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610115-移动互联应用技术.docx
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移动互联应用技术是指使用移动通信、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为用户提供各种移动设备上的应用服务。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为了培养适应移动互联应用技术需求的专业人才,我们制定了以下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1.培养具备良好的计算机、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基础的人才;2.培养掌握移动互联应用开发技术的专业人才;3.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4.培养具备一定的外语和沟通能力的专业人才;5.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专业人才。
二、培养方案1.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移动通信原理、互联网技术基础等;(2)专业课程:包括移动应用开发、移动用户界面设计、移动互联应用测试等;(3)实践课程:包括实验课程、项目实训和实习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实验教学(1)建设实验室:配备必要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搭建适合移动互联应用开发的实验环境;(2)实验课程:通过设计和实施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项目实训(1)开展项目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移动互联应用开发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2)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项目:通过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一定规模的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习实训(1)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实训,提供实际工作场景下的技术培训和经验积累;(2)实习报告与总结:学生在实习结束后需要提交实习报告和总结,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效果等,以便于对实习成果进行评估和总结。
5.专业素质培养(1)外语教育:开设外语课程,并为学生提供外语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外语能力;(2)人文社科教育:通过开设相关人文社科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3)职业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素养。
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软件信息与服务专业建设1.2.5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6.核心课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课程标准东莞理工学校软件信息与服务专业项目建设小组课程编号:课程类型:核心课程、一体化课程学时:36 适用对象:软件与信息服务专业三年级学生编制者:尹桂萍审核者:编制日期:2014-08-10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1、课程定位《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是理实一体化课程,是计算机所有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专业核心课。
课程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导向,注重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
同时遵循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国家工信部通信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移动互联网技能认证析考核要求,以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信息管理及生产管理三方面需求为导向,详述移动互联网热点技术的应用,大量的技术应用和软件开发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针对不同环境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课程中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
2、课程任务课程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沟通与团队的协作能力,形成良好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遵守国家关于软件与信息技术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关键性的软件开发与应用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力求达到岗位技能和职业标准。
二、职业活动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以完成项目任务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既突出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又保证学生能掌握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设计了多个实际企业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具体案例,每个案例都能覆盖本课程的知识点,使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易懂和容易掌握,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生达到社会相应岗位群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职业活动与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如下:岗位职业能力教学内容(理实一体化课)移动互联网基础知识移动互联网概述与智能手机及操作系统(第1、2章)移动互联网热点技术移动互联网热点技术(第3章)移动互联网产业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第4章)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企业的应用与解决方案(第5、6章)三、课程目标1、职业关键能力目标(1) 认识和了解移动互联网及其发展;(2) 掌握移动智能手机的各种操作系统及其特点;(3) 掌握移动互联网的热点技术;(4) 了解和认识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熟悉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5) 掌握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6) 掌握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价值,了解移动互联网企业应用整体解决方案。
高职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究
高职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究【摘要】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在高职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背景介绍和研究意义入手,探讨了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概述、现状分析、需求调研、课程设置优化和教学方法改进等内容。
通过分析现有情况和需求,可以为专业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在探讨课程设置优化和教学方法改进时,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完善高职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应用型人才。
结论部分总结了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情况,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希望本文能为高职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职,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课程体系,概述,现状分析,需求调研,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方法,完善,建议,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兴起的新兴专业。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移动应用技术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方向之一。
作为培养移动应用技术人才的重要专业之一,高职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完善和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背景介绍部分将重点介绍高职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当前社会对移动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和市场前景。
通过了解背景信息,可以更好地把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方向,确保专业培养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随着移动应用技术行业的飞速发展,高职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与更新也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高职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以期促进该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1.2 研究意义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不断普及,对于具备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的专业人才需求也日益增长。
对于高职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高职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可以为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高等职业学校通信技术专业教学标准.doc
高等职业学校通信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专业名称通信技术专业代码590301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相同或相近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学制与学历三年专科就业面向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通信设备制造商、通信网络运维企业、通信网络服务商、通信产品销售、服务商及通信产业链上的其它公司等相关企业。
1.初始岗位群(1)通信技术服务岗位。
(2)通信技术管理岗位。
(3)通信设备生产岗位。
(4)通信设备监控管理岗位。
2.发展岗位群(1)通信设备运行维护岗位。
(2)通信系统运行管理岗位。
(3)通行工程项目经理岗位。
(4)通信工程项目监理岗位。
培养目标与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熟练掌握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熟悉现代通信技术,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从事现代通信技术、通信工程建设、运行维护,具备初步通信工程管理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通信设备制造商、通信工程施工公司、通信网络运维企业、通信网络服务商、通信产品销售、服务商及通信产业链上的其它公司等相关企业,从事现代通信技术、通信工程设计以及通信工程管理等技术工作。
二、培养规格本专业培养规格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为指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基本素质根据通信行业对通信技术专业基层岗位的要求,学生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素质(如图1):图1 通信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2.能力要求通信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如图2、图3所示:图3通信技术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3.专业素质通信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如图4所示图4 通信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基本能力工程意识、技能培训意识及效益意识较强,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专于专业具有较宽广和坚实的专业基础,具有自学和知识更新能力。
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软件信息与服务专业建设1.2.5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6.核心课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课程标准东莞理工学校软件信息与服务专业项目建设小组课程编号:课程类型:核心课程、一体化课程学时:36 适用对象:软件与信息服务专业三年级学生编制者:尹桂萍审核者:编制日期:2014-08-10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1、课程定位《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是理实一体化课程,是计算机所有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专业核心课。
课程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导向,注重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
同时遵循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国家工信部通信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移动互联网技能认证析考核要求,以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信息管理及生产管理三方面需求为导向,详述移动互联网热点技术的应用,大量的技术应用和软件开发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针对不同环境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课程中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
2、课程任务课程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沟通与团队的协作能力,形成良好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遵守国家关于软件与信息技术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关键性的软件开发与应用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力求达到岗位技能和职业标准。
二、职业活动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以完成项目任务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既突出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又保证学生能掌握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设计了多个实际企业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具体案例,每个案例都能覆盖本课程的知识点,使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易懂和容易掌握,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生达到社会相应岗位群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职业活动与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如下:岗位职业能力教学内容(理实一体化课)移动互联网基础知识移动互联网概述与智能手机及操作系统(第1、2 章)移动互联网热点技术移动互联网热点技术(第 3 章)移动互联网产业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第 4 章)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企业的应用与解决方案(第5、6 章)三、课程目标1、职业关键能力目标(1) 认识和了解移动互联网及其发展;(2) 掌握移动智能手机的各种操作系统及其特点;(3) 掌握移动互联网的热点技术;(4) 了解和认识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熟悉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5) 掌握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6) 掌握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价值,了解移动互联网企业应用整体解决方案。
高职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究
高职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究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移动应用开发越来越成为各行各业所需的核心技能之一。
作为培养移动开发人才的重要教育领域,高职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当紧密贴合业务需求和行业发展动态,使学生能够掌握最新技术,具备实际项目经验,并且未来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究高职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1. 专业方向明确,涵盖技术广泛
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是一个功能性的职业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专业的移动应用软件开发人员或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的开发者。
专业设置必须围绕移动开发的各个方面,例如移动应用的UI设计、服务端开发、客户端编程、数据库管理、网络安全等,同时也要追逐技术发展的前沿,涉及到比较新兴的领域,如移动游戏开发、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
2. 实践与理论并重,项目为课程核心
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的学习方法应该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
学生应该在课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实际的项目中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况中。
通过参与项目,学生可以获得实践技能和经验,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 建设行业关系,推动学生就业
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经常和行业关系息息相关。
因此,专业课程应该注重建立和行业的联系,与公司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或项目经历,这样学生可以获得和行业密切相关的经验和知识,助力毕业生求职和职业发展。
总体来说,高职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应该围绕流行的移动应用技术,重视项目和实践的经验,同时注重与行业相关的联系。
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接受最新最有用的知识,并帮助他们在工作中成功应对挑战。
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简介
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简介专业代码610115专业名称移动互联应用技术根本修业年限三年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开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与移动互联技术相关的电子、通信等根底理论知识和移动互联专业知识,从事移动互联、智能家居、智能城市、智能穿戴等设备的生产和销售,移动互联应用系统的设计、安装和维护,移动应用软件编程和测试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就业面向主要面向移动互联相关产品生产、经营效劳和系统集成等行业企业,在生产、销售、设计等岗位群,从事移动互联、智能家居、智能城市、智能穿戴等设备的生产和销售,移动互联应用系统的设计、安装和维护,移动应用软件编程和测试等工作。
主要职业能力1. 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2. 具备进行嵌入式系统编程,使用开发工具,下载、调试和测试无线通讯嵌入式程序的能力;3. 具备理解移动互联应用软件需求的能力,初步具备移动互联应用软件设计、测试、部署能力;4. 掌握PCB 设计与制作技能,能装配、调试、维修、检验各类移动互联产品;5. 掌握与移动互联技术相关的电子、通信等根底理论知识和移动互联专业知识;6. 掌握移动互联、智能家居、智能城市、智能穿戴等设备的种类、性能等相关知识,掌握移动通信设备使用的接口、协议等知识;7. 掌握各种移动互联应用解决方案相关知识,能编写相关技术文件。
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1. 核心课程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嵌入式应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与应用〔短距离〕、移动互联设备安装与调试、移动互联应用系统集成与测试、移动互联应用程序设计、移动互联应用程序综合应用等。
2. 实习实训在校内进行中小企业信息化规划和综合布线、智能安防移动设备装调,智能控制软件开发,智能老人看护等实训。
在移动互联相关产品生产、经营效劳和系统集成等企业进行实习。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无线电装接工计算机辅导设计〔Altium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C 语言〕测试工程师助理电子商务师衔接中职专业举例电子与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应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接续本科专业举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网络工程。
《互联网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互联网应用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互联网应用技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互联网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的工作能力和竞争力。
本课程涵盖了互联网应用的基本概念、网络协议、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注重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旨在让学生掌握互联网应用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技能。
二、课程目标1.掌握互联网应用的基本概念、网络协议、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理论知识;2.掌握互联网应用的实践技能,包括网站建设、网络编程、数据库管理、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技能;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互联网基础:介绍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网络协议、网络拓扑等方面的知识;2.操作系统:介绍常见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等,以及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和配置方法;3.数据库管理:介绍数据库的基本概念、类型、安装和使用方法,以及常见数据库软件的使用和配置;4.网络编程:介绍常见的网络编程语言,如Python、JavaScript等,以及网络编程的基本原理和实践;5.网络安全:介绍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威胁、防护措施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常见的网络安全工具的使用和配置。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合理安排各个部分的教学时间和教学难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互联网应用技术。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具体包括:1.课堂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互联网应用技术的理论知识;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操作方法;3.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4.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5.线上学习: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和视频教程,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移动互联应用技术课程(移动互联网课程)
2017级《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一、专业名称专业名称: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代码:610115二、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学历层次:专科三、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三校生”(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四、标准学制与学习年限标准学制:三年学习年限:在校学习年限不少于2年,在校累计学习年限不超过4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含休学)。
五、就业面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能在交通领域的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所从事智能交通系统中移动互联应用系统的设计、维护和管理等工作,入职的职业岗位是移动互联网运维助理工程师,升迁的职业岗位是移动互联应用设计工程师。
毕业生同样可以在相关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移动应用互联系统的使用与维护工作;在相关科研院所从事移动应用互联系统的设计和编码和实施等工作;在智能交通和IT企业行业的从事移动互联网应用系统的设计、测试、推广和售后维护等工作。
六、培养目标与规格(一)培养目标为智能交通行业,重点是智能交通中移动终端应用设计领域,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较强的现场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移动互联网应用与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在移动平台进行移动产品的设计、维护、管理、发布等专业技能,1 / 10能够胜任智能交通系统中移动应用系统的设计、移动互联网平台的系统集成与部署、移动信息系统的维护和管理等工作,达到移动应用工程师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基本要求,具有“好品德、好技能、好使用、好形象”的高端复合型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1.基本素质①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②具备“好品德、好技能、好使用、好形象”的职业素质;③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④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良好情操;⑤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人文精神。
2.职业能力(1)专业能力1) 具有良好的移动应用系统维护、管理能力;2) 具有数据库设计、创建、管理、运维能力;能在常用操作系统上安装、配置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能使用数据库管理工具在同构或异构的数据库间导入、导出数据;能使用数据库管理工具备份、还原数据库;能使用SQL语句创建、删除、重命名数据库;能按照E-R图设计表结构、表关系;能使用SQL语句创建、删除、重命名数据表;能使用SQL语句修改数据表结构;能使用SQL语句进行条件查询;能实现连接查询、合并查询、分组查询;能对查询的结果集进行排序;能对数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增加、删除、修改操作;能使用SQL语句对表添加或删除主键、外键、唯一性、检查、默认等约束。
《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版——文化教育大类
高等职业学校应用英语专业教学标准专业名称应用英语专业代码660102招生对象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同等学力人员学制与学历三年制,专科就业面向应用英语专业就业面向为: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对英语能力有一定要求的相关岗位或岗位群。
如开设应用英语专业(工程方向),初始岗位群有涉外机电产品销售与技术服务、涉外档案与技术资料管理等,发展岗位群有涉外生产管理、客户管理、援外项目管理等;如开设应用英语专业(涉外文秘方向),初始岗位群有涉外秘书、商务秘书、销售助理、行政助理、外贸从业人员等,发展岗位群有行政主管、外贸业务主管等中级岗位。
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一)培养目标应用英语专业的开设应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与相应产业对接,与行业紧密结合,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熟练运用英语技能和相关业务技能,在科技、贸易、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及文化交流中,从事一线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高端技能型英语人才。
(二)职业核心能力本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与培养方向相符的服务和管理能力,如应用英语专业(工程方向)所需要的采购销售、行政管理、技术资料管理等能力,应用英语专业(涉外文秘方向)所需要的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等能力和一定的外贸业务流程的实际操作能力;基于职业发展需求的相关职业能力。
(三)培养规格1.素质结构(1)思想素质: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养。
(2)文化素质: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必要的科学素养。
(3)专业素质: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素质、较强的跨文化交际素质,以及相关的职业素质。
(4)身心素质: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能力结构应用英语专业的核心能力为英语交流能力和相关行业的职业能力,具体能力结构如下:(1)语言交际能力:具有满足相应行业岗位需求的中、英文语言交际能力。
(2)知识获取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较强的观察、分析判断及信息处理能力。
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课程实用标准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软件信息与服务专业建设1.2.5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6.核心课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课程标准东莞理工学校软件信息与服务专业项目建设小组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1、课程定位《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是理实一体化课程,是计算机所有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专业核心课。
课程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导向,注重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
同时遵循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国家工信部通信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移动互联网技能认证析考核要求,以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信息管理及生产管理三方面需求为导向,详述移动互联网热点技术的应用,大量的技术应用和软件开发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针对不同环境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课程中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
2、课程任务课程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沟通与团队的协作能力,形成良好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遵守国家关于软件与信息技术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关键性的软件开发与应用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力求达到岗位技能和职业标准。
二、职业活动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以完成项目任务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既突出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又保证学生能掌握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设计了多个实际企业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具体案例,每个案例都能覆盖本课程的知识点,使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易懂和容易掌握,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生达到社会相应岗位群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职业活动与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如下:三、课程目标1、职业关键能力目标(1) 认识和了解移动互联网及其发展;(2) 掌握移动智能手机的各种操作系统及其特点;(3) 掌握移动互联网的热点技术;(4) 了解和认识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熟悉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5) 掌握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6) 掌握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价值,了解移动互联网企业应用整体解决方案。
《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文化教育大类
高等职业学校应用英语专业教学标准专业名称应用英语专业代码660102招生对象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同等学力人员学制与学历三年制,专科就业面向应用英语专业就业面向为: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对英语能力有一定要求的相关岗位或岗位群。
如开设应用英语专业(工程方向),初始岗位群有涉外机电产品销售与技术服务、涉外档案与技术资料管理等,发展岗位群有涉外生产管理、客户管理、援外项目管理等;如开设应用英语专业(涉外文秘方向),初始岗位群有涉外秘书、商务秘书、销售助理、行政助理、外贸从业人员等,发展岗位群有行政主管、外贸业务主管等中级岗位。
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一)培养目标应用英语专业的开设应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与相应产业对接,与行业紧密结合,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熟练运用英语技能和相关业务技能,在科技、贸易、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及文化交流中,从事一线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高端技能型英语人才。
(二)职业核心能力本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与培养方向相符的服务和管理能力,如应用英语专业(工程方向)所需要的采购销售、行政管理、技术资料管理等能力,应用英语专业(涉外文秘方向)所需要的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等能力和一定的外贸业务流程的实际操作能力;基于职业发展需求的相关职业能力。
(三)培养规格1.素质结构(1)思想素质: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养。
(2)文化素质: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必要的科学素养。
(3)专业素质: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素质、较强的跨文化交际素质,以及相关的职业素质。
(4)身心素质: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能力结构应用英语专业的核心能力为英语交流能力和相关行业的职业能力,具体能力结构如下:(1)语言交际能力:具有满足相应行业岗位需求的中、英文语言交际能力。
(2)知识获取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较强的观察、分析判断及信息处理能力。
高职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标准研究
高职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标准研究杨正校【摘要】针对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可依托信息技术跨企业培训中心,构建符合植物生长规律,与培训中心吻合的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标准.【期刊名称】《职业教育研究》【年(卷),期】2017(000)008【总页数】4页(P44-47)【关键词】跨企业培训中心;移动互联;专业标准【作者】杨正校【作者单位】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太仓 2154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8近年来,随着传感技术、图像识别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应用的广泛普及,移动互联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移动互联相关技术应用型人才缺乏。
高校没有对应的相关专业支撑,移动互联人才培养滞后,同时由于移动互联行业具有行业跨度大、多学科交叉、综合性强等特点,涉及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等。
最新的高职高专专业目录新增了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但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产业结构不同,缺乏权威的专业教学标准规范。
尤其是随着校企共建专业的深入,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融通式的专业教学标准,企业如何真正参与到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既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更需要高校建立灵活的校企合作机制。
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是近年来伴随移动互联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人才市场的需求而催生的。
目前,全国近60%的高职院校设置了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或相近专业(方向),围绕该专业(方向)建设,研究者分别从人才需求、课程体系、实训环境以及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移动互联应用技术岗位主要有创新研发、运维服务、工程设计、应用开发与测试等[1]。
不同岗位的技术、技能要求的层次也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学历层次和能力结构,由此构建,形成移动互联应用技能模型结构[2]。
再将这一技能模型结构转换成学习领域,转换成软件技术角度的后台应用开发、终端应用开发和移动互联应用开发等专业方向[3]。
以校企合作为手段,探索“课堂、实训中心、产教工作室”设计人才培养体系[4-5],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有效的办学途径。
移动互联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移动网络搭建?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移动网络搭建课程代码:1202182 建议课时数:64 学分:4适用专业: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1前言课程的性质根据江苏省A类品牌建设的要求,专业课程中各课程体系要表达“平台〞“模块〞的形式。
?移动网络搭建?课程以“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构建的学习情境,覆盖相关“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等相关专业,使之成为专业群的专业平台课程。
该课程基于?计算机网络根底?课程的支持,为后续的?移动软件开发?、?Linu〔云效劳〕?等课程效劳,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的主干根底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移动网络搭建与维护的常用技术和设备的运用。
设计思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利用局域网或者通过局域网联入互联网,以实现资源共享,继计算机取代人们手中纸笔之后,网络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工作不可缺少的左膀右臂,原本只需要掌握到•••••••••••568Aware Worstation、Windows 2021〔FTP、WEB、DNS、DHCP、邮件效劳〕团队开发环境的计算机实验室,另外需要配置网线制作耗材〔RJ45接头、网线、网线钳、测线仪〕、交换机、宽带路由器、ADSL、无线网卡、无线路由等实验器材,实验室还要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
课程资源1.开发适合教师与学生使用的多媒体教学素材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2.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磨炼自己,提升其职业综合素质。
3.编写针对性实验指导和实验题目,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来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网络课程平台和远程实验室开放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教学评价5其它说明本课程标准主要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执笔人:审核人:制定〔修订〕日期:。
高等职业学校移动应用开发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中国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学校移动应用开发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职业学校移动应用开发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编制工作组2017年 9月前言本标准由教育部组织编制、审定并颁布实施。
为规范和加强职业学校移动应用开发专业实训教学设施建设,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职业学校移动应用开发专业实训教学设施建设及实训教学管理的基本依据,是加强移动应用开发专业实践性教学、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本标准主要参与编制单位: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装备专业委员会、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市职业大学、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软件工程师杂志社。
本标准主要编写人:龙翔、温涛、吴洪贵、刘成、曾海、张琳、陈静、郝自勉、黄雄波、牟志华、杨元峰、李迎霞、邢海燕、邱钦伦、董本清、张利华等。
高等职业学校移动应用开发相关专业实训教学设施建设标准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高等职业学校移动应用开发相关专业校内实训教学场所及设备的建设,是达到移动应用开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应具备的基本实训教学设施要求。
职业学校相关专业及有关培训机构可参照执行。
2 实训教学场所要求2.1 分类、面积与主要功能按照实训教学内容,划分实训教学场所。
实训场所面积是为满足40人/班同时开展实训教学的要求。
2.2采光应符合GB/T 50033的有关规定。
专业特殊要求:GB_50174-2008 C级机房规范要求2.3照明应符合GB 50034的有关规定。
专业特殊要求:GB_50174-2008 C级机房规范要求2.4通风应符合GB 50016和工业企业通风的有关要求。
专业特殊要求:GB_50174-2008 C级机房规范要求2.5防火应符合GB 50016有关厂房、仓库防火的规定。
移动互联应用技术《课程标准(RFID技术与应用)+48学时》
?RFID技术与应用?课程大纲1课程简介?RFID技术与应用?课程是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是?物联网系统开发? 、?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施?等核心课程的根底,实用性非常强。
为后续课程提供了必要的支撑,通过这些后续课程的学习使本专业学生全面掌握RFID 软件开发的根本知识与应用技能,能够满足物联网企业中软件开发、测试等岗位〔群〕的需求。
共分为3个学习情境。
1“认知〞情境:RFID设备选取通过RFID设备选取工程是教师讲解,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RFID的特点及其常见设备,培养学生理解RFID技术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解RFID系统根底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工程开发前期准备及统筹能力。
使学生具备合理选取设备的能力,从而可以胜任与设备选取相关的岗位,比方销售过程中为客户推荐设备的能力。
2“使用〞情境:RFID设备安装调试RFID设备安装调试学生通过完成该工程,进一步稳固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进行RFID系统实施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系统测试的能力,培养学生安装系统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系统故障调试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安装调试设备的能力。
3“实施〞情境:基于RFID小型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基于RFID小型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工程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完成,并进行创新,学生通过自主完成工程,深入掌握工程的开发过程。
使学生具备开发设计基于RFID的小型应用系统的能力。
建立基于RFID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概念。
2课程考核?RFID技术及应用?课程大力加强教学过程阶段考查〔包括课外作业、设计型或研究性大作业、课堂测验与专题讨论等〕,积极推进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实施了开卷、半开卷以及口试、等多样化考核方式,把考试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以课外作业为例,任课教师既把课外作业作为提升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手段,纳入课程教学的必备环节。
同时,任课教师也把包括习题、案例和设计训练等在内的课外作业作为课程学习效果考核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制定作业管理和批改程序,合理确定作业成绩占本门课程总成绩的比例,使教师对课程学习的效果有了更全面的把握,使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目的和要求有了更明确的认识,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移动应用开发》课程标准
《移动应用开发》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定位《移动应用开发开发》课程是我院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拓展课程,是一门动手实践能力要求高、与实际工作岗位联系紧密的课程,目前软件企业对移动端开发程序员的需求很大,软件专业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从事前端技术开发和后台开发。
因此,该课程对于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检验专业教学成果的重要课程,也是评价本专业学生是否掌握学科基础知识、能否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否具备软件开发各种技能的重要课程。
因此该课程的建设对本专业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该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当前企业在用的前端框架(前端潮流框架为Vue、React、Angular),理解前端开发中的MVC模型,能运用所学知识开发出企事业单位需要的各种形式的移动端开发。
强化学生企业级项目开发能力(系统分析/设计,编程,测试等)。
培养学生进行移动端应用程序开发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为其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前端工程师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能力标准要求(一)知识要求该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当前企业在用的前端框架(前端潮流框架为Vue、React、Angular),理解前端开发中的MVC模型。
强化学生项目开发能力(系统分析/设计,编程,测试等)。
(1)掌握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系统分析的方法;(2)掌握规范化、专业化的编码指令;(3)掌握规范化、专业化的测试方法;(4)熟悉项目实施过程,如: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提交产品等。
(二)能力要求(1)能创建Vue或React的前端框架开发项目(2)能搭建Node.js环境进行开发,掌握Webpack工具打包(3)掌握JavaScript中的ES6语法标准(4)掌握异步交互开发(5)理解前端开发的MVVM模型(三)素质要求(1)自主、开放的学习能力(2)诚实、守信、坚韧不拔的性格(3)良好自我表现、人际沟通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四、知识体系(思维导图、知识要点)见图1:知识体系思维导图图1知识体系思维导图五、课程主要内容课程教学能力训练项目设计表见表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职业学校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移动互联应用技术(610115)。
二、人学要求普通高级中学毕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
三、基本修业年限三年。
四、职业面向本专业职业面向如表 1 所示。
表 1 本专业职业面向五、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 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嵌人式系统设计工程技术人员、计算机程序设计员等职业群, 能够从事移动互联应用程序开发、移动互联应用硬电子信息类件开发、移动互联应用系统集成和测试、移动互联应用技术支持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六( 培养规格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一)素质(1) 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 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 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3) 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4) 勇于奋斗、乐观向上, 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 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 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 1 ~2项运动技能, 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 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6) 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能够形成 1 ~2 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 二)知识(1) 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2) 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文明生产等知识。
(3) 掌握移动通信基础知识, 了解移动互联网运作机制。
(4) 掌握移动互联产品检测、调试的基本方法。
(5) 掌握移动互联产品嵌人式(含单片机) 软件的基本结构、开发、调试方法。
(6) 掌握移动应用软件开发框架、开发模式和开发过程。
(7) 掌握移动互联应用系统集成与测试、安装与调试的方法。
(8) 初步掌握市场营销的知识。
) 三)能力(1) 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能够阅读移动互联设备英文技术手册。
(3) 具有团队合作能力。
(4) 具有本专业必需的信息技术应用和维护能力。
(5) 具有根据规范编写工程文档的能力, 能编写技术方案、操作手册、说明书等文档。
(6) 具有使用P C B制图软件进行常用电路设计的能力。
高等职业学校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标准(7) 具有使用相关仪器对移动互联产品进行检测、维修或调试的能力。
(8) 具有使用C语言编写单片机程序实现相关设备移动互联应用的能力。
(9) 具有使用J a v a语言编写A nd r o i d 程序(含嵌人式程序) 实现移动互联应用的能力。
(10) 具有根据技术手册进行移动互联应用系统的安装、部署、调试或测试的能力。
(11) 具有一定的I T产品市场营销能力。
七( 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 一)课程设置本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1.公共基础课程根据党和国家有关文件规定, 将思想政治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育、军事理论与军训、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列人公共基础必修课; 并将党史国史、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大学语文、信息技术、高等数学、公共外语、健康教育、美育、职业素养等列人必修课或选修课。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可开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2.专业课程专业课程一般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 并涵盖有关实践性教学环节。
学校可自主确定课程名称, 但应包括以下主要教学内容:(1)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一般设置6 ~8门, 包括: 移动互联概论、电工电子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 a v a) 、嵌人式应用基础、P C B线路板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等。
(2) 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一般设置6 ~8门, 包括: 移动互联产品检测与调试、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移动互联设备通讯编程、A nd r o i d 程序设计、A nd r o i d 嵌人式开发、移动互联应用程序开发、移动互联应用系统集成等。
(3) 专业拓展课程。
专业拓展课程包括: L i nu x嵌人式操作系统、数据库设计与应用、移动w e b 应用开发、i0s应用开发、软件测试、专业英语、云计算技术应用、智能穿戴技术、移动支付技术、I T 市场营销、移动电子商务、工程项目管理等。
3.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如表 2 所示。
电子信息类表 2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学内容4.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
实训可在校内实验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等开展完成; 社会实践、顶岗实习、跟岗实习由学校组织可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的移动互联应用企业开展完成。
实训实习主要包括电工电子实训、二级C语言编程实训、P C B制图实训、移动互联产品检测与调试实训、移动互联设备通讯编程实训、移动互联程序设计实训、移动互联综合应用跟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与顶岗实习等。
应严格执行《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
高等职业学校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标准5.相关要求学校应统筹安排各类课程设置, 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应结合实际, 开设安全教育、社会责任、绿色环保、管理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拓展课程或专题讲座(活动), 并将有关内容融人专业课程教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人专业课程教学和相关实践性教学;自主开设其他特色课程; 组织开展德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
(二) 学时安排总学时一般为2800 学时, 每16 ~18 学时折算1 学分。
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不少于总学时的25%。
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不少于总学时的50%, 其中,顶岗实习累计时间一般为6 个月,可根据实际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
各类选修课程学时累计不少于总学时的10%。
八( 教学基本条件(一) 师资队伍1.队伍结构学生数与本专业专任教师数比例不高于25 :1, 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一般不低于60%, 专任教师队伍要考虑职称、年龄, 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
2.专任教师专任教师应具有高校教师资格;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具有通信、计算机、电子信息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具有扎实的本专业相关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 具有较强信息化教学能力, 能够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 有每5 年累计不少于6 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
3.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原则上应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能够较好地把握国内外行业、专业发展,能广泛联系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实际,教学设计、专业研究能力强, 组织开展教科研工作能力强, 在本区域或本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影响力。
4.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主要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聘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 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职称, 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教学任务。
(二) 教学设施教学设施主要包括能够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所需的专业教室、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等。
1.专业教室基本条件专业教室一般配备黑(白) 板、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 互联网接人或w i.F i环境, 并实施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 符合紧急疏散电子信息类要求, 标志明显, 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2.校内实训室基本要求)1)电工电子实训室。
电工电子实训室应配备投影设备、白板、学生用电源、可调恒温焊接设备、信号发生器、数字示波器、万用表、常用工具等, 用于电工电子基础、嵌人式应用基础、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和实训。
)2)移动互联硬件开发实训室。
移动互联硬件开发实训室应配备投影设备、白板、计算机、s T M32 开发实验箱) 含温湿度、光敏、G P s等传感器, G P R s、w i.F i、Z i g B e e、蓝牙等通讯模块), 以及嵌人式开发相关软件及工具等; 用于C语言程序设计、嵌人式应用基础、P C B线路板设计、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移动互联设备通讯编程等课程的教学和实训。
)3)移动互联软件开发实训室。
移动互联软件开发实训室应配备服务器、投影设备、白板、计算机、A nd r o i d 测试终端、w i.F i环境, 提供云计算环境接人, A nd r o i d 开发相关软件及工具等; 用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J a v a)、A nd r o i d 程序设计、移动互联应用程序开发、移动w e b 应用开发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4)移动互联综合实训室。
移动互联综合实训室应配备投影设备、白板、计算机、移动互联综合实训设备[含实训架子、A nd r o i d 测试终端、A R M-A53 嵌人式实验箱、蓝牙通讯模块、Z i g B e e通讯模块、网关、智能继电器、w i.F i路由器、摄像头、风扇、电动窗帘、传感器) 温湿度、气压、光敏、人体红外、振动、二氧化碳、烟雾)、安装配件]、Z i g B e e、w i.F i协议分析仪、数字示波器、万用表、蓝牙智能车, w i.F i环境, 提供云计算环境接人, 嵌人式和A nd r o i d 开发相关软件及工具等; 用于A nd r o i d 嵌人式开发、移动互联产品检测与调试、移动互联应用系统集成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3.校外实训基地基本要求校外实训基地基本要求为:具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能够开展移动互联产品生产和销售、嵌人式系统开发、移动互联软件开发和测试等实训活动,实训设施齐备,实训岗位、实训指导教师确定, 实训管理及实施规章制度齐全。
4.学生实习基地基本要求学生实习基地基本要求为:具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能提供移动互联应用程序开发; 移动互联应用硬件开发; 移动互联应用系统集成和测试; 移动互联应用技术支持, 能涵盖当前相关产业发展的主流技术,可接纳一定规模的学生实习;能够配备相应数量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有保证实习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有安全、保险保障。
5.支持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基本要求支持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基本要求为: 具有可利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文献资料、常见高等职业学校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标准问题解答等信息化条件; 鼓励教师开发并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平台, 创新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条件自主学习, 提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