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曾国藩写挽联的故事

合集下载

回肠·柔肠·心肠——曾国藩挽联赏读

回肠·柔肠·心肠——曾国藩挽联赏读

水仍然等不到佳儿归来。 待 一 朝归来, 慈母 臣』 , 孝子 盛名之下必须接受 , 必须臣服 含意韵,不单
负米 指竭力侍奉父母 。 但是, 慈母望穿秋 我不忍让你为我疗伤, 但这也是在 忠 一 柳絮因 ~ 负米走大湖南北』 .都是因为深爱对方 。 守 的 。 人的文才 。
一 、 荡气 回 肠
挽梅钟 澍
长江 之汇 一 百战 ~ 坚守一 孤 城 给人 的感 觉 就是 天下上游 胡林翼抚湖北也只是 一 个省 地 ,
武昌本也 只是长江之中游, 但曾氏用
感 激 悲歌 百万家 。 陶 母是 女中 人杰 ,痛 仙 驭, 水辞 江汉 ,
一 曾文正 终军 虽遇
邓禹 少 从
纵横 扫荡 三千 里;
再如 挽易
武 昌居 天下 上游 ,看郎 君 新整 乾坤 , 概 一 阔大恳
挽胡文忠公林翼太夫人 :
得尤为雄浑
前人楹联, 大抵以风流倜傥潇洒出尘 联的 龙跳虎掷之观~ 的荡气回肠 。 断、 别有心肠~ 概括 , 下面试加分析 。
横 扫荡 ~ 、 还
掷之观。 在这里, 我们可以体会到曾氏挽 奔腾的战马迎 人联语特沉雄, 虽小小题目, 咸成龙跳虎 ~ 感激悲 歌
挽陈岱云太守夫人: 为理抒写的感情也很能打动人。
不舍 , 深深地刺痛了一 归真 人, 也深深地刺 一 柳絮E 0 在 柳
的期待 、那 一 份对整个家的无尽的依恋与 后嗣 们对 很重的理学气息。 当然曾氏用对联倡理时, 眼神 , 那一 份对堂上的牵挂 、 那一 份对膝下 语义, 它象征 曾氏 一 生倡导理学,在他的挽联中有 似诉无言。 一 此时无声胜有声 缓缓合上的 尽折, 半留相
衰。
一 柳 人们会 成 一 个固定 雪 的麻 衣 ,

关于曾国藩的几则小故事

关于曾国藩的几则小故事

关于曾国藩的几则小故事对于曾国藩你了解多少呢?下面是曾国藩的几则小故事。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曾国藩的故事来了解一下曾国藩吧!曾国藩给生人写挽联晚清重臣曾国藩死后,与他绝交的左宗棠为他写了副挽联:"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其实曾国藩也非常爱好写对联,其中更是喜欢为人盖棺定论——写挽联。

他在世的时候就写了很多的挽联,无论是达官贵人、贩夫走卒还是青楼歌妓,一概挽之。

可平时闲来无事,手痒心动跃跃欲试的时候到哪里找那么多死人来写呢?他冥思苦想,终于有了对策——挑拣熟悉的亲朋好友,结合他们的生活为活人写挽联!在一个封建迷信社会里,对那些不幸被他"挽"了的人们来讲,这可是天大的忌讳。

曾国藩身为一朝重臣自然知道其中利害,所以向来藏得严严实实,没有被发觉过。

但是,常在河边走,焉能不湿鞋?这年新春,他的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汤鹏到他的寓所给他拜年,寒暄之后,让到书房两人就聊起天来,聊着聊着汤鹏突然看到曾国藩的书桌上有着几张纸,墨迹未干,以为是新作的诗文,便要拿来看看。

曾国藩死死护住,怎么也不给看。

汤鹏一把抢过来,只见包括他本人在内不下十几位曾氏好友,一一被曾国藩"敬挽"了一番。

新正吉日,吉祥话没开场,竟先看见这么一篇晦气冲天的"悼词",汤鹏不禁勃然大怒拂衣而去,回家之后立即宣布与曾国藩断绝往来。

曾国藩赊礼曾国藩主张节俭,曾经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告示说,凡以后我有事诸位不要送礼,诸位有事我也没钱可送。

有个同僚看他不惯,在他生日的时候,故意羞辱他,只送去五分银子,在封皮上写着:"送贺礼白银一钱,现银五分,赊欠五分。

"后来这个朋友嫁女儿,曾国藩也过府送礼。

同僚一检查,他竟送了个空信封来,封皮上也写了一句话:"送贺礼白银一钱,讨还你欠我的五分,再赊五分。

"曾国藩读书曾国藩小时读书十分辛苦,为了把文章背下来他常常熬夜。

挽联中的近现代史

挽联中的近现代史

挽联中的近现代史作者:暂无来源:《廉政瞭望》 2014年第10期文_闫恩虎对联之始,盖肇于五代之桃符。

但挽联起于何时,却没有统一的答案。

通常认为,挽联大约起源于北宋。

而挽联盛行则在明清时期,尤以清乾嘉年间到民初为最盛。

有时是组织给出的终评中国人有“盖棺定论”之说,但“定论”历来都未必是“公论”。

一者有“为逝者讳”说;二者或惧于其余威。

因此,不少悼词常常是溢美之语。

明清以后的文人们用自己撰写的挽联悼丧,算是对逝者的一种民间个性化的人生评议。

挽联既寄托哀思,又可从不同角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抒发情感,评事论人。

挽联之妙,在于以韵对的形式十分严谨而自然地将伤情和评价表达出来,集艺术与哲理为一体,融感性和理性于一炉。

当年曾国藩去世,同治皇帝御制挽联两幅:“本一代完人,先定东南,次平西北;为六旬元老,名扬中外,忠冠古今”。

“功在国,德在民,名在天下;出为将,入为相,殁为神明”。

当时同治皇帝也就是十几岁的孩子,不应有此学养气派,大抵是老臣代笔,形式而已。

有些老同志去世时,子女们总想听一下组织给他的终评,甚至有的为了悼词中的几个字吵得天翻地覆的。

其实,世间事哪有众口一词的。

孙中山在北京去世,举国哀恸,各界人士所送挽联就近三千幅。

但据传与之算是同道同志的章太炎却送去一幅刻薄的挽联:“孙郎使天下三分,当魏德初萌,江表岂让忘袭许?南国是吾家旧物,怨灵修浩荡,武关无故入盟秦!”(此联于中山先生倒无贬词,据传当时治丧委员会未敢悬挂,但许多人传诵,被认为是当时挽孙诸联之冠)民国初立,南京追悼阵亡将士,章太炎制挽联曰:“群盗鼠窃狗偷,死者当不瞑目;此地龙蟠虎踞,古人毕竟虚言”。

让革命党人十分愤慨,胡汉民等耿耿不忘!相比章太炎,倒是陈炯明的挽孙中山虽有怨气,但尚还不敢触及公论,“惟英雄能活人杀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与故交曾一战再战,公仇私谊,全凭一寸赤心知。

”曾国藩爱给活人写挽联曾国藩与左宗棠是晚清的“中兴名臣”,又同是湖南人。

曾国藩去世收到了众多挽联,当打开左宗棠送来的,很多人大失所望

曾国藩去世收到了众多挽联,当打开左宗棠送来的,很多人大失所望

曾国藩去世收到了众多挽联,当打开左宗棠送来的,很多人大失所望同治十一年二月四日午后,行动迟缓的曾国藩在自己儿子曾纪泽的陪同下散步,当步行到总督官署花园一半时,曾国藩突然双腿发麻,摔倒在地,曾纪泽慌乱将父亲扶起,掺入内室。

但为时已晚,晚上八点左右,曾国藩端坐而逝。

待曾纪泽将父亲的灵堂准备好后,皇帝追封赐谥的诏令也随即下来了。

左宗棠闻谥号后,直来直去的本性瞬间就让他对谥的等级不悦,他慢悠悠的说道:“什么,他曾国藩都谥为‘文正’了,我们将来岂不要谥为‘武邪’吗?”满满的傲慢与轻视,众人闻后也皆是默不作声,毕竟能对曾国藩评头论足的人已经不多了。

在曾国藩的灵堂上,陆陆续续收到了很多亲朋好友送来的挽联,这些挽联的赠送者无论身份高低,或是官僚与否,凡寄送过来,没什么诋毁之意的则都会悬挂在灵堂之上。

据说曾国藩生前就爱好为他人作挽联,很多生前的朋友还没死,他就早早的把对他的挽联给写了,更是被发现后,与好朋友汤鹏自此断交。

后来跟江忠源(其人待朋友甚是厚道,有朋友死了,其必定亲自或派人将其尸骨送回家乡)被人笑称:“江忠源包送灵柩,曾国藩包作挽联。

”如今,轮到他人为曾国藩作挽联了,细看,所寄送过来的挽联倒也都好,曾家的人也颇是满意,只是看着一堆围着看热闹的人私底下议论,曾家的人猛然明白了他们的目的,原来,他们都是在等左宗棠的挽联。

过了些许,左宗棠派人将挽联送过来了,曾纪泽显得有些慌张,他慌忙接过对联打开了,只见上面赫然的写着:“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曾纪泽紧绷的脸瞬间舒展开来了,他挥了挥手,叫人将其挂了起来。

众人一瞧,议论声开始高低迭起,很多人更是大失所望。

这对冤家,在朝廷里不和早就是官场、乡里公开的谈资。

如今,曾国藩死了,而左宗棠的对联只是实事求是的讲出了自己与他的官场相处。

这让围观看热闹的人不免有些失望,当众人细看落款时,更是听到了“啧”的一了声:要知道在左宗棠与曾国藩的书信往来中,左宗棠都是自曙“愚弟”,也曾信上说‘依例应‘晚’,惟念我生只后公一年,似未为‘晚’,请仍从弟呼为是。

曾国藩的“忘年交”王闿运,为何挽联对曾的一生作出全面否定?

曾国藩的“忘年交”王闿运,为何挽联对曾的一生作出全面否定?

曾国藩的“忘年交”王闿运,为何挽联对曾的一生作出全面否定?王闿运何许人也?今天的读者大都有点陌生。

王闿运祖籍湘潭云湖桥,出生地在今长沙天心区化龙池,出生日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公历到了1833年元月。

生逢晚清人才井喷时期,王闿运孤踪特立,翩然飘引。

他行走江湖六十余年,凭薄薄两片嘴唇,兴趣所至,骂遍天下。

大清王朝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地方督抚,被骂者难以数计,大多数挨骂者唯唯诺诺,忍气吞声,身心俱伤还得赔笑脸。

可谓是清末的一朵“奇葩”。

•与曾国藩为“忘年交”,挽联却对曾国藩一生作出全面否定王闿运与曾国藩最早打交道,始于1853年(咸丰三年)湘勇创立之时。

王闿运其年二十岁,他的初衷,本想加盟湘勇营,做曾国藩幕僚,建功立业。

但王母不予同意,只得作罢。

此后,王以曾国藩“忘年交”身份,往来穿梭军营。

王闿运1854年靖港战役前夕,王闿运建议曾国藩攻打湘潭。

实践证明他说对了,曾国藩开始对他有所好感。

两人第三次交往,在1858年曾国藩再次出山之时。

这次见面到底说了什么?双方记载均为“不详”。

当事人如此讳莫如深,很可能如野史猜测,劝曾国藩军阀割据,联合太平军推翻朝廷。

1861年,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前夜,王闿运再入湘勇前敌总指挥部,密室规劝曾国藩自立称帝。

曾国藩不置一词,但手点茶水书“狂妄”。

王闿运负气拂袖而去,从此对曾国藩积下怨气。

1872年3月,曾国藩去世,门生故吏前来吊丧者众,摆了一千多桌酒席,挽联堆放如白莲盖山。

王闿运赠联别出心裁:平生以霍子孟、张叔大自期,异代不同功,勘定仅传方面略;经学在纪河间、阮仪征之上,致身何太早,龙蛇遗憾礼堂书。

霍子孟即霍光,汉朝宰相;张叔大即张居正,明朝宰相。

上联指曾国藩志大才疏,军功只局限在南京地区。

纪河间即纪晓岚,乾隆朝才子;阮仪征即阮元,乾嘉道三朝思想家。

下联指摘曾国藩耽身军务,传世之作根本没有。

挽联对曾国藩一生作出如此全面否定,以致曾纪泽不敢公开挂出来。

曾国藩日记

曾国藩日记

曾国藩日记(1)这个老师不靠谱道光十九年正月初一日:夜写散馆卷一开半。

家居。

季洪弟受风寒。

夜写散馆卷一开半。

这是我们能够找到的曾国藩的最早一篇日记。

文字内容让人皱眉,说不忍卒读,也不为过。

但是这篇日记,意义重大,它标志着曾国藩人生思考的开始。

事实上,这篇日记,是曾国藩迎来了他人生首次重大挫折时的盲目拼争。

这种拼争完全是机械性的,却让他抓住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根救命稻草,从此他的命运彻底改观。

时在1839年,曾国藩29岁。

在此之前,出身于农耕之家的曾国藩,连续两次科举落榜,咬牙拼命又考了第三次,终于时来运转,于道光十八年获得了人生首度辉煌,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

虽然名次稍微有那么一点点靠后,但相比之下,他父亲曾麟书连考了17次,都没有考出个名堂来,曾国藩此次堪称光宗耀祖了。

后面还有更开心的,曾国藩为了翰林院庶吉士,从此可以在京师深造,深造三年后,再考一轮,成绩差的可以去做个七品县令,成绩好的可以留在翰林院。

无论成绩好坏,曾家都将不再是泥腿子,而正式跻身于官宦之家。

这是让曾国藩高兴的事。

然而麻烦事来了。

曾国藩科考那一年,主考官是穆彰阿,所以曾国藩就顺理成章地成了穆彰阿的门下弟子。

当时曾国藩的名字叫曾涤生,但穆老师为了占有这个弟子,把曾涤生的名字改过,起名叫曾国藩。

这个名字改得倒是蛮好。

问题是,穆彰阿这个老师有问题。

穆彰阿是清时最有名的佞臣,“佞臣”这个词,比奸臣还要难听三分。

奸臣奸臣,心眼总是少不了的,而佞臣却只是一味地阿谀奉承,嫉贤妒能。

最为穆彰阿嫉恨的人,就是最先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林则徐,道光十九年时,正是林则徐虎门销烟,赢得了世界性的称誉,而结局却是林则徐被贬窜新疆伊犁。

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佞臣穆彰阿,在其中起到了坏作用。

曾国藩偏偏摊上这么个老师,可想他的运气有多么糟糕。

事实上,曾国藩一辈子都因为这个有名无实的老师,而横遭连累。

一些稗史讲述说,曾有一次,皇上召见曾国藩,于是曾国藩先行到穆老师家歇息,次日入宫,却被带到了一个很奇怪的地方,墙壁上悬挂着字幅,皇上却迟迟不见。

挽联里的曾国藩

挽联里的曾国藩

挽联里的曾国藩释之按:有些年,我招聘文案常会提一个问题:希望用一句话,来写出你的墓志铭。

答案往往千奇百怪,大多数应聘者其实并不曾想过这个问题,他们还年轻,但不乏有趣。

之所以选择挽联,是因为在寥寥数语中要概括出逝者生平和与自己的关系不易,挽联更是逝者的传记浓缩,有很深的历史味道在,我认为原汁原味的历史在此。

这一组关于挽联和挽联里鲜活逝者的文字,大多写于2005年我的天涯博客,角度还算有一愚之得,便调整重来,让它们再见见光。

在武侠评论之外,这算是新开辟的一个阵地了。

挽联里的曾国藩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左宗棠挽曾国藩是名宰相,是真将军,当代郭汾阳,到此顿惊梁木坏;为天下悲,为后学惜,伤心宋公序,从今谁颂落花诗。

——俞樾挽曾国藩在近代史上,一直存在两个曾国藩,那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论述:一种说他是残害人民的刽子手,1943年范文澜写成的《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可为明证;一种则是博学长者、硕学通儒、杰出政治家……儒家所谓“圣之时者”也,说的不正是曾国藩?前些年,唐浩明让老曾着实火了一把,一时间大街小巷争读《曾国藩》,仿佛不读就没法活。

他是中兴名臣?还是洋务班头?他是文章大家?还是屠夫刽子手?抑或是修齐平治的儒家完人?若把政治因素考虑进去,则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臧否人物就是掌控话语权的标志,幸好咱既不著书也非立传,信笔游纲,岂不快哉?或有人说,论乱世他不如李鸿章,论勋名他不及袁世凯……咱说他开中国一代风气之先,与那位所谓的“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文忠公比,他对后世的影响可大得太多了。

作为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完美代表,老曾的学问见识比老林高自不待言,文治武功比老林强也不用多说。

看官或许要问,写老曾为啥抓着老林不放?老张自有分较,请君接着看。

在虎门屹立着一尊威武的林则徐塑像,这位被誉为民族英雄的晚清重臣,其实是中国传统社会最常见的“技术官僚”(technocrat)。

他也是影响后世的人物——晚清清流派的祖师,所谓清流也者,不过是一群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妄人。

王闿运是谁 他为什么一生都得不到重用

王闿运是谁 他为什么一生都得不到重用

王闿运是谁他为什么一生都得不到重用本文导读:说说曾国藩为什么不为王闿运的说词所动,甚至还刻意疏远他。

晚清湖南首屈一指的人物多是借助湘军起家的大佬们,如曾国藩兄弟、胡林翼、左宗棠、刘长佑叔侄等人。

但有一人,与湘军基本没有瓜葛,却凭一身学问宦游公卿,名动天下。

他精通的帝王之学没找到合适的实验者,最终由继承其衣钵的得意弟子杨度达成心愿,后者把这套学问用在了袁世凯身上,却又让老袁在人们的唾骂声中死去。

没错,这个人就是王闿运。

王闿运,字壬秋,号湘绮,湖南湘潭人,晚清著名经学家和文学家,世人多称他为湘绮先生。

王闿运王闿运成名较早,二十五岁时参加湖南乡试高中第五名,但两年后入京会试落榜,此后又过两年,即公元1859年时,遇到咸丰皇帝的心腹、后来的权臣肃顺在延揽人才,于是王闿运入了肃顺幕府。

王闿运并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人,他非常注重经世致用且心怀“帝王之学”。

因此当肃顺与王闿运一席长谈之后,立即为王的学识倾倒,引为心腹谋士,此后肃顺筹划国事、任免官员,王闿运多参与其中,而且表现出色。

根据清人笔记记载,肃顺曾在咸丰面前推荐过王闿运。

当时肃顺拿着王闿运起草的文件拜见咸丰,咸丰看完文件非常欣赏,于是问文件是何人书写。

肃顺说是湖南举人王闿运。

咸丰问肃顺为什么不推荐这样的人才当官。

肃顺说此人非衣貂不肯仕。

当时只有翰林才能穿貂皮大衣,意为王闿运当官起步要求比较高,至少是翰林那样清贵级别。

但咸丰皇帝点头说此人可以衣貂。

结果王闿运很看重自己的名誉,认为自己只能通过科举考试得官,如果依靠肃顺得官,外人未免看轻。

肃顺亦是满人中少有的精英,也非常注重与汉人的合作,但如果没有王闿运在旁推波助澜,后来的湘军不会做大,左宗棠被官文参劾一案也不会以左宗棠无罪告终。

至于王闿运与曾国藩的过往,世人皆知道他曾建议曾国藩代清自立,但这只是坊间传闻,当事人没有留下任何相关的片言只语。

两人确实有过几次短暂的会晤,王闿运皆是以过客身份,但曾国藩的重要幕僚薛福成晚年作书回忆曾氏幕僚时,却也把王闿运列入其中。

从悼挽曾国藩的对联说起

从悼挽曾国藩的对联说起

从悼挽曾国藩的对联说起中国传统社会的人一向颇为重视丧葬。

凭吊死者慰问生者,也当然是中国人社会交际的重要活动。

基督教社会的葬礼上,宗教仪式被最为看重,与之相比,中国人的葬礼上,最被看重的倒是俗世间亲友的拜祭是否隆重和真诚。

其中,挽联则是中华民族吊死问生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古代士人家庭若“当大事”,子孙特别在乎亲友的挽联。

有名望的人所送的挽联,往往一字之褒,荣于华衮。

而那些名挽联,则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哪怕死者墓木成拱,世道变幻如云。

写挽联,需要写作者有较好的文字功底,能掌握对仗、声韵等汉字的基本知识。

但这远远不够,写出好的挽联,需要才华,更需要对人情世故的了解。

能够恭维死者恰当而不过分,表达情感真诚而不越位,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

清季名臣曾国藩是挽联高手,他在生前特别爱给人做挽联。

28岁时他中进士,点翰林,一直在京师做官直到42岁回家奔母丧,逢太平军起事开始书生将兵。

做京官除公务外,有大量时间用来读书、交友、写作。

曾国藩在京官生涯里写了无数的挽联,故京师湖南同乡有“代送灵柩江岷樵(江忠源字岷樵),包写挽联曾涤生(曾字涤生)”。

因为,并没有那么多同僚、亲友相继死去,为曾大人提供足够的创作素材。

于是曾大人一个人在家里替那些还活着的朋友写挽联练手。

某年新春,曾的好友、同乡(生于益阳祖籍徽州,长曾国藩10岁)、诗人汤鹏到曾府串门,径自进曾的书房,汤看见砚台下压着几张纸,以为是曾国藩新作诗文,想要拿来看看,可曾国藩就是不给看。

大为好奇的汤鹏一把抢将过来,一看,原来是包括他本人在内的十几位曾氏好友,被曾国藩写下了挽联。

由此,汤鹏与曾国藩断交。

可吊诡的是,就在道光二十六年,身体很壮实的汤鹏和人打赌,喝大黄而死,年仅44岁。

曾国藩送挽联曰:“著书成二十万言,才未尽也;得谤遍九州四海,名亦随之。

”他会不会后悔昔日生挽老友而成谶呢?同治十一年三月,62岁的曾国藩殁于两江总督任上。

这下轮到诸位亲友写挽联吊唁这位挽联大家了。

祭往挽联中的现代名人

祭往挽联中的现代名人

祭往挽联中的现代名人挽联是我从未涉猎过的题材,读此书之前,也从未想到,小小的挽联竟然可以如此高度精炼的概括一个人的一生。

挽联文化或者不是一种广义的文化,但是本书囊括四十位近代名人的挽联,读毕仿佛看了一本浓缩的纪传体民国史。

这些挽联用词精炼简洁,并且最大特点是用典极多,如无注释,恐怕得脑子里全是书的老夫子才能看得懂,故不得不佩服民国时期的学风鼎盛。

这里挑一些精彩的挽联: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yan4,审判定罪)之则为元凶。

——章太炎可以看出,当时对曾国藩的评价是毁誉参半的。

不像如今,半圣之誉名满天下。

曾国藩与左宗棠交恶时曾有一联互讽,颇为有趣:季子敢言高,仕未在朝,隐未在山,与吾意见偏相左。

藩臣多误国,进不能攻,退不能守,问他经济有何曾。

上联嵌左宗棠的姓与他的字季高,下联嵌曾国藩。

曾国藩弟弟曾国璜挽其兄:无忝所生,病如考,殁如妣,厥德有常,更如王父,孝友式家庭,千里奔临空自泣;以古为鉴,文似欧,诗似杜,鞠躬尽瘁,殆似武乡,功名在天壤,九原可作耐人思。

上联见手足之情,下联将其比作欧阳修、杜甫、诸葛亮。

左宗棠:左宗棠15岁有一联自勉,十分狂傲: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

死后,李鸿章挽,叙两人交往,也赞其功: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伐,惟先生知我;棍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

俞樾:俞樾俞平伯是清代著名经学学者,学问渊博。

同治状元、宣统师傅的陆润庠挽:五十年宦海抽身,小隐吴中,合洛社香山,一代耆英推老辈;四百卷遗书寿世,闻名海外,数儒林文苑,千秋史册此佳人。

李鸿章:即便是历史课本里似乎也曾评价李鸿章为卖国贼,然当时便有有识之士承认,李鸿章是晚清政府中为数不多的较有见识的大员之一。

梁启超挽联:太息斯人去,萧条徐泗空,莽莽长淮,起陆龙蛇安在耶;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阳好,哀哀浩劫,归辽神鹤竟何之。

下联哀叹国家屡遭浩劫,李鸿章的作为,实乃被浩荡历史推动的。

盛宣怀:盛宣怀是实业开山之祖,中国近代化的前驱。

曾国藩曾将写挽联当练笔 喜欢偷偷给活人写挽联

曾国藩曾将写挽联当练笔 喜欢偷偷给活人写挽联

[键入文字]曾国藩曾将写挽联当练笔喜欢偷偷给活人写挽联导读:曾国藩就有汪处厚这样的癖好,他也写了不少“只恨一时用不上”的挽联,并为此而开罪了好友汤鹏。

钱钟书在《围城》中有这么一段妙语:汪处厚虽然做官,骨子里只是个文人,文人最喜欢有人死,可以有题目做哀悼的文章。

棺材店和殡仪馆只做新死人的生意,文人会向一年、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陈死人身上生发。

“周年逝世纪念”和“三百年祭”,一样的好题目。

死掉太太——或者死掉丈夫,因为有女作家——这题目尤其好;旁人尽管有文才,太太或丈夫只是你的,这是注册专利的题目。

汪处厚在新丧里做“亡妻事略”和”悼亡”诗的时候,早想到古人的好句:“眼前新妇新儿女,已是人生第二回,”只恨一时用不上……曾国藩就有汪处厚这样的癖好,他也写了不少“只恨一时用不上”的挽联,并为此而开罪了好友汤鹏。

曾国藩在做京官时,居官问学之余,喜欢创作对联,尤其喜作挽联。

挽联颇有盖棺论定的意思,数十个字的篇幅,既要总结生平,又要表达情感,兼要发表评论,还要有一定的高度,不下苦功夫实在写不好。

只是,可作挽联的人多为新近死去的亲朋故旧,哪里会有那么多盖棺定论的死者等着他“敬挽”呢?此公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稍作变通,进行“生挽”——即给身边熟悉的活人预写挽联,以资练习。

这种做法当然不厚道。

但对提高水平,据说倒是助益显著。

当然,这事儿得偷偷地干,决不敢让被挽者知道。

道光年间的一个春节,曾国藩正利用春节闲暇在书房中创作挽联,比他大10 岁的好朋友汤鹏适时前来拜年。

二人关系素来密切,汤鹏也就不待通报径直到书房来找国藩。

说来也巧,国藩这时正写到“海秋(汤鹏字)夫子千古”,陡然见到被挽者现身,赶紧手忙脚乱地藏掖条幅。

汤鹏以为他在写春联,只是好奇为啥用白纸不用红纸,便要看1。

曾国藩为何没入文庙?只因一副挽联阻隔他的圣人之路

曾国藩为何没入文庙?只因一副挽联阻隔他的圣人之路

曾国藩为何没入文庙?只因一副挽联阻隔他的圣人之路“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古往今来,几乎没人能在学问上、政治上、军事上达到曾国藩同等的成就。

即便并称“孔孟朱王”的王阳明也未能完成“出将入相”的成就。

许多人很诧异:这位“古今第一完人”为什么没能配享孔庙,吃上冷猪头肉呢?答案却如此诡谲,竟然因为一副对联。

在传统文人的价值视界里,金钱那是粪土,会沾染一身铜臭,笔墨字画才是最爱,尤其是盍棺定论的挽联。

都知道曾国藩酷爱挽联,爱到痴狂。

《晚近中国名人逸闻录》记载了一个故事:曾国藩喜欢写挽联,甚至偷偷给活人写。

因为忌讳,写完总是藏起来。

一天好友来访,见他书房砚台下压着几张纸,以为是他的新著,准备欣赏一番。

却不料曾国藩死死护住,怎么也不肯交出来。

曾的异常引起了好友的怀疑,硬抢过来一看,竟看到包括自己在内的十几位在世有人都让曾国藩“挽敬”了。

仿佛曾国藩精心给自己准备了一个大大的“奠”字,好友怒不可遏,拂袖而去,从此断交。

曾国藩给许多人都写过挽联,在世的、过世的,甚至不是他这个时代的古人都写过,连自己一个从事“妓者”行业的远房大姑都写。

当然,1872年,61岁的曾国藩散步时因脚发麻,回房休息时端坐而死。

可怜他“曾剃头”没能全部送出那十几位在世好友的挽联,却轮到了人家给他写挽联。

像李鸿章、左宗棠、薛福成等人的挽联,多半是称颂悼念之词。

而晚晴大儒王闿运则写了一副反面对联:平生以霍子孟、张叔大自期,异代不同功,戡定仅传方面略;经术在纪河间、阮仪征之上,致身何太早,龙蛇遗憾礼堂书。

这幅挽联的意思大致是:曾国藩平生以西汉麒麟阁第一功臣霍光与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自居。

但因时代不同,功业差太远,没能像霍光、张居正那样位居中枢、统领时局。

仅仅只是戡定太平天国战乱,留下了一点点用兵谋略之言而已。

曾国藩的学问超过清代文宗纪晓岚和阮元,但因为做官太早,纵有龙蛇之才,没有时间专研,也没留下什么像样的学术著作。

曾国藩位列“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留下十三套学问,这样的“黑评价”仿佛太不厚道。

人心宽阔的事例

人心宽阔的事例

人心宽阔的事例纵观古今中外,凡是成大事者大多心胸宽广且有容人之量。

心胸宽广是一种修养,更是海纳百川的大度。

一个人越有容人之量,他的舞台就会越大,人生也会走得更远。

曾国藩作为清末名臣,他心胸宽广,待人宽厚,曾和左宗棠一起共事。

左宗棠虽然才华横溢,但他恃才傲物,并不把位高权重的曾国藩放在眼里,于是左宗棠总是对曾国藩呼来喝去,背地里也常常说曾国藩的坏话。

曾国藩知道后,却不以为意,就当什么也没发生一样。

后来左宗棠因得罪了权贵而被捕入狱,曾国藩竭尽全力地营救他,出狱后还提拔了他,让他主政浙江。

但左宗棠并不领情,并且在湘军打太平天国攻破南京时,还参了曾国藩一本。

再后来左宗棠带兵平定新疆,曾国藩依然不计前嫌,他鼎力支持左宗棠,并支援粮草。

这件事之后,左宗棠对曾国藩彻底心悦诚服,并对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非常地懊悔。

曾国藩去世后,左宗棠为他写了这样一副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

”曾国藩认为君子应“广其识,则天下之大,弃若敝履;尧舜之业,视若浮云。

宏其度,则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他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他也做到了胸襟宽广,气量大度,为了国事不计个人嫌隙。

曾国藩也因其大度容人的气量,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战国时期,秦王嬴政要下令驱逐六国宾客,于是李斯上书《谏逐客书》,劝秦王不要把六国的人才都赶走,书中有云:“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流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于是秦王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不再驱逐六国宾客,因此也汇集了六国人才的力量,最后统一了天下,秦王嬴政也成为了千古一帝。

所以要想成为王者,就要胸怀四海,有容人之量,这样也才能成就一番大业。

做人要有雅量,心胸宽广的人能容纳一切荣辱冷暖,这样的人大可安邦治国,小可安身立命;而心胸狭窄的人,无论在安邦治国,还是在个人发展上,都不可能成大器。

所以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就要心胸宽广,还要有容人之量。

曾国藩的怪癖:为活人写挽联

曾国藩的怪癖:为活人写挽联

曾国藩的怪癖:为活人写挽联
毕竟女子,独爱英雄,自古至今诸多著名挽联中,笔者印象最深的竟是小凤仙挽蔡锷的“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

挽联专为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所作,需要用数十个字对一个人的生平进行简明总结和高度概括性的评价,既要正式又要有深度,实属对联中最需要技巧和才华的。

古往今来,擅长写挽联的大才子很多,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就是其中佼佼者。

所谓挽联,自然是要为去世的人所写,但是曾国藩才华横溢,极热衷于写挽联,以至于周围人去世的速度远远满足不了他创作的渴望,这令他苦于才华无法施展,屡屡技痒。

于是,曾国藩索性为生者预先写好挽联,也就是“生挽”。

曾国藩先从身边好友下手,偷偷为他们写挽联,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曾国藩有一位好友叫汤鹏,二人往来随意,感情甚密。

一年春节,曾国藩在书房中为汤鹏写“生挽”,恰巧汤鹏登门拜访,没有通报,直接来到书房。

岂料此时曾国藩正写到“海秋夫子千古”一句,其中“海秋”真是汤鹏的字。

开始汤鹏还以为曾国藩在写春联,后来才注意到用的不是红纸而是白纸,于是在好奇心驱使下,非要一探究竟,结果却看到了好友在给活得好好的他写挽联。

在这举国欢庆的新春之时,看见有人为自己写挽联,这简直就是最恶毒的诅咒,汤鹏勃然大怒,拂袖而去,甚至决心与曾国藩断绝来往。

其实曾国藩为活人写挽联并无恶意,只是他这个癖好确实容易引起误会和反感。

曾国藩在挽联中对汤鹏的评价还是很高的,但愿海秋同志泉下有知,会原谅这位不懂事的朋友。

曾国藩挽汤海秋:
著书成二十万言,才未尽也;
得谤遍九州四海,名亦随之。

曾国藩对联故事(共十六则)

曾国藩对联故事(共十六则)

曾国藩对联故事(共十六则)曾国藩对联故事(共十六则)一、为人处世之秘诀曾国藩出生于双峰县荷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

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满腹经纶,他望子成龙心切,便对曾国藩早早地进行了封建伦理教育,并写了一副自箴联,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有诗书,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时事不闻不问,只将艰巨付儿曹。

古往今来,凡是能成大事者,无不从立志始。

曾国藩立志完成儒家“内圣外王”之道,除了曾府“半读半耕”的家风陶冶外,主要是他终生遵循“五箴”的主旨修身,并由此而得出诸多为人处世的秘诀。

这些秘诀使得以独步官场,挺立于权力斗争的漩涡而不败。

在他的书斋里,有这样一副联:世事多因忙里错;好人半自苦中来。

上联自诫,指世事纷繁,一忙就容易出错,务必戒躁。

下联自勉,甘从苦来,人要吃得起苦、耐得住劳,历尽磨难才有可能成为完美之人。

1859年4月1日,曾国藩又作了一副自箴联: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乐以终身,忧以终身。

上联借《孟子》之典,表明要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这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

下联表明了“终身有乐处”之意。

从以上曾家两代三联不难看出曾国藩为人处世之秘诀。

二、孟生一语双关曾国藩驻兵安庆时,当地有一位十二岁的诸生叫孟昭暹,诗文书法无不精通,尤其擅长对对子。

曾氏是个很爱才的人,于是召见了这位“神童”,面谈时问及他的家世,了解到他的祖父也是生员,于是顺口出了个四字对:孙承祖志;孟生未多加思索,即对道:孟受曾传。

孟,指孟子;曾,即曾氏始祖曾参,孔子的高足,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他的再传弟子,所以说“孟受曾传”。

同时在这里又一语双关,孟又指自己,曾又指曾国藩。

意即我小孟受益于您曾大人的教诲呢!孟生的恭维恰到好处,难怪曾氏听后即大加赞赏。

三、总算扯平了曾国藩、左宗棠都系湖南人,又都是清廷重臣,二人因政见不一,相互间不时戏谑嘲讽。

一天,两人相见时,左宗棠因听说曾国藩宠爱一名小妾,每天晚上都帮小妾洗脚,便微笑着对他说:“我想到一个上联,请大学士对个下联,不知肯赐教否!”曾国藩回答说:“季高(左宗棠字季高)请勿客气,只怕对得不妙。

曾国藩与汤海秋轶事

曾国藩与汤海秋轶事

曾国藩与汤海秋轶事《祭汤海秋文》是曾国藩悼念汤鹏的一篇祭文。

汤海秋,名鹏,与曾国藩同乡,同在京为官,故交好。

后却因曾国藩痴迷楹联学问,而所作联语不慎,惹恼汤鹏。

以致二人割袍断义,竟然绝交。

事起曾国藩居官之余,对楹联之道,下过苦功。

曾国藩遵循古人之说,认为作联语,于富贵欢悦之辞难,为辛酸悲苦之言易,故决定从写挽联入手练笔。

凡身边同僚家有丧事,别看曾国藩官大,他都要认真作一幅挽联送去致意。

许多人都对曾国藩如此体恤下情,感激涕零。

其实,曾国藩哀悼是假,习学为文是真。

但家有丧事的上下同僚毕竟极少,曾大人纵然想诚心哀挽,亦是自作多情,无人领受。

曾国藩技痒难耐,终于经受不住寂寞,私下作个变通改革,偷偷对同僚们逐一进行“生挽”。

就是说,曾大人偷偷在家里给身边的活人写挽联。

不料某年春节,军机章京汤鹏到曾家拜年,无意间在书房里看到了一副曾国藩为自己写的挽联,“海秋仁兄千古”字样赫然在目!新春正月,遇此等期盼自己“亡故”之“好友”,本来就自负清高,恃才傲物的汤鹏不由怒从心起,拂袖而去。

面对好友的愤愤然不辞而别,曾国藩心知理亏,懊丧而无奈。

曾国藩想作解释,奈何汤鹏气傲,曾大人也傲气,二人由此疏远。

汤海秋以进士举礼部主事,入军机章京,补户部主事,转贵州司员外,擢山东道监察御史。

在军机处能得见天下奏章,又历户曹,习吏事,慨然有志。

每致书大吏,多所议论。

为御史时,曾一旬而奏三章慷慨议政。

宗室尚书妒恶其傲,谗言于帝,上以为汤不胜言官任,罢回户部员外。

汤鹏官冷著书,为《浮邱子》九十一篇。

篇数千言,通论治道学术;《明林》十六卷,指陈前代得失;《七经补疏》,明经义;《止信笔初稿》,杂记见闻事实。

为文制艺,震烁奇特,人争传其稿,市肆售之几遍。

英夷事起,沿海诸省大扰。

汤鹏愤而进言,上条陈三十请尚书转奏,被帝冷落。

大臣谓其“书生之见耳”,多指责诋毁。

汤鹏郁抑不得志,诗多悲愤沉痛之作。

一日酷热,汤鹏与友聚。

有说大黄药性峻烈,不可常用乱服。

曾国藩左宗棠水火不容,曾死后左送一挽联,曾家看到落款泪如雨下

曾国藩左宗棠水火不容,曾死后左送一挽联,曾家看到落款泪如雨下

曾国藩左宗棠水火不容,曾死后左送一挽联,曾家看到落款泪如雨下曾国藩和左宗棠同为晚清中兴名臣,关系闹得很僵,可谓水火不容,时有既生曾何生左之说。

其间恩怨不做评断,只说一个老左看不起老曾的原因。

老曾是个学渣,平常学习一般,但在考试方面却是一把好手,秀才举人进士一路顺风顺水,科名大盛。

老左是个学霸,平时学习成绩非常好,但在考试时却三考三落,到死只是个秀才文凭。

按说出水才见两腿泥,科考科考,要的就是考试成绩。

平时学习再好,考试一塌糊涂,顶毛线用啊。

可是老左不知道那股筋抽住了,就是看不起曾国藩。

其实考试么,一靠个人努力,还要考虑运气的成分。

现在学霸考不过学渣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去哪儿说理去。

左宗棠和曾国藩交恶之后,每天只做三件事,吃饭睡觉骂老曾。

老部下薛福成回忆:文襄(左宗棠字)每接见部下诸将,必大骂文正(曾国藩死后谥号)。

但是好多部将以前都跟曾国藩干过,听了左宗棠大骂曾国藩很不高兴,当面不敢反对,回去个个不悦:你左宗棠跟曾国藩有意见,可以当面去骂啊,或者写信去骂啊,跟我们啰里啰嗦是几个意思。

而且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件事那几句话,祥林嫂似的,耳朵都起老茧了。

曾左共同的朋友郭嵩焘也验证了薛福成的说法,还跟曾国藩告了左宗棠一状:与左君同席两日,未尝一饭忘公,动至狂诟。

啥叫狂诟?就是脏话,类似常公的娘希匹。

但是曾国藩却自始至终没说过左宗棠一句坏话,没揭过左宗棠一句恶事,可见二人在为人处事方法上的迥异之处。

曾国藩六十二岁病逝于南京,朝野震惊,一时间亲朋好友的挽联纷纭而至。

出名的比如李鸿章: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李鸿章是以曾国藩第一门生自居的,如果说曾国藩是张三丰,李鸿章就是宋远桥。

曾国藩是孔子,李鸿章就是子路。

曾国藩是耶稣,李鸿章就是彼得。

其实亲朋好友的挽联并不重要,肯定说的都是好话,重要的是对头的挽联。

比如人没了还去放鞭炮之类。

左曾交恶众所周知,现在曾国藩死了,老左不得拍着大腿叫好啊,如果他给来一幅不好看的挽联,曾家人就会很为难,就是要不要挂上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曾国藩写挽联的故事

钱钟书在《围城》中有这么一段妙语:汪处厚虽然做官,骨子里只是个文人,文人最
喜欢有人死,可以有题目做哀悼的文章。

棺材店和殡仪馆只做新死人的生意,文人会向一年、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陈死人身上生发。

“周年逝世纪念”和“三百年祭”,
一样的好题目。

死掉太太——或者死掉丈夫,因为有女作家——这题目尤其好;旁人尽管
有文才,太太或丈夫只是你的,这是注册专利的题目。

汪处厚在新丧里做“亡妻事略”和“悼亡”诗的时候,早想到古人的好句:“眼前新妇新儿女,已是人生第二回,”只恨一
时用不上……
曾国藩就有汪处厚这样的癖好,他也写了不少“只恨一时用不上”的挽联,并为此而
开罪了好友汤鹏。

曾国藩在做京官时,居官问学之余,喜欢创作对联,尤其喜作挽联。

挽联颇有盖棺论
定的意思,数十个字的篇幅,既要总结生平,又要表达情感,兼要发表评论,还要有一定
的高度,不下苦功夫实在写不好。

只是,可作挽联的人多为新近死去的亲朋故旧,哪里会
有那么多盖棺定论的死者等着他“敬挽”呢?此公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稍作变通,进行“生挽”——即给身边熟悉的活人预写挽联,以资练习。

这种做法当然不厚道。

但对提高
水平,据说倒是助益显着。

当然,这事儿得偷偷地干,决不敢让被挽者知道。

道光年间的一个春节,曾国藩正利用春节闲暇在书房中创作挽联,比他大10岁的好
朋友汤鹏适时前来拜年。

二人关系素来密切,汤鹏也就不待通报径直到书房来找国藩。


来也巧,国藩这时正写到“海秋汤鹏字夫子千古”,陡然见到被挽者现身,赶紧手忙脚乱
地藏掖条幅。

汤鹏以为他在写春联,只是好奇为啥用白纸不用红纸,便要看看写了什么。

国藩死死捂住,汤鹏秉性霸蛮,兼好奇心重,乃不管不顾一把扯过来看个究竟。

不看则已,一看差点晕倒:好朋友竟在这新春吉日给自己写挽联!这还了得,汤鹏对曾国藩重重吐了
口唾沫,拂袖而去。

不用说,这都是挽联惹的祸。

汤鹏是湖南益阳人,字秋海,曾国藩的老乡,两人又都
是重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一起做京官,过从甚密。

挽联后,怒不可遏的汤鹏反目,与
曾国藩割袍断义。

汤鹏聪慧过人,他22岁中举,23岁连捷进士及第,被誉为“凌轹百代之才”,“意
气蹈厉,谓天下事无不可为者”,认为“徒为词章士无当也”。

其人性情傥易,不中绳墨,喜欢放言高论,目无余子,甚至连司马迁、韩愈都不放在眼里。

汤鹏虽科甲顺利,官场却
很不得志,“礼曹十年不放一府道,八年不一御史”,长年待职闲曹,终不为朝廷重用。

后来更因事迁谪,“恃才傲物,谤口繁多”。

汤鹏的死也很是离奇。

一天酷热,几个朋友聚在汤鹏家闲聊。

有人偶然说到大黄药性
峻烈,不可随便服用。

汤鹏漫不经心地说:“那有什么?我经常服用它。

”大家感到愕然,
半信半疑。

汤鹏大怒,立刻命仆人去药铺买了几两回来,马上煎服。

喝了一半,朋友们担
心出事,攘肩捉背,群起制止。

但汤鹏坚决不听,坚持将一罐大黄全部服下,结果当天暴卒。

好奇倔强到不惜生命的地步,实属奇人奇事。

曾国藩在祭文中沉痛地说:“一呷之药,椓我天民”,即指此事。

对于两人绝交的真正原因,曾国藩自然也不会承认,因为承认了将有损他的道德文章
形象。

他在给汤鹏的写的祭文中,将两人断交的原因归结于汤鹏对曾国藩批评其着作《浮
邱子》不满:“一语不能,君乃狂骂。

我实无辜,讵敢相下?”
汤鹏的死,曾国藩为其送上的挽联是:
着书成二十万言,才未尽也;
得谤遍九州四海,名亦随之。

至于这是曾国藩当时即兴写就,还是“生挽”的成稿,自然只有他自己清楚了。

曾国
藩后来的挽联创作日渐炉火纯青,他的全集中,收有其创作的挽联七十七副。

近代古文家、诗人吴恭亨曾说:“曾文正联语雄奇突兀,如华岳之拔地,长江之汇海,字字精金美玉,
亦字字布帛菽粟。

” 对曾氏之联语评价不可谓不高。

曾国藩的小故事:
曾国藩小时读书十分辛苦,为了把文章背下来他常常熬夜。

一天夜里,一位盗贼到曾
家行窃,等了好久曾国藩还在反反复复地背同一篇文章。

他不入睡盗贼就无法行窃。

盗贼
等不及了就隔窗破口大骂,说你他娘的还有完没完?就这么一篇短文章还背不下来!我听你
背书耳朵都磨出硬茧子了!你小子听着,看大字不识的盗贼我给你背一遍!说罢便一口气把
那篇文章背完,然后扬长而去。

曾国藩后来成了大器始终忘不掉这码子事,他得出的结论是:自己并不聪明。

要是聪
明如盗贼者也走正途,那朝廷大臣哪里会轮得到自己?一生爱钱”之谜:三十岁时,作一
件青缎马褂,遇庆贺及新年时穿一次,三十年后,衣犹如新。

在南京总督府任内,要求夫
人和儿媳们,每晚要绩麻纺纱,下厨作饭。

《曾国藩家书》影响历史不衰之谜: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廷对权重势大的曾国藩极度
猜忌,曾为表明心迹,做出了有违个人性格的事刊印《家书》。

违朝廷大禁纳妾之谜:五十一岁时,咸丰帝大丧期间,秘娶小妾,“违制失德”,故
有人斥其为“伪君子”。

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曾国藩“貌之过人者,眼作三角形,常如欲睡,身材仅中人,行步则极厚重,言语迟缓。


毛泽东“独服曾文正”之谜:毛泽东年青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现藏韶山纪念馆
的光绪年间版《曾国藩家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手书的“咏之珍藏”。

他曾说:曾国
藩建立的功业和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

认为曾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孕群籍而
抱方有”,是国学的入门书。

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毛一生很注意这点。

曾“爱民
为治兵第一要义”。

毛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蒋介石推崇曾国藩之谜:蒋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版
及书礼”,“曾文正家书及书礼......,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

”他审订《曾胡治兵语录
注释》时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

在黄浦军校,他以曾国藩的《爱民歌》训导学生。

他说我认为曾、左能打败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人。

“誉之为圣相,谳之为元凶”之谜:曾国藩曾被人推许为孔子、朱子以后,再度复兴
儒学的圣哲;建树功业、转移运世的伟人贤者,清朝咸同中兴第一名臣。

然而,也有人骂
他是民贼、元凶、汉奸、民族罪人、擅权滥杀的“曾剃头”、好名失德的“伪君子”。

曾国藩小故事:"老师放了屁,倒要我们吃"
曾国藩为人老成持重,但有时候又非常幽默。

李鸿章就说:"曾师怕我睡懒觉,每天故
意早早地吃饭,还要人都到齐了才肯吃,弄得我每天早上都急匆匆的。

吃饭的时候,他经
常是一言不发,面无表情,可有时候又突然说几句幽默话,让人不禁喷饭。

"
有一回曾国藩和几个弟子一起喝酒,席间有个人放了一个屁,众人便互相推脱指责,
说找出放屁者一定要罚吃一杯酒。

可吵来吵去,也没弄清楚。

曾国藩看看形势,开口说道:"你们各吃一杯,我来告诉你们是谁放的。

"众人都吃了一杯后,曾国藩说:"刚才的屁,
其实是我放的。

"有约在先,学生们自然不服,乱叫道:"本是说好的,谁放的屁谁吃一杯酒,为何老师放了屁,倒要我们吃?"
曾国藩读书的故事:
曾国藩小时候,也像现在的同学们一样,要读书,要考试,当然,也要背课文啦。


天夜里,他又在做这样的功课。

手捧一篇文章,摇头晃脑地念呀念。

时间悄悄流逝,眼看
夜色越来越深,天上的月亮都被云儿遮住了,小油灯一闪一闪地昏昏欲睡,曾国藩依然没
有背会那篇文章。

这可气坏了一个人!那人躲在屋檐下,蘸湿手指头,捅破窗户纸,睁一
只眼闭一只眼瞄着屋里的曾国藩,已经很长很长时间了!他一直在等待,等待曾国藩背会
文章翻身上床呼呼大睡,自己便可入室偷盗。

哦,原来是一个贼呀!接下来的情节真是富
有戏剧色彩。

贼人终于等不得了,忍无可忍,跳将出来,愤怒地对曾国藩说:“这种水平
读什么书?”然后把那篇文章从头至尾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哈哈,我想,这个故事或许有演绎的成分。

贼的郁闷有点过火,贼的聪明有点夸张。

但是,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想一想吧,它告诉我们的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却常谈常新的
道理,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勤奋永远无敌。

看到一篇篇精彩的作文,总有同学满
怀期待地问我,自己怎么做也能写得那样好?我的锦囊妙计嘛,一定有这样一条:坚持练笔。

天天写,月月写,年年写,何愁作文不提高?曾国藩,年少时天分并不突出,但后来
多厉害;大家看出来了吧,是勤奋创造了奇迹。

呵呵,曾国藩把贼都惹火了,那个夜晚,到底翻来覆去,将书读了多少遍?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