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病害总结

合集下载

南美白对虾的病害征兆及引发的病害的几点原因

南美白对虾的病害征兆及引发的病害的几点原因

南美白对虾的病害征兆及引发的病害的几点原因1、肠炎病3—6厘米长的幼虾易患此病。

出现这种病害的征兆虾体呈白色、肠道变粗、整体观察虾体肠道颜色比较深、刨开虾体肠道无食物、有大量的黑色素细胞沉积在肠壁上、严重病虾肠壁内发生糜烂、多数病虾肠腺肿大。

引发这种病害原因是杆状细菌引发,多数是因为摄食不健康的食料为主。

2、黑斑病病虾甲壳上有黑色溃烂性斑点、病害严重的虾体深达甲壳深层组织、附肢断掉、虾体呈黑色。

引发这种病害原因是因为虾体受到机械损伤后细菌乘机侵入虾体、引发此病的。

3、黄鳃病随着虾病体的发展、病虾的鳃部有浅黄色逐渐变成土黄色、病虾严重时行动迟缓、摄食量减少、呼吸困难、体质下降。

引发此病原体的原因是共生性纤毛虫的绿毛虫和甲壳吸管虫引起、它们与藻类一起附在于虾的鳃部。

4、纤毛虫病纤毛虫大量附着于病虾的鳃部、肢体、体表、眼睛等处、多半表现为病虾发育缓慢、无法脱壳、鳃部呈黑色、整体呈灰黑色。

引发此病原体的原因是由固着类纤毛虫引起的。

5、肝脏萎缩病病虾整体暗淡、虾体型偏小、甲壳脆而不硬、蓝色和黑色的斑点遍布在鳃盖上、肝脏萎缩呈淡蓝色、病虾染病后士慢性死亡、而不是立即死亡、所以要仔细观察、不予重视的话死亡率很高。

引起此病的原因是因为放养水质环境较差、放养密度过高、投喂营养不全的饵料所致。

6、荧光病有时候养殖户在夜间巡视塘口时,看到池塘中星点活动亮光时、你就要仔细观察了,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虾感染了荧光病了,这种病原体的表现为食量大减、反应缓慢、触须易折断。

引起这种病害的原因是由弧菌感染而一起的。

弧克含有50%过硫酸氢钾,具有杀菌、消毒、调水、改底四大功效,尤其对弧菌有特效!以上总结的几种南美白对虾病害征兆及引发病害的原因,望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仔细观做一参考察,只有掌握了更好更准确的养殖知识和技术实践,才能在养殖业上创造丰收果实。

常见的南美白对虾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 养殖技术

常见的南美白对虾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 养殖技术

常见的南美白对虾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养殖技术南美白对虾在我国被广泛的养殖,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

由于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养殖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

本篇文章主要对白斑综合征病毒病、桃拉综合征和红腿病病毒害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根据养殖场的经验,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一、白斑综合征病毒病1.病原白斑综合症病毒病的病原是一种具有囊膜的无色液体即亚群杆状病毒,也就是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这种病毒危害很大,一旦虾体感染,死亡率可达到90%。

在虾的肠道里存在着有益和有害的微生物,有益的自然是对虾的健康有好处的,但是一旦有害的微生物多了,那么虾体健康出现问题,其免疫力就会降低,从而使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有机可乘。

从而虾的生命和健康受到威胁。

2.症状通常病虾的表现症状为反应迟钝,空胃,不吃食,弹跳无力即活动能力下降。

虾群可能会出现游动异常,行动迟缓。

头胸甲上有明显的针眼大小不规则的白色斑点,显微镜检查一般为花骨朵状的,肝胰脏肿大糜烂或发红或体表发红,几天内就会有大量死亡。

这种情况下的虾群会在几个小时内再次出现这种问题,如果发现这种问题就说明虾感染了白斑综合征病毒,受到威胁的对虾死亡后尸体会漂浮在水面上,那么其他对虾则会选择吃掉同伴,病从口入,其他健康的虾也会因为吃了不健康的对虾而导致死亡。

因此可导致一周内全塘的对虾死亡,危害之大,影响之深,于此可见。

3.流行情况该病为水平传播,病虾排泄物夹杂着病毒从而污染水体,健康的虾呆在污染的水体内通过吞食病虾也随之感染到病毒。

二、桃拉综合征病毒病1.病原该病毒病原是直径32纳米左右的桃拉病毒(TSV),这种病毒式一种单链的RNA,外形呈现球的形状。

南美白对虾成为其寄宿的主要目标,因此此病的发病率很高,并且死亡率也很高。

2.症状主要表现为不吞食饲料,不好动;游泳无力、反应迟钝;虾体的壳变软,虾的身体体呈现红色,尤其是尾扇变红,所以桃拉综合征病毒病病又称为红尾病。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是一种重要的养殖品种,但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病害。

下面将介
绍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一、白斑病
白斑病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主要症状是虾体表出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
并且虾体活动能力减弱。

白斑病的感染主要通过病菌侵入虾体而引起,病原菌主要为白斑
杆菌。

防治措施:
1. 控制养殖水体的水质,保持水质清洁、稳定,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2. 治疗感染病虾,通常采用浸泡药物相结合的方法,选用抗生素类药物如磺胺类、
四环素类等进行治疗。

3. 对养殖池进行清洗和消毒,以减少病原菌的存活。

四、氧毒
氧毒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主要症状是虾体呈现麻痹、翻白和死亡等症状。

氧毒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养殖水体中溶氧过高导致。

防治措施:
1. 定期检测养殖水体中的溶氧量,保持溶氧量在合适的范围内。

2. 控制水体中的氧气供应,避免溶氧量过高。

3. 提供充足的防护措施,避免养殖水体受到直接阳光照射。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白斑病、黄体病、霉菌病、氧毒和水霉病等。


对不同的病害,可以采取控制水质、隔离感染病虾、进行药物治疗等防治措施来减少病害
的发生和传播,提高养殖效益。

南美白对虾12大疾病防治

南美白对虾12大疾病防治

南美白对虾12大疾病防治一、肠炎病病因可能因细菌感染或摄食某些藻类中毒引起。

病症病虾消化道呈红色,有的胃部呈血红色,中肠变红且肿胀,后肠部分外观混浊,界限不清。

防治1.全池泼洒虾舒宁,用量为每亩1升~2.5升;也可泼洒虾舒泰100毫升~200毫升/亩或按照100毫升~200毫升/(亩?米)用量全池泼洒虾净,病情严重时第二天再泼洒一次;溴氯海因全池泼洒,使池水成0.1ppm~0.3ppm可治疗此病;每亩水面泼洒富溴0.05千克~0.15千克,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2.在饲料中按照1%添加量添加虾健康,同时配合使用解毒保肝散(1%添加)和排毒护虾丹(1%添加),另加LAPP-高效营养素(0.5%添加)可促进虾的机体修复。

二、荧光病病因弧菌感染引起。

病症发病初期病虾鳃、头胸部、腹部在黑暗处发荧光,病虾常断触须,摄食减少或停止,缓慢游于池边,反应迟钝。

防治发生此病时可全池泼洒溶藻素治疗,同时内服虾用脑黄金(1%添加)增强虾体抵抗力。

2.泼洒解毒减肥灵降低水体肥度,降低水体污浊度。

3.在饲料中按照1%添加量添加虾健康,同时配合使用解毒保肝散(1%添加)和排毒护虾丹(1%添加),另加LAPP-高效营养素(0.5%添加)可促进虾的机体修复。

三、对虾固着类纤毛虫病病因聚缩虫、累枝虫、单缩虫、钟虫等寄生虫附生引起。

病症当虫体大量附生时,病虾的鳃、体表、附肢等外观呈土黄色,体表具黄灰色绒毛状物,病虾经常浮于水面、呼吸困难、反应迟钝、不摄食、不蜕壳、生长停滞。

防治1.全池泼洒纤毛虫清,使池水成1ppm;2.在饲料中按照1%添加量添加虾健康,同时配合使用解毒保肝散(1%添加)和排毒护虾丹(1%添加),另加LAPP-高效营养素(0.5%添加)可促进虾机体修复。

四、烂鳃病病因弧菌或其他杆菌感染。

病症鳃丝呈灰色,肿胀变脆,然后从尖端基部溃烂,溃烂坏死的部分发生皱缩或脱落。

虾浮于水面,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厌食,最后死亡。

防治1.全池泼洒虾舒宁用量为每亩1升~2.5升;也可泼洒虾舒泰100毫升~200毫升/亩或按照100毫升~200毫升/(亩?米)用量全池泼洒虾净,病情严重时第二天再泼一次;溴氯海因全池泼洒,使池水成0.1ppm~0.3ppm可治疗此病,每亩水面泼洒0.05千克~0.15千克富溴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南美白对虾主要病害及防治(一)

南美白对虾主要病害及防治(一)

南美白对虾主要病害及防治(一)白斑综合证病因白斑病毒感染引起。

病症病虾离群、空胃、摄食量大减,头胸甲及腹甲易剥开,有的甲壳可见白斑,体表有粘附污物。

1.本病应以预防为主。

改善水质,增强虾的免疫力是预防的关键。

调节水质应以微生物处理为主:定期使用"活水素"500克/亩,"活性酵素"2公斤~3公斤/亩。

水质恶化时,用"活水保虾丹"全池泼洒,每亩用量为0.5公斤~2公斤,可改善水质和底质。

每次换水后要消毒,等药性消失后,再投生物制剂,并保证有足够的溶氧。

增强虾的免疫力要经常投内服药,如水产专用VC、虾用脑黄金、健胃消食散、排毒免疫素、排毒护虾丹等。

增强对虾体质,提高免疫力,特别是水质恶化时和发病初期,效果显著。

2.对发病虾池可全池泼洒"虾舒宁",用量为1升~2.5升/亩;也可泼洒"虾舒泰"100毫~200毫升/亩或按照10毫升~200毫升/(亩米)用量全池泼洒"虾净",同时投喂"抗毒免疫素"(1%添加)或"排毒护虾丹"(1%添加)、"解毒保肝散"(0.5%添加)可加快虾病康复进程。

黄头病病因黄头病毒感染引起。

病症病虾活力低下,食欲减退,不规则地游动于水面,头胸甲呈黄色或发白、膨大,鳃变成淡黄色到棕色,肝胰腺变为淡黄色,此病尤以幼虾及50天~70天龄虾发病严重,死亡率高达80%~90%。

防治措施全池泼洒"虾舒宁",用量为1升~2.5升/亩;也可泼洒"虾舒泰"100毫升~200毫升/亩或按照100毫升~200毫升/(亩米)用量全池泼洒"虾净",病情严重时第二天再泼洒一次。

同时,投喂"抗毒免疫素"(1%添加)或"排毒护虾丹"(1%添加)、"解毒保肝散"(0.5%添加)可加快虾病康复进程。

南美白对虾12种病害防治有法

南美白对虾12种病害防治有法

南美白对虾12种病害防治有法一、红体病(又称桃拉综合症)症状:虾体虚弱,甲壳变软,不摄食,空胃,体色素扩散,附肢呈红色,尤其是在尾扇、尾节和腹肢更明显,有时整个虾体变成红色。

急性期感染的南美白对虾全身暗红,尤以尾扇与游泳足明显。

病虾肝胰脏肿大变白。

防治:切断传播源,选择无感染的亲虾和虾苗,养殖水体用含氯或含碘药物消毒;用免疫增强剂如参素、核苷素、多肽类、酶类等生物活性物质以及多糖类等增强免疫功能;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免疫多糖2克,红体消15克,EM原露3克,连续内服5~6天。

在水体中可用超碘季胺盐0.2克/立方米,连续泼洒2天。

在第3天用0.2~0.3克/立方米二溴海因全池泼洒,隔2天后再全池泼洒清水素(枯草杆菌)0.2克/立方米,沸石粉20克/立方米。

二、红腿病症状:病虾附肢变红,尤以游泳肢最明显。

步足、尾扇也呈红色。

病虾在水面慢游或旋转或上下垂直游动。

防治:①全池泼洒二溴海因0.3~0.4克/立方米;②第二天全池泼洒超碘季铵盐0.2克/立方米;③内服药饵,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10%氟苯尼考0.3~0.5克,连续投喂3~5天。

三、白斑病症状:病虾反应迟钝,不摄食,甲壳上有白色的圆点,以头胸甲处最为显著,鳃丝发黄,肝胰脏肿大,糜烂,通常在几天内便可大量死亡。

防治::①全池连续泼洒二溴海因0.3克/立方米,2天;②投喂药饵,每千克饲料中添加对虾病毒灵10克、维生素C3克,连续投喂5~7天。

四、肠炎病症状::病虾游动缓慢,体质弱,肠道明显变粗、呈红色,肠胃空,有液体或黄色脓状物。

防治:①全池泼洒二溴海因0.3克/立方米一次;②每千克饲料中添加肠炎灵5克、大蒜素5克,连喂3天。

五、烂鳃病症状:病虾鳃丝呈灰色,肿胀,鳃丝溃烂,呼吸困难,食欲不振。

防治:全池泼洒溴氯海因或二溴海因0.2~0.4克/立方米一次。

两天后全池泼洒清水素(枯草杆菌)0.25克/立方米或EM原露0.3克/立方米,同时内服适量的环保抗菌药物。

南美白对虾养成期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南美白对虾养成期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南美白对虾养成期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南美白对虾生长快,抗病力强,适应范围广,因此其养殖在我国各地得以迅速推广,笔者通过几年的养成实践,就南美白对虾在养成过程中的疾病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 滞壳病(蜕壳困难症)1.1 病症在蜕壳时,病虾头胸甲无法脱落,粘滞在步足基部,死亡率可达100%。

在淡水养殖或工厂化养殖过程中,体长6.0cm以上的南美白对虾易发生此病。

在室外池塘养殖过程中不易被发现,故危害性很大。

1.2病因换水条件差,池水浑浊,水质富营养化,蓝藻旺盛,特别是天气持续高温,养殖密度大,体长6.0cm以上时最易发生。

1.3 防治条件①用生石灰7~10×10-6半水泼洒,每天2次,连续2天。

②投喂优质饵料,最好投喂鲜红饵料。

③养殖水体用二溴海因消毒,用量为0.2×10-62 红体病2.1病症主要是附肢、大触角、尾扇呈红色,尾尖充血肿胀,严重时整个虾体呈暗红色,在水中游动十分缓慢,反应迟钝。

部分病虾有摄食行为,能拖便。

2.2防治方法①彻底清淤,保持水质清洁。

②合理放养,定期撒生石灰,清洁池底。

③每100kg饵料中加入红体消150g制成药饵,连续投喂3天。

投喂药饵的同时,用二溴海因复合消毒剂0.2×10-6全池泼洒,进行水体消毒。

④罗红霉素按1‰比例制成药饵,连续投喂3天。

3白斑病3.1病症对虾头胸甲的触角区出现白斑,头胸甲易剥离。

3.2病因主要是白斑杆状病毒(WSBV)所致。

导致发病的主要因素有:①虾池老化,底质差;②放养密度过高;③滥投饵料,由于不少杂鱼、篮蛤、卤虫等带有该病原体,使病原体直接摄食进入虾体;④持续高温。

3.3防治方法①改善虾池环境条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②发现虾病后及时清除死虾,防止交叉感染。

③投喂优质配合饵料,适量投喂鲜活活贝类,增加体质。

④施用二溴海因复合消毒剂,消灭水体中病原体,用量为0.2×10-6。

⑤用盐酸恩诺沙星按1‰的比例配制药饵,连续投喂3天,以后可以间隔3~4天,在连续喂2天。

【对虾养殖】南美白对虾常见疾病及处理方案(一)

【对虾养殖】南美白对虾常见疾病及处理方案(一)

【对虾养殖】南美白对虾常见疾病及处理方案(一)一、鳃病鳃病早期和中期可通过蜕壳缓解病情,但发展至晚期已无法正常蜕壳,死虾数量增加。

常见的鳃病为黑鳃、黄鳃和肿鳃,一般由细菌感染或养殖环境不良引起的。

可适当换水后,使用“特力灭”处理水体,使用“臭氧水安”+“底生氧”处理池底。

以上方案可连用两次,通常对虾完成一个蜕壳周期后,可看到病鳃明显减少。

待病情有所缓解后,要及时使用“菌克A380”(“菌克27”)+“低聚糖863”控制有害菌数量,之后根据水色情况,使用“肥水精华素”(“肥水膏”)+“强效EM”调理水质。

二、红须、断须对虾红须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环境因素胁迫(如应激、缺氧、中毒、底脏等)所致,一种是病原菌所致。

对虾断须除一部分是因为机械损伤外,大多数还是由于先出现红须,蜕壳时无法完好的蜕离虾体,出现部分断裂而形成的。

所以断须的很大原因还是由于长期塘底脏,缺氧、对虾应激大、有害菌大量繁殖感染等造成的。

对于环境因素胁迫引起的红须、断须,建议先使用“低聚糖863”+“激安C”缓解症状,之后再有针对性地通过解毒、改底和调水等逐步消除胁迫因子。

对于病原菌引起的红须、断须,建议定期使用“菌克A380”(“菌克27”)+“低聚糖863”控制水体弧菌数量,降低红须、断须的发生几率。

若症状较为严重,可泼洒“聚维酮碘”+“菌毒双克”(“六味神草液”)减少水体有害菌数量,使用“臭氧水安”(“底黑安”)+“底生氧”处理池底,改善环境。

三、红尾对虾红尾通常是由环境应激或细菌感染所致。

前者可使用“低聚糖863”+“激安C”处理,后者建议先使用“底毒净”或“底黑安”处理池底,之后使用“菌克A380”(“菌克27”)+“低聚糖863”处理水质。

养殖中后期,建议在夜间多使用“底生氧”,减少红尾。

四、红腿红腿病多发生在养殖中后期,一般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环境因素胁迫所致。

此种情况虾足尖端暗红,清水静置实验可以恢复。

主要原因在于中后期饲料投喂量逐渐增加,水体污染加重,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逐渐增加,同时底部积累了大量有机质,还原性物质增多,耗氧量大,底部溶氧降低。

南美白对虾病害总结

南美白对虾病害总结

虾苗生病应该是病原、机体和环境三者互相作用的结果。

例如如果环境较好,机体的抵抗力也较强,那么即使有病原危害,很有可能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如果机体处于不是很健康的状态,例如有机械损伤,那么病原就会趁虚而入,导致疾病的发生。

疾病有生物性疾病和非生物性疾病之分生物性疾病主要包括细菌病、原生动物性疾病、真菌病、病毒病、其它疾病。

非生物性疾病则包括营养不良、水体环境异常等引起的疾病。

第一类、病毒类一、对虾杆状病毒病1、病原:对虾杆状病毒,是一种A型杆状病毒,据囊膜,核酸是双链DNA,病毒粒子棒状,大小约为74nm*270nm,病毒在肝胰腺以及前中上皮细胞内增殖,包涵体是四面体或三锥的金字塔形。

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虾的摄食和生长率降低,体表和鳃上有外部共栖生物和污物附着,病理组织切片,在肝胰脏和中肠上皮细胞中可观察到角锥形的包涵体。

包涵体从锥底至锥顶的高度为0.5~20um,一般垂直高度为8~10um,该病引起显著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受感染的对虾肝胰脏的小管和前中肠上皮细胞的细胞核肥大,核内有一至几个角锥形包涵体。

核仁被挤到一边,并退化或消失,染色质分布于核的边缘,成环状排列。

被感染的上皮细胞受损伤或坏死,引起这些器官的功能性障碍,并往往引起继发性的细菌感染。

3、流行情况:对虾杆状病毒主要发生在美国的桃红对虾、褐对虾、白对虾、万氏对虾和墨吉对虾等的成虾、幼体和仔虾。

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也偶尔发生。

在对虾孵化场中,该病是万氏对虾幼体的严重疾病。

4、诊断方法:取患病对虾的肝胰脏和中肠切片,在相差显微镜或者明视野显微镜下看到角锥形包涵体,基本就可诊断。

5、防治方法:没有治疗方法,预防措施是对新近亲虾和幼体要严格检疫,已感染对虾要销毁并对池严格消毒。

二、桃拉综合病毒病1、病原:对虾桃拉病是由Taura综合症病毒引起的,TSV为一个无囊膜的二十面体的粒子,直径31~32nm,为单股DNA,属小DNA病毒科。

病毒主要感染南美虾的上皮细胞,引起对虾的大量死亡。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1. 引言1.1 南美白对虾养殖概述南美白对虾是一种重要的养殖物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受到关注。

其肉质鲜美,口感鲜美,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南美白对虾养殖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产量高等优点,因此受到许多养殖户的青睐。

南美白对虾主要生长在温暖的水域,通常适宜的养殖水温为25-30摄氏度。

养殖户在进行南美白对虾养殖时,需要注意水质的控制、饲料的合理投喂以及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包括白点综合症、溶血菌病、白肠病、黄疸病等。

这些病害如果不及时有效的防治,将对养殖户的经济效益造成严重影响。

了解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和预防措施,才能保障养殖户的经济利益,确保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接下来的我们将详细介绍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2. 正文2.1 南美白对虾养殖常见的病害南美白对虾养殖常见的病害包括白点综合症、溶血菌病、白肠病和黄疸病。

这些病害在养殖过程中可能会对养殖效益造成影响,因此及时发现和有效防治非常重要。

白点综合症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

这种病害主要表现为虾体表出现白色小点,严重的话会导致虾体变白、虾头凹陷等症状。

感染白点综合症的虾往往活动减少,食欲下降。

溶血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病害,会导致虾体表现为出血斑点、活动力下降等症状。

白肠病和黄疸病也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会影响虾的生长发育和养殖效益。

为了有效防治这些病害,养殖户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保持养殖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源,防止病原菌的繁殖。

其次要注意虾苗的质量和健康状况,选择健康的虾苗进行养殖。

定期检查虾塘水质和虾体健康状况,及时发现病害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病害需要引起养殖户的重视,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害发生,提高养殖效益。

2.2 白点综合症白点综合症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主要症状是虾体表出现白色小点,严重影响虾的生长和养殖效益。

对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细菌性疾病

对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细菌性疾病

对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细菌性疾病南美白对虾是一种高产值的养殖品种,在亚洲、美洲和欧洲等地都有广泛的分布。

然而,养殖南美白对虾时,细菌性疾病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以下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细菌性疾病:1. 黑斑病黑斑病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最常见的细菌性疾病之一,也是最致命的一种病害。

其病原细菌为弧菌属细菌,南美白对虾感染后会表现出身体颜色变黑,口及腹部部位会出现数目众多的黑色斑点,同时还有身体表面和肌肉组织的溃烂。

2. 白虾细菌性坏疽病白虾细菌性坏疽病是由革兰氏阴性的细菌Vibrio vulnificus引起的一种疾病,其中南美白对虾是其主要宿主。

受感染的对虾表现出鳃部颜色变黑、体表积水,眼睛变白、腹部出血、幼虾肚部变腐等症状。

厌氧细菌性坏疽病是由厌氧菌Clostridium sp引起的疾病,通常会在水质较差、温度和溶解氧较低的水域中发生。

它会导致南美白对虾死亡,表现为脱皮异常、只在鱼病发作区域积水、皮肤滑腻不亮、壳质薄弱等症状。

4. 消化道白塞病消化道白塞病是由Vibrio parahaemolyticus细菌引起的疾病。

除了南美白对虾,还有一些类似的虾类也可以感染该病。

其主要症状为白塞病的出现、注视变差、肝腹水、肌肉松软、背部环节减少等。

5. 养殖环境细菌性感染此类患病会在养殖水质差、温度高、氮氧化物等指标异常的条件下发生。

此类病害容易引起的后果包括虾体质薄弱、对虾毒素累积,身体表面有炎症,有的甚至会长出灰色的菌丝。

总结起来,南美白对虾养殖中细菌性疾病的发生与虾体质量、水质环境、季节气温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要减少细菌性疾病的发生,需要加强对养殖过程中水质监测,对不同的养殖环境进行调整,加强对虾体的观察和预防,及时采取措施预防细菌繁殖。

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病害处理技术

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病害处理技术

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病害处理彭张华一、气泡病。

气泡病就是养殖水体中气体(氧气)过饱和而进入虾体,损伤机体组织或栓塞在组.织内的疾病。

症状:肉眼可见肌肉轻微白浊甚至白鳃,显微镜下观察部分鳃丝、游泳足、肠道有少量气泡。

气泡病预防:●提前培水推迟放苗,少施肥料,培菌补碳,泼洒“活菌宝”和“滤饵丰长肽”;●施肥少用无机肥,培养大型藻类,泼洒“肥水精”+滤饵丰长肽”,午后开动增氧机曝气;●少消毒少杀虫: “派尼均安”替代消毒,“神农百果露”防虫、清鳃消炎,避免杀虫,杀虫后易得气泡病,气泡病难控制;●外泼“金水露”打破水面张力消耗过饱和溶氧,同时曝气。

●外泼“神农百果露” 2亩/瓶+“虫清1号”4亩/袋。

内服“免疫双抗”+“黄金维他命”防继发感染。

二、培苗早期(20天)空肠空胃、肝萎缩、掉苗1、最主要是弧菌感染。

弧菌也是黄苗的主要原因。

2、少部分有白斑症病毒病。

3、早期水质不稳定,突然晴天水肥引起。

4、气泡病也会引起肝萎缩、死亡。

5、藻类大量死亡(倒藻)、用药不当、缺氧、温度剧烈变化等强烈应激也可以引,起肝脏萎缩,直至死亡。

防控措施:1、放苗前后加强弧菌检测,控制弧菌含量并加强增氧防弧菌,如有超过立即泼洒“派尼均安”+“神农百果露”。

2、稳水,防水肥、防倒藻。

大量泼洒补充“净水灵”,控制藻类大量生长,防止水过肥。

3、外泼:(1)第一天:派尼均安+神农百果露各1瓶,泼洒3亩;(2)第二天:神农百果露+黄氏琼浆各1瓶,泼洒3亩;内服:免疫双抗+肠速康各1袋,1套拌料200斤。

三、白头白嘴,虾的触角、触须、游泳足、步足发白刚毛粘脏,体表片状沉淀物触角、附肢被异物包裹。

轻则影响虾苗摄食和生长,重则出现空肠空胃、呼吸困难、行动障碍现象,最终,体质差,蜕壳不遂出现“掉苗”现象。

原因:地下井水硬度大,重金属盐超标,对于较肥的水体因藻类光合作用产生大量的碳酸根离子,导致pH值高,大量的碳酸根离子与钙、镁、铁离子形成碳酸钙、碳酸镁沉淀。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十六种疾病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十六种疾病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十六种疾病一.病毒病1.白斑病毒病:虾停食、胃空,甲壳内表面出现白斑,后期腹部变白,有的体色微红,甲壳易剥离。

180C以下为隐性感染,水温20~260C为急性暴发期,流行于我国沿海和东南亚各国。

2.肝胰腺细小病毒病:甲壳表面有大量黑色斑点,有的甲壳变软,腹部肌肉变白。

严重时肝胰腺变白、萎缩、坏死。

主要危害中国对虾(感染率70~80%)、墨吉对虾、斑节对虾、万氏对虾等。

我国和东南亚、墨西哥湾、澳洲都发生,无明显季节性。

二.细菌性虾病3.红腿病(红肢、败血病):弧菌感染。

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变红,头胸甲鳃区多呈黄色。

多在7~10月发病。

4.幼体菌血病:感染弧菌、假单胞菌、气单胞菌。

体色不透明,趋光性差。

急性感染群体,在静水中沉于水底,死亡快;病程慢的群体,其体表和附肢上可黏附许多单细胞藻类、固着类纤毛虫或有机碎屑等污物。

5.烂眼病:病原为非01群霍乱弧菌。

眼球肿胀,逐渐由黑变褐,随即溃烂,严重者整个眼球烂掉,仅剩眼柄。

细菌侵入淋巴后,变菌血症而亡。

此病多见于河口低盐区或未进行清淤消毒的虾池,中国对虾、长毛对虾易感染,7~10月发病,8月最多。

6.甲壳溃疡病(褐斑病):感染弧菌、假单胞菌和黄杆菌。

甲壳发生溃疡,形成褐色的凹陷,凹陷的周围较浅,中部较深。

越冬亲虾病后除体表的褐斑外,附肢和额剑也烂掉,断面也呈褐色。

镰刀菌病的病灶主要在头胸甲鳃区,且在显微镜下可见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本病的位置分散。

中国对虾的越冬中后期最流行,危害较大。

7.黑鳃和烂鳃病:感染弧菌和假单胞菌。

头胸甲鳃区呈黑色,揭开头胸甲肉眼可见鳃丝呈灰色或黑色,质地脆、肿胀,从尖端向基部坏死,有的发生皱缩和脱落。

7~9月高温期多发病。

三.真菌性病8.丝状细菌病:病原为毛霉亮发菌、硫丝菌、屈桡杆菌(细菌)。

严重侵害的虾,头胸甲鳃部变为黑褐色,在显微镜下可见菌丝。

9.镰刀菌病:镰刀菌寄生在头胸甲鳃区、附肢、体壁和眼球等处,被寄生的组织因黑色素沉淀而呈黑色,鳃组织坏死,故称“黑鳃病”。

南美白对虾12种病害防治有法

南美白对虾12种病害防治有法
使用含复方中草药成分的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 同时内服抗病毒药物。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
病原体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 毒(IHHNV)
症状
病虾体表出现黑斑,甲壳软而薄, 体色发白。
防治方法
使用含复方中草药成分的消毒剂进 行水体消毒,同时内服抗病毒药物 。
传染性肌坏死病
病原体
传染性肌坏死病毒(IMNV)
毒。
03
真菌性疾病防治
水霉病
症状
感染水霉病的南美白对虾会出现 活动能力减弱、食欲不振的情况 ,严重时,病虾的体表会出现灰
白色的棉毛状物。
原因
水霉病主要由水霉菌感染引起, 这种霉菌在虾体受伤或死亡后, 会大量繁殖并附着在虾体表面。
防治方法
保持水质清洁、避免虾体受伤、 及时隔离病虾、使用抗真菌药物
进行治疗。
甲壳类引起的疾病
总结词
甲壳类如螃蟹、龙虾等可能与南美白对 虾竞争生存空间和食物,从而引发疾病 。
VS
详细描述
甲壳类与南美白对虾在食物和生存空间上 存在竞争,当甲壳类数量过多时,可能会 引发虾的疾病。此外,甲壳类可能携带病 原体,如病毒和细菌,对虾的健康产生不 利影响。
鱼类引起的疾病
总结词
鱼类可能与南美白对虾竞争生存空间、氧气和食物,从而引发疾病。
确保虾池之间有足够的间距,避免疾病快速传播 。
3
科学投喂饲料
选用高品质饲料,避免过量投喂,减少对虾应激 反应和疾病发生。
强化健康养殖管理
做好虾苗选择
选择健康无病的优质虾苗,从源头上预防病害发生。
加强水质监测
定期检测虾池水质,包括酸碱度、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确保水 环境稳定。
注重饲料营养

南美白对虾养殖主要病害防治

南美白对虾养殖主要病害防治
发生原因
病害的发生与环境条件、饲养管理、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
传播途径
病害的传播途径包括水体传播、饲料 传播、接触传播等。其中,水体传播 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因此水质管理 对于病害防治至关重要。
02
养殖环境管理策略
水质管理
01
02
03
监测与调节
定期检测水质,包括pH值 、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 ,确保水质稳定。
换水与增氧
定期换水,保持水体清洁 ,同时配合增氧设备,提 高水体溶氧量。
生物净化
利用微生物制剂等手段, 降低水体中有害物质的含 量。
南美白对虾养殖主要病害防 治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病害概述与危害 • 养殖环境管理策略 • 生物防控技术应用 • 化学药物防治策略 • 综合防治措施探讨
01
病害概述殖中的病害是指由 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引起的虾 体不健康或死亡的现象。
病害分类
根据病因,南美白对虾病害可分 为病毒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真 菌性病害、寄生虫病害等。
常见病害及其危害
病毒性疾病
如白斑病毒病、桃拉病 毒病等,可引起虾体死 亡,产量下降,甚至全
军覆没。
细菌性疾病
如弧菌病、细菌性肠炎 等,可引起虾体局部或 全身感染,导致虾体死
亡。
真菌性疾病
如镰刀菌病等,可引起 虾体感染,导致虾体死
亡。
寄生虫病
如纤毛虫病等,可引起 虾体感染,影响生长和
繁殖。
病害发生原因与传播途径

南美白对虾经常出现的病状

南美白对虾经常出现的病状

南美白对虾经常出现的病状(一)病毒性疾病1.病毒性白点病(1)病原白点症病毒(WSSV),幼虾、成虾皆可感染。

(2 ) 病症虾体发病初期表现为虾壳出现白点,后期虾表现停止摄食,行动迟缓,整天聚集在靠近水表面的池边,体色粉红至红棕色。

(3)防治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可在养殖期间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①引进虾苗时要注意选择健康无病个体。

②严格管理水质,使虾的生存环境优良。

③投喂饲料注意营养丰富均衡,不要投喂死鱼虾。

④控制放养密度。

⑤养殖池要彻底清淤消毒,并在养殖过程中对水体及各种设施用具定期消毒,消毒药品可采用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浓度50ppm-100ppm。

2.杆状病毒病(1)病原( BP),主要危害幼虾,寄生在虾的肝胰腺和前中肠上皮组织上。

(2)病状发病虾靠近水表层,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停止摄食。

(3)防治同病毒性白点病。

3.Taura病毒综合症(1)病原Taura病毒,南美白对虾的幼虾、成虾均可感染。

(2)病症发病虾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停止摄食,在虾的表皮、皮下、鳃、附肢、肠上可发现不规则分布的胡椒状或散弹状损伤,外观表现为黑色素沉着。

(3)防治同病毒性白点病(二)细菌性疾病1.褐斑病(细菌性甲壳病)(1)病原具几丁质分解能力的细菌如弧菌、气单胞菌、假单胞菌、粘细菌等。

(2)病症虾体甲壳表面出现褐斑,斑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边缘清楚而不整齐,在虾体任何部位都可发现。

一般不直接引起患病虾的死亡,而激发性感染或引起脱皮困难造成死亡。

(1)防治a.高锰酸钾1-3ppm或氯霉素1-2ppm或福尔马林5-15ppm药浴。

b.土霉素0.45克混合1公斤饲料投喂,连喂2周。

c.控制放养密度,改良水质。

2.烂眼病(瞎眼病)(1)病原革兰氏阴性弧状杆菌(2)病状病瞎眼球肿胀,由黑色变为褐色,直至溃烂脱落,虾活动呆滞,翘首状于池底或浮于水面无方向游动。

(3)防治①全池泼洒漂白粉,使池水呈1ppm浓度。

②饲料中加入0.1%氯霉素获0.1%-0.2%土霉素获0.1%-0.15%呋喃唑酮,投喂7-10天。

南美白对虾的18种病害,全面剖析

南美白对虾的18种病害,全面剖析

南美白对虾的18种病害,全面剖析1白斑症病毒病【病状】病虾首先停止吃食、空胃;反应迟钝,游泳不规则,时而漫游于水面或伏于水底;体表甲壳内表面出现白斑,发病后期腹部变白,有的体色微红,甲壳容易剥离,血淋巴不凝固、混浊。

【病原】病原为白斑症病毒(White spotsyndrome virus)又称中国对虾杆状病毒(Penseus Chinensis baculovirus)或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baculovirus)。

病毒粒子呈杆状,具有囊膜,其大小为120-150纳米X350-450纳米,双链DNA。

【临诊】根据临床病状可以诊断。

进一步诊断可用组织切片法、T——E染色法、超薄切片电镜观察上ELISA法、核酸探针和PCR等技术诊断。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中国对虾幼虾及成虾养殖期(幼体期发病不显著),感染率达11%,死亡率90%以上。

除中国对虾外,日本对虾、斑节对虾、长毛对虾、墨吉对虾等也会被感染。

流行于我国沿海及东南亚各国。

18℃以下为隐性感染,水温20-26T 时发病猖撅,为急性暴发期。

2肝胰腺细小病毒病【病状】病虾外观无明显特殊症状。

幼体被感染后行动不活泼,食欲减退,生长缓慢,很少蜕皮,体表常挂有污物,或固着许多共栖性生物,养殖期的幼虾或成虾,虾体瘦弱,体色较深,甲完表面有大量黑色斑点。

有的甲壳变软,腹部肌肉变白。

抗逆能力差,容易继发性感染细菌性疾病。

该病毒侵犯肝胰腺管上皮,组织切片观察,可见细胞核内有包涵体(HE染色)。

严重感染时肝胰腺变白、萎缩、坏死。

【病原】病原为肝胰腺细小样病毒[Hepatopancereatic parvovirus(简称HPV)]。

病毒粒子球形,直径22-24纳米,单链DNA 。

【临诊】临床诊断可依据病虾的病状,也可用肝胰腺涂片以T-E(曲利本蓝一伊红)或Giemsa(吉姆萨)或孔雀绿染色法,或组织切片H-E染色,显微镜检查病变细胞核内的包涵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虾苗生病应该是病原、机体和环境三者互相作用的结果。

例如如果环境较好,机体的抵抗力也较强,那么即使有病原危害,很有可能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如果机体处于不是很健康的状态,例如有机械损伤,那么病原就会趁虚而入,导致疾病的发生。

疾病有生物性疾病和非生物性疾病之分生物性疾病主要包括细菌病、原生动物性疾病、真菌病、病毒病、其它疾病。

非生物性疾病则包括营养不良、水体环境异常等引起的疾病。

第一类、病毒类一、对虾杆状病毒病1、病原:对虾杆状病毒,是一种A型杆状病毒,据囊膜,核酸是双链DNA,病毒粒子棒状,大小约为74nm*270nm,病毒在肝胰腺以及前中上皮细胞内增殖,包涵体是四面体或三锥的金字塔形。

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虾的摄食和生长率降低,体表和鳃上有外部共栖生物和污物附着,病理组织切片,在肝胰脏和中肠上皮细胞中可观察到角锥形的包涵体。

包涵体从锥底至锥顶的高度为0.5~20um,一般垂直高度为8~10um,该病引起显著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受感染的对虾肝胰脏的小管和前中肠上皮细胞的细胞核肥大,核内有一至几个角锥形包涵体。

核仁被挤到一边,并退化或消失,染色质分布于核的边缘,成环状排列。

被感染的上皮细胞受损伤或坏死,引起这些器官的功能性障碍,并往往引起继发性的细菌感染。

3、流行情况:对虾杆状病毒主要发生在美国的桃红对虾、褐对虾、白对虾、万氏对虾和墨吉对虾等的成虾、幼体和仔虾。

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也偶尔发生。

在对虾孵化场中,该病是万氏对虾幼体的严重疾病。

4、诊断方法:取患病对虾的肝胰脏和中肠切片,在相差显微镜或者明视野显微镜下看到角锥形包涵体,基本就可诊断。

5、防治方法:没有治疗方法,预防措施是对新近亲虾和幼体要严格检疫,已感染对虾要销毁并对池严格消毒。

二、桃拉综合病毒病1、病原:对虾桃拉病是由Taura综合症病毒引起的,TSV为一个无囊膜的二十面体的粒子,直径31~32nm,为单股DNA,属小DNA病毒科。

病毒主要感染南美虾的上皮细胞,引起对虾的大量死亡。

2、症状及病理变化:TSV病主要是发生在虾的蜕皮期,病虾不吃食或减少吃食,在水面缓慢游动,捞离水后死亡。

在特急期到急性期,幼虾身体虚弱,外壳柔软,空胃,在附足上会有红色的色素沉着,尤其是尾足、尾节、腹肢,有时整个虾体体表都变成红色。

在虾蜕皮前后表现的比较典型。

患了严重的急性TSV病的虾,死于蜕皮期,个别幸存者进入慢性期,并出现恢复迹象。

在这个时期的虾将会出现多样的、分布不定的无规则的斑点、坏死灶,体表的损伤部位开始变黑,虾体要经历发炎、再生和康复的过程。

据试验证明,恢复期对TSV 有一定的抵抗力。

3、流行情况南美虾幼体对TSV高度易感,累计死亡率超过95%,感染后,仍存活的个体终生带毒。

传播途径主要是水平传播。

大部分虾池在进水换水后出现感染。

4、诊断方法:桃拉病毒病有三个明显不同的阶段,急性期、慢性期和过渡期,各个阶段的症状不同,处于急性期濒死对虾有大量的红色色素出现,使感染虾全身呈暗淡的红色,而尾扇和游泳足呈明显的红色。

用10倍放大镜观察细小腹肢,可以看到病灶处的上皮坏死。

第二类、细菌性疾病一、幼体弧菌病1、病原:从患病幼体分离出的弧菌有:鳗弧菌、海弧菌、溶藻酸弧菌、副溶血弧菌等,除了弧菌之外还有假单胞菌和气单胞菌。

因为最常见的是弧菌,所以成为弧菌病。

因为病菌主要发现在血淋巴中,所以又称为菌血病。

上述各种疾病引起的症状、危害情况和防治方法基本相同。

2、症状和病理变化:患病幼体游动不活泼,趋光性差,病情严重者在静水中下沉于水底,不久就死亡。

有些病情进展缓慢的个体,在体表和附枝上往往有些病情进展缓慢的个体,在体表和附枝上往往粘附许多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和有机碎屑等污物。

但是在急性感染中,体表一般没有污物附着,并且有污物附着的也不一定是弧菌病。

3、流行情况:从无节幼体到仔虾都经常发生,但以Z2以后发病率最高,这是因为Z2之后开始投喂人工饲料,残饵污染水体,滋生细菌所致。

完全投喂活饵料的育苗池发病率显著低。

该病一般是急性发作,发病后一两天就可能导致全军覆没。

4、诊断方法:诊断时取游动不活泼或下沉水体的幼体至于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洁海水和盖玻片,在400倍显微镜下,就可看到细菌在幼体体内各组织间的血淋巴中活泼游动,在身体比较透明的地方最容易看到,到糠虾、仔虾期有体较大,透明度降低,有时需要轻压盖玻片,甚至将幼体压破后才能看到细菌。

有时在患病后下沉的幼体中寄生有许多纤毛虫,这是幼体的活动能力减弱之后纤毛虫才钻入体内的,不是原发性病原。

5、防治措施:预防措施1)育苗池在放软之前应充分洗刷干净并用药物彻底消毒,特别是曾经发生过弧菌病的池塘更应严格消毒。

消毒药物可用浓的高锰酸钾或漂白粉溶液。

2)育苗用水最好经过沙虑,保持水质清洁,并在池水中接种有益的单细胞藻类,例如金藻或角毛藻等。

3)不要产软和育苗在同一池塘中,以免亲虾将病原体带入育苗池,以及软液污染水质。

4)放养密度不要过大。

5)保持水质清洁6)投饵要适量,将每天的投饵量分为多次投喂,防止过多的剩饵沉于水底,腐烂分解,污染水质、滋生细菌。

7)每天早午晚各到池塘观察一次幼体的活动情况、吃食和发育情况。

8)在流行病的高峰期可用药物进行预防,但要防止滥用药物或施药的时间、剂量和方法不当,引起细菌的抗药性。

9)发病池塘所使用的工具最好应专用10)病后幸存的幼体若不多,不要贸然合池,除非是同一种病。

治疗方法:1)可用抗生素按照使用说明全池泼洒,用药方法是先换水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然后将所需药物加水拌匀后均匀全池泼洒,隔24小时后再换水,再泼药,这样连续3次一般就可治愈,严重的话可再用1~3次。

2)病情较重者,特别是对虾幼体消化道内有大量细菌时,应在全池泼洒药的同时将药物混合于饵料中投喂。

可将土霉素按每千克鸡蛋0.5~1g药的比例混合均匀,蒸成蛋糕投喂。

连喂3天,也可用氟哌酸按0.05~0.1%的比例或用复方新诺明按0.1~0.2%的比例混入饲料中投喂。

3)把丁香、金银花等中药粉碎至100目,使用前开水浸泡,并加适量粘合剂,按比例喷洒于对虾颗粒饲料上,用于预防弧菌病,可明显改变对下机体的免疫水平。

二、幼体肠道细菌病1、病原:病原为一种革兰氏阳性菌,无鞭毛,不能动,分类地位不详。

2、症状和病理变化:患病幼体游动缓慢,趋光性差,严重者下沉水底。

从外观症状看与弧菌病相同,在低倍镜下检查,可见幼体胃部有成团的淡黄色菌落,在高倍镜下可见细菌排列整齐,不动,菌落外有菌膜包围,以后菌落逐渐增大,延伸至肠内,,将其压破后细菌成片,但不散开,在疾病的后期可看到幼体的体表有污物附着,中肠内或组织中有时有细菌游动,这些游动的细菌估计是继发性感染的其他细菌。

糠虾幼体患病后往往在中后肠内还有积食。

3、流行情况:此病发生在个别育苗场的中国对虾幼体身上。

但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在两天内可达95%以上。

一般从蚤状三期开始发病,到糠虾三期时大部分死亡,少数幸存者变为仔虾后才治愈。

但也有从蚤状幼体二期就开始发病,也有的拖延到仔虾后仍陆续死亡。

4、诊断方法:将患病幼体做成水浸片进行镜检,疾病初期,在低倍镜下可发现在幼体的胃部有淡黄色的菌落,在高倍镜下可见菌落内排列整齐、不动得细菌,菌落的外围有一层薄膜,以后随着病情的发展,菌落逐渐扩大,延伸至中肠内。

将幼体压破后,菌落也不散开,相连成片状。

5、防治方法:预防措施:育苗池及一切育苗设施和工具均应彻底消毒,蓄水池中的水可用0.8mg/l的漂粉精消毒。

发病池中的所有工具要单独使用,不得不混用的话可用10mg/l的漂粉精溶液浸泡十分钟后使用于其他池。

治疗方法:此菌对一般抗生素的抵抗力很强,使用下列药物比较有效,但也很难治愈。

1)红霉素全池泼洒,使池水成1mg/l的浓度,每二十四小时使用一次,连泼三次,同时按0.05%的比例混入鸡蛋中作诱饵,连续投喂三天。

2)吡哌酸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用量同上。

3)青霉素和链霉素合剂,各占一半,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使池水成合剂的2~3mg/l的浓度,每十二小时一次,连泼3~5天。

同时在每千克鸡蛋中加吡哌酸0.05~0.1%,做成蛋糕投喂,连续3~5天,此法在发病初期效果明显,但到后期使用效果不明显,可能是与细菌对青霉素和链霉素容易产生抗药性有关。

三、荧光病1、病原:弧菌,有报道为哈维氏弧菌(绿菌),为革兰氏阴性菌,菌体为短杆状,略微弯曲,极生单鞭毛运动,不发光,氧化酶阳性,发酵葡萄糖产酸,TCBS平板上生长呈蓝绿色。

2、症状和病理变化:发病初期幼体活动能力减弱,游于水的中下层,糠虾及仔虾弹跳无力,趋光性差或呈负的趋光性,摄食减少或不摄食,身体发白,尤其是头胸部乳白色,濒死或死亡的幼体在夜间或黑暗处会发荧光,荧光的亮度随发病的程度及幼体大小而不同,发病早期看不到荧光,当幼体处于濒死状态,即可见发微弱的荧光,幼体死亡后荧光最强,约可持续十多个小时,直到尸体分解后才看不到荧光,成体发病先是在头胸部、腹部的腹面发荧光,严重时全身都发荧光。

病虾的触须断、摄食减少或停止,缓慢游于水面池边,反应迟钝,镜检可见体内充满细菌。

夜间可见病虾身上发出光亮,晚上熄灯观察,宛若流星遍地,在明光下,可见发光幼体其附枝部分已部分或全部变白,摄食减少或不摄食,活力减弱,行为异常,进而伏底或侧卧,无抗逆流能力,随波逐流,最后虾频频抽动,沉底死亡。

将发光生物在显微镜下镜检,多为濒临死亡的仔虾,是病虾本身发光,在病虾上找不到夜光虫。

可发现在幼体头胸甲下、鳃部、肝胰脏、消化道乃至肌肉都有大量细菌在活动。

3、流行情况:育苗场中很常见,尤其到了仔虾阶段。

幼体发病多在夏季雨季,因为有大量有机物被冲到海水中,温度高时,海水中大量有机物有利于细菌的繁殖,引起疾病。

4、防治方法:同菌血病。

经实验,先用百碘消毒,再用速宝贝效果较好。

四、丝状细菌病1、病原:丝状细菌最常见的为毛酶亮发菌,此外还有发硫菌,为革兰氏阴性菌,菌体头发状,不分枝,基部略粗,尖端稍细,一般基部直径为2.5um,尖端为1.5~2um,长度在各菌丝中相差悬殊,从几微米到500um不等,菌丝一般透明无色,但有时发现菌体内呈颗粒状,这可能是较老的菌丝。

菌丝基部的附着处并无根状结构,但有粘液物质粘在菌丝和附着基物之间。

这些物质被认为是细菌自身分泌的。

发硫菌所需的能量来自硫化氢的氧化。

2、症状和病理变化主要附着在对虾的各期幼体的鳃和体表各处。

它并不侵入虾体内,也不吸取营养,但可能会分泌毒素到虾体内,而且附着在鳃上的丝状细菌菌丝之间还往往附着有很多原生动物、单胞藻类、有机污物等杂质,它们会阻碍呼吸,且如果体表和鳃表面丝状细菌过多时会对蜕壳造成机械阻碍,且由于缺氧,往往会造成无法蜕壳死亡。

3、流行情况:丝状细菌不仅着生在对虾的各个时期,而且在海水鱼类的软上、其它虾蟹等海水甲壳动物的各个生活阶段以及海藻上都有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