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 戏剧评论

合集下载

桃花扇观后感

桃花扇观后感

桃花扇观后感《桃花扇》是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长篇传奇剧,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剧以南唐李煜和孟光为真实历史背景,以唐明皇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爱情、权谋、宫斗等多个层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深情大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个剧作以桃花扇为线索,讲述了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感情纠葛。

桃花扇是李隆基赠予杨玉环的爱情信物,也是二人情感的见证。

从剧情发展来看,桃花扇既象征着爱情的美好,同时也寄托了人物命运的起伏。

首先,桃花扇在剧中象征着爱情的美好。

剧中的李隆基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是一段跨越阶级和身份差距的禁恋,因此更显得珍贵和宝贵。

在两人相爱之际,李隆基赠予杨玉环桃花扇,代表了他浓浓的爱意和对她的倾情。

桃花扇在剧中也充当了情感见证的角色。

剧中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感情经历了起伏和变故,但桃花扇却始终陪伴在二人身边,见证了他们的情感历程。

无论是李隆基的宠爱与温存,还是杨玉环的忧愁与苦涩,桃花扇都承载着他们的爱恋和泪水,成为了他们情感交流的纽带。

桃花扇既是情感的象征,也承载了人物命运的起伏。

剧中,桃花扇一度成为李隆基追求权力的工具。

他通过桃花扇控制住杨玉环,达到对权谋的追求。

然而,最终桃花扇的力量无法抵挡住真爱,也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

桃花扇在剧情中的转变,充分表达了爱情的伟大和权谋的空虚。

此外,剧中还通过桃花扇展现了女性的聪明和智慧。

杨玉环利用桃花扇帮助了李隆基逃出困境,展现了自己的能干和聪明才智。

她通过桃花扇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将自己的智慧进行了表达,同时也体现了女性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的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

《桃花扇》通过描绘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感情故事,展现了爱情的伟大和美好,同时也深刻地探讨了权谋和命运的关系。

桃花扇作为情感见证和象征,为整个剧情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情感基点。

它既承载了爱情的美好,也见证了人物的命运变迁。

通过剧中各个人物的表演和情节发展,观众可以深刻感受到桃花扇所代表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明代杂剧《桃花扇》的艺术魅力

明代杂剧《桃花扇》的艺术魅力

明代杂剧《桃花扇》的艺术魅力引言《桃花扇》是明代早期著名文人唐寅创作的一部优秀杂剧,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文化的瑰宝之一。

该剧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精彩的表演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大观众和评论家的认可。

本文将详细介绍《桃花扇》这部杂剧所具备的艺术魅力。

1. 剧情丰富多样《桃花扇》以明朝兴起时期杨廷和与阮大铖之间斗争为主线,通过众多次要角色的展现,展示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不同人物形象和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其中既有贵族官僚、江湖侠士,也有民众百姓,呈现出一个真实而多元化的社会画面。

2. 文学亮点凸显《桃花扇》注重艺术表现手法,运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和音律节奏,使剧本别具一格。

唐寅通过对话、咏唱、和声等方式,展示了他精湛的写作技巧和文学造诣。

此外,大量使用典故、时文,并穿插诗词等元素,凸显了杂剧的文学魅力。

3. 角色形象丰满生动《桃花扇》以杨廷和与阮大铖为主角,两个人物性格迥异,在斗智斗勇之中展现出各自的聪明才智和毅力。

除此之外,其他配角如宫女清音、落地灯等也塑造得比较鲜活丰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 舞台表演高超《桃花扇》在舞台表演方面也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剧中巧妙运用布景、映像等手法进行场景转换,并融入大量的舞蹈、武打等元素,增添了戏剧性和视觉感受。

5. 思想内涵深刻《桃花扇》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娱乐作品,其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思想内涵。

剧中关于忠诚、义气、人性善恶等主题的探讨,使观众在欣赏剧目的同时也能得到一些思考和启示。

结论明代杂剧《桃花扇》以其丰富多样的剧情、文学亮点凸显、角色形象丰满生动、舞台表演高超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示出了其独特而魅力之处。

这部作品不仅仅在当时收获了巨大成功,也为后来的戏曲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桃花扇赏析与点评

桃花扇赏析与点评

“剧名《桃花扇》,则桃花扇譬则珠也, 作《桃花扇》之笔譬则龙也。穿云入雾, 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珠也。观 者当用巨眼。” ——孔尚任
“桃花扇底送南朝” 桃花薄命,扇底飘零
人去楼空,笙箫久歇, 桥断栏折,满目凄凉。
谢 谢 观 赏
《桃花扇》研究与影响
“元人杂剧,辞则美矣,然不知描写人物 为何事。至国朝之《桃花扇》,则矣!” ——王国维《文学小言》 “东塘此作,阅之久,凡三易稿而成。自 是精心结撰,其中虽科诨亦有所本。观其 自述本末,及历记考据各条,语语可。自 有传奇以来,能细按年月确考时地者,实 自东塘为始,传奇之尊,遂得与诗文同其 声价矣。” ——吴梅《桃花扇传奇跋》
把爱情与国家兴亡相联系
首先,本剧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爱情的悲欢离合为线索, 展开戏剧冲突,推动剧情的变化发展,如线串珠。 其次,作者巧妙地把侯、李爱情政治化,融进了南明 的兴亡斗争。乱世佳偶,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结合本是天作 之合,却因为惹恼权贵者受到奸臣佞人百般阻挠,使得新 婚燕尔不得不忍受生离之痛。而李香君在苦侯自己新婚夫 君回来之时,却因为自己的美色才艺以及之前对阮大铖却 奁的原因,几次三番为权势者逼迫改嫁,至此以头撞地血 染桃花扇。 作者通过侯、李的爱情故事的悲剧,反映了明末动荡 的社会现实以及权贵势力的奸诈险恶,从而揭示了南明覆 灭的根本原因。作者从沉痛的故国哀思出发,无情地揭露 了统治阶级丑恶的本质,严厉地遣责了他们祸国殃民的罪 行
鉴 赏 与 研 究
《 桃 花 扇 》
比溅 着血 枝点 头作 分桃 外花 鲜扇 。,
一世人的悲欢离合, 一双人的生离死别, 一个朝代如梦方终。 废墟上,一个朝代如梦初醒。 斜阳流水悠悠,顷刻兴亡过手。
《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 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 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 年?歇于何也?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 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

《桃花扇》剧评

《桃花扇》剧评

《桃花扇》与中国古典悲剧精神的演变出处:《文学遗产》1999年04期摘要:在中国古典戏剧史上,《桃花扇》无疑是一部重要的作品。

它无疑是余部不折不扣的悲剧,这一点不会有人提出异议,它反映了一种传统的共识,同时也是一部经典的悲剧。

可是它虽是中国古典悲剧又不同于一般喜剧理论中所说的悲剧。

关键词:与《窦娥冤》对比、情调、情节处理、题材体会:更加切合社会命运,而不再是感叹个人命运。

情调上的演变,《桃花扇》的悲剧中的世界图景与《窦娥冤》的世界图景相比,有一个最明显的差别就是结尾处的消极情调:“渔樵同话旧繁华,短梦寥寥记不差;曾恨红笺街燕子,偏怜素扇染桃花。

笙歌西第曾何客?烟雨南朝换几家?传得伤心临去语,年年寒食哭天涯。

”这是全剧结束时的最后一首诗,见不到任何“大团圆”的影子,没一点希望的亮色,有的只是悲怆、凄凉、苍茫,虽然给读者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可是仍是一个悲剧的结局。

与此相比,《窦娥冤》的世界图景泽斯黑暗和充满痛苦的。

剧中女主人公窦娥的命运十分悲惨,所以最后发出呼天抢地的诅咒,故事的结尾窦天章出面平冤惩恶,在今天的人看来就是“大团圆”的结局。

悲剧情节处理,在《桃花扇》中,人物的痛苦和悲剧性命运不再是局部的、偶然的巧合时间,而是整个社会悲剧的一个聚集点。

但是《窦娥冤》中的窦娥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她的命运真正恶化是在张驴儿父子来了之后。

而在此之前,虽然她丧母、别父、卖身、丧夫、但是这些不幸并没有象后来的煽情故事那样,被渲染成了令人泣涕涟涟的悲剧。

并且《桃花扇》的悲观主义精神是特别的,它不同于以往的的作品中的悲观主义,是一种理想主义。

题材上,《桃花扇》是有关社会历史的重大题材,后者这是写个人的悲欢离合。

孔尚任《桃花扇》欣赏

孔尚任《桃花扇》欣赏

孔尚任《桃花扇》欣赏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山东曲阜人。

清代著名戏剧家。

孔向任的《桃花扇》是写南明王朝走向衰亡的历史剧。

剧本以候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反映了明末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即所谓“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南明统治集团在清兵入关之后,不顾大敌当前、中原失陷,却偏安一隅,腐化堕落,争权夺利,一步把国家民族推向覆亡。

作者把侯、李离合之情与国家的兴亡之感紧密结合起来,既突破了已往写爱情故事的窠自,又加深了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度。

作者以鲜明的态度颂扬了以史可法为代表的爱国将领,须扬了李香君、柳敬亭、苏昆生等下层人物的正义斗争,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爱国思想和强烈的正义感。

作者在忠于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艺术创造,赋予作品一定的传奇色彩。

戏剧语言泼辣尖锐,慷慨悲凉,充分表达了国仇民恨,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古代戏曲赏析桃花扇

古代戏曲赏析桃花扇

古代戏曲赏析桃花扇桃花扇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它是清代戏曲家李时中所创作,是一部集喜剧与豪华场面于一体的戏曲作品。

桃花扇以其生动有趣的情节、精彩的唱腔以及华丽的舞台布景而出名,成为中国戏曲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桃花扇的故事发生在唐朝,讲述了一个叫韦茂的穷书生意外得到了一把魔力无穷的桃花扇,并由此展开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

整个剧情围绕着桃花扇展开,通过一系列糟糕的事件、搞笑的笔墨刻画和精彩的唱段,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欢乐的戏剧世界。

在剧中,桃花扇象征着主人公的梦想、希望和机遇。

韦茂本是个贫穷的书生,但得到桃花扇后,他能够借助其魔力迅速改变自己的命运。

桃花扇不仅影响了韦茂的生活,也影响了其他人的命运。

通过桃花扇,韦茂与美丽的人妖桃花精相遇并相爱,最终打败了恶势力,收获了真正的幸福。

桃花扇的音乐是其魅力的一大亮点。

剧中融合了多种戏曲唱腔,包括评剧、京剧以及越剧等,充分展现了不同的地方特色和表演风格。

在桃花扇中,不仅有欢快的快板唱腔,还有温情的抒情唱段,使整个剧目的音乐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层次感。

除了音乐,桃花扇的舞台表演也非常精彩。

剧中的舞台布景丰富多样,有山水园林,也有宫殿和街市。

舞蹈和动作表演的设计巧妙,充分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故事发展的情节变化。

此外,桃花扇还采用了一些特技和道具,如隐形牵线、宝塔旋转等,增加了整个演出的视觉效果和观赏性。

对于观众来说,观赏桃花扇不仅是一种娱乐享受,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验和感受。

桃花扇中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学、音乐、舞蹈和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让观众在欣赏戏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广阔魅力。

桃花扇的影响也不仅限于舞台上。

作为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桃花扇不断在国内外进行演出和推广,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它不仅在中国戏曲界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成为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总的来说,古代戏曲《桃花扇》以其生动的故事情节、精彩的唱腔和华丽的舞台布景,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中的一座瑰宝。

《桃花扇》评论

《桃花扇》评论
《桃花扇》是改编的传统剧目。改编首先梳理了剧情脉络,删除侯方域李香君周围的陈贞慧吴应箕及卞玉京寇白门等人,使剧情高度集中于侯李二人,突出以男女爱写亡国情的主题。其次将史可法的戏推到前台,他和侯方域反对拥立宏光失败,清兵南下,福王出逃,在报国无门的情况下,史阁部投江,侯朝宗出家,写出昏君佞臣当道,文臣武将回天无力的满腔悲愤。这段戏处理得简洁悲壮,一杆旌旗,几束追灯,营造出一种历史纵深感,白龙驹追随主人赴难,更突出悲怆气氛。侯方域追至江边,大段吟唱后一褪戎装而露出玄服,将出家转折处理得清晰形象,很有创意。然而,这出戏编得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在此剧的结尾处。
在形式上,这个结尾妙用了戏曲虚拟布景的传统手法,让两个朝思暮想的离散情人相聚在一堵假山门前,给表演留出充分的阐释空间,尤其是槛内知情的侯方域,要在静态中展现内心剧烈的感情波澜,为演员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著名昆剧小生石小梅就将这段戏表演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在意寓上,则通过咫尺天涯的距离,将理想与现实、出世与入世、退隐与抗争、挣扎与无奈、闭门思与开门行等等人生选择,展示在观众面前,让人思考乱世中个体生命的多重抉择。这个结局不像孔尚任原作那样消极,也不像欧阳予倩改作写侯方域降清外化侯李二人的矛盾冲突,而是深入人物内心,并列侯李二人都有存在理由,但又截然不同的生命选择,体现的是生活本身的丰富复杂。最关键的是,这个结局跳脱前两种收煞只有惟一价值取向的封闭处理,开创一种开放式结尾,使这个传统剧目摆脱陈旧框架,霍然向现代性洞开,这种开放意识、批判意识和反省意识,完全是现代人体验,它将传统剧目与现代体验接轨,使我们联想体悟到人生随时在进行的种种两难选择,这个在爱情与人生、历史与现实交汇点上恰到好处的结束,令人欲罢不能地久久回味。
孔尚任原剧以张道士喝断情缘,朝宗香君双双出家为收煞,表现的是“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国破家亡、世事沧桑、人生如梦、不如于归的出世思想。欧阳予倩改编的《桃花扇》,以侯方域降清入仕,李香君怒斥其行并碰阶自尽来结束。对侯方域“为了你,我不能死”的辩解,李香君毅然说:“我为了你,死也不闭眼!”“我死了,把我化成灰,倒在水里,也好洗干净这骨头里的羞耻!”体现的是反对投降主义,崇尚忠贞气节的彻底革命精神。这两种结局,对突出各自主题,都有妙用。然而江苏昆剧团的《桃花扇》,恰如鲁迅在给黎锦明《尘影》作序时称道作者的话,在结尾处给我们“喝了一口好酒”。

赏析孔尚任昆曲《桃花扇》

赏析孔尚任昆曲《桃花扇》

赏析孔尚任昆曲《桃花扇》《桃花扇》是清朝戏剧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创作的传奇剧,桃花扇一剧形象地刻画出明朝灭亡前统治阶层腐化堕落的状态,是中国传奇剧的典范,下面由店铺为你提供的赏析孔尚任昆曲《桃花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赏析孔尚任昆曲《桃花扇》1:深沉的家国情怀《桃花扇》是描述南明王朝兴亡的一部历史悲剧。

身为孔门子孙的孔尚任,目睹明清易代之血雨腥风、生灵涂炭。

他虽被清廷笼络,却志不得伸,深为明王朝的覆灭而惋惜、痛心。

他以艺术的曲笔探寻悲剧的成因,以醒后人。

剧中一曲“哀江南”倾诉着作家深沉痛切的家国情怀:“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赏析孔尚任昆曲《桃花扇》2:虚实相生、史戏浑一的创作理念《桃花扇》是一部严谨的历史正剧,写的就是刚刚发生不久的国家社稷情状,亦可视为彼时的现代剧。

作家遵循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剧中的主要人物、事件皆本诸史实,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回肠荡气的历史画卷,给今人以真实的历史认知和启迪。

然而,戏剧艺术不是史料的堆积,要集中、提炼、编织生动的故事情节、戏剧场面,要描画人物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就必须发挥作家的想象力,进行剪裁、加工和虚构,准确地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辩证关系。

《桃花扇》中的某些关节,如史可法的“沉江”、侯朝宗与李香君一同“出家”及李香君的“骂筵”等,显然是作家根据戏剧情景与人物性格的需要而加以想象的。

《桃花扇》的典范意义在于做到了虚实相生,史与戏浑然一体,真实可信,引人入胜。

赏析孔尚任昆曲《桃花扇》3:人物性格的多重叙说《桃花扇》围绕李香君与侯朝宗的爱情主线状写了众多人物,有名有姓的就有二三十个,呈现一幅驳杂的社会断面。

这些人物有的浓墨重彩,有的稍加点染,但各有不同的面貌神态,各自“面目精神,跳跃纸上,勃勃欲生”。

其手法,一是同类人物的对比,如同为妓女的李香君与李贞丽,同为文人的侯朝宗、陈定生、吴次尾,同为将帅的史可法、左良玉……各有不同的音容笑貌、待人处世。

孔尚任《桃花扇》赏析

孔尚任《桃花扇》赏析

孔尚任《桃花扇》賞析1699年,继洪升《长生殿》传奇之后,经过作者孔尚任十年苦心经营、三次易稿的《桃花扇》传奇脱稿了。

当时在南中国各省起兵抗清的前后三藩早已平定,清朝的统治巩固下来了。

在清政府利诱、威迫兼施的文化政策之下,被称为“一代正宗”的《望溪文集阮亭诗》,都因才力单薄,为有识者所不满。

“南洪北孔”就成为照耀文坛的双星。

《桃花扇》传奇是孔尚任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戏。

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下了北京,明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杀,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中国黄河以北各省陷入大混乱的状态。

这年五月,凤阳总督马士英内结操江提督刘孔昭、南京守备徐弘基,外结靖南伯黄得功、总兵官刘泽清、刘良佐、高杰等,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了南明王朝。

当时南明王朝统辖的中国南部各省都还完好,南京据长江下游形势之地,是明代二百多年的陪都所在,对南方各省还有一定程度的号召力量。

清人入关之初,兵力不过十多万,占地不过关外辽东一带和河北、山东的部分州县。

在这样双方形势对比之下,当时南明王朝若在政治上采取一些较开明的措施,团结内部,一致对敌,即使暂时不能出师北伐,收复失地,也还有可能像东晋、南宋初期那样,坚守江淮,徐图恢复。

可是南明王朝建立之后不久,清兵即渡河南下,列镇望风迎降,扬州失守,南京跟着陷落。

这曾经一度为南中国人民所属望的南明政权,仅仅支撑了一年,就土崩瓦解,不可收拾。

后来南方的人民虽先后拥立鲁王、唐王、桂王等抵抗清兵,但比之南明王朝建立初期,形势已大相悬殊,终于为清兵所各个击破。

为什么南明王朝会这样快地覆灭呢?明末清初的不少文人、学者曾经企图根据当时的历史事实加以说明,而孔尚任的《桃花扇》则是要求通过舞台艺术形象揭示出南明王朝没落的必然性的。

在《桃花扇》传奇一开始的时候,作者就在我们面前展开了复社文人陈定生、吴次尾等对魏阉余孽阮大铖的斗争。

这实际是明代从万历、天启以来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派系斗争的继续。

《桃花扇》鉴赏与研究

《桃花扇》鉴赏与研究

《桃花扇》鉴赏与研究首先,我们来看《桃花扇》的情节安排。

剧中将王显亲的寻父历程与王显亲与桃花姑娘的爱情故事结合起来,构成了一连串的情节变化和发展。

故事以王显亲和桃花姑娘的相遇为引子,随后展开了他们的爱情,同时揭示出王显亲是王贞和贾父生下的孩子。

王显亲寻找自己父亲的历程中,通过各种巧妙的安排逐渐深入研究,最终揭示了他父亲的真正身份。

而桃花姑娘则因为爱情的阻碍,最终选择了自杀。

全剧情节紧凑,结构完整,以爱情和亲情为主线,通过追寻真相和克服困难来展示了人性和命运的无常。

其次,我们来看《桃花扇》的艺术特点。

剧中以写实主义手法来展现人物形象和情节,笔调间带有浓厚的辞章之盛,戏曲形式与朴素的文字风格相结合,使戏剧的真实感和吸引力得以提升。

此外,剧中的人物塑造也非常精细,王显亲坚韧不拔的个性和对爱情的执着、桃花姑娘深情痴狂的形象、以及王贞、贾父等人对待爱情和责任的处理等都鲜明而又丰满。

在表演形式上,《桃花扇》融入了弹词、曲调、舞蹈等元素,使剧目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展示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表达。

最后,我们来看《桃花扇》的社会价值。

作为一部明代的戏曲作品,《桃花扇》不仅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爱情和家庭的重视,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人性和命运的思考。

剧中描述的王显亲寻找自己父亲和桃花姑娘与王显亲的爱情故事,引发了观众对于人性本质、命运安排和道德伦理的思考。

通过这种思考,观众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并思考如何在现实中处理人际关系和道德问题。

综上所述,《桃花扇》作为一部明代的戏曲作品,以其丰富的情节设计、精细的人物塑造以及对于人性和命运的思考而备受赞誉。

通过对《桃花扇》的鉴赏与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同时也能够在欣赏剧目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人生智慧。

一曲竟成绝唱——品评《桃花扇》

一曲竟成绝唱——品评《桃花扇》

一曲竟成绝唱——品评《桃花扇》一曲竟成绝唱——品评《桃花扇》王孙涵之清人孔尚任的《桃花扇》不遑说是有清一代最佳、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传奇了。

无论是内容、构思,《桃花扇》已经完全走出了明传奇的风气与影响,独树清代传奇之一帜。

《桃花扇》以其体大精思的结构,颇有蕴藉的思想内容,使其成为清代戏剧中的一朵奇葩,但同时,传奇的创作也以《桃花扇》为结点,逐渐走向衰落之路。

因而本文尝试分析《桃花扇》的成功之处,并揭示其背后思想风气的转变,令得传奇最终走向没落的缘由。

《桃花扇》最显著、最成功之处,便在于其自出机杼、不落俗套的剧情布置、戏剧排场,完全一反之前传奇的传统。

并且,在完美的结构中,把晚明的衰亡之史,天衣无缝的嵌合进去。

使得历史与戏剧想象如盐、水般相融,历史的必然,最终成就了戏剧的或然。

首先,作者在晚明历史中下了许多功夫,特别在剧前列《考据》一篇,并在每出之始,标以年月,令人感到仿佛在读史书一般。

日本学者青木正儿说:“《桃花扇》于细心搜罗明末史实以构成此剧之一点言之,辟前人未辟之径,最为著名。

……艺术虽无须如此,然史实正确而结构亦佳者,不可不以之为最合理想之剧。

”[1]的确,艺术上无须如此,但孔尚任为何要花费那么多时间在这些无关紧要的地方呢?毕竟,这是一部传奇,而不是史书。

我们可以说,这是作者为了契合历史事实与艺术虚构所作出的努力,也正是这种细致,才最终使《桃花扇》得到成功。

但不容否定的是,由清初便逐渐走向征实、考据的学风,影响了孔尚任。

而考据也不是为考据而考据,考据最终追求便是义理,便是思想的制高点。

因而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作者如此踏实、严谨地来考据研究。

因而,作者在《纲领》中把人物分类定性,用传奇来象征宇宙之“道”,正如书中所言:“名曰传奇,实一阴一阳之为道矣。

”[2]借由这种严肃的征实考据,作者在戏剧背后的历史批判才能有力地说服读者。

并使传奇在文体的地位大为提高,由市井之俗走入士族之雅,使得“传奇之尊,遂得与诗文同其声价矣”。

桃花扇剧评

桃花扇剧评

一本《桃花扇》,千年相思亡国愁《1699桃花扇》剧评《1699桃花扇》是由著名女导演田沁鑫执导的昆曲。

该剧由江苏昆剧院演出,中、日、韩三国艺术家共同打造。

《1699桃花扇》是根据清初著名戏曲家孔尚任的《桃花扇》改编而成,为我们讲述了一代名妓李香君与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的爱情故事。

原剧是借两人的离合之情,写明朝兴亡之感。

《1699桃花扇》把原来的44出精简为6出,张弛有度地为我们讲述了李方二人的爱情始末,也展现了明朝衰败的历史。

《1699桃花扇》比较真实地为我们还原了原剧的内容,导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明末清初时期、社会动乱下的一对男女最后入道的结局。

整部剧是一种严谨认真的氛围,导演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传达了原剧本的主题,内容上并没有创新突破,但是在形式上比较新颖。

《1699桃花扇》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戏中戏的舞台效果。

舞台的中间部分是一个小的四个柱子搭建的小戏台,舞台两边是两排椅子,是戏中的看戏人所处的位置。

舞台整个的大背景是一幅著名的国宝图《南都繁会图》,是明代宫廷画家仇英的作品,用它主要是展现明朝永乐年间的繁盛景像。

《1699桃花扇》的舞台设计简洁明了,导演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在整本戏中,有一个始终贯穿全剧的人物,这个人既是戏中人也是戏外人,他就是老赞礼。

他是见证戏中人全部悲欢离合的一个人,他在剧中起到一个承前启后,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

同时,导演赋予老赞礼一个照顾观众情绪的作用,老赞礼的一些念白其实就是观戏人的心声。

全剧共六折,老赞礼做为看戏的人出现了八次,作为戏中人出现了三次,两次是苏坤生,一次是张道士。

老赞礼这一人物的安排使的全剧发展张弛有度,可见导演在人物安排设计上下了苦心。

在《1699桃花扇》中,演员的表演动情感人,人物塑造很到位。

比如第一出李香君的人物塑造,一个遮掩,一个转身,把女子害羞的风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塑造人物性格时,表演者把握住了李香君的心里状态,宁死不屈,通过眼神和动作为我们展现出名妓李香君的气节。

《桃花扇》是一部思想和艺术达到完美结合的杰出作品

《桃花扇》是一部思想和艺术达到完美结合的杰出作品

《桃花扇》是一部思想和艺术达到完美结合的杰出作品《桃花扇》可谓中国古典戏剧的最后一部杰作,在许多方面均富有创造性。

《桃花扇》中塑造了几个社会下层人物的形象,最突出的是青楼女李香君和艺人柳敬亭、苏昆生。

照当时的等级贵贱观念,他们属于为衣冠中人所不齿的倡优、贱流,在剧中却是最高尚的人。

李香君毅然却奁,使阮大铖卑劣的用心落空,孤身处在昏君、权奸的淫威下,誓不屈节,敢于怒斥权奸害民误国。

柳敬亭任侠好义,奋勇投辕下书。

使手握重兵又性情暴戾的左良玉折服。

在《桃花扇》稍前演忠奸斗争的戏曲中出现过市井细民的正面形象,但多是忠于主人的义仆,如《一捧雪》中的莫诚,或者是支持忠良的义士,如《清忠谱》中的颜佩韦五人,都还是处在配角的位置上。

《桃花扇》中的李香君、柳敬亭等,都是关心国事、明辨是非、有着独立人格的人物。

使清流文人相形见绌,更不要说处在被批判地位的昏君、奸臣。

尽管孔尚任对人物的褒贬还是使用传统的道德术语,如“孝子忠臣”之类.但其褒贬标准却扩大了“忠”的内涵。

由以朝廷、皇帝为本变为以国家为根本。

例如最后《人道》一出,让张瑶星道土呵斥了在国破家亡之后重聚的男女主人公,孔尚任借张道士之口说的这番话,实际上也就是孔尚任观照南明兴亡的基本点,这对晚明崇尚情欲的思潮是一个反拨、修正,但也不是回归到以君臣之义为首要的封建伦理中,而是把国家放在了人伦之最上,以国家为君、臣、民赖以立身的根本。

因此,《桃花扇》的艺术世界所展示出的国家与君、臣、民的关系,由张瑶星说出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其意义也就超越了明清易代的兴亡之悲。

《桃花扇》在艺术构思上也是非常成功的。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说,女主角李香君给人的印象颇为深刻。

《桃花扇》把李香君放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来刻画,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特点,虽说不免夸张,但她的聪慧、勇毅的个性,还是显得颇有光彩。

中国古代戏剧写到政治斗争时,正反两面人物的品格常呈现为相反的极端,《桃花扇》虽不能完全摆脱陈套,但已有较明显的改进。

招子庸演唱桃花扇赏析

招子庸演唱桃花扇赏析

招子庸演唱桃花扇赏析“这些曲子,唱得真好!可惜却不知是什么调?”我忍不住问身边的一位朋友。

她摇了摇头:“我不懂音乐,但从曲调上看应该属于北方地区吧。

”话刚说完就又接着说道:“前几天偶然间在电视里看到招老师演唱的《桃花扇》片断时,才知道原来这曲子是江南的小调,现在听来感觉格外亲切呢!”——摘自网络我第一次听到这段戏是在安徽电视台的《黄梅戏荟萃》栏目中。

当时,只见屏幕上打出了一张红色的桃花图案,再配以字幕:“黄梅戏经典剧目《桃花扇》主题歌”。

随后便响起了悠扬而深沉的男声吟诵:“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虽然是一个人在演唱,却让我立刻被吸引进去了。

每当想起它,心中总会涌动着一股暖流。

渐渐地,我对这首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能够找到更多的资料,于是,我便开始搜索各类相关信息。

不久,我发现在互联网上竟然有一个叫做“民间国宝”的博客。

于是,我马上注册并登录了进去。

没过多长时间,我就收藏了两篇文章。

其中之一就是关于《桃花扇》的。

点击进入,我惊喜地发现在这个名为“民间国宝”的博客里竟然有关于《桃花扇》的大量信息,还有专门的视频和曲谱下载。

我如获至宝,便迫不及待地把所有的东西都下载了下来。

回家后,我仔细阅读了所有的内容,越看越激动。

也许我们很难去描绘出李香君眼神里那种哀怨、凄楚和绝望;也许我们很难体会出侯方域与李香君离别时那份依恋和眷念;也许我们很难想象出李香君与阮大铖之间爱情纠葛时的痛苦和无奈。

因为,历史毕竟已成为过去。

我只能根据有限的材料来展示这段故事的一部分。

正如书法家苏轼曾经写过的一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你不走近它,你永远不知道他究竟美丽在哪儿,或者丑陋在何处。

也许只有在距离的接触中,你才能品味出这首歌词中的韵味。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我想,如果能遇到像侯方域那样的知己,即使唱上千遍万遍也是值得的。

尽管他最终没有给予李香君任何承诺,甚至连一封表白的信都没有留下,但是他对李香君的爱却超越了世俗的束缚。

桃花扇中体现兴亡之感的戏

桃花扇中体现兴亡之感的戏

桃花扇中体现兴亡之感的戏
《桃花扇》这出戏,是明清民间流传的一种戏曲,用对白和简单动作来表演人们内心真实
的悲欢乐苦。

本剧围绕着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展开。

剧中主人公秦明突然变成穷困潦倒的人,他的好兄弟们把秦明叫来,说:“你可以不用担心,现在储蓄不足,有了钱就能挣出自己
的一条路来。

”秦明感到欣慰,他们一起献上一朵桃花扇作为好友间永远的牢固之情,感
慨着永不陷入乌云的友情。

可是没多久,故事就发生变化了,秦明被抓进监狱,他的兄弟们也去穷困潦倒,无助的等
待着秦明被释放。

更惨的是,秦明被判死刑,两个兄弟也不能改变判决。

秦明无能为力,
只能说:“可怜的兄弟,有了桃花扇我们的友情便永都守护着。

我一定要封桃花扇,让它
永不散。

”大家都含着眼泪,气恼又痛苦,情绪激动,但依旧坚持不懈地把秦明封在桃花
扇里,永恒地记住友谊。

《桃花扇》这出戏,就像收获了与物欲斗争的勇者一般,给我们带来了警醒之礼,使人们
深思人生际遇重叠变换的命运和世态炎凉,也使我们明白人世间友谊中的兴衰变换,要珍
惜现有的友谊,也要有勇气面对变故。

这篇戏剧的意义就是这样,可以说,《桃花扇》的
故事内涵深刻,歌颂了人们友谊的真挚和温馨,也抒发了人们无奈的尴尬和绝望的情绪。

招子庸演唱桃花扇赏析

招子庸演唱桃花扇赏析

招子庸演唱桃花扇赏析
招子庸出生在一个戏曲世家,祖父、外祖父都从事京剧表演艺术。

童年时期,受到祖父、外祖父及其他前辈的熏陶和指导,为日后的艺术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因此,我觉得,作为一名演员应该多向他们学习,吸取更多优秀的表演技巧来充实自己。

他曾说:“每次看到《梅兰芳舞台艺术》这本书中介绍梅兰芳先生那些卓越成就,无不令人折服。

”也正如这句话所言,没有谁能随便成功。

正是梅先生背后的努力与付出才换来今天的辉煌。

因而,我想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知道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刻苦练习专业知识,不断积累经验,掌握丰富扎实的表演技巧以及专业知识,争做一位德艺双馨的好演员。

招子庸演唱桃花扇是十分的精彩的,让人耳目一新。

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又把李香君与侯方域的凄美绝恋展现给观众,悲欢离合之间蕴含着作者对社会对国家的忧虑。

他的表演简洁大气,行腔酣畅圆润、吐字清晰干净、韵味醇厚悠长。

既保留传统京剧老生的特点,又融入京剧小生的风格。

台上演唱是沉稳严谨、光明磊落;台下却幽默活泼、热心谦逊。

不仅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还体现出自身宽广博大的胸襟,完全将个人与角色相融合。

而且,我发现他除了担任过北京京剧院二团副团长、二团团长等职务之外,还在许多影视剧中出演重要角色。

真可谓是全面发展呀!另外,他所创立的招派,声音宏亮,唱念刚健挺拔,扮相端庄俊雅,极具个性,在继承的基础上有较大突破。

在行当上,主攻老生兼演武生,开拓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境界。

浅析桃花扇的悲剧根源

浅析桃花扇的悲剧根源

浅析《桃花扇》的爱情悲剧性横观明清戏剧,不难发现其中的许多作品,都是以爱情作为线索,表现爱情与现实的冲突,而其中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爱情故事的悲剧性色彩。

《桃花扇》中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长生殿》中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以及明代的《牡丹亭》等等,几乎都是把悲剧的色彩贯穿于戏剧的整个故事中。

孔尚任在《桃花扇》的《先声》一出里, 借老赞礼之口, 道明了剧作的思想内容, 即“借离合之情, 写兴亡之感”。

悲欢离合加上兴亡感慨构成了整部剧作的感情基调———哀惋伤感, 正是这一感情基调的确立决定了《桃花扇》的悲剧性质。

侯、李的爱情是一个悲剧。

而从悲剧层面讲,侯、李之爱是因为外部因素酿成悲剧。

而与《长生殿》相比,侯、李的爱情是悲到极致的。

概括地说,《长生殿》写的是爱情酿成国难,其爱情悲剧是作茧自缚、恶果自食性质的;而《桃花扇》写的是国难淹没了爱情,其爱情悲剧基本上是被动无奈的。

唐玄宗与杨贵妃,固然是甜美爱情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但同时也是贪情误国、致乱致衰的罪魁祸首;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施爱者自己在一天复一天地为自己无限珍惜的爱情挖掘坟墓,并亲手把它埋葬。

侯、李爱情生于乱世, 必然染上了乱世的悲凄。

剧作从第五出到第八出写侯、李初识, 一见钟情, 并结为连理。

待到第十二出《辞院》, 阮大铖诬陷侯方域, 使侯面临牢狱之灾, 新婚燕尔却不得不劳燕分飞。

侯生不舍, 显出了性格中懦弱的一面; 香君也不舍, 但却明辨是非、处事果断, 明知是生离死别, 态度依然坚决。

“生离苦, 相思苦, 苦海无涯际”;“黯然销魂者, 惟别而已矣! ”敏感的香君已经预感到此一别后会难期, 唱出了“离合悲欢分一瞬,后会期无凭准”的离别悲音。

也许是孔尚任为了增强全剧的悲剧氛围故意为之,却也悲的催人泪下。

在第十二出《辞院》以后直到第四十出《入道》近三十出戏中,作者是以侯、李定情信物“桃花扇”来维系两人感情的。

在第四十出《入道》中重逢,桃花扇依旧, 人面依旧;只是江山易主, 情人久别。

怎样的别离,最能打动人?——再评越剧《桃花扇》

怎样的别离,最能打动人?——再评越剧《桃花扇》

怎样的别离,最能打动人?——再评越剧《桃花扇》摄影图片:许木木君安和陶琪的《桃花扇》在南京首演,作为君迷一枚,怎能错过?早就对尹袁新戏翘首以盼了,现场观看,果然不负所望。

君安的尹派和陶琪的袁派韵味十足,身段动作是那般唯美流畅。

王仁杰的唱词设计依然古典文雅,开场一句“齐梁词赋六朝柳,玉树后庭旧韵留”,金陵之历史人文风貌就赫然映现于眼前。

剧中其它诸多的美、好,已有戏迷总结,个人深表赞同,这里就不再一一细说。

图片摄影:许木木想说的一点是,全剧美则美矣,但也有令许多戏迷叹惋的地方:与太先生版本的《桃花扇》不同,这版结局无有香君之死,自然也就不再有朝宗的“追念”。

侯朝宗和李香君劫后余生,受道士点拨顿然醒悟,各自出家归隐于林。

纵观全剧剧情走向,这样的结局未免有些让人感觉局促。

孔尚任“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亡国之痛与才子佳人的相遇注定是一场别离。

可是,舞台上怎样的别离才能真正打动观众?孔尚任笔下的香君和朝宗二人的结局的确是二人各自入道,若论尊重原著,君安陶琪版《桃花扇》的结局做到了。

但问题在于原著洋洋洒洒有十几万字,叙事是细致完整的,情感是有铺垫的,人物性格是丰富的,而舞台留给演员的时间只有短短两三个小时。

如果不能把人物的情感脉络淋漓呈现,是很难感染观众的。

因此,文学作品改编成戏曲时,往往会通过制造激烈的冲突和矛盾来凸显人物的性格、情感。

图片摄影:许木木1948年尹太先生那版的《桃花扇》中候朝宗变节投清,香君因此自尽身亡。

这样的别离,在肉体上是生死相隔,在精神上是理想与追求的分离。

当朝宗身着清装在追念香君时,香君的人物性格得到进一步的升华,烟花之女,性格刚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香君虽然死了,却永远活在候朝宗的心中,成为一个永远的痛。

朝宗虽然活着,但是香君的坚贞爱国与他变节投敌的反衬,他自己内心“爱国主义”与“卖国主义”的斗争,故国远去、伊人玉碎香消的伤痛,昔日两人的甜蜜美好、朝花夕月与今日的天人永隔、自己的形单影只的对比,都让他追悔莫及,“此恨绵绵”!这样的结尾增加了故事情节的曲折,渲染了全剧的悲剧气氛,因此这段《追念》才会如此扣人心弦。

昆曲桃花扇观后感

昆曲桃花扇观后感

昆曲桃花扇观后感昆曲《桃花扇》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经典之作,它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观众。

近日,我有幸观看了一场由传统艺术团体演出的《桃花扇》,深深地被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所打动。

以下是我对这次观演的一些感想。

首先,我要说的是昆曲中表演者的全身心投入。

在演员的演出中,他们不仅仅是在扮演角色,更是在用自己的情感和灵魂去诠释那个角色。

他们通过舞蹈、唱腔和肢体语言,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完美地展现出来,使观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共鸣。

演员们的精湛表演技巧和对细节的严谨追求,让我不禁对昆曲表演的艺术魅力感到惊叹。

其次,昆曲中的音乐尤为引人注目。

昆曲是一种声腔戏曲,它以独特的唱腔和音调著称。

在《桃花扇》中,音乐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起到了衬托情境和人物性格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传递出了戏剧中的情感和冲突。

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让观众在音乐的陪伴下,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故事的意义和角色的心理变化。

此外,《桃花扇》这部剧目通过其精心构建的剧情和角色塑造,展现了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人性的复杂性。

剧中的主要人物桃花扇、文妃以及各个配角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各自的命运。

他们通过对权谋、爱情和友情的追求与抉择,展示了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活态度和命运选择。

这些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不仅令人着迷,也引发了我对历史和人性的思考。

对于我来说,观看昆曲《桃花扇》更多地是一次文化的体验和历史的感悟。

昆曲作为中国戏曲的杰出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剧中所展示的宫廷文化、社会风俗、人物命运等都让我深入了解了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同时,我也体会到了昆曲艺术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艺术的手段和载体,通过人物和故事的演绎,向观众传达了开放心思和审视现实的精神。

总的来说,《桃花扇》给我带来了视觉、听觉和思想上的享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出简介试一出先声老礼赞的先声,引出桃花扇的故事,并说明此故事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第一出听稗科考落第的秀才侯方域住在莫愁湖畔,有伤春之感。

与朋友陈定生、吴次尾看花不成,于是去听江湖艺人柳敬亭说书第二出传歌县令杨文骢访秦淮名妓李贞丽,为她女儿起名为“李香君”,并题画相送。

曾作过阮大铖门客,现在为教曲先生的苏昆生教香君唱《牡丹亭》第三回哄丁丁祭是魏忠贤的依附者阮大铖也加入其中,由老礼赞发起,复社书生痛斥并出手打阮大铖第四回侦戏陈定生、方密之、冒辟疆三人向阮大铖借戏,阮大铖派人偷听三人讲话。

三人对阮大铖的议论从夸赞其诗词到痛骂他投靠魏党,人品败坏,阮大铖的情绪由自得变为愤恨。

来拜访的杨文骢出计:用李香君拉拢侯方域,让侯方域劝说陈、吴二位第五出访翠侯方域听了杨文骢的建议,拜访李香君。

李香君在朋友家,侯方域到那里去,众人行酒令,之后侯方域和李香君定下婚约第六出眠香侯方域和李香君结婚,杨文骢送了很多贵重的礼物。

侯方域和李香君用侯题诗的桃花扇作为定情信物第七出却奁第二天杨文骢向侯方域表明那些重礼是阮大铖送的,想要侯方域帮忙在复社面前为他辩解。

侯方域本要答应,李香君却毅然拒绝,并把钗钏衣裙取下来,表示坚决不与阮大铖有牵连。

侯方域拒绝杨文骢的要求,对李香君大为敬佩。

第八出闹榭端午节陈定生吴次尾与侯方域、李香君、苏昆生在船上赏花灯、作诗唱曲,遇到了阮大铖的船,阮大铖欲逃,本要追打,侯方域阻止。

第九出抚兵曾受侯方域之父提携的将军左良玉军饷不继,对将士承诺,安抚军心,并打算“就食南京”第十出修札杨文骢请侯方域以其父的名义写信给左良玉,柳敬亭自告奋勇要去送信第十一出投辕柳敬亭用机妙的话语进入辕中,并劝左良玉放弃抢掠南京的计划,左良玉听从第十二出辞院阮大铖诬陷侯方域通敌左良玉,侯方域被迫离开,投靠世交史可法第十三出哭主左良玉正听柳敬亭说书,崇祯帝自缢的消息传来,在场的袁继咸等人都感到悲痛第十四出阻奸侯方域到淮安,听说了崇祯已死,马士英和阮大铖正谋划着拥立不适合做皇帝的福王,写信阻止第十五出迎驾虽然手握军印的史可法反对,但马士英阮大铖争取到了“四镇武将”,拥立福王第十六出设朝福王被拥立为弘光帝,形成新的南明朝廷,马士英阮大铖把持朝政,史可法被派遣督师江北,离开政治中心第十七出拒媒杨文骢任礼部主事,受同乡兼同事田仰之托,寻一美妓做妾,杨文骢想到了李香君,托卞玉京等说媒,被李香君一口回绝第十八出争位侯方域做了史可法的参谋,史可法与“四镇武将”商议国事,四人在作为排序问题上产生了矛盾,武将内部矛盾暴露出来。

侯方域调解,暂时平息第十九出和战高杰与其他三镇一决高下,一气之下造反,第二十出高杰不敌前后夹击,又急忙悔过,向史可法求情的宽恕,被派往开洛防河,因侯方域家乡是河南,与之同去,并监管高杰第二十一出闲话西湖画士蓝瑛、南京书客蔡益所在去南京途中,遇到了从北京南下的原锦衣卫张薇。

张薇说了北京沦陷,崇祯及皇后自尽,清军入关之事加二十一出老礼赞再次出场,引出下场第二十一出媚座马士英宴请阮大铖、杨文骢陪同赏花,得知了李香君拒绝田仰婚事一事,阮大铖趁机挑拨,马士英派人为同乡田仰抢婚第二十二出守楼马士英派了两个人硬娶李香君,杨文骢担心出事,与他们同去。

李香君依然宁死不从,表示要等侯方域,被逼之下,以头抢地,血溅在定情之物桃花扇上,李贞丽听从杨文骢的“权宜之计”,假扮李香君出嫁第二十三出寄扇杨文骢、苏昆生探望李香君。

杨文骢将扇上的血迹画成几支桃花。

苏昆生看李香君思念侯方域,动身去寻找。

香君寄此桃花扇第二十四出骂筵阮大铖为弘光帝管理艺伎人,皇上召民间艺人入宫表演,卞玉京、丁继之看破红尘出家。

李香君顶李贞丽之名入宫,在宴席上大码马士英和阮大铖第二十五出选优弘光皇帝为排戏过节的事情担忧,阮大铖请皇上从民间艺人中挑选演员,皇上钦点香君为正旦第二十六出赚将到了河南的高杰与总军许定国发生冲突,侯方域劝解无效,负气离开。

高杰赴许定国安排的鸿门宴被杀,许定国投降清军第二十七出逢舟苏昆生落水遇李贞丽相救,又遇到了乘舟南下的侯方域,李贞丽讲述了自己遭田仰之妻妒忌,后嫁于一老将的事,苏昆生向说了李香君拒嫁之事第二十八出蹄花侯方域高兴地到媚香楼找李香君,没想到只遇到了在此寄居的蓝瑛,得知了李香君入宫,心情低落。

应蓝瑛的请求,在送给张薇的画上题诗第二十九出逮社侯方域与苏昆生到蔡益所的书店寻访故人陈定生和吴次尾,三人因为是复社成员被阮大铖手下逮捕第三十出归山负责处置侯方域三人的正是张薇,他本想放过三人,但圣旨下达。

于是想到隐藏证人蔡益所使三人无法被定罪。

张薇去找冯可崇帮忙无果,与蔡益所一同出家第三十一出草檄苏昆生欲救三人,求助左良玉,在军营中唱曲,故意触犯军规引起左良玉的注意,左良玉在柳敬亭确认之后相信了他,他们商议“清君侧”对付马士英阮大铖第三十二出释坛在崇祯帝的忌日,百官祭祀,史可法悲痛,阮大铖装模作样。

之后马士英阮大铖赏花时受到了左良玉的檄文,策划阴谋,派遣防御清兵的三镇武将对付左良玉,并将送信的柳敬亭关押第三十三出会狱侯方域三人在监狱中遇到了柳敬亭,四人为左良玉担心,听说复社领袖就义和皇上逮捕贤才之事第三十四出截矶忠于崇祯的左良玉与忠于弘光的黄得功征战,左良玉之子自破城池,左良玉感到胜利无望,无颜进军江东,自刎而死,只有苏昆生一人为他安葬第三十五出誓师史可法的军队人心涣散,或想逃或想降,史可法誓师鼓舞,因无人响应而悲痛泣血,感动了将士,表示要誓死一战第三十六出逃难弘光带着嫔妃逃难,出逃的马士英和阮大铖遭到民众的殴打,杨文骢相救。

苏昆生回到媚香楼,与李香君一起逃难第三十七出劫宝弘光投靠黄得功,其他两镇武将却想要用弘光这个宝贝向清军邀功,黄得功极力阻止没有成功,二刘将弘光掳去,黄得功自刎第三十八出沉江史可法兵败后遇到柳敬亭,听说皇帝已逃,觉得明朝无望,投江自尽。

柳敬亭遇到了侯方域等,大家为史可法惋惜。

第三十九出栖真苏昆生和李香君来到栖霞山葆真庵找出家的卞玉京。

柳敬亭和侯方域本要来借宿,隔着门,卞玉京以“守清规”不接待男客,拒绝了他们。

李香君和侯方域擦肩而过。

侯方域和柳敬亭遇到了出家的沈继之住在他的采真观第四十出入道张薇等人为死去的人作法事。

正义善良的人在天国都做了官,被逼的小人都得到了报应。

李香君和侯方域在此重逢,两人受张道士点化,双双出家,一个向南,一个向北续四十出余韵作了樵夫的苏昆生、作了船家的柳敬亭与老礼赞相遇,三人用曲子,诗词等形式发表对南明覆灭的感慨主要人物分析李香君她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

虽然她出身卑微,但人格上非常的高贵。

李香君是一个秦淮名妓,但她没有因此而看起自己,也没有因此而亵渎自己的爱情。

当侯方域在身边时,就同他一起分享世间喜乐,当侯方域离开时,她就痴心等候,当侯方域杳无音信时,她就急切寻找。

她两次拒婚,一次比一次强烈,她并不是一个弱女子,她不允许自己的命运被当做物品随意摆布。

对待爱情,李香君很坚决,在对自己立场的把守上,李香君的坚决同样让人动容。

这种气场绝不亚于百岁上阵的穆桂英,也不亚于替父从军的花木兰。

在世人随波逐流,追逐名利见风倒的时代,一个女子能够坚持是非,而不因为一些钗钏衣裙而改变,是何等的不易。

国难当头,奸臣当道,忠良被害,在那样的时代,有多少的人看不清楚,而李香君却那样的明白,大有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气概。

在“却奁”一出中,当侯方域想要妥协时,是李香君站了出来,在大是大非面前,她没有软弱。

她比整日口口声声念叨着孔孟之道的儒生更果敢。

也许她听过“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但她偏偏就是那样的与众不同。

侯方域他好像是一个典型的书生形象。

也曾流连在秦淮河畔,也曾有过施展才华的梦想,也曾为国家的灭亡感到哀婉,他毕竟是一个书生,还有着书生特有的软弱。

在面对阮大铖送的贵重礼物时,他几乎要妥协,在高杰与许定国发生冲突时,他想要逃避。

他很有才华,如果在一个太平盛世,他也许会成为一个风流倜傥没有忧愁可以整天享受的公子哥,但命运把他安排在了这里,他就必须学会担当,对自己的妻子,也对自己的国家。

但他做的并不好,他对李香君,并不像李香君对自己那样深情,结婚之时,认为自己是“今番小杜扬州”,并没有特别看重与李香君的婚姻。

苏昆生柳敬亭老礼赞作为江湖艺人,他们豪爽,讲义气,有过人的技艺。

因为有了他们,在侯方域和李香君分开的时候,还会有着“联系”。

如果不是他们的送信,很多故事就没有办法展开。

他们也有正义感,为救忠义之士而奔走,他们关心国家的命运,更甚于那些当权者。

在古代,艺人的低位很低,这也正印证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阮大铖他是一个反面人物,但孔尚任也没有把他描述的“一无所长”,在戏中,陈定生,苏昆生等人都曾经夸赞过他的戏写得好,为他感到惋惜。

他是一个很狡猾的人,只要有机会就要陷害反对自己的人,只要有需要,就挑拨离间一下,他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人,却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小人”。

他用种种行为向读者诠释了“厚黑学”要义,挑拨、陷害、谄媚、耍赖、演戏……用上各种手段。

这样的人都能成为朝廷重臣,难怪南明迅速灭亡。

主题思想“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通过对李香君、侯方域等悲欢离合故事的描述,表现对明末清初的历史的反思。

最喜欢章节第四出侦戏本出没有直接写陈定生等人对阮大铖的批判,而是借阮大铖派去监听的人的回报说出来。

前面都是夸赞阮大铖的话,让人不禁起疑,也留下一个大大的悬念,到后来看到阮大铖被骂,从被人捧起到北边的一文不值,很有趣。

本出也尽态极妍地反映了阮大铖的人物性格,他采取了并不光明的手段——“侦戏”,偷偷摸摸的,尽显小人本质,从被夸奖时自鸣得意,到被骂时怒气冲天,到听到“妙计”时拍手大笑,他的情绪变化好快啊!不足之处(这个好难啊!写的这么好,还要挑出来“不足之处”……)1人物太多了,时间、地点都不集中。

让人理解上有一点小困难2念白华丽,有些不符合人物性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