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基础训练
《故都的秋》阅读练习与答案
![《故都的秋》阅读练习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aa3b24d01f69e31433294e5.png)
《故都的秋》阅读理解试题第一部分1、在句子后面的括弧里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句中的空格处:A.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来得,来得。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空气来得,天的颜色显得,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淡、慢、静、清、悲凉、润)B.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秋的,秋的意境与姿态,总不饱,不透,不到十足。
(看、味、色、赏玩、尝)C.足见有的动物,有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来的。
(感触、情趣、感觉)D.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之与,之与,之与,之与。
(白干、骆驼、鲈鱼、馍馍、黄犬、黄酒、稀饭、大蟹)2.在下面句子的空格处填上适当的虚词:A.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B.我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C.不单是诗人,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受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D.可是这秋的深味,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感受得到底。
3.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1)—(6)题: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甲)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丙)数着一丝一丝(丁)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高二语文《故都的秋》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检测
![高二语文《故都的秋》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检测](https://img.taocdn.com/s3/m/3b87f804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94.png)
高二语文《故都的秋》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检测高二语文《故都的秋》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检测一、学习要点红叶似火的香山、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明澈如镜的昆明湖难道不是故都秋天的美景吗?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些绚烂的美景摄入文中,而只选取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的景物来描写呢?解析:①郁达夫终生飘泊不定,幸福痛苦交织.他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也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
②时政腐败动荡,社会风云变幻.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1934年7月,郁达夫已由上海移居杭州,思想苦闷,创作枯淡。
“每天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总之是懒得动。
〞③郁达夫性格忧郁善感,其作品侧重于表现自我,带有较浓重的主观色彩。
④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作者将自己主观上的悲情融入故都秋景,于孤独的品味中渗透出苦涩的人生况味。
“清、静、悲凉〞已不单纯是故都秋景的特色,也是作者的心境投射在现实画布上的一抹冷色。
因此,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自然而然地笼上了一层沉郁幽远的哀伤。
二、能力训练检测(一)基础知识:1、下列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譬如(pì)梧桐(wú)潭柘寺(zhè)晕头转向(zhuǎn)B、厦门(xià)隽永(jùn)著单衣(zhuó)指桑骂槐(huái)C、驯鸽(xún)平仄(zè)普陀山(tuó)为虎作伥(chāng)D、颓废(tuí)混沌(dùn)一椽屋(chuán)流水淙淙(cóng)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清静清净静土耳根清静B、缓慢慢待曼妙轻歌慢舞C、领略策略掠夺攻城略地D、浪废悠闲幽远枉费心机3、下列句子的括号中,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_________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_________,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故都的秋》练习题及解析
![故都的秋》练习题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e2bff2d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0b.png)
故都的秋》练习题及解析故都的秋1、下面加粗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凋(diāo)XXX(zhè)寺一椽(chuán)落蕊(ruǐ)B.细腻(nì)平平仄(zē)仄椭(tuǒ)圆歧(qí)韵C.文钞(chāo)橄榄(lǎn)嘶(sī)叫普陀(tuó)D.鲈(lú)鱼鲑(xié)珍驯(xùn)鸽譬(pì)如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姿态赏玩即使XXXB.细腻清闲啼唱尘沙灰土C.田圆深沉严厉不能自已D.蓑弱悠闲XXX回味不永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故都的秋》全文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XXX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B.杭州西湖边武松墓坟头被撒满玫瑰花瓣的事件引发人们热议,可是有趣的是,这座引来关注的XXX墓并不是水浒里的XXX。
C.《故都的秋》除了用摹绘写情,用对比托情的手法把作者蕴藏在胸中的情感垫高表现出来以外,也运用了旁逸衬情的手法。
D.中美两国在网络安全方面的协作,解释了两国之间没有“不共戴天”的决斗来由,更没有基本的好处抵触。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这就不但在情调上,而且在语言上把雅趣和俗趣统一起来了________。
①但是,XXX却在这里构成了和谐的、统一的情调。
②前面就有茅房、耗子,这里又有稀饭、馍馍、黄犬、大蟹等。
③这是因为他的情感亮点就是把大雅和大俗融为—体。
④这些话语本来就是缺乏诗意的,用在这充满古典的、高雅趣味的文章中,是要冒反面谐的风险的。
⑤XXX把秋天写得这么有诗意,赋予它一系列诗意的、高雅的话语,然而不时又穿插一些平常的俗语进去。
《故都的秋》阅读练习及答案
![《故都的秋》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3e3a4027284b73f2425051.png)
《故都的秋》阅读理解试题第一部分1、在句子后面的括弧里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句中的空格处:A.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来得,来得。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空气来得,天的颜色显得,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淡、慢、静、清、悲凉、润)B.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秋的,秋的意境与姿态,总不饱,不透,不到十足。
(看、味、色、赏玩、尝)C.足见有的动物,有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来的。
(感触、情趣、感觉)D.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之与,之与,之与,之与。
(白干、骆驼、鲈鱼、馍馍、黄犬、黄酒、稀饭、大蟹)2.在下面句子的空格处填上适当的虚词:A.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B.我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C.不单是诗人,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受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D.可是这秋的深味,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感受得到底。
3.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1)—(6)题: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甲)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丙)数着一丝一丝(丁)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故都的秋练习题
![故都的秋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ae777f46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b6.png)
故都的秋练习题一、填空题1. 故都的秋是一篇以北京秋天为背景的散文,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北京秋天的景色和感受。
2.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北京秋天的几种自然现象,包括落叶、秋风、秋雨等。
3. 在描述北京秋天的景色时,作者特别提到了“故都”一词,这体现了作者对北京这座城市的深厚情感。
4. 文中提到了北京秋天的气候特点,如“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等。
5. 作者在文中对北京秋天的自然景观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如“满城尽带黄金甲”,“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二、选择题1. 故都的秋中,作者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A. 春天B. 夏天C. 秋天D. 冬天2. 在故都的秋中,作者提到了哪种自然现象?A. 春雷B. 夏雨C. 秋风D. 冬雪3. 故都的秋中,作者对北京的秋天有怎样的情感?A. 厌恶B. 淡然C. 热爱D. 憎恨4. 故都的秋中,作者用“满城尽带黄金甲”来描述北京秋天的哪种景象?A. 满城的雪景B. 满城的绿意C. 满城的秋叶D. 满城的花5. 故都的秋中,作者提到了北京秋天的气候特点,以下哪项不是?A. 秋高气爽B. 天高云淡C. 炎热干燥D. 凉爽宜人三、判断题1. 故都的秋是一篇描写北京春天景色的散文。
(错误)2. 作者在故都的秋中对北京秋天的景色进行了赞美。
(正确)3. 文中提到了北京秋天的气候特点是寒冷干燥。
(错误)4. 故都的秋中,作者对北京秋天的自然景观进行了简单的描述。
(错误)5. “故都”一词在文中体现了作者对北京这座城市的陌生感。
(错误)四、简答题1. 请简述故都的秋中,作者对北京秋天的自然景观有哪些具体描述?2. 故都的秋中,作者提到了哪些北京秋天的气候特点?3. 故都的秋中,作者对北京的秋天有怎样的情感表达?五、论述题1. 论述故都的秋中,作者如何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来表达对北京秋天的热爱。
2. 故都的秋中,作者对北京秋天的描述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如何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风格?。
故都的秋练习答案5篇
![故都的秋练习答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1e3782a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01.png)
故都的秋练习答案5篇第一篇:故都的秋练习答案《故都的秋》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句中的划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切的一项是(C)①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②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萧索的来的。
A.稀稀落落严厉感慨 B.疏疏朗朗严厉感触C.疏疏落落严厉感触 D.疏疏落落严肃感叹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的深了。
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的深情。
C.可是这秋的深味(很浓烈的味道),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D.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欣赏玩味景物)不到十足。
3.下列句中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A.秋之于人,何偿有国别,更何偿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B.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C.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
D.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4.下列有关郁达夫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D)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B.1922年,他从日本回国,参与组织“创造社”。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C.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D.散文《故都的秋》、《茫茫夜》等,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5.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使用不当的一项是(B)A.我虽则外国的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
福建省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福建省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938c266105087632311212ef.png)
第2课故都的秋学校班级学生完成时间:30分钟一、基础训练1.阅读课文后,根据拼音写汉字。
chuán yuàn zhè tuò ruǐ xiāo niàn一()破屋 ( )吏潭()寺()展落()()索()四桥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譬如细腻椭圆疏疏落落B. 姿态赏玩岐韵缓慢悠闲C. 幽远辅满特异颓废色彩D. 严厉训鸽落寞混混沌沌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是()A.有人说王半仙能掐会算有一叶知秋....的本事,其实是被蒙蔽了而不自知。
B.村里那头老黄牛,十足..有15岁了,过去它一直勤勤恳恳的劳作,所以村民们都很关照它。
C.洪水肆虐使人心惊,但军民一心保家园的一幕幕让人深受感触..。
D.这宅子的屋檐下结着蛛网,大门板上的油漆早已剥蚀殆尽,只有门口那对落寞..的石狮子仿佛在诉说昔日的繁华。
4.反复诵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将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欧阳修《秋声赋》(节选))二、课时达标(一)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课文1、2段将北国之秋和南国的秋进行了对比,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请从课文3-11段中找出有特点的景物和表达作者感受的关键词语填下面的表格。
3.课文第12段对中外写秋的诗文发表议论,有什么作用?(二)认真阅读课文,对照改写文,用心体味原文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味。
(三)品味下面的句子,说说它们在修辞方面的特点和妙处。
1.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2.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故都的秋》练习题与答案
![《故都的秋》练习题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9de27b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99.png)
《故都的秋》练习题与答案《故都的秋》练习题一、选择题1、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凋谢(diāo)潭柘寺(zhè)一椽(chuán)落蕊(ruǐ)B.细腻(nì)平平仄仄(zē)椭圆(tuǒ)歧韵(qí)C.文钞(chāo)橄榄(lǎn)嘶叫(sī)普陀(tuó)D.鲈鱼(lú)鲑珍(xié)驯鸽(xùn)譬如(pì)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A.苦涩屋檐萧索落蕊B.幽远混钝落寞平仄C.训鸽细腻凋谢意境D.点缀颓废赏玩蟋摔3、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A.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养在家里的家虫。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4、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方博士到场时,整个大厅都坐满了和颜悦色的大学生,大家都为有机会聆听这位科学家的演讲而兴奋不已。
B.春秋时期列国纷纷称王,周室更不算回事,战国时的周朝天子,至多只能和宋、鲁等小国的君主相提并论罢了。
C.今年,中国电脑领域的大哥大——联想集团收购了IBM 笔记本计算机制造权,在国际信息产业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D.王老师在山村小学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一心扑在学生身上,他这种好为人师的精神深深打动了纯朴的乡亲们。
5、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借以探求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这个目标大得很。
B.阅读的过程,应是不断探究、不断思考、不断生疑的过程,这样的阅读才有收获,有发现,甚至有创造。
C.如果陈水扁执意按其所谓“台独”时间表,蓄意改变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会坐视不管。
过基础-《故都的秋》
![过基础-《故都的秋》](https://img.taocdn.com/s3/m/04ef86fcfc4ffe473268ab62.png)
过基础-《故都的秋》1.[2018广东佛山一中高一期中考试]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②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
③季节有自己的变化规律,它总是春、夏、秋、冬,循序渐进....。
④一个聪明的人应当具有一叶知秋....、举一反三的能力。
⑤这家小公司一年前还寂寂无闻,一年后却风起云涌....,成为行业翘楚。
⑥无论结果如何,不容置喙....的是,石钟山因此更加有名了。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⑤⑥D.③⑤⑥2.下列各句中,使用了比喻修辞的一项是()A.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淮南子》中说“以小明大,见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太平御览》引作“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B.“二十四桥明月夜”语出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二十四桥,传说隋炀帝曾令宫女24人月夜吹箫于此,故名。
C.古人有“春女秋士”的说法,“春女”指的是看到春天繁花似锦而快乐游春的女子;“秋士”指的是暮年仍然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D.平仄,平声和仄声,泛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
一般来说,普通话声调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和第四声是仄声。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近年来,各影视公司不仅纷纷高价收购明星们的公司以期绑定与明星之间的合作关系,还给明星开出超高片酬。
B.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作为自身的根本精神之一,中华文化从西周以来就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文化品格。
语文:1.2《故都的秋》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版必修2)
![语文:1.2《故都的秋》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a08b8331102de2bd97058899.png)
语文:1.2《故都的秋》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版必修2)《故都的秋》自我检测一、基础知识(22分)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9分)混沌()潭柘寺()驯鸽()落蕊()平仄()椭圆()颓废()普陀山()一椽破屋()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姿态赏玩即使黄城人海 B、细腻清闲啼唱尘沙灰土 C、田圆深沉严厉不能自已 D、蓑弱悠闲陶然回味不永3.选出对下段文字分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3分)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A、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B、作者运用白描式的语言,凭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把秋天槐树的特征,有动有静地表现出来,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感情热烈明快。
C、作者用简洁清丽的语言,从自己的主观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
文字细腻清新,充满诗情画意,使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
D、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表达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4..为下列各句选填正确的词语。
(4分) (1)A融化 B熔化①他把自己整个都___________在书中,随着主人公的命运而喜怒。
②科学实验证明固体的铁在l,530℃以上就会___________成液体。
(2)A悠远 B幽远①此诗的意境__________,传递出了诗人对漓江山水的热爱。
②我们的思绪随着诗人优美的语言回到了____________的童年。
5.下列语句表述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3分)A、北京陶然亭的名字取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B、“见落叶而知岁之将暮”的意思是看见落叶就知道天要到傍晚了。
C、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轼的《赤壁赋》都是写秋的名篇。
D、“秋士”古时是专指那些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4d481b6727284b73f242507e.png)
《故都的秋》练习一、语言积累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错误的一组是()A.凋谢(diāo)似的(sì)廿四桥(niàn)B.驯鸽(xún)混沌(hún)潜意识(qiǎn)C.梧桐(wú)平仄(zè)潭柘寺(zhé)D.歧韵(qí)着衣(zhuó)一缘破屋(chuán)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饱尝艰辛恣行无忌颓费色彩缓慢悠闲领略秋味B.钟声幽远花木雕零姿态万千回味不咏鲈鱼大蟹C.焦躁不安俨然类画隐逸恬适眷恋之情缓慢优闲D.落寞寂寥以情驭景一叶知秋不能自己秋蝉嘶叫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中国企业为实现全球发展收购欧美知名企业的名牌产品,与后者剥离低利润率产品业务的想法不期而遇,今后类似的收购将接踵而来。
B.虚拟人进入中国电视剧标志着我国电脑特技技术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C.偏激而善良的言论,对于利用舆论监督,改进社会治理绩效而言,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看作“苦口良药”。
D.“梅兰芳”走进日本动漫,在应用现代手段开发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方面,日本同行已风行一时,国内原创动漫业界不禁议论纷纷。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错误的一句是()A.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B.“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C.“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D.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人们普遍担心,迟早要出现的克隆人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数百万年的两性生殖方式,使人类在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遭遇巨大挑战。
B.目前,集市上出现了少数人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甚至殴打工商管理人员,严重损害了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整顿集市秩序是当务之急。
C.权威人士强调:国内接连发生特大煤矿爆炸事件,各级各类主管部门必须加强防范意识,尽量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8《故都的秋》练习 中职人教版语文拓展模块 第三单元(含答案)
![8《故都的秋》练习 中职人教版语文拓展模块 第三单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924460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54.png)
《故都的秋》练习一、阅读下面内容,回答问题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1.这段景物是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答:2.划线的这段文字,作者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
请细细品味,以“春”为对象仿写一段文字。
答: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江南的冬景郁达夫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
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
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
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
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
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故都的秋》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3827377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d5.png)
14.1 故都的秋【夯实基础】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厦门(xià)落蕊(ruǐ)处方药(chǔ)一椽破屋(chuán)B.椭圆(tuǒ)烙印(lào)煞风景(shā)骁勇善战(xiáo)C.颓废(tuí)佝偻(lóu)潭柘寺(tuò)逸兴遄飞(chuán)D.譬如(pì)龋齿(qū)廿四桥(niàn)改弦更张(xián)2.下列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个让万物苏醒,万物沉吟的节气,收藏了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又酝酿了多少春露秋霜的情怀。
B.这要求记者应当具有这样的眼光:去伪存真、见微知著、于寻常中见奇崛、观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C.爸爸的肩膀,宽厚、温暖、可靠,是一座爱的高地,让坐在上面的孩子欣赏春华秋实,看尽人间美景。
D.斯其时也,世界必有中国道路、中国力量的时代活剧精彩上演,必有春秋鼎盛、挥戈反日的中国交响新篇问世。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郁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这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他不拘小节,这是人所周知的;但是对于大节,他是宁死不屈的。
B.他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
C.郁达夫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畅达而热情坦荡的鲜明风格。
D.他的散文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富有才情的一个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
4.下列诗句描写的季节,不是秋天的一项是( )A.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B.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C.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第2课故都的秋》同步练习及答案解析
![《第2课故都的秋》同步练习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839b32baef8941ea66e0514.png)
《第2课故都的秋》同步练习一、语言基础(16分)1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1)〜(5)题。
(10分)梁实秋在他的《清华八年》一文中,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园里谈不到什么景致,不过非常整洁,绿草如荫.,校舍十分__甲__(俭朴/简朴),但是一尘不染。
工字厅后面是荷花池,池畔松柏参天,厅后匾额上的“水木清华”四字确是当之无愧。
又有长联一副,颇为精彩: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我在这个地方不知__乙__(消磨/ 消耗)了多少黄昏。
西园榛莽未除,一片芦.蒿,登高西望,圆明园的断垣残石历历可见,俯仰苍茫,别饶野趣。
一带景色宜人,是同学们常来读书游憩而流连忘返的去处……清华园中的荷花池,后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荷塘月色》,更是如雷贯耳; 招致莘莘学子的钦羡,使人丙(难免/不免)心生神往,希冀也能漫步在这荷花池畔,沐朝霞,送夕阳,书声与清风相应和.,度过一段终生都值得回味的读书时光。
(1)文中加点词语的书写或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绿草如荫B.槛(ji d n)外山光C.芦蒿D.应和(h e)⑵ 依次填入甲、乙、丙三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俭朴消磨难免B.俭朴消耗不免C•简朴消磨不免 D.简朴消耗难免(3)文中加框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尘不染B.流连忘返C.如雷贯耳D.莘莘学子(4)在文中第一段末句的横线上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①土山的背后,缓缓流动着一条小河,②荷花池北岸上,可遥见一排高低起伏的土山,③两岸微风拂柳,又是一方胜境。
④山上松柏茂盛,树下花草丛生,别有一番风致A.④①③②C •④②①③ (5)文中“工字厅”的长联因情景交融而颇有韵味。
下面的对联与之意境最 接近的一项是(2分)( A.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 B.山川佳色澄悬镜松竹清阴静读书 C •贵客登堂谈真道咼朋满座叙福音 D.精神到处文早老 学问深时意气平答案(1)A (2)C (3)C (4)D (5)B 解析(1) “绿草如荫”应为“绿草如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基础过关练习 第七单元 14 故都的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基础过关练习 第七单元 14 故都的秋](https://img.taocdn.com/s3/m/7ff51138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6b.png)
14 故都的秋基础过关练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2题。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1.语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喻拟人B.比喻夸张C.拟人借代D.拟人夸张2.这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写济南的雪景的?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那点儿薄雪在阳光的照射下一下子就化掉了,再也找不到它的痕迹。
还是下小雪吧,济南的小山是受不住大雪的”,好不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3.请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本来,树与树并立于一处时应该叫作林或森林,①许许多多的岳桦树并存一处时,我们却无法以“林”这个象形字来定义这个集体。
②它们并不是站立,③匍匐,像一些藏在掩体下准备冲锋或被火力压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样,集体卧伏于长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
④非给它们一个词汇不可的话,或许叫作“阵”或“阵营”更合适一些。
4.在下面两组意象中任选一组,结合所选意象的特点写一段文字。
不少于80个字。
第一组:明月杨柳杜鹃第二组:落日大江远山5.下面是某中学“学生会微博”发出的一份倡议。
请根据倡议内容,以学校办公室的名义拟写一份告示,张贴在收发室的门口。
要求:不超过110字;拟写告示时间统一为2019年11月1日。
亲,你的快递又寄到学校来了?君不见,学校收发室现在成了仓库,大包小包堆积如山,阿sir、miss的书信、文件统统被“埋”没了。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基础知识达标练习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基础知识达标练习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https://img.taocdn.com/s3/m/a91e98df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0b.png)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基础知识达标练习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基础知识.达标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歧(qí)韵譬如(bì)嘶(sī)叫凋谢(diāo)B.耗(hào)子开拓(tà)落蕊(ruǐ)一椽(chuán)C.橄榄(lǎn)落寞(mò)细腻(nì)廿(niàn)四桥D.着(zhuó)衣椭(tuǒ)圆萧索(xiāo)潭柘寺(zè)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清凉既使悠闲紧邻而居B.凝碧空隙稀疏生气勃勃C.姿态挖掘螺旋谜谜糊糊D.泥泞蜘蛛拜仿兴致勃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3-5小题。
十月,一场秋雨过后,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
在群山怀抱之中的桂林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
秋风的水袖把尘世的浮华、喧嚣静静扬弃。
山舒缓,();水清冽,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如儿时记忆中的手绢。
从筑就的钢筋水泥城市到达山水之间,使我们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
读一册山,念一卷水,随风飘然,与云嬉戏。
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心灵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
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灵渠,一带碧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的素书。
她婉约,曼妙,,不愠不喜,用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的境界。
静立水畔,听任心灵被潺潺流水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
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
“米泉”,指的是酒。
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洒脱而陶醉!酒不醉人人自醉。
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
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仿佛水墨画卷中清淡的留白B.仿佛水墨画卷的清淡C.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D.似清淡的水墨画卷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从筑就的钢筋水泥城市到达山水之间,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
《故都的秋》基础训练
![《故都的秋》基础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683562ed227916888586d7e5.png)
基础训练一、基础题1.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B.“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C.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D.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2.下列句中的划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切的一项是()①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__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②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__,萧索的__来的。
A.稀稀落落严厉感慨 B.疏疏朗朗严厉感触C.疏疏落落严厉感触 D.疏疏落落严肃感叹3.下列句中“像”字表比喻的一项是()A.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B.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C.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D.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4.下列有关郁达夫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B.1922年,他从日本回国,参与组织“创造社”。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C.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D.散文《故都的秋》《茫茫夜》等,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5.“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对这一句分析不妥的一项是()A.蓝色、白色是冷色,能表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景物特点。
B.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切合作者当时那种落寞的情怀。
C.这是一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D.色调的选择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
二、课文语段阅读题(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基础训练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组是()A.恬.适(tián)夹.袄(jiá)呜咽.(yē) 潭柘.寺(zhè)B.驯.鸽(xùn) 点缀.(zhuì)落蕊.(ruǐ) 附着.(zhuó)C.纶.巾(guān) 平仄.(zè)椽.子(yuán) 房檩.(lǐn)D.鲈.鱼(lú) 混.沌(hún)譬.如(pì) 祈.祷(qí)解析:A.“咽”读yè;C.“椽”读chuán ;D.“混”读hùn。
答案:B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苦涩屋檐萧索落蕊B.幽深混钝落寞平仄C.训鸽细腻凋谢意境D.点缀颓费赏玩蟋蟀解析:B项,“混钝”的“钝”应为“沌”;C项,“训鸽”的“训”应为“驯”;D项,“颓费”的“费”应为“废”。
答案:A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①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__________的人类,对于秋,总有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②秋蝉的__________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③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__________。
A.情趣衰弱衬托B.情致衰落衬托C.情趣衰弱陪衬D.情致衰落陪衬解析:情趣:有两个义项,一是性情志趣;一是情调趣味。
情致:情趣;兴致。
衰弱:(事物)由强变弱。
衰落:(事物)由兴盛、强大转向没落、弱小。
陪衬:有两个义项,一是次要事物跟主要事物并存,使主要事物更突出;一是起陪衬作用的人或物。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比。
答案:C4.(2012年石家庄第二次模拟)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由于参加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他从闻所未闻....的草根人物,一下子成了万众瞩目的明星。
B.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积极参与应对危机的国际合作,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C.徐先生这篇文章,虽说不上是字字珠玑,但却也是言简意赅,掷地作金石声......。
D.他告诫刚上大学的儿子:天下决无一蹴而就....之事,亦无一学即能之业,务必孜孜不倦。
解析:搭配不当,“闻所未闻”不能用来修饰人。
可以用“默默无闻”。
闻所未闻:听到了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事。
形容事物新奇罕见。
答案:A5.(2011年湖南高考)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感动中国”将镜头对准生动的现实生活,聚焦于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解读了平凡中的伟大。
B.微博一经推出,就以其强大的即时通信功能,受到了广大网民的追捧,它正有力地介入我们的社会生活。
C.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关注工资待遇外,对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条件也越发重视,那些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他们将说“不”。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我国广大有志青年提供了创造精彩人生的广阔舞台。
解析:C成分残缺,在“那些环境……”“那些”前加上“对”。
因为此句主语为新生代农民工,“那些环境……”缺少介词,导致主语不一致。
答案:C6.下面一段文字空缺了五个句子,填入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就像长城代表中国一样,五羊也代表着广州的形象。
__________。
因此,广州亚运会会徽选取了“羊”的创意。
①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羊”是吉祥之物,能给人带来幸运②“羊”“大”为“美”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③“羊”在中国古代文字中与“祥”相通,“吉祥”与可写作“吉羊”④中国文字的“美”字,是由“羊”和“大”构成的⑤中国文字中,许多与美好相联系的字和词,都与“羊”字相关A.④①③⑤②B.①③④②⑤C.⑤③①②④D.①③⑤②④解析:题目中给了五个分句,应按照以下顺序来说明广州亚运会会徽选取“羊”的原因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羊的看法——羊在古文字中的意义——“美”字的构成——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中国文字中与羊有关的字。
理清了这个说明顺序,答案就出来了。
答案:B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7.你认为这三段文字分别写到了哪三种景况?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可以概括为秋晨图、秋槐图和秋蝉图,也可以概括得更精确一些。
答案:这三种景况分别是清晨静观、落蕊轻扫和秋蝉残鸣。
8.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赏秋?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者赞颂的是故都之秋的凄清浓烈之美,所选取的场景正与本文所营造的意境吻合。
答案:为了感受清淡中略带一点“野味”的情调,体会故都秋的原始、质朴而浓烈之美。
同时也能约略看出作者当时生活的拮据。
9.作者认为“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的理由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蓝色或白色、紫黑色、淡红色按照色调来看,是由冷色调逐渐向暖色调过渡,全文渲染的是一种“清”“静”“悲凉”的情调,冷色调更符合这种情调。
答案:作者欣赏的是冷色调的景物,这与本文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当地传达了作者的情感。
三、延伸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
春声和春深①我写过北国的春风。
记述在冰雪沉睡的山沟里,忽然一夜间,呼啸咆哮,“咔咔”折枝,“砰砰”冰裂,沙石扑窗如机枪扫射,木头梁、柱、椽、檩“格拉格拉”如山神大虫冬眠初醒,伸腰伸腿,骨节作响……天亮起来一看,冰雪依旧,只是趴下来点贴近地皮。
②春风告退。
忽又从千里外,从沙漠,从戈壁起跑,跨栏一般生猛,跨越崇山峻岭,踢蹬起黄沙黄土,高天朦胧,太阳淡化……这样一而再三,麦苗才吐青,冰雪也还在角落里、背阴里、洼里坎里龇着白牙。
③我服了。
后来也爱了。
说到爱,我又是江南水乡出身,那里的春风叫历代诗人写完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池塘生春草”的“生”字,“吹皱一池春水”的“吹皱”二字,都是千古赞为绝活,咱还啰唆什么呢。
这是做诗做文章的话。
说到爱,却又是一番天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极好的诗句,不过我不爱。
“随”字好,江南水乡的春风和春雨,是紧相随的,“潜”字好,“润”字好,“细”字更好,风也细雨也细。
但“无声”二字惹翻了我的爱心。
④我久居北国,有个弟弟久居北大荒。
我们壮年时都不大思乡,俨然四海为家了。
有回我问他,有没有偶然心动,念及家乡的时候?他思索。
⑤我追问好比说一刹那?他说有。
有时候炕上睡醒,不知身在何处,忽听屋顶“瓦背”阵雨扫过——沙、沙、沙……江南绝无炕,北大荒没有“瓦背”,有雨也不会“沙、沙、沙”。
那是江南的春风春雨了,你说你没有思乡,那是故乡思念你了。
你这个游子不但不知身在何处,还不知道童年永不离身。
⑥我耳朵里不大出现弟弟的“沙沙”声,现在耳朵到了春天,到了雨天,到了黑天,都少不了“苏苏苏”。
江岸“绿”,是苏苏“绿”的。
春草“生”时,春风“吹皱”时,“随”时“潜”时“润”时,都必定苏苏响。
好好听吧,幼苗拔节,童年拔长,那也是苏苏响着拔上来的。
那是故乡故土的呼叫。
⑦这是春声。
⑧北京俗话说:“春脖子短。
”意思还是“春短”,中间加个“脖子”,妙!杨树刚上叶子,柳树刚吐絮,桃花“暄”,杏花“旧”,都才看见就暴热起来了。
⑨我问久居北大荒的弟弟,江南老家的春天怎么样?他立刻回答很长,长到过不完的样子。
亏他说得出来,只一个长字。
故乡的遥远,童年的朦胧,春天的深沉,无意过筛过箩却过了,无心淘洗也梦游一般澄清提纯了。
只落下一个字:长。
我疑心这一长字是思乡的单相思,不一定实际。
写信去问一位蛰居家乡的小伙伴,他在做机修生活。
回信来了,说只觉得做生活手冷,快点热起来好。
可见实际长还是长的。
手冷希望快点热起来,那是一个老手艺人的话。
⑩少年时候我们没有这种想法,那手总是热的:“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
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
”那时候我们喜欢这样的诗。
现在敢说经历了沧海桑田,细细想来敢说春深如海。
只有海的意味深长,才包罗万象,一个浪花冷一个浪花热,这个手冷那个手热,都不过是浪花中的泡沫。
“春深如海”,在诗里文里看得多了,也看俗了。
其实这一个“深”字好,“深”字也就是弟弟说的“长”字吧,不过也还有不同。
⑪少年时正是战争岁月,我在乡下跑来跑去。
花花草草没人管,没人理。
淡淡的阳光,蒙蒙的细雨。
阳光只管照,细雨只管下,谁也不理谁,忽然,山坡上映山红开了,人走不到的石头岩上开了,人走来走去踩得稀烂的黄泥路边也开了。
牛羊吃草的坡上开了,水泥坟圈石头坟坛那里拱着水泥拱着石头开了。
江南也有大晴天,单薄的映山红当天发干,再晒一天,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