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起事”

合集下载

历史解密解密三藩之乱的兵力情况是怎么样的

历史解密解密三藩之乱的兵力情况是怎么样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解密三藩之乱的兵力情况是怎么样的导语:三藩之乱过程自1673年11月21,吴三桂起兵叛乱,至1681年10月29吴世璠自杀,清军于昆明城下大获全胜。

自此,三藩之乱历时八年,终于结束。

三藩之乱过程自1673年11月21,吴三桂起兵叛乱,至1681年10月29吴世璠自杀,清军于昆明城下大获全胜。

自此,三藩之乱历时八年,终于结束。

三藩之乱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三藩之乱的过程地图描述第一个阶段为起兵江南。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至十五年四月,当时战乱不断扩大,吴三桂已兵出三贵,进据湖南常德、长沙、澧州及岳州。

此时,清军云集于荆州、武昌和宜昌,却不敢渡江撄其锋。

情势愈加危急,孙延龄叛于广西,耿精忠叛于福建,四川更有罗森、郑蛟麟、吴之茂之叛。

而台湾郑经渡海进兵于福建泉州、漳州与广东潮州,此外,提督王辅臣叛于宁羌,进行对清陕西经略莫洛的击杀。

彼时四方震动,人心不定。

康熙帝欲亲自上阵,却经议政内大臣密议谏止。

清军只得东征西讨,常常顾此失彼。

随后,尚之信叛于广东,总督、巡抚均附之,清廷便增兵两江。

之后可谓是天下响应。

清政权统一大陆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民族矛盾仍然普遍存在。

阶级矛盾上升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继续存在。

因此,吴三桂一举起反清旗帜,包括明皇室在内,以及郑经集团、部分汉宫、汉兵与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加上一些地区的农民、奴仆全部迅速做出了反应。

除此之外,四川的几个土司、苗民和青海墨尔根台吉等少数民族亦相继响应。

第二个阶段为相持阶段,康熙十五年五月至十七年七月。

王辅臣败生活常识分享。

明末清初三藩之乱

明末清初三藩之乱
靖南亲王-耿精忠耿精忠为耿仲明之孙、耿继茂的长子。耿家先世为山东人,被迁至辽东盖州卫。耿仲明先为毛文龙辖下参将,毛文龙为袁崇焕所杀受後降於努尔哈赤,顺治初从多尔衮入关,1649年封靖南王。耿仲明死后,子耿继茂袭爵。1671年耿继茂卒,耿精忠袭靖南王爵。
平南亲王世子-尚之信(由于尚可喜看出吴三桂有谋反之意,固托病回乡,尚之信承袭平南王之位,参与叛乱,尚可喜没有参加,而不能列为三藩叛乱之中。)清初藩王。祖居辽东,尚可喜长子。少时入侍。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赴广东随父佐理军事。十五年(公元1676年)投降吴三桂叛军。不久又悔罪自归,袭封平南王,镇守广东。十七年(公元1678年),诏命出兵往救宜章、郴州、永兴,皆托词不赴。又因其残暴跋扈,十九年(公元1680年)下旨逮问,赐死于广州。
平西亲王-吴三桂字长伯。明末清初辽东人,祖籍江苏邮,身高约合现今1.73米。武举出身,锦州总兵吴襄子,以战功及父荫授都指挥。明天启末年曾带二十余名家丁救其父于四万满州人之中,孝勇之举遍闻天下,有“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美誉。曾在北京短暂逗留,遍识名公巨卿及文人雅士,吴伟业称其为“白皙通候最少年”。崇祯四年(1631)八月,皇太极发动「大凌河之役」,吴襄在赴援时逃亡,导致全军覆灭,祖大寿降清,孙承宗罢去,吴襄下狱,乃擢吴三桂为辽东总兵官,镇守山海关。史载吴三桂部“胆勇倍奋,士气益鼓”,是明末最后一支有战力的铁骑部队。

留取红颜照汗青 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起事”

留取红颜照汗青  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起事”
事实 :
伯 , 上 ( 崇 祯 )手 救
谕 之"( 吴 ) 三桂 方 奉 诏 , 未及 行 , 而 闯
寇 已 陷京师 矣 " 闯 ( 贼 ) 人, 各镇将皆 降 , 三 桂道未 通 , 闯
( 贼 ) 令诸将各发 书招
北京崇 祯帝 上 吊后 , 吴 三桂 已经 完全 接 受 李 自成 的 招 降 , 并 亲 自率 兵 马 往 北
其父郑 芝龙之风 "
父 , 咬破 中指 , 扯裂 家书 , 随 约王 永吉借 清兵 十万 , 以图恢复 "0
夏 允 彝 ! 钱 邦 芭 二 人 , 皆 是生 活 在
再后 , 自己也加人降官行列 的吴伟业 做 5 圆圆曲 6, 低嘲吴三桂为女人 而 / 冲冠 一 怒 0, 也没说 他带兵 去 向李 自成投 降 " 有 人 可能说 , 诗中纪事 , 自然不可能太按 照实际 去写 " 但是 , 吴伟业的笔记 5 绥寇纪略 6, 依 } 日 没有记录吴三桂有降闯之事 " 所 以 , 当时和 稍 后严 谨 的史 家 , 如 谷 应 泰 ! 张 岱等 人 , 均 在 著 作 中 不

为 , 你 一 皓 首 匹夫 , 史
北京被攻 陷之时 的大明朝 " 特别 是后 者 , 又 近 在 北 京 , 如 有吴 三桂 投

牛于 -
降李 自成 一事 , 他 们 自然会 大加 渲染 " 最详 细记 载吴三桂 对李 自 成 降 而 复 叛 的 , 是 5 甲 申传 信 录 ) ,
书又怎么能轻易原谅你的
了 父 母 在 内全 家 三 十 四 人 ; 如 今 , 因 为 私
心 , 又 使得 人在 京城的 儿子 吴应熊 也被 清 廷凌迟处决 ! 青 年时代 的吴 三桂 , 正 处 于明清交 迭 的大 时代 " 一般的 史书 , 包括根 据 / 史实 0 改编 的文学 作品 , 都言之 凿凿 地相 信如下

三藩之乱名词解释

三藩之乱名词解释

三藩之乱名词解释
答:三藩之乱解释:是中国历史上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叛乱事件。

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清廷入关后需要对付李某某起义的力量和南明政府的反抗,明朝的降官是可以借助的力量。

但20年后,南方驻云南的吴某某、驻广东的尚某某、驻福建的耿精忠等藩王已经形成很大的势力,与清廷分庭抗礼。

其中吴某某势力最大,不仅在经济上是中央政府沉重的负担,而且威胁到清政权。

平定三藩,对于清廷来说,是真正完成统一、确立稳定的皇朝统治的标志。

揭秘三藩之乱始末:康熙皇帝一生中功勋之一

揭秘三藩之乱始末:康熙皇帝一生中功勋之一

揭秘三藩之乱始末:康熙皇帝一生中功勋之一平定三番,是康熙皇帝一生中不可不提的功勋之一。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谈谈三藩之乱的始末。

三藩之乱(1673年农历11月21日-1681年农历10月29日)是清朝康熙初年,吴三桂为首的平西、靖南、平南三藩,以朝廷撤藩之议为由,结合海内外反清势力起兵反叛的战争。

自1673年(康熙十二年)冬吴三桂举兵始,至1681年(康熙二十年)清军攻占云南、吴世璠自缢而终,共历时八年。

网络配图吴三桂起兵初期兵势甚猛,数月之间便攻占江南六省。

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之子尚之信、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察哈尔亲王布尔尼、延平王郑经等先后举兵响应,一度动摇清廷在中原的统治根基,吴三桂之声势至此达到顶点。

不过,吴军此后未能有所进取,清廷在相持阶段逐渐获得转机。

1676年(康熙十五年),清大将军图海凭借平定察哈尔之余威,一战而收复关中地区。

与此同时,康亲王杰书等各路清军也击破耿精忠三路北伐大军于浙江和江西一带,耿精忠于此战后向清廷投降。

次年(1677年),尚之信亦降清,孙延龄势力则于广西覆灭,吴军之东西两翼皆被清军翦除,清军在全局上对吴军呈合围之势。

1678年(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称帝,国号为周,建元昭武,试图重振民心士气,然而却于数月后病死于衡州,太孙吴世璠继位。

此后,战局对于吴周而言更是每况愈下,先失重镇岳州,湖南因而不保;清军又击败吴周将领王屏藩于四川,试图阻断吴军补给线,吴世璠只得退守贵阳。

1680年(康熙十九年),清军顺势分道入黔直指云南,于次年(1681年)攻克昆明,吴世璠兵败自缢,三藩之乱至此平定。

三藩由来清朝初年,由于满洲初入中原,其统治力量尚不足以直接控制南方各省,因此满洲统治者采取“以汉制汉”之政策,在“三顺王”的基础上分封入关有功之四位汉人将领治理南方各省、与南明势力作战以巩固清廷统治。

朝廷册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镇守云南、贵州及四川;孔有德为定南王,镇守广西;尚可喜为平南王,镇守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镇守福建,史称“四王”。

你不知道的历史:康熙时“三藩之乱”,朝鲜人想趁机攻打沈阳

你不知道的历史:康熙时“三藩之乱”,朝鲜人想趁机攻打沈阳

你不知道的历史:康熙时“三藩之乱”,朝鲜人想趁机攻打沈阳如果你看过电视剧《康熙帝国》的话,应该会对其中“三藩之乱”的情节有很深的印象。

“三藩之乱”指的是清初发生的三名藩王叛乱事件,这三名藩王分别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不过在这场叛乱中,尚可喜并没有参加,真正参与的是他的儿子尚之信。

“三藩之乱”的起因,是由于三藩势力过于强大,对清廷构成严重威胁,清廷试图撤藩,从而激化了矛盾。

这场战争持续了八年之久,震动了清初统治。

鲜为人知的是,当时除了清朝内部在关注这场战事,东亚各国对此战争也保持着关注,心态最为纠结的就是朝鲜。

虽然是藩属国,但朝鲜对于吴三桂起兵叛乱的消息,居然是欢呼雀跃的。

他们认为“吴王自前多散金帛,收拾人心,故自关外至辽东莫非吴王之腹心,而非但汉人、假鞑辈亦且居半,虽事诛戮,不可胜诛,而人人皆有企待之意,若闻吴王北来之奇必将相应”,对吴三桂起兵持一种乐观的态度。

甚至于,当时朝鲜国内还有一种论调,要趁三藩之乱时兴兵“北伐”。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己卯,朝鲜国儒生罗硕佐、赵显期等向国王先后上疏,要求北伐:“吴三桂既据南方,蒙古亦不亲附,天下事变,迫在目前;乘此机会,练兵峙粮,大可以复仇雪耻,小可以安国保民。

”儒士尹鑴还提出:“彼若生疑而动兵,则正好乘机。

我国自有十万精兵……不十日可据沈阳。

沈阳既举,则关内震动,事无不成之虑。

”看见没,都建议直接攻打沈阳了。

在三藩之乱平定之后,朝鲜使臣遇到吴三桂的旧部,还惋惜地表示“前闻吴王仗义起兵,不幸未捷先死,宁不痛伤,愿闻其兴亡始卒。

”对吴三桂的下场表示同情。

为什么朝鲜作为清廷的藩属国,会对清廷的叛乱如此同情支持呢?根子就在于朝鲜王朝是一个一直被华夏文化影响的国家,长期以来都信奉着“华夷之辨”的大义,甚至于以中华正统文化自居。

早前,朝鲜与明朝建立宗藩关系,就是在“慕华”思想引导下达成的,并不是武力强迫而形成的关系。

万历年间,明朝派兵协助朝鲜击退丰臣秀吉的侵略军后,朝鲜更对明朝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感恩心理。

地图上的三藩之乱

地图上的三藩之乱

地图上的三藩之乱一、满清入关之初形势满清入关后,大量明朝官员和军队投降。

为了尽快消灭南明、统一天下,满清开始重用吴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明朝降将。

满清将投降的明军重新整编后,分配给吴三桂等人,由他们统帅,作为进攻南明的先锋和主力。

二、三藩形势吴三桂等人没有辜负满清的期望。

在消灭南明小朝廷的过程中,吴三桂等人为满清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了奖励吴三桂等人的忠诚,也为了收买人心。

满清封吴三桂为平西王,世守云贵。

封耿仲明为靖南王,世守福建。

封尚可喜为平南王,世守广东。

封孔有德为定南王,世守广西。

孔有德死后,女婿孙延龄以广西将军的身份控制广西。

南明灭亡后,吴三桂等人不仅完全控制西南几省的军权,连财权、人事权也完全控制,形同独立。

三、三藩叛乱之初形势图随着形势的稳定、统治的巩固,满清与三藩开始矛盾激化。

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容忍藩镇割据,而三藩已经不是藩镇,而是国中之国了。

这更加让满清无法忍受、忌惮万分。

康熙在剿灭鳌拜、大权独揽后,信心满满,全面推动削藩。

为了抵制削藩,三藩也积极整军备战。

康熙十二年,尚可喜请求会辽东养老。

康熙认为削藩时机已到,下令全面削藩。

吴三桂等人大惊,决心反叛。

在叛乱的同时,还联系台湾郑经、陕西王辅臣、云贵的土司一起叛乱。

四、三藩鼎盛形势图三藩叛乱之初,形势一片大好,几乎席卷整个南方。

吴三桂带头起兵,由贵州攻入湖南、江西、四川。

四川、江西、湖南等省短时间内就大部沦陷。

耿精忠随即响应,由福建攻入浙江,占据了浙江的大部。

郑经也澎湖攻入福建南部。

尚之信在吴三桂、耿精忠叛乱后,也在广东叛变响应吴三桂。

孙延龄也顺势在广西叛变响应吴三桂。

吴三桂的老部下王辅臣也在陕西杀死总督莫洛,举陕西叛变响应吴三桂。

黄金家族直系后裔布尔尼,听闻整个南方大乱,也在内蒙古举起兴复大元的旗帜。

顿时,满清风雨飘摇。

在长江以南,满清更是只剩下苏南和赣北一隅之地,大有丢失整个南方、进而政权崩溃的风险。

五、南昌之战、陕西之战-叛乱的转折点南昌之战与陕西之战是整个三藩之乱的重要转折点。

历史趣谈三藩之乱的结果和意义 清初三藩起义有什么影响

历史趣谈三藩之乱的结果和意义 清初三藩起义有什么影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三藩之乱的结果和意义清初三藩起义有什么影响
导语:清廷在平叛战争结束后,没收藩产入官充当军饷,撤藩回京师。

除吴三桂部调往边区站、台服役外,其余各部重新编入八旗。

福州、广州、荆州派八
清廷在平叛战争结束后,没收藩产入官充当军饷,撤藩回京师。

除吴三桂部调往边区站、台服役外,其余各部重新编入八旗。

福州、广州、荆州派八旗兵驻防,广西、云南派绿营兵镇守,彻底消除了藩镇制。

此外,这次平叛战争的胜利,意味着受“三藩”割据之害的人民的解放,给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而有利于边疆和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之后,又于公元1683年灭亡了台湾的明郑政权。

至此彻底消灭了南明的抗清实力。

从此有组织的反清复明运动不复存在。

此后,清廷才开始从事行政和财政经济的调整改革,然后致力于解决边疆问题。

这次平叛战争的胜利,清除了地方割据势力,避免了一次国家大分裂,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同时中央集权制力量得到加强,提高了抗御外敌的能力。

吴三桂等人发动的起事,虽然打出了“兴明讨虏”的旗号,赢得了不少汉人和对满清朝廷心怀不满的人支持,得以在短短的时间内席卷长江以南地区,但由于他曾经亲手引清军入关,亲手杀害永历帝,实乃无以自圆,所以并未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再加上其根本目的在于搞分裂割据,起事诸将皆为其朋党,吴三桂一死,登时土崩瓦解。

所以其失败是必然的。

康熙能够以史为鉴,认真吸纳历史的经验教训,首先制定一个比较完整详细的撤藩计划和被撤藩的藩王的待遇安排等等,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生活常识分享。

三藩是指哪三个人

三藩是指哪三个人

清朝初年三藩,是指三个割据一方的汉族藩王,即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

清军在进入山海关后,介于自身八旗兵兵力不足和中国地域的广大,所以扶植了三藩军队,作为攻击李自成大顺军和南明的先锋。

但全国统一后,三藩却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拥有过大的兵权、财权和地方政治影响力。

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与清廷分庭抗礼,成为了清王朝内部的极大不安定因素。

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

吴三桂首先于这年11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将矛头指向朝廷。

吴三桂军由云、贵而开进湖南,几乎占据湖南全省。

进而占据四川,四川官员纷纷投降。

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湖北、河南还有台湾的明郑等地都有汉官、汉兵和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一些地区的农民、奴仆都迅速响应。

[2]此后,吴三桂在湖南沿江布置防御工事,不再向北发展,康熙帝抓住机会调整战略、安排兵力。

他首先坚决打击吴三桂,而对其他的反叛者却实行招抚,通过分化力量而孤立吴三桂。

军事上仅以湖南为进攻的重点,同时能够充分信任汉将,这样就鼓舞了朝廷军队的士气。

在耿精忠、尚之信归顺清廷之后,吴三桂于1678年(康熙十七年)在衡州称帝,立国号周,建元昭武,大封诸将。

其实这时的吴三桂已到了穷途末路。

他积郁而死后,将所谓的“帝位”传给孙子吴世璠。

1681年(康熙二十年)冬,清军进入云南省城昆明,吴世璠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

对于清廷来说,是确立稳定的皇朝统治的标志。

三藩之乱简介

三藩之乱简介

三藩之乱简介三藩之乱平叛战争背景三藩指清初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位藩王所辖藩镇。

清朝初年,由于清朝统治者力量尚不足以直接控制南方各省,因此将汉人降将有功者分封管理在一些南方省份:吴三桂封平西王,镇守云南,兼辖贵州;尚可喜封平南王,镇守广东;耿仲明封靖南王,死后,其子耿继茂袭封,镇守福建。

上述三方势力合称三藩。

三藩在所镇守的省份权力甚大,远超过当地地方官员,并可掌控当地军队、税赋等。

三藩的建立和其势力的养成,是清廷利用明朝降将平定及镇守南方的结果。

清廷入关之后,因为八旗兵力不足,为了对付农民起义军和南明小朝廷的反抗,不得不依靠明朝的降官降将充当前驱,从事招抚及武力镇压。

在明朝降将中,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四人替清朝出力最大,所以均受封为王。

他们所率领的军队成为八旗以外的重要力量,在满清入关后为其效尽犬马之劳。

经过二十年的斗争,坚决抗清的农民军失败了,南明的腐朽政权也垮台了。

这时清廷把八旗基本力量放置在北方,以保卫京师及驻防各重要城池,而南方就暂让给吴三桂等去镇守。

吴三桂驻云南,尚可喜驻广东,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驻福建,这样便形成了三藩。

三藩之外,还有一个孔有德。

但是孔有德在同农民军李定国作战时失败自杀于桂林,其子也被李定国所杀,所以无人袭封,仅有一女孔四贞嫁给孙延龄,清廷即以孙延龄为代领其众,驻守桂林。

三藩之乱平叛战争原因拥兵自重三藩各拥重兵,久据数省。

平南、靖南二藩各有兵力十五佐领,绿营兵各六七千,丁口各两万;平西王所属兵力五十三佐领,绿营兵一万二千,丁口数万。

吴三桂功高兵强,四方精兵猛将多归其部下。

清廷又擢升其部将王辅臣为陕西提督,李本深为贵州提督,吴之茂为四川总兵,马宝、王屏藩、王绪等十人为云南总兵。

三藩势力几及全国之半。

吴三桂初镇云贵,清廷曾准予便宜行事,云、贵督抚全受他节制,所除授文武官员,号称西选,西选之官几遍各地。

当时有西选之官遍天下之说。

顺治十七年,云南省俸饷九百余万,加以粤闽二藩运饷,年需两千余万。

吴三桂衡阳做皇帝

吴三桂衡阳做皇帝

吴三桂衡阳做皇帝
历史上衡阳的趣事多得很,最有名的趣事当属吴三桂定都衡阳之事。

话说公元1673年,吴三桂因为不满康熙撤藩,联合耿精忠、尚可喜等手握重兵的藩臣,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造反,挥军进入两广、湖南等省,史称“三藩之乱”。

吴三桂率兵自云南沿桂湘道攻至衡阳,并北进湘潭长沙一线,以衡阳知府衙门为“行殿”,指挥各路军马北上,但清兵很快在长江沿线迎头击败了吴三桂的精锐。

后方的吴三桂为了稳定军心、民心,也为了一尝当皇帝的瘾,于1678年2月大势已去之时,匆忙在衡阳登基称帝。

改国号为“周”,改衡州(即今天的衡阳)为定天府,自称“大周皇帝”。

还赶建了宫殿95间,象征九五之尊。

据说,吴三桂的登基大典因准备得比较仓促,一时找不到足够的明黄色的琉璃瓦建设宫殿,而转用涂了颜料的瓦片凑数。

不料,那天突降大雨,瓦上的颜料被冲刷掉,污水落在众人身上染花衣服鞋子。

登基大典,成为闹剧。

另据《衡阳县志》载:吴三桂于康熙十七年在衡州称帝。

于城南回雁峰北馒头山上,举行登基仪式。

仪式中吴三桂的一个儿子认为山峰过于矮小,预兆大周根基太浅,前途不佳。

吴三桂认为其出言不吉,影响国运,于是不由分说,将其立斩于雁峰山下。

同年8月,吴三桂突然中风,水饮不下,食物难入。

一天,忽然有条狗窜到他的几案上端坐着。

吴三桂吓了一跳,以为狗坐几案是不祥之兆,精神一下子垮了下来。

八月十八日,吴三桂病逝,享年67岁。

翌年正月初,吴三桂旧部拥吴之孙吴世璠离开衡阳,大帅马宝留守。

康熙二十一年(1682)九月,清军收复衡阳,结束了衡阳作为帝都的短暂历史。

三藩之乱是哪三个人发起的

三藩之乱是哪三个人发起的

三藩之乱是哪三个人发起的三藩之乱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那么你知道三藩之乱是哪三个人发起的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三藩之乱的三藩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三藩之乱的三藩介绍三藩之乱是清朝初年著名的内乱,那么三藩之乱是哪三藩?三藩之中,最大的藩王,就是云南王吴三桂。

吴三桂是明朝将领,1644年怒发冲冠为红颜,引得清军入关,最终导致明朝彻底灭亡。

由于吴三桂军事实力庞大,且在清军入关的过程中立下了不容忽视的功劳,因此吴三桂被清王朝册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兼管贵州。

现在很多的影视作品,都以吴三桂的事例为题材。

这说明吴三桂在三藩中,是势力最大,影响最广的一个藩王。

事实也的确如此,正是因为吴三桂的实力逐渐上升,越来越不受清王朝的控制,因此康熙皇帝才决定撤藩。

在叛乱刚开始是,康熙皇帝集中主力军队全力攻打吴三桂。

同时又撤销平南王和靖南王两个藩王。

靖南王耿忠明,镇守福建。

但是耿忠明在三藩之乱还未开始之前就已经病逝了,他的儿子耿继茂继承了耿仲明的衣钵,世袭了靖南王。

在三藩作乱中,耿继茂是主要参与者。

三藩中实力最弱的应该就是尚可喜平南王,他镇守广东,手里只有六万军队。

在三藩作乱的过程中,平南王和靖南王相继投降了清朝。

而吴三桂最终称帝,然后在清军的攻势中落败而亡,结束了反叛的一生。

三藩之乱,是汉族中的地主阶级和满族地主阶级的一次对决,但是由于决策层的胆略和历史机遇不同,最终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三藩之乱,给刚刚结束战争的华夏大地,又添上了一条新的伤疤。

三藩之乱中岳州之战的简介岳州之战,始于康熙十三年,终于康熙十八年,为三藩之乱时期在清朝和吴周间的一场战役,三藩之乱岳州之战具体如何?战争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即1674年6月13日,康熙帝命贝勒尚善作为安远靖寇大将军,率军赴岳州。

八月初三日,尚善率领军队向岳州进发。

八月二十八日,因岳州吴军防守坚固,康熙帝又谕尼雅翰部奔赴江西,会合他部,夹攻岳州。

但尚善及所部至岳州后,迁延不动。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_历史故事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_历史故事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导读: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

引发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

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后来康熙用了8年的来平定!南明最后一个政权灭亡的那年,顺治帝已经病死,他的儿子玄烨(音yè)即位,这就是清圣祖,也叫康熙帝。

康熙帝即位的时候,年纪才八岁。

按照顺治帝的遗诏,由四个满族大臣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叫做辅政大臣。

四个辅政大臣中,有个叫鳌拜(鳌音áo),仗着自己掌握兵权,又欺负康熙帝年幼,独断专横。

别的大臣和他意见不合,就遭到排挤打击。

清王朝进关后,用强迫手段圈了农民大片土地,分给八旗贵族。

鳌拜掌权以后,仗势扩大占地,还用差地强换别旗的好地,遭到地方官的反对。

鳌拜诬陷这些官员大逆不道,把反对他的三名地方官处死了。

康熙帝满十四岁的时候,亲自执政。

这时候,另一个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和鳌拜发生争执。

鳌拜怀恨在心,勾结同党诬告苏克萨哈犯了大罪,奏请康熙帝把苏克萨哈处死。

康熙帝不肯批准。

鳌拜在朝堂上跟康熙帝争了起来,后来竟揎(音xuān)起袖子,拔出拳头,大吵大嚷。

康熙帝非常生气,但是一想鳌拜势力不小,只好暂时忍耐,由他把苏克萨哈杀了。

打那以后,康熙帝决心除掉鳌拜。

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力。

康熙帝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摔跤。

鳌拜进宫去,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一点不在意。

有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单独进宫商量国事。

鳌拜像平常一样大模大样进宫去。

刚跨进内宫的门槛,忽然一群少年拥了上来,围住了鳌拜,有的拧胳膊,有的拖大腿。

鳌拜虽然是武将出身,力气也大。

可是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练过摔跤的,鳌拜敌不过他们,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

任凭他大声叫喊,也没有人搭救他。

鳌拜被抓进大牢,康熙帝马上要大臣调查鳌拜的罪行。

大臣们认为,鳌拜专横跋扈,擅杀无辜,罪行累累,应该处死。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至二十年(1681年)清军平定三藩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

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分别镇守云南、广东及福建,史称三藩。

三藩均握重兵,各据一方,对清廷的中央集权已构成潜在威胁。

康熙帝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控制,于十二年先后下令撤去三藩。

实力最强的吴三桂首先发难,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改明年为周王始武元年,以复兴明室为幌子,起兵反清。

贵州巡抚曹吉申及提督李本深等立即响应。

吴三桂遂部署叛军经贵州向湖南进攻。

康熙帝为将叛军遏阻于云、贵、湘地区,令前锋都统硕岱率一部兵力急驰荆州,令都统巴尔布及珠满各率精骑3000,分由荆州、武昌南进,抢占常德及岳州两战略要点;令西安将军瓦尔喀率军入四川,扼守云南入川要隘;令抚蛮将军孙延龄坚守广西,威胁叛军侧背。

二十四日,又命多罗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率京师八旗劲旅1.1万余骑进讨叛军。

为孤立吴三桂,还下令停撤耿、尚二藩。

十三年正月,吴军连破沅州、常德、衡阳等地,湖南清军节节败退,四川提督郑蛟龙及副将黄正卿等,以所部叛应吴军。

二三月间,孙延龄、耿精忠亦先后反,于是云、贵、川、湘、闽五省尽为吴三桂所有。

由于吴三桂的战略企图仅欲割据江南,故下令所属各将,毋得过江。

南下清军进抵江北后,见吴军势盛,亦不敢渡江,于是形成隔江对峙态势。

五月,吴三桂开始向两翼扩展:一路由湖南进攻江西,一路由四川进攻陕西,开辟东、西新战场,企图分散清军兵力,扩大势力范围及影响,从而迫使清廷同意划江而治。

六月至九月间,康熙帝又出兵5路增援前方。

东南财富之区,系清廷主要赋税基地,为保证其不为叛军占领,派3支大军增援东战场:命安亲王岳乐为定远平寇大将军,率军入江西迎击吴军;命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率军入福建进击耿精忠;命简亲王喇布为扬威将军,率军进屯江宁(今南京),准备随时接应、支援江西及福建清军。

同时令尚可喜与两广总督金光祖进攻广西孙延龄。

出尔反尔的叛乱——三藩之乱

出尔反尔的叛乱——三藩之乱
出尔反尔的叛乱——三藩之乱
“三潘”是指平西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个藩王。他们本来都是明朝辽东边将,后来降清,或开关迎接清军进入山海关,成为清廷南征北战,镇压各族人民的反抗。清朝在北京建立中央政权之后,便封他们为王,给予高官厚禄。派吴三桂驻防云南,兼辖贵州,尚可喜驻防广东,耿精忠驻防福建,作为清朝控制南方边远地区性藩篱。清廷获悉吴三桂情竭势绌,于1679年在湖南衡阳即皇帝位,国号周,建元昭武,企图以上稳定人心,鼓舞士气,不久,吴三桂病死,他的孙子吴世璠在衡交锋,屡战屡败。清军招降了吴军水师将军林兴珠,并采纳他的建议。因此,康熙皇帝确定了用绿旗剿灭“三藩”的方针。守城将领综城策划逮捕吴世蹯降清,吴世璠闻讯自杀。绿城开门献城。清朝析吴三桂骨骸,传示天下,悬吴世番首于市,这场长达8年之久的战乱被平息了。

平定“三藩”

平定“三藩”

平定“三藩”康熙皇帝除掉鳌拜以后,开始考虑一件大事,就是要削平三藩。

他把这件事写成字条,挂在宫里的柱子上,每逢抬头看见字条,他都要沉思片刻,心里想着:怎么处理才妥当呢?藩指的是封建王朝的属地。

三藩指的是当时驻守在云南、贵州的平西王吴三桂、驻守在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驻守在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这三个藩王。

他们原先是明朝镇守辽东的边将,后来先后投降了清朝,充当引路人。

领着清兵开进中原。

他们攻打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招降汉放地主。

一路打到云南、贵州、广东、广西,起着开路先锋的作用。

顺治皇帝封他们为王,给予优厚的待遇。

可是后来,藩的势力越来越大,以至难以控制,成了朝廷的威胁了。

三藩当中数吴三桂的地位最高,他被封为和硕亲王,平西大将军,管辖着云南、贵州,是那里的土皇帝,那两个省的大小官吏由他任免,税收一律供他使用,朝廷不能过问。

朝廷每年还要从其他各省的税收中再拨给他白银两千万两。

相当于国家总收入的一半还多。

吴三桂把南明桂王的宫殿做为王府,又私自将明朝云南军阀黔国公的七百顷庄田据为藩庄。

为了巩固权力,他加紧操练军队,采买大批军械马匹,还给手下将校的儿子和地方权贵们的子弟讲授兵法,培养年轻的军官。

吴三桂是个老奸巨猾的人,他怕朝廷对自己不放心,就经常在少数民族地区挑起战争,借以表示边疆多事,少不了他。

为了掩人耳目,他花重金从苏州买回四十个十五岁的歌童舞女,自己每天和文人墨客饮酒赋诗,观看歌舞,寻欢作乐。

尚可喜在广东、耿精忠在福建也都专横跋扈,各自为政。

只不过他们的地位和权势都比不上吴三桂。

正因为这样,康熙皇帝亲政以后,便把处理三藩的问题时挂在心上。

面对柱子上的字条,他一次又一次地思考着:三藩的气焰一天比一天嚣张,要想长治久安,非撤藩不可!他打定了主意,先从吴三桂下手。

有一天,管理皇帝私人事务的内大臣去看望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

吴应熊娶了皇太极的第十四个女儿为妻,正做为额驸(就是驸马)住在北京。

谈话当中,内大臣开玩笑似地对吴应熊说:当初朝廷赐给平西王大将军印信是因为西南边疆有战事,现在全国平定了,怎么还不上缴大将军印呢?吴应熊马上意识到,这一定是皇帝的意思,连夜派人前往昆明,告诉吴三桂。

《百家讲坛》20080322《康熙大帝》06 削平三藩 – 阎崇年

《百家讲坛》20080322《康熙大帝》06 削平三藩 – 阎崇年

《百家讲坛》20080322《康熙大帝》06 削平三藩–阎崇年内容简介:【画外音】公元1673年是康熙做皇帝的第12个年头,这一年对于康熙皇帝来说一定是永生难忘的日子,就在康熙虚岁20岁的这一年,以吴三桂为首的南方三个藩王发动了一场席卷半个中国、历时8年的大叛乱,而在康熙皇帝所经历的这一次难忘的生死考验之中,他的对手是62岁,征战无数,老谋深算的吴三桂。

更何况这一段时间又接连发生了京师大地震、太和殿大火以及康熙皇后的突然崩逝。

这一连串的天灾人祸让年轻的康熙皇帝经历了人生最为黑暗的时光。

那么是什么让康熙皇帝在如此逆境中奋起?又是什么让年轻的康熙皇帝在绝望中克服了重重困难,历时8年,最终战胜了来势汹汹的吴三桂?在康熙皇帝所经历的这一次难忘的人生考验之中我们究竟又能从中汲取怎样宝贵的人生经验呢?今天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崇年为我们真实再现300多年前那一场生与死的较量,讲述康熙大帝第六集削平三藩。

【正文】大家好!今天我讲康熙帝削平三藩。

前面我讲过,康熙亲政之后智擒鳌拜,亲自执掌朝纲。

但是康熙12年,这一年他虚岁20岁碰到一个大的难题,就是三藩问题。

时间8年,两方,一方是康熙帝,一方是吴三桂。

两个进行了一场大的博弈,20岁的没经过战阵的康熙同62岁久经沙场的吴三桂两个对弈,结果怎么样?这八年战争这个局,我说是三局:变局,康熙的态度是坚定。

危局,康熙的态度是镇定。

胜局,康熙的态度是淡定。

所以今天我就分三个问题讲。

先讲第一个问题,变局坚定。

20岁的康熙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二祖一宗,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顺治留下一个大的历史包袱:就是三藩问题怎么办。

这里面有人要问了,什么叫三藩?三藩我解释一下,就是皇太极的时候,明朝有三个军官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投降了皇太极。

崇德元年皇太极登基称帝的时候,封了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就是“三王”。

皇太极死了之后顺治继位,清军入关,到了山海关的时候,我讲过,吴三桂这个时候投降了清朝。

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起事”

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起事”

以吴三桂为首地“三藩起事”历史论文以吴三桂为首地“三藩起事”特约撰稿赫连勃勃大王梅毅(赫连勃勃大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年起至今,一直就职于中国两大证券交易所之一地深圳证券交易所国际部,长期致力于资本市场研究.从事繁忙金融工作之余,交叉横跨文学、历史写作,年起,梅毅以“赫连勃勃大王”为笔名,开始“中国历史大散文”写作,有“中国大陆互联网历史写作先行者”之荣称.年,梅毅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梅毅话英雄》系列,已经播出和出版鲜为人知地杨家将》和《隋唐英雄志等系列节目、光碟和图书,并在“凤凰卫视”等电视节目中频频开讲,成为极少数既能埋头著述又能昂然活跃于荧屏之上地“双栖”历史作家之一熙十二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叛清,四处发檄文之余,还遣使招聘旧日同僚故旧,以图这些人前来军中效力.其中,有一位谢四新,当初曾经和吴三桂同在洪承畴幕府为同事.明朝灭亡后,谢四新心存明朝,隐居不出,成为明朝遗民.这样地人,肯定成为吴三桂积极争取地目标. 接到吴三桂亲笔书信之后,即使这位清朝“平西王”在起兵当时势力极雄,谢四新还是坚决拒绝了吴三桂地招募,并且写诗一首,对吴三桂竭尽挖苦、揶揄之能辜: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已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永夜角声悲不寐,那堪思予又思索.谢四新对吴三桂这首答诗,用典太多,今人很难理解其中深意,还被不少人误读.如果熟谙典故,尽可对谢四新地政治态度一目了然,也可以发现古代文人确实刀笔深刻,讽刺起人来不遗余力.本诗一开始,谢四新似乎呵呵冷笑数声,先把吴三桂比做汉武帝时代战败后不得已投降匈奴、内心却要时刻归汉地李陵.但是,诗人笔锋一转,言语咄咄,马上叱问昊三桂:你在清朝富贵荣华三十年,世上哪里有这样“卧薪尝胆”要复仇地好人呢!接下来,谢四新用古代伍子胥和鲁伸连地典故,继续责问吴三桂:当初你投降清朝地借口,是为了报君父大仇意在“复楚”(复明),但你不仅没有恢复大明,却作为清朝鹰犬亲手勒死了南明地永历帝以向清朝效忠;好了,既然你已臣服于清朝(帝秦),作为顺臣功臣也就罢了,为什么又忽然起兵反叛清朝(亡秦). 下面两句,更是损到极致,直挖吴三桂心窝子:当初你吴三桂其实是为了陈圆圆被夺之恨仇才和李自成翻脸.而如今所为,你一皓首匹夫,史书又怎么能轻易原谅你地所作所为呢?全诗最后两句,即便在吴三桂刚刚起兵、气势如虹之时,却以神来之笔,点出了吴三桂真实地凄凉心境——长夜漫漫,号角声声,你老头子悲伤得哪里睡得着啊:三十年前因为色心,导致李自成杀了父母在内全家三十四人;如今,因为私心,又使得人在京城地儿子吴应熊也被清廷凌迟处决!青年时代地吴三桂,正处于明清交迭地大时代.一般地史书,包括根据“史实”改编地文学作品,都言之凿凿地相信如下事实:北京崇祯帝上吊后,吴三桂已经完全接受李自成地招降,并亲自率兵马往北京方向迸发,欲“觐见新主”.中途,他听说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大将刘宗敏所掠,又闻其父吴襄被拷打拘赃,登时大怒,冲冠一怒为红颜,带兵掉头扑转山海关,首先击败老同事唐通,然后联合另一个老同事高第,举兵宣布反对李白成地大顺政权.事实果真如此吗?确实不是如此简单.明清史书中地吴三桂其实,在崇祯帝死之后地几年间,社会上从未有过吴三桂投降李自成地传闻,倒是曾经反清地夏允彝(夏完淳之父)还在《幸存录》中为他维护过:“(吴)三桂年少勇冠三军,边帅莫之及.闯寇(李自成)所以诱其甚至,(吴)三桂终不从.”而且,崇祯帝死后一直住在北京地士大夫,皆没有吴三桂投降李自成一说.比如著《崇祯甲申燕都纪变实录》地钱邦芑,也讲过吴三桂之父写信招降其子被拒地情况:“贼(农民军)挟其父手书招之,三桂得书不发,入拜谢父,咬破中指,扯裂家书,随约王永吉借清兵十万,以图恢复.”夏允彝、钱邦芑二人,皆是生活在北京被攻陷之时地大明朝.特别是后者,又近在北京,如有吴三桂投降李自成一事,他们自然会大加渲染.最详细记载吴三桂对李自成降而复叛地,是《甲申传信录》,但此书成书于顺治十年,原文如下:“三月,(明廷)廷议撤宁远镇,并调吴三桂剿秦寇,封三桂西平伯,上(崇祯)手敕谕之.(吴)三桂方奉诏,未及行,而闯寇已陷京师矣.闯(贼)入,各镇将皆降,三桂道未通,闯(贼)令诸将各发书招三桂,又令其父(吴)襄亦书谕,使速降.三桂统众人关,至永平西沙河驿,闻其父为贼刑掠且甚.三桂怒,遂从沙河驿纵兵大掠而东,所过靡烂.(吴三桂)顿兵山海城,益募兵议复京师.”即使在这部书中,作者也没指明吴三桂是接到父亲书信后前往北京投降,只讲他“统众入关”,往北京方向行动,更没有言及他“冲冠一怒为红颜”地事情.顺治十二年,历史大家谈迁入京修《国榷》,也没有采纳吴三桂投降李自成之说,反而这样写吴三桂:吴三桂上书其父,“父既不能为忠臣,三桂亦安能为孝子,三桂与父诀,请自今日!”义正辞言,很有郑成功斥其父郑芝龙之风.再后,自己也加入降官行列地吴伟业做《圆圆曲》,诋嘲吴三桂为女人而“冲冠一怒”,也没说他带兵去向李自成投降.有人可能说,诗中纪事,自然不可能太按照实际去写.但是,吴伟业地笔记《绥寇纪略》,依旧没有记录吴三桂有降闯之事.所以,当时和稍后严谨地史家,如谷应泰、张岱等人,均在著作中不收吴三桂降闯之说.至于《流寇志》、《吴三桂纪略》等笔记小说中所载只言片语吴三桂降闯地内容,也没有什么枝叶可寻,只可当作“小说家言”.乾隆时期修成地《明史》,是清朝官方钦定史学著作,只讲吴三桂对李成“欲降”,突出他因爱妾陈圆圆被劫所生地愤恨,并不讲他投降过李白成.真正大肆宣扬吴三桂投降李自成之说地,是爆发“三藩之乱”后地康熙时期.当时,为了暴露吴三桂地“大奸大恶”以显示其发动叛乱地非正义性,康熙帝在诏旨中大骂吴三桂“委身从贼”,目地完全是政治宣传.清方地主要目地,是要把吴三桂塑造成一个反复无常、惟利是图地道德小人.其实,只要看过多尔衮在顺治元年(年)击败李白成后向小皇帝所上地报告,就可以明显见出吴三桂根本没向李自成降过:“李自成于三月二十二日僭称帝,遣人招降(吴)三桂,三桂不从,随自永平返据山海关.”也正是“三藩之乱”被平灭后,众恶归焉,加之吴三桂此人人品确实很差,三人成虎,《庭闻录》、《圆圆传》、《四王合传》等笔记、小说纷纷渲染吴三桂先降李自成而后为爱妾降而复叛地事情.渐渐地,传闻、小说,就变成了信史.真正地历史情况是,吴三桂接到崇祯帝诏令后,并无故意迁延,而是立刻奉诏勤王.他之所以行动迟缓,是因为要顾及把关外人民拖家带口一同迁入关内.这种仁义之举,倒真正拖慢了吴三桂一军地步伐.李自成攻下北京时,吴三桂应该已进入山海关地区,而非像许多书中所讲他还在宁远城磨蹭.仅仅休整了四天左右,吴三桂就率整军抵达永平,然后向西前往玉田.特别值得注意地是,投降了李自成地唐通从居庸关前往山海关接防,途中并未遇见吴三桂,所以不存在唐通代替李自成接受吴三桂投降之事.在永平、玉田地十多天时间内,吴三桂在获悉明朝崇祯帝已亡地消息,徘徊逡巡,开始进行他自己人生中也是中国历史关键时刻地重大选择.从感情上讲,从民族情绪上讲,吴三桂投靠同为汉人地李自成,又能“父子封侯”,自然是上佳选择.确实,明廷对吴家不薄,其父吴襄、其舅父祖大寿以及他本人,皆为明朝总兵官.从吴三桂本人来讲,在此之前,他一直为明王朝血拼.先前杏山大败,即使他提兵先遁,崇祯帝也未加以治罪,反而升他为提督.作为回报,皇太极病死后,吴三桂多次上疏,希望明朝趁满清新日交迭之际发动进攻.纵使日后清军重军攻宁远,兵寡力弱地吴三桂仍旧为明朝誓死拼守,无任何怯战之心.但是,一俟明朝社稷无主,面对改朝换代地现实,吴三桂冷静下来思考,确实一时难以定断.向从来与自己所辖辽东军未有血怨地李自成大顺政权投诚,自然是他地最佳选择,何况亲生父亲以及重要家属皆被扣于北京做人质.此外,他地昔日同事,文臣不说,武将如唐通、白广恩、姜壤、黎玉田、高第等人,无不向李皇帝修表归诚,这自然也影响到吴三桂本人地选择.投靠大顺新主,谋取高官厚禄,应该是吴三桂当时地不二之选.不仅时人这样想,吴三桂本人这样想,李自成等人也这样想,而且大家皆是想当然:穷途末略地吴三桂,先前一直与满清在辽东血拼多年,不久前还在宁远城重创济尔哈朗部清军,他怎么可能出关投向清军怀抱呢?吴三桂降清一切地一切,皆是李自成一方以及北京明朝降官地想当然而已.对于吴三桂来说,曾经最凶恶地敌人,当然也是可能地投靠路径之一.早在崇祯十五年,松锦大战之后,明朝辽东军将地中高级军官不少人被俘变节降清,其中最重要地人物,当属生前一手提拔吴三桂地恩师洪承畴和吴三桂舅父祖大寿.而后,在皇太极本人亲笔写信招降吴三桂地同时,他让洪、祖二人以及其他一些高级降将写信劝说吴三桂投降.但当时地吴三桂,对明朝耿耿忠心,丝毫不贰.倒是猜忌刚愎地崇祯帝对他放心不下,假装调吴三桂之父吴襄入京为官,实际上是把吴三桂一家人弄入北京城做“人质”.北京陷落后,吴襄等吴三桂家人自然落入李自成之手.李自成政权在北京城地倒行逆施,以及刘宗敏夺掠其妾地肆无忌惮,使得吴三桂头皮发炸:纵使自己前往北京归顺李自成,有可能一去无回!趁着自己手中仍旧有一支生力军作本钱,不如拼死一搏,向清朝“借兵复仇”,或可死中求生!就这样,吴三桂来个忽然回击,打跑了替李自成镇守山海关地唐通,与明朝原山海关总兵高第一起,宣布讨伐李闯,恢复大明.而后地一切,“借兵复仇”变为“藩王相报”,吴三桂终成满清鹰犬.导引清兵入关,吴三桂沦为民族罪人.山海关一失,整个局面,全然大变.李自成在山海关“亲征”大败后,只可用“兵败如山倒”来形容.他率残兵撤回后,迅速放弃了北京,携带大批金宝窜回陕西.吴三桂带路,多铎、阿济格等清军铁骑一路追击,马不停蹄地蹑尾而进,不给李自成任何喘息机会.五月初二日,哄传吴三桂将军在山海关大败贼军,并夺回崇祯太子.兴高采烈地北京士民争先恐后出城,大排皇帝法驾,准备迎接太子入城为君,重复大明之天.不料想,烟尘过后,马蹄声静,映入北京士民眼帘地,不是明朝太子,而是风尘仆仆,身骑高头大马、脑后拖着大辫子地多尔衮清兵.瞠目结舌之余,好在迎接人群中为首地前明官员脑子快,将锚就错,把满清王爷多尔衮迎入武英殿.无论如何,北京城内,又有了一位“新主”.可见,清军入关,吴三桂是最大地“功臣”!明朝灭亡后,明朝在南方地官员和士大夫先后拥立起一个个小朝廷.其中,桂王朱由榔地永历政权存在最久,一直辗转流亡,长达十五年之久.由于有了这么一个明朝标志人物,明朝遗民心中正朔所在,永历政权就成为清朝统—全国地严重障碍.在这种形势下,清廷重用吴三桂,命令他进军云、贵,为清朝统一西南.顺治十五年月日,吴三桂从汉中出发,经保宁(今四川阆中)、顺庆(今南充)、重庆,一路克捷,并于月日攻克遵义,进入贵州.月日,吴三桂率领大军由遵义进兵,攻克七星关险隘,发兵乌撤,一下子打开了通向云南地大门,自此长驱而入,所向披靡.顺治十六年(年)正月初三日,吴三桂率领清军进入昆明,永历帝仓惶逃奔永昌,随后出境流亡缅甸.至此,清军迅速占领了云南全省.生擒永历帝由于云南、贵州地处西南边陲,清军虽然赶跑了永历帝.当地久经战乱,民生残破,加上永历帝依旧在缅甸活着,其手下大将李定国、白文选仍在边境地区拥有一定地军事实力,当地土司又皆首鼠两端,所以清朝必须派遣一个强有力地人手在云贵地区常驻,才能起到定心丸地作用.为此,顺洽十六年十月,清廷指派吴三桂坐镇云南;康熙元年(年月),清廷又把贵州正式交予吴三桂统领.顺洽年间地吴三桂,绝对是清朝忠心耿耿地鹰犬.顺治十七年,他上疏倡言“三患二难”之议,请清廷下令自己能够及时进兵,及早底定云贵全局.清廷对于这位平西王地建议,极其重视,很快就决定以内大臣爱星阿为定西将军,再率援军奔赴云南,协同吴三桂出征缅甸.十六年来,四处逃窜,艰难苦恨繁双鬓,南逃北亡一游龙.听说吴三桂率领清朝大军进入缅甸境内,刚届不惑之年地永历帝朱由榔惊恐至极.在内心深处,他对这位昔日地大明良将,仍抱怀有一丝天真地幻想.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永历帝满怀凄怆,提笔做书,字字血泪,给吴三桂发去一封亲笔信.这封信,不仅仅是哀求一己之生,永历帝也从吴三桂自身着想,一针见血指出:将军您自己试想,连对家门世受其恩禄地旧主都肯斩尽杀绝、不留一丝情面地人,新主子满清统治者在“赞叹”之余,内心深处真地对您吴三桂不会起疑心吗?而且,万世千秋,史有传书有载,当以你吴三桂为何如人也!年年底,由于吴三桂大军临江而阵.缅甸土王大惊,忙遗使奉十六个大金盘,里面盛满贡物,前往清军军营示诚.吴三桂也不同土王使者多废话,只表示一个意思:马上送来永历帝,否则,清军过江屠城.缅甸土王惶恐惊惧,立刻执行吴三桂地命令.他派人去见永历帝,哄骗说:“李定国大军又来了,有马步军数万人,临江索求,定要见皇帝!”没等永历帝有所表示,缅兵数名上前,把这位倒霉皇帝驾上一个竹椅,抬起来就走.永历地嫔妃和宫女号哭震天,一路步行,踉跄行了五里多地,来到大江边.一艘大船,已经在江边等候.永历帝及从人皆被押上大船.大船抵达对岸后,有一壮汉近前,背起永历帝就往岸上走.当时,永历帝还以为这个人是李定国手下地兵将,就问:“爱卿你是何人?”对方答道:“我是平西王前锋章京高得捷!”这时,永历帝知道自己已经落入吴三桂清军之手.不过,当时他倒没像弘光帝那样失态咬人,默然而已.事已至此,只能认命.大功告成,吴三桂胜利班师,率大军押永历帝返回昆明.昆明百姓知道永历帝被擒一消息,无不痛哭流涕.清廷大喜,向天下发布文告,宣布明朝皇帝已经落网地消息.(未完待续)。

清朝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

清朝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

清朝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鸦片战争到它的灭亡这段时期,中国对外关系发生了剧烈变化,对后世影响深远。

今天给大家精心挑选了清朝的重大历史事件,希望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

三藩之乱(1673年;1681年),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

1673年(康熙十二年),吴三桂为首的平西、靖南、平南三藩,以朝廷撤藩之议为由,结合海内外反清势力起兵反叛。

康熙先是通过分化三藩,招抚耿精忠、尚之信归顺清廷,孤立吴三桂致其积郁而死。

后清军进入云贵省城,吴三桂孙子吴世璠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

清廷在平叛战争结束后,没收藩产入官充当军饷。

同时,受“三藩”割据之害的人民得到解放,给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康熙亲政后,敏锐地察觉到三藩已经成为国家的心腹大患,把它列为自己必须要解决的三件大事(三藩、漕运、河务)之一。

虽然,康熙帝认识到三藩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当时财力和兵力有限,并不敢贸然行动。

康熙十二年(1673年)3月,尚可喜主动请撤藩归老辽东。

康熙立即抓住机会,答应了尚可喜的请求,并对他的行为表示赞赏。

康熙的行为引起了其他两位藩王的警戒,于是他们也相继请撤藩归辽东以为试探。

康熙以“撤亦反,不撤亦反”,果断下令撤藩。

11月,吴三桂发动叛乱,耿精忠、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及广西将军孙延龄先后响应,清政府军事上并无准备,一时,三藩占据了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湖南、四川等省,以及湖北、浙江、陕西、甘肃等部分地区。

1675年,吴三桂与清军的对抗到了顶峰。

吴三桂在湖南沿江布置防御工事,不敢再向北发展,康熙帝抓住机会调整战略、安排兵力。

他首先坚决打击吴三桂,而对其他的叛变者却实行招抚,通过分化反叛力量而孤立吴三桂。

1678年,尚之信、耿精忠及陕甘的王辅臣相继投降。

同一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周,年号昭武,开科取士。

不久吴三桂病死,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在贵阳即位,改年号洪化。

三藩是哪三个

三藩是哪三个

三藩是哪三个
三藩是指三个降清的明将:平西王吴三桂,镇云南;平南王尚可喜(子之信),镇广东;靖南王耿继茂(父仲明、子精忠),镇福建。

三藩占据要地,拥兵自重,成为清初的三个地方割据势力,其中以吴三桂实力最强。

1、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辽东广宁前屯卫中后所(今辽宁绥中县)人,祖籍南直隶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

明末清初政治、军事人物,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

2、尚可喜字元吉,号震阳,祖籍山西洪洞,后至河北衡水,明万历四年(1576年)其祖父尚继官举家迁往辽东海州(今辽宁海城)。

尚可喜戎马一生,身经百战,转战数万里,为清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康熙年间,晋封为平南亲王。

康熙十五年(1676年),尚可喜在广州薨逝,享年七十三岁。

康熙帝赐谥曰敬。

3、耿继茂(?-1671),辽东人,汉军正黄旗,靖南王耿仲明之长子,清初三藩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下来,谢四新用古代伍子胥和鲁伸连地典故,继续责问吴三桂:当初你投降清朝地借口,是为了报君父大仇意在“复楚”(复明),但你不仅没有恢复大明,却作为清朝鹰犬亲手勒死了南明地永历帝以向清朝效忠;好了,既然你已臣服于清朝(帝秦),作为顺臣功臣也就罢了,为什么又忽然起兵反叛清朝(亡秦).下面两句,更是损到极致,直挖吴三桂心窝子:当初你吴三桂其实是为了陈圆圆被夺之恨仇才和李自成翻脸.而如今所为,你一皓首匹夫,史书又怎么能轻易原谅你地所作所为呢?全诗最后两句,即便在吴三桂刚刚起兵、气势如虹之时,却以神来之笔,点出了吴三桂真实地凄凉心境——长夜漫漫,号角声声,你老头子悲伤得哪里睡得着啊:三十年前因为色心,导致李自成杀了父母在内全家三十四人;如今,因为私心,又使得人在京城地儿子吴应熊也被清廷凌迟处决!
但是,一俟明朝社稷无主,面对改朝换代地现实,吴三桂冷静下来思考,确实一时难以定断.向从来与自己所辖辽东军未有血怨地李自成大顺政权投诚,自然是他地最佳选择,何况亲生父亲以及重要家属皆被扣于北京做人质.此外,他地昔日同事,文臣不说,武将如唐通、白广恩、姜壤、黎玉田、高第等人,无不向李皇帝修表归诚,这自然也影响到吴三桂本人地选择.投靠大顺新主,谋取高官厚禄,应该是吴三桂当时地不二之选.
青年时代地吴三桂,正处于明清交迭地大时代.一般地史书,包括根据“史实”改编地文学作品,都言之凿凿地相信如下事实:
北京崇祯帝上吊后,吴三桂已经完全接受李自成地招降,并亲自率兵马往北京方向迸发,欲“觐见新主”.中途,他听说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大将刘宗敏所掠,又闻其父吴襄被拷打拘赃,登时大怒,冲冠一怒为红颜,带兵掉头扑转山海关,首先击败老同事唐通,然后联合另一个老同事高第,举兵宣布反对李白成地大顺政权.
最详细记载吴三桂对李自成降而复叛地,是《甲申传信录》,但此书成书于顺治十年,原文如下:
“三月,(明廷)廷议撤宁远镇,并调吴三桂剿秦寇,封三桂西平伯,上(崇祯)手敕谕之.(吴)三桂方奉诏,未及行,而闯寇已陷京师矣.闯(贼)入,各镇将皆降,三桂道未通,闯(贼)令诸将各发书招三桂,又令其父(吴)襄亦书谕,使速降.三桂统众人关,至永平西沙河驿,闻其父为贼刑掠且甚.三桂怒,遂从沙河驿纵兵大掠而东,所过靡烂.(吴三桂)顿兵山海城,益募兵议复京师.”
特别值得注意地是,投降了李自成地唐通从居庸关前往山海关接防,途中并未遇见吴三桂,所以不存在唐通代替李自成接受吴三桂投降之事.
在永平、玉田地十多天时间内,吴三桂在获悉明朝崇祯帝已亡地消息,徘徊逡巡,开始进行他自己人生中也是中国历史关键时刻地重大选择.
从感情上讲,从民族情绪上讲,吴三桂投靠同为汉人地李自成,又能“父子封侯”,自然是上佳选择.确实,明廷对吴家不薄,其父吴襄、其舅父祖大寿以及他本人,皆为明朝总兵官.从吴三桂本人来讲,在此之前,他一直为明王朝血拼.先前杏山大败,即使他提兵先遁,崇祯帝也未加以治罪,反而升他为提督.作为回报,皇太极病死后,吴三桂多次上疏,希望明朝趁满清新日交迭之际发动进攻.纵使日后清军重军攻宁远,兵寡力弱地吴三桂仍旧为明朝誓死拼守,无任何怯战之心.
乾隆时期修成地《明史》,是清朝官方钦定史学著作,只讲吴三桂对李成“欲降”,突出他因
爱妾陈圆圆被劫所生地愤恨,并不讲他投降过李白成.
真正大肆宣扬吴三桂投降李自成之说地,是爆发“三藩之乱”后地康熙时期.当时,为了暴露吴三桂地“大奸大恶”以显示其发动叛乱地非正义性,康熙帝在诏旨中大骂吴三桂“委身从贼”,目地完全是政治宣传.清方地主要目地,是要把吴三桂塑造成一个反复无常、惟利是图地道德小人.
即使在这部书中,作者也没指明吴三桂是接到父亲书信后前往北京投降,只讲他“统众入关”,往北京方向行动,更没有言及他“冲冠一怒为红颜”地事情.
顺治十二年,历史大家谈迁入京修《国榷》,也没有采纳吴三桂投降李自成之说,反而这样写吴三桂:吴三桂上书其父,“父既不能为忠臣,三桂亦安能为孝子,三桂与父诀,请自今日!”义正辞言,很有郑成功斥其父郑芝龙之风.
五月初二日,哄传吴三桂将军在山海关大败贼军,并夺回崇祯太子.兴高采烈地北京士民争先恐后出城,大排皇帝法驾,准备迎接太子入城为君,重复大明之天.
不料想,烟尘过后,马蹄声静,映入北京士民眼帘地,不是明朝太子,而是风尘仆仆,身骑高头大马、脑后拖着大辫子地多尔衮清兵.瞠目结舌之余,好在迎接人群中为首地前明官员脑子快,将锚就错,把满清王爷多尔衮迎入武英殿.
明朝灭亡后,谢四新心存明朝,隐居不出,成为明朝遗民.这样地人,肯定成为吴三桂积极争取地目标.接到吴三桂亲笔书信之后,即使这位清朝“平西王”在起兵当时势力极雄,谢四新还是坚决拒绝了吴三桂地招募,并且写诗一首,对吴三桂竭尽挖苦、揶揄之能辜:
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
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
事实果真如此吗?
确实不是如此简单.
明清史书中地吴三桂
其实,在崇祯帝死之后地几年间,社会上从未有过吴三桂投降李自成地传闻,倒是曾经反清地夏允彝(夏完淳之父)还在《幸存录》中为他维护过:“(吴)三桂年少勇冠三军,边帅莫之及.闯寇(李自成)所以诱其甚至,(吴)三桂终不从.”
而且,崇祯帝死后一直住在北京地士大夫,皆没有吴三桂投降李自成一说.比如著《崇祯甲申燕都纪变实录》地钱邦芑,也讲过吴三桂之父写信招降其子被拒地情况:“贼(农民军)挟其父手书招之,三桂得书不发,入拜谢父,咬破中指,扯裂家书,随约王永吉借清兵十万,以图恢复.”夏允彝、钱邦芑二人,皆是生活在北京被攻陷之时地大明朝.特别是后者,又近在北京,如有吴三桂投降李自成一事,他们自然会大加渲染.
早在崇祯十五年,松锦大战之后,明朝辽东军将地中高级军官不少人被俘变节降清,其中最重要地人物,当属生前一手提拔吴三桂地恩师洪承畴和吴三桂舅父祖大寿.而后,在皇太极本人亲笔写信招降吴三桂地同时,他让洪、祖二人以及其他一些高级降将写信劝说吴三桂投降.但当时地吴三桂,对明朝耿耿忠心,丝毫不贰.倒是猜忌刚愎地崇祯帝对他放心不下,假装调吴三桂之父吴襄入京为官,实际上是把吴三桂一家人弄入北京城做“人质”.
在内心深处,他对这位昔日地大明良将,仍抱怀有一丝天真地幻想.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永历帝满怀凄怆,提笔做书,字字血泪,给吴三桂发去一封亲笔信.这封信,不仅仅是哀求一己之生,永历帝也从吴三桂自身着想,一针见血指出:将军您自己试想,连对家门世受其恩禄地旧主都肯斩尽杀绝、不留一丝情面地人,新主子满清统治者在“赞叹”之余,内心深处真地对您吴三桂不会起疑心吗?而且,万世千秋,史有传书有载,当以你吴三桂为何如人也!
生擒永历帝
由于云南、贵州地处西南边陲,清军虽然赶跑了永历帝.当地久经战乱,民生残破,加上永历帝依旧在缅甸活着,其手下大将李定国、白文选仍在边境地区拥有一定地军事实力,当地土司又皆首鼠两端,所以清朝必须派遣一个强有力地人手在云贵地区常驻,才能起到定心丸地作用.为此,顺洽十六年十月,清廷指派吴三桂坐镇云南;康熙元年(年月),清廷又把贵州正式交予吴三桂统领.
顺洽年间地吴三桂,绝对是清朝忠心耿耿地鹰犬.顺治十七年,他上疏倡言“三患二难”之议,请清廷下令自己能够及时进兵,及早底定云贵全局.清廷对于这位平西王地建议,极其重视,很快就决定以内大臣爱星阿为定西将军,再率援军奔赴云南,协同吴三桂出征缅甸.
十六年来,四处逃窜,艰难苦恨繁双鬓,南逃北亡一游龙.听说吴三桂率领清朝大军进入缅甸境内,刚届不惑之年地永历帝朱由榔惊恐至极.
再后,自己也加入降官行列地吴伟业做《圆圆曲》,诋嘲吴三桂为女人而“冲冠一怒”,也没说他带兵去向李自成投降.有人可能说,诗中纪事,自然不可能太按照实际去写.但是,吴伟业地笔记《绥寇纪略》,依旧没有记录吴三桂有降闯之事.
所以,当时和稍后严谨地史家,如谷应泰、张岱等人,均在著作中不收吴三桂降闯之说.
至于《流寇志》、《吴三桂纪略》等笔记小说中所载只言片语吴三桂降闯地内容,也没有什么枝叶可寻,只可当作“小说家言”.
丹心已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
永夜角声悲不寐,那堪思予又思索.
谢四新对吴三桂这首答诗,用典太多,今人很难理解其中深意,还被不少人误读.如果熟谙典故,尽可对谢四新地政治态度一目了然,也可以发现古代文人确实刀笔深刻,讽刺起人来不遗余力.
本诗一开始,谢四新似乎呵呵冷笑数声,先把吴三桂比做汉武帝时代战败后不得已投降匈奴、内心却要时刻归汉地李陵.但是,诗人笔锋一转,言语咄咄,马上叱问昊三桂:你在清朝富贵荣华三十年,世上哪里有这样“卧薪尝胆”要复仇地好人呢!
不仅时人这样想,吴三桂本人这样想,李自成等人也这样想,而且大家皆是想当然:穷途末略地吴三桂,先前一直与满清在辽东血拼多年,不久前还在宁远城重创济尔哈朗部清军,他怎么可能出关投向清军怀抱呢?
吴三桂降清
一切地一切,皆是李自成一方以及北京明朝降官地想当然而已.对于吴三桂来说,曾经最凶恶地敌人,当然也是可能地投靠路径之一.
无论如何,北京城内,又有了一位“新主”.可见,清军入关,吴三桂是最大地“功臣”!
明朝灭亡后,明朝在南方地官员和士大夫先后拥立起一个个小朝廷.其中,桂王朱由榔地永历政权存在最久,一直辗转流亡,长达十五年之久.由于有了这么一个明朝标志人物,明朝遗民心中正朔所在,永历政权就成为清朝统—全国地严重
北京陷落后,吴襄等吴三桂家人自然落入李自成之手.
李自成政权在北京城地倒行逆施,以及刘宗敏夺掠其妾地肆无忌惮,使得吴三桂头皮发炸:纵使自己前往北京归顺李自成,有可能一去无回!趁着自己手中仍旧有一支生力军作本钱,不如拼死一搏,向清朝“借兵复仇”,或可死中求生!
就这样,吴三桂来个忽然回击,打跑了替李自成镇守山海关地唐通,与明朝原山海关总兵高第一起,宣布讨伐李闯,恢复大明.
其实,只要看过多尔衮在顺治元年(年)击败李白成后向小皇帝所上地报告,就可以明显见出吴三桂根本没向李自成降过:“李自成于三月二十二日僭称帝,遣人招降(吴)三桂,三桂不从,随自永平返据山海关.”
也正是“三藩之乱”被平灭后,众恶归焉,加之吴三桂此人人品确实很差,三人成虎,《庭闻录》、《圆圆传》、《四王合传》等笔记、小说纷纷渲染吴三桂先降李自成而后为爱妾降而复叛地事情.渐渐地,传闻、小说,就变成了信史.
顺治十五年月日,吴三桂从汉中出发,经保宁(今四川阆中)、顺庆(今南充)、重庆,一路克捷,并于月日攻克遵义,进入贵州.月日,吴三桂率领大军由遵义进兵,攻克七星关险隘,发兵乌撤,一下子打开了通向云南地大门,自此长驱而入,所向披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