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测试题

合集下载

高一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试题

高一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试题

高一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试题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间接价值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故本题错误选项为D。

A、B、C三项都是课本的原话。

【考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2.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A.突变和重组B.地理隔离C.自然选择D.共同进化【答案】D【解析】共同进化形成生态系统多样性。

3.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的主要因素是()A.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B.生态系统的气候环境C.生态系统的地理位置D.生态系统的成分【答案】D【解析】略4.下列各项措施中,最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是()A.减少肉食动物和寄生生物的数量B.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C.增加物种的数量D.植树造林,增加绿色植物的数量【答案】C【解析】略5.“水华”的发生是受什么危害 ( )A.酸雨的危害B.富营养化的危害C.重金属的危害D.有毒化学药品的危害【答案】B【解析】略6. 2010年“两会”政协委员提案约10%与低碳有关,这表明,“低碳”不再只是概念。

“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成为人们所期待的最为主导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以下关于“低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低碳”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过低B.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大容易导致地球出现温室效应C.尽量减少塑料袋使用量,遏制白色污染是转向“低碳生活”的途径之一D.“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答案】A【解析】略7.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测试试题(答案+解析)

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测试试题(答案+解析)

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共30道小题)1、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1和2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3代表的一定是原核生物C.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 D.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细胞呼吸2、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细菌大都是分解者,还可以是生产者或消费者B.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可以是生产者或消费者C.生产者不一定含有色素,可以是原核或真核生物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3、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4、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各成分关系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是生产者,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乙是消费者,包括全部的动物C.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D.图中的“甲→乙”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5、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共含有7条食物链B.伯劳鸟和袋鼬只存在捕食关系C.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含有6个营养级D.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越大6、某湿地生态系统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中有6条食物链,朱鹮位于第三营养级B.该食物网中,朱鹮与鱼类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C.流入朱鹮的总能量小于鱼类和贝类的总能量之和D.大量捕捞鱼类将使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降7、如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细菌既可作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B.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C.若大米草死亡,将导致细菌数量增多,沼蟹数量亦增多D.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8、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4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考试卷模拟考试题.docx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考试卷模拟考试题.docx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下列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是()( )A.遗传多样性B.细胞多样性C.物种多样性D.生态系统多样性2、在青藏铁路穿越可可西里的一段,专为藏羚羊设计的33条走廊--野生动物通道(如桥洞),格外引人注目。

该设计目的不包括()( )A.防止藏羚羊出生率下降,维护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B.尽量保护青藏高原的原生态环境,保持物种多样性C.降低青藏铁路对藏羚羊等高原上的大型迁徒动物的不利影响,保护其自然栖息环境D.节约经济成本,提高景观价值3、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共组织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关于我国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人均耕地面积减少B.环境污染治理的难度增加C.淡水资源的危机将日趋严重D.促进了人与环境和谐发展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密----------------------------------封 ----------------------------------------------线-------------------------4、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种植夹竹桃等能大量吸收的植物B.进行人工降雨C.控制CO2的排放D.减少氟里昂制品的使用5、属于我们学习过的人类生存面临的问题之一的是()()A.粮食问题B.如何克隆人C.培养转基因植物D.培养转基因动物6、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1aaaeab436a6861bf04211e65844a43.png]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7、如图表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e038b1c305d6f95df00747f8299f1a3.jpg]()A.该食物网包含了12条食物链B.鹰处于第三营养级C.优良牧草与杂草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竞争D.要了解某种优良牧草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8、采取下列哪项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者的数量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一样C.增加适宜的物种种类D.限制某一个演替过程9、到2050年,按16亿人人均年消费粮食600kg计算,中国每年共需粮食9.6×108t,每公顷耕地需要产粮13.5t,也就是说到2050年中国粮食单产同现在相比需要提高2.7倍才行。

高中生物必修三精练:阶段质量检测(四)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 含解析

高中生物必修三精练:阶段质量检测(四)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 含解析

阶段质量检测(四)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下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关系图,a代表的成分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不能确定[解析]选B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从箭头的方向分析,a的能量和物质来自b,并可传递给c,所以a代表消费者。

2.下列选项中可称作生态系统的是()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B.烧杯中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解析]选B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一般包括四种: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其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相当于生态系统概念中的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总和是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也就是概念中的生物群落。

只要具备生态系统的这四种成分,就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由此可见,A、C、D三个选项中所描述的内容与生态系统的概念都不符。

3.如图表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间的关系,有关表述正确的是()A.图中a表示生态系统,b表示群落,c表示种群,d表示个体B.一片鱼塘中所有的动植物可用c表示C.b的未来发展趋势可通过年龄组成来预测D.d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解析]选C图中a表示个体,b表示种群,c表示群落,d表示生态系统。

一片鱼塘中的所有动植物既不是种群(有多个物种),也不是群落(缺少微生物),也不是生态系统(没有微生物和无机环境)。

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下图所示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有2种,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若丙种群数量下降2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C.在该食物网中辛占有3个营养级D.既存在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的只发生在丁和辛、丙和乙之间[解析]选D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戊都是生产者。

高一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试题答案及解析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主要是需氧型和厌氧型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D.一种生物只能处于生态系统中的同一种营养级【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植物体的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解:A、食草动物都处于第二营养级正确,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但少数动物如蚯蚓能够分解腐败的食物,属于分解者,A错误;B、大部分细菌属于分解者,属于异养生物;少数细菌如化能合成细菌,能进行自养,属于生产者,B错误;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物成分,C 正确;D、一种生物在食物网的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处于不同的营养级,D错误.故选:C.【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2.表示一个生态系统食物关系时,往往得到的是网状的复杂结构,这是由于()A.生产者的数量最多B.消费者不只以一种食物为食C.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失D.能量在各级营养级中逐渐递减【答案】B【解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个体数量越庞大,其中的食物就越多,彼此间的联系也就越复杂.因为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草食动物的食物,而一种草食动物既可以吃多种植物,又可能成为多种肉食动物的捕食对象,从而使各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食物网.【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名师】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中学人教版必修三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附答案)

中学人教版必修三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附答案)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班别姓名学号一、选择题(有30题,每题2分,共60分)1.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①生物多样性是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③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⑥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⑧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A.①③⑤⑥⑧B.②③④⑥⑦C.①②④⑤⑦D.①③④⑤⑧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组成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量形式散发到大气中C.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3.甲是一种能生活在多种土壤中的小型昆虫,常被昆虫乙大量捕食,DDT和aldrin是用于控制这些生物的杀虫剂,aldrin对甲和乙毒性相同,但DDT对乙的毒性比对甲更强,现用DDT和aldrin单独处理田块,如图所示中的哪两个图能分别代表DDT和aldrin单独作用时对害虫数量的影响()A.2和1 B.1和3 C.2和4 D.3和4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的B.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的能量越多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5.下列有关氮循环中进行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叙述正确的是()A.全是分解者B.只有分解者和生产者C.只有分解者和消费者D.既有生产者,又有消费者和分解者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B.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以是无限的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长时期地保持动态平衡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7.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A.狐吃了一只兔,狐获得了兔的全部能量D.影响神农架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阳光C.云南山苍子的柠檬酸含量高于浙江的山苍子,这是昼夜温差对其柠檬酸含量的影响D.当草食动物从天然草场的生态系统转移离开后,将看到的现象是植物竞争强度降低8.右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着一定的关系,在下图所示曲线中能准确表示两者关系的是(a代表抵抗力稳定性,b代表恢复力稳定性) ()10.近年来赤潮在我国时有发生,当赤潮发生时,海水中的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红、紫等颜色,并对生物造成危害。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综合检测【5】生态系统及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综合检测【5】生态系统及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5、6章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下列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稳定性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起点B.生物种类越复杂,种群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C.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就可完成碳的全球化循环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捕食者必然都有利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没有起点和终点,A错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复杂,个体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B正确;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主要方面,但并非碳循环的全部,碳循环还包括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学燃料的燃烧以及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的传递过程等,C错误;生态系统中有些信息传递可使生态系统的被捕食者躲避猎捕,故信息传递对捕食者不一定有利,D错误。

答案: B2.右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f表示大气中的CO2库B.该图中有三条食物链C.图中a一定是自养生物,b、c、d、e一定是异养生物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传到b解析:由图中a、b、c、d、e都指向f,可知f是大气中的CO2库,f与a是双向的,可知a是生产者,b、c、d、e都是异养生物,它们之间的碳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此图只有一条食物链。

答案: B3.下图表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包含了12条食物链B.鹰处于第三营养级C.牧草与杂草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竞争D.要了解某种牧草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解析:以牲畜喜食的牧草开头的食物链有6条,以牲畜不喜食的杂草开头的食物链也有6条,A正确;鹰处于第三和第四营养级,B错误;牧草和杂草竞争水肥等,C正确;调查植物一般采取样方法,D正确。

答案: B4.某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通过测定得到这四种生物a、b、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1、M2、M3和M4。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试题答案及解析1.在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封闭生态瓶内,要使其中的生物能长时间存活,必须提供()A.O2B.H2O C.足够的有机物D.太阳能【答案】D【解析】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离不开能量,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家里冰箱里常常会储存些新鲜的鱼肉、水果、蔬菜等食物,在这些食物里面滋生的细菌等多种微生物,它们共同组成了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以上都不是【答案】D【解析】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可以随机交配的属于同一个种群;不同种群在自然环境中占有不同的生态空间构成群落;不同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进行着信息传递构成生态系统。

可见冰箱里储存的鱼肉、水果、蔬菜,以及滋生的细菌并不能随机交配和进行能量流动。

D正确。

【考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概念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这是通过A.种群密度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而实现的B.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循环而实现的C.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D.人工进行的绿化和环境保护来实现的【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群落的丰富度有关,群落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靠生态系统内部各成分间相互作用,反馈调节来实现的。

答案是C。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某岛屿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D.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志物部分脱落,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答案】B【解析】捕食者的存在会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故A正确。

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综合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综合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单元综合测试五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呼吸作用进入无机环境;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两者均有其自身运行规律,A正确;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反复利用,B错误;“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学原理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体现了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C正确;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保持其相对稳定,D正确。

2.如图表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生物群落①②大气中的CO2――→③化学燃料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均参与过程①和②B.可以通过增强过程②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D.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解析:①过程是产生CO2的过程,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都能产生CO2,②过程表示生物群落吸收CO2的过程,只有生产者参与此过程,A错误;②过程增强导致生态系统吸收的CO2大于释放的量,可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B正确;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C正确;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化学燃料的大量使用,故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D正确。

3.如右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代表生态系统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

高一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试题答案及解析1.鼎湖山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其完整保存了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被中外科学家誉为“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

建立该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 ( )A.物种B.种群C.群落D.生态系统【答案】D【解析】据题意分析,建立该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生态系统,所以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保护区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如果某海湾水体N、P增加导致富营养化会发生以下变化,那么其变化的顺序是()①水中含氧量下降②需氧微生物迅速繁殖③水中含氧量增加④厌氧微生物迅速繁殖,有机物不彻底分解产生有毒物质⑤浮游藻类等迅速繁衍⑥鱼类等水生生物死亡A.①②③⑤④⑥B.⑤③②①④⑥C.⑤①②④③⑥D.①③④②⑤⑧【答案】B【解析】水体中N、P等无机盐的增多导致⑤浮游藻类等迅速繁衍,该藻类光合作用导致③水中含氧量增加,导致水体中②需氧微生物迅速繁殖,该微生物繁殖过多,又会导致①水中含氧量下降,使④厌氧微生物迅速繁殖,有机物不彻底分解产生有毒物质,最终导致⑥鱼类等水生生物死亡,故本题选B。

【考点】本题考查了水体富营养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3.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就是指物种多样性B.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C.外来物种入侵增加了本地生物多样性D.保护生物多样性意味着禁止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答案】B【解析】生物多样性是指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故A错误。

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故B正确。

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会导致本地生物多样性减少,故C错误。

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是禁止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是合理开发利用,故D错误。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3作业:第5~6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环境的保护 【含解析】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3作业:第5~6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环境的保护 【含解析】

章末综合测评(三)(第5~6章)(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5题,共50分)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①生产者②分解者③消费者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⑤食物链和食物网⑥物质循环⑦能量流动⑧信息传递A.①②③④B.⑥⑦⑧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C[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流,故选C。

]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共同组成生态系统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可以组成一个生态系统C.蝉→螳螂→黄雀三者形成一条食物链D.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D[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A、B错误,D正确;食物链的起点为生产者,C错误。

]3.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

由此推知,该反应器()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B[该菌种在有氧下能够将污染物的有机物分解,故主要目的是处理有机污染,B正确。

无生产者不能构成生态系统,不能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ACD 错误。

]4.(2020·7月浙江选考)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正确的是()A.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多B.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属于生产者营养级C.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同种生物的总和D.食物链中的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相同的B[由于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因此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少,A错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所以属于生产者营养级,B正确;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的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生物,C错误;能量从植物到植食动物或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一般只有约10%,不同食物链中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一定相同,D错误。

人教版必修3生态系统及稳定性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3生态系统及稳定性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3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单选题1.下列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息)A .减少捕食者和寄生者的数量B .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C.增加适宜的物种数目D.限制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2.下图为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情况示意图,①②③④⑤⑥各代表一定能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从能量关系看①二②+⑤B.⑥都属于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C.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D .③/②代表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3.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息)[士,二乙------ 应A.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 .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就越少C .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4.下列做法中,有利于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息)A.向一个湖泊引入水葫芦B .封山育林,减少人为干扰C.捕捉农田里的蛇D .为了杀灭害虫,大量喷施农药5.如图为自然界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中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标号为()A .②③⑥B .④C .⑧D .①⑤⑦6.以下现象属于生态系统行为信息起作用的是()A .蝙蝠的“回声定位”B .萤火虫发光C.蚊子飞行时发出的声音D .雄鸟的“求偶炫耀”7.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可能发生在()A.细胞与细胞之间8.种群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C .种群与种群之间D.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8.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的示意图,要使最高营养级生物的产量最高,把能量集中引向最高营养级的食物链和生物E和C之间的关系分别是()A . A T B—C—E,捕食和竞争B . A T B—E,竞争和捕食C . A-D,竞争D . A T E—C,捕食和竞争9.下面的图1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图2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3个不同种群的生长和繁衍情况,且已知种群1为自养生物,三个种群间存在捕食关系。

精选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0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能力测试

精选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0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能力测试

第0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能力测试A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1.以下可称作生态系统的是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B.烧杯中取自池塘的水、泥和浮游生物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B.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C.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D.群落中生物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3.如果自然界中的各种细菌和霉菌不存在,那么,下列说法哪种是正确的A.生物尸体极易腐烂....B.草木繁盛、动物大量繁殖C.人类将免于病患......D.植物的营养来源发生困难4.很多同学都曾尝试设计制做生态瓶,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设计并不成功。

下面罗列了设计生态瓶遵循的原理,其中不合理的是...A.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B.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C.应定时向瓶内通气,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D.瓶内生态系统应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5.关于营养级的叙述,错误的是A.处于同一营养级别的动物一定是一个种群....B.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C.同一种动物可同时占几个营养级....D.营养级是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分析的基础6.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传递信息的是A、雌蛾分泌性激素.....B、工蜂跳8字舞.....C、蟑螂昼伏夜出.....D、鸟类的鸣叫7.在食物链中,最可能的是A.当次级消费者增加时,三级消费者减.....B.当初级消费者增加时,次级消费者减少C.当三级消费者增加时,次级消费者增加...D.当次级消费者增加时,初级消费者减少8.生态系统内,食物网越复杂,说明A.生产者的个体数量过多B.消费者的个体数量多C.消费者的种类越多D.分解者的种类越多..9.某国家连续几年闹灾荒,食物短缺。

依据生态学的原理,要使能量流经食物链的总消耗最少,人们应采取以下哪一种食物结构A.以禽类和蛋类为主..B.以谷物和植物蛋白为主C.以草食的牛羊为主..D.以淡水养殖的鱼虾为主10.西部农业的发展要以生态建设为前提,若盲目地开垦草原、围湖造田、造单纯林或是不恰当地干预自然生态系统,除哪项外,均是开发产生的后果..A.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减少........ 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加快C.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增大.. D.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11.世界上有4000多种蟑螂。

必修三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整章练习

必修三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整章练习

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整章练习1.一片草原,由于干旱使得草都死亡,下列生物中受害最轻的是()A.昆虫 B.蘑菇 C.鼠 D.兔2.绿眼虫是一种原生动物,在有光条件下能进行光合作用;在无光条件下却能在无光条件下却能在水中摄食有机成分。

在生态系统中它()A.是生产者 B.是分解者C.既是分解者又是消费者 D.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3.下列各组生物中,全部属于生产者的一组是()A.硝化细菌、紫菜、地衣 B.木耳、团藻、白菜C.衣藻、小麦、醋酸菌 D.海带、苹果树、酵母菌4.生态学中对生态系统的成分划分的依据是()A.结构特点 B.营养功能 C.对环境的适应 D.生理功能5.下列各项中能正确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A.草→兔→狼→细菌 B.阳光→草→兔→狼C.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 D.昆虫→蛇→鹰6.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的营养成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此渠道进行的,请回答:(1)假如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只存在一条食物链:草→兔→猫头鹰。

①若把该食物链中的兔全部杀死,则该生态系统最先受到伤害的是。

②若通过能量流动到猫头鹰中的能量为AkJ,把兔全部杀死后,草中能量的增加范围为。

(2)假如另一个生态系统中存在下图所示的食物网:草→兔→猫头鹰↓↑草食昆虫→食虫鸟①若要在短期内,让猫头鹰的数量明显增加,则应把能量集中引向的食物链是。

②若把该食物网中的兔全部杀死,则该食物网中数量首先发生改变的生物是,改变情况是。

7.下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据图回答:(1)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有个营养级。

(2)属于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有。

(3)蜘蛛和青蛙的关系是。

(4)为避免植食鸟类吃农作物,有人用细网将农作物罩上,其结果是。

(5)若要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采用的方法是。

(6)生产上常采用喷洒农药的方法治虫,从长远看,这种做法的危害有该食物网体现的治虫方法最大的优越性在于。

8.(多选)右图是—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C)A.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B .H 点据3个营养级C .G 和F 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D .如在该生态系统中施用DDT ,则这种杀虫剂在H 中浓度最高,其次是在D 中9.下列有关右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图中只有二条捕食链B .狐与鸟之间既捕食又竞争C .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D .体内含重金属最多的生物是草10.人们不恰当地干预自然系统,如盲目围湖造田、开垦草原、造单纯林等,其共同特点是( )A .缩短了食物链B .加长了食物链C .保护了原有食物链D .维持了原有食物链11.有人把水葫芦引入一个热带国家,现已阴塞航道,成了河流和湖泊中行船的主要障碍。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试题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试题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试题1.在沿海滩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高层芦苇茂密,中、低层绿草如茵,大量的禽鸟齐聚其中,水下还分布着大量的文蛤、蟹、虾和鱼等。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芦苇、绿草属于生产者B.文蛤、蟹、虾和鱼都是第二营养级C.其生物群落只有垂直结构D.生态系统稳定性与信息传递无关【答案】A【解析】芦苇、绿草都是植物属于生产者,所以A正确;一些鱼吃虾,则其为第三营养级,所以B错误;其生物群落也有水平结构,但不够明显,所以C错误;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从而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所以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有大量外来树木花卉涌入中国,林业病虫害一同传入的风险也在增加,这已令中国警觉,从4月19日起,中国官方将开展为期6个月的林业植物检疫执法行动。

外来入侵动物也会因环境改变而受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种群增长均受当地环境条件的限制,种群密度都不能无限增大B.使基因多样性增加C.均不能与当地其他物种形成捕食关系D.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答案】A【解析】种群数量增长受所在环境条件的影响,则种群数量以及密度都不会无限增大,所以A正确;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使所在环境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则其基因多样性可能减少,所以B错误;外来物种入侵,有可能与所在环境中的其他物种之间形成捕食关系,所以C错误;外来物种入侵,可能因为竞争力强,导致其他种群的灭绝,则其所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可能受到影响,所以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外来物种入侵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生态环境的保护主要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下列选项不符合这种环保措施的是() A.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即“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B.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物的多样性C.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平衡D.禁止捕杀任何野生动物【答案】D【解析】生态环境的保护就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指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所以A正确;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可以有效的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B正确;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平衡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的思路,所以C正确;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要合理的捕杀野生动物,所以D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从生态学角度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完成了物质循环 B.蛇破坏了生态平衡 C.青蛙不能适应环境 D.青蛙的能量流向了蛇2.西藏东部的高山和峡谷,随海拔升高,植物群落由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到高山草甸依次改变,与此同时,生物的多样性 A.依次增加 B.依次减少 C.基本不变 D.没有规律3.线虫与昆虫病原体被联合用于害虫的防治。

线虫首先感染宿主昆虫,然后细菌从线虫中逃出、繁殖,并杀死宿主,最后线虫以分解中的虫体为食。

这一事实说明( )A.可以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和基因工程等措施综合防治害虫B.有害生物的天敌包括捕食者和寄生生物C.同一宿主同时可被多种寄生生物危害,寄生生物本身又可被另一寄生生物寄生D.生物防治可以避免害虫的抗性进化,防止环境污染4.某个春季低温潮湿、夏季高温干旱的地区生长着一种春、夏季叶型不同的植物,其叶型数据如右表。

试推断 A.甲型叶生长在春季,利于光合作用B.乙型叶生长在春季,利于光合作用;C.甲型叶生长在夏季,降低蒸腾作用;D.乙型叶生长在夏季,增强蒸腾作用;5.有关“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②生产者的细胞呼吸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实现了物质的循环③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了环境温度④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能量全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6.某草原上长期生活着野兔、狐和狼,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经测定,各种生物所含能量如下表(能量单位:kJ·(km2·a)-1)。

则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网)可表示为A.草→兔→狐→狼 B.草→兔→狼→狐C. D.7.农业生产上防治害虫的基本策略是A.使用高效农药,迅速彻底消灭害虫 B.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在较低水平C.种植纯一的转基因抗虫作物 D.大量引入捕食害虫的新天敌8.右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甲为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 B.甲→乙→丙构成一条食物链C.甲与乙、乙与丙为捕食关系 D.甲与丙为竞争关系9.农田生态系统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主要是A.结构组成 B.能量的多级化利用 C.物质循环过程 D.能量流动过程10.环境污染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从生物圈的功能来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A.人类排放废物的增加 B.物质循环回路被阻断C.自动净化能力被阻断 D.物质循环回路在一定程度上被阻断11.下列有关生物圈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太阳能是生物圈存在的物质基础 B.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稳态构成了严重的威胁C.生物圈稳态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不大 D.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将破坏生物圈稳态12.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能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其原理是它能 A .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 B .抑制害虫生殖器官的发育和配子的形成 C .杀死幼小害虫个体 D .诱杀害虫的雌性个体,减少排卵13.自然群落的两种有直接营养关系的生物,它们的种群密度相互呈负相关波动,从而保持相对的稳定。

这两种生物间的关系最可能是 A.寄生 B.竞争 C.共生 D.捕食 1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因B.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C.并非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D.信息传递的作用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一样,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并且有调节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15.下列表示寄生的能量流动模型是16.在生态系统中有关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单向的B .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上获得的能量越少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减少 D .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越多 17.假若在一个与外界隔绝、没有食物的荒岛上,给你三只鸡(其中2只为母鸡)和40斤玉米,理论上分析,如何利用它们使你在此荒岛上生存的时间最长A .先吃掉三只鸡,然后再吃玉米B .先吃尽玉米,然后再吃鸡C .交替食用玉米和鸡D .用玉米喂养母鸡使之产蛋,吃之18.稻田中农民要拔掉稗草,鱼塘中要不断清除肉食性的“黑鱼”,用生态学观点看这是为了A B DA.保持生态平衡 B.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C.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方向 D.使物质能够尽快地循环流动19.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已知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个体数分别为N1、N2,个体平均重量是M1、M2,则下列四项中正确的是A.N1·M1>N2·M2 B.N1·M1=N2·M2 C.N1·M1<N2·M2 D.N1·M1≥N2·M220.由于“赤潮”的影响,一条4Kg重的杂食性海洋鱼死亡,假如该杂食性的食物有1/2来自植物,1/4来自草食鱼类,1/4来自以草食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鱼类,按能量流动效率20%计算,该杂食性鱼从出生到死亡,共需海洋植物 A.120㎏B.160㎏ C.60㎏ D.100㎏21.在一定的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a,全部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为b,全部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为c,则a、b、c之间的关系是 A.a=b+c B.a>b+c C.a<b+c D.a>b=c22.在一片动植物种类繁多的森林中,消费者、分解者种类和数目基本稳定,那么下列哪项与之不相符A.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保持相对稳定B.食物链和食物网保持相对稳定C.各类生物所含的能量值变化较小 D.各种群年龄组成维持增长型23.右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一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B.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D.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人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24.请预测一段时期内,某食物链a→b→c 中,a肯定比b具有A.更大的个体体积 B.更大的有机物干重 C.更广阔的生存区域 D.更多的个体数25.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 B.消费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C.物质循环沿着食物链进行 D.不同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范围内独立地进行26.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的示意图,要使最高营养级生物的产量最高,把能量集中引向最高营养级的食物链和生物E和C之间的关系分别是A.A→B→C→E、捕食和竞争 B.A→B→E、竞争和捕食C.A→D、竞争 D.A→E→C、捕食和竞争27.目前地球大气的CO2浓度增高,由于温室效应,地球表面的温度也有所提高,这将导致土壤沙漠化等恶果,导致CO2增高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剧增,呼出CO2增多 B.工业污染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大量生物物种灭绝 D.自然因素破坏了生态平衡28.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的一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了A.DDT是挥发性物质 B.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化循环C.考察队将DDT带到南极 D.含DDT的动物曾经在施药地区生活过29.实验室里有一个封闭的生态球,已经维持了一年多,各类生物一直生活良好,后来仅仅移动了一下位置,生物就全死了。

它原来是放在A.恒温培养箱里 B.窗台上 C.药品橱旁 D.冰箱冷藏室里30.下列哪个食物链(网)中鹰的个体数量最多A.草→昆虫→青蛙→蛇→鹰 B.草→昆虫→田螺→食虫鸟→鹰C. D.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7分)下图为能量流动和碳循环的关系示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草小鸟田鼠兔鹰草鹰田鼠昆虫食虫鸟(1)对物质循环起关键作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分别是图中的___ 和_ __。

(2)能量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_______ _______间循环往复。

(3)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4)如果该图表示温带草原生态系统,有人为了提高牛、羊的产量,采取如下措施,请对其中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填写在后面的空格中。

a.彻底捕杀次级消费者_________ _____。

b.大量捕杀鼠、蝗虫_______ ______。

c.大量繁殖牛、羊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d.大量减少分解者________________ ______。

e.加大对牧草的水肥管理___________ ______。

32.(8分)热带雨林是陆地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

请回答下列问题:(1)下表是六类生态系统的有关方面的比较表:①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表中的__________,造成生产力最高的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 ______。

②热带雨林的土壤是贫瘠的,判断依据是表中的_______ _____,造成贫瘠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

(2)据考察,赤道附近的一个小岛(热带雨林)虽然面积不到0.5km2,哺乳动物却多达58种,这一现象说明热带雨林具有复杂的___ _____。

(3)如果大量砍伐雨林,则热带雨林会被毁灭且一个时期内很难再呈原貌,这说明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的特点。

热带雨林毁灭后的地区,影响生物生存的关键性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 __。

33.(10分)根据右面碳循环示意图回答:(1)从微观上看,过程③主要是在细胞内______中进行。

(2)岩石圈中的碳以____________形式贮存,所以不直接参与碳循环;水圈中碳的主要存在形式是______________。

(3)由图可知,碳循环为带有____________性质的循环。

(4)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是_________。

②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__关系;④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

(5)参与过程④的生物新陈代谢类型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6)碳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

34.(6分)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请分析回答:(1)在此生态系统中,主要成分是 。

此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

顷·年)枯叶现存量(吨/公顷)44351555(2)作为一个生态系统,除图中已有成分外,还需要有。

(3)图中腐生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成分,它们能为树木提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