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北师大初中数学新课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版义务教育

数学学科新课标学习体会

从“双基”到“四基” 从“两能”到“四能”

中育学业质量保障研究所郭景扬

一、实验稿课标的成效和局限

一一一实验稿课标的成效

实验稿数学课程标准从2001年开始进入实验区,对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影响是积极和明显的。

1、首先是改变了传统教育理念。

基础教育过去非常强调“双基”,要求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但只要求这一点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实验稿课标提出了三维目标。2、从关心教师如何教到关心学生如何学,教学上改变了过去教师单一讲授、学生被动听讲的状况,更加关注学生的学,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从教学评价来说,除了知识以外,还提出了教育过程的循序渐进,关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二)实验稿课标的局限

1、内容上有些地方系统性不够。

2、对教育价值的表述不够清晰。

一是目标不够清晰,可操作性不强。实验稿只提出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实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也很重要。不只是谈过程,还要谈关注过程的教育是为了什么。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很好,但仅有活动

是不够的,应该追问活动为了什么?三维目标如何鉴定?如何操作?创造是需要经验的,经验需要人参与活动的积累,只有不断积累才能达到学会独立思考与如何思考。

二是对数学实质的表述不清楚。比如计算的本质是什么,符号的本质是什么,等等。这样,在中小学教师中就会造成两大问题:一是对所教的内容从数学角度吃得不透,数学意义不清楚。二是对教育价值不清楚,比如几何,几千年的东西为什么还要教?修订时对这些方面进行了完善。

二、课标修订的原则

数学课标修订组于2005年5月组建,共有15人,由三个方面的人员组成,即专门研究数学的专业人员、从事数学教育的人员和来自一线的教师和教研员。这三方面的人员各占三分之一,其中有一半的人参与过实验稿课标的制订。第一次开会时大家吵得一塌糊涂,但无论如何争吵,修改总是有一定的基础和原则的。

(一)修订的原则

修订的基础是课程改革的实践和调查研究的结果,一个总原则就是修

改应稳步进行。具体原则是:

1、是坚持课程改革的大方向,为促进学生发展,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

教育而完善课程标准。

2、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调查研究,注重听取各方面的

意见,包括第一线教师和教研员、课程专家、学科专家、行政管理者等方面的意见。

3、三是修订组内坚持充分讨论,求同存异。每一次讨论会上,每一位成员都能充分发表意见,在认真讨论的基础上取得共识,暂时不能取得共识的问题,留有一定的时间调研和思考。

4、四是组内成员有分工、有合作。对于具体问题的阐述先由具体负责修改的同志提出方案,再由全体成员讨论确定。

(二)修改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1、一是关注过程和关注结果的关系,

2、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

3、三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

4、四是关注生活情境和关注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三、修改的主要方面

修订以后,整体课标的数学内容没有太多增减,主要是一个理顺与调整的问题,在内容的系统性和渐进性上有所完善。主要是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修改。

(一)体例与结构作了适当调整

1、一是前言作了较大的调整,重点阐述了标准的指导思想、意义与功能。明确了标准应以《义务教育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依据。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2、二是将课程目标中关键术语的解释和所有比较完整的案例统一放在附录中,案例进行统一编号,便于查找和使用。

3、在“前言”部分除修改了对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数学教育的功能、

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数学课程设计思路的表述外,还增加了“数学课程的性质”。

4、整合3个学段的实施建议,统一撰写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教材

编写建议,并增加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5、将“行为动词”和“案例”等统一放入附录。

修订后的课标一大亮点是增加了大量丰富而典型的案例。借助这些典型案例为载体,可以揣摩课程内容标准的变化特点,把握课程内容的变化,进一步明确各个领域的核心目标和课程教学要求。在初中数学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直接借用这些案例。

(二)数学的性质、意义及数学课程观

修订后的课标对实验稿课标既有传承,也有发展,以下三点变化最为深刻。

1、数学的性质(学科本质)

实验稿课标认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而修订后的标准将其调整为“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是一门科学,而非过程,无论是直接来源于现实世界的,还是来源于数学世界的,只要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都可以构成数学的研究对象。

2、数学的意义(学科价值)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

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

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3、数学课程观

将原有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课程观,修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表述方式,保留了实验稿课标所界定的数学课程观的精髓。

(三)重新阐述了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实验稿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总体上反映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对个别表述的方式进行了修改。将实验稿6条基本理念中关于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两条合并成一条,变成5条基本理念。关于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总体要求表述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明确提出“四基”、“四能”和复合思维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