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营造法一古建专用名词解释

营造法一古建专用名词解释

营造法一古建专用名词解释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

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

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5.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都料,汉唐时期,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称作"都料",“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

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

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

"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斗拱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

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

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

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

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

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瓦当,俗称瓦头,是古建筑的构件,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

不同历史时期的瓦当,有着不同的特点。

秦瓦当纹饰取材广泛,图案写实,简明生动。

这时的瓦当纹饰以动物形象居多,有鹿、四神、鸿雁、鱼及变化的云纹。

汉代瓦当在工艺上达到顶峰。

纹饰题材有四神、翼虎、鸟兽、文字等。

出现了以瓦当心乳钉分隔画面的布局形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瓦当当面较小,纹饰以卷云纹为主,文字瓦当锐减。

在唐代,莲花纹瓦当最常见,文字瓦当几乎绝迹。

宋代开始用兽面纹瓦当,明清多用蟠龙纹瓦当。

瓦肆,瓦肆是随着宋代市民阶层的形成而兴起的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所。

瓦肆又称“瓦舍”、“瓦子”,“瓦”。

取名“瓦舍”,是勾画其特征,与建筑无关。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

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

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改用红色或其他颜色的印色印在书牍上,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

古建筑名词解释

古建筑名词解释

古建筑名词解释⼀、1、材:材是⼀座殿堂的⽃拱中⽤来做拱的标准断⾯的⽊材,按建筑物的⼤⼩和等第决定⽤材的等第。

除做拱外,昂、枋、襻间等也⽤同样的材。

唐代以前的相当时期内,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各个构件当中,已经形成了某种⽐例关系。

衡量的单位就是⽃拱中⼀个拱⼦的⾼度称为⼀材。

拱⾼⼜称材⾼,拱宽⼜称材宽,两层栱⼦相垒时其中间空档的⾼度⼜称为栔⾼,材⾼加栔⾼称为⾜材。

宋《营造法式》规定以材⾼为计算⽃栱、梁枋各种构件尺度的单位。

清《⼯部⼯程做法则例》规定衡量构件的单位更简化为“⽃⼝”,即⽤材宽为计算单位。

不仅⽃栱梁枋⽤⽃⼝计算,平⾯中开间也⽤⽃⼝计算,设计更趋简化。

宋代⽤材⾼宽⽐为15:10,⾜材⾼21;清代为14:10,⾜材⾼为20。

宋清两代⽤材的⽐例虽相差不多,但⽤材的实际⼤⼩则不同。

栔⾼的变化,宋清两代规定都是6分,但实际测量中发现唐辽⾦元各代的栔⾼多⼤于此规定。

明清多与规定相符。

2、铺作:有两重含义,⼀是指成组的⽃栱称为铺作,并按其位置不同分为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铺作;⼆是指在⼀组⽃栱之内,每⼀层或⼀跳的栱或昂和其上的枓称为⼀铺作。

⼆、栱1、唐代栱⼦的式样都是直栱,元代以前正⼼栱多隐刻,明清时期已不多见。

早期的“翼形栱”,明清时已经发展成为形式固定的“三幅云”。

清代许多地⽅建筑常喜⽤雕花栱。

栱头分瓣,唐代仍有内ao。

宋《营造法式》规定除令栱为五瓣外,其余各栱⼀律四瓣。

清代规定⽠⼦栱泥道栱为四瓣,慢栱三瓣,令栱仍为五瓣。

元代以前转⾓铺作中常⽤鸳鸯交⾸栱,明代尚有,清代已不见使⽤。

明代以前常⽤的⼩栱头于明末清初已改为⽤昂,不再使⽤。

栱⼦的长度,宋清两代规定相同,泥道栱与⽠⼦栱等长为62分,令栱长72分,慢栱最长为92分。

辽⾦建筑多不遵此制。

辽代建筑中⼀般是泥道栱⽐⽠⼦栱稍长,令栱与⽠⼦栱相近。

⾦代出现三者等长的例⼦。

⾦代晚期始与《营造法式》⼀致。

2、骑槽:与⽃栱出跳成正交的⼀列⽃栱的纵中线谓之槽,华栱横跨槽上,⼀半在槽外⼀半在槽内,谓之骑槽。

古建筑名词解释

古建筑名词解释

古建筑名词解释古建筑之名词解释做古建筑应该对每个人都有帮助。

哈哈。

清式建筑木作工程名词汇释1一般规则明间建筑物居中的开间。

梢间建筑物两端头的开间。

休息室和二级建筑之间的隔间。

如果有多个间隔,则可将其分为一级间隔、二级间隔、三级间隔等。

屋檐在平面上呈矩形且短边方向的建筑称为山表面。

宽泛称面宽,建筑物面宽方向相邻两柱间的轴线距离。

具有宽贯穿表面的建筑物两端柱之间的轴线距离。

进深垂直于建筑物面宽方向的平面尺寸称为进深。

通进深建筑物侧面(进深方向)两尽端柱间的轴线尺寸。

柱高木柱从台明上皮至柱头的高度。

明清建筑中所指柱高通常指檐柱高的在带有斗拱的清代建筑中,柱高包括斗拱和平撑的高度。

柱直径是柱根部的直径(如果是方形柱,则指柱根部的外观尺寸)。

步架相邻两檩间轴线的水平距离。

举高相邻两檩轴心的垂直距离。

对于凸起坡屋顶的两个相邻檩条,上部檩条的高度高于下部檩条的高度。

从屋檐柱轴线伸出的建筑物檐口的水平长度。

上部带斗拱的建筑出是由斗拱出踩和檐椽飞椽挑出两部分组成。

从屋檐柱中心线向外延伸的部分称为平台明出沿,又称下出。

出水建筑物的上檐出又称出水。

回水构筑物的上出口大于下出口。

上出口和下出口之间的差异称为回水。

中国清代建筑柱的直径底部较大,顶部较小。

根据柱根的直径,将其除以柱高的1/100或一定比例减小柱径,称为收分。

侧脚的柱头位置固定,柱脚按一定比例向外移动,导致柱头略微向内倾斜,称为侧脚。

在清代,只有屋檐和柱子有侧脚。

明代以前,内圆柱也有侧脚。

立柱侧脚有利于建筑物的稳定性。

斗拱最底层坐桶(大桶)宽度方向的槽口称为斗口。

在清代建筑体系中,斗嘴是最基本的建筑模块之一。

对于带有斗拱的建筑物,所有构件和零件都与斗口有双重关系。

坚硬的山地建筑屋顶有前后坡,两侧山墙与屋顶相交,山墙上用檩条木梁框架密封内的建筑,称为硬山建筑。

悬挑山地建筑的屋顶有前后坡,屋顶两端悬挑在山墙或山梁框架之间筑,称为悬山式建筑。

悬山又称挑山。

阳台建筑屋顶上有四个斜坡和屋脊的建筑被称为阳台建筑,也被称为四a厅五脊殿,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型制。

古建筑名词解释

古建筑名词解释

门窗雕饰:门窗雕饰是美和实用的统一,显示主人的财力和审美修养。

雕花窗在木板墙中起着显著的装饰作用,使民居建筑在简朴中显露出几分华丽,虽没有宫殿建筑的壮丽与浓重,但却蕴含特有的乡土之美。

门窗雕饰,多见于门之锁腰板,窗之裙板,天头,门窗格扇之花心,还有漏窗上。

隔扇广泛用于厅堂两侧的壁面,图案有六角、八角、一根藤、卍字、十字、水纹、长方格、格中起堂等几十种拼花。

格扇心、花板雕刻有民间传说、戏曲人物、山水风景、花鸟禽兽、十二生肖等纹样。

各地建筑上也不少用龙纹作装饰,不过这里的龙纹并不象征帝王,只是借此以求神佑。

很多龙被简化了,仅龙头保持原形,龙身、龙尾都变为植物草叶纹或者拐子纹了。

1、格扇:原称隔扇,是指带木格门扇的一种门。

隔扇的基本形状是用木材制成木框,木框内分作三部分,上部分为格心,下部分为裙板,二者之间为绦环板。

三部分的中心以格心为主,如果格扇要加高,在格心之上和裙板之下还可以加设绦环板,成为上、中、下三块绦环板的格扇。

格扇既可是门,也可是窗——格扇门、隔扇窗。

格心是格扇门窗装饰的中心部位,有透空木格网加小块的雕花,也有用透空的回纹、冰纹等图案环绕构成2、扎牵:是两柱之间辅助构件,有的呈龙形,有的呈凤形,有的饰以花草,是梁柱之间体积较大的装饰性很强的雕刻件。

3、瓜柱:是位于梁上的一段矮的立柱。

形状矮胖如瓜果,故称为瓜柱。

有的柱脚跨立于梁上,下端雕刻有花瓣、叶片,或制成瓜果状,也有以一对狮子左右相拥。

(长大于宽的柁墩。

)4、斗拱:是由块木和曲木组成,是立柱与屋檐之间的过渡,也是形象上的“关节”。

5、牛腿:是为了支撑外挑的檐口而设置的一种承重构件,起到斜撑的作用,呈三角形块状。

6、挑头:是位于牛腿之上的方木,为牛腿上部收头7、雀替:分上下两部分,上段是一条替木,下段为从柱中外挑出的装饰斗拱构件承托着替木。

8、阳文: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

9、浅浮雕:浮雕中凸出部分跟周围平面差距不大,并无挖空部分10、浮雕:一种雕塑式样,其形象(以软材料塑成、以薄展延性材料敲成或在硬材料表面雕刻而成)突出于周围平坦的表面。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硬山顶:是两坡顶的一种,屋面不悬出山墙之外。

悬山顶:也是两坡顶的一种,特点是屋檐两端悬伸在山墙之外(又称挑山或出山)庑殿顶:有单檐和重檐,单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所以又称五脊殿。

重檐的另有下檐围绕殿身的四条博脊和位于角部的四条角脊。

歇山顶:是由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面式样,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

有单檐和重檐。

重檐顶:槛墙:前檐或其它部位木装修榻板下的墙体,两端的里外皮砌成八字柱门。

版筑墙:以厚木板为模板,立于拟建墙的两侧,中间填土,用木夯夯实。

一般土要分层填夯,板也随之上移,这样筑出来的墙叫板筑墙。

山墙: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叫横墙,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为山墙,主要与邻居的建筑隔开和防火。

封火墙:山墙超出屋面很多,起封火作用。

墀头:山墙的侧面在连檐与拔檐砖之间嵌放一块雕刻花纹或人物的戗脊砖,称墀头。

影壁(照壁):正对着大门作屏障及装饰的墙壁,有的座下有座子,可以移动,上面像屋脊。

如意蹋跺:两边不用垂带,踏跺逐层缩短,在两侧也形成阶级的踏跺,称如意踏跺龙尾道:唐代含元殿前的甬道。

自上望下,宛如龙尾下垂须弥座: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的基座(宫殿、坛庙的主殿等)金柱:建筑物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下的柱子称檐柱,在檐柱以里,位于内侧的柱子称“金柱”。

瓜柱(蜀柱、脊瓜柱):梁柱中两层梁间的短柱和支承脊檩的短柱。

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减柱造:在不影响整座殿宇屋顶负重、安全的前提下,减去一些立柱。

移柱造:在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将若干内柱移位,增加或减少柱距,以达到所需要空间和功能的做法。

靠背栏杆(美人靠、吴王靠):美人靠,就是给坐凳栏杆加一个靠背,它也是栏杆的一种形式,主要用于人们在游园疲累时临时在这里坐坐,稍稍休息一会儿。

美人靠的靠背不是直立的,而是略向后仰,人们坐在之上可以向后仰、向后靠。

美人靠的靠背有曲线,靠在那里会觉得十分舒服。

古建名词解释

古建名词解释

房屋修缮古建名词解释一《石构件部分》[台基]砖石砌成之平台,在其上修筑物。

[台明]古建筑台基露出地面的部分。

[月台]高大建筑台基之外,修筑的宽大的高台[高台建筑]修筑在高台之上的建筑物。

[城台建筑]城坪平区上修建的建筑物,如城楼等。

[磉墩]柱顶石之下用砖砌成的独立基础。

[柱顶石]柱下之石。

即臵于磉墩之上,直接承受柱子的石构件有无鼓径、方、圆鼓径及带莲瓣等。

[鼓径]柱顶石露在地面部分,自下而上逐渐收成的承柱部分。

[土衬石]臵于台基陡板部分之下(或须弥座圭角之下),围台明外沿一圈,与地面基本相平之石。

[平头土衬石]垂带象眼之下,在台阶砚窩石与台基土衬石之间之石。

[埋头]又称台明的角柱石。

位于台明转角处阶条石之下的石件。

[阶条石]台明四周上面,用于台明边棱的条石。

[陡板石]台明阶条石以下,土衬石以上,左右角柱之间陡臵直立的石件。

[踏跺石]由一高度达另一高度之阶级石,是供行人上下之步石。

[砚窩石]踏跺之最下一级,较地面略高一至二寸之石件。

[垂带石]踏跺(或礓礤)两边,阶条石至砚窩石之间斜臵之石件.[如意踏跺]由正面及左右皆可升降之踏跺。

[礓礤石]不用踏跺而将斜面做成锯齿形之石升降道。

[象眼石]在垂带踏跺两侧垂带石之下的三角形石件。

[角柱石]墙体转角部位立臵之石。

[圧砖板]是圧在角柱石之上的条石。

[腰线石]墙体裙肩最上一层,以石代砖,多用于山墙圧砖板之间。

[挑檐石]山墙墀头梢子部位,以石代砖,橫着伸出檐外之石。

[门窗旋石]臵于门窗口上部拱形的石件。

[旋脸石]拱券石露明者。

[石雕菱花窗]用石料制作雕刻仿木窗的菱花孔状的窗子。

[石墙帽]墙顶部用石制成的带拔檐的墙帽。

[槛垫石]门槛下,与门槛平行,上皮与台基面平,垫于门槛下之石。

[过门石]由门槛下穿过之石。

[分心石]建筑物中轴线上,由阶条石至槛垫石之间的石件。

[门枕石]大门转轴之下,承托转轴之石。

[月亮门元宝石]是臵于月亮门底部,其内弧常同月亮门圆弧的倒扇形石件。

文博考研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文博考研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文博考研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建筑的名词解释,供你参考:
1. 台基:台基又称基座,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起到承托建筑物、防潮、防腐等作用。

2. 开间:指中国古建筑中两根相邻柱子之间的距离,是衡量建筑规模的重要指标。

3. 斗拱: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由斗、拱、昂等部件组成,主要用于支撑屋檐和承接梁架。

4. 榫卯:榫卯是中国古代建筑和家具的主要结构方式,通过将榫头插入卯口中来实现连接。

5. 雀替:雀替是中国古建筑中置于梁枋与柱子之间的支撑结构,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

6. 脊兽:脊兽是中国古建筑屋脊上的装饰物,通常由琉璃或陶土制成,具有辟邪、镇宅等象征意义。

7. 藻井: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性结构,多呈穹窿形,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8. 分心斗:分心斗是斗拱组合中的一种形式,指的是在柱头枋上放置的斗拱,用于承托撩檐枋。

9. 重檐:重檐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一种屋顶形式,指的是在屋顶上重叠两层或以上的屋檐。

10. 垂脊:垂脊是中国古建筑屋脊的一种形式,指的是沿着山墙的屋脊,常用于硬山顶和悬山顶建筑。

园林古建筑名词解释

园林古建筑名词解释

园林古建筑名词解释
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
3
4
5
6
7
阑”。

8
9
10
11
12
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5.2
16
17
18
19
20。

中国古建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名词解释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班级台阶:在台阶两侧设置垂直的石块。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渐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慢行道:坡道上砌有裸露的砖石边缘,可防滑。

它通常在户外使用。

5.坡道(战车路或皇室路):用于驾驶的缓坡,通常与冲压结合。

6.土气:类形跺脚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这。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式栏杆:石栏杆的形状通常较低且较宽,眼睛沿桥侧或平台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表面宽度):木结构建筑正面两个檐柱之间的水平距离。

每个隔间的总宽度为“穿过表面宽度”,中间的隔间为“开放式房间”,左右两侧为“二次房间”,外侧为“小费房间”,最外面的隔间称为“末端房间”,二次房间的数量增加到九间以上。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提升(折叠):提升是屋架的高度,通常由建筑物的深度和屋顶材料决定。

折叠指屋架标高的计算。

由于檩条的上升范围不一致,得到的屋顶横截面不是一条直线,而是由几条虚线组成。

升降折叠(宋朝):首先根据房屋的深度,确定屋顶坡度,将屋脊扶起至额定高度,然后从上到下逐渐“折叠”下来,得到每个框架扶起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提升(清理):从底部开始,使用相对平缓的坡度,逐渐增加坡度向上。

因此,最终“升力”到底有多高,似乎是“意外”的结果。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硬山顶:是两坡顶的一种,屋面不悬出山墙之外。

悬山顶:也是两坡顶的一种,特点是屋檐两端悬伸在山墙之外(又称挑山或出山)庑殿顶:有单檐和重檐,单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所以又称五脊殿。

重檐的另有下檐围绕殿身的四条博脊和位于角部的四条角脊。

歇山顶:是由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面式样,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

有单檐和重檐。

重檐顶:槛墙:前檐或其它部位木装修榻板下的墙体,两端的里外皮砌成八字柱门。

版筑墙:以厚木板为模板,立于拟建墙的两侧,中间填土,用木夯夯实。

一般土要分层填夯,板也随之上移,这样筑出来的墙叫板筑墙。

山墙: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叫横墙,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为山墙,主要与邻居的建筑隔开和防火。

封火墙:山墙超出屋面很多,起封火作用。

墀头:山墙的侧面在连檐与拔檐砖之间嵌放一块雕刻花纹或人物的戗脊砖,称墀头。

影壁(照壁):正对着大门作屏障及装饰的墙壁,有的座下有座子,可以移动,上面像屋脊。

如意蹋跺:两边不用垂带,踏跺逐层缩短,在两侧也形成阶级的踏跺,称如意踏跺龙尾道:唐代含元殿前的甬道。

自上望下,宛如龙尾下垂须弥座: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的基座(宫殿、坛庙的主殿等)金柱:建筑物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下的柱子称檐柱,在檐柱以里,位于内侧的柱子称“金柱”。

瓜柱(蜀柱、脊瓜柱):梁柱中两层梁间的短柱和支承脊檩的短柱。

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减柱造:在不影响整座殿宇屋顶负重、安全的前提下,减去一些立柱。

移柱造:在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将若干内柱移位,增加或减少柱距,以达到所需要空间和功能的做法。

靠背栏杆(美人靠、吴王靠):美人靠,就是给坐凳栏杆加一个靠背,它也是栏杆的一种形式,主要用于人们在游园疲累时临时在这里坐坐,稍稍休息一会儿。

美人靠的靠背不是直立的,而是略向后仰,人们坐在之上可以向后仰、向后靠。

美人靠的靠背有曲线,靠在那里会觉得十分舒服。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一、名词与条目①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②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③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④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⑤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

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

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

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

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

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与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

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

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

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8螭首: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

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与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9 <<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

古建筑的名词解释

古建筑的名词解释

古建筑的名词解释古建筑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承载着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丰富内涵。

它们凝聚着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创造力,展示了古代人们对建筑美学的追求。

以下是对古建筑常见名词的解释,带你深入了解这一千年古老的建筑艺术。

1. 亭台楼阁:亭台楼阁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形式。

亭台是指建在水面上的小型建筑物,常用于赏景或休憩。

楼阁则是高耸入云的建筑,除了供人休息观赏外,也常用于仪式和娱乐活动。

2. 角楼:角楼是古代城墙或城门中的一种建筑物。

它位于城墙或城门的拐角处,通常用作防守和瞭望。

角楼形式多样,既可以是方形的,也可以是圆形、六角形甚至多边形的。

3. 台基:台基是支撑古建筑主体的基座。

它通常是石砌的,用于提高建筑的高度和稳定性。

台基的形状和尺寸可以根据建筑的规模和用途而有所不同。

4. 梁柱:梁柱是古代建筑中承担荷载的结构构件。

梁是横向承载力的主要构件,通常横跨在柱子之间,起到支撑和分布力量的作用。

柱子则是直立的纵向承重结构,起到支撑梁和屋顶的作用。

5. 彩绘:彩绘是古建筑装饰中常见的一种技法。

通过将颜料涂在墙面、梁柱等建筑元素上,使建筑物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

彩绘可以表达建筑物所代表的题材、历史故事和宗教信仰等,是古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6. 青砖:青砖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建筑材料。

它由粘土经过高温烧制而成,呈现出青灰色的外观。

青砖既坚固耐用,又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广泛应用于屋顶、墙壁和地面的建造。

7. 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一种拱形结构。

它由多个拱石构成,形成一个类似梯形的结构。

斗拱不仅可以加强建筑物的稳定性,还可以增强建筑的美观度,被广泛应用于古代寺庙、宫殿和园林建筑中。

8. 花样木构:花样木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传统的木结构形式。

它采用木材进行雕刻和拼接,形成具有装饰性和结构性的木构件。

花样木构常用于古代建筑的屋顶结构,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华丽的造型,展示了古代木工的高超技艺。

9. 石雕:石雕是利用石材进行雕刻艺术的一种形式。

古建筑名词解释

古建筑名词解释

古建筑名词解释二画丁头栱位于梁下的半截栱。

原由串枋出头部分作成,后成为梁头下的装饰。

八架椽宋代房屋进深以椽数呼之,八架椽即八椽之深。

清代则以檩数称呼,“九檩”即宋之八架椽。

九脊屋顶即歇山顶。

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用于亭榭、厅堂则称厦两头造。

九踩斗栱清式斗栱按出挑数称呼。

里外出一跳称为三踩斗栱,出两跳称为五踩斗栱,出三跳称为七踩斗栱,出四跳称为九踩斗栱。

牌坊斗栱最多可多至十一踩三画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膞,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

多见于唐、宋、元、明的建筑上。

上昂昂有两种:上昂和下昂。

上昂用于室内支承天花或用于平坐下,因昂首向上而得名。

下昂用于外檐承挑檐,因昂尖向下得名。

门屋指宫殿、庙宇、宅邸中单独成栋的屋宇,有一间、三间、五间。

等,明清北京故宫太和门为九间,等级最高。

山花蕉叶用于佛塔、佛龛、经柜等顶部的叶状装饰纹样三朝五门东汉郑玄注《礼记.玉藻》曰:“天子诸侯皆三朝”。

又注《礼记。

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侯三门”。

这就是三朝五门的来历。

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参、入鎶”,宋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

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

四画斗子蜀柱即在短柱上加一斗,唐宋时常作为一种简洁的支撑体用于木、石栏板上或木构架的补间铺作上。

唐时还常用人字形撑木,上加一斗作补间,今人称人字栱。

五土五谷五土指东南西北中五方之土;五谷指稻黍稷麦菽五种谷物分心槽是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宋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

一般用作殿门。

月牙城明清帝陵宝城和方城之间有一个小院称月牙城,俗称“哑巴院”。

正对方城所筑之墙称为月牙墙。

或称小院为“哑吧院”,而正对方城之墙为“月牙城”。

五音姓利唐宋间流行的一种风水术。

将天下所有姓氏归属宫商角徵羽五音,行事凶吉,都依其所定之法为据。

方城明楼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

古建筑名词解释

古建筑名词解释

附录1 古建筑名词解释必须说明的是,本篇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古建筑名词解释汇编,而只是把教材前几章中出现的一些相关名词收录进来,以便读者在遇到这些生疏的术语时不致造成阅读上的障碍。

至于第8章、第9章中的大量古建筑名词,由于其内容就是叙述古建筑的结构和详部做法,并配有许多图样,所以在阅读上是不会产生困难的。

下面以笔画多少为序,列出名词解释。

词目右下角的数字表示此词所在的章。

●二画丁头栱(3) 位于梁下的半截栱。

原由串枋出头部分作成,见图8 -9。

后成为梁头下的装饰。

八架椽(5) 宋代房屋进深以椽数呼之,如“四架椽”即四椽之深,“八架椽”即八椽之深。

清代则以擦数称呼,如“五檩”即宋之四架椽,“九檩”即宋之八架椽。

九脊屋顶(5)即歇山顶。

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用于亭榭、厅堂则称厦两头造。

九踩斗拱(5) 清式斗拱按出跳数称呼。

里外出一跳称为三踩斗拱,出二跳称为五踩斗栱,出三跳称为七踩斗栱,出四跳称为九踩斗栱。

牌坊斗栱可多至十一踩。

●三画叉手(3) 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槫,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

多见于唐、宋、元、明的建筑上,见图8一9。

上昂(5) 昂有两种:上昂和下昂。

上昂用于室内支承天花或用于平坐下,因昂首向上而得名。

下昂用于外檐承挑檐,因昂尖向下而得名。

门屋(3) 指宫殿、庙宇、邸宅中单独成栋的屋宇有一间、三间、五间……明清北京故宫太和门为九间,等级最高。

山花蕉叶(5) 用于佛塔、佛龛、经柜等顶部的叶状或如意头状装饰纹样,见图1一46。

三朝五门(4)东汉郑玄注《礼记·玉藻》曰“天子诸侯皆三朝”。

又注《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侯三门”。

这就是“三朝五门”的由来。

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参、入阂”,宋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每五日及朔、望一参)”。

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

但是一些疏于朝政的皇帝,往往不定期举行朝会,也就无所谓“三朝”之制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建知识之建筑名称来源:中国古典建筑作者:吕延强一称基座。

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

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

大致有四种。

1,普通台基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

2,较高级台基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3,更高级台基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

“须弥”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相传位于世界中心,系宇宙间最高的山,日月星辰出没其间,三界诸天也依傍它层层建立。

须弥座用作佛像或神龛的台基,用以显示佛的崇高伟大。

中国古建筑采用须弥座表示建筑的级别。

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

4,最高级台基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为宏伟高大,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即耸立在最高级台基上。

二、木头圆柱常用松木或桶木制成的圆柱形木头。

置于石头(有时是铜器)为底的台上。

多根木头圆柱,用于支撑屋面檩条,形成梁架。

三、开间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

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阔”。

建筑的纵深间数称“进深”。

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字,所以平面组合中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而且开间越多,等级越高。

北京故宫太和殿,北京太庙大殿开间为十一间。

四、大梁,即横梁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以形成屋脊。

常用松木、榆木或杉木制成。

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五、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

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

一般置于柱头和额访(又称阑头,俗称看访,位于两檐柱之间,用于承托斗拱)、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

由斗形木块、弓形短木、斜置长木组成,纵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

六、彩画原是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宋代以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

可分为三个等级。

1,和玺彩画是等级最高的彩画。

其主要特点是:中间的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或凤的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画面两边用《》框住,并且沥粉贴金,金碧辉煌,十分壮丽。

2,旋子彩画等级次于和玺彩画。

画面用简化形式的涡卷瓣旋花,有时也可画龙凤,两边用《》框起,可以贴金粉,也可以不贴金粉。

一般用次要宫殿或寺庙中。

3,苏式彩画等级低于前两种。

画面为山水、人物故事、花鸟鱼虫等,两边用《》或()框起。

“()”被建筑家们称作“包袱”,苏式彩画,便是从江南的包袱彩画演变而来的。

七、屋顶(古称屋盖)中国传统屋顶有以下七种,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为级别最高,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

1,悬山顶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

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顶。

2,硬山顶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

3,庑殿顶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称四阿顶。

4,歇山顶是庑殿顶和硬山顶的结合,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

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所以又称九脊顶。

5,攒尖顶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屋脊交于上端。

一般亭、阁、塔常用此式屋顶。

6,卷棚顶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成弧形曲面。

八、山墙即房子两侧上部成山尖形的墙面。

常见的山墙还有风火山墙,其特点是两侧山墙高出屋面,随屋顶的斜坡面而呈阶梯形。

九、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

名为“藻井”,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

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

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建筑物的等级表现在各个方面,如围墙、台阶、殿基、门窗、配庑等等。

1.殿顶:宫殿、房舍的顶部,是整座建筑物暴露最多、最为醒目的地方,也是等级观念最强之处。

清朝把《工程做法则例》中规定的27种房屋规格,纳入《大清会典》,作为法律等级制度固定下来。

现择有典型意义的几种殿顶介绍:重檐庑殿顶:这种顶式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

庑殿顶又叫四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

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

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

现存的古建筑物中,如太和殿、长陵譡恩殿即此种殿顶。

重檐歇山顶:歇山顶亦叫九脊殿。

除正脊、垂脊外,还有四条戗脊。

正脊的前后两坡是整坡,左右两坡是半坡。

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与庑殿顶的第二檐基本相同。

整座建筑物造型富丽堂皇。

在等级上仅次于重檐庑殿顶。

目前的古建筑中如天安门、太和门、保和殿、乾清宫等均为此种形式。

单檐庑殿顶:其外形即重檐庑殿顶的上半部,是标准的五脊殿,四阿顶。

故宫中配庑的主殿,如体仁阁,弘义阁等均是。

单檐歇山顶:其外形一如重檐歇山顶的上半部。

配殿的大部分是这种顶式,如故宫中的东、西六宫的殿宇等。

悬山顶:悬山顶是两坡出水的殿顶,五脊二坡。

两侧的山墙凹进殿顶,使顶上的檩端伸出墙外,钉以搏风板。

此种殿顶,用处不少,如神橱、神库中的房屋等。

硬山顶:硬山顶亦是五脊二坡的殿顶,与悬山顶不同之处在于,两侧山墙从下到上把檩头全部封住,宫墙中两庑殿房以此顶为多。

攒尖顶:攒尖顶有多种形式,且易辨认。

无论什么形式,顶部都有一个集中点,即宝顶。

攒尖顶有四角、六角和圆形之分。

角式攒尖顶有与其角数相同的垂脊,圆攒尖顶则由竹节瓦逐渐收小,故无垂脊。

故宫中和殿、天坛祈年殿属攒尖顶。

卷棚顶:卷棚顶的最明显的标志是没有外露的主脊,两坡出水的瓦陇一脉相通。

左右两山墙可有悬山和硬山的不同。

此种建筑,园林中居多。

宫殿建筑群中,太监、佣人等居住的边房,多为此顶。

官式殿顶,多以上述形式为基础,然后派生或融合出其他形式。

2.吻兽殿宇屋顶的吻兽,是一种装饰性建筑构件,在封建社会中,构件的造型与安装位置,都被蒙上迷信色彩。

《唐会要》中记载,汉代的柏梁殿上已有“鱼虬尾似鸱”一类的东西,其作用有“避火”之意。

晋代之后的记载中,出现“鸱尾”一词。

中唐之后,“尾”字变成“吻”字,故又称为鸱吻,官式建筑殿宇屋顶上的正脊和垂脊上,各有不同形状和名称的吻兽,以其形状之大小和数目之多少,代表殿宇等级之高低。

3.彩绘彩绘是我国古典建筑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建筑装饰艺术。

(1)檩枋部位名称枋心:檩枋中心,可随檩枋本身的长短而增减,但其长度以不影响谐调感为宜。

找头:是指檩端至枋心的中间部位,由找头本身、皮条线、盒子、箍头等部分组成。

如檩枋较长,找头部分可延长,皮条线沿边用双线,加箍头、盒子等。

箍头:是檩枋尽端处的彩绘线。

盒子:是找头部分的一段小空间。

皮条线:是五大线之一,亦是组成找头的一个部分。

(2)种类和等级①和玺彩绘。

和玺彩绘是彩绘等级中的最高级,用于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物的主殿。

梁枋上的各个部位是用“”线条分开。

主要线条全部沥粉贴金。

金线一侧衬白粉或加晕。

用青、绿、红三种底色衬托金色,看起来非常华贵。

和玺彩绘分为数级,重点有:金龙和玺:整组图案用各种姿态的龙为主要内容。

枋心是二龙戏珠,找头中青地画升龙(龙头向上),绿地画降龙(头向下)。

盒子中画坐龙。

如果找头较长,可画双龙。

除龙之外,再衬以云气、火焰等图案,具有强烈的神威气氛。

龙凤和玺:其级别低于金龙和玺,枋心、找头、盒子等主要部位由龙凤二种图案组成。

一般是青地画龙,绿地画凤。

图案中亦有双龙或双凤。

龙凤和玺中有“龙凤呈祥”、“双凤昭富”等名称。

龙草和玺:其级别低于龙凤和玺,主要由龙和大草构图组成。

绿地画龙,红地画草。

大草图案配以“FL”,又称“FL吉祥草”,简称“轱辘草”。

②旋子彩绘。

在等级上次于和玺彩绘,在构图上有明显区别,但也可以根据不同要求做得很华贵或很素雅。

这种彩绘用途广,一般官衙、庙宇、牌楼和园林中都采用。

旋花:是构成旋子彩绘的主要图案,在找头内用旋涡状的几何图形构成一组圆形的花纹图案。

旋眼:旋花的中心。

旋瓣:旋子花圈由三层组成,最外一层为一路瓣,依次是二路和三路瓣,一般找头内,由一个整圆的旋子图案和二个半圆旋子组成一个单元图案,俗称:“一整两破”。

找头部位经常出现的图案:找头部位大于“一整两破”的面积时采用“一整两破加金道冠”和“一整两破加两道”等形式。

找头部位小于“一整两破”单元图案时,采用“喜相逢”即整旋花与半旋花,公用一路瓣。

“勾丝咬”,即只用一路瓣组成图案。

“四分之一旋子”,即只用两个半旋花的一半。

旋子彩绘中的等级:金琢墨石碾玉:这种是旋子彩绘中的最高级,各大线及各路瓣都沥粉贴金,相当华贵。

烟琢墨石碾玉:是次一级旋子彩绘,图案中“五大线”贴金,各路瓣用墨线。

旋子彩绘中的等级,基本上以用金量的多少为依据。

其等级依次为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线小点金,墨线小点金,雅伍墨,雄黄玉等。

③苏式彩绘。

苏式彩绘是另一种风格的彩绘,多用于园林和住宅。

最近修饰复古的琉璃厂街道的铺面,多用这种彩绘。

苏式彩绘除了有生动活泼的图案外,“包袱”内还有人物、故事、山水等。

颐和园中的长廊,可以说是苏式彩绘的展览画廊。

典型的苏式彩绘是将檩枋联在一起,画成半圆形的“包袱”,内层“烟云”,外层“托子”。

金琢墨苏画:这是苏式彩绘中最华丽的一种,用金量大,包袱内的画面很精致。

金线苏画:这是一种常用的苏式彩绘,主要线条用贴金法。

其他还有海漫苏画等。

这些苏画内均无大型包袱,花型、图案等也较简单。

④其他古典建筑的形式多种多样,部位很多,凡外露部位的木结构,大都有彩绘装饰。

于是形成了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彩绘,如斗拱、天花、角梁、金瓶、椽头等。

“走投无路”与脊兽故事中国古建的檐角屋脊上常常排列着一些数目不等的小动物作为装饰,这些美丽的装饰品是中国建筑装饰的一大特点。

这些小动物一般叫做屋脊走兽、檐角走兽、仙人走兽、垂脊吻等,古建行内部也称为小跑或“走投无路”。

它们已经“走”到了檐角的最前端,再向前一步就会掉下去,真的是走投无路的。

中国古建大都为土木结构,屋脊是由木材上覆盖瓦片构成的。

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因处于最前沿的位置,要承受上端整条垂脊的瓦片向下的一个“推力”;同时,如毫无保护措施也易被大风吹落。

因此,人们用瓦钉来固定住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在对钉帽的美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动物形象,在实用功能之外进一步被赋予了装饰和标示等级的作用。

唐宋时,还只有一枚兽头,以后逐渐增加了数目不等的蹲兽,到了清代形成了今天常见的“仙人骑凤”领头的小动物队列形态。

“骑凤仙人”,民间也叫做“仙人骑鸡”。

这个“仙人”究竟是谁?为什么在檐角的最前端?为什么骑着凤凰?民间对此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

一种传说他是姜子牙的小舅子,想利用姜子牙的关系往上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