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修辞立其诚单元检测试卷 语文版必修2(考试专用)
高中语文《修辞立其诚》检测试卷含答案

高中语文《修辞立其诚》检测试卷含答案一、基础巩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修辞立其诚”,虽是两千年以前讲的,①,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
“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
诚者,实也,真也。
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立其诚”包括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
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
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
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
浅言之,②。
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
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③。
“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摘编自《修辞立其诚》)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然而也明确地显示了事物现象的本质,才能使文学感动人心B.但事物现象的本质也能够在文学中显示,使文学能感动人心C.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D.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文学也应有所显示,以至能感动人心二、能力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7题。
材料一“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
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
“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
诚者,实也,真也。
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
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
(新人教版)2019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修辞立其诚单元检测试卷 语文版必修2【重点推荐】

第三单元修辞立其诚单元检测试卷(三)(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果将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近现代价值观与中华价值观进行一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中华价值观特别强调义务先于权利。
换言之,西方近现代价值观非常强调个人权利的优先性,而中华价值观特别是儒家价值观则更强调义务的优先性。
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在人和人的关系中强调义务为先,互相承担义务是中国伦理的根本特色。
他认为近代以来西方个人主义盛行,形成了一种个人本位的社会,其弊甚多,而中国则是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他说:“人生必有与其相关系之人,此即天伦;人生将始终处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此即伦理。
亲切相关之情,发乎天伦骨肉;乃至一切相关之人莫不自然有其情,情谊所在,义务生焉。
父义当慈,子义当孝。
兄之义友,弟之义恭,夫妇朋友至一切相与之人莫不自然互有应尽之义,伦理关系即表示一种义务,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而以对方为重,近世之西洋人反是,处处形见其本位主义,一切从权利观念出发。
”梁漱溟认为,中国人的伦理特别强调义务感。
这种义务感是开放的,从家庭可以放大到宗族、社区,再到郡县、国家、天下、宇宙。
以义务为基本取向的德行不强调张扬个人权利,而主张努力承担对他人的义务、履行自己肩负的责任。
这种义务取向特别表现为如何对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在他看来,西方是个人本位,强调以自己为主;中国则是义务为主,强调尊重对方,“从个人本位出发则权利的观念多,从尊重对方的意思出发则义务的观念多”。
在现代社会,个人生存发展权利为宪法和法律所确认,当然也为社会价值观念所承认。
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权利是最重要的价值,或社会价值观仅仅为个人权利提供支持。
在价值和伦理问题上,权利话语和权利思维是有局限性的,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价值观甚至是当今众多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
权利话语往往联系着个人主义。
1《修辞立其诚》测试题(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修辞立其诚》测试题(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4.1《修辞立其诚》测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毋庸置疑,新的时代,人类劳动的形态已经沧海桑田,发生了许多巨大的变化。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檀传宝认为,在新时代历史坐标上,要用专业、创新的教育形式去切实求得加强劳动教育的实效。
“加强劳动教育一定要尊重各学段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际、学习生活的实际、社区环境的实际,‘大呼隆’‘一刀切’的形式主义教育不可能有任何理想的效果。
"檀传宝提醒,“专设劳动教育的课程,固然是劳动教育重要着力点,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但是劳动教育又应该有更为广阔的加强空间。
”在他看来,语文、历史等人文社会学科,甚至数理化等自然学科都可能蕴藏着大量劳动教育的素材,各学科领域教学因而也都有因势利导、润物无声地开展劳动教育的可能性。
师生互动、校园环境、课业评价、学校制度等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应当增强劳动教育的自觉性。
只有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全部教育生活,劳动教育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檀传宝同时指出,当代社会的劳动教育乃至全部教育,都只有在与全媒体、自媒体所传播的教育信息形态的激烈竞争中才能取得好成果。
没有以理服人的互动模式,没有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劳动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受到教育对象的欢迎。
“既然时代不同了,教育对象已经处在一个全新的时代环境之中,劳动教育就理应不断创新形式。
故探索与时俱进的劳动教育新形式,应当成为新时代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他强调说。
(节选自孙竞《立足新时代,如何上好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人民网)材料二:近日,中央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乍一看,不免惊诧,我们不是早步入以机械化,智能化和高科技化为主要特征的21世纪了吗?提倡劳动教育,学生需要从事怎样的劳动?我不禁想起儿时的情形: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放学后,我的身份就从学生转化为家里的劳动力,放下书包就去放牛、割草、挑水、生火和做饭。
【教育专用】2018_2019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修辞立其诚单元检测试卷语文版必修2

第三单元修辞立其诚单元检测试卷(三)(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果将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近现代价值观与中华价值观进行一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中华价值观特别强调义务先于权利。
换言之,西方近现代价值观非常强调个人权利的优先性,而中华价值观特别是儒家价值观则更强调义务的优先性。
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在人和人的关系中强调义务为先,互相承担义务是中国伦理的根本特色。
他认为近代以来西方个人主义盛行,形成了一种个人本位的社会,其弊甚多,而中国则是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他说:“人生必有与其相关系之人,此即天伦;人生将始终处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此即伦理。
亲切相关之情,发乎天伦骨肉;乃至一切相关之人莫不自然有其情,情谊所在,义务生焉。
父义当慈,子义当孝。
兄之义友,弟之义恭,夫妇朋友至一切相与之人莫不自然互有应尽之义,伦理关系即表示一种义务,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而以对方为重,近世之西洋人反是,处处形见其本位主义,一切从权利观念出发。
”梁漱溟认为,中国人的伦理特别强调义务感。
这种义务感是开放的,从家庭可以放大到宗族、社区,再到郡县、国家、天下、宇宙。
以义务为基本取向的德行不强调张扬个人权利,而主张努力承担对他人的义务、履行自己肩负的责任。
这种义务取向特别表现为如何对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在他看来,西方是个人本位,强调以自己为主;中国则是义务为主,强调尊重对方,“从个人本位出发则权利的观念多,从尊重对方的意思出发则义务的观念多”。
在现代社会,个人生存发展权利为宪法和法律所确认,当然也为社会价值观念所承认。
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权利是最重要的价值,或社会价值观仅仅为个人权利提供支持。
在价值和伦理问题上,权利话语和权利思维是有局限性的,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价值观甚至是当今众多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
权利话语往往联系着个人主义。
2019-2020学年语文高中(语文版必修2)习题:第三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

第三单元测评(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阅读题(共4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5分,每小题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
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也不必。
《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
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吗?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
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
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
《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
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中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的道理。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
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
2019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三含解析新人教必修2

单元质量检测(三)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训练(1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群贤毕.至 毕:全少长咸.集 咸:都茂林修.竹 修:修整B.⎩⎪⎨⎪⎧ 畅叙幽.情 幽:幽深内藏人之相与. 与:交往崇.山峻岭 崇:高C.⎩⎪⎨⎪⎧ 修短随化. 化:变化终期.于尽 期:至,及向.之所欣 向:过去,从前D.⎩⎪⎨⎪⎧ 喻.之于怀 喻:比喻其致.一也 致:思想情趣列.叙时人 列:一个一个地解析:选B A 项,修:长,高。
C 项,化:造化,自然。
D 项,喻:明白,理解。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 .虽.一毫而莫取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C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解析:选D D 项,均为连词,和。
A 项,介词,从;介词,表被动。
B 项,连词,即使;连词,虽然。
C 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
3.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 .悟言一室之内B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 .渺沧海之一粟D .长乐王回深父 解析:选C A 项,“悟”通“晤”;B 项,“冯”通“凭”;C 项,没有通假字;D 项,“父”通“甫”。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舞.幽壑之潜蛟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③顺流而东.也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 ⑤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⑦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⑧火尚足以明.也 ⑨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A .①③④B .②⑤⑧C .③⑤⑥D .②④⑨解析:选C ①使动用法,②名词作状语,③⑤⑥名词作动词,④意动用法,⑦动词作名词,⑧形容词作动词,⑨形容词作名词。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2分)( )A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B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C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D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解析:选D A项,斯文:古义为“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为“文雅”或“文人”。
【解析版】2019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测试(2)(新人教必修2)

必修二单元三一、基础题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清流激湍(tu ān )流觞曲水( shāng)放浪形骸(hé)临...文嗟悼( ji ē).B. 苏子愀然(qi.ǎo)孤舟嫠妇(l.í)酾酒临江( shī)横槊赋..诗( shuò)C. 轻鲦出水(ti.往( bì)áo)麦陇朝雊(gòu)北涉玄灞(bà)黄檗人...D. 褒之庐冢(zhǒng)有穴窈然( yǎo)盖音谬也( miào)何...可胜道( shēng).2. 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瑰怪其文慢灭仆碑幽暗昏惑B. 沦涟露湿清皋曩昔天机清妙C. 肴核杯盘狼藉匏樽正襟危坐D. 虚诞若合一契静躁0一觞一咏3.下列句子中 , 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 取诸怀抱 , 悟言一室之内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 然是中有深趣矣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 , 不正确的一项是()A. 所以游目骋怀(奔驰)极视听之娱(穷尽)...B. 不知东方之既白(已经)方其破荆州(正当)..C. 故山殊可过(路过)猥不敢相烦(打扰)...D. 有怠而欲出者(懈怠)无物以相之(帮助)..5.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活用方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火尚足以明也常在于险远A...B.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六王毕,四海一..C. 侣鱼虾而友麋鹿始舍于其址..D. 西望夏口 , 东望武昌顺流而东也..6.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既其出 , 则或咎其欲出者C.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 可以无悔矣。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余于仆碑.,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7. 下列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 褒之庐冢也。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修辞立其诚单元测评(A)语文版必修2.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修辞立其诚单元测评(A)语文版必修2一、语言基础知识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焙.烧/蓓.蕾整饬./炽.热模.样/模.范B.沸.腾/吹拂.愤慨./气概.劲.头/干劲.C.贻.误/怠.慢回溯./宿.愿字帖./服帖.D.羸.弱/赢.利蹊跷./骁.勇稽.首/滑稽.解析:A项,bèi,chì,mú/mó;B项,fèi/fú,kǎi/gài,jìn;C项,yí/dài,sù,tiè/tiē;D项,léi/yíng,qiāo/xiāo,qǐ/jī。
答案:D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她是该国第一位女总理,身材高挑,穿上高跟鞋后身高超过1.70米,在该国女性中称得上。
(2)明清书法家的书法都很有法度和功力,技法娴熟,流利美观,但就是缺少一种力量,缺少一种的精神气象。
(3)英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数量极丰的各类中国文物精品,其中有上千件中国古代青铜器,之作至少百件。
A.卓尔不群鹤立鸡群出类拔萃C.鹤立鸡群出类拔萃卓尔不群B.出类拔萃鹤立鸡群卓尔不群D.鹤立鸡群卓尔不群出类拔萃解析:“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卓尔不群”,优秀卓越,超出常人;“出类拔萃”形容超出同类。
答案:D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整顿土地市场的同时,国土资源部开始从饱受争议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手了。
新的土地政策能否严厉执行,必将对楼市泡沫形成打压之势。
B.现在住房虽然比过去只多了六平方米,老少三代可以不再挤在一个房间里,自己也可以有个读书写字的地方了。
C.这份政府工作报告将对今年政府工作的重点做出详细部署,而眼下海内外最急于知道的是,今年中国政府会找到哪些良策来应对经济日益加剧的下行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修辞立其诚单元检测试卷(三)(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果将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近现代价值观与中华价值观进行一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中华价值观特别强调义务先于权利。
换言之,西方近现代价值观非常强调个人权利的优先性,而中华价值观特别是儒家价值观则更强调义务的优先性。
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在人和人的关系中强调义务为先,互相承担义务是中国伦理的根本特色。
他认为近代以来西方个人主义盛行,形成了一种个人本位的社会,其弊甚多,而中国则是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他说:“人生必有与其相关系之人,此即天伦;人生将始终处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此即伦理。
亲切相关之情,发乎天伦骨肉;乃至一切相关之人莫不自然有其情,情谊所在,义务生焉。
父义当慈,子义当孝。
兄之义友,弟之义恭,夫妇朋友至一切相与之人莫不自然互有应尽之义,伦理关系即表示一种义务,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而以对方为重,近世之西洋人反是,处处形见其本位主义,一切从权利观念出发。
”梁漱溟认为,中国人的伦理特别强调义务感。
这种义务感是开放的,从家庭可以放大到宗族、社区,再到郡县、国家、天下、宇宙。
以义务为基本取向的德行不强调张扬个人权利,而主张努力承担对他人的义务、履行自己肩负的责任。
这种义务取向特别表现为如何对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在他看来,西方是个人本位,强调以自己为主;中国则是义务为主,强调尊重对方,“从个人本位出发则权利的观念多,从尊重对方的意思出发则义务的观念多”。
在现代社会,个人生存发展权利为宪法和法律所确认,当然也为社会价值观念所承认。
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权利是最重要的价值,或社会价值观仅仅为个人权利提供支持。
在价值和伦理问题上,权利话语和权利思维是有局限性的,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价值观甚至是当今众多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
权利话语往往联系着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的权利优先态度,其基本立场是把个人权利放在第一位,认为个人权利优先于集体目标和社会共善。
在这样的立场上,个人的义务、责任、美德都很难建立起来。
个人权利优先的主张过分强调保障个人的自由,而忽视促进个人对社会公益的重视,不能正视社会公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因而对于现代社会健康运行来说弊大于利。
(《摘编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从中西比较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价值观强调义务优先,是相对于西方近现代价值观轻视义务强调个人权利而言的。
B.在梁漱溟看来,西方一直盛行个人主义,形成一种个人本位的社会,因而其流弊甚多。
C.尽管个人权利为宪法和法律所认可,也为社会价值观所承认,但它决非最重要的价值。
D.个人的德行如以义务为基本取向,就不会张扬个人权利,而会努力承担对他人的义务。
答案 C解析A项“西方近现代价值观轻视义务强调个人权利”错误,原文说的是“西方近现代价值观非常强调个人权利的优先性”,因而说“西方近现代价值观轻视义务”没有根据。
B项“一直”错误,原文第二段“他认为近代以来西方个人主义盛行”说明并非“一直”,而是“近代以来”。
C项从原文第四段第一句中可概括出来。
D项“就不会张扬个人权利”曲解文意。
原文第三段说的是“以义务为基本取向的德行不强调张扬个人权利”,并非不会张扬。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前三段将中西方价值观并举而论,突出了中华价值观中义务优先的观念。
B.文章大量引用梁漱溟的话,暗示西方过分强调个人权利的价值观导致了西方人的自私。
C.文章采用引证法:第二段明引,使论述富于说服力;第三段暗引,使论据富于概括性。
D.本文既从理论层面详论中西方价值观,也对现实问题作了深入分析,很有指导意义。
答案 B解析“西方过分强调个人权利的价值观导致了西方人的自私”的说法无中生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伦理关系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义务,有伦理关系的一切相关之人自然都应该互尽义务。
B.在对待自己与他人关系上,中华价值观主张努力承担对他人的义务,强调尊重对方。
C.若个人利益优先的价值观占了上风,那么个人的义务、责任、美德就很难建立起来。
D.当今,众多问题产生于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价值观,因此该价值观有损于社会健康运行。
答案 D解析“众多问题产生于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价值观”错误,原文说的是“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价值观甚至是当今众多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老鲁汪曾祺有一天,似乎看见校警们所住的房间热闹起来。
看看,似乎多了一个人。
想,大概是哪个来了从前队伍上的朋友了(学校校警多是退伍的兵)。
再过几天,我们在挑菜时看见一个光头瘦长个子穿半旧草绿军服的人也在那里低着头掐灰藿菜的嫩头。
走过去,他歪了头似笑不笑地笑了一下。
这是一种世故,也不失其淳朴。
这个“校警的朋友”有五十岁了,额上一抬眉有细而密的皱纹。
看他摘菜,极其内行,既迅速且准确。
我们之中有一位至今对摘菜还未入门,摘苋菜摘了些野茉莉叶子,摘灰菠菜则更不知道什么麻啦蓟啦的都来了,总要别人再给鉴定一番。
有时拣不胜拣,觉得麻烦,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哗啦一起倒下锅。
这样,在摘菜时每天见面,即心仪神往起来,有点熟了。
他不时给我们指点指点,说哪些菜吃得,哪些吃不得。
照他说,可吃的简直太多了。
这人是一部活的《救荒本草》!他打着一嘴山东话,说话神情和所用字眼都很有趣。
后来,大家都称呼他为老鲁。
不久,老鲁即由一个姓刘的旧校警领着见了校长,在校警队补了一个名字。
校长说:“饷是一两个月发不出来的哩。
”老鲁说不要紧的,只想清清静静地住下,在队伍上时间久了,不想干了,能吃一口这样的饭就行。
老鲁名为校警,其实做了本来是工友所做的事。
他每天必做的事是挑水。
每年春末夏初,几乎全校都要泻一次肚,泻肚的同时,大家的眼睛又必一起通红发痒。
是水的关系。
这村子叫观音寺。
昆明春天不下雨,是风季,或称干季,灰沙很大。
黄土坡尤其厉害。
我们穿的衣服,在家里看看还过得去。
一进城就觉得脏得一塌糊涂。
你即使新换了衣服进城,人家一看就知道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的头发总是黄的!学校附近没有河,也没有井,我们食用的水只能从两处挑来:一个是前面胡萝卜田地里的一口塘;一个是后面山顶上的一个“龙潭”。
龙潭,那也是一口塘,想是下面有泉水冒上来,故终年盈满,水清可鉴。
在龙泉边坐一坐,便觉得水气沁人,眼目明爽。
如果从山上龙潭里挑水来吃,自然极好。
但是,我们平日饮用、炊煮、漱口、洗面的水其实都是田地里的塘水。
塘水是雨水所潴积,大小虽不止半亩,但并无源头,乃是死水,照一学生物的同学的说法:浮游生物很多。
他去舀了一杯水,放在显微镜下,只见草履虫、阿米巴来来往往,十分活跃。
向学校抗议呀!是的。
找事务主任。
主任说:“我是管事务的,我也是×××呀!”这意思是说,他也是一个人,也有不耐烦的时候。
他跟由校警转业的工友三番两次说:“上山挑!”没用。
说一次,上山挑两天;第三天,仍旧是塘水。
你不能看着他,不能每次都跟着去。
实在的,上山路远,路又不好走。
也难怪,我们有时去散散步,来回一趟,还怪累的,何况挑了一担水呢?教员们呢,不到眼红肚泻时也想不起这码事。
等想起来,则已经红都红了,泻都泻了。
自从老鲁来了,情况才有所改变。
老鲁到山上、田里两处都看了看,说底下那个水“要不的”。
——老鲁的专职是挑水。
全校三百人连吃带用的水由他一个人挑,真也够累的。
老鲁天一模糊亮就起来,来回不停地挑。
一担四桶。
水挑回来,还得劈柴。
劈了柴,一个人关在茶炉间里烧。
自此,我们之间竟有人要了茶叶,泡起茶来了!因为水实在太方便。
老鲁提了一个很大的铅铁水壶,挨着个儿往各个房间里送,一天送三次。
老鲁来了,我们且问问他:“老鲁,你累不累?”“累什么,我的精神是顶年幼儿的来!”这个“顶年幼儿的”,好新鲜的词!老鲁身体很好。
他并不高大,但很结实。
他不是像一个运动员那样浑身都是练出来的腱子肉,他哪里来的那么多的力气呢?老鲁是从沙土里长起来的一棵枣树。
说像枣树好像不大合适。
然而像什么呢?得,就是枣树!寒假以后,学校搬了家,从观音寺搬到白马庙。
我是跟老鲁坐一个马车去的。
老鲁早已到那边看过,远远的就指给我们看:“那边,树郁郁的,哎,是了,就是那儿!”老鲁好像很喜欢,很兴奋。
原因是“那边有一口大井,就在开水炉子旁边,方便!”自从学校迁到白马庙,我不在学校里住,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民房,除了上课,很少到学校来,下了课,就回宿舍了。
对老鲁的情况就不大了解了。
一九四五年写,在昆明白马庙(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摘菜内行的老鲁相比,我们之中的一位至今对摘菜还未入门,摘完菜后总要别人再给鉴定一番,这说明这位同事做事的态度不够认真。
B.在老鲁来之前,我们也就水向事务主任抗议,事务主任尽管三番两次地跟工友说,效果却不是很明显,这样写是表明事务主任不够权威。
C.小说以学校搬家和“我”不在学校里住,从而与老鲁的联系自然中断作为结尾,这样的安排合情合理,又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构思巧妙。
D.小说注重环境描写,文章写到学校在观音寺时的情景,突出了我们工作环境的恶劣,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乐观精神和对教育工作的热爱。
答案 C解析A项“这说明这位同事做事的态度不够认真”不准确,是说明摘菜也是一门学问。
B 项“这样写是表明事务主任不够权威”错误,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老鲁的勤劳和肯吃苦。
D项“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乐观精神和对教育工作的热爱”错误,应是我们的无奈。
5.小说在刻画老鲁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热情能干。
指点我们摘菜,并且摘菜极其内行。
②朴实诚恳。
面对校长说有可能欠薪的话,他认为能吃一口这样的饭就行。
③勤劳敬业。
每天前往龙潭挑水,还往教员房间送水。
④乐观开朗。
对新的生活环境满怀希望。
(答出三点即可)6.小说用了很多文字介绍我们过去用水的情况,有何用意?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环境上,介绍学校信息和老师的生活情况,彰显出时代背景。
②人物上,介绍过去的用水情况,并通过与他人的对比,突出老鲁的吃苦耐劳和敬业精神。
③情节上,既承上文继续表现老鲁的热情能干,又引出下文我们的疑问,并与后来学校的搬迁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