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简介刘肇基,字鼎维,辽东人。明末

合集下载

史可法(明末抗清名将)

史可法(明末抗清名将)

史可法(明末抗清名将)闻名乡里史可法,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人,因祖上对朝廷的功勋得以世袭锦衣百户,称北京锦衣卫籍。

传说史可法的母亲梦见文天祥来到她的屋里而受孕怀胎。

万历三十年(1602年)十一月初四日寅时,史可法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

史可法早年以孝闻名于乡,师从左光斗。

崇祯元年(1628年),史可法登进士第,出任西安府推官,后迁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

镇压民变崇祯八年(1635年),史可法迁升为右参议,负责镇守池州、太平两地。

同年秋,总理侍郎卢象升大举攻打农民军,史可法被改封副使,巡行安庆、池州等地,监江北军队。

黄梅农民军攻掠宿松、潜山、太湖等地,史可法率军追击潜山天堂寨的农民军。

崇祯九年(1636年),滁州的农民军被祖宽击败后,逃往河南。

十二月,农民军首领马守应联合罗汝才、李万庆从郧阳向东进犯,史可法转驻太湖,扼守要道。

史可法崇祯十年(1637年),任佥都御史,巡抚安、庐、池、太及河南光州、光山、固始、罗田,湖广蕲州、广济、黄梅,江西德化、湖口。

正月,农民军从安庆石牌的小路突围出去,驻扎在桐城。

参将潘可大将其击败,农民军逃走途中又被庐、凤两地的军队阻拦,叛军被迫又逃回桐城,早桐城周围劫掠。

史可法与潘可大率军围剿,叛军败走庐江,史可法与左良玉又在枫香驿将叛军击败。

三月,潘可大与副将程龙在攻打宿松时阵亡,农民军分出同党摇天动,另外编为一营,合计八营共二十多万士兵,分别驻扎在桐城的练潭、石井、淘冲等地。

总兵官牟文绶、刘良佐率军在挂车河将其击败。

崇祯十一年(1638年)夏,史可法因为长时间没有平定叛乱而获罪,朝廷令他戴罪立功。

崇祯十二年(1639年),史可法因为岳父的去世而离职。

丧满后,史可法被用为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接替朱大典总管漕运,巡抚凤阳、淮安、扬州等地。

史可法弹劾罢免了三个督粮道,增设漕储道一人,大力疏通南河,使漕务大有整治。

之后,调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密政务,由于军队久不训练,没有战斗力,史可法上奏八条改革意见。

历史趣谈:史可法是以何闻名于史的?史可法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趣谈:史可法是以何闻名于史的?史可法是个什么样的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史可法是以何闻名于史的?史可法是个什么样的

导语:史可法是明末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直以正直爱国的官员形象流芳百世。

史可法死守扬州的故事也被写入中国传统美德的故事,但是我们读历史可以
史可法是明末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直以正直爱国的官员形象流芳百世。

史可法死守扬州的故事也被写入中国传统美德的故事,但是我们读历史可以发现,史可法的人生,除了抗击清军,城破身死之外,似乎并没有其他的成就,史可法,字宪之,又字道邻,河南人。

明朝末年抗清名将、名族英雄,史可法出生于1601年,以孝顺闻名乡里。

史可法酷爱读书,16岁时便在乡试中考了第一,后来1628年成为进士,在西安任职。

史可法在职期间与恩师左光斗惺惺相惜,史可法和左光斗一样。

为官清廉,英名大义。

史可法在西安期间做了许多事,被百姓所铭记,据记载,史可法离开西安的时候百姓跪地哭送。

1635年,史可法镇守池州,官至右参议,次年留守太湖,因叛军作乱,史可法获罪。

1645年,清军渡淮河,扬州受难,史可法率兵前往扬州,抗御清军的围攻。

起初史可法力保扬州,打退了清兵。

但最后,清兵人数众多,势不可挡,最后扬州被攻陷,史可法自刎不成,被擒获后,因拒绝投降而被杀害。

扬州破城后,多铎下令屠城,那段时间,扬州城内尸横遍野,堆积如山,史可法的遗体最后也没有被找到,最后以衣冠入葬,享年44岁。

历史上评价史可法的人很多,大多都是正面的评价,认为史可法是一个忠臣,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人,但最中肯的评价当数顾诚在南明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史可法是谁?史可法是怎么死的?

历史趣谈史可法是谁?史可法是怎么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史可法是谁?史可法是怎么死的?
导语:史可法是明朝末年的著名大臣,明末抗清名将,受世人敬仰的民族英雄。

他在明朝末年率兵抗击清军,随后在明朝亡国,北京城破之后。

史可法在南
史可法是明朝末年的著名大臣,明末抗清名将,受世人敬仰的民族英雄。

他在明朝末年率兵抗击清军,随后在明朝亡国,北京城破之后。

史可法在南方拥立福王登基,创建弘光小朝廷,继续坚持抗清斗争。

后来在守卫扬州城的战斗中,誓死斗争,城破之后殉国而亡,尸体不知所踪。

人物档案
姓名:史可法
字:宪之、道邻
别称:史忠正、史督师、史阁部
明朝谥号:忠靖
清朝谥号:忠正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明朝
出生地:河南祥符
祖籍:北京大兴县
出生时间:公元1601年
去世时间:公元1645年
官职: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
主要作品:《史忠正公集》
主要成就:抗击清军,城破身死。

历史趣谈:史可法简介 明末时期政治家军事统帅史可法生平

历史趣谈:史可法简介 明末时期政治家军事统帅史可法生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史可法简介明末时期政治家军事统帅史可法生平导语: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统帅。

字宪之,又字道邻,汉族,祥符人(今河南开封),祖籍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东汉溧阳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统帅。

字宪之,又字道邻,汉族,祥符人(今河南开封),祖籍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东汉溧阳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孙,其师为左光斗。

明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中国著名的抗清名将。

南明朝廷谥之为“忠靖”。

清高宗(乾隆)追谥为“忠正”。

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东林党人。

授西安府推官。

历任户部员外郎,郎中。

崇祯八年(1635年),随卢象升镇压各地农民起义。

崇祯十年(1637年),被张国维推荐升任都御史,巡抚安庆,庐州,太平,池州及河南江西湖广部分府县。

崇祯十四年(1641年)总督漕运,崇祯十六年(1643年)七月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弘光政权建立后,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时称“史阁部”。

时议设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江北四镇,史可法为兵部尚书,督师扬州。

明朝此时处在清、顺两方面压力之下,史可法为首的诸臣,主要采取的策略是“联虏平寇”。

希望能够借助清军的力量,首先剿灭李自成势力,再谋求后续打算。

然而南明朝中却不能同仇敌忾,反而仍旧党争不断,文、武官员之间互相勾心斗角、争权夺利。

东林党人与马士英、阮大铖之间的矛盾,以及姜曰广、高弘图、刘宗周等人的辞官,说明了明朝廷的无法齐心向外,也因此种下弘光朝败亡的原因。

其实史可法还算是个有才能的人,南明朝廷也确实很想重用他。

当生活常识分享。

明朝灭亡后,这名臣子用脑袋撞皇宫柱子血流一地,最后却下落成谜

明朝灭亡后,这名臣子用脑袋撞皇宫柱子血流一地,最后却下落成谜

明朝灭亡后,这名臣子用脑袋撞皇宫柱子血流一地,最后却下落成谜指点江山昨天19:48看完你就知道了!才闻战马渡滹沱,南北纷纷尽倒戈。

诸将无心留社稷,一抔遗恨对山河。

秋风暮岭松篁暗,夕照荒城鼓角多。

寂寞夜台谁吊问,蓬蒿满地牧童歌。

史可法的祖先本是河南籍,因在明朝建功而获世袭锦衣百户(赐北京锦衣卫籍)。

据说,史可法在出生前,他的母亲在梦中看到文天祥来到史家,随后,史可法的母亲便生出了他。

史可法年幼时以孝顺闻名乡里,投入左光斗门下接受教育,可以说,对史可法影响最大的人就是左光斗。

这位老师如顽石一般坚不可摧的意志对史可法影响深远,从某种意义上讲,史可法最终活成了另一个硬邦邦的左光斗,成为顶天立地的栋梁。

在史可法二十六岁那年他高中进士,自此,开始了他的官场的沉浮。

史可法先是任职于西安府,后来,升迁成为户部主事。

1635年,有农民作乱,史可法被封为巡使,镇守安庆周边,在此后的三年时间中,史可法率军与农民军作战。

1638年,由于史可法三年未能平息战乱,崇祯皇帝降罪于史可法,并要求他戴罪立功。

次年,史可法的岳父去世,因守丧史可法辞官回家,守丧结束后,史可法重回官场担任户部侍郎。

1644年,史可法听说李自成的军队已抵达北京,便率军前往救援。

史可法的军队出发后不久,传来京城陷落、皇帝驾崩的消息。

听闻噩耗的史可法痛哭流涕,用脑袋撞柱子,血流了一地。

史可法在替先皇发丧时,朝中大臣张慎言等人送来一封文书。

书中写到:“福王是明神宗的孙子,按照祖制应该登基成为新的皇帝,可福王人品低劣,有很多缺点:贪婪、淫乱、嗜酒如命、不孝顺、虐待部下、不爱读书。

潞王虽不是直接继承人,但他也是明神宗的侄子,是个合格的君主,应该让他来当皇帝。

”史可法对福王的人品早有耳闻,个人十分支持潞王登基,但是此时凤阳总督马士英等人却又向史可法写信道:“不论从祖制还是伦理上讲,福王都应该是唯一继承人。

”史可法向马士英阐述了福王的缺点,然而马士英此时已联合刘孔昭等人拥福王来到仪真,史可法只能出门迎接。

滕县保卫战历史人物

滕县保卫战历史人物

滕县保卫战历史人物导言滕县保卫战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历史人物。

这些人以他们的智勇和爱国精神,为滕县的保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本文中,将介绍几位在滕县保卫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

一、史可法史可法(1619年-166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家。

他是滕县保卫战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在明末农民起义的战乱中,史可法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眼光,成为明末北方抗清战争的主要将领之一。

他曾指挥过滕县的防御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防守策略,成功地击退清军的多次进攻。

史可法在滕县保卫战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历史遗产。

二、贺龙贺龙(1896年-195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革命家和军事家,是滕县保卫战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贺龙在滕县保卫战前夕,率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武装,与敌人展开了顽强的战斗。

他发扬了顽强的斗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带领农民们组织有效的抵抗,为滕县的保卫做出了重要贡献。

贺龙以其勇敢和智慧受到了广泛的赞誉,成为滕县保卫战中不可忽视的历史人物。

三、高尚义高尚义(1897年-1979年),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也是滕县保卫战中的历史人物。

高尚义在滕县保卫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以其出色的组织能力和革命精神,有效地协调了滕县各方力量,确保了滕县的安全。

高尚义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生活,他积极组织人民防空和撤离工作,并在战争期间为伤员提供医疗救助。

高尚义的业绩和贡献为滕县人民带来了希望和信心。

四、杨靖宇杨靖宇(1914年-1940年),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烈士,也是滕县保卫战中的英雄人物。

杨靖宇在滕县保卫战中承担了重要的指挥任务,他建立了抗日武装,组织了有效的抵抗。

在一次次的战斗中,杨靖宇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智和战略眼光,为滕县的保卫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不幸的是,杨靖宇在战斗的最后阶段牺牲了。

他以其英勇和无私的精神,成为滕县保卫战的象征人物,激励着后来的一代人。

碧血丹心—史可法

碧血丹心—史可法

碧血丹心—史可法碧血丹心—史可法时局类残棋,杨柳城边悬落日;衣冠一杯土,梅花冷艳伴孤忠。

古城扬州,庄严肃穆的史公祠内,楹联款款,道出了人们对明末忠相史可法的不尽哀思。

“人生自古谁无死”,史可法凭借着明清之际的历史舞台,演出了自己慷慨悲壮的最后一幕。

从此,伟大祖国的历史画廊里,又多了一位民族英雄的塑像。

家庭熏陶得遇良师史可法(公元1601—1645年),字宪之,号道瞵,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年)生于河南祥符(今开封)一户中产人家。

据《明史·史可法传》记载,他的母亲尹氏在怀孕时,曾梦见文天祥走进屋内,之后便生下史可法。

这种说法虽难免带有迷信色彩,但它反映了人们对史可法的无限怀念之情。

在人们心中,史可法与文天祥一样是尽忠报国的民族英雄。

史可法的祖父史应元乡试中举,曾官至黄平(今贵州黄平县)知州,他是位对老百姓“有惠政”、“月俸外,囊无一钱”的少有清官。

史可法出生时,明朝已经逐步走向衰微。

明神宗朱翊钧不理朝政,整日沉湎于酒色之中,他宠信宦官,搞得朝廷内外一片乌烟瘴气。

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土地兼并严重,再加上水旱虫灾,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周边各少数民族纷纷崛起,外患频仍,危机四伏。

面对如此国况,对国运兴衰尤为关注的史应元整日忧心忡忡。

但当他听到史可法的第一声啼哭时,心情大为振奋,脸上露出少有的笑容。

史可法的父亲史从质,母亲尹氏,都体弱多病。

史从质一生未应试猎取功名。

辞官归故里的祖父,眼看儿辈没多大出息,家道逐渐衰落,便对长孙史可法寄予很大期望。

幼年时代的史可法在祖父严格督导下,遵循着儒家博通经史的要求,刻苦用功读书。

除了学文以外,史可法继承先人尚武的传统,时常练武,从而造就了他的文武双材。

史可法生性聪颖,少时即有“神童”之称。

南明18位抗清名将一览表:一、史可法(1...

南明18位抗清名将一览表:一、史可法(1...

南明18位抗清名将一览表:一、史可法(1...南明18位抗清名将一览表:一、史可法(1602年至1645年),字宪之,河南布政使司开封府祥符县(今河南祥符区)人。

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弘光朝官至兵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驻守扬州城,城破后被俘遇害,享年43岁。

二、高杰(?至1645年),字英吾,陕西布政使司延安府绥德州(今陕西米脂县)人。

原为李自成部将,崇祯七年(1634年)归降明朝,官至开封、归德两路招讨使,弘光元年(1645年)正月被睢州总兵许定国在睢州城诱杀,寿不详。

三、黄得功(?至1645年),字虎山,辽东都司开原卫(今辽宁开原市)人。

明末辽东战事时入伍,弘光朝受封靖南伯,官至庐州总兵,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在太平府与南明降将刘良佐交战时中箭身亡,寿不详。

四、张名振(?至1656年),字侯服,南直隶应天府江宁县(今江苏江宁区)人。

崇祯元年(1628年)武进士,鲁王朝受封定西侯、富平将军,官至台州石浦游击,永历十年(1656年)十一月在攻克舟山城后病逝于此,寿不详。

五、张煌言(1620年至1664年),字玄著,浙江布政使司宁波府鄞县(今浙江鄞县)人。

崇祯十五年(1642年)举人,官至兵部尚书,永历十八年(1664年)七月在隐居的浙江象山岛屿上为清军所俘,九月在杭州城遇害,享年44岁。

六、郑成功(1624年至1662年),字明俨,福建布政使司泉州府南安县(今福建南安县)人。

崇祯末年南京国子监监生,永历朝受封为延平王,永历十五年(1661年)入据台湾岛,次年五月病逝于此,享年38岁。

七、李定国(1621年至1662年),字鸿远,陕西布政使司延安府(今陕西榆林市)人。

原为张献忠部将兼义子,隆武二年(1646年)张献忠死后随孙可望等人联明抗清,永历朝受封晋王,永历十六年(1662年)在听闻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死后含恨病逝于中缅边界的勐腊县,享年41岁。

八、刘文秀(1633年至1658年),陕西布政使司延安府(今陕西延安市)人。

史可法简介

史可法简介

史可法简介篇一:明末爱国将领史可法一生的宝贵精神论明末爱国将领史可法一生的宝贵精神(2019-07-08 13:38:03)转载▼标签:文化史可法[注: 史可法(1601—1645),宇宪之,号道邻,明末河南样符(今开封市)人。

崇恢进士。

初任西安府推官(掌勘问刑狱),因镇压农民起义,累迁右金都御史,在安庆、他州等地堵截起义军,升任南京兵部尚书。

]是明末著名的爱国将领,从仕途取士到疆场驰骋,他的一生只为了一个坚定的目标而奋斗,那就是匡扶明王朝[注: (1368-1644) 公元1368年,强大的蒙古帝国元终在一片的农民起义中结束。

取而代之的是由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我可怜的中华民族从一个厄运又走进另一个黑暗的长夜。

]!关于他的出生,明史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史可法,字宪之,大兴籍,祥符人。

世锦衣百户。

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州,有惠政。

语其子从质曰:‘我家必昌。

’从质妻尹氏有身,梦文天祥[注: 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二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理宗宝佑四年(1256)举进士第一。

]入其舍,生可法。

”⑴从中我们可以预想到,他将是汉家天下的股肱之臣,必将拯国家和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

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他的身上既有传统士子的骨气,又有忠诚大夫的贞节,更有心系百姓的胸襟。

他所具有的宝贵精神恰是反映了中国人不屈的脊梁和崇高的追求,将同祖国的壮美河山一样永放光芒!㈠传统读书士子的勤勉和无限尊崇老师的精神为了科举及第、报效国家,史可法抛开安逸的生活,总是选择在艰苦的环境中刻苦学习、砥砺心志。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邂逅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左光斗[注: 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一字共之,号浮丘。

别命左遗直、左共之、左浮丘。

汉族,明桐城人(今枞阳县横埠镇人),其父左出颖迁家于桐城县城(今桐城市区啖椒堂),颖生九子,光斗排行第五。

],并得到了他的赏识。

“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明末风云(22)史可法:能力欠佳的民族英雄——有心死节,无意误国,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哀

明末风云(22)史可法:能力欠佳的民族英雄——有心死节,无意误国,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哀

明末风云(22)史可法:能力欠佳的民族英雄——有心死节,无意误国,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哀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只作示意,并非准确配图,如有货不对板请谅解。

---------------------------------------------------------(南明那段日子之二十二)张献忠已死,大西军的故事却还要继续,不过,先让我们转过头来,看一看此时的天下大势。

崇祯十七年,1644年,真是个多事之秋。

我们前面讲了这么多,看似发生了很多很多事,其实仅仅过了两年而已。

在最开头讲过,1644这一年天下出现了五个皇帝,分别是大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大顺朝永昌皇帝李自成、大西朝大顺皇帝张献忠、清朝顺治皇帝福临、大明弘光皇帝朱由崧,一年不到,已经挂掉了三位天子。

第一个是殉国的崇祯皇帝,第二个是意外身亡的李自成,大家可能以为第三个就是张献忠。

并不是,第三个死掉的皇帝,是名义上最正统的大明皇帝——弘光帝朱由崧。

称他为大明皇帝,是因为除了清朝统治者,从当时其他所有角度来说,朱由崧都是名正言顺的大明继承人,没有争议的大明皇帝,不像后来几位,还要为名分彼此大打出手。

朱由崧,其实比张献忠还要早死了一年半左右。

在孙可望奉张献忠之命进取汉中,被李自成大将贺珍击败之后,弘光政权就已经宣告灭亡。

怎么回事呢,我们倒回去说一下。

清军的主力有两路大军,多铎的南路军本来担负的使命就是长驱南下,灭亡弘光政权。

谁知大顺军在河南发动反攻,杀死了怀庆总兵金玉和,围攻怀庆府,河南吃紧,多尔衮紧急命令多铎回救怀庆府,解围之后,多铎并没有南返,而是直接西进,在潼关战胜李自成后,和阿济格在西安会师,直接端掉了大顺朝的老家。

完成了消灭李自成主力的目的后,多铎在西安稍事休整,再次出兵,要完成他未竞的使命——同弘光政权的作战。

弘光政权这时的情况则是一地鸡毛。

左良玉放弃武昌,全军东下号称要清君侧,自己却在九江病死,左良玉之子左梦庚接管军权,继续东征。

十年一觉江南梦——扬州史可法祠堂前的沉思

十年一觉江南梦——扬州史可法祠堂前的沉思

十年一觉江南梦——扬州史可法祠堂前的沉思2012年11月末,我第二次来到扬州,再次来到史可法祠堂。

第一次来的时候,史可法祠堂闭馆,只能在门口晃了晃。

相对于扬州的瘦西湖、何园、个园等热点景区,这里显得太清静了。

据《扬州市志》记载:1964年10月13日,扬州史可法祠修缮竣工,郭沫若题写楹联:“骑鹤楼头难忘十日,梅花岭畔共仰千秋”。

史公祠建于乾隆年间原来,清顺治二年(1645)4月,南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在扬州就义,嗣子副将史德威寻遗体不得,乃葬其衣冠于梅花岭下。

清初曾建祠于大东门外,后毁圮。

乾隆年间于墓西侧建祠,并谥“忠正”。

咸丰间毁于兵燹,同治九年(1870)重建。

1935年和1948年两度维修。

现存建筑除遗墨厅、梅花仙馆外,大部为晚清所建。

1949年后曾多次修缮,现为“史可法纪念馆”。

1964年的修缮最为完善。

照壁右侧的偏殿已辟为祭祀史可法遗像的飨堂,堂外悬挂的是郭沫若撰写的楹联:“骑鹤楼头难忘十日,梅花岭畔共仰千秋。

”今天的史公祠位于扬州市史可法路南端梅花岭畔,史可法衣冠墓前为“史可法纪念馆”,馆内陈列有史可法2米高的塑像和多幅史可法手迹,以及其他一些珍贵的文物资料。

祠墓均南向,大门临河,东墓西祠,并列通连。

院正中为“飨堂”,堂前两边悬清张尔荩撰名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堂内明间有云纹形梅花罩格,上悬“气壮山河”横匾。

两边悬有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吴熙载篆书的楹联:“生有自来文信国,死而后已武乡侯”。

堂正中供奉1985年为纪念史可法殉难340周年而塑的史可法干漆夹贮像。

飨堂后为史公衣冠墓,墓前有3门砖砌牌坊,上额“史忠正公墓”,与三面围墙形成墓域。

墓地内银杏蔚秀,腊梅交柯,正中立表石墓碑,上镌“明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之墓”。

碑后墓台上有墓冢,封土高16米。

通讯员扬档宣记者姜涛佩鄂国至言,不爱钱,不惜死与文山比烈,曰取义,曰成仁史可法[1]于抗清战争中在扬州殉国,扬州史可法祠堂代有文人题咏。

梅花岭记翻译

梅花岭记翻译

《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1),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2),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3)! 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4)?”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5)。

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6)。

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7)。

”二十五日,城陷。

忠烈拔刀自裁(8),诸将果争前抱持之(9)。

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10),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11)。

忠烈乃瞠目曰(12):“我史阁部也(13)。

”被执至南门。

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14),劝之降。

忠烈大骂而死。

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

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

已而英、霍山师大起(15),皆托忠烈之名(16),仿佛陈涉之称项燕(17)。

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18),执至白下(19)。

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20),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邪(21),抑未死邪(22)? ”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邪,抑未死邪? ”承畴大恚(23),急呼麾下驱出斩之(24)。

呜呼! 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25),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26),实未尝死。

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27),其气浩然(28),长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29)!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即如忠烈遗骸(30),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 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注释〕(1)顺治:清世祖的年号。

乙酉:公元1645年。

(2)督相史忠烈公:史可法以宰相身分督师,故称督相。

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的生平事迹介绍史可法简介

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的生平事迹介绍史可法简介

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的生平事迹介绍史可法简介史可法简介史可法是明末抗清名将,宪之是他的字,道邻是他的号,史可法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历史上对史可法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史可法知恩图报,对师父言听计从,认为史可法在抗击清军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崇祯自缢后要是没有史可法立朱由崧为皇帝,也许清军一入关就直接把中原都走。

那我们大汉名族的颜面真是要给丢净了,正因为有史可法,才有后来的李自成,才有反清复明,虽然在之后,李自成的军队自身四分五裂,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维护民族最后一点荣誉上,史可法做了表率作用,明朝许多残余势力就是因为史可法的坚持不投降,才唤醒的名族自豪感,和清军斗争到底。

也有对史可法的军事和政治贡献持否定态度的,顾城就认为史可法在整个明崇祯年间,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贡献,反而作为政治家的他在决策新君王上犯了致命性错误,在军事上虽然耗费了大量财力物力却并没有什么作为,在抗击清军的时候,史可法手下的军队大多都投降,变成清军的战斗力。

没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就不是有血有肉的存在。

史可法非常孝顺,乡里人都知道这个大孝子,崇祯元年的时候,史可法考中了进士,崇祯八年史可法被提升到右参议的位置,并且有了自己的领地,池州、太平作为史可法把守的两座城池对史可法在军事上的造诣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进攻北京明崇祯帝自缢,朱由崧成为明朝皇帝,并由史可法辅佐,但是受到马士英的陷害史可法被迫离开。

弘光元年,清军南下,史可法驻守扬州,无奈又被马士英陷害,手下大臣左良玉也战死沙场,清顺治二年,清兵围聚扬州城,曾想要劝降史可法,采取不流血的战争,但是史可法固守城池,以少对多。

只好采取大炮强行攻破城门,史可法想要自杀,被手下拦住,说只要将军不死就有希望东山再起,史可法出逃的时候清军下令屠城,史可法站出来投降希望能保存百姓的安危。

史可法死后,被赠予谥号“忠靖”,在现在的江苏扬州,史可法纪念馆被修建起来,作为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也算是对这位明末爱国将领的一份缅怀。

关于史可法探狱的故事

关于史可法探狱的故事

关于史可法探狱的故事说到史可法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吧!那关与史可法的故事你知道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史可法探狱的故事。

史可法探狱左公被奸人魏忠贤诬陷入狱,在狱中饱受折磨。

而由左公一手提拔的才子史可法只能在墙外焦急,他为自己不能营救恩师而羞愧万分。

当初要不是左公慧眼识马,史可法现在只是个穷极潦倒的书生罢了。

如今,左公含冤,家人必定痛心无助,我要去安抚恩公的一家大小,使左公无后顾之忧。

于是立即行动,前往左府。

“史大人能在此时此景顾及到我们的生活是否安好,实属难得,不枉左公视你如己出啊!”左母感动落泪。

“左母言重……”刚出口就被一把叫喊声打断。

“大事不妙!大事不妙啊!”跑进大厅来的是左府的总管,只见他边跑边说,“小的刚从一位狱卒口中探得左公生命垂危,苦不堪言啊!”这位总管早年被人诬陷草菅人命,判以死刑。

幸得左公明查暗访,方可沉冤得雪。

自此之后一直在左府中任总管一职,深得左公信任。

而这大恩大德更是难以报答,只许诺愿为左公赴刀山下油锅,万死不辞。

此刻只见昔日被人严刑逼供尚未留下一滴眼泪的总管,如今竟伤心哽咽,泣不成声。

史公闻言脸色一变.沉默片刻之后说道:“左母,你放心,我立刻看望左公,不惜任何代价。

”史公望了一眼左母感激的目光后,头也不回地离开左府。

回到府中,只见史公从床头上拿出一个陈旧的木盒。

打开一看,赫然现出白花花的五十银两。

史公万分小心地捧着木盒来到厂狱前,招一禁卒出来,一齐走到近处较隐蔽的小巷中,突然跪下,递出手中的盒子,请求禁卒让他进去探望左公。

禁卒万分感动,把木盒推回史公怀中,道:“小的贱命一条,不能享福,但愿积点阴德,好庇佑子孙平安。

”终于,机会来了。

禁卒让史公装作打扫垃圾的人,然后带他来到左公的牢房前。

只见左公脸上早已焦烂不堪,筋骨尽断,倚在墙边,瘫坐在地上。

史公当即呆住了,这是史公?当初健步如飞,声如洪钟,虽年过半百,却硬朗健康的左公如今遍体鳞伤,像一具只能呼吸的蜡像。

“左公……”史公低呼.只见“蜡像”微微颤抖,半眯着眼,嗫嗫地举起手臂指着史可法,中气不足地怒喊:“无能的奴才!这里是什么地方,你竟敢前来!国家之事已腐败到这种田地,老夫又将死了,你怎能弃国家之事于不顾,国家谁来支撑?还不速速回去,无非是等人来陷害,我不如现在就把你杀了!”于是摸着地面的木棍作投击状。

史可法

史可法

史可法史可法(1602~1645)明末著名大臣。

顺天大兴(今北京市)籍,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人。

字宪之,号道鄰。

崇祯元年(1628)进士。

初授西安府推官,迁户部主事,八年,迁江西右参议。

时农民军张献忠等部出没于河南、湖北之间,史可法自请为池州(今安徽贵池)、太平(今安徽当涂)兵备道,以遏农民军东进。

明廷改任他为卢象昇副使,分巡安庆、池州,监江北诸军。

因其与农民军作战有功,崇祯十年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安庆、庐州(今安徽合肥)、太平、池州四府。

翌年夏,因逾期未能击败农民军,被谴,命戴罪立功。

史可法更加奋勉,开府于安庆,四方有警则出击,老回回马守应军为其所败。

十一年冬,他立营六安以防农民军,捐俸修葺六安城,奏免被灾地方田租,除差马之弊。

十四年冬,起为户部侍郎、总督漕运,巡抚凤阳等处。

崇祯十六年七月,升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

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马士英等拥立福王于南京,授史可法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时议设江北四镇,以可法为兵部尚书,督师扬州。

江北四镇本各有汛地,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划地分守,但皆悍将骄兵,不受约束。

高杰由泗州、徐州南下,沿途掠夺,攻扬州未下;刘泽清大掠淮上;刘良佐攻临淮。

史可法调停其间,令各归镇。

又设礼贤馆招四方之士,以淮安府推官应廷吉主之。

六月初,史可法闻农民军已弃京师西走,即上疏请遣使北行,主张联合清军共讨农民军。

七月,命四镇赴督府调用,然皆不奉行,史可法不得不往来淮上各方调停。

时清摄政王多尔衮致书史可法,严辞相胁。

而史可法复书仍然幻想与清“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贼之头,以泄敷天之愤”。

顺治元年(崇祯十七年,1644)十一月,清兵分三路南下,史可法知事态严重,他由扬州至白洋河,部署诸镇图巩固河防。

总兵许定国诱杀高杰,率部渡河北降清。

大河以南大乱,各镇欲兼并高杰所部兴平军及其汛地,高营将士汹汹欲斗,史可法又调停其间,始罢兵。

史可法退保扬州。

顺治二年四月,左良玉以清君侧讨伐马士英、阮大铖为名,由武汉举兵东下,福王急令史可法赴安徽上流堵截。

史可法

史可法

史可法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统帅。

字宪之,又字道邻,汉族,祥符人(今河南开封,祖籍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东汉溧阳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孙,其师为左光斗。

明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南明朝廷谥之忠靖。

清高宗追谥忠正。

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史可法早年以孝闻名于乡,崇祯元年(1628年)中进士,出任西安府推官,后迁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

崇祯八年任右参议(军职),受命驻守安徽池州、太平一带,秋任卢象升(崇祯时名将,官至兵部尚书,当时任佥督御使)副使,负责安庆、池州一带防务,指挥江北军队。

崇祯十年晋右佥督御史,巡抚安庆、卢州、太平、池州四府及河南光州、光山、固始、罗山,湖广蕲州、广济、黄梅及江西德化、湖口等地,督导各地军务,有兵万人。

史可法重信义,能与部卒同甘苦,行军中总是等士卒都吃到饭他才肯吃,士卒都穿上棉衣他才换棉衣,所以很得军心,都愿为他效命。

在临近扬州陷落近二年间,由于朝廷昏聩,权臣当道,南明王朝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史可法竭尽全力,苦心支撑,无奈权臣只知勾心斗角,将帅各霸一方,不听调遣,以致疆土日削,大局终难挽回。

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二十日,清兵围攻扬州,史可法调兵不至,城内守将总兵李栖凤、监军副使高岐凤拔营出降,城孤势单,史可法亲率部属分段拒守,决心与城共存亡。

他写信给母亲和妻子说:“死,葬我高皇帝陵侧”。

围城期间,清将多铎多次诱降,均被严词拒绝,四月二十二日清兵陷城,史可法自刎未死,命副将史德成补他一刀,德成痛哭,不敢仰视。

部属拥他潜出小东门,不幸被俘。

多铎再次劝降,史可法奋然高呼:“我史督师决无降理”,遂被害,时年45岁。

清兵血洗扬州长达十日,尸骨堆积如山,史可法遗体难以辨认,一年后扬州人民及其家人以袍笏招魂,葬在扬州郊外梅花陵,人称“史阁部”,南明赠谥“忠靖”。

清乾隆帝南巡至扬州,赠谥“忠正”。

乾隆四十九年(1786年),他的玄孙史开纯汇集他的遗稿,刊成《史忠正公文集》四卷。

将相故事-抗清将领史可法简介 史可法的英雄事迹 史可法绝命书

将相故事-抗清将领史可法简介 史可法的英雄事迹 史可法绝命书

将相故事-抗清将领史可法简介史可法的英雄事迹史可法绝命书史可法是明末著名抗清将领,“残朝孤臣,丹心一片为社稷督师扬州,数点鲜血浸梅花”是他的真实写照,字宪之,号道邻。

史可法小的时候勤奋好学,在顺天府试中,中了第一名秀才。

崇祯元年后又中了进士,同年出任陕西省西安府推官。

史可法师从左光斗,幼年时就被左光斗赏识,因此受恩师影响,史可法为官清正,做事严谨干练,最终官直至乐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

崇祯自缢后,努力辅佐小皇帝,支撑风雨飘摇的南明朝廷,最终为国捐躯。

史可法的英雄事迹对于史可法的英雄事迹,最大的应该就是著名的扬州保卫战。

弘光元年,一场轰轰烈烈的保卫战拉开帷幕。

对比双方兵力,当时的清兵至少派了十万人进攻扬州,而扬州留守的士兵仅有万余人,实力悬殊,敌众我寡。

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传檄诸镇发兵援救,但大将刘泽清选择了北遁淮安,仅有刘肇基等少数兵至,结局显而易见。

多尔衮不断派人劝降,史可法坚决不降。

写了一封《复多尔衮书》拒绝投降。

上书“今逆贼未服天诛,谍知卷上西秦,方图报复。

此不独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贵国除恶未尽之忧。

伏乞坚同仇之谊,全始终之德;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贼之头,以泄敷天之愤。

则贵国义闻,炤耀千秋,本朝图报,惟力是视。

”表明自己宁死不降的心意,史可法最终死于这场战争。

而因为史可法的拒绝投降,誓死反抗,致使清军在攻城时,死伤惨重,后来为了安军心,震敌心,清统治者下令屠城。

大屠杀延续了十天,死亡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

史可法不愿“偷生为万世罪人!”选择“吾头可断,身不可辱,愿速死,从先帝于地下。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英雄的气节。

史可法绝命书恭候太太杨太太夫人万安。

北兵于十八日围扬城,至今尚未攻打。

然人心已去,收拾不来。

法早晚必死,不知夫人肯随我去否,如此世界,生亦无益,不如早早决断也。

太太苦恼,须托四太爷、大爷、三哥大家照管,炤儿好歹随他罢了。

书至此,肝肠寸断矣。

四月二十一日法寄这封绝命书信的意思是:太太、杨太太、夫人,安好。

史可法简介

史可法简介

史可法简介扬州之战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在清灭南明弘光政权之战中,南明弘光朝兵部尚书史可法督率扬州军民抗御清军围攻的城池守卫战。

扬州是长江以北的重镇,又是弘光朝廷所在地南京的门户。

史可法于弘光元年(1644年)五月始,便著手以扬州为中心的防御。

他将高杰、刘良佐、刘泽清、黄得功四部,分别布署于泗州(今安徽泗县)、临淮、淮安、庐州,自驻扬州,节制调遣。

此时,清军主力正在两路进攻陕西李自成大顺农民军,暂时无暇顾及南方,然而南明弘光朝廷并未如史可法所请,乘机率师北伐,而是忙于内讧火并、争权夺利,把希望寄托于向清求和,南北划江而治。

二年正月,清定国大将军多铎率军攻克潼关,破陕之局已定,便奉摄政王多尔衮之命转兵东南,兵锋直指南明。

与此同时,南明派往北京讲和的使臣左懋第被扣留,和议宣告。

显然,的中心已由西北转向东南。

史可法见情势危急,檄招江北各镇支援扬州,仅总兵刘肇基率所部4000人自高邮(今属江苏)入援。

四月十七日,清军前锋进抵扬州城郊,集结兵力,搜罗船只。

十八日,多铎率主力兵临扬州城下,先派明降将李遇春等劝降,遭史可法拒绝。

清军随即发起攻城。

史可法泣谕士民,为死守计,督万余官兵登陴分守各门,自守旧城西门险要。

刘肇基守西北门。

二十二日,总兵李栖凤、监军高岐风率4000余人乘夜出降,使城中守备更加薄弱。

二十三日,总兵刘肇基请求,乘敌不备,背城一战,未被史可法接受。

清军连日由四面向城中发炮,屡毁城墙。

史可法督军民以草袋盛土填障,修补城墙,多次击退清军的进攻,杀清兵数干。

同时,史可法血疏告急,请求援兵,不应。

此间,清军多次劝降,均被拒绝。

二十四日,清军从泗州运来红夷大炮。

二十五日,多铎集巨炮猛轰城西北隅,城破。

清军垒尸为梯,蜂拥攀援入城。

史可法被俘,不屈而死。

刘肇基率余部继续与清军展开巷战,皆战死。

多铎下令屠城10天,史称“扬州十日”。

明末武将刘肇基史事补考

明末武将刘肇基史事补考

明末武将刘肇基史事补考
陈康
【期刊名称】《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36)002
【摘要】明朝末年,辽东人刘肇基世袭武职,战功累累,渐成宿将,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随史可法殉难扬州.依据新近发现的明末档案,证实其在升任游击前曾任职都司,补充了刘肇基的职官履历.崇祯十二年冬至崇祯十三年九月,刘肇基一度统帅八营.其崇祯十三年九月至十六年五月的主要经历本无史书论及,然补考可知:期间刘肇基虽无职无权,却心怀报国之志,曾随清军远征,长达半年.崇祯十六年五月,朝廷拟起用刘肇基,委以总镇,派往楚地,却终未成行,足见崇祯帝对其器重有加.
【总页数】4页(P21-24)
【作者】陈康
【作者单位】史可法纪念馆,江苏扬州225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2
【相关文献】
1.四世策墨林·凯珠嘉措相关史事补考 [J], 卢永林;卢红娟
2.明末首部望远镜专论《远镜说》补考 [J], 石云里
3.《莆楼林氏族谱》记述的明末清初史事 [J], 彭滢燕
4.明末朝鲜使臣所经辽东海域史事考 [J], 刘一
5.武将选择与明末政局
——以明末名将左良玉为例 [J], 袁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可法简介刘肇基,字鼎维,辽东人。

明末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刘肇基。

刘肇基。

字鼎维。

辽东人。

明末抗清名将。

以与史可法死守扬州而闻名。

出身于将门之家。

祖辈世袭指挥佥事。

1634年。

刘肇基跟随总兵尤世威镇压中原地区农民起义。

战事颇不顺利。

后刘肇基接替尤世威。

与游击罗岱力战。

史可法简介终于将其击破。

升任辽东副总兵。

总兵官。

1639年。

蓟辽总督洪承畴调刘肇基至辽东。

负责训练宁远诸营士兵。

次年3月。

清军围攻锦州。

刘肇基奉命与宁远总兵吴三桂前往支援。

双方互有死伤。

清军退却。

此后。

他曾率士卒千余人救吴三桂于松。

杏之间。

却被诬以临阵退却。

遭到解职。

不过接替他的是名将王廷臣。

南明福王政权建立后。

刘肇基自请从征效力。


加授左都督。

太子太保衔。

史可法督师扬州。

命其率兵守高家集。

1645年3月。

清军包围扬州。

史可法命附近驻军增援。

只有刘肇基一支孤军赶到。

入城守北门。

城破之后。

刘肇基率部400人与清兵死战。

格杀数百人。

但寡不敌众。

史可法简介最后全军覆没。

清朝乾隆年间。

重修史书。

嘉奖明末殉难武将。

因刘肇基忠于明朝。

特赐谥号为节愍。

本名,刘肇基。

字号,鼎维。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辽东。

去世时间,1645。

主要成就,死守扬州。

谥号,节愍。

个人简介。

刘肇基。

字鼎维。

辽东人。

明末抗清名将。

以与史可法死守扬州而闻名。

出身于将门之家。

祖辈世袭指挥佥事。

1634年。

刘肇基跟随总兵尤世威镇压中原地区农民起义。

战事颇不顺利。

后刘肇基接替尤世威。

与游击罗岱力战。

终于将其击破。

升任辽东副总兵。

总兵官。

1639
年。

蓟辽总督洪承畴调刘肇基至辽东。

负责训练宁远诸营士兵。

次年3月。

清军围攻锦州。

刘肇基奉命与宁远总兵吴三桂前往支援。

双方互有死伤。

清军退却。

此后。

他曾率士卒千余人救吴三桂于松。

杏之间。

却被诬以临阵退却。

遭到解职。

不过接替他的是名将王廷臣。

南明福王政权建立后。

刘肇基自请从征效力。

得加授左都督。

太子太保衔。

史可法督师扬州。

命其率兵守高家集。

1645年3月。

清军包围扬州。

史可法命附近驻军增援。

只有刘肇基一支孤军赶到。

入城守北门。

城破之后。

刘肇基率部400人与清兵死战。

格杀数百人。

但寡不敌众。

最后全军覆没。

清朝乾隆年间。

重修史书。

嘉奖明末殉难武将。

因刘肇基忠于明朝。

特赐谥号为节愍。

明史介绍。

刘肇基。

字鼎维。

辽东人。

嗣世职指挥佥事。

迁都司佥书。

隶山海总兵官尤世威
麾下。

崇祯七年从世威援宣府。

又从剿中原贼。

进游击。

戍雒南兰草川。

明年遇贼。

战败伤臂。

未几。

世威罢。

肇基及游击罗岱分将其兵。

与祖宽大破贼汝州。

斩首千六百有奇。

后从宽数有功。

而其部下皆边军。

久戍思归。

与宽军噪而走。

总理卢象升乃遣之入秦。

其秋。

畿辅有警。

始还山海。

竟坐前罪解职。

令从征自效。

俄以固守永平功复职。

屡迁辽东副总兵。

十二年冬。

蓟辽总督洪承畴请用为署总兵官。

分练宁远诸营卒。

兵部尚书傅宗龙稍持之。

帝怒。

下宗龙狱。

擢肇基都督佥事任之。

明年三月。

锦州有警。

承畴命吴三桂偕肇基赴松山为声援。

三桂困松。

杏间。

肇基救出之。

丧士卒千人。

七月与曹变蛟等战黄土台及松山。

杏山。

九月。

复战杏山。

肇基军稍却。

承畴甄别诸将。

解肇基职。

代以王廷臣。

十七年春。

加都督同知。

提督南京大教场。

及福王立。

史可法督师淮。

扬。

肇基请从征自效。

屡加左都督。

太子太保。

可法议分布诸将。

奏荐李成栋。

贺大成。

王之纲。

李本身。

胡茂桢为总兵官。

成栋镇徐州。

大成扬州。

之纲开封。

本身。

茂桢隶高杰麾下。

为前锋。

而令肇基驻高家集。

李楼凤驻睢宁。

以防河。

栖凤本甘肃总兵。

以地失留淮。

扬间也。

阁标前锋。

则用张天禄驻瓜洲。

十一月。

肇基。

栖凤以可法命谋取宿迁。

初八日渡河。

复其城。

越数日。

大清兵围邳州。

军城北。

肇基军城南。

相持半月。

大清兵引去。

顺治二年三月。

大清兵抵扬州。

可法邀诸将赴援。

独肇基自白洋河趋赴。

过高邮不见妻子。

既入城。

请乘大清兵未集。

背城一战。

可法持重。

肇基乃分守北门。

发炮伤围者。

已而城破。

率所部四百人巷战。

格杀数百人。

后骑来益众。

力不支。

一军皆没。

副将乙邦才。

马应魁。

庄子固等皆同死。

乙邦才。

青州人。

崇祯中。

以队长击贼于河南。

江北间。

大将黄得功与贼战霍山。

单骑逐贼。

陷淖中。

贼围而射之。

马毙。

得功徒步斗。

天将暮。

仅余二矢。

邦才大呼冲贼走。

得功乃得出。

邦才授以己马。

分矢与之。

且走且射。

殪追骑十余人。

始得及其军。

得功自是知邦才。

时有张衡者。

亦以骁敢名。

贼围六安急。

总督马士英救之。

甫至。

斥其左右副将。

而号于军中曰:「孰为乙邦才。

张衡者?」两人入谒。

即牒补副将。

以其兵授之。

曰:「为我入六安。

取知州状来报。

」两人出。

即简精骑二百。

夜冲贼阵而入。

绕城大呼。

曰:「大军至矣。

固守勿懈!」城中人喜。

守益坚。

两人促知州署状。

复夺围出。

不损一骑。

时颍。

寿。

六安。

霍山诸州县数被寇。

邦才大小十余战。

咸有功。

及可法镇扬州。

携之行。

至是战败。

自刎死。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