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练习题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练习题及答案

第八周生物周测题目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2分)1.育种专家在稻田中发现了一株十分罕见的“一秆双穗”植株,经鉴定该变异性状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这种现象是由显性基因突变成隐性基因引起的B.该变异株自交可产生这种变异性状的纯合个体C.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D.将该株水稻的花粉离体培养后即可获得稳定遗传的高产品系2.亮氨酸的密码子有如下几种:UUA、UUG、CUU、CUA、CUG,当模板链中编码亮氨酸的碱基GAC突变为AAC时,这种突变对该生物的影响是()A.一定是有害的 B.一定是有利的C.有害概率大于有利概率D.性状不发生改变3.如图为高等动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
图中不可能反映的是( )A.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B.发生了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片段互换C.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D.该细胞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4.下列变异的原理一般认为属于基因重组的是( )A.将转基因的四倍体与正常的二倍体杂交,生产出不育的转基因三倍体鱼苗B.血红蛋白氨基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导致某些血红蛋白病C.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下了一个既白化又色盲的儿子D.高产青霉素的菌株、太空椒等的培育5.依据基因重组概念的发展判断下列图示过程中没有发生基因重组的是( )6.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B.基因突变是由于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部分改变而发生的C.基因突变可以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或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引起D.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并且都是有害的7.下列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①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②染色体上DNA碱基对的缺失、增添或改变导致生物性状改变③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株细胞核中染色体数目减半④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相应部位的交叉互换⑤21三体综合征患者细胞中的第21号染色体有3条A.③④⑤ B.②④ C.①②④ D.③⑤8.下面对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比较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是在分子水平上的变异 B.染色体结构变异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C.基因重组没有产生新基因 D.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最终都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9.某些类型的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可通过对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的观察来识别。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课本练习答案与提示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五)练习基础题 1.B 2.B3.(1)在F1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
在F1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1∶1。
(2)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即在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3)2。
4.(1)白色;黑色。
(2)性状分离;白毛羊为杂合子,杂合子在自交时会产生性状分离现象。
拓展题1.(1)将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配种,这样可在一个季节里产生多匹杂交后代。
(2)杂交后代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杂交后代全部为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很可能是纯合子;二是杂交后代中既有白色马,又有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为杂合子。
2.提示: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是确保实验成功的条件之一。
孟德尔在遗传杂交实验中,曾使用多种植物如豌豆、玉米、山柳菊做杂交实验,其中豌豆的杂交实验最为成功,因此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
这是因为豌豆具有适于研究杂交实验的特点,例如,豌豆严格自花受粉,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这样确保了通过杂交实验可以获得真正的杂种;豌豆花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豌豆具有稳定的可以区分的性状,易于区分、统计实验结果。
3.提示:凯库勒提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原子核中含有中子和质子的发现过程等,都是通过假说—演绎法得出结论的。
19世纪以前科学家对遗传学的研究,多采用从实验结果出发提出某种理论或学说。
而假说—演绎法,是从客观现象或实验结果出发,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假说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促进了生物科学的研究,使遗传学由描述性研究进入理性推导和实验验证的研究阶段。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带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单选题1、陆生脊椎动物和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会出现鳃裂,这说明()A.鳃裂将来发育成肺B.胚胎的呼吸依靠鳃裂C.胚胎在水环境中发育而成D.陆生脊椎动物和人的原始祖先生活在水中答案:D分析: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和人,彼此间的差异十分显著,但是它们的胚胎在发育初期都很相似,即都有鳃裂和尾,只是到了发育晚期,除鱼以外,其他动物和人的鳃裂都消失了,人的尾也消失了,这种现象说明高等脊椎动物是从某些古代的低等动物进化而来的,所以在生物的个体发育过程中,迅速重演了它们祖先的主要发育阶段,即都有尾。
同时,也说明古代脊椎动物原始的共同祖先生活在水中,所以陆生脊椎动物和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了鳃裂。
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和人,彼此间的差异十分显著,但是它们的胚胎在发育初期都很相似,即都有鳃裂,只是到了发育晚期,除鱼以外,其他动物和人的鳃裂都消失了,由此可以说明脊椎动物和人的原始祖先生活在水中,D正确,故选D。
2、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基因重组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B.基因重组有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C.基因重组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D.基因重组有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答案:BA、基因重组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A正确;B、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或后期,有丝分裂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C、基因重组的来源之一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C正确;D、基因重组的来源之二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B。
3、下列关于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A.遗传漂变在大种群中更易发生B.遗传漂变能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C.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不都是进化的因素D.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均可打破遗传平衡答案:D分析:发生在一个小群体内,每代从基因库中抽取形成下一代个体的配子时,会产生较大误差,由这种误差引起群体基因频率的偶然变化,叫做遗传漂变。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总结(重点)超详细(带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总结(重点)超详细单选题1、中国境内生存着四川大熊猫和陕西大熊猫两个亚种,前者更像熊,后者更像猫。
两者虽然是近亲,但它们近30万年来一直处于地理隔离状态。
已知四川大熊猫的X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 M/m。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在陕西大熊猫的X染色体上可能也存在基因M/m 或其等位基因B.四川大熊猫和陕西大熊猫的形态差异是在可遗传变异的基础上自然选择的结果C.两地区的大熊猫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基因库差别较大,因而属于不同物种D.加快同一亚种内大熊猫碎片化小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这有助于减少近亲繁殖和遗传衰退问题答案:C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A、四川大熊猫与陕西大熊猫为两个亚种,有共同的祖先,故在陕西大熊猫的X染色体上也可能存在基因M或m及其等位基因,A正确;B、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四川大熊猫更像熊,陕西大熊猫更像猫,这是在可遗传变异的基础上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C、题干信息并未表明四川大熊猫与陕西大熊猫已产生生殖隔离,故无法判断两者是否属于不同物种,C错误;D、加快同一亚种内大熊猫碎片化小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要恢复它们的栖息地,加快秦岭山系内部小种群之间的交流,同时要阻断两个亚种的接触,这有助于减少近亲繁殖和遗传衰退问题,D正确。
故选C。
2、受精前隔离是指隔离发生在生物交配受精以前,包括时间、空间、生物的形态和行为等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隔离。
现有菊科植物的两个种群,生活在同一区域,在自然状态下,前者在夏季开花,后者在早春开花,不能正常杂交繁殖后代。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地理隔离属于受精前隔离范畴B.菊科两个种群开花季节不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两个种群内的生物属于同一物种D.两个种群因基因库的差异将导致隔离的产生答案:C分析: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高中生物第二册 2020-2021学年必修2第六单元生物的进化达标检测卷 (A) 含答案

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六单元达标检测卷生 物(A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 B .自然选择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 C .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 D .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是指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差异,当这种差异变得显著时可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进而形成新物种,可见,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A 、B 两项正确;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若为可遗传变异的范畴,则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C 项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而且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使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存活的机会增加,进而通过繁殖,使有利变异在后代中积累,因此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D 项正确。
2.下列有关变异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野猪人工养殖后形成了肉质细嫩的优良品种,支持了拉马克的观点B .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但不一定能导致新物种形成C .杂合子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唯一前提D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和基础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变异与生物进化。
生物教材课后练习题全部答案(总册86页)

《高中生物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共86页目录《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 必修分子与细胞》第2页第一章走近细胞第2页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3页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6页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8页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0页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15页《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 必修遗传与进化》第19页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教材分析第19页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21页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25页第四章基因的表达第27页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29页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第32页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教材分析第33页《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3 必修稳态与环境》第35页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35页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38页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43页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46页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0页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54页高中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课后题答案和提示第55页专题1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第54页专题2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第57页专题3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第58页专题4 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第61页专题5酶的研究与应用第63页专题6 DNA和蛋白质技术第66页专题7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第71页高中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课后题答案和提示第73页专题1 基因工程第73页专题2 细胞工程第76页专题3 胚胎工程第79页专题4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第81页专题5 生态工程第82页20150928下载编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 必修分子与细胞》第1章走近细胞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资料分析1.提示:草履虫除能完成运动和分裂外,还能完成摄食、呼吸、生长、应激性等生命活动。
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草履虫不可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
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间,精子和卵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
父亲产生的精子和母亲产生的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胚胎进一步发育成胎儿。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经典知识题库(带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经典知识题库单选题1、若果蝇种群中,X B的基因频率为90%,X b的基因频率为10%,雌雄果蝇数相等,理论上X b X b、X b Y的基因型比例依次为()A.1%、2%B.0 .5%、5%C.10%、10%D.5%、0 .5%答案:B分析: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例。
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雌果蝇中X b X b的比例为10%×10%=1%,雄果蝇中X b Y的比例为10%,在果蝇种群中,X b X b的比例为1%×1/2=0 .5%,X b Y的比例为10%×1/2=5%。
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图中甲、乙两个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各有一条发生变异(字母表示基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个体甲的变异对表型无影响B.个体乙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C.个体甲自交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D.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表型无异常答案:B个体甲的变异属于缺失,会影响表现型,A错误;个体乙发生的变异是倒位,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呈“十字型”,B正确;含缺失染色体的配子一般是败育的,故其后代一般不会发生性状分离,C错误;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但发生倒位,可能导致表型异常,D错误。
3、过度繁殖是生物的一种能力,即可以产生大量后代的能力。
如果条件适宜,产生的大量后代会占满整个地球。
下列关于过度繁殖的叙述错误的是()A.繁殖能力强的生物才具有过度繁殖能力B.繁殖能力的强弱与生物的遗传因素有关C.生物繁殖较慢与环境因素有关D.过度繁殖有利于物种的延续答案:A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AD、达尔文认为过度繁殖有利于物种的延续,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即过度繁殖,A错误,D正确;B、繁殖能力的强弱与生物的遗传因素有关,一般繁殖能力强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存活并产生后代,B正确;C、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生物繁殖较慢与环境因素有关,C正确。
河南省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典型例题

河南省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典型例题单选题1、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
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B.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低C.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D.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答案:B分析:基因频率是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A、据图分析可知,深色囊鼠在深色熔岩床区表现型频率高,而在浅色岩P区和浅色岩Q区频率较低,因此,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A正确;B、浅色岩P区中,D的基因频率=DD%+1/2Dd%=0 .1,根据深色表现型频率可知,DD%+Dd%=0 .18,计算可知,Dd%=0 .16;深色熔岩床区中,D的基因频率=DD%+1/2Dd%=0 .7,DD%+Dd%=0 .95,计算可知,Dd%=0 .5,所以与浅色岩P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高,B错误;C、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因此,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C正确;D、浅色岩Q区中,隐性纯合体的频率=1-0 .5=0 .5;浅色岩P区中,隐性纯合体频率=1-0 .18=0 .82,因此,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D正确。
故选B。
2、某一瓢虫种群中有黑色(B)和红色(b)两种个体,这一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如果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64%,Bb的个体占32%,则B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A.60%、40%B.80%、20%C.64%、36%D.32%、68%答案:B分析:在种群中,已知种群中果蝇的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基因频率的方法是: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
【成才之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第1节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第6章第1节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下列优良品种与遗传学原理相对应的是()A.三倍体无子西瓜——染色体变异B.射线诱变出青霉素高产菌株——基因重组C.无子番茄——基因突变D.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矮秆抗病玉米——基因重组[答案] A[解析]射线诱变出青霉素高产菌株所用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无子番茄利用植物激素促进果实发育,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矮秆抗病玉米利用的是染色体变异。
2.如图所示为农业上关于两对相对性状的两种不同育种方法的过程示意图。
下列对图中育种方式的判断和比较,错误的是()A.图中表示的育种方法有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B.两种育种方法的进程不同C.两种育种方法的原理不同D.两种育种方法对新品种的选择与鉴定方法不同[答案] D[解析]图中左侧表示的是杂交育种,右侧表示的是单倍体育种;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单倍体育种能加快育种进程;两种育种方法最后对符合要求的筛选方法是一样的。
3.用高秆抗病小麦和矮秆易染病小麦培育矮秆抗病小麦品种时,检测基因型的常用方法是()A.连续自交B.连续测交C.秋水仙素诱导D.显微镜观察[答案] A[解析]检测基因型的常用方法是连续自交。
4.用X射线或紫外线处理普通青霉菌获取高产青霉素菌株的方法是()A.诱变育种B.杂交育种C.单倍体育种D.多倍体育种[答案] A[解析]用X射线处理普通青霉菌获得高产青霉素菌株利用了基因突变原理。
5.诱变育种一般不使用下列哪一项作为诱变因素A.X射线B.硫酸二乙酯C.亚硝酸D.抗生素[答案] D[解析]诱变因素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抗生素不能作为诱变因素。
6.下列几种育种方法,能改变原有基因分子结构的是()A.杂交育种B.诱变育种C.单倍体育种D.多倍体育种[答案] B[解析]基因分子结构的改变是指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顺序发生改变——基因突变。
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都是在原有基因结构的基础上,经过重新组合、加倍等过程产生新的性状,基因的结构不发生变化。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练习试卷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练习试卷对于考试就要来了,我们作为学生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复习准备工作呢?下面小编为你带来的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练习试卷,希望你能够喜欢!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练习试卷选择题(20XX年-巴中模拟)下列关于生物知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在基因工程操作中所用到的工具酶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运载体;②人和动物细胞在无氧条件下也能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并产生二氧化碳;③乳酸菌、酵母菌和蓝藻的细胞内都有核糖体、DNA、RNA;④质粒和线粒体是既有核酸又有膜的细胞结构;⑤糖蛋白、抗体、受体、tRNA都是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的物质;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⑦要使果酒变成果醋只需通入氧气,加入醋酸菌就可以了.A.①②④⑥B.③④⑤⑥⑦C.①⑤⑥⑦D.③⑤1/ 5(20XX年-广东三模)科学家利用生物技术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卵的细胞核中,经培育获得一种转基因小鼠,其膀胱上皮细胞可以合成人的生长激素并分泌到尿液中,在医学研究及相关疾病治疗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20XX年-山东模拟)关于目的基因获取过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20XX年-浙江模拟)某目的基因两侧的DNA序列所含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位点如图所示,最好应选用下列哪种质粒作为载体( )(20XX年-蚌埠二模)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一种源于生命体的活性物质,在生活实践中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如下为人工培育含SOD植物新品种的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植物细胞新细胞愈伤组织胚状体→新品种.A.①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显微注射技术将SOD基因导入植物细胞B.②、③分别表示脱分化、再分化过程,均无需严格的无菌操作就可以完成C.SOD催化形成H2O2的机制是为该反应提供活化能2/ 5D.该育种方式利用了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20XX年-金山区一模)下列物质中,不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的是( )(20XX年-天津一模)现有一长度为1000碱基对(by)的DNA 分子,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 RI酶切后得到的DNA分子是200by和800by两种长度的DNA分子,用Kpnl单独酶切得到1000by的DNA分子,用EcoRⅠ,Kpnl同时酶切后得到200by 和400by两种长度的DNA分子.该DNA分子的酶切图谱正确的是( )(20XX年-南京模拟)如图为某科研小组采用“基因靶向”技术先将小鼠的棕褐毛色基因导入黑色纯种小鼠的胚胎干细胞(ES细胞)中,再将改造后的胚胎干细胞移植回囊胚继续发育成小鼠的过程.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20XX年-天津一模)基因工程中,需使用特定的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便于重组和筛选.已知限制酶I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GATCC﹣,限制酶II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ATC ﹣.根据图示判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20XX年-咸阳模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20XX年-广东)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羧酸酯酶(CarE)制剂3/ 5的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20XX年-江苏)下列关于基因工程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20XX年-重庆)如图是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植物的示意图.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20XX年-徐汇区一模)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它存在于许多细菌体内.质粒上有标记基因如图所示,通过标记基因可以推知外源基因(目的基因)是否转移成功.外源基因插入的位置不同,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也不同,表是外源基因插入位置(插入点有a、b、c),请根据表中提供细菌的生长情况,推测①②③三种重组后细菌的外源基因插入点正确的一组是( )细胞在含氨苄青霉素培养基上生长情况细菌在含四环素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① 能生长能生长② 能生长不能生长③ 不能生长能生长(20XX年-广东一模)现代生物技术利用各种手段来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以达到人们所期望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20XX年-天津一模)科学家将含人的α﹣胰蛋白酶基因的4/ 5DNA片段,注射到羊的受精卵中,该受精卵发育的羊能分泌含α一抗胰蛋白质的奶.这一过程没有涉及(( )(20XX年-深圳一模)抗菌肽对治疗癌症有一定作用,如图表示抗菌肽合成过程.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20XX年-和平区二模)如图所示是四种不同质粒的示意图,其中ori为复制必需的序列,amp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tet为四环素抗性基因,箭头表示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酶切位点.若要得到一个能在四环素培养基上生长而不能在氨苄青霉素培养基上生长的含重组DNA的细胞,应选用的质粒是( ) (20XX年-天津一模)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整合到棉花细胞中,为检测实验是否成功,最方便的方法是检测棉花植株是否有( )(20XX年-天津一模)下列关于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描述错误的是( )看了“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练习试卷"的人还看:5/ 5。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考点精题训练(带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考点精题训练单选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是()A.遗传多样性B.物种多样性C.生态系统多样性D.生态效应多样性答案:D分析: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
它包含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但不包括生态效应多样性。
故选D。
2、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通过化石的研究可以证明()。
①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②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是一次性同时出现的③现在的各种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化而来的④生物的进化呈现从低等到高等的规律⑤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⑥化石不能记录地球和生物进化的历史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①③④⑤答案:D分析: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骨骼、贝壳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所形成的,如树叶的印痕化石,因此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按照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证明了生物进化的趋势,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①始祖鸟化石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这说明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①正确;②化石在地层中是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这说明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不是一次出现的,②错误;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这说明现在的各种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化而来的,③正确;④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④正确;⑤根据分析,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所以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⑤正确;⑥化石揭示了生物进化的历史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至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的过程,所以可以记录地球和生物进化的历史,⑥错误。
2021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第6章 第3节 第2课时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含解析

第6章第3节第2课时A组基础题组一、单选题1.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D)A.隔离的实质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意味着新物种形成B.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的过程中,纯种高茎的基因型频率在增加,表明豌豆正在进化C.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都不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解析]隔离的实质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并不意味着新物种形成,只有形成生殖隔离才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错误;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都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C错误;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D正确。
故选D。
2.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D)A.—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B.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说明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大于女性群体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D.—个种群中,控制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基因型频率之和都为1[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A错误;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是因为男性X染色体上只要携带色盲基因就会患色盲,并不能说明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大于女性群体,B错误;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等于a基因的频率,C错误;一个种群中,控制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基因型频率之和都为1,D正确。
3.(2020·海南省文昌中学高一期末)为了防止滥用抗生素,上海等地区规定普通感冒不准使用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会对人体细菌造成耐药性,如果被细菌感染,则往往由于体内细菌能够抵抗各种抗生素而无药可救。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B)A.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性”细菌优选出来B.细菌中本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下降C.“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细菌发生了进化D.基因频率虽然改变了,但是新的细菌(物种)不一定产生[解析]细菌中本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长期使用抗生素,对细菌起到一种选择作用,不耐药个体被淘汰,耐药个体保存下来,长期将会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上升。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测评(B)(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6章测评(B)(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不能作为生物进化证据的是( )A.DNA序列B.生物化石C.体型大小D.形态结构2.下列关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A.拉马克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B.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C.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D.用进废退获得的性状不可以遗传给后代3.达尔文认为遗传是生物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列有关遗传的叙述,达尔文所未能认识到的是( )A.遗传是指生物亲子代之间性状的相似性B.遗传的实质是遗传信息的传递C.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D.遗传可以使微小的有利变异逐代积累,达尔文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4.当桦尺蛾静止不动时,其形态像树枝,不易被敌害发现,从而获得逃生机会。
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遗传→变异→进化B.变异→遗传→适者生存C.遗传→自然选择→适应D.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
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
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得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后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C.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突变阻碍生物进化6.使用农药来防治棉红铃虫,开始效果很好,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差,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使用农药后,棉红铃虫产生了定向的变异B.棉红铃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的选择C.棉红铃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D.农药对棉红铃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7.某植物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如图甲所示,种群中每种基因型的繁殖成功率如下图乙所示。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练习题

一、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31~40题,每题2分)1.若某动物的体细胞内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分别用A和a、B和b表示。
下列各组精子的染色体组成中,哪一组可能是由同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A.AB、ab、ab、ABB.AB、aB、aB、ABC.AB、Ab、aB、ab、D.aB、aB、ab、ab2.某男学生在体检时发现是红绿色盲患者,医生在询问该家族病史时得悉该生的母亲既是色盲又是血友病患者,而父亲性状正常。
医生在未对该生作任何检查情况下就在体检单上记录了患有血友病,这是因为()。
A.血友病为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B.血友病由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C.父亲是血友病基因携带者D.血友病由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3.用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然后进行测试,在子代噬菌体的化学成分中,可测到()。
A.有32PB.有35SC.有35S和32PD.有35S或32P4.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主要是由于()。
A.分子量大B.具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C.碱基对的不同排列方式D.磷酸和脱氧核糖的相间排列5.下列各项中,复制、转录、翻译的主要场所依次是()。
A.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质B.细胞核、细胞核、核糖体C.细胞核、细胞质、核糖体D.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6.下列关于“中心法则”含义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表示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B.表示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C.DNA只能来自DNA的复制D.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性状7.具有100个碱基对的1个DNA分子区段,内含40个胸腺嘧啶,如果连续复制两次,则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A.60个B.80个C.120个D.180个8.20世纪5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得到了飞速发展,如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
上述这些技术的理论基础是()。
A.孟德尔遗传规律 B.摩尔根遗传规律 C.DNA结构及其功能 D.人类基因组计划9.下列各项中,错误的是()。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专项训练(带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专项训练单选题1、我国家猪品种曾有数百种,但近年来由于人工选择及规模化养殖,家猪养殖市场几乎被“杜咯克”“大约克”等少数几个外国品种或外国品种与本地家猪的杂交品种所占据,本地纯种家猪几乎灭绝。
此现象引起了政府和育种专家的高度重视,一些地方纯种“名猪”被列为国家级畜禽资源保护名录。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世界不同地区的家猪在种群基因库方面存在差异B.家猪品种的大量减少会导致物种的多样性发生改变C.外国家猪品种和我国家猪品种存在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D.人工选择能够改变家猪变异的方向和基因频率改变的速度答案:A分析:物种,简称“种”,是生物分类学研究的基本单元与核心。
它是一群可以交配并繁衍后代的个体,但与其它生物却不能交配,不能性交或交配后产生的杂种不能再繁衍。
A、世界不同地区的家猪因生存环境、人工选择等因素导致其在种群基因库方面存在差异,A正确;B、由题意可知,不同家猪品种属于同一物种,在进化过程中会导致基因的多样性发生改变,B错误;C、外国家猪品种和我国家猪品种存在地理隔离,不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D、人工选择不能改变家猪变异的方向,家猪变异是不定向的,D错误。
故选A。
2、三倍体牡蛎(3n=30)肉鲜味美,其培育的过程是使二倍体牡蛎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的次级卵母细胞不能分裂,然后让该细胞与二倍体牡蛎的精子结合获得三倍体牡蛎。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三倍体牡蛎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形成15个四分体B.三倍体牡蛎的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变化且该变化决定其进化的方向C.三倍体牡蛎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能观察到60条染色体D.三倍体牡蛎与二倍体牡蛎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两个物种答案:C分析:二倍体牡蛎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卵母细胞不能分裂,其细胞中染色体数量与体细胞相同,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精子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然后让该细胞与二倍体牡蛎的精子结合可获得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三倍体牡蛎。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考点题型与解题方法(带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考点题型与解题方法单选题1、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重度感染的一类药物。
比如铜绿假单胞杆菌引起的泌尿系统的感染。
如图为在一固定容器内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铜绿假单胞杆菌并测种群数量,其中在a点向培养中添加了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b点更换了培养液(含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以下分析合理的是()A.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后,种群数量是下降是因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抑制铜绿假甲单胞杆菌的DNA复制,导致其不能生长B.从图分析可知,a之后,该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C.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使用使该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不断升高D.该过程中铜绿假单胞杆菌频率虽变化,但没有产生生殖隔离,因此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答案:C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在a点向培养中添加了碳青霉烯类抗生素,a点到b点体现了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结核杆菌的选择过程,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A、由图无法判断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抑制铜绿假甲单胞杆菌的机理,A错误;B、变异在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之前就已经发生了,在使用抗生素后铜绿假单包杆菌中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被选择下来而存活,B错误;C、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不断使用,将具抗药性的个体选择出来,使该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不断升高,C正确;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D错误。
故选C。
2、峡谷和高山的阻隔都可能导致新物种形成。
两个种的羚松鼠分别生活在某大峡谷的两侧,它们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大峡谷形成之前;某高山两侧间存在有限的“通道”,陆地蜗牛和很多不能飞行的昆虫可能会在“通道”处形成新物种。
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A.大峡谷分隔形成的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B.能轻易飞越大峡谷的鸟类物种一般不会在大峡谷两侧形成为两个物种C.高山两侧的陆地蜗牛利用“通道”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D.某些不能飞行的昆虫在“通道”处形成的新种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答案:C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生物进化的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练习题

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一、选择题1在一块栽种红果番茄的田地里,农民发现有一株番茄结的果是黄色的,这是因为该株番茄()。
A.发生基因突变B.发生染色体畸变C.发生基因重组D.生长环境发生变化2.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培育无子西瓜是利用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原理B.培育八倍体小黑麦是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C.培育无子番茄是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D.培育抗虫棉高产植株是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3.下列各项中,适宜用诱变育种的是()。
A.获得无子果实B.培育综合多个品种优良性状的新品种C.利用细菌生产胰岛素D.培育从未出现过的新品种4•由八倍体小黑麦的花粉培育而成的植株叫A.单倍体 E.四倍体 C.二倍体 D.八倍体5•调查发现热闹群中夫妇双方均表现正常也能生出白化病患儿。
研究表明白化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判断下列有关白化病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A.致病基因是隐性基因E.如果夫妇双方都是携带者他们生出白化病患儿的概率是1/4C.如果夫妇双方一方是白化病患者,他们所生表现正常的子女一定是携带者D.白化病患者与表现正常的人结婚,所生子女表现正常的概率是16.将重组DNA导入细菌生产激素或蛋白质的过程一般称为A.基因工程 E.细胞工程 C.酶工程 D.微生物工程根据下面所述,回答第7〜8题。
已知几种氨基酸的密码子为:精氨酸:CGU CGC CGA CGG AGA AGG 谷氨酸:CAA CAG缬氨酸:GUU GUC GUA GUG 组氨酸:CAU CAC7.对某一蛋白质分子分析表明,在编码氨基酸的位点上发生的突变都是由一个碱基替换引起的。
突变的起源如下:屮硫飙峻则甘氨酸最可能的密码子是A.GGUB.GGCC.GCAD.GGG8.当基因片段转录链中转录成GUC的CAG突变为CAC时,这种突变的结果对该生物的影响是A.缬氨酸变成谷氨酰胺B.缬氨酸变成组氨酸C.缬氨酸变成甲硫氨酸D.没有影响9.下列对基因突变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由于人们可以定向诱导突变性状,诱变育种能明显地缩短育种年限E.它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原因之一C.丰富了种群的“基因库”D.突变频率低、且突变性状一般有害,少数有利10.根据下列细胞中物质的吸收峰值,可知紫外线(入= 2 7 0 0 A)在诱导突变工程中的主要作用物质是A.核酸 E.水 C.脂肪 D.蛋白质11•下列变异的细胞能够遗传给后代的是A.皮肤细胞 E.肌肉细胞 C.精子细胞 D.神经细胞12•无籽西瓜比一般西瓜吃起来甜,这是因为A.由于无籽西瓜培育时卵细胞未受精E.由于无籽西瓜是多倍体,有机物含量高C.由于无籽西瓜是二倍体D.由于无籽西瓜有机物储存在西瓜里13.下列关于单倍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单倍体体细胞含有一个染色体组E.体细胞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C.单倍体个体一般是不育D.单倍体常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式获得14.在高等植物细胞中,下列哪项肯定不存在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A.精子细胞 E.卵细胞 C.单倍体 D.染色体组15 .大麦的一个染色体组7条染色体,在四倍染色体大麦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后期能观察到的染色体数目是A.7 条B.56 条C.28 条D.14条16.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它的主要特点是()。
部编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带答案考点题型与解题方法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带答案考点题型与解题方法单选题1、同一玉米棒上存在多种颜色玉米粒的现象称为“斑驳”。
科学家在研究“斑驳”的成因时,发现某些染色体片段可以在非同源染色体间跳跃。
这种染色体结构变异属于()A.缺失B.重复C.倒位D.易位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描述,正确的是()A.是否形成新物种是生物进化的标志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C.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就不会发生变化D.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3、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分别占25%、50%、25%。
若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随机交配,则下一代AA、Aa、aa个体的数量比为A.3:3:1B.4:4:1C.1:2:0D.1:2:14、理论上,下列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C.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5、19世纪70年代,10对原产于美国的灰松鼠被引入英国,结果在英国大量繁殖、泛滥成灾。
对生活在两国的灰松鼠种群,可以作出的判断是()A.两者尚未形成两个物种B.两者的外部形态有明显差别C.两者之间已经出现生殖隔离D.两者的基因库向不同方向改变6、有很多事实能够作为支持生物进化学说的证据。
如图所示,这些生物体在解剖结构上具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对这些相似之处和生物进化的解释,不合理的是()A.这些生物体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B.这些相似的结构被称为同源器官C.这些证据被称为比较解剖学证据D.这些相似之处表明变异是定向的7、科学家通过比较与现代马相似的动物的骨骼化石,以及它们的生存时期(如下图所示),认为它们是现代马的祖先。
郑州市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必考考点训练

郑州市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必考考点训练单选题1、匍匐鸡是一种矮型鸡,匍匐性状基因(A)对野生性状基因(a)为显性,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
某鸡群中野生型个体占20%,匍匐型个体占80%,随机交配得到F1,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到F2。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F1中匍匐型个体的比例为12/25B.与F1相比,F2中A基因频率较高C.F2中野生型个体的比例为25/49D.F2中A基因频率为2/9答案:D分析:匍匐鸡是一种矮型鸡,匍匐性状基因(A)对野生性状基因(a)为显性,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
因此种群中只存在Aa和aa两种基因型的个体。
A、根据题意,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因此匍匐型个体Aa占80%,野生型个体aa占20%,则A基因频率=80%×1/2=40%,a=60%,子一代中AA=40%×40%=16%,Aa=2×40%×60%=48%,aa=60%×60%=36%,由于A 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所以子一代中Aa占(48%)÷(48%+36%)=4/7,A错误;B、由于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因此每一代都会使A的基因频率减小,故与F1相比,F2中A基因频率较低,B错误;C、子一代Aa占4/7,aa占3/7,产生的配子为A=4/7×1/2=2/7,a=5/7,子二代中aa=5/7×5/7=25/49,由于AA=2/7×2/7=4/49致死,因此子二代aa占25/49÷(1-4/49)=5/9,C错误;D、子二代aa占5/9,Aa占4/9,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4/9×1/2=2/9,D正确。
故选D。
2、某种昆虫的翅型受常染色体上等位基因V/v的控制,基因V控制正常翅,基因v控制残翅。
该昆虫的种群数量足够大,雌雄个体之间随机交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一、选择题1.在一块栽种红果番茄的田地里,农民发现有一株番茄结的果是黄色的,这是因为该株番茄()。
A.发生基因突变B.发生染色体畸变C.发生基因重组D.生长环境发生变化2.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培育无子西瓜是利用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原理B.培育八倍体小黑麦是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C.培育无子番茄是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D.培育抗虫棉高产植株是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3.下列各项中,适宜用诱变育种的是()。
A.获得无子果实B.培育综合多个品种优良性状的新品种C.利用细菌生产胰岛素D.培育从未出现过的新品种4.由八倍体小黑麦的花粉培育而成的植株叫A.单倍体B.四倍体C.二倍体D.八倍体5.调查发现热闹群中夫妇双方均表现正常也能生出白化病患儿。
研究表明白化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判断下列有关白化病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A.致病基因是隐性基因B.如果夫妇双方都是携带者他们生出白化病患儿的概率是1/4C.如果夫妇双方一方是白化病患者,他们所生表现正常的子女一定是携带者D.白化病患者与表现正常的人结婚,所生子女表现正常的概率是16.将重组DNA导入细菌生产激素或蛋白质的过程一般称为A.基因工程B.细胞工程C.酶工程D.微生物工程根据下面所述,回答第7~8题。
已知几种氨基酸的密码子为:精氨酸:CGU、CGC、CGA、CGG、AGA、AGG 谷氨酸:CAA、CAG缬氨酸:GUU、GUC、GUA、GUG 组氨酸:CAU、CAC7.对某一蛋白质分子分析表明,在编码氨基酸的位点上发生的突变都是由一个碱基替换引起的。
突变的起源如下:则甘氨酸最可能的密码子是A.GGUB.GGCC.GCAD.GGG8.当基因片段转录链中转录成GUC的CAG突变为CAC时,这种突变的结果对该生物的影响是A.缬氨酸变成谷氨酰胺B.缬氨酸变成组氨酸C.缬氨酸变成甲硫氨酸D.没有影响9.下列对基因突变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由于人们可以定向诱导突变性状,诱变育种能明显地缩短育种年限B.它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原因之一C.丰富了种群的“基因库”D.突变频率低、且突变性状一般有害,少数有利10.根据下列细胞中物质的吸收峰值,可知紫外线(λ=2700A)在诱导突变工程中的主要作用物质是A.核酸B.水C.脂肪D.蛋白质11.下列变异的细胞能够遗传给后代的是A.皮肤细胞B.肌肉细胞C.精子细胞D.神经细胞12.无籽西瓜比一般西瓜吃起来甜,这是因为A.由于无籽西瓜培育时卵细胞未受精B.由于无籽西瓜是多倍体,有机物含量高C.由于无籽西瓜是二倍体D.由于无籽西瓜有机物储存在西瓜里13.下列关于单倍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单倍体体细胞含有一个染色体组B.体细胞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C.单倍体个体一般是不育D.单倍体常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式获得14.在高等植物细胞中,下列哪项肯定不存在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A.精子细胞B.卵细胞C.单倍体D.染色体组15.大麦的一个染色体组7条染色体,在四倍染色体大麦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后期能观察到的染色体数目是A.7条B.56条C.28条D.14条16.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它的主要特点是()。
①能自主复制②不能自主复制③结构很小④蛋白质⑤环状RNA ⑥环状DNA⑦能“友好”地“借居”A.①③⑤⑦B.②④⑥C.①③⑥⑦D.②③⑥⑦17.在下列人类生殖细胞中,哪两种细胞的结合产生先天愚型的男性患儿?○123A+X○222A+X○321A+Y○422A+YA.○1和○3B.○2和○3C.○1和○4D.○2和○418.下面叙述的变异现象,可遗传的是A.割切公鸡和母鸡的生殖腺并相互移植,因而部分改变的第二性征B.果树修剪后所形成的树冠具有特定的形状C.经常晒太阳的人皮肤变黑D.开红花的一株豌豆自交,后代部分植株开白花19.下列生物学研究选择的技术(方法)不恰当的是A.利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B.利用γ射线诱变育种C.利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DNA复制D.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20.秋水仙素既可以用于人工诱变也可以诱导多倍体,它分别作用于细胞分裂的A.间期和前期B.间期和中期C.间期和后期D.前期和中期21.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基因工程是人工进行基因切割、重组、转移和表达的技术,是在分子水平上对生物遗传作人为干预B.基因治疗是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C.理论上讲,基因工程食品即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是绝对安全的D.基因工程打破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的界限22.下有关水稻的叙述,错误的是A.二倍体水稻含二个染色体组B.二倍体水稻经秋水仙素处理,可得到四倍体水稻,稻穗、米粒变大C.二倍体水稻与四倍体水稻杂交,可得到三倍体水稻,含三个染色体组D.二倍体水稻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水稻,稻穗、米粒变小23.人类16号染色体上有一段DNA序列,决定血红蛋白的氨基酸组成.这个DNA序列的某一对碱基发生改变而引起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这种赶比那属于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C.染色体结构的变化D.染色体数目的变化24.纳密技术将激光束的宽度聚焦到纳米范围内,可对DNA分子进行超微型基因修复,把至今尚令人类无奈的癌症、遗传病彻底根治。
对DNA的修复属于A.基因转换B.基因重组C.基因突变D.染色体变异二非选择题31、现有两个纯种小麦,一个纯种小麦性状是高杆(D)、抗锈病(T);另一个纯种小麦性状是矮杆(d)、易染锈病(t)(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育种专家提出了如图示三种方法以获得小麦新品种:三种方法中都出现了矮杆抗锈病的品种,请回答:(1)方法一在育种方法上属于_____,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 。
方法一F2中出现的ddTT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方法二在育种方法上属于________ ,原理是______________.方法二在育种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方法二中最常用的化学剂是_________________ .(3)方法三中出现矮杆抗绣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现的,这种育种方法叫_____________________.32.1978年美国科学家利用关系合格内技术,将人类胰岛素基因拼接到大肠杆菌的DNA分子中,然后通过大肠杆菌的繁殖,生产了人类胰岛素,请回答:(1)上述人类胰岛素的合成是在_____处进行的,提供翻译信息的mRNA 是由______基因转录而来的.(2)胰岛素含有51个氨基酸,由二条肽链组成,那么决定它合成的基因至少应含有碱基___个,若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90,该胰岛素的分子量约为_____.(3)不同生物间基因移植成功,说明生物共有一套____,从进化的角度看,这些生物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某个DNA分子被"嫁接"上或"切割"掉某个基因,实际并不影响遗传信息的表达功能.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33.我国科学家鲍文奎等农业科技人员用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培育的新品种—小黑麦,创造了自然界的新生物类型。
右图(图6-7)是他们培育的大概过程。
请回答:(1)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是_______________种间杂交。
(2)普通小麦的配子中有_____________个染色体组,共_____________条染色体。
(3)黑麦配子中有_____________个染色体组,共_____________条染色休。
(4)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的杂种一代是_____________倍体,它本身不能形成_____________,因为它体内没有_____________。
(5)给杂种一代进行染色体加倍(0.3%-0.5%秋水仙素处理)形成的小黑麦体细胞中有个染色体组,共_____________条染色体,该小黑麦称为_____________。
34.科学家利用辐射诱变技术处理红色种皮的花生,获得一突变植株,其自交所结的种子均具紫色种皮。
这些紫色种皮的种子长成的植株中,有些却结出了红色种皮的种子。
(1)上述紫色种皮的花生种子长成的植株中,有些结出了红色种皮种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紫色种皮的种子,可用于培育紫色种皮性状稳定遗传的花生新品种。
假设花生种皮的紫色和红色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文字简要叙述获得该新品种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单元练习答案一、选择题1 .A 2.B 3.D 4.A 5.D 6.A 7.D 8.D 9.A 10.A 11.C 12.B13.A 14.D 15.B 16.C 17.C 18.D 19.D 20.A 21.C 22.D 23.A 24.C二、非选择题31.(l)杂交育种基因重组1/16(2)单倍体育种染色体变异后代都是纯合体秋水仙素(3)基因突变诱变育种32.(l)大肠杆菌核糖体人类胰岛素(2)3063708(3)遗传密码共同的原始祖先(4)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33(1)属(2)3 21 (3)1 7 (4)四配子同源染色体(5) 8 56 异源八倍体小黑麦34 (1)获得的突变植株是杂合子,其自交所产生的后代发生性状分离(2)分别种植这批紫色种皮种子,连续自交两代,若其中一些植株所结的种子均具有紫色种皮,这些种子就是怕需要的新品种(纯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