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与食性变化特点
中国林蛙一龄幼蛙期的人工饲养
目录•引言•中国林蛙一龄幼蛙的生物学特征•中国林蛙一龄幼蛙的人工养殖技术•中国林蛙一龄幼蛙期的疾病防治•中国林蛙一龄幼蛙的收捕与加工利用•结论与展望引言研究背景和意义中国林蛙是一种珍贵的药用动物,其皮肤、肌肉和生殖器官都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生态环境破坏,野生中国林蛙资源逐渐减少,因此人工养殖中国林蛙具有重要意义。
在人工养殖过程中,一龄幼蛙期的饲养管理是关键环节之一。
一龄幼蛙期是中国林蛙生长、发育和变态的重要阶段,其存活率和生长速度直接影响成蛙的数量和质量。
因此,研究中国林蛙一龄幼蛙期的人工饲养技术,对于提高养殖效益和保护野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01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林蛙一龄幼蛙期的饲养管理技术,提高其存活率和生长速度,为人工养殖中国林蛙提供科学依据。
02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031. 一龄幼蛙的培育环境与设施;2. 饵料的选择与投喂技术;4. 疾病防治技术;3. 水质管理技术;5. 饲养管理技术。
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法,通过设计不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观察和分析一龄幼蛙在不同饲养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和存活情况。
实验设计实验地点设在某人工养殖基地,选取健康、体重相近的100只一龄幼蛙进行实验。
将幼蛙分为5组,每组20只。
分别给予不同的饲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饵料种类与投喂量等。
记录每组幼蛙的生长、发育和存活情况,并进行分析。
特征生长特点中国林蛙的蝌蚪期一般持续1-2个月,之后进入幼蛙期,幼蛙经过1-2年的生长,达到性成熟。
繁殖特点中国林蛙的繁殖期通常在3月至5月,雌蛙产卵于水域或潮湿的土壤中,卵经过一段时间的孵化后形成蝌蚪。
中国林蛙的繁殖和生长特点01外观特征一龄幼蛙的体长约为1-2厘米,皮肤光滑,有黄色或浅绿色的斑点。
02骨骼特征一龄幼蛙的骨骼已经基本发育完全,但骨骼相对较软。
03内部器官一龄幼蛙的内部器官已经发育完全,包括心脏、肝脏、肾脏等。
动物科学考试重点——林蛙养殖
林蛙(一)分类:林蛙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脊椎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
林蛙又称蛤士蟆、黄蛤蟆、田鸡等,是我国集药用、食用、保健于一身的珍贵蛙种。
(二)分布:中国林蛙(吉林、四川、西藏、陕西、甘肃),黑龙江林蛙(黑龙江、内蒙古、辽宁等地),昭觉林蛙(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日本林蛙(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三)生物学特性一、形态特征:中国林蛙体型短而宽,背腹扁平,体长40-50㎜,可分为头,躯干和四肢三个部分。
皮肤略显粗糙,体侧有细小痣粒,体色变化较大,不同季节体色有明显变化。
头后方“八”字形黑斑,前后肢背侧有环形黑纹。
二、生活习性:林蛙一方面保持着水生祖先的原始特征; 另一方面幼体经过变态发育成为成体时,开始出现一系列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林蛙的成体虽然在陆地上生活,但由于皮肤缺乏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结构,因此只能生活在有淡水及其附近的比较潮湿的环境中。
林蛙特殊的血液循环系统以及较低的新陈代谢水平,其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改变,属于变温动物。
林蛙一年的生活可分为森林生活期,冬眠期,繁殖期三个阶段。
(1)森林生活期:5月初到9月末10月初,共5个月左右的陆地生活。
林蛙与青蛙等蛙类不同,完全营陆栖生活,在森林生活期从不进入河流及水池。
森林类型:阔叶林,杂木林(东北),坡向:春天-阳坡,夏天-阴坡,活动范围:冬眠场及产卵场周围的山林,林蛙的森林生活期可分为上山期,森林生活期,下山期。
1、上山期:5月初到中下旬为上山期,历时约20-30天。
进入森林从山脚向山上移动。
2、森林生活期:5月下旬到8月末为森林生活期,历时约3个月,是林蛙的主要生长发育期。
经常单个的分散于森林各处,主要生活在阴坡。
善于跳跃,异常机警。
3、下山期:从9月份开始,气温降至15度以下林蛙开始从山上向山下移动。
多数迁移活动是在晚上进行,前后持续十天左右。
但在雨天,白天也有大批的林蛙迁移。
(2)冬眠期:从9月中旬至翌年4月中旬,约6个月左右。
蝌蚪的特点和生活特征
蝌蚪的特点和生活特征蝌蚪是青蛙的幼体阶段,它们是水生动物,通常在水中生活,通过进行呼吸和摄取食物来生长发育。
蝌蚪的身体呈椭圆形,有一个扁平的头部和一个长尾巴。
它们没有四肢,只有一对口角和一对鳃。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蝌蚪的特点和生活特征。
一、特点:1.身体结构:蝌蚪的身体结构相对简单,没有四肢,头部扁平,尾巴长。
2.呼吸方式:由于它们是水生动物,所以通过皮肤表面进行呼吸,并且在头部两侧有一对外露的鳃。
3.食性:初期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后期则逐渐转向以小型昆虫为主要食物。
4.眼睛:蝌蚪的眼睛非常小,在头部两侧。
5.尾巴:尾巴是它们游泳时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当它们成年后会逐渐退化并消失。
二、生活特征:1.繁殖方式:青蛙属于卵胎生动物,雌蛙会在水中产下卵,然后雄蛙会在卵上排精,使卵受精并孵化成蝌蚪。
2.生长发育:蝌蚪的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时间,从孵化出来到变成青蛙需要几个月到一年不等。
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会经历多次蜕皮和身体结构变化。
3.栖息环境:由于它们是水生动物,所以它们主要栖息在河流、湖泊等水域中。
同时也喜欢在水草丛中、岩石缝隙处等地方活动。
4.行为习性:蝌蚪通常是群居的,它们会聚集在一起,并且喜欢游动和觅食。
同时也具有避光性,通常会在夜晚或阴天活动。
5.食物来源:初期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后期则逐渐转向以小型昆虫为主要食物。
此外,在饥饿时期也会吞食自己的尾巴来维持生命。
总之,蝌蚪是青蛙幼体的重要阶段,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会经历多次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变化。
它们是水生动物,主要栖息在河流、湖泊等水域中。
同时也喜欢在水草丛中、岩石缝隙处等地方活动,并且喜欢游动和觅食。
初期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后期则逐渐转向以小型昆虫为主要食物。
东北林蛙养殖技术
东北林蛙养殖技术————————————————————————————————作者:————————————————————————————————日期:东北林蛙养殖技术一、中国林蛙的养殖概况、效益及前景(一)养殖概况中国林蛙地方名有哈什蟆、田鸡、油蛤蟆等,在动物学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动物。
中国林蛙是一个亚种,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哈士蟆分类上为中国林蛙长白山亚种。
中国林蛙是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动物之一,是具有食用药用两的珍贵蛙种,随着人们食用、药用和滋补保健需求的不断增加,林蛙及其产品逐年紧俏,价格不断提高。
促使人们对林蛙的过度捕捉,使林蛙的自然资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日趋枯竭,蛙群质量明显下降。
为保护培育野生资源,确保林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中国林蛙的人工养殖业很快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开始探索封沟育蛙技术,并不断取得科研成果,成功地推广开来,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度捕捉和破坏自然资源的问题,目前已成为我国部分山区人民的一项致富产业,同时对林蛙的人工养殖技术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突破。
封沟育蛙及半人工养蛙技术如今已遍布中国林蛙的分布区域,据最近统计辽宁省有养蛙点9000余处,吉林省8000多处,黑龙江2000多处,林蛙放养场总面积达2000万公顷以上,其它地区的效益也在迅速增加。
半人工养殖技术不断完善,辽宁省已制定了地方标准及规章、规程和办法,林蛙产品深加工及市场营销大大拉动了林蛙养殖业的发展。
中国林蛙人工养殖技术的研究符合生态经济学理论和森林资源立体开发利用的现代林业经营思想,对模拟林下生态环境条件,人工饵料昆虫,防御天敌,安全越冬,快速育蛙,雌性诱变及构造围栏模式等技术是成功的,初步解决了人工养蛙的有关技术难题。
目前此技术已推广到辽宁、吉林、黑龙江省及青海、甘肃、四川、湖北等地。
问:养林蛙的经济效益如何?(二)养殖效益1、生态效益:中国林蛙每年有6个月时间生活在森林中,主要以昆虫为食,而且绝大部分是害虫,如食甲虫、夜蛾幼虫、尺蠼等,还能采食传播疾病的动物和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如蚊、蝇、蛞蝓等。
林蛙增养殖关键技术措施
/•2021年第6期74林蛙的一生要经过胚胎期、蝌蚪期、幼蛙期和成蛙期4个发育阶段,经历水中栖息(蝌蚪期、越冬期)和陆地栖息(幼蛙期、成蛙肥育期)两种生活环境变换。
蝌蚪期一般分为蝌蚪初期、中期、后期和变态期。
其中蝌蚪变态期是蝌蚪期最关键阶段。
本文综述了林蛙增养殖核心技术,并总结了林蛙增养殖中的几个关键时期的管理要点,以期为林蛙增养殖提供参考。
林蛙增养殖关键技术措施文/黄权1 刘新宇2林蛙是两栖动物,包括较多种或亚种。
目前通常所说的林蛙是指东北林蛙。
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 Gunther )是分布在长白山脉的主要蛙种,可驯养利用,历史悠久,是水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调查数据表明,全国现有蛙农约36400户,从业人员约52万,年产值约200亿元。
一、林蛙增养殖核心技术根据多年从事林蛙增养殖积累的经验,将林蛙增养殖技术总结为九个字,即“水、种、饵、林、繁、密、养、防、管”。
水是指养蛙需要的水源、水质、水量和水文,用于林蛙的抱对产卵、孵化变态和越冬休眠;种是指养蛙所需的种蛙和蛙卵或蝌蚪及幼蛙;饵是指林蛙幼体(蝌蚪)和成体(幼蛙、成蛙)所摄食的青绿叶菜、混合饲料、配合饲料和活饵料,在养殖过程中或者一个阶段中使用的人工繁殖饵料、自然繁生饵料或者配合饲料;林是指林蛙山林放养或圈养需要的林地、林型、树种等,草本植被、枯枝落叶和腐殖质层或者围栏及肥育场;繁是指种蛙和卵团繁殖发育及其需要的条件;密是指种蛙、卵团、蝌蚪、幼蛙和成蛙的放养密度和放养模式;养是指综合养殖模式和技术;防是指养蛙过程中防逃逸,防病害,防污染,防盗窃;管是指养蛙过程中的日常管理。
“水、种、饵、林”是养殖林蛙的基本条件(第一层次);“繁、密、养”是养殖林蛙的关键技术(第二层次);“防、管”是养殖林蛙的管理措施(第三层次)。
二、林蛙越冬管理要点(一)林蛙越冬方式冬眠期林蛙易大量死亡,林蛙水下越冬水温以1℃~4℃比较适宜,保持水溶氧大于4mg/L ,水深大于2m ,确证林蛙安静不食不动,眠深眠透。
林蛙人工养殖
林蛙人工养殖简介林蛙(学名:Rana ridibunda)是一种常见的两栖动物,也是人们常见的食用蛙类。
林蛙在许多地方都有人工养殖的历史,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
人工养殖林蛙有助于缓解野生资源压力,同时也是一项有利可图的农业产业。
本文将介绍林蛙人工养殖的基本知识、养殖技术和注意事项。
林蛙人工养殖的基本知识林蛙是一种典型的两栖动物,其完整的生命周期包括蝌蚪和成蛙两个阶段。
林蛙蝌蚪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而成蛙以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林蛙的养殖需要模拟其自然生境,提供合适的水质、温度和饲料,以确保良好的生长和繁殖情况。
林蛙人工养殖的养殖技术林蛙人工养殖的基本技术包括选址、养殖池塘的建造、蛙苗的投放、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控等。
1. 选址选址是林蛙养殖的重要环节。
合适的选址可以提供良好的水质和环境条件,有利于林蛙的生长和繁殖。
选址时需考虑到地势、水源、土质、气候等因素,选择平坦的地形、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
2. 养殖池塘的建造养殖池塘的建造需要考虑到林蛙的生长和繁殖需求。
池塘的大小应适中,水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满足蛙类生长所需的水生态环境。
同时,池塘的底部需要倾斜,以便蛙类在需要时离开水体。
3. 蛙苗的投放蛙苗的投放是养殖的起始环节。
蛙苗的选取应选择健康、活跃、无损伤的个体。
在投放蛙苗之前,需要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投放后需要适当调节养殖环境,提供足够的饲料和适宜的水温。
4. 饲养管理林蛙的饲养管理是养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饲养管理包括饲料供应、水质管理和温度控制等。
合理的饲料供应可以满足蛙类的营养需求;水质管理主要包括定期清理池塘底部的杂物、维持适宜的水质和氧气含量;温度控制则需要根据林蛙的生理需求,保持适宜的水温和环境温度。
5. 疾病防控疾病防控是林蛙养殖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常见的疾病包括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
为预防疾病的发生,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如定期检查蛙苗的健康状况、保持水质清洁、合理饲养、定期消毒等。
林蛙的繁殖特性
林蛙的繁殖特性
林蛙1年只繁殖1次。
繁殖时间因地域的不同有早有晚,如四川成都地区在2~3月就开始繁殖,而黑龙江、吉林等地在4~5月才能繁殖。
幼蛙生长到13个月龄,约第二年的7月,生殖腺发生明显变化,卵巢的体积和重量不断增加,卵巢上开始有卵泡发育。
输卵管也开始发育,由原来的细线状逐渐加长变粗,并出现曲折,至9月发育到最大体积,平均长度为20~30厘米,重量达4克,输卵管的颜色变为乳白色。
冬眠后到第二年的4月,也就是24月龄达到性成熟,可产卵繁殖。
每只雌蛙怀卵量为1000~1300粒。
3~4年生的雌蛙繁殖力最强,其怀卵量达到2000粒左右,5年以上的雌蛙产卵量下降。
雄性林蛙24月龄也能达到性成熟。
精囊在冬眠期就开始活动。
在春季的繁殖季节里,精囊体积显著增加,呈现黄色,内有精子发生和成熟。
林蛙的精子和卵子在体外水中受精。
达到性成熟的雌、雄蛙在4月上旬和中旬结束冬眠后,于夜间顺水到下游上岸,上岸后进入产卵场开始抱对,正常情况下一雌一雄,但也有一雌多雄的抱对现象。
平均每只雄蛙在繁殖季节能与3只雌蛙抱对。
经抱对后,雌蛙和雄蛙分别将卵子和精子产在同一浅水域中,精、卵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
外面包一层囊状胶质膜,使受精卵相互胶联在一起,吸水膨胀后,成为团块状。
受精卵在水中发育3~10天即可孵出蝌蚪。
林蛙完成生殖活动后,在陆地上分散地潜伏在比较疏松的土壤中,或钻进树根下、石块下、枯枝落叶下,进行半个月左右的生殖休眠,然后转入森林开
始夏季的森林生活。
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蝌蚪科普知识
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蝌蚪科普知识蝌蚪是青蛙的幼崽,它们经过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和生长发育过程,最终变成成年青蛙。
以下是一些关于蝌蚪变成青蛙的科普知识:1. 繁殖:蝌蚪的繁殖是通过青蛙进行的,青蛙通常在水中产卵,经过一段时间后,卵会孵化成为蝌蚪。
2. 形态:蝌蚪的形态特征与成年青蛙有很大的差异。
它们有长而细的尾巴、没有四肢、侧扁的身体和位于头部的口。
3. 呼吸:蝌蚪通过腮来呼吸水中的氧气。
腮位于蝌蚪的头部两侧,可以将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吸入体内。
4. 饮食:蝌蚪主要以植物的细小有机物和浮游动物为食。
它们用口部的触须和口吸附食物,然后将食物切割成小片以便于消化。
5. 变态:蝌蚪经历了一个被称为“变态”的过程,这是蝌蚪从幼体到成年青蛙的转变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蝌蚪会逐渐长出四肢,尾巴逐渐退化,并形成肺用于呼吸空气。
6. 肺的发育:蝌蚪变成青蛙后,它们的呼吸方式会从水中呼吸转变为依靠肺呼吸空气。
随着蝌蚪的发育,肺会逐渐形成并发育成熟。
7. 食性改变:蝌蚪变成青蛙后,它们的饮食习惯也会发生变化。
蝌蚪主要以植物为食,而青蛙则以昆虫、小动物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为主食。
8. 生活环境:蝌蚪生活在水中,青蛙生活在水陆交替的环境中。
蝌蚪需要水中的湿度和氧气来生存,而成年青蛙则能够在陆地上呼吸空气生活。
总的来说,蝌蚪变成青蛙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它们在形态、生理和生态习性上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这个过程对于生物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产生了许多有趣的科学知识。
9. 变态的时期:蝌蚪的变态过程通常会在几周到几个月之间完成。
这段时期可能会因青蛙的物种和环境条件而有所不同。
10. 尾巴的退化:蝌蚪的尾巴在变态的过程中会逐渐退化。
最终,尾巴上的肌肉会被吸收,形成成年青蛙的后部。
11. 全身的变化:蝌蚪的身体会经历许多其他方面的变化。
例如,它们的眼睛会变大,鼻子会变尖,嘴巴会变宽,颜色会变浅或变深等等。
12. 行走和跳跃:一旦蝌蚪完全变成青蛙,它们就会开始用四肢行走和跳跃。
长白山区林蛙孵化期和蝌蚪期饲养技术
CATALOGUE目录•孵化期饲养技术•蝌蚪期饲养技术•饲养管理•营养需求与饲料选择•环境控制与疾病防治•案例分享与经验总结孵化期的定义孵化期的时长孵化期概述温度控制湿度控制孵化温度与湿度控制饲料选择孵化期不需投喂任何饲料,因为卵在自然环境中依靠自身的营养物质发育。
投喂时机在蝌蚪孵化出后,可以开始投喂煮熟的鸡蛋黄或豆浆。
孵化期饲料选择与投喂保持孵化环境清洁、避免过度拥挤、及时清理死亡的卵和蝌蚪等措施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疾病治疗一旦发现疾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对症治疗。
常见的疾病包括水霉病、寄生虫等。
疾病预防孵化期疾病防治VS蝌蚪期概述蝌蚪期定义蝌蚪期是指林蛙卵孵化后,到蝌蚪变态成幼蛙之前的这一阶段。
这个阶段是林蛙生长的关键时期,需要精心饲养管理。
蝌蚪生长特点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卵黄囊期、尾巴芽脱皮期和前肢生长期。
每个阶段的生长特点不同,需要针对性的饲养管理。
蝌蚪池建设与环境调控蝌蚪池选址蝌蚪池应建成南北长、东西宽的长方形,面积以20-30平方米为宜,水深保持在50-80厘米之间。
蝌蚪池建造环境调控投喂方法根据蝌蚪的生长阶段和摄食习惯,合理安排投喂时间和投喂量。
一般每天投喂2-3次,投喂量以每次投喂后2-3小时内吃完为宜。
饲料种类选择营养丰富、新鲜可靠的饲料,如鱼粉、蚯蚓、昆虫等。
饲料卫生注意饲料的卫生和安全,避免使用过期变质的饲料,同时注意饲料的营养均衡和适口性。
蝌蚪饲料选择与投喂蝌蚪疾病防治疾病预防疾病诊断与治疗日常管理孵化期蝌蚪期定期检查孵化期蝌蚪期孵化期记录卵的孵化时间、孵化率等数据,分析并优化孵化条件。
要点一要点二蝌蚪期记录蝌蚪的生长速度、成活率等数据,分析并优化饲养条件。
数据记录与分析饲养人员培训与素质提升维生素和矿物质林蛙需要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来维持其健康生长和发育。
这些营养素应通过添加专门的饲料添加剂来提供。
林蛙的营养需求蛋白质林蛙需要足够的蛋白质来维持其生长和发育。
林蛙怎么养 林蛙养殖技术
林蛙怎么养林蛙养殖技术说到林蛙,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了解,因为林蛙是我国著名的药用经济蛙种。
林蛙不仅药用价值极高,可作为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同时它的食用价值也特别高,具有润肺养阴、健脑益智的功效。
那么大家知道林蛙要如何养殖吗?下面与专业人士一起来了解下吧!林蛙怎么养蝌蚪经过50天左右的喂养就变成幼蛙,登陆上岸,变成幼蛙以后就要吃小虫,蚊蝇、黄粉虫、蝇蛆等。
只要温度适宜,小蛙就开始活动捕虫,每天用小黄粉虫或蛆虫饲喂,喂时将虫直接撒在蛙场四周的地面上。
实际养殖中,一般采用繁育黄粉虫或蝇蛆来喂养幼蛙及成蛙,黄粉虫用稻壳繁养,蝇蛆可用1份猪、牛、羊血(任意一种)兑40—50份水加入少量稻壳或玉米面放到室外的缸、盆、水泥池、土池中,3—5天自然产出大量的蛆,这种方法简便快捷,来得快,数量大。
林蛙养殖技术首先,每年的春季(4月份)投放足够的蛙卵或留够蛙种,孵化池中的蛙卵密度不要过大,每平方米不超过2000尾。
待蛙卵孵化期间,要注意水质清新,适时换水,喂食科学,及时预防蛙病;做到孵化池悄毒,蚌;蚓变态后,及时引人森林。
幼蛙成蛙虽然不在水中生活,但必须生活的潮温的陆地上。
当湿度不足时,就要及时补温,使温度始终保持在70%以上,保证林蛙能够进行正常的皮肤呼吸。
为此,可在蛙田内设喷灌设施,天旱干燥时刻进行喷灌或人工降雨,也可以用喷壶喷水。
冬季林蛙回池越冬时,池水温度保持4℃以下,水深不得低于1.5米,防止水面冻干,池水要适时换水,缓慢流水更好。
越冬池内投放些秸秤、树枝等遮掩物,以利林蛙冬眠。
另一种是窑内冬眠。
越冬土害可建在室外,亦可建在室内。
土窑宽2米、深2米,长度根据林蛙数量而定。
害底放些石头、瓦头、树枝、秸轩,作为林蛙冬眠时的隐蔽物。
害口要安装防鼠设备,防止老鼠加害越冬的林蛙。
土窑内放入1尺@厚的河沙,喷湿。
林蛙越冬期间一定要注意补湿,使蛙体皮肤湿润,呼吸正常,防止体内二氧化碳中毒。
林蛙养殖注意事项入蜇适应期。
正式越冬的前期,秋尾冬初气候不稳定,这一时期中国林蛙由肺呼吸向皮呼吸转化,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林蛙蝌蚪的饲养管理
林蛙蝌蚪的饲养管理蝌蚪的饲养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养蛙的成败。
当前蝌蚪期饲养技术不过关,造成蝌蚪大量死亡,有的全场毁灭。
主要原因是食物严重不足,供水污染,水中溶氧缺泛,放养密度过大,病害严重。
因此,要养好蝌蚪须抓好以下四个技术环节:1、合理放养密度根据蝌蚪的日龄,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
一般情况是蝌蚪日龄小,放养密度可大一些,蝌蚪日龄大,放养密度要小一些。
蛙卵孵化时每平方米水面放入3-5团蛙卵,孵化成蝌蚪后要疏散,15日龄前每平方米水面放养3000只,超过此密度会出现水质污染,溶氧不足及争夺食物现象,中午时有大批蝌蚪的头顶出水面。
15-25日龄每平方米放养2000只,25日龄到变态初期每平方米放养1500只左右。
要经过几次疏散,疏散蝌蚪时要防止碰伤,快速放入新水池。
目前生产中普遍存在着密度过大问题,有的每平方米水面放入十几团蛙卵,放养5000多只蝌蚪,死亡现象较重,一般蝌蚪体形小,变态幼蛙瘦弱,当年成活率低,大部分二年不能育成商品蛙,生产周期推迟一年。
所以要想培育健壮的大蝌蚪,必须合理放养密度。
2、科学喂食蝌蚪除自然取食外,要人工喂一定数量的饵料,采集一些植物饵料,如羊铁叶酸模、月风草幼苗、车前子、蒲公英等;精饲料主要有玉米面、米糠、豆饼粉和一些动物性饲料。
一般采用混合饵料;玉米面占50%,豆饼粉20%(可用豆浆代替)糠麸7%,鲜植物茎叶20%,骨粉3%。
把这些饲料加水煮,制成玉米糊,冷却后喂食蝌蚪,有的还加入一些鱼粉,但要注意鱼粉的质量和含盐量,防止中毒。
根据蝌蚪生长天数和摄食量不同,确定每次投饵量,一般以每次投料能被蝌蚪吃完,稍有剩余为好,防止投入太多,污染水质。
投饵方法有堆状投放和分散投放,糊状饵料都采用堆状投法,沿池边成堆状投放,植物茎叶和动物性饵料采用分散投放。
前期每天投饵一次,都在早晨投放,中后期每天投两次,第一次早6时投放,第二次下午3时投放。
3、灌水技术水是蝌蚪生存的基本条件,蝌蚪必须在有水的条件下才能摄取食物吸收水中的溶氧。
探究林蛙的生长发育特征及其繁殖行为规律
探究林蛙的生长发育特征及其繁殖行为规律众所周知,林蛙是一种常见的两栖类动物,常见于亚洲和北美洲地区。
它们体型较小,喜欢生活在溪流和池塘等湿地环境中。
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这些小型两栖动物的生长发育特征及其繁殖行为规律。
生长发育特征林蛙的蝌蚪期在不同的地区和环境中有所不同,一般在2-3个月左右。
蝌蚪的身体呈椭圆形,头部稍大,口裂呈U形。
在这个时期,它们主要以藻类和腐殖质为食物,同时进行呼吸和游泳训练。
在这个过程中,蝌蚪会逐渐长出四肢,身体也会逐渐变粗。
当林蛙的身体达到一定大小时,它们会慢慢形成成年体型。
林蛙的成年体型一般在3-5厘米左右,雄性稍大于雌性。
它们通常是由5个骨头组成的骨架,骨架之间有软骨连接。
它们的皮肤比较光滑,通常为灰色或棕色,有时候还会显示出斑点和条纹。
另外,林蛙具有很特别的眼睛,它们的虹膜对光线非常敏感,可以帮助林蛙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
繁殖行为规律林蛙的繁殖活动通常发生在春天和夏天。
当它们达到繁殖年龄时候,雌性林蛙会在岩石和树叶的缝隙中寻找适合产卵的地方。
它们一般会选一个湿润的地方,更喜欢在水边或河溪边产卵。
雄性林蛙会跟在雌性的身后,在她们找到适合产卵的地方时,雄性会发出“孕育呼叫”,以吸引雌性蛙的注意。
一旦雌性蛙下蛋,雄性便会从后面抱住雌性,同时释放精子孕育卵子。
林蛙的卵子比较小,一般只有1-2毫米左右。
成熟后,卵子会沉在水底,经过几天时间,卵子就会孵化。
孵化后的幼蛙具有典型的蝌蚪形态,需要在水中进行呼吸并进食藻类等小型水生生物。
在成长的过程中,幼蛙们一般不会离开水中,因为它们需要水来维持呼吸和生长。
总结林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两栖动物,它们拥有一些独特的生长发育特征和繁殖行为规律。
了解这些特征和规律不仅能够深入了解林蛙的生态习性和生命力,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这些可爱的动物。
希望今天的探究能够让你对林蛙有更深入的了解。
蝌蚪各个发育阶段的特点
蝌蚪各个发育阶段的特点
蝌蚪各个发育阶段的特点如下:
1、发育初期特点:蝌蚪孵出三天内不觅食,依靠从卵黄中带来的营养维持生命,过早喂食反而导致其死亡。
三天后蝌蚪的活动量明显增加,两鳃盖完全形成时开始觅食,小蝌蚪经过10天的生长发育,体长可长到1~1.5cm。
2、发育前期特点:小蝌蚪10天以后,其食量增大,生长发育加快,蝌蚪开始寻找新的食物,但其消化功能仍然不强。
3、发育中期特点:此时蝌蚪的消化功能不断增强,蝌蚪就能正常生长发育,到50日龄时,有些蝌蚪长出后脚。
到这一时期蝌蚪成活率可达95%,如果水温偏低,该期的时间将会更长。
4、发育后期特点:这一时期是蝌蚪转化为幼蛙的关键时期,蝌蚪在此期要长出后肢和前肢,并且由水生转化为水陆两栖。
50日龄左右,体长达4cm以上,长出后肢,后肢长出后约2周开始长前肢,前肢长出后,尾部开始被吸收,此时蝌蚪就停止觅食进入变态期。
蝌蚪进入变态期到变态完成需10天左右。
林蛙吃什么
林蛙吃什么
林蛙是食、药两用的珍贵的两栖动物,养殖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在我国北方地区养殖较多。
那么林蛙吃什么食物?林蛙要怎样饲养好?具体如下:
林蛙吃什么食物?
林蛙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食性是不同的。
在蝌蚪时期,主要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如甲藻、绿藻、蓝藻等浮游生物。
而后会逐渐转变成杂食性,取食多种水生浮游动物和植物。
到了蛙期则成为肉食性,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昆虫类为食。
林蛙的饲养管理
1.蝌蚪的饲养
蝌蚪外鳃消失后即开始摄食,先以卵胶膜为食;第五天开始投放饵料。
一般以5-7天投放一次。
饲料可用豆渣、豆饼、玉米粉等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如鱼粉、蛙粉、肉末、畜禽内脏粉末均可饲喂。
2.变态期的饲养
蝌蚪在45-50天进入变态期。
此时林蛙的前肢逐渐长出、长全。
食性也有吃水中植物性饲料逐渐转变为食陆地上的动物性饲料。
此期仍可用蝌蚪池饲养,水深以20-30cm为宜,水面上放一些浮萍,以利林蛙呼吸。
同时也要给予一定的饲料,特别是变态期的蝌蚪中有些没有变态,必须进食饲料。
3.幼蛙的饲养
幼蛙阶段就要吃小虫,比如蚊蝇、黄粉虫、蝇蛆等。
只要温度适宜,幼蛙就开始活动捕虫,可每天用小黄粉虫或蛆虫饲喂,喂时将虫直接撒在蛙场四周的地面上。
4.成蛙的饲养
成蛙阶段要按商品蛙条件来进行饲养管理。
可以喂一些较大个体的饵料,如6-7龄的黄粉虫或蚯蚓等,同时要防天敌,防逃逸,防病害,提高育成蛙的商品率。
中国林蛙食性观察
中国林蛙食性观察解庆珂【期刊名称】《特产研究》【年(卷),期】1989(000)001【摘要】为开发利用中国林蛙资源,1984~1987年,作者对清原县甘井子林场的林蛙食性进行了观察和解剖分析,介绍如下: 林蛙幼体——蝌蚪,是植食性的,借吸盘吸附在永生植物上,用角质齿锉食。
蝌蚪密度过大时,还有相互取食现象。
变态后,角质齿消失,便由植食性变为肉食性。
舌能迅速地伸出掠捕食物。
林蛙眼睛视网膜上感觉细胞,对运动物体特别敏感,只要昆虫等食物,一进入视距,便能准确地将其捕捉。
无论在森林、果园,稻地农田,还是在河溪岸边,都能跳跃捕食。
1984~1987年,于清原县甘井子林场良种繁育场,在枉沟通过观察和食性分析得知,能掠食直翅目orthopera的蝗虫、螽蟖、蟋蟀、蝼蛄等。
同翅目Homoptera的蝉、叶蝉、木虱、蚜虫、介壳虫等。
膜翅目Hymenoptera的叶蜂、姬蜂、茧蜂、卵蜂等。
双翅目Diptera的各种蚊、虻、蝇类。
鳞翅目Lepidoptera的各种蝶、娥。
半翅目Hemiptera的蝽象,如蠋蝽Armachinensis(Fallou)、小板网蝽Monostira unicostata【总页数】1页(P42-42)【作者】解庆珂【作者单位】辽宁省清原县甘井子林场【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相关文献】1.中国林蛙脊柱与四肢骨的形态学观察 [J], 俞曙林2.中国林蛙蝌蚪的食性 [J], 曹玉萍;王大伟;张昭;何凯宇;任珊珊3.某些两栖类食性及广州地区黑眶蟾蜍食性的初步观察 [J], 何海晏4.兰州西郊中国林蛙的食性初步分析 [J], 高集雄;朱军;龚大洁5.中国林蛙蝌蚪期食性研究 [J], 冯玲;李春杰;李忠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饲料营养水平对东北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
不同饲料营养水平对东北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卫功庆;苏凤燕;刘忠军【期刊名称】《经济动物学报》【年(卷),期】2003(007)002【摘要】选取人工孵化的野生东北林蛙蝌蚪随机分为10组,每组530只,分别饲喂10种不同蛋白质水平和组成的饲料.每5 d将蝌蚪称重并采样1次,测定蝌蚪活体重、变态活体重、变态率等指标.结果表明,饲料营养对东北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及变态幼蛙的体重有明显影响: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与饲料蛋白源无关,而与饲料粗蛋白水平有关.林蛙蝌蚪的最大体重、变态幼蛙的体重与饲料CP水平呈正线性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00和0.859;蝌蚪期、蝌蚪变态时间均与饲料CP水平呈负线性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66和 -0.892;林蛙蝌蚪饲料的适宜粗蛋白水平应为15%~22%.【总页数】6页(P41-46)【作者】卫功庆;苏凤燕;刘忠军【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吉林,长春,1301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65.9【相关文献】1.牛奶对东北林蛙蝌蚪生长发育及变态的影响 [J], 蔡凤坤;刘凤霞;李卓;张睿;邰志娟;巩振财2.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蝌蚪生长发育理想光照强度的研究 [J], 彭安权;李新殿;李慧萍;孙亚茹;杨帆;范宁;卫功庆3.pH值对东北林蛙卵的孵化率及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 [J], 蔡凤坤;苏凤艳;刘海斌;戚磊;卫功庆4.饲料对东北林蛙蝌蚪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J], 田秀华;柏永明;沈广爽;段玉宝;于鹏5.饲料营养水平对棘胸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 [J], 刘韬;庄志鸿;杨声强;张伟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蝌蚪的生长发育与食性变化特点xx蝌蚪养殖中发生疫情或导致高的死亡率这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蝌蚪养殖中发生弱小、疾病却是屡见不鲜的。
登陆后的蛙体质与蝌蚪期的生长具有怎样的定量化联系,应该怎么去认识培养大蝌蚪登陆的优势,这就需要认真探讨了。
一.林蛙蝌蚪自然食性特点与基本生理林蛙蝌蚪出膜后,并没有完成蝌蚪胚胎期的发育。
这个时期的蝌蚪体型呈刀型,它们将吸附在卵胞膜上继续发育,直至鳃盖、内脏发育完成。
其后吸盘退化,蝌蚪从卵胞膜上脱落进入水体。
这个时期开始,它们的体型呈现典型的大头细尾蝌蚪形状。
这一过程在水温较低发育较慢的北方非常明显。
虽然在南方地区因为水温高而发育快,这个现象不明显,但这个过程是客观存在的和不可忽视的。
(附注:这个阶段绝对禁止进行机械增氧操作和换水降温作业、提高水位、清理水体等作业,防止蝌蚪脱离卵胞膜而发育不良甚至发生直接致死的后果。
对于北方来讲,尤其要注意蝌蚪池的保暖,严防突发的降温将出膜蝌蚪冻僵而从卵胞膜上脱落。
现场观察,4℃的水温即可将出膜蝌蚪冻僵。
如果低温时间持续较长,则无疑将影响蝌蚪成活率。
)进入觅食活动的蝌蚪在野生状态下,其食物成分可分为植物性和动物性两类。
植物性又可分为鲜活植物与枯朽植物。
鲜活植物主要是低等植物藻类和部分水生高等植物幼苗。
对于周边树木脱落在水面的嫩芽花瓣等,尤其是带着蜜汁甜味的,也都是蝌蚪喜欢的食物。
藻类是蝌蚪的基本食物成分,主要有硅藻和绿藻。
硅藻之中常见种类为圆盘硅藻、丝状硅藻、纺锤硅藻、新月硅藻。
绿藻中有水绵、网地藻,还有蓝藻和甲藻的某些种类。
蝌蚪可啃食某些水生高等植物的幼芽与幼苗,如泽泻、眼子莱、茨藻、浮萍以及稗草等。
较大的蝌蚪可将种芽及幼苗全部吃掉。
但较大的幼苗,蝌蚪不能全部吃掉,主要啃食植物体的表皮部分。
蝌蚪虽然能够啃食某些水生高等植物,但从蝌蚪食物成分来看鲜活高等植物不是蝌蚪主要食物成份,仅仅是一种补充成分。
枯朽植物是指水中各种枯枝落叶包括禾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腐朽干枯片、树皮等。
某些植物枯叶,如泽泻叶、椴树叶等,经水浸变软之后,蝌蚪可将叶肉及表皮吃掉,剩下网状叶脉,草本植物的枯茎,如稿秆等经水浸泡之后,表皮及韧皮部变软,蝌蚪可将表皮及韧皮部全部啃食。
禾本植物的枯枝,必须经过多年的腐朽,变成松软状态,蝌蚪才能取食。
蝌蚪消化器官初期的构造和生理特征,是与植物性食性相适应的。
蝌蚪初期具有非常发达的植物性消化管,有利于对植物性食物进行清化和吸收。
消化管中能分泌纤维酶知半纤维酶,消化分解植物细胞壁和纤维。
蝌蚪的动物性食物,主要是死亡动物尸体,偶然蝌蚪吞食少量浮游动物。
动物尸体,包括死亡的水生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死亡的鱼类和蛙类,均可被蝌蚪取食。
它们甚至能够在密度过大情况下分泌毒素将体弱蝌蚪杀死,然后将其尸体吃掉。
因此在超高密度的初期集中孵化养殖阶段,当蝌蚪发育接近25毫米要密切关注水面,如发现有不明死亡蝌蚪即可判断为应激反应造成,应立即安排计数疏散。
合理密度下,蝌蚪多在早晚取食(一般为5-7时和17-20时),到前肢长出后数天内停止摄食,然后进入变态。
总历时随生长环境光照水温不同而有很大出入,约在25-50天之间波动。
笔者认为,在40天左右登陆即可达到较健康的水平。
二.生长发育过程外在特点与食性变化蝌蚪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随着身体的生长和发育,其食性是变化着的,且遵行自身发育阶段的轨迹。
笔者观察认为,蝌蚪生长过程的生理和食性可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脱离卵胞膜离散到岸边聚集开始,直到全长达到25~30毫米。
这一阶段在10~15℃水温下(第二阶段数据相同)大约需要生长5~10天左右,其生长的特点是快速增加着身体的全长。
其生长速度极快,能够达到每天增加2毫米以上的程度。
在这一期间,蝌蚪对天然植物树叶、树芽、水藻以及人工投喂的液体饲料(如豆浆、蛋黄等)、血块、豆腐的捕食率很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但是过了这个阶段,蝌蚪基本就放弃了对该类饲料的捕食而着重捕食混合饲料。
蝌蚪发育的第二阶段是随后的一周左右。
这一阶段的蝌蚪全长继续维持高速增长,经过在40毫米停滞阶段,直至重新出现全长的增加现象为止。
当蝌蚪全长达到40毫米会出现一个停滞,以至于生长稍慢未达到这个全长的蝌蚪也能够赶上来。
但领先达到40毫米全长的蝌蚪虽然在全长上出现停滞,尾部却开始迅速增粗,变得肥壮有力。
在这个阶段中,如果营养出现偏差或者环境综合条件较差,蝌蚪将维持这个全长直至变态。
由此形成仅0.2~0.3克体重的登陆弱蛙。
由此可见,所谓变态的弱蛙源于蝌蚪养殖期间营养不良和环境综合条件较差,使得生长发育受阻,其先天体质就可想而知了。
蝌蚪发育的第三阶段开始在脱离40毫米的停滞,重新在全长上发生了增加(亦可继续停滞在40毫米左右的水平上)。
与此同步的是身体开始变得圆胖,全长的增长已落后于身长的增加,在这个阶段的末期后肢芽出现。
林蛙蝌蚪在第三阶段能够达到全长50毫米左右。
这个阶段中蝌蚪的食量大增,而消化利用率也达到了惊人的1:1.14的程度,说明它们不仅具有强大的消化能力,且体内代谢之异常剧烈。
其最终开始发育后肢芽,证明了这种异常激烈的代谢是为了脱胎换骨的变态做出生理上的准备。
由此解释了对营养与能量的急迫需求。
与40毫米阶段的停滞相同,蝌蚪在50毫米全长阶段可发生第二次停滞,等待后肢芽的出现。
但同样可以超越50毫米的全长,向更高的尺度发展。
蝌蚪进入第四阶段是在后肢芽长出直到前腿出现的时间段中。
这期间身体的圆胖与全长、身长同步迅猛增加,这个过程随着前肢芽的出现最后终止,进入变态期。
在这阶段中,蝌蚪重点在身长和体重上发生变化,这说明了其骨骼内脏出现了脱离幼稚水平的变异。
食性上也发生了显著的肉食性倾向。
所有可以捕食的肉类都将成为它们的攻击目标,包括病态蝌蚪。
这种食性倾向和行为,表达了这一阶段蝌蚪对于高营养物质的需求。
这显然是与它们发育内脏与骨骼相适应的。
由于这个阶段不仅受自身发育规律的影响,还受到水温的作用而加快发育速度。
一般情况下,它们都将最终以16毫米左右身长、1-1.2克左右的体重进入变态。
这就是基本上养殖林蛙蝌蚪变态后的“标准登陆体重”0.5克的由来以及形成原因。
三.生长发育过程内部变化与食性的关系蝌蚪外部生长特点以及食性的变化,是受到内部生理变化支持,更是受到了内部生理变化的支配使然。
林蛙蝌蚪从内在生长机制到外形的发展与食性变化配合得浑然一体。
这可能就是东北地区物种必须以最简单快捷的方式在短暂的无霜期中求得生存机会,而发生的特殊进化的生物特性吧。
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这种特性为林蛙全人工养殖的高效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为这个项目的优势提供了切实的物质依据。
解剖这些阶段的蝌蚪可以发现其肠道同步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第一阶段的蝌蚪肠道与身长之比,由初期最长的26倍左右,在末期缩短为1:10~12左右,变化率达到了一半以上。
这证明了蝌蚪的食性在该阶段中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开始对能量产生较大需求,这从蝌蚪不再对液体、半固体高蛋白饲料感兴趣而转向配置饲料证明了这一点。
在生长发育的第一阶段中就由最初的完全植物性消化系统,迅速向杂食性消化系统转变,说明了营养和能量对于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重要性,以及林蛙蝌蚪生长发育过程的迅猛远超一般青蛙的过程。
第二阶段的蝌蚪肠道与身长之比,可进一步缩短为1:8~12,大多数在1:8~10。
这一阶段蝌蚪消化系统不仅进一步在杂食性上强化,且迅速向肉食性消化系统转变。
对比青蛙观察其中的差别可以发现,林蛙蝌蚪最初的身肠比值就远高于青蛙。
并且青蛙蝌蚪到40毫米全长的时候,其身肠比还继续保持在1:40的水平。
这意味着林蛙蝌蚪在生长发育中其实更属于一种对蛋白质需求旺盛的物种,而这种对高能量的需求,是与其生长发育迅猛的特性相支持相支配的。
第二阶段中蝌蚪生长到40毫米全长就停滞生长,而尾巴开始迅速壮大可知,林蛙开始了对体内营养的积累过程,这个积累过程对营养和能量的需求甚至不能不以停滞身体的长大为代价。
消化系统的转变,反映了蝌蚪对食物营养成分性质与结构相对生长发育需要的变化。
如果饲料营养、环境条件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则蝌蚪发育不良显然就不可避免了。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养殖蝌蚪最终都停留在40毫米全长上的原因。
进入第三阶段后,肠道与身长之比进一步缩小,可见低于1:8的情况;而在最终的第四阶段,蝌蚪身肠比普遍处于1:5~6的状况下,它们完全成为一种荤食性动物了。
虽然它们并不拒绝植物性食物,但其对动物性蛋白的急迫需求已经暴露无遗。
林蛙蝌蚪随着进入第三发育阶段,骨骼、性腺等脏器发育对营养的需求的量与营养成分的完整性需要也急剧增加。
如果这一阶段得到了支持却不充分,则蝌蚪将在50毫米左右停滞继续增长进入第四阶段的发育并保持到变态。
之所以再次发生停滞,是因为它们所得到的营养与能量无法使得它们继续长大。
解剖这些标准登陆体重的变态蛙可发现,其肝脏发育是不良的。
显著标志就是肝脏呈乳白色或奶黄色。
这说明了肝血还没有形成,也就是说连造血系统都还尚处于幼稚阶段。
与之相对应的是解剖登陆体重达1克的蛙,其肝脏已经明显充血。
而对于达1.5克及以上体重登陆蛙的解剖,发现肝脏已经基本成熟呈现出正常的肝脏色。
由此可知,为什么高体重登陆的变态蛙体质强健,其抗御自然环境能力非常之强,使得初期成活率可达到100%的原因了。
这就是说如果在第三阶段进行充分的发育生长使得林蛙蝌蚪直奔70毫米,由此即可为第四阶段的成熟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阶段末期,前肢芽长出时是蝌蚪最大体重期。
我们已经通过生产型实证蝌蚪平均全长可达到75毫米,而平均体重可以达到2.6克水平。
并已经证实,蝌蚪最大的群体性体重可达到3.7克!由此,变态蛙的体重均在1克以上,略加投喂就能以极其强健的体质轻易连闯1.5克、3克体重两道鬼门关达到极高的成活率并继续保持高速的生长状态。
现在我们可以对蝌蚪养殖效果下这样的判断;目前所谓标准登陆体重的幼蛙本质上也是发育不良的结果。
这就是现场略有管理上的偏差就会造成严重损失的本质方面原因,更何况很多养殖者仅以0.3克左右登陆蛙为最终培育水平。
试想,这些蛙全长才13毫米左右,而初期投喂的虫子有多大?2龄足龄黄粉虫的全长是8毫米,而蝇蛆的活动能力超强!如此饲料进入蛙刚刚从肠道的尽头发育形成的胃包、通过细如丝线、包裹着胰腺的十二指肠又会是什么结果?蝇蛆钻破蛙的肚子穿越而出、黄粉虫倒过来把蛙咬死有目共睹,由此在蛙登陆的头两个月内发生大批死亡,仅此一项都还有什么可奇怪的吗?环境因素对蝌蚪生长的影响光照强度方面主要是光线的辐射使得早春冷水中的蝌蚪得到热而发育生长。
光线不仅能够加热物体周围的空气或者水体,使得蝌蚪体温升高,更重要的是光线具有辐射能。
辐射能能够不通过加热蝌蚪周围的水体而直接把热量输送到蝌蚪的身体。
因此,蝌蚪具有非常明显的趋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