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测量学_课程设计报告
控制测量学课程设计报告

控制测量学课程设计报告成绩:班级:姓名:学号:时间:一、概述根据已有地图资料,即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抚顺市抚顺县大乐屯1:10000地形图进行控制网优化设计,大乐屯地形相对比较复杂,地处东经123°45′00〃,北纬41°42′30〃,以山区为主,其四周地形起伏较大,中间较为平坦。
二、测区概况大乐屯隶属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抚顺市抚顺县,地形以山区为主,四周地势起伏较大,中间较为平缓,居民地大部分集中于山脚。
三、已有成果及资料1、大乐屯1:10000地形图,图号为K51G055061 已有地形图比例尺、图名、图号2、A、B为已知点,坐标分别为:A(34.991,140.683),B(34.643,140.811);中央子午线为东经123°;坐标系为1980西安坐标系。
3、根据现有资料分析,还缺少大乐屯地区相关人文资料,如当地民风民俗等。
四、执行的规范及要求1、执行规范的名称为:《城市测量规范》2、三角测量各等级的主要技术要求如下:注:1、;2、L s为测段、区段或路线长度,L为附合路线或环线长度,L i为检测测段程度,均以Km为单位;3、山区是指路线中最大高差超过400m的地区;4、水准环线由不同等级水准路线构成时,闭合差的限差应按各等级路线长度分别计算,然后取其平方和的平方根为限差;5、检测已测侧段高差之差的限差,对单程和往返检测均适用,检测测段长度小于1Km时,按1Km算。
五、设计方案1、选点依据:根据现有大乐屯地形图分析发现,其四周地势较高,因此在其四周山顶处选择了控制点,且所选控制点四周遮挡物较少,通视性良好。
2、通视性分析:控制点A处,高程为129.2米,控制点B处高程为103.1米,控制点F处高程为110.3米,控制点G处高程为108.0米,控制点C处高程为125.8米,控制点D处高程为135.3米,控制点E处高程为140.2米。
控制点A与控制点B之间最高高程为107米,并位于离B点1/3于AB长度处,分析如下:A X B图中,X处为高程为107米,所以,A、B之间通视性良好,以A、B为已知点。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教案。
测量控制学课程设计

测量控制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测量控制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2. 学习并运用各类测量工具进行数据采集,掌握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技巧;3. 了解测量误差的类型,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掌握相应的误差控制方法。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使用常见的测量工具,进行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2.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控制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及实践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测量控制学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测量观念,认识到测量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测量控制学的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测量控制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其实践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年级,具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操作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在教学设计和评估中实现有效落实。
二、教学内容1. 测量控制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测量学的基本定义、分类及作用- 控制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应用2. 常见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长度、面积、体积测量工具的使用- 温度、压力、湿度等物理量的测量方法3. 数据采集与处理- 实验数据的采集方法与技巧- 数据处理的基本原则与误差分析4. 测量误差及其控制- 测量误差的分类、产生原因及传递规律- 误差控制方法及精度分析5. 测量控制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工业生产中的测量控制技术- 科学研究中的测量控制方法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测量控制学基本概念与原理第二周:常见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第三周:数据采集与处理第四周:测量误差及其控制第五周:测量控制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教材章节关联:第一章:测量学基础第二章:控制学基础第三章:测量方法与数据处理第四章:测量误差与精度分析第五章:测量控制学应用案例教学内容遵循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结合课程目标,确保学生掌握测量控制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其实践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控制测量技术课程设计书

控制测量技术课程设计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控制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控制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了解控制测量技术在工程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3)熟悉测量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控制测量技术解决实际问题;(2)具备使用测量仪器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能力;(3)掌握测量数据的误差分析和评价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2)激发学生对控制测量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控制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控制测量的定义、作用和分类,以及控制测量的基本方法。
2.测量仪器及其使用:介绍常用测量仪器的构造、原理和操作方法,如全站仪、水准仪、经纬仪等。
3.测量数据处理:讲解测量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和评价方法,包括误差理论和数据平差。
4.控制测量技术应用:介绍控制测量技术在工程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案例,如建筑施工、道路工程、地形测绘等。
5.实践操作:安排实地测量实习,使学生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和实际测量技能。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基本原理、概念和方法,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控制测量技术在工程和实践中的应用。
3.实验法:实地测量实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4.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的控制测量技术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控制测量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控制测量学》课程设计指导书(测绘工程专业适用)华北科技学院土木工程系测绘工程教研室2009年12月4日一、执行的规范及要求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依据是控制测量课程设计大纲(含任务书)、工程测量规范或城市测量规范。
有关的技术指标要求如下:二、已有成果及资料的收集(一)测区已有成果资料根据大纲中提供的任务情况,在测区内已有如下成果:1.三河市灵山测区1:1万地形图2幅,已有坐标见表2-1。
表2-1点名X坐标Y坐标高程H 备注三河4427064.74 20506606.99 17.82 一等三角点刘辛庄4431758.67 20498901.97 23.50 一等三角点中央子午线经度117°,1954北京坐标系,采用克拉索夫斯基椭球。
2.燕郊测区有1:1万燕郊开发区规划图1幅,已有坐标成果如表2-2。
表2-2点名X坐标Y坐标高程H 备注点将台4421650.600 20483995.600 一等三角点有色院4422665.054 20485530.457 四等三角点核工部4424282.087 20484072.213 四等三角点设计院4423271.536 20484072.213 四等三角点交干院4423596.223 20482518.181 四等三角点煤干院(华科)4424528.396 20482681.173 四等三角点京哈大桥4423045.500 20481620.261 四等三角点中央子午线经度117°,1954北京坐标系,采用克拉索夫斯基椭球。
3.门头沟测区1:1万地形图1幅,没有当地国家坐标数据。
(二)需要收集的资料除了教师提供的已知资料以外,同学们还应该收集如下资料:1.测区的人文地质资料及地理资料,冻土线深度,测区的气候状况等等。
2.测区其他的控制点资料、投影带投影面选择及椭球参数等资料。
(三)已有成果的分析利用同学们对已有的成果进行分析,实地踏勘并利用全站仪进行试测距离,然后与已有成果进行比对,分析成果的可用性,判断控制点位置的正确性。
控制测量学课程设计

控制测量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控制测量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相关的术语和概念;2. 学生能够描述各类测量误差的类型及产生原因,并了解相应的减小误差的方法;3. 学生能够掌握控制测量的基本步骤和操作方法,包括测站的建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4. 学生能够运用控制测量知识,解决实际测量问题。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测量仪器,进行基本的测量操作;2. 学生能够运用控制测量方法,完成小区域的地形图测绘;3.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数据处理能力;4.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测量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控制测量学,培养对测量工作的兴趣和热情;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严谨、细致、务实的学习态度;3.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增强自信心,提高面对挑战的勇气;4. 学生能够认识到测量工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控制测量学基本原理:包括测量误差理论、测量平差原理、坐标系统与地图投影等;- 教材章节:第一章 测量学基础2.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介绍各类测量误差、误差传播定律、最小二乘法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3. 控制测量方法:详细讲解测站的建立、角度测量、距离测量、高程测量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控制测量方法4. 测量仪器及其使用:介绍全站仪、水准仪、GNSS等测量仪器的基本结构、原理及操作方法;- 教材章节:第四章 测量仪器5. 控制网设计与实施:包括控制网设计原则、实施步骤、精度分析等;- 教材章节:第五章 控制网设计与实施6. 实际地形图测绘:组织学生进行小区域地形图测绘,涵盖控制测量、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等;- 教材章节:第六章 地形图测绘7. 控制测量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测量案例,使学生了解控制测量在工程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七章 控制测量案例分析教学内容按照以上安排,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控制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控制测量学课程设计

控制测量学课程设计控制测量学课程设计河南城建学院《控制测量学》课程设计学校:河南城建学院班级:测绘工程(1)班姓名:刘英坤学号: 061412130组别:第一组指导教师:张杰实习时间: 2015.05.11--2015.05.23一、实习目的及意义1.1 实习目的《控制测量学》是测绘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控制测量的主要服务对象包括各种工程建设,城镇建设和土地规划与管理等工作。
在控制测量中内业包括数据处理、控制网布设技术设计等工作,外业包括控制点布设工作。
控制测量学课程设计旨在通过Excel 表格、C/C++或MATLAB 等汇编语言编写测量学或测量平差中一些基本的公式程序,巩固和掌握测量学或测量平差中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编程加深对控制测量学的理解和掌握。
1.2 实际意义测量数据处理是测量工作中一项核心内容,在实际工作中,面对上百点的水准网或导线网,通过手工计算不仅需要很大的人力和时间,而且在平差过程中牵扯到几何、三角函数的运算,大大增加了平差的难度和精度,将同等规模的网型平差数据放到电脑上,只需几分钟便可以完成全部计算,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是测量数据处理的必然趋势。
二、实习任务通过Excel 和其他编程语言,以小组为单位,以抽签的方式对下列选题进行程序设计:任务1:测量学教材P193附合导线(第9题)的平差计算;任务2:附合导线的平差计算;(如图2.1);任务3:测量学教材P193闭合导线(第8题)的平差计算;任务4:闭合导线的平差计算(如图2.2);任务5:坐标的正反算P13 ;测边交会P171测角交会P172;任务6:坐标的正反算P13 ;边角交会P174;任务7:测量平差教材P99水准网(条件平差)的平差计算;(要求MATLAB 调用EXCEL 或文本)图2.1 附和导线计算算例 图2.2 闭合导线计算算例任务8:测量平差教材P99水准网(间接平差)的平差计算; (要求MATLAB调用EXCEL或文本)三、实习过程3.1 手算结果通过手动推算该闭合导线,一方面是为了重新理清闭合导线近似坐标平差方法的基本方法和公式,另一方面通过计算结果,可以检验程序运行结果是否正确。
控制测量课程设计 (2)

控制测量课程设计一、课程概述控制测量(Control and Measurement)是现代工程研究中的一大重要分支。
针对该课程,我们将着重介绍控制测量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常见的测量设备,以及控制测量面临的若干问题及解决方法等。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熟悉控制测量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2.熟悉常见的测量设备,包括用途、控制指标、精度等。
3.能够使用MATLAB等软件进行模拟实验,分析和解决实际控制系统中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基础应用和掌握、设计实践和案例分析:基础应用和掌握1.掌握基本的控制理论,包括控制系统的概念、基本分类和特性等。
2.学习控制器的基本设计方法,包括PID等控制器类型以及其应用领域和实现原理。
3.熟悉传感器常用指标,包括准确性、灵敏度、响应时间等。
设计实践1.将学习到的基本理论应用于实践技能中,包括传感器的使用、测量方法的选择等。
2.学习基本数据采集与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
3.通过设计和实现实例验证所学知识,如小车位置控制系统、温度、湿度和压力测量系统等。
案例分析1.学习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案例2.熟悉现实应用中常见的控制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四、实验要求本课程实验主要采用MATLAB等软件进行模拟实验。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以下技能:1.熟悉MATLAB软件基本界面和常用命令。
2.学习MATLAB编程语言,掌握编写简单控制系统代码的方法。
3.通过实践设计和实现控制系统,如小车位置控制系统、温度、湿度和压力测量系统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实验过程中,必须遵守以下规定:1.实验过程中必须佩戴实验室规定的安全防护设备。
2.实验过程中必须遵守实验室使用规定,如设备使用流程和常见故障处理等。
3.实验过程中必须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要求完成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
五、总结本课程包含了控制测量基本理论和应用、MATLAB编程和控制实例等多方面的知识点,学生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学习计划、参加实验学习,通过培养实际操作的能力,完成控制测量的设计和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测量课程设计指导老师:周显平班级:测矿11-2姓名:石磊学号:1179204105一、概述1目的要求依据精度要求和通视性良好的原则,结合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特征和已知控制点,选择最佳布网方案,保证所布设的控制网能能够辐射到整个测区,并满足精度要求。
2任务范围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哈林格尔乡3 设计任务及作业内容将四张1:10000的地形图用VPstudio进行矫正,然后利用南方Cass进行拼接并加上图幅,再在拼接好的图上进行设计选点,网型布设完毕后,用科傻软件对所布的控制网进行平差,最后上交一张控制网的地图及技术设计说明书。
二、测区概况1测量区行政隶属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2地形情况哈林格尔乡地处包头市区西南部,总面积83.3平方公里,总人口15847人,乡政府座落于昆区友谊大街南桥东侧。
哈林格尔乡地理位置优越,紧靠城区,临近包钢,面对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消费市场十分广阔,交通条件也很便利,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粮食、蔬菜稳步前进,年提供商品粮5832万吨,商品菜35812万公斤,肉、蛋、奶商品量达1105吨、562吨、363吨,大大丰富了包头地区的蔬菜市场。
乡镇企业初具规模,形成了轧钢、冶炼、建筑、造纸等15个行业,年产值103800万元,利税11418万元。
.3气候条件于洪区属高原地区,气候属温和型湿润气候,日照时数为1140—1200小时,年平均气温7.0~7.4℃,大于等于10℃,积温为3300℃左右,冬季最低气温为-33℃,无霜期为155天,年降雨量为700毫米左右,土质为黄土。
4水资源条件经地质和环保部门检验分析,地下矿泉水资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完全能满足生活与生产用水。
5通讯条件近年来于洪区陆续开通了无线、光缆和数字程控交换机,实现了国际、国内电话直拔。
现有程控电话装机容量4000门,已装机2976门,手机2000余部,还拥有固网信息电话近百部,通讯条件非常便利三、已有成果及资料布设依据《城市测量规范》,《国家三四等三角测量规范》,《万图图式》四、执行的规范及要求一、设计规范《城市测量规范》,《GB/T 12898-2009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万图图式》二、设计要求1 三等网三角点的密度:三等三角网的边长可在8km的范围内变动。
2 四等三角测量的精度要求 :测角中误差±1.8起始边边长相对中误差 1/200000(首级),1/120000(加密)最弱边变长相对中误差1/80000方位角中误差±1.5”平均边长 3km测距相对中误差≦1/60000。
测距中误差≦±18mm。
3 三四等三角网以连续三角形式或插点或插网形式,在一等或二等控制点下加密。
4 三四等三角测量中任意三角形的内角不得小于30°,特殊情况可放宽到25°。
5 对于由测边,大地四边形或扇形,应根据经各项改正后的边长观测值进行圆周角条件及组合角条件的检核。
五、设计方案1、选点依据⑴点位要选在土质坚硬,视野辽阔,展望良好,易于排水的高处,对点要通视性良好。
⑵交通方便,有利于其它测量手段扩展和联测;基础稳固,便于点的保存2、通视性分析3、建标方案O,D是已知点,建立普通觇标A、B、C、E、F都处于高山上,建立普通觇标G、H位于房屋比较多的地方,建立观测台4,控制网网型六、平面控制6.1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下列原则:一、各等级的首级控制网,宜布设为近似等边三角形的网(锁)。
其三角形的内角不应小于30°;当受地形限制时,个别角可放宽,但不应小于 25°。
二、首级控制网的布设,应因地制宜,且适当考虑发展;当与国家坐标系统测时,应同时考虑联测方案。
三、加密的控制网,可采用插网、线形网一、各等级的首级控制网,宜布设为近似等边三角形的网(锁)。
其三角形的内或插点等形式。
各等级的插点宜采用坚强图形布设。
当受条件限制时,单插点对于三等点应有不少于 6 个内外交会方向,其中外交会方向至少应有两个交角为60°-120°;四等点应有不少于 55个内外交会方向,当图形欠佳时,其中至少应有外交会方向。
双插点的交会方向数应为上述规定的 22倍,但其中不应包括两待定点间的对向观测方向。
当采用边角联合交会时,多余观测数必须与上述各等级插点规定相同。
一、二级小三角插点的内外交会方向数不应少于 4 个或外交会方向数不应少于 3 个。
四、一、二级小三角的布设,可采用线形锁。
线形锁的布设,宜近于直伸。
狭长地区布设一条线形锁时,按传距角计算的图形强度的总和值,应以对数六位取值,并不得小于 60°。
三角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6.2、控制点位的选定要求一、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角网二等不宜小于 2m;三和四等不宜小于1.5m;一级及一级以下,宜保证便于观测,以不受旁折光等影响为原则;二、测距边位置的选择,应满足相应测距方法对地形等因素的要求。
三、觇标的高度应合理,作业应安全;四、控制点应便于长期保存、加密、扩展和寻找6.3、首级网及加密网等级和布网方式在对该测区进行布网设计时,首级网我们采用国家二等网,按三角网形式布设。
加密网在二等基础上布设国家四等控制网,布设成三角网形式,在个别难控制的地区采用导线网的形式。
6.4、控制网精度估算过程及结果精度估算的目的是推求控制网中边长、方位角或点位坐标的中误差。
它们都是观测平差值的函数,统称为推算元素。
估算的方法采用公式估算法。
现有技术可通过软件用已有资料进行估算。
现拟定最弱边19—20的对中中误差为1/250000。
6.5、最佳方案的选择6.5-1、方案的设计针对该测区地理环境,我们设计了布网方案。
方案一:测区共布设三等点20个,原有二等水平控制点2个,需重新埋石18个。
同时测区需要建3个低型觇标,分别为点7、8、9,2个中型觇标,分别为点10,3,1个高型觇标,为11。
6.5-2、费用预估及精度评定七、高程控制7.1、高程控制的一般规定(一)测区的高程系统,宜采用 1985国家高程基准。
在已有高程控制网的地区进行测量时,可沿用原高程系统;当小测区联测有困难时,亦可采用假定高程系统。
(二)高程控制测量,可采用水准测量和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高程控制测量等级的划分,应依次为二、三、四、五等。
各等级视需要,均可作为测区的首级高程控制。
(三)首级网应布设成环形网。
当加密时,宜布设成附合路线或结点网。
(四)高程控制点间的距离,一般地区应为1~3km,了业厂区、城镇建筑区宜小于lkm。
但一个测区及周围至少应有3 个高程控制点。
应布设成环形网。
当加密时,宜布设成附合路线或结点网。
7.2、布网形式和要求1)本测区以国家高等级水准点作为高程控制起算点,布设二等水准网,作为高程控制,以满足测区高程控制发展的需要。
2)等外水准、测距高程导线,自二水准联测点起发展不得超过2次。
3)二等水准观测采用DS1水准仪。
作业前须对水准仪和水准尺进行检校。
5)控制网也水准网的连测由相应水准点处采用三角测量的方法传递。
实施方法参考相关规范。
7.3、水准与三角高程网的联测精度估算八、技术依据。
8.1、技术依据(1)平面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高程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2)《城市测量规范》(CJJ8—99);(3)《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4)ZB A75001《测绘技术设计规定》。
8.2、现标及标石规格、材料和埋设方法1)各等级三角点均应建立永久性的测量标志。
2)标石是三角点永久性的点位标志,标石中心应嵌入中心标志,中心标志代表三角点的中心位置。
3)建造的觇标必须标形端正,标心和圆筒应与铅垂线平行,结构牢固;内架与基板结构密合;基面平整;内外架无接触。
觇标的圆筒中心、回光台中心、标石中心应位于同一铅垂线上,其最大偏离以标石中心的铅垂线为准,不得超过0.1m。
4)应在橹柱的适当位置用色漆注明三角点的点名、等级、建造单位、建造年月;无外架的墩标,则用红漆写在仪器墩向南的侧面上。
5)造标埋石时要将点之记的点位说明,标石断面图的相关高度和有关数据填注清楚。
标石采用四等三角点标石。
标石材料:三角点标石应用混凝土灌制,或用相同规格的花岗石、青石等坚硬石料代替。
标石埋设要求:(1)、盐碱地区埋设混凝土标石,须加涂沥青,以防腐蚀。
(2)、在泥土松软、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或沼泽地区埋设标石时,除应尽量选择好埋石地点以外,应在盘石下边浇灌混凝土底层。
(3)、埋石时,须使各层标石的标志中心严格在同一铅垂线上,其偏差不大于3mm。
并用钢尺量取各层标石面间的垂直距离,填记于点之记的标石断面图中,结果取至厘米。
九、观测纲要9.1、仪器的选择9.2、水平角观测(一)、水平角观测所用的光学经纬仪,在作业前,应进行下列项目的检验:(1) 、照准部旋转轴正确,各位置气泡读数较差, DJ1型仪器不应超过二格, DJ2 型仪器不应超过一格;(2)、光学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 DJ1 型仪器不应大于 1″, DJ6 型仪器不应大于6″;(3)、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DJ1 型仪器不应超过 10 ″, DJ2 型仪器不应超过15″DJ6级不应超过20〃。
(4 )、垂直微动螺旋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5)、仪器的底部在照准部旋转时,无明显位移;(6)、光学对点器的对中误差,不应大于 1mm。
(二)、水平角观测前或观测后,应测定归心元素。
测定时,投影示误三角形的最长边,对于标石、仪器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 5mm;对于照准圆筒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 10mm。
投影完毕后,除标石中心外,其他各投影中心均应描绘两个观测方向。
角度元素应量至15″,长度元素应量至 1mm。
(三)、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
当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
各测回间度盘和测微器位置的变换,应按规范执行。
二等三角点水平角观测可采用全组合测角法。
(四)、当测站的方向总数超过 6个时,可进行分组观测。
分组观测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
其两组观测角值之差,不应大于同等级测角中误差的 2倍。
分组观测的最后结果,应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
(五)、水平角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不宜超过 1格。
四等以上的水平角观测,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 °的范围时,宜在测回间重新整置气泡位置。
9.3、水准观测(一)、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有关的规定。
(二)、水准测量所使用的仪器及水准尺,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DS1 型不应超过 15″;,DS3型不应超过20″;(2)、水准尺上的米间隔平均长与名义长之差,对于因瓦水准尺,不应超过 0.15mm,对于双面水准尺,不应超过 0.5mm;(3)、水准点应选在土质坚硬、便于长期保存和使用方便的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