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思考
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品?迄今为止,我们尚未能寻找到一个足以涵盖一切艺术现象的合理的定义。
试图给艺术下定义的任何尝试都未能取得成功。
无论是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还是理查德·乌尔海姆的"生命形式",都未能使之成为无懈可击的权威性的定论。
自从人类发现艺术现象,就随之而发现艺术现象的无限的神秘性、其底蕴的不可测定性。
艺术空间的无限广阔使艺术迷宫令人目眩神迷。
看来我们只能承认当代美学家西布利所言:艺术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然而这远非触及边际的回答。
如果欲再行深究,我认为答案只有一个:艺术是一个试验。
艺术的自由创造决定了它的不确定性、试验性与可塑性。
它的常常超越常轨的自由发展必然要征服一切戒律,不管是有形的或无形的。
艺术的生命基因来自自然与人类社会一切非艺术因素,由此决定了艺术特性与非艺术特性交相混杂的现象,决定了所谓纯艺术的不复存在。
艺术是一个不统一、不协调的进程,一个不断更新、蜕变、创造、偏离创造主体的主导意识的活生生的变易进程。
它排斥一成不变的模式,排斥任何制约它自身的规范,以至于任何的尝试对它自身都是可行的,都有存在的理由。
艺术无特性,它是无数个性无休止的变幻过程。
原型的扭曲可以是艺术,它的不规则复原也可以是艺术。
艺术没有直线进化史,只有螺旋曲线上升史。
新生与古老交相融汇,时而直进,时而迂回。
艺术有死亡,有再生,但其何以死亡,又何以再生,尚未得知。
艺术有回归,它的回归可以走向更高层次,有时,又必须从低层次艺术中获得它所需要的生命要素。
它的永久魅力并不在新陈代谢中产生。
某些远古的神话艺术具有永久的魅力,而某些文明高度发达时代的艺术却是短命的、瞬息即逝的。
近代的东方有落后的科学,却没有落后的艺术。
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孰优孰劣,就总体而言,实无高下之分。
所谓臻于至善的艺术是不存在的。
艺术与非艺术之间存在着模糊的界限,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非艺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艺术。
而艺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非艺术、反艺术。
艺术存在非艺术的价值,非艺术也存在艺术的价值。
所谓艺术的三大特征:形象特征、审美特征、情感特征,可以属于艺术所有,也可以属于非艺术所有。
随着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沟通,这三者作为艺术的标志的观念,已被打破。
现代社会已日益将艺术商品化,同时也将商品艺术化。
"美"在传统的古典艺术中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而到了现代社会,它却可以被"力"所取代,被"怪"所取代。
美的形态也由古典的崇尚具象美向现当代的崇尚抽象美过渡。
今后的艺术倾向,仍可能双向流动于"美"与"力"之间。
抽象美将获得更加丰富的表现力。
艺术与非艺术的功能可以互相转换,性质可以互相更替。
(来源:)非艺术对艺术的包容作用已极大地扩大,超艺术的崛起更增强了中介状态,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媒介正在不断地延伸与扩展。
各门类艺术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无声音乐、光电绘画、变形雕塑、书法舞蹈、超时空舞台……已进入了艺术殿堂。
某类艺术已不能将它的特质垄断为固有的专利,各门类艺术特质的互相渗透已消泯了其中固有的界限。
如果艺术作为一种价值符号、生命内部力量物化的象征,则这种符号与象征,仍处于不稳定的变异之中,其象征意蕴是不确定的,难以把握的。
艺术的价值存在不确定性,艺术无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值"。
它的"值"体现了不恒定的多元取向的规律。
时代、社会、阶级、集团、个人,都具有不同的艺术价值标准。
"诗无达诂"、见仁见智,即此之谓也。
艺术价值的多重性构成了它自身的不稳定的完整价值体系。
价值的忽高忽低、忽重忽轻的现象随时随处可见。
艺术价值的"链"处于不断排列组合的过程
中。
失去的价值可以复得,得到的价值可以丧失。
它的变异并不以艺术家的主观愿望为转移。
艺术家的创造与鉴赏者的再创造存在着一致性与非一致性的差异,有时前者否定后者,有时后者否定前者。
它使艺术价值的天平失去固定的支点而摇摆不定。
"为艺术而艺术"能否行其道?绝对的"纯艺术"存在吗?曰:否。
艺术历来就不"纯",所谓"纯"是相对的,"不纯"是绝对的。
艺术先天带来了依附性、粘滞性。
艺术要进入象牙之塔,实在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
它终究要被利用来达到某种目的,即使愉悦,也是一种目的。
它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
它只有相对的非功利性,而无绝对的非功利性。
中国的古代艺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被当做政治教化的工具。
它的实用目的显而易见。
艺术前的艺术,由原始初民不自觉地创造出来,是人类剩余力量的宣泄。
尔后,歌、舞、乐之于宗教,诗之于历史,散文之于历史,其中的艺术性总是与非艺术性掺和在一起。
孟子曰:"《诗》亡然后《春秋》作。
"(《孟子·离娄下》)政治的介入,哲学的介入,宗教的介入,历史的介入,科学的介入……使纯艺术的存在成为不可能。
"文以载道""艺以载道",就是在文的自觉、艺的自觉的时代仍有难以磨灭的印记。
西方艺术史上曾出现过为艺术而艺术的追求,然而,颇有嘲弄意味的是,有时为艺术而艺术却走向非艺术、次艺术;而非为艺术而艺术却走向艺术。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艺的自觉而不造就艺,文的自觉而不造就文;艺的非自觉反而造就艺,文的非自觉反而造就文。
顺向相悖,而逆向相通,在艺术史上并非罕见。
艺术境界的开拓存在着广大的偶然性空间,偶然中还有偶然,而为艺术而艺术并不能循其必然。
因而"假如为艺术的立场能够成立,艺术作品可以被看做封闭的系统,那么人们就无法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确定艺术的意义和目的"。
"褔楼拜把自己看作是为艺术而艺术原则的代表,但他的大部分作品都表达了某种生活哲学,比如《包法利夫人》就是一部有目的的小说,整部小说都是对浪漫主义的生活方式的批评。
"
(本文由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