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地区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及 与大尺度环流的联系
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初中地理知识
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
【知识点的认识】
降水的季节变化是季节之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趋势
中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征是: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集中在 5﹣10 月;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集中在 7、8 月.全国大部分地区夏秋多雨,冬春少雨.
降水的年际变化就是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趋势
中国大多数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一般是多雨区年际变化较大,少雨区年际变化较小;沿海地区年际变化较大,内陆地区年际变化较小.而以内陆盆地年际变化最小.
【命题的方向】
例:从时间分配看,夏秋季降水集中,冬春季降水少.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的措施修建水库.
分析: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情况受我国降水的影响,我国降水空间上来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降水逐渐减少,导致我国水资源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和年际变化大的特点.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有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修建水库、节约用水等.
解答: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和年际变化大的特点,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是修建水库.
故答案为:夏秋;冬春;修建水库.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理解记忆即可.
【解题思路点拔】
关键是理解记忆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的概况.
1/ 1。
区域地理-中国降水分布和时间分配规律及原因
降水分布和主要来源是夏季风
• (地图册162页)
• 影响:东南部湿润,愈向西北内陆愈
•
原因:由夏季风形成锋面雨带进退规律决定的 影响:北方的春旱,夏涝, 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口诀: 五月登陆到南岭 六月江淮雨不停 华北东北七八到 九月回头把家回
• 梅雨:是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以及 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都会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气 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 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
•
区别:涝灾因本地降水过多而造成
•
洪灾则是因客水入境而造成
• 涝灾:由于本地降水过多,地面径流不能及时排除,农田积水超过作物耐 淹能力,造成农业减产的灾害.
• 洪灾:由于江、河、湖、库水位猛涨,堤坝漫溢或溃决,使客水入境而造 成的灾害.
• 降水的南北差异: 北方:降水少 雨季短 南方:降水多 雨季长
干燥
植被(生物)不同
•
水文不同,土壤不同,地貌
•
不同
• 季节变化:分配不均
•
集中在5~9月的夏秋季节
• 原因: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
• 年际变化: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 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
降水的时间变化
• 降水年际变化原因:夏季风进退规律反常造成的
• 影响:口诀:北涝南旱 北旱南涝 当夏季风势力较强时,会推动雨带快速的向北移动,
• 这段时间里多雨阴湿,衣物容易受潮发霉,因此又俗称"霉雨 ".
• 伏旱:伏旱是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期间的旱象。属夏 旱中某一时段的旱情,因这期间正处于伏天,故称“伏 旱”。
雅鲁藏布江河谷盛夏降水年际变化及其与环流的联系
雅鲁藏布江河谷盛夏降水年际变化及其与环流的联系作者:边巴卓嘎赤曲周顺武吴萍孙阳来源:《大气科学学报》2022年第03期摘要基于近57 a(1961—2017年)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区(简称雅江河谷)4个站(拉萨、日喀则、泽当和江孜)盛夏(7—8月)月平均降水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相关分析等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雅江河谷盛夏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联系。
结果表明:1)近57 a雅江河谷盛夏降水无显著线性趋势,降水主要以3~4 a 显著周期的年际振荡为主。
2)雅江河谷盛夏降水年际波动与区域内水汽收支的变化直接相关,其中印度半岛-东南亚异常反气旋引起的水汽输送通量和水汽在高原腹地辐合上升的动力过程是盛夏降水年际变化的主要原因。
3)对流层中低层印度半岛-东南亚异常反气旋环流是该地区盛夏降水年际异常的重要水汽输送通道,该通道将西太平洋、南海和孟加拉湾等地水汽不断输送到高原,期间西太副高和伊朗高压等大尺度系统异常对水汽输送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高原盛夏季风低压和南亚高压异常给水汽在高原腹地辐合抬升提供了动力条件。
关键词雅鲁藏布江河谷;盛夏降水;年际变化;水汽输送;大气环流青藏高原(下称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有着众多的冰川、湖泊及河流,其丰富的水资源素有“亚洲水塔”(Xu et al.,2008)和“湿池”(朱福康等,2000)的美誉。
降水作为高原水循环中的重要因素,其变化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Niu et al.,2004;朱艳欣和桑燕芳,2018;孙畅等,2019)。
雅鲁藏布江(下称雅江)是我国境内最长的高原河流,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河流之一,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高原气候和生态环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洪旱等灾害因子的气候变化,正影响着该流域水资源的演化(胡博亭等,2019)。
以往许多学者针对高原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高原降水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和季节性(齐文文等,2013;王传辉等,2015;李晓英等,2016;Sang et al.,2016)。
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年代际变化与大尺度环流因子的关系
2 资料和方法
采 用 文献 [4一t ]E录 的 1 6 1 5i 9 0~2 0 年 W NP 05
T Y年代 际变化是 由许多因素造 成的 : 对流层的垂 直 风切变 、E S N O、海平面气压 、热带 海表温度 、降水
和 其 它 大 尺 度环 流 因 子 。太 平 洋 上 T 活 动 必 然 也 Y 受 这 些 因子 的影 响 。 C u 1 h [对影 响 中太 平 洋 T 活 动 8 Y
度环 流 因子 。
钱燕珍【指出 16 年代中期和 19 年代初热带气旋 3 90 90
频 数 处 于 峰 值 。 hn等 【 出 自 19 年 以来 T 的 Ca 4 指 98 Y
生成呈减少趋势 。 林慧娟等【 5 分析 了西北太平洋热带
气旋 的 年 际变 化 。 Y 的 年代 际 变化 与 大 尺 度 环流 条 T 件 密 切相 关 。 ry 【和 L n sa "发现 大 西 洋 的 Ga 等 6 ade 等
西北 太 平洋 台风 活 动 的 年代 际变 化 与大 尺 度 环 流 因子 的关 系
卢秋珍 ,胡 邦辉 2 ,王学 忠 2 ,苏宏琛 2 ,张惠君 2
( .39 1 9 3 2部 队气象 台 ,辽 宁 大连 16 0 ; 1 1 3
2 解 放军 理工 大学 气象 学 院 。江苏 南 京 2 10 ) . 11 1
研究分析是 十分必要 的。许多学者【 2 WN Y 1 |对 PT 的气候特征都做 过详尽 的分析 。
WN Y 的 活动 具 有 显 著 的年 代 际 变 化 特 征 。 PT
的学者对影响 T 活动 的环流因子也做过大量 的分 Y 析… ,但都没有从影响 T 年代际变化的角度考 Y 虑。因此本文选用最新 的 T 资料 ,分析 WN Y Y PT 的年代 际变化 ,并分析影响 T 年代际变化的大尺 Y
219477162_北大西洋涛动和英国-鄂霍次克海走廊型遥相关对2022_年盛夏长江中下游极端高温的
型 密 切 相 关 Y>E0EA/!)5/<0A5 '<>>E3<>Y)'
%$) 正 位 相 关 联 的 副 热 带 急 流 波 列 有
利于副热带反气旋的形成 同时正位相的 与 Y)' 丝绸之路遥相关耦合有利于经向
偶极型环流模态的形成 在该环流模态的影响下对流层高层的南亚高压和西风急流
#%大气环流异常
!"!! 年盛夏 *-) 月"北半球中高纬度的环流 异常非常明显"相对正压的异常环流中心呈波列形 式从北大西洋上空一直影响至东亚地区上空%图 #&) 此时"中国南方地区受到相对正压的异常反气 旋高压控制%图 #&) 在对流层低层"该异常高压控 制我国南方地区"异常中心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和西 北太平洋上空%图 #?&) 随高度升高"该异常高压逐 渐向北倾斜并向西延伸) 在中层 +"" 上 /,? "高压 控制我国南方及青藏高原地区"表明西太平洋副热 带高压明显加强且向西延伸%图 #7&) 在高层 !"" 上 异 /,? " 常高压向西延伸至地中海地区附近"表明 高层南亚高压强度偏强"位置偏北且东部显著东伸 %图 #9&) 在其北侧的东西伯利亚地区受到相对正 压的异常气旋低压控制%图 #&) 北部的异常气旋和 南部的异常反气旋共同形成经向偶极型的环流模态
登陆中国热带风暴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全球大尺度环流的相关
体 现 了 大 气 内部 动 力 过 程 和 外 部 强 迫 共 同作 用 下 3 ~6 0 O天振 荡 和 2 ~3 天振 荡 0 0 活 动 的 年 际变 化 对登 陆 热 带风 暴 移 动路 径 的影 响 。此外 ,风 暴 频 数趋 势 项 未 通过 0O 显著 性 水 平 的检 验 , 表 .5 它 明近 5 6年来 登 陆 中 国的热 带 风 暴数 无 明显 的 变 化
势 ;l ~l 年 周期分 量振 荡 能量 在 17 年 代较 弱 , 4 6 90
16 年 以前 和 1 8 年 以后较 强 。 些振 荡 强度 的非 90 90 这
NC AR月平均 再分 析 资料 (.。 .。1] 取 资 25 ×25 )1,所 4 料 时 间是 15 — 20 年 。文 中主 要 用 E MD方 法 9 1 06 E 分 析登 陆 中 国热 带风 暴 频数 ( 登陆 热带 风暴 总数 ) 年 的 显著 非线 性 周期分 量 ,即对应 于不 同时 间尺度 的 振 荡信 号 ,称 为本 征模 函数 (MF 。E MD方法 可 I ) E 将 不 同时 间尺 度 的振 荡从 原 信 号 中逐 级 分 离 出来 , 它 适 合于非 平 稳 、非线 性信 号 的分 解 ,而且 是 自适 应 的 ,具 有很 强的 局地 特性 和 较强 的提 取 弱信号 的
及 E MD的 3 I E 个 MF分量 C 1 b,C 2() 0 d 0 () 0 e ,C 3()
Fi . o l e iso en mb ro n f l to ia t ma g 1 An may s re f h u e f a d al r p c l o t l s
能 力 。 本 文 首 先 对 登 陆 中 国 的热 带 风 暴 频 数 进 行
甘南高原一次副高外围型局地暴雨环流形势分析
甘南高原一次副高外围型局地暴雨环流形势分析甘南高原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地势较高,气候寒冷干燥。
由于地处副高区域的外围,因此在夏季常常会出现副高外围型局地暴雨的环流形势。
这种环流形势常常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对甘南高原一次副高外围型局地暴雨环流形势进行分析,探讨其成因及对当地的影响。
一、环流形势分析1.副高外围型局地暴雨的形势特点副高外围型局地暴雨常常出现在夏季,尤其是副高脊线向北推移的过程中。
在这种天气形势下,随着副高脊线的东移,副高外围的暖湿气流逐渐向北侵入,与冷空气相遇,形成降水环流。
由于受到青藏高原和祁连山脉的影响,这种局地暴雨往往呈现出降水强度大、范围小、时间短的特点。
由于副高外围环流的不稳定性,降水区域常常出现局部雷雨、冰雹等恶劣天气,对当地造成较大的灾害影响。
2.环流形势的形成原因副高外围型局地暴雨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副高外围环流中的暖湿气流受到地形和热力影响,形成了对流不稳定性,同时局地地形的影响使得降水更加集中。
青藏高原的地形对暖湿气流的平流和抬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副高外围环流与冷空气的相互作用,使得降水过程更加剧烈。
综合这些因素,副高外围型局地暴雨环流形势得以形成。
二、影响分析1.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甘南高原的农业生产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副高外围型局地暴雨的环流形势往往会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较大的影响。
降水过程强烈,往往会造成地表水土流失,农作物遭受侵害,甚至引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暴雨过后,土壤湿度增大,可能导致农作物病虫害的滋生,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对畜牧业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暴雨过程往往伴随着雷雨、冰雹等恶劣天气,对畜牧业的放牧和饲草采集造成一定的影响。
2.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副高外围型局地暴雨环流形势也会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暴雨过程往往伴随着雷雨、冰雹等恶劣天气,对居民的生活和出行带来较大的影响。
2001年—2020年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2001年—2020年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摘要本文利用TRMM卫星的降水资料,对我国2001年—2020年的平均降水和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平均降水进行了分析比较;然后选取了我国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对其十年间的降水距平和四季的降水距平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对2005年和2006年全国的降水距平百分率进行了观察,结果表示:由于我国受季风气候、地形、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降水随着空间和时间变化而具有明显的变化;华北地区的降水距平高于西北地区,且波动更加剧烈,在西北地区春、秋、冬季的降水距平在零线附近,降水量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值,华北地区四季波动相对强烈。
关键字:降水TRMM 时空变化降水距平目录摘要 (I)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引言 . (1)1.1研究意义 (1)1.2研究现状 (1)1.3本文研究内容 (2)第二章资料和方法 (2)2.1资料说明 (2)2.2方法 (3)第三章数据资料分析 (3)3.1 2001年—2020年全国平均降水分布特征 (3)3.2 2001-2020年降水的季节平均分布特征 (5)3.3降水距平分析 (8)3.4降水距平百分率分析 (10)第四章结论 (11)第一章引言1.1研究意义大气中的水汽以液态或固态的形式到达地面,称为降水。
其主要形式有降雨和降雪,以及雹、露、霜等。
降水是水循环基础的一个环节,且是水量平衡方程的基本参数之一。
降水是地表径流的源头,也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头。
降水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与时间变化上的不稳定性是引起洪涝,旱灾的主要原因。
所以对降水的研究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大部分区域位于大陆气流和海洋气流的交汇区,这两种气流汇合形成了我国主要雨带,二者的强弱,消长容易造成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 第七章 大型降水天气过程
华南前汛期降水、江淮梅雨、华北与东北雨 季降水环流特征及其产生暴雨的关键系统解 释
概述
1 含义 大型降水主要是指范围广大的降水,降
水区可达天气尺度大小,包括连续性和 阵性的大范围雨雪及夏季暴雨。
2 降水的分级
2 可降水量
(1)定义:将一地区上空整层大气的 水汽全部凝结并降至地面的降水量称 为该地区的可降水量。
(2) 表达式:
qdz 0 1
g 0 qdp
3 水汽通量
速(V1)相定垂义直:的单单位位时面间积通的过水与汽水量平. 风
(2)表达式:
qV
底边为单位长度,高为单位百帕的水汽通
p 0
p u (
v )dp
0 x y
p ( u v )dp 0 x y
讨论:
பைடு நூலகம்
p u ( 0 x
v )dp y
0, p
0
p ( u
0 x
v y
)dp
0,
p
0
(3)补偿原理(整层积分)
p0 ( u
0 x
24小时雨 <0.1 0.1~10 10~25 25~50 50~100 100~200 >200 量(mm)
等级
微量 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大暴雨 特大 暴雨
3 降水的影响 利弊
4 我国各地降水气候概况 (1)各地雨量
年雨量分布极不均匀,从东南沿海向西 北内陆减少 (2)雨季:即连阴雨期,夏季水汽充沛, 降水量多,故夏季的连阴雨期一般称为雨 季。我国绝大多数雨量集中在夏季,有明 显的雨季、干季之分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年代际变化对我国降水量分布的影响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年代际变化对我国降水量分布的影响摘要利用1983-2011年全国各省市随机挑选出来的气象站点观测的全年日降水资料和同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我国南北方全年降水与同期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位置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分析。
关键字: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国降水;年代际变化;急流轴引言: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一直以来都是气象学家们所研究的重点,它不仅是大气环流形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影响我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天气、气候异常的重要系统之一。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是一条独立环绕副热带地区的强锋带,终年在东亚上空活动,常常出现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部边缘,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北跳和南退是东亚大气环流季节性突变的重要特征,影响着中国天气的变化。
陶诗言等[1]指出东亚梅雨的开始和结束与6月及7月份亚洲上空南支西风急流的两次北跳过程密切相关。
叶笃正等[2]很早就注意到亚洲地区气候的季节变化与6月及10月大气环流的突变紧密相连,并指出这种突变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北跃或南落。
高由禧[3]及丁一汇等[4]的研究则表明高空急流带所引起的次级环流往往导致其南侧出现明显的降水中心。
Krishnamurti[5]分析了1955年冬季北半球200hPa风速场,得出副热带西风急流是围绕着地球的一个连续带,在这支西风急流中有三个波,但未提及其与天气分布的关系。
Liang 等[6]通过对资料观测和CCM3 模拟资料的对比分析研究了东亚季风降水与对流层急流的联系,认为北部的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与南部的Hadley环流是影响东亚区域季风降水的显著系统。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亚洲、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天气、气候变化关系如此密切,对于分析其变化特征和及其地面气象要素可以加深对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理解,对东亚区域气候变化在年代尺度上的认识。
尽管人们在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形成机制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由于东亚地区地形复杂,海陆分布不均,特别是青藏高原的影响,许多问题仍待解决,尤其是对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时空变化特征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我国各季环流概况和主要天气过程特点
我国各季环流概况和主要天气过程特点春季南支西风急流于3--6月先后发生二次显著减弱,位置也向北移动约5个纬距。
北支西风急流的强度和位置均少变化。
西风带槽、脊的平均位置没有大的变化,但强度减弱。
5月份东亚大槽明显变得宽平,我国上空基本气流就由冬季西北气流变成偏西风了。
在每天天气图上,多小槽、小脊活动,而且槽、脊的移动都很明显,低纬度热带低压开始活跃。
地面图上为大陆增暖较快,蒙古冷性高压减弱并西移到75E附近,阿留申低压也东移到160E。
我国东北地区开始出现一个低压,鄂霍次克海为一高压,南亚的印度低压于3月份开始渐渐扩展到孟加拉湾、缅甸形成一个低压带,华南开始出现偏南风。
4月中旬以后偏南的夏季风就盛行起来,雨季也就逐渐开始。
太平洋副高向西伸展。
夏季南支急流消失,与北支急流合并形成一支急流,位于40N 附近。
西风带的平均槽、脊位相与冬季相反。
东亚沿海出现高压脊取代原来的东亚大槽,在85--90E出现槽取代原来的平均脊。
槽脊强度都比冬季弱。
西太平洋副高脊线由15N向北移动到25N并继续向北移。
在22N以南出现了东风气流,随着副高脊线逐渐向北移动。
在青藏高原南侧出现了全球最强的东风急流,中心位于100--150hPa等压面上。
在东风急流下方为印度西南季风气流。
印度的热低压大大加深。
比海洋暖得多的亚洲大陆几乎都为热低压所控制。
蒙古冷性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完全破坏。
副热带高压在我国东部势力增强。
我国西部则受性质不同的大陆副热带高压影响。
冷空气势力大大减弱,范围缩小,路径偏西,常常沿高压东侧南下,为冷性低槽或冷涡,而在地面图上则为冷性闭合小高或高压脊。
锋面的斜压性也大大不如冬、春两季,但它是我国大部地区雨季中必不可少的角色,雨带就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的西北部西南气流与冷空气交绥的地方。
由初夏经盛夏向秋季过渡的时期中,雨带随着副高脊线逐渐北移,6~7月雨带停留在长江中下游,这就是梅雨。
7月中旬梅雨结束,雨带北移到华北,长江流域相对干旱。
川西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动力条件分析及数值模拟
川西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动力条件分析及数值模拟
邵远坤;沈桐立;孙明;游泳
【期刊名称】《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年(卷),期】2006(026)004
【摘要】本文分析了1998年9月16日川西地区有代表性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动力机制:暴雨落区出现在对流层低层涡度、散度等物理量最大值中心的下风方;对流层中低层流场的演变和大气的斜压对称不稳定使得对流旺盛发展,无辐散层高度升高,从而有利于这次暴雨的形成.NCAR/PSU非静力的MM5中尺度数值模式对本次天气过程有较好的模拟能力,数值敏感性试验揭示出在有冷空气影响的条件下青藏高原地形有减少盆地西北部降雨量的作用,而对盆地西南部雨量有增加的作用.【总页数】5页(P8-11,17)
【作者】邵远坤;沈桐立;孙明;游泳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系,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系,南京,210044;四川省气象局,610071;四川省气象局,61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57.9
【相关文献】
1.新疆昌吉州一次极端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数值模拟 [J], 彭敏;巩远发;纪策;谭政华
2.贵州中西部地区一次台风暴雨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及数值模拟 [J], 龙园;万雪丽;
吴华洪;孔德璇;肖艳林
3.新疆昌吉州一次极端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数值模拟 [J], 彭敏;巩远发;纪策;谭政华;;;;;;
4.首都机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暴雨天气\r过程预报思路总结 [J], 韩羽庭
5.首都机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暴雨天气过程预报思路总结 [J], 韩羽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华北夏季降水异常的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联系
关键 词 : 华北 ; 夏 季降 水; 小波 分析 ; 合 成分析 中图分类 号 : P 4 5 8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4 — 7 0 9 7 ( 2 0 1 0 ) 0 1 — 0 0 6 7 — 0 7
S p a t i a l / Te mp o r a l Va r i a t i o n s o f S u mm e r Pr e c i p i t a t i o n An o ma l i e s i n No r t h Ch i n a a n d
S u n Y a n . Z h u We i - j u n . Wa n g Q i a n — q i a n . e t a l S p a t i a l / t e mp o r a l v a r i a t i o n s o f s u mm e r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a n o ma l i e s i n N o r t h C h i n a a n d t h e i r r e l a t i o n s t o a t
,
( I . 南京 信 息 I 程 大学 大 气科 学 学 院 . 江 苏 南 京 2 1 0 0 4 4; 2 . 江 苏 省气 象 台 , 江 苏 南京
2 1 0 0 0 8 )
摘要: 利 用 中国 1 6 0站 l 9 5 l 一2 ( ) 0 5年 的逐 月降 水资料 , 以华北 l 7站 夏季 降水 异 常为研 究对 象, 在 对 其 时空变化特征 进行 分析的基 础上 , 探 讨 了影响 其 异 常的 同期 因子—— 该 地 区上 空 大尺度 环 流 异 常特征 研 究结 果表明 , 华 北夏季 降水在 5 5 a里 总的趋 势是减 少的 , 该 地 区干旱 化 的趋 势明 显 , 华北 夏季降水 存在准 3 a 、 准6 a 、 准8 a的年 际周期和 1 7~l 9 a的年代 际振 荡周期 。在 华北夏 季降 水异常 的年份 , 其 降水通 常与 江南和 华南的 呈现 反位 相 。在 低层 8 5 0 h P a , 当贝加 尔湖地 区的 东北 气流 、 中南半 岛的西 南气流及 青藏 高原北侧 的偏 西气流较 常年偏 强时 ,华北 夏季 降水较 常年偏 多; 中层 5 0 0 h P a , 副热 带 高压较 常年偏 弱 、 偏北、 偏西, 冷 空 气偏 强 , 低 纬热 带 季风 活跃 , 南方水 汽也 供
中国西南地区近30年夏季降水特征及成因分析
2020.05中国西南地区西北部与青藏高原相连,东北邻秦岭,东面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接两广丘陵区,靠近北部湾,西南临近孟加拉湾。
西南地区是我国地形最复杂的区域之一,大陆地貌的五种基本类型(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齐备[1]。
西南地区干旱灾害的发生有许多原因,其中降水量减少是引发干旱最主要原因。
文章通过对西南地区近30年降水量资料对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降水量异常进行诊断分析。
旨在进一步了解夏季西南地区降水的特点,为旱涝灾害的预测预警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1 资料选取和方法介绍1.1 资料选取文章选用中国753站的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1988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21°29′~34°56′N,96°55′~110°18′E范围内的西南地区站点。
为了保证资料的客观和真实,对于降水量异常记录以及所统计站点的资料长度少于30年的观测站进行剔除筛选。
另外剔除了迁移较大影响观测连续性的站点。
最终选取132个观测站资料来研究西南地区近30年降水的气候特征。
本文还使用了2008—2017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月平均高度、水平风场、比湿、空气温度资料,水平分辨率为2.5°×2.5°。
1.2 方法介绍降水变率的计算公式如下:式中y i 为各站点30年的降水变率,p i 为各站点30年的平均年降水量,p 为西南地区30年平均降水量。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能够把随时间变化的变量场分解为不随时间变化的空间函数部分以及只依赖时间变化的时间函数部分。
2 西南地区夏季降水量的平均特征及变化趋势2.1 西南地区年平均降水和夏季降水量特征及关系从(图1a)中可以看出,西南地区年降水量总体呈现出三个特征:西南地区西北部、北部地区的降水量偏少,东部、南部地区的降水量偏多,总体呈现出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增加的趋势;川西高原、云贵高原等高海拔地区降水量较少,四川盆地、横断山区滇西南地区以及广西东部等低海拔地区则降水量偏多;从西南地区30年夏季平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其分布特点与平均降水量基本一致,空间相关性达到81%。
我国华南4、5月份降水年代际变化的特征及其与中西太平洋海温的可能关系
加 ) 。
关键词 华南 4 、5月份 降水 文章编号
年代 际变化 中西太平 洋海温异 常 中图分类号 P 6 41 文献标识码 A
10 — 5 5( 0 2 4 0 8 — 4 0 6 9 8 2 1 )0 — 4 1 1
d i1 . 7 8i n1 0-5 52 1.14 o: 03 8 .s . 69 8 .0 110 0 8 s 0
t i W l tPa i cSS heM d. e cf T s i
LIHo g i _ LI a h i a dCHE Ho g n y ,, N Zh o u。 n N n
,
1 C iaMee rlgc l miit t nTann C nr, iig 1 0 8 hn tooo ia Ad nsr i r iig e t Be n 0 0 1 ao e j
我 国华 南 4 、5月份 降水年代 际变化的特征及其 与 中西 太平洋海温 的可能关系
李宏毅 2 林 朝晖 2 陈红 2 ,
1 中国气 象局 气象 干部 培训 学 院 ,北 京 10 8 001 102 00 9 2 中国科 学 院大 气物 理研 究所 国 际气候 与环 境科 学 中心 ,北京
一
年 7 1 月份 的中西太平洋海温 、华南 5月份 降水与当年 2 ~ 1 ~5月份 的中西太平洋海温有显著 的负相关 。在 4 、
三峡库区洪涝特征及其与大尺度环流的联系
( . h n qn 1 C o g igW ete Of c , h n qn 4 1 4 C ia ah r f e C o g ig 0 1 7, hn ; i
N CEP /NCA R e n l i aa.he i tr n a a ito e t r so e fo d n t i r a d rn 0 r a ayss d t t ne a nu lv rai n f au e ft 1 o s i s a e u g l h h i 98 —
2 0 r n si ae nd t e l g c l ic lton i y c lfo e s we e su i d. e w ae 0 7 we e i ve tg td a h a e s ae c r u ai n t pi a od y a r t d e Th trv r l r
关键 词 : 三峡 库 区 ; 洪涝指 数 ; 关键 区 ; 汽输 送 水
中图分类 号 :4 7 P 6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6 47 9 ( 0 0 0 - 7 —2 1 7 —0 7 2 1 ) 40 7 1 4
Fe t r s o o d n t r e Go g s Re e v i g o a u e f Fl o s i he Th e r e s r o r Re i n a d Is Re a i n h p wih La g c l r u a i n n t l to s i t r e S a e Ci c l to
第3 3卷第 4期
1990—2009年中国大陆主汛期降水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原因
作者简 介 : 冷春香 (9 6 ) 女 , 17 一 , 吉林镇赉人 , 硕士研究生 , 工程师 , 主要从事 中长期气候预测 的研究 。
・
2・
防 灾科 技 学 院学报
第1 3卷
1 1 9 -2 0 9 0- 0 9年 中 国主 汛 期 ( - 8月 ) - 6 降 水 的 年 代 际 和 年 际变 化 特 征
降 水 的主要 多雨带 分别 集 中在 长江 中下游 和淮 河
流 域两个 区域 , 我们 选 取 1 0个 站 点 ( 新蒲 、 江 、 清
利 用 1 5 —2 0 9 1 o 9年 我 国 1 0个 站 点 逐 月 降 6 水 资料 , 我们 分析 了 1 9 - 2 0 9 0 0 9年 我 国夏 季 降水
的主要 变化 特征 。全 国( 6 10个 站 点 ) 主汛 期 降水 量3 0年 (9 0 2 0 1 8 - 0 9年 ) 平均 值是 4 1m 近 2 1 m, O
在 长江 流域 发生 了 5 O年一 遇 的流域 性特 大洪 水 ,
同时在松 嫩 江流域 也 发 生 了特 大 洪水 、9 6年 在 19
1 % 、4 和 1 % 。 中国 主汛 期 较 常年 同期 偏 少 1 1% 8
1 % 以上 的异 常 少 雨 干 旱 年 有 2个 :9 2年 有 0 19 3 5 m 比 常 年 同 期 偏 少 1 % ; 0 4年 有 3 0 6 m, 1 20 7 m 比常年 同期偏 少 1 % 。 m, 0
征 , 型 的年 代 际 变 化也 很 明 显 。2 0 雨 0 3年 , 陈菊 英 和 冷 春 香 又 结 合 中 国 主 汛 期 暴 雨 分 布 特 征 , 次 采 用 E F分 析 和 聚 类 分 析 相 结 合 的 方 再 O 法 , 然 对 大 家 熟悉 的 1 0个 代 表 站 , 1 5 — 仍 6 对 93
夏季长白山天池站降水量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对应的环流异常
第45卷第3期大气科学Vol.45No. 3 2021 年 5 月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May 2021凌思宁,陈卫,陆日宇,等.2021.夏季长白山天池站降水量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对应的环流异常[J].大气科学,45(3): 499-512. LING Sinitig,CHEN Wei, LU Riyu, et al. 2021.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Summer Rainfall at the Tianchi Station in the Changbai Mountains and its Associated Circulation Anomalies [J]. 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in Chinese), 45(3): 499-512. doi:10.3878/j.issn.l006-9895.2008.20117夏季长白山天池站降水量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对应的环流异常凌思宁U2陈卫1陆曰宇U2高枞亭3’4’5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2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北京1000493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长春1300624长白山气象与气候变化吉林省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625中高纬度环流系统与东亚季风研宂开放实验室,长春130062摘要长白山地处吉林省东南部,作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其降水变化特征对该地森林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结构变化有重要影响。
本文基于1979〜2016年吉林省47个台站逐月降水资料,探宄了长白山天池站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及其相关的环流异常,并与吉林省降水进行对比。
分析结果表明天池夏季降水量以及年际变率高出吉林省其它站点一倍左右。
此外,天池降水年际变化对应的环流异常与吉林省降水一致,即6月东北亚气旋式异常和东亚高空急流的增强,以及7、8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和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偏北,均可引起吉林省和天池降水偏多。
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时序分布规律:中国降水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分布。
夏季(6
月到9月)是中国大部分地区最主要的降水季节,尤其是东部和南部地区,同时也是降水最集中的季节。
冬季(12月到2月)是中国北方地区主要的降水季节。
春季和秋季的降水较夏季和冬季较少,但在一些地区如西南地区,春季和秋季降水量较大。
2. 空间分布规律:中国降水呈现明显的纬度和地形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和南方地区的降水较多,尤其是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
西部地区如青藏高原降水较少,尤其是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内陆地区。
同时,降水分布受到地形因素影响较大,如沿海山脉、高山地区和盆地等地形对降水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3. 年际变化规律:中国降水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年际变化。
不同年份的降水量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出现干旱年和多雨年等。
这些年际变化与气候现象如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有关。
总体来说,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点,受纬度、地形和年际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西南地区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西南地区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高楷祥;杨月;王璐
【期刊名称】《黑龙江环境通报》
【年(卷),期】2024(37)5
【摘要】本项目拟以我国西南地区78个台站1960-2022年连续63年的月降水
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EOF分解和小波分析等手段,探讨该区域年降水的时空变异规律。
笔者前期研究发现,我国西南地区年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明显差异,且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趋势;我国西南地区年降水存在明显的多时间尺度周期性变化,且多为长周期,表明该区域年降水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长周期振荡和短周期交替的叠加。
【总页数】3页(P14-16)
【作者】高楷祥;杨月;王璐
【作者单位】成都市新都区气象局;成都市郫都区气象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6.6
【相关文献】
1.南亚高压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西南地区降水的影响
2.西南地区降水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3.近40年西南地区夏季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4.西南地区1902-2018年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5.近50年滇池流域汛期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202201收到,2002209203收到修改稿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023001、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海气耦合模式的有效化研究”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ZKCX22SW 2210共同资助1)张鸿材等,一九八一年四川盆地暴雨分析,四川省气象局及四川省气象学会编,1982.川西地区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及与大尺度环流的联系3朱艳峰 宇如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摘 要 分析了106°E 以西的四川西部地区1951~2000年夏季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大尺度环流异常的联系,通过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川西地区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与华北地区的变化特征比较一致。
川西地区的涝年与中高纬500hPa 的乌拉尔山高脊、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之间的低压槽以及亚洲东部的高脊的两脊一槽环流型密切相关,在这种环流型下有利于川西地区降水偏多。
(2)川西地区盛夏降水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为川西多雨时期,干旱发生的次数相对较少且弱,1961年以后降水有减少的趋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降水明显偏少。
(3)20世纪50年代与90年代,中高纬环流形势有显著的不同,50年代中高纬两脊一槽型偏强,90年代则偏弱,这是川西地区50年代明显多雨和90年代少雨的主要原因。
(4)高原前期的热源偏弱时,7、8月川西地区的降水偏多。
关键词:夏季降水;川西地区;年际变化;大尺度环流1 引言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的南面是云贵高原,西面与青藏高原相连,北邻秦岭高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盆地的气候既受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的影响,同时又受青藏高原环流系统的影响[1]。
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同时也是我国多发洪涝灾害的区域之一,如1981年的洪涝灾害就给国民经济带来较大的损失,对此,人们做了一些分析1)。
盛夏时节盆地西部区域性大暴雨过程的频率、强度都远大于东部[2],比如雅安地区降水多,有“天漏”之称,它是在特定天气背景下地形动力、热力作用的直接结果,对雅安天漏[3~5]的系列研究,从天气学、动力学分析和数值模拟等途径分析了雅安地区暴雨形成的天气背景及形成机制。
盆地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不仅与特殊的地形条件相联系,也与大尺度环流背景的变化有关,是大尺度环流变化与特定地形条件相结合的产物,它与大气环流的气候变化及高原热状况的变化密切相关。
青藏高原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对大气环流和我国气候有复杂的影响[6]。
黄荣辉[7]模第27卷第6期2003 年 11 月大气科学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Vol 127 No 16Nov 1 20036401 大 气 科 学27卷 拟了夏季青藏高原上空热源异常对北半球大气环流的作用,结果表明存在一个源于青藏高原的夏季遥相关波列。
吴国雄等[8]提出了青藏高原感热气泵(SHAP)的概念,指出高原的热力异常可以通过SHAP影响高原及周边地区环流的变化。
赵平和陈隆勋[9]分析了高原大气热源的气候特征,并讨论了热源变化与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关系。
高原的积雪状况可以通过改变高原的热力作用,对后期东亚大气环流及降水变化产生影响[10,11]。
但他们的工作都较少涉及高原热状况对川西地区降水的影响。
川西地区紧贴高原的东侧,高原的热力状况如何通过影响大气环流变化,进而影响盆地降水的气候变化,值得探讨。
目前,由于不能确切掌握高原复杂地形对中国区域气候的影响途径,使得探讨中国区域气候变化机理的难度较大。
虽然气候模式是探讨气候变化机理的一个得力工具,但现有模式对东亚区域气候的模拟能力较差。
如CCM3模拟中国夏季降水分布时,在高原的东北部(包括四川盆地的西北部及河套地区)有一虚假的强降水中心,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模式未能正确反映高原复杂地形的动力、热力作用[12]。
要改进目前气候模式对中国区域气候的模拟,必须认识高原对其周边气候的影响机理,这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通过对观测资料的分析,以了解影响这一地区降水的因子,并与模式的分析结果相比较,有助于找出改进模式的切入点。
本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四川盆地西部降水变化的气候特征及其与高原热力状况的联系,了解其发生旱涝的环流背景,探讨青藏高原周边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联,增强高原对我国气候影响的认识。
2 资料介绍本文使用的资料包括三部分:(1)中国大陆地区160站的1951年1月~2000年12月的逐月降水量资料。
(2)NCEP的1951年1月~1998年12月的逐月再分析资料,格距为215°×215°。
(3)高原地区68个台站1957年1月~1998年12月的气温资料。
3 川西地区降水特征分析气候研究表明四川盆地东、西部的天气气候特征有明显的差异[1]。
统计资料分析指出,区域性的大暴雨过程往往是在川西出现,川东就不出现;反之亦然。
川西的大暴雨主要出现在106°E以西的绵阳地区和成都市以及江油、雅安附近[2]。
对中国大陆地区160个站点降水资料的分析表明,川西地区的雅安、绵阳和成都等三站的降水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能较好的表现川西地区的降水情况,本文的分析以这三站的降水量总和来代表川西地区的降水变化情况。
对川西地区降水季节变化的分析表明,该地区年降水量的7成以上都集中在6~9月,其中7、8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的5成左右(图略)。
该地区的洪涝灾害也多发生在7、8月,这时正是长江流域梅雨结束,华北进入雨季的季节。
这表明川西地区降水的季节特征与华北降水的季节变化有一致性。
以下主要对川西地区7、8月的降水特征进行分析。
图1是1951~2000年川西地区7、8月降水的距平百分率的变化情况。
在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初,为多雨时期,干旱发生的次数相对较少,其中1958、1959、1960、1961连续4年的降水距平百分率都大于25%(按通用标准,定义降水距平百分率ΔR/R ≥50%为大涝,50%~25%为涝,+25%~-25%为正常,小于-50%为大旱,-50%~-25%为旱)。
从趋势线来看(经过9年滑动平均),在20世纪60年代前期之前,趋势线在零线以上,之后多在零线以下,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趋势线更是走低。
由滑动t 检验分析可知1961年前后是个跃变点(通过信度为95%的滑动t 检验),1961年之前,降水偏多,之后,降水有减少的趋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降水明显偏少。
1951~1961年与1991~2000年两个时段的平均降水量有显著的差异,通过信度为95%的t 检验,其中前一时段降水偏多,后一时段降水偏少。
图1 1951~2000年川西地区7、8月降水的距平百分率变化(实线)及9年滑动平均后的趋势(虚线)严中伟等[13]曾指出,上个世纪60年代期间,北半球夏季气候状况普遍出现跃变。
这说明川西地区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与其它地区的气候变化,及大尺度的环流变异是密切相关的。
为此,分析了川西地区盛夏降水与我国其他地区降水的联系。
图2是川西地区7、8月降水与同期我国160站降水的相关,图中阴影区表示显著相关区。
由图2可见,川西地区盛夏降水与河套及京津地区降水有显著正相关,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则有显著负相关。
根据图1,挑选了降水百分率小于-25%的1957、1965、1969、1980、1982、1987、1997等7个旱年,以及降水百分率大于25%的1958、1959、1960、1961、1966、1976、1981、1988、1990等9个涝年,分别合成分析当川西地区偏旱或偏涝时,我国其他地区降水距平的分布情况(图略)。
结果表明,川西地区降水偏多时,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少,华南、河套和华北降水偏多;反之,当川西地区降水偏少时,则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华南、河套和华北降水偏少。
廖荃荪等[14]着眼于105o E 以东的东部地区,将我国的夏季降水雨带分布分为3型,其中I 型为北方型,多雨区位于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以及华南地区;II 型为中7401 6期朱艳峰等:川西地区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及与大尺度环流的联系间型,多雨区在黄淮之间;III 型为南方型,多雨区在长江流域或江南一带。
由上述的相关分析及合成分析可知,川西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虽同处于北纬30o N 附近,但降水的变化趋势却截然不同。
在川西的9个涝年里除了1990年外,我国东部降水都属于I 型降水,而7个旱年里,我国东部降水都属于II 或III 型降水[15]。
文献[6]指出当南亚高压为东部型时,长江中下游少雨而川西、西北和华北多雨,反之,当南亚高压为西部型时,长江中下游多雨而川西、西北和华北少雨。
上述的讨论结果表明,川西地区的降水并不是一个局地现象,它不仅与华北地区的降水有相似的季节变化特征,而且它们的年际变化特征也相近。
降水的年际变化是与大尺度的环流异常相联系的,那么川西地区夏季旱涝年的环流背景如何?以及该地区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将在下一节中进行讨论。
图2 川西地区7、8月降水与同期我国160站降水的相关4 川西地区夏季降水与大尺度环流的联系上一节分析指出,川西地区的降水变化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1951~1961年期间降水偏多,1991~2000年降水偏少,并且该地区的降水变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局地现象,它与我国东部的雨带分布相联系,与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异常也是密切相连的。
这一节将着重分析川西地区旱涝异常的环流背景,以及造成该地区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原因。
411 川西地区旱涝异常的环流背景分析了1951~1998年川西地区7月和8月的降水总量与500hPa 高度场的相关,其中阴影区为显著相关区(图3)。
由图3可见,在中高纬的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之间是显著的负相关区,印度孟加拉湾地区也有显著的负相关,正相关区主要位于西北太平洋及鄂霍次克海至日本海一线,此外,在乌拉尔山附近也有较大的正相关区。
上述相关分布表明,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的乌拉尔山高脊、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之间的低压槽以及亚洲东部的高脊的两脊一槽环流型发展,以及孟加拉湾低压偏低,有利于8401 大 气 科 学27卷 图3 1951~1998年川西地区7月和8月的降水总量与500hPa 高度场的相关★为川西位置川西盆地及河套地区降水偏多。
图4是9个涝年平均的500hPa 位势高度场与7个旱年平均的500hPa 位势高度场的差值分布型。
由图4可见,涝年,乌拉尔地区位势高度偏高,我国西北和青藏高原受乌拉尔山高压脊前的西北气流的影响,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及西伯利亚地区位势高度明显偏低,表明贝加尔湖附近的低压槽加深,同时孟加拉湾低压也偏低,这使得槽后部的冷平流与槽前部的暖平流互相汇合,有利于孟加拉湾到印度的低压前方的暖湿空气向北输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