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重点知识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知
识点归纳
一、帝国主义争霸世界——根本原因
1、帝国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战争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3、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①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②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二、大战的爆发
1、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2、1914年7月底,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3、概况
①1914年8月,日本加入协约国作战;②1915年3月,意大利宣布退出同盟国,加入协约国作战;③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④1917年8月,中国加入协约国作战;
⑤1917年11月,俄国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空前的灾难
1、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造成双方共七十多万人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2、战争结果:1918年11月,德国投降,历史四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3、战争性质:帝国主义战争
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战争,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参战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等夺取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
第八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点
第八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点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1.目的:为了夺取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2.背景: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列强之间的竞争与争夺酝酿着战争。
德国与英、法、俄的矛盾突出。
3.形成:(1)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2)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4.根本目的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霸权二、大战的爆发1.导火线: 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2.爆发: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二、大战的爆发1.导火线: 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2.爆发: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撒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意大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3.规模:最初集中在欧洲战场,后来逐渐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三、大战的进程和结果4.主要战役: 1916年“凡尔登战役”。
交战双方死伤70多万人,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5.发展:1917年,美国参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6.结束: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战争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7.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取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8.影响: (|)这场战争历时4年多(时间长),先后参战的国家共计30多个(范围广),参战各国死伤人数高达3000多万。
(2)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3)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九下历史《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归纳
九下历史《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归纳
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时间:1914—1918
3、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6)
4、开始标志:1914年7月底,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5、交战双方:
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后期成为协约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大利、美国、中国等
意大利后期成为协约国说明了:列强之间的关系以自身利益为转移。
6、战场:欧洲、非洲、亚洲、太平洋地区
7、首次使用的新式武器:飞机、坦克、毒气、远程大炮。
8、转折:凡尔登战役(1916年),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是一战中最残酷的战役。
9、结束标志: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10、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于帝国主义大国加紧争夺霸权,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引起的,大战是在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和德奥组成的同盟国两大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之间进行的(意大利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因此,这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虽然塞尔维亚是为保卫主权和独立而战,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性质,但这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11、影响:
(1)一战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苦难;
(2)改变了国际格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全知识点总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止时间:1914年7月、1918年12月原因:根本: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具体: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直接(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1916{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理解:突发事件和恐怖主义有时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后果:点燃了世界范围内的战争,造成人类社会的灾难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爆发:时间:1914年7月28日标志: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性的掠夺战争主要战场:欧洲战场三条战线:西线(关键)、东线、南线西线主要战争:马恩河战役:1914(英法联军/德意志帝国军)粉碎德军速战速决计●凡尔登战役(转折性):1916年2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特点: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喻称:“绞肉机”“屠宰场”“地狱”地位:改变了战局,战略主动权转向协约国一标志:标志着德国军事进攻的能力已从顶峰跌落,战争主动权逐渐转到协约国手里索姆河战役(规模最大的消耗战)1916(德/英法联军)日德兰海战(规模最大的海战)1916(英德)19世纪末20世纪初,争夺巴尔干半岛最激烈的国家是俄国和奥匈帝国结束:1918年,奥匈帝国无条件投降1918年,德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标志)结果:以同盟国失败告终武器:坦克:1916年首次在索姆河战役中首次使用,被称为“陆战之王”(英国)1918年4月1日,美国成立统一的皇家空军加速一站结束的原因:①美国参战(1917年,一直保持中立的美国参战)②俄国退出战争(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战争,退出战争)③同盟国的反战运动风起云涌影响:1、给人类造成深重的灾难和破坏,欧洲的工业生产倒退了8年2、引发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共和国3、改变了资本主义列强的战略格局。
欧洲下滑,英法削弱,日美崛起4、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5、把大多数国家卷入了世界政治漩涡,进一步推动了世界整体化的进程对中国的影响:1、引发了五四运动2、列强无暇估计中国,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定发展(经济发展)3、引发中国共产主义革命一战中最大的受益者是美国被削弱的国家:英国、美国、法国被摧毁的帝国:沙皇俄国、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实力增强的国家:日本、美国背叛“朋友”的国家是意大利。
高考历史复习选修三《战争与和平》知识集锦
战争与和平考点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1.世界格局: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2)帝国主义国家竞相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的帝国主义政策,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3)亚洲诸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非洲几乎被瓜分殆尽。
2.实力变化: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1)后起而强大的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英德矛盾逐渐激化。
(2)法国与德国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
(3)德国与俄国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
(4)奥匈帝国与俄国的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使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欧洲“火药桶”。
3.军事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1)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2)两大军事集团竞相扩军备战,制订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1.爆发(1)引线: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两大集团利用这一突发事件,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2)爆发: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2.战线: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西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在东线厮杀,奥军与俄军在南线争斗。
西线是决定性战场3.阶段4.评价(1)这场战争是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延绵过长的战线和阵地战的战争方式,使双方都难以有效突破对方的防线,迅速取胜极为困难。
(2)大战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形成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变成了倾注全部国力的总体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学习总结要点汇总
《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点汇总一、帝国主义争霸世界1、背景(1)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十分尖锐。
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与英、法、俄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展开激烈争夺。
(3)垄断组织的出现及其势力增长,使垄断组织借助国家力量,推行帝国主义政策,积极向外扩张。
二、两大敌对军事集团的形成1、形成:(1)三国同盟(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2)三国协约(1907年):俄国、法国、英国。
2、影响: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三、大战的爆发1、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2)直接原因(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2、爆发:1914年7月底,奥匈帝国向赛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3、大战的发展(1)大战爆发后,德国和俄、英、法很快卷入战争。
(2)意大利为了自身利益,更换阵营,与协约国达成秘密协定,参加到协约国一方作战。
四、空前的灾难1、转折点:1916年,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2、协约国力量的加强: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参加协约国;中国也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
3、结束:1918年11月,德国投降,标志着历时四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4、战争的性质: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5、影响:(1)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参战各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等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
(2)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3)为俄国无产阶级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4)对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带动了民用科技的发展。
五、思维拓展如何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1、从战争起因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各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
九下历史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点和练习
九下历史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点和练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一、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了英、法、俄的三国协约和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的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
二、导火线: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巴尔干半岛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三、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集团)四、经过:1、开始: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2、重大战役: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3、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4、结束: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五、影响:规模空前,先后有30多个国家和15亿人口卷入战争,战争中使用了新式武器,如坦克、潜艇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参战各国共死伤3000多万人。
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美俄两个大国开始崛起。
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六、正确认识一战:1、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2、性质:帝国主义战争。
3、目的: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课后练习1.1914年,奥匈帝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借口是()A.萨拉热窝事件B.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C.倒幕运动D.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2.某次战役爆发于1916年,历时约10个月,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有“绞肉机”之称。
据此判断,该战役是()A.滑铁卢战役 B.凡尔登战役C.萨拉托加战役D.马拉松战役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A.战争发生在帝国主义时代B.主要参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C.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D.英德矛盾是导致战争爆发的主要矛盾4.观察1913年英、德、美、法的实力对比表,分析表格所反映的史实导致的直接后果是()A.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冲突不断B.轴心国集团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C.美、德取代英、法掌握了世界霸权D.美英矛盾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5.最后通牒:“向帝国作出解释:自从发生6月28日的刺杀罪行以来,塞尔维亚高级官员在国内外谈话中,不顾自己所处的官方地位所发表的种种仇视帝国的毫无理由的言辞,至迟在7月25日星期六晚6时以前答复。
高三历史一战时期知识点
高三历史一战时期知识点一战,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爆发的一场全球规模的战争。
它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欧洲格局,也对亚洲、非洲等其他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高三历史的学习中,了解一战时期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来逐一探讨。
一、导致一战爆发的原因一战的爆发并非来自一时冲突,而是长期的积累与对抗。
其中,主要原因有国际关系的紧张、殖民地争夺、各国经济利益的冲突、极端民族主义的抬头等。
这些原因导致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最终激化成战争。
二、战争形式与战场一战的作战形式主要包括军队的大规模运动、战壕战、化学战、空战和海战等。
主要战场则集中在欧洲,其中以西线战场最为激烈。
同时,一战也涉及到亚洲和非洲的部分地区,如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反抗以及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战争。
三、条约与和平战争结束后,通过签订了《凡尔赛和约》,正式结束了一战。
这个条约主要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包括削弱德国军队,归还民族领土等。
然而,正是这种严厉的对待导致了德国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大原因。
四、技术与战争一战时期,技术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导致战壕战的主要原因是技术上的相对均势,使进攻和防守难以取得突破。
此外,机械化战争、化学武器、无线电通信等新技术也对战争的形态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五、社会与文化变革一战给世界带来了剧烈的社会与文化变革。
战争中的残酷与破坏使得人们开始反思战争的价值和意义。
一战后,妇女权益的争取、工人运动的兴起、社会主义思潮的扩散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结构和文化风貌。
六、国际组织的成立一战结束后,为了避免类似的大规模战争再次爆发,国际社会成立了国际联盟。
国际联盟的目标是通过各国间的合作与对话来维护世界和平,但由于各方的利益冲突和国际形势的复杂化,国际联盟最终未能达到其预期的效果。
七、亚洲的影响一战对亚洲的影响因地区而异。
在中东地区,阿拉伯地区的反抗运动受到鼓舞,推动了民族主义的兴起。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点总结+练习
【初中历史】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点+练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一、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了英、法、俄的三国协约和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的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
二、导火线: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巴尔干半岛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三、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集团)四、经过:1、开始: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2、重大战役: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3、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4、结束: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五、影响:规模空前,先后有30多个国家和15亿人口卷入战争,战争中使用了新式武器,如坦克、潜艇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参战各国共死伤3000多万人。
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美俄两个大国开始崛起。
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六、正确认识一战:1、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2、性质:帝国主义战争。
3、目的: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1.1914年,奥匈帝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借口是 ( )A.萨拉热窝事件B.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C.倒幕运动D.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2.某次战役爆发于1916年,历时约10个月,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有“绞肉机”之称。
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A.滑铁卢战役B.凡尔登战役C.萨拉托加战役D.马拉松战役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 ( )A.战争发生在帝国主义时代B.主要参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C.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D.英德矛盾是导致战争爆发的主要矛盾4.观察1913年英、德、美、法的实力对比表,分析表格所反映的史实导致的直B.轴心国集团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C.美、德取代英、法掌握了世界霸权D.美英矛盾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5.最后通牒:“向帝国作出解释:自从发生6月28日的刺杀罪行以来,塞尔维亚高级官员在国内外谈话中,不顾自己所处的官方地位所发表的种种仇视帝国的毫无理由的言辞,至迟在7月25日星期六晚6时以前答复。
第一次世界大战高中知识点总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高中知识点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高中知识1第一部分背景一、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具体表现:(1)政治: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制度比较民主,德国保留了大量的军国主义和封建主义(2)经济: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列强经济实力与其占有殖民地的数量倒挂2、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军事因素)1、三大矛盾: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
(1)主要矛盾一:英德矛盾(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2)主要矛盾二:法德矛盾(矛盾的缘起: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国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赔款50亿法郎,丧失在西欧和中欧霸主地位。
德国则唯恐法国东山再起,为防范法国,极力扩充军备;法国则为复仇做准备。
)(3)主要矛盾三: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半岛)2、三国同盟(1)原因:防范法国构建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体系(2)过程:1879德奥结盟1882《三国同盟条约》3、三国协约(1)原因:三国同盟威胁法俄,德国咄咄逼人,英国力不从心,放弃孤立,寻求盟友。
(2)过程:1892《法俄军事协定草案》1904《英法协约》1907《英俄协约》4、影响:使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下。
5、启示:帝国主义非正义战争。
三、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科技条件)1、传统武器的改进:传统的武器得到改进,大大增强了武器的杀伤力。
2、新式武器的研制:潜艇、飞机、坦克等新式武器相继问世,战争突破以陆地为主的限制,扩展到海底和空中。
(三栖作战)3、新的交通手段:新的交通手段提高了军队的战略机动能力,进一步扩大了战争的范围,提高了军队的战略机动能力,使得战争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使远距离调兵成为可能。
4、新的通讯工具: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等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实现了远距离的信息传输,促进了军队通讯技术的现代化,使战争突破地域条件的限制,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有效地指挥战争。
四、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1.军国主义(1)原因:近代以来欧洲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西方列强纷纷扩军备战,展开军备竞赛。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单元重点知识】1、一战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实质和三对基本矛盾及其成因、主要矛盾;2、欧洲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参加国、核心及其建立目的、形成标志;3、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标志;4、一战的导火线、爆发标志、起讫时间、交战双方、主要战场及战线(特别是起决定作用的战线);5、一战的三个阶段及其时间、决定性战役、结果;6、一战的性质和影响(尤其是摧毁的四大帝国)。
【知识结构】一、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具体原因: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①原因:列强之间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矛盾日益尖锐。
②矛盾: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
③过程:1879年德奥结盟,1882年德、奥、意结盟,三国同盟正式形成,德国是其中的核心;1892年法俄结盟,英国于1904年、1907年分别与法、俄结盟,三国协约正式建立。
3、科技成果被应用于军事为战争形成世界规模奠定了物质基础,预示着未来战争更加残酷。
4、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煽起了民众的狂热,加速了战争的到来。
5、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概况1.三条战线:(1)西线:英法比与德国在这里作战。
(2)东线:德国、奥匈和俄国在这里作战。
(3)南线:塞尔维亚与奥匈等国在这里作战。
2.主要阶段:(1)第一阶段:1914年。
马恩河战役。
到1914年底,进入相持阶段。
德国“施里芬计划”破产。
东线俄、奥、德互有胜负,开始形成了对峙局面。
(2)第二阶段:1915~1916年。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日德兰海战。
交战双方都深深陷入了战争的泥潭,元气大伤。
交战双方都已经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3)第三阶段:1917~1918年。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①1918年10月,奥匈帝国瓦解。
②1918年11月,德国失败投降,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3、加速一战结束的因素:①1917年4月,美国借口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参加协约国作战,改变了战争相持的局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知识结构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知识结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的原因)一、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尖锐,疯狂扩军备战1、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下,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剧(政治、经济)2、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殖民地的新高潮,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3、新老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尖锐,双方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导致世界大战爆发二、具体原因: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斗争1、三大主要矛盾:英德、法德、俄奥(图示?)①矛盾一:英德矛盾(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世界范围内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②矛盾二:法德矛盾(围绕普法战争的宿怨,相互压制和扩军备战)③矛盾三: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半岛)2、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1)三国同盟:以德国为核心;1879 德奥结盟——反俄;1882 德奥意三国同盟建立(2)三国协约:以英国为核心,1892 法俄协定;1904《英法协约》;1907《英俄协约》三、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1、半岛矛盾:与前宗主国土耳其;同盟内部争夺领土;反对外来侵略;帝国主义争夺(俄奥)2、巴尔干成为欧洲的火药桶: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争夺最为激烈的国家:俄国和奥匈帝国)3、列强扩张原因:战略地位;资源丰富,盛产石油;奥斯曼帝国衰落;民族关系复杂,矛盾交织四、客观条件:1、军国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思想基础)2、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物质基础):新式武器,新的交通手段,新的通讯工具一战的爆发1、爆发标志:1914.7。
28,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俄、法、德、英很快参战,大战全面爆发2、交战双方:两大军事同盟①协约国集团:英、法、俄、比利时、塞尔维亚、意大利(?)、日本、美国(1917)、中国(1917)②同盟国集团: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保加利亚3、战争概况:(1)三个阶段:1914;1915-1916年;1917-1918年。
一战知识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通常简称为“一战”,发生在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
这场战争是由于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以下是一些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知识点:
1. 战争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直接原因:欧洲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和对抗。
这两大集团分别是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以及由英国、法国和俄罗斯组成的“三国协约”。
2. 战争的进程:
-主要战线有三条: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的西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在东线厮杀,以及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在南线。
3. 战争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导致了多个帝国的崩溃,如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和德意志帝国;也为后来的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础。
4. 战争的结束:
-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署了停战协议,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这场战争不仅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和伤残,还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对全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中历史知识点整理:第一次世界大战
高中历史知识点整理: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WorldWarI、FirstWorldWar或GreatWar,简称WWI或WW1)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
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
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
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
主义战争。
一、战争的背景
(一)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二)具体原因:
1、三对基本矛盾(焦点:争夺殖民地和霸权)
(1)法德矛盾(2)俄奥矛盾(3)英德矛盾
2、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1)三国同盟(2)三国协约
(三)直接原因:萨拉热窝刺杀事件(1914、6、28)
二、战争的过程
(一)交战国:
(二)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三)战场:
1、西线(英法比——德)具有决定性作用
2、东线(俄——德、奥匈)
(四)进程
1、第一阶段(1914年)
马恩河战役——德军速战计划破产,转入阵地战
2、第二阶段(1915——16)
(1)陆战: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俄军冬线夏季攻势
(2)海战:日德兰海战
(大战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3、第三阶段(1917——18、11)
(1)协约国阵营扩大
(2)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十月革命”,退出战争
(3)同盟国失败
三、战争影响
1、对人类造成巨大物质、精神损失
2、削弱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力量
3、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4、催发战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和东方民族解放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点总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点总结
1.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2.战争的导火线:
3.性质:
4. 交战双方:
5. 一战爆发的时间及标志性事件:
6. 一战的主战场:
7. 一战转折点:
8. 反映战争惨烈的战役是:
9. 一战的结果:
10. 一战的影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 巴黎和会召开的目的
2.“巴黎和会三巨头”指哪几个国家:
3. 《凡尔赛和约》中最能体现巴黎和会性质的是关于()问题的规定。
4. 凡尔赛体系确立的影响:对世界:
对中国:
5.华盛顿会议召开的目的:
6. 华盛顿会议期间签订的《九国公约》的影响:
7.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影响:
8.一战后建立的国际统治新秩序是:()体系。
9.简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如何建立的
10.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读:本文第一次世界大战,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萨拉热窝事件;一战爆;欧洲三条战线;西线三大战役;俄国革命和退出大战;美国参战;一战结束。
2.思想教育目标:①一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相互争夺,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
②战争给垄断资本家带来巨额利润,但给交战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
这场世界大战是一场罪恶的战争。
③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把交战国人民的革命运动推向高潮,加速了一战的结束。
3.能力培养目标:①通过对一战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的分析,逐渐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
②从战争引起各国人民的革命,各国人民革命又加速了战争结束的过程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萨拉热窝事件和西线三大战役2.难点:大战的性质和战争与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时数:5课时(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法、读书指导法、投影仪、挂图、电视、放相机(五)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1.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是如何形成的?2.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后,两大军事集团为什么疯狂扩军备战?[导入新课] 19C末20C初,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经济发展快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导致两大敌对军事侵略集团为了争霸权和殖民地,都在积极地准备战争,进行疯狂的扩军备战,一战的爆发,已经不可避免了。
[讲授新课]一、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导火线:(板)1.大战的原因(板)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②两大对立的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和疯狂的扩军备战直接影响大战爆发的地区是巴尔干半岛,它成为帝国主义各国之间争夺的一块“肥肉”,成为大战一触即发的“火药桶”2.巴尔干危机(板)(挂《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巴尔干半岛是欧洲的东南门户,紧联着小亚细亚,是欧洲大陆通往中近东的必经之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始于1914年7月28日,是一场由复杂的国际政治、伦理和经济合力构成的激烈的冲突。
主要参战的双方是联盟国(包括法国、英国、俄国和美国)和中央同盟国(包括奥匈帝国、德国和义大利)。
大战起初在欧洲举行,但后来扩散到中东、非洲和其他地区。
如果用理学上的话来说,就是一场由陆军和海军进行的远程攻击、应战并结束的战役。
战争也带来了精神上的痛苦和物质上的损失,包括百万士兵死亡和数百万民众受益于慰安妇服务。
大战期间还见证了新发明的诞生,例如像坦克和便携式飞机等。
大战结束于1918年11月11日,中央同盟国认输而中止,而且日後签订《和平协定》。
联盟国和中央同盟国解除战争状态、承认新的欧洲国家小国的存在,也设立了一些新的国际组织,如美国的《国际劳工组织》。
此次大战的结果也对后来的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20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高二历史第四章 第五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二历史第四章第五节第一次世界大战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四章第五节第一次世界大战二. 重点、难点1. 重点: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结果。
2.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第五节第一次世界大战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形成与发展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两个方面的内容。
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产生了错综复杂的矛盾。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
在这一矛盾的主导下,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与以英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集团先后形成。
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不断扩军备战,终于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交战双方经过近4年的厮杀,最后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的一场劫难,它大大改变了世界历史的面貌。
一.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1.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第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列强力量对比出现显著的新变化。
到19世纪末,新起的美国超过了英国,德国超过了法国,接着又超过了英国。
第二,帝国主义国家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殖民地。
列宁说:“帝国主义的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列宁选集》),后起的帝国主义强国不能容忍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平衡的倒挂状况,新老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和势力X围的斗争尖锐起来。
在世界没有被瓜分完毕时,它们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往往通过宰割和分配新的“自由”土地而暂时得到缓和。
但是,当世界已被瓜分完毕时,必然要出现重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甚至战争。
2. 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第一,法德矛盾。
法德矛盾源于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割地赔款,失去了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
法国力图“复仇”,收回德国夺取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吞并德国的萨尔矿区。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知识提纲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1.帝国主义(1)原因: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
(2)表现: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的帝国主义政策,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2.大战的酝酿(1)背景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②欧洲列强间的基本矛盾:英德矛盾、法德矛盾、德俄矛盾、奥匈帝国与俄国的矛盾。
(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间最主要的矛盾;法德矛盾是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
)③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A.目的: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B.概况: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C.影响:它们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④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
(2)爆发: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
(3)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提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文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3)意识形态上: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4)物质上: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
(5)军事上: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推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三条战线(1)西线: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是决定性战场。
(2)东线:德奧联军与俄军厮杀。
(3)南线: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争斗。
2.进程(1)1914年,德军进攻法国,9月,马恩河激战,德军“速决战”破产。
(德军制定“施里芬计划”,目标是先发制人,迅速决战,6个星期内击败法国。
)1914年,日本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第二年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灭亡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原因
1.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2.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英德矛盾,俄奥匈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协约国,同盟国)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3.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4.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5.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1914.
6.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二、思考: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1.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2.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3.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1、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
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
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
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
③英法等国受到重创。
美日的崛起:
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
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国
2、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
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
①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欧洲政治版图发生剧变:一战摧毁了四个帝国—德俄奥匈奥斯曼,诞生了一批独立国家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原因:列强战争,促进民族觉醒;这些国家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掀起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潮
3、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①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飞机进入实用阶段、汽车取代马车、缺乏原料
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等等
②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
③一战改变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人民要求和平的反战运动高涨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的影响
第二部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凡尔赛体系的构成
1、《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认定德国是一战挑起者)
①领土:重新划分德国疆界——
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划定非武装区。
②殖民地:德国放弃海外殖民地,由英法等战胜国瓜分;
③军事:德国废除义务兵役制,只保留10万陆军;
④赔款:德国要支付大量赔款给协约国(未确定总额)。
2、凡尔赛体系的构成:
1、体系=《凡尔赛和约》+对奥、保、匈、土的和约+国联盟约(已列入了《凡尔赛和约》)
2、实质:协约国列强主导的战后以欧洲为主的国际关系新秩序(战前列强争夺的继续,战胜国掠夺战败国)
3、对凡尔赛体系的评价
性质:一战后协约国列强通过召开和会签订一系列和约而建立的以欧洲为主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A、凡尔赛体系的进步性:
⑴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相对稳
定时期(1919-1929)。
⑵承认民族自决原则,改变了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欧洲新兴民族国家。
⑶通过国际会议上的外交斗争调解国际关系比起军事对抗方式是一大进步。
⑷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欧洲中心地位受到削弱,美、苏、日崛起。
B、凡尔赛体系的不稳定性(为什么说凡尔赛体系是脆弱的、不稳定的,是一个“建立
在火山口上的体系”?)
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原因:和约对战败国的宰割、掠夺极为苛刻(导致极端民族主义、复仇主义)
⑵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原因:分赃不均,各国的目的未能满足。
英美矛盾、英法矛盾、美日矛盾
⑶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原因:“委任统治”实质是维护殖民统治(导致民族运动高涨)
⑷欧洲新兴国家诞生出现新的民族矛盾:
原因:战胜国没有真正按照民族自决原则,而是根据自身利益来处理欧洲领土问题(给德国提供条件)
⑸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矛盾:(仇视苏联)
二、华盛顿体系
1.华盛顿会议(1921.11.-192
2.2.)
(1)《四国条约》(美英法日)——
①各国相互承认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日本第一次处于同欧
美列强平等的地位;
②英日同盟解散——日本的扩张野心受到了遏制;
(2)《五国海军条约》——美取得了英同样的海军力量,世界现代史上大国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议
(3)《九国公约》:(美英法日中意荷比葡)
①声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②确立了列强在中国“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
实质:美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政策得到确认,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
日中在会外签订条约,把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归还中国
2.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1、建立起列强在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华盛顿体系”。
至此,一战后国际关系新秩序“凡—华体系”完全形成。
2、美国是最大胜利者:既取得了英国同样的海军力量,又抑制了日本在东亚和太平洋的势力。
3、只是暂时调整了列强在亚太、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日本并没有放弃独霸中国、称霸亚太的野心,为后来日本全面侵华和日美战争埋下了祸根
★★[思考]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是列强建立起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新秩序——华盛顿体系;美国成为该体系的最大赢家。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建立,调整了世界大国间的关系,,使欧洲和亚太地区暂时处于和平稳定状态。
有利于帝国主义各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3、凡-华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帝国主义剥夺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的基础上,它只是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但是建立的和平不能长久。
(美日矛盾)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 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