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失败的战略原因
德军的战略一战的攻势与退守
![德军的战略一战的攻势与退守](https://img.taocdn.com/s3/m/26384b91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a5.png)
德军的战略一战的攻势与退守德军的战略:一战的攻势与退守1914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展现了其卓越的战略能力。
他们运用巧妙的进攻战术,以及灵活的退守策略,对敌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本文将分析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探讨他们在攻势与退守上的表现。
1. 攻势战略德军采用的攻势战略以速度和强力而著称。
他们在战役开始时,迅速出击,以期通过速胜来摧毁敌人的士气。
德军的攻势战略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德军利用其装备先进、训练有素的步兵和重炮兵,进行全面进攻。
他们采用密集的阵列和强有力的火力,迅速突破敌人的防线。
此外,德军还注重快速机动,灵活运用战术技巧,如火力压制、掩护和侧翼包围等。
这些战术手段有效地破坏了敌人的组织,使德军能够快速推进并占领重要地区。
其次,德军在攻势中注重持续施加压力。
他们不断推进前线,并与敌军展开激烈的战斗。
通过持续的炮击、机械化部队和步兵的协同作战,德军有效地消耗了敌方的资源和士气。
德军的攻势战略极大地削弱了敌人的抵抗能力,为他们取得进一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 退守战略尽管德军在攻势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但他们也面临了敌人的强烈抵抗。
为了保持战略上的稳定,德军在一些战役中使用了巧妙的退守战略。
退守战略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抵抗。
德军通常会选择拥有自然或人工堡垒的地形进行退守。
这些堡垒通常由强化的工事和壕沟组成,可以提供一定的保护和掩护。
此外,德军还善于运用火力压制和埋伏战术,使得敌军在进攻过程中面临巨大的困难。
在退守的过程中,德军还使用了流动防御战术。
他们以机动性和灵活性为特点,通过反击和侧翼包围来削弱敌人的攻势。
这种战术使得德军能够在即将被压倒之际,迅速调整战术,减少损失,并重新夺回战场的控制权。
虽然退守战略通常是出于压力而采取的选择,但德军在战争中成功地运用了此战略。
他们能够利用退守来重新组织军队,修复损失,并降低敌军的资源和士气。
总结: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展现了成熟而精妙的战略能力。
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战略策略教案
![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战略策略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074ce3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62.png)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全球战争之一,从1914年到1918年间,欧洲几乎所有的大国都参战,激烈程度空前。
军事战略被认为是这场战争的关键,因为它们直接影响了每场战斗的胜利和失败。
本文将探讨一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使用的战略和策略教案,并分析它们的效果。
1.德国的“雨师战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采用了一种被称为“雨师战术”的招数,这种战术要求其部队在战斗前射击巨量的火炮弹药,从而掩盖其突袭行动的噪音。
部队之后迅速移动,进攻敌方的防线。
这种战术在1914年的两次大规模攻击中获得了成功,使德国能够在比利时和法国取得重要胜利。
但是,这种战术很快就遭到了盟军的反制,因为他们会用半埋地或加强式的掩体掩盖军队和火炮,避免德国炮火的有效覆盖。
这也导致了阵地战的出现,从而限制了德军使用这种战术的机会。
2.英国的“加强防线”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也使用了一种战略,被称为“加强防线”。
这种策略要求英国将士兵和武器部署在有利地形上,如沟壑、树林和峭壁等,从而加强了他们的防御能力。
英国在战斗中占据优势,因为他们利用了他们在敌人和战场环境中的优势,并通过改善他们的装备和战术来取得进展。
但是,这种策略同样也被盟军进行反制,他们采取了更好的调整战术来克服英国的基本防御。
3.法国的“进攻战术”在战争的最初阶段,法国采用了一种战略,被称为“进攻战术”,就是集中大量的部队,士兵使用步枪和手榴弹等武器在一条线上向前推进,然后占领敌军的前沿阵地。
这种战术取得了早期进展,但法国士兵大量伤亡,往往缺乏支援和武器配备,无法彻底占领敌军的阵地。
这种战术受到德国反制,德国和其他盟军学习了法国并进行了改进,例如使用了火炮和重机枪等更先进的军用装备。
4.俄罗斯的“人海战术”俄罗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也使用了一种“人海战术”,这种策略看起来似乎是把士兵扔进战斗的肉偿,但这种教条主义战术比较愚蠢,及不能取得成功。
在俄国内战期间,布尔什维克实行民兵作战时,尽管他们在武器和战术上严重落后,但是有着丰富的经验,这种策略就很成功。
一战德国为什么会战败
![一战德国为什么会战败](https://img.taocdn.com/s3/m/448e73a2b9d528ea81c779e9.png)
一战德国为什么会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简称WWI或WW1),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的世界级战争。
下面是分享的一战德国为什么会战败,一起来看看吧。
持续了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以德国的战败而告终。
那么一战德国战败原因是什么呢?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德国战败主要是有3个原因。
首先,一战本身就是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发起的一场非正义性的战争。
德国在战争中是具有侵略性,因此没有什么人愿意站在同盟国的一方,德国缺少助力。
一开始的盟友奥匈帝国,军事实力实在是太弱,被英、法、俄的人一打,基本上就没什么用了。
另外意大利,那就更厉害了,直接打到一半,退出同盟国加入协约国,来攻打奥匈帝国。
而协约国的数量还在不断上升,德国孤军奋战,注定是要失败的。
第二点,德国一开始是想要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的,这确实是对德国最有利的方式。
但是德国的目的并没有实现,战争进入了胶着的状态,最终演变成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协约国人多势众,资源丰富,物资储备什么的比德国好上很多。
因此德国最基本的物资都无法保证,这场战争肯定是要失败的。
最后一点,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美国加入了一战。
美国的参战对整个一战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的加入彻底改变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力量对比和战略形势。
美国自身深厚的经济实力和丰富人力资源,让美国变成了协约国的兵源基地和兵工厂。
美国的存在让协约国不管是在军事上还是经济上都占了绝对的优势。
因此德国才会彻底失败。
一战的发展过程简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7月,是由同盟国挑起的非正义性的战争。
一战虽然是1914年正式爆发的,但是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却是很早就成立的。
1882年,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合约,同盟国就此成立。
1892年到1907年这段时间,俄国、法国、英国先后签订了协约,渐渐形成与同盟国相对立的协约国。
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在塞尔维亚炫耀武力,于萨拉热窝被刺杀。
战争的遗憾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利和错误判断
![战争的遗憾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利和错误判断](https://img.taocdn.com/s3/m/c3a03955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a2.png)
战争的遗憾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利和错误判断战争的遗憾: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利和错误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具规模和破坏力的一场战争。
然而,这场战争也是一场充满了遗憾的战争,在战争的进程中,各国都犯下了许多失误和错误判断,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本文将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利和错误判断,并分析其原因。
一、西线战场的惨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线战场是最负盛名的战场之一,各国展开了殊死搏斗。
然而,盟军在西线战场上屡次遭遇重大失败,面对德军的强大进攻无法阻挡。
这一系列的失利让盟军陷入了困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战争的走向。
造成西线战场惨败的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盟军的战略计划存在严重的错误。
他们本可以采取防御优势,但却选择了进攻,目标是要迅速击败德军。
然而,德军的实力被严重低估了,他们拥有强大的火炮力量和战略计划,使得盟军在战场上处于劣势。
其次,盟军在物资和后勤保障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战争爆发时,各国都没有预料到战争会持续这么长时间,因此准备和储备不足。
这导致了进攻计划的失败和慢慢被消耗的物资。
此外,盟军的指挥系统也存在问题。
各国指挥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无法形成整体作战计划。
这使得盟军分散力量,造成了自相残杀的局面。
二、希望与失望:战争初期的错误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开始,各国对战争的判断存在明显的错误。
首先是对战争的预期时间的错误判断。
当时的各国普遍认为,这场战争将很快结束,没有人预料到战争将持续四年之久。
其次是对战争的规模和破坏力的错误判断。
当时的军事技术尚未发展完善,各国普遍没有意识到现代化武器的威力。
因此,各国对战争的消耗和破坏力都进行了明显的低估。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各国还对战争的性质和形式存在着错误的看法。
他们认为这将是一场快速决胜的战争,但实际上却演变成了一场长期的消耗战。
各国在战争的进程中逐渐明白了这一点,但为时已晚。
三、政治决策的失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和错误判断也与政治决策的失误密切相关。
德军的失败一战的战略失误
![德军的失败一战的战略失误](https://img.taocdn.com/s3/m/11d42844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84.png)
德军的失败一战的战略失误德军的失败:一战的战略失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德军却最终面临着战略上的失败。
这场战争中,德国出现了一系列的战略失误,这些错误不仅使他们失去了机会,也为最终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本文将探讨德军在一战中的失败原因,并分析这些战略失误是如何导致德军的失败。
一、高估敌人实力与战争的持续时间在一战初期,德军高估了敌人实力以及整个战争的持续时间。
德军指挥官们认为他们能够迅速地击败敌人,赢得战争。
这样的观点导致了他们在战争的最初阶段采取了过于冒进的战略。
他们低估了敌人的坚决,也低估了战争的持续时间。
二、西线和东线分兵过于分散德军还犯了一个严重的战略错误,即他们在西线和东线分兵过于分散。
德国同时与法国和俄罗斯作战,却没有集中力量在一条战线上迅速击溃敌人。
这样的分兵战略使得德军无法在任何一条战线上形成实质性的突破,从而未能有效地利用兵力。
三、未能有效利用潜在盟友德国面临的另一个战略失误是未能有效利用潜在的盟友。
虽然德军的王牌是其陆军,然而他们未能真正发掘和利用其他国家的潜力。
德国未能充分与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等盟国协作,缺乏合作和协调的战略失败使他们失去了实现胜利的机会。
四、疲劳和物资短缺随着战争的持续,德军面临着疲劳和物资短缺的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战斗力和战略部署。
德国在担任防守的同时,仍然采取了攻击性的战略,而这是在物资短缺的情况下难以为继的。
此外,疲劳和物资短缺也使得德军无法有效地补充和恢复战斗力。
五、未能适应战争态势变化德军在一战中还存在着未能适应战争态势变化的战略失误。
他们未能及时调整和修改战略,以适应战争的发展。
特别是随着战争从阵地战转向移动战,德军未能紧跟战争形势的变化,无法灵活应对。
综上所述,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失误导致了他们的失败。
德军高估了敌人实力和战争的持续时间,分兵战略过于分散,未能充分利用潜在盟友,面临疲劳和物资短缺,并未能及时适应战争态势的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高中知识点总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高中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4abb83d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b5.png)
第一次世界大战高中知识点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高中知识1第一部分背景一、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具体表现:(1)政治: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制度比较民主,德国保留了大量的军国主义和封建主义(2)经济: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列强经济实力与其占有殖民地的数量倒挂2、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军事因素)1、三大矛盾: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
(1)主要矛盾一:英德矛盾(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2)主要矛盾二:法德矛盾(矛盾的缘起: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国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赔款50亿法郎,丧失在西欧和中欧霸主地位。
德国则唯恐法国东山再起,为防范法国,极力扩充军备;法国则为复仇做准备。
)(3)主要矛盾三: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半岛)2、三国同盟(1)原因:防范法国构建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体系(2)过程:1879德奥结盟1882《三国同盟条约》3、三国协约(1)原因:三国同盟威胁法俄,德国咄咄逼人,英国力不从心,放弃孤立,寻求盟友。
(2)过程:1892《法俄军事协定草案》1904《英法协约》1907《英俄协约》4、影响:使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下。
5、启示:帝国主义非正义战争。
三、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科技条件)1、传统武器的改进:传统的武器得到改进,大大增强了武器的杀伤力。
2、新式武器的研制:潜艇、飞机、坦克等新式武器相继问世,战争突破以陆地为主的限制,扩展到海底和空中。
(三栖作战)3、新的交通手段:新的交通手段提高了军队的战略机动能力,进一步扩大了战争的范围,提高了军队的战略机动能力,使得战争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使远距离调兵成为可能。
4、新的通讯工具: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等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实现了远距离的信息传输,促进了军队通讯技术的现代化,使战争突破地域条件的限制,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有效地指挥战争。
四、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1.军国主义(1)原因:近代以来欧洲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西方列强纷纷扩军备战,展开军备竞赛。
德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略
![德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略](https://img.taocdn.com/s3/m/f9d04c28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55.png)
德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略第一次世界大战始于1914年,德国在这次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德国军队在许多战役中都表现出强大的实力和策略,但在最终的胜利之前也遭受了一系列的挫败。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德国军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采取的战略策略。
德国军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采用的战略策略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进攻阶段和防御阶段。
进攻阶段德国希望在开战初期迅速击败法国和俄罗斯,以确保自己处于有利地位。
因此,德国军队实施了所谓的“斯海利芬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迅速攻占比利时和卢森堡来迅速跨越法国边界。
这一计划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由于英国加入了战争,德国遭受了负面影响。
接下来,德国军队将重心转向东欧,打算一举击败俄罗斯。
他们实施了所谓的“基鲁沃夫行动”,计划在十个日夜内迅速攻占俄罗斯领土。
这一战略也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在接下来的战役中,德军遭遇到了俄军机动性的强大反击,结果惨遭失败。
防御阶段在进攻阶段的失败后,德国军队采取了防御战略。
他们废弃了进攻性的策略,并在较长时间内采用了防御性的战略,以保护自己的边界免受敌军侵犯。
德国采用的一项非常有效的战术是所谓的“魔鬼山脊”战术。
该战术是在战壕战争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旨在将敌方军队诱骗到一个被多层武器架防御的地带,然后利用机枪、炮弹和瓦斯攻击使敌军死伤沉重。
这一战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许多战役中都得到了应用,取得了相对成功的效果。
此外,德国还致力于研制新兵器和作战策略。
例如,他们在塞尔条约中禁止的毒气战中尝试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毒气,这种新兵器为德国成功地打击了占领地带上的敌人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
总结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采用的战略有其优势和不足之处。
虽然他们开始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由于其他国家的加入,德国没有能够确保胜利。
在防御阶段,德国采用了一些非常有效的战术,但这些战术被时间和新兵器的发展所限制,逐渐失去了效力。
在整个战争阶段中,德国军队的策略和行动一直在不断调整,以应对战争环境和敌人的变化。
一战中的战略失败
![一战中的战略失败](https://img.taocdn.com/s3/m/5f83c721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18.png)
一战中的战略失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国家的军事战略失败在这场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数的决策失误和战略错误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后果,给参战国带来了巨大的人力和经济损失。
本文将以几个主要的战略失败为例,探讨它们的原因和影响。
一、斯海里岛战役斯海里岛战役是一战期间的重要战役之一,发生在1915年。
该战役由英国海军开展,旨在通过占领较为靠近德国的斯海里岛,阻止德国潜艇的袭击行动。
然而,由于情报收集和策略规划上的严重失误,英军在战役中遭受了重大损失,无法达到预期的胜利。
该战役的失败主要归咎于英国情报部门的低效和不准确的信息收集。
英军在战役前并未完全了解德军的布署情况和实力,导致他们在登陆斯海里岛时遭到德军有力的反击。
此外,英军战略规划上的错误和缺乏灵活应对的能力也使他们处于不利地位。
斯海里岛战役的失败对英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暴露了英国情报机构和军事指挥的低效性,破坏了英国军队的士气,同时也让德国意识到英国的军事实力并非不可战胜。
二、加利波利战役加利波利战役是一战中意大利对奥匈帝国发动的一场重要攻势,发生于1917年。
虽然意大利军队在战役初期取得了一些小胜,但整个战役依然被认为是一场失败的战略决策。
在战役策划上,意大利的战略目标过于远大,预期取得迅速胜利并占领奥匈帝国的大部分领土。
然而,他们忽视了奥匈帝国军队在防守上的优势,以及意大利军队在物资和后勤方面的不足。
此外,在加利波利战役中,意大利军队的指挥和协调能力也受到了严重挑战。
军队之间的沟通滞后,指挥官的命令和行动之间出现了不协调的情况,最终导致了整个战役失败的结果。
加利波利战役的失败对意大利军队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他们丧失了大量的士兵和资源,同时也丧失了对奥匈帝国的攻势优势。
这场战役的失败使意大利陷入了长期的僵局,无法实现早期预期的成功。
三、索姆河战役索姆河战役是一战中英法联军发动的一次重要攻势,旨在突破德国防线并向德国本土进攻。
该战役于1916年展开,却以战略失败告终。
德国一战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德国一战失败的原因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376e82e0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d8.png)
德国一战失败的原因有哪些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那么你知道德国一战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德国一战失败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德国一战失败的原因“日子一天天过去,对时间的消逝已经麻木,进攻、防御、反击交替,尸体在堑壕间如山丘般隆起。
”这是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名著《西线无战事》中的片段,它再现了吞噬无数生命的堑壕战景象。
这种“绞肉机战斗”之所以会出现,与1914年德法马恩河会战的结局密切相关——谋求速胜的德军无力攻破法军在巴黎附近的马恩河防线,而法军也无力迅速赶走侵略者,结果导致战局僵持,加剧了战争的残酷。
众所周知,自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后,德国和法国互相敌视,前者渴望彻底粉碎谋求复仇的法国,获得稳固的“欧洲共主”地位,后者则一心想收复被割让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为此组建起庞大陆军,同时法国政治家还幻想英国和俄国盟友能及时参战,联手打败德国。
有意思的是,双方设计的战争计划都是“投入重兵以求速胜”。
德军总参谋长施里芬在1897年提出名为“施里芬”的作战计划,假设大战爆发后,法国联合俄国东西夹击德国,但俄国完成军队动员至少需要40天,德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快速投入重兵(97个师,占全部军力的9成)展开对法作战,其中79个师(约120万人)组成右翼集团,沿海岸线经比利时直插法国北部,占领巴黎,继而迂回东北,与左翼集团(9 个师)和中路集团(9个师)夹击歼灭法军主力于法德边境地带。
“施里芬计划”的核心是通过极端削弱德军左翼集团,使右翼获得最大可用兵力,发动最大强度的攻击,在俄国正式出兵参战前覆灭法国。
因此,施里芬临死前还谆谆嘱托同事“切勿削弱右翼”。
可是,接任德军总参谋长的小毛奇却被施里芬的大胆给吓坏了,楞是从右翼挖走26个师,加强左翼和中翼,强化对法军正面和俄国边境的防御,从而大大削弱了右翼的攻击力度。
与遭到阉割的“施里芬计划”相比,法国的“17号计划”显得更加一厢情愿。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89aed57ce45c3b3567ec8bf2.png)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持续了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以德国的战败而告终。
那么一战德国战败原因是什么呢?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德国战败主要是有3个原因。
首先,一战本身就是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发起的一场非正义性的战争。
德国在战争中是具有侵略性,因此没有什么人愿意站在同盟国的一方,德国缺少助力。
一开始的盟友奥匈帝国,军事实力实在是太弱,被英、法、俄的人一打,基本上就没什么用了。
另外意大利,那就更厉害了,直接打到一半,退出同盟国加入协约国,来攻打奥匈帝国。
而协约国的数量还在不断上升,德国孤军奋战,注定是要失败的。
第二点,德国一开始是想要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的,这确实是对德国最有利的方式。
但是德国的目的并没有实现,战争进入了胶着的状态,最终演变成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协约国人多势众,资源丰富,物资储备什么的比德国好上很多。
因此德国最基本的物资都无法保证,这场战争肯定是要失败的。
最后一点,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美国加入了一战。
美国的参战对整个一战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的加入彻底改变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力量对比和战略形势。
美国自身深厚的经济实力和丰富人力资源,让美国变成了协约国的兵源基地和兵工厂。
美国的存在让协约国不管是在军事上还是经济上都占了绝对的优势。
因此德国才会彻底失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时间一战起始时间是1914年7月28日,一战结束时间是1918年11月11日。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在塞尔维亚被当地青年刺杀,于是在7月28日的时候,奥匈帝国以这个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
紧接着德国、英国、法国等趁机加入了战争,一战正式爆发。
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想要趁机吞并塞尔维亚。
俄国和法国则公开表示支持塞尔维亚,英国也在暗中支持俄、法。
随着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开战,整个欧洲大陆都陷入了战争之中。
一战德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一战德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eb7a7b68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f0.png)
一战德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持续了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以德国的战败而告终。
那么一战德国战败原因是什么呢?下面5068网小编为你解答。
一战爆发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也就是帝国主义阶段的产物,是西方国家长期殖民扩张和争霸的必然结果。
在世界近代历史上,西方列强大肆进行殖民扩张,竞相掠夺弱小国家和地区,瓜分势力范围,构建殖民帝国。
其中,大英帝国最为庞大,一战爆发前夕其领土约占全球领土面积的1/4,帝国内人口也约占全球人口的1/4。
法国也拥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
但后起的德国占领的殖民地较少。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是不平衡的,后起国家随着实力不断加强,要求重新瓜分势力范围;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极力巩固已有优势。
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的形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准备了条件。
1882年5月20日,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条约的核心内容是在未来战争中三国要相互支持。
1894年,法国与俄国签订了针对同盟国的军事协定,规定一旦同盟国特别是德国对一国发动进攻时,另一国要立即给予支持,对德作战。
英国在20世纪初放弃了“光荣孤立”政策,积极结盟,并于1904年和1907年分别同法国和俄国签订了《英法协定》和《英俄协定》。
至此,欧洲已形成“三国同盟”对抗“三国协约”的态势。
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之间的对抗,最突出的是英德矛盾。
19世纪下半叶德国实现统一后,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
在工业化进程中,德国开始走在英国前面,国力大增,与英国形成激烈竞争。
在海外殖民活动中,作为后来者的德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英国也展开激烈角逐。
例如,在列强瓜分非洲过程中,德国斜断非洲的“赤道非洲帝国”计划与英国从开罗到开普敦纵贯非洲的“二C计划”发生了直接碰撞。
英德矛盾也表现在海洋霸权争夺上。
英国是海上霸主,强大的海军是其建立和维护庞大殖民帝国的保障。
德国要想扩大殖民势力范围,必须争夺海上霸权。
战争的战术失误
![战争的战术失误](https://img.taocdn.com/s3/m/f263e453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0c.png)
战争的战术失误战争历来是人类社会中最残酷的斗争形式,各种军事战术的运用成为了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然而,有时战争中也会出现一些战术失误,导致战局逆转甚至失败。
本文将探讨战争中的战术失误,并分析其原因及教训。
一. 错误的情报判断在战争中,情报收集与分析非常重要,决策者根据情报信息来制定战略计划和战术部署。
然而,错误的情报判断常常导致战术失误。
例如,在二战期间,德军高层过于依赖间谍提供的情报,错误地判断苏联红军的战斗力,从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陷入困境。
二. 不合理的战术选择在选取战术方案时,合理性、灵活性及适应性十分重要。
然而,有些指挥官在面临战局变化时依旧固步自封,执着于既定的战术方案,无法主动应变。
这种不合理的战术选择常常导致全面战争胜局的逆转。
例如,拿破仑在俄国战役中坚持采取碾压战术,无法适应苏军的游击战,最终导致法军的全面溃败。
三. 资源分配失误战争中,资源的合理分配对战略的成功至关重要。
然而,有时指挥官在资源分配上出现失误,忽视了某些重要的领域或过度依赖某个地区。
这种资源分配失误常常导致军事力量的不平衡,对战局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过度集中力量进行西线攻势,却忽视了东线的俄军,最终导致东线形成僵局,使德军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
四. 指挥失误指挥官的角色无疑是决定战局的关键人物,然而,有时候指挥官也会犯下错误,导致战术失误。
一些指挥官常常因为个人野心或自大而忽视下级军官的建议,做出错误的决策。
例如,南北战争时期,南方联盟将领李·拜恩斯在攻打北方联邦军的葛底斯堡战役中,坚持错误的战术,未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战术失误带来的教训是深远的。
首先,情报收集与分析需要更加科学和准确,决策者不能过度依赖单一情报来源。
其次,战争中需要具备灵活和适应性的战术选择,随时做出调整和变化。
再次,资源的合理分配是确保战局稳定的关键因素,指挥官应当均衡考虑各个方面的需求。
最后,指挥官应当保持谦虚与开放的心态,重视下级军官的意见和建议。
试论施利芬计划失败的原因
![试论施利芬计划失败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d4b83e29eefdc8d376ee32bc.png)
试论施利芬计划失败的原因赵文亮王泽方摘要:施利芬计划是德军前总参谋长施利芬最早提出、经小毛奇修改并据以指导一战初期德军作战的计划。
施利芬计划之所以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施利芬计划制订阶段存在的缺乏预见、僵硬呆板等先天不足埋下了计划失败的隐患;小毛奇对施利芬计划中兵力配置的大幅调整严重削弱了右翼,从而使德军缺乏实现计划的强大实力和有效手段;施利芬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的一系列战术失误及个别德军将领的错误指挥最终葬送了该计划;而法国一些有才干的将领在危急时刻的果断决策和指挥拯救了法军,打破了施利芬计划的右翼包抄运动。
关键词:施利芬计划第一次世界大战小毛奇马恩河战役19世纪末,随着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为保障德国安全而悉心构建的大陆体系的瓦解,德国人惊恐地发现,法俄的结盟使他们在未来的战争中面临着两线作战的困境。
如何在下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中克服两线作战的窘境就成为德国将军们当务之急思考的问题。
施利芬计划(Schlieffen Plan)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1891 1906年,被称为“天才的战略家”的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Alfred von Schlieffen)担任德军总参谋长。
与其前任老毛奇(Helmuth Carlvon Moltke)的战略思想迥然相反①,施利芬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新计划———施利芬计划。
该计划的基本思想是,在未来的战争中,为避免同时进行两线作战,德国应该首先在西线集中主力迅速击溃法国,然后掉头对付俄国。
在对法国的进攻中,鉴于法国在德法边境筑有坚固的防御工事②,德国不应从正面进攻,而应在右翼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从比利时和荷兰南部对其实施右翼包抄。
这个强大的右翼就是施利芬计划的核心。
施利芬计划之所以具有崇高的地位,主要是因为该计划为德国提供了日后所有对法战争的战略蓝图。
美国史学家特伦斯·祖贝尔(Terence Zuber)认为,施利芬的战略思想,是要“给德国提供一个永久性的、可靠的战争计划,而他的继任者需要做的,就是实施他的计划”。
马恩河战役的战略意义介绍
![马恩河战役的战略意义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24606aebaf1ffc4ffe47acdc.png)
马恩河战役的战略意义介绍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部战线的一次战役,德军最后失败了,因为由法国军队领导的联盟军队反击制服了德军,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马恩河战役的意义,希望能帮到你。
马恩河战役的意义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部战线的一次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1914年9月5日至9日。
马恩河战役的第一意义就是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意志帝国军。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战役是一战的一个关键时刻。
由一战爆发起,德军已成功地侵入比利时和法国东北。
但是在9月5日,法国第六军向进攻巴黎的德军反击,防止法国的首都被德军占领。
德军在9月9日至13日的撤退实质上结束了德军的施里芬计划。
在这个战役中,法国军方使用了大约600辆出租车来运送6000名法军后备军到前线。
双方共投入超过2百万名士兵参与这次战役,英法联军有大约263000名军人伤亡,而德军有250000士兵伤亡。
在这场会战中,交战双方先后投入150万的兵力,伤亡人数将近50万以上。
其中,法军损失25万人,英军损失1.3万人;德军损失22万人。
自大战爆发后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德军遵循施里芬定下的基本方针,迅速穿越比利时领土向法国本土挺进。
那时整个德国,甚至几乎全世界,都深信德军会很快胜利,巴黎即将被占领。
然而,当德国人的胜利似乎唾手可得,法国人的灾难迫在眉睫时,协约国军却在马恩河畔转败为胜,因而被人们称为马恩河畔的奇迹。
美国著名战史专家米德尔顿在论及马恩河战役第一意义时表示,历史表明,要求得到马恩河战役得胜者这一称号的颇不乏人,但加利埃尼比起大部分人更是名正言顺,这便是马恩河战役第一意义所在。
马恩河战役的结果马恩河战役的结果是德军失败,英法联军在200公里的战线上推进60公里,伤亡26.3万人,德军损失22万人。
此役双方均有失误:毛奇远离战场,对前线战况不明、指挥不当,各集团军缺乏协同,导致速胜计划破产;可惜的是,英法联军行动迟缓,坐失战机,使德军保存了实力。
第二次马恩河战役的结果也是德国失败,1918年5月,德军在埃纳河地区实施进攻后,形成正面80公里、纵深60公里的马恩河突出部。
德国的战略失败
![德国的战略失败](https://img.taocdn.com/s3/m/32c9526c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05.png)
德国的战略失败德国在20世纪的战争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然而,德国在这些战争中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战略失败,这些失败为其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德国在战略上的失误,并探讨这些失败背后的原因。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失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在多个方面都犯下了战略上的错误。
首先,德国错误地低估了其敌人的实力和决心,过分自信地认为可以迅速击败敌人。
这导致了德国在战争初期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势,但未能迅速取得胜利。
其次,德国没有与其盟友进行充分的战略协调,导致了战略目标的分化和矛盾。
最后,德国没有合理利用其资源,未能保持持久战的优势,最终导致了德军的疲惫和失败。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失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再次犯下了一系列的战略错误。
首先,德国在战争初期的快速扩张战略是建立在错误的假设上的,他们以为他们能够迅速击败法国和英国,但实际上却遭遇了顽强的抵抗。
其次,德国将战略重心放在了东线,忽视了西线的威胁,最终导致了被盟军包围并失败的局面。
此外,德国将大量资源浪费在了犹太人大屠杀等非战略性行动上,丧失了战争的重心和目标。
三、战略失败背后的原因德国在战略上的失败并非偶然,背后有多个原因。
首先是领导层的错误决策,德国的军事指挥官在战争中做出了一系列错误的决策,没有充分考虑到敌人的实力和意图。
其次,战争战略的矛盾和分化也是德国战略失败的原因之一,德国与盟友之间缺乏有效的战略协调,导致了分散力量和资源的结果。
此外,德国的军事能力在战争中也逐渐下降,无法与敌人的实力相抗衡。
结论德国在战争史上的战略失败给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后果。
无论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都在战略上犯下了一系列的错误。
这些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领导层的错误决策、战争战略的分化和矛盾以及军事能力的下降等。
对于德国而言,战略失败不仅意味着军事上的失败,还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角色和影响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角色和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7f65d55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78.png)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角色和影响德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方之一,发挥了重要的角色,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德国在战争中的角色,并详细阐述其影响。
一、德国的参战原因和战略目标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快速发展并崛起为欧洲经济强国,同时积极寻求国际地位的提升。
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试图通过武力争夺地缘政治与经济利益。
1.1 德国的军事准备德国为了应对可能的战争,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扩张与现代化改革,强化了陆军与海军能力,并与奥斯曼帝国达成协议,使德国在地中海地区有影响力。
1.2 吞并奥地利和入侵比利时德国与奥地利匈牙利帝国结盟,旨在巩固中欧地区的实力,并通过奥地利的行动来影响东欧事务。
而德意志帝国的西线战略则包括侵略比利时,以保证德国军队能够快速攻击法国。
1.3 统一欧洲与全球霸权野心德国的战略目标还包括通过军事手段实现统一欧洲,建立一个由德国主导的大陆霸权体系,对全球事务产生深远影响。
二、德国的军事行动和战局发展德国在战争早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胜利,但在后期则陷入困境。
2.1 快速攻占比利时和法国德国计划通过快速占领比利时,随后迅速攻击法国,以期在西线战斗中获取优势。
然而,由于英法联军坚决抵抗,德军未能完全实现这一目标。
2.2 东线战事与俄国崩溃德国在东线积极行动,迅速击溃了俄国军队,使其陷入动荡,这为将更多资源转移到西线提供了便利。
2.3 卡平斯基计划的失败德国在1918年发动了一系列决定性的进攻行动,试图在西线战场结束前迅速取得胜利。
然而,这些努力最终以卡平斯基计划的失败告终,这使得德军无法突破盟军防线。
2.4 全面崩溃与停战1918年晚期,德国面临巨大的军事压力和内部崩溃,在盟军持续进攻下彻底溃败。
最终,德国政府被迫于1918年11月11日签署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三、德国的战争影响和遗产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改变了国内外政治格局,还带来了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深远影响。
一战军事战略的胜利与失败
![一战军事战略的胜利与失败](https://img.taocdn.com/s3/m/ae99ddfc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51.png)
一战军事战略的胜利与失败1914年至1918年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和毁灭性的战争之一。
无论在战场还是军事战略层面上,一战涉及了各种复杂的因素和挑战,战争双方都经历了胜利和失败。
一、盟军的军事战略胜利在一战中,盟军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战略,其中一些取得了显著的胜利。
以下是其中几个例子:1. 利用火力优势:盟军充分利用了工业化生产能力,大量制造了重型火炮和机械化武器。
这使得盟军在战场上能够压倒敌军,实施有效的炮击和攻势。
例如,在索姆河战役中,盟军利用火力优势成功推进了地面进攻,最终迫使德军撤退。
2. 运用战略包围:盟军在一战中展示了出色的军事策略,善于利用兵力优势,采取包围敌军的战略。
例如,在马恩河战役中,法国和英国盟军成功阻止了德军的进攻,并对德军实施了包围战术,迫使德军撤退。
3. 海军封锁:盟军通过实施对德国的海上封锁,限制了德国的贸易和资源供给。
这导致了德国经济的削弱和物资短缺,对德国的军事行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海上封锁还导致了德国人民的生活困境,加剧了对德国的压力。
二、中央同盟国的军事战略失败与盟军相比,中央同盟国在一战中面临了一系列的军事战略失败。
以下是其中几个例子:1. 东线战略:德军在东线采取了大规模进攻的战略,希望迅速击败俄国军队并取得决定性胜利。
然而,在塔恰洛夫战役和加里西亚战役中,德军遭遇了俄军的顽强抵抗和反攻,未能实现计划中的胜利。
2. 西线攻势:中央同盟国在西线发动了数次攻势,试图穿破盟军防线并迫使其投降。
然而,这些攻势在马恩河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中都遭到了失败。
盟军成功地进行了防御,并最终发动了反攻,迫使中央同盟国撤退。
3. 军力损耗:由于战争的长期持续和资源的短缺,中央同盟国的军力损耗极为严重。
在战争结束前的最后几个月,由于残存兵力的不足,中央同盟国无法有效地应对盟军的进攻,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三、总结一战期间,盟军的军事战略战胜了中央同盟国。
盟军通过合理的军事策略,在多个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一战简史战线的塌陷与战略转变
![一战简史战线的塌陷与战略转变](https://img.taocdn.com/s3/m/7a15f979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82.png)
一战简史战线的塌陷与战略转变在二十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个战线的塌陷和战略转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战线的塌陷、战略转变的原因和影响以及战争局势的变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战线的塌陷1.西线战线的塌陷在一战初期,德国的闪电战战术迅速击败了比利时和法国,并推进到马恩河畔,威胁到巴黎。
然而,随着德国军队在马恩河战役中受挫,西线战线开始出现明显的塌陷现象。
英国和法国军队成功发动反击,并将德军逐出法国,使得西线战线重新稳定下来。
2.南线战线的塌陷南线战线主要涉及奥斯曼帝国、布尔加斯王国、塞尔维亚王国等国家。
起初,奥斯曼帝国与中央同盟国合作,企图侵占巴尔干半岛。
然而,奥斯曼帝国在加里波利战役中遭受重大失败,塞尔维亚成功击退入侵者,南线战线局势发生逆转。
3.东线战线的塌陷东线战线主要涉及俄罗斯帝国和德奥联军。
尽管初期俄军获得了一定的胜利,但随着德军占领华沙和利沃夫,东线战线出现了迅速的塌陷。
俄军的组织混乱、供给困难以及内部动荡等因素导致了东线战线的失败。
二、战略转变的原因和影响1.技术和武器的发展一战期间,随着装甲车、飞机、毒气等武器的广泛使用,战争的性质发生了巨大变革。
各个战线的塌陷和战略转变往往与这些新武器、新战术的应用密切相关。
例如,德军的闪电战战术迅速摧毁了西线的防线,改变了整个战局。
2.经济和资源的考量一战期间,各个国家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资源,纷纷调整战略。
例如,德国通过与奥斯曼帝国合作,试图控制巴尔干半岛的资源。
然而,由于南线战线的塌陷,德国未能实现这一目标,从而迫使他们转变了战略。
3.士兵士气和民意的影响战线的塌陷和战略转变经常受到士兵士气和民众支持程度的影响。
士兵的意志和士气集体崩溃,可能导致战线的塌陷;而反战情绪和民众的不满,也可能迫使政府改变战略。
例如,俄军的战线塌陷与士兵士气低落和内部动荡有关。
三、战争局势的变化1.各个战线的重新布局随着战线的塌陷和战略转变,战争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失败的战略原因内容摘要:德军虽在在一战中表现出了其高超的战争技巧,与战争一开始就以一己之力对抗数个欧洲强国。
单就战场上的表现来看德军无疑是出色的,然而战术上的高超并不能掩盖其上层多次战略上的失误。
本文拟从施里芬计划入手,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德军的战略性失误。
关键词:一战;德军;战略;失败作为大战的发起者,德意志第二帝国虽然是战败者,但德意志帝国军队的战术素养却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其将领素质也高于协约国诸将。
抛开其他一切因素,单就战争本身而言德军其实有较大的胜率的,然而其最终的失败则是由各种综合原因决定的,而其大战略上的失误则要对其失败负相当的责任。
首先一战期间德国的几位主要盟友在四年的战争中基本没帮上什么忙。
德国最亲密的盟友奥匈帝国,虽然是欧洲史上存在了近千年的老牌强国,但到了20世纪奥匈帝国的实力已远远不如以前,帝国的二元化造成了中央集权的衰退,帝国大杂烩式的军队的战斗力也就不言而喻。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奥匈军队甚至在对阵“帝国主义国家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俄罗斯帝国,以及撑死只能称得上是巴尔干地区小霸的塞尔维亚时都显得那么不堪一击,在开战的第一年便先后折戟巴尔干喀尔巴阡山脉,元气大伤,彻底沦为了德国的附庸,奥匈帝国在西线战局中毫无建树,在意大利和东欧战区也只能依靠德国才能发动进攻,这也就更谈不上为德国在东线分压。
德国的另一个盟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是一个存在了千年的老牌强国,但同样,在20世纪,当年攻陷“永恒之城”君士坦丁堡的荣光已不再,土耳其的实力也是相见不如怀念,几乎可以说是整个战争中实力最弱的一个主要参战国。
土耳其同样也需要德国的援助——土军大部分部队都配有德国指挥官这点便可以证明;土耳其在战争中不多的成绩便是成功地守住了加利波利半岛以及在沙皇俄国崩溃后成功在东线进行了扩张,但这些战果也在英军攻占巴格达后灰飞烟灭。
至于类似于保加利亚这样的巴尔干小国,同样也帮不上德国任何忙,对于他们来说,最大的战果便是和德国一同攻占了罗马尼亚,仅此而已。
综上所述,德国的几个主要盟友实力都过于弱小,以至于使德国必须在全欧洲范围内协助这些盟友去完成那些对于德国战略价值不大的战役,而不能集中兵力于西线解决主要的敌人英国和法国。
除了盟友的弱小,德国自身在战略上的失误则更是致命,这一点,我们可以参照1914年重要的,几乎可以说是一战西线最后的一场运动战——马恩河战役。
而其一系列战略失误的开始,则要从著名的施里芬计划谈起。
德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制定了应对欧洲战事的战争计划“施里芬计划”,由德国名将施里芬以及小毛奇花费数十年时间修订完成。
施里芬伯爵在1981年接替老毛奇成为德参谋总长之后,一改老毛奇重点对俄采取进攻而对法采取守势的战略,转而集中力量对付法国仅留下十个师与地方守备部队用以监视俄国。
以此为基础制定的施里芬计划对于德国来说应该可以说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基于对法国兵力部署的精确判断,施里芬决定将七个军团的兵力集中在克里菲尔德-摩尔豪森一线,并以蒂永维尔-梅斯为中心。
在梅斯以北部署五个军团,而剩余的两个军团则部署在梅斯以南。
前者共有三十五个半军,支援他们的有七个骑兵师、十六个国民兵旅和六个补充师;后者共有五个军支援他们的为三个骑兵师。
[1]接着他计划将七个军团以斜行序列前进,以梅斯为枢纽。
左翼率先与法军发生接触,而其使命则是尽可能的依托作战区域内利于防守的地形吸引法军主力。
若不能将其钉在原地就后撤诱敌向莱茵河。
与此同时,集中德军大部分力量的左翼部队则通过比利时从西南面绕过巴黎,然后再向东前进,向法军背部发动攻势,趋势其向德国和瑞士的边界溃散。
为了使这一计划得到更好的实施,他又决定在进攻途中从左翼再抽调两个军用以支援右翼主攻部队。
也就是说,该计划的目标是在战争爆发后最短的时间内击败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宿敌法国,德国必须从右翼的比利时插入法国北部领土而达到战略目标,这就使这个计划对于右翼的进攻极为倚重,而右翼一旦失败则宣告整个计划的失败。
那么,德国开战后是否准确地执行了这个计划呢?答案是否定的,1906年施里芬亲手将这个计划交给了他的后任小毛奇,后者则是威廉二世亲自选择的,老毛奇的赫赫威名成了这位新任参谋总长最好的掩饰,掩盖了其盛名之下的平凡。
他没能从参谋大学中毕业在他的服役经历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充当他叔父和皇帝的副官。
1914年时,他已经68岁了,他的一切都是仿他的叔父,殊不知他叔父的参谋制度早已过时了。
照他的意见,军队是由参谋组织来指挥的,而站在实际上相当于总司令地位的他本人,以后的事情就听任那些将军们去自己作主了。
他不主张应有执行上的控制,甚至连接触都不需要,以后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他和其部下之间的联系简直是糟到了极点。
[2]基于以上种种,我们这位新任参谋总长由于能力的欠缺在大战略上显得过于保守,因而便有了他对施里芬计划近乎毁灭性的修改。
在东线的俄国方面他并未做什么改动,却在至关重要的西线对施里芬计划进行了大幅度修改。
他忘记了施里芬在弥留之际还不忘强调的“你们要增强右翼。
”将两翼之间的兵力做了彻底的调整。
在1910年,他取消了从左翼抽调两个军增援右翼的计划,并将这六个补充师集中在梅斯附近,而且将新编九个师中的八个调到左翼。
这样一来虽然施里芬计划的外表没有改变,但其实质却完全改变了。
施里芬本意是由左翼军引法军向东前进,以使北面的右翼更便于打击法军的背面。
而我们在新计划中所见则是两翼攻势,左翼不但没有东撤反而向西前进了。
基于德军优秀的战术素养以及法军总司令霞飞对战局错误的判断在战争一开始德军的进展还是相当的顺利。
在德国名将鲁登道夫的凌厉攻势以及德军420毫米榴弹炮毁灭性的打击下,中立国比利时最重要的堡垒列日被迅速拿下,紧随其后陷落的便是其首都布鲁塞尔,残存的比利时军队被逼进安特卫普。
德军的锋芒则顺利的转向南面的法国。
而此时由于霞飞错误的判断法军第一、第二两个军团近三分之一的主力准备向洛林挺进,而德方鲁普理赫特亲王的第六军团则按原计划不断后撤。
原本法军第一第二军团已在不知不觉间走入了陷阱,本来这一切都按施里芬所预定的剧本向前发展,然而这个原本天才的计划却被后来人修改的面目全非。
鲁普理赫特亲王获准其第七军团不入六个补充师并于8月20日向法军发动反攻。
本已进入陷阱的法军就这样被送了出去,他们撤向了南锡的莫尔特河。
而这时的形势已经发生变化,毛奇只好放弃其用左翼担当右翼预备队的观念,而代之以一个两面包围的观念。
而其结果却并不乐观,从8月25日到9月7日止,德军第六,第七两个军团在法方的设防地带损失惨重。
而施里芬在世时早已提出警告,叫他们不要从这里进攻。
与左翼不顺利的进攻相比,右翼则是一路高歌猛进,向巴黎不断推进。
但在一路顺利的推进过程中有几个问题时不得不提的。
在通过比利时时德第三预备军被留下监视安特卫普,也就是说在本来就被不断削减的右翼军团又少了3.5万人。
当他们到了那慕尔,为围攻该城第二军团留下了近卫预备军,第三军团留下了第十一军与第七预备军的一个师。
8月21日德第二军团与法第五军团发生接触,第二军团奉命转向西南方向而不是向西前进。
而如果它不改变原定方向就不会在蒙斯与英国远征军一头撞上,而会进行迂回包抄,这样就可能将后者加以歼灭。
如此一来德军右翼的力量便被大大分散。
尽管如此但此时对于战争的胜利还是有希望的。
但此时我们的参谋总长再次出场,他浓墨重彩的两笔将施里芬计划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首先他答应了巴伐利亚皇储没道理的求援,对无法逾越的凡尔登要塞投入了更多兵力。
于此同时派十多万人赴东普鲁士支援阻击俄军的德第八集团军。
这两次调动使右翼直接减少了27.5万人而这对施里芬计划的影响则是致命的。
正如丘吉尔在其回忆录中谈到的:时至今日没有人能说施利芬计划是错误的。
可是施利芬死了,他在德国参谋部的继承人,忠实、坚决、一致地执行他的计划——但为谨慎起见而有某些保留。
这些保留却造成了致命的后果。
这位伟大军事指挥家的侄子毛奇指派保卫德国东部边界的军队比施利芬原计划多了20%,指派入侵法国北部的军队却少了20%。
面对俄国入侵东普鲁士危险,他进一步削减进攻法国的力量。
因而可以看出,正是只运用五分之四兵力的施利芬计划的失败使我们存活到了今天。
[3] 尽管如此,德军还是艰难地在右翼不断向前推进,德第一军团推进到了距离巴黎仅有30英里的地方,法国政府甚至已经迁至波尔多。
9月初,法兰契率领的英国远征军插入到了两个德国先锋军团之间,他不知不觉间创造了一个所谓“马恩河的奇迹”这意味着,法兰契如果继续前进,就将切断德军头部与身躯之间的联系。
然而事实上德军曾有机会阻止甚至击溃这只部队。
早在8月下旬修改第二军团进军路线时比罗就失去了阻击法兰契的这一次机会。
而在不久后克鲁克率第一军团击退法兰契后,也并未进行追击,其中虽有法第五军团的干扰,但更具决定性的是毛奇在200英里外的指示:法军战斗的目的就是为争取时间,以使俄军便于采取攻势。
所以德军的目的应该是尽量的迅速向巴黎前进,不要让法军有恢复的时间,组织它成立新的军团,尽量破坏法军的防御手段。
[4]如此一来这支没有被消灭的英国远征军便有机会闯入克鲁克军与比罗军之间的缺口。
而此时远在卢森堡的毛奇却是束手无策,他派出了另一个谨小慎微的悲观主义者——韩迟中校,去了解左翼五个军团的战况。
9月9日中午韩迟到达齐兹——第一军团司令部的所在地,而此时第二军团以准备撤退。
基于毛奇的授权,韩迟命令第一军团撤退。
而值得玩味的是此时克鲁克并不在司令部,按规定韩迟只能向克鲁克下达命令,但他并没有这样做,并且没有人对此提出异议。
由此可见参谋本部所具有的权威。
而克鲁克本人知道这个命令后,也无条件的接受了。
尽管他本人可能拥有较好的判断,也许他并不敢违逆这个伟大的参谋本部。
虽然他并不知道在他右边的法军以近乎崩溃。
(“在我的记忆里,9月6日和7日非常令人困惑,天气热得象要燃烧起来一样,”一名骑兵后来写道“热浪涌来令人窒息。
精疲力竭的士兵被一层黑色的汗水和尘土覆盖,就像魔鬼一般。
疲惫的马匹,马鞍却不能取下,背上有明显的伤痕……我们根本无法思考,就像在梦里行军,能烧焦一切的太阳,折磨人的饥饿烤干人的饥渴……”[5])即使尚未察觉的法军的异样,但对于英军三天仅前进了25英里的迟缓他是完全能注意到的,假使英军迅速发动攻击,就足以击破德军背部,重创德军,但英军行动实在太过迟缓。
那么克鲁克完全可以直接出击,假使他这样做了,那么他不仅可能逐退毛劳里的新军,而且足以与比罗一道碾碎法兰契的三个军。
然而这一类的事在威廉二世时代是不可能发生的。
此后德军右翼诸部队也一一后撤。
马恩河会战以德军的失败收场,而施里芬计划也宣告破产。
这样一来德国人便丧失了其先击败法国再转过身来对付俄国的唯一机会。
也就是说德国不仅要在西线对抗英法,还要在东线与沙俄鏖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