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一、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材内容概述第二单元的重点内容为“茶香”。

本单元共有4篇课文,分别是《饮茶》、《品茶》、《茶几上的茶》和《喝茶》。

主要针对茶文化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从茶的种类、生长、采摘、制作、饮用等各个方面展开介绍。

同时,也提供了一些茶道知识,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中国古老文化的底蕴。

二、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重点知识点1. 茶的种类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五种。

其中,绿茶的制作方式最为简单,原料经过焙青、揉捻、烘干等步骤,即可制成。

红茶则需要经过发酵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

学生应当了解各种茶的基本特点并能分辨它们的外观、气味、色泽等特征。

2. 茶的采摘茶的采摘要求严格,只有在春季或秋季,茶树上的新芽嫩叶才能够被采摘下来制作成茶叶。

茶叶的品质与采摘的时间、茶叶部位等因素密切相关。

学生应当了解茶的采摘时间、采摘要求等相关知识。

3. 茶的制作制作茶的过程也是茶文化传承中的重要环节。

这个过程需要对茶叶进行烘青、揉捻、破碎、烘干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

每种茶的制作工艺都有所不同,学生应当掌握每种茶的制作流程,了解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

4. 茶道文化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器具、礼仪及交流的艺术性和哲学性。

在这个茶道文化中,茶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强调它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学生应当通过课文了解茶道的基本精神和礼仪,从而更好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三、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考点分析第二单元为茶文化单元,不涉及新的语文知识点。

重点考察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和识别能力。

其中,重点考查茶的种类、采摘、制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茶道文化的了解。

此外,本单元中的文章长短适中,词汇量和语法难度较低,更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因此,建议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提升语文素养和语感。

同时,也要注意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适当练习一些类似于填空和判断的小题目,以应对考试。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二单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二单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二单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二单元主要是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主题展开的,其中包括《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等课文。

这个单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它们的奥秘和美妙,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以下是本单元的具体内容:
-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介绍了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特点和它的脚部的特
殊结构,引导学生观察这种植物,发现它的生长规律和适应环境的特性。

- 《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通过介绍蟋蟀的住宅,引导学生了解动物如何
选择和建造自己的居所,以及它们的生存智慧。

- 《蜜蜂》:这篇课文介绍了蜜蜂这种昆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引导学生观
察蜜蜂的行为,发现它们的勤劳和协作精神。

- 《麻雀》:这篇课文通过描述麻雀的形态和习性,引导学生了解这种鸟类
的特点和生存智慧。

此外,本单元还包括一些语文园地和习作练习,旨在巩固和拓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表达能力。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对自然和动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必背知识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必背知识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必背知识点一、多音字称:chēng(称号、称呼);chèn(相称、称职)和:hé(和平、祥和);hè(和诗);huó(和面)涨:zhǎng(涨潮);zhàng(涨肚)曾:zēng(姓曾);céng(曾经)重:chóng(重叠、重逢);zhòng(举重、重伤)横:héng(横竖、横梁);hèng(蛮横、横财)二、词语解释舒适:给人以安乐舒服的感觉。

僵硬:肢体不能活动。

青苔:阴湿地方生长的绿色苔藓。

囚犯:在监狱中被囚禁的人。

预感:事先感觉到的。

揭晓:泛指把事情的结果公开出去。

盘绕:螺旋状地或圈状地缠绕在某物上。

洋溢:充分流露。

晴朗:凉爽晴朗,本课指夜空晴朗。

隆隆:拟声词,形容剧烈震动的声音,本课指飞机飞行的声音。

三、句子赏析1. 拟人手法:“有一个豆荚,里面坐着五粒豆。

豆荚和豌豆都是绿色的,豌豆就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色的。

”这句话通过拟人手法,使故事更加人性化。

2. 反问句:“难道我们永远就在这儿坐下去吗?”通过反问句,表达了豌豆们想出去的心情。

3. 情感表达:“小姑娘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

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这句话表达了小豌豆的长大满足了小女孩的愿望,使她鼓起了战胜病魔的信心。

四、课文主题及作者简介《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讲述了五粒豌豆的不同命运,其中最后一粒豌豆在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生根发芽,最终唤起了小女孩对生命的希望。

该课文通过童话故事,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题西林壁》: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 “苏东坡”。

这首诗借景说理,告诉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游山西村》: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以及在困境中看到希望的乐观精神。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知识点
一、课文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课文是《渔家傲·题汪伦》,是一首描写两位诗人在田园中畅谈诗意的诗歌。

二、生字词语
1.垂睫 (chuí jié)
2.落潮 (luò cháo)
3.艇(tǐng)
4.纵横 (zòng héng)
5.轻盈(qīng yíng)
6.醉舞(zuì wǔ)
三、课文中的人物
1.辛弃疾:诗人,字幼安,号稼轩,与好友王安石在田园间尽情畅谈。

2.王安石:诗人,字介甫。

四、课文中的情节
1.辛弃疾和王安石在江边田园相遇,畅谈诗意,共饮美酒。

2.描写了江水悠悠,船影摇曳,诗情画意。

五、词语解释
1.垂睫:下垂的睫毛。

比喻垂下眼睫,为安静、懒散的样子。

2.落潮:潮水退去。

比喻景色淡而无趣。

3.艇:一种小船。

4.纵横:横向和纵向,泛指各个方面。

5.轻盈:身体轻巧,不沉重。

6.醉舞:如醉如痴般的舞蹈。

六、课文理解
1.你理解文章大意了吗?
2.你认为辛弃疾和王安石的交往怎样?
七、写作内容
1.用你自己的话,写一段关于朋友间相互欣赏、共同分享的感受。

2.你可以想象和朋友一起在美丽的自然风光中畅谈,体会诗意美好。

八、诗歌赏析
请品味本单元课文《渔家傲·题汪伦》,感悟诗人的情感,体味其中的意蕴。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①题:书写、题写。

②缘:因为。

游山西村[宋]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注释】 ①腊酒:腊月(农历十二月)酿的酒。

②豚:猪。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闻名文学家、书画家。

是“唐宋八大伙儿”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

【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闻名诗人。

他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峻关头。

他的诗歌中,总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

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这首诗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势谈游山感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颂扬,而且还包蕴着人一辈子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画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一、说明词句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译:在正面看差不多上连续不断的山岭,在侧面看都成了一座座山峰。

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形状、姿势是不同的。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不明白庐山的真模样,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只能看到一部分。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译:不要见笑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招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招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译: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显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二、感悟哲理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答: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答:陷入逆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显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5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5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5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 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题西林壁》)【教学过程】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

再出示“岭”和“峰”。

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

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

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优秀6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优秀6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优秀6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6篇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篇一世界生物千千万,有趣物种万万千,不知道你身边有着什么样子的有趣生物呢?我身边就存在着一种有趣的生物,那就是小猫!接下来就由我开始为大家介绍有趣的小猫吧!小猫这种生物非常有趣,但是它既不像小鸟一样,拥有着天高任鸟飞的翅膀,能够自由翱翔在天空当中,无拘无束,就像是一位诗人,不受到任何的限制,能够随时随地作诗作赋。

也不像小鱼,能够探索神秘无比的海洋,了解人类未曾知道的秘密。

它看起来无用至极了!但庄子曾经说过“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小猫这种有趣的生物,有趣就有趣在它的眼睛上!它的眼睛能够在黑暗的夜晚中,看得一清二楚,就像是带了夜视镜的人类,能够了解身边发生的事物,确保自身的安全,了解身边的景象,观察到别人未曾观察到的美丽景象;了解黑暗中的闪光,看到人类不曾注意的星辰。

这便是它最有趣的地方!这种特殊,使得小猫也成为了捕鼠小能手,帮助人类解决许多的麻烦。

以上就是有趣的小猫啦,不知道你有什么看法,一起来分享分享吧。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篇二他,对我寄予重望,满怀信心,希望我成为一个智慧与道德共存的好女孩,还希望我有一颗善良的心,对待这个世界对待这些关心对我好的人,他还希望……他是一名特警,责任心已概括它生命的意义,装满心胸。

本以为和他相处了11年,我能够懂他的内心,了解他的所思所想,但却不是,我不曾了解过他。

这件事直到我到生命中的11岁,他母亲住院时,才心领神会!他母亲近期因为胆结石,住进了医院,当他第一时间听到这五雷轰顶的消息时,急忙赶到了医院,看望他的母亲——不知是否在那时,他的心曾被利剑深深的刮了一道道伤痕……他一直在忍,忍住泪水,忍住那贮存依旧深深的歉意,暖流涌出。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范文【六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范文【六篇】

【导语】写好观察日记必须认真的观察自然,去发现自然生活中的一些变化,仅凭着自己联想和想象是没法写出优秀的观察日记的。

为大家提供《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范文【六篇】》,欢迎阅读。

1.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范文今天,我领了身体颜色是褐色约2mm长的蚁蚕,回到家,我把蚕放在桌上“透气”,放本子时,突然,一阵风吹过,一只蚕被吹走了……把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我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起来,蚁蚕眼睛连在一起,大约占了整个头部,嘴巴小小的。

我发现了蚁蚕的一个秘密,它们最怕亮光,它们喜欢沿着桑叶的边缘吃。

有人说蚕是个“大食王”,果然我的桑叶才放下一会就变得千疮百孔了。

慢慢的桑叶变硬了,没有了水分,蚕宝宝不爱吃了。

可新鲜的桑叶还没有摘回来,蚕宝宝没有粮食了,唉!我怎么这么惨呢?妈妈说,今天凑合一下,明天就有了。

我终于解除后顾之忧,但心里还是有点忐忑不安,蚕宝宝晚上会不会被饿死?放在放大镜下,蚕宝宝的头部有些变白了。

几天后,身体变成了灰白色身体有三粒米那样长。

蚕宝宝一天一个样。

有一天喂桑叶的时候,蚕宝宝的都仰着头不吃了,也不动了。

当场把我吓坏了。

打电话问了外婆,告诉我说是蚕“眠”。

眠中的蚕,外表看似不动,体内却进行着蜕皮的准备。

我发现蚕的背部向上拱起,旧皮沿着头部背面特别脆弱的地方脱开。

退去旧皮后的蚕的生长就进入到一个新的育龄期。

也更能吃了。

现在一天都要喂四次了,经过四次蜕皮后蚕宝宝长得极快,体长达到了6~7cm。

又开始不吃桑叶了,蚕丝由蚕嘴变上的小洞吐出,刚吐出的是液体,遇到空气后便成了固体的丝。

吐丝结茧大约需要3天。

再经过1-2天化蛹。

蛹期经过10-15天化蛾,蛾才是成虫。

化蛾时养蚕的盒子里时时有“噗噗”的声音,原来是交尾产卵。

2.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范文我家养了两条小金鱼,其中一条金鱼小一巧一玲一珑,小小的脑袋上嵌着一双黑亮的小眼睛,背部洁白无暇,白一里一透一红的腹部,那条小尾巴像“三根木条”似的贴在身后,很像一朵雪白的花。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五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五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五篇】题西林壁知识点《题西林壁》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原文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题西林壁》鉴赏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日积月累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日积月累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古诗词
1. 《江南》
- 作者:汉乐府
- 原文: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 《敕勒歌》
- 作者:北朝民歌
- 原文: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 《咏鹅》
- 作者:唐·骆宾王
- 原文: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 《风》
- 作者:唐·李峤
- 原文: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 《登鹳雀楼》
- 作者:唐·王之涣
- 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 《春晓》
- 作者:唐·孟浩然
- 原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 《鹿柴》
- 作者:唐·王维
- 原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8. 《静夜思》
- 作者:唐·李白
- 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9.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 作者:唐·杜甫
- 原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0. 《江雪》
- 作者:唐·柳宗元
- 原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5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5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5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1《七月的天山》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德育目标: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自读自悟。

教学准备:1,导游线路的小黑板;2、天山景物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一,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学生自学:带着过渡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象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引导读通: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二,引导第2自然段的学习如: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水。

读了这段话我仿佛见到了寂静的天山,又是充满生机的天山。

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寂静的清凉世界。

)师:我跟你们一样,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及其景物,是那么独特,那么令人神往。

正像刚才同学们说的,这是一个寂静的,又是充满生机的地方。

作者是如何具体、形象地描绘这一景物的呢(再次默读课文)我觉得作者不仅仔细观察眼前的景物,而且能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确切的比喻,把天山的景物形象地描绘出来。

你们觉得哪些想象和比喻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雪峰间的云影比作是银灰色的花朵,整个雪峰就变成像一块绣着花的白缎子,多漂亮呀!还有,作者把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的雪水比作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又写出了它的光亮,多么生动啊!作者还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浪花像玲珑剔透的小水珠那么的美,多讨人喜爱,这里也流露了作者当时那种喜爱之情。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心思想归纳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心思想归纳

5.《一个豆英里的五粒豆》
本文讲了五粒豌豆中的最后一粒在长叶、爬藤、开花的生长过程中给一个身体虚弱的小女孩带来无限愉快和生机的故事,赞美了平实、仁爱、敬重生命的生活态度。

6.《夜间飞行的秘密》
本文主要讲了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在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安装在飞机上,保证飞机在夜里安全飞行的过程。

教育我们要注意事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树立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的意识。

7.《呼风唤雨的世纪》
本文通过讲述20 世纪100 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激发了人们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8.《蝴蝶的家》
本文以问题和思索为主线,以对蝴蝶的担忧和关爱的情感贯穿全篇,记叙了对蝴蝶的家的猜想与寻找,表现了作者的探索精神和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

四年级上册的语文书第二单元

四年级上册的语文书第二单元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二单元包括《长城》、《颐和园》和《秦兵马俑》三篇课文。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著名景点”,通过学习这些课文,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的著名景点,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长城》一课中,学生将了解到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它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地位。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颐和园》一课将带领学生游览北京的颐和园,了解其历史沿革、主要景点和建筑风格。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魅力,培养审美情趣。

《秦兵马俑》一课将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特点和价值。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秦朝的军事、艺术和文化,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

除了课文,这个单元还安排了“口语交际”和“习作”等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通过交流和讨论,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练习,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描述自己心目中的著名景点,提高写作技巧。

总体来说,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二单元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通过学习这个单元,学生将更加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二单元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二单元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二单元一、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题为“提问”,旨在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善于提问的能力。

二、课文内容。

- 主要内容。

- 讲述了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在不同的经历后,最后一粒豆落在顶楼窗子下面长满青苔的裂缝里,它生根、发芽、开花,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生机和希望的故事。

- 提问角度。

- 可以从情节方面提问,如“为什么前四粒豆都没有像最后一粒豆那样给小女孩带来希望呢?”- 从人物角度提问,“小女孩在看到豌豆生长的过程中,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主题角度提问,“这篇课文通过五粒豆的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主要内容。

- 科学家通过反复实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且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 提问角度。

- 实验角度:“科学家为了研究蝙蝠夜间飞行做了哪些实验?这些实验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原理角度:“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和雷达工作的原理有哪些相似之处?”- 拓展角度:“除了蝙蝠,自然界中还有哪些生物的特性被人类模仿应用到科技发明中?”- 主要内容。

- 这篇课文讲述了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 提问角度。

- 对比角度:“20世纪以前的生活和20世纪后的生活有哪些巨大的差异?”- 影响角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哪些改变?”- 展望角度:“未来的世纪,科学技术还可能会有哪些更惊人的发展?”- 主要内容。

- 这篇课文以问题与思索为线,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

- 提问角度。

- 环境角度:“蝴蝶在不同的天气环境下通常会寻找哪些地方作为自己的家?”- 情感角度:“作者对蝴蝶的关爱之情在文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 探究角度:“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去进一步了解蝴蝶的生活习性和栖息地?”三、语文要素。

1. 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附答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附答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课外阅读。

螳螂法布尔螳螂的外表很美丽。

它长着细长的腰身,还披着一件淡绿色的外衣。

当它把上半身直立起来的时候,前腿也会前伸,就像正在祈祷一样,模样很像一个虔诚的修女。

螳螂虽然很美丽,但性情却非常凶猛。

它那像镰刀一样的大腿是一对捕捉足,腿上有很多钩刺和锯齿。

它的小腿上也有很多锯齿,甚至比大腿上的还要多。

小腿锯齿的末端长着尖锐的硬钩子。

记得有一次,我试图抓住一只螳螂。

我一碰到它,就被它的刺牢牢“抓”住了。

螳螂静止的时候,看起来很温和。

()只要别的昆虫在它面前路过,()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它就会立刻把翅膀伸展开,用大腿迅速地把路过此地的昆虫抓住。

然后,它就会用力把钳子夹紧,可怜的昆虫就会立刻被杀死。

有一次,我看到一只蝗虫向一只螳螂走过桥。

没等蝗虫靠近,螳螂就立刻张开翅膀,同时将身体的上端弯曲起来,嘴里还发出像蛇一样的“咝咝”声。

这是一种心理战术,是利用对方的恐惧心理来打败对方。

螳螂的眼睛一直瞪着蝗虫,可怜的蝗虫别吓傻了,竟然朝着螳螂走去。

当蝗虫靠近螳螂时,螳螂一下子把它抓了过来,蝗虫再怎么反抗也逃不出它的魔爪。

接下来,螳螂就开始享用自己的美餐了。

除此之外,黄蜂也是螳螂的美食。

螳螂经常躲在黄蜂的蜂巢旁边,等待猎物飞过来。

一些粗心的黄蜂常常忽略螳螂的存在,当它们发现螳螂的时候,已经来不及逃跑了。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螳螂大腿的________________ 。

3.文中画“___________”句子是一个____句,作用是______。

4.螳螂捕食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苍蝇与宇宙飞船令人讨厌的苍蝇,与宏伟的航天事业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仿生学却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百花园一课型: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丰富词汇。

2.感受打比方的写法的好处。

3.阅读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读、背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5.通过言语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能说会道。

难点:学习仿写句子,了解打比方的句子的特点。

教具准备课件及图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语海畅游——汉字真有趣1.(出示多音字。

)汉字真有趣!我们来读一读,看谁读得最准确。

2.读一读,想一想:每组的字为什么读音不相同?3.学生讨论。

(有些字意思不同,读音就不相同。

)4.教师点拨:汉字就这么有趣,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语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5.让学生多读几遍,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并理解每个字在词语里应该读特定的读音。

6.拓展:你还能说出其他的多音字吗?二、语海畅游——词语搭配1.出示“童年”开花图,以“童年”为中心词,让学生在四周填上合适的词语。

2.学习自主填写。

答案力求丰富多样。

如:童年趣事、童年生活、快乐的童年……3.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4.拓展:你还能用更多的词语进行搭配吗?如:美丽的田野、绿油油的田野、一望无际的田野……5.老师小结。

三、语海畅游——照样子写句子1.自由读例句体会句子的特点。

2.学生讨论:这个句子描写的事物是芦苇,联想的事物是桅杆。

把芦苇比作小船上的桅杆,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作“打比方的句子”或“比喻句”。

(老师引导学生了解打比方的句子的作用即可,不要讲授有关修辞知识。

)3.学生照样子写几句打比方的句子。

4.合作交流:同桌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5.老师小结。

四、积少成多——背诵古诗1.轻声读古诗,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将古诗大声读给同桌听,同桌专心听,欣赏,指点。

3.再读诗句,想象画面,比一比谁读得最有味道。

(指导朗读,引导学生体验眼前仿佛看见什么景色,入情入境地读,个别读、齐读、分组读等等。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诗句。

5.拓展:课外搜集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五、阅读平台——《一只小鸟》1.轻声自由读短文,想想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细读短文,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说说为什么感兴趣。

3.再读短文,讨论:(1)你想对受伤的那只小鸟说些什么?(2)你想对用弹子打鸟的孩子说些什么?第二、三课时内容:“能说会道”“笔下生辉”。

一、学习“能说会道”1.创设情境,引导说话。

播放《童年》的歌曲。

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想到了和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钓鱼、找朋友等游戏。

)2.明确交流要求。

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本单元中,《绿叶的梦》的作者的童年是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最令他觉得有趣、难忘的是采集绿叶,制作标本。

而《芦叶船》的作者最难忘的是采芦叶做各种各样的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

现在,我们来回味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选择一件最有意思,最令自己高兴的事,讲给同学听,让大家分享你的快乐。

(先分成小组,把自己最感兴趣,最难忘的事讲给同组同学听,要重点讲述“有趣”“难忘”之处在哪里,让听的人与自己有同样的感受。

听者要认真,听完后作出评价,看谁讲得最好。

)3.每组推荐一个同学上讲台前,讲给全班同学听。

4.师生合作评价: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规范流畅,是否能把最有趣的地方说具体。

5.评出“故事大王”。

二、学习“笔下生辉”1.激发习作兴趣。

刚才,我们通过口语交际,评出了班中的“故事大王”。

现在,我们将通过习作训练,评出“最佳小作家”。

希望大家努力!2.明确习作范围和要求。

(1)读本题“笔下生辉”部分。

(2)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3)交流:本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你准备选择哪一件事来写?3.提出要求,指导习作。

(1)回忆自己和别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2)在众多的童年趣事中,选择一件你认为最有趣,最难忘的写下来。

要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写法,把有趣的地方写具体。

在写作中别忘了用上我们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互动评一评:组员之间互阅、互评,看看哪个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写具体。

6.修改作文。

教学反思:5 古诗三首课型: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正确解释诗意;2、掌握背诵古诗;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诗、图对照,品读诗所描绘的意境;2、通过对这三首古诗的学习,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学习《望洞庭》这首古诗,掌握诗意;2、掌握课后生字;3、背诵《望洞庭》。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望洞庭》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认1、同学们,我们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欣赏一下洞庭湖的美景。

(板书:洞庭)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老师这里有一些洞庭湖的风光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

(洞庭湖:地处湖南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君山上有诸多名胜。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洛阳人。

其诗风格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

这首诗是诗人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湖时所作。

)二、学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4、范读古诗(出示课件)三议1、刘禹锡是什么时候去望洞庭湖的呢?请同学们读了诗后告诉大家。

2、秋天的夜晚去望洞庭,是一种怎样的美呢?请你们再读诗歌,好好地体味。

3、究竟是哪些景物吸引住了诗人刘禹锡呢?请同学们反反复复地读这首诗,讨论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里面这些景物是怎样吸引大诗人刘禹锡的?交流:同学们,诗人刘禹锡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望洞庭,那他望见了哪些景物呢?(板书:湖光、秋月、山水)A、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境未磨。

(1)湖光秋月两相和①“湖光、秋月”是怎样来吸引诗人刘禹锡的呢?我们来看,这是怎样的湖水?②抬起头,我们又看到了一轮怎样的秋月呢?③是啊,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月,这样的月辉映着这样的水,它们已经融为一体了,是多么和谐呀!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④好,轻轻地,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2)潭面无风镜未磨①为什么是水平如镜的湖面?②湖面无风,像一块未磨的镜子,朦朦胧胧,多么宁静啊,谁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3)诗人被这撩人的月光,被这迷蒙的洞庭湖陶醉了,你们陶醉了吗?好,用你们的朗读告诉大家。

B、诗人登上岳阳楼,远远地望去,那山已不是那座山,水也不是那个水,它们成了……(生:白银盘里一青螺)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中想象画面:我在一个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的田螺,你看到了吗?这时,你有什么感觉?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多媒体出示画面,诗人为什么说是白银盘里一青螺?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明确诗意: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湖光和月色交相辉映显得那麽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

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做成的盘子,而青翠的君山则像放在银盘里的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小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练诵读古诗,体会意境1、同学们,这首诗短短二十八字,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意境很浓的画面,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自由读,指名读。

2、请你们闭上眼睛,想象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我们跟着刘禹锡一起登上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像是白银盘一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不禁吟诵起来:多媒体出示画面、音乐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学习古诗《菊花》,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学习诗中生字,理解词句意思,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菊花》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爱菊花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认1、同学们都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2、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3、师生共同介绍作者: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

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

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

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

他两人均曾企图以诗为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

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生活。

与此同时,他还遗有许多感伤性质的杰作。

有许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

有《元白长庆集》。

(板书:菊花元稹)二、学1.出示自学提示。

(1)理解“秋丛、绕舍、似陶家、篱、更”等词义。

(2)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3)不懂的地方和同学讨论、交流。

2.学生自学。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三、议1.出示全诗,大家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教师相机提问:(1) 秋天的菊花丛开得怎么样?(2) 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3) 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明确: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欣赏菊花不觉太阳已渐渐地西斜。

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爱菊花,而是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了。

3.这首诗前两行描写了什么?后两行呢?你有什么感受?明确:前两句着重描写了诗人欣赏菊花的情景,后两行是作者的感触,菊花开过后就再也没有花了,作者对菊花作了热情的赞赏。

4、小结;《菊花》一诗,诗人描写了菊花的多、美以及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四、练有感情地朗诵《菊花》并背诵1 .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 .诵读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指导朗读)秋菊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前两句赏花,用缓慢轻松的语调读出诗人清高自豪的情感。

后两句诗人直白内心想法,朗读的语气肯定,干净利落,表达对菊花的情有独钟。

)3 .试背这首诗。

五、布置作业1、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