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良俊的戏曲思想简述及其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良俊的戏曲思想简述及其评价

西南林业大学人文学院20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邱先杰

【论文摘要】自称与庄周、王维、白居易为友的题书房名为“四友斋”的何俊良是明代重要的戏曲思想家,其主要戏曲思想载于《四友斋丛说》第37卷。他的戏曲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戏曲语言的本色美;戏曲语言的声律美,他的戏曲主张引起了戏曲界广泛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戏曲在明朝文化中的影响以及推动了戏曲的发展。最后,对他的戏曲思想做一个简要评价。

【关键字】何良俊本色美声律美争论发展评价

(一)何良俊对戏曲研究

何良俊,字元朗,嘉靖年间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的南方文人。他本人也爱好戏曲,家蓄戏班,曲皆手自校定,曾聘著名曲师顿仁,研讨音律。其主张的戏曲思想主要载于《四友斋丛说》第37卷,共三十条,提出了“填词须用本色语,方是作家”【1】1的著名本色理论和“夫既谓之辞,宁声叶而辞不工,无宁辞工而声不叶”【2】的声律思想。他是一个积极研究戏曲并进行戏曲创作的戏曲思想家。(二)他的主要戏曲思想主张

(1)戏曲语言的本色美

他的“本色美”主张见于“盖《西厢》全带脂粉,《琵琶》专弄学问,其本色语少。填词须用本色语,方是作家。”即是在戏曲创作的过程中,语言要具有本色之美、要通俗化、浅近、质朴、情真语切、蕴藉有趣。因此,何良俊从本色论的视角出发,对《西厢》、《琵琶》以及《拜月》三部作品的优劣做出了自己的判断与评价。他认为:《拜月》的艺术成就高于《西厢》和《琵琶》,原因在于《西厢》充满了“脂粉之气”,而《琵琶》买弄学问;相反,《拜月》的语言具有本色之美,质朴浅近。云:“余谓其高出于《琵琶记》远甚。盖其才藻虽不及高,然终是当行。其拜新月二折,乃隐括关汉卿杂剧语。他如《走雨》、《错认》、《上路》、驿馆中相遇数折,彼此问答,皆不许宾白,而叙说情事,婉转详尽,全不费词,可谓妙绝”。【3】何良俊把“本色”作为戏曲的重要审美标准,而《拜月》具有的本色美是另外两者所不具备的,所以才会做出上述的评价。然而,他的这种评价引起了其他戏曲研究者的广泛争议。有反对这一评价的人,如王世贞、王骥德、吕天成等。王世贞在其《曲藻》中指出:“《琵琶记》之下,《拜月亭》是元人施君美撰,亦佳。元朗谓胜《琵琶》,则大谬也。”他认为:《琵琶记》善于“体贴人情,描写物态”,又有“琢句之工,使师之美”,故而冠绝诸剧”。二则《拜月亭》中间虽有一二佳句,然无词家之大学问,一短也;既无风情,又无补风教,二短也。王世贞从传统诗教和重案头鉴赏的戏曲审美角度出发,全面批驳何俊良的观点。王骥德则说:“古戏必以《西厢》、《琵琶》称首,何元朗并訾之,以为《西厢》全带脂粉,《琵琶》专弄学问,殊寡本色。夫本色尚有胜二者乎哉?过矣。”【4】同时,他认为《拜月》语似草草,然时露机趣。以望琵琶,尚隔两尘。

【1】1何良俊.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6页

【2】何良俊.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2页【3】何良俊.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2页【4】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49页

元朗以为胜之,亦非公论。当然,也有支持何良俊观点的,如徐复祚、沈德符、臧懋循等。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写道:“何元朗谓《拜月亭》胜《琵琶记》,而王世贞力争以为不然,此是王识见未到处。”沈的原因在于:《琵琶》无论袭旧太多,与《西厢》同病。且其曲无一句入弦索者;而《拜月》则字字稳妥,盖南词全本可上弦索者惟此耳。”而徐复祚在《曲论》中以“本色”言论来支持何良俊的见解,他写道:《拜月亭》宫调极明,平仄极叶,自始自终,无一板一折非当行本色语”,即是徐复祚也认同戏曲语言的本色美。此外,何良俊还从本色论的标准出发,对元曲四大家的顺序做出了排列。元曲四大家最早见于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自序》,作品列举了元杂剧的代表人物,即马致远、关汉卿、白朴、郑光祖,但并没有对四人做出排序。而何良俊则提出了郑、马、关、白的排列顺序,并提出:“马之词老健而缺姿媚,关之词激厉而少蕴藉,白之词简淡而乏俊语,惟郑第一”,【1】1推崇郑光祖的原因是他的词最具本色与质朴浅近。

总而言之,无论是何良俊对《琵琶》、《西厢》以及《拜月》的评价,还是对元曲四大家的排序,何良俊都是从他的“戏曲语言本色”论出发。“本色”论就是他的戏曲审美标准之一,他当然可以用这个标准去评价任何戏曲作品,至于能不能得到其他戏曲研究者的赞同与支持,这就得依据他们自己的戏曲评价标准,戏曲研究者研究戏曲的角度或者标准可以不一致。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从不同的审美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戏曲研究成果或者理论;相同的人从不同的评价标准出发,得到的戏曲研究理论或思想也不尽相同。最为重要的是,由何良俊对三个作品的评论以及对元曲四大家的排序与评价所引起的争论具有深远意义:产生争论的前提或者基础是戏曲思想家非常看重、关注、研究戏曲,而对戏曲没有任何兴趣的人是不会参与争论的,就是因为戏曲研究者对戏曲有着深厚的兴趣与感情,甚至亲自参与戏曲的创作与演出,才会与其他的戏曲研究者争辩,从而阐明自己的观点或见解或思想或理论,让其他的戏曲研究者关注或赞同自己的理论。所谓戏曲的“百家争鸣”就是持不同戏曲审美标准的人向其他人阐述自己的理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戏曲向多样性与全面性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不同戏曲思想的人相互争鸣、交流、借鉴、指正以及融合,进而有些戏曲思想家会改变自己原来的主张或理论,转而支持另外一种戏曲理论,从而推动戏曲统一性的发展和形成相同戏曲思想的学术流派。可见,由何良俊的“语言本色论”所引起的争论让其他的戏曲思想家了解到了这个戏曲审美标准,也让它成为了中国古代戏曲史上重要的戏曲理论。

(2)戏曲语言的声律美

何良俊戏曲声律美的主张见于《曲论》当中:“夫既谓之辞,宁声叶而辞不工,无宁辞工而声不叶”,另外,也提出:“歌声,当以谐俗耳”。在声律与文辞的关系中,这两句话表明:何良俊把戏曲语言的“声律”看得比“文辞”更为重要,在两者不可调和的情况下,可以优先考虑声律的完整。而中国古代戏曲史上重要的“沈汤之争”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正是声律与文辞,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是赞同和支持何良俊的声律美,沈璟提出:“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抓嗓,宁律协而辞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叶,是曲中之工巧”【2】。相反,以汤显祖为首的临川派则反对这一主张,他们提倡戏曲的“意

【1】1何良俊.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6页

【2】引自吕天成《曲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