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精选】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的爱国行为不仅表现在反侵略、反封建的英勇斗争上,而且还表现在对中国出路的艰辛探索上。
五四运动爆发前,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中,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不同的社会力量都进行了不同的探索,提出了不同的救国方案.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这是一次反对政府腐朽统治与地主阶级压迫的正义战争,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内容:颁布了表达建立太平天国理想社会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的《天朝田亩制度》以及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意义: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失败原因:从主观上看: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
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从客观上看: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中国近代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中国近代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中国近代史,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并勾结封建统治者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中华民族爱国人士也不断采取措施反抗侵略、反抗中国封建统治。
五四运动爆发前,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中,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不同的社会力量不断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提出各种救国方案,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一、农民阶级的探索1851年1月,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这是一次反对政府腐朽统治与地主阶级压迫的正义战争,最后以失败告终。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却有不可磨灭的伟大意义。
太平天国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比较完整的表达出来。
《资政新篇》则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在后期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来寻求出路的一种出路。
此阶段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打击了外国的侵略势力。
太平天国时期,领袖们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交易,同英法军队等侵略者进行应用斗争都对中国社会和人民思想产生影响。
太平天国起义和后来的失败告诉我们:农民是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力军,但是单纯的农民运动并不能取得民族独立与解放,仍需进一步的探索。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洋务运动兴起于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
成员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建企业,兴办洋务等。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主要举办的事业有三个方面:(1)兴办近代企业(2)建立新式海陆军(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这些洋务派的事业兴起后,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都开始改变,促进了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风气得到改变。
但洋务运动主要维护了封建统治,并没有让中国朝资本主义发展。
试述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试述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是面对外部压力和内部问题的必然结果。
自上个世纪以来,中国百姓通过许多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手段探索着解决国家问题的出路。
在这一过程中,各个阶层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下面我们就从多个角度来看看这一探索历程。
一、士大夫阶层的探索自 19 世纪初,中国士大夫阶层已开始觉醒,开始思考如何救中国于危难之中。
曾国藩在他的“治世之计”中提出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尝试以“科举”和“读书识礼”为基础建设一个新型的管理机制,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促进国家的发展。
张之洞在《践行读书识礼,肆行忠孝立政》一书中强调“国家的兴盛与全民的道德水准息息相关”,认为“国泰民安,文明世界”是中国发展的首要目标。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商人阶层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商人们认为,经济决定一切,实现经济富强是基础。
章太炎在《马克思笔记》中学习到马克思主义后,发现资本主义的胜利必不可少,“只有经过工业化和民主政治才能振兴中华”,他提倡“革命、民主、科学、工业”的“四化”理论,提倡中国要走工业化的道路,倡导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方向。
三、民族主义的探索一些怀有民族主义情感的中国人认为,只有恢复传统文化的尊严、加强民族精神、维护民族危机意识,才能拯救中国。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维护中国儒家思想,思考如何让传统精神得以传承,坚持“中国文化是文化之源”的观点。
居正强调要加强国家教育和研究,并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四、军事力量的探索中国军队也参与到解决国家问题的过程中来。
实际上,在近代时期官军对国家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起到了关键作用。
张作霖在黑龙江建立了东北军阀,它代表了中国军队在解决国家问题上的一种尝试。
张作霖提倡军民一体化的理念,通过管理地方政府和发展经济,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政府体系,促进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改进军事制度。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围绕改善国家形势,尝试了各种手段,探索着国家的出路。
近代中华民族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近代中华民族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中国的探索之路可以追溯到近代中华民族对国家出路的努力。
在近代,中国面临着外敌入侵、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等多重困境。
为了找到实现民族复兴的出路,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通过制定改革政策、借鉴西方经验和思想等,逐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近代中国从清朝末年开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外国列强对中国实施帝国主义控制,割地赔款,损害中国人民的利益。
内部政治势力分裂、冲突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中国的思想家、政治家们开始积极探索国家的出路。
其中,维新运动是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的重要表现之一。
维新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梁启超、康有为等人,在国家危机面前,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思想,试图借鉴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文化来推动中国的发展。
他们主张变法兴邦,提出了许多有影响的改革措施,如“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
虽然维新运动的失败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但它为后来的思想启蒙运动和革命运动鼓舞了力量。
思想启蒙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者遵循的另一种探索国家出路的方式。
思想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郑板桥、严复、胡适等。
他们意识到中国社会需要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文化,提出了“救亡图存”的思想。
他们通过翻译和传播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思想启蒙运动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为革命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思想支持。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国家出路探索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标志着中国从封建专制到共和制度的转变。
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理论,凭借这一理论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的国家出路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在辛亥革命之后,中国进入了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政府在经济建设、军事崛起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例如,国民政府提出了“建设民族经济”的政策,发展了国内产业和农业。
此外,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合作抵御日本侵略,通过抗日战争实现了民族的团结。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动荡的时期,各阶级对于国家出路的探索也随之不断变化。
本文将从清朝末年到现代社会,对中国各阶级的探索进行分析。
一、清朝末年1.地主阶级:清朝末年,地主阶级对于国家出路的探索主要是维护自身利益。
他们通过向政府进贡、收买官员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利。
同时,他们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机会,以保证自己的经济地位。
2.农民阶级:清朝末年,农民阶级的探索主要是反抗封建统治。
他们发动了一系列农民起义,如太平天国、义和团等。
他们希望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实现自由和平等。
3.商人阶级:清朝末年,商人阶级的探索主要是寻找商业机会。
他们通过与外国商人合作,扩大了对外贸易。
同时,他们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商业领域,如银行业、保险业等。
二、民国时期1.地主阶级:民国时期,地主阶级的探索主要是维护自己的利益。
他们通过参与政治、掌握经济命脉等方式,保持自己的地位和权利。
2.农民阶级:民国时期,农民阶级的探索主要是争取自己的权利。
他们通过参与政治、组织农民协会等方式,争取土地改革和农民权益。
3.工人阶级:民国时期,工人阶级的探索主要是争取劳动权益。
他们通过组织工会、罢工等方式,争取工资增加、工作条件改善等权益。
三、新中国成立后1.地主阶级:新中国成立后,地主阶级逐渐消失。
他们的探索主要是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寻找新的生存方式。
2.农民阶级:新中国成立后,农民阶级的探索主要是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他们通过加入合作社、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
3.工人阶级: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的探索主要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
他们通过参与生产、技术创新等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综上所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级对于国家出路的探索不断变化。
从清朝末年到现代社会,各阶级的探索主要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争取自己的权利,同时也在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级、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级、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一、农民阶级的探索①太平天国以拜上帝教来发动农民群众。
②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前者平均分配土地和生产所得,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纲领性文件,但绝对平均的思想不切实际。
后者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③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天京事变。
④历史意义: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撼动了清政府统治根基;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冲击了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冲击了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⑤失败原因: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根本原因),拜上帝教不科学,未能正确对待儒学,视西方人为“洋兄弟”。
⑥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虽然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二、地主阶级的探索(1)爱国、开明有识之士的探索①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翻译西方书刊,编成《四洲志》。
②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2)洋务运动①目的: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
②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③口号:“自强、求富”。
④举办洋务事业:近代企业(军工、民用);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⑤失败标志: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⑥历史作用:促进了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改变。
⑦失败原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三、资产阶级的探索郑观应等早期的维新思想具有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以及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1)维新派掀起戊戌维新运动①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近代史: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官督商办
① 官督商办是半殖半封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在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求生存
“专派大员一人认真督办,用人理财悉听调度”
机器采购、技术人员培训 ② 洋务派是官督商办企业的创办者和保 护者,又是阻碍者和压制者。 “钦商”盛宣怀 如何评价洋务运动经济政策?
(三)创建新式海陆军
“筹办海防,欲与洋人争衡,非治土寇可比,必须时 加戒备。方今强邻环逼,藩属倾危,岂可稍存侥幸无事 之心,顿忘厝火积薪之诫”;“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 西洋诸国,今之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 日本起见。” ——李鸿章 1875年筹建北洋水师 1885年建立海军衙门 1888年北洋舰队成军 丁日昌提 出《海洋水 师章程》, 建议设立新 式海军。
——李鸿章
3.洋务派与顽固派之争 洋务派
中央
地方Biblioteka 恭亲王奕 李鸿章 曾国藩军机大臣文祥 张之洞 左宗棠
顽固派 大学士倭仁、徐桐、李鸿藻 “立国之道,尚礼义 不尚权谋,根本之图, 在人心不在技艺。” “以忠信为甲胄, 礼义为干橹。”
4.洋务运动得以兴办的条件
① 理论上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 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② 获得统治阶级内部支持 ③中外暂时“和好”的外部环境
2、如何向西方学习, 求强求富?
各阶级登台表演与探索
1、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企图用武装 斗争和农民改革方案改造社会。
2、地主阶级洋务派进行洋务运动,企图通过学习 军事技术来挽救封建统治和实现国家富强。 3、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维新,企图通过自上 而下的政治改良道路来实现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小 结
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中国近 代化开启了道路,但其本质还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 可能真正担负起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也没有使中 国真正富强起来。
论中国近代各个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论中国近代各个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论中国近代各个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后,中国进入了一段艰难的时期,先后有英国、法国、俄国、日本、美国等国家侵略我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力衰退,同时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这之后各个阶级提供了自己的力量来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
一、农民阶级的探索在清末爆发过很多农民起义,但是最终都被清政府镇压了,其中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在最开始的时候拜上帝,随后从基督教中能够迎合下层民众要求的平等思想和某些宗教仪式,从农民斗争的需要出发,加以改造,创立了拜上帝教,并利用它发动和组织群众。
在起义的最开始,太平军受到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在定都南京后,很快就暴露出了天国内部潜在的矛盾和弱点,随后就发生了天京事变,从而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但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起义者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太平天国是以宗教发起和组织群众的,它不仅不能正确领导群众,还会给农民战争带来危害,很容易通过宗教的理论改变起义群众的思想,这种自下而上的革命运动不能靠这种宗教信仰来领导群众,而应该以一种理性的思想来引领群众。
虽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但是通过他们的起义可以看出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只要有正确的思想进行指导就能发挥出巨大的能量,而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洋务派指的是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官员,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带着更多的期望和梦想进入了新世纪,历史进程凝结出一条关乎国家兴衰的出路。
当时国家面临着许多诸如社会分层、贫富差距加剧、资源环境恶化、农村持续落后等问题,为此,中国开始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探索国家出路,坚持加快改革开放为主线,全面推进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
一是用改革开放的策略来推动经济发展。
1980年,中国在政策上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成立专门机构“中国改革开放研究中心”,该机构负责研究、实施和预算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促进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
通过排除多种政策障碍,改革开放的成果迅速表现出来,中国经济急速发展。
二是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以更好衡量经济发展。
市场经济是一种深度改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完善,公平经济竞争机制被创造出来,市场经济潜力得以实现,市场经济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
进而,物价变得更稳定,投资,消费活动均能实现有效激活。
中国经济迈向向上发展。
三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来支持经济发展。
为了正确的把握经济发展的脉络和步伐,需要建立更加高效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以及网络通信等设施的完善。
2000年以来,中国全面推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把国家出路架起了一个大框架,以无缝对接“蓝图”,以社会繁荣发展为背景,中国经济出现长足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四是朝着现代化迈进,以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中国正走在建设现代化国家之路上,为了打造更多更高质量的资源,需要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分类有序的投资建设和高效的管理机制,这是中国摆脱贫困的关键。
2000年以后,中国科技创新的活动不断升温,自主创新的步伐和投资增加,技术升级以及创新环境完善,这一切都助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浩大的社会创新围绕国家出路进行探索,这是一条把中国从落后社会走向现代发达国家的要路。
正是因为中国人的智慧,以及全体 list 国民的决心拼搏精神,才有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可贵成就。
中国近代史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教学重点与难点及热点
重点: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分析总结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和经验 教训。 难点: 1、正确认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 2、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3、为什么说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热点: 通过总结近代中国各阶级在探索国家出路的过程中所获取的经验教训,进一 步认识近代中国人民为探索国家独立、民族富强而走过的艰难曲折的斗争道 路,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民用工业
洋务派在兴办军事工业和建立新式海陆军过程 中深感财政困难,并且逐渐认识到西方国家的 富强不仅是船坚炮利的“长技”,更主要是他 们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所以,从70年代始洋 务派在继续“求强”的同时,又兴办以“求富” 为目的的民用企业。从70年代到90年代,共创 办了民用企业20多个。其中最主要的有四大厂 家,即①轮船招商局②开平矿务局③电报总局 ④上海机器织布局。
温州医学院社科部
第二章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
早期探索
主要讲“中国何处去”? 即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早期探索: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
第二章课件导航
A教学引导
B教学要点
C教学内容 D教学思考 E教学参考
A教学引导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认识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国家 的出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和方案。掌握太平天国 运动爆发的原因与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性,了解洋务派与资产阶级维 新派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实践,并正确理解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失败的 原因与教训。 2、了解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操与救国主张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 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总结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 的失败原因,并从中认识这些阶级力量之所以不能肩负起争取民族独立、 实现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的原因和经验教训。理解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 命走向胜利的必然性。
近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近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1840年,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用强权和大地轰开了古老中国长期封锁的大门.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了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鄙夷外国、妄自尊大的大清王朝,揭开了中华民族屡遭西方列强侵略、侮辱、欺凌的悲惨史页,也唤起了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顽强探索,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担忧、思考和关注。
1.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代表人物是洪秀全。
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中国的农民阶级开展了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其中典型的就是太平天国起义。
他们用“天国梦想”发动了农民,但领导者没有很好的利用好这种民愤。
在取得一些胜利后,领导者贪图享乐,只有空口白话的《天朝田亩制度》,没有继续发动农民,停滞不前,没有坚持到底.究其原因是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由于缺乏先进的阶级力量和正确的理论指导,农民阶级无法承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反动统治的使命。
2.封建地主为主力的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有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打出“自强”、“求富”的旗号,发动“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海军,但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因为尽管地主阶级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近代化开启了道路,但本质上却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又由于外国阻挠,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力量分散等原因决定了洋务运动不可能承担起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也不可能真正使中国实现近代化。
3.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张骞。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性运动,维新派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但是由于维新派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其思想主张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这必然导致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事实上推行维新变法主张依靠的阶级基础也只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所以失败是必然的。
论述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精选】
论述近xian代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1)洋务运动(地主阶级)①鸦片战争中抵抗派中国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则徐;魏源在他编的《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②洋务派:代表人物:奕讠斤、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作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大,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①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想用“上帝”和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来拯救中国社会②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来挽救中国民族的危机,其结果只能是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
(3)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民族危机的加重。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自上而下地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机。
过程:公交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作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4)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背景:国际(《辛丑合约》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内1地主阶级主要是改良2农民阶级主要是起义3资产阶级主要是改革4无产阶级主要是革命“以俄为师”,探索的主流是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
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1.地主阶级抵抗派(改革派)背景和主张: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请试述清末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探索的失败分别说明了什么(含参考答案5篇)
请试述清末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探索的失败分别说明了什么(含参考答案5篇)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0分)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中国人民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的过程。
为了争取国家独立,实现民族复兴,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探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出路,掀起了生生不息、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
请试述清末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探索的失败分别说明了什么?参考答案1:清末对国家的三次探索分别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三次活动都失败说明只靠地主阶级进行的近代化不能取得成功,必须改变制度才行,由资产阶级领导。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兴起的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自救运动。
洋务派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阶级属性和运动性质决定了他们只能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
他们希望通过学习西方以“自强”,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双重的迫切需要以及自身阶级和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得向西方学习仅限于“师夷长技”的物质技术层面,不可能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
洋务运动的实践表明:只有求得国家独立,才能从容地建设近代化;洋务运动必须有制度和政权的有力保证才能成功。
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只有革命,只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争得国家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建设近代化。
戊戌维新运动作为中国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只是昙花一现,这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想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必须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清末新政的失败,从客观上来看,清政府的经济改革在取得较大成效的同时也制造出了大量的反对力量。
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带来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清政府的死敌——革命党实力的壮大;另一方面,清政府的各项改革措施都是需要钱的,财政困乏的清政府就将这笔花销加到了广大人民的身上,结果加剧了清政府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统治危机加剧。
近代中国人民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历程
近代中国人民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历程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历程包括对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思考和实践,涵盖了清朝末期到20世纪初的时段。
以下是一些关键时期和事件的简要概述:1. 晚清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百日维新:在清朝末期,面对列强的侵略和社会动荡,光绪皇帝实施了一系列变革措施,即“百日维新”。
这些变革试图改革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以强化国家实力。
-戊戌变法:维新运动受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最终导致1898年的戊戌变法失败。
这使得改革者对维新的努力受挫,但也催生了后来更为激进的思潮。
2.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标志着中国封建君主制的结束。
-思想启蒙:辛亥革命后,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现代化和民主制度,思想启蒙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重要一步。
3. 五四运动(1919年):-反对帝国主义:五四运动爆发于对巴黎和约的不满,标志着对帝国主义的反抗。
学生和知识分子开始探讨民主、科学、自由等现代思想。
-思想解放: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的运动,为后来的思想大潮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4. 思想大潮与文化运动(1920年代):-马克思主义的传入: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成为一股重要的思想力量,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
-文化变革:文化运动对封建文化进行批判,提倡科学、民主、现代文明,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和文化变革的重要时期。
这些时期和事件构成了中国近代人民对国家出路进行探索的历程,也奠定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到现代化的转型,思想观念逐渐更新,为后来的政治运动和社会改革打下了基础。
论中华民族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社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
但无论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努力,都先后以失败告终。
历史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武装下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
一.封建统治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慈禧太后被迫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改新诏令,,推行教育改革和军事改革,随后又开始了法律改革。
清知府的立宪运动当然不可能是出于主动的政治抉择,而是国内外各种压力的结果。
它本想实现王朝的自我挽救,结果反而一定意义上加速它的灭亡,推行教育改革本想造就拥戴大清朝的人,结果培养出了新型知识分子,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在各省扩编新军,给了革命党人以发展革命势力的机会;奖励实业,原想摆脱财政危机,却导致资产阶级利益与专制制度的利益冲突越来越大;官职改革和一系列法律文件的制定,冲击了封建政治统治,使之受到“立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现代观念的挑战。
历史走向了清政府预想的反面。
二.农民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1.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起义动摇了清皇朝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力的打击了西方侵略者,充分显示出农民阶级的革命性,并把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较完整的表达出来。
《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同时,太平天国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2.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打出“扶清灭洋”口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为后来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但它们最终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都失败了。
2.启示农民阶级不是新式生产力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自身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他们从事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具有难以避免的弱点。
天平天国政权建立后,迅速走上封建化的道路,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也缺乏理性的认识;义和团在组织上是分散的,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没有用也不可能用科学的思想武器分析和认识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其清朝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其浓厚的迷信色彩也表现了义和团的落后,正是由于没有新的经济基础的小生产的局限,没能解决民族独立的问题。
对国家出路进行探索的历史价值与启示
对国家出路进行探索的历史价值与启示国家出路,是每一个国家都必须面对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而历史作为一面镜子,不仅可以让我们看到过去的教训和成就,更可以在其中汲取到宝贵的启示和经验。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历史的角度深入探讨对国家出路进行探索的历史价值与启示。
1. 历史价值:国家兴衰的教训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国家曾经历过兴盛和衰落的历程。
其中,一些国家由于没有正确地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衰颓和沦丧。
古希腊和古罗马这两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古代文明,在没有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后,相继陨落。
这一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国家出路的探索必须立足于国情和实际,避免盲目模仿和生搬硬套。
2. 历史价值:文明发展的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各个文明都曾在国家出路的探索上留下了宝贵的智慧和经验。
我国的夏商周时期,通过建立封建制度,实行礼乐教化,创制文字等一系列举措,为我国传统社会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
而在印度,古代的古杰拉特王国则是通过海洋贸易和文化交流,实现了繁荣和发展。
这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借鉴先辈的智慧,才能找到适合国家发展的道路。
3. 历史启示:坚持自主创新在国家出路的探索中,创新是至关重要的。
历史上的成功经验显示,只有不断进行自主创新,才能推动国家不断前进。
古代我国的科举制度就为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对我国的科技和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伽利略通过自主观察和实验,提出了日心说的观点,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这些历史启示告诉我们,在国家出路的探索中,必须坚持自主创新,不断追求卓越和进步。
4. 历史启示:坚持开放包容另外,历史也告诉我们,国家出路的探索中,开放包容是非常重要的。
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的文明通过贸易和文化交流相互影响,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古代我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而西方的天文学、数学等科学知识也传入了我国。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一、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1)爆发背景:①战争赔款加重赋税和征收科派、浮收勒扣、横征暴敛,②自然经济解体,鸦片贸易泛滥,农民负担加重,③群众起义、斗争此起彼伏(2)金田起义:洪秀全,拜上帝教(3)政权建立:占领南京,定都天京(4)北伐、西征、天京城外破围战(5)败亡:天京事变(分水岭)(6)性质: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正义战争。
(7)历史意义:(9)局限性:①宗教发动、非科学思想理论,②未能正确对待儒学,③未能理性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10)结论: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自身不能担负其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2、《天朝田亩制度》(1)太平天国纲领性文件,实际上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2)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原则(3)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具有进步意义(4)没有超出农民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质,最终未付诸实施二、洋务运动的兴衰1、洋务事业的兴办(1)洋务派:主张引进、仿造西方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业务(2)目的:镇压农民起义、加强海防及边防、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3)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冯桂芬,《校邠庐抗议》)(4)洋务事业举例三、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1、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1)背景:①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在中国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②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③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2)宣传维新的活动:(3)重点:争取光绪皇帝及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3、百日维新(1)变法开始:颁布“明定国是”谕旨(2)变法内容:(3)变法定位: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各个阶级对国家出路路的探索农⺠民阶级代表⼈人物:洪秀全事件: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金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成果:【1】《天朝⽥田亩制度》——农⺠民提出的,以解决⼟土地问题为核⼼心的社会改⾰革⽅方案(纲领性⽂文件);从根本上否定了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2】《资政新篇》——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发展⽅方案评价:太平军进⾏行行的是正义的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是旧式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分⽔水岭:天京事变失败原因:【根本】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其他】没有正确的理理论指导;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略者缺乏理理性的认识;未能正确对待儒学教训:农⺠民阶级不不能为中国找到出路路地主阶级洋务派(守旧派)事件:洋务运动产⽣生: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目的:镇压农⺠民起义(主要);巩固封建集团的统治代表⼈人物: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中国的封建制度为主体,⻄西⽅方的科学技术为辅助⽬目标:早期——⾃自强;后期——求富成果:(1)军⽤用企业: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金金陵机器器局,天津机器器局,湖北北枪炮⼚厂(2)⺠民⽤用企业:(官督商办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上海海机器器织布局(3)新式海海陆军(4)留留学⽣生,新式学堂(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军事学堂)结束标志:甲午战争失败失败原因:洋务派⾃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根本】;⾃自身的腐朽性;对国外的依赖性;启示:地主阶级不不能为新中国找到出路路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事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活动/成果:向皇帝上书——“公⻋车上书”;著书⽴立说——《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康有为);介绍国外变法经验教训;办学会;设学堂;办报纸论战: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要不不要变法,要不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行君主⽴立宪制;要不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兴和⻄西学论战的实质: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第⼀一次交锋【经济】: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军事】:剪裁旧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文化教育】:创设京师⼤大学堂,提倡⻄西学,废⼋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评价: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爱国救亡运动,思想启蒙运动结果:“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只保留留了了京师⼤大学堂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的⾃自身局限性(不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走的不不是群众路路线)【根本】;强⼤大守旧势⼒力力的反对启示:资产阶级不不能为中国找到出路路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事件:⾟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人物:孙中⼭山活动:【1】兴中会(第⼀一个⾰革命团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联合政府【】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3】中国同盟会(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民报》【4】三⺠民主义(同盟会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不不反帝,反封不不彻底—⺠民权主义(政治⾰革命):创⽴立⺠民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平均地权——核定全国地价,不不分地【5】⾰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民报》《新⺠民丛报》)——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焦点);要不不要推翻帝制,实⾏行行共和;要不不要进⾏行行社会⾰革命【6】建⽴立了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方式:武装⾰革命失败:护法运动失败(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的⾃自身局限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不能充分发挥和依靠群众)评价: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启示: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探索国家出路与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教案
探索国家出路与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教案一、引言当今世界,国家和民族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危机。
经济全球化、资源枯竭、环境破坏、文化冲突等问题威胁着各国的发展和人民的生存,甚至有些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之中。
如何找到国家的出路,挽救民族危亡,成为了当前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
本文将就此话题展开讨论,探索国家出路与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
二、国家出路的探索1.经济建设:国家要想找到出路,首先要建设健全的经济体系。
发展生产力,增加国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是国家的根本任务。
有钱了才有办法应对各种挑战和危机。
同时,国家要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和贸易往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
通过开放合作,共同促进全球经济发展。
2.政治和法治建设:国家出路也需要政治和法治的保障。
建设政治体制,培养政治民主,推行依法治国,保障人民权益,是国家寻找出路的重要条件。
政治稳定和法治保障,能够有效防止国家内部的分裂和混乱,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保障。
3.文化建设:国家出路还需要文化的支撑。
保护传统文化,推广民族精神,促进文化创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
文化是国家的灵魂,只有有着强大文化支撑的国家才能立于世界的潮流之上。
4.生态建设:国家出路还需要生态的保护。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石。
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牺牲生态环境,否则国家的未来将会受到重大威胁。
5.军事建设:国家出路需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保卫国土,维护国家安全。
只有在国家安全得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下,国家的发展才能够稳定进行。
6.协调发展:国家出路需要在各个方面进行协调发展。
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国家走向成功的必然选择。
三、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1.民族团结:挽救民族危亡需要全民族的团结一心。
各个民族之间要加强沟通和交流,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2.尊重差异:挽救民族危亡也需要尊重不同民族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太平天国运动:
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掠夺和清政府的黑暗统治和沉重的剥削,中国国内的阶级矛盾激化,在1851年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规模宏大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代表人物: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
基本思想:《天朝田亩制度》它以解决土地问题为核心,比较全面的提出了农民革命的纲领和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目的是要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主要活动:1、创立拜上帝教,洪秀全收到基督教的影响,提出要创造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创立了"拜上帝教"的教义,洪秀全把清朝皇帝及官吏地主等反动统治者称作阎罗妖,号召人民"共击灭之",即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起来推翻清朝反动统治。
2、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领各处前来金田村的信徒正式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洪秀全自称天王,封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为东、西、南、北、翼王,组成太平天国的领导集团。
3、北伐与西征,为了彻底推翻清朝统治,定都天京后,当年5月,太平军开始了北伐和西征。
到1855年5月最后北伐失败。
北伐虽然失败了,但却是太平天国史上英勇悲壮的一页。
1853年6月,胡以晃、赖汉英率军西征。
西征军进展顺利,很快进入江西和安徽,并于1854年3月在洞庭湖畔大败湘军,年底再次攻克武汉,稳定了上游局面。
洋务运动:
两次鸦片战争的严重失败,各地农民起义尤其是太平天国以及捻军等的沉重打击,清政府统治处于前所未有的危机, 他们主张在承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力保和局的前提下,换取列强的支持,与列强合作,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以求自强。
洋务运动登上中国历史舞台。
代表人物:王奕訢、桂良、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基本思想: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领班军机大臣恭亲王奕訢、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在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后期的张之洞等有实力的督抚。
他们的宗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是"自强"和"求富"。
主要活动:1、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从60年代初开始,洋务派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积极兴办洋务,先后建立起一批军工企业。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设福州船政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船舶修造厂。
1866年,奕訢奏准在天津设局
制造各种军火,1867年,满洲贵族、北洋大臣崇厚负责策划并设立天津机器局。
这是清政府在北洋设立的第一个兵工厂。
湖北枪炮厂,由后起洋务派官员张之洞创建。
除了上述比较著名的局厂外,洋务派官员们还在山东、湖南、四川、广东、吉林、山西、浙江、云南、台湾等地建立了机器局,但规模都比较小,成效不大。
2、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到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进一步认识到"必先富而后强"。
到90 年代,洋务派共兴办民用企业20多个。
这些民用企业的重点是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和航运、铁路、电讯等事业。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是由军事工业转向民用企业、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也是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
1878年,李鸿章正式创办开平矿务局。
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建天津电报总局。
另外李鸿章还创办了上海机器织布局,张之洞创办了湖北织布局等。
3、从19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洋务派先后建立起北洋、南洋和福建海军,并于1885年成立了海军衙门。
这对于保卫中国的海疆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朝廷的腐败,这些海军舰队在日后的战争中大都全军覆没了。
戊戌维新运动:
19世纪70年代之后,早期的维新思想家们谴责洋务派对近代工商业的垄断和控制,反对清政府对民族资本的压制,他们认为,西方富强的根本在于其政治制度。
这种思想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代表了时代的方向。
维新运动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代表人物: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康广仁、杨深秀、刘光第、杨锐、林旭等
基本思想: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逐步形成为变法维新的思潮。
主要活动:1、公车上书1895年4月,康有为在京参加会试期间,传来了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
在京应试的举人们群情激奋,积极活动,上书请愿,掀起了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的巨大声浪。
康有为、梁启超发现"士气可用",决定联合在京的所有举人,进行一次更大规模的上书,为变法制造声势。
于是,他连夜起草了一封长达14 000多字的上皇帝书,痛陈签订《马关条约》将造成的严重后果,提出了"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
各省举人1 300多人在这封万言书上签名,向都察院呈递,要求上达给光绪帝。
2、百日维新 光绪皇帝决定利用不断高涨的维新运动来推行新政,于6月11日颁布了"明定国是" 的诏书,宣布变法。
6月16日,光绪皇帝第一次召见康有为,商讨和确定变法的步骤和措施。
光绪皇帝接受了他的意见,陆续授予维新派官职。
康有为被授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特许专折奏事的权利。
此后,康有为连续向光绪皇帝上奏折,递条陈,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建议,大部分都被光绪皇帝所采纳,并以上谕形式发布全国,成为新政诏令。
光绪皇帝在百日维新期间发布的新政诏令有110多道,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维新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辛亥革命: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代表人物:孙中山、黄兴、林觉民、章炳麟、宋教仁等
基本思想: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推翻满清王朝,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即孙所说的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即孙所说的政治革命。
民权主义在三民主义体系中占核心地位。
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其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
民生主义是要用"平均地权"的办法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分化与对立,达到社会革命目的,并解决国计民生问题。
主要活动:1、早期武装起义的发动同盟会成立后,把武装斗争放在首要地位,发动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
1906年春,同盟会派刘道一、蔡绍南、龚春台等回湖南,与浏阳、醴陵和江西萍乡的哥老会取得联系,于12月4日发动了萍乡、浏阳、醴陵大起义。
主要有1907年5月的广东潮州黄冈起义,6月的惠州七女湖起义,9月的钦州、防城起义,12月的广西镇南关起义,1908年3月的广东钦州、廉州和广西上思起义,4、5月间的云南河口起义,以及1910年2月的广州新军起义。
2、黄花岗起义1910年11月,孙中山在马来亚槟榔屿与黄兴、胡汉民等人举行秘密会议,决定在广州继续发动武装起义,与清政府决一死战,为此从各个方面做了充分准备。
1911年4月27日,起义在广州爆发。
黄兴亲自指挥并参加战斗,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
但力量还是不足,起义仍然失败,许多革命志士壮烈牺牲。
广州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收殓烈士遗骸七十二具,葬于广州郊外的红花岗,并将红花岗改名黄花岗。
3、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熊秉坤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各处闻声响应,11日晨,革命军攻下督署,当天攻占武昌全城。
到12日凌晨,革命军先后占领汉阳、汉口,武汉三镇完全光复。
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军政府即
于10月11日在武昌宣告成立。
武昌起义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响应,首先是陕西和湖南两省。
此后,江西、山西、云南、上海、浙江、江苏、贵州、安徽、广西、福建、广东的新军相继起义和独立,纷纷成立军政府。
与此同时,各省的群众也纷纷加入革命。
江苏、广东的农村也爆发了暴动,内蒙、新疆等地少数民族也爆发了武装起义。
各省独立和全国的群众斗争,对清朝廷的腐朽统治形成强大冲击,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