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行养生学说

合集下载

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学中的运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学中的运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学中的运用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一部分,它是以防病为主、调理身体为辅的一门学科,是中华民族传统保健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养生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健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五行学说则是中医学中最基本、最深刻的哲学思想之一,二者的相互关系密不可分。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重要的分类方式之一,它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不同属性的元素。

这些元素之间相互影响、制约、转化、生克关系,构成了整个宇宙万物的变化,也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五行学说尤其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五种元素组成,因此每一种元素与宇宙万物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事物内在的相互制约。

中医养生学与五行学说的关系中医养生学强调的是如何通过调节人的生活、饮食、运动等方面来预防疾病、保持健康,而五行学说则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其对中医养生学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按照五行学说,人体的各个器官与五种元素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关系。

具体来说,心属火、肺属金、肝属木、脾属土、肾属水,这五种器官与五行密切相关,由此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同时,五行学说还认为每一种元素都有其特殊的气味、味道、形态、运动方式和音乐,而这些属性也会与人体的五感相联系,这也给中医养生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学中的运用在中医养生学中,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调理五脏五行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五行不仅代表着人体的生命活动,而且也反映了人体的健康状态,因此要想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必须要注意调理和平衡五脏五行的关系。

具体来说,中医养生学通过食疗、运动、按摩、针灸等方法调理五脏五行,增强人体的免疫力,降低疾病的风险。

例如,在日常饮食中,应根据五行学说的要求,合理搭配食物,保持五脏五行的平衡,加强养生效果。

治疗疾病在中医学中,五行学说还被广泛应用于疾病治疗。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生活作息调理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生活作息调理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生活作息调理在中医理论中,五行学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世间万物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并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通过了解五行学说,我们可以更好地调整生活作息,以达到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目的。

五行学说中的“金”,对应着人体的肺和大肠。

在季节上,与秋季相关。

秋季气候干燥,容易损伤肺津。

因此,在这个季节里,我们的生活作息应有所调整。

早睡早起是个好习惯,尽量在晚上10 点左右入睡,早上 6 点左右起床。

睡眠充足可以帮助肺气的恢复和调养。

在饮食方面,多吃一些润肺生津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等。

同时,要注意保持室内的湿度,可以使用加湿器来增加空气湿度,避免呼吸道过于干燥。

“木”对应着肝和胆,与春季相应。

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也是养肝的好时机。

此时,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抑郁和愤怒。

因为不良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

作息上,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但也不宜睡懒觉,以免阻碍阳气的生发。

适当进行一些户外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肝脏的功能。

饮食方面,多吃一些绿色蔬菜,如菠菜、芹菜等,有助于养肝明目。

“水”代表肾和膀胱,与冬季呼应。

冬季寒冷,是养肾的季节。

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腰部和足部,避免受寒。

作息上,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充足时再外出活动。

避免过度劳累,节制性生活,以保护肾精。

饮食上,多吃一些温补肾阳的食物,如羊肉、核桃、黑豆等。

“火”对应的是心和小肠,与夏季关联。

夏季炎热,心火容易旺盛。

此时,要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急躁和焦虑。

作息方面,晚睡早起,适当午休,以补充睡眠。

避免长时间在高温下活动,防止中暑。

饮食上,多吃一些清热泻火的食物,如西瓜、苦瓜、绿豆等。

“土”则与脾和胃相关,长夏时节(夏季的最后一个月)是养脾胃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候,要注意饮食的规律和卫生,避免暴饮暴食和食用生冷油腻的食物。

五行学说如何应用于中医养生

五行学说如何应用于中医养生

五行学说如何应用于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源远流长,其中五行学说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养生提供了独特而深刻的指导。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维方式,认为宇宙万物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构成,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生克,维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

这种平衡关系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人体。

当五行在人体中保持平衡时,身体就能保持健康;反之,当五行失衡时,就可能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了解五行学说并将其应用于中医养生,对于维护身体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五行与人体脏腑的对应关系是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养生的基础。

在中医理论中,木对应肝、火对应心、土对应脾、金对应肺、水对应肾。

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气血、情志等功能;心主血脉,主宰着人体的生命活动;脾主运化,负责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肺主气,司呼吸,管理着人体的呼吸和气体交换;肾主藏精,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

基于五行的相生关系,中医养生强调“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例如,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所以当肝虚时,可以通过补肾来滋养肝,这就是“虚则补其母”。

而当肝火过旺时,可以通过泻心火来达到泻火的目的,因为木生火,这就是“实则泻其子”。

这种相生关系的养生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对于经常熬夜、肝血不足的人,可以多吃一些黑色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以补肾精来滋养肝血。

五行的相克关系在中医养生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当某一脏腑功能过亢时,可以通过克制它的脏腑来进行调节。

比如,心火过旺时,可能会出现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等症状。

由于水克火,此时可以通过补肾水来抑制心火,比如食用一些滋阴降火的食物,如百合、麦冬等。

在情志养生方面,五行学说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怒属木,喜属火,思属土,忧属金,恐属水。

情志过激或不及都会影响脏腑的功能。

大怒伤肝,大喜伤心,过度思虑伤脾,过度忧伤伤肺,过度恐惧伤肾。

因此,保持情志的平衡对于养生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五行学说

中医养生五行学说

中医养生五行学说中医养生五行学说1:藏肾水→肾水对应肾,如有腰膝酸软、水肿、尿频、记忆力减退、易感风寒、无故大量脱发等症状时,就需要养肾了。

肾最强时间:5:00~7:00肾最弱时间:23:00~1:00强肾关键词:藏。

调节不良情绪,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尽量做到含而不露,遇到不顺心的事,尽快放开。

此外,在肾脏最弱的时间,不要熬夜,以涵养精神。

中医养生法:唾液滋养。

将舌头伸到上牙外侧,上下左右搅动,让唾液渐盈满口,然后分3次咽下,每天早、晚各做1次。

藏肾食疗法:醋泡黑豆补水疗虚,是中医治疗肾阴虚的“黄金方”;吃鱼最为助肾,因为鱼肉不但可以健肾,还能稳定情绪、增强记忆力和判断力。

中医养生五行学说2:养心火→心火对应心,心主血脉,如有心悸、胸闷、失眠、健忘、烦躁,甚至心前区疼痛等症状时,就需要养心了。

心最强时间:11:00~13:00心最弱时间:21:00~1:00强心关键词:养。

如有需要耗神思考的工作,可利用中午时间进行,此时心力最强;心脏先天较弱者宜早睡,睡前宜喝杯胡萝卜汁或西红柿汁来养心。

中医养生法踏豆按摩:取绿豆500克,用铁锅以文火炒热后倒入盆中,待温度适宜时,将双脚洗净擦干踩踏绿豆,可于每晚睡前1小时踩踏30分钟左右,具有强心安神的功效。

按压肚脐:肚脐即神阙穴,每晚睡前用食指按压5~7分钟,可敛心静气、安然入睡。

养心食疗法:取枸杞子30克,炒酸枣仁40克,五味子10克,开水冲泡,代茶饮,具有养心安神的功效。

方中酸枣仁、枸杞子具有养心血的作用;五味子具有敛心气的作用。

中医养生五行学说3:补脾土→脾土对应脾,暴食伤脾,如有腹胀、腹泻、倦怠、气短、韧带和肌肉松弛、身体水肿等症状时,就需要养脾了。

脾最强时间:9:00~11:00 脾最弱时间:19:00~23:00强脾关键词:补。

脾弱者可把午饭的时间提前到11时,此时脾气最旺,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最得力;晚饭1小时后吃1个甜性水果可健脾。

中医养生法:腹部刮痧。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日常养生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日常养生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日常养生中医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木、火、土、金、水,与人体的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等相对应,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整体系统。

这一学说不仅为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我们的日常养生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五行中的木对应肝,火对应心,土对应脾,金对应肺,水对应肾。

同时,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关系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关系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维持着人体的平衡与健康。

在日常养生中,我们可以根据五行学说来调整饮食。

春季属木,与肝相应。

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

春季是养肝的好时节,此时应多吃一些绿色的蔬菜,如菠菜、芹菜等,因为绿色入肝。

同时,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肝气郁结。

夏季属火,与心相应。

心主神明,为阳中之阳脏。

夏季炎热,容易心火旺盛,可多吃一些红色的食物,如西红柿、红枣等,以养心安神。

还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防耗伤心气。

秋季属金,与肺相应。

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

秋季气候干燥,容易损伤肺津,应多吃一些白色的食物,如百合、雪梨等,以润肺生津。

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寒邪侵袭。

冬季属水,与肾相应。

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

冬季寒冷,宜补肾壮阳,可多吃一些黑色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还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损伤肾阳。

除了饮食,五行学说还能指导我们的起居作息。

根据五行的规律,一天之中也有不同的脏腑当令之时。

比如,子时(23 点至 1 点)胆经当令,丑时(1 点至 3 点)肝经当令。

因此,我们应尽量在晚上 11 点前入睡,以保证肝胆的正常排毒和修复。

寅时(3 点至 5 点)肺经当令,此时人体的气血开始重新分配,若能在此时处于深度睡眠状态,有助于肺气的宣发和肃降。

在运动方面,五行学说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不同的季节适合不同的运动方式。

春季万物复苏,适合进行一些舒展身体的运动,如瑜伽、太极拳等,以促进肝气的疏泄。

中医养生理念中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中医养生理念中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中医养生理念中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中医养生,源远流长,其中五行学说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养生理念。

那么,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究竟是什么呢?五行,即木、火、土、金、水。

这五种物质并非单纯地指代具体的事物,而是对宇宙万物的一种分类和概括。

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五行学说的基础。

相生,是指五行之间相互促进、助长的关系。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以木生火为例,木头燃烧可以产生火焰,所以木能生火。

相生关系在中医养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比如,春季属木,夏季属火,春去夏来,就体现了木生火的变化。

春季养生注重养肝,因为肝属木,只有肝气舒畅,才能为夏季养心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克,是指五行之间相互制约、克制的关系。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例如,土能阻止水的泛滥,所以土克水。

在人体中,相克关系也维持着身体的平衡。

如脾属土,肾属水,脾的正常功能可以制约肾水的过度泛滥,防止水肿等病症的出现。

五行与人体的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五脏六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当一个脏器出现问题时,可能会通过五行的生克关系影响到其他脏器。

以肝为例,肝主疏泄,若肝气郁结,就可能会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因为木克土。

反之,如果脾胃虚弱,也可能导致肝血不足,因为土为木之母,母病及子。

这种五行生克关系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中医养生中,我们可以根据五行的特性和生克关系来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比如,秋季属金,气候干燥,容易损伤肺脏,而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此时适当食用一些补肾的食物,如黑芝麻、黑豆等,可以通过金水相生的关系来滋养肺脏,预防秋燥引起的咳嗽等病症。

五行还与情志相关。

怒属木,喜属火,思属土,忧属金,恐属水。

情志的过度变化会损伤相应的脏器。

长期愤怒会损伤肝脏,过度喜悦会损伤心脏,过度思虑会损伤脾脏,过度忧伤会损伤肺脏,过度恐惧会损伤肾脏。

中医五行、五色理论

中医五行、五色理论

传统中医的‎五行学说及‎五色理论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归‎纳辨证法。

早在约两千‎年前,阴阳学说就‎被引用玫医‎学领域,成为中国医‎学的一种理‎论。

在我国医学‎中,无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为了完整地‎理解我国医‎学的精华,有必要了解‎阴阳和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基本概念:五行指木、火、土、金、水。

五行学说为‎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学‎说,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元‎素,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来归类‎,五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我国医学便‎借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用以补充阴‎阳学说。

(一)五行相生相‎克:相生,有相互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相克,有相互制约‎、抑制、克服的意思‎。

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维‎持相对平衡‎不可缺少的‎条件。

所以五行生‎克制化是正‎常现象。

(二)五行归类:中国医学中‎以五行为中‎心,将自然界和‎人体有关的‎事物和现象‎按其属性、形态相类同‎的,分别归纳成‎五大类,其关系简列‎如下表:二、临床应用:中国医学的‎五行说,是将人体各‎部份归属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

例如属于木‎的,有肝、胆、目、筋、怒、青、酸、风等。

临床上,望诊时常以‎面部的色泽‎来辨别脏腑‎的病证,如青色多属‎肝风,赤色多属心‎火,黄色多属脾‎温,白色多属肺‎寒,黑色多属肾‎虚。

而用药时,有时也可按‎五脏与五味‎的关系加以‎选择,如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等‎等。

五行的归类‎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饮食养生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饮食养生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饮食养生中医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并且在人体中也有相应的对应关系。

这一学说不仅能够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还能为我们的饮食养生提供宝贵的指导。

五行学说中,金对应肺,木对应肝,水对应肾,火对应心,土对应脾。

这五种元素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即相互滋生和助长,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即相互制约和克制,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维持着人体的平衡与健康。

在饮食养生方面,我们可以根据五行的特性和相互关系来选择食物。

比如,秋季气候干燥,容易损伤肺脏,而肺属金。

此时,我们可以多吃一些白色的食物,如百合、雪梨、银耳等,因为白色在五行中属金,具有润肺的作用。

同时,要少吃辛辣的食物,以免燥热伤肺。

春季是养肝的好时节,肝属木。

绿色的食物多入肝,如菠菜、芹菜、韭菜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有助于肝气的疏泄。

此外,还应避免食用过多酸味的食物,因为酸入肝,过食酸味可能会导致肝气过旺。

夏季炎热,心属火。

红色的食物如红枣、红豆、西红柿等,有养心的功效。

同时,要注意控制苦味食物的摄入,以免损伤心气。

冬季寒冷,肾属水。

黑色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等,能够补肾益精。

另外,应减少咸食的摄取,以防加重肾脏的负担。

脾胃在五行中属土,黄色的食物如南瓜、玉米、黄豆等,对脾胃有益。

日常饮食中要保持饮食的均衡,避免暴饮暴食,以免损伤脾胃。

除了根据季节和五脏的对应选择食物外,五行学说还强调食物的性味。

食物的性味包括酸、苦、甘、辛、咸五种。

酸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味能清热、泻火、燥湿;甘味能补虚、和中、缓急;辛味能发散、行气、活血;咸味能软坚、散结、泻下。

在饮食搭配上,也要遵循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则。

比如,木克土,肝气过旺可能会影响脾胃功能。

所以,当肝气不舒时,除了食用疏肝理气的食物外,还应注意调理脾胃,食用一些健脾和胃的食物。

中医里的五行学说及养生

中医里的五行学说及养生

中医里的五行学说及养生五行学说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种属性,是抽象概念,不要理解为具体的某种东西。

“五”是个普遍的数字,五指、五官、五脏、五味……有很多事物可以分为五类。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元素,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来归类,五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具体而言,“木日曲直”,曲者,屈也;直者,伸也。

所谓“曲直”,即“枝曲干直”,是对树木生长状态的形象描述,言其主干挺直向上,树枝曲折向外。

从树木的向上、向外生长扩展的自然现象,引申为木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特征。

“火日炎上”,通过描述火炎热向上的现象,引申为有温热、明亮、升腾、向上特征的东西都可以归属于“火”。

“土爰稼穑”,稼为种植,穑为收获。

土能够孕育种子,使其生长、收获,这些植物同时又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等提供生存所必备的物质条件,所以说“土为万物之母”,土具有生长、承载、受纳、化生的特征。

“金日从革”,从者,由也,说明金的来源;革,即变革。

从革,是指金(属)通过筛选、冶炼、提纯等过程,变革而成。

所以说金具有清洁、肃杀;沉降、收敛等特征。

“水日润下”,是说水往低处流,同时又具有滋润作用,引申为凡具有滋润、向下、寒凉、闭藏等性质的事物或现象都属于“水”。

中医里的五行学说中医学借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用以补充和羽翼阴阳学说。

在中医里,不仅用五行来描述人体五脏系统(肝、心、脾、肺、肾)的功能和关系,而且通过五行分类,将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按其属性、形态等,以五行为中心,分别归纳成五大类,使自然万物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五行之间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系和制约。

同一行的事物间相互感应,发生纵的联系。

例如属于木的,有肝、胆、目、筋、怒、青、酸、风、春等,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是“肝开窍于目”,“肝主筋”,“怒伤肝”,肝病易生“风”,肝应于“春季”等;望诊时,青色多属肝风,赤色多属心火,黄色多属脾湿,白色多属肺寒,黑色多属肾虚;用药时,酸味入肝,苦味人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等;季节上,木对应春季,火对应夏季,土对应长夏,金对应秋季,水对应冬季,在春季里,其对应的肝脏负担较重,所以容易流行肝病。

中医学五行学说

中医学五行学说

中医学五行学说
(最新版)
目录
1.中医五行学说的概述
2.五行的具体含义和相互关系
3.五行与身体的五脏六腑的联系
4.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
5.五行学说的意义和价值
正文
中医学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理论。

五行学说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每种元素与人体的某一器官和能量交换形式密切相关。

五行的具体含义如下:木代表生长和升发,与肝脏相应;火代表温煦和向上,与心脏相应;土代表生化和承载,与脾脏相应;金代表清洁和收敛,与肺脏相应;水代表滋润和向下,与肾脏相应。

五行之间有相互滋生和促进的关系,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学说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紧密相连。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五脏与五行的对应关系为: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六腑与五行的对应关系为:胆属木、胃属土、大肠属金、小肠属火、三焦属火、膀胱属水。

五行学说通过观察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变化,阐述人体发病的因果关系。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五行学说,中医能够分析病情,了解疾病的发展趋势,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五行学说还能够指导中医治疗和调养,如肝病宜用木、心病宜用火等。

此外,五行学说还
用于中药的归经,指导药物的使用。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如何指导养生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如何指导养生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如何指导养生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它不仅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养生保健指明了方向。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构成的。

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是健康的关键。

阳气代表着活力、温暖和推动力量,而阴气则代表着宁静、滋润和抑制力量。

阴阳平衡时,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运行。

如果阳气过盛,就会出现发热、烦躁、口渴、面红目赤等症状;阴气过盛则会表现为畏寒、肢冷、腹泻、精神萎靡等。

因此,在养生中,我们要注意保持阴阳的平衡。

比如,在饮食方面,热性的食物如羊肉、辣椒等有助于补充阳气,而寒性的食物如西瓜、苦瓜等则可以滋阴降火。

在作息上,白天阳气旺盛,适合活动和工作,夜晚阴气渐生,适合休息和睡眠。

顺应自然的阴阳变化规律,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五行学说则将世界万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并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在人体中,五脏分别对应着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木主生发,肝具有疏泄和藏血的功能。

春季是肝气旺盛的季节,此时养生应注重养肝。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抑郁和暴怒,有助于肝气的疏泄。

饮食上,可以多吃一些绿色的蔬菜和水果,如菠菜、芹菜、猕猴桃等,以滋养肝脏。

火主炎上,心主血脉和神志。

夏季炎热,心气旺盛,养生重点在于养心。

要避免高温时段的户外活动,防止中暑和耗伤心气。

保持心态平和,避免大喜大悲。

饮食上,可适当食用一些红色的食物,如红枣、红豆、西红柿等,以补养心气。

土主运化,脾主运化水谷和统摄血液。

长夏季节,湿气较重,容易损伤脾胃。

此时要注意饮食的清淡,避免过度食用生冷油腻的食物。

可以多吃一些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薏米、芡实、山药等。

同时,要注意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以免加重脾胃的负担。

金主收敛,肺主气司呼吸。

秋季气候干燥,容易损伤肺气。

养生要注意养肺润燥。

多喝水,多吃一些梨、百合、银耳等润肺的食物。

五行五脏养生概述(五季)(食疗)

五行五脏养生概述(五季)(食疗)

• 二、夏季进补原则 1、“夏旺于心”,宜清心火。 2、“夏宜消暑”,清热祛暑。(暑为阳邪,其性生散,易耗
气伤津) 3、“夏宜清淡甘平”,夏季天气炎热,食欲减退,脾胃迟钝,
宜食甘平(甘寒)清补之品。 4、“夏宜平衡体液”,清热利湿,凉血生津。 5、“夏季进补,冬病夏治”,如阳虚者在夏天可温补阳气。
二 五季养生
【学习内容】 重点:养生原则、适宜药材、当季药膳 1、春季养生 2、夏季养生 3、长夏养生 4、秋季养生 5、冬季养生
季节主气与用膳原则
一、季节特点 1、春主生发-春季万物生长发展; 2、夏主生长-夏季万物生长旺盛; 3、长夏主化生-长夏之际万物化生
结出果实; 4、秋主收敛-秋季万物叶落归根; 5、冬主闭藏-冬季万物蛰伏起来。
五行五脏养生概述 (五季)(食疗)
一 五行学说 二 五季养生
一 五行学说
1、什么是五行 2、五行学说的特点和归类 3、五行学说的生克乘侮 4、五行学说的应用
1、什么是五行
• 五行学说是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自然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
相生相克衍生变化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 衰,而使得宇宙与大自然产生变化。
山药烧排骨
温养 阳气
猪肝枸杞汤
莲子银耳羹
• 芦笋甘寒,清热解毒,生津利水,春季时令菜。世 界十大名菜之一。(不宜生吃)
• 别称?
南瓜炒芦笋(炒/焖)
• 石刁柏,龙须菜
芦笋沙拉
• 竹笋:甘寒,清热化痰、益气和胃,和中润肠。 (脾虚者不宜食用)“菜中之王”。
• 春季吃笋有助于养阳敛阴,养肝明目。
香菇竹笋焖乳鸽
• 以喜乐制胜悲忧,火克金。
相乘论 过度的相克
相侮论 反克

中医五行学说与人体健康

中医五行学说与人体健康

中医五行学说与人体健康随着中医经验的积累和发展,中医五行学说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诊疗和健康保健。

中医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柱。

它认为人体和自然界的各种物质、现象都可以归纳为五个基本要素,即木、火、土、金、水。

这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相对平衡、和谐的生态系统。

本文将探讨中医五行学说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应用五行学说来维护人体健康。

一、木与肝脏中医五行学说将木属性与肝脏相对应。

肝脏在中医学中具有促进气机运行的作用,肝气的协调运动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在现代生活中,许多人由于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原因导致肝气郁结,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易怒等情绪不稳定的问题。

因此,保持肝脏的健康非常重要,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放松的方式来舒缓压力,保持肝气的畅通。

二、火与心脏火属性对应于中医学中的心脏。

中医认为心脏是人体的主宰之官,掌管着血液的循环和情感的表达。

保持心脏的健康,意味着保持血液循环的良好和情感的平衡。

现代社会中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往往与心脏功能紊乱有关,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通过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适量的运动以及情绪的平衡,可以帮助维持心脏的功能和健康。

三、土与脾胃土属性被对应到了中医的脾胃。

脾胃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重要器官,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持脾胃的健康有益于维持身体的免疫功能和正常的新陈代谢。

现代生活中,不良的饮食习惯、压力过大等因素容易导致脾胃功能紊乱,如胃炎、消化不良等。

通过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的作息时间以及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保持脾胃的健康。

四、金与肺金属性对应中医学的肺脏。

肺脏是呼吸系统的关键器官,负责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保持肺脏的健康有助于维持呼吸系统的正常功能。

现代社会的环境污染、吸烟等因素容易导致肺脏的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癌等。

通过保持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戒烟以及适当的呼吸锻炼,可以帮助维持肺脏的健康。

中医五行学说

中医五行学说

中医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将事物归属于五行,并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统一性和事物正常发展运动变化的规律,用相乘、相侮来解释事物间平衡失调的机制。

五行理论巧妙地运用于医学领域,以五行辨证的生克关系来认识、解释生理现象,尽力适应内部自然规律以养生,努力掌握人体运行机制以防病、治病,成为中医养生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

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间存在着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抑制、制约、克服的作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乘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对其所胜一事物的过度克制。

相乘的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之间的克制次序遭到破坏,出现逆向克制的异常相克现象,又称“反克”。

因此,相侮的次序与相克的次序正好相反。

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相乘、相侮是五行关系中正常的生克制化失调所出现的异常相克情况。

实际上相乘、相侮可同时发生,即某一行力量过强时就会乘其所胜,侮其所不胜;某一行力量虚弱时会导致其所不胜的相乘和其所胜的反侮。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精选)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精选)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中医养生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以人的整体健康为重点,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身心的平衡和调和。

中医养生理论基于阴阳五行学说,并结合了中草药、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

一、阴阳学说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是阴阳学说,这是指宇宙存在的两种相互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

在中医养生中,健康被定义为阴阳平衡的状态。

阴阳失衡被认为是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

因此,实现阴阳平衡被视为中医养生的基本目标之一。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指将事物划分为五个元素:木、火、土、金和水。

每个元素代表不同的器官、组织和功能。

中医养生通过调整五行的平衡,促进人体的健康。

例如,通过食物和草药的调配,可以增强或减弱某个元素的能量,从而恢复健康。

三、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和血是人体内两种重要的生命能量。

气负责调节人体代谢和活动,而血则负责供应营养和氧气。

中医养生通过调理气血的平衡,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一些常见的养生方法包括气功和食疗。

四、阴阳五行与饮食保健中医养生非常注重饮食对健康的影响。

根据阴阳五行学说,食物被分为寒热、阴阳和五行的不同性质。

对于身体过热或过寒的人群,需要食用具有相反性质的食物以达到平衡。

此外,在特定的季节和气候条件下,中医也建议人们食用有助于调节体内能量的特定食物。

五、针灸与按摩疗法针灸和按摩是中医养生中常用的治疗方法。

针灸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来调整体内的能量流动,促进健康。

按摩则通过压迫和推拿来促进血液和气体的流动,以及松弛肌肉和缓解压力。

这些疗法在中医养生中被广泛应用,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预防疾病。

六、中草药的运用中医养生中,中草药被广泛使用来维持健康。

中草药可以根据特定的症状和体质来调整体内的能量。

例如,对于缺乏精力和容易疲劳的人,可以使用补益草药;而对于体内湿热问题的人,可以采用清热利湿的草药。

中草药的使用需要经验丰富的中医师的指导,以确保安全和有效。

总结: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

中医养生与五行学说

中医养生与五行学说

中医养生与五行学说一、介绍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内容,它以保持人体健康和延年益寿为目标。

而五行学说则是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之一,它认为自然界万物都由五种元素构成,即金、木、水、火、土。

这些元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了大自然的阴阳平衡,而人体也受其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医养生与五行学说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一些通过运用五行学说来调节身体健康的方法。

二、中医养生与五行学说的关系1. 健康观念:中医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观念,这与五行学说有着密切关联。

相辅相成之下,使得中医养生注重个体化饮食及起居习惯的平衡。

通过根据个人体质及季节变化来改变饮食结构和作息规律以达到身心调和从而助推健康发展。

2. 诊断方法:根据五行学说,人体各器官和脏腑系统相应于五行中的不同元素。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诊断疾病,借助观察人体外部特征,掌握身体内部健康情况。

3. 养生调理:根据五行学说,中医养生注重人体的阴阳平衡。

通过选择适合个人体质和季节的食材、饮食习惯和调理方式,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并达到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的目的。

三、运用五行学说调节身体健康的方法1. 饮食调节a. 金:金代表肺部功能,可补充含维生素C高的食物如橙子、柠檬以及适量进食坚果类。

b. 木:木代表肝胆功能,可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的蔬菜水果如苹果、胡萝卜,同时避免过量酒精和油炸食品。

c. 水:水代表肾脏功能,可多喝温开水补充水份,并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D的海产品,如鱼类。

d. 火:火代表心脏功能,可多摄入富含维生素E和D的食物如葵花籽、核桃以及适量吃些大豆制品。

e. 土:土代表脾胃功能,建议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杂粮、绿叶蔬菜等,并避免暴饮暴食。

2. 情绪调节a. 金:金代表哀伤,当感觉情绪低落时,可以通过诗词歌赋、阅读和艺术创作来舒解压力。

b. 木:木代表愤怒,若情绪激动可以通过户外运动或者静心冥想来平复内心。

c. 水:水代表恐惧,可通过呼吸深度放松、音乐欣赏以及与亲友交流来缓解担忧。

中医五行学说在健康养生中的应用

中医五行学说在健康养生中的应用

中医五行学说在健康养生中的应用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五行学说是一种重要的理论体系,用于解释宇宙、人体及自然界的现象,包括五行生克、关联等。

在健康养生领域,五行学说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探讨中医五行学说在健康养生中的应用。

一、五行学说的概述五行学说源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认为宇宙万物包括人体都由五种基本元素组成,即木、火、土、金、水。

每种元素代表一种特定的属性和作用,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生克。

根据五行学说,人体的健康与五行元素的平衡和谐息息相关。

二、五行学说与人体健康1. 五行对应脏腑根据五行学说,五行元素与人体脏腑相对应。

木属肝、火属心、土属脾、金属肺、水属肾。

通过调节五行元素的平衡,可以促进脏腑的功能调理和健康。

2. 五行对应季节每个季节都与五行元素相对应,如春季对应木,夏季对应火,等等。

根据五行学说,人们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自身饮食和生活习惯,以适应季节的气候变化,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

3. 五行对应情绪五行元素还与人体的情绪状态相关联。

例如,肝主怒,心主喜,脾主思,肺主忧,肾主恐。

通过调整情绪,如保持愉快的心情、减轻压力等,可以维护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

三、中医养生中的五行应用1. 饮食调理中医养生强调饮食与五行之间的关系。

根据五行学说,食物可以分为五味(酸、甘、苦、辛、咸),不同的味道对应不同的五行元素。

例如,酸味食物可以补肝,苦味食物可以清热解毒等。

人们可以根据自身体质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食物进行调理。

2. 运动锻炼根据五行学说,不同的运动方式也与五行元素相关联。

例如,散步、慢跑等属于木性运动,有助于活血通络;太极拳、气功等属于金性运动,有助于调节呼吸。

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以保持身心健康。

3. 穴位按摩中医中,通过按摩特定穴位可以调理五脏六腑和经络,促进气血流通。

按摩时,根据五行学说可以选择特定的穴位,如太冲穴、内关穴等,以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四、五行学说的局限性尽管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需要注意的是,五行学说并非解决健康问题的唯一方法。

中医学五行学说

中医学五行学说

中医学五行学说摘要:一、五行学说的起源和发展二、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三、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中的作用五、五行学说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正文:中医学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揭示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变化规律的学说。

它以五行(木、火、土、金、水)为基本概念,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阐述人体各器官、组织之间的协调与平衡,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五行学说的起源和发展五行学说最早见于《周易》。

后来,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道家等学派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五行学说进行了阐述和发展。

在中医学中,五行学说逐渐与中医理论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五行学说。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包括五行、五脏、五腑、五气、五味、五色、五音等。

其中,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五腑指的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分析人体内脏腑的五行属性,阐述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规律。

例如,肝属木,喜条达,主疏泄,若肝气郁结,可导致消化系统疾病;心属火,主血脉,神志,若心火亢盛,可引发高血压、失眠等病症。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中的作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中医养生主张平衡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以维持五脏六腑的协调与平衡,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五、五行学说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五行学说不仅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对其他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哲学、文化、艺术、历史等。

关于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学中的运用

关于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学中的运用

关于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学中的运用【摘要】五行学说用于指导中医养生的理论研究,它通过指导五脏、五味、五志等方面对人起到积极的防病作用。

【关键词】五行学说中医养生中医养生学作为与人性命息息相关的一门科学融入了中国哲学思想,其中五行学说是其精华部分。

中医学将人体视为统一的整体,有其自身的情志变化,并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些均可由归纳比象推演为五行,五行中的各元素相互联系和制约着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

一、五行学说基本概念及其基本关系五行最初称为“五材”,后发展为五行学说。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木日曲直,火日炎上,土日稼樯,金日从革,水日润下。

这五种物质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构成物质世界,从而保证了各元素问协调稳定。

它们之间有相生和相克的关系,以此维持自然界的稳定。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中的具体应用(一)中医学理论核心――五藏学说五藏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核心,由五行学说发展而来。

木,五脏属肝,具有生长,生发,条达的性质。

可条达气机和藏血,助疏泄,濡养肝,同时也防止阳气升腾过度。

对脾胃运化功能和情志活动有重要影响,因此情志抑郁可由影响脾主运化功能。

《黄帝内经》“’提出“动则血溢于诸经,静则血归于肝藏”,因此助肝条达需适度运动;反过来肝病患者应多卧床休息以促进血对肝的濡养功能。

“肝为痞极之本”,易劳累与肝有关。

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腿肚转筋合并指甲色淡为气血亏虚不养筋,食木瓜白芍汤以养肝。

火,五脏属心,具有温养作用。

主神明。

主血脉,温以推动血行。

血脉宜温养,冬气寒,寒主收引可导致血脉淤阻,故胸痹病人更需在冬季益气扶阳、保暖防寒。

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在液为汗,其华在面。

汗出过多可致心气损伤而面色恍白无华,可搅舌咽津法固护汗液。

土,五脏属脾,后天之本,具有运化作用。

位于中焦运化水谷,将精华物质运于全身。

脾为阴中之至阴,阴极甚而阳不足,因此饮食需固护脾阳,不可过饱过味,湿味有余及生冷会伤脾阳而影响运化和吸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麻:
性味归经:甘平,归肝经 功效:平肝息风,祛风止痛。 平肝潜阳,祛风通络 可治疗血虚肝风内动的头痛、眩晕, 亦可用于小儿惊风、癫痫、破伤风。
清三浊健康理疗




清除体内宿便、体内浊水,排出体内浊气 净化血液,排除人体各种毒素的聚集,平衡人体脏腑 的功能 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舒缓疲劳 美颜塑体,恢复人体正能量 针对肥胖、便秘等疑难疾患有独特的疗效

2、五行相克
• •
-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 约束的关系。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金克木 又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 “我克”者为“所胜”, “克我”者为“所不胜”
• • •
五行生克次序图
3、五行制化

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 平衡协调的关系。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相 互结合。

柴胡:
性味:苦,微寒, 归经:归肝经、胆经。 功能:疏散退热,升阳舒肝。 主治:感冒发热、寒热往来、 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
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

苏叶(紫苏叶):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肺经、脾经。 功能:散寒解表,理气宽中。 主治: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咳嗽。 胸腹胀满。呕恶腹泻,咽中梗阻。 妊娠恶阻,胎动不安,食鱼蟹中毒, 痈疮蛇毒辣。
五味——咸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 、软坚散结的作用。 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痰核、瘿瘤、 症瘕痞块等证。如芒硝泻热通便,海藻 、牡蛎消散瘿瘤,鳖甲软坚消症等。
排毒养血课程

《黄帝内经》上说:“春三月,此谓发陈。”意思是说,春季的三 个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 物显得欣欣向荣。根据天人合一的理论,这个季节人们应该晚睡 早起,衣着宽松,适当的散步,使精神轻松愉快,保持体内的生 机。不要过分劳累或发脾气。
相生相克不可分割。没有生,事物无法 发生和生长;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 相生相克——五行协调平衡(相对的)


中药的五味及其归经

酸:归肝经 苦:归心经 甘:归脾经 辛:归肺经 咸:归肾经
五味——酸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 涩的作用。 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 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 止等证。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 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 遗以及赤石脂固崩止带等。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 动变化。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 • • •
(一)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2、火曰炎上-温热、向上、升腾、明亮 3、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4、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清洁 5、水曰润下-滋润、下,味甘, 归经:归十二经。 有解毒、祛痰、止痛、 解痉以至抗癌等药理作用。 在中医上,甘草补脾益气, 滋咳润肺,缓急解毒,调和百药。 国老——众药之王


茯苓:
性味:性味甘淡平 归经:入心、肺、脾经。 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 宁心安神的功效。 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 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泻, 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症。
经络脉通健康调理



促使人体血液循环的正常,加速新陈代 谢,提升人体脏腑的功能,让人体的气 血回升,达到体质平和 驱除人体积寒、积湿、邪风、湿毒 消除由于经络堵塞引起的酸胀痛麻,提 升人体机体免疫力,改善身体亚健康


三七:(田七、金不换)
性味:性温,味甘、微苦。 归经:归肝、胃经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用于各种内、外出血,胸腹刺痛, 跌扑肿痛。(化瘀止血 活血定痛)


肝病的表现及食疗
肝气虚:表现为疲劳,头晕,两胁不适。柴胡、薄荷、苏叶 肝气虚重:人参、黄芪 肝阴虚:表现为头晕目花,四肢麻木,筋络不疏,烦躁易怒。当 归、动物肝脏、枸杞、阿胶

春节养肝食疗

春季养肝食为先,饮食调养是防春火于未然的重 要措施,而且操作十分方便。晚春时节,要多吃 性平或微凉、味甘淡的食物,以防春火滋生,同 时要忌大辛、大热及海腥类的发物,不吃过腻、 过酸及煎炸食品,如辣椒、羊肉、海虾、肥肉、 乌梅等,以免“火”上浇油。
五味——甘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 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 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 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如人参 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 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五味——辛


辛: “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 气行血的作用。 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 具有辛味。因此辛味药多用治表证及气 血阻滞之证。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 除胀、川芎活血化瘀
(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五 味 五 色 五 气 五 方 五 季 五 行 五 脏 五 腑 五 官 形 体 五 志
酸 青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苦 赤 暑 南 夏 火 心 甘 黄 湿 中
长 夏 小 肠
舌 脉 喜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大 肠 膀 胱
辛 白 燥 西 秋 金 肺 咸 黑 寒 北 冬 水 肾

丹参:
性味:苦,微寒。 归经:归心、肝经。 功效: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凉血消痈,清心除烦,养血安神。 主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 症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 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


小结:排毒养血课程各个步骤对 应的中药

疏肝利胆理疗:柴胡 紫苏 经络脉通健康调理:三七,丹参 清三浊健康理疗:甘草 茯苓 麦冬 熟地

铜墙铁皮狮子头
三七的核心保健功能
1、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预防和治疗 心脑组织缺血、缺氧症; 2、促进蛋白质、核糖核酸(RNA)、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 ,强身健体; 3、促进血液细胞新陈代谢,平衡调节血液细胞; 4、双向调节中枢神经,提高脑力,增强学习和记忆能力; 5、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 6、止血、活血化瘀; 7、保肝、抗炎; 8、延缓衰老; 9、双向调节血糖、降低血脂、胆固醇、抑制动脉硬化
五味——苦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 、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 阴)等作用。 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 、湿证、阴虚火旺等证。如黄芩、桅子清热泻 火,杏仁、葶苈子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 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连清 热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 火存阴等。

麦冬:
性味:甘、微苦,微寒。 归经:归心、肺、胃经。 功能与主治: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用于肺燥干咳,阴虚痨嗽, 喉痹咽痛,津伤口渴,
内热消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

熟地(熟地黄):
性味:甘,微温。 归经:归肝、肾经。 功效:补血养阴,填精益髓。 应用: 1.血虚诸证。 2.肝肾阴虚诸证。 本品质润入肾,善滋补肾阴, 填精益髓,为补肾阴之要药。
养肝食疗方一


苦瓜炒肉丝 制作方法:瘦猪肉50克,切丝,加黄酒、淀粉拌 匀,入热油锅以旺火滑炒后盛起。锅内留少许底 油,投入切成条的苦瓜300克,加盐并倒进肉丝翻 炒,最后加点白糖、味精稍炒即成。 功能:此菜能清热降火、开胃祛湿、益脾补肾, 尤其适用于春季热病、赤眼(急性结膜炎)和疮 肿患者。

皮 毛

耳 骨 恐
(三)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

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五行之间关 系正常的状态 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五行之 间关系异常的状态

1、五行相生
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 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 生木

又称为母子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苦瓜炒肉丝…….
养肝食疗方二


杞菊茶 制作方法:枸杞子5克,菊花3克,绿茶5克, 共入杯内,以沸水冲泡,焖片刻,代茶饮。 功能:以平性的枸杞子配凉性的菊花、 绿茶叶,可滋养肝肾、疏风散热,适用于肝 火上升所致两目昏花、头晕耳鸣、夜视 不清。
杞菊茶
疏肝利胆理疗


调养肝胆系统,强化肝脏的储存和解毒的功能 疏肝理气、排解肝郁胸闷、失眠多梦、健忘症 状,改善易怒、心烦意乱、两肋胀痛、目涩酸 胀、嘴里发苦、皮肤晦暗、色素沉着等症状 强化肝胆经的气血运行,平衡脏腑,预防乳腺 增生和生殖疾患的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