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山河在》读后感
杜甫《春望》赏析及读后感
唐·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词句注释国:国都,指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被)冲开;攻下、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国破山河在:言山河依旧,而人事已非,国家残破。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城春草木深:春到京城,而宫苑和民宅却荒芜不堪,杂草丛生。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悲恨离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有两种解说:一说是诗人因感伤时事,牵挂亲人,所以见花开而落泪(或曰泪溅于花),闻鸟鸣也感到心惊。
另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
二说皆可通。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战争。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连三月:是说战争从去年直到现在,已经两个春天过去了。
抵:值,相当。
抵万金:家书可值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将要;就要。
胜:能承受。
不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白话译文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译文(繁体)雖然山河還在但國家殘破,儘管春歸京城卻草木叢生。
可怕的戰亂使我無比痛苦,看見美麗花兒會迸出淚水。
和妻兒離別叫我萬分怨恨,聽到悅耳的鳥鳴聲也暗自心驚。
如今已是三月,戰火依然不停,交通完全隔絕,家信要值萬金。
愁白了的頭髮越抓便掉得越快,稀疏短髮連簪子都已插不穩。
译文3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
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
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
国破山河在的读后感
国民党中华民族的半条脊梁这个问题在很多人看来并不存在不同的答案,唯一的答案便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
的确红军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由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军队呢?一开始的我认为在抗战时候,国民党的抗日是消极的,在整个抗日战争中起很小的作用,但是从读完《国破山河在》后,我对这件事的态度发生了改变。
也许国民党的一些领导层人员态度是消极的,但在队伍中的将领,士兵都是满腔热血地在抗日。
《国破山河在》这本书的作者是萨苏,由于作者身份和背景的关系,他接触到了很多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史料,这本书就是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的一些事实,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人中总结历史,才能使历史更加真实。
也是从这之中我开始了解更多关于国民党军队抗战的信息。
国军是抗战中抵挡日军的正面军队,总结国军和日军装备的差距,可想而知在正面战场上国军的伤亡情况有多么让人震惊。
尽管如此,国军依旧没有退缩。
在1937年的南苑保卫战中为抵挡日军占领整个平津地区,国军二十九师浴血奋战,最终牺牲了两位将军还是无法保住南苑,在日军记载的材料中整个华北地区战事最激烈的也是南苑保卫战,一木清直就成这样说二十九军的战士:中国兵甚至负伤了几次依然冲上来拼杀。
我想这才是国军的真实面貌吧,一个个中华民族的伟大战士,以萨苏先生的话说那就是一个个不屈的灵魂吧。
这本书中还介绍了许多有名的将领。
张作霖就是其中之一,它被大多数人所熟识是因为他是大军阀,不过在抗日战场上也算的上枭雄;还有其子张学良,国民党将领,为国共统一抗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像这样的国民党将领好有很多,他们并不像共产党人那样被人们所熟知,但是他们抗日的英勇,为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不可谓不大,这是身为中华儿女的精神,无论党派,只是为国家流汗,流血,献出生命。
诚然国民党在历史中并不被人们所称赞,如今也因为台湾问题和大陆存在不和,这种国家分裂趋势是急待解决的,我想从根本上承认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地位,这对国共两党的和谐相处是很有利的,也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打下基础。
《春望》读后感
《春望》读后感引导语:相信很多人都学过《春望》这首诗,那么有关《春望》读后感要怎么写呢?接下来是XX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春望》读后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贱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是出自唐朝大诗人杜甫之手—《春望》。
读完这首诗,我感慨万千。
我仿佛看到了诗人的忧愁。
春日明媚。
山河依旧。
可国都却已沦陷,乱草丛生。
国破家亡,生死离别,诗人感觉到连花儿都在伤心的落眼泪,鸟儿也被惊吓得心慌意乱。
战争连绵不断至今已长达三个月了,这时候诗人如果能收到一封家信,真比金子还珍贵啊!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十分思念家里的人。
焦虑无奈之中,诗人使劲的搔首解愁,突然间他觉得自己的头发在一天天的变少,几乎都不能插发簪了。
簪是一种用来绾住头发的首饰,古时候,也用他把帽子别在头发上。
我从题目中的“春”字感觉到写这首诗的时间应该是在春天。
诗人在诗中到底望见了什么呢?诗人看见了春天的明媚。
可却看不到国家的兴旺。
现在正是战乱期间,也不知亲人们是否健在,他多么想看见自己的亲人。
从这首诗中我感受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诗人忧愁得连白发都快掉光了。
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句诗当中,我更加体会到了诗人浓浓的思念之情,和他的担忧。
一封简简单单的家书却比万两黄金都珍!全诗体现了诗人的无奈加悲伤。
《春望》读后感一首好诗,必须包含有深刻的感情,诗请越深,则诗味越浓。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春望》就是一首充满忧国思家感情的好诗。
这首诗写于公元757年3月,当时正值安史之乱,诗人在景色明媚的暮春三月,目睹百姓被叛军屠杀、抢劫的种种残状,感慨万千。
山河依旧,物事人非,竟管草木欣欣,印入诗人眼中的却是满目凄凉。
因此,诗人不禁发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叹。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几句诗,把国事家事紧紧联系在一起,生动地写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和诗人憎恶战争、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精神。
中小学生读国破山河在读书笔记范文五篇
中小学生读国破山河在读书笔记范文五篇作读书笔记不仅能提高阅读书、文的效率,而且能提高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小学生读国破山河在读书笔记范文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小学生读国破山河在读书笔记范文五篇(一)从白**到**卫,从80年代到新世纪,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能让我们如此熟悉而又陌生,既向往而又厌恶,既热络而又疏离。
然而这确实是来自于我们与一个千年旧邻的写照。
一声长叹,我只愿在淡陌之间能多一份去渴望理解探求共存的心。
翻开卷页,也希望能够在关于对那场最深沉的交流的叙述中能够多寻获到一份真实,哪怕是多出那一缕亦或者是一丝一毫的真实。
真实并不一定都是美丽的。
往往有着让人不忍目视的、丑陋的、痛苦的真实存在。
20世纪,神洲大陆的那次蒙尘,是我华夏民族无法忘却的国殇,那痛彻于心扉的哀恸,亦是惊醒千千万万华人的哀钟。
无奈,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一些该忘却的,在岁月的长河中被忘却了。
一些该铭记的,也在历史的仓库里落满了灰。
不忘初心,不是呼吁战争,也不是呼吁复仇,仅仅只是希望以此能够唤醒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中华脊梁的回忆。
因为已经无法回到过去,所以沉湎于和平的迷醉是无知的,沉醉于霸权的礼赞是堕落的。
有时哭泣,有时叫喊,有时迷茫,有时治愈,我们就是存活于这个不确定的现实中。
没有哪一个活人不曾烦恼,也没有谁未曾悲伤,但是只要我们是一个心系崇高的“愚者”,只要是一个一息尚存的“勇者”,我们就应当无知而又无畏的前行着。
因为总有一些事情是要看过某些风景,经历某些心情,才能领悟。
有时谎言或许能带来“救赎”,但是永不醒来的梦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是不存在的,因此,唯有交流才能带来持久的理解和共鸣。
每个人并不是天生的“恶者”,我们在千年的迷惘中,因为各种利和益或舞或戈。
但只愿能并存这些,我们最终能得到一个有终之美。
剥去岁月的尘茧,细数曾经的印记,关于抗战,“血泪史”、“屈辱史”、“民族魂”、“哀歌”、“东洋鬼子”、“賊寇”的回忆不绝于耳,关于日军如何凶猛凌人、如何狡猾残暴,中国军人如何义无反顾而又徒呼奈何的记忆充斥于脑间。
爱国诗歌读后感
爱国诗歌读后感爱国诗歌积淀着我们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自立自强不息精神。
那大家读了爱国诗歌,心中有哪些触动?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爱国诗歌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爱国诗歌读后感篇一我们的祖国,有举世惊羡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我们的国土,有名扬四海的辽阔和优美。
在这片精神与物质并重的乐土上,古今无数的文人骚客泼墨来讴歌祖国,流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一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一开头就以一种疏离破败之感引出了是人内心的凄惶。
国破矣,山河尚在,草木繁盛也中只能是一片荒芜。
如同诗人的心,家国之愁已如一丛丛荆棘深深扎在诗人的心上。
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万物生灵也随诗人心境一同陷入悲怆。
悲国悲家,这凄楚已悄然攀上白发,烽火愈烈,白头愈短,丝丝缕缕掉落的,哪里是发?分明是诗人悲国悲家的愁啊!二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病榻上的陆游,已经没有了当年铁马冰河的气概,也没有了昔日“红酥手,黄藤酒”的柔肠。
在他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火中闪烁的只有统一国家的坚定。
但谁都知道不能了,南宋的龟缩以经成了那个时代的笑柄,一个垂暮的老人的支持有算得了什么?陆游已经把一生献给了国家,他的血肉,他的骨骼都已融进了为国效命的志愿,他的刚强无疑是一场飓风撼动了脂粉飘香的朝廷。
不过最终,一切还是没有改变,这个在弥留之际都要牵挂祖国的老人最终还是抱撼而去。
天下的人民都明白他的遗恨,都读懂了他的叮嘱。
因为我们也有与他同样的一颗爱国之心。
三我爱这土地你问我眼里为什么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
对受难祖国的一腔热血,一片爱戴都已化成了一旺泪水,虽然只是点点滴滴,但颗颗浸透了无比深沉的情感,正如那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无论是军阀当道,民不聊生,还是日寇横行,惨绝人寰,这滴泪都引导着我们向前,向前,聚积成了那郁孤台的一江清水汇成洪流,冲荡一切危害祖国的,洗刷一切有辱祖国的。
那滴泪,重重的滴在历史的天平上,让一切暴行都失去了重量!四我的祖国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呵!几组意向有序的组合,缓缓道来了祖国千年的历史沧桑,有淋漓精致地描绘了祖国未来的无限荣光。
国破山河在萨苏读后感
国破山河在萨苏读后感《国破山河在萨苏读后感篇一》读完萨苏的《国破山河在》,我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杂陈。
这本书就像一扇通往那个战火纷飞年代的大门,一打开,硝烟味儿似乎都能扑面而来。
萨苏写的那些故事啊,有些就像在我耳边轻轻诉说着的老长辈,讲述着过去的沧桑。
我记得里面有一个关于铁道游击队的故事,之前我也看过相关的影视作品,但书里写得更加细致入微。
那些铁道游击队员们,就像一群在黑暗中穿梭的侠客,在日寇严密控制的铁道线上神出鬼没。
他们扒火车的时候,那场景我仿佛能看到:火车呼啸而过,带着一股强大的气流,而队员们就像敏捷的猴子,瞅准时机,飞身而上。
这是怎样的勇气和胆量啊!也许在我们现在这个和平年代,好多人坐过山车都会吓得哇哇叫,更别提在那样危险的火车上搞破坏了。
可是我也有一些不同的想法。
书里写了很多英雄事迹,那都是确凿无疑的伟大。
但我有时候会想,在那个时候,难道就没有害怕的人吗?我觉得肯定有。
就像我自己,要是让我面对那些荷枪实弹的日本鬼子,我可能腿都软了。
那些成为英雄的人,他们难道一开始就那么勇敢无畏吗?可能他们也犹豫过,也害怕过,只是在那个特殊的时刻,心中的信念战胜了恐惧。
这书也让我联想到现在的一些现象。
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可是有时候我看到一些人对历史的态度,真的让我很气愤。
比如有的年轻人在网上调侃抗日英雄,说什么“手撕鬼子”是夸张,就开始否定整个抗日的艰辛。
我就想问,他们要是生在那个年代,能像那些英雄一样挺身而出吗?也许他们早就被吓得躲在角落里了。
《国破山河在》这本书就像一个警钟,它告诉我们,历史不能被遗忘,那些英雄的血不能白流。
我们现在享受的和平,是无数先辈用生命换来的。
我们不能一边享受着和平,一边还诋毁他们的功绩。
这就好比一个人吃着父母辛苦挣来的饭,还嫌弃父母不够时尚一样,简直是忘恩负义。
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历史的书,它更像是一本给现代人的教科书。
它让我看到了那个国破家亡的年代里,山河虽然在,但满目疮痍,是那些英雄们一点点把希望的火种保存下来,才让我们有了今天。
国破山河在萨苏读后感
国破山河在萨苏读后感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讲历史的方式特别“接地气”。
萨苏没有用那种老学究式的、高高在上的口吻去叙述抗战时期的事情。
相反,他就像一个坐在你对面的邻家大叔,磕着瓜子,眉飞色舞地给你讲着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你看啊,书里写那些抗日战场上的小人物,有士兵,有普通老百姓,他们一个个都鲜活起来了。
以前我只知道有那些大名鼎鼎的将军在指挥作战,可这本书里告诉我,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兵才是真正撑起抗战这片天的“顶梁柱”。
就像某个小兵在战场上耍的一个小机灵,或者某个农民偷偷给抗日队伍送粮食的小故事,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凑在一起却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中国人坚韧不拔的精神。
萨苏还特别擅长挖掘一些被历史尘埃掩盖的趣事。
比如说日本兵在战争中的一些囧态,这可不是为了美化侵略者,而是从侧面让我们看到,日本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是多么的愚蠢和不自量力。
我们的先辈们虽然在装备等方面处于劣势,但就是靠着顽强的斗志,把那些趾高气昂的侵略者打得没了脾气。
我记得书里有一个情节特别逗,讲的是日本兵在战场上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然后他们那副狼狈的样子,我当时就想,哼,侵略者就该有这样的下场。
不过这也让我明白,战争可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我们中国人的抵抗是他们永远无法轻易跨越的大山。
读完这本书,我对“国破山河在”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国家虽然遭受了巨大的破坏,但是山河还在,中国人的脊梁还在。
那些看似平凡的人们在战争中所展现出的力量,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们今天能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真的是多亏了先辈们的浴血奋战。
这本书就像是一部时光机,把我送到了那个年代,让我更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也让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无比的骄傲。
国破山河在萨苏读后感
国破山河在萨苏读后感
刚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就像是在听一个特会讲故事的老邻居唠嗑儿。
萨苏把那些本来严肃冰冷、高高在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变得特别接地气儿。
你看啊,以往我们说起抗战,可能就是书上那些干巴巴的战役名称、伤亡数字。
可在这本书里,每一个故事都像是带着温度,有血有肉的。
书里讲了好多抗战时期不为人知的小细节。
比如说那些日本兵的一些小癖好或者他们在战场上意想不到的表现,这可不是为了美化敌人,而是让我们能从各个角度去了解那场战争。
就好像我们平时看拳击比赛,你不能只盯着自己支持的拳手,也得看看对手是啥样的,这样才能明白比赛到底是咋回事儿。
通过这些细节,战争变得更加立体了。
还有那些中国军人的故事,那真叫一个感人又提气。
有一些普通士兵的英勇事迹,可能在正史里就几句话带过,但在这儿,他们的故事被挖掘出来,熠熠生辉。
他们就像黑暗中的点点星光,每一个人都是了不起的英雄。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战士们穿着破旧的军装,脸上带着坚毅的神情,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向前。
他们可能没什么豪言壮语,就是凭着一股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在绝境中战斗。
萨苏的写作风格也特别对我的胃口。
他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学究气,文字就像潺潺的溪水,自然地流淌着。
他会在讲述一个惨烈的战斗故事的时候,突然穿插一个当时当地的小风俗或者小笑话,这种感觉就像是在黑暗的山洞里探险,突然看到一点光亮,既意外又让人心里一松。
这让整个阅读过程不会一直沉浸在沉重和压抑之中,而是有张有弛。
国破山河在读后感
国破山河在读后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我不禁陷入对历史的思考。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整个国家沦为一片黑暗,山河被国家的政治动乱所破碎。
而作为一个普通人,周运山身处其中,承受了无尽的苦难和煎熬。
他经历了数次的转业和辞职,被投入了监狱,甚至居无定所,生活窘迫。
他的家人也因此分崩离析,生活陷入了困境。
小说里的周运山不是一个超级英雄,他没有雷霆万钧的谋略,也没有浑世骇俗的气魄。
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却深深地触动了我。
正是因为周运山的普通,才更能够代表那个时代无数普通人的命运。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人们只能顺从,默默忍受着无尽的痛苦。
他们的生活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选择,他们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
小说第一章让我深受触动,周运山作为军人被拖入了纷乱的政治漩涡,他的一张模糊的大头照被用作了政治宣传画。
他就像万千人一样,被剥夺了自己的权利和尊严。
然而,小说的主人翁并没有被时代的洪流完全吞没。
在他邂逅了赵树增之后,他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行动。
赵树增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这个世界。
在朋友的影响下,周运山也开始思考和行动起来,他开始自学,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他通过写日记和读书,不断思考和反思自己的境遇和社会现象。
小说的这一部分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力量。
周运山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追求,让他在逆境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
他坚持不懈地写作,记录了他和家人的点点滴滴,这些文字成为了他与世界沟通的一座桥梁。
他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通过文字传递自己内心的情感。
这些文字成了他的精神支柱,在孤独和困苦中给予了他希望和力量。
《国破山河》中的周运山是一个普通人,同时也成为了我心中的英雄。
他不仅勇敢地面对困难,也在困境中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他不是一味的被动忍受,而是积极地思考和反思,并付诸行动。
他的一生并非完美,但他尽力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且不忘初心。
最后,我想说,《国破山河》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
这个历史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历史,也是每个个体的历史。
读国破山河在有感
读国破山河在有感《国破山河在》这本历史书。
它主要讲我国抗日战争时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读国破山河在有感,供大家参阅!读国破山河在有感篇1拿到这本书有点沉重,没有看书就在想关于战争的残忍和无奈,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想更应该好好重温历史,回忆先驱们的勇敢和爱国精神。
看这本书的前部分关于八年抗战的战役揭秘篇,不难发现,这些战役我们在历史书籍书只知道个大概,并不知道其正在的内幕和具体的细节,更不知道日军在这些战况中的具体细节,只了解哪些战役我们赢了,哪些我们败了,看了萨苏老师的战役揭秘,确实了解了很多战争的端倪,有些篇章也体现了日军的机智和精明的军事策略,这在历史书上是比较少体现的,有时也被日本军人忠于他们天皇的精神所感动,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的基本官兵都是很勇敢的,但我确实比较痛恨卖国贼,如潘毓桂这个无耻的中国汉奸,卖国了,还冠冕堂皇地为他自己辩解,说是为了国家,可恶至极。
看后半部的人物轶事篇,不禁产生一种很崇拜、很感慨、很惋惜的多种心情。
不是被中国军人高风亮节的英雄气概感动,就是惋惜优秀军人的阵亡,还有千千万万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如果他们活下来,若干年后,他们中也许会出新一代鸳鸯蝴蝶派,或者成为梁思成、巴玉藻,可是他们就这样死在了日军的刺刀下,实在可惜。
再看看抗战胜利后,太多的日本战俘也过着没有自由貌似“服刑” 的生活,他们本应该在自己的国土上和家人赏樱花,话心头话,这是谁的错呢?都是战争惹的祸。
不过,战争中还是有些蛮有趣的事情,暂且理解为“苦中作乐”吧!大家可以看看“一个日本兵和一个中国兵的对话”,很滑稽,也很有人情味。
两个异国的士兵面面相觑的时候,没有武器,无从攻击,居然聊起各自的生活和军饷,可见双方的处境都不是非常的乐观,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争的残酷。
再来看看“不吃猪肉的日本兵”,一个很善良、未经世事的城市兵——桥本,为了杀一头猪,掉了象征军人尊严的刺刀,本想追回刺刀,却被共产党给活捉,成了共产党,后又被国民党的游击队擒获,又稀里糊涂地成了国民党,在日本兵里可是绝无仅有的啊!哎,都是猪惹的祸,至今这桥本颇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感觉,至今看到猪都心虚,从此就再也不吃猪肉了。
国破山河在萨苏读后感
国破山河在萨苏读后感《国破山河在萨苏》是一部以抗战时期为背景的历史小说,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张颐武。
小说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以真实的人物为原型,以虚构的情节为主线,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顽强斗争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小说通过对抗战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再现,展现了中国人民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伟大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质。
小说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为主题,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塑造和生活场景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的艰难生活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抗战将领、普通军民和知识分子,他们在战争的洪流中,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坚定地投身到保卫祖国的斗争中。
小说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和描写,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小说以其深刻的历史感和真实的情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了抗战时期的艰难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言行举止、处世态度和情感变化都非常真实和鲜活。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和描写,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抗战时期的历史氛围和人物的情感变化,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抗战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命运。
小说中的情节安排巧妙,情节跌宕起伏,节奏明快,引人入胜。
作者通过对战争场景和人物命运的描写,展现了抗战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命运,展现了中国人民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伟大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质。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和描写,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抗战时期的历史氛围和人物的情感变化,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抗战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命运。
通过对小说《国破山河在萨苏》的阅读,我深刻感受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不畏艰险的牺牲精神。
小说通过对抗战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再现,展现了中国人民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伟大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质。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和描写,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抗战时期的历史氛围和人物的情感变化,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抗战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命运。
这部小说不仅给我带来了阅读上的愉悦,更让我对抗战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国破山河在》后感
《国破山河在》后感
首先,这部小说刻画了一群奉献精神和忘我精神的英雄形象。
在战争的年代中,为了保家卫国,一批无畏的士兵投身到了血与火的战斗之中。
书中的人物形象饱含着对家园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他们义无反顾的冲向敌人,用自己的血肉和生命捍卫了神圣的国土。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真实,他们身上的忠诚和勇气激励着我们每一个读者。
他们豪情满怀,舍己为人,展现出一种抵御外来侵略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拼搏的斗志。
综上所述,《国破山河在》是一部令人深感震撼的作品。
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揭示战争残酷、弘扬亲情和思考历史,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民族精神的力量,也使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这部小说,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亲情的可贵和历史的洪流,更加珍惜和奋发图强的快乐生活。
希望我们能够汲取小说中的精神力量,将其转化为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破山河在读后感
国破山河在读后感《国破山河在》是一部关于抗战时期的小说,作者是张文亮。
小说以抗战背景为背景,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艰难与磨难,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和对抗战的坚定信念。
小说以其深刻的历史感和鲜明的人文关怀,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唤起了人们对历史的回忆和对民族精神的传承。
小说以一个普通农民的视角展现了抗战时期的艰难岁月。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亲身经历,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主人公身历了无数的磨难和苦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抗战的信念。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坚韧不拔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作者通过这些形象,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顽强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唤起了读者对那段历史的无限怀念和对那些英雄人物的深深敬意。
小说以其深刻的历史感和鲜明的人文关怀,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抗战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的描绘,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动荡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在那个充满战火和烽烟的年代,人们的生活状态是如此的艰难和艰苦,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抗战的信念。
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鲜活的历史符号,他们的坚韧不拔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作者通过这些形象,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顽强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唤起了读者对那段历史的无限怀念和对那些英雄人物的深深敬意。
小说以其深刻的历史感和鲜明的人文关怀,唤起了人们对历史的回忆和对民族精神的传承。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抗战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的描绘,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动荡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在那个充满战火和烽烟的年代,人们的生活状态是如此的艰难和艰苦,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抗战的信念。
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鲜活的历史符号,他们的坚韧不拔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作者通过这些形象,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顽强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唤起了读者对那段历史的无限怀念和对那些英雄人物的深深敬意。
国破山河在萨苏读后感
国破山河在萨苏读后感一开篇,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抗战时期的大门。
以前对抗日战争的印象,可能就是课本里那些干巴巴的文字,什么战役啊、日期啊之类的。
但是这本书不一样,萨苏就像是个超级会讲故事的邻家大叔,把那些战争里的事儿讲得活灵活现。
书里那些小人物的故事特别打动人。
我记得有个普通士兵的事迹,在那么艰苦的战争环境下,他可能就是为了保护身后的家人,为了脚下这片土地,就义无反顾地冲上前线。
这让我觉得,战争不是只有那些大人物在主导,这些普通的士兵,他们才是真正撑起战争胜利的脊梁。
每一个小人物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有自己在战争中的挣扎和坚守,就像我们身边的张三李四一样真实。
萨苏写战争的惨烈程度也特别震撼。
不是那种故意渲染血腥的写法,而是用一种很平实的方式,就像他在讲述自己亲眼所见一样。
我读到那些描写战场的片段时,仿佛能闻到硝烟味,听到枪炮声,心里就特别难受。
同时也很佩服那些先辈们,在这么残酷的环境下还能坚持战斗,换作是我,可能早就吓得腿软了。
而且这本书还让我看到了战争中的智慧。
无论是我方还是敌方的战术啊,谋略啊,都写得很有趣。
感觉就像是在看一场高智商的博弈。
我方的战士们有时候会想出一些特别巧妙的办法来对付敌人,虽然条件艰苦,但智慧的火花一点也没被磨灭。
这也让我明白,战争可不只是靠蛮干,智慧和勇气同样重要。
读完这本书,我对那段历史的敬意又多了几分。
感觉以前对那段历史的了解就像浮在水面上的一层油,只是浅浅地知道一些。
但现在就像是扎了个猛子,真正地深入到那段岁月里去了。
萨苏的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那段历史更多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我觉得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这样就能更深刻地明白我们现在的和平是多么来之不易,那可都是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啊。
就像那句话说的,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让我对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奉献一切的先辈们充满了感激。
《艾青诗选》优秀读后感笔记800字范文13篇
《艾青诗选》优秀读后感笔记800字范文13篇《艾青诗选》优秀读后感笔记800字七篇【篇1】化身为一只鸟,飞过一片土地,天是阴沉着的,下着暴风雨,大粒的雨珠打击着这片土地,激怒的风无休止地吹刮着,侵略着这片土地。
悲愤的河流汹涌澎湃,反抗这暴风雨。
那林间洒落下一束光,是无比温柔的黎明。
鸟死了,却不愿离开这片土地,死了,连羽毛也要腐烂在这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诗人艾青诚挚的爱国主义。
诗人把自己比作鸟,表达被侵略的土地的屈辱感,传达民众的反抗情绪,讴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这是一块灾难深重的土地,但艾青深爱着农民,深爱着这片土地,因此也深爱着祖国。
艾青的诗,充满着,淡淡的忧郁,却饱含着对土地的深爱,对祖国的热爱。
北方,是悲哀的。
无垠的荒漠上,塞外吹来的无情的沙漠风肆虐地蹂躏着北方的生命,十二月的寒风,带来寒彻心扉的冰凉,远处的村庄,上坡,河岸,颓垣等都披上了土色的忧郁,感叹着这个时代的悲哀。
北方人民脸上的无奈,是那种从心底深处流露出的悲痛和对光明的热切的渴望。
北方人民是不幸的,北方的国土是灾难的,低矮的住房,稀疏,阴郁。
而来自南方的艾青,却爱着这悲哀的北国。
这广大而瘦瘠的土地,有着祖先们不屈不挠的精神,饱含着无私博大的爱。
这片土地,承载着中国千万民众的信念,承载着远方的未知的却一定会出现的曙光。
艾青,深爱着这片土地,深爱着这广大的祖国。
艾青的诗里,有太阳,有火把,有黎明。
这是在旧社会的黑暗混乱中对光明希望的追求。
这是对生命的不倦歌唱。
艾青的诗,是一代中国人的梦想,一代中国人对祖国的热爱。
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执著信念,是一种深沉的力量,唤醒国人的爱国之心。
那时的社会,是黑暗的,是战乱的,而每一首诗,都浸润着诗人的心血和最深刻的希望,还有,对这土地对祖国诚挚的爱。
如今,社会和平安定,是艾青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们所期盼的。
而我们,依然要拥有梦想,拼尽全力为之奋斗。
国破山河在读后感3篇
国破山河在读后感3篇国破山河在读后感【一】《国破山河在》是作者萨苏根据在日本搜集整理的大量日军侵华时的历史资料,还原展现的中国军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系列真实历史事件。
书中描写的很多史实令人感触良多。
以前,通过电影,我们了解了敌后抗日武装曾经利用地雷打击日伪军,“天女散花”、“头发丝儿雷”还有“土化学雷”曾给幼年的我留下深刻的映像。
而本书当中,作者专门列出篇幅来描写当时地雷战的实际情况。
原来那个时候敌后斗争条件非常恶劣,正规铁质地雷很少,作战时使用的大多是填充黑火药的石质地雷,爆炸威力有限,往往炸不死鬼子。
敌后抗日武装为了增加杀伤力,想出了在地雷中添加“狼毒”、“乌头”甚至粪尿的方法,给鬼子士兵极大的杀伤。
八路军兵工厂曾经用山炮炮弹改装成反坦克雷,一举击毁日军坦克。
这些史实让我对我党我军的聪明才智敬佩万分。
然而,对抗着武装到牙齿的日军,中国军队常常根本占不到什么宜。
文中转述的一段话深深打动了我:“孙光瑞(八路军指挥员)的部队打鬼子,八路军招兵,招五百人,同时就要二百五十口棺材。
一仗下来,村里各家不是军属就是烈属。
可再招兵,还是招多少有多少!”我们的武器不如人,训练不如人,可我们仍然要保家卫国,此时,民族的尊严需要生命来捍卫!徐州会战中,日军依靠强大火力突破了中国军队在淮北某地的顽强抵抗,占领了阵地。
阵地上,他们看到中国军队的重机枪旁边,倒着一具少年士兵的遗体,竟是用铁索绑在机枪的支架上。
见到这样的情景,日军马上叫来战地记者拍照写文,意图对此加以炒作,说明中国士兵作战是怎样被迫的,来打击中国军队士气,并彰显“皇军”的正义。
然而,之后调查出的事实真相是,这支与日军抗衡的部队,是地地道道的两淮子弟,而这个少年士兵,是一名“机枪班长”,他的家就在阵地后面!他用铁索把自己索在机枪支架上,并将钥匙扔进河里。
直到他力战而死,都未曾在家乡父老面前后退一步!“抗战,是中国近现代史中第一次对外敌入侵取得全面胜利的战争,也是中国军民付出代价最为惨重的一战。
国破山河在读后感
国破山河在读后感在读完《国破山河》这本小说后,我产生了很多感触和思考。
这是一部描述战争年代的作品,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坚守和抗争,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黑暗。
小说以动人的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刻画,让我对历史、人类、社会以及当下的世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体验。
首先,小说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历史启示。
它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灾难。
在小说中,战争摧毁了家园,城市被摧毁,人们流离失所,生活贫困艰苦。
通过描写战争的残酷和人们奋起抗争的场景,小说让我深刻意识到和平的珍贵和对战争的深刻警示。
同时,小说也提醒我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并不忘历史的教训。
其次,小说中丰富的细节和真实感人的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鲜活。
主人公是一个普通人,但正是在战争的蹂躏下,他展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
面对困境,他不屈不挠地坚持下去,为了家庭、为了国家,他不断克服困难,继续前行。
通过主人公的奋斗,小说传递出了一种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精神,这样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此外,小说还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光辉和黑暗。
在战争年代,人们不断面临考验,一些人变得自私和残酷,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背叛亲人和朋友。
但也有另一部分人,他们顽强地坚守着正义和善良,不离不弃,为了保护他们所爱的人而奋不顾身。
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小说将人性的光辉和黑暗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对人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最后,小说对当下社会的影响和警示也非常深远。
虽然我们没有身处战争年代,但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
我们应该像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保持坚持和奋斗的精神,不轻言放弃,勇敢面对困难。
同时,小说也提醒我们珍惜和平,更加关注和爱护身边的人,理解和宽容他人,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
综上所述,《国破山河》这本小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它通过战争的描写,让我对历史和当下的社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细致的描写和真实的人物形象,小说展示了人性的光辉和黑暗。
同时,小说也对当下的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警示。
国破山河在读后感
国破山河在读后感国破山河在读后感一、导言《国破山河在》是作者余华的一部小说作品,通过对历史和人类命运的思考,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对生活的追求。
本文将对该作品进行一些个人的读后感和分析,以期引发更多关于人和历史的思考。
二、故事梗概《国破山河在》讲述了一个家庭经历了战乱、疾病和误会等种种困境后的命运。
主人公父亲是一名军人,母亲是一位热爱生活的女性,他们一起抚养着两个孩子。
然而,在战乱中,家庭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父亲牺牲,母亲感染了致命的疾病。
两个孩子为了生存,不得不卖唱度日。
他们的生活渐渐步入了底层,但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仍然没有消失,他们希望通过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三、人物形象塑造作者通过对人物的细致刻画,展现了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态度。
父亲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军人,他为了保卫家庭和国家,付出了最后的代价。
母亲是一个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女性,即使在困境中,她也从不放弃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两个孩子则代表了对生命的无尽希望和坚持追求幸福的勇气。
四、主题分析《国破山河在》通过展现家庭遭遇战乱和疾病的困境,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对生活的渴望。
作品中提到的“国破山河在”让人产生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尊重。
同时,作品也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对命运的思考,引发读者对个体与宏大历史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五、意义和启示通过阅读《国破山河在》,我深刻体会到了历史所带来的无尽痛苦与挑战,也感受到了人性的脆弱与坚韧。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给予了我启示,即使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我们都应该保持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
六、附件本文档无附件。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著作权:指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著作权人依照本法的规定享有的权利。
2·版权法:规定了对著作权的保护范围和方式的法律。
《春望》读后感范文
《春望》读后感范文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春望》是一首充满忧国思家感情的好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望》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春望》读后感篇一《春望》选自杜甫写的《全唐诗》,杜甫是宋朝的一位现实主义的爱国诗人,字子美,字号是少陵野老。
这首诗写于公元757年3月,当时正是安史之乱,诗人在景色明媚的暮春三月,目睹百姓被叛军屠杀、抢劫的各种悲惨的场面,由此感慨万千。
于是作者就写出了这首著名的诗篇。
诗歌《春望》开始两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出了当时山河依旧,物事人非,虽然是草木欣欣,但印入诗人眼中的却是满目凄凉。
因此,诗人不禁发出了:“祖国的大好山河一片凄凉的叹息。
”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诗人在极度伤感的情况下,看到花都想流泪,听见了鸟的叫声都会心惊。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生动地描绘出了战火纷飞连绵,已经打了三个月还不停,在这时想要得到一封家书比得到万金还难,头发变白了还很稀疏,就是白发也所剩无几了,连簪子也插不上去。
这几句诗把国事和家事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和诗人憎恶战争、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精神。
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和痛苦。
我生在和平年代,有好的教育和好的条件,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如果我生在战争年代,没有好的教育和好的条件,我会变得怎样?所以我应该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
《春望》读后感篇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贱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是出自唐朝大诗人杜甫之手—《春望》。
读完这首诗,我感慨万千。
我仿佛看到了诗人的忧愁。
春日明媚。
山河依旧。
可国都却已沦陷,乱草丛生。
国破家亡,生死离别,诗人感觉到连花儿都在伤心的落眼泪,鸟儿也被惊吓得心慌意乱。
战争连绵不断至今已长达三个月了,这时候诗人如果能收到一封家信,真比金子还珍贵啊!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十分思念家里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破山河在》读后感
在外寇入侵,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中国人民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以巨大的牺牲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国破山河在》一书以全新的视角,从日本的资料中挖掘出大量不为国内所知的抗日史实。
中国的抗战,以最简陋的武器对抗凶残而装备精良的侵略军,很多时候战至最后一刻、最后一人,众多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反而因此湮没于血与火中。
而在敌方的史料中,虽然纪录的目的不同,却也保存了许多中国人为国死难的可歌可泣的事例。
作者辛勤梳理日方史料,和国内资料互为对证,许多珍贵的历史片段重现于我们眼前。
萨苏文笔灵动诙谐,将这段沉重激昂的历史,鲜活形象地展现给读者。
书中还保存了大量日方拍摄的历史照片。
这本书,并不是为了呼唤战争,更不是呼唤复仇,而是希望以此唤醒我们对这些中国的脊梁的回忆。
在那样苦难的时刻,依然有那样多的人为了这个国家义无反顾,不惜生命来捍卫这片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
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尊严。
“国破山河在”最早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春望》,语中充满对国家残破的悲愤。
但用“国破山河在”作为书名,萨苏最早的思路却不是出自《春望》,而是来自《血染的风采》一歌中的唱词:“也许我长眠再不能醒来,你是否相信我化作了山脉”。
作者的本意在于纪念在抗战中奋起抵抗,宁死不屈的中国军民。
所以,中国的山、中国的河,都被赋予了不屈的灵魂。
敌强我弱,你可以打败我的政府,占领我的城市。
但是,不肯屈服的中国人和亘古在此的山河融为一体,是永远无
法征服的。
翻开《国破山河在》,那些历史“闹剧”和“悲剧”间的界限非常精妙。
那些我们曾以为不可能存在或发生,但确实被资料记载下来的事情。
比如在淞沪会战中击伤日本亲王的中国炮兵部队,虽然只有区区几门炮,却战法奇特,神出鬼没,成了日本人最头疼的对手;又比如抗战初期的中国装甲部队,全国加在一起不足百辆,他们是如何战斗的几乎无人知晓;再比如一支人数、武器都处于劣势的八路军部队,因为意外不得不面对一个联队的关东军,却打得对手狼狈逃窜……萨苏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选择的素材多有传奇色彩,因此叙述起来一波三折、峰回路转,高潮一个接一个,在某种程度上为读者还原了一场“日本人眼中的侵华战争”。
对于一些事件,国内的资料并不详尽,甚至有缺失。
这些来自日本的文字、图片——其中包括一些未曾公开的内容,使之得到了补充和印证;其中又有不少很有趣的发现,比如鬼子拼刺刀时要卸掉枪里的子弹,通常被认为是武士精神使然,但实际上这种做法有技术上的考虑。
萨苏的结论往往很出人意料,只是,既然从对手的眼中审视那场战争,就必定会产生这种效果。
或许有人会担心,多用日本方面的史料会使读者误解抗战历史,或者会在客观上减轻日本的侵略罪行。
其实恰恰相反,事实越充分,结论越明确。
双方的史料放在一起,即使相互矛盾,也比各说各的要强,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才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对双方都有说服力。
例如,对战争中双方的伤亡人数,作者既介绍了日方公开报道中的吹嘘,也公布了日本内部报道中承认的
数字。
又如,从日本方面的史料看,八路军的确曾击落一架日本侦察机,但迄今为止中国方面未见任何记载,显然当初就被忽略了。
要不是作者的发掘,中国抗战史就缺少了这光辉的一页。
也许萨苏算不上一名真正的历史学家,这本书也不是抗战史研究方面的专著,而只是记述了那个时代的片断。
但在萨苏的妙笔之下,这些片断变成了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也恰恰就在于它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才承载了更形象而鲜活的记忆。
这是目下我们缺少但不该被忘却的记忆,承载的既是民族的痛苦和光荣,更是一种责任,让我们每一个人在掩卷之余,感觉到的责任。
说到不足,我觉得《国破山河在》在保持总体风格的同时,有些部分还应注意材料和语言的提炼;还有一些结论,是作者根据资料推论得出的,尚且靠谱儿,而另有少数内容建立在猜想的基础上,甚至有点游戏的成分,某些文章因此而失色,这或许是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