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优秀课)2022年部编版小学语文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熟读课文,掌握作者的主要看法,理清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培育想象能力。
教课要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教课难点:学习赏识文艺作品的方法。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观字可否识意?比如:健康的疲备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
要点是想象的介入。
二. 文题讲解《驱遣我们的想象》,题目中的“驱遣”,意思是驱动,调遣,使用的意思,题目的意思是:鉴赏文艺作品,要驱动、调遣我们的想象力。
三. 为何驱动想象?文艺作品常常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 说出来的不过一部分罢了, 还有一部分所谓话中有话, 弦外之音 , 没有说出来 , 一定驱遣我们的想象, 才可以领悟它。
假如拘泥于有迹象的文字, 而抛弃了话中有话、意在言外, 至多只好鉴赏一半; 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 由于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关重要的一部分。
-------- 叶圣陶《训练语感》1. 阅读1-7 段谈谈作者创作的过程是如何的?) 文字等形式展此刻读者眼前作者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想象等艺术的加工,以(歌谣即艺术作品。
文字起到桥梁的作用。
2. 作者的创作目的(实质)是什么?经过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 读者阅读的目的是什么?他们要经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详细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那白纸上的黑字再仍旧翻译成详细事物。
这工作完整要靠想象来帮助。
---- 叶圣陶四. 怎么驱动想象2.阅读第 8— 10 自然段,谈谈作者是如何驱遣想象力去赏识文艺作品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剖析。
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夕阳圆”下手,第一以纯理性思虑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或许有几处地方齐集着人,莫非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储藏的壮景与感情,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阐述在想象中张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组成的画面,便能感觉到诗中静寂的境地。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包括“想象”、“驱遣”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提高对周围世界的敏感度,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想象,想象在生活中的作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 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四、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讨论参与度、写作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主要评价学生对文章重要概念和观点的理解程度,以及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的讨论参与度如何,写作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准备:1. 教材:《驱遣我们的想象》原文。
2. 教学辅助材料:相关论文、文章、案例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 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八、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讨论参与度、写作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主要评价学生对文章重要概念和观点的理解程度,以及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驱遣自己的想象,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想象技巧进行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故事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3. 课文解析:分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手法。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5. 课后作业布置:根据课文内容,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
四、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价。
2. 在课堂上,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业,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评价。
3.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1. 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反思,看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对学生的反馈进行反思,看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2.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具体的文学作品或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分析和思考。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驱遣我们的想象》原文。
2. 相关参考资料:关于作者的背景资料、相关文学作品的介绍等。
3. 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视频、音频等,用于辅助教学。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或问题,引发学生对《驱遣我们的想象》的思考。
16、驱遣我们的想象优质精品教案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无可比拟】没有可以与之相比的。形容独一无二,特别突出。
4、【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你也驱遣一下你的想象从你所学到文艺作品中找一个来进行分析。
1、驱遣想象赏析诗歌......
题都城南庄
崔护【唐】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资料不充:去年冬天,就在这扇门里,姑娘脸庞,相映鲜艳桃花。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2、驱遣想象续写故事......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叶圣陶)
课题
《驱遣我们的想象》
备课人: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了解作者观点,在阅读中独立思考,获得启发。
2、关注作者所作的鉴赏范例,了解作者引导我们驱遣想象欣赏作品的方法,形成能力。
3、学会欣赏文艺作品,懂得在欣赏时驱遣想象,感受作品的艺术美,提升自己的鉴赏品味。
世界上最短的科学幻想小说
[美]弗雷德里克布朗《敲门》
驱遣我们的想象优秀教案
驱遣我们的想象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提高绘画技能;2.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观察力;3.了解绘画艺术的基本概念和技巧;4.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绘画工具:铅笔、彩色铅笔、彩色油画棒、水彩颜料、画笔、画布、调色盘等;2.绘画参考书籍和资料;3.班级绘画作品集;4.电子白板或投影仪;5.播放器和音乐;6.学生的绘画作品(如果有)。
教学步骤:引入(10分钟):1.节奏热身:播放某种节奏感较强的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节奏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如扭动身体、摇头等。
2.集中注意力:向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绘画作品,并询问学生对这些作品的感受和评价。
探究(30分钟):1.讲解艺术基本概念:绘画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要了解绘画的基本概念,如线条、色彩、形状、质感等。
2.启发观察力:选择一幅绘画作品,向学生提问,引导他们观察绘画中的线条、色彩和形状,并分析画家使用这些元素的目的和效果。
3.绘画实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和观察,选择合适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进行绘画实践。
鼓励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线条和色彩表达自己的想法。
展示(20分钟):1.学生作品展示:让学生逐一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2.艺术家作品欣赏:向学生展示一位著名艺术家的绘画作品,并解读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意义。
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主观的理解和分析。
巩固(20分钟):1.制作绘画作品集:让学生将自己的绘画作品整理成作品集,包括每一幅作品的创作灵感和技巧等详细介绍。
可以使用电子设备或手工制作。
2.合作创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创作一幅大型绘画作品,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示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总结(5分钟):1.学生展示: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绘画作品集和合作创作的心得和体会。
2.教师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继续发展绘画兴趣和创造力,并提供持续的学习资源和机会。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驱遣我们的想象》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领域:语文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驱遣我们的想象》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学会运用想象思维,创作具有个性的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提高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驱遣我们的想象》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运用想象思维,创作具有个性的文学作品。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驱遣我们的想象》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探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
(2)学生分组讨论,展示讨论成果。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第二课时5. 欣赏与借鉴(1)教师展示优秀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欣赏。
(2)学生借鉴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分析优秀文学作品的特色。
6. 创作实践(1)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想象思维,创作具有个性的文学作品。
(2)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交流。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3. 增加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活力。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1.把握全文主要观点,明晰主要论证方法,理清基本论证思路。
2.领悟本文驱遣想象鉴赏文艺的方法,并尝试运用于自己的鉴赏实践。
3.在鉴赏实践中,体验阅读之乐、审美之趣。
一、解题入境想象是文学创作的基础,也是阅读文学作品的桥梁。
但作家确立的标题不是“运用我们的想象”,而是别出心裁的“驱遣我们的想象”,题目中的“驱遣”是什么意思?驱遣:1.驱赶,赶走;2.驱使,差遣;3.调遣,运用; 4.逼迫。
明确:“驱遣”是调遣、运用的意思。
本文就是教给我们如何“驱遣我们的想象”来“鉴赏文艺”的方法。
二、理清思路叶圣陶先生指导中同学如何读写的文章,总能条分缕析、深入浅出。
请自由朗读课文,适当圈画重点词语与表达文章脉络思路的语句。
1.谈论文讲究观点鲜亮、思路清楚,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你能提取或概括出来吗?明确:最末一节讲了三句话,最末一句点出话题,把前面句子的内容融入进去,便形成本文的论点——鉴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我们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的所见所感,接受美感的阅历,得到人生的受用。
2.默读全文,思索是如何论证自己观点的,理清论证思路。
知识铺垫〔1—4段〕:文艺限于文字的产生,后来二者合一;文艺是文字的集合体。
主体论述〔5—13段〕:先阐述文字、、读者三者间的关联;再举例论述要驱遣想象力,才能透过文字接触的所见所感。
总结观点〔14段〕:观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力,才能夠通过文字,达到“接受美感的阅历”“得到人生的受用”的目的。
三、突破重点1.要论述的是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花不少篇幅论述文艺与文字的关系,以及、读者、文字之间的关联?明确:开篇论述文艺与文字的关系,是对文艺本质的说明——文艺是文字的集合体,这一知识铺垫,既为读者,也为。
于读者而言,在阅读文艺论文前,有须要先了解一点关于文艺的知识;于而言,也为后文谈鉴赏文艺的方法做了须要的概念预备。
〔1〕文艺与文字的关系。
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文字的集合体,但又不是“随意取很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而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规律地形成某种“有意味的形式”。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目标】1.把握主要观点,理清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文章内容,把握主要观点,理清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作者简介【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生于江苏苏州,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
有“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教学。
他先后创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创作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他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7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撰写了大量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论、专著和书简,有《叶圣陶集》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著作。
二.背景资料叶圣陶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大家看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欣赏文艺作品,他提出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回归作品的意境,并作下文章。
三.解题:“驱遣”,是驱动,调遣,使用的意思。
题目的意思是:鉴赏文艺作品,要驱动、调遣我们的想象力。
四.整体感知一、梳理内容:根据提示完成下表第1-7段: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
文艺的发展:歌谣——文字——文字的集合体文艺的目的:对作者来说:文字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对读者来说: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第8-13段:欣赏文艺的方法。
举例:读诗--单就字面解释——有什么意思呢;驱遣想象—-感受、旷远、荒凉、静寂的意境读文--单就字面解释——有什么意思呢;驱遣我们的形象——感受“生活的战斗”的快乐的意境第14段:总结鉴赏文艺的方法—不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
二、由此可以得出文章的层次结构为:第一部分(1—7):简述文字的记录功能,指出文字在文学创作中桥梁作用。
第二部分(8—13):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方法,阐明了想象在文艺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14):点明中心论点,即文艺无论创作还是阅读,都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
16.驱遣我们的想象 优秀教案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厘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明确论点的提出方式。
2.学习本文朴素简洁而又严谨的语言。
3.学习论证方法并运用。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厘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明确论点的提出方式。
2.学习论证方法并运用。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朴素简洁而又严谨的语言。
【课文导入】人的思想之所以能够凭借语言符号再造审美关照中的形象,是因为凭借了想象。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那白纸上的黑字再依旧翻译成具体事物。
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
”对于文本,作者与读者有什么异同呢?【课堂环节导航】一、出示目标1.朗读课文,厘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明确论点的提出方式。
2.学习本文朴素简洁而又严谨的语言。
3.学习论证方法并运用。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2.背景透视:叶圣陶虚怀若谷,平易近人,办起事来刚强果断,认真负责。
比如编讲义,写教材,他不但不满意有的人只是照搬照抄,而且指出其中须包含自己的研究,带有自己的心得,这种主张是他负责精神的表现。
又如编制“引得”,尤其为大部头的书编制“引得”,许多人虽明知有益于学术研究,但觉得这毕竟是为他人的工作,又耐不住工作进程中的辛苦和单调,不肯去尝试。
叶老却曾用商务印书馆铜版《十三经》白文做底本,编出一部巨册的“引得”。
初着手时,困难重重,又缺乏助手,但他既已认定这是有益于广大读者的工作,就成年累月不知疲劳地去做,决不半途而废,这是他工作中负责精神的又一表现。
三、预习反馈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记一记词义。
四、初读感知(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如“驱遣我们的想象”、“情感的移入”等。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去感知和理解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讲解:让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相关知识介绍:介绍想象力的概念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想象力运用实例。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讨论如何运用想象力去感知和理解文学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力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讲解: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想象力运用实例,让学生体会想象力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讨论如何运用想象力去感知和理解文学作品。
5. 课堂小结: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想象力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讨论报告的质量。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较低,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培养。
在小组讨论环节,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鼓励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想象力运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基础过关全练【新独家原创】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2题。
语段一: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qì合。
语段二:我们jiàn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桥堍.( ) 拘泥.( )qì()合jiàn()赏2.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的论证方法是;画波浪线的句子属于复句。
3.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A.“摘录”“接触”“聚集”这三个词的词性相同。
B.“驱遣想象”“所见所闻”“意境优美”“原始社会”这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C.“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我们的想象。
”这句话是并列复句。
D.“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中的“也许”表猜测、不确定,体现了文章语言的严谨性。
能力提升全练4.(2023四川宜宾中考,3,★★☆)以下是义教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思维能力”的表述,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②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③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④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A.③②①④B.①④②③C.①④③②D.③②④①5.(2023辽宁盘锦一模改编,23—26)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11分)①“月儿弯弯照九州。
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唱着这个歌,即使并无离别之感的人,也会感到在同样的月光之下,人心的欢乐和哀愁全不一致。
如果是独居家中的妇人、孤栖在外的男子,感动当然更深。
回想团圆的欢乐,虽然头顶上不一定有弯弯的月儿,总不免簌簌地掉下泪来。
这些人的感动可以说是从文艺鉴赏而来的。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驱遣我们的想象》,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作者关于文学创作中想象力的运用和重要性的观点。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驱遣我们的想象》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实例来阐述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3. 探讨想象力对于作家创作的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和激发想象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课文内容。
2. 利用小组讨论和分享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通过写作练习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想象力的思考,例如:“你认为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有什么作用?”2. 阅读课文《驱遣我们的想象》,让学生自主阅读并理解作者的观点。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课文中的观点展开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4. 分析与探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内容,例如作者如何通过实例来阐述想象力的重要性。
5.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观点,结合自己的思考,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进行评估。
2. 学生对于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写作练习和小组讨论进行评估。
3. 学生对于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创作活动的参与程度进行评估。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观察到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所提高,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所提升,他们能够结合课文中的观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较为被动,不够积极发言。
为了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我可以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多地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到小组讨论中。
16驱遣我们的想象 省优获奖教案
16驱遣我们的想象省优获奖教案方式分析了这两句诗的意境和形象,然后提出了“文字是一道桥梁”的观点,强调了读者需要通过想象力来接触作者的意境。
作者还运用了比喻和举例的论证方法,比如用“看电影”和“读小说”来比喻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用“看到一幅画”来举例说明想象力的作用。
这些论证方法都有力地支持了作者的中心观点。
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研究了___的《驱遣我们的想象》,通过分析文章的观点和论证方法,我们深入理解了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也学会了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即通过想象力去接触作者的意境。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中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些方法,欣赏更多精彩的文艺作品。
方式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文字意义上是远远不够的。
例如,在___的《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句诗,只看文字,可能只是一个人在庆祝自己的成功,但如果通过想象,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豪放不羁的人物,手持金杯,狂饮烈酒,对月高歌,表达着他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
这样的想象,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诗句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因此,想象力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是至关重要的。
二.作者简介___(1901—1972)是中国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他的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于1977年出版。
三.整体感知1.这首诗的第一句“断头今日意如何?”起到了引出主题的作用。
2.小序为诗歌的背景和情境提供了解释和说明。
一)今日要斩首,心情如何?经历百战创业,艰难重重。
前往泉台,招募旧部。
高高飘扬的旌旗下,十万___被斩杀。
3.第一句表达了诗人的内心疑虑和焦虑。
4.后两句通过描写泉台招旧部和斩___的场面,表现了诗人的英雄气概和决然决绝。
5.诗人表现了坚定的革命和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精神。
6.通过“高高飘扬的旌旗”和“十万阎罗被斩杀”等形象描写,增强了诗歌的视觉效果和战斗气息。
驱遣我们的想象第1课时精品教案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概念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2.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用于自己的鉴赏实践。
3.培养学生爱阅读的良好习惯,体验阅读的快乐。
【教学重点】阅读课文,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概念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用于自己的鉴赏实践。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七年级我们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春》,作品中写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作者先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
透过文字,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幅山清水秀,绿树红花,春光明媚的画卷。
借助想象我们能领略景物的美,想象在文学作品中还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驱遣我们的想象》一探究竟。
设计意图:设置情景,激趣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夯实基础1.字音检测tùqìchàng gǒu jūnì桥堍契合怅然苟安拘泥Kuàng chuīchǔn nǐ旷远炊烟蠢笨无可比拟2.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年) 原名叶绍钧,江苏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
他创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创作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他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70多个春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撰写了大量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论、专著和书简,有《叶圣陶集》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著作。
3.背景介绍本文节选自《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
文章写于1937年1月,是作者关于文艺理论方面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原文共有四节,分别是“要认真阅读”“驱遣我们的想象”“训练语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旨在教授中等学校学生或一般的青年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第一节“要认真阅读”,探讨文艺鉴赏的一般原则、方法;第三节“训练语感”,教给读者如何揣摩语言文字,并参照生活经验,以训练语感;第四节“不妨听听别人的话”,告诉读者,鉴赏文艺作品,还要读读相关的批评文章。
驱遣我们的想象优秀教案
驱遣我们的想象优秀教案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教案则是艺术的灵魂。
优秀的教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在现代教育中,教案的编写已经成为每位老师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能被称为优秀的教案呢?首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具有清晰的目标和明确的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清晰地呈现在教案中。
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其次,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和创造力。
教学活动不应该仅仅是老师的一味灌输,而应该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通过设计启发性问题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再者,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具有多样性和趣味性。
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最后,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
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实用性。
只有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总的来说,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是目标明确、启发式、多样趣味、灵活实用的。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应当不断提高教案编写的水平,打造更加优秀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只有不断追求卓越,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使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驱遣我们的想象》名师教案
《驱遣我们的想象》名师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中的核心概念,梳理其中的关系,理解文章主要观点。
2.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尝试进行鉴赏实践。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我们都学过朱自清先生的《春》,回想一下,你是如何赏析“朗润”这个词语的?屏显: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小结:“朗润”本意是明朗滋润,这里用“朗润”一词,让人似乎看到冬去春来山色逐渐明亮的画面,春天生机勃勃之感油然而生。
当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时,不仅需要理解字面意思,还要借助想象进入作品,去体会作品的意境。
设计意图:鉴赏文学作品并非易事,本课开头回顾旧知,用中学语文课本第一课中的词语为例导入课题,既紧扣本课中所涉及的文学鉴赏方法,又能起到打开学生思路,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二、温故知新1.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说说作者在说理时,一般会有哪几种顺序?明确:一般是逻辑顺序,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在结构上,一般是“总——分——总的形式。
2.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说说作者在说理时,一般会有哪几种说理方法?明确: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设计意图:自读课就像数学课的习题,它的作用就是检验讲读课的效果如何。
叶老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就是说,学生通过某一篇的细读学得方法,以便用来解决其他篇目,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所以,自读课,首先要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教读课习得的知识,以便用这些知识解决这篇课文。
三、自主阅读组织学生进行课文自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领,来提升自读学习的效率。
1.速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速读时要求如下:(1)本课约2400字,按照每分钟阅读不少于400字的要求,力求在6分钟左右读完。
(2)自读过程中,寻找并勾画出各段中包含作者观点的关键性词句。
2.精读课文,明确作者观点。
在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次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要“驱遣我们的想象”?文章围绕“想象”还提到了哪些核心概念?(2)叶圣陶先生是怎样阐述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联的?(3)本文列举了两个实例,读者是怎样获得审美体验的?3.研讨交流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并推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小结:叶圣陶先生认为,之所以要“驱遣我们的想象”,是因为我们鉴赏文艺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部编版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梳理概念间的关系,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关注鉴赏范例,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3.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1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第16课课前预习卡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同学们都很熟悉,诗中描绘了诗人想象中“天上的街市”的奇景,诗人还仿佛看到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自由地在天街闲游。
阅读诗人笔下的文字,我们不禁也跟着诗人的想象,脑海中浮现出牛郎织女幸福生活的画面。
阅读文章也和读诗、写诗一样,要发挥想象才能领会其意境和情感。
那么我们该如何发挥想象力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叶圣陶的《驱遣我们的想象》吧。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由之前学过的课文导入,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
二、默读课文,把握内容1.生借助工具书,自主扫清字词障碍。
2.理解作者观点。
(1)阅读全文,找出文中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预设①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②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③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④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文题尝试概括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预设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理解文章内容。
(1)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预设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2)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一下作者、文字与读者三者的关系。
预设作者通过选择最适当的文字来准确传达自己的所见所感,读者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公开课)2022年部编版语文教案
16驱遣我们的想象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答复)答复得都不错.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叶圣陶(1894 -1988) ,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有 "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4.阅读第8 -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明确: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 "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比照论证,得出了结论: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5.请你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明确: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 "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目标导学三:赏析语言,领悟内涵文中有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明确: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明确: "见〞可指代材料,无 "见〞便会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 "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 "感〞是体悟与情感,倘假设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3)假设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明确: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 "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复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学会鉴赏文章以|王维的诗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你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明确: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句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有了想象中复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教学提示】教师可在诗歌、散文、小说中多取几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想象力在文艺鉴赏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三、板书设计作者与读者关系:作者- -(写文字) - -所感所想- -(读文字) - -读者读者如何欣赏文艺作品:读者- -(读)文字- -(想象)画面- -(感悟)意境诫子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 ,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根底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 "俭以养德〞与 "静〞的关系 .教法、学法设想:1、探究式学习方法 .设计问题 ,分组讨论 .2、置换法 .针对文章的精彩之处 ,用换句的方法品味咀嚼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 ,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过两篇文章 ,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 ,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 .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 .〔找生谈 .明确:赏罚清楚、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 ,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 ,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 ,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 ,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课文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 ,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 ,注意停顿 .2、找生朗读课文 ,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注意〔1〕生字夫〔fú〕澹泊〔dàn〕〔bó〕淫〔yín〕慢遂〔suì〕庐〔lú〕〔2〕停顿3、集体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1、学生自主学习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 ,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 ,学生自主译读课文 ,找出疑难问题 ,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 .学生学习时 ,教师巡回 ,及时给予指导 .2、质疑问难 .这一环节 ,由学生自由提问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能自己解决的 ,放手给他们 .解决不了的 ,教师给予点拨 .注意结合具体问题 ,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3、师强调重点词4、生译全文 .先找生通译全文 ,再同桌间口译 .在本环节中 ,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 ,除了到达文通字顺外 ,也要力求文字优美 .〔如: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译为:年华随时光消失 ,意志随岁月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 ,对社会没有任何奉献 ,只能悲哀地守着穷房子 ,那时懊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四、研读赏析课文本环节 ,教师以一系列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 ,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 ,最|忌荒唐险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 ,着重围绕一个 "静〞字加以论述 ,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 "躁〞字 ,比照鲜明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 ?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根本条件:志、学、才 .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 ,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根底 ,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 ,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 "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 "静〞字 . "俭以养德〞与 "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 ,防止浪费 .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 ,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 "俭以养德〞是建立在 "静〞的根底上的美德 .五、背诵积累 .学生背诵课文 .提醒学生:注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 ,要注意句间停顿 ,开始时 ,要慢背 ,心里装着现代文 ,嘴里说着古文 .六、谈感受 ,说启发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 ,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 如 ,〔1〕时光飞逝 ,我们要珍惜时光 ,不能等到自己变老 ,和世|界脱节 ,才悲叹蹉跎的岁月 ,那将于事无补 .〔或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 ,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 ,否那么人生就没有了方向 .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这一崇高的志向鼓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六、布置作业1、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2、背默课文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培养想象能力。
【情境导入】同学们,人的思想之所以能够凭借语言符号再造审美观中的形象,是因为凭借了想象。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那白纸上的黑字再依旧翻译成具体事物。
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驱遣我们的想象?。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了解作者。
3.全文分为几局部?每局部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1.生字:契.合(qì)旷.远(kuànɡ)苟.安(ɡǒu)拘泥.(nì)怅.然(chànɡ)宛.如(wǎn)汹涌.(yǒnɡ)仿佛.(fú)鉴.赏(jiàn)歌谣.(yáo)海啸.(xiào)驱遣.(qiǎn)词语:契合:投合,意气相投。
驱遣:驱使;派遣。
桥堍(tù):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苟安:指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掠过:扫过,擦过;闪过。
从上面飞过。
得意扬扬:形容满意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
2.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主要作品有:童话故事?稻草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和长篇小说?倪焕之?。
3.全文分三局部第一局部(1—7):详细描述了文字的记录功能,及文学创作中文字的桥梁作用。
第二局部(8—13):通过举例论证和比照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说明了想象在文艺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局部(14):强化中心论点。
驱遣我们的想象,享受文艺美感。
二、研读课文——把握内容研读课文,小组合作思考以下问题。
1.歌谣先于文字出现,说明了什么?明确:歌谣的产生,需要想象的能力,这说明想象可以脱离文字而存在。
2.为什么说“从外表说,就是一篇稿子,一部书,就是许多文字的集合体〞?明确:一部书、一篇稿子都是用文字记录的一种表现形式,假设脱离了想象,感悟不到这些文字所描述的内涵及思想感情,那么,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些枯燥的记录符号,因此,外表上,书、稿都是许多文字的集合体。
3.文盲能唱出未记录的歌谣说明了什么?明确:人们的想象力可以脱离文字而存在,文艺也可不用文字做记录,文字记录是文艺的一种记录方式,也是人们产生想象的依据之一。
4.文字一定能够将作者的感悟传递给读者吗?明确:不一定,首先作者不一定通过文字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感悟,它受到作者水平的限制,有时出现“言不达意〞的现象。
其次读者对文字的兴趣、理解能力、理解角度和想象力等自身条件,可能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状况。
5.为什么说读者“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明确:读者阅读的目的是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绝不是为了看到“冷冰冰〞的文字。
6.“假设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领会作者的意境,就无从得到这种受用了〞说明了什么?明确:离开了想象,也就找不出意境,离开了意境,剩下的只是没有活力的文字,也就谈不上“受用〞了,这充分证明了“驱遣我们的想象〞的重要性。
三、品读课文——赏析语言本文的语言意蕴深刻。
请品读课文,在书上标出并批注。
例如:1.如何理解“文字是一道桥梁〞这句话?明确:作者通过文字可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传递给读者,读者可以借助阅读这些文字得到这种情感。
2.如何理解“假设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这句话的含意?明确:失去了想象,看到的只能是枯燥的死文字,何乐之有?3.谈谈你对“改取海燕的态度,这是一种受用〞的理解。
明确:海燕不避“生活的战斗〞,勇敢地面对挑战,最终才能“享受生活的战斗的快乐〞。
躲避困难,逃避挑战的“缩头乌龟〞是不可能得到这种受用的。
四、拓展延伸请说出至少两句中国古代创新的古诗文名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己亥杂诗?●晚爱肥仙诗自然,何曾绣绘更琱镌。
春花秋月冬冰雪,不听陈玄只听天。
——杨万里?读张文潜诗?●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赵翼?论诗五绝?五、本课小结同学们,“驱遣我们的想象〞是因为“想象是鉴赏的重要条件,想象力不兴旺,鉴赏力也无法使之兴旺的〞,所以,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附板书设计:第8课*蒲柳人家(节选)【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欣赏文中鲜明、饱满的人物形象。
2.揣摩精彩的语言,学习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3.领略小说中所蕴藏的人情美和生活风俗美。
【情境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刘绍棠的小说节选?蒲柳人家?。
所谓“蒲柳人家〞,就是指用蒲草和柳树枝搭起房屋的人家,在文中是指普通的贫苦农家。
看了这个题目,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呢?(学生的疑问可能会有:蒲柳人家有什么人?作者写了蒲柳人家的哪些事情?作者为什么要写蒲柳人家?等等)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跟随刘绍棠先生一起走近?蒲柳人家?。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提示及要求:1.注意生字难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的线索是怎样的?明确:1.擀.面杖(ɡǎn)剜.肉(wān)呱.呱坠地(ɡū)腌臜..(ā zɑ)捯.气(dáo)断壁残垣.(yuán)戏谑.(xuè)如坐针毡.(zhān)荣膺.(yīnɡ)隐匿.(nì)影影绰.绰(chuò)2.本文主要有三个人物:何满子、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
其中何满子是贯串文章始终的线索人物,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那么成为本文的主要描写对象。
二、深入探究——人物形象1.在这篇课文中,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号称“一丈青大娘〞?学生明确:奶奶一丈青大娘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泼辣大胆,刚直不阿,爱打抱不平,与?水浒传?中的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这个女中豪杰的形象颇为神似,所以得名。
2.第一局部最能表现一丈青大娘性格的是什么事情?分析一下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一丈青大娘的性格。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明确: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
作者运用了外貌描写(如“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动作描写(“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语言描写(“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神态描写(“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
除以上正面描写外,小说还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纤夫无力招架的狼狈形态来反衬一丈青大娘的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威武勇猛。
3.为什么爷爷号称“何大学问〞?明确:爷爷的外号带有戏谑的性质。
他貌似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为朋友敢两肋插刀。
同时,他善于讲故事,想象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得了个“何大学问〞的外号。
4.自从爷爷被尊称为“何大学问〞以后,他在学问上下了哪些功夫?这些说明了什么?合作学习,展示交流,明确:看书念书、不耻下问、咬文嚼字、拜祭文庙、自我反思、为孙请师。
这表现出他对文明进步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渴求知识而不得的贫苦百姓的心声。
三、品读课文——赏析语言小说的语言运用非常有特色,请结合具体例子体会其语言特色。
师生共同感受小说的语言特色,明确:一方面,作者采用了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
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
另一方面,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如:“何满子的爷爷,官讳已不可考。
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外号,北运河两岸,古北口内外,在卖力气走江湖的人们中间,那可真是叫得山响。
〞句中“官讳〞是书面语,“叫得山响〞是民间口语,二者结合给小说增添了幽默诙谐色彩。
四、拓展延伸1.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体会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
讨论明确:小说?蒲柳人家?真切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人情世态、生活风习。
确如一幅风俗画,情致缠绵。
如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大红肚兜、长命锁、洗三、百家衣,何大学问的走西口等都别具魅力,历历如绘。
2.?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学的代表作。
那么,你认为它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表达在哪些方面?讨论明确:小说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主要表达在:(1)从人物形象来说,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
这从“一丈青大娘〞的外号和爷爷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乃至为人做事的方式上,都显示了作品的民族本色。
(2)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
小说中如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威震古北口等传奇笔墨正是典型的古典传统的继承。
另外,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
小说的结构得?水浒传?神韵,即前几节分别介绍一位人物,最后由望日莲的故事将人物串联在一起。
再如多用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等,也正是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
总之,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五、本课小结同学们,透过小说的渲染,我们洞察人物,更能观照那曾经鲜活演绎着的社会生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乃至将来,生活的底色都是鲜亮的,文艺也是如此。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