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度语言文字发展史看中国
在民族文化方面,中国和某个国家有什么对比之处?
在民族文化方面,中国和某个国家有什么对比之处?中国和印度在亚洲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经历了多次变迁和交融。
两国文化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一、宗教信仰的异同中国和印度都拥有众多的宗教信仰,但印度相对于中国来说更加多元化,并且宗教在当地文化中的影响力更大。
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锡克教、耆那教等诸多宗教都在印度境内盛行。
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中主要信奉儒教、道教和佛教。
二、语言文字的异同印度拥有众多的语言文字,但印地语是印度的主要语言。
而汉字是中国的代表性文字。
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高度的艺术价值,被视为东方文化的象征。
三、饮食文化的异同中国和印度的饮食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
印度人以素食为主,其中印度教徒比较严格遵守素食主义。
而中国则有着多种口味的饮食文化,特别是四川、广东、北京等地都有独特的地方风味。
四、传统节日的异同印度的节日与传统习俗都带有神秘主义色彩,比如印度教的那罗教节和光明节等都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则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它们大多有着明确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五、艺术文化的异同中国和印度在艺术文化方面也有所不同。
中国艺术以书画、工艺品和戏曲等为代表,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
而印度则以雕塑、绘画和音乐舞蹈等为代表,表现出印度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之,中国和印度在民族文化方面各有千秋,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本质的不同。
这些文化差异使我们更能欣赏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同时也能为我们的文化交流提供更多的机会。
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中印两国是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邻国,在文化交流方面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的汉朝与印度的孔雀王朝便建立了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在经济、政治、宗教等领域,中印两国都有着广泛而深入的互动和交流。
一、历史文化交流1.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是中国和印度之间最重要的文化交流之一。
公元1世纪初,佛教传入中国,获得了汉朝皇帝的支持和广泛的传播。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也随之增加。
隋朝大业年间,第一批印度的佛教文献被翻译成中文。
唐朝时期,印度佛教大师玄奘(唐僧)来到中国,将印度的佛教经典翻译成了中文。
这些翻译出版的佛典,对中国的佛教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2.印度教影响中国印度教虽然并没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但其某些元素仍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影响。
例如,佛教传入中国的同时也传入了印度的瑜伽术,使中国的养生术和宗教更加充实和丰富。
此外,印度教的神话故事也一定程度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和艺术。
3.博物馆的成立中国和印度都有许多博物馆展示各自的文物和历史。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故宫博物院与印度的塔基拉玛宫博物馆分别签署了文化交流协议,在相互间进行了多次文物的交换展览。
此外,为加强文化交流和合作,中国还在印度开设了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中心。
虽然在历史上中印两国有着悠久而广泛的文化交流,但在现代世界化的浪潮下,中印两国在文化交流方面面临着更广泛、更深入的挑战与机遇。
1.文化交流的发展近年来,中印两国在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交流日渐频繁。
许多中印两国的学者、艺术家、演员、作家等相互访问并举办文化交流活动。
例如,印度的泰姬陵等著名古迹在中国进行了展示,中国则派遣了艺术家等前往印度举办艺术活动,加强了两国文化互相的了解和交流。
2.科技合作的发展随着世界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印两国在科技领域的合作也逐渐加强。
在此方面,两国之间的合作逐渐从技术转移到了基础研究,从单个项目合作到产业链、价值链的整合,为两国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古代中国与印度文化的区别和互补
古代中国与印度文化的区别和互补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两个最古老、最文化深厚的国家,文化遗产丰富,但两种文化有着相似的地方和不同的文化差异。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和印度文化的区别和互补。
一、文化背景中国文化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中国周文化。
周文化以祭祀和礼仪为核心,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封建官僚制度。
这种体制持续了两千多年,直到中国的1911年民主革命。
印度文化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
哈拉帕文明是印度的城市文明,大约在2500年前,这个文明兴盛了一千多年,然后消失了。
之后,古印度文化被婆罗门教、佛教和其他宗教影响而演变。
佛教在古印度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于前三世纪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宗教信仰中国的传统宗教是儒教、道教和佛教。
其中儒教是中国文化的奠基之一,讲究“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
道教注重禅定和长寿,提倡“无为而治”和“自然主义”。
佛教则强调慈悲心和缘起性。
佛教自前三世纪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发挥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印度的传统宗教主要是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
婆罗门教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强调神秘主义、种姓制度和轮回转世。
佛教强调慈悲心和缘起性,耆那教则强调非暴力和宽容。
三、哲学思想中国有很多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儒家强调“仁爱”和“礼仪”,讲究道德经典《论语》和《大学》。
道家强调“道”,注重禅定和自然主义。
墨家强调“兼爱”,反对战争和武力。
这些思想影响着中国社会和文化,同时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印度哲学思想主要有六个经典,分别是《吠陀》、《奥义书》、《生命之书》、《梵学》,以及瑜伽和佛教。
这些经典强调“梵”和“自我解脱”,注重辩证思维、种姓制度和误解的问题。
这些哲学思想对印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世界文化的宝库。
四、艺术文化中国和印度的艺术文化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如舞蹈、音乐、绘画和雕刻等。
中国和印度的历史和文化关系
中国和印度的历史和文化关系中印两国虽然拥有不同的文化、宗教和语言,但他们的历史交流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两国之间的往来与交往曾经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
本文将探讨中印两国的历史和文化关系,并梳理这些事件中所蕴含的共性和差异。
古代时期:文化交流和互相学习中印两国古代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当时中国的商代末期和周朝初期,印度的吠陀时期(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500年)正有一定的文化和贸易交流。
据《史记》记载,汉朝时期,一位叫做佚名的汉使曾经到过印度,这标志着两国之间的正式接触开始出现。
在古代,文化交流是中印关系中重要的一环,两国文明传承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推动了它们的发展。
例如,印度的佛教和耆那教在公元前三世纪传入中国,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发展,形成了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秦始皇时期,印度国王善无畏遣使来华,与秦始皇交好,并从中国学习了建筑、制陶和饮食等方面的技术和文化。
在汉武帝时期,印度使臣谒见汉武帝,为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而在唐朝时期,印度的数学、化学和天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先后传入中国,标志着两国联系的更加深入。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两国当时均为世界上最为富有的经济体之一,两国之间的贸易相较于其他国家而言更为频繁。
历史学家曾经称之为“印度海洋贸易”。
中世纪时期:纷争和对抗中世纪时期,中印关系的发展出现曲折,这其中包括了土地争端、宗教差异以及文化互相影响的因素。
在印度教传入中国后,印度教和佛教两种宗教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在唐朝时期,大唐传入的佛教曾经成为了中国社会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在平安时期的日本,佛教还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和文化。
中世纪时期的中印关系也受到了地缘政治和经济上的制约。
印度在那个时期曾经是世界上最为富有的自然资源产出地之一,中国的大量人口和长期的黄河洪水造成的土地限制导致了对印度资源的需求,这局面也逐渐演变成了争夺。
印度和中国的文化差异
印度和中国的文化差异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精神象征,是民族的瑰宝。
印度和中国作为亚洲两个重要的国家,拥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
然而,由于历史、宗教、地理、社会结构等因素的不同,印度和中国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文化差异。
本文将从道德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饮食习惯和社交礼仪等方面探讨这些差异。
一、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印度,道德观念一直与宗教紧密相连。
印度人信奉各种各样的宗教,如印度教、佛教、锡克教等,这些宗教对于印度人的道德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印度人注重家庭尊重和孝顺,尊重长辈,在家庭中,年长者的意见往往是至高无上的。
此外,印度人也非常注重对待客人的礼遇,视之为天职。
相比之下,中国的道德观念则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孝敬父母、尊重师长一直被视为美德。
此外,中国人也十分重视“礼”,尤其是在社交场合,注重礼仪礼貌。
中国人努力追求和谐与稳定,他们强调团队合作、集体主义和忍让精神。
二、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塑造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因素。
印度和中国都拥有着丰富而多元的宗教信仰。
在印度,印度教是最主要的宗教,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
印度教有众多神祇和教派,每个神祇都有自己的信仰和仪式。
此外,佛教、锡克教也在印度广泛传播。
印度的宗教信仰对于印度人的生活和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比之下,中国主要以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为主要宗教。
佛教和道教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则对中国社会和道德观念产生了重要作用。
然而,尽管佛教和道教在中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相对较弱,大部分人更注重实际生活和价值观。
三、语言文字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人们沟通的工具。
印度和中国拥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文字。
在印度,印地语被认为是最主要的语言,是印度官方语言之一。
除了印地语,印度还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语言,如泰卢固语、孟加拉语、泰米尔语等。
此外,在印度南部,英语也被广泛使用。
在中国,汉族的主要语言是汉语,包括普通话和方言。
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中印两个国家在文化交流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代,中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
在汉代,中国和印度的交流就开始频繁起来,这不仅有助于古代两国之间的贸易合作,也促进了互相之间的文化交流。
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达到了高峰。
公元5世纪初,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学者渴求印度在佛法、医药、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到印度求学,使得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
从唐代开始,中印两国之间的国际交流更加频繁。
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增加,文化交流也随之增多。
在近代历史中,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却受到了一些限制。
在殖民统治时期,印度受到英国的殖民统治,直到1947年才取得独立。
与此中国也遭受日本侵略和内战的困扰。
这些事件带来了一段时间的中印之间的隔离,限制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中印文化交流在20世纪后期得到了重新的推动。
建交以来,中印两国政府积极推动文化交流。
1988年,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问中国,两国签署了关于加强文化交流的协议。
自此以后,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
现在,中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已经变得更加频繁和多样化。
每年都有大量的文化交流活动在两国之间举行,例如文化节、艺术展览、电影节等。
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两国文化的传播,也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中印两国之间的教育交流也得到了重视。
中国政府设立了一些奖学金项目,以资助印度留学生在中国学习。
许多印度学生也选择到中国留学,来了解中国的文化和语言。
在科技领域,中印两国也有着广泛的合作。
双方经常举办科技研讨会和交流活动,共同致力于解决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
中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合作领域。
中印两国政府和人民都非常重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努力加强两国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希望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印文化交流能够不断取得更大的发展和成果。
印度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印度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至少在公元前2世纪以前,中国就与印度有了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
在我国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时,印度古人就用“秦”来称呼中国,并与中国进行丝绸贸易。
大约在公元前后,佛教已从印度传入中国。
关于佛教传入的具体时间,历史学界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一般倾向于这两种意见:一则为西汉哀帝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支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
二则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中天竺和尚摄摩腾和竺法兰,“白马驮经”来到洛阳,翌年在洛阳建白马寺。
不管怎么说,佛教在公元前后已传到我国是比较可靠的。
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印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到了我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与印度的文化和贸易往来达到鼎盛期。
在中印文化的交往中,许多拜佛求经的香客和学者络绎不绝地往来于中印之间。
为求宗教真理,他们跋涉戈壁沙漠、穿越丛林峻岭、翻过喜马拉雅山,历经千辛万苦、千难万险,——这是一条十分漫长、艰苦而充满危险的旅程。
不知有多少印度人和中国人未能达到终点而死在途中,据说这些香客的死亡率高达90%。
在中印文化交流中,有许多着名的佛教学者为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例如,在印度学者中,以摄摩腾(1世纪)、鸠摩罗什(5世纪)、舍那掘多(5世纪)、菩提达摩(6世纪)为代表,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把大量的佛教梵文经典翻译成汉文,同时还通过佛典把许多印度教文化传入中国。
在隋唐时代,大批的印度僧人居住在中国,据说在6世纪,单在洛阳境内就曾有三千行以上的印度和尚和一万户印度家庭。
可见,当时中印文化交流的规模之大。
此外,在赴印度取经的中国佛教学者中,最着名的是法显(5世纪)、玄奘(7世纪)和义净(7世纪),他们不仅从印度带回了大批佛教经典,而且也向国人大量地介绍了印度教的思想与文化。
如,玄奘在他的《大唐西域记》中,这样描绘印度教的教育制度和各种古代科学技艺:“开蒙诱进,先导十二章。
七岁之后,渐受五明大论:一曰声明,释诂训字,诠目流别。
印度与中国东方文化的异同对比
印度与中国东方文化的异同对比在全球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印度和中国作为拥有悠久历史和重要文化遗产的国家,在东方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印度与中国的东方文化进行对比,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一、宗教信仰1. 印度:印度是一个多神教的国家,其中印度教是最主要的宗教。
印度教崇拜多神,有各自的特定形象、事迹和象征物。
2. 中国:中国的宗教主要包括佛教、道教和一些传统的民间信仰。
佛教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道教则重视个人修养和追求长生不老。
二、语言文字1. 印度: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语言之一,主要使用印地语和英语。
此外,每个邦也有自己的官方语言,如孟加拉语、泰米尔语等。
2. 中国:中国的官方语言是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
此外,中国还有许多方言和少数民族的语言。
三、哲学思想1. 印度:印度的哲学思想深受印度教和佛教影响,强调个人心灵的觉醒和灵性的发展。
例如,印度的瑜伽和冥想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
2. 中国:中国的哲学经典主要有儒家、道家和法家等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行和道德准则,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道的追求,法家思想则注重法律和秩序。
四、艺术与文学1. 印度:印度的艺术和文学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例如印度舞蹈和音乐普遍崇尚宗教故事的演绎。
印度文学中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戏剧《梨园春》享誉国际。
2. 中国: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包括京剧、杂技、中国画等。
文学方面,中国有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以及唐诗宋词等经典作品。
五、饮食文化1. 印度:印度人以素食为主,大部分宗教信仰禁止吃牛肉。
辣味是印度菜肴的重要特点,如咖喱和香料的使用非常普遍。
2. 中国:中国饮食文化悠久,八大菜系各具特色。
中国人崇尚均衡饮食,讲究营养和口味的搭配。
六、社会礼仪1. 印度:印度社会对家庭和长辈的尊重有很高的要求。
印度人在面对长辈或重要场合时会合十礼(合手鞠躬),并遵循身份和阶级的规范。
2. 中国:中国社会注重家族和尊重长辈,也有许多传统的社交礼仪,如敬茶、鞠躬、让座等。
印度文化在中国的传承与影响
印度文化在中国的传承与影响中国和印度都是古老的文明,两者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自古以来,两国之间的交流在不同领域都有所体现,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领域。
印度文化在中国的传承和影响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主题,也是一个充满魅力和独特性的话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印度文化在中国的传承与影响。
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是印度最伟大的信仰之一,也是印度文化在中国传承的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佛教经印度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重要事件。
佛教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中国的信仰,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化。
佛教的传承在中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如少林寺所传承的绝技,体现了佛教在中国古代所形成的一种特有形式。
佛教的传播也带来了印度文化艺术的传播,印度文化在中国的传承和影响在这方面很明显。
佛教寺庙中的塑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佛像雕制尽显了印度文化深厚的影响。
这些印度雕像的传世有着很高的价值,不仅在中国国内受到宝贵的珍视,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重视。
二、印度文化对汉字的影响印度文化对汉字的影响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汉字的诞生和发展也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但是在历史上,印度文化对汉字的影响不可避免。
印度文化在中国的传承和影响在汉字方面,主要体现在佛教经文、典籍等方面。
印度文化的影响促进了汉字的繁荣和表现力的提升,以至于汉字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国际通用的字形之一。
三、印度与中国古代经济交流印度和中国都是古代文明古文化领域中的大国,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两国间的特定重点。
印度文化在中国的传承和影响,除了在佛教和语言方面影响较深之外,还在贸易、建筑、雕刻、服饰等方面有显著影响。
中国古代逐渐发展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并在古代时代与印度之间有大量贸易,典型的例子是丝绸之路,使二国的文化基础日渐巩固。
印度文化的建筑风格在中国也留下了许多痕迹,例如庙宇和陵墓建筑。
建筑实践中,许多的印度风格,例如典型的印度寺庙影响了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发展。
古代印度文化的演变和对中国文明的影响
古代印度文化的演变和对中国文明的影响印度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文化也因此产生了许多的传奇和神话故事。
印度文化和宗教的发展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500年前后,这个时期印度波斯人的到来,以及印度波斯语言、印欧语系、维达语和梵语的交融,极大地促进了印度文化和宗教的发展。
最初的印度信仰毫无疑问是原始宗教,这一宗教思想极其简单,主要以求生存为基础,不过这并不影响它不断地发展。
后来,印度佛教的兴起对于整个印度的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佛教主要着重于慈悲、反思和生命的平衡,这些思想在印度和中国都得到了广泛传播。
特别是关于修行和思想方面,印度佛教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古代印度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于中国文化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了现代。
对于世界宗教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梵语是印度的一种古老语言,也可以说是整个印度文化的基础。
在公元前400年左右,佛教的发展给这种语言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在语言学、文学、哲学、历史、审美和宗教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语言学方面,梵语的复杂性和规范的语法促使印度梵科学的蓬勃发展。
在文学方面,梵语的文学作品也一直是印度文化的瑰宝,比如史诗《罗摩衍那》和《马哈巴拉塔》。
此外,还有种姓制度的产生和印度教的发展,这是印度文明发展的另一个方面。
在印度教中,人们被划分为四个种姓,这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反映了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这种制度在印度文化、宗教、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印度教在世界宗教中的地位和影响也是极其重要的,同时也给中国文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启迪和启迪。
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尽管中印两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但古代印度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
据文献记载,中印贸易已有2000多年历史。
早在汉朝时期,东西方贸易就已经开始了,然而在当时交易的并不是和欧洲国家的贸易,而是中国和印度之间。
这种交流和贸易给中国文化带来了丰富和多元化的元素,而且这些元素也是属于印度文化和思想的一部分。
古代印度与中国文化的交流
古代印度与中国文化的交流印度和中国作为世界上古老的文明古国,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印度教和佛教的影响下,印度与中国文化有着很多共通点,例如,宗教信仰、哲学思想、艺术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厚的联系。
本文将简要介绍古代印度与中国文化的交流。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公元前5世纪,印度佛教传入中国,被中国人所接受,成为中国信仰哲学的一部分。
当时的中国人认为佛教的人文思想和传统文化相比较是有大致的异同的,他们称呼佛教为“大乘佛教”,佛经被翻译成了汉语,开创了中国佛学的历史。
佛教在中国发展着,由此也促进了汉地与印度的文化交流。
当时的中国文人忙于翻译佛经,同时也翻译了一部分印度分子学、禅宗等书籍,以及一些文学作品和医学著作。
如《空性论》《四百论》等佛教著作就是来自印度。
这些书籍在传播的过程中,被中国人接受、吸收和传承。
例如,佛教概念中的“涅槃”和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天下大同”有很大的相似性,表明古代印度与中国文化有过相互影响。
这种文化交流,为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思想观念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梵文的传播梵文是印度的传统语言,也是佛教信仰中必要的书写语言。
和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一样,梵语是印度文化的精华。
在古代印度和中国两国之间形成的文化交流中,梵文传入中国,也吸收了中国各种文化艺术的影响。
例如,唐代的一位学者王勃就在翻译完佛教经典“楞严经”后创作了《大雁塔前序》一文,这在体裁、思想、语言等方面吸收了大量印度佛经以及唐诗文学的元素,是两国之间交流的重要产物之一。
印度教萨满教传入中国在古代的印度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中,印度教也是另一个重要的传播对象。
印度教被认为是古印度文化的代表之一,它对印度文化影响深远。
印度教传入中国,也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影响。
印度教信仰的基本原则是宇宙的统一,这一思想在中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萨满教也是印度教信仰的一部分,它的灵魂是一种受到动物和自然控制的灵魂,它能够掌控大量的宗教仪式。
这种传统印度文化在中国也产生了相似的表现,例如喜庆之日或丧葬日,人们会举行各种祈求或求神的宗教仪式。
古代中国和印度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古代中国和印度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古代中国和印度被誉为东方两大古国,这两个文明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源远流长。
从早期的丝绸之路到佛教的传入,中印之间的联系在各个领域都有着深厚的渊源和独特的影响。
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历史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前。
早在商代晚期,中国就有与古印度的贸易往来,出现了名为“Yavanas”的印度商人。
这些商人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将印度的香料、丝绸等奢侈品带到中国。
这种贸易往来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佛教”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交流成果。
佛教的传入是中国和印度文化交流的一大里程碑。
公元前5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诸如般若心经、金刚经等经典被翻译成中文,佛教的思想和理念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中。
佛教的流行也影响到了中国的艺术、建筑等领域,佛教寺庙成为了中国山水画的主题,寺庙的建筑风格也在中国发扬光大。
同时,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哲学、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融入了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中。
古代中国和印度在思想理论方面也有着广泛的交流与互动。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教和儒家思想是最为重要和影响深远的两大学派。
而在印度,那些与中国哲学有着相似之处的学派有六派之说、习练度论等。
这些学派在许多重要观点上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比如对人性的理解、对于道德问题的思考等。
中国古代思想家如孔子、庄子等,也与印度的思想家如孟子、释迦牟尼等进行了交流与对话。
通过这些交流,两国的思想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在科学、数学等方面,中国和印度也有着交流与互动。
早在中国古代的汉朝,中国与印度之间就有着互通有无的交流,比如董仲舒曾与印度的舍罕国建立过联系,此外,印度的数学知识也通过传教士和商人的交流逐渐传入中国。
《大衍法》是一本记录了中国和印度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交流的重要著作。
通过这种交流,中国的数学、天文学也受到了印度学者的启发和影响。
总之,古代中国和印度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在各个领域都有着积极的发展。
中华文明与印度文化的异同
中华文明与印度文化的异同中华文明和印度文化都属于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之一。
这两种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一些差异,下面将分别从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来探讨中华文明和印度文化的异同。
一、历史中国和印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历史上,中国国土辽阔,历经了许多王朝的更迭,形成了特殊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而印度则是由许多散居于次大陆的部落组成,经历了很多战争和外来入侵。
印度的政治和宗教体系也非常复杂,有着包括印度教、佛教在内的多种不同信仰。
在初步形成之后,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都有着相对独立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文化主流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成形,具有了自己独特的体系,而印度的文明则是在后来的印度教和佛教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精髓。
但两种文化间也有交流互动,比如在秦朝和汉朝时期,中国曾经和印度打过交道,印度教、佛教也随之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
二、哲学中国和印度都有着悠久的哲学传统,其中的代表性思想分别是儒家、道家和佛家、耆那教、吠陀教、印度教等。
中国哲学遵循伦理、思想和道德的秩序,注重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式,为社会带来稳定和幸福。
而印度哲学强调自我意识的觉醒,通过个人的内省和反省来悟得真理,从而达到解脱和归一的境界。
三、艺术两种文化的艺术形式也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的艺术表现形式较为理性和压抑,主张“中庸之道”,在工艺、绘画、雕刻等方面扎根深厚。
中国的文人精神和士人气质也可以在这些艺术形式中找到。
而印度的艺术则更加的感性和热情,表现力很强,注重色彩和动感。
印度的经典故事、街头音乐、歌舞文化等都是独具特色的代表作。
总体来看,中国和印度的文化在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彼此之间又相互借鉴、相互影响。
但也正因如此,中国和印度文化的差异也就更加鲜明,这也是两种文化的魅力所在。
现在随着两个国家的更近距离的交流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两种文化也将在未来的发展中有更深层次的互动和影响。
古代印度与中国的文化交流
古代印度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古代的印度和中国是两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它们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这种交流不仅在经济和政治层面上有所表现,更体现在宗教、哲学、文学、艺术以及医学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并尝试回顾其中一些重要的事件和人物。
一、佛教的传入佛教是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其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
佛教经过长期的发展与传播,在中国取得了极大的影响力。
而佛教的传入与印度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前2世纪,汉朝时期的中国僧人鸠摩罗什带着佛经从西域传入中国,使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佛教在印度的兴起与婆罗门教的压迫以及人们对彻底解脱的渴望密切相关。
佛教在印度影响了宗教、哲学、文学等领域,并通过佛经和修行方法的传播而逐渐扩散到印度以外的地区。
二、印度文学的传播古代印度的悠久文学传统不仅在本土深受推崇,也透过丝绸之路进入了中国。
其中,《摩诃婆罗多》被誉为是古印度史诗的瑰宝,其故事情节丰富多样,凝聚了印度人民的智慧和思想。
这部史诗通过翻译和解读,被引入到中国,对中国文学的演绎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尤其是在唐朝,一些文士学者开始将印度的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使得中国的文学受到了印度文化的熏陶。
三、医学和数学的交流古代印度和中国也在医学和数学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印度的医学传统以《阿育吠陀》为代表,这部经典被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医学事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印度医学的理念和方法在中国得到了吸收和发展,对中国的医药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此外,印度的数学成就也传入了中国。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印度的数学家无子提耶的《阿耶尔汗迪》和《算经》被译成中文,为中国的数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四、艺术与建筑的交流印度和中国在艺术和建筑方面的交流同样十分丰富多彩。
古代印度以其精美的壁画、雕塑和佛教造像而著称。
这些艺术品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的艺术和建筑风格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与中国相比,印度更注重哪些文化传承?
与中国相比,印度更注重哪些文化传承?众所周知,中国和印度都是拥有灿烂文化历史的国家。
然而,在这两个国家之间,又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
因此,本文从印度文化传承的角度,与中国进行对比,探究出印度更加注重的文化传承。
一、语言文字传承语言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印度人而言,他们注重的是在亚洲广阔的领土上,印度语言的精髓传承,尤其是梵语的传承。
梵语历史悠久,是印度的古代语言,它不仅记录了印度最早的宗教活动,还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
在印度的教育系统中,学生会学习梵语和另一种印度语,在民间的日常生活和宗教仪式上也会使用梵语和印度语。
与之相比,中国的语言文字传承也十分重要,但主要着重在汉字的传承上。
汉字作为表达意思的符号,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汉字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在学校中有相应的课程安排,还会通过流行歌曲、剧集等方式来传承汉字文化。
二、音乐舞蹈传承音乐舞蹈是每个国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印度,音乐和舞蹈是心灵的升华,自古以来一直被视为一种神圣的传承体验。
印度的音乐是印度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展现了印度的历史和传统。
此外,印度的舞蹈也是印度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舞蹈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在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沉淀后成为了一种被广泛传承的文化艺术形式。
在传承的过程中,印度人注重的是将起源于印度的音乐和舞蹈风格沿袭传承下去。
中国的音乐和舞蹈也如同印度一样,深受人们的喜爱。
中国的古代音乐和舞蹈被誉为世界上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现代音乐舞蹈则融汇了各个民族文化的元素。
在现代中国,音乐和舞蹈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样貌,并且在学校中也有相应的课程内容,以促进它们的传承。
三、文学传承文学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表达方式,也是各国文化传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印度,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
据统计,印度现存史诗和文献有300多部,并且这些文献中的大部分都是用梵语书写的。
中印文化的差异
中印文化演变以及特征—印度
雅利安人的文化较之前有了发展,随之出现的是种 姓制度。崇拜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的婆罗门教代 替了信奉自然神灵的吠陀信仰。之后便是列国时期,因 为佛教产生于这一时期,也常称佛陀时期。人们的精神 生活十分活跃,出现了许多哲学和宗教流派,影响最为 久远的就是佛教和耆那脚。
10
中印的伦理以及宗教—中国
儒家道家都是非宗教性的、强调入世的。中国佛教 以禅宗影响为巨,它提倡的“顿悟成佛”以及修养可以 不出家,不打坐也肯定了人的现世。中国人不把幸福放 在遥不可及的彼岸世界,追求的是现实世界的快乐他们 不喜欢那些肉体上的和精神上的折磨。
11
中印的伦理以及宗教—印度
在“人以宗教化群,物以宗教定性” 的印度社会中,宗教色彩极其浓厚,印 度文化就是所谓的“宗教的文化”。姊 崎正治在《印度宗教史》中指出:“所 以最重教权的印度人,在宗教方面反而 有无穷之变化。他们一方面有最极端之 禁欲苦行,一方面又有肉欲之放纵。最 尊重师生的他们又有奖励唯我独尊的思 想。”
7
中印文化演变以及特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印度
印度传统文化的基本的特征是具有高度的精神化和 宗教化,主张人与万物的自然和谐统一,宗教文化在印 度文化中占据重要的作用。
8
中印的伦理以及宗教
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虽然都是以精神追求为主的 文化体系,但它们之间还有一定的区别。中国文化是以 道德为本位的伦理型文化,而印度文化是以信仰为本位 的宗教型文化。
22
演讲完毕,谢谢!
23
12
中印的伦理以及宗教—印度
用王树英的评价 ,在印度宗教几乎就是一切, “教 义与训诫成了一种强化形态的宗教道德,约束我们思想 行为的准则和规 范,所以宗教是一种道德;宗教力图以神 的观念解释世界,解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神之间的 关系,宗教又是一种宗教哲学;宗教的礼仪繁多,不同宗 教在不同阶段其礼仪也有所区别 ,不尽相同但都对人们 的日常生活或人生的不同阶段有着繁多的规定,宗教又是 一种礼仪;宗教为政治起鼓吹作用 ,政治为宗教起推动和 支持作用,宗教又是一种政治团体。
古印度文明与古中国文明有何联系?为何有印度学者提出中国起源论
古印度文明与古中国文明有何联系?为何有印度学者提出中国起源论印度位于南亚,与中国相邻,印度这个国家很早就已经存在,发展历史悠久。
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很多人都以为古印度就是今天的印度,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创造古印度文明的居民是印度半岛的原有的住民,他们在印度半岛繁衍生息,创造了古印度文明,今天的印度人与古印度并没有太大关系。
由于一场大灾难,古印度文明灭绝了,此时一些海上民族来到了印度半岛,他们登陆岛上,在古印度文明灭绝之后,重新建立了新的文明,并且建立了种姓制度,将印度半岛上的原有居民置于整个社会的最底层,为他们服务。
古印度与现在的印度没有太大关系,这个结论大部分人都知道,但是最近却有一个印度学者提出了一个新理论,她认为古印度文明实际上是同为文明古国的中国人的建立的,她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有什么依据来证明这个结论呢?一、古印度文明的诞生公元前两千纪到公元前一千纪这段时期内,这个时期的印度正处于吠陀时代,并且在印度半岛的各个地区已经建立起来了发达的部落组织,到了公元前一千纪的时候,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部落组织逐渐瓦解,瓦尔纳制度逐步建立起来。
公元前600年的时候,瓦尔纳制度彻底确立,古印度进入文明时期,孔雀王朝在不久之后建立。
孔雀王朝末年社会矛盾尖锐,最终这个帝国走向了灭亡。
公元4世纪初,笈多王朝逐渐兴起并且取代了贵霜帝国,在统治者强有力的稳定统治下,印度的社会发展很快,印度地区经济繁荣、国家实力也逐渐增强。
到了公元5世纪的时候,一切都变了,海上民族开始大肆进攻陆上定居文明,侵入印度的是哑哒人,海上民族入侵印度后,大肆破坏印度本来已经初具规模的文明,哑哒人的战斗力比较强大,印度人自然不是他们的对手,哑哒人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到了公元6世纪的时候,哑哒人已经占领了印度的大部分地区,海上民族文明落后,自然不懂如何保存继承印度半岛的原有文明,岛上居民原本的生活遭到了大规模的破坏,古印度文明也遭受到了沉重打击。
中国和印度的民族语言有什么不同?
中国和印度的民族语言有什么不同?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两个大国,语言上的差异也是不可忽视的。
虽然中文和印第安语是两个不同的语言体系,但它们在结构、词汇和语法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中国和印度的民族语言在哪些方面有所不同:1.语音系统上的区别汉语拥有四声,而印度语则没有声调之分,更偏重于语音的连音和轻重音的处理。
印度语重音较多,音节结构也更加复杂。
相比之下,汉语则偏重于单音节词汇和同时使用多种音调来区分不同的意思。
这种语音结构上的差异,也导致了在发音和听力方面的区别。
2.词汇和语法的不同中文和印度语在词汇的使用和语法操作上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中文词汇丰富、形式多样,有复合词和短语等多种形式;而印度语更多地利用词根、后缀和前缀等来构成词语。
中文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注重主、谓、宾等成分的排列,而印度语则更加复杂,既注重语法规则,又注重单词的变化和拼接,这也是印度语在翻译和学习上比中文更困难的原因之一。
3.书写方式上的不同中文采用汉字书写体系,而印度语使用梵文书写体系。
汉字作为一个象形文字,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和发音,因此汉字更加表现力强,具有一定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而梵文属于奥细语族语言,虽然已经成为印度宗教和文化的象征,但是在现代化、数字化和标准化程度上远不如汉字。
此外,同时使用字母和数字的拉丁文书写体系也已经在印度实现普及。
4.语言区域上的划分中国和印度作为两个不同的国度,其语言在使用范围和推广方面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中国的统一汉语为所有华人使用,而印度语的使用区域比较局限,主要分布在印度境内和毗邻国家,包括孟加拉、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等地区。
总的来说,尽管中国和印度的民族语言有很多不同之处,但它们都是世界语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互动合作也在不断加深着中印两国的关系。
古印度史料中记载的中国
古印度史料中记载的中国在古印度的史料(文献、石刻、铭文、叙事诗、史诗等),古代中国有两个形容词,一个是Cīna(चचच)-支那,来源于战国时代大秦国,也用于形容西藏、印度东北地区和缅甸地区的部落。
另一个是Mahācīna,意为大中华。
也用于形容西藏和蒙古帝国。
最早出现Cīna是在印度两大史诗文学公元前四百年创作的《摩诃婆罗多》和公元前700年创作的《罗摩衍那》。
在《摩诃婆罗多》中中国人和基拉塔人一起出现。
基拉塔人(Kirāta)是吠陀雅利安人对在喜马拉雅山和印度东北部居民的称呼,意为狮子人。
吠陀雅利安人对其的侮辱性称呼是:堕落的野蛮人(degraded Kshatriyas)。
《摩诃婆罗多》中还列出了在中国人、基拉塔人一样的野蛮人的有约拿人(Yona,即希腊人)。
坎博亚斯(Kamboja,位于帕米尔高原北方的王国)。
昆塔拉人(Kuntalas,吠陀雅利安人对德干高原西部的印度原始居民诸部落王国的统称)胡纳斯人(Hunas,阿富汗人,后来也被用于形容过白匈奴人)帕拉西卡人(Parasikas,伊朗人)达鲁娜人和拉马纳人(Darunas和Ramanas,吠陀雅利安人对恒河下游和中游诸印度原始居民部落王国的统称)十业主人(Dasamalikas,可能是对非吠陀雅利安人的一种称呼)。
《摩诃婆罗多》中还有般度族旅行者描述了中国,比摩还提到了跟夏桀相似度非常高的中国人的古代传说,史诗中还提到了库鲁王国国王兑塔拉施特拉收到了中国的一千张鹿皮为礼物,而鹿皮是中国汉朝时期赠送外国礼物的品类之一。
《罗摩衍那》中关于中国的出现只有一次,那就是和喜马拉雅山北部的诸部落向阿约提亚派遣使者支流。
罗摩衍那中还认为中国人是由印度教圣人婆私吒(Vashistha)创造的。
总之在学术界,关于《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中的中国是不是中国有一定的争议,反对认为这里的中国是中国的有两派。
一派认为这里的中国是西藏、印度东北地区和缅甸地区的部落,另一派认为这里的中国指的是以夜郎国为代表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政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分印度历史与伊朗是相同的。他们同样有一部分国民是雅利安人,同样的驱赶土著人到南方。后来的印度与波斯一样遭遇了马其顿亚历山大的袭击,并且部分疆土失于希腊人,当然那部分地区受希腊文化控制了一段时间(但奇怪的是印度历史上根本没有记载这段希腊文化史)。不同的是印度的雅利安人发展出今天的印度教,而后来的伊朗人却属于穆斯林地区。仅只从这两个地区看坚持何种“真理”(宗教)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都是历史的偶然选择,甚至是地理的因素所致而已。
7世纪穆斯林开始大举进攻印度。8世纪他们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这个阿拉伯化过程一直持续了几个世纪,他们与当地的抵抗者不断进行战争。直到11世纪突厥穆斯林才征服印度北部,1206年建立苏丹国,建都德里。伊斯兰教带来了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这时是三种语言在印度北部共存:阿拉伯语、波斯语和刚刚产生的当地土著语乌尔都语。
伊朗印度接受了雅利安人的同时,中国“三代”前后也应接受了来自西部的雅利安人和北部草原(西伯里亚)的部分移民,但这并非“三代”全部的内容,仅只是其中的一抹色彩,他们进入到中国的模式与伊朗和印度的情形根本不同。现在中国的情况还不是很清楚,假如做一个草率的对比的话,可以说中国地区就移民进入方面是颠倒过来了,即本土力量更大,外来势力只能采取逐渐演化的方式侵入。这是我自己的一个判断,这是由中国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长期文明发展模式。
印度地区文字的源头至今不明。很明显雅利安人侵入前印度河文明已经有文字符号出现,比如摩亨焦达罗与哈拉巴文明。有人认为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很可能属于达罗毗人,后来雅利安人将他们赶至南方一带。
印度比较成体系的文字被发现是在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期,阿育王相当于印度的“秦始皇”,他建立了第一个印度中央集权国家,疆域达到印度全境。他们也确实与中国的秦基本开始于同一时期。阿育王的官方文字是婆罗米文字,这个文字的前身到底是阿拉米文字还是其他文字依然有争论,但无论如何这时期国际通用语阿拉米文字也在印度河流域通行,并且同时还有中国人很熟悉的去卢文(驴唇体 Kharosthi)——它来自阿拉米文字。阿富汗、巴基斯坦的文字历史与印度有些接近。
塞人、安息人等也先后入侵过印度。大月氏在公元2世纪建立的贵霜帝国。之后是笈多王朝,这是印度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中国人熟悉的犍陀罗文化等就属于这一时期。实际上这些王朝的主控区是在偏西北的印度河流域。花刺子模、粟特等也都在这一片活动。中亚的白匈奴入侵印度,造成了印度的解体。印度疆域和政治中心的变化与中国相比显得非常凌乱,又加之印度人重宗教轻历史,所以“印度历史”与“中国历史”看起来也非常不同,中国历史非常整齐,《史记》这样的典籍印度是没有的,但印度有深厚的宗教积淀。有时候我想,是政治家造就了中国的《24史》,还是如《史记》那样的著作为政治家们(事先)勾勒或指出了历史的前景,这还真不好说。假如印度在2千多年前就有了一部系统的《史记》而非《吠陀经》、《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这样的神话史诗,印度的政治家们会按照司马迁的目光前进吗?恐怕也难,因为印度的地理位置不是中国系,它真是个天语或神语,正是由于西方学者了解了梵语之后才确立了所谓“印欧语系”的存在,当然也顺便确立了雅利安人的迁徙一说。
梵语的前身是吠陀语。这两个语言代表了古印度的雅利安语。古伊朗语和吠陀语很接近。雅利安语和欧洲的波罗地(Baltic)语族和斯拉夫语族更为接近,反映出雅利安人来源的一个大致方向,假如还不是发源地的话。我的判断是,在大约4000年前随着全球气候的转变,旧大陆北纬50度附近的居民曾经大规模南迁到北纬40度附近,中国地区也受到这一移民潮的影响。
中国藏区使用的藏文也主要来自梵文,是松赞干布时期主动派员到世界各地学习语言文字创制的文字。其实从藏文的创立也可以体会世界各地文字包括汉文创立的大概。当时因为没有文字与外界交往非常不便,松赞干布曾经排除几队人马到西亚和南亚各地去学习借鉴,但是几批人马全部损折,只有一个到南亚去的人经历千辛万苦学习了梵语和乌尔都语得以顺利返回。此人闭门不出苦心钻研四年终于创立了适合藏人的藏文。汉字是不是如此环境下创立的,我想应该无太大差别。创立文字体系被看作是一个神秘的事件,蒙昧时代一概如此看待,实际上这没有什么神秘的,这是特殊而普通的一个专业。不关是文字体系创立不那么神秘,数字体系也一样,都不神秘,只要你愿意,一个上午就可以创造出来一个相对严密的数字体系,文字体系也是如此,并不特别地困难,困难的是怎么去推广让人接受。比如现在有一门特意创造的“世界语”,按说非常科学便捷,但是普及却不那么容易,所以语言文字这东西不是出于需要或国家急需,一般在古代是不可能凭空出现的。而且语言文字的出现一定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标志性产物。所以商朝产生甲骨文亦并非偶然。
最初记录梵语的还有两种文字:去卢文和婆罗米文字。与梵语关系最紧密的天城体(Devanagar)形成于9世纪前后,它后来成为印度最主要的印刷与书写字母。梵语本身是一门非常难学的繁杂语言,有人认为梵语制约了印度文明的发展和文明传播。我觉得中国人应该从这个教训中看到自己的文字问题。在“效率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中国人复杂的文字系统正在使中国文明发展付出巨大的成本。天成体:
梵文(samskrtam)至少是在佛教诞生时就已存在,而且最早记录佛教文献的文字是悉昙体。玄奘于公元627年西行取经,当时他所在的印度半岛可以看出来几乎是万国林立的分散状态。16年后玄奘回国,他带回来的经文就是梵文。因为皇家组织大规模翻译佛经,所以自唐起梵语广泛进入汉语,比如“一刹那”等都是梵语。
无受想行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