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合集下载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卫生行业标准)规定管理的39种传染病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GB 15991—1995】诊断标准1.1 流行病学线索患者发病前10d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接触过鼠疫疫区内的疫源动物、动物制品及鼠疫病人,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

1.2 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青霉素无效)情况下,病情在24h内迅速恶化并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1.2.1 急性淋巴结炎,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1.2.2 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症候群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

1.2.3 咳嗽、胸痛、咯痰带血或咳血。

1.2.4 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的上下眼睑水肿。

1.2.5 血性腹泻并有重症腹痛、高热及休克症候群。

1.2.6 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成血性水泡,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

水泡破溃,创面也呈灰黑色。

1.2.7 剧烈头痛、昏睡、颈部强直、谵语妄动、脑压高、脑脊液浊浑。

1.3 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和眼分泌物以及尸体脏器或管状骨骨骺取材标本,分离到鼠疫菌。

1.4 患者2次(间隔10d)采集血清,用PHA法检测F1抗体呈现4倍以上增长。

2 疑似病例具备1.1加1.2中任一项。

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1.3或1.4。

最新传染病诊断标准解读

最新传染病诊断标准解读

最新传染病诊断标准解读传染病诊断是传染病防控的重要环节,准确、快速的诊断对于疾病的控制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我国最新传染病诊断标准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实际临床需求。

一、诊断原则1. 临床表现:结合病史、症状和体征,对疑似病例进行初步判断。

2. 实验室检测:针对疑似病例,进行相关病原体及其抗原、抗体检测,以确认诊断。

3. 流行病学调查:对疑似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疾病传播途径、风险因素等,为诊断提供依据。

4. 综合分析: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作出最终诊断。

二、诊断标准1. 病原体检测:针对不同传染病,进行相应病原体的检测,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2. 抗体检测:对疑似病例进行相关抗体的检测,以判断机体是否感染某种病原体。

3. 抗原检测:对疑似病例进行相关病原体抗原的检测,以确认病原体存在。

4. 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PCR、核酸杂交等技术,检测病原体的基因片段。

5. 血清学检测:通过血清学试验,检测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

6. 免疫学检测:利用免疫学方法,检测机体对某种病原体的免疫反应。

三、诊断流程1. 接诊:医生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对患者进行初步判断,确定疑似病例。

2. 报告:医生将疑似病例报告给医疗机构感染管理部门。

3. 采样:按照疑似病例的病情,采集相应的样本,如血液、尿液、粪便、呼吸道分泌物等。

4. 实验室检测:将采集的样本送至实验室,进行相关病原体及其抗原、抗体检测。

5. 结果反馈:实验室将检测结果反馈给医疗机构感染管理部门。

6. 确诊:医疗机构感染管理部门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作出最终诊断。

7. 报告传染病:医疗机构将确诊病例报告给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诊断注意事项1. 充分了解病史:病史是诊断传染病的重要依据,医生需详细询问患者的相关信息。

2. 细致观察临床表现:不同传染病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医生需认真观察和分析。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法定传染病是指国家规定必须进行报告和监测的传染病。

为了及时、准确地诊断法定传染病,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以便医务人员能够在实践中准确诊断和报告疾病,从而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一、临床诊断标准。

1. 发热病例,患者出现急性发热,伴有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需考虑可能患有法定传染病。

2. 呼吸道症状,患者出现咳嗽、咳痰、气促、胸痛等症状,需考虑可能患有法定传染病。

3. 消化道症状,患者出现腹泻、呕吐、腹痛等症状,需考虑可能患有法定传染病。

4. 皮肤黏膜病变,患者出现皮疹、疱疹、溃疡等症状,需考虑可能患有法定传染病。

二、实验室诊断标准。

1. 病原学检测,通过病原学检测方法,如病毒分离、细菌培养、血清学检测等,确定病原体的存在,以确诊法定传染病。

2. 分子生物学检测,采用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病原体的核酸,以确诊法定传染病。

3. 免疫学检测,通过血清学检测方法,如ELISA、免疫荧光法等,检测病原体的抗体水平,以确诊法定传染病。

三、流行病学诊断标准。

1. 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患病人群的暴露史、接触史、聚集情况等,以确定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从而确诊法定传染病。

2. 疫情监测,对疫情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以确诊法定传染病。

四、诊断标准的应用。

1.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诊断法定传染病。

2.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法定传染病诊断和报告制度,确保疫情的及时报告和控制。

总结,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是医务人员在诊断和报告法定传染病时的重要依据。

临床医生应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诊断法定传染病。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法定传染病诊断和报告制度,确保疫情的及时报告和控制。

只有做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报告,才能有效控制法定传染病的传播,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传染病的诊断标准(2015)

传染病的诊断标准(2015)
②症状、体征和临床特点。患者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 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 腹泻等全身症状。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在发病 3~7天出现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 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
人感染H7N9禽流感(2014版)
③实验室主要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 或降低。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 可有血小板降低。2).血生化检查。多有肌酸激酶、 乳酸脱氢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 移酶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肌红蛋白可升高。3). 病原学及相关检测。核酸检测阳性;甲型流感病毒抗 原检测阳性;病毒分离阳性动态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 双份血清H7N9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呈4倍或以 上升高。
2.2.3.1。 2.2.4.2 临床诊断病例:具备2.2.4.1+2.2.2
中任何一项。 2.2.4.3 确诊病例:具备2.2.4.2+2.2.3.2。
猩红热鉴别诊断
麻疹 病初有明显的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第3~ 4病日出疹,疹型与猩红热不同,皮疹之间有 正常皮肤,面部发疹。颊内粘膜斑及白细胞计 数减少为重要区别。
流行性感冒的鉴别诊断
钩端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
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简称钩体)所引 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和猪 是两大主要传染源。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早期有高热、全身酸 痛、软弱无力、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等钩体 毒血症状;中期可伴有肺出血、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 贫血、黄疸、全身出血倾向、肾炎、脑膜炎、呼吸功能衰竭、心 力衰竭等靶器官损害表现;晚期多数病例恢复,少数病例可出现 后发热、眼葡萄膜炎以及脑动脉闭塞性炎症等多与感染后的变态 反应有关的后发症。

登革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登革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登革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以下是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1. 诊断标准:
- 临床症状:突发高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皮疹、出血等。

- 实验室检测:通过血液、尿液或病毒分离进行病毒检测,以确认登革病毒感染。

2. 处理原则:
- 对于轻型非出血症状的患者:提供支持性治疗,包括足够的休息、饮水、退热药物(如扑热息痛)等。

- 对于重型出血症状的患者:应住院治疗,及时纠正体液失衡、控制出血、维持稳定的血压,必要时提供血液或血浆制品。

- 注意病情观察: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出血情况和血压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避免非甾体抗炎药和阿司匹林等血小板凝聚抑制剂,以免增加出血风险。

- 对于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加强监护和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总的来说,登革热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支持性治疗,并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相应的处理,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传染病的诊断标准

传染病的诊断标准

传染病的诊断标准传染病的诊断标准一、病原学检验1:血液学检验1.1 血常规检查(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

1.2 血培养,包括静脉血、动脉血和外周血培养。

1.3 血清学检测,如病原学抗原或抗体的检验。

1.4 分子生物学检测,如PCR、核酸杂交等。

2:呼吸道样本检验2.1 咽拭子或鼻拭子样本的病原学检验。

2.2 咳嗽或喷嚏样本的病原学检验。

2.3 气管刷检测。

3:胃肠道样本检验3.1 粪便样本的病原学检验。

3.2 呕吐物样本的病原学检验。

3.3 胃液样本的病原学检验。

4:尿液样本检验4.1 尿液常规检查。

4.2 尿液培养。

4.3 尿液中病原体的检测。

二、临床病例表现1:发热表现1.1 发热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1.2 发热伴随的其他症状,如咳嗽、咳痰、乏力、头痛等。

2:呼吸道症状2.1 咳嗽的类型(干咳、咳嗽带痰等)和持续时间。

2.2 咳痰的性质(黏稠、有血丝等)。

2.3 呼吸困难的程度。

2.4 呼吸音异常。

3:消化道症状3.1 腹泻的频率和性质(稀水样、带血等)。

3.2 呕吐的次数和性质(黄色、绿色等)。

3.3 腹痛的性质和程度。

4:其他症状4.1 皮疹的类型和分布。

4.2 神经系统症状的出现与程度。

4.3 眼部症状,如结膜炎、视力改变等。

三、影像学检查1: X线检查1.1 胸部X线检查。

1.2 腹部X线检查。

1.3 骨骼X线检查。

2: CT检查2.1 胸部CT检查。

2.2 腹部CT检查。

2.3 头部CT检查。

2.4 骨盆CT检查。

四、病理学检验1:组织活检1.1 病变部位的组织活检。

1.2 免疫组化染色。

2:细胞学检验2.1 细胞学涂片的制备和染色。

2.2 细胞学学术的鉴定和分析。

附件:实验室检验结果、影像学报告、病理学报告。

法律名词及注释:1:传染病防治法:是我国用于防控传染病的法律法规之一,主要包括传染病的监测、预防和控制等方面的规定。

2:诊断标准:传染病的诊断标准是根据临床症状、病原学检验、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验等方面的综合判断,对某一传染病的诊断提供指导。

传染病培训教材(传染病诊断标准)

传染病培训教材(传染病诊断标准)

传染病培训教材:传染病诊断标准第一章:概述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诊断标准是判定传染病是否存在的重要依据,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材旨在提高读者对传染病诊断标准的认识,掌握传染病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第二章:传染病诊断的基本原则1.病原学诊断:确定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为诊断提供直接证据。

病原学诊断方法包括:分离培养、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等。

2.流行病学史:了解患者的生活环境、接触史、旅行史等,有助于确定传染病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3.临床表现: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4.实验室检查:包括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查、生化检查等,有助于确定病原体和评估病情。

5.鉴别诊断:排除其他病因,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第三章:常见传染病的诊断标准1.流感: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流感。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

2.肺炎:结合病原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表现,诊断肺炎。

病原学检查包括痰培养、血培养等。

3.痢疾: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痢疾。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粪便培养和核酸检测。

4.结核病:结合病原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表现,诊断结核病。

病原学检查包括痰涂片、痰培养等。

5.艾滋病: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艾滋病。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抗体检测和病毒载量检测。

第四章:传染病诊断标准的实际应用1.提高诊断准确性:遵循传染病诊断的基本原则,综合运用多种诊断方法,提高诊断准确性。

2.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根据传染病诊断标准,及时发现、隔离、治疗患者,阻断传播途径,降低传染病发病率。

3.疫情监测:定期收集和分析传染病诊断数据,掌握疫情动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4.培训和宣传:加强对医护人员和公众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培训,提高防控意识。

第五章:展望1.新型传染病诊断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诊断速度和准确性。

传染病诊断标准

传染病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病例 ☆诊断标准 不明原因持续发热或反复发热5天或以上,体温≥39℃,头痛 、全身乏力、表情淡漠、相对缓脉、伴消化道症状或皮肤充血 或多系统受累表现,白细胞总数低或正常。 ☆诊断权限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实验室诊断病例 ☆诊断标准 符合临床诊断病例,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 1.从血、粪便、骨髓、尿等任一种标本分离到伤寒沙门菌; 2.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肥达氏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 :80,伤寒鞭毛抗体凝集效价≥1:160,恢复期血清效价4倍 以上增高。 ☆诊断权限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疫机构
2、乙肝
诊断报告类型
阳性检测 病原携 带者 × ○ 疑似病例 急性 ○ 临床诊断病例 实验室诊断 病例 慢性 急性 慢性 急性 慢性 ○ ○ ○ ○ ○
病原携带者 ☆诊断标准 1.既往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病毒感染 病史或血清HBsAg阳性史6个月以上。 2.1年内连续随访3次或以上,血清ALT和AST均在正常范 围,且无慢性肝炎的体征如肝掌、蜘蛛痣,肝、脾大等。 3.肝组织学检查无明显炎症、坏死和纤维化。 4.HBeAg阳性,血清HBV-DNA可检出。 ☆诊断权限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疫机构、 采供血机构
实验室诊断病例 ☆诊断标准 确诊病例为临床诊断病例或疑似病例加下列至少一项: 1.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2.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 3.从患者标本中检出汉坦病毒RNA。 4. 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汉坦病毒。 ☆诊断权限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疫机构。实 验室确诊病例必须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确认和报告。
实验室诊断病例 ☆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病原学检查,粪便培养志贺菌阳性。 ☆诊断权限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疫机构

传染病诊断标准

传染病诊断标准

传染病诊断标准传染病诊断标准1.引言传染病是指通过病原体在人际之间传播的疾病。

为了准确诊断和迅速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制定一套科学的传染病诊断标准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细化的传染病诊断标准范本,以供参考使用。

2.临床表现2.1 高热2.1.1 体温≥38℃,持续2天以上。

2.1.2 体温≥39℃,持续1天以上。

2.1.3 体温≥40℃。

2.2 咳嗽2.2.1 干咳,持续≥2周。

2.2.2 咳嗽伴有痰液,持续≥1周。

2.2.3 咳嗽伴有血痰。

2.3 呼吸困难2.3.1 轻度呼吸困难,活动时出现。

2.3.2 中度呼吸困难,休息时出现。

2.3.3 重度呼吸困难,休息时仍存在。

3.体格检查3.1 心率3.1.1 正常范围.60-100次/分钟。

3.1.2 心率<60次/分钟(低心率)。

3.1.3 心率>100次/分钟(高心率)。

3.2 呼吸频率3.2.1 正常范围.12-20次/分钟。

3.2.2 呼吸频率<12次/分钟(低呼吸频率)。

3.2.3 呼吸频率>20次/分钟(高呼吸频率)。

3.3 血压3.3.1 正常范围:收缩压90-140mmHg,舒张压60-90mmHg。

3.3.2 收缩压<90mmHg(低血压)。

3.3.3 收缩压>140mmHg(高血压)。

4.实验室检查4.1 血常规4.1.1 白细胞计数4.1.1.1 正常范围.4-10 x 10^9/L。

4.1.1.2 白细胞计数<4 x 10^9/L(白细胞减少)。

4.1.1.3 白细胞计数>10 x 10^9/L(白细胞增多)。

4.1.2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4.1.2.1 正常范围.45-75%。

4.1.2.2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45%(中性粒细胞减少)。

4.1.2.3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中性粒细胞增多)。

4.2 血气分析4.2.1 PH值4.2.1.1 正常范围.7.35-7.45.4.2.1.2 PH值<7.35(酸性)。

4.2.1.3 PH值>7.45(碱性)。

传染病诊断工作制度

传染病诊断工作制度

传染病诊断工作制度一、目的和原则为规范传染病诊断工作,提高传染病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有效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的传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传染病诊断工作应遵循科学性、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和规范性的原则。

二、诊断范围和标准1.诊断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及其疑似病例的诊断。

2.诊断标准: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三、诊断流程和程序1.疑似病例识别:门诊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符合传染病病例特征的患者,应将其识别为疑似病例。

2.临床诊断:疑似病例经进一步检查和诊断,符合传染病诊断标准者,可作出临床诊断。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经实验室检测或其他医疗机构确认,符合传染病诊断标准者,可作出确诊病例。

4.病原携带者诊断: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定的病种,对病原携带者进行诊断。

四、报告和登记1.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和病原携带者均需报告。

其中,确诊病例和病原携带者需在规定时间内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临床医生在诊断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后,应在医疗诊疗记录上详细登记病例信息,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3.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传染病病例登记和报告制度,确保病例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和规范。

五、培训和考核1.医疗机构应对临床医生进行传染病诊断、报告和防治知识的培训,提高其诊断和报告能力。

2.医疗机构应对临床医生进行定期考核,确保其掌握传染病诊断和报告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六、质量控制和监督1.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传染病诊断和报告的质量控制制度,确保诊断和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对医疗机构的传染病诊断和报告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七、法律责任1.医疗机构和临床医生违反本制度,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2.医疗机构和临床医生故意瞒报、谎报传染病病例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2024版传染病培训教材(传染病诊断标准)

2024版传染病培训教材(传染病诊断标准)
消毒、杀虫、灭鼠等措施 对环境进行消毒处理,杀灭病原体携带的昆虫和 鼠类等动物,切断传播途径。
3
加强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监管 保障食品安全和饮用水卫生,预防食源性和水源 性传染病的传播。
保护易感人群,提高人群免疫力
免疫预防接种
通过接种疫苗,提高人群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降低感染风 险。
加强个人防护
结合患者病史、症状及流行病学资料, 初步判断是否为传染病。
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 果,初步判断病情轻重缓急。
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
详细询问病史
包括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 史等,特别注意与传染病相关的病史。
体格检查
全面系统地检查患者身体状况,特别注 意与传染病相关的体征,如皮疹、淋巴 结肿大等。
传染病培训教材(传染病诊 断标准)
目录
• 传染病概述 • 传染病诊断标准 • 常见传染病诊断要点 • 诊断流程与方法 • 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 • 预防策略与措施
01
传染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 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 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分类
根据病原体不同,传染病可分为病 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真菌 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 活质量。
预防保健
中医强调“治未病”,在传染病预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通过 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来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06
预防策略与措施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1 2
早期发现、隔离和治疗患者 通过加强监测和筛查,早期发现患者并隔离治疗, 防止传染源扩散。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制定本法。

第二章传染病与传染病预防控制第一节传染病的定义第二节传染病的分类第三节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第四节传染病的危害和风险评估第五节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第六节传染病的预警与应急处置第三章传染病的诊断与报告第一节传染病的诊断标准第二节传染病的诊断方法第三节传染病的报告与登记第四章传染病的隔离与治疗第一节传染病的隔离与隔离点第二节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第三节传染病的康复与复原第五章传染病的疫苗与药物第一节传染病的预防疫苗第二节传染病的治疗药物第三节传染病疫苗与药物的研发第六章传染病的控制与监测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第二节传染病的疫情监测与分析第三节传染病的控制策略与措施第四节传染病的评估与指标监测第七章传染病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第一节国际传染病防控政策第二节国际传染病合作机制第三节国际传染病的交流与培训第八章法律责任与处罚第一节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行为第二节传染病防治机构的职责与法律责任第三节法律责任的追究与处罚第九章附则第一条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之日起,原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即废止。

第二条本法所称的传染病包括疫情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

第三条本法所称的预防控制措施包括预防、监测、报告、隔离、治疗、康复与复原、疫苗和药物、流行病学调查、疫情监测与分析、控制策略与措施、评估与指标监测。

附件:1:传染病诊断标准书2:传染病报告登记表3: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传染病:指可直接或间接传播给人、动物或植物的疾病。

2:隔离:指对疾病患者、病原体携带者或接触者的限制行动自由的措施。

3:疫情:指某一地区或人群中出现的具体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

4:流行病学调查:指对疾病的发生规律和传播途径进行研究的科学方法。

传染病的诊断标准

传染病的诊断标准
对于细菌性疾病,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05
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
及时隔离患者
对于疑似患有传染病的患者, 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隔离治疗 ,以防止病毒或细菌的传播。
追踪接触者
对于与患者有过接触的人,应尽 快进行追踪和隔离观察,以避免 病毒或细菌的传播。
疫情报告制度
各级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应按照疫 情报告制度及时上报疫情数据和信 息,以便有关部门及时了解疫情并 采取防控措施。
隔离期间,患者应遵守隔离规定 ,不得擅自离开隔离病房。
对症治疗
根据患者症状进行针对性治疗,以缓 解不适感。
对于高热、疼痛等症状,应给予物理 降温或药物治疗。
对于严重病例,应及时转诊至专业医 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病原治疗
根据病原体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或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病毒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且有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异常。
结合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后作出判断。
实验室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且有病原学检测阳性结果。
排除其他非传染性疾病。
04
治疗原则
隔离治疗
确诊患者应立即实施隔离措施, 以防止病毒或细菌的传播。
隔离环境应安全、卫生,并配备 必要的医疗设备和物资。
炎、脑炎等。
实验室检查
患者的血液、尿液、唾液等标 本中检测出病原体的核酸或抗 原。
患者的血液、尿液、唾液等标 本中检测出病原体的抗体。
患者的血液、尿液、唾液等标 本经过培养后,成功培养出病 原体。
03
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
发病前2周内与传染源有过接触或有疫区居住史。 有传染性疾病的典型症状和体征。

2024年度-《传染病诊断标准》

2024年度-《传染病诊断标准》
大多数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和地方性等 特点。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 径和易感人群。
5
常见传染病类型
病毒性传染病
如流感、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
细菌性传染病
如肺结核、伤寒、细菌性痢疾等。
寄生虫性传染病
如疟疾、血吸虫病、蛔虫病等。
其他传染病
如立克次体病、螺旋体病等。
细菌性痢疾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史进行诊断,如出现发热、腹痛、腹 泻等典型症状,便常规检测发现粘液脓血便,以及细菌培养阳性或PCR检测阳性。
病毒性肝炎
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如乏力、食欲减 退、肝区疼痛等症状,肝功能检查异常,以及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阳性。
15
其他类型传染病诊断标准
狂犬病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史进行诊断,如出现恐水、怕风、咽肌痉挛等症状,狂犬病病毒抗 原检测阳性或病毒分离培养阳性。
破伤风
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如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典型症状,破伤风梭菌培养阳性或 PCR检测阳性。
16
04
实验室检测方法及技术应 用
《传染病诊断标准》
1
目录
• 传染病概述与分类 • 诊断标准制定背景与意义 • 各类传染病诊断标准详解 • 实验室检测方法及技术应用
2
目录
• 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评估 • 诊断流程、原则及注意事项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3
01
传染病概述与分类
4
传染病定义及特点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 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传染病判定标准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传染病判定标准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传染病判定标准的基本原则与要求传染病是指能够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以及呼吸道播散等途径传播的疾病。

准确判断传染病对于疾病预防与控制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传染病判定标准的基本原则与要求,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传染病的诊断与控制。

一、传染病判定标准的基本原则1. 客观性原则:传染病判定应基于科学依据和客观实验结果,避免主观臆断和个人偏见的干扰。

2. 统一性原则:传染病判定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行业的标准要求,确保判定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3. 系统性原则:传染病判定应遵循全面、系统的思路和方法,充分考虑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原体的学名、致病机制等因素。

4. 动态性原则:传染病的判定应随着科技进步和疫情发展进行修订和更新,以确保判定标准与时俱进。

二、传染病判定标准的要求1. 病原学要求:传染病的判定应基于特定病原体的检测与鉴定,如细菌培养、病毒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等。

只有通过科学方法确认病原体的存在才能进行传染病的判定。

2. 临床表现要求:传染病的判定应基于临床表现与症状,如发热、咳嗽、腹泻等。

同时,还应考虑疫情暴发区域、职业暴露史、接触史等因素,以全面评估传染病的可能性。

3. 流行病学要求:传染病判定需要考虑疾病的传播特点、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以判断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和传播风险。

4. 实验室诊断要求:传染病判定需要依靠实验室检测结果,如血液、尿液、粪便、呼吸道标本等的实验室检测。

同时,还需考虑样本采集、保存和运输的严格操作,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5. 时效性要求:传染病的判定应尽量及时进行,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同时,判定结果还需要及时通报和报告相关部门,促进疾病的有效防控。

三、传染病判定标准的应用1. 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判定标准可用于制定疫情报告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诊断和报告传染病疫情,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2. 医疗实践:传染病判定标准可用于医疗机构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规范化医疗操作,减少误诊和漏诊的风险。

传染病的诊断标准

传染病的诊断标准
尿沉渣镜检
反映泌尿系统感染情况,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 度。
便常规检查
便隐血试验
反映消化道出血情况,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便白细胞计数
反映肠道感染情况,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便寄生虫检查
反映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有助于诊断寄生虫病。
04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隔离患者及接触者
隔离措施
对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采取隔离治疗措施,以防止疾病传播。
接触者追踪
对与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进行追踪和隔离观察,以确定是否感 染。
隔离期限
根据传染病的不同种类和病情,确定患者和接触者的隔离期限。
消毒感染环境及物品
环境消毒
对患者的居住环境、活动场所、公共场所等进行全面消毒,以消 除病毒或细菌的存活环境。
物品消毒
对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医疗器械等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病毒或细 菌的传播。
传染病的诊断标准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确定传染病类型 • 传染病诊断依据 • 传染病的实验室检查 •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 不同类型传染病的诊断特点
01
确定传染病类型
调查患者病史
询问患者近期活动情况
询问患者就医情况
了解患者近期是否有外出旅行、参加 聚集活动等,以及接触过的人和地点 。
了解患者是否已经就医,以及医生给 出的初步诊断和治疗方案。
03
传染病的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红细胞计数
反映贫血或红细胞增多症,有助 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血红蛋白测定
反映贫血程度,有助于判断病情严 重程度。
血小板计数
反映血小板生成和破坏情况,有助 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尿常规检查

传染病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传染病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传染病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对此范围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及防治根据。

2 定义本标准使用下列定义。

2.1 炎症型腹泻inflammatory diarrhea指病原体侵袭肠上皮细胞,引起炎症而导致的腹泻。

常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粘液便或者脓血便,镜检有较多的红白细胞,如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弯曲菌肠炎等。

2.2 分泌型腹泻secretory diarrhea指病原体刺激肠上皮细胞,引起肠液分泌增多与/或者汲取障碍而导致的腹泻。

病人多不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稀水便。

镜检红白细胞不多,如肠产毒大肠杆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等。

3 诊断原则引起腹泻的病因比较复杂,除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可引起感染性腹泻外,其他因素,如化学药品等还可引起非感染性腹泻,故本组病人的诊断须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与粪便常规检查来综合诊断。

由于本组疾病包含范围较广,而上述资料基本相似,故病原确诊须根据从粪便检出有关病原体,或者特异性核酸,或者从血清中检测出特异性抗体。

4 诊断标准4.1 流行病学资料一年四季均可发病,通常夏秋季多发。

有不洁饮食(水)与/或者与腹泻病人、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者有去不发达地区旅游史。

如为食物源性则常为集体发病及有共进可疑食物史。

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等)、肠道致泻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与柯萨奇病毒等感染则可在婴儿室内引起爆发流行。

4.2 临床表现4.2.1 腹泻、大便每日≥3次,粪便的性状特殊,可为稀便、水样便,亦可为粘液便、脓血便及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等。

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4.2.2 已除外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

4.3 实验室检查4.3.1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血便或者脓血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对此范围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2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炎症型腹泻inflammatory diarrhea指病原体侵袭肠上皮细胞,引起炎症而导致的腹泻。

常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粘液便或脓血便,镜检有较多的红白细胞,如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弯曲菌肠炎等。

2.2 分泌型腹泻secretory diarrhea指病原体刺激肠上皮细胞,引起肠液分泌增多和/或吸收障碍而导致的腹泻。

病人多不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稀水便。

镜检红白细胞不多,如肠产毒大肠杆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等。

3 诊断原则引起腹泻的病因比较复杂,除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可引起感染性腹泻外,其他因素,如化学药品等还可引起非感染性腹泻,故本组病人的诊断须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粪便常规检查来综合诊断。

由于本组疾病包括范围较广,而上述资料基本相似,故病原确诊须依据从粪便检出有关病原体,或特异性核酸,或从血清中检测出特异性抗体。

4 诊断标准4.1 流行病学资料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般夏秋季多发。

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去不发达地区旅游史。

如为食物源性则常为集体发病及有共进可疑食物史。

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等)、肠道致泻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感染则可在婴儿室内引起爆发流行。

4.2 临床表现4.2.1 腹泻、大便每日≥3次,粪便的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亦可为粘液便、脓血便及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等。

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4.2.2 已除外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

4.3 实验室检查4.3.1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血便或脓血便。

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亦可有少量或无细胞。

4.3.2 病原学检查(详见附录A):粪便中可检出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致病微生物,如肠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菌、轮状病毒或蓝氏贾第鞭毛虫等。

或检出特异性抗原、核酸或从血清检出特异性抗体。

临床诊断:具备4.2.1,4.2.2,4.3.1者,4.1供参考。

病原确诊:临床诊断加4.3.2。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又称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常见多发病,其发病率在我国法定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中居首位,而且往往引起暴发或流行,对劳动力影响很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实施细则》,特制定本标准。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的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作为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4789.4-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5-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GB 4789.6-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3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3.1 诊断原则须依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确诊则须依赖于病原学的检查。

3.2 诊断标准3.2.1 流行病学史:病人有不洁饮食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

3.2.2 症状体征3.2.2.1 急性非典型菌痢症状轻,可仅有腹泻、稀便。

3.2.2.2 急性普通型(典型)菌痢急性起病、腹泻(除外其他原因的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可伴发热、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部压痛。

3.2.2.3 急性中毒型菌痢发病急、高热、呈严重毒血症症状,小儿起病时可无明显腹痛腹泻症状,常需经灌肠或肛拭做粪检,才发现是菌痢。

根据主要临床表现有以下类型: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有感染性休克症,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细速、血压下降、皮肤发花、发绀等。

脑型(呼吸衰竭型):有脑水肿表现,如烦燥不安、惊厥、嗜睡或昏迷、瞳孔改变,甚至出现脑疝、呼吸衰竭。

混合型:同时出现休克型、脑型的症候,是最凶险的一型。

3.2.2.4 慢性菌痢急性菌痢者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为慢性菌痢。

3.2.3 实验室检查[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3.2.3.1 粪便常规检查,白细胞或脓细胞≥15/HPF(400倍),可见红细胞。

3.2.3.2 病原学检查,粪便培养志贺菌属阳性为确诊依据。

3.2.4 病例分类3.2.4.1 疑似病例,腹泻,有脓血便、或粘液便、或水样便、或稀便,伴有急后重症状,难以确定其他原因腹泻者。

3.2.4.2 临床诊断病例,具备3.2.1,3.2.2和3.2.3.1中任何一项,并除外其他原因引起之腹泻。

3.2.4.3 确诊病例,具备3.2.3.2和3.2.4.2中任何一项。

3.3 菌痢的防治原则3.3.1 预防原则[见附录B(标准的附录)]应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同时加强对传染源管理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对重点人群、集体单位应特别注意预防暴发或流行。

3.3.2 治疗原则[见附录C和附录D(提示的附录)]3.3.2.1 一般及对症治疗。

3.3.2.2 病原治疗:应及时应用抗生素,疗程5~7d.3.3.2.3 休克型菌痢处理抗感染、抗休克。

3.3.2.4 脑型菌痢处理抗感染、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4 阿米巴痢疾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4.1 诊断原则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进行诊断。

4.2 诊断标准4.2.1 症状体征4.2.1.1 急性阿米巴痢疾(普通型):起病稍缓、腹痛、腹泻、大便量中等,带血和粘液,色暗红如果酱样、有腥臭味,右下腹部可有压痛。

4.2.1.2 暴发型阿米巴痢疾:起病急,中毒症状明显、高热、腹痛、腹泻,大便每日数十次,甚至失禁,大便为水样或血水样便,奇臭,可有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

4.2.1.3 慢性阿米巴痢疾:常为急性型的持续,病程超过数月,症状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

4.2.1.4 无症状排包囊型(亦称原虫携带状态):无症状,大便检查可见溶组织阿米巴包囊。

4.2.2 实验室检查粪便检查:急性及暴发型粪便涂片检查可见大量红细胞、少量白细胞和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

慢性型可查到滋养体和包囊,排包囊者可查到阿米巴包囊。

4.2.3 病例分类4.2.3.1 疑似病例:起病稍缓,腹泻,大便暗红色,带血或粘液便,或稀糊状便,有腥臭,难以确定其他原因的腹泻者。

4.2.3.2 临床诊断病例:具备4.2.1中任何一条和4.2.2。

4.2.3.3 确诊病例:具备4.2.1中任何一条和4.2.2。

4.3 阿米巴痢疾的防治原则4.3.1 预防原则[详见附录D(提示的附录)]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参见附录C(提示的附录)]。

4.3.2 治疗原则4.3.2.1 一般治疗:同菌痢[详见附录C(提示的附录)]。

4.3.2.2 病原治疗4.3.2.2.1 硝基咪唑类甲硝唑(灭滴灵)。

4.3.2.2.2 暴发型除病原治疗外,如合并细菌感染则同时用抗生素。

狂犬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病(Hydrophohia),是由狂犬病毒(Rabies Virus)侵犯神经系统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属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

人狂犬病多因被感染的犬、猫或野生动物咬伤而感染的,病死率近乎100%。

本病表现症状典型、独特,基本根据临床即可诊断。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狂犬病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保健卫生防疫机构人员对狂犬病的诊断报告和处理。

2 诊断原则主要依靠本病流行病学史及典型独特的临床表现即可做出临床诊断。

3 诊断标准3.1 流行病学史有被犬、猫或其他宿主动物舔、咬史。

3.2 临床症状3.2.1 愈合的咬伤伤口或周围感觉异常、麻木发痒、刺痛或蚁走感。

出现兴奋、烦躁、恐惧,对外界刺激如风、水、光、声等异常敏感。

3.2.2 “恐水”症状,伴交感神经兴奋性亢进(流涎、多汗、心律快、血压增高),继而肌肉瘫痪或颅神经瘫痪(失音、失语、心律不齐)。

3.3 实验室检查3.3.1 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测抗原:发病第一周内取唾液、鼻咽洗液、角膜印片、皮肤切片,用荧光抗体染色,狂犬病病毒抗原阳性。

3.3.2 存活一周以上者做血清中和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检测抗体、效价上升者,若曾接种过疫苗,中和抗体效价需超过1∶5000。

3.3.3 死后脑组织标本分离病毒阳性或印片荧光抗体染色阳性或脑组织内检到内基氏小体。

3.4 病例分类3.4.1 临床诊断病例:具备3.1加3.2.1或3.2.2。

3.4.2 确诊病例:具备3.4.1加3.3的任一条。

4 处理原则4.1 将病人严格隔离于较安静、光线较暗的单人病房,避免不必要的刺激。

4.2 病人分泌物、排泄物严格消毒处理。

4.3 加强对呼吸、循环等系统并发症的监护。

4.4 对症处理:补充水电解质及热量,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对烦躁不安、痉挛者轮流使用各种镇静剂,如安定、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及冬眠药物等。

有脑水肿给脱水剂。

防止呼吸肌痉挛导致窒息,必要时作气管切开,间歇正压给氧。

有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时,可用β-受体阻滞剂或强心剂。

5 预防(详见附录A)5.1 管理传染源。

5.2 伤口处理。

5.3 疫苗接种。

狂犬病的预防A1 管理传染源加强犬的管理,野犬应尽量捕杀,家犬应进行登记与疫苗注射。

狂犬立即击毙、焚毁或深埋。

A2 伤口处理立即用20%的肥皂水或清水彻底清洗所有伤口和搔伤处,反复冲洗至少20min,再用75%乙醇或2%碘酒涂擦。

如创伤深广、严重或发生在头、面、手、颈等处,皮试阴性后可在创伤处做高效免疫血清浸润注射。

伤口在数日内暂不缝合。

也可酌情应用抗生素及破伤风抗毒素。

A3 疫苗接种目前,我国所应用的人用狂犬病疫苗为狂犬病固定毒(aG)适应株,接种于原代地鼠肾单层细胞,培养后收获病毒液,加入甲醛溶液灭活后经浓缩3~5倍,再加氢氧化铝制成。

A3.1 接种对象凡被狂犬病或其他疯动物咬伤、抓伤时,应及时注射本疫苗。

A3.2 用法A3.2.1 一般咬伤者于0(第1天,注射当天)、3(第4天,以下类推)、7、14、30天各注射疫苗1安瓿(液体疫苗2mL,冻干疫苗1mL或2mL),儿童用量相同。

严重咬伤者,除按上述方法注射疫苗并应于0、3天注射加倍量疫苗,并于0天注射疫苗的同时合用抗狂犬病血清(伤口处理已述)。

凡联合使用抗狂犬病血清者必须在全程疫苗注射完毕后再注射2~3针加强针,即在全程注射后第15、75或10、20、90天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