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第三章复习提纲
植物保护学通论课程考试大纲
植物保护学通论课程考试大纲第一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1.1 植物病害概述1.1.1 植物病害的定义和分类1.1.2 植物病原体的分类和形态学特征1.2 植物病害的病征和病因1.2.1 植物病害的病征及其原因1.2.2 不同病害的病因及其发生规律1.3 植物病害的传播1.3.1 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及其生物学特性1.3.2 不同病害的传播方式及其控制方法第二章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2.1 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2.1.1 病原体与宿主的共生关系2.1.2 病原体的生长发育及其对宿主的影响2.2 宿主抗病性机理2.2.1 植物的天然免疫机制及其调控2.2.2 植物病害的免疫研究进展2.3 病原体侵染的分子机制2.3.1 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的分子层面机制2.3.2 基因组学在植物病理学中的应用第三章植物病害的防治技术3.1 植物病害防治原理3.1.1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植物病害防治策略3.1.2 植物病害防治技术的选择和应用原则3.2 植物病害的物理防治技术3.2.1 温度、湿度、气氛等物理条件对植物病害的影响3.2.2 物理方法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3.3 植物病害的化学防治技术3.3.1 农药分类和化学结构3.3.2 农药使用方法、环境安全和药效限制3.4 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技术3.4.1 生物防治的基本原理和分类3.4.2 生物防治制剂的研制方法和应用实践第四章植物病害的诊断与监测4.1 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4.1.1 病害诊断的基本方法和流程4.1.2 植物病害诊断的实验技术和操作流程4.2 植物病害的监测4.2.1 监测方法和指标的选择4.2.2 植物病害监测技术和实践应用4.3 植物病害防治策略的制定和实施4.3.1 植物病害防治策略的原则和方法4.3.2 植物病害防治实践案例解析结语通过学习植物保护学通论课程,了解了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植物病害的防治技术和植物病害的诊断与监测方法。
推荐-植物保护基础复习病害部分 精品
时与寄主组织共同形成,如竹赤团子病菌子座。子座的功能主要 是形成产生孢子的机构,但也有度过不良环境条件的作用。
菌索是由菌丝体平行交织构成的长条形绳索状结构,外形与植物
的根相似,所以也称根状菌索,菌索可抵抗不良的环境条件,也 有助于菌体在基质上蔓延。
(二)菌丝体的变态
真菌的菌丝体一般是松散的,但有时也可以密集而形成菌组织。 菌组织有两种:一种是菌丝体纠集松散的疏丝组织,另一种是菌丝 体纠集较紧密的拟薄壁组织,菌组织可以进一步形成菌核、子座和 菌索等变态体。
菌核是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休眠体,内层是疏丝组织,外层是拟
薄壁组织。菌核的形状有小米状(白绢菌核)和鼠粪状(油菜菌 核)。菌核颜色初期常为白色或浅色,成熟后为褐色或黑色,特 别是表层细胞壁厚,色深且坚硬。菌核的功能主要是抵抗不良的 环境,条件适宜时,菌核能萌发产生新的营养菌丝或从其上形成 产生孢子的机构。
植物病害症状的概念与内涵
三、本章难点
植物病害症状的概念与内涵
第一节 植物病害定义
定义:植物由于遭受病原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影响,使其细胞和组
织的功能失调、正常的生理过程受到干扰,表现出组织和形态的有害变化, 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甚至死亡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植物病害定义的要点:
1. 有病理变化过程(从生理到细胞组织形态的病理渐变过程):
7. 脓状物 病原细菌在病部产生的脓状粘液,干燥后成为蜡质颗 粒,此为细菌性病害特有的病征,如柑桔溃疡病。
第四节 植物病害的分类
一、 按病原分:有非传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和传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传染性病害又可分为真菌病害、 病毒病害、细菌病害、线虫病害、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 二 、按受害部位分:根病、茎病、叶病、花病及果病。 三、按寄主植物分:农作物病害、树木病害、果树病害、蔬菜病 害、花卉病害等。果树病害可再细分为苹果病害、梨病害、柑桔 病害等。 四 、按传播方式:气传病害、土传病害、昆虫传病害等。 五、 按发生期分:苗期病害、生长期病害、贮藏期病害。
植物保护通论提纲
一绪论二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植物病害的定义植物由于致病因素(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作用,其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种种病理变化,表现各种不正常状态即病态,甚至死亡,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理解植物病害概念的基本点应是,有致病因素的影响,有一个持续的病理变化过程,并对人类的经济活动造成损失。
(二) 植物病害的症状1. 症状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组织内部或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态,称为症状。
植物病害的症状均有一定的特异性和相对的稳定性,所以它是诊断病害的重要依据。
1.1 病状是指植物自身外部表现出的异常状态。
类型: 变色、坏死、腐烂、畸形和萎蔫.1.2 病征是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的构造。
类型: 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索状物(真菌),脓状物(细菌)等.(三) 植物病害的分类按照病原分为:1. 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这类病害可以在植物个体间互相传染,所以也称传染性病害。
2. 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即由于不适宜的环境条件而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
这类病害没有病原物的侵染,不能在植物个体间互相传染,所以也称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三植物病害的发生与流行(一)病害发生的三要素及病害三角关系1.植物病害发生的三要素病原、感病植物和环境条件构成植物病害发生的三个基本要素。
2.植物病害三角关系寄主植物、病原之间的相互作用受环境条件影响,三个要素的关系称为植物病害的三角关系。
病原: 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
可以分为两大类:➢生物的因素:病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和线虫等。
➢非生物病原:指不适宜的物理和化学因子。
➢在传染性病害中,具有致病力的病原物的存在及其大量繁殖传播是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消灭或控制病原物的传播、蔓延是防治植物病害的重要措施。
寄主植物:被病原物所寄生的植物称该病原物的寄主。
植保作物栽培学复习提纲
花生、甘蔗、水稻花生、甘蔗的生物学名称是什么?花生一生分为哪几个生长期、哪几个发育阶段?花生荚果发育的阶段影响花生种子萌发有哪些因素?名词解释:(花生)子叶半出土作物、花生的根瘤固氮连续开花型、交替开花型、果针、下针、清棵、蹲苗(甘蔗)分蘖、第一次分蘖、第二次分蘖、有效分蘖、无效分蘖、工艺成熟、生理成熟、蔗汁锤度花生的根瘤固氮有何规律?弄清楚花生、甘蔗的植物学形态。
(实验部分)以珍珠豆型的花生为例,请解释花生的叶色变化规律。
果针有何特性?影响果针伸长与入土有哪些因素?花生结荚的主要部位。
花生荚果需要哪些外界环境条件?花生的苗期、花针期、结荚成熟期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什么?各个时期又该如何管理?甘蔗伸长的机理。
甘蔗的伸长期有何特点?甘蔗的“黄蜂腰”、“茶盅脚”是如何形成的?在什么环境条件下,甘蔗容易积累蔗糖分?(影响蔗糖分积累的因素)糖分积累的顺序甘蔗下种前该如何处理种苗?甘蔗有哪些下种方式?甘蔗分蘖的形式甘蔗的前期、中期、后期田间管理中心任务是什么?各个时期该如何管理?甘蔗间苗、定苗的原则是什么?甘蔗的剥叶有何作用?水稻的产量调查(或测产);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依次是印度、中国、印尼,但是中国稻谷的总产量居世界第一;我国水稻研究的发展(矮秆、三系、两系、超级稻)1.籼稻和粳稻的主要区别2.水稻的“三性”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3.水稻的主要生育时期,产量性状的决定阶段4.水稻三叶期的特点;根、茎、叶的发生规律5.请解释水稻的“白根有劲、黄根保命、黑根生病、灰根丧命”;有效分蘖终止期的判断标准及其原因6.防止水稻倒伏的途径;水稻茎的功能;稻穗分化时期7.颖花退化的原因;空壳的形成与防治措施;水稻灌浆结实过程;秕粒的形成与防治措施;8.水稻的施肥方法;孕穗期是水稻需水临界期题型:一、单选题(10⨯1分=10分)二、多选题(10⨯1分=10分)三、判断题(对√,错⨯)(10⨯1分=10分)四、简答题(8⨯5分=40分)五、论述题(2⨯10=20分)。
植物保护概论复习提纲(答案)
《植物保护概论》病害部分复习提纲病原物侵染性病害非侵染病害病状病症真菌的生活史病害循环(侵染循环)初侵染再侵染植物检疫保护作用治疗作用植物病害发生的基本因素有哪些?植物病害常见的病状类型、病症类型各有哪些?真菌的无性孢子、有性孢子类型各有哪些?在半知菌亚门中,我们学习了哪些代表类群?植物病毒常见的传播方式有非介体传播和介体传播,它们包括的具体内容有哪些?侵染过程包括哪几个时期?病原物的侵入途径有哪些?侵染过程四个时期:侵入前期:病原物到达寄主植物的根围、叶围等,受到寄主植物分泌物的影响,向着寄主运动并产生侵染结构的阶段。
侵入期:病原物从侵入到建立寄生关系的阶段。
潜育期:从病原物与寄主建立了寄生关系到出现明显症状的阶段。
潜育期是寄主和病原进行激烈斗争的时期。
发病期:症状出现后病害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病部产生各种孢子或其他繁殖体。
侵入途径:(1)直接侵入.直接穿透寄主的角质层和细胞壁侵入。
除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外,有些真菌也可直接侵入,如白粉菌属等。
(2)自然孔口侵入.许多真菌和细菌都是从自然孔口侵入的,自然孔口中以气孔最为重要。
(3)伤口侵入.植物表面的各种损伤的伤口,都可能是病原物侵入的途径。
病原物的越冬场所有哪些?田间病株:可在多年生、两年生或一年生的寄主植物上越冬、越夏。
种子和其他繁殖材料(块根、块茎、苗木等)。
如:马铃薯晚疫病等。
病株残体:带有病原物的枯枝、败叶、烂果等。
土壤和粪肥:土壤是病原物在植物体外越冬或越夏的主要场所。
昆虫等传播介体、植物病害综合治理的措施(防治措施)共有哪几大类?植物检疫:是一项法规防治措施,由国家颁布法令和条例,对植物及其产品,特别是苗木、接穗、种子等繁殖材料进行管理和控制,防止危险性的病、虫、杂草随上述载体传播蔓延。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利用抗病品种防治植物病害,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
农业防治:农业防治是一种最经济、最基本的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使用化学药剂来防治植物病害即为化学防治。
植保第三章复习提纲
xx第三章复习资料1.病虫害调查的分类:一般分为(普查)和(专题调查)两类。
普查:了解病虫害的基本情况,如病虫害的种类、发生时间、为害程度、防治情况。
专题调查:是有针对性的重点调查。
2.调查的内容:发生和为害情况调查:普查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病虫种类、发生时间、发生数量及为害程度,为确定(防治适期)和(防治对象)提供依据。
病虫或天敌发生规律的调查:为制定(防治措施)和(保护利用天敌)提供依据。
xx情况调查:病虫越冬场所、基数、虫态和方式等,为制定(防治措施)和(开展预测预报)提供依据。
防治效果调查:为选择(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3.样点的选择和取样数目的多少决定的依据:(病虫种类)、(田间分布类型)决定的。
4.常用的调查取样的方法:(单对角线式)、(双对角线式)、(五点式)、(棋盘式)、(平行线式)和(Z字形取样)。
田间(分布均匀)的病虫:用(单对角线式)、(五点式)。
田间(分布不均匀)的病虫:用(双对角线式)、(棋盘式)、(平行线式)。
田边(分布比较多)的病虫:用(Z字形取样)。
5.xx“二查二定”调查病虫为害植物的(发生期),以确定(防治时间);调查病虫田间的(发生数量),以确定(防治的对象田)。
6.植物病虫害调查统计:被害率:反映病虫害为害的普遍程度。
被害率=有虫(病)单位数/调查单位总数*100%虫口密度:单位面积内的虫口数量。
虫口密度=调查总虫数/调查面积*100%虫口密度也可用百株虫数表示=查得总活虫数/调查总株数*100%病情指数: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各级代表数值)/调查总样本数*最高级代表数值)*100%损失率:损失率=(未受害田平均产量或产值-受害田平均产量或产值)/未受害田平均产量或产值*100%7.病虫害预测预报按预测时间长短区分:(长期预测)、(中期预测)、(短期预测)。
长期预测:在病虫发生(半年以前)就发出预报的。
中期预测:在病虫发生(一两个月以前)发出预报的。
植保学习资料
二 按杀菌剂的使用方式分类 1.保护剂 如波尔多液,代森锌等. 2.治疗剂: 如多茵灵,托布津等. 3.铲除剂:
三 按杀菌剂在植物体内传导特性分类 1,内吸性杀菌剂: 2,非内吸性杀菌剂: 此外,杀菌剂还可根据使用方法分类, 如种子处理剂,土壤消毒剂,喷洒剂等.
第三节 除草剂
按化学结构系统分类: 一 按化学结构系统分类: 1,无机除草剂,如硫酸,硫酸铜等. 2,矿物油类除草剂,如杀草油,101除草 剂等. 3,有机合成除草剂,种类多,生产量大, 应用广泛.
二 稀释方法 1 直接溶解 对于乳油及可溶性粉剂等可 直接溶解. 2 二次稀释法 对于如可湿性粉剂,悬浮 剂及含量较高的要采用此法.先取少量水, 在较小的容器里面把药剂溶解,制成浓度较 高的母液,然后在喷药器械里面加上水,把 母液加入搅拌后喷雾.
三 使用方法
1 2 3 4 5 6 7 8 喷雾 喷粉法 撒施法及泼浇法 土壤施药法 拌种法 种,苗浸渍法 毒饵法 熏蒸法
二 氨基甲酸酯 1 杀冲范围不如有机磷杀虫剂那样广,一般不能 用于防治螨类和介壳虫类,但能防除对有机磷 产生抗性的害虫 2 分子结构于毒性有很大关系 3 有些可于有机磷类混用 4 大部分比有机磷毒性低,对鱼类比较安全,但 对蜜蜂毒性大 5 主要品种 异丙威(叶蝉散),仲丁威,灭多 威(万灵),克百威(呋喃丹)
二 按用途分 1 杀虫剂 2 杀螨剂 3 杀菌剂 4 杀线虫剂 5 除草剂 6 杀鼠剂 7 植物生长调节剂
三 按作用方式分类 1 杀虫剂 ① 胃毒剂 ② 触杀剂 ③ 熏蒸剂 ④ 内吸剂 ⑤ 拒食剂 ⑥ 驱避剂 ⑦ 引诱剂
2 杀菌剂
① 保护性杀菌剂 ② 治疗性杀菌剂 ③ 铲除性杀菌剂
3.
除草剂 ① . 触杀性和内吸输导性 ②. 选择性和灭生性
植物保护概论重点内容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植物病害的因素(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的作用,植物正常的生理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种种病理变化,表现出各种不正常状态(即病态),甚至死亡,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病三角:环境,病原物,植物体病害四面体:环境,病原物,植物体(人)病害的影响:生理机能出现变化,以这种为基础,今儿出现细胞或组织结构上的不正常改变,最后在形态上产生各种各样的症状;减少植物,影响产量;降低产品品质;有些病害侵害的农产品食用后还引起人蓄中毒;在运输和储藏时造成严重损害;影响国民经济;影响进出口。
植物病害症状,病状,病症:植物受病原物侵害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组织内表皮或者外表显示处来的异常状态呈症状;病状的类型:变色:褪绿,白化,叶子等叶色发生变化等;坏死:病斑,溃疡,疮痂,叶烧等;腐烂:干腐,湿腐,软腐,猝倒,立枯等;萎蔫:失水导致枝叶萎垂的现象,黄萎,枯萎,青枯;畸形:皱缩,卷叶,蕨叶,如枣疯病;病状是指植物自身外部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病症是指病原物在植物并不表面形成的各种结构;病症的类型: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索状物;脓状物;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这类病害可以在植物体间互相传染,也成传染性病害;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因素称为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非寝染性病害:由飞生物因素(既不适宜的环境条件)而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
这类病害没有病原物的传染,不能再植物个体间互相传染所以也称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第二节:植物病原物营养体:真菌生长阶段的结构称为营养体。
菌丝:单根丝状体称为菌丝。
低等真菌的菌丝没有隔膜,称为无隔菌丝;而高等真菌的菌丝有许多隔膜,称为有隔菌丝。
此外,少数真菌的营养体不死丝状体,而是无细胞壁且形状可变的原质团或细胞壁卵圆形的单细胞。
菌丝组织体主要有菌核(坚硬的营养结构,储藏养分,能萌发产生新的营养菌丝或繁殖体),子座(一个垫状结构,主要功能是形成包子机构,但也有度过不良环境的作用)和菌索(菌丝体平行组成的绳索结构,可抵抗不良环境也有助于菌体在基质上蔓延)等。
植物保护复习资料
《农林类种植、园艺专业课综合》Ⅰ、考试课程及所占比重考试课程为《植物保护学》和《植物学》共150分,两门课分别占60%和40%,即《植物保护学》占90分,《植物学》占60分,每门课中的理论考核与实践技能操作的比例为7:3。
本考试大纲的编写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1994年颁布的《全国中等农业学校农学类专业部分课程教学大纲》。
Ⅱ、学习目标知识要点:1、掌握植物保护学的相关概念;农业昆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分类识别要点以及生态学等等基本理论知识;植物病害的症状、病原分类识别要点、病害诊断技术、植物病害发生发展及流行规律;病虫害的田间调查和预测预报基本知识;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常用农药的性能及使用技术的基本知识等。
通过植物保护学的学习,达到对病虫害的准确识别及科学有效的防治。
2、要求考生准确掌握植物学的相关概念、掌握植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技能要点:1、识别常见植物病虫害种类;能熟练计算、稀释农药和使用农药;掌握常见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法。
2、熟练掌握常常显微镜的使用技术,掌握植物切片和制作技术以及生物绘图法,并能用这些技术解剖观察各种营养器官。
3、掌握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方法,能够识别被子植物的主要科及本地区农田杂草。
Ⅲ、考试内容植物保护学第一章绪论及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学习要求】绪论掌握植物保护学的概念、植物保护学的性质、内容、任务及我国植物保护工作的方针;了解植物病虫害危害的严重性、学习植物保护的必要性。
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一、昆虫的外部形态掌握昆虫和农业昆虫的概念;了解昆虫在动物界乃至生物界的地位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昆虫的头部的基本构造;重点掌握昆虫口器的两种主要类型的取食危害及与药剂防治的关系。
昆虫的胸部;重点掌握翅和足的基本构造、功能。
了解昆虫翅的特征在昆虫鉴定中的应用。
昆虫的腹部:掌握昆虫的腹部的基本构造及功能。
了解昆虫的外生殖器的构造及其在种的鉴定中的意义。
植物保护学知识重点笔记
植物保护学知识重点植物保护:植物生产管理系统中的组成部分,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各种技术措施,将有害生物持续地控制在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之下或美学容许的范围之内,从而达到植物的可持续生产。
第一章植物病害的概念和症状1、植物病害:当植物遇到病原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条件,其正常的生理机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生理、组织和形态病变,引起植株局部或整体生长发育出现异常,甚至死亡的现象2、症状:植物病害经过一系列病变过程,最终导致植物上显示出肉眼可见的某种异常状态。
1)病状:植物本身的不正常。
病状类型:变色——植物患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或发生颜色变化的现象。
(褪绿、黄化、花叶)坏死——细胞组织死亡,仍保持原来的组织形态。
(叶斑、病斑)腐烂——细胞组织死亡,没有原来的组织形态。
(干腐、湿腐、软腐)萎蔫——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关键是缺水畸形——由于病组织或细胞生长过渡增生而造成的形态异常的现象2)病征:植物生病后病部的病原物结构体病征类型:真菌形成:霉状物(霜霉病)粉状物(白粉病)锈状病(小麦锈病)粉状物(点状物)煤污状物脓状物(许多细菌病害的病征)*有症状不一定有病状*病毒无病征3、侵染性病害:由不良的环境条件(温光水肥土)引起能传染的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侵染引起的不能传染的植物病害(参见12/题3)侵染非侵染由病原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由非生物侵染引起的植物病害能传染,并有发病中心不能传染,没有发病中心伴有点---片---面的发展过程无点---片---面的发展过程第二章植物病害的病原1、寄生性:寄生物从寄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从活体上获得营养)2、致病性:指病原物对植物的破坏作用和诱发病害的能力。
(对植物的破坏作用和诱发病害的能力)3、严格寄生物(活体寄生物)/严格腐生物:只能从活体/尸体上获得营养4、活体营养:从活体上获得营养的方式。
活体营养型:有的寄生物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和组织中获得营养物质。
植物保护复习资料
植物保护复习资料植物保护复习资料植物保护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植物病害、虫害、草害等方面的防治,对于保障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植物保护的基本知识和常见的防治方法,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些复习资料。
一、植物病害的防治1. 病原体的种类和传播途径:植物病害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通过接触传播、空气传播、昆虫传播等途径感染植物。
了解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对于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至关重要。
2. 预防措施:预防是植物病害防治的首要环节。
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如轮作、间作、深翻土壤等可以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此外,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等也能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
3. 防治方法:当病害发生时,采取适当的防治方法是必要的。
化学防治是一种常见的方法,但需要注意使用剂量和防治时机,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此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也是可行的选择。
二、植物虫害的防治1. 虫害的分类和危害:植物虫害主要包括咀嚼式害虫、刺吸式害虫和蛀食式害虫等。
它们会导致植物叶片凋落、果实受损、生长受阻等严重后果,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2.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虫害防治方法。
通过引入天敌、寄生虫等天然的生物控制剂来控制害虫的繁殖和传播。
这种方法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能保持生态平衡。
3.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常见的虫害防治方法,通过喷洒杀虫剂来杀死或驱赶害虫。
然而,过度使用化学农药会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同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因此需要谨慎使用。
三、植物草害的防治1. 草害的危害和分类:植物草害主要指对农作物生长和发育造成的竞争,导致产量减少。
常见的草害包括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和水生杂草等。
2. 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一种有效的草害防治方法,包括手工除草、覆盖材料覆盖、地膜覆盖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草害的生长和繁殖,减少对农作物的影响。
植物保护通论重点
1指在特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人们认定有价值的不同目标植物(广义);指人类的栽培作物(狭义)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2偶发性有害生物、常发性有害生物、3农药残留(Residue)、有害生物抗药性(Resistance)、有害生物再猖獗(4基础理论、应用技术、植保器材、推广技术。
1植物由于致病因素(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作用,其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2+人类干扰为四角)。
3(1)成因:病害:寄主植物、病原、环境、人类干扰;伤害:虫伤、雹伤、风灾、电(2)变化动态:病害:植物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过程;伤害:没有一个逐渐外部症状可分为:(1(2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索状物、脓状物。
(2)根据致(17(1)侵染性病害具传染性;田间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有89是一类营养体通常为丝状体,具细胞壁,异养型,以吸收的方式从外界获取营养,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10闭囊壳、子囊壳、子囊盘、子囊座。
1112(1)细菌细胞壁由肽聚糖、脂类和蛋白质+。
菌原体无细胞壁,无革兰氏染色反应,无鞭毛;(2)多裂殖方式繁殖,菌原体还可以进行芽殖繁殖;(3)原核生物界下分四门,7纲,与植物病害相关的是薄13病毒为非细胞结构的分子寄生物,核酸()+(1病毒的遗传信息存在于两条或两条以上核酸链上,包被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粒体中。
(2(3一种无外壳蛋白,对植物有侵染性、环状、RNA外,14(1DEP):(2(TIP)(3LIV):15(1)结构:头部、颈部、腹部、尾部(交配繁殖,小但完整);(3、内寄生(线虫全部进入寄主内吸食移动)。
(4)滑刃线虫属:松材线虫;异皮线虫属:大豆根部胞囊线虫;根结线虫属:16(1;(2没有叶片或叶片17(1指病原病原物直接穿透寄主角质层和细胞壁的;菌原体、病毒:伤口侵入;湿度是病原物侵入的必要条件,高湿度使叶面形成水膜,通常有利(3病原物侵入寄主后,长期处于潜18指侵染性病害从寄生植物的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植物保护概论复习提纲(病害部分)
《植物保护概论》病害部分复习提纲病原物:引起植物发病的生物,病原物都是寄生物。
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引起的病害。
特点:可以传染。
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
特点:不能传染。
病状:植物生病后,植物本身不正常的表现,如坏死等。
病征:植物生病后,在植物体表或发病部位形成的病原物的结构。
如霉状物、粉状物等。
真菌的生活史:真菌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典型的生活史包括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
病害循环(侵染循环):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初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开始生长后的第一次侵染。
再侵染:受到初次侵染的植物发病后,有的可以产生孢子或其它繁殖体,传播后引起的再次侵染。
植物检疫:是一项法规防治措施,由国家颁布法令和条例,对植物及其产品,特别是苗木、接穗、种子等繁殖材料进行管理和控制,防止危险性的病、虫、杂草随上述载体传播蔓延。
保护作用:对侵入前寄主表面的病原物有杀死或抑制作用。
如波尔多液等。
治疗作用:可被植物吸收到体内并传导,对侵入植物体内的病原物有作用。
如多菌灵等。
植物病害发生的基本因素有哪些?1.病原:引起植物生病的原因统称病原。
生物性病原:真菌、细菌、病毒、植原体、线虫、螨类、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非生物性病原:旱、涝、缺肥、缺素、冻害等。
2. 植物植物病害的发生除了病原以外,还必须有植物的存在。
植物也是植物发病的必要条件之一。
植物能不能发病,往往与自身的抗病能力有关。
如果植物本身抗病能力强,那么植物就不会发病或发病很轻,反之,植物就会严重发病。
3. 环境条件植物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包括气候、土壤、栽培等一些非生物条件,也包括人、昆虫、其它动物以及植物周围的微生物等一些生物条件。
植物病害的发生,还必须有一定的环境条件相配合,换言之,植物病害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发生的,所以,环境条件也是植物发病的必要条件之一。
综上所述,病原、园林植物和环境条件是植物病害发生的三个基本因素,缺少任何一个,则不能发生病害;而且,病原和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进行的。
植物保护学复习提纲
植物保护学复习提纲绪论生物因子:包括各类有害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即所谓病害、虫害、草害、鼠害。
病害由各种病原微生物造成,包括病毒、真菌、细菌、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植物虫害主要指昆虫和螨类;草害主要指农田杂草;鼠害指啮齿类动物。
非生物因子:气候、土壤、水肥等,对植物造成诸如干旱、涝害、冻害和缺肥等伤害。
第一章、植物病害的概念第一节、植物病害的定义病害:植物由于生物和非生物致病因素的作用,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多种病理变化,表现各种不正常状态(病态),甚至死亡的现象。
病原: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
导致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可分为三种:1、植物自身的遗传因子;2、不良的环境因素;3、病原生物。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症状病状: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有以下五大类型:1、变色:由于病部细胞的色素改变,导致发病植物的色泽发生均匀或不均匀改变。
2、坏死:发病植物组织和细胞受破坏而死亡。
3、腐烂:较大面积植物组织的分解和破坏的表现4、萎焉:植物根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的凋萎现象5、畸形:病组织或细胞的生长受阻或过度造成的形态异常病征:指在植物病部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病原物的组织结构。
有以下六大类型:1、霉状物:小麦赤霉病、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甘薯软腐病、柑桔青霉病等。
2、粉状物:苹果白粉病、小麦散黑粉病、水稻粒黑粉病等。
3、锈状物:各种锈病4、粒状物:水稻纹枯病、油菜菌核病、毛豆炭疽病、茄子褐斑病、西瓜白绢病、5、索状物:柑橘紫纹羽和白纹羽病6、菌脓:细菌病害特有的病征。
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和白叶枯病第三节、两种类型的植物病害一、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子(病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可在植物个体间传染,故也称传染性病害致病因子=病原物: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真菌、细菌、(植原体)、病毒、(类病毒)二、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子(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引起的植物病害无病原物的侵染,不能在植物个体间传染,故也称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植物保护通论复习资料
一、病害1、化学农药在环境中释放所造成的3R问题:农药残留、有害生物再猖獗、有害生物抗药性。
2、植物保护的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3、致病性:是指一种生物具有的引起植物发病的能力,这种生物称为病原物。
寄生性------ 一种生物从其他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和水分的能力称为寄生性。
4、植物病害:植物由于致病因素(生物、非生物因素)的作用,其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各种病理变化,呈病态,甚至死亡。
病害三角:寄主植物、病原物、环境条件病害四角:寄主植物、病原物、环境条件、人类干扰5、病状是指植物本身外部表现出的异常状态。
类型定义分类1.变色植物患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或发生颜色变化具体又可分为褪绿、黄化、花叶、红叶、脉明等类型。
2.坏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
坏死最常见的就是病斑,其它有叶枯、茎枯、穿孔、疮痂、溃疡等类型。
3.腐烂植物细胞和组织发生较大面积的消解和破坏,幼嫩和多肉的组织易发生。
腐烂可分为干腐、湿腐和软腐。
猝倒及立枯也是腐烂的类型。
4.萎蔫植物由于失水导致枝叶萎垂的现象。
有生理性和病理性萎蔫。
生理性萎蔫―由于土壤中含水量过少,或高温时过强的蒸腾作用而使植物暂时缺水,若及时供水,则植物可恢复正常。
病理性萎蔫―植物根或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供水不足所出现的凋萎现象,如黄萎、枯萎和青枯等。
这种凋萎大多不能恢复,导致植株死亡。
5.畸形因病组织或细胞生长受阻或过度增生而造成的形态异常。
如矮缩、矮化、叶片皱缩、卷叶、蕨叶、瘤肿、丛枝或发根、徒长及变叶等。
6、病征是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的结构。
病征类型定义1.霉状物在植物病部形成的各种毛绒状霉层。
2.粉状物植物病部形成的白色或黑色粉层。
3.锈状物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疱状突起,破裂后散出白色或铁锈色的粉状物。
4.粒状物植物病部产生的颗粒状物。
5.脓状物植物病部在湿度较大时产生胶粘状、似露珠的白色或黄色脓状物,即菌脓,干燥后形成薄膜或胶粒。
植保复习资料
植保复习资料植保复习资料植物保护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涉及到如何保护农作物免受病虫害的侵害,以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植保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提高,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方法来应对病虫害的威胁。
一、植物病害防治植物病害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植物的疾病。
常见的植物病害有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等。
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主要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菌等自然的生物因素来控制病原体的繁殖和传播。
例如,可以引入寄生菌来控制霜霉病的发生。
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来杀灭病原体。
常见的化学农药有杀菌剂、杀虫剂等。
物理防治则是利用物理手段来控制病原体的繁殖和传播,如利用热水消毒土壤。
二、植物虫害防治植物虫害是指由昆虫、螨类等昆虫类动物引起的植物的害虫。
常见的植物虫害有蚜虫、螨虫、飞虱等。
防治植物虫害的方法主要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虫等自然的生物因素来控制害虫的繁殖和传播。
例如,可以引入捕食性昆虫来控制蚜虫的数量。
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来杀灭害虫。
常见的化学农药有杀虫剂、杀螨剂等。
物理防治则是利用物理手段来控制害虫的繁殖和传播,如利用黄色粘虫板吸引和捕捉害虫。
三、植物营养与肥料应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物质供应。
植物的主要营养元素有氮、磷、钾等。
营养元素的供应不足会导致植物生长不良、病虫害易发等问题。
因此,科学合理地施肥是植物保护的重要一环。
施肥的原则是根据作物的需求和土壤的养分状况来确定肥料的种类和用量。
常见的肥料有有机肥、化肥等。
有机肥是指由动植物的残体和排泄物经过腐熟而制成的肥料,它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
化肥则是指通过化学合成得到的肥料,它能快速供应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
四、植物保护的新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植物保护领域也涌现出一些新技术,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方法来应对病虫害的威胁。
例如,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来培育抗病虫害的转基因作物。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复习提纲
1、生物防治是以一种或多种生物(包括寄主植物)来减少病原菌数量或病害的发生发展,以实现病害防治的方法。
生防制剂(生物农药):直接利用生物产生的活性物质或生物活体,具有杀虫、杀菌或除草功能的生物活性制剂。
2、植物病害发生的病理学观点着眼于植物个体(病三角:寄主、病原物、环境),目标是防治病害,排除或消灭病原物;而生态观着眼于群体(病害四面体,寄主、病原物、环境、人为干扰),目标是管理病害,建立人为的病害平衡,控制不造成经济危害的水平。
3、影响生防制剂有效性的因素(1)环境条件,生防菌剂,特别是活菌制剂,更易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而影响活性的发挥,如温度、湿度、pH、矿物质、生长因子及其他微生物影响生防菌的定殖、存活及有效性。
(2)寄主植物,在寄主中定殖,定殖时间的早晚、定殖几率的大小、定殖位点的竞争是影响生防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生防菌和植物之间存在的根际感应性;不同寄主植物由于基因型、株型差异导致的表皮结构、可侵染位点等因素,对生防菌的敏感程度也有差异。
4、农业生态系统:是由一定农业地域内相互作用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构成的功能整体,人类生产活动干预下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
(1)寄主植物遗传多样性少、生物种群单一,增加病原物新小种出现的选择压力和几率,寄主抗病性易丧失,病害易发生;物质和能量投入大,产品大部分输送到系统外,系统不稳定并自我调节能力差,农田管理措施对农田小气候影响较大,为病害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2)采用生态措施种植健康植物,最大限度地减少病虫害发生和危害的机率,只是在病虫害大量爆发时有控制地使用绿色超高效农药,从而达到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和数量的目的,确保农产品的品质和食品安全。
5、不同微生物群体(种群)间的相互作用:共处、抗生、竞争、寄生、共生、共栖、捕食6、生防机制:抗生作用、重寄生作用、竞争作用、捕食作用、交互保护、诱导抗病性。
(1)抗生作用是一种微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对另一种微生物有直接的抑制作用,使另一微生物群体生长受到抑制,而本身不受影响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保第三章复习资料
1.病虫害调查的分类:一般分为(普查)和(专题调查)两类。
普查:了解病虫害的基本情况,如病虫害的种类、发生时间、为害程度、防治情况。
专题调查:是有针对性的重点调查。
2.调查的内容:
发生和为害情况调查:普查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病虫种类、发生时间、发生数量及为害程度,为确定(防治适期)和(防治对象)提供依据。
病虫或天敌发生规律的调查:为制定(防治措施)和(保护利用天敌)提供依据。
越冬情况调查:病虫越冬场所、基数、虫态和方式等,为制定(防治措施)和(开展预测预报)提供依据。
防治效果调查:为选择(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3.样点的选择和取样数目的多少决定的依据:(病虫种类)、(田间分布类型)决定的。
4.常用的调查取样的方法:(单对角线式)、(双对角线式)、(五点式)、(棋盘式)、(平行线式)和(Z字形取样)。
田间(分布均匀)的病虫:用(单对角线式)、(五点式)。
田间(分布不均匀)的病虫:用(双对角线式)、(棋盘式)、(平行线式)。
田边(分布比较多)的病虫:用(Z字形取样)。
5.何谓“二查二定”
调查病虫为害植物的(发生期),以确定(防治时间);
调查病虫田间的(发生数量),以确定(防治的对象田)。
6.植物病虫害调查统计:
被害率:反映病虫害为害的普遍程度。
被害率=有虫(病)单位数/调查单位总数*100%
虫口密度:单位面积内的虫口数量。
虫口密度=调查总虫数/调查面积*100%
虫口密度也可用百株虫数表示=查得总活虫数/调查总株数*100%
病情指数:
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各级代表数值)/调查总样本数*最高级代表数值)*100%
损失率:
损失率=(未受害田平均产量或产值-受害田平均产量或产值)/未受害田平均产量或产值*100%
7.病虫害预测预报按预测时间长短区分:(长期预测)、(中期预测)、(短期预测)。
长期预测:在病虫发生(半年以前)就发出预报的。
中期预测:在病虫发生(一两个月以前)发出预报的。
短期预测:在病虫发生(几天或十几天以前)发出预报的。
8.病虫害预测预报按预测内容区分:(发生期预测)、(发生量预测)、(产量损失预测)。
发生期预测:预测病虫害(发生的时间)的。
发生量预测:预测病虫害(发生数量)的。
产量损失预测:预测(产量损失)的。
9.病虫害预测的基本方法:(发生期预测)、(发生期预测)、(发生期预测)。
发生期预测:(发育进度预测法)、(物候预测法)、(有效积温预测法)。
发生量预测:(有效积温预测法)、(经验指标预测法)、
病害的预测方法:(孢子捕捉预测法)、(病圃预测法)、(气象指标预测法和噬菌体预测法)。
10.我国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站。
各省(市、自治区)植保植检(病虫害预测预报)站。
市、县植保植检(病虫害预报预测)站。
乡镇农技站病虫害预测预报点。
村级机防队。
11.“三R”问题包括的内容:(病虫害的抗性)、(农药的残留)、(害虫的再猖獗为害)。
12.我国的植保方针:(1975年)我国就提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13.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概念: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其基本特点是: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观点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运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14.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观点:(经济的观点,讲究实际收入)、(协调的观点,讲究相辅相成)、(安全的观点,讲究生态效益)、(全局的观点,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
15.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法)、(物理防治法)、(生物防治法)、(化学防治法)。
16.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的类型:(对内检疫【国内检疫】)和(对外检疫【国际检疫】)。
检疫的对象:是为(有害的病、虫、杂草)。
其共同的特点是:(局部地区发生;危险性大,繁殖力强,适应性广,难以根除;可人为随种子、苗木、农产品调运作远距离传播)。
17.农业防治法概念:根据(栽培管理)的需要,结合农事操作,有目的地(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农田生态环境),以达到(抑制和消灭病虫)的目的。
18.农业防治的优点:(不伤害天敌,能控制多种病虫,作用时间长,经济、安全、有效)。
是综合防治的基础。
19.农业防治法的主要措施:(选育、推广抗病品种)、(改进耕作制度)、(运用合理的栽培技术)。
选育、推广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往往是防治措施中(最根本的途径)。
改进耕作制度:合理的轮作换茬,使作物健壮生长,抗性提高,恶化病虫的生活环境和食物条件。
运用合理的栽培技术:深耕改土、改进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与灌溉、适时中耕除草、改进收获方式等。
20.物理防治法的概念:利用各种物理因素和机械设备防治病虫害。
21.物理防治的主要措施:(捕杀法)、(诱杀法)、(汰选法)、(温度处理)、(新技术的应用)。
捕杀法:(人工)直接捕杀或(利用器材)消灭害虫的方法。
如人工捕杀地老虎。
诱杀法: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和趋化性)等趋性(诱杀)多种害虫。
汰选法:利用(风选)、(筛选)、(和泥水)、(盐水浮选)等方法,(淘汰)有病虫种子、菌核、虫瘿。
温度处理:夏季利用室外日光晒种,能杀死潜伏其中的害虫,烘干也可取得同样的效果;温汤浸种、低温冷冻。
新技术的应用:用红宝石、铵、二氧化碳激光器杀死多种害虫,高频电流、超声波等。
22.生物防治概念、优点和主要措施:
概念:利用有益生物或有益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
优点: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控制病虫作用比较持久且不会产生抗性。
是病虫害防治的发展方向。
措施:
以虫治虫:利用天敌来防治害虫。
主要途径有一是(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昆虫;二是(繁殖和施放)天敌昆虫;三是(引进)天敌昆虫。
以菌治虫: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控制害虫总量。
我国生产的细菌性杀虫剂有苏云金杆菌类的杀螟杆菌、青虫菌、红铃虫杆菌;真菌杀虫剂有白僵菌;病毒杀虫剂是核多角体病毒。
以菌治病:有井岗霉素、春雷霉素、多抗霉素、公主岭霉素、抗霉菌素120、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
23.化学防治法概念、优点及缺点:
概念:利用化学防治病虫害。
在综合防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优点:防治效果显著,收效快;
使用方便,受地区和季节性限制小;
可大面积使用,便于机械化;
防治对象广;
可工业化生产、远距离运输和长期保存。
不足:
病、虫、草产生抗药性;
化学防治成本上升;
破坏生态平衡;
污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