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失败的战略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失败的战略原因
内容摘要:德军虽在在一战中表现出了其高超的战争技巧,与战争一开始就以一己之力对抗数个欧洲强国。单就战场上的表现来看德军无疑是出色的,然而战术上的高超并不能掩盖其上层多次战略上的失误。本文拟从施里芬计划入手,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德军的战略性失误。
关键词:一战;德军;战略;失败
作为大战的发起者,德意志第二帝国虽然是战败者,但德意志帝国军队的战术素养却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其将领素质也高于协约国诸将。抛开其他一切因素,单就战争本身而言德军其实有较大的胜率的,然而其最终的失败则是由各种综合原因决定的,而其大战略上的失误则要对其失败负相当的责任。
首先一战期间德国的几位主要盟友在四年的战争中基本没帮上什么忙。德国最亲密的盟友奥匈帝国,虽然是欧洲史上存在了近千年的老牌强国,但到了20世纪奥匈帝国的实力已远远不如以前,帝国的二元化造成了中央集权的衰退,帝国大杂烩式的军队的战斗力也就不言而喻。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奥匈军队甚至在对阵“帝国主义国家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俄罗斯帝国,以及撑死只能称得上是巴尔干地区小霸的塞尔维亚时都显得那么不堪一击,在开战的第一年便
先后折戟巴尔干喀尔巴阡山脉,元气大伤,彻底沦为了德国的附庸,奥匈帝国在西线战局中毫无建树,在意大利和东欧战区也只能依靠德国才能发动进攻,这也就更谈不上为德国在东线分压。德国的另一个盟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是一个存在了千年的老牌强国,但同样,在20世纪,当年攻陷“永恒之城”君士坦丁堡的荣光已不再,土耳其的实力也是相见不如怀念,几乎可以说是整个战争中实力最弱的一个主要参战国。土耳其同样也需要德国的援助——土军大部分部队都配有德国指挥官这点便可以证明;土耳其在战争中不多的成绩便是成功地守住了加利波利半岛以及在沙皇俄国崩溃后成功在东线进行了扩张,但这些战果也在英军攻占巴格达后灰飞烟灭。至于类似于保加利亚这样的巴尔干小国,同样也帮不上德国任何忙,对于他们来说,最大的战果便是和德国一同攻占了罗马尼亚,仅此而已。综上所述,德国的几个主要盟友实力都过于弱小,以至于使德国必须在全欧洲范围内协助这些盟友去完成那些对于德国战略价值不大的战役,而不能集中兵力于西线解决主要的敌人英国和法国。
除了盟友的弱小,德国自身在战略上的失误则更是致命,这一点,我们可以参照1914年重要的,几乎可以说是一战西线最后的一场运动战——马恩河战役。而其一系列战略失误的开始,则要从著名的施里芬计划谈起。
德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制定了应对欧洲战事的战争计划“施里芬计划”,由德国名将施里芬以及小毛奇花费数十年时间修订完成。施里芬伯爵在1981年接替老毛奇成为德参谋总长之后,一改老毛奇
重点对俄采取进攻而对法采取守势的战略,转而集中力量对付法国仅留下十个师与地方守备部队用以监视俄国。以此为基础制定的施里芬计划对于德国来说应该可以说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基于对法国兵力部署的精确判断,施里芬决定将七个军团的兵力集中在克里菲尔德-摩尔豪森一线,并以蒂永维尔-梅斯为中心。在梅斯以北部署五个军团,而剩余的两个军团则部署在梅斯以南。前者共有三十五个半军,支援他们的有七个骑兵师、十六个国民兵旅和六个补充师;后者共有五个军支援他们的为三个骑兵师。[1]
接着他计划将七个军团以斜行序列前进,以梅斯为枢纽。左翼率先与法军发生接触,而其使命则是尽可能的依托作战区域内利于防守的地形吸引法军主力。若不能将其钉在原地就后撤诱敌向莱茵河。与此同时,集中德军大部分力量的左翼部队则通过比利时从西南面绕过巴黎,然后再向东前进,向法军背部发动攻势,趋势其向德国和瑞士的边界溃散。为了使这一计划得到更好的实施,他又决定在进攻途中从左翼再抽调两个军用以支援右翼主攻部队。
也就是说,该计划的目标是在战争爆发后最短的时间内击败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宿敌法国,德国必须从右翼的比利时插入法国北部领土而达到战略目标,这就使这个计划对于右翼的进攻极为倚重,而右翼一旦失败则宣告整个计划的失败。
那么,德国开战后是否准确地执行了这个计划呢?
答案是否定的,1906年施里芬亲手将这个计划交给了他的后任小毛奇,后者则是威廉二世亲自选择的,老毛奇的赫赫威名成了这位
新任参谋总长最好的掩饰,掩盖了其盛名之下的平凡。他没能从参谋大学中毕业在他的服役经历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充当他叔父和皇帝的副官。1914年时,他已经68岁了,他的一切都是仿他的叔父,殊不知他叔父的参谋制度早已过时了。照他的意见,军队是由参谋组织来指挥的,而站在实际上相当于总司令地位的他本人,以后的事情就听任那些将军们去自己作主了。他不主张应有执行上的控制,甚至连接触都不需要,以后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他和其部下之间的联系简直是糟到了极点。[2]
基于以上种种,我们这位新任参谋总长由于能力的欠缺在大战略上显得过于保守,因而便有了他对施里芬计划近乎毁灭性的修改。在东线的俄国方面他并未做什么改动,却在至关重要的西线对施里芬计划进行了大幅度修改。他忘记了施里芬在弥留之际还不忘强调的“你们要增强右翼。”将两翼之间的兵力做了彻底的调整。在1910年,他取消了从左翼抽调两个军增援右翼的计划,并将这六个补充师集中在梅斯附近,而且将新编九个师中的八个调到左翼。这样一来虽然施里芬计划的外表没有改变,但其实质却完全改变了。施里芬本意是由左翼军引法军向东前进,以使北面的右翼更便于打击法军的背面。而我们在新计划中所见则是两翼攻势,左翼不但没有东撤反而向西前进了。
基于德军优秀的战术素养以及法军总司令霞飞对战局错误的判断在战争一开始德军的进展还是相当的顺利。在德国名将鲁登道夫的凌厉攻势以及德军420毫米榴弹炮毁灭性的打击下,中立国比利时最重要的堡垒列日被迅速拿下,紧随其后陷落的便是其首都布鲁塞尔,
残存的比利时军队被逼进安特卫普。德军的锋芒则顺利的转向南面的法国。而此时由于霞飞错误的判断法军第一、第二两个军团近三分之一的主力准备向洛林挺进,而德方鲁普理赫特亲王的第六军团则按原计划不断后撤。原本法军第一第二军团已在不知不觉间走入了陷阱,本来这一切都按施里芬所预定的剧本向前发展,然而这个原本天才的计划却被后来人修改的面目全非。鲁普理赫特亲王获准其第七军团不入六个补充师并于8月20日向法军发动反攻。本已进入陷阱的法军就这样被送了出去,他们撤向了南锡的莫尔特河。而这时的形势已经发生变化,毛奇只好放弃其用左翼担当右翼预备队的观念,而代之以一个两面包围的观念。而其结果却并不乐观,从8月25日到9月7日止,德军第六,第七两个军团在法方的设防地带损失惨重。而施里芬在世时早已提出警告,叫他们不要从这里进攻。
与左翼不顺利的进攻相比,右翼则是一路高歌猛进,向巴黎不断推进。但在一路顺利的推进过程中有几个问题时不得不提的。在通过比利时时德第三预备军被留下监视安特卫普,也就是说在本来就被不断削减的右翼军团又少了3.5万人。当他们到了那慕尔,为围攻该城第二军团留下了近卫预备军,第三军团留下了第十一军与第七预备军的一个师。8月21日德第二军团与法第五军团发生接触,第二军团奉命转向西南方向而不是向西前进。而如果它不改变原定方向就不会在蒙斯与英国远征军一头撞上,而会进行迂回包抄,这样就可能将后者加以歼灭。如此一来德军右翼的力量便被大大分散。尽管如此但此时对于战争的胜利还是有希望的。但此时我们的参谋总长再次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