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 论文
城市社会学论文15篇(国内城市社会学的论述)

城市社会学论文15篇国内城市社会学的论述城市社会学论文摘要:新城市社会学是都市研究的替代范式,其展现的社会空间转向是新城市社会学有别于“旧”城市社会学的重要维度。
城市空间能动地、全面地反映着资本、权力、财富、社会地位、利益等社会关系。
透过“社会空间转向”这一特定过程把握新城市社会学的社会空间研究史,城市空间不是片断式的社会图景再现,政府、阶层、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和角逐,使城市空间成为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过程推动下的动态发展过程。
关键词城市社会学论文城市社会学社会学论文社会城市社会学论文:国内城市社会学的论述大量中国社会学家把“社区研究”应用到中国本土社会的研究中去,取得了丰富的关于中国社会不同社区类型的研究成果。
在城市社会调查方面,大量的社会调查活动得以展开,开启了社会调查之风气。
20世纪初,大量外籍教师和教牧人员带领中国学生开展城市社会调查。
如1917年,上海沪江大学社会学系为配合教学创立了“沪东公社”,为杨浦树一带的工人提供社区服务并成为沪江大学师生的社会学试验区。
1914年北京青年会发起“关于北京302个人力车夫生活情形”的调查。
1918至1919年间,燕京大学的社会学系主任步济时和传教士甘博在北京进行了一项大规模调查研究。
1924年,教会学校齐鲁大学社会学系的中外教师带领学生对济南社会状况进行全方位调查,内容涉及城市管理与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些外籍教师和教牧人员所组织的城市社会调查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带来了很大触动,引起了较大反响,社会调查风气盛行一时。
据当时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统计,从1927年至1935年间,全国共有各类大小社会调查报告约9027件。
同一时期,中国的社会学家也关注城市社会问题,并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如沪江大学对广东凤凰村和沈家行的调查,李景汉对北京人力车夫生活费的调查。
调查成果有影响力的如李景汉的《北平郊外至乡村调查》、陶孟和的《北京生活费之分析》、杨西孟的《北平生活费指数》和《上海工人生活程度的一个研究》、林颂和的《塘沽工人调查》、施裕寿等人的《山东中兴煤矿工人调查》等。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化和都市问题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化和都市问题研究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产生了种种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城市化和都市问题的研究。
首先,城市化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特征之一,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
自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迅速推进,人口大规模涌入城市,形成了庞大的都市人口。
这种城市化进程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拥堵、居住问题、环境污染等。
这些问题背后的本质是人口集中所带来的资源分配问题。
因此,研究城市化问题需要从资源分配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以缓解城市化带来的压力。
其次,城市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从个体层面来看,城市化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通过城市化的机制,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找到工作、提高生活水平。
但与此同时,城市也导致了农村资源的带离和农村空心化。
这种城市化带来的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也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源泉之一。
因此,研究城市化问题需要考虑到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和发展,以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减缓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此外,城市化也导致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传统的社会关系模式在城市化进程中被打破,人们的社会关系变得更加虚拟和分散。
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变得薄弱,导致社会信任度下降。
这种社会关系的变化也使得城市化社会面临着更多的社会问题,如犯罪率的上升、家庭稳定性的下降等。
因此,研究城市化问题需要从社会关系和社会团结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建立更加和谐和稳定的社会关系,以应对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最后,城市化还对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被现代化的价值取代,人们对于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社会关系的认知也发生了改变。
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劳动关系的紧张、人际关系的问题等。
因此,研究城市化问题需要从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适应现代化的需求,实现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城市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相邻学科关系论文

城市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相邻学科关系论文城市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相邻学科关系论文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现状进行研究,探索中国城市发展的未来,避免重复其他早发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所犯过的种种错误。
解决我们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使我国城市走上理性化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学界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但城市是一个复杂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进行研究。
归纳起来,学术界大致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一)研究对象是城市生态系统。
这种观点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它强调城市是一个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一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综合体。
城市社会学着重研究城市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城市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
(二)研究对象是城市社会问题。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城市社会问题,如人口膨胀、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紧张、污染严重等。
这些社会问题的起因,有的是物质性的,即是因为物质条件缺乏造成的;有的是社会性的,即是由社会和人的行为引发的。
城市社会学要研究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城市问题的表现以及解决办法。
(三)研究对象是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转变为城市人口、农村区域逐渐演化为城市区域的过程。
整个世界都处于城市化的过程之中。
城市社会学要研究城市化的时空进程、城市化的形式、内容以及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并在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城市化的比较中把握城市发展的规律。
(四)研究对象是城市生活方式。
美国社会学家沃思认为,城市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城市社会学要研究城市生活方式的特点、城市生活方式的起源与变迁以及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与辐射。
(五)研究对象是城市社会关系。
城市社会关系是在城市生活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在城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各种群体生活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城市化中的社会问题社会学探讨

城市化中的社会问题社会学探讨城市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城市化中的社会问题进行探讨。
一、城市人口膨胀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向城市集中,导致城市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城市人口的膨胀,一方面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首先,城市人口膨胀导致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问题,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其次,城市人口膨胀也加剧了城市管理的难度,给城市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二、社会分化加剧城市化进程中,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和贫富分化现象也在不断加剧。
一些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创业获得了财富和地位,但也有一些人由于各种原因无法适应城市生活,处于贫困和弱势地位。
这种社会分化的加剧,不仅影响着社会公正和公平,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社会公正和公平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社会意识和法律意识,同时也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三、城市社区建设滞后城市化进程中,社区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目前许多城市的社区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缺乏社区自治和民主管理的意识。
其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和设施。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影响着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和自治能力,同时也需要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四、农民工融入问题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是重要的参与群体。
然而,许多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他们缺乏城市生活的技能和知识,难以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和节奏。
其次,他们面临着就业歧视和社会排斥等问题,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农民工的生活质量,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城市社会学论文

城市和“城市化”赛跑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大型的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一直奋起直追,想赶上发达国家的脚步。
城市化作为一个国家进步的标志,被大家重视,也是现在城市规划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但是城市化水平给我们带来希望的同时,也给我们的城市带来了诸多问题和隐患。
城市的各方面能力在城市化进程中接受着严峻的考验。
我们的城市在与城市化赛跑的过程当中,仿佛越走越没力。
本文就在城市化进程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做出讨论,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发展中国家城乡一体化一、城市化城市化,或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大规模的城市化现象发端于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大规模的使用机器的生产活动,要求劳动要素的相对集中,再加上工业区域劳动市场价格的吸引作用,造成了农村人口向某些中心区域的迅速集中。
人群的集中也带来了市场活动、商业经营以及服务业的发展,人群集中本身也创造就业机会。
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标志着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与现状“发展中国家的特色,在那里大批农村住户向城市迁移,大家都挤在城市边缘,既无公共服务设施又无市政工程设施。
要处理这种情况远远超出了现行城市规划程序所可能做到的范畴。
目前能做到的不过是对这些自发的居住点提供一些最起码的公共服务。
公共卫生和住房方面的努力恰恰反而加剧了问题本身,更加鼓励了向城市迁移的势头。
”——《马丘比丘宪章》发表于1977年的《马丘比丘宪章》中提到了一般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问题,通过上面的这段话,我们可以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的城市化有直接的认识,显得杂乱无序,不但没有推动城市发展,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而对城市造成巨大压力。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是走过一段弯路的,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
从资本、互动、自我认同三个方面阐述空间社会学-城市社会学论文-社会学论文(Word最新版)

从资本、互动、自我认同三个方面阐述空间社会学-城市社会学论文-社会学论文通过整理的从资本、互动、自我认同三个方面阐述空间社会学-城市社会学论文-社会学论文相关文档,渴望对大家有所扶植,感谢观看!从资本、互动、自我认同三个方面阐述空间社会学-城市社会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干脆编辑运用亦可打印——阿兰库隆认为芝加哥学派创立有两个重要概念,其一是指城市论的所谓生态学方法,其二是沃思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论。
芝加哥学派一方面继承了欧洲古典社会学中的探讨传统,另一方面,利用人类生态学的实地探讨方法,逐步深化城市社会学地位。
自斯莫尔将齐美尔思想传播到美国,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的源流便与这位德国学派的欧洲古典城市社会学家有着亲密的关系。
一、齐美尔与芝加哥学派主要城市社会学理论.在城市社会学领域,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其大都市与精神生活可谓是先河之作,而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理论构建最终促成了城市社会学的形成。
齐美尔被认为是第一位现代性社会学家,他热衷于城市生活的日常现象,如卖浮、金钱、时尚等。
芝加哥学派探讨城市角度,将社会发展比作动物或植物的演化,生物因为环境适应的须要才产生社会内部的劳动分工。
而城市发展的具体表现则是社会组织外在于环境所产生的空间分布,而这与人类生活休戚相关,也是社会力气渐渐争夺的重点。
罗伯特埃兹拉帕克(Robt Ezra Park)是芝加哥学派其次代奠基人,早年留学德国,倾听过齐美尔的讲课。
但与齐美尔将货币经济视为都市过程的主要动力观点不同,帕克认为城市,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礼俗中所包涵,并随传统而流转的那些统一思想和感情所构成的整体,从生态一空间一文化角度,帕克用空间意识与空间分析的方法分析城市问题。
麦肯齐R.Mckenzie)在城市社会学中引入了更多的生态学概念,在帕克的基础上他进一步确定了人类生态学的界定与方法,某种意义上他的城市社会学观点更符介芝加哥学派关于城市问题探讨的主流。
城市社会学论文

城市社会学论文12级建筑一班12150240117李雪霏城市社会学论文摘要:本文详细的阐述了什么是城市社会学,什么是城市社会学的组成以及成好似社会学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城市社会学理论城市社会学是探讨城市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管理和生活方式等问题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都市社会学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分化出许多不同的流派。
城市社会学包括一下内容: 1.欧洲的传统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社会互动理论从现在的观点来看,滕尼斯、迪尔凯姆、齐美尔和韦伯的思想只是对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城市的反映,他们的思想也是比较幼稚的,有很多不尽合理的地方。
如滕尼斯的“通体社会”和“联组社会”的概念,迪尔凯姆的“有机团结”和“机械团结”的概念都过于绝对化,城市远非他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
欧洲传统城市社会学思想可以说只是城市社会学的启蒙思想,但他们的思想构成了传统城市社会学的核心和主要研究领域,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对城市社会学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2.美国的传统城市社会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入迅速工业化和城市高速发展时期,移民大量涌入。
随着城市的发展,同样出现了严重的城市问题,美国城市社会学应运而生。
新学派对生态学派进行了猛烈地抨击,认为生态学派提出的城市通过竞争与适应而自动达到社会平衡的观点无法解释欧美社会普遍出现的城市骚乱,城市社会并非日益整合、有序,而是阶级冲突和种族不平等日益严重。
他们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的作用,财富的积累和权力的集中,社会阶级关系与国家管理职能等。
新学派可分为两个学派,即“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和“城市管理主义学派”。
前者包括第一是卡斯泰尔的集体消费,是指用结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城市社会。
他认为城市空间是社会结构的表现,社会结构式由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系统组成的,其中经济系统起决定作用。
第二是哈维的资本运动三级环程。
包括初级环程,即资本向产业的投入和向消费资料的利润型生产的投入;次级环程,即资本向城市基础设施和物质结构的投入;第三级环程,即资本向科教、卫生、福利事业等劳动力再生产的投入。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研究 探索城市的生活方式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研究探索城市的生活方式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研究:探索城市的生活方式城市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社会系统,汇集了各种不同的人群和文化。
作为人类社会的核心,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居住地,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和文化载体。
社会学作为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学科,对于探索城市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城市的生活方式,以及城市中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 城市的生活方式在城市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背景、社会地位、教育水平、经济状况等。
城市的生活方式独特而多样化,从工作到娱乐,从日常生活到社交活动,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社会学家通过研究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可以了解他们的价值观、行为模式以及与城市环境的互动关系。
2. 城市人与环境的关系城市是由建筑、道路、绿地等各种元素构成的人工环境。
城市居民与这个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研究关注城市居民的行为、观念和态度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能源利用方式、垃圾处理等行为决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城市环境也对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产生影响。
例如,城市中的公共空间设计和交通系统布局,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社交活动和社区凝聚力。
3. 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是社会学视角下的重要研究对象。
城市作为一个多元、密集的人口聚集地,居民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相互作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社会学家研究城市中的人际关系,可以关注社会网络、社会资本和社会地位等方面。
例如,通过研究家庭、邻里和职场关系,可以了解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模式和相互依赖关系。
同时,城市中的社会互动也反映了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团结的现象,通过研究这些现象可以揭示城市社会的结构和变迁。
4. 城市的社会变迁和发展城市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不断推动着社会变迁和发展。
社会学家通过研究城市的社会结构、社会动态和社会变迁,可以揭示城市中的社会问题和社会挑战。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发展探究社会学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与启示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发展探究社会学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与启示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发展探究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发展已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议题之一。
而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现象的学科,为我们提供了从社会角度解读和理解城市发展的工具。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发展探究,旨在探讨社会学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与启示。
一、城市的社会功能城市作为人们聚居的地方,承载着庞大的人口、资源和活动。
社会学视角下,城市被视为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社会系统,具有以下社会功能。
首先,城市为人们提供了就业和创业的机会。
城市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形成了广阔的劳动力市场,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就业选择。
其次,城市是人们获取教育、医疗和文化资源的重要场所。
城市中的学校、医院、图书馆、艺术馆等公共设施丰富而便利,人们可以在城市中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享受多元化的文化体验。
最后,城市是社会交往和社会网络形成的重要场所。
城市中的社交圈子相对紧密,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社交活动和组织建立起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促进互动、合作和社会资本的积累。
二、城市发展中的社会问题然而,城市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这些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
首先,城市中的社会不平等问题是一个突出的挑战。
城市发展使得社会财富和资源分布越来越不均衡,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阶层分化明显。
社会学研究可以揭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和不平等现象,并为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提供政策建议。
其次,城市发展中的社会隔离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城市内部的社区和居住区域划分明显,形成了经济、文化和种族上的隔离现象。
社会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社区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并提出改善社区关系的路径。
最后,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环境和人口管理方面的挑战。
城市的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同时也导致了城市治理的困境。
社会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城市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为城市规划和治理提供可行的建议。
城市社会学论文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会学理论----社工10901 曾富钢摘要:城市社会学是用社会学理念、理论、方法和观点来分析、研究城市和城市社会的社会分支学科。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21世纪的现在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发展历程,是社会学中最早产生的学科之一。
纵观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到两点启示:城市社会问题促进了城市社会学的发展;综合运用多种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理论创新的途径。
我国的城市社会学应当在以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引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构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会学理论和城市社会学学科框架。
关键词:城市社会学社会问题和谐社会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城市社会学研究越来越重要。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日益成为城市社会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社会学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多种流派和理论,也规划出了不同的学科框架,在这种情境下,我国的城市社会学究竟怎样建设和发展,是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我国正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市社会学理论框架已经迫在眉睫。
一、城市社会问题推动了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城市的最显著特征是人口密集,因此,社会问题集中地发生在城市里。
城市社会问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产生不同的社会问题;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的表现形式也不相同,所以城市社会问题复杂多样,问题的严重程度强弱不等。
19世纪的工业革命加快了德、法等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速度,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伴随着城市人口激增,许多城市失业问题突出,食物、住房、医疗卫生设施严重短缺,进而引起疾病流行.犯罪率上升,城市秩序混乱,城市人生存状态不断恶化。
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学家的关注.他们开始研究城市。
他们比较了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阐发了城市生活的特性;揭示了城市的高节奏和理智化的精神生活特征;虽然这些社会学家没有提出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具体方案,但是他们发掘了当时城市社会问题的根源,是“理论方式对当时城市社会问题做出的回应。
社会学研究论文: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分析

社会学研究论文: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分析概述本文将探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并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城市化是当今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趋势,然而,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
通过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挑战。
城市化与社会问题1.人口增长和资源压力:城市化导致人口聚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加重了供需压力。
2.就业机会与失业率:虽然城市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但也增加了失业率和不公平现象。
3.社会阶层分化:城市社会结构复杂,阶层差距扩大,导致不平等和社会不稳定。
4.住房危机:高房价、低收入者无法负担得起合适的住房等问题给人们带来巨大困扰。
5.城市犯罪率:由于资源分配不均、社交融入困难等原因,城市中的犯罪率较高。
6.市民参与度:城市化过程中,市民对社会治理和政策制定参与度不足,缺乏民主意识。
7.环境污染和健康问题:城市化带来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影响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影响与挑战1.社会不稳定性增加:城市问题的积累导致社会不稳定,可能引发抗议、暴力等不安定因素。
2.社会福利压力增大:解决社会问题需要增加社会福利投入,经济负担加重。
3.资源紧张和环境恶化:资源有限、环境承载能力难以满足快速城市化所需。
解决方案1.完善城市规划和管理: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有效地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2.促进就业机会均等分配:改善职业培训体系、推进社会公平,在就业机会上实现平等。
3.提倡住房政策改革:建立完善的住房体系,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避免住房危机。
4.加强社会参与与治理:提高市民参与度,推动社会治理的民主化、透明化及合法化。
5.推动可持续发展:倡导绿色城市发展模式,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结论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是不可忽视的挑战,在解决这些问题上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合作、创新和均衡发展,我们才能实现城市化进程中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从而朝着更加稳定、公平和可持续的未来迈进。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建设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建设城市社区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且重要的议题,它牵涉到了城市的生态、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城市社区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不仅仅可以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本文将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探讨城市社区建设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案。
城市社区建设是一个反映城市社会组织形态的过程,它的核心是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和社会网络的形成。
社区内的各种社会资本,如信任、合作、共识等,都是城市社区建设的基石。
因此,城市社区建设需要在社会学的帮助下,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居民需求出发考虑社区建设,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打造有利于社区发展的社交平台。
在城市社区建设中,社区治理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社区治理包括了对社会组织、行政组织、市场机制等广泛范畴的治理。
如何做好社区治理是一项了不起的任务,需要密切关注社区发展的需求,让社区居民在治理过程中享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参与度。
超越传统的单一治理,城市社区建设需要加强与社区居民的沟通交流,营造一种共同的社区理念,通过公共参与和协作达到社区治理的目标。
城市社区建设还需要重视社区资源的分配与利用。
城市社区是社会资源的聚集地,其资源分配与利用直接关系到整个社区的发展。
目前,城市社区中存在着大量的资源浪费和资源不均等问题,这不仅导致了社区内部的不公平现象,还影响了社区的整体建设。
因此,城市社区建设需要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避免浪费和不公平分配,营造一个 resourceful 的社区环境。
城市社区建设还需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问题。
在一个城市社区中,存在着不同的社会群体。
特别是一些弱势群体,如残障和老年人等,他们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群众的需要无果满足。
城市社区建设应该从弱势群体需求出发,创造一个包容和繁荣的社区环境。
最后,从长远来看,城市社区建设需要根据更广阔的社会背景,考虑到全球化、全球金融市场和气候变化对城市和城市社区的影响,积极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
社会学观点下的城市与社会发展研究

社会学观点下的城市与社会发展研究城市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对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学视角下,城市被视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其中存在着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城市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并分析城市发展中的一些社会问题。
1. 城市作为社会发展的引擎城市作为人口聚集的地方,具有高度的社会交往性。
在城市中,人们可以通过交流、合作和竞争来实现个人和集体的利益。
城市中的经济、文化和科技活动集中,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机会。
因此,城市被视为社会发展的引擎,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2. 城市化与社会变迁城市化进程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人口密度增加,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关系更加复杂。
城市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例如,由于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平等现象,城市贫困和社会隔离现象比农村地区更加突出。
因此,城市化必须与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政策相结合,以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城市社会关系的紧密性城市中的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社会网络更加复杂。
人们通过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交活动建立联系,形成各种社会关系。
这些社会关系对于城市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社会网络可以帮助人们获取资源和信息,促进创新和创业。
同时,社会关系的紧密性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如社会动荡、不平等和犯罪。
4. 城市中的社会问题城市中存在着各种社会问题,例如贫困、失业、犯罪和社会隔离等。
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城市化和社会不平等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挑战。
解决这些社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体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制定合理的社会政策和规划,提供公共服务和保障社会福利。
社会组织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促进社区参与和社会合作。
个体也应该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共同推动城市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学观点下的城市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城市作为一个社会系统,既是社会发展的引擎,又面临着各种社会问题。
城市社会学论文

当前城市社会问题浅析龚恒明(班级:城规08,学号:9)[摘要]:城市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规范和社会结构有其自身独立性。
当前城市的最显著特征是人口密集,因此,社会问题发生的集中地还是在城市里。
城市社会问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产生的社会问题不同;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的表现形式也是不相同,所以城市社会的问题复杂多样,问题的严重程度强弱也是不等。
这里只列举当前城市普遍存在并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 城市发展经济发展社会问题人口1 当前城市中的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是关系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改革大局、稳定深化的大问题。
就业是人们谋生的主要手段。
多种多样的就业机会也是一个城市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当前城市的就业问题是经济、教育、社会领域各种矛盾的集中表现,或者说是各种病因导致的一种“综合症”,不能简单归结到某一方面。
首先,就业矛盾日趋尖锐,一个重要因素是长期以来就业问题的不断积累所致。
城市居民通过就业同城市经济密切相连。
就业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失业。
失业作为社会问题,主要反映在失业者的构成和失业者的分布方面。
在我国多年来,中央政府非常重视就业问题,明令要求“全党动员”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就业。
各级地方政府也因地制宜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积极探索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发达国家,失业者多为技术过时的工人、少数民族、妇女和老人。
例如在美国,受到种族歧视原因使的黑人的失业率更高。
1982年,美国男性黑人失业率达到%,男性白人仅8%;女性黑人失业率为%,白人为7%。
失业的分布表现为:市区的失业率高于郊区,因为市区是贫民和少数民族集中区,而白领阶层多住在郊区。
工业城市的失业率高于其它性质的城市,因为失业问题主要集中在工业部门。
把财力集中在城市地区的一个或几个部门,对地区经济进行大变动,有可能减轻失业问题,但这在政治上实施起来相当困难。
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通常较发达国家更严重。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领者和推动者。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而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变革是随之而来的必然结果。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不仅能揭示城市化的深层次内涵,也是我们深刻认识当今社会的必要方式之一。
一、城市发展背后的社会问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仅给人类带来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也降低了人们的生存成本。
但与此同时,城市化也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城市化率不断提升,市区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由此带来的交通拥堵、空气污染都是现代城市不可避免的问题。
其次,城市的贫困化现象也逐渐加剧。
随着住房、医疗、教育等社会服务的高价化,城市郊区及贫困人口逐渐过度集中,城市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另外,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土地等资源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政府不断加大城市面积规划力度,也在不断发行土地使用权,导致城市不断扩张,而在这过程中恰恰忽视了对生态系统和环境的保护,给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应该关注到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城市发展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城市发展对社会变迁的影响非常深远。
当现代城市的各种积极力量都发挥出来时,城市发达带来的是社会效益的不断提高。
城市恰恰通过互相协作、互相扶持的方式实现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化将会成为推动解决人类社会各种难题的重要途径。
首先,城市化过程中人们在交往和互动方面有着更加便利的条件,通过互相交流、互相了解彼此的观点和文化,促进了知识、信息、技术、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这样才能更好地探索未来社会的各种可能性。
其次,城市化是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城市环境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现代产业的不断进入,城市将会成为技术创新、文化创作、服务创新的重要基地,城市化也将会转化为经济增长和创新的动力。
社会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社会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
城市化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探讨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是显著的。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成为了经济活动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向城市集聚。
这种集聚效应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许多研究表明,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城市向现代化经济体系转变。
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这也是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其次,城市化对社会结构的影响还体现在人口结构和社会关系方面。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流动加剧,城市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城市中的人口结构更加多样化,涌现出各种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的群体。
这种多样性给城市带来了活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带来了社会融合和文化认同的挑战。
城市化还改变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此外,城市化对政治结构和社会治理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化,城市成为了政治权力的中心,政治资源和决策集中在城市中心。
城市化加剧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政治差距,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挑战,城市治理面临着诸多问题和难题。
如何有效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成为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远的。
城市化改变了经济结构、人口结构、社会关系以及政治结构,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政府、学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与发展机会。
然而,城市化带来的不仅是机会与福利,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分析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一、社会融合难题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人口涌向城市,这些人来自不同的地区、文化、习惯等,造成了社会融合难题。
首先,城市人口的差异性增加,造成了民族、宗教、文化差异等社会问题。
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言语、举止等的不同,较大程度地影响社会融合。
如在一个相对保守的社区,外来的异乡人很难融入当地人的社交圈,也很难在工作环境中受到平等对待。
其次,在城市化进程中,信息化技术得到空前的发展,网络空间成为人与人沟通的主要方式。
虽然信息网络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人与人的物理距离,但是也造成了人们对物理世界的依赖性下降,从而对当地社会文化的认同程度下降。
二、城市贫富分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的发展方向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有一些城市成为了财富和机会的吸引点,而有一些城市则因为自身的条件限制,无法承载大量的人口和资本,导致城市贫富分化的情况出现。
首先,城市财富分化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
一些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已经成为了全国最大城市,因此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本,这些城市的发展速度快、经济总量大,吸引了许多好企业和人才。
而另一些城市则相对落后,因为自身的条件限制无法与前面提到的城市竞争。
其次,社会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的往返和人口流动性会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口会涌向中心城市。
由于财富的集中,城市中出现了很多贫富差距很大的区域。
例如,北京市东城区、海淀区等是高收入人群聚集的地方,而丰台区、延庆区等则被誉为城市中的贫困区。
三、环境问题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社会也对此越来越关注。
城市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水资源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近郊地区的自然环境面临重大威胁,特别是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城市社会学课程论文 生态文化与生态城市建设——以杭州西湖为例

城市社会学课程论文题目:生态文化与生态城市建设——以杭州西湖为例生态文化与生态城市建设——以杭州西湖为例摘要:城市“生态文化”是协调解决人与自然问题而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当今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与其同时大城市出现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是科技生产力的发达,其生态发展更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城市生态发展包括与时代发展相对应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态建设。
本文以杭州西湖生态文化发展为例,阐述生态文化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生态文化;生态城市;杭州西湖一、引言我国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在城市生态建设上做的还是有所欠缺。
在工业发展阶段,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顾后代人类利益和生态后果的经济发展至上的工业发展模式,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性。
在意识到人类的居住环境变得原来越差,近年来,中国的许多城市如上海、天津、杭州、张家港等城市纷纷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
杭州西湖是中国最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国家AAAAA级景点,是中国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中具有重要地位。
作为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休闲旅游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对杭州十分重要。
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是人类从古到今认识和探索自然界的一种高级形式体现,是生态城市建设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与传统文化的对比,弘扬生态文化有利于人们在建设生态城市过程中形成一个共识,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与运用,保护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概念介绍2.1 生态文化2.1.1生态文化的内涵及演进从狭义上看,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如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法学等等。
从广义看,生态文化是人以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
这是从与传统文化比较中得出的。
工业革命以来的文化,是以人类为中心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是人类统治和主宰自然的生存方式的体现。
城市社会学从城市社会学角度对城市拆迁问题的分析本科学位论文

城市社会学论文论文题目从城市社会学角度对城市拆迁问题的分析任课老师:张云武学院:行政管理班级:行政管理1202学号:1220100414姓名:王明健二O一五年十二月[摘要]城市拆迁中的冲突现象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
在拆迁所形成的特定“场域”中,地方政府、开发商与被拆迁人等主要的三类利益主体是能动的“行动者”,已有的拆迁制度往往是他们为实现利益目标进行讨价还价的知识或策略,但制度并不完全限制他们的行动选择,拆迁制度的不断完善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拆迁中的矛盾和冲突。
诉求公平和正义原则,强化利益表达机制,可以减少拆迁冲突,并可降低其中潜在的社会代价。
[关键词]城市建设;拆迁;利益主体;冲突;社会学[正文]一、对城市拆迁问题的整体分析对于城市拆迁的概念,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学术界也没有统一的定义,因此众多研究者对房屋拆迁的概念给出了不同的界定。
综合不同学者的论述,笔者认为城市拆迁是指拆迁人因城市建设和扩张的需要,根据城市国有土地使用规划,依法拆除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房屋等建筑物及其他附着物,并给予被拆除房屋的所有人或者使用人相应的经济补偿和合理的迁移安置,从而重新利用土地,变更土地用途的行为及过程。
城市拆迁行为要符合相应的原则:符合城市规划;遵循现有法规;注重公平交易;保证社会效益。
但是政府作为法律规定的拆迁主体负责人,存在自己的逐利性。
政府在拆迁过程中的目标是出卖及开发土地获取经济利益以维持政府及地方的正常运转,并通过开发来促进城市的发展。
在这个目标的利益驱使下,政府往往会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而忽略对社会稳定与公平的维持。
在拆迁过程中,政府占有绝对的优势,它在参与拆迁的利益分配时无法站在中立的立场,也无法自动放弃种种利益诱惑,这样一来,就很容易产生一些社会矛盾与冲突。
诚然,城市拆迁是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中突显出来的社会现象,是每个国家都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但由此产生的利益冲突也变成了一个较为复杂的、重大的社会问题。
城市社会学城市中的社会生活与文化

城市社会学城市中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城市社会学City Life and Culture in Urban Areas在当代社会中,城市作为人类生活的核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
城市的独特特点和多元文化使其成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探讨城市中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包括人际互动、社会组织、文化创新以及城市地标的角色。
1. 城市中的人际互动在城市中,人们的人际关系更为复杂和多样化。
城市中的人群来自不同的背景和文化,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涉及到交流、互助和竞争等多个方面。
城市生活加快了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交流速度,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知识的共享。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聚会和社区组织等方式互相联系和建立联系。
2. 城市社会组织城市社会组织是城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社团、志愿者组织和社区活动等都起着促进社区凝聚力的作用。
这些组织帮助居民建立社交网络,提供各种服务,如孩子看护、老年人托管和健康咨询等。
此外,城市政府也扮演着组织和管理城市事务的重要角色。
城市的规划、交通、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都需要政府的参与和管理。
3. 城市文化创新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是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
作为文化创新的中心,城市吸引着创意人才和艺术家,他们推动了艺术、音乐、电影等领域的发展。
城市中的博物馆、图书馆和艺术展览等文化设施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此外,城市还承载着各种庆典、节日和文化活动,如音乐节、嘉年华和文化周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参与者。
4. 城市地标的角色城市地标不仅是城市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化的象征。
大多数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标,如埃菲尔铁塔、自由女神像和长城等,它们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并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这些地标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象征,也是居民的自豪感来源之一。
此外,地标还承载着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记忆,成为了人们共同的文化遗产。
总结: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内容涵盖了城市中的社会生活与文化。
城市中的人际互动、社会组织、文化创新以及城市地标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家现在都是网络e族,相信对“蚁族”、“北漂”、“新生代农民工”等新鲜词汇是不陌生的,但是这些现象是属于什么概念的范畴,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等等大家可能不甚了解。
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城市社会流动,让大家能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我们先来看看本节内容提纲:社会流动的概念和类型2.我国建国以来有哪几次社会流动3.代际流动的特点(重点)4.城市社会流动的影响(重点)专题:成都户籍改革(难点:体现在与热点联系)好了,了解到内容提纲后,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部分,社会流动的概念和类型。
第一部分社会流动的概念和类型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是指社会成员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位置移动现象。
根据社会流动的方向、参照基点和原因,社会流动可相应地划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垂直流动是指一个人从下层地位和职业向上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或者从上层地位和职业向下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
水平流动是指一个人在同一社会阶层内的横向流动。
2.自由流动和结构性流动自由流动是相对于结构流动而言的,是指个别发生的流动,是由个人原因造成的地位、职业的变化或地区的移动。
结构性流动是指凡是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或由于某项社会发明与创造而引起的相当多的人的流动,包括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流动。
比如,我国“文革”中,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改革开放以后,大批农民流向城市变成工人;近年来兴起的“新生代民工潮”等都是结构性的流动。
3.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代际流动是两代人之间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流动,具体操作是通过测量儿子的职业与父亲的职业的异同表现出来的。
代际流动率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代内流动指一个人一生中在职业和地位方面的水平或垂直的流动。
当然,知道概念和类型是不能使大家对社会流动在现实中的表现有深刻的感受,那我们接下来学习第二部分,我国建国以来有哪几次社会流动。
第二部分我国建国以来有哪几次社会流动我国的社会流动是与社会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当然也与我国的一些政策有关,各个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大体来说从建国到2006年这近六十年的时间里,可以分六个时期来考察。
第一个时期是从建国初期到1960年。
一方面,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新的阶级阶层结构;另一方面,在经济恢复之后,又很快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和文化建设。
国家组织了大批工厂内迁和农业垦殖活动,人口的职业流动和区域流动程度都很高。
特别是“大跃进”以后,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市,企事业单位的职工队伍猛增。
第二个时期从1961年到1965年,是国家经济调整时期。
大部分进城农民被清退回乡,国家加强了户口登记管理,严格控制城市规模,限制个人自由流动。
同时,原来由国家组织的集体移动也接近停止。
第三个时期从1966年到1976年,即“文革”十年,经济停滞,人口迁移率低,大专院校停止招生考试,教育不再成为决定人们社会流动特别是上向流动的重要因素。
后期,国家搞了一些三线建设工程,并组织了大批干部下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使社会流动略有增加。
第四个时期从1977年到1991年,进入第四个时期。
城乡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的流动。
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社会劳动者人数增加很快。
乡镇企业的兴起虽然使一部分农民实现了就地职业转化,但仍有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逐步下降。
1977年恢复升学考试制度后,各类学校的招生人数逐年扩大,教育对社会流动的制约作用增强了。
第五个时期从1992年至2005年,为第五个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随着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发表,也伴随着党的十四大的召开,城市发展和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走上了快车道,同时也由于在广大农村地区农业已处于赔钱经营,农民不得不离开家乡进城打工。
尽管这时城市对农民工采取的是打压限制的政策,工资也得不到保证,但还是有大批的农民工进入城市,无论是人数还是规模,都是空前的。
据统计约有两亿多农民工进入了城市,有的还是举家进入。
这个时期的人员流动基本是单向流动,是农村人向城市的流动。
第六个时期从2006年开始,这个时期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党的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党的工作重心转到了农村,农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
这个发展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发展农村地区的城市化,使很多的农民又回到农村去创业。
当然回去的还不会很多,这还要看新农村建设的方式和力度。
我国历史上的社会流动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政策的引导而发生的,那么在政策引导下发生的这些社会流动具备哪些特点呢?由于代际流动率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社会分工的发展,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在转型期我国城市代际流动有哪些特点。
第三部分代际流动的特点1.城镇范围内代际流动的比例相当高,传统上的“子承父业”有了极大的改变,高达60%—70%的人从事着与父辈不同的职业。
这说明上辈对下辈的在职业上的影响正在逐渐缩小。
2.城市中流动总趋势呈向上流动,即从事脑力型职业的人数比重越来越大,而从事体力型职业的人数比重越来越小。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2000年同1992年相比,在职业结构的总量中,低层次职业(生产工人和农业劳动者)的比重下降8.17个百分点,而中层职业的比重则增加了7.2个百分点。
其实,从这点能看出,我国社会的发展程度越来越高,劳动力的开发和发展也慢慢的从“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
3.各社会阶层在社会流动上各有其特征。
这点主要是从某种职业的流出率、流入率、稳定性等来讲述。
比如:优势阶层流出率较低,像管理阶层现在很吃香,人们流入后就不愿意再流往其他阶层。
而专业技术人员,由于投入得资金、时间和努力较多,人们从事此职业后也不愿流往其他阶层,稳定性比较高。
4.工人阶层的流动存在很大问题,其代际间的世袭率很高,而流入率很低。
代际流入率所显示的是某一特定社会阶层或群体在接受新成员方面所具有的开放性。
我国工人阶层流入率低不是因为它的开放性低,而是由于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都较低,城市中没有人愿意进入这一阶层,而惟一愿意进入农民群体又受到户口和身份的限制,很难成为有正式身份的工人,在医疗保险、年终奖励等方面都没有城市里同一职业的工人的待遇好。
5.各阶层子代的流动机会是不平等的。
父辈所居的层次越低,其子辈向上流动的难度也越大。
这点大家是深有体会的,大家应该对“某某某依靠关系进入什么单位”这种事情是很愤慨的,其实“依靠关系”就是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对社会成员的地位实现是不可或缺的,如家庭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对于大学生初次获得职位有重要影响。
大家要正确看待社会资本,“靠关系”要看发生在什么样的人身上,如果一个人真的有能耐,那“关系”于他而言就如虎添翼,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能耐,完全是“打酱油”的,却靠关系进入要害部门,那我们就要好好思考这个问题,政府、社会更要好好思考这个问题了。
因为这产生的腐败、占着茅坑不拉屎的现象对社会的发展是有百弊而无一利。
我是希望大家都能有很好的社会资本,同时又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为自己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当然,大家要知道除了社会资本影响代际公正,还有政治机制如单位体制和户籍制度、市场机制和教育也是影响代际公正的重要因素,在此不多说,大家下去可以自己看一下。
6.流动中出现无序和越轨。
这点主要是说流动中出现的不好的现象。
如改革过程中某些拥有特殊社会或政治资本的人,通过正常或非正常手段,获得国有资产和利润,或者合法成为富裕阶层,或者非法成为暴富,出现很多腐败的现象。
如:原贵阳市第六中学校长、贵州中加国际学校法定代表人陈昕受贿案,当然,最后以受贿罪判处陈昕有期徒刑13年;受贿赃款人民216.567万元依法没收上缴国库。
为什么我要在这里把判刑的事说一下,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不管做什么,不管以后我们有多大的地位,一定不要动歪念头,我们再聪明再厉害也不能站在人民的对立面,否则只有死路一条,相信大家也看过《插翅难逃》这部电视剧。
好,说得不免有些沉重,我们换个话题聊聊,来看城市社会流动的影响。
第四部分城市社会流动的影响请同学发言(4—5位):城市社会流动对于城市社会发展有何影响?各位同学的见解都很精辟、独到。
社会流动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那首先我们先说说有益的。
有益的主要表现在:(1)引起社会性资源的再分配。
流动意味着个人社会位置地改变,其目的是改变自己社会性资源的质和量的分布状况,争取自己所期盼或应得到的经济利益、政治权力、职业声望等社会性资源。
社会流动从性质上讲是社会成员自发地改变自己社会位置的一种努力和尝试。
(2)社会流动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劳动力资源。
由农业流动人口大军构成的农民工,成为各个城市各类重体力、艰苦行业的劳动主体。
其实很多城里人都不怎么看得起农民工,觉得他们脏、俗、不讲文明、不懂文化,见到农民工都避而远之。
谁不想穿着体面,可是他们没有那么多钱给自己买衣服,他们微薄的工资要赡养老人抚养孩子,他们要撑起整个家;谁不想多学文化,可是他们没有那个条件。
谁都想过的更好,而他们现在的努力就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可是有的城里人却“鄙视”他们,瞧不起他们。
同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有的人温暖,有的人却仍在他人鄙薄的眼神中经受初春的寒冷。
大家可以下去思考一下,要怎样做,才能让仍处在初春寒风中的人们感受到春风的温暖。
(3)缓解社会差别的社会影响。
在我国当前环境下,社会差别主要表现为社会分层现象。
当这种分层界限相对固化,社会集团之间的不平等就会成为社会持续紧张的一个矛盾源。
社会流动打破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壁垒,使各层次的人员处于不断更新交换的过程中,从而可以减弱分层集团意识,增加改变地位的机会,缓解地位差别造成的冲突,释放社会不公平累积的社会张力。
社会流动特别是向上的流动机会的增加,有利于培养个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具有化解社会紧张和社会冲突的重要作用。
一个社会的流动程度越高,就越能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希望,社会的阶层结构越具有弹性,社会集团的冲突越不容易发生。
当然,根据马克思思想,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两面性的,接下来我们就聊聊城市社会流动的增加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1.滋生了新的人口问题。
流动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城市人口的密度,使本来已经十分稠密的城市更加拥挤。
2.加重了城市的负担。
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给城市的基础建设、粮食供应、住房供水、环境卫生等方面造成了巨大压力。
特别是就业方面,在当前城市失业下岗职工人数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加剧了城市的就业矛盾,增加了就业难度。
我记得我有一位阿姨,在厦门打工,由于所在医院被合并,很多保洁员都要下岗。
由于有些人是厦门户口就被留了下来,而我那位阿姨就下岗了。
那这件事情引起了很大的矛盾,一度被闹到院长那里,因为被留下的平时工作并不是很努力的,人品也不是很好,但就因为是本地户口就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