联系观的实践应用3.1 实践是联系的来源联系观认为实践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来源。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统一过程,是反映和实践的辩证过程。
3.2 实践是联系的展示通过实践,事物之间的联系得以展示。
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而得以暴露和表现出来。
实践活动是人们对世界认识的一种形式和手段,通过实践,人们能够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3.3 实践是联系的实现实践活动的进行,实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
实践是连接认识和现实之间的桥梁,通过实践,人们能够将对事物之间联系的认识应用到实际行动中,从而实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4.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4.1 开展辩证思维训练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教案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教案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3)整体与部分的含义(4)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5)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理解:(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2)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2)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二、【重点、难点】: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三、【整体感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联系的相关知识和要求,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四、【方法点津】:(1)阅读教材,概括出联系观点的原理内容。
(2)结合联系的三特征,深入领会联系观点的方法论要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搜集具体事例,说明怎样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五、【课文导语】: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
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第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世界是不普遍联系的(一)、联系的普遍性◇课堂探究:你能说出实际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吗◇探究提示:例如,我们的身体健康与学习之间的联系等。
唯物辩证的联系观教案
唯物辩证的联系观教案教案标题:唯物辩证的联系观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唯物辩证的联系观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2. 掌握联系观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3.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唯物辩证的联系观的内涵和特点;2. 联系观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2. 唯物辩证的联系观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教学素材:相关的例子和案例;3. 学生参考书籍或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引入相关例子,激发学生对联系观的兴趣和思考,引导学生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Step 2:讲解唯物辩证的联系观(15分钟)1. 介绍唯物辩证的联系观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包括联系观的内涵、联系观的特点等。
2. 分析联系观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如社会发展中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关系、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关系等。
Step 3:案例分析和讨论(15分钟)1. 提供相关的案例和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联系观的理解和应用。
Step 4:拓展延伸(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联系观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解决环境问题等。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书籍或资料,深入了解联系观的理论和实践。
Step 5:总结反思(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联系观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联系观进行思考和行动。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环节的表现,评估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2. 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联系观分析某个具体问题,并写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联系观的应用。
2. 鼓励学生进行小研究或写作,探讨联系观在某个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
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1、复习内容: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及其特点A、实践的概念及理解B、实践的特点:C、实践的基本形式:(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是客观的A、真理的含义B、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A、真理都是有条件的B、真理都是具体的C、真理与谬论相伴而行(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A、认识具有反复性B、认识具有无限性C、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对我们的要求2、本课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唯物论的一些知识,今天我们开始学习辩证法的相关知识点。
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是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什么是联系?联系有哪些特性呢?既然联系有这么多的性质,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什么是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呢?什么又是整体、部分、系统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
二、知识讲解考点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含义(1)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理解:联系既包括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这种影响、作用是相互的。
2、联系的普遍性包含一下几个方面:(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部分、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第一,自然界内部是有联系的;第二,人类社会内部是有联系的;第三,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有联系的;第四,客观物质世界与人的思维也是有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二、联系的客观性1、正确理解联系的客观性(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表现: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隔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之间的联系;人们也无法主观臆造出不存在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教案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教案标题: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目标:1. 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观点,特别是联系观的重要性;2. 掌握联系观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方法;3.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概念和内涵;2. 联系观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联系观的实际应用方法和案例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和多媒体设备;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哲学问题,如“人和自然的关系”、“事物发展的原因”等,激发学生的思考;2. 学生回答导入问题,引出唯物辩证法的概念。
二、讲解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讲解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概念和内涵;2. 教师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联系观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三、联系观的应用方法和案例分析(20分钟)1. 教师以学生关心的问题为例,如“如何正确处理学习与娱乐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引导学生运用联系观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3. 学生代表组进行汇报和讨论。
四、总结归纳(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联系观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2.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联系观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完成一篇关于联系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小论文;2. 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调查研究,寻找更多联系观的应用案例,并进行分析和讨论;2. 学生可以组织辩论赛,探讨联系观在社会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质量;2. 学生的小论文质量和思维深度。
教学资源:1. PPT和多媒体设备;2. 相关案例分析材料。
高三政治教案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人们虽然不能否定事物的
客观联系,但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
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
4、联系的多样性及表现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不能只注重那
统优化的观点和方法制定实施方案,并说明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道
理。
二、高考考点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
【知识梳理】
1、联系的普遍性
(1)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
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
事物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5、联系的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也是有条件
的。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客观条件,又要恰当
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学习过程】
学习内容
一、执政参政特色鲜明
1、我国有八大民主党派
2、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
我国的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和拥护社会主
义爱国者的。
3、我国政党制度的地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
是我国的一项
4、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特点)
高中政治:《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
高中政治:《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联系的观点是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在福建教师招聘考试大纲中一直都是高频考点。
自然降雨是属于自在事物的联系,而人工降雨是属于人为事物的联系。
人为事物的联系,即使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浸透了人的目的性、能动性。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高中政治:《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1)联系的含义。
(2)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
(3)整体与部分的含义。
(4)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5)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2.理解:(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3.分析:(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2)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能力与过程1.学会运用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2.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
3.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综合性思维。
2.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培养全局观念。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难点联系的客观性。
三、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四、教学准备1.阅读教材,概括出联系观点的原理内容。
2.搜集具体事例,说明怎样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结合联系的三特征,深入领会联系观点的方法论要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第一课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部分,它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是物质的)。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教案标题: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联系观的内涵。
2. 掌握联系观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例引起学生对联系观的兴趣。
2. 提问:你认为什么是联系观?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知识讲解:1. 介绍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包括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联系观的内涵。
2. 解释联系观在唯物辩证法中的作用,强调联系观是辩证思维的核心。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联系观在认识世界、分析问题和解决矛盾中的重要性。
案例分析:1. 提供一些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联系观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多方面联系,找出问题的根本矛盾。
3. 鼓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讨论与总结:1. 分组讨论学生对联系观的理解和应用。
2. 总结联系观的重要性和作用,并与学生一起总结联系观的核心要点。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运用联系观,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拓展活动: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出一个问题,并用联系观进行分析和解决。
2.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了解更多关于联系观的应用实例。
3.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展示,分享他们在实践中运用联系观的经验和成果。
教案评价:1. 通过引入生动的实例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通过讨论和总结,巩固学生对联系观的理解和应用。
3. 通过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注意事项:1. 针对不同年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案内容和难度。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01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唯物辩证法的联络观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络的(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本框题教学内容是贯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事物是普遍联络的〞的要求。
●课标解读本课标要求识记联络的含义、联络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理解联络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络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通过联络概念的学习,体会哲学概念的形成和抽象过程;培养逻辑思维才能。
使学生初步具有从错综复杂的联络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络的才能,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联络的观点看问题的才能。
通过学习联络观点,逐步树立唯物辩证的世界观。
学会用联络的观点认识、处理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矛盾,理解党的道路和政策,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确信一切以时间是是、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获得成功的关键。
●落实策略课前: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搜集典型的事例、提出困惑的问题。
课上:围绕“生活情境启迪〞“知识探究感悟〞“实际体验升华〞三个环节,师生互动。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方式一:话题导入日全食是日、月、地三者处于特殊相位时发生的一种天象。
由于地球绕太阳和月球绕地球的公转运动规律,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根本成一条基线时,太阳对地球会有一个投影,这时月球的影子落在地球上,就出现了日食。
月球离地球越近影子越大,全食带的宽度也就越大,持续时间是是相应就越长。
简单地说,日全食的出现与日、月、地三者的位置是有联络的,这就和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有关。
本节课我们一起探究有关联络的有关知识。
方式二:情景导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伦敦给养司令部的墙上,醒目地写着一首1620年的摇篮曲:“缺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失去一匹战马;失去一匹战马,损了一位骑手;损了一位骑手,丢了一次战役;丢了一次战役,输掉一场战争;输掉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上述歌谣很明显表达了事物的普遍联络。
那么,什么是联络?它有哪些特点?●教学地位分析高二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思维特点,看问题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开展阶段,形象思维比较强,抽象思维在逐步开展。
高中思想政治《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复习》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复习一一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树立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理解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掌握并运用系统优化方法认识事物。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准确阐释联系三个特征,能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教学难点:联系的客观性、整体与部分和系统优化方法理解 < 【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联系观的知识点进行系行检查、强调,夯知识梳理(四)易错易混点统复习实基础知识1、任何事物之间都是自主思考、阐让学生对通过相互联系的。
2、联系是普述观点、说明理由易错易混点的思遍的、客观的,因而是无条件的。
3、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4、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
5、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创造出事物的联系。
6、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考解析,进一步理解课本基础知识。
情感升华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同学展示述。
重点在于引领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本节课我们主要复习齐读幸福和美好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未来不会自己出学习了联系观,我们要现,成功属于勇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毅而笃行的人”来题,把今天的学习、生活共勉状态与高考目标、人生梦引领学生自觉地把联系的观点运用的生活中去学会学哲学,用哲学。
想紧密联系在一起,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
因为幸福和美好未来不会自己出现成功属于勇毅而笃行的人!。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
1.开始部分(10分钟)
通过提出问题或引发思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提出
自己的问题和观点。
2.概念解释与讨论(30分钟)
3.案例分析与实践(40分钟)
b)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准备一个小组报告,分享他们的分析过程
和解决方案;
c)学生发表报告,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1.开始部分(10分钟)
展示一段关于辩证法的历史视频或图片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鼓励
学生表达自己对辩证法历史渊源的观点。
2.辩证法发展过程的介绍(30分钟)
a)教师给出辩证法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和重要人物,介绍其理论贡献;
b)学生自主学习相关资料,准备一份简短的展示PPT,分享辩证法的历史渊源;
c)学生进行展示,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3.辩证法在实践中的应用(40分钟)
b)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分析结果和解决方案;
c)学生发表报告,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1.开始部分(10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或展示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方法讲解与练习(40分钟)
b)教师给出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并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练习;
d)学生向全班展示分析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教案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掌握联系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能够运用联系观分析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回顾;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概念和内涵;3.联系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运用联系观分析问题的案例分析。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回顾1.复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包括辩证思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的联系性等。
步骤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概念和内涵1.引导学生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如何产生的;2.讲解联系观的概念和内涵,包括联系观的本质、用户认识事物的关联等。
步骤三:联系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介绍联系观的基本原理,包括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特殊性、由量到质、对立统一规律等;2.解释联系观的基本方法,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区别、运用对立统一法分析问题的方法等。
步骤四:运用联系观分析问题的案例分析1.提供几个案例,要求学生运用联系观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2.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分析结果,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思维。
四、教学资源1.教材:教科书《唯物辩证法导论》第七章;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
五、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向学生提供一些问题,要求运用联系观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2.课后作业:布置一篇文章,要求运用联系观分析自己身边的一个问题,并形成个人观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包括概念、内涵、原理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_1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_1第一篇: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_1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概念、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以及条件性。
理解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运用相关原理分析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分析人和自然的关系。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全面的联系的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教学重点】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教学难点】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结合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举例法、图示法等。
【设计思路】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设置场景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课前准备】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思考有关联系的相关成语和诗句!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收集有关的素材,做好!【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为了缓解泉州中心市区交通拥堵问题,3月19日我们首次试行“朝五晚九”工作制,正如大家所希望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交通问题,但是这种制度的出台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思考,也需要“对应”措施的出台才能真正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视频显示该制度出台后百姓的反响)一个制度的出台不仅仅是其本身的问题,还可能引起非常多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本框题所要探讨的问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生探究活动教师指导活动设置意图探究活动1:处于亚热带的印度、缅甸等国,蛇是非常多的,蛇的主要攻击对象是青蛙。
蜈蚣是种小动物,它那发达的毒腺足以使比它大得多的毒蛇毙命,一般的毒蛇对它无可奈何。
青蛙在毒蛇面前是弱小者,但它可以以蜈蚣为美食,蜈蚣不怕凶狠的毒蛇却怕青蛙。
有趣的是,捕蛇者经常发现三个冤家对头共处一室却相安无事。
毒蛇、青蛙、蜈蚣是不会有谋略的,可是经过了世代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他们不仅形成了捕食弱者的本领,也形成了利用自己克星的天敌保护自己的本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3)整体与部分的含义(4)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5)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理解:(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2)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2)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2. 教学重点/难点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3. 教学用具多媒体4. 标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复习了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相关知识,下面哪位同学来复习一下前面的知识点。
(二)进行新课1.梳理本课知识点,梳理本单元线索(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3)用联系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2、考点展示,命题解读和复习要求(1)考点1 联系的普遍性教师活动复习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分析联系的普遍性并得出对应的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学生活动:复习知识,梳理考点。
教师活动:联系是普遍的,是否意味着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学生活动:课堂探究,回答问题。
小结:联系的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而是说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练习巩固(略)(2)考点2:联系的客观性教师活动:带领学生复习联系的客观性的含义,举例分析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区别。
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思考:联系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呢?学生活动:复习知识,思考问题小结:联系具有客观性,但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是无法改变的。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自主释疑,练习(略)(3)考点3:联系的多样性教师活动:带领学生复习联系多样性的原因、表现和方法论。
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学生活动:复习知识,做练习。
(4)考点4: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教师活动:复习整体和部分的含义,地位,区别于联系。
《国家》这首歌探究:国与家是什么关系?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国与家的关系?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复习知识。
小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思考:“整体居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因此,整体功能总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你怎么看?【分析】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反之,则相反。
练习巩固(略)(5)考点5: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教师活动:复习提问系统的含义和特征,得出方法论。
学生活动:复习知识,举例:田忌赛马,三个和尚没水喝,科学发展观与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小结:方法论: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④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思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你怎样看?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一定意义上”主要是指两对关系具有共性的方面,即两对关系强调整体性原则,都是相互依赖等二者的区别在于系统更强调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趋向,而且系统还具有开放性的特征。
巩固联系(略)本课小结:世界观(原理)方法论要求1、联系的普遍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2、联系的客观性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优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升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我们都是联系中的一部分,是家庭的一部分、国家的一部分、社会的一部分,让我们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课堂小结本课时是一节复习课,紧密结合了高考考点,注意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把握知识框架结构,恰当运用了《国家》这首歌来复习整体和部分的联系,既能突破重难点,又能较好地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但在教学中,由于知识点较多,没有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尝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作用。
课后习题巩固提高——考点导练:考点1、联系的普遍性1、习近平强调,做好新形势下新疆的工作,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的关系。
这是因为: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B、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C、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D、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2、在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到来前,西藏自治区主席白玛赤林发表电视讲话,介绍西藏当前形势和一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并向全区各族人民致以节日的祝贺。
西藏解放以来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党的领导和国家支持,离不开自治区人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这启示我们:①事物之间都是存在联系的②世界上没有孤立的事物③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④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考点2、联系的客观性3、从2014年1月10日到2015年2月18日,为农历的“甲午年”,俗称“马年”。
“甲午年”有两个立春,俗称“双春”,因此有人认为在这一年内结婚很吉利。
这一观点:A、承认了联系的普遍性B、忽视了联系的条件性C、把握了联系的多样性D、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4、到2015年,甘肃省要逐步形成7大循环经济专业基地。
这些基地将以生态工业链或生态产业园区的形式,把不同的工厂联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通过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
体现的哲学观点是:A、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多样性B、联系是可以改变和创造的C、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联系能够被认识和利用考点3、联系的多样性5. 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
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A.联系的多样性B.联系的客观性C.联系的主观性 D.联系的普遍性考点4、整体和部分的关系6. “100-1=0”被一些管理学家奉为定律,意在提醒人们防止因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
“100-1=0”蕴含的哲理是①部分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②整体决定部分,部分的作用取决于其在整体中的地位③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关键部分的功能关系整体的成败④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的作用有时大于整体的作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7、习近平指出,没有西部地区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现代化就不能说实现了全国的现代化。
这说明:A、整体统率部分,对部分起决定作用B、主要矛盾规定着事物的性质C、部分影响整体,关健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的性能有决定作用D、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是要素与系统的关系考点5、系统优化方法8、《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指出,选择大宗、稀缺、稀贵资源及对环境影响大的废弃资源实施重点突破,不断优化资源结构,对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其依据是:A、部分的功能对整体具有决定作用B、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C、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性质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9、循环经济体现了现代的思维模式和活动方法,其哲学依据是①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②系统与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无条件的④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被发现和利用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马来西亚的客机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空难事故,马航的伤,世界的痛。
在全球化的时代,世界人民的福祉紧密相连,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面对这场浩劫,全世界都没有袖手旁观:很多国家都派出了搜救队和医疗队;国际组织更是发挥了关键作用,承担了重要的搜救、治安、食品供应和医疗工作;大量非政府组织的搜救工作也成效卓著。
请用联系的观点谈谈上述材料的认识。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联系的观点。
对马航进行国际救助是必要的,国际社会成员应互相帮助,更应帮助马航恢复信心。
②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要从多种条件分析事物的联系。
马来西亚客机的空难事故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由此可能引发乘坐马航飞机的恐慌,并且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③整体与部分是对立统一的,应正确把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国际社会尽力帮助马航走出危机困境,有助于人们增强对整个世界客运飞机的信心。
板书1、唯物辩证法的含义、总特征、实质和核心、根本要求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1)联系的普遍性(2)联系的客观性(3)联系的多样性3、用联系观点看问题(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系统优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