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云南居住建筑民俗资料
云南少数民族住房情况
xx少数民族住房情况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姿多彩。
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
云南各地的民居建筑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特点,同一地区居住的不同民族的建筑各有千秋,不同地区同一民族的建筑也大不相同。
云南的少数民族建筑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等特点。
从建筑样式来说更是丰富多彩:有平顶的,例如哈尼族的“土掌房”;有吊脚的,例如傣族、景颇族的“竹楼”;有分层的,例如傈僳族的“木楞房”等,建筑原料基本都是就近取材。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和风俗习惯,他们传承着民族特色,但作为建筑,又更多受地理条件、建筑材料、工程技术的影响,这使得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产生了相互交叉的复杂关系。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各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建筑样式,住房类型都是统一的,沿袭自己民族几千年来的风格;在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各少数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吸取,由此衍生出许多新的建筑样式。
此外,少数民族建筑随汉文化的传入而不断改变。
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的自然条件和本民族的生活习俗,逐步建立和发展了自己特有的民居建筑。
另一方面,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各民族的民居建筑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所以,现在我省大部分的少数民族住房仍保留着传统的建筑样式,部分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加之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建起了和汉族相同的平顶式楼房,但仍然保持着本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
总之,目前云南少数民族的住房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样式更加实用美观,居住环境更加宜人。
(一)彝族云南的彝族人口众多、分布较广,基本上各县市都有分布,尤以楚雄、红河州的哀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
彝族不同支系、不同地区的民居样式各不相同,与当地的居住现状密切相关。
彝族的村寨多选在地势险要的高地、斜坡或靠近河谷的向阳坡地,彝族的住房大多是土木结构,低矮无窗,阴暗而潮湿。
云南民居 建筑分析
在团山有“木屑比金子贵”的说法,
说的是木雕屏门与格扇门:精致、富丽、 繁复、透漏,成为那个时代比富的象征。
张家花园的会客厅雕刻精美的六扇 屏门,为三层镂空,镂工精巧,穿漏与浮雕 结合自然,有各式吉祥图样、戏文人物 等,如喜鹊报春,象呈升平,鹿望金珠, 双狮戏球,松鹤延年……有传言,张家 人当初悬重赏寻了一位外地木匠做此六 门,酬劳是:一两木屑一两银,二两木 屑二两银,三两木屑一两金,木匠精雕 细刻历经十余年才算完工,于是这六扇 门竟成了木匠生平绝刻。
云南合院民居
Part1 云南典型合院民居简介 Part2 建水传统合院民居( 以团山民居为例)
Part1 云南典型合院民居简介
1.昆明地区的“一颗印”
“一颗印”的典型平面 布局为“三间四耳倒八 尺”,即房屋有三间正房、 正房左右两侧各有“耳房” 两间共为四耳,倒座房其 深八尺故名“倒八尺”。 各间都有楼房。这种住宅 的平面和外观都方方如印, 所以叫做“一颗印”。主 要分布于滇中地区。
寨门
南寨门
南寨门位于团山村的南部,建于清光 绪三十年( 1904 年)。占地 20 平 方米。建筑形式采用两层炮楼式单开 间单门洞拱形大门形式,屋顶为硬山 顶,梁架为穿逗式梁架。二楼墙壁留 有枪孔,是当时守家护财防御土匪劫 掠的设施。
东寨门
东寨门位于团山村东部,建于清光 绪三十三年(1904 年)。占地45平方 米。建筑形式采用两层阁楼式三间单门 洞拱形大门形式。屋顶为悬挂山顶,梁 架为穿枋式梁架,每条屋脊翘角都有龙 形螭。中间的屋顶略高出侧间,正脊中 部有土黄色彩釉宝瓶。底层正中门洞的 穿枋雕刻有麒麟吐玉书、如意和犀牛角。
1.团山民居
“云南十八怪”早已为世人所接受,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云南省建水县,同 样有着自身特色的“十八怪”,其中一 怪“寨中有城城中寨”指的就是建水所 辖西庄镇团山村。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特点介绍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特点介绍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特点介绍傣族竹楼最具有代表性。
竹楼是采用干栏式建筑形式,房屋离开地面,建筑在柱桩上,下部架空。
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和放置东西。
竹楼都背负青山、依山而建,具有防潮、通风散热、卫生舒适、防避虫蛇之害的特点。
因就地取材、以竹为楼,梁柱、墙壁、屋面、楼梯、楼面都是取竹而建,俗名竹楼。
云南少数民族竹楼的起源和诞生存在有许多的传说和故事,反映了云南少数民族人因地制宜、旧地取材、适应环境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
用竹建造的傣家竹楼充分体现出轻盈、灵巧、别致、实用,极富民族特色和风情。
傣家人于村寨旁种植许多高大茂密的竹丛,生机盎然,掩映着土灰色的竹楼建筑,富有诗情画意。
苗族的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
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
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
两层者则不盖顶层。
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
在凯里苗族山寨,居住的是吊脚楼。
苗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区,山高坡陡,平整、开挖地基极不容易,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
因而,苗族历来依山傍水,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叫“吊脚楼”。
傣族曼飞龙塔始建于傣历565年(公元1204年),相传是由三个印度僧人设计,又由勐龙头人和高僧祜巴南批等人主持建造的。
在西双版纳地区,曼龙飞塔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雄伟的宗教建筑。
不但在国内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各族人民群众中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在缅甸、老挝、泰国的小乘佛教的信徒中也产生深远的影响,每年均有成百上千的信徒不远千里前来朝拜,虔诚地敬献上自己心爱的礼物,表达对佛祖的祟拜和敬仰。
白族大理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6层。
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
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
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
云南传统民居建筑概述
云南传统民居建筑概述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云南传统民居建筑特色。
然后具体介绍了竹楼、白族民居、木楞房、藏族民居、云南一颗印、土掌房等典型民居。
最后,就云南传统民居形成原因作了简要总结。
关键词:云南民居建筑1前言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加之特殊的地域和地貌特征,造就了形式众多的传统民居形式。
云南民居建筑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最能生动直观地呈现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这里有翠竹芭蕉掩映、云烟缭绕的傣家竹楼;有青山白云绿水相互映衬、白壁灰瓦、精美别致的白族庭院;有在深山密林中半隐半露、古拙大方的木楞房;有屹立在雪山草地之间、牛羊马犬来往其下的雄伟庄重的藏族民居;有精巧的汉族、彝族“一颗印”;有简洁朴素的土掌房等等,形态各异,风格不一, 形成了云南特色的民族民居文化。
2云南传统民居建筑类型2.1竹楼干栏式建筑,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
在云南俗称为竹楼,顾名思义,是以竹为主要材料建筑而成的,不过实际中大部分是用木材建成的,真正竹子的极为少见。
傣族的竹楼一般用数十根木柱作支撑主架,在离地2米多高处铺楼板。
楼分上下两层,楼下无围墙,是拴牲畜、养家禽和堆放农具的地方。
楼上住人,木墙缝隙较大,既采光又通风,所以一般竹楼都没有窗户。
竹楼的一端设有楼梯,拾阶登楼,先是走廊,正面是阳台。
室内以木板隔成堂屋和卧室。
楼顶呈A字形,覆盖以茅草编成的“草排”。
整个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版纳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竹楼除傣族居住外,生活在湿热地区的德昂、布朗、基诺、拉祜、佤、景颇等民族也大多居住。
在西双版纳、德宏、思茅、临沧等地,傣族等少数民族的村寨大多是由竹楼构成的,各民族的式样略有不同。
2.2白族民居白族民居建筑风格独特,最典型的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坊”是一栋三开间二层的房屋。
“三坊一照壁”是由三坊房屋和与正房面对的一面围墙即照壁围成的院落。
其优点是,正房坐西向东,东升的太阳由白色的照壁反射进正房,有利于改善室内光线不足的问题。
云南民居建筑特点
•三、土掌房民居系列 •1、彝族的"土掌房"
•土掌房是最古老的彝族传统民居,大多建筑在干旱少雨的高寒山区和河谷地带 。 •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
•三、土掌房民居系列 •1、彝族的"土掌房"
•三、土掌房民居系列 •2、哈尼族的"蘑菇房"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 组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 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 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 ,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一、干栏式民居系列 •4、哈尼族的"拥戈"民居
•一、干栏式民居系列 •5、德昂族的"刚底雄"
•德昂族传统的住房为正方形"干栏"式建筑。德宏地区的德昂 族一家一院,房屋分两层,由木屋架、竹墙壁、竹楼、草顶构 成,楼上住人、煮饭、贮藏粮食、放置用具,楼下圈养牲畜。 德昂族的建筑水平和工艺相对较高。房屋同样为竹木结构,中 间为走道,两边为各个家族的卧室,每户之间用篱笆隔开,并 在每户的卧室旁设有招待客人的客室。
•一、干栏式民居系列 •4、哈尼族的"拥戈"民居
•“拥戈”是一种“干栏”式楼房,它的模样与傣族竹楼相似, 但又没有傣家竹楼那么别致漂亮。“拥戈”一般都建在挖成平 台的宅基上,一楼一底,底室不筑围墙,四周设有竹木栅栏, 多用于关猪鸡牛马,安放舂米的脚碓(兑)和堆放杂物。楼室则 建架在四排木之间,房顶有盖草、盖竹片的,有盖瓦的。四周 或栅竹板或栅竹笆,把楼室围得严严实实,风雨不透。
•一、干栏式民居系列 •7、壮族的"吊脚楼"
•一、干栏式民居系列 •8、布朗族、基诺族的干栏民居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艺术
西部民居采风 (三)辛克靖云南少数民族建筑艺术云南历史文化悠久,在旧石器时代有元谋猿人。
新石器时代,云南大部分地区就有各族的先民活动。
公元前1260年左右商代新石器文化遗址证明,当时已形成一个较大的村落,人们已会建造简单的木构架房屋。
风格各异的建筑结构云南各少数民族传统木结构,有抬梁、穿斗、井干、人字木屋架,密梁平顶五种。
抬梁,穿斗式木构架为白族,彝族,纳西族所采用,如白族,纳西族的 三坊一照壁 即三合院, 四合五天井 ,即由四坊组成的四合院。
较大住宅则由几个三合院或四合院纵向或横向组成重院,彝族、哈尼族也大体相同。
人字木屋架为傣族竹楼中所用,密梁平顶用于土掌房,受汉族影响的白族、彝族、纳西族、哈尼族民居,与汉族建筑一样能做到建筑功能、结构和艺术的统一。
傣族、景颇族、德昂族、布朗族、基诺族为干阑式建筑结构,呈现出通透,灵活的建筑风格。
彝族、哈尼族,全部或局部采用土掌房,用毛石脚,夯土或土坯墙,密梁铺草抹泥楼面,平屋顶结构,房屋组合符合地形,高低错落,朴素优美,富于变化。
呈现出深厚朴实的建筑风格。
采用平房的佤族、拉祜族民居用土坯墙或竹笆墙草顶,呈现出原始粗犷的建筑风格。
井干式民居建筑,是古代井干式建筑形式的残余,多为居于高山林区的少数纳西族、傈僳、普米族、独龙族、藏族和彝族采用。
可就地取材,不受经济条件限制,施工简单,利于抗震,是一种用木头叠起来的木楞房,如张衡 西京赋 , 井干叠而百层 ,这种建筑具有原始、古朴、粗放的建筑风格。
一颗印 民居建筑,是以天井为中心,由正房、东西厢房(俗称单房)及入口门廊组成封闭的四合院。
瓦顶、土墙平面和外观方方如印,故称 一颗印 。
正房三间,两层,前有单层廊(称抱厦),构成重檐屋顶。
两边耳房为二层,吊厦式,称 三间两耳 ,主房屋顶稍高,双坡硬山式。
厢房屋顶为不对称的硬山式,分长短坡,长坡坡向内院,在外墙处,作一小转折成短坡,坡向墙外。
所有房间均朝向天井采光通风,外墙多不开窗,仅在云南彝族一颗印民居二楼有个别小窗,形成封闭式的外端,前围墙颇高,常达厢房上屋檐口,围墙正中立一大门。
云南的传统建筑
“一颗印”民居的典型特征是方正, 在方正之平面上布置正房三间,两层, 前设抱厦(单层廊),两边设厢房(耳房), 在正房对面的围墙正中设一扇进出户 内的大门,有的还设有倒座和屏风, 一般倒座进深八尺,这便是“一颗印” 系列中比较典型的“三间四耳倒八 尺”。整座建筑三面为正房与两厢的 辨墙、第四面部由设有大门的围墙以 及两端的厢房之山墙构成。三面外墙 封闭,只在二楼设个别小窗以供有限 的通风、采光之需。前面的围墙较高, 可以达到厢房上层檐口。这样,整座 “一颗印”的外观造型显得方正、严 谨而封闭,所谓“方方如印”也,由 此而得了“一颗印”这一雅号。“
合院建筑的产生
中国四合院建筑起源于历史悠久的黄河流域,是传统建筑形式的典型代表。传统四 合院建筑基本采用“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左右两厢”的建筑格局,从自然环境、社 会结构和文化观念等方面很好地满足¨『人们社会活动和家庭生活的需要,因此合院 式建筑在中国传统官式和民居中都具有统治地位,尤其是在民居中,在中国流传广泛, 影响巨大,所谓“家庭”一词的来历就是有家就有庭,由此可见合院式民居在中国的 重要地位。 合院式住宅的普遍采用,与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儒家礼制秩序的哲学理念思想有着 深刻的内在联系。从北方的北京四合院、山西合院到南方的闽南、福建民居或到远离 中央且地处偏僻地区的四川、云南等地的民居,都现存有大量合院民居的实例可考。
2.入口天井 由外部街道空间经宅门进入,入口天井相对于街道空间来说要狭小,而相对于院里 空间又显得开敞。因此, 通过两座宅门空间将入口天井与住宅内、外空间联系起来。 入口天井的布置一般比较简朴。入口井中修饰较少,这样既可突出宅门的重要性,又 可以充分地表达出入口天井的空间过渡作用。
3.内院天井 云南少数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就是内院天井。这种露天又围护私密、与室 内空间联系极为密切的内院天井空间为人们在此活动提供了绝好的场所, 它使人们既 隔离于外界,但又不脱离自然。
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名称
云南是我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这里的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特别是其山墙立面构造,不仅在建筑形式上有着独特的设计,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针对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的名称进行探讨,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传统建筑的美丽与魅力。
一、飞檐飞檐是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中常见的元素之一。
它一般以木材或石材为材料,用来支撑屋檐,并且在设计上常常呈现出精美的雕刻和装饰,展示了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
飞檐的形状各异,有的呈弧形,有的呈直线,还有的呈斜线,每种形状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是云南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马头墙马头墙是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的一种特色装饰。
它一般位于房屋的正中心,以石材或砖块砌筑而成,形状酷似马的头部,因而得名。
马头墙不仅具有装饰性的作用,更象征着家庭的团结与昌盛,是人们信仰和文化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传统习俗。
三、斗拱斗拱是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中常见的一种形式。
它一般由石材或木材雕刻而成,用来支撑屋檐和加固建筑结构。
斗拱的设计精美独特,常常展现出华丽的装饰图案和精湛的工艺技巧,体现了云南传统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
斗拱不仅具有实用性,更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云南传统建筑的一大亮点。
四、廊柱廊柱是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支撑和装饰的双重作用。
它一般由石材或木材制成,常常做成精美的雕刻图案,展现出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廊柱的形状和样式各异,有的呈方形,有的呈圆形,还有的呈多边形,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是云南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五、檐角檐角是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中的重要装饰元素。
它一般以石材或木材雕刻而成,用来点缀屋檐和增加建筑的美感。
檐角的设计多样,有的呈动物形状,有的呈花草图案,还有的呈人物造型,每种造型都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云南传统建筑中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
六、镂窗镂窗是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中的代表性装饰元素。
云南民居
滇中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
故住房墙厚重。
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正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有些还在正房对面,即进门处建有倒座。
通常为楼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
外墙一般无窗、高墙,主要是为了挡风沙和安全,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
编辑本段“一颗印”的详细描述滇中地区标准的土木结构房屋称为"一颗印",为三间四耳一倒座,实际因经济情况有所增减,正房和耳房均为二层楼房,倒座多数为平房,少数为楼房,但空间极矮。
正房较高,耳房矮一些,这样长辈居住的正房采光就比较好。
中间为天井,多打有水井,铺石板, 作为洗菜洗衣休闲的场所. 为安全起见,传统的房屋四周外墙上是不开窗户的,都从天井采光。
房屋为木料的柱梁为支架,墙体多为夯土墙或土墼墙,建盖时先挖基沟,下石脚,立屋架,上梁(要举行一个仪式并请客的),然后砌墙或打夯土墙,上瓦,最后做内部的楼板,板壁等。
做的好的内外墙均以石灰粉平,一般的仅将内墙粉平。
屋内没什么装饰,好的人家地面可以铺青砖(非常少),一般的就用土打实。
楼板以木板做槽拼装,走起来很响。
楼上的房间分隔和朝向天井的板壁也以木板做成。
正屋前向天井的那一面有厦子,瓦面刚好接上二楼正房的窗户,可以晾晒东西。
图片为近代所建造的“一颗印”民居,为三间两耳无倒座,俗称“小三间”编辑本段主要特点是正房多为三开间1、正方、耳房毗连,正房多为三开间,两边的耳房,有左右各一间的,称“三间两耳”;有左右各两间的,称“三间四耳”。
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2、正房、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很小,很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
正房底层明间为堂屋、餐室,楼层明间为粮仓,上下层次间作居室;耳房底层作厨房、柴草房或畜廊,楼层作居室。
正方与两侧耳房连接处各设一单跑楼梯,无平台,直接由楼梯依次登耳房、正房楼层,布置十分紧凑。
“三间四耳倒八尺”3、大门居中,门内设倒座或门廊,倒座深八尺。
云南哈尼族特色民居建筑——蘑菇房
云南哈尼族特色民居建筑——蘑菇房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
传说远古时,哈尼族人住在山洞里,山高路陡,出门劳作很不方便。
后来他们迁到一个叫“惹罗”的地方,看到漫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不怕风吹雨打,蚂蚁和小虫还在下面做窝,哈尼族人就照着蘑菇的样子盖成了蘑菇房。
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前,哀牢山系东列山峰线南段的东西两麓、元江—红河水系、元江流域下游和藤条江流域的哈尼族建筑,都还是清一色的蘑菇房。
蘑菇房,顾名思义,就是住房状如蘑菇,是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典型哈尼族民居建筑的昵称。
有史以来,哈尼人迁徙到哪里,蘑菇房就盖到哪里,遍布哈尼山乡,经长期的发展与改进,现在的蘑菇房既有传统特色又日臻完善,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构成了一幅奇妙的哀牢山壮景。
房子为木构架土坯墙建筑,它的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夹板将土舂实一段段上移垒成墙,最后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
房子多分为3层,最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
中层铺设木板,被隔成左、中、右3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
哈尼族崇敬火塘,这里的火一年四季从不会熄灭。
常年不灭的火塘便起到了烘干,和增加暖气流上升的作用;火塘及以上的楼层也因而四壁乌黑发亮,火烟味驱虫、杀菌,便于室内粮食及食物的储存,上升的烟气既烘干了茅草顶又减缓了草料发霉。
这也正体现了哈尼人,在多雨潮湿的地理环境中,避免物品发霉腐烂和延长房屋寿命的经验与智慧。
2层至屋顶的空间被称为“封火楼”,因覆盖泥土,既能堆放物品,又防火,通常用来贮藏粮食、瓜豆或者供适龄男女谈情说爱和住宿。
正房一侧和厢房顶部建成平顶式,是吸纳了土掌房建筑的优势,符合山区稻作民族晾晒谷物的实际需要。
屋顶采用草顶和平顶相互迭加的形式,则是风火楼建筑的屋顶风格,有利于防火和防雨。
磨菇房独具一格,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的特点。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江城等地。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都与傣族独特的文化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主要有木结构和竹结构两种。
木结构的民居常见于山区,一般由硬木搭建而成,具有牢固耐久的特点。
竹结构的民居则常见于平原地区,傣族人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将竹材制作成框架,再用竹编或者木板进行填充。
傣族民居通常呈长方形,分为上层和下层。
上层用于居住,下层则用作仓库、养殖牲畜等。
房屋的屋顶多为坡屋顶,一方面可以有效防雨,另一方面也符合傣族的信仰,认为坡屋顶可以贮存家中的好运气。
傣族居住习俗秉持着“无害于己人,利于人他”的原则。
他们尊重自然,注重环保和生态保护。
在房屋的修建中,傣族人常将房屋建在开阔高地上,既可避免洪水的侵袭,又可利用地势的高低差保持房屋内部的通风和照明。
傣族人还会按照风水的原则来选址,选择距离河流、山脉的距离、风向等因素都会被考虑进去。
傣族人民居有着严格的规矩和传统。
在傣族家中,门槛是一道重要的障碍,傣族人认为门槛可以隔离家中的恶神。
进入家中必须跨过门槛,而不是直接踏入。
傣族人的厨房与卧室分开,并且厨房与客厅相连,因为傣族人认为食物和卧室不宜放在一起。
傣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与传承。
在建房的过程中,傣族人传统的建筑技术和传统文化都会被融入保证了傣族民居的独特性和传统特色。
傣族人还举办各种传统活动,如泼水节、傣族歌舞、新年祭祀等,不仅有助于保护传统文化,也为傣族人普及和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机会。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与傣族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环境紧密相关。
通过保护和传承傣族传统文化,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傣族民居的魅力,以及傣族人民的独特生活方式。
《云南的传统建筑》PPT课件
整理ppt
12
合院建筑的产生
中国四合院建筑起源于历史悠久的黄河流域,是传统建筑形式的典型代表。传统四 合院建筑基本采用“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左右两厢”的建筑格局,从自然环境、社 会结构和文化观念等方面很好地满足¨『人们社会活动和家庭生活的需要,因此合院 式建筑在中国传统官式和民居中都具有统治地位,尤其是在民居中,在中国流传广泛, 影响巨大,所谓“家庭”一词的来历就是有家就有庭,由此可见合院式民居在中国的 重要地位。
半颗印与并联方式
整理ppt
6
三坊一照壁
“三坊一照壁”。“三坊”, 即三合院。“照壁”,即三合 的三边,由正面的主房与两侧 的厢房构成,它的第四边是一 个照壁,照壁正面对主房。整 座民居的平面为方形,三边房 及照壁都面向其所圈合而成的 庭院天井。汉族三合院的第四 个边为院墙或不设院墙,白族 的这种民居模式与之相似而又 具有创造性,即以照壁为主房 正面的对应之“屏障”,显示 出其民族特色。
另外,在云南民居中照壁尤其受到重视。在传统合院中照壁主要是 起遮挡视线的作用,而在云南照壁往往是庭院装饰中的重点。照壁在 使用功能上有遮挡穿堂风和反射阳光的作用,因云南风大,因此照壁 可有效的遮挡对正屋的穿堂风。
在云南的台院民居中,檐廊是居住空间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檐廊在 北方合院民居中只起雨天联系交通和保护墙体不受潮的作用,而在云 南檐廊作为一种可供生活作息的灰空间是必不可少的,每在正午同头 当空和阴雨天气时,人们就在檐廊活动,比避居室内要更加舒适。
2.抗震
云南合院民居往往使层高降低、重心下降。白族合院民居采取了“生起”与“收分”之法。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艺术
西部民居采风 (三)辛克靖云南少数民族建筑艺术云南历史文化悠久,在旧石器时代有元谋猿人。
新石器时代,云南大部分地区就有各族的先民活动。
公元前1260年左右商代新石器文化遗址证明,当时已形成一个较大的村落,人们已会建造简单的木构架房屋。
风格各异的建筑结构云南各少数民族传统木结构,有抬梁、穿斗、井干、人字木屋架,密梁平顶五种。
抬梁,穿斗式木构架为白族,彝族,纳西族所采用,如白族,纳西族的 三坊一照壁 即三合院, 四合五天井 ,即由四坊组成的四合院。
较大住宅则由几个三合院或四合院纵向或横向组成重院,彝族、哈尼族也大体相同。
人字木屋架为傣族竹楼中所用,密梁平顶用于土掌房,受汉族影响的白族、彝族、纳西族、哈尼族民居,与汉族建筑一样能做到建筑功能、结构和艺术的统一。
傣族、景颇族、德昂族、布朗族、基诺族为干阑式建筑结构,呈现出通透,灵活的建筑风格。
彝族、哈尼族,全部或局部采用土掌房,用毛石脚,夯土或土坯墙,密梁铺草抹泥楼面,平屋顶结构,房屋组合符合地形,高低错落,朴素优美,富于变化。
呈现出深厚朴实的建筑风格。
采用平房的佤族、拉祜族民居用土坯墙或竹笆墙草顶,呈现出原始粗犷的建筑风格。
井干式民居建筑,是古代井干式建筑形式的残余,多为居于高山林区的少数纳西族、傈僳、普米族、独龙族、藏族和彝族采用。
可就地取材,不受经济条件限制,施工简单,利于抗震,是一种用木头叠起来的木楞房,如张衡 西京赋 , 井干叠而百层 ,这种建筑具有原始、古朴、粗放的建筑风格。
一颗印 民居建筑,是以天井为中心,由正房、东西厢房(俗称单房)及入口门廊组成封闭的四合院。
瓦顶、土墙平面和外观方方如印,故称 一颗印 。
正房三间,两层,前有单层廊(称抱厦),构成重檐屋顶。
两边耳房为二层,吊厦式,称 三间两耳 ,主房屋顶稍高,双坡硬山式。
厢房屋顶为不对称的硬山式,分长短坡,长坡坡向内院,在外墙处,作一小转折成短坡,坡向墙外。
所有房间均朝向天井采光通风,外墙多不开窗,仅在云南彝族一颗印民居二楼有个别小窗,形成封闭式的外端,前围墙颇高,常达厢房上屋檐口,围墙正中立一大门。
云南特色民居:木楞房系列之纳西族的木楞房
云南特色民居:木楞房系列之纳西族的木楞房木楞房是纳西族传统的住房形式。
以圆木为材料,平齐长度,两端砍出接口,首尾相嵌,构成四面墙体。
然后再架起檩条,铺上木片瓦,压上石块,在墙体圆木间的缝隙抹上牛粪或泥,以避风寒。
泸沽湖畔的木愣房多由四排房屋组成大小不等的四合院,正房是家人就餐、起居、储存粮食和杂物的地方,左边是经堂,右边是畜厩,对面是一幢两层楼的房屋,楼上分为若干间小屋,是成年男女与“阿夏”(情人)偶居的地方。
明代始,丽江已出现宏伟壮观的瓦房建筑,徐霞客在游记中详细记述了它的规模。
清代,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汉、白、藏等民族的建筑技术、风格不断被吸收,“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土木或砖木结构的瓦房,在城镇和坝区及河谷地带的农村流行起来。
满楼是汲取藏族建筑风格特点的另一种民居,在永宁、三坝较为普遍。
另一种传统的民居井干式木楞房,在山区还较多地保留着。
大研镇古城,典型地反映了纳西族博采众长形成自己民族风格的建筑艺术,于1997年2月4日列入联合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滇西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
其中,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
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
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
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
农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与城镇略有不同。
一般来说三坊皆两层,朝东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厢房一坊楼下住人,楼上作仓库,朝北的一坊楼下当畜厩,楼上贮藏草料。
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还兼供生产(如晒谷子或加工粮食)之用,故农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砖石铺成。
此外,纳西民居中最显着的一个特点是,不论城乡,家家房前都有宽大的厦子(即外廊)。
厦子是丽江纳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组成之一,这与丽江的宜人气候分不开。
因而纳西族人民把一部分房间的功能如吃饭、会客等搬到了厦子里。
昆明旅游攻略 探秘云南民俗村
昆明旅游攻略探秘云南民俗村昆明旅游攻略探秘云南民俗村云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独特而美丽的省份,拥有壮丽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作为云南省会,昆明是许多游客的首选目的地。
不仅因为它的气候宜人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还因为这座城市可以作为探秘云南民俗村的起点。
本文将为您介绍如何在昆明旅游中深入了解云南民俗村。
1. 到达昆明-----------------------------------您可以选择乘坐飞机、火车或长途汽车等交通方式到达昆明。
无论您选择哪种方式,昆明都有现代化的交通系统,以及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可以帮助您到达目的地。
一旦抵达昆明,可以选择租车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云南民俗村。
2. 云南民俗村简介-----------------------------------云南民俗村是一个室内外结合的旅游景区,以展示云南多样的民族文化为特色。
在这里,游客可以了解到云南各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
云南民俗村分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展示了不同民族的特色建筑、服饰和生活方式。
3. 云南民俗村的景点介绍-----------------------------------3.1 彝族村落展区在彝族村落展区,您可以欣赏到彝族人民的居住建筑、独特的民族舞蹈和手工艺品。
这里还提供土族的传统舞蹈表演和当地美食,让您能够深入了解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
3.2 哈尼族村落展区哈尼族村落展区展示了哈尼族传统房屋建筑、农耕文化和传统服饰。
您可以参观他们的家庭农场,了解哈尼族人民的种植、饲养和制作传统工艺品的方式。
3.3 白族村落展区白族村落展区重点展示白族人民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和传统节日。
您可以参观到他们的特色建筑、享用当地的美食,并观看白族传统舞蹈表演。
4. 探索云南民俗村的建议-----------------------------------4.1 参加民族活动在云南民俗村,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活动和表演,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歌曲和戏剧等。
云南民居
滇中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
故住房墙厚重。
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正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有些还在正房对面,即进门处建有倒座。
通常为楼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
外墙一般无窗、高墙,主要是为了挡风沙和安全,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
编辑本段“一颗印”的详细描述滇中地区标准的土木结构房屋称为"一颗印",为三间四耳一倒座,实际因经济情况有所增减,正房和耳房均为二层楼房,倒座多数为平房,少数为楼房,但空间极矮。
正房较高,耳房矮一些,这样长辈居住的正房采光就比较好。
中间为天井,多打有水井,铺石板, 作为洗菜洗衣休闲的场所. 为安全起见,传统的房屋四周外墙上是不开窗户的,都从天井采光。
房屋为木料的柱梁为支架,墙体多为夯土墙或土墼墙,建盖时先挖基沟,下石脚,立屋架,上梁(要举行一个仪式并请客的),然后砌墙或打夯土墙,上瓦,最后做内部的楼板,板壁等。
做的好的内外墙均以石灰粉平,一般的仅将内墙粉平。
屋内没什么装饰,好的人家地面可以铺青砖(非常少),一般的就用土打实。
楼板以木板做槽拼装,走起来很响。
楼上的房间分隔和朝向天井的板壁也以木板做成。
正屋前向天井的那一面有厦子,瓦面刚好接上二楼正房的窗户,可以晾晒东西。
图片为近代所建造的“一颗印”民居,为三间两耳无倒座,俗称“小三间”编辑本段主要特点是正房多为三开间1、正方、耳房毗连,正房多为三开间,两边的耳房,有左右各一间的,称“三间两耳”;有左右各两间的,称“三间四耳”。
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2、正房、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很小,很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
正房底层明间为堂屋、餐室,楼层明间为粮仓,上下层次间作居室;耳房底层作厨房、柴草房或畜廊,楼层作居室。
正方与两侧耳房连接处各设一单跑楼梯,无平台,直接由楼梯依次登耳房、正房楼层,布置十分紧凑。
“三间四耳倒八尺”3、大门居中,门内设倒座或门廊,倒座深八尺。
云南民居特色建筑有哪些?
云南民居特色建筑有哪些?云南民居建筑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最能生动直观地呈现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这里有翠竹芭蕉掩映、云烟缭绕的傣家竹楼;有青山白云绿水相互映衬、白壁灰瓦、精美别致的白族庭院;有在深山密林中半隐半露、古拙大方的木楞房;有屹立在雪山草地之间、牛羊马犬来往其下的雄伟庄重的藏族民居;有精巧的汉族、彝族“一颗印”;有简洁朴素的土掌房等等,形态各异,风格不一,形成了云南特色的民族民居文化。
竹楼干栏式建筑,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
在云南俗称为竹楼,顾名思义,是以竹为主要材料建筑而成的,不过实际中大部分是用木材建成的,真正竹子的极为少见。
傣族的竹楼一般用数十根木柱作支撑主架,在离地2米多高处铺楼板。
楼分上下两层,楼下无围墙,是拴牲畜、养家禽和堆放农具的地方。
楼上住人,木墙缝隙较大,既采光又通风,所以一般竹楼都没有窗户。
竹楼的一端设有楼梯,拾阶登楼,先是走廊,正面是阳台。
室内以木板隔成堂屋和卧室。
楼顶呈A字形,覆盖以茅草编成的“草排”。
整个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版纳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竹楼除傣族居住外,生活在湿热地区的德昂、布朗、基诺、拉祜、佤、景颇等民族也大多居住。
在西双版纳、德宏、思茅、临沧等地,傣族等少数民族的村寨大多是由竹楼构成的,各民族的式样略有不同。
传统民居在古代云南,经济发达,文化积淀丰富的地方,白、彝、纳西等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一正两耳”、“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颗印”等形式的土木结构建筑。
“一正两耳”是一幢两层楼边上再挂两间平房;“三房一照壁”的平面是三幢互相垂直的两层楼房,和一面照壁的结合,大门开在照壁旁;“四合五天井”是由四幢两层楼房的垂直配合,围出一个大天井,两幢楼房的交接处又围出一个小天井,并附一个楼阁,合计为五个天井。
房基一般用方石砌成,稳固牢实。
门窗墙多以木雕和彩画来装饰,形象优美,技艺精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云南民族宗教建筑
2佛教建筑。 C藏传佛教,也称喇嘛教。主要分布于滇西北部的迪庆 及丽江等地。多有以唐喀为代表的绘画。 喇嘛寺的特点是将藏族碉房的灵活布局与汉族的轴线式 布局相结合,按“都纲法式”的建筑形制建造,平面是 个“回”字形空间,上小下大 。 通常由经堂、佛殿、嘎夏、扎仓、康村组成。 香格里拉的松赞林寺(归化寺)。 喇嘛塔为覆钵式,主要由台基、塔刹、塔身构成。
二、云南民族民居建筑 Nhomakorabea
6土掌房平楼。土掌房,即密楞上铺柴草抹泥的 平顶式房屋。一般为长方体或正方体,房体厚实, 土木结构,两层或三层。墙壁为纯粹土坯垒砌或 泥土夯成的墙体。 土掌房的特点是:一是取材容易,造价低廉;二 是隔热避暑,防寒保暖;三是操作简单,结构合 理,可分期建盖施工。 彝族土掌房和哈尼族“蘑菇房” 。
三、云南民族宗教建筑
1原始宗教建筑。云南的原始宗教建筑具有直观性,往 往以可以感知的自然现象为依据修建,具有面积小,机 构简单,造型水平低的特点。 A寨神或天神祭祀物:傣族和佤族的寨心、寨神庙; B祖先祭祀物:彝族的中柱 ; C保佑生育和生殖崇拜祭祀物 :永宁摩梭人的雕刻木祖; D农耕神祭祀物:哈尼族小神房等。
二、云南民族民居建筑
1架空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既可抵御虫侵害, 还可防潮防湿,避洪灾,同时有利于通分散热。 云南各民族的干栏式建筑也各有特色,如傣族的 竹楼,傈僳族的“千脚落地屋”,景颇族的“矮 脚长屋”,壮族的“吊脚楼”,德昂族、佤族的 具有弧形屋面的干栏式住房等。 傣族的竹楼是干栏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因所处地 区的不同又可分为一下几种:西双版纳型;孟连 型;瑞丽型;金平型。
二、云南民族民居建筑
5平顶碉式建筑。其构造为平顶土墙,墙体下厚 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平顶碉式建筑一般二至三 层,层次错叠地建于高山陡坡之间。 平顶式住屋的特点是:一是建造经济、便捷,分 层设柱,各屋自成体系;二是楼面、屋面均以土 添实,保温隔热性能好,冬暖夏凉;三是注重白、 红两色,外观精美。 平顶碉式建筑是以藏族民居为代表 。
一、云南民族建筑的历史演进
南诏、大理国时期,井干式和土掌房等带有更多 本土色彩的建筑形式在滇西南、滇南地区也多有 分布。由于受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影响,滇南傣、 布朗等族生活的地方也出现了许多具有异域风格 的佛教建筑,如“缅寺”和尖笋形、圆形的佛塔。 元明以后,汉式建筑在云南地区的影响更大,并 成为很多地方建筑的主体形式。
二、云南民族民居建筑
2木楞房——井干式木结构建筑。在滇西北地区, 居住井干式住屋的民族主要有普米族、纳西族和 部分怒族、藏族、彝族、白族等民族,其中尤以 普米族和纳西族的井干式建筑最具代表性。 普米族的井干式建筑。 纳西族木楞房有三种,永宁摩梭人的木楞房、白 地纳西族的木楞房和金沙江畔纳西族的木楞房。
三、云南民族宗教建筑
2佛教建筑。 B南传上座部佛教: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和临沧等地。西 双版纳地区的缅寺由佛殿、寺门、前廊、经堂、僧舍、 鼓房和佛塔等建筑组成,多为东西纵向布局,没有严格 的对称和对中要求。德宏地区的缅寺一般由佛殿、泼水 亭和僧舍几部分组成,平面布局更为自由灵活。 比较有代表性有景洪曼阁佛寺,临沧沧源广允寺等。 缅塔由塔座、塔身和塔刹组成。
二、云南民族民居建筑
1架空干栏式建筑。 从汉魏至明清,干栏式建筑大致分为全楼居、半 楼居和地居三种类型。 一般认为,干栏式建筑由古越人及其先民所创建, 是古越人的传统建筑。 干栏式建筑在云南分布很广,现主要流行于居住 在滇西德宏、澜沧江下游亚热带地区的傣、德昂、 景颇、拉祜和佤族当中。
二、云南民族民居建筑
2木楞房——井干式木结构建筑。以圆木(或方 木)在方形平面的四个边上从底到顶,一层一层 (或者说一根一根)地垒叠起来,然后再加顶盖 而成的建筑。 木楞房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壁体围合的空间具有 良好的保暖性;二是简单的构造适用不同坡度地 段的建盖;三是井干壁体坚固,可以防兽;四是 结构整体性能好,可以防震。
云南民族建筑文化
一、云南民族建筑的历史演进 二、云南民族民居建筑 三、云南民族宗教建筑 四、云南民族城市建筑 五、云南民族建筑的多样性 六、云南民族建筑的文化内涵
一、云南民族建筑的历史演进
从历史的角度追溯,云南地区远古先民曾经历了 穴居半穴居、地面起建粘土木结构住屋、干栏式 住屋等建筑形式。 青铜时代,云南地区出现了干栏式住屋形式 。 东汉时期,砖瓦、石灰等材料开始被运用于建筑 当中 。 南诏、大理国时期,汉式建筑在云南地区有了更 广泛的传播。
三、云南民族宗教建筑
2佛教建筑。 A汉传佛教 :主要分布在大理、昆明、楚雄、曲靖和玉 溪等地。云南汉传佛教寺庙建筑的基本模式是:将主要 建筑摆在南北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 殿、法堂。 具有代表性的有昆明圆通寺、邛竹寺,大理感通寺、观 音寺,晋宁盘龙寺等。 云南汉式佛塔以密檐式最为多见,如大理三塔。 幢也是从印度传入的佛教建筑物,其造型和功能介于塔 和纪念柱之间。
二、云南民族民居建筑
3“一颗印”民居建筑。所谓“一颗印”,即由正房和厢 房组成,瓦顶土墙,平面和外观方方如印。 云南的“一颗印”总体特点是:住房方正匀称,平稳朴 实,厢房屋面分长短坡。长坡向内,短坡向外,加强立 面的向心感,突出大门入口。住房空间有高低主次之分。 汉族的“一颗印”民居集中在昆明地区。 昆明地区的回族、蒙古族和彝族也借鉴了“一颗印”形 式。
二、云南民族民居建筑
4“三坊一照壁”民居。在纵轴上建筑正房,正房两边安 置小于正房的厢房,与正房形成“门”字状,再面对正 房建一照壁与厢房相连接,构成的封闭式院落。 “三坊一照壁”的特点:一是具有独特的平面布局;二 是具有牢固的房屋结构,抗震(木锁)防风防火(带封 火檐外墙工艺);三是具有精美的外观装饰;四是体现 合理的房屋设计,入口曲折变化,厅廊的设置,院内各 房房屋既独立又联系,便于分期修建。 是大理白族合院式住房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