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
浅析“普世价值”的有关问题
浅析“普世价值”的有关问题“普世价值”思潮在我国的泛起有一个过程。
学术界对此一直有一些争论,如何认识普世价值、如何认定普世价值、它的存在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未来发展有什么关系,都值得我们深究。
普世价值的源起“普世”原本是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广泛使用的一个宗教概念。
其本意是指普天下所有的人,亦即全人类。
到了20世纪90年代,西方的一些神学家、伦理学家把某种普遍接受或广泛认同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称为“普世伦理”、“全球伦理”、“普遍伦理”或“世界伦理”等,并在国际上掀起一股走向“普世伦理”的热潮。
也大体在这个时期,哲学、心理学、政治学等领域的一些学者,开始把某种普遍认同的现象或观念概括为“普世价值”。
西方学者在解释“普世”概念时,主要指大多数人认同的基本共识。
“普世伦理”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德国神学家孔汉思认为,“普世伦理”是一种在“伦理方面的基本共识”,是“由所有宗教肯定的、得到信徒和非信徒支持的、一种最低限度的共同的价值、标准和态度”。
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史学家赛亚〃伯林认为,“普世价值”是一种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的地方和情况下、在几乎所有时代都共同操守的价值,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或在行为中表现出来。
但当“普世”概念被引入政治领域后,就被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和统治集团赋予了特殊的涵义。
1996年,美国政治与外交智库的代表人物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主张用西方的“普世文明”、“普世主义”对付非西方的文明和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
他认为,虽然苏联东欧“共产主义的崩溃”意味着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取得“全球性胜利”,但当今世界仍然存在西方文明与反西方的文明、西方意识形态与反西方意识形态的冲突。
他还无奈地指出: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然而“西方人眼中的普世主义,对非西方来说就是帝国主义”。
如何对待这种冲突呢?亨廷顿指出:“20世纪末,普世文明的概念有助于为西方对其他社会的文化统治和那些社会模仿西方的实践和体制的需要作辩护。
评关于_普世价值_的争论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8年第9期我们可以从当前国际国内阶级斗争的形势中找到鼓吹“普世价值”这股风的源头。
我们只想从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角度谈一点想法。
在一次讨论“普世价值”问题的研讨会上,有的同志提到,只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就可以看到鼓吹“普世价值”的错误所在,但是近来多年不讲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甚至把它当做宣传思想教育工作的禁区,这就导致很多人看不清“普世价值”的阶级实质,陷入了抽象的价值观念的泥坑,分辨不了是非,引起了许多思想混乱,这是“普世价值”得以泛滥的一个认识方面的原因。
我非常赞成这一看法。
有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同以阶级斗争为纲混淆在一起,仿佛否定阶级斗争为纲就不能再讲阶级分析了。
这是极大的误解。
毫无疑问,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主义制度已经建立,大规模群众性的阶级斗争已经过去的情况下,党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纲是错误的。
然而由于国际环境和国内的因素,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会激化,因此,我们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
江泽民曾经指出:“我们纠正过去一度发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这不等于阶级斗争已不存在了,只要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我们就不能丢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分析的观点与方法。
这种观点与方法始终是我们观察社会主义与各种敌对势力斗争的复杂政治现象的一把钥匙。
”①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用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分析意识形态领域的种种现象。
在阶级分析方法面前,那些使劲鼓吹“普世价值”的人就会现出原形,暴露出他们的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评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李 延 明近两年,“普世价值”逐渐成为我国思想界热烈议论的话题。
据我观察,这场争论的焦点有两个:一、有没有普世价值?二、哪些价值是普世价值?由谁来决定普世价值的具体内容?一些人认为,在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中国执政的条件下,谁鼓吹民主、自由、人权,谁就会威胁到共产党的统治。
对普世价值观的看法
对普世价值观的看法近年来,“普世价值”一词在中国受到关注。
目前普遍讨论的普世价值,始源于基督教,而之所以在中国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则源于2008年5月23日《南方周末》刊登的文章《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该文并无具体作者,署名“南方周末编辑部”,其中提到“国家正以这样切实的行动,向自己的人民,向全世界兑现自己对于普世价值的承诺。
”并由此引发了对“普世价值”一词含义的争论。
对于普世价值,很多问题都有必要深入讨论,比如,究竟什么是普世价值,存在不存在普世价值?如果存在,又该由谁来认定?普世价值是抽象概念还是具体的历史的?普世价值是否为某一民族某一国家所独创所专有?在中国,对“普世价值”与“反普世价值”的争议,许多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在网络上的争论也十分激烈。
普世价值认为价值中许多东西都是美好的,正确的。
例如:民主、自由、博爱、人权,公平、平等、公正、正义,改革、开放、发展、共富,和平、和谐、慈悲、宽容。
所以人们应该站在全世界之上的角度,应该接受普世价值,从而追求全中国全社会全世界自由、民主、公平的“普世价值”。
但是反普世价值认为这些东西中许多东西真正实现则会触动现有体制的根本,如果要绝对接收普世价值,那现有的体制就会发现,自身的许多东西与这些价值之间是矛盾的。
个人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是不存在绝对的普世价值,只存在相对的自由,相对的民主,相对的正义,相对的慈悲与宽容。
从人类发展史看,几乎没有形成从古至今不变的、适用于所有人的普世价值。
那种所谓的适用于所有人所有时间、所有地点,不以任何条件为转移的、必然性的普世价值,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一定时代的人们的价值观,总是植根于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变化了,发展了,人们的价值标准和所追求的价值及其构成或早或晚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普世价值只能是一种有限度的价值统一,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民族、国家、阶级、阶层,对它们内涵的理解是有很大差异的。
为什么要反对普世价值观
为什么要反对普世价值观反对普世价值观的理由是多样的,其中一些是对西方文化和知识的本质的质疑或对新殖民主义的担心。
以下是关于为什么要反对普世价值观的更深入的讨论。
首先,普世价值观存在文化偏差。
普世价值观的基础是西方文化,一个以白人为主导的文化体系。
通过尝试强制普世价值观应用于其他文化体系,我们无疑是在强迫其进入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角色。
在某些情况下,这可能导致其他文化的毁灭,因为它们无法适应西方文化的强大影响力。
而我们坚定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应该注重保护和尊重其他文化,并在欣赏这些文化的美丽之时,需要更加强调本地化的价值观。
其次,普世价值观存在思想黄牛现象。
某些人可能会利用普世价值观的优势,将其用作一种精神控制工具。
这样做会导致公民群体之间的不平等和矛盾,以及政治权力的滥用。
人类思想已经从绝对的真理转向了相对的真理,所以我们不应把普世价值观视为一种静态的事物,而是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迭代地重新思考。
第三,反对普世价值观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对于新殖民主义的恐惧和担忧。
过去西方国家不断强化其对全球的控制和影响力,而我们将普世价值观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侵略手段。
这可能加剧人们对于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平等感,也可能加剧对文化的误解和抵抗。
最后需要说明,这并不是说普世价值观是不重要的,而是说它不能够被简单地应用于其他文化体系中。
在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更加谨慎地考虑它的应用,以实现文化的多元化和文化间交流的相互尊重。
总之,反对普世价值观的理由多种多样,但从多元文化、思想黄牛、新殖民主义三个方面去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些反对普世价值观的人所要表达的意思,也更有助于我们推动文化、思想与宗教之间的协调发展。
关于“普世价值”及其争论的哲学思考
值’ 。 ” 【 其 二, 价值总是具体的 、 历史的 , 作为价值共性的抽 象的 “ 普世价值 ” , 不存在一种具体的表 现方式 , 所以并不存在 。[ 2 1 与 此相联 系 , 其三 , 在 阶级社 会价值具有 阶级性 , 具体 的人 、 集 团 和 阶级 的价值观念 “ 都反映着一定社 会的经济基础 、 利益结构 和社会关 系 , 都 具有鲜 明的阶级性 、 时代性 和社会形态 的质 的
锋。
一
族等集 团的利益分歧和对抗 ,但现实生活 中存在 着 “ 普世价 值” , 正是这种“ 普世价值” 之光 , 引导人类文 明在 曲折 中不 断向
前推进。 中国常驻联合国 日内瓦办事处李保东大使在人权 理事
是对 “ 普世价值 ” 持否定或总体否定 的观点。基于对西
会第六次会议 纪念 《 世界人权宣言》通过 6 0周年仪式上 的发 言, 就 曾这样认为 , “ 和平 、 自由、 平等 、 公平与正义 , 是我们 的前 辈们早在半个 多世 纪以前就确立 的最朴素的普世人权价值 , 直 到2 1 世纪 的今天 , 依然散发着不朽的文明之光 、 人性之光 和理
对立 和雇佣劳动 的资本主义社会 , 就全社会而 言 , 是不存 在这 样 的共 同体 的。在共产主义社会 之前 , 只能为建立联合体创造 条件 , 不存在真正意义上 的人类共 同体 , 当然也谈不上 ‘ 普世价 “ 普 世价值 ” 最早 正式 出现于 1 9 6 0年丹尼 尔 ・ 贝尔 的《 意 识形 态的终结》 一书 中。随着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全球化浪 潮的全面推进 , 西方资产 阶级意识形态也随之进入 中国并对我
念—— 民主、 自由、 人权等是否是 “ 普世价值” , 进行 了激烈的争
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
张 嘉 钰
( 武汉 大学 )
摘 要: 本文通过《 走 向全球伦理 宣言》 引 出关于社会普世价值的讨论 , 然后 又阐述 了关于是 否存在普世价值 的两种 不 同的观点 ,
最后结合 中国传统与历史 , 写出我 国对普世价值的 态度。 普世 价值 的争论是 一直存在 的, 但相信我们 总能找到恰 当的方式解决这一争 论, 用普世价值约 束行 为, 创造共同价值 。 关键词 : 普世价值 ; 价值 ( 一) 《 走 向全球伦理宣言》 所倡导的普世价值 在世界联系 E l 益 紧密 的今天 , 普世价值被人们更 多的提起 。 人们在寻找一种超越宗教 、 民族和 国家界限 的. 几乎被所有人所 认 同的理念或价值追求。我们需要一种 “ 全球伦 理的普世 宣言” 。 1 9 9 7年世界 宗教会议 通过《 走 向全球 伦理 宣言》 , 在 回顾 了世界 上各种人为的 冲突灾难之后指 出 , 如果没有一种全球伦理 . 便不 可能有更好的全球秩序 。 《 宣言》 针对 当代世界 的状况 , 表 述了四 项“ 不 可取消 的规则” : 1 、 珍重 生命 —— 致力于 非暴力 与敬重 生 命 的文化 ; 2 、 正直公平——致力于 团结与公平 的经济 秩序 : 3 、 言 行诚 实——致力 于宽容的文化与诚实的生活 ; 4 、相敬互爱—— 致力 于男女平等与伙伴关系的文化。 在这里 , 这四条规则也就是 所 谓 的普 世 价 值 了 。 珍重生命 , “ 坚持一种非暴力 与尊重生命 的文化 。 不要杀人 , 或者换用肯定 的措辞 , 即要 尊重生命 。 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在肉体 上或精神上折磨 、 伤 害别 人 , 也 没权利仇 恨 、 歧视 、 驱逐别 人 , 更 不用说杀 害别 人的生命 了。” 首先要求 的是 要尊重 自己的生命 , 善 待 自己, 保重身体 , 珍惜 自己现在所拥 有 的一 切 , 不能 随意 灰 心丧气 以至于抛弃 自己的生命 。 其次还要求要 尊重别人 的生命 ,
对“普世价值”争论的一种解读
对“普世价值”争论的一种解读[摘要]当下我国理论界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历史进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这场争论的实质是围绕意识形态主导权的斗争。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一些“普世价值”的鼓吹者,试图用“普世价值”解释中国的发展进步和存在的问题,争夺话语权,影响中国下一步改革的走向,其政治指向不言自明。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成功推进,一切关于“普世价值”的迷思将不攻自破。
[关键词]改革开放;普世价值;争论;意识形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普世价值”这个词逐渐进入国人视野,特别是在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之际,“普世价值”频繁见诸大众媒体和理论学刊,一时间形成讨论的热潮。
在这场讨论中,赞同拥护者与质疑批判者针锋相对。
“普世价值”问题为什么会引发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哪里?其中的是非曲直如何评判?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人们对“普世价值”本身的认知,而且直接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同。
本文拟就以上问题进行客观理性的梳理与解读,以期为“普世价值”问题的探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普世价值”争论的背景围绕“普世价值”出现的争论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复杂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
当前的改革开放不再囿于物质经济层面,已触及精神文化、价值取向、政治制度层面,如何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进一步深化改革,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大课题。
出现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中的关于“普世价值”问题的争论值得重视,因为它与中国下一步改革发展的方向相关。
伴随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日趋复杂多样,呈现出“独立性、选择性、易变性、时代性”等特征。
加之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蜂拥而入,形成中外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局面。
普世价值的争论及其实质
普世价值的争论及其实质作者:余在海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06期摘要:国内“普世价值”的讨论发端于1990年代初的“全球化视域中的普世伦理问题”。
近年来,关于普世价值的批判和讨论持续发酵。
围绕“一般意义上的普世价值是否存在”、“现代西方文明是否具有普世性”、“普世价值与中国道路”等问题,学界从政治和哲学两个层面展开了激烈的思想交锋。
反思这些讨论,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普世价值的实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普世价值;现代文明;中国道路中图分类号:B018;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2435(2012)06073906近些年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过程中,围绕“一般意义上的普世价值是否存在”“现代西方文明是否具有普世性”“普世价值与中国道路”等问题,学界从政治和哲学两个层面展开了激烈的思想交锋。
反思这些讨论,不仅可以了解国内普世价值讨论的发展脉络,而且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普世价值的实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全球化视域中的普世伦理问题国内普世价值的讨论发端于1990年代初的“全球化视域中的普世伦理问题”。
由于“普世伦理”(Universal Ethics)概念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并引发学界关注的,因此,有论者指出,普世伦理问题的提出实际上意味着把一个基本的事实判断设为了前提,“这一基本的事实判断是: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已经陷入了一场深刻的道德危机;这一危机既是整个人类现代性危机的集中反映,也极大地预制着人类未来的生活前景。
”[1]立足于这一基本的事实判断,结合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多极化和文化多元论的发展趋势,学界主要探讨了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研究了“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是否存在建立普世伦理的现实基础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大多数学者都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认为全球化的趋势、世界市场的形成、全球性问题的凸显不仅提出了建立普世伦理的迫切要求,而且也为通过各种价值观的争论、对话建立一种“和而不同”的普世伦理提供了相应的客观生活基础和利益基础。
专题:普世价值思潮
引发一种“榴莲效应”——喜欢者很赞赏,
而厌恶者对其抨击反对之多,几乎可以用
“围剿”来形容。
不祥的预言:
“9·11”事件与文 明冲突论
美国东部时间
2001年9月11日 上午(北京时间9 月11日晚上)恐 怖分子劫持的4架 民航客机撞击美 国纽约世界贸易 中心(双子塔) 和华盛顿五角大 楼的历史事件。
在巴黎和那不斯两次召开关于全球伦理的
国际会议;1998 年在北京召开“普遍伦理:
中国伦理传统的视角”的研讨会;1999 年
又在汉城召开了亚洲地区的“普遍伦理与亚
洲价值”的国际研讨会。与此同时,“普遍 伦理”也成为国内学者研讨的热点。
此外,随着改革开放30 年的到来,如何在总
结过去的基础上面向未来,成为国人普遍思
(一)20世纪90年代“普世” 问题源起的背景
20 世纪后半期, 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之间互动增
多、影响加强,由此产生的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政治 冲突、文化冲突和宗教冲突日益突显,文明之间的冲突 随着经济的全球扩张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展现。针对这种 多元冲突,国际上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是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亨廷顿1993 年提出的 文明冲突说;这种理论强调冲突的多样化以及各民族国 家之间的差异性。而且,他把中国所代表的儒教文明视 为对西方文明的一种威胁。
参见:人权的历程
人权的现状
自1977年以来,美国国务院几乎每年都 发表关于其他国家的“人权”报告。2013 年3月11日,美国国务院发表《2012年 度国别人权报告》对世界190多个国家 和地区的人权状况进行指责。
(二)民主的“普世性”问题 1、民主的起源
民主(democracy)意谓人民的統治(rule of the people), 来源于希腊文demokratia, Demos+Kratia Demos : (1)居住在一個特定都市国家(Polis)中的所有公民 (2)群众、乌合之众或下层社会的人民 Kratia: (1)权力 (2)統治 民主制度在古希腊文化中主要表明“多数人统治” (rule by the many)的意涵,相对于君主制的“一人统治” (君主统治,monarchy )或貴族制的“少数人统治” (貴族统治,aristocracy)。
中国为什么要怀疑西方的“普世价值”
如果我们再回到西方极力推崇的普世价值本身,即捆绑在一起的民主、自由、人权、平等,仍然令人疑惑丛生。因为从西方民主国家300多年的历史来看,至少民主和自由、人权、平等并没有天生的必然关系,甚至是毫无关系。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宪政国家。但这个制度建立后却并没有带给人民自由、平等和人权。对内采用残酷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进行原始资本积累,同时立法禁止失地的农民乞讨——连乞讨的自由都被剥夺——只能被迫成为新生的工人阶级,在没有任何劳动保障的环境下每日工作12至18个小时,所得甚少。更别说政治上的选举和被选举权。这个时候的英国民众可以说是完全的无人权、无自由状态。对外则通过殖民掠夺、武力扩张、贩卖黑奴积累了庞大的肮脏财富。当爱尔兰被强行并入英国后,发生严重的饥荒,英国不但不救助,而且阻止其他国家的援助。甚至在灾荒最严重的几年间,爱尔兰仍然大量向外输出粮食。在长达200多年的时期,英国人民别说什么人权,就是最基本的生存权都受到威胁。随着财富的增加和下层民众的强烈抗争,“民主制度”下的英国才慢慢不得不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扩大选举的范围——从过去的贵族、有产者向城市男性劳动者、农村男性劳动者和女性扩展。英国妇女作为最后一个得到选举权利的群体,是在付出暴力、绝食、自杀等代价以及在一战时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后才得到的。瑞士则到上世纪70年代才给予女性投票权,实现了西方所宣扬的普选。
美国独立时喊得最响的就是“人人平等”。然而包括华盛顿在内的众多开国之父们大多是奴隶主,蓄有黑奴。美国内战时,打着废奴旗号的林肯总统,他的夫人家里就是养黑奴的大家,而北方的军队就被拥有众多黑奴的格兰特将军率领(颇为反讽的是,南方军统帅罗伯特·李反而没有黑奴)。在刚开始通过的美国宪法中,居然没有人权条款!而就是在这部宪法中,在南方奴隶主的要求下,在众议院按人口比例选举议员,南方蓄奴州的黑奴(在当时是按奴隶主的固定资产来看待的,不交税,没有投票权)按3/5的人口数计算。美国独立后,开始了工业化进程。英国和法国原始积累的一幕再现美国。这期间,对所有的工人罢工一律镇压。现在的 “八小时工作日”和“五一”劳动节就是芝加哥工人用鲜血换来的。二战后,美国已成为全球头号强国。然而,美国国内仍然实行严格的种族隔离制度。所有的公共场所,甚至教堂、墓地都要分黑人、白人。于是,无法忍受的黑人长达10多年间,用暴力或和平的方式争取自己的权利,终于在1965年得到了公民权和选举权。而女性记者可以参加白宫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也是在肯尼迪时代才实现的。
关于“普世价值”问题需要搞清楚的几个观点
关于“普世价值”问题需要搞清楚的几个观点[摘要]关于“普世价值”问题,需要从理论上搞清楚几个观点:世界上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水恒的价值;不要把客观事物中的共性当作价值观念的“普世性”;不要把某一个阶级的价值观念的共性当作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不要把自己或者大多数人认为应该具有的伦理道德观念宣布为“普世价值”;不要把人类生理上的共同点当作人的本性,进而推论出价值的“普世性”;在国内外,一些人鼓吹“普世价值”是为推翻社会主义制度制造舆论;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恰恰是在指导思想上反对所谓的“普世价值”的结果。
[关键词]普世价值;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最近,关于“普世价值”的说法,十分盛行。
赞成“普世价值”的人,有的是认识问题,即在理论上对“普世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议论搞糊涂了;而有的则是政治问题,即怀着政治目的故意宣扬“普世价值”,他们把西方的价值封为“普世”的,要求我国实行这样的“普世价值”,走资本主义道路。
这两类问题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
认识问题是可以讨论的,需要通过百家争鸣来分辨是非;对后者则需要进行必要的斗争,决不允许它自由泛滥。
关于“普世价值”问题,需要从理论上搞清楚几个观点。
一、世界上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永恒的价值要回答有没有“普世价值”,先要对“价值”以及“普世性”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如果对这些基本概念不做明确的界定,就会陷入“聋子对话”的局面,你说你的、我说我的,那样讨论就无法进行。
在日常生活中,“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和作用。
一件事物对我有意义、有效用,它就是有价值的,对我没有意义、没有效用,它就是没有价值的。
所以,“价值”是人们对一件事物的意义、效用的判断,是一种观念。
“普世”有两种含义,一是从横向来看,是指价值的普遍适用性,即这种价值观念适用于所有的人,不管哪个阶级、哪个个人,都赞成并实践这种价值。
如果某种价值观只有一部分人赞成,另一部分人不赞成,那就不能叫作“普世”的。
关于普世价值的几个认识问题
---------------------------------------------------------------最新资料推荐------------------------------------------------------关于普世价值的几个认识问题关于普世价值的几个认识问题甄言 2008 年 07 月 04 日07: 3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近年来,普世价值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流行语,频频出现在网络、报刊等媒体上,普世价值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
然而,关于普世价值众说纷纭,很多问题都有必要深入讨论。
比如,究竟什么是普世价值,存在不存在普世价值?如果存在,又该由谁来认定?普世价值是抽象概念还是具体的历史的?普世价值是否为某一民族某一国家所独创所专有?等等。
本文试从哲学角度对以上问题做些探讨。
有没有普世价值是否存在普世价值,这本身就是有争议的问题。
从哲学意义上说,没有只具有普遍性而无特殊性的绝对概念。
长期以来,似乎并没有人对普世价值作出科学而充分的表述。
从这个意义上说,普世价值并不是一个严谨科学的概念。
但我们既然承认事物的普遍性,也就可以从概念上对普世价值加以描述。
要回答和描述什么是普世价值,就要先弄清什么是价值。
从哲学角度看,所谓价值,是客体与一定主体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作用、效果的特定质态。
1/ 13区别这种质态(正负、好坏及其量的等级)的标准并不在于客体,而在于具体的主体。
因此,当我们谈论任何价值的时候,都不仅要指明是什么事物的价值,尤其要指明对于谁以及哪一方面的价值。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判断某一个具体的价值。
从主客体关系角度来说,所谓普世价值,是具有永恒性、普世性的价值,是对所有人都普遍适用的价值。
这有三层意义:第一,这种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即不仅适用于个别人、少数人甚至大多数人,而且适用于所有的人;第二,这种价值具有普遍的永恒性,不仅适用于一时一地,而且适用于所有时间、所有地点,不以任何条件为转移;第三,这种价值要以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命题来表述。
当前国内关于“普世价值”的思考与探究综述
当前国内关于“普世价值”的思考与探究综述摘要:2008年以来,中国社会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
中国学界围绕普世价值的定义与内涵、普世价值是否存在、普世价值的实质与动机、普世价值的实践意义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争论,不同立场、观点和结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如何正确看待与分析评价“普世价值”已成为现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问题,甚至关系到社会和谐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普世价值;内涵;实质;实践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而引起的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与碰撞,“普世价值”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思想体系,在中国学界引起了一番激烈的讨论与争议,甚至在整个社会悄然蔓延。
针对近年来国内各学者对此展开的思考与探究,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综述。
一、普世价值的内涵及其二重性1.普世价值的内涵许多学者给予了普世价值特有的定义及其内涵的理解。
高兆明认为,普世价值就是当今人类在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中,为摆脱严重冲突与对立、构建和谐发展道路所寻求的一类具有普遍有效性的价值精神,这类价值精神以人道、民主、自由、平等为基本内容[1]。
巩建华指出,普世价值是整个人类社会或国家、民族等共同体普遍认同、适用、信奉和追求的具有积极意义的理想价值[2]。
李德顺则把普世价值概括为三类,分别为:普遍共享的客体、普遍追求的目标和结果以及普遍遵循的规则和规范[3]。
周树智将普世价值定义为:是关系全人类生命的价值,是人类在文化生活、经济活动中需要的共同交往方式,是全人类在政治生活中共同追求的价值[4]。
以上几位学者从人和人性出发,宣扬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同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普世价值”作为反映私有制经济关系的思想观念,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
例如糜海波认为,所谓普世价值就是霸权主义的价值,资本主义国家想用他们的价值观改造世界[5]。
包毅也指出普世价值就是西方意识形态由于一时得势而大肆鼓张的西方话语霸权[6]。
关于国内“普世价值”的研究综述
关于国内“普世价值”的研究综述作者:崔文毛建儒来源:《学理论·中》2014年第08期摘要:对“普世价值”问题的争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普世价值”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关于是否存在“普世价值”、什么是“普世价值”、如何看待“普世价值”等等一系列问题,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对当前国内关于“普世价值”的论点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观点:“普世价值”存在基础是人类共同的人性;“普世价值”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普世价值”由于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而不断成长;“普世价值”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普世价值;普世;人性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3-0041-03一、“普世价值”的内涵“普世价值”在拉丁文中对应Oecumenical value和Universal value。
“普世价值”由“普世”和“价值”两个词组成。
“普世”是拉丁文Ocumenicus的意译,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Oikoumene,意为“整个有人居住的世界”。
“普世”除了有“普遍”的意义之外,它还含有“根”的含义,是一个富含价值意义的词。
“价值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和主体性。
价值包括两个层面:其一,客体对主体的客观作用和意义;其二,主体对客体效用、功能的评价。
客体对主体是否有用以及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客体作用与主体之后,主体有怎样的感受,主体感受是愉悦、高兴还是讨厌、憎恶。
“普世价值”所指的是全人类的价值观念,不是指纯粹的西方观念,也不是指纯粹的东方观念,也就是说,它是一种放眼全人类,为了全人类的和谐发展而构建的价值观,它超越时空、宗教和民族的限制,是存在于任何社会形态的永恒的、绝对的价值,具有广泛性、普遍性、恒久性等特征。
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而不是为了某一个国家的利益,这种价值观应该是各民族都认可的。
二、国内“普世价值”的研究2008年前后,我国掀起了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热潮。
关于“普世价值”的几点看法【分享】
关于“普世价值”的几点看法最近几年,“价值哲学”和价值观研究一直是一门显学和热门话题。
原来,中国学术界并不太看重它。
20世纪30年代,张东荪先生曾经撰写和出版过一本《价值哲学》,影响不大。
现在我们研究和批评“普世价值”,得从“价值”一词讲起。
1. 一般“价值”概念——价值意识——价值观的特征价值哲学原先不太受重视,不是完全没有原由的。
因为它不是哲学的基础和核心部分,不是无产阶级革命所要思考和解决的紧迫问题。
其特点有:(1)自明性。
在马克思主义原有理论体系中,经济学之外的“价值”问题,一般的“价值”意义,是一个自明的、不言而喻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尽管含有丰富的“价值”性内容,但他们是通过一般语词,如“需要”、“利益”、“理想”、“目的”、“意图”、“崇高”和“伟大”等用语,而内蕴地和间接地表达出来的,没有正面和系统的论述。
马克思只是在批评瓦格纳经济学著作时写道:“…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是“这些物能使人们…满足需要‟这一属性”[1]。
但这显然只是商品“使用价值”概念的直接延伸,还不是哲学的价值概念。
(2)合理性。
非经济学的“价值”问题,的确有存在和发展的一定的理论空间。
人们在正确的客观性的认识与实践行动之间,还有一种中介性的意识:认识和实践主体的一种在“评价”主客体关系和功利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认识,其中需要和包含有价值意识。
哲学上称之为包含有“目的”和“意图”在内的、作为实践直接动因的“实践观念”。
由此,我们需要和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指导下,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或社会价值观——价值哲学。
(3)脆弱性。
价值哲学是近代以来的西方哲学朝主观唯心主义转向的产物。
文德尔班说过:哲学像李尔王把自己财产分给了子女而成为乞丐——只剩下“价值”。
张东荪先生在研究中外哲学历史时,也有类似的看法。
“价值”内容的主观性、主体性很强。
英语的subjectivity,既可以翻译为主体性、又可以翻译为主观性。
国内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李鹏飞10219034综述国内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一、争论从何而来?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的表现赢得国际社会的一片喝彩,甚至那些反对中国的人也不得不认同中国政府在震后的作为。
在抗震救灾中,中国政府充分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把人的价值提高到从未有过的高度,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顺其自然的成为中国国内的热门话题。
而到底有没有普世价值?中国政府在地震中的表现是否是对普世价值的实践?谁有权利解释和定义普世价值?对于此类疑问,国内一些专家和媒体众说纷纭。
二、普世价值对中国有益(1)有普世价值首先,普世价是针对人本身而言的一种价值判断,包括人的生活、人的权利等多方面内容。
但客观地说,包括普世价值在内,任何一种价值都不是从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的。
其次,普世价值不一定是人人都认同的价值观,而是被世界上绝大多数人认同的价值观,是“所有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例如《世界人权宣言》,就是不同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开会大成的共识,也是世界和平、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
承认普世价值,是因为人类除了各自的个性和特定群体的共性外,还存在着超越一切差别的共同性,就是通常说的“人性”,例如趋利避害、珍惜生命、侧隐之心、对真善美的追求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正是这些共同的本性,产生了对社会生活的共同追求:自由、民主、平等。
第三,我国政府指出:"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1页,2005年10月。
)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也强调,民主、自由、人权、博爱等是世界的文明成果,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
而以上这些观点,恰好说明,普世价值观不仅是存在的,况且也为温家宝总理所认同。
第四,马克思继承古典自由主义的宝贵遗产,肯定自由是人的本质特征(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0页),“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同上第1卷第67页),自由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的核心内容,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社会将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同上第23卷第649页),在这个联合体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3页)。
普世价值
在当前的争论中,双方使用的概念都是“普世价值”。
什么是价值?价值就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是客体的作用同主体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就一般含义来说,价值是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结构、需要和能力是否相互符合、相互一致或者相互接近的性质。如果这种性质是肯定的,就意味着客体对主体有价值或有正价值;如果是否定的,就意味着客体对主体无价值或有负价值。离开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价值就不存在。价值是以主体尺度为尺度的主客体关系的内容。
普世价值观念还有很多具体内容。因为不是反对普世价值观念的人所着重反对的对象,这里就不去列举和分析了。
当代的普世价值观念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长期实践和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自创造的。这些价值观念经过实践的长期考验,被各国人民共同认可。没有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念,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但难以共处,而且难以交往。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于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交往、融合、和平共处起的是正作用,而不是负作用。在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的同时,在价值观念上,我们不应该一味拒绝非由我创的东西,而应该与各国人民求同存异,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缩小分歧,扩大共识,努力为人类的普世价值观念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要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携手努力,追求和平进步、和睦相处,共同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民主是全体选民作为一个整体掌握国家主权并且仅仅掌握国家主权的政治制度。民主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选民共同构成主权者,谁执政要由选民决定,而不是由执政者自我决定,而且这种决定要用一种制度性的程序来加以保障。
“民主”作为国家管理形式,同“君主”(即国君一人享有主权的制度,不是指皇帝或者国王)一样,都属于人与人的一种关系。而享有主权的人即主权者则是一种实体。关系与实体是截然不同的范畴。实体具有属性。主权者具有阶级性、民族性、性别性、职业性等等。而关系只有类型的区别,没有属性的区别。民主作为实体相互位置的关系性概念也是没有阶级性、民族性、性别性、职业性等等属性的。只有在主权者仅仅是资产阶级的意义上,所谓资产阶级民主的提法才勉强说得过去;只有在主权者仅仅是无产阶级的意义上,无产阶级民主的提法才勉强说得过去。当然,就像君主制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具体形式和特点一样,民主制在不同的国家也会有不同的具体形式和特点。把任何一个国家某一时期的政治体制的具体形式和做法照搬到另一个国家都是不行的。然而,只要是真正的民主,而不是假的民主,无论是在哪个国家,无论主权者由哪些人、哪些阶级组成,在基本的方面就不可能有什么不同,都是主权者通过投票表决决定由哪些人来做自己的公仆,也就是说决定由哪些人来执政。在这种意义上,把民主作为当代普世价值观念之一,是可以成立的。断言民主只有特殊性,没有一般性,是站不住脚的。当前人们在民主问题上的斗争,实质上是对主权者地位的争夺,或者说,争的是应该由哪些人构成民主制中的主权者,哪些人不应该成为民主制主权者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对主权者按照少数服从多数通过投票选择公仆这个基本原则的争议。如果承认这个基本原则,那么它对于争论双方而言,就是一种普世价值观念。如果不承认这个基本原则,那就不是仅仅要“民主的特殊性”问题,而是根本反对民主,也就是以只要“这种民主”,不要“那种民主”之名,行根本反对民主之实了。
中国为什么要怀疑西方的“普世价值”
从东西方160年历史看,西方主动式、强迫式地向中国推销的东西确实不少:初期有鸦片、治外法权、租界,现在则有“两房”债券和普世价值。前几样,已证明是毒害或损害中国,只有普世价值还待确认,也许已经吸取了众多经验教训的中国人民,已经不会再给西方一次机会了。
二、从民主与自由、人权、平等的关系看普世价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冷战结束以后,西方的外交工具就以普世价值取代了过去的反共大旗。关于普世价值,就是西方经常挂在嘴上的“民主、自由、人权、平等”,等等。且不说这些是不是公认的普世价值,仅就西方竭力甚至强行在当今世界推销,就十分令人起疑。特别是对于我们中国,更要打一个问号。
一、从东西方关系看普世价值
进入公元后,欧洲陷入中世纪的黑暗时代,民主更成为反面和被抨击的对象。中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阿奎那就认为:“不义的政治可以由许多人行施,那就叫做民主政治。当平民利用人数上的优势来压迫富人时,这种政治就是暴民统治。”民主政治不过是暴民政治的别称而已。
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尽管掀起了整理、学习和研究古希腊、罗马精神遗产的热潮,但民主却依然无法改变被否定的命运。现代政治哲学的奠基人马基雅维利鼓吹罗马式的“共和政体”和民主的最大区别在于不能让人民当家作主。而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主流也是认为民主主义不过是“愚民、暴民”统治的代名词。
法国大革命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革命中诞生的自由、平等、博爱原则响彻云霄。然而,推翻了王室、僧侣和贵族统治的资产阶级,立即成为新的特权阶层。曾同为第三等级的下层人民转而成为被镇压和盘剥的对象。当然,和英国一样,在100多年过后,随着财富的增加和人民的暴力反抗,这些民主国家不得不做出让步,建立保障体系,扩大选举权,最后发展成为今天的模样。
17世纪,欧洲进入启蒙时代。这些启蒙大师又是如何看待民主的呢?英国伟大的政论家、诗人弥尔顿一方面高呼“对于暴君,人民有权反抗,人民的权利至高无上”,但另一方面他却认为必须由少数开明者强迫多数人接受自由,否则多数人可能出于卑劣的动机迫使少数人成为奴隶。英国的洛克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体权利,但认为人类的未来只能由少数人掌握,只能由开明者掌握。对他而言,最重要的“天赋人权”是财产权!
是否应该推行普世价值观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推行普世价值观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推行普世价值观。
普世价值观是一种普遍认可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它们是人类共同的道德底线,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
推行普世价值观有以下几点理由:首先,普世价值观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积淀。
众多哲学家和思想家都认为,人类的道德观念应该是普世的、共同的。
例如,康德认为人类普遍存在着一种“道德法则”,这种法则是超越个体和文化差异的,是人类共同的道德准则。
因此,推行普世价值观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有利于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世界。
其次,普世价值观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例如,尊重人权、平等、公正、诚实等普世价值观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准则,它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推行普世价值观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避免道德沦丧和社会动荡。
最后,普世价值观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例如,尊重个人尊严、追求自由、追求知识和真理等普世价值观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动力。
推行普世价值观可以激励人们追求更高的目标,促进社会的创新和发展。
综上所述,推行普世价值观是符合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行普世价值观,让它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
反方观点,不应该推行普世价值观。
普世价值观是根据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制定的,它忽视了不同文化、宗教和民族的差异,容易引发文化冲突和文化侵略。
因此,不应该推行普世价值观有以下几点理由:首先,普世价值观存在文化偏见和文化霸权。
例如,西方的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观是建立在西方文化传统和历史基础上的,它们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文化和社会。
推行普世价值观容易导致文化冲突和文化侵略,破坏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与共存。
其次,普世价值观忽视了不同文化和民族的特殊性。
不同的文化和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传统和习俗,它们对于道德和价值观念的理解也存在差异。
推行普世价值观容易忽视这些差异,导致文化的同质化和单一化,剥夺了不同文化的发展权利。
普世价值的争论及其实质
普世价值的争论及其实质
余在海
【期刊名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40)006
【摘要】国内“普世价值”的讨论发端于1990年代初的“全球化视域中的普世伦理问题”.近年来,关于普世价值的批判和讨论持续发酵.围绕“一般意义上的普世价值是否存在”、“现代西方文明是否具有普世性”、“普世价值与中国道路”等问题,学界从政治和哲学两个层面展开了激烈的思想交锋.反思这些讨论,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普世价值的实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总页数】6页(P739-744)
【作者】余在海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18;D616
【相关文献】
1.“普世价值”争论走向“共同价值”凝练 [J], 张艳涛
2."普世价值"争论中若干观点的辨析——兼论民主的"基本价值"与"中国特色" [J], 林建辉
3.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范跑跑"事件和"普世价值"争论的启示 [J], 薄明华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普世价值”的争论实质 [J], 马晓楠
5.坚定价值观自信——认清“普世价值论”的实质 [J], 任晓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李鹏飞10219034综述国内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一、争论从何而来?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的表现赢得国际社会的一片喝彩,甚至那些反对中国的人也不得不认同中国政府在震后的作为。
在抗震救灾中,中国政府充分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把人的价值提高到从未有过的高度,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顺其自然的成为中国国内的热门话题。
而到底有没有普世价值?中国政府在地震中的表现是否是对普世价值的实践?谁有权利解释和定义普世价值?对于此类疑问,国内一些专家和媒体众说纷纭。
二、普世价值对中国有益(1)有普世价值首先,普世价是针对人本身而言的一种价值判断,包括人的生活、人的权利等多方面内容。
但客观地说,包括普世价值在内,任何一种价值都不是从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的。
其次,普世价值不一定是人人都认同的价值观,而是被世界上绝大多数人认同的价值观,是“所有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例如《世界人权宣言》,就是不同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开会大成的共识,也是世界和平、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
承认普世价值,是因为人类除了各自的个性和特定群体的共性外,还存在着超越一切差别的共同性,就是通常说的“人性”,例如趋利避害、珍惜生命、侧隐之心、对真善美的追求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正是这些共同的本性,产生了对社会生活的共同追求:自由、民主、平等。
第三,我国政府指出:"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1页,2005年10月。
)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也强调,民主、自由、人权、博爱等是世界的文明成果,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
而以上这些观点,恰好说明,普世价值观不仅是存在的,况且也为温家宝总理所认同。
第四,马克思继承古典自由主义的宝贵遗产,肯定自由是人的本质特征(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0页),“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同上第1卷第67页),自由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的核心内容,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社会将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同上第23卷第649页),在这个联合体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3页)。
在他看来,马克思恩格斯所追求的未来的人类社会,正是实现了普世价值的社会,只是当时还没有“普世价值”这个词罢了。
第五,在奥运期间,"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喊得震天价响。
对此,人们不禁要问:倘若没有“普世价值”,那么,又何来“同一个世界”和“同一个梦想”呢?(2)、普世价值是个好东西首先,改革开放以前,主流意识形态否定人性,大批人性论。
抹杀人性的结果,是兽性大发扬。
马克思曾经指出:“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14页)历次政治运动中那些挖空心思地罗织罪状、陷人于罪的积极分子,文化大革命时群殴无辜、屠杀生灵的种种罪行,都反映了专制制度的发扬兽性的本质。
随着文明的进步,出现了在观念上的、在一个地区一个民族范围内的普适价值。
如中国古代的仁爱、诚信、忠恕、和为贵等等。
基督教在“人人都有…原罪‟”和“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前提下建立起平等的价值观。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民主革命的思想家培根、卢梭、潘恩等人通过自然秩序论,申述以自然法则为基础的天赋权利,对经济、政治、宗教、社会及伦理道德诸方面的专制统治,提出了严正的抗议,于是有了自由、民主、平等、个性、人权等等观念形态的普世价值。
由于当时亚非两大陆的文明还十分落后,普世价值只有在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大革命洗礼的欧洲和后来的北美新大陆,才有可能由观念的普世价值发展为实然的普世价值。
我国当前的民主革命,包括改革开放、维权运动、启蒙运动,都需要推广普世价值的观念,推动普世价值的实现。
在一定意义上说,改革开放也好,民主革命也好,都是争取实现普世价值的过程。
只有普及普世价值,使它深入人心,改革开放才能找准明确的方向,民主革命才有完成的希望。
其次,“普世价值告诉我们政府服务于人民,其资产属公众所有,而城市化建设则是为了谋求人民的幸福。
”如今中国推进民主进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产力的进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根本因素,也是判断人类文明的进度的根本标准。
一个国家和民族实行某种理念治国理政,固然有主观判断、主观选择的因素在里面,但是更根本的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或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水平这一客观的具有决定性影响和作用的张力。
现代文明比较不发达的地区和国家的人们对自由、民主等价值理念的要求决非因为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国家实行了自由、民主这些价值理念。
当前,我国人民的自由、民主等意识的觉醒和要求,固然有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在根本上则是因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自由、民主是人性之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今天,民主一定是世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但是,西方式民主不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不是每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我们既不能把适合于西方的个别的具体的理论当作可以不因时因地制宜的普遍通行的药方搬抄;也不能以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来否定文明的普遍性并加以拒斥。
面对着民主大潮,中国一方面必须融入到这种潮流和趋势中,另一方面则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三、中国要小心普世价值(1)、没有普世价值什么叫“普世价值”?也就是说,价值的“普世性”指的是什么?顾名思义,应该是:第一,这种价值观念适用于所有的人,不管哪个阶级、哪个个人,都赞成并实践这种价值,即它具有普遍适用性;第二,这种价值观念适用于任何社会,不管哪种社会经济形态,都存在并适用这种价值,即它具有永恒性。
鼓吹“普世价值”的人,虽然没有这样明确地给“普世价值”下定义,但他们说的“普世价值”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否则不会说中国必须实行“普世价值”、“不应自外于普世价值”等等这样的话。
如果这样理解“普世价值”,那么,他们关于“普世价值”的论断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如果他们说的价值观念是普世的,那么中国早就应该是赞成并实践了的,怎么会“自外于”这种价值观念呢?反过来说,既然拥有13亿人的中国不赞成、或没有实行他们所说的“普世价值”,这种价值观念怎么能说是“普世”的呢?显然他们所说的“普世价值”并不真正是“普世”的,而只是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念。
(2)、所谓的普世价值不是好东西首先,从理论上看,“普世价值”以消解共产主义理想、确立资本主义不可超越为前提,其立脚点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及其制度架构是历史的终点,人类在这方面将不可能再有真正的进步和突破。
鼓吹“历史的终结”的弗.福山曾经坦言:他和马克思一样,都承认历史有一个终极目标,但这不是马克思所认为的共产主义,而是今天的资本主义,因此,历史在这一制度前终结了。
“历史终结并不是说生老病死这一自然循环会终结,也不是说重大事件不会再发生了或者报道重大事件的报纸从此销声匿迹了,确切地讲,它是指构成历史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制度可能不再进步了,原因在于所有真正的大问题都已经得到了解决。
”这是对“普世价值”的最好注释。
它以尖锐的方式,从历史观这一理论根本上提出的挑战是,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是共产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所揭露和批判的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人权”的内在矛盾是否已不存在?异质于并最终要超越西方民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否已经破灭?经由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导致“国家消亡”及“民主消亡”的历史趋势是否已不复存在?等等,在这些根本问题上的任何闪烁其辞,都必将自乱阵脚。
其次,从实践上看,“普世价值”力图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引导到“回归西方文明”的方向,把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引导到西方“民主化”的陷阱。
它把体现西方政党竞争制的“政党轮替”视为民主的制度前提,它把“三权分立”视为民主的基本制度设计,根本无视其甚至在资本主义国家也并不通用的事实,根本否定在我国行之有效的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它把民主和人权限制在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因而把民主的实质归结为个人权利与政府公权力之间的博弈,根本否定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和人民意志的存在,从而否认民主更为具体丰富的内容和方式。
总之,以“普世价值”为思想武器,按西方(主要是美国)的民主模式根本改变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普世价值”贩卖者坚定而明确的追求。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是批判“普世价值”妨碍了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而恰恰是宣扬“普世价值”在干扰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其所谓的推进改革,只能是“忽悠”和“折腾”。
我们不搞西方式民主,根本原因不在于国情差异,更不是由于目前的条件不具备,而是基于根本不同的民主理念。
马克思主义对于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仅限于某些形式的、表象的平等权利),及其局限性(保留阶级差别和资本特权)的批判,在今天并没有失效。
尽管我们今天在民主的某些形式上还未能高于西方民主(这也是西式民主在我国还有市场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们决不认为历史只能止步于“扩大中产阶级”而不能达到“消灭阶级”,决不认为人类只能驻足于“投票的民主”而不能达到“国家消亡”(即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公共权力真正向普通的社会公共权力回归);四、到底如何看待普世价值?第一,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普世价值”问题。
实际上,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知道没有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普世价值”。
但是大家也同意,在面临共同问题的时候,可以形成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共同观点。
比如面对世界环境恶化问题,保护环境是大家的共识。
只不过一些学者将这种共同的意愿冠之以“普世价值”,而另外的学者不同意“普世”之说而已。
同样,面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大趋势,对于民主的诉求是大多数人的意愿,学者们对这样的政治概念的态度也存在这种冠名上的分歧。
的确,“普世”之说带有一定的迷惑性,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
我们认为,只要大家都承认相对的“普世价值”的存在,就无需在概念上纠缠不休,关键在于实际行动。
如果承认普世价值具有历史性,是动态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那么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待“普世价值”也是可以的。
如果确实不能达成一致,可以采用别的概念,比如“共同价值”、“共同意愿”等等。
第二,正确认识“普世价值”概念的利与弊。
“普世价值”的提出,产生了双重的效应:一方面,把“民主、自由、平等、人权”以及其他的一些理念上升为“普世价值”,对于执政者是一种压力,它使得执政者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如何体现这些价值理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政府关注民生,抑制专制;另一方面,“普世价值”的滥用也可能导致一些国家甚至一部分人,打着“普世价值”之名,行“霸权主义”、“干涉主义”之实。
为此,要区分相对层面的“普世价值”和西方提倡的“普世价值”,不能盲目地跟着西方的脚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