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教学内容
中西方古代教育差异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中西方古代教育史的差异。
总体我把要讲的内容划分为四部分:中国古代教育史特色,西方古代教育史特色,中西方古代教育的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中国古代教育史170万年前的远古时期中国教育就诞生了。
在原始社会便产生了名为“庠”的教育机构,1.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大多由长者通过实际活动身教与口耳相传,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
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
孟子说:“夏日校,教也。
”到了商朝,称为“庠”,到了周成为“序”。
“序”又分“东序”、“西序”,前者为大学,在国都王宫之东,是贵族及其子弟入学之地;后者为小学,在国都西郊,是平民学习之所。
商代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日趋进步,科学日渐发达,因之学校又有增加,称为“学”与“瞽宗”。
“学”又有“左学”、“右学”之别,前者专为“国老”而创,后者专为“庶老”而设。
国庶之界在于贵族与平民。
“学”以明人伦为主,“瞽宗”以习乐为宗。
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
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
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
乡学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
因地方区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别。
一般情况下,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庠、序、校中的优秀者或升入国学而学于大学。
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
春秋战国时代,官学逐渐为私学替代,出现新兴阶层“士”,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提倡“以吏为师,以法为学”。
西汉私学重新恢复发展,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长安兴建太学,置《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为教官,招收博士弟子,年龄在18岁以上。
汉平常时,规定郡、国设学,县邑设校,乡聚设庠序。
校学设经师一人,庠、序置《孝经》师一人。
中英教育差异初探
中英教育差异初探广西工学院摘要:目前到英国留学已经成为许多中国学生的梦想之一,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看到了英国教育的优势。
为何中国人梦想去英国留学?中英教育存在哪些差异?本文将从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外活动等四个方面探讨中英两国教育的差异,并总结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中英教育差异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育理念课外活动中英两国教育制度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
我国不断提倡教育改革,要达到真正的改革目的,中国教育制度必须放眼世界,参照西方教学模式,取长补短,彻底摆脱传统应试教育。
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现就英国教育与中国教育比较,主要从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课外活动方面来分析。
一、教育体制差异教育体制是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对整个教育系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教育体制从近现代以来,一直都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几个阶段。
在小学和初中实行义务教育,学习学校规定的科目,至高中才能自主选择自己以后继续学习的方向——文科或理科。
学生在小学和高中阶段都是为高考做准备,承受很大的学习压力。
英国政府多年来为全国五至十六岁的学生提供强制教育。
在十三岁到十六岁的时候,学生们进入独立学校(即类似于中国的初级中学),学生们在独立学校的任务基本上是准备GCSE的考试。
GCSE是一个普通中学教育证书,学生们可以选择最多至十个不同的科目。
拿到了GCSE的证书,也就标志着中学教育的结束。
完成中学的课程并拿到GCSE后,学生就可以决定是要念高等学校还是为工作做准备。
学生在这时候是不可以直接去大学的,GCSE的完成是相当于中国的高中一年级结束,而中国的高中二年级和三年级(年龄在约16至18岁)就是英国的延续教育(扩充教育)时期。
延续教育是指中学教育以上,本科程度以下的教育,通常在延续教育学院而不是在大学修读。
课程侧重职业训练方面,但亦照顾到不同年龄人士对一般学术课程的需求。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成功之路必须 要通过一条独木桥,这就是高考。 对很多中国学生而言,可能会因为 一分只之差,而幸运的跨进一流学 府的大门,也可能会因为一分之差, 而被残酷地淘汰。对于中国的高等 学府而言,你是否是个有理想、有 抱负、有责任心的学生,都不重要, 只要你的高考成绩符合大学的招生 要求,这种单纯的量化标准把很多 优秀的学生挡在大学门外。
主动发现为辅。
美国
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 容,以学生兴趣为中国:中国的教育带有浓重的 国家色彩,学生的一些思想收 到桎梏。
其二
美国:每股的学术提倡自由, 中国:1、中国教育注重的是学习的结果,所以 富有较强的创新探索能力。 导致中国馆会以考试的成绩评论学生的好坏。
2、中国的教育方式沿袭旧法,灌输知识,导致 学校考试和知识的透彻理解是中国学生的拿手好 戏。
四、课外生活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中国一般不太允许小孩参加真正的社会活动。但在美国小学生一旦走进校门就开始真正参与社会活动了。美 国的课外活动是学生自发参与,经费也是大家共同出资、共同寻求赞助。比如,8岁的孩子会帮人家清洗洗 衣机,一次8美元,为别人演奏等等,把赚到的钱拿来搞活动。当然并非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赚钱,也有很 多是打义工的。美国让小孩接触社会环境的方式非常多,他们认为教育即生活。中国的学生课外生活基本上 被作业占领了。而且很少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 ——以中美为例
16 港口物流管2班 朱一帆 54号
内容提要
01 教育理念 02 教育目标 03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04 课外生活 05 考试制度 06 总结反思
一、教育理念
Education Philosophy
中西方教育理念有何差异
中西方教育理念有何差异我国的教育使学生在不停地努力学习、努力提高。
从小时候起,中国学生就被很浓的学习气氛包围。
在压力的推动下,没有人会在激烈的竞争面前选择安逸。
因为考试题目的答案是唯一的,如果你不按老师说的、书本上写的答,就一定是错的,这样就使学生不去研究为什么,就成了一种学习习惯。
而西方国家的一个理念就是去研究为什么要学,这是一个习惯,这样才会创新。
一、我国学校教育理念与西方相比存在的主要问题1.知识观念陈旧,重知识积累轻知识应用美国学校一星期的课程,我们只用十分钟就可以完成。
正是由于进度快,所以课程内讲授的知识点多,但我们的快进度是有代价的,即我们省略了动手制作的全过程,因而我们的学生不会像美国学生那样尝到成功,也不会体验到失败;不会知道照着书上的程序做仍会遇到很多困难,包括材料的性质是否符合试验要求,也包括具体的操作细节是否有误差。
在这样一个自己动手的全过程中,学生必然要思考、选择、寻找失败的原因,要克服各种困难。
这样学到的原理,就不只是书本上的抽象定义,而是混杂着自己亲身经历和真实体验的生活道理。
2.重共性而轻个性创新能力的核心特征是独特性,而独特性基于个体的差异性。
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重共性而轻个性,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灌输个人服从集体的社会观念。
要求个体时时处处与大家保持一致。
班级和学校都是集体的实物载体,个人在班级和学校的管理制度制约下,学会了压抑自我。
而在以集体主义消灭个人主义的同时,也消灭了一些个性色彩浓厚的创造型人格特质。
反映在教学上,学校规定了统一的教学进度,学生们被动地适应老师。
学得快、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只好“等”,还要强迫自己继续听已经明白的课堂内容。
与此同时,学得慢、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在统一的教学进度要求下不得不“赶”,而“赶”得很吃力的学生往往失去了娱乐乃至休息的时间。
总之,我们的学校教育忽视个体差异的存在,用一个尺码的鞋让所有的学生去穿。
其结果必然是有的人要小脚穿大鞋,有的人却要削足适履。
中西教育观的差异体现及原因剖析
中西教育观的差异体现及原因剖析教育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而中西方文化因其历史、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对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产生了较大的差异。
中西教育观的差异体现在多个方面,如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式等。
本文将对这些差异进行剖析,并探讨其原因。
一、教育目标的差异中西教育目标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
在西方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强调个体的发展和成就。
而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集体意识,强调的是学生的认真听话和服从性。
这种差异的表现也反映在西方往往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革新意识,而中国则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继承。
二、教育内容的差异中西教育内容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上。
在西方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学校教育往往以开放式问题为基础,强调通过实践和探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而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更加注重的是传授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学校教育往往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来传授知识,注重的是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三、教学方式的差异中西教学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和教学方法上。
在西方教育中,注重师生之间的平等沟通和互动交流,学生往往扮演着主动的角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而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尊重和教师的权威,学生往往扮演被动的角色,教学更加注重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听讲。
中西教育观的差异主要是由中西方文化对教育的认识和社会价值观的不同所导致的。
西方文化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个性发展,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社会的稳定和集体的利益。
这种差异导致了中西教育观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面对中西教育的融合和交流时,需要更加理性地认识和理解中西教育观的差异,从而促进教育的更好发展和进步。
中外文化差异教学探究
中外文化差异教学探究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
在实际教学中,了解中外文化差异,运用差异化教学策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
能力和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中外文化差异包括语言、思维、行为等多方面,下面重点介绍一些常见的文化差异,
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应对。
1. 语言差异
中文和英语在语法、词汇、发音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词汇的直译很容易造成误解。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解释词语的内涵和使用方式,同时让学生多加练习,使学生掌
握更加准确、地道的表达方式。
2. 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思维方式差异也很大。
西方文化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自身利益,而
中国文化注重集体的利益和人际关系。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发扬个性,同时
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帮助学生学会在集体中协作互助。
3. 行为和礼仪差异
不同文化对待礼仪的方式也存在差异。
比如在中国文化中,长辈和上司通常称为“老师”、“大姐”等,而在西方文化中普遍使用名字或姓氏。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
文明礼貌,在不同场合使用适当的称呼和礼仪。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和思想观念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比如在西方文化中,注重个
体的自由和权利,而中国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
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思想
教育,让学生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处理问题时能够更加开明、包容。
中外文化差异教学探究
中外文化差异教学探究一、引言中外文化差异是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逐渐凸显出来,尤其在教学和教育方式上。
中外文化差异对于教学方式、教育理念、学生行为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对中外文化差异在教学中的影响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处理中外文化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二、中外文化差异的体现1. 教育理念差异中西方的教育理念存在较大的差异。
西方教育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追求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而中国传统教育则注重考试成绩和功利性培养。
这种差异在教学中会导致师生之间的角色定位差异、教学方式不同等问题。
2. 学习习惯差异中国学生在学习上普遍具有功利性、钻研性和抗压能力强的特点,而西方学生则更加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和个人价值。
这种差异在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方面体现明显。
3. 交流方式差异中西方的交流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文化中注重人际关系、礼仪以及对上级的尊重,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直接交流和个人自由。
在教学中,这种差异体现在师生交流、学生之间交流等方面。
4. 学科观念差异中西方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学科价值观念等也存在较大差异。
在中国,理工科被认为更值得提倡和追求,而在西方国家,人文科学同样受到重视。
1. 教育目标差异导致教学目标不统一中西方教育目标的差异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达成。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考虑中外文化差异,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使学生在成绩与个人发展上取得平衡。
2. 学生学习态度差异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的学习态度差异会影响教学效果。
中国学生普遍压力大,学习功利性较强,希望通过教学获取知识技能以应对未来竞争。
而西方学生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和乐趣。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3. 师生关系差异导致教学互动不畅中西方师生关系的差异也会导致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不畅。
中国学生普遍对老师有一定的敬畏和依赖,而西方学生更加注重师生平等的交流。
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外文化差异教学
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外文化差异教学中外文化差异对小学英语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师应充分了解这些差异并灵活运用,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英语。
本文将从语言、教学方法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中外文化差异体现在语言表达上。
英语作为一门西方语言,与汉语在语法、词汇和句子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
比如,在英语中,时间观念更加强烈,动词的变化与时间有密切关系。
相比之下,汉语对时间的表达相对模糊。
另外,英语多使用代词,倾向于简洁明了的表达,而汉语则喜欢重复使用名词,给人以丰富的感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差异,并培养学生适应和运用英语的能力。
其次,中外文化差异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有所影响。
传统的中国教育注重师生之间的权威关系,教师通常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指导者的角色。
而在西方文化中,教师更多地扮演着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的合作伙伴的角色。
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西方教育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任务型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最后,中外文化差异对于价值观的培养也有重要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孝道、礼仪和谦虚,而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由。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沟通能力和自信心,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关心集体,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通过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并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中外文化差异,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价值观念,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只有通过有效的教学实践,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英语,拓宽眼界,增加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全球化的社会。
中外文化差异教学探究
中外文化差异教学探究一、中外文化差异的体现文化是一个国家或者社会的灵魂,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中外文化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价值观念、习俗礼仪、教育理念等等。
在教学中,这些差异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中国,尊重师长、注重集体是我们的价值观,而在西方,追求个人独立、尊重个体权利是他们的价值观。
具体到教学中,在西方,教师普遍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个人观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能力。
而在中国,教师往往更加注重纪律、端正学生的言行举止。
在评价方式上,西方更加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在中国,更加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和解题技巧。
这些差异都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1. 学习动力和态度中外文化差异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态度。
在中国,很多学生是在重压之下学习,追求高分,因为家长、老师的期望。
而在西方,学生更加注重学习的乐趣和实用性,更加重视个人的兴趣和发展方向。
2. 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中外文化差异也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
在西方,学生普遍注重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他们习惯质疑和探索问题,善于寻找新的解决方式。
而在中国,学生的思维方式往往更加依赖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对权威和教科书的内容更为尊重,缺乏创新意识。
3. 交际能力与团队合作中外文化差异也会影响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
在西方,学生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和群体利益,善于沟通和合作。
而在中国,学生的交际能力相对较差,很多时候缺乏有效的合作和沟通。
三、应对策略1.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善于发掘和引导学生的潜能。
即使我们身处在中国,也不能简单地套用中国的教学方式,我们需要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和指导。
2. 推崇包容和多元化我们需要推崇包容和多元化,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个人差异。
我们要倡导学生开放的思维,鼓励他们接纳不同的文化,善于从中吸取营养。
我们需要提升学生的交际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提倡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培养学生的交际和合作能力。
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差异
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差异教育是我们身边最深有切身体会的事情。
教育不仅关系着个人的命运,也维系着一个民族前途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处于21世纪的我们,教育对于我们今后的发展有着巨大作用。
学校、家庭、社会方方面面都对我们的人生轨迹有决定性影响。
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教育方式,中西方教育方式的不同就形成了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差异。
现仅就中西高等教育差异进行一些比较。
一、专业课程的设立每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是其经济体制的思考,并且必须服务于经济,西方教育的目的是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他们明确规定的三大功能,包括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科学的研究和教学。
在西方,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设立了专门的课程和专业。
在中国的大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建立专业课程缺乏后续的变化,而且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在过去的几年里,大多数中国大学都开始重视改造和振兴建立专业课程,来适应社会。
二、专业课程和学校的选择为了适应社会,在西方大学里设立了许多专业和课程以供学生选择,这些学生选择或改变专业和学校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西方高等教育制度是极为不同的,灵活的,这是单独的世界高等教育。
在中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专业,但变化的专业在学校是不容易的,转变学校就变得更加困难。
在西方大学,强制性的主题很少,有主题丰富的选修课。
但是我国高校的必修课占据主要部分,而且许多学校(特别是技术学院)有严重偏理科科目的现象。
三、学生管理在西方,大多数学校是后注册,并支付学费。
与他们相比,中国学生需要安排好课程和宿舍。
在许多大学,如密歇根大学的学生在学校可以方便地采取IC卡的照片,其中的作用相当于我们国内的学生证和图书馆卡。
该卡可用于输入各种书籍、电脑室和其他设施,如体育馆。
除了简单的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学生和学校没有其他联系。
经验丰富的咨询配备由学校提供,将帮助学生确定其主要方向(有点像我们国内的专业),并引导学生选择特定的类别。
在选择课程时,根据学校的时间表。
时间,地点,教室和课程是完全由个人控制的,这意味着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课程负责。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事物的产生,就必然存在差异。
在不同蓝天下的孩子受到的教育就大不相同,其中饱受争议的当属中西方的教育:一、对比中西教育1、中式教育的特点:升学的标准的最大参照就是分数,缺乏自主性,样样必须优秀,学习压力较大——1)存在一套标准的、任务内容明确的(也就是有标准答案的)教学大纲,教师的任务是保证学生掌握该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
这个任务的重要性占到中学教育评价体系的90%以上。
2)为检验老师的工作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有严格分时段的日常考核体系(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和最终考核体系(高考)。
3)为配合教学任务,学校对学生进行准军事化管理,也就是尽可能掌控学生的私人时间安排。
4)在这套教育体系中,学生学会的最重要素质就是不要出错。
学生的每门科目都要尽量做到“完美”(达到要求的分数)。
5)大班授课,老师无法顾及大部分学生,中等学生常受忽略。
2、西式教育的特点:分数并非决定一切,学生会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学习压力——1)教育体制非常灵活,政府只在政策导向上给予大体上的指导,至于各个学校用什么方法教学生则不怎么过问。
2)实践老师工资与学生成绩挂钩的责任制。
3)注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学生写社会调查报告,并寻找社会弊病,提出解决方法,是老师布置的必修课。
4)在德育方面,也非常成功。
德育的首要一条是培养学生的诚实品格。
讲谎话会被家长和老师当成最严重的事情来加以关注与纠正。
为社区老、弱、病、残者提供帮助,则是每个中学生的义务。
5)孩子独立自主意识强,能吃苦,家务劳动,生活自理能力是他们必学的课外课。
6)小班授课,教师能顾及大部分学生。
7)每个学校均设有“天才班”。
如发现有特殊潜能的学生,学校会聘请特殊的老师来“因人施教”,因人施教的最大好处,是能根据学生的潜能与兴趣来实施教学安排,像给优秀体育尖子开小灶那样,为国家快速培养出特殊的人才。
二、中西方教育差异原因1、历史文化上:几千年来中国教育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基础,重视基础教育,并且十分重视规矩、礼教的教授。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一、中西方教育的主要区别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自古以来就存在.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运动的兴起和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国人开始瞩目西方教育的另一种景观。
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等,对中西方文化、教育上的差异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严复首先从宏观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指出:“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教化之极则。
”其次在“为学"方面,严复也意识到,“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
”的确,国人勤学苦读、博闻强记,可谓满腹经纶,但探索新知的勇气和精神却不足。
他还进一步指出:“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
彼西人之言日: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
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
"也就是说,自由的原则是西方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准则,但在我国避讳很深,强调的是“顺从"。
可以说,严复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恰恰表现在他始终着眼于两种文化体系的宏观对比分析上。
清末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则站在思想的更高处.在具体分析了西方教育学的发展与西方哲学演变的关系后,得出结论道:“近世教育变迁之次第,无不本于哲学的思想之影响者。
"进而提出了“夫哲学者,教育学之母也”的命题。
国学大师梁漱溟也谈到东西方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大约可以说,中国人的教育偏重情意一边,例如“孝弟"之教;西洋人的教育偏重知的一边,例如诸自然科学之教。
”将中西方教育内容方面各有倚重的情况看得非常真切。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对中西方教育差别的讨论更为深刻。
著名美藉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指出,中国传统的教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这与中国的整个社会都强调“守规矩"有关。
中西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差异的比较分析与研究
中西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差异的比较分析与研究高等教育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教学模式,中西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差异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以下是对中西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差异的比较分析与研究:一、教学理论研究差异中西方教学理论存在差异,这个差异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西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差异。
西方教学理论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通过研究、实践、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以便深入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
西方教学理论推崇“激励式学习”,注重“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师教育应该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相比之下,中方教学理论更加注重“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输入和考试成绩,以及学生的分数排名。
二、教师的角色与职责在中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被视为传播知识的“输送带”,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具有掌控力和支配力。
教师往往从“讲解重要性”、“强化知识点”等基础上来展开教学,而学生往往只是接受、背诵和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点。
相比之下,西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认为教师和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交流,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需要帮助学生发展自身的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一方面要担负教学任务,还要注意自我提升和学习领域的研究。
三、学习方式与学生的主动性中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中,学生一般都是呆坐在教室被老师“讲解”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学生需要感性理解和记住教师讲授的知识点,并在应试中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相比之下,西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强调建立独立学习和自我探究的学习体系,通过分组、小组讨论、研究以及实践等形式,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掌握自主学习的技能。
既在学习中反思与总结,也在外部资源调用上进行拓展与应用整合。
四、教育评价的焦点中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往往重点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为了评价学生成败的最终标准;而西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强调教育评价是指对学生各种综合素质、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考核。
中西教育对比调查报告
中西教育对比调查报告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西方教育体系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本文将对中西教育进行对比调查,以期了解两种教育体系的异同。
一、教育目标与理念中西方教育的目标和理念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追求个性化发展;而中国教育则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追求整体素质的培养。
二、教育体制与管理中西方教育体制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教育体制较为分散,学校享有较大的自主权,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中国教育体制相对集中,教育资源分配相对统一,注重学生的集体发展。
三、教育内容与方法中西方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存在差异。
西方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小组合作、问题导向等教学方法;中国教育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采用讲授式教学为主。
四、评价体系与方式中西方教育的评价体系和方式也有所不同。
西方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化,如学科考试、课程作业、小组项目等;中国教育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为主,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
五、师生关系与教育环境中西方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和教育环境也有不同。
西方教育注重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教育环境相对开放;中国教育中,师生关系相对严肃,师生之间存在一定的权威关系,教育环境较为封闭。
六、教育成果与就业情况中西方教育的成果和就业情况也有所不同。
西方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毕业生更容易适应社会需求,就业率较高;中国教育以应试为导向,毕业生人数多,就业竞争激烈。
中西方教育体系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中国教育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
两种教育体系各有优势,可以互相借鉴,共同推动教育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
中西方教育差异原因及表现.
中西方教育差异涵盖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生管理等多个方面。
这些差异源于文化、历史、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一些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原因及其表现:原因:1. 文化观念和价值观:-中西方文化观念不同:中国注重集体和家庭的观念,强调团结和社会责任;而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体权利。
-不同的价值观影响教育:中西方文化差异直接影响了对教育的期望和目标,导致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念上存在不同。
2. 制度体系的不同:-中西方政治体制不同:中国采用社会主义制度,强调国家主导和计划;而西方国家采用民主制度,强调市场经济和多元发展。
-教育制度反映政治体制:不同的政治体制导致了不同的教育制度,包括学科设置、教材编写、学生管理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3. 教育目标不同:-中西方对教育的理解有别:中国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教育,追求综合素质的培养;西方强调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注重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4. 学科设置和课程结构:-中西方学科体系的不同:中西方的学科设置和课程结构存在差异,例如,在某些领域的深度和广度上有不同的侧重。
-教学内容和方法:中西方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中国教育更注重基础知识的灌输,而西方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
表现:1. 学制和学年安排:-中西方学制不同:中国学制一般为12年,而西方学制则常为13年。
学年安排、假期等也存在一定差异。
2. 考试和评价体系:-考试制度不同:中国强调应试教育,高考是重要的选拔手段;西方更注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作业、小组讨论、课堂参与等。
3. 师生关系和教育方式:-中西方的师生关系:中国强调尊重教师,教育方式较为传统;西方强调学生参与,注重师生平等的教育关系。
4. 家长参与和期望:-中国家长期望较高:中国家长通常对孩子的学业有较高期望,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有更多的干预;西方家长更强调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5. 课外活动和兴趣培养:-中国强调学科学习:中国学生在课业上花费的时间相对较多,课外活动和兴趣培养相对较少;西方注重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参与体育、艺术和社团等活动。
中西方教育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教育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多差异,下面将从学制、教学模式、教育目标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介绍。
1. 学制方面:中西方的学制存在着差异,中国的学制是12年,包括6年小学、3年初中和3年高中;而西方国家大多数是13年,包括6年小学、6年中学和1年大学预科或职业院校。
此外,中国的学制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较为僵化,学生在每个阶段都需按照固定课程进行学习,而西方国家的学制则较为灵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修。
2. 教学模式方面:中西方教育的教学模式也存在差异。
中国的教学模式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注重传授知识,学生需要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知识;而西方国家的教学模式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3. 教育目标方面:中西方教育的目标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在将来的职场竞争中有更好的表现;而西方国家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评价体系方面:中西方的评价体系也存在着差异。
中国的评价体系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学生的成绩往往决定着他们的未来发展;而西方国家的评价体系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综合素质,学校通常会根据学生的社会实践、科研项目和文化活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总之,中西方教育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学制、教学模式、教育目标和评价体系等方面。
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比较中西方的教育体制,从而更好地选择和发展自己的教育方式。
中国与美国教育方式的差异区别
中国与美国教育方式的差异区别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应的是不同的文化内涵。
那么中国与美国教育方式的差异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中国与美国教育方式的差异,欢迎阅读。
中国与美国教育方式的差异1、为谁而学不同美国教育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去想,想学什么东西,因而学生一般学得主动、灵活、高兴。
而中国的教育总是要事先给学生做出细致繁琐的各种规定,该学什么,学多少,什么时候学,该怎么学等等,中国的学生视学习为功利,因而习惯于应付,学习是家长、老师的事情,是为升官发财找工作而学,学得被动、教条、无奈。
2、育人目标不同美国不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极其看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而才会有美国白领不会算10减6等于几貌似“可笑”的事情发生,他们觉得要趁孩子年龄小时抓紧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中国教育特别重视所谓的“双基”,重在练“基本功”,不重视对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美国的学生低分高能,中国的学生高分低能。
因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不愿意接收中国学生,在他们看来,中国教育是培养知识的奴仆,而不是在“育人”。
3、教育手段的不同中国的儿童教育,表扬与批评为惯用的教育手段,教师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如利用小红笔、小红旗、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励孩子,看谁表现好。
当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样的方式。
美国教师则不同,一般对孩子不表扬也不批评,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其他的孩子,他们注重儿童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儿童进行相互比较。
4、强调自制与突出自主的不同中国教师总是鼓励孩子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专门做好某一件事,以期培养儿童的恒心、耐心,他们多强调儿童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发展,多引导儿童逐步学会适应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而美国教师常常鼓励孩子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从事多项活动,以期培养孩子的灵活性、创造性,多注重儿童自我意识自然发展,多鼓励儿童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浅析中西教育模式下课堂教学的差异
浅析中西教育模式下课堂教学的差异【摘要】中西教育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诸多差异。
在师生关系上,中西教育模式追求师生平等,而西方注重师生间的互动。
教学内容上,中西模式有不同的侧重点,中方强调传统文化,西方偏向实用性知识。
教学方法方面,中西模式有各自独特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文化差异。
学生参与度方面,西方教育注重学生主体性,中方则偏向传统的听课模式。
评价体系也存在着不同,西方更注重综合素质评价,而中方更看重考试成绩。
这些差异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个人发展。
为了更好地结合中西教育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可以借鉴双方的优点,创造出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
在教育实践中要注重跨文化教育的理念,促进教育的多元化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西教育模式、课堂教学、师生关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评价体系、影响、结合、教育。
1. 引言1.1 中西教育模式简介中西教育模式是世界上两种主要的教育体系,分别代表东西方文化传统的教育方式。
中西教育模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
中西教育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和特点,反映出两种文化传统在教育领域的差异与优势。
西方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注重互动和探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西方教育模式在课堂中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重视学生的自我实现和成长。
相比之下,中西教育模式强调师道传承和尊师重道的传统价值观念,注重师生间的尊重与互动。
教学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重视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服从。
中西教育模式在课堂中强调教师的指导和引领,注重知识的传承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消化。
1.2 课堂教学在中西教育模式中的地位在中西教育模式中,课堂教学作为教育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西教育模式下,课堂教学既是知识传授和学习的场所,也是师生互动、交流和思维碰撞的平台。
在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中,课堂教学被视为师生间知识传递和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师生关系相对封闭,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主导和控制的角色。
中外文化差异教学探究
中外文化差异教学探究中外文化差异是现今人们交流与合作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并适应不同的文化差异,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究中外文化差异在教学中的影响,并探讨如何解决这些差异。
中外文化差异在教学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与风格上。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交际风格等多方面的差异。
在教学方法上,中国教育注重教师的权威性和传授知识,而西方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
在交流方式上,中方注重间接沟通和非言语交流,而西方注重直接沟通和言语交流。
这些文化差异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教师需要时刻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并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风格,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中外文化差异在学习态度与习惯上也会对教学产生影响。
中方文化注重勤奋、刻苦与尊敬教师,而西方文化注重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和尊重个体差异。
在教学中,这种差异可能导致中国学生对西方课堂上的积极互动感到陌生和不适应,而西方学生可能会觉得中国教育缺乏创造性和思辨性。
教师应该倡导尊重和包容不同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中外文化差异在教学内容和教材选择上也会对教学造成影响。
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历史、哲学、社会结构等,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教材选择上需要根据学生的文化背景进行调整。
中方教师可以通过引入西方文化的元素来增加学生的文化多元视角,而西方教师可以通过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和魅力来提高学生对中文学习的兴趣和理解。
教师还需要注意文化差异可能带来的敏感问题,避免在教学中触碰学生的敏感情绪和观念。
为了促进中外文化差异教学的有效实施,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策略。
教师应该主动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差异,通过增加自己的跨文化知识和经验来丰富教学方法和内容。
教师应该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相互尊重和接纳,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交往能力。
教师还应该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项目,与外国教师进行专业交流和互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一、中西方教育的主要区别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自古以来就存在。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运动的兴起和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国人开始瞩目西方教育的另一种景观。
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等,对中西方文化、教育上的差异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严复首先从宏观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指出:“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
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教化之极则。
”其次在“为学”方面,严复也意识到,“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
”的确,国人勤学苦读、博闻强记,可谓满腹经纶,但探索新知的勇气和精神却不足。
他还进一步指出:“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
彼西人之言日: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
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
”也就是说,自由的原则是西方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准则,但在我国避讳很深,强调的是“顺从”。
可以说,严复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恰恰表现在他始终着眼于两种文化体系的宏观对比分析上。
清末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则站在思想的更高处。
在具体分析了西方教育学的发展与西方哲学演变的关系后,得出结论道:“近世教育变迁之次第,无不本于哲学的思想之影响者。
”进而提出了“夫哲学者,教育学之母也”的命题。
国学大师梁漱溟也谈到东西方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大约可以说,中国人的教育偏重情意一边,例如“孝弟”之教;西洋人的教育偏重知的一边,例如诸自然科学之教。
”将中西方教育内容方面各有倚重的情况看得非常真切。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对中西方教育差别的讨论更为深刻。
著名美藉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指出,中国传统的教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这与中国的整个社会都强调“守规矩”有关。
这种教学方法有好处也有坏处,最大的一点好处是,比较有耐心,比较了解要学好一样东西,需要努力,有个过程,不能一下子学到手。
传统教育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可以深入地学到许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
但是,对做研究工作来说则有妨碍。
由于过去的学习方法是由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做研究所需的方法则要自己去找。
这里有个习惯问题,忽然一下于要自己去找路.就有点觉得茫然。
曾任中国复旦大学和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教授,也在其讲学、著作中多次提到中西方教育的种种差异。
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比较系统地给学生以知识。
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传授知识。
”然而,学生真正要掌握知识,并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必须要有一个实践的过程。
而这些过程在我们的教育系统中间恰恰是比较欠缺的。
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肯定没有创造性,因为创造性是建立在一种好奇心、一种兴趣之上的,而现在很多的学生都是受家长、教师的重重压力在那里被动地学习。
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在对比东西方教育的不同后总结:西方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广阔的知识面、创造力、适应性、独立性和实践能力。
这种教育模式突出地表现在以培养学生适应性为基础,训练动手(实践)能力为手段,增长创造能力为根本,发展个性为目的。
东方的教育模式,则重视培养学生精深的知识、逻辑思维、理解能力、统一规范和集体主义精神。
这种教育模式突出地表现在以理解知识是基础,崇尚读书(理论)为手段,发展逻辑思维为根本。
追求统一规范为目的。
上述各位学者从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和教育教学效果等多方面对中西方教育进行了比较.较为客观地反映了中西方教育存在的不同特点。
为什么中西方教育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大多数研究者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探讨教育上这种差异的原因.大概解释如下:中国作为一个有两千多年儒家文化积淀的古国,其文化中的隐忍、含蓄作为一种特质深入在国民的素质中.又潜移默化在教育上,所以中国学生温文尔雅,不那么张扬、不那么气势逼人。
而西方文明崇尚积极开拓的精神,几百年问到处开疆拓土。
寻求对外贸易,满足个人不断积累财富的需要。
故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个性张扬,富有进取心。
但我们认为,仅仅从文化、历史的角度解释这种差异是不够的,需要我们从教育产生之时,即从人类教育的最初形态和理念去探讨这种差异,方能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中西方教育差异形成的主客观原因。
二、中西方对教育概念的原初性认识及可能的教育走向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现象,与人类的发展共始终。
远古时期的教育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景观?由于时间久远,我们知之甚少,只能从伏曦氏教人渔猎、神农氏教人耕种等传说中约略可以知道。
远古时期的教育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融合共生的,是人类为影响自身能力发展及其运用所进行的一种“社会性遗传”活动。
由于教育的全部内容都来自人类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决定了“社会性遗传”的动态性。
也决定了教育内容的不确定性。
所以,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先民们,由于所面临的客观环境的差异,在教育内容上便有了教人渔猎、教人耕种等差异。
教育内容上的这种差异又进一步决定了教育在方法上、教学策略上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使世界上不同文明国家在教育上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
另一方面,远古时期人类对教育的需求,是近乎本能的一种生存需要,人类自身的意识能动作用在教育的实践形态上还较少体现。
然而,学校教育的诞生、专职教育工作者的出现。
使教育这一人的实践活动领域明显带有人类意识的“痕迹”。
并且。
学校作为官方认可的正规教育机构,其对教育的具体操作模式对整个社会具有示范效应,在教育的实践领域也具有了较强的规约性。
尤其是记载人类文明成果的文字出现后。
一些古哲先贤开始对业已存在的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理性考察,逐步形成了关于教育这一事实性存在的理性认知,关于教育的原初性认识便这样诞生了。
至此之后,教育的发展便纳入了人类理性的轨道。
并受人类自身关于教育的理性认识的指引。
所以,人类的教育既是一种事实性的客观存在,也是一种受人类认识制约和自身实践限制的“人为存在”。
“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决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问题或认识问题,而是一个对教育自身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具有操作性意义的根本问题。
从词源学的角度解读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能够从影响教育发展的认识论源头发现,二者一开始便有了重要的分歧。
在中国,“教”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
为左右结构的会意字。
它的左边是个孩子,左上方是被鞭打的象征符号(也有解释为经典作品的),右边是个拿鞭子的人,合起来的意思可以解释为用鞭打的手段迫使孩子学习文化知识。
育字篆书为“禽”,其上部如倒“子”,义为不顺不孝之子也。
于是,在我国关于古汉字释义最权威的工具书《说文解字》中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西方,无论英文的“Education”、法文的“Educa·tion”.还是德文的“Erziehung”.教育一词均源于拉丁语“EduiSre”。
拉丁文的Edui6re.又是从动词E—ducere变成的.“E”在拉丁语中有“出”的意思,“duc爸re”有“引”的意思。
拉丁语Edui爸re作为一个合成词,便含有“引出”的意思,用指教育活动即引导儿童固有能力得到完美发展。
将《说文解字》和拉丁文中“教育”一词的释义作对比,特别是联系到中西方教育几千年来一直存在的差异反观教育的这一原初性定义.真有“差之毫厘,失之于里”的感慨。
中西方分别把教育定位在“上所施下所效”与“引出”,对中西方教育的走向可能产生了以下几方面不同的影响:(一)教育宗旨教育是以培养人为宗旨的人类实践活动。
教育活动明确的目的性,使教育活动在具体展开之前便有了预设的目标。
从总的趋势看,中国教育的宗旨主要是要让儿童、青少年一代接受社会的各种规范,以适应社会;西方教育的宗旨则是让儿童固有的各种能力获得良好发展。
东西方教育目标定位的差异,隐含着这样两个基本认识的差异:一是对于“人性”的不同认识。
即“中国的教育观在本质上是建立在‘恶’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的。
即在教育者心目中受教育者是不大值得信任和尊重的。
西方的教育观在本质上是建立在‘善’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即在教育者心目中受教育者是值得信任和尊重的。
”Eg]--是从教育的基本出发点看,中国以“社会本位论”为出发点.强调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西方则从“个人本位论”出发。
强调个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二)师生地位中国的教师和学生,一个在上,一个在下,自然有了上下尊卑之分。
“师者如父”便是这种伦理等级的“写照”;在西方的教育概念中,无论“引出”或“引导”,都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信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为前提。
中国的师生关系之所以不平等,是由于中国社会特别注重伦常等级,要求每个人都应“各安其分”。
严格遵守伦理规范。
“师者如父”便是“五伦”在教育上的延伸和反映,目的是通过教师伦理身份的“附魅”,让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权威,以保障教育的政治、教化职能按统治阶级的意愿顺利实现。
相对而言。
古希腊、古罗马的民主政治体制和民主的文化氛围,对学生作为“人”的尊重和信任,使西方更为强调的是教师的服务意识。
教师赚取学生的学费,自然应当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体现出良好的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三)教育内容学校教育的存在,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为了有效地传递人类的知识经验。
所以.东西方教育在一开始的时候,都定位于传递人类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经验。
孔子教入以“六艺”,古希腊、古罗马的“三科”、“四学”,以及中世纪的“七艺”,都力求把各方面的知识教给学生。
但是,随着知识经验总量的增加和统治阶级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知识的取舍方面东西方教育便各有侧重。
由于中国偏重于从社会需要来运作教育,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教育的概念被窄化为“教化”,教育内容被局限在《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上。
圣贤书之外的技艺等被视为“雕虫小技”,不足为学。
相反,西方教育以个人为出发点。
凡能增加个人利益的知识、技能等,都被纳入教育内容之列。
夸美纽斯倡导的“泛智教育”、法国的“百科全书学派”,以及后来科学技术革命后。
实用技术教育在欧美教育体系中迅速被认同和接纳。
都说明了西方教育较为关注人们的现实生活,努力为人们的现实生活谋福利的特点。
并且。
在教学内容的具体构成方面,西方教育不仅坚持“学术中心课程”,而且在具体操作上“较之知识的量,更重视知识的质;较之知识内容。
更重视生成知识的能力”。
(四)教育教学方法中国的教育方法,强调上行下效,要求教师以身示范,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表率;学生则亦步亦趋,机械摹仿。
不能有丝毫的违背(哪怕是超越也不允许)。
西方的教育概念中的教育方法没有什么限制,这也是西方课堂气氛活跃、师生相处比较随意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