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Make a little progress every day, January 5th, 2020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无论是在教师资格考试还是在教师招聘考试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鉴于有些学员在学习时缺乏对于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本文将将皮亚杰的两个阶段理论进行归纳便于学员理解和记忆..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感知运算阶段感觉-动作期;0-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这一阶段儿童还获得了客体永恒性9-12个月;客体永恒性是指儿童理解了物体是作为独立实体而存在的..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前运算思维期;2-7岁: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①出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②儿童的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非抽象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③认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泛灵论;④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思维期;7-11岁: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去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思维期;从11岁开始一直发展: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其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同时儿童可以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儿童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故又称为服从的阶段..又可分两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其特点是单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存在及个人的意见和要求..2权威阶段5-8岁思维正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他们了解规则对行为的作用;但不了解其意义..他们常以表面的、实际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认为服从成人就是最好的道德观念;服从成人的意志就是公正..如果违背成人的法则;不管动机如何都应该受抵罪的惩罚;而且惩罚越厉害越公平..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儿童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逐渐代替了前一阶段服从成人权威的支配地位..意识到准则是一种保证共同利益、契约性的、自愿接受的行为准则;并表现出合作互惠的精神..开始以动机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认为公平的行为都是好的..关于惩罚;认为只有回报的惩罚才是合理的..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时儿童的思维广度、深度及灵活性都有了质的飞跃;此时才真正到了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出现了利他主义..他们基于公正感作出的判断已经不再是平等基础上的法定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将规则同整个社会和人类利益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人类关心和同情心的深层品质..以上介绍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描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幼儿期的道德相对性到成人期的道德普遍性,逐渐形成了成人的道德判断和行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前道德阶段(0-5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主要基于个人需求和外部奖惩。
他们无法理解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满足。
2. 具体操作阶段(6-10岁):在这个阶段,儿童逐渐能够理解和遵守一些具体的道德规范。
他们开始关注他人的感受和社会规则,并通过具体的行为来判断是否道德。
3. 道德情感阶段(11-15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开始基于内在的道德原则和情感。
他们更加关注公正、平等和道德责任,并能够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4. 道德思辨阶段(16岁及以上):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道德推理。
他们能够理解和思考复杂的道德问题,并能够根据道德原则做出独立的判断和决策。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强调了儿童在道德认知和行为上的逐步发展,从个人利益到社会责任的转变。
这一理论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们可以根据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提供适当的道德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判断和行为习惯。
例如,在前道德阶段,教育者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引导儿童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如分享玩具和尊重他人。
在具体操作阶段,教育者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案例讨论等方式,帮助儿童理解社会规则和他人的感受。
在道德情感阶段,教育者可以鼓励儿童参与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责任感。
在道德思辨阶段,教育者可以引导儿童思考复杂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
总之,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提供了一个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儿童道德认知和行为的发展过程。
通过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儿童的道德发展,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和行为能力,以成为有责任感和正直品格的成年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无论是在教师资格考试还是在教师招聘考试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鉴于有些学员在学习时缺乏对于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本文将将皮亚杰的两个阶段理论进行归纳便于学员理解和记忆。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感知运算阶段(感觉-动作期,0-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
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
这一阶段儿童还获得了客体永恒性(9-12个月),客体永恒性是指儿童理解了物体是作为独立实体而存在的。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前运算思维期,2-7岁):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①出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②儿童的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非抽象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③认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泛灵论;④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思维期,7-11岁):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
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去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
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思维期,从11岁开始一直发展):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
其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依据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原理,采用对偶故事对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
根据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无律阶段(0—4岁)、他律阶段(4—8岁)、自律阶段(8—10岁)、公正阶段(10—12岁)。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2.皮亚杰建构主义发展观(1)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
(2)图式:“一个存有非政府的、可以重复的犯罪行为或思维模式”。
(3)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4)迎合:就是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发生改变3.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1)认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内容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4.心智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推动学生的心智发展(3)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该着眼于最近发展区,并把这种潜能变为现实,同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5.皮亚杰发展学说对教育的影响:(1)皮亚杰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
(2)维持学生的自学主动性和自主性,并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予至自学活动中来。
(3)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特征。
他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知和运动来获取信息和认识世界。
他们通过触摸、舔、咬、抓等运动来探索和了解周围环境。
此外,他们也会开始发展简单的记忆能力和目标导向的行为。
2.前运算阶段(2-7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象征性思维来代表对象和事件。
他们开始使用语言和图像来表示和解释事物,并展示出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然而,他们的思维仍然受限于具体的、直接的经验,并且容易受到感觉和外部表象的干扰。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开始具有更多的逻辑和组织性。
他们可以通过操作符号和符号系统来解决具体的问题,并且开始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他们可以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分类和序列化等操作。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及以后):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逐渐发展到能够进行抽象的、理论的和假设的推理。
他们可以从事更复杂的思维活动,例如推断、假设和推理,并且能够思考抽象的问题和概念。
这个阶段标志着儿童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道德发展领域,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人的道德判断和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基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并将其应用到道德领域中。
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道德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和六个阶段:1.前社会性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基于外部规则和权威的存在。
他们会因为害怕惩罚而遵守规则,而且道德判断主要基于结果是否受到惩罚。
2.个体化合约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认识到社会和规则的相对性。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10岁是一个分水岭,10岁前儿童对道德的思维判断主要根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岁后儿童对此判断多依据自己内心标准,即自律道德。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还不理解、不重视成人或者周围环境对他们的要求,在游戏时,规则或成人的要求对他们还没有约束力,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为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
皮亚杰认为,促进儿童和同伴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使儿童摆脱这种自我中心的唯一办法。
2、权威阶段(6-8岁)认为应该尊重权威和尊重年长者的命令。
一方面他们绝对遵从成人、权威者的命令;另一方面,他们也服从周围环境对他们所规定的规则或提出的要求。
皮亚杰把儿童绝对驯服地服从规则要求的倾向称为道德实在论。
他指出此阶段成人的约束和滥用权威对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极其有害的。
3、可逆阶段(8-10岁)这个阶段儿童不再认为成人的命令是该绝对服从的,道德规则是固定不变的。
他们认为,道德行为准则只不过是同伴之间共同约定的来保障共同利益的一种社会产物。
因此,规则已经具有了一种保证互相行动和相互给予的可逆特征,规则面前、同伴之间是一种可逆关系,我要你遵守,我也得遵守。
判断好坏的标准不是以权威,而是和以是否公平作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认为公平的行为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
由此可见,儿童的道德判断已经开始摆脱外界的约束,并具有自律道德水平的初步萌芽。
4、公正阶段(11-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
皮亚杰认为,但可逆的道德观念从利他主义去考虑时,就产生了关于公正的观念。
公正观念不是一种判断是或非的单纯的规则关系,而是一种出于关心与同情的真正道德关系。
也就是说,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班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的角度出发去判断。
皮亚杰认为公正观念是一种高级平等关系,这种道德观念已经能够从内部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Jean Piaget)是20世纪最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也对儿童的道德发展进行了研究。
他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主要包括了道德现实主义阶段、道德自我互动阶段和道德相对主义阶段。
本文将深入探讨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并分析其对教育和父母的启示。
一、道德现实主义阶段在儿童发展的早期阶段,大约在3岁至7岁之间,儿童的道德发展处于道德现实主义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主要基于他们对于外界的观察和经验。
他们会根据外在的规则和权威,判断某个行为是否道德。
例如,如果一个行为被成人或者规则所禁止,那么儿童会认为这个行为是不道德的。
皮亚杰认为,在道德现实主义阶段,儿童的思维是非常二元对立的,他们认为一切都是非黑即白的。
他们对于规则的理解也是非常死板和字面的。
举个例子,如果规则是“不许撒谎”,那么儿童就会认为即使为了保护别人或者自己,撒谎也是不道德的。
二、道德自我互动阶段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大约7岁至12岁之间,他们会进入到道德自我互动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他们开始逐渐理解道德规则的复杂性和灵活性。
他们开始意识到道德规则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可以根据具体情境和关系进行调整。
在道德自我互动阶段,儿童的思维变得更加抽象和理性。
他们会开始考虑对于他人的影响和后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和决策。
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道德问题的多样性,意味着他们可以从多种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并考虑到不同的利益关系。
三、道德相对主义阶段到了儿童的青少年时期,大约12岁至16岁之间,他们进入到道德相对主义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变得更加主观和相对。
他们会开始怀疑和挑战现有的道德规则和权威,同时也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标准。
在道德相对主义阶段,儿童会对于道德问题持有不同的观点,并会根据自身的价值观进行决策。
他们开始意识到道德规则是由人制定的,因此可以存在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引言概述: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通过观察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对道德问题的认知和行为表现,探讨了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正文内容:1. 认知发展的角度1.1 儿童道德观念的形成1.2 儿童道德判断的演变1.3 儿童道德判断的内在逻辑2. 社会经验的作用2.1 家庭教育对道德发展的影响2.2 同伴关系对道德发展的影响2.3 社会文化对道德发展的影响3. 道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3.1 前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行为主要受到外在规则的驱使3.2 预合作阶段:儿童开始关注他人的意愿和需要3.3 互惠阶段:儿童开始理解互惠关系和公平原则3.4 集体规范阶段:儿童开始遵守社会共同规范3.5 道德原则阶段:儿童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4. 道德发展的内在机制4.1 认知冲突的作用:儿童通过面对道德冲突来发展道德判断力4.2 自我中心思维的转变:儿童逐渐从自我中心思维转向社会中心思维4.3 角色扮演的作用:儿童通过角色扮演来理解他人的角度和情感5. 教育实践的启示5.1 培养道德意识:教育者应重视培养儿童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5.2 提供合适的冲突:教育者应给予儿童适度的道德冲突,促进其道德判断力的发展5.3 倡导合作与公平:教育者应鼓励儿童参与合作活动,并注重公平原则的培养总结: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通过认知发展的角度、社会经验的作用、道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内在机制的解析,揭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规律和心理机制。
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该理论的启示,培养儿童的道德意识,提供合适的冲突,倡导合作与公平,以促进他们的道德发展。
这一理论为儿童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
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关于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的理论。
他认为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初级阶段到更高级的阶段,不同阶段关注的重点和表现形式也不同。
以下将分别介绍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1.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通常出现在儿童2-7岁左右,主要表现为儿童对道德行为的认知心理还处于较为简单的阶段。
儿童在这个阶段主要以自我为中心,对或错只是根据是否受到惩罚或奖励来判断。
他们没有明确的道德价值观,往往只关注个人的利益。
2.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通常出现在儿童7-12岁左右,主要表现为儿童开始逐渐理解道德规则的意义和目的。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认知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他们能够对一些事情进行合乎逻辑的思考,并能够从自己和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儿童在这个阶段能够明确一些基本的道德规则,并能够根据规则来判断一些行为是否正确或错误。
然而,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还处于较为具体的层面上,他们的观点还比较固定,缺乏灵活性。
3.形式运算阶段:这个阶段通常出现在儿童12岁之后,主要表现为儿童开始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能够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待道德问题。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认知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一个问题,能够运用逻辑推理来解决复杂的道德问题,并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做出适应性的行为选择。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立道德观,并能够对不同的道德规则进行评价和思考。
总之,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儿童道德发展的框架。
通过观察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的思维和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对道德问题的认知和理解水平,为他们提供合适的道德教育和指导。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儿童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轨迹都是不同的,他们可能在不同阶段停留的时间不同,也可能出现在不同阶段的一些特征。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引言概述:皮亚杰(Jean Piaget)是20世纪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一套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被称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该理论主要关注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如何理解和内化道德规范,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认知发展来建立道德观念。
一、道德发展的四个阶段1.1 感知规则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通过外部规则和惩罚来理解道德行为。
他们往往会遵守规则是因为胆怯惩罚或者是为了得到奖励。
1.2 自我中心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不同,但仍然难以理解他人的感受和立场。
他们的道德判断主要基于自己的利益和需求。
1.3 互惠关系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互惠和公平的重要性。
他们会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和权利,并尝试建立平等和互惠的关系。
二、认知发展与道德发展的关系2.1 认知发展对道德发展的影响: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水平对他们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内化道德规范。
2.2 自我中心思维与道德发展:自我中心思维是儿童在道德发展早期阶段的主要特征,他们往往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导致道德判断不够成熟。
2.3 社会互动与道德发展:皮亚杰认为,儿童在社会互动中学习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他们能够逐渐建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
三、教育对道德发展的重要性3.1 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道德发展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儿童的道德发展至关重要。
他们应该成为孩子的道德模范,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3.2 学校教育:学校是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场所,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通过教育活动和案例分析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
3.3 社会教育:社会也对儿童的道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儿童需要在社会环境中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尊重他人权利和规则,以及如何正确解决冲突。
四、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意义4.1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强调儿童认知和道德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通过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和道德观念,可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无论是在教师资格考试还是在教师招聘考试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鉴于有些学员在学习时缺乏对于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本文将将皮亚杰的两个阶段理论进行归纳便于学员理解和记忆。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感知运算阶段(感觉-动作期,0-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
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
这一阶段儿童还获得了客体永恒性(9-12个月),客体永恒性是指儿童理解了物体是作为独立实体而存在的。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前运算思维期,2-7岁):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①出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②儿童的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非抽象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③认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泛灵论;④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思维期,7-11岁):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
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去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
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思维期,从11岁开始一直发展):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
其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以其发生认识论为基础的。
1932年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是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里程碑,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认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皮亚杰根据观察儿童在玩弹子游戏中遵守规则的研究,发现儿童道德判断发展与其智慧的发展具有相互平行的现象。
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考察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认识和执行情况、对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以及儿童的公正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并据此概括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3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即无律阶段)。
此阶段大约出现在4~5岁前。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所支配。
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为做出一定的判断。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此阶段关约出现在四五岁至八九岁之间,以学前儿童居多数。
此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而不考虑行为意向,故称之为道德现实主义。
第三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自律道德阶段始自9~10岁以后,大约相当于
小学中年级。
此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
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看行为结果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故而称之为道德相对主义。
简述皮亚杰儿童道德认识发展三阶段理论
简述皮亚杰儿童道德认识发展三阶段理论皮亚杰儿童道德认识发展三阶段理论是由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威廉皮亚杰于1932年提出的,该理论对比分析儿童道德发展的特点和步骤,并权衡其变化,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道德认识发展。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保育阶段、发展阶段和理性阶段。
保育阶段是整个发展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指的是婴儿和幼儿的早期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道德认识由他们的家庭和文化环境所影响,他们的道德行为会受到家庭成员的鼓励和褒奖,并且容易受到惩罚。
发展阶段是道德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应接受系统的道德规范和原则,他们也会逐渐赋予道德行为以特定的意义,并同时学习遵守社会和家庭规范。
最后,理性阶段是整个发展过程中最后一个阶段,指的是青少年时期,此阶段的儿童开始从道德原则,伦理价值观和自身道德经历中抽象出秩序和原则,他们还会把自己的道德观点、道德行为和重要的道德原则融合在一起,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道德信念。
总的来说,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三阶段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特点和步骤,而且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儿童道德发展的变化,从而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把握婴幼儿发展潜能期的重要性,是进一步深化儿童道德认识发展三阶段理论的重要前提。
有证据表明,婴幼儿的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婴幼儿才能学到大量的道德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发展自己的道德认识和行为。
为此,父母应尽量给予小孩以良好的家庭教育,通过设立一些规范性的行为规则,引导小孩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儿童道德发展。
此外,学校也可以在儿童道德认识和行为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课外活动,让孩子们学习和实践社会责任,结交和合作的技能,从而提高孩子的道德认识。
此外,学校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进更多道德体系相关的知识,使孩子更好地理解和体会道德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坚持良好的道德行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引言概述: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强调儿童在道德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不同阶段,并认为道德发展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受到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四个部分,分别是道德相对主义、道德绝对主义、互惠主义和道德理解的发展。
一、道德相对主义1.1 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认为,在儿童早期阶段,他们对道德问题的理解是相对的。
他们主要关注个人利益和遵守规则的后果。
1.2 行为表现:儿童在这个阶段往往会依据成人的指导或者规则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他们认为规则的制定者是绝对权威,无法被质疑。
1.3 道德观念:儿童在道德相对主义阶段,对于道德问题的看法是非常绝对的,他们认为道德是由外部规则和权威决定的,而不是基于内在的价值观。
二、道德绝对主义2.1 认知发展阶段: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他们逐渐进入道德绝对主义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理解道德规则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2.2 行为表现:儿童在道德绝对主义阶段,会更加注重道德规则的遵守,不再依赖于外部的指导和规则。
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并且认为道德是普遍适用的。
2.3 道德观念:在道德绝对主义阶段,儿童会更加关注道德规则的公正性和普遍性。
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则的重要性,并且会因为有违规则的行为而感到内疚。
三、互惠主义3.1 认知发展阶段:互惠主义是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第三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理解互惠关系和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3.2 行为表现:儿童在互惠主义阶段,会更加注重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
他们开始理解互相尊重和互相帮助的道德价值,愿意为了集体的利益而放弃个人的利益。
3.3 道德观念:在互惠主义阶段,儿童会更加关注公平和合作的道德原则。
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决策需要考虑他人的利益,并且会因为违背互惠原则而感到内疚。
四、道德理解的发展4.1 认知发展阶段:道德理解的发展是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最后一个阶段。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Jean Piaget)是一位瑞士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的道德发展理论对于儿童道德认知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他的理论中,他提出了四个阶段的道德发展,分别是道德自私阶段、道德相对主义阶段、道德互惠阶段和道德普遍原则阶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各个阶段。
首先是道德自私阶段,这个阶段大约在2岁至4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他们的行为主要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追求。
他们缺乏对别人感受的关注和理解,往往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例如,一个孩子可能会抢夺其他孩子的玩具,因为他想要它。
接下来是道德相对主义阶段,这个阶段大约在5岁至10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社会规则的存在,并开始遵守这些规则。
然而,他们的道德判断仍然相对主义,即他们认为道德规则是相对于个人或群体的。
他们可能会认为,某些行为是对的,只是因为大人说它们是对的,而不是因为他们理解为什么这些行为是对的。
例如,一个孩子可能会遵守规则,因为他怕被罚,而不是因为他理解这些规则的重要性。
第三个阶段是道德互惠阶段,这个阶段大约在11岁至16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认识到道德规则是为了维护公平和互惠关系而存在的。
他们开始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和权益,并试图通过互相尊重和公正来解决冲突。
例如,一个孩子可能会意识到如果他把别人的东西弄丢了,他应该赔偿对方。
最后一个阶段是道德普遍原则阶段,这个阶段大约在17岁之后。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并将其应用于各种情境中。
他们开始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并努力追求正义和公平。
例如,一个青少年可能会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因为他认为这是对社会的贡献。
总的来说,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是逐渐发展的,从关注个人利益到关注他人感受,再到考虑社会整体利益。
这一理论对于教育和培养儿童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者和家长可以根据儿童所处的阶段,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指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从儿童的认知发展角度出发,探讨了儿童在道德领域的发展过程和特征。
下面将详细介绍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阶段以及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一、基本概念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核心概念是“道德认知发展”。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是在认知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与其智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
他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二、发展阶段1. 前运算阶段(2-7岁)在前运算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主要是以惩罚和奖励为导向。
他们会根据成人的命令和规则来判断某个行为是好是坏,并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决定是否采取类似的行为。
儿童在这个阶段还缺乏对于道德规则的理解和推理能力。
2.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开始逐渐理解道德规则的存在和意义。
他们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和道德规则来判断某个行为是否正确,并开始形成对于公平、正义等价值观的认识。
儿童在这个阶段还会注重行为的结果和社会评价。
3.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在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道德认知进一步发展,他们能够运用抽象的道德原则来判断和解决道德问题。
他们开始关注道德规则的普遍性和合理性,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推理。
儿童在这个阶段具备了独立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
三、对教育实践的启示1. 个别差异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儿童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上存在个别差异。
教育者应该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和需求,采取差异化的教育策略,促进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
2. 情境教学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在道德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际的情境和经验来积累和构建道德知识。
因此,教育者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情境教学活动,让儿童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道德规则和价值观。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主要探讨了儿童在道德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发展过程,并提出了一系列关键概念和阶段。
一、道德发展的阶段划分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前道德阶段、道义交换阶段和道义原则阶段。
1. 前道德阶段(0-5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主要依赖于外部的惩罚和奖励。
他们缺乏对道德准则的理解和内化,行为主要受到成人的指导和控制。
2. 道义交换阶段(5-10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逐渐理解道德规则的存在和重要性。
他们开始关注公平和互惠,理解行为的后果和影响。
他们会根据行为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
3. 道义原则阶段(10岁以上):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更加复杂和抽象的道德观念。
他们开始关注道德原则和道德价值,并开始思量和评估不同道德准则之间的冲突和权衡。
他们会更加注重公正和道义,愿意为了维护道德原则而采取行动。
二、关键概念1. 道德认知:指儿童对道德问题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在道德发展的过程中,儿童逐渐从简单的外部奖惩转向理解和内化道德准则,并能够根据道德原则来判断和行动。
2. 道德判断:指儿童对行为的评价和判断是否符合道德准则。
在道德发展的过程中,儿童会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并能够根据道德原则来评估行为的好坏。
3. 道德行为: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符合道德准则的行为。
在道德发展的过程中,儿童会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并通过行动来体现道德观念。
三、实证研究和应用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和实证研究,揭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普通规律和特点。
该理论不仅对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了指导,也对儿童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1. 教育实践:教育者可以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提供相应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
例如,在前道德阶段,教育者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引导儿童的行为;在道义交换阶段,教育者可以提供公平和互惠的机会,培养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在道义原则阶段,教育者可以引导儿童思量和评估不同道德准则之间的冲突和权衡。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 论
皮亚杰
让·皮亚杰1896年8月9日出生于瑞士的纳沙特尔。皮亚杰的父亲亚瑟·皮亚杰是一 位纳沙持尔大学教授,主要是研究中世纪的历史与文学。
针对以上对偶故事,要求儿童回答:这些孩子的过失是否 相同?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
结果发现,年幼儿童往往根据行为造成的客观损失后果的 大小来判断行为的严重程度,即注重行为的客观责任;年 长儿童则能根据行为者的意向来判断行为,即注重行为的 主观责任。这两种道德判断形势有部分重叠的现象,随着 年龄的增长,主观责任感逐渐取代客观责任感而取得支配 地位。这一过程正是道德法则内化的过程
4.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进入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开始倾向于以 公道、公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这也意味着,他们能够根据他人 的具体情况,基于同情、关心来对道德情境中的事件作判断了。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对德育的启 示
第一,个人品德发展过程并不是其固有本性的自然展现过程,也不是外部道德 灌输和奖惩直接内化的结果,而是在于人交往和合作过程中,通过积极的思维, 对其道德经验进行建构的结果。这对于学校中常见的企图单纯依靠灌输、说教和 奖惩二忽视儿童的活动、道德推理作用的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学和科学的知识,进而发展出一套属于皮亚杰他自己独到的思想与见解。由于父亲
的教导,使得皮亚杰重视以科学的系统性来求知。
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他于 1932年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他把儿童 关于社会关系的认识、道德认知和判断看作是道德品 质的核心。他认为道德认知发展不是来自生物成熟, 也不是从环境中直接将只是内化,而是儿童通过与环 境相互作用,将新知识与已有只是经验联系起来,对 其所理解的经验不断建构来实现的。
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6~8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应该尊重权威和尊重年长者的命令。
一方面,他们绝对遵从成人、权威者的命令;另一方面,他们也服从周围环境对他们所规定的规则或提出的要求。
皮亚杰把儿童绝对驯服地服从规则要求的倾向称为道德实在论。
他指出,此阶段成人的约束和滥用权威对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极其有害的。
(3)可逆阶段(8~10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不再认为成人的命令是应该绝对服从的,道德规则是固定不变的。
他们认为,道德行为的准则只不过是同伴之间共同约定的用来保障共同利益的一种社会产物。
因此,规则已经具有了一种保证相互行动和相互给予的可逆特征,规则面前、同伴之间是一种可逆关系,我要你遵守,我也得遵守。
判断好坏的标准不是以权威而是以是否公平作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认为公平的行为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
由此可见,儿童的道德判断已经开始摆脱外界的约束,并具有自律道德水平的初步萌芽。
(4)公正阶段(11~12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
皮亚杰认为,当可逆的道德观念从利他主义角度去考虑时,就产生了关于公正的观念。
公正观念不是一种判断是或非的单纯的规则关系,而是一种出于关心与同情的真正的道德关系。
也就是说,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
皮亚杰认为公正观念是一种高级的平等关系,这种道德观念已经能够从内部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
利用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
利用这种难题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
由于皮亚杰每次都是以成对的故事测试儿童,因此,此方法被称为对偶故事法。
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个对偶故事:(1)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
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道德判断和道德观念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一个人道
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这两个方面。
一个有道德的人能按社会规定的准则公平地、公道地对待别人。
他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
他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相平行,儿童道德发展的进程可以在他们的认知进程中找到证据。
他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让儿童回答,要求儿童辨认是非对错,从他们对特定行为情境的评价中投射并推测出儿童现有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水平。
通过大量的研究,他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认识、转化发展过程。
所谓他律,是指早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客体性。
所谓自律,则是指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主观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
他律水平和自
律水平是儿童道德判断的两级水平。
在此基础上皮亚杰还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年龄阶段。
他认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即10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也就是自律道德。
儿童的道德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还不理解、不重视成人或周围环境对他们的要求,在游戏时,规则或成人的要求对他们还没有约束力,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为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
皮亚杰认为,促进儿童和同伴之间形成合作关系,是使儿童摆脱这种自我中心的唯一方法。
认为,应该尊重权威和尊重年长者的命令。
一方面,他们绝对遵从成人、权威者的命令;另一方面,他们也服从周围环境对他们所规定的规则或提出的要求。
皮亚杰把儿童绝对驯服地服从规则要求的倾向称为道德实在论。
他指出,此阶段成人的约束和滥用权威对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极其有害的。
(3)可逆阶段(8~10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不再认为成人的命令是应该绝对服从的,道德规则是固定不变的。
他们认为,道德行为的准则只不过是同伴之间共同约定的用来保障共同利益的一种社会产物。
因此,规则已经具有了一种保证相互行动和相互给予的可逆特征,规则面前、同伴之间是一种可逆关系,我要你遵守,我也得遵守。
判断好坏的标准不是以权威而是以是否公平作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认为公平的行为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
由此可见,儿童的道德判断已经开始摆脱外界的约束,并具有自律道德水平的初步萌芽。
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
皮亚杰认为,当可逆的道德观念从利他主义角度去考虑时,就产生了关于公正的观念。
公正观念不是一种判断是或非的单纯的规则关系,而是一种出于关心与同情的真正的道德关系。
也就是说,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
皮亚杰认为公正观念是一种高级的平等关系,这种道德观念已经能够从内部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
利用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
利用这种难题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
由于皮亚杰每次都是以成对的故事测试儿童,因此,此方法被称为对偶故事法。
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个对偶故事:
(1)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
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
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
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
(2)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
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
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
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
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1.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 2.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
通过被试的反应,皮亚杰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早期的注重行为结果的评价向注重行为的动
机发展,其道德认知水平从“他律”向“自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