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论文
城市社会学论文15篇(国内城市社会学的论述)
城市社会学论文15篇国内城市社会学的论述城市社会学论文摘要:新城市社会学是都市研究的替代范式,其展现的社会空间转向是新城市社会学有别于“旧”城市社会学的重要维度。
城市空间能动地、全面地反映着资本、权力、财富、社会地位、利益等社会关系。
透过“社会空间转向”这一特定过程把握新城市社会学的社会空间研究史,城市空间不是片断式的社会图景再现,政府、阶层、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和角逐,使城市空间成为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过程推动下的动态发展过程。
关键词城市社会学论文城市社会学社会学论文社会城市社会学论文:国内城市社会学的论述大量中国社会学家把“社区研究”应用到中国本土社会的研究中去,取得了丰富的关于中国社会不同社区类型的研究成果。
在城市社会调查方面,大量的社会调查活动得以展开,开启了社会调查之风气。
20世纪初,大量外籍教师和教牧人员带领中国学生开展城市社会调查。
如1917年,上海沪江大学社会学系为配合教学创立了“沪东公社”,为杨浦树一带的工人提供社区服务并成为沪江大学师生的社会学试验区。
1914年北京青年会发起“关于北京302个人力车夫生活情形”的调查。
1918至1919年间,燕京大学的社会学系主任步济时和传教士甘博在北京进行了一项大规模调查研究。
1924年,教会学校齐鲁大学社会学系的中外教师带领学生对济南社会状况进行全方位调查,内容涉及城市管理与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些外籍教师和教牧人员所组织的城市社会调查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带来了很大触动,引起了较大反响,社会调查风气盛行一时。
据当时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统计,从1927年至1935年间,全国共有各类大小社会调查报告约9027件。
同一时期,中国的社会学家也关注城市社会问题,并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如沪江大学对广东凤凰村和沈家行的调查,李景汉对北京人力车夫生活费的调查。
调查成果有影响力的如李景汉的《北平郊外至乡村调查》、陶孟和的《北京生活费之分析》、杨西孟的《北平生活费指数》和《上海工人生活程度的一个研究》、林颂和的《塘沽工人调查》、施裕寿等人的《山东中兴煤矿工人调查》等。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发展与社会变革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发展与社会变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成为了现代社会的核心。
在社会学中,城市被视为一种社会结构和空间组织形式,其发展和变迁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城市发展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第一部分:城市发展的社会学视角城市发展不仅仅是城市规模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城市的社会与经济变迁。
社会学家德里克·萨维奇在其著作《突围与危机》中指出,城市的发展本质上是一种社会革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社会结构。
一方面,城市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从农村迁徙到城市的人们改变了自己的职业和生活模式。
在城市,人们更加多样化和个体化,不再受制于传统社会关系。
这种个体主义的倾向,使得城市成为各种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交汇地。
就如同路易斯·沙尔斯在《游街》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城市的街头巷尾是那些以不同肤色、语言和习俗为特征的人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中。
另一方面,城市发展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中的阶级和社会群体明显增多,社会分工和分层更加明确。
城市的产业结构提供了更多种类的职业和工作机会,使得社会结构更加多元化。
城市中的经济活动也为不同社会阶层提供了相互联系和交流的机会,加深了社会结构的复杂性。
因此,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更关乎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社会关系的重塑。
第二部分:城市发展与社会变革的相互作用城市发展与社会变革是相互联系的。
城市发展推动了社会变革,而社会变革又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城市与社会之间复杂的关系网络。
首先,城市发展推动了社会变革。
城市的规模扩大和人口密集使得社会关系的变革成为必然。
经济活动的提升和多样化加速了社会结构的变迁。
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社会群体的数量和多样性也提高。
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和冲突,推动了社会关系的调整和重构。
其次,社会变革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社会变革带来的经济和文化改革,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创新。
城市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相邻学科关系论文
城市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相邻学科关系论文城市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相邻学科关系论文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现状进行研究,探索中国城市发展的未来,避免重复其他早发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所犯过的种种错误。
解决我们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使我国城市走上理性化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学界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但城市是一个复杂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进行研究。
归纳起来,学术界大致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一)研究对象是城市生态系统。
这种观点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它强调城市是一个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一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综合体。
城市社会学着重研究城市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城市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
(二)研究对象是城市社会问题。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城市社会问题,如人口膨胀、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紧张、污染严重等。
这些社会问题的起因,有的是物质性的,即是因为物质条件缺乏造成的;有的是社会性的,即是由社会和人的行为引发的。
城市社会学要研究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城市问题的表现以及解决办法。
(三)研究对象是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转变为城市人口、农村区域逐渐演化为城市区域的过程。
整个世界都处于城市化的过程之中。
城市社会学要研究城市化的时空进程、城市化的形式、内容以及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并在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城市化的比较中把握城市发展的规律。
(四)研究对象是城市生活方式。
美国社会学家沃思认为,城市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城市社会学要研究城市生活方式的特点、城市生活方式的起源与变迁以及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与辐射。
(五)研究对象是城市社会关系。
城市社会关系是在城市生活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在城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各种群体生活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城市规划中的社会学研究(精选多篇)
城市规划中的社会学研究(精选多篇)第一篇:城市规划中的社会学研究城市规划中的社会学研究摘要:本文旨在讨论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之间如何相互适应及影响,通过分析历史进程与时代现状,针对城市规划具体工作的方向进行分析定位,对城市规划的社会学传统的充分认知基础上进行反思,将对社会需求与社会公正的关注纳入传统空间规,并赋予城市规划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政策内涵。
关键词:都市社会学社会问题城市规划一、都市社会学分类都市社会学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分化出许多不同的流派。
主要有:①都市化派。
该派认为,都市的主要特点在于角色分化、次属关系、价值观的世俗化以及规范秩序解体。
他们主要研究与农村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社会机制如何被都市取代。
②亚社会派。
该派的基本观点是竞争,把人视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认为人类在生物亚社会的压力和动力下被迫作出种种反应,人类行为就是这种亚社会压力和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③生存学派。
该派主要研究居民如何组织自己以保证人类生存的需要。
他们认为,都市化是居民创造出来的,用以容纳大量居民的组织形式;都市化的进程直接取决于生存活动的分工程度,分工又取决于社会技术发展水平。
④经济学派。
该派主要从经济角度分析都市化和都市社会问题,认为都市化是市场和经济活动的重新组合,原来单一的第一产业逐渐派生出第二、第三产业;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特别是都市的社会组织也随之变化。
⑤环境学派。
该派认为,都市表现了人类在生存斗争中的适应性,都市问题基本上是由于都市生活背离了人性的尺度和大自然环境,工业都市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都市污染正威胁人类生存。
他们主张彻底改造都市结构,以达到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目的,并且提出了许多都市规划和都市改造的意见。
⑥技术学派。
该派主要从技术角度研究都市位置、都市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都市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
他们往往忽视非技术因素对都市化的影响。
⑦价值学派。
该派强调非经济的、非技术的价值观对都市结构和土地使用模式的影响,认为社会文化制度对都市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居民价值观和感情上的差别造成都市的差别。
城市化中的社会问题社会学探讨
城市化中的社会问题社会学探讨城市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城市化中的社会问题进行探讨。
一、城市人口膨胀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向城市集中,导致城市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城市人口的膨胀,一方面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首先,城市人口膨胀导致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问题,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其次,城市人口膨胀也加剧了城市管理的难度,给城市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二、社会分化加剧城市化进程中,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和贫富分化现象也在不断加剧。
一些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创业获得了财富和地位,但也有一些人由于各种原因无法适应城市生活,处于贫困和弱势地位。
这种社会分化的加剧,不仅影响着社会公正和公平,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社会公正和公平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社会意识和法律意识,同时也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三、城市社区建设滞后城市化进程中,社区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目前许多城市的社区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缺乏社区自治和民主管理的意识。
其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和设施。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影响着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和自治能力,同时也需要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四、农民工融入问题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是重要的参与群体。
然而,许多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他们缺乏城市生活的技能和知识,难以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和节奏。
其次,他们面临着就业歧视和社会排斥等问题,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农民工的生活质量,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城市社会学论文
城市和“城市化”赛跑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大型的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一直奋起直追,想赶上发达国家的脚步。
城市化作为一个国家进步的标志,被大家重视,也是现在城市规划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但是城市化水平给我们带来希望的同时,也给我们的城市带来了诸多问题和隐患。
城市的各方面能力在城市化进程中接受着严峻的考验。
我们的城市在与城市化赛跑的过程当中,仿佛越走越没力。
本文就在城市化进程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做出讨论,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发展中国家城乡一体化一、城市化城市化,或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大规模的城市化现象发端于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大规模的使用机器的生产活动,要求劳动要素的相对集中,再加上工业区域劳动市场价格的吸引作用,造成了农村人口向某些中心区域的迅速集中。
人群的集中也带来了市场活动、商业经营以及服务业的发展,人群集中本身也创造就业机会。
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标志着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与现状“发展中国家的特色,在那里大批农村住户向城市迁移,大家都挤在城市边缘,既无公共服务设施又无市政工程设施。
要处理这种情况远远超出了现行城市规划程序所可能做到的范畴。
目前能做到的不过是对这些自发的居住点提供一些最起码的公共服务。
公共卫生和住房方面的努力恰恰反而加剧了问题本身,更加鼓励了向城市迁移的势头。
”——《马丘比丘宪章》发表于1977年的《马丘比丘宪章》中提到了一般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问题,通过上面的这段话,我们可以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的城市化有直接的认识,显得杂乱无序,不但没有推动城市发展,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而对城市造成巨大压力。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是走过一段弯路的,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研究 探索城市的生活方式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研究探索城市的生活方式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研究:探索城市的生活方式城市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社会系统,汇集了各种不同的人群和文化。
作为人类社会的核心,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居住地,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和文化载体。
社会学作为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学科,对于探索城市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城市的生活方式,以及城市中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 城市的生活方式在城市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背景、社会地位、教育水平、经济状况等。
城市的生活方式独特而多样化,从工作到娱乐,从日常生活到社交活动,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社会学家通过研究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可以了解他们的价值观、行为模式以及与城市环境的互动关系。
2. 城市人与环境的关系城市是由建筑、道路、绿地等各种元素构成的人工环境。
城市居民与这个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研究关注城市居民的行为、观念和态度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能源利用方式、垃圾处理等行为决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城市环境也对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产生影响。
例如,城市中的公共空间设计和交通系统布局,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社交活动和社区凝聚力。
3. 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是社会学视角下的重要研究对象。
城市作为一个多元、密集的人口聚集地,居民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相互作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社会学家研究城市中的人际关系,可以关注社会网络、社会资本和社会地位等方面。
例如,通过研究家庭、邻里和职场关系,可以了解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模式和相互依赖关系。
同时,城市中的社会互动也反映了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团结的现象,通过研究这些现象可以揭示城市社会的结构和变迁。
4. 城市的社会变迁和发展城市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不断推动着社会变迁和发展。
社会学家通过研究城市的社会结构、社会动态和社会变迁,可以揭示城市中的社会问题和社会挑战。
对于城市社会学的认识与探究.
对于城市社会学的认识与探究摘要纵观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到两点启示: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发展的引擎,综合应用多种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理论创新的途径。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城市社会学研究越来越重要。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日益成为城市社会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城市社会学思想在欧洲诞生以来,出现了多种流派和理论,形成了多种研究范式,每种研究范式都规划出不同的学科框架,但是统一的到现在还没有出现。
在这种情境下,我国的城市社会学究竟怎样建设和发展,是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研究城市社会学近百年的发展轨迹,可以为我国城市社会学学科建设乃至城市建设提供启示。
城市社会主体是由男人与女人共同构成的。
城市发展与女性解放密不可分,同时,女性赋权的增加也可以极大地推动城市的合理发展;城市中的女性空间研究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时代中女性的生存境遇。
女性主义城市社会学研究将为创造更加平等、和谐的城市社会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城市社会学发展轨迹城市问题城市建设城市气质女性视角正文一、城市社会学的发展轨迹1.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的引擎欧洲社会学家关注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开端。
19世纪的工业革命加快了德、法等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速度,大量农村人涌人城市。
伴随着城市人数激增,许多城市失业问题突出,食物、住房、医疗卫生设施严重短缺,进而引起疾病流行,犯罪率上升,城市秩序混乱,城市人生存状态不断恶化。
这些问题引起了滕尼斯、迪尔凯姆、齐美尔、韦伯等社会学家的关注,他们开始研究城市。
滕尼斯比较了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阐发了城市生活的特性;齐美尔从城市社会心理的角度揭示了城市的高节奏和理智化的精神生活特征;迪尔凯姆发现城市社会是典型的有机团结,存在着非人格性、异质化和竞争等问题;韦伯建构了城市理想模型,把中世纪城市看作历史上唯一的完全城市社区。
指出现代城市因过分理智和重视利润而衰落。
虽然这些社会学家没有提出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具体方案,但是他们采用乡村与城市相对照的模式来研究和揭示城市的特性,发掘当时城市社会问题的根源,是以理论方式对当时城市社会问题做出的回应。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城市社会学论文是隶属于社会学论文最早的一个小分支,主要是讨论现代城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城市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的结构组织,研究的方向是社会学中的关于城市的主题,城市社会学论文包含了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提供了121条优秀的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学习。
1. 生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基于门槛回归的分析2. 相对资源视角下城市青年夫妻的除夕安排3. 提高中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研究4. 中国城市空间的治理逻辑--基于权力结构碎片化的理论视角5. 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是如何逆转的--实践视角下的妇女家庭纵向地位变迁6. 北京女性老年人的生活境况与社会服务需求7. 社会资源与行动网络:精英型意见领袖的抗争逻辑8. 在华韩国留学生文化智力对文化认同的内隐影响研究9. 河南省智力残疾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研究10. 城市景观环境对大众行为的影响11. 大学艺术与礼仪教育渗透研究12.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变迁特点及认识13. “小地方”和“大地方”的不同世界14. 别把时间浪费在工作电话上15. 澳大利亚越南移民社会融入现状探究16. 美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17.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及其服务模式建构18. 生儿育女的福利效应:子女数量及其性别对父母幸福感的影响19. 建设国际化社区展现杭州国际化形象20.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农村社会空间联系分析--以武汉市黄陂区李集镇为例21. 跨境“双非儿童”的特殊教育与康复22.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23. 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野24. 儿童意外伤害与儿童忽视:问题与出路25. 农民家庭生活新秩序的建构:功能主义视角的解读26. 我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鼓与呼27. 城市青年的文身体验. 情感叙事与身体抵抗28. 日本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承接主体能力建设研究29. 中国公共记忆研究范式新思考:来自山地民族的启示30. 浅析当代维吾尔族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31. 浅谈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历史纪元32. “摊二代”心理偏差的原因及教育对策33. 微信朋友圈里的舆论社会学34.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35. 发挥乡贤文化多元治理效应的时代背景和路径选择36. 中国城市居民个体社会地位与伦理行为关系研究37.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在城市研究中的独特性38. 城市在马克思的历史叙事中的地位39. 马克思关于城市的核心见解及其当代意义40. 标准化的存在感觉与影响41. 略论政治机制与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发展42. 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社区依赖性研究--以深圳华侨城为例43. 后消费时代城市文化资本空间生产状况解析44. 论苏州特色文化城市建构的“城市文化自觉”45. 英美城市邻避危机管理中社会组织的作用及启示46. 农村养老资源供给的评价与优化47. 社会工作介入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48. 城市空间弹性:文化自觉与制度转换49. 在中国研究:全球史. 江南区域史与历史人类学50. 我国网络民粹主义及其应对措施51. 家文化与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初探52. 跨国务工青年的返乡文化适应研究--以吉林省延边州L市为例53. 未成年罪犯再社会化教育的内涵及存在问题54. 家庭策略研究与社会转型55. 文化经济时代审美人类学的新问题与新挑战56. 国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以日本为例57. 西部城市民政领域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研究--以广西G市未成年人保护试点项目为例58.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之比较59. 居住条件. 工作环境对新生代农民工健康的影响60. 对西方法律与社会运动理论谱系的解读与反思61.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人类发展指数对比研究及启示62. 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63. “良性互动”视野下的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研究64. 基于网络大数据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展65. 中国儿童基本机会多维不平等的综合测度研究66. 文旅融合中的古村落保护--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67. 浅谈统计工作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68. 社会工作介入“城中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的对策研究69. 以市民精神表达城市精神的内在逻辑70. 与统计做伴的日子71. “后城市化时代”村庄共同体重建的文化路向--以杭州市西湖区骆家庄为个案的研究72. 国家与社会互构:“村改居”政策“变通式落实”的实践逻辑73. 码头工人与近代青岛城市社会74. 发展社会工作:“十三五”社会治理创新的推进器75. 女性新市民如何城市化--来自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的调查报告76. 社会工作介入来华汉语进修生校园适应的策略77. 网络政治参与:社区治理向度的澄明78. 彝族婚姻习俗的教育人类学分析79. 新时期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研究80. 境外社会工作职业准入制度对我国的启示81.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现象的探讨82. 城市少数民族场域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嵌入性研究--以回族散杂居社区为例83. 社会治理视阈下的负面社会心态研究84. 从多元文化论视角述评幸福感与文化的关系85. 从家庭到社会:新空巢家庭父母的再社会化86. 一个值得深入关注和研究的社会空间--三峡流域社会87. 发生本质. 困境摆脱与悠悠乡愁88. 社会资本与就业关系研究综述89. 农村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的变迁--基于滇东北雄村的考察90.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环境行为探讨91. 民族社会工作发展与文化之问92. 公关治理现代化的逻辑思考93. 能力与出身:个体职业地位获得的机制分析94. 农村小微企业主社会网络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95. 提高社区工作者积极性的调研与建议96. 职业分层视野下的城镇人口与农民工收入差距研究97. 类隔离与城市空间治理的策略原则98. 陆学艺社会学理论的主要特点分析99. 《城市问题》编辑部作者来稿规范100. 从观东大戏院案看近代女性地位的改变101. 家庭背景中母亲对子代教育获得和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102. 公益和商业的疆界在模糊103. 古村落的建筑形式和文化精神104. “小组工作”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报告105. 社会文化视域下的三线“单位制社会”文化研究综述106.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的社会工作思想107.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困境与对策108. 关注田野. 跨越学科:人类学家西敏司的学术成就109. 异化与重构:农村传统熟人社会之裂变110. 浅论统计分析应用系统的建设与作用111. 乡村命运寄于社区内外--美国乡村变迁的启示112. 传统农区就地就近城镇化的农民意愿与路径选择研究113. 论城镇化过程中吉林西部乡土文化的断裂与复兴114. “四个环境”语境下的公众幸福指数研究--基于福建省的调查115. 焦作市中站区:女城管柔性执法受欢迎116. 中国古代西部地区妇女的女织劳动研究117. 我国可持续消费的政策机制:历史和社会学的分析维度118. 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及其影响因素探析119. 我国老年社会工作本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120. 流动儿童教育与社会排斥--基于森的能力取向社会排斥理论的分析121. 移民儿童歧视知觉及其心理健康。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发展探究社会学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与启示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发展探究社会学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与启示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发展探究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发展已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议题之一。
而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现象的学科,为我们提供了从社会角度解读和理解城市发展的工具。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发展探究,旨在探讨社会学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与启示。
一、城市的社会功能城市作为人们聚居的地方,承载着庞大的人口、资源和活动。
社会学视角下,城市被视为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社会系统,具有以下社会功能。
首先,城市为人们提供了就业和创业的机会。
城市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形成了广阔的劳动力市场,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就业选择。
其次,城市是人们获取教育、医疗和文化资源的重要场所。
城市中的学校、医院、图书馆、艺术馆等公共设施丰富而便利,人们可以在城市中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享受多元化的文化体验。
最后,城市是社会交往和社会网络形成的重要场所。
城市中的社交圈子相对紧密,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社交活动和组织建立起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促进互动、合作和社会资本的积累。
二、城市发展中的社会问题然而,城市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这些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
首先,城市中的社会不平等问题是一个突出的挑战。
城市发展使得社会财富和资源分布越来越不均衡,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阶层分化明显。
社会学研究可以揭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和不平等现象,并为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提供政策建议。
其次,城市发展中的社会隔离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城市内部的社区和居住区域划分明显,形成了经济、文化和种族上的隔离现象。
社会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社区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并提出改善社区关系的路径。
最后,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环境和人口管理方面的挑战。
城市的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同时也导致了城市治理的困境。
社会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城市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为城市规划和治理提供可行的建议。
城市社会学论文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会学理论----社工10901 曾富钢摘要:城市社会学是用社会学理念、理论、方法和观点来分析、研究城市和城市社会的社会分支学科。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21世纪的现在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发展历程,是社会学中最早产生的学科之一。
纵观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到两点启示:城市社会问题促进了城市社会学的发展;综合运用多种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理论创新的途径。
我国的城市社会学应当在以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引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构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会学理论和城市社会学学科框架。
关键词:城市社会学社会问题和谐社会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城市社会学研究越来越重要。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日益成为城市社会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社会学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多种流派和理论,也规划出了不同的学科框架,在这种情境下,我国的城市社会学究竟怎样建设和发展,是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我国正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市社会学理论框架已经迫在眉睫。
一、城市社会问题推动了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城市的最显著特征是人口密集,因此,社会问题集中地发生在城市里。
城市社会问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产生不同的社会问题;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的表现形式也不相同,所以城市社会问题复杂多样,问题的严重程度强弱不等。
19世纪的工业革命加快了德、法等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速度,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伴随着城市人口激增,许多城市失业问题突出,食物、住房、医疗卫生设施严重短缺,进而引起疾病流行.犯罪率上升,城市秩序混乱,城市人生存状态不断恶化。
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学家的关注.他们开始研究城市。
他们比较了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阐发了城市生活的特性;揭示了城市的高节奏和理智化的精神生活特征;虽然这些社会学家没有提出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具体方案,但是他们发掘了当时城市社会问题的根源,是“理论方式对当时城市社会问题做出的回应。
社会学研究论文: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分析
社会学研究论文: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分析概述本文将探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并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城市化是当今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趋势,然而,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
通过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挑战。
城市化与社会问题1.人口增长和资源压力:城市化导致人口聚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加重了供需压力。
2.就业机会与失业率:虽然城市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但也增加了失业率和不公平现象。
3.社会阶层分化:城市社会结构复杂,阶层差距扩大,导致不平等和社会不稳定。
4.住房危机:高房价、低收入者无法负担得起合适的住房等问题给人们带来巨大困扰。
5.城市犯罪率:由于资源分配不均、社交融入困难等原因,城市中的犯罪率较高。
6.市民参与度:城市化过程中,市民对社会治理和政策制定参与度不足,缺乏民主意识。
7.环境污染和健康问题:城市化带来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影响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影响与挑战1.社会不稳定性增加:城市问题的积累导致社会不稳定,可能引发抗议、暴力等不安定因素。
2.社会福利压力增大:解决社会问题需要增加社会福利投入,经济负担加重。
3.资源紧张和环境恶化:资源有限、环境承载能力难以满足快速城市化所需。
解决方案1.完善城市规划和管理: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有效地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2.促进就业机会均等分配:改善职业培训体系、推进社会公平,在就业机会上实现平等。
3.提倡住房政策改革:建立完善的住房体系,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避免住房危机。
4.加强社会参与与治理:提高市民参与度,推动社会治理的民主化、透明化及合法化。
5.推动可持续发展:倡导绿色城市发展模式,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结论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是不可忽视的挑战,在解决这些问题上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合作、创新和均衡发展,我们才能实现城市化进程中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从而朝着更加稳定、公平和可持续的未来迈进。
社会学观点下的城市与社会发展研究
社会学观点下的城市与社会发展研究城市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对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学视角下,城市被视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其中存在着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城市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并分析城市发展中的一些社会问题。
1. 城市作为社会发展的引擎城市作为人口聚集的地方,具有高度的社会交往性。
在城市中,人们可以通过交流、合作和竞争来实现个人和集体的利益。
城市中的经济、文化和科技活动集中,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机会。
因此,城市被视为社会发展的引擎,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2. 城市化与社会变迁城市化进程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人口密度增加,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关系更加复杂。
城市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例如,由于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平等现象,城市贫困和社会隔离现象比农村地区更加突出。
因此,城市化必须与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政策相结合,以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城市社会关系的紧密性城市中的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社会网络更加复杂。
人们通过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交活动建立联系,形成各种社会关系。
这些社会关系对于城市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社会网络可以帮助人们获取资源和信息,促进创新和创业。
同时,社会关系的紧密性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如社会动荡、不平等和犯罪。
4. 城市中的社会问题城市中存在着各种社会问题,例如贫困、失业、犯罪和社会隔离等。
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城市化和社会不平等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挑战。
解决这些社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体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制定合理的社会政策和规划,提供公共服务和保障社会福利。
社会组织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促进社区参与和社会合作。
个体也应该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共同推动城市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学观点下的城市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城市作为一个社会系统,既是社会发展的引擎,又面临着各种社会问题。
城市社会学城市中的社会生活与文化
城市社会学城市中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城市社会学City Life and Culture in Urban Areas在当代社会中,城市作为人类生活的核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
城市的独特特点和多元文化使其成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探讨城市中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包括人际互动、社会组织、文化创新以及城市地标的角色。
1. 城市中的人际互动在城市中,人们的人际关系更为复杂和多样化。
城市中的人群来自不同的背景和文化,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涉及到交流、互助和竞争等多个方面。
城市生活加快了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交流速度,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知识的共享。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聚会和社区组织等方式互相联系和建立联系。
2. 城市社会组织城市社会组织是城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社团、志愿者组织和社区活动等都起着促进社区凝聚力的作用。
这些组织帮助居民建立社交网络,提供各种服务,如孩子看护、老年人托管和健康咨询等。
此外,城市政府也扮演着组织和管理城市事务的重要角色。
城市的规划、交通、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都需要政府的参与和管理。
3. 城市文化创新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是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
作为文化创新的中心,城市吸引着创意人才和艺术家,他们推动了艺术、音乐、电影等领域的发展。
城市中的博物馆、图书馆和艺术展览等文化设施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此外,城市还承载着各种庆典、节日和文化活动,如音乐节、嘉年华和文化周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参与者。
4. 城市地标的角色城市地标不仅是城市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化的象征。
大多数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标,如埃菲尔铁塔、自由女神像和长城等,它们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并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这些地标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象征,也是居民的自豪感来源之一。
此外,地标还承载着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记忆,成为了人们共同的文化遗产。
总结: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内容涵盖了城市中的社会生活与文化。
城市中的人际互动、社会组织、文化创新以及城市地标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重要性。
城市社会学追寻现代都市的力
城市社会学追寻现代都市的力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承载着各种社会、文化和经济交流的功能,成为人们生活与工作的重要场所。
城市社会学旨在研究城市的形成、发展和变迁,以及城市中人们的行为、互动和社会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城市社会学对于追寻现代都市的力量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城市的复杂性与城市社会学城市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空间,包容着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和文化形态。
城市社会学通过对城市各个方面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城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首先,城市社会学研究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的组成和互动。
城市中的人口结构多元,不同的社会阶层、职业群体和族裔群体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城市独特的社会结构。
城市社会学家通过对城市居民的调查和观察,揭示了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方式。
其次,城市社会学关注城市中不同空间的使用和功能。
城市空间的规划和布局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互动具有重要影响。
城市社会学家研究城市的地理分布、建筑环境和公共设施的分布,从而了解城市空间在人们生活和社交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城市社会学与都市生活质量城市社会学的研究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城市的复杂性,同时对提升都市生活质量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城市社会学家研究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社区互动和城市环境的影响,为改善城市居住条件和提升生活品质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首先,城市社会学研究恶劣环境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
城市中存在着噪声、空气污染等不利于居民健康的因素。
通过研究城市环境与人们的心理和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城市社会学为改善城市环境、减少健康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次,城市社会学关注社区的互动和社会支持系统。
城市生活往往缺乏社区的凝聚力,使人们在城市中感到孤独和社会脱离感。
城市社会学通过研究社区互动的方式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探索城市中如何构建更加和谐和融洽的社会关系。
第三部分:城市社会学的挑战与未来发展尽管城市社会学为我们认识和改善城市生活提供了重要途径,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城市社会学论文
当前城市社会问题浅析龚恒明(班级:城规08,学号:9)[摘要]:城市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规范和社会结构有其自身独立性。
当前城市的最显著特征是人口密集,因此,社会问题发生的集中地还是在城市里。
城市社会问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产生的社会问题不同;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的表现形式也是不相同,所以城市社会的问题复杂多样,问题的严重程度强弱也是不等。
这里只列举当前城市普遍存在并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 城市发展经济发展社会问题人口1 当前城市中的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是关系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改革大局、稳定深化的大问题。
就业是人们谋生的主要手段。
多种多样的就业机会也是一个城市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当前城市的就业问题是经济、教育、社会领域各种矛盾的集中表现,或者说是各种病因导致的一种“综合症”,不能简单归结到某一方面。
首先,就业矛盾日趋尖锐,一个重要因素是长期以来就业问题的不断积累所致。
城市居民通过就业同城市经济密切相连。
就业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失业。
失业作为社会问题,主要反映在失业者的构成和失业者的分布方面。
在我国多年来,中央政府非常重视就业问题,明令要求“全党动员”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就业。
各级地方政府也因地制宜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积极探索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发达国家,失业者多为技术过时的工人、少数民族、妇女和老人。
例如在美国,受到种族歧视原因使的黑人的失业率更高。
1982年,美国男性黑人失业率达到%,男性白人仅8%;女性黑人失业率为%,白人为7%。
失业的分布表现为:市区的失业率高于郊区,因为市区是贫民和少数民族集中区,而白领阶层多住在郊区。
工业城市的失业率高于其它性质的城市,因为失业问题主要集中在工业部门。
把财力集中在城市地区的一个或几个部门,对地区经济进行大变动,有可能减轻失业问题,但这在政治上实施起来相当困难。
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通常较发达国家更严重。
城市问题论文-城市社会学论文-社会学论文
城市问题论文-城市社会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如果人口的过度集聚超过了工业化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就容易出现一些城市问题,本篇文章就城市问题论文这一课题给大家介绍几篇范文,希望大家通过以下的范文,对大家探讨这个问题有所帮助。
城市问题论文精选范文10篇之第一篇:浅谈城市环境卫生中垃圾处理的管理问题及对策摘要:城市中的垃圾处理问题是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对于维护城市卫生环境、塑造美好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我国处于初级阶段,城市一方面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一方面是城市人口众多导致垃圾排放量的急剧增加,故而解决城市中的垃圾问题迫在眉睫。
本文将首先分析城市垃圾处理中的管理问题,再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城市环境;垃圾处理;管理;对策;1 引言城市垃圾如何有效处理是环保部门长久以来的老大难问题。
由于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城市人口和容量日益增加,随之而来产生的垃圾排放过量问题对于城市的长远发展,人民的日常生活都产生了不良影响,故而城市环保部门应该首先明确当下垃圾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城市垃圾处理提供更为有效或者说更加完善的策略和方法。
2 城市垃圾处理的管理问题2.1 垃圾分类混乱很多市民在扔掉垃圾的时候,并没有根据垃圾箱上的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来执行,一部分市民完全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一部分市民并不明确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具体包含内容,这使得垃圾箱上的标志实际发挥的作用不大。
负责垃圾回收和运输的人员亦没有重视起这个问题,他们多将各类垃圾混合在一起,只专注于将垃圾送回回收站,这个过程使得很多可回收垃圾丧失了可回收性,是对可回收垃圾资源的浪费,与此同时,还加重了运输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垃圾回收处理工作的效率。
垃圾分类混乱是垃圾处理中存在已久的问题。
这既与市民垃圾分类意识不足有关,也与城市环保部门宣传力度不足有关,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对于垃圾回收中分类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市民和相关部门人员都为了省时省力,但实质上却是降低了工作的效率。
城市社会学从城市社会学角度对城市拆迁问题的分析本科学位论文
城市社会学论文论文题目从城市社会学角度对城市拆迁问题的分析任课老师:张云武学院:行政管理班级:行政管理1202学号:1220100414姓名:王明健二O一五年十二月[摘要]城市拆迁中的冲突现象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
在拆迁所形成的特定“场域”中,地方政府、开发商与被拆迁人等主要的三类利益主体是能动的“行动者”,已有的拆迁制度往往是他们为实现利益目标进行讨价还价的知识或策略,但制度并不完全限制他们的行动选择,拆迁制度的不断完善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拆迁中的矛盾和冲突。
诉求公平和正义原则,强化利益表达机制,可以减少拆迁冲突,并可降低其中潜在的社会代价。
[关键词]城市建设;拆迁;利益主体;冲突;社会学[正文]一、对城市拆迁问题的整体分析对于城市拆迁的概念,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学术界也没有统一的定义,因此众多研究者对房屋拆迁的概念给出了不同的界定。
综合不同学者的论述,笔者认为城市拆迁是指拆迁人因城市建设和扩张的需要,根据城市国有土地使用规划,依法拆除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房屋等建筑物及其他附着物,并给予被拆除房屋的所有人或者使用人相应的经济补偿和合理的迁移安置,从而重新利用土地,变更土地用途的行为及过程。
城市拆迁行为要符合相应的原则:符合城市规划;遵循现有法规;注重公平交易;保证社会效益。
但是政府作为法律规定的拆迁主体负责人,存在自己的逐利性。
政府在拆迁过程中的目标是出卖及开发土地获取经济利益以维持政府及地方的正常运转,并通过开发来促进城市的发展。
在这个目标的利益驱使下,政府往往会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而忽略对社会稳定与公平的维持。
在拆迁过程中,政府占有绝对的优势,它在参与拆迁的利益分配时无法站在中立的立场,也无法自动放弃种种利益诱惑,这样一来,就很容易产生一些社会矛盾与冲突。
诚然,城市拆迁是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中突显出来的社会现象,是每个国家都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但由此产生的利益冲突也变成了一个较为复杂的、重大的社会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社会学论文
12级建筑一班
12150240117
李雪霏
城市社会学论文
摘要:本文详细的阐述了什么是城市社会学,什么是城市社会学的组成以及成好似社会学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城市社会学理论
城市社会学是探讨城市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管理和生活方式等问题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都市社会学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分化出许多不同的流派。
城市社会学包括一下内容: 1.欧洲的传统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社会互动理论从现在的观点来看,滕尼斯、迪尔凯姆、齐美尔和韦伯的思想只是对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城市的反映,他们的思想也是比较幼稚的,有很多不尽合理的地方。
如滕尼斯的“通体社会”和“联组社会”的概念,迪尔凯姆的“有机团结”和“机械团结”的概念都过于绝对化,城市远非他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
欧洲传统城市社会学思想可以说只是城市社会学的启蒙思想,但他们的思想构成了传统城市社会学的核心和主要研究领域,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对城市社会学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2.美国的传统城市社会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入迅速工业化和城市高速发展时期,移民大量涌入。
随着城市的发展,同样出现了严重的城市问题,美国城市社会学应运而生。
新学派对生态学派进行了猛烈地抨击,认为生态学派提出的城市通过竞争与适应而自动达到社会平衡的观点无法解释欧美社会普遍出现的城市骚乱,城市社
会并非日益整合、有序,而是阶级冲突和种族不平等日益严重。
他们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的作用,财富的积累和权力的集中,社会阶级关系与国家管理职能等。
新学派可分为两个学派,即“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和“城市管理主义学派”。
前者包括第一是卡斯泰尔的集体消费,是指用结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城市社会。
他认为城市空间是社会结构的表现,社会结构式由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系统组成的,其中经济系统起决定作用。
第二是哈维的资本运动三级环程。
包括初级环程,即资本向产业的投入和向消费资料的利润型生产的投入;次级环程,即资本向城市基础设施和物质结构的投入;第三级环程,即资本向科教、卫生、福利事业等劳动力再生产的投入。
后者以雷克斯和保罗为代表,其研究将住宅作为阶级形成的基础,不少学者对此提出质疑,70年代末该学派的研究开始停滞不前。
通过对城市社会学形成过程中的几个主要理论学派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理论的发展是和城市的发展密切相连的。
城市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 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社会互动理论第二篇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是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
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它的思想渊源在社会科学中的功能主义有着长期的历史。
A.孔德和H.斯宾塞在其著作中都有所论述。
迪尔凯姆、A.R.拉德克利夫―布朗和B.K.马林诺夫斯基对功能主义也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现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是在以往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社会冲突理论以科塞尔、达伦道夫为代表,重点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是作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反思和对立物提出的。
如果说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的是社会的稳定和整合,代表社会学的保守派,那么社会冲突论则是强调社会冲突对于社会巩固和发展的积极作用,代表社会学激进派。
该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流行于美国和一些西欧国家。
社会不可能仅仅是平衡与和谐,而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而且长期存在着并非对社会只产生破坏作用的冲突,这是社会运行中的持续的必要现象。
冲突并不一定指公开的暴力,也包括紧张、敌意、准竞争和在目标与价值标准上的分歧。
冲突的产生是因为资源的稀有使其社会关于它的分配充满着不平等现象。
社会交换理论同时也是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流派之一,产生于50年代末期的美国。
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的,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
它强调对人和人的心理动机的研究,批判那种只从宏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或抽象的社会角色上去研究社会的作法;在方法论上倡导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根本原则;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
社会交换理论通过交换概念发现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平等和由此产生的权力地位的分化,并从各个权力层次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中找到社会系统发展、变迁的动力。
更贴近地研究社会现实,更加强了社会学与社会运行的相互联系。
因此,城市社会学通过了这些的发展及近化,变成了今天我们看见的成熟且统一的城设社会学。
[参考文献]
康少邦、张宁等编译:《城市社会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夏建中:新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社会学研究》1998年
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现代西方社会学》,尹恩·罗伯逊,河南人民出版社。
【澳】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杨善华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
城市社会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