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2012春)
第二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ltraviolet and Visible ....
无机物分子能级跃迁
一些无机物也产生紫外 - 可见吸收光谱,其跃迁类型包 括 p-d 跃迁或称电荷转移跃迁以及 d-d, f-f 跃迁或称配场跃
迁。
1. 电荷转移跃迁 (Charge transfer transition) 一些同时具有电子予体(配位体)和受体(金属离子)的无机 分子,在吸收外来辐射时,电子从予体跃迁至受体所产生的 光谱。
1)共轭体系的存在----红移
如 CH2=CH2 的 -* 跃迁, max=165~200nm ;而 1,3- 丁二烯,
max=217nm
2)异构现象:使异构物光谱出现差异。
如 CH3CHO 含水化合物有两种可能的结构: CH3CHO-H2O 及
CH3CH(OH)2; 已烷中,max=290nm,表明有醛基存在,结构为前 者;而在水溶液中,此峰消失,结构为后者。
-胡罗卜素
咖啡因
几种有机化合物的 分子吸收光谱图。
阿斯匹林
丙酮
二、分子吸收光谱跃迁类型
有机分子能级跃迁
1. 可能的跃迁类型 有机分子包括:
成键轨道 、 ;
反键轨道 *、* 非键轨道 n
例如 H2O分子的轨道:
oo C O o o
= = o=n
各轨道能级高低顺序: n**(分子轨道理论计算结果); 可能的跃迁类型:-*;-*;-*;n-*;-*;n-*
苯酚在酸性或中性水溶液中,有210.5nm及270nm两个吸
收带;而在碱性溶液中,则分别红移到235nm和 287nm(p-
共轭).
6)溶剂效应:红移或蓝移 由n-*跃迁产生的吸收峰,随溶剂极性增加,形成 H 键
的能力增加,发生蓝移;由-*跃迁产生的吸收峰,随溶剂
第二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答案
第二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一、选择题1 物质的紫外 – 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是由于 ( B )A. 原子核内层电子的跃迁B. 原子核外层电子的跃迁C. 分子的振动D. 分子的转动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主要决定于 ( C )A. 原子核外层电子能级间的跃迁B. 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C. 分子的电子结构D. 原子的电子结构3 分子运动包括有电子相对原子核的运动(E 电子)、核间相对位移的振动(E 振动)和转动(E 转动)这三种运动的能量大小顺序为 ( A )A. E 电子>E 振动>E 转动B. E 电子>E 转动>E 振动C. E 转动>E 电子>E 振动D. E 振动>E 转动>E 电子4 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的一有色溶液,当有色物质的浓度增加时,最大吸收波长和吸光度分别是 ( C )A. 增加、不变B. 减少、不变C. 不变、增加D. 不变、减少5 吸光度与透射比的关系是 ( B ) A. T A 1= B. TA 1lg = C. A = lg T D. A T 1lg = 6 一有色溶液符合比尔定律,当浓度为c 时,透射比为T 0,若浓度增大一倍时,透光率的对数为 ( D )A. 2T OB. 021TC.0lg 21T D. 2lg T 0 7 相同质量的Fe 3+和Cd 2+ 各用一种显色剂在相同体积溶液中显色,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前者用2cm 比色皿,后者用1cm 比色皿,测得的吸光度值相同,则两者配合物的摩尔吸光系数为 ( C )已知:A r(Fe) = ,A r(Cd) =A. Cd Fe 2εε≈B. e d F C 2εε≈C. e d F C 4εε≈D. Cd Fe 4εε≈8 用实验方法测定某金属配合物的摩尔吸收系数ε,测定值的大小决定于 ( C )A. 入射光强度B. 比色皿厚度C. 配合物的稳定性D. 配合物的浓度9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A. 吸光度A 随浓度增大而增大B. 摩尔吸光系数ε随浓度增大而增大C. 透光率T 随浓度增大而增大D. 透光率T 随比色皿加厚而增大10 下列表述中的错误是 ( A )A. 比色法又称分光光度法B. 透射光与吸收光互为补色光,黄色和蓝色互为补色光C. 公式bc II A ε==0lg 中,ε称为摩尔吸光系数,其数值愈大,反应愈灵敏 D. 吸收峰随浓度增加而增大,但最大吸收波长不变11 吸光光度分析中比较适宜的吸光度范围是 ( C )A. 0.1~B. ~1.2C. ~D. ~12 若显色剂无色,而被测溶液中存在其它有色离子干扰,在分光光度法分析中,应采用的参比溶液是 ( D )A. 蒸馏水B. 显色剂C. 试剂空白溶液D. 不加显色剂的被测溶液13 采用差示吸光光度法测定高含量组分时,选用的参比溶液的浓度c s 与待测溶液浓度c x 的关系是 ( D )A. c s =0B. c s = c xC. c s > c xD. c s 稍低于c x14 桑德尔灵敏度S 与摩尔吸光系数ε的关系是 ( A ) A. εMS = B. 610⨯=εM S C. ε610⨯=M S D. M S ε=15下列因素对朗伯-比尔定律不产生偏差的是 ( A )A. 改变吸收光程长度B. 溶质的离解作用C. 溶液的折射指数增加D. 杂散光进入检测器二、填空题1吸光光度法进行定量分析的依据是__朗伯-比耳定律,用公式表示为___A= εbc,式中各项符号各表示:A为吸光度,b为吸收介质厚度,ε为摩尔吸光系数,c为吸光物质的浓度。
第二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ltraviolet-Visible
一般要求显色剂与有色化合物的对比度 在60nm以上。
2. 对比度在实际分析测定中的意义 对比度实质上表示了显色反应颜色变化 的程度;反映了过量显色剂对测定体系的影 响。 如果显色反应的对比度大,则过量试剂 对测定的影响较小;反之,对比度小,则试 剂对测定的影响就比较大。
2.2 分子吸收光谱概述 1.分子吸收光谱产生的本质 在分子中,除了原子的核能En,质心在 空间的平动能Et外,还有电子运动能Ee,原 子之间的相对振动能Ev,以及分子转动能Er 等。 分子的总能量可写为: E=En + Et + Ee+ Ev+ Er
由于En在一般化学实验条件下不发生变 化,分子的平动能Et又比较小,因此当分子 能级发生跃迁时,能量的改变为: E=Ee + Er +Ev
而n→*、n→*和→*三种跃迁需要能
量相对较小,吸收峰位于近紫外区甚至可见 区,对于紫外-可见分析具有实用意义。
n→*、→*跃迁区别:
n→*(,10~
100L/mol· cm)跃迁产生的 吸收峰强度低于→*(,104L/ mol· cm);
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跃迁所产生的
c的单位为g· L-1,b的单位为cm时,κ以a表示,称为吸 光系数,其单位为L· g-1· cm-1, A=abc。
c的单位为mol· L-1,b的单位为cm,κ用ε表示,称为摩尔 吸光系数,其单位为L· mol-1· cm-1, A=εbc。
摩尔吸光系数ε的讨论:
(1)吸收物质在一定波长和溶剂条件下的特征常数。 (2)不随浓度c和液层厚度b的改变而改变。 在温度和波长等条件一定时,ε仅与吸收物质本身的 性质有关,与待测物浓度无关;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
光栅可根据光的衍射和干涉原理将复合光 色散为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然后再让所需 波长的光通过狭缝照射到吸收池上。其分 辨率比棱镜大,可用的波长范围也较宽。
3.吸收池
吸收池也称比色皿,用于盛放参比溶液或待测溶 液。它是由无色透明、耐腐蚀、化学性质相同、厚度 相等的玻璃制成的,按其厚度分为0.5 cm,1 cm,2 cm,3 cm和5 cm。在可见光区测量吸光度时使用玻璃 吸收池,紫外区则使用石英吸收池。使用比色皿时应 注意保持清洁、透明,避免磨损透光面。经常使用的 吸收池应于清洗后浸泡在蒸馏水中保存。
E分子 = E电子 + E振动 + E转动
振动能级
当一束光照射到某物质或某溶液时,组成该物质的分子、
原子或离子等粒子与吸光子作用,光子的能量发生转移,
使原子核外层电子由低能量轨道跃迁到高能量轨道,即由 基态转变为激发态。
M(基态) + h
M*(激发态)
这个过程即是物质对光的吸收。当用频率为的电磁波
溶液的颜色 ⑴溶液为什么会有颜色?
由于溶液中的质点选择性地吸收某种颜色的光所引起的。
⑵ 吸收光与溶液颜色的关系:
当白光通过某一均匀溶液时: ①如溶液对其全不吸收,光全透过,溶液为无色;
②如溶液对其全部吸收,无光透过,溶液呈黑色; ③如溶液对其部分吸收,其余光透过,溶液呈透过光的颜色。
CuSO4溶液: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吸收了白光中的黄光,透过 其黄光的互补光蓝光。
(4) 210-250 nm有强吸收峰,表明可能含有2个共轭双键 ;在260nm,300 nm,330 nm有强吸收峰,说明是3个或3个以 上双键的共轭体系。
(5)若吸收峰延伸至可见光区,则可能是长链共轭或稠环 化合物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课件
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光谱)
• 起源:价电子能级跃迁 由于分子吸收紫外-可见光区的电磁辐射,分
子中价电子(或外层电子)的能级跃迁而产生。 紫外光谱—又称为电子光谱—分子吸收光谱
问题1:为何UV-Vis光谱吸收带都比较宽??
pH值降低(加酸)→ E2、B带蓝移,ε减
pH值增大(加碱)→E2、B带红移,ε增大
6
第二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 仪器校正
1、波长校正
• 苯的吸收峰校正波长(紫外光区)。在25ml容量瓶内,滴入一滴苯(A.R.), 用无水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后,以无水乙醇为空白,在200~280nm间用 lcm石英池测定吸收度。 如下: 229.2 233.5 238.9 243.2 248.5 254.5 260.6 268.4
图8-4 (+)和(-)丁醇-2的ORD谱线
2)发色团(如羰基) R带:270 nm 。ORD曲线在此处越过零点,进入另一个相
区。形成的一个峰和一个谷组成的ORD谱线—Cotton效应谱线 正的Cotton效应:当波长由长波一端向短波一端移动时, ORD谱线由峰向谷变化 负的Cotton效应: ORD谱线由谷向峰变化 ORD谱线与零线相交点的波长称为λK
2.3.1 蛋白质的圆二色性
在蛋白质或多肽中,主要的光活性基团是肽链骨架中的肽键, 芳香氨基酸残基及二硫桥键。当平面圆偏振光通过这些光活性的 生色基团时,光活性中心对平面圆偏振光中的左、右圆偏振光的 吸收不相同,产生吸收差值。由于这种吸收差的存在, 造成了偏 振光矢量的振幅差,圆偏振光变成了椭圆偏振光,这就是蛋白质 的圆二色性。
第二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
(3)温度的影响 在分光光度法测定中,通常都选用室温 显色反应。当温度对显色反应速度可能有较 大的影响时,需要考虑温度的影响。 合适的温度可用单因素实验来确定。
(4)显色时间 这里包括两种时间:一种是由于显色反 应速度不同,达到反应完全所需的时间;另 一种是有色化合物维持稳定的时间。 这两种时间均可用单因素实验来考察。
c. 快速扫描分光光度计陆续问世 利用光分析可以跟踪化学反应历程,一 般分光光度计只适于历程为20~30 min以上的 反应,要研究速度较快的反应,就需要设计 出快速扫描分光光度计,如:多道分光光度 计(采用:多道光子检测器,整个光谱扫描 时间不到1 s)。
4. 仪器的最新进展 (1) 仪器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
精确求取摩尔吸收系数的方法是:在 不同带通宽度时测定表观摩尔吸收系数, 绘制表观摩尔吸收系数对带通宽度的曲线 关系图,将曲线外推到带通宽度为零处, 这时相应的摩尔吸收系构造、类型及 发展趋势 1. 构造 通常由以下5个部分组成— (1) 一个或多个辐射源; (2)波长选择器; (3)试样容器 (吸收池) ; (4)辐射换能器; (5)信号处理器和读出装置。
对吸收池的要求:主要是能透过所研究的 光谱区辐射线。
吸收池的两个光学面必须平整光洁,使用 时不能用手触摸。
按材料可分为:玻璃吸收池和石英吸收池 两种。
吸收池有多种尺寸和不同结构,吸收池 的光径可在0.1 cm~10 cm之间变化,其中以 1 cm光径吸收池最为常用,根据使用要求 选用。 在用于高浓度或低浓度测定时,可相 应地采用光径较小或较大的吸收池。
(3) 蓝移 由于取代基或溶剂极性的影响,使吸收 谱带的最大吸收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现象 称为短移、紫移或蓝移。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 简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在190-800nm 波长范围内测定物质的吸光度,用于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的方法。
定量分析通常选择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出吸光度,然后用对照品或吸收系数求算出被测物质的含量,多用于制剂的含量测定;对已知物质定性可用吸收峰波长或吸光度比值作为鉴别方法;若该物质本身在紫外光区无吸收,而其杂质在紫外光区有相当强度的吸收,或杂质的吸收峰处该物质无吸收,则可用本法作杂质检查。
物质对紫外辐射的吸收是由于分子中原子的外层电子跃迁所产生,因此,紫外吸收主要决定于分子的电子结构,故紫外光谱又称电子光谱。
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如含有共轭体系、芳香环等发色基团,均可在紫外区(200~400nm )或可见光区(400~850nm )产生吸收。
通常使用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工作波长范围为190~900nm 。
紫外吸收光谱为物质对紫外区辐射的能量吸收图。
朗伯-比尔(Lambert-Beer )定律为光的吸收定律,它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的依据,其数学表达式为: A=logT1=ECL 式中 A 为吸光度;T 为透光率;E 为吸收系数;C 为溶液浓度;L 为光路长度。
如溶液的浓度(C )为1%(g/ml ),光路长度(L )为lcm ,相应的吸光度即为吸收系数以%11cm E 表示。
如溶液的浓度(C )为摩尔浓度(mol/L ),光路长度为lcm 时,则相应有吸收系数为摩尔吸收系数,以ε表示。
2 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主要由光源、单色器、样品室、检测器、记录仪、显示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
为了满足紫外-可见光区全波长范围的测定,仪器备有二种光源,即氘灯和碘钨灯,前者用于紫外区,后者用于可见光区。
单色器通常由进光狭缝、出光狭缝、平行光装置、色散元件,聚焦透镜或反射镜等组成。
色散元件有棱镜和光栅二种,棱镜多用天然石英或熔融硅石制成,对200~40Onm波长光的色散能力很强,对600nm以上波长的光色散能力较差,棱镜色散所得的光谱为非匀排光谱。
第二章_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教材
5.光导纤维探头式分光光度计
镀铝反射镜
§4. 分析条件的选择
一、仪器测量条件的选择
1. 的选择
A
选择原则:最大吸收原则
A
A'
A' A
max
选max
2.狭缝的选择
狭缝↑→光单色性↓→灵敏度↓
原则:以减小狭缝宽度时,试样的吸光度不再增加为准
狭缝宽度 1 半峰宽 10
A:0.15~1.00 T: 10%~70%
调节l
改变c
二、反应条件的选择
〈一〉显色反应
1.定义
使待测物ε增大的反应(包括络合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等)
M + nR
MRn
显色剂
P34 (表3.3)
2.对显色反应的要求
(1)生成物的要大 (2)R的选择性要好 (3)生成物组成恒定 (4)生成物稳定性好 (5)显色条件易于控制
k
2
(
A
A 2
A
B 2
)
k
1
(
A
A 1
A
B 1
)
由于
k
2
A
B 2
k
1A
B 1
A
k
2
A
A 2
k
1
A
A 1
k 2A2lCA
k1A1lCA
(k
2
A 2
k
1
A 1
)lCA
<四>示差分光光度法
示差分光光度法
高吸光度示差法 低吸光度示差法 (高含量组分) (低含量组分)
【精品】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完整版
2021/5/5
第三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类型很多,但可归纳为三 种类型,即单光束分光光度计、双光束分光光度计和双波 长分光光度计。
1,单光束分光光度计 经单色器分光后的一束平行光,轮流通过参比溶液和
样品溶液,以进行吸光度的测定。这种简易型分光光度计 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维修容易,适用于常规分析。
14
2021/5/5
第二节 化合物紫外—可见光谱的产生
(二)、常用术语
1. 生色团
从广义来说,所谓生色团,是指分子中可以吸收 光子而产生电子跃迁的原子基团。但是,人们通常将 能吸收紫外、可见光的原子团或结构系统定义为生色 团。
下面为某些常见生色团的吸收光谱。
15
2021/5/5
第二节 化合物紫外—可见光谱的产生
24
2021/5/5
三、溶剂对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影响
溶剂的极性的改变会引起吸收带形状的变化和最大吸 收波长的变化。当溶剂的极性由非极性改变到极性时, 精细结构消失,吸收带变向平滑。
溶剂对异亚丙基丙酮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正己烷 CHCl3 CH3OH H2O
* max/nm
230
238
237
243
分光光度计中常用的光源有热辐射光源和气体放 电光源两类。
热辐射光源用于可见光区,如钨丝灯和卤钨灯; 气体放电光源用于紫外光区,如氢灯和氘灯。
28
2021/5/5
第三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二)单色器 主要功能:产生光谱纯度高的波长且波长在紫
外可见区域内任意可调。 主要类型:能起分光作用的色散元件主要是棱
26
2021/5/5
第二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光源
作用:供给符合要求的入射光。 (1)可见光光源 常见的可见光光源有:钨丝灯和卤钨灯。 (2)紫外光光源 常见的紫外光光源有:氢灯和氘灯。 •另外,为了使光源发出的光在测量时稳定,光 源的供电一般都要用稳压电源,即加有一个稳 压器。
2、单色器
作用:把光源发出的连续光谱分解成单色光,并 能准确方便地“取出”所需要的某一波长的光, 它是分光光度计的心脏部分。 组成:单色器一般由狭缝、色散元件(棱镜和光 栅)、透镜系统组成。 (1)棱镜单色器 •玻璃棱镜:可吸收紫外光,只能用于可见光区域。 •石英棱镜:用于紫外、可见和近红外三个光区域。 (2)光栅单色器 •可用于紫外、可见及红外光区域,目前生产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大多采用光栅作为色散元件。
•可见分光光度计:使用波长范围是400~780nm, 只能用于测量有色溶液的吸光度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使用波长范围是200~ 1000nm,可测量在紫外、可见、近红外有吸收 的物质的吸光度。
四、分光光度计的维护 1、仪器对工作环境的要求
•稳固、温度15~28℃、干燥、无腐蚀性气体、 光线不宜过强
•可见分光光度计:使用波长范围是400~780nm, 只能用于测量有色溶液的吸光度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使用波长范围是200~ 1000nm,可测量在紫外、可见、近红外有吸收 的物质的吸光度。
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双光束
•/vlabcq/flash/分光光度计/分光光度 计.html
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类型及特点 1、按使用的波长范围分
•可见分光光度计:使用波长范围是400~780nm, 只能用于测量有色溶液的吸光度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使用波长范围是200~ 1000nm,可测量在紫外、可见、近红外有吸收 的物质的吸光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 外 光 谱 法
红 外 光 谱 法
原 子 发 射
原 子 吸 收
原 子 荧 光
X 射 线 荧 光
紫 外 可 见
红 外 可 见
分 子 荧 光
分 子 磷 光
核 磁 共 振
化 学 发 光
原子光谱法 光谱分析法 吸收光谱法
分子光谱法
发射光谱法 原 子 发 射 原 子 荧 光 分 子 荧 光 分 子 磷 光
续前
5 .红移和蓝移:
由于化合物结构变化(共轭、引入助色团取代 基)或采用不同溶剂后 吸收峰位置向长波方向的移动,叫红移(长移) 吸收峰位置向短波方向移动,叫蓝移(紫移, 短移)
续前
6 .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
结构发生变化时
增色效应:吸收强度增强的效应
减色效应:吸收强度减小的效应
7 .强带和弱带:
ε>104 →强带 ε<102 →弱带
三、吸收带类型和分子结构的关系 1 . R 带:由含杂原子的不饱和基团的 吸收峰的位置 n →π*跃迁产生 C=O ; C=N ;—N=N —, — NO, — NO2 特点:E 小,λ max250~400nm,ε最大<100 溶剂极性↑,λ最大↓→蓝移(短移)
三、吸收带类型和分子结构的关系
X 射 线 荧 光
原 子 吸 收
紫 外 可 见
红 外 可 见
核 磁 共 振
化 学 发 光
第十章
可见-紫外吸收光度法
可见光区和紫外光区的划分:
200~400nm为紫外光区
400~760nm为可见光区
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定义
根据物质的分子对200~760nm这一光区电磁
辐射的吸收特性进行的物质成分分析与分子结 构分析的方法
(2) 粒子性表现在:
c , 1
每个粒子都具有能量 E
E h h c
hc
五、光学分析法分类 2. 电磁波谱: 电磁辐射按波长顺序排列而成
γ射线→ x 射线→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微波→无线电波 高能辐射区 γ射线 能量最高,可以引起核能级跃迁 χ射线 可以引起内层电子能级的跃迁 光学光谱区 紫外光 可以引起原子和分子外层 可见光 电子能级的跃迁 红外光 可以引起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 波谱区 微波 分子转动能级及电子自旋能级跃迁 无线电波 以引起原子核自旋能级的跃迁
(一)化学因素
(二)光学因素
1. 非单色光
2. 非平行光
3. 杂散光
4. 散射和反射的影响
(一)化学因素
离解、聚合(缔 合)、与溶剂作用
Beer 定 律 适 用 的 另 一 个前提——稀溶液
因浓度的改变使 C 与A
关系偏离Beer定律
(二)光学因素
1 .非单色光的影响 非单色光是指含有二种或两 种以上波长的光
杂散光是指从单色器分出的光不在入射光谱带宽 度范围内,与所选波长相距较远 杂散光来源:仪器本身缺陷;光学元件污染造成
杂散光可使吸收光谱变形,吸光度变值 3 .反射光和散色光的影响: 一般可用空白对比校正消除 4 .非平行光的影响: 比色池要垂直放置,不同仪器测定A值不同。
四、透光率的测量误差——Δ T
续前
四、影响吸收带位置的因素:
1 .溶剂效应:
对λ最大影响:
n-π*跃迁:溶剂极性↑,λ最大↓蓝移 π-π*跃迁:溶剂极性↑,λ最大↑红移 对吸收光谱精细结构影响 溶剂极性↑,苯环精细结构消失
见图解
溶剂的选择——极性;纯度高;截止波长<λ最大
2 .pH 值的影响:影响物质存在型体,影响吸收波长
主讲教师:高金波
第二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
主讲教师 高金波
本章主要介绍:
光学分析法定义 光学分析的三个主要过程 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 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光学分析法的分类
一、定义(光学分析法)
基于物质发射的电磁辐射或物质与电磁辐 射相互作用后产生的辐射信号或发生的信 号变化来测定物质的性质、含量和结构的 一类仪器分析法。
续前
设入射光由波长为 1和 2的光组成 入射光光强分别为 I 01和I 02 对应的透过光光强分别 为I 1 和I 2
I1 I 2 又 T I 01 I 02 10
E 1C l
I 01 10 E1C l I 02 10 E2C l I 01 I 02
*丙酮能吸收 280nm, 187nm和 154nm的紫外光,其中最长 波长的吸收所对应的电子跃迁类型为___,该吸收带为___ 带。 *符合比耳定律的有色溶液稀释时,其吸收曲线的最大吸收峰 A.上移; B .下移;C .左移;D .右移 *在分光光度法中,吸收曲线指的是: A. A一c 曲线; B. A一λ曲线;C. T一c曲线; D. A一T 曲线
I 透光率 T I0 吸光度 A lg T E C l
或 T 10 A 10 EC l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E:吸光系数
讨论:
1.Lamber-beer定律的适用条件(前提) 入射光为单色光
溶液是稀溶液
2.该定律适用于固体、液体和气体样品
3.在同一波长下,各组分吸光度具有加和性
A总 Aa Ab Ac
应用:多组分测定
讨论:
4. C与A 的关系 (成正比关系) C=C0,A=A0 ; C=2C0,A=2A0; C=1/2 C0 ,A=1/2 A0 ;
5. C与T的关系 (指数关系)
C=C0 , T= T0 ; C=2C0,T= T02 ; C=1/2 C0,T=T0
1/2=
T
;
(二) 吸光系数****
有机化合物:具有不饱和键和未成对电子的基团
具 n 电子和π电子的基团 产生 n →π*跃迁和π→π* 跃迁 E 较低 例: C=C ; C=O ; C=N ;—N=N —,
—NO2等
续前
4 .助色团
本身无紫外吸收,但可以使生色团吸收
峰加强,同时使吸收峰长移的基团
有机物:连有杂原子的饱和基团
例 : —OH , —OR , —NH2 , — SR,— X
A lg T A lg T E C l C El El
C 0.434T 浓度的相对误差 C T lg T
影响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两个因素:T和ΔT
ΔT 影响因素:仪器噪音 1 )暗噪音 2 )讯号噪音
续前
1 )暗噪音——与检测器和放大电路不确切性有关 与光讯号无关
四、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五、光学分析法分类
光学分析法
非光谱分析法 光谱分析法
圆 折 二 射 色 法 性 法
X 射 干 线 涉 衍 法 射 法
原子光谱分析法 旋 光 法
原 子 吸 收 光 谱 原 子 发 射 光 谱 原 子 荧 光 光 谱 X 射 线 荧 光 光 谱
分子光谱分析法
分 子 荧 光 光 谱 法 分 子 磷 光 光 谱 法 核 磁 共 振 波 谱 法
二、紫外-可见法相关的基本概念
1 .吸收光谱(吸收曲线): 不同波长光对样品作用不同,吸收强度不同 以波长λ—吸光度A作图,所描绘的曲线为~ 2 .吸收光谱特征:定性依据
吸收峰→λ最大
吸收谷→λ最小 肩峰→λ sh 末端吸收→靠近200nm的呈现
图示
3 .生色团(发色团):
能吸收紫外-可见光的基团
(E1 E 2)C l
I 01 I 02 10 I 01 I 02
(E1 E 2)C l I 01 I 02 10 A lg T E1C l lg I 01 I 02
续前
讨论: 入射光的谱带宽度严重影响吸光系数和 吸收光谱形状
芳香族化合物的主要特征吸收带 λ最大 =254nm,宽带,具有精细结构;
精细结构
•
•
ε最大=200
极性溶剂中,或苯环连有取代基,其精细结构消
失
图示
续前
三、吸收带类型和分子结构的关系
4 .E 带:由苯环的环形共轭系统中的π→π*跃迁 产生的
•
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
见图
E1 180nmε最大>104 (常观察不到) E2 200nmε最大= 7000 强吸收 苯环有发色团取代且与苯环共轭时, E2 带与 K 带合并一起红移(长移)。
续前
2 .两种表示法:
1 )摩尔吸光系数ε: 在一定λ下,C=1mol/L,L=1cm时的吸光度 2 )百分含量吸光系数 /比吸光系数: 在一定λ下,C=1g/100ml,L=1cm时的吸光度
3 )两者关系
M 1% E1 cm 10
3. 吸光系数能否直接测得?
不能
六、偏离比尔定律的因素
二、光学分析的三个主要过程
1. 能源(光源)提供能量
2. 能量与物质相互作用
3. 产生被检测的信号
三、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 1. 电磁辐射—电磁波(光是其中的一部分)
它是一种以极高的速度传播的光子流
在传播过程中不需要任何的物质作为传 播媒介 它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1) 波动性表现在: 每种电磁辐射都有确定不变的频率
按能量大小:σ→σ *>n →σ*> π→π*>n →π*
续前
结论: 紫外光谱电子跃迁类型: n →π*跃迁
π→π*跃迁
• • •
饱和化合物无紫外吸收
电子跃迁类型与分子结构及存在基团有密切联系
根据分子结构→推测可能产生的电子跃迁类型; 根据吸收谱带波长和电子跃迁类型 →推测分子中可能存在的基团(分子结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