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考研大纲
教育学考试大纲及重点 梳理
![教育学考试大纲及重点 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3982a5cb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bc.png)
教育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注重个体发展;教育应该注重实践,重视学以致用。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希腊哲学家XXX(公元前427——347)提出了“理念教育”思想,主张通过对理念的追求和掌握,达到人的完美。
XXX(公元前384——322)则提出了“德育、智育、体育”的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全面发展。
2、现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1)启蒙时期的教育学思想启蒙运动提出了以理性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人的自主性和批判性思维。
2)实证主义的教育学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证主义兴起,强调教育应该以科学为基础,注重实证研究。
3)批判理论的教育学思想20世纪60年代以后,批判理论兴起,强调教育应该关注社会不平等和权力问题,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社会变革。
4)后现代主义的教育学思想20世纪8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兴起,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多元性和个体差异,重视文化和语境的影响。
3、现代教育学的主要理论现代教育学主要包括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社会研究理论、建构主义、情境教育理论等多种理论,这些理论对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强调了教育与政治的紧密关系;“道而弗牵,强而XXX,开而弗达”则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理念;“学不躐等”则要求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
在西方古代,XXX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
XXX的问答法分三步:第一步是讽刺,第二步是定义,第三步是助产术。
XXX的教育思想则体现在《理想国》中,而XXX的教育思想则体现在《政治学》中。
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可以追溯到XXX的《大教学论》的出版(1632年),这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XXX主张将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提倡“泛智教育”。
XXX认为人的所有禀赋都有待于发展,才能生存,因此“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XXX则在《爱弥尔》中宣扬自然主义教育,而XXX则提出了“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
XXX则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2024教育综合333考试大纲
![2024教育综合333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669afa3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53.png)
2024年教育综合333考试大纲如下:
一、教育学原理
1. 教育的本质和功能
2. 教育的分类和特点
3. 教育的过程和方法
4. 教育的目标和评价
5. 教育的管理和发展
二、心理学基础
1. 心理的本质和功能
2. 心理的发展和变化
3. 认知过程和思维模式
4. 情感和情绪的调节
5. 人格和行为的形成
三、教育心理学
1. 学习理论和教学策略
2. 学生发展和学习差异
3. 动机和兴趣的培养
4. 课堂管理和教学评价
5. 心理健康和辅导技巧
四、教育法律法规
1. 教育法律体系和法规内容
2. 学校管理与教师职业道德
3. 学生权益保护和校园安全
4. 教育资源分配和管理
5. 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
五、教育技术与信息化应用
1. 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范围
2. 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3. 电子教材和在线课程的开发和应用
4. 数据分析和评估工具的应用
5. 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措施和技术
以上是2024年教育综合333考试大纲的主要内容,考生需要全面掌握相关知识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综合素质。
2024年333教育学大纲
![2024年333教育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fa4a8c4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ba.png)
2024年333教育学大纲2024年333教育学大纲第一篇:教育学概论第一章:教育学的基础概念1. 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1.1 教育学的定义1.2 教育学的特点1.3 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2.1 古代教育思想2.2 现代教育思想2.3 教育学的兴起与发展3. 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3.1 教育学的研究内容3.2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3.3 教育学的研究范式第二章:教育学的基本原理1. 教育的本质和目标1.1 教育的本质1.2 教育的目标和任务1.3 教育的批判性和开放性2. 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2.1 教育的社会作用2.2 教育的个人作用2.3 教育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的重要性3.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3.1 教育学的目的论3.2 教育学的过程论3.3 教育学的方法论第二篇:教育目标与课程设计第三章:教育目标的设定1. 教育目标的概念和特点1.1 教育目标的定义1.2 教育目标的特点1.3 教育目标的分类2. 教育目标的设定原则2.1 合理性原则2.2 可操作性原则2.3 可测量性原则3. 教育目标的制定和评价3.1 教育目标的制定过程3.2 教育目标的评价方法3.3 教育目标的调整与更新第四章:课程设计与实施1. 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1.1 课程设计的定义1.2 课程设计的原则1.3 课程设计的要素2. 课程设计的过程与方法2.1 课程设计的过程2.2 课程设计的方法2.3 课程设计的实施与评价3. 课程设计的发展趋势3.1 跨学科课程设计3.2 素质教育课程设计3.3 创新教育课程设计第三篇: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第五章:教学理论的基本概念1. 教学理论的定义和特点1.1 教学理论的定义1.2 教学理论的特点1.3 教学理论的科学性2. 教学理论的主要流派2.1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2.2 构造主义教学理论2.3 社会文化学习理论3. 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3.1 多元智能理论3.2 脑科学与教学3.3 技术与教学的融合第六章: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1. 教学方法的基本分类1.1 教学方法的定义1.2 教学方法的分类1.3 教学方法的特点2.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原则2.1 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匹配2.2 学生特点与教学方法的匹配2.3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匹配3.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3.1 科技教育与教学方法创新3.2 课堂教学与教学方法改革3.3 教学方法对教师角色的影响第四篇:教育管理与评价第七章: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1. 教育管理的定义和特点1.1 教育管理的定义1.2 教育管理的特点1.3 教育管理的目标2. 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2.1 教育管理的层次结构2.2 教育管理的职能和任务2.3 教育管理的原则和方法3. 教育管理的关键问题3.1 教育管理与教育资源配置3.2 教育管理与组织机构3.3 教育管理与教育改革第八章: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1. 教育评价的定义和特点1.1 教育评价的定义1.2 教育评价的特点1.3 教育评价的目的2. 教育评价的分类和方法2.1 教育评价的分类2.2 教育评价的方法2.3 教育评价的质量标准3. 教育评价的改革和发展3.1 教育评价的改革背景3.2 教育评价的改革措施3.3 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结语通过对2024年333教育学大纲的综合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教育学333统考大纲
![教育学333统考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76ffd12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fb.png)
教育学333统考大纲一、考试性质与目的教育学333统考是教育部组织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制定的,适用于教育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入学考试科目。
旨在全面考察考生对教育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原理分析教育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科目与题型考试科目: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
题型: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分析论述题。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一)教育学原理1.理解教育的本质及其功能,了解教育制度、教育法规等基本内容。
2.掌握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以及教育内部的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3.理解并能够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教育现实问题,包括教育改革、教育政策、教育资源配置等问题。
4.了解不同教育思想家的教育观念,包括其教育理论的价值和局限,并能够进行初步的评价和比较。
5.掌握现代教育观念,包括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终身教育等理念的基本内涵和应用。
(二)教育心理学1.理解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与记忆、思维与智力、情绪与行为等基本心理学原理。
2.掌握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流派的基本观点和应用。
3.理解并能够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分析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如课堂管理、师生互动、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等。
4.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够依据此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
(三)教育研究方法1.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包括选题、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数据采集与分析等。
2.了解不同研究方法的适用情境和应用,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案例研究法等。
3.掌握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够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解读。
4.了解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方法和规范,能够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四、答题要求与技巧(一)答题要求考生应按照考试规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等不同题型。
在答题过程中,考生应做到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333教育综合专硕考研大纲
![333教育综合专硕考研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5eee96d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88.png)
333教育综合专硕考研大纲一、考试性质333教育综合是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管理、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基础科目。
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和运用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和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高层次教育管理人才。
二、考试目标1. 考查考生对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和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1. 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
2.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四、考试内容与题型1. 教育学基础:占40分,其中简答题4道,每题10分;论述题2道,每题20分。
2. 心理学基础:占40分,其中简答题4道,每题10分;论述题2道,每题20分。
3. 教育心理学:占30分,其中简答题3道,每题10分;论述题1道,每题20分。
4. 教育法规:占20分,其中简答题2道,每题10分;论述题1道,每题20分。
5. 教育管理:占20分,其中简答题2道,每题10分;论述题1道,每题20分。
五、复习策略1. 熟悉大纲,掌握知识点:考生应深入研读大纲,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掌握各个知识点。
2. 多做真题,掌握考试形式:通过做真题,熟悉考试形式和题型,了解考试难度和命题特点。
3. 系统复习,注重理解:考生应系统复习各个知识点,注重理解,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模拟考试,提高应试能力:在复习过程中,可以模拟考试场景进行自我测试,提高应试能力。
六、参考资料《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333教育综合大纲解析》(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编写)。
七、考试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对考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知识运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进行全面评价。
2. 评价方法:采用客观题和主观题相结合的方式,客观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主观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黑龙江大学740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黑龙江大学740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927baae336c1eb91b375d45.png)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科目代码:[740]一、考试要求要求考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五门课程的基本概念、一般原理、基本知识、主要问题,并能运用所掌握的原理与知识对现实教育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
二、考试内容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1、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认识2.教育的历史发展3.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二、教育功能1.教育功能概述2.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3.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4.教育功能的形成与释放三、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2.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3.我国的教育目的四、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概述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3.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五、教师与学生1.教师2.学生3.师生关系六、课程1.课程与课程理论2.课程组织3.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七、课堂教学1.教学与教学理论2.课堂教学设计3.课堂教学策略八、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1.生活、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2.学校教育与生活的关系3.生活环境与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失范4.学生的学校生活5.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6.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九、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1.班级组织2.班级管理的内容3.班主任工作十、学生评价1.学生评价概述2.学生学业评价3.学生品德评价4.学生综合素质评价11、教师的教育研究1.教师即研究者2.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3.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十二、教育改革与发展1.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2.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3.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4.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第二部分中国教育史一、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1.西周时期的教育2.孔子的教育思想二、战国时期的教育1.墨子的教育思想2.孟子的教育思想3.荀子的教育思想4.稷下学宫5.《大学》6.《中庸》7.《学记》三、秦汉时期的教育1.秦代的文教政策2.汉代的文教政策3.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1.九品中正制2.颜之推的教育思想五、隋唐时期的教育1.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2.隋唐科举制3.韩愈六、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1.王安石兴学2.书院七、明代至清初的教育1.明清太学2.科举制文体——八股文八、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地主阶级改良派的教育主张九、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1.洋务派兴办的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2.洋务派兴办的留学教育3.洋务派的教育宗旨“中体西用”4.帝国主义教育(中华教育会)十、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1.万木草堂2.经正女学3.京师大学堂4.八股制的废除5.壬寅学制、癸卯学制6.清末教育宗旨7.清末的留日、留美教育8.资产阶级革命派兴办的革命教育学校十一、中华民国时期的教育1.教育部的设立2.蔡元培的五育并举3.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革4.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5.黄炎培的教育思想6.陈鹤琴的教育思想第三部分外国教育史一、古希腊教育1.古风时代的教育2.古典时代的教育3.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2、西欧中世纪教育1.基督教教育2.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3.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4.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3、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1.拜占廷的教育2.阿拉伯的教育3.拜占廷和阿拉伯教育的特点及影响4、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1.人文主义教育2.新教教育3.天主教教育5、夸美纽斯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论教育的目的、作用和普及教育2.论教育和教学的基本原则3.论教育与教学管理6、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1.英国近代教育2.法国近代教育3.德国近代教育4.俄国近代教育5.美国近代教育6.日本近代教育七、卢梭的教育思想1.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2.论理想国家的公民教育八、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论教育目的2.论教育心理学化3.论要素教育4.论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5.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九、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1.教育思想的形成与理论基础2.道德教育理论3.课程理论4.教学理论5.教育思想的传播十、福禄培尔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论教育的基本原理2.幼儿园教育理论十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1.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2.论教育与社会生产3.论人的本质和个性形成4.论人的全面发展5.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十二、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1.新教育运动2.进步教育运动13、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1.英国教育的发展2.法国教育的发展3.德国教育的发展4.美国教育的发展5.日本教育的发展6.苏联教育的发展十四、蒙台梭利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论自由、纪律与工作2.幼儿教育的内容十五、杜威的教育思想1.什么是教育2.教育的目的3.课程与教材4.思维与教学方法5.道德教育十六、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1.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理论与实践2.成就与影响十七、现代欧美教育思潮1.改造主义教育2.永恒主义教育3.结构主义教育4.终身教育思潮第四部分教育心理学一、学生心理1.学生的认知发展2.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3.学生的个体差异二、学习心理导论1.学习及其分类2.学习理论发展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2.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3.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四、认知学习理论1.认知结构学习理论2.认知同化学习理论3.学习的信息加工论五、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2.社会建构主义理论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六、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概述2.学习动机理论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1.知识的分类与表征2.知识学习与迁移3.动作技能八、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1.问题与问题解决2.问题解决的过程第五部分教育研究方法1、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方法论原则1.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2.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循的方法论原则二、研究课题的选定1.一个好研究课题应有的特点2.教育研究课题的类型及来源三、文献检索1.教育文献的种类及主要分布2.文献检索的过程和方法四、理论构思形成研究假设1.研究假设概述2.教育研究假设的基本类型及假设的检验五、教育研究的设计1.选择研究对象2.分析研究变量3.形成研究计划六、教育科学的调查研究法1.教育调查研究法的一般原理2.调查表、问卷及访谈3.教育的观察研究七、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法1.教育比较研究方法的种类2.教育比较研究的方法要求八、教育科学的实验研究法1.教育实验的设计九、教育研究数据资料的分析1.定性分析2.定量分析十、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及评价1.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2.教育科学研究的质量评价三、试卷结构1.考试时间:180分钟2.试卷分值:300分3.题型结构:名词解释:10个,共90分简答题:6个,共90分论述题:4个,共120分四、参考书目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三版2.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三版3.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三版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二版5.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基础复习题答案
![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基础复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d7ed90bb68a98271fefac3.png)
《教育学基础》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术语解释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容的统一。
从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3.教育形态:是由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4.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
实验教育学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二、简答题1.试分析“教育”与“灌输”、“养育”之间的异同。
参考答案要点:教育是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的个性化相耦合的过程,既要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又要把社会的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化到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
而“灌输”则是片面地强调个体社会化的一面,强调个体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无条件的一致,忽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培养,机械地灌输不是“教育”。
教育强调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对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起到“促进”、“加速”的作用;而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养育”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方面起不到“引导”、“促进”和“加速”的作用。
因而,教育也不同于家庭“养育”。
2.简析教育三要素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要点:教育的三要素是指: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311教育学考研大纲
![311教育学考研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5202095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2f.png)
311教育学考研大纲
311教育学考研大纲是指中国教育学专业硕士考研究生考试的
考纲。
该考纲由教育部制定,在考试中指导考生学习和备考。
根据最新的信息,311教育学考研大纲内容如下:
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的基本任务和研究方法、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等。
二、教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包括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如教育史、比较教育学、教育学研究方法等。
三、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等。
四、教育学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包括教育学的学科发展趋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等。
五、教育学研究的其他相关内容:包括教育统计与评价、教育法学、教育伦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考试内容可能会根据年份和教育部的调整而有所变化。
因此,在备考时,建议考生根据最新的考纲和教材进行复习。
2023考研333教育综合大纲
![2023考研333教育综合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e5c9ca9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07.png)
2023考研333教育综合大纲一、前言1. 近年来,教育行业发展迅猛,考研已成为许多应届毕业生和在职人士提升学历的重要途径。
2. 为帮助考生更好地备战2023年考研,教育部发布了333教育综合大纲,以便考生更好地了解考试内容和要求。
二、大纲概述1. 333教育综合大纲包括三部分内容:教育学基础、教育研究方法和教育科技应用。
2. 教育学基础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和教育经济学等内容,涵盖了教育学的核心理论和研究方法。
3. 教育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以及教育研究的伦理和科研规范等相关内容。
4. 教育科技应用部分着重介绍教育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以及现代教育科技对教学和学习的影响。
三、教育学基础1. 教育心理学a. 包括学习理论、记忆与遗忘、动机与情感等内容。
b. 要求考生了解不同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应用,掌握教学中的心理学原理。
2. 教育社会学a. 包括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经典案例分析和教育社会学方法论。
b. 要求考生熟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理解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3. 教育经济学a. 包括教育投资与产出、教育质量评估、教育资源配置等内容。
b. 要求考生了解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理解教育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四、教育研究方法1. 定性研究方法a. 包括访谈、观察、文本分析等方法和技巧。
b. 要求考生掌握定性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技术,能运用定性研究方法解决教育问题。
2. 定量研究方法a. 包括问卷调查、实验设计、统计分析等内容。
b. 要求考生掌握定量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能运用定量研究方法进行科学研究。
3. 伦理和科研规范a. 包括研究伦理、学术规范、诚信原则等内容。
b. 要求考生熟悉科研伦理和规范,能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开展研究工作。
五、教育科技应用1. 教育技术基本原理a. 包括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个性化教学等内容。
b. 要求考生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趋势,能够应用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效果。
考研教育学大纲
![考研教育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94f1ab0c8d376eeaeaa31cd.png)
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教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必答题为270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教育学原理约100分中外教育史约100分教育心理学约40分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二)必选题为30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
第I道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Ⅱ道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
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辨析题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Ⅳ、考查内容教育学原理【考查目标】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3.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定义的类型2.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教育的结构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全国统考333大纲
![全国统考333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c081dbc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29.png)
全国统考333大纲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333 大纲概述
2.333 大纲的内容
3.333 大纲的作用
正文
【333 大纲概述】
全国统考 333 大纲,是指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种考试科目,主要针对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管理等专业。
333 大纲的全称是“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其目的是为了规范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内容和要求,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333 大纲的内容】
333 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教育学原理:包括教育学基本概念、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教育与自然、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方法等内容。
2.心理学基础知识:包括心理学基本概念、心理过程、个性与社会性、心理发展、学习与记忆、情绪与情感、心理测量等内容。
3.教育管理学:包括教育管理基本概念、教育管理原理、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过程、教育管理方法等内容。
4.教育史:包括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等内容。
5.教育研究方法:包括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教育研究的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等内容。
【333 大纲的作用】
333 大纲对于研究生入学考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规定了考试的内容和范围,为考生提供了复习的依据和方向。
同时,333 大纲也可以用来评价考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为高校选拔优秀的研究生人才提供重要的依据。
此外,333 大纲还可以促进我国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管理等专业的发展,提高相关领域的教学和研究水平。
教育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统考)
![教育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统考)](https://img.taocdn.com/s3/m/897dd66302768e9951e73885.png)
一、教材
1.《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
2.《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5.《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
二、辅导材料
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解析》.教育部考试中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教育部考试中心出版:高等教育出版社.(9月份左右出来)
3.《教育学考研复习指南》.聚英教育培训中心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
三、题集
1.《教育学专业统考2000题.》肖川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
2.《教育学历年真题解析:考研直通车系列》.新罗总主编.齐鲁书社.。
教育学考研大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学考研大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657a868ddccda38376baf78.png)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
定性研究
资料来源 研究成果的表现 形式 对研究关注的方 面 分析资料的方法 关心的基本事情 自然情境 文字或图片 过程
定量研究
经过严密控制的情 境 数据 结果
归纳分析 意义与理解
演绎分析 变量与操作
定性研究
学术属性 社会学、历史学、人类 学
定量研究
心理学、经济学、物 理学
1. 2. 3. 4. 5. 6. 选题阶段 研究设计阶段 搜集资料阶段 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 撰写研究报告阶段 总结与评价阶段
教育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 内在效度——研究结果能被明确解释的程 度。 • 外在效度——研究结果能被推广到其他总 体、条件、时间和背景中的程度。 • 信度——研究的方法、条件和结果是否可 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
• 教育研究是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 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 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 •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 • 研究目标: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
⒉ 教育研究的意义(袁书P1-3)
(1)教育研究是教育变革自身的要求;
(2)教育研究是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 教育研究是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是教育创新的要 求,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形成独立教育教学风格 的要求。 口号: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师成为反思型实践者
• 探索原因水平(内在效度):
• 迁移推广水平(外在效度): • 理论研究水平:
–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 发生了什么
– 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将发生同样现象吗
– 研究中有哪些潜在的基础理论原则
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历史阶段
• 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
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 直觉观察时期。
教育学333考研大纲
![教育学333考研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f13d3e0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52.png)
教育学333考研大纲如下:一、教育学的意义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解决教育问题、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其目的是总结和阐明教育规律,以使教育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三、教育的基本概念1. 教育活动:是按一定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 教育者:指承担一定的教育任务,能运用教育影响,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人。
3. 受教育者: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学习者,他们从教师和他人处获取知识或技能,身心得以发展。
4. 教育内容:指经过选择和编排传递给学习者的文化知识、社会生活规范、价值标准等。
5. 教育环境:影响学习者成长发展的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因素的总和。
环境是教育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四、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的规律,主要研究的是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基本原理以及教育历史等。
其任务是揭示教育的本质和基本规律,阐明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各种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
五、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和特点教育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实施等基本问题,同时也包括教育改革和教师教育研究等方面的问题。
教育学的研究特点是以事实为根据,概括和总结人类教育活动历史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阐明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等。
六、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多种功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功能。
其中,教育的最基本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同时也有促进社会流动和社会平等等方面的功能。
七、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现代教育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教育的终身化;二是教育的多元化;三是教育的信息化;四是教育的民主化;五是教育的产业化等。
以上就是教育学333考研大纲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能够理解教育学的意义和基本概念,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和特点,理解教育的功能和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311教育学基础考研经验
![311教育学基础考研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e92b7d292f60ddccda38a081.png)
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的学习建议。
一、 311教育学基础综合参考书目(星号为特别推荐)(一)教育学原理:1、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透明推荐)★2袁振国主编的《当代教育学》(透明推荐)★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4.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说明:以上三本综合起来基本包括了全部大纲上的点,而且是公认的最权威的书目之一。
尤其是《当代教育学》,今年大纲新增的地方很多是取自这本书。
但是每本书都不全,而且每本书上都要很多根本用不着看的东西,所以大家要对照大纲,取其精华。
(二)中外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孙培青编著的《中国教育史》(透明推荐)★北京师范大学吴式颖编蓍的《外国教育史教程》程》(透明推荐)★孙吴的这两本书基本上包括了全部知识点,而且标准答案明显是参考的这两本书,所以有这两本书应该是足够了。
如果有时间,以下两本书也可以看看:王炳照等编写的《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王天一等编著的《外国教育史》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三)教育心理学:1.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陈奇、刘汝德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2.吴庆麟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心理学》3.冯中良、武新春等编著的《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4.华东师大出版社《教育心理学》5..《认知教学心理学》吴庆麟,上海科技出版社;说明:以上几本内容都不能全部包括大纲,但各和所长,如果全买的话根本不现实,建议选一两本买来看。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两个版本,都不错。
(四)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裴娣娜编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白皮的,安徽教育出版社)★2.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3.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4.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5.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说明:第一本裴娣娜的很详细,和大纲符合的很好,如果有这本的话以这本为主。
2024年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2024年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fe91e56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08.png)
2024年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2024年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考试性质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考试科目。
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对教育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本科优秀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学科素养和进一步发展的潜质。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满分300分。
试卷结构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分析论述题等题型。
三、考查内容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考查的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门类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
具体考查内容包括教育学概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制度、课程与教学、德育与美育、教师与学生等。
四、考查要求1、考生应掌握教育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教育现象和问题。
2、考生应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3、考生应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研究成果。
五、考试评价标准考试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对考生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具体评价标准包括对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对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分析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总体来说,2024年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教育学科专业基础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教育现象和问题,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生需要认真备考,全面掌握各科目的考试内容,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和应用能力。
2024考研311教育学专业基础考试大纲
![2024考研311教育学专业基础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b515e85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8f.png)
2024考研311教育学专业基础考试大纲
2024年考研311教育学专业基础考试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考试性质
教育学专业基础考试是教育部授权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的教育学专业基础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考试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拔具有从事教育学学科教学、研究和应用工作潜质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教育学学科的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具有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教育工作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试卷结构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等题型。
五、参考书目
《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以上是关于2024年考研311教育学专业基础考试大纲的相关内容,供您参考。
请注意,具体内容以教育部发布的教育学专业基础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为准。
23考研333大纲
![23考研333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8a0610f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ff.png)
23考研333大纲一、考查目标教育学基础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质特点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方式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方式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概述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引领作用2、学校教育主要通过传承文化科学知识来培养人3、学校教育对提高人的现代性有显著作用四、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涵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3、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三)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科目:616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卷结构说明一、考试分数及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考查内容结构1、教育学基础约100分2、中国教育史约50分3、外国教育史约50分4、教育研究方法约50分5、教育心里序约50分四、试卷题型结构1、单选2、名词解释3、简答4、论述5、案例分析《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词源;教育的定义。
(二)教育的要素(三)教育的形态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起源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教育的心理起源说;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创立(二)教育学的发展实验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四、教育学的价值第二章教育功能一、教育功能的概述(一)教育功能的概念(二)教育功能的类型二、教育的个体功能(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三、教育的社会功能(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二)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四)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四、教育功能的形成与释放第三章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类型与功能(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二)教育目的的类型(三)教育目的的功能二、教育的选择与确立(一)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的基本依据(二)选择与确立教育目的基本价值取向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三、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四)实现教育目的的策略第四章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概述(一)教育制度的概念(二)教育制度的特点二、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形态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第五章教师与学生一、教师(一)教师职业教师概念;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
(二)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三)教师职业角色二、学生(一)学生的本质特点(二)学生的地位(三)学生的发展学生发展的含义;学生发展的规律三、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二)师生关系的类型(三)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理想师生关系的特征;建立理想师生关系的策略。
第六章课程一、课程与课程理论(一)课程的涵义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二)课程理论流派经验主义课程论;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二、课程的组织(一)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教材的涵义与作用(二)课程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国家课程;校本课程。
(三)课程评价课程评价;学业评价;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
三、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一)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
(二)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课程结构的发展趋势;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
(三)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新世纪改革在课程政策与内容上的发展方向。
第七章课堂教学一、教学与教学理论(一)教学及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教学的涵义;教学的功能;《学记》;“产婆术”;当代教学的新观念。
(二)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段教学法”;布鲁纳的学科知识结构。
二、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概述教学设计的涵义;教学设计的特征。
(二)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模式教学设计的四个基本要素;教学设计的系统分析模式。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一)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设计的含义;教学目标的表述。
(二)教学内容设计陈述性知识及其设计;程序性知识及其设计。
(三)教学措施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的确定。
四、课堂教学策略(一)教学策略概说教学策略的定义;教学策略的特征。
(二)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三)几种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其运用讲述策略;讨论策略;活动指导策略。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一、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二、如何把传授知识的学校转变为培育丰富人性的学校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一、班级组织(一)班级组织的概念(二)班级组织的结构(三)班级组织的特点(四)班级组织的功能二、班级管理的内容(一)班级组织建设(二)班级制度管理(三)班级教学管理(四)班级活动管理三、班主任工作(一)班主任的角色(二)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方法第十章学生评价一、学生评价概述(一)学生评价的概念(二)学生评价的类型(三)学生评价的功能(四)学生评价的发展趋势二、学生学业评价(一)学生学业评价的概念(二)学生技能评价的内容与方法(三)学生情感学习评价应注意的问题三、学生品德评价(一)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概念(二)学生品德评价的主要方法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研究(略)第十二章教育改革与发展一、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演变二、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中国教育史》第一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西周的教育(一)西周的教育制度“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二)六艺教育二、私学的兴起三、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道德教育;教师;历史贡献第二章战国时期的教育一、稷下学宫二、墨家的教育思想论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论教育内容;论教育方法三、孟轲的教育思想“性善论”;论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大丈夫”的理想人格;论教学四、荀况的教育思想“性恶论”;论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教师的地位与作用五、道家的教育思想论教育的作用;论理想人格;论学习与求知六、法家的教育思想人性论;禁“二心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七、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大学》、《中庸》、《学记》第三章秦汉时期的教育一、汉朝的学校教育(一)“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二)太学(三)鸿都门学二、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三、王充的教育思想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一、学校教育国子学;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二、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颜氏家训》;论士大夫教育;论儿童教育第五章隋唐时期的教育一、隋唐学校教育的发展(一)隋唐的文教政策(二)隋唐的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三)隋唐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二、科举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科举制度的影响三、韩愈的教育思想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论学校教育;论师道第六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一、北宋的三次兴学三次兴学;“苏湖教法”;“三舍法”;积分法二、书院书院的产生;《白鹿洞书院揭示》;宋朝书院的特点三、宋元时期的科举制度四、蒙学的发展蒙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蒙学教材的种类和特点五、朱熹的教育思想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论“大学”和“小学”教育;“朱子读书法”第七章明朝的教育一、明朝的官学制度监生历事;社学明朝的书院东林书院王守仁的教育思想论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儿童教育第八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清朝的官学制度六等黜陟法二、清朝书院的发展诂经精舍;学海堂;书院教育的特点三、黄宗羲的“公其非是于学校”四、颜元的教育思想“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实学”的教育内容;“习行”的教学方法第九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一、教会学校的兴办二、洋务学堂洋务学堂的举办、类别和特点;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三、洋务留学教育幼童留美;派遣留欧四、“中体西用”思想“中体西用”思想的演变;张之洞与《劝学篇》;“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第十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一、维新教育的渐次推进维新派兴办学堂;京师大学堂;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二、康有为的教育思想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大同书》中的教育理想三、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论教育作用和宗旨;论学制: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四、严复的教育思想“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育论”;“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五、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废科举,兴学堂;建立教育行政体制,确定教育宗旨;留学教育的勃兴第十一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一、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制定教育方针;颁布学制;颁布课程标准二、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教育独立思想第十二章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一、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二、1922年“新学制”七项标准;学制体系与特点三、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四、收回教育权运动与教会教育的变革第十三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一、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政策党化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二、国民政府的教育制度和管理措施大学院和大学区制;“戊辰学制”;训育制度;童子军训练和军训;毕业会考制度三、杨贤江的教育思想论教育的本质;“全人生指导”四、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化农民”与“农民化”五、梁漱溟的教育思想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理论;乡村教育的实施六、黄炎培的教育思想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职业教育思想体系七、陈鹤琴的教育思想“活教育”实验;“活教育”思想体系八、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实践: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小先生制”;育才学校;“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第十四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一、抗日民主根据地教育(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二)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确立(三)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抗大”)二、干部教育干部在职培训;干部学校教育三、解放区新民主主义教育建设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四、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外国教育史》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第一节原始社会与原始社会的教育第二节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特征一、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二、原始社会教育的方法三、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第二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第一节古巴比伦一、古巴比伦的社会与文化二、古巴比伦的教育第二节古埃及一、古埃及的社会与文化二、古埃及的教育第三节古印度一、古印度的宗教与文化二、古印度的教育第四节古希伯来一、古希伯来的社会与文化二、古希伯来的教育第三章古希腊的教育第一节古希腊城邦教育制度一、斯巴达的教育二、雅典的教育第二节希腊化时期的教育一、城邦教育制度的衰微二、希腊化时期教育的发展第三节古希腊的教育思想一、智者学派的教育理论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三、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四、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第四章古罗马的教育第一节古罗马的教育制度一、共和时期的教育二、帝国时期的教育第二节基督教的兴起及其早期教育活动第三节古罗马的教育思想一、西塞罗的教育思想二、昆体良的教育思第五章中世纪前期西欧的教育第一节基督教修行主义与修道院学校一、修道院制度的形成二、修道院学校第二节查理曼教育改革及其影响一、加洛林王朝和查理曼的统治二、查理曼的教育改革及影响第六章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第一节拜占廷的教育一、拜占廷社会和宗教状况二、拜占廷的教育概况第二节阿拉伯的教育一、阿拉伯社会和宗教状况二、阿拉伯教育概况第七章中世纪后期西欧的教育第一节骑士教育一、骑士制度的产生二、骑士教育的兴衰第二节经院哲学与中世纪大学一、经院哲学二、中世纪大学第三节新型市民阶层的教育一、行会教育及学徒制二、城市学校第八章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第一节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教育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二、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第二节人文主义学校教育一、前期人文主义学校教育二、后期人文主义学校教育第三节人文主义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一、前期人文主义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二、后期人文主义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第九章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第一节新教育理论与实践一、宗教改革运动与新教的建立二、路德教派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三、加尔文教派的教育主张四、英国国教的教育改革第二节天主教改革与耶稣会派的教育一、天主教改革与耶稣会派的建立二、耶稣会派的教育主张与活动第十章夸美纽斯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活动和著作第二节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一、论教育的目的二、论教育的作用第三节论普及教育第四节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第五节论学前教育一、论学前教育的任务二、论学前教育的内容三、论学前教育的游戏及玩具第六节教学理论第七节一、论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二、论教学原则第七节论学制一、胎儿学校二、母育学校三、国语学校四、拉丁语学校五、大学六、成人学校七、老年学校第八节论道德教育一、论德育的重要性二、论德育的内容三、论德育的方法第九节论教育管理一、论督学制度二、论班级授课制三、论学年制及学日制四、论考试及考查制度五、论学校工作人员的管理职责六、论学校纪律及规章制度第十一章启蒙运动与教育第一节启蒙运动的兴起及其发展一、启蒙运动的兴起二、启蒙运动的发展第二节启蒙思想家的教育思想一、洛克的教育思想二、爱尔维修的教育思想三、狄德罗的教育思想四、康德的教育思想第十二章 17—18世纪英国、法国、德国、俄国和美国的教育第一节英国的教育一、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二、英国中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三、英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第二节法国的教育一、法国17世纪初到大革命前的教育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改革主张第三节德国的教育第三节一、17—18世纪德国的初等教育二、17—18世纪德国的中等教育三、17—18世纪德国的高等教育第四节俄国的教育一、17世纪俄国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二、彼得一世的教育改革三、贵族寄宿制等级学校的兴起四、莫斯科大学的创建及其影响第五节美国的教育一、1635—1787年三大殖民地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二、美国独立后至18世纪末的教育第十三章卢梭的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和社会政治观点第二节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一、论培养“自然人”二、按照儿童的自然本性进行教育第十四章 19世纪英国的教育第一节初等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一、自愿捐办初等学校的进一步拓展二、国家对初等教育的逐步干预三、初等国民教育体系的创建第二节中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一、公学的改革二、文法中学的改革第三节新式高等教育机构的创建与大学推广运动一、伦敦大学的创建与大学学院的兴起二、大学推广运动第四节斯宾塞的科学教育观一、哲学观、社会观与教育目的观二、科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第十五章 19世纪法国的教育第一节拿破仑教育改革一、中央集权制教育管理体系的基本架构二、拿破仑的宗教政策与法国初等教育改革三、中等教育的世俗化改革四、高等教育的专业化改革第二节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一、初等学校教育制度的演进二、中等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三、高等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第十六章 19世纪德国的教育第一节国民学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民教育机构一、国民学校成为国民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二、进修学校作为国民学校的延伸,开始实施学校职业教育第二节三种类型中学并存的格局基本形成一、文科中学的发展二、文实中学和实科中学的发展第三节柏林大学的创建与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柏林大学及其时代意义二、德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第四节福禄培尔、第斯多惠、洪堡的教育思想一、福禄培尔二、第斯多惠三、洪堡第十七章 19世纪俄国的教育第一节 19世纪俄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一、1804年《大学附属学校章程》的颁布及其影响二、19世纪60年代的教育改革三、19世纪70年代后俄国教育的发展第二节乌申斯基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与教育活动二、乌申斯基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第十八章 19世纪美国的教育第一节教育管理体制的形成一、教育分权原则的确立二、地方学区对教育的管理三、州教育管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公共学校运动与义务教育的发展一、初等教育的发展二、公立中学运动的发展第三节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与确立一、州立大学的创办二、赠地学院的创办与研究型大学的兴起三、大学的改革与发展第四节贺拉斯•曼的教育观一、贺拉斯•曼的生平和教育实践二、贺拉斯•曼的教育观第十九章 19世纪日本的教育第一节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教育发展概况一、大化革新前和大化革新时期的教育二、奈良和平安时期的教育三、镰仓和战国时期的教育四、江户时期的教育第二节日本近代教育的创立与发展一、明治维新与教育改革二、国家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加强三、产业革命与职业教育第三节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一、生平略历与教育事功二、论文明开化和崇实致用三、论学校教育四、论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第二十章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与教育活动第二节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第三节论和谐发展的教育一、体育二、劳动教育三、德育四、智育第四节教学理论及其心理学基础一、直观ABC(或译“直观三要素”)二、初等教学法第二十一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第一节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与理论基础一、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第二节教育目的与过程一、教育的双重目的二、教育过程第三节课程与教学一、课程二、教学第二十二章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第一节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一、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二、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教育思想三、19世纪30—40年代的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第二节马克思、恩格斯与科学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二、教育与社会关系三、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二十三章 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革新运动第一节欧洲新教育运动一、新教育运动的产生与发展二、新教育运动的主要教育活动与教育理论三、新教育运动的特点与影响第二节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一、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历程二、进步教育运动的主要活动与理论第三节欧美实验教育学一、梅伊曼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二、霍尔、桑代克的实验教育思想三、比纳的智力测验第四节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三、儿童观四、论感官教育五、论教师六、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传播和影响第二十四章 20世纪前期英国的教育第一节中央与地方教育行政“伙伴关系”的形成一、中央教育行政职能的强化二、地方教育当局直接管理权的确立第二节现代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一、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二、中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第三节罗素和沛西•能的教育思想一、罗素的教育思想二、沛西•能的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 20世纪前期法国的教育第一节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的加强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职责二、中央教育行政管理职责的加强第二节统一学校运动与学校教育制度改革一、统一学校运动的兴起与基本主张二、初等教育与统一学校运动三、中等教育改革与统一学校运动的发展第三节职业教育的发展一、《阿斯蒂埃法案》的主要内容二、《阿斯蒂埃法案》的历史作用第二十六章 20世纪前期德国的教育第一节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改革一、撤销教会对地方学校的监督权,完善政府监督学校的相关制度二、建立共同的基础学校,加强劳动教育三、增设两种新的9年制中学四、统一的师范教育,提升初等教育师资培养水平五、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推动职业教育向前发展六、发扬大学传统,促进学术自由第二节纳粹时期的德国教育一、建立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二、缩短学制,发展德意志中学,确定义务职业教育三、否定大学传统,限制学术自由第三节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理论一、公民即能服务国家任务的有用之人二、劳作学校是实现公民教育最理想的学校形式第二十七章 20世纪前期苏联的教育第一节苏联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建立一、建立普通教育体系二、扫除文盲三、改革高校录取制度和管理制度第二节苏联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