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来之食读后感优选15篇
嗟来之食读后感
![嗟来之食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fb8a3d0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9a.png)
嗟来之食读后感嗟来之食读后感(通用15篇)嗟来之食读后感1《嗟来之食》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年齐国发生了饥荒,一个人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的事。
那个饿者不吃嗟来之食保护了她的尊严,但我不同意他的做法。
保护尊严要先保住生命。
比如越王勾践在吴国为吴王夫差驾车养马,夫人打扫宫室,住在潮湿的囚室。
他把苦胆挂在房梁上,睡觉时看着苦胆睡,吃饭是先吃一口苦胆,意思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报仇。
他最终消灭了吴国。
如果我是灾民,我会吃黔敖给的东西。
我选择吃的原因是如果生命没有了,维护尊严又有什么意义?大家请想:“嗟来之食”与“胯下之辱”相比那种更辱人格?我个人认为,“胯下之辱”跟甚之。
正因为韩信能忍受胯下之辱最终成就大业,衣锦还乡。
因此,如果一个人有志气,嗟来之食并不是不可以食用,吃嗟来之食并不代表没骨气。
大丈夫能屈能伸,保存今日之性命,方可成就他日之大业。
我们现在是学生,那怎样才算有尊严的呢?不干不仁不义的事是有尊严的;在校园、教室内、看到的垃圾主动捡起来放进垃圾箱内有尊严的;上课认真听讲是有尊严的嗟来之食读后感2今天,一个寒风瑟瑟的冬日。
杜老师在课堂上娓娓动听地给我们讲起了《嗟来之食》这个故事。
故事主要讲了这样的内容:有一年,齐国发生了大饥荒。
富人黔敖把食物施舍给灾民。
一天远远走来一个人。
黔敖见了,吆喝着说:“喂,吃吧!”那人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饿成这样的!”黔敖听了,赶紧向他道歉。
但是那个人终因不肯吃黔敖的食物而饿死了。
课后,我还在不断在想个那人应不应该吃黔敖的食物。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
最终,我得出一个结论:我觉得那人不应该吃黔敖的食物。
因为他不能抛下自己的那份尊严。
如果他吃了黔敖的食物,他等于抛下了自己的尊严。
果真这样,他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呢?他最终宁愿饿死也不抛弃自己的尊严,这正是我所敬佩的。
从《嗟来之食》这篇课文,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自己尊重自己的尊严,才会有人尊重你!嗟来之食读后感3尊严使人不再丑陋,尊严让美丽成为永恒。
嗟来之食读书心得10篇
![嗟来之食读书心得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d71ee9f2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a7.png)
嗟来之食读书心得10篇嗟来之食读书心得1文章《嗟来之食》告诉我们一件令人深思的事:在齐国,有一年,发生大饥荒,一个路人饿得少气无力,昏昏沉沉,但就是不吃富人黔敖“吆喝”给的食物,虽然黔敖道歉还是不吃而饿死。
我对此事有两种看法。
一是像曾子说的,路人应当吃黔敖的食物。
想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关在大牢里,每一天睡在柴草上,舔动物的苦胆,每舔一次,就会想起国家被打败的情景,之后,回到越国,一鼓作气消灭了吴国。
秦末汉初,韩信为成大事,受一个痞子小人的胯下之辱,在众目睽睽的嘲笑之下,从痞子的大腿下爬过去。
越王勾践和韩信他们都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屈辱,最终成就了大事,勾践灭了吴国,韩信成了威震敌军的赫赫有名的大将,他们不吃苦中苦,那能成为人上人呢?二是不该吃。
你看叶挺当时被关在牢里,只要当了叛徒就可活命出去,而叶挺坚决不从,因为,他明白一旦当叛徒,就会出卖同志,有损革命事业,违背自我的信仰,也会失去尊严。
所以,不能低头。
我认为这事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忍受的屈辱值不值得。
要看事情带来的后果与自我的目标和梦想比较,是大还是小,值不值得。
尊严是人的可贵品质,但有时也要分场合,牺牲小利而服从大义。
不然就会犯因小失大的错误。
嗟来之食读书心得2今天,我学了一篇文章《嗟来之食》。
主要内容是:有一年,齐国发生了大饥荒,富有的黔敖在路边摆放了摊子,准备施舍给逃生的人。
有一个人走了过来,他已经有气无力了,这时,黔敖拿来食物给他吃,可那个人不吃。
黔敖向他道歉了,他还是不吃,最后,他饿死了。
我读了这篇文章,陷入了深思:我觉得这个人太固执了,如果黔敖没有礼貌,你当然可以不吃,但是黔敖已经向你道歉了,你就应该吃了。
再说,你先吃再劳动,这个食物也不是白来的呀!我还听说一个故事,:有一个人的名字叫韩信,他年轻的时候被人侮辱。
那个人对他说:如果你想死,就拿弓箭射我,如果说你不想,就从我的裤子底下钻过去。
韩信并没有拿有弓箭射他,而是从他裤子底下钻过去。
嗟来之食读后感_1
![嗟来之食读后感_1](https://img.taocdn.com/s3/m/edb3624ebb68a98271fefa91.png)
嗟来之食读后感
【篇一:《嗟来之食》读后感】
《嗟来之食》这篇短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位饥饿的穷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吃富人黔敖带有侮辱性施舍的食物,最终饿死街头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认为:每个人都应有自尊,也有维护自己尊严的权利,但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宽容。
每个人都应尊严,当尊严受到挑衅的时候,要勇于维护自己的尊严。
历史上有可杀,不可辱的士;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文天祥;还有许许多多“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革命者。
在叶挺军长的身上,我们体会到那种为了坚持真理,宁愿“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也不愿乞求“从狗洞里爬出”而获得自由的精神;在使者晏子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为维护国家的尊严,机智应对的智者;在十一岁意大利爱国少年身上,我们看到一个大义凛然的孩童,一个敢于扔掉施舍的孩童……
他们都是为了尊严,为了那比生命还宝贵的尊严。
在《嗟来之食》这个故事中,从那位衣衫褴褛,饿得少气无力的穷人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他为维护自尊而瞪视的目光,而且也感受他郑重的话语的分量,体现了“人穷志不短”的高贵品格,所以那位穷人开始拒吃嗟来之食是对的。
不会尊重别人,不会宽容别人是短文中那位穷人的缺。
嗟来之食读后感
![嗟来之食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ccd3743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52.png)
嗟来之食读后感嗟来之食读后感篇一今天我们学习了《嗟来之食》这一课,同学们都佩服那位穷人宁死不吃嗟来之食,而我却有与众不同的看法。
《嗟来之食》的故事是这样的:一个贫穷的人因不吃有损他尊严的嗟来之食而饿死了。
我对那位穷人宁死不吃嗟来之食的骨气也十分佩服,但是,我却赞同他吃嗟来之食。
原因有三点:其一,我认为在生活中,会发生太多太多有损你尊严的事,在发生这些事时,应该学会隐忍。
比如说嗟来之食这件事,如果那位穷人忍一时之辱,吃下了嗟来之食,至少不会饿死。
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吃下了嗟来之食再立雄心壮志也不迟。
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许多君王隐忍的故事。
勾践卧薪尝胆隐忍了十年,受了数不清的羞辱,而他却忍住了,最后把吴国消灭了。
但勾践如果像那位穷人一样学不会忍一时之辱,继续出兵攻打吴国,说不定早被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国家灭亡了。
其二,我认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丢掉分寸。
就像那个穷人,他已经超出了守护尊严的分寸。
大人们常常教育我们生命是第一位的,尊严是第二位的。
而那位穷人却把尊严放在第一,生命放在第二,最后使得自己饿死。
就像在生活中,有人骂了一句有损你尊严的话,你会不会冲上去把他打得头破血流?如果是我,我会忍着。
你冲上去打他,就已经触犯了法律,超出守护尊严的分寸了。
其三,在古文、译文中都写到施主向穷人道歉了,而穷人还是不吃嗟来之食。
我认为此时的嗟来之食已不损他的尊严了,可他还不吃。
唉!我真为他感到惋惜。
这篇文章告诉我:做人要学会隐忍。
尊严固然重要,可生命更重要,因为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嗟来之食读后感篇二《嗟来之食》是一则成语故事,说的是一位有志气的灾民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粮食而饿死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话说有一年,齐国出现了大饥荒,到处都是逃荒要饭的人。
富人黔敖好心赈济灾民,在路边摆设了食物。
有一个人饿得摇摇晃晃地走了过来,黔敖大声冲他吆喝说:“喂!吃吧!”没想到那人却瞪视着黔敖,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嗟来之食读后感经典6篇
![嗟来之食读后感经典6篇](https://img.taocdn.com/s3/m/67515bd0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3e.png)
嗟来之食读后感经典6篇嗟来之食读后感1今日鄙人有幸拜读《嗟来之食》这篇文章,不禁心潮起伏,在为这位饿者惋惜之时,也认为他让自我活活饿死是不明智的举动。
依我愚见,这位饿者活着的理由起码有四。
理由一:好死不如赖活着你宁可饿死,也不受“嗟来之食”的气节以往让多少人敬佩。
可是,好死不如赖活着,我觉得,就为了那么一点颜面,用得着把性命都搭上吗你期望用“不受嗟来之食”的方法来成为大家眼中的“另类”,出人头地,未免也太傻了,死要面子活受罪,不如先吃饱喝足,壮壮力气,再和黔敖理论理论不行吗杜甫说过“包羞忍耻是男儿”,宰相肚里好撑船嘛。
连一代威风凛凛的`将领——韩信在少年时代都能忍受胯下之辱,你为什么不能今日你忍受的住黔敖的叱喝,才算是真正的男子汉。
理由二:卷土重来也不迟“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你先填饱肚子,再去重创一番大事业,不也挺好的吗苦尽甘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自不必多讲。
如今,你经历了这样的磨难,大灾过后必有大福!像你这样一个前途无量的人,居然还白白放弃生命,失去了东山再起的机会,真是不明智之举。
理由三:请顾及他人颜面既然黔敖都已经向你表示歉意了,你还不原谅他,是不礼貌的表现。
成全黔敖的一片好心,也就是成全你自我。
你这样饿死了固然风光无限,成为了人们眼里的铮铮硬汉,却让黔敖颜面扫地,倍受后人的责怪,错误的人是你呀!理由四:想想你的家人请君三思:你一死,母亲将会失去儿子;妻子将会失去丈夫;孩子将会失去父亲。
家中的顶梁柱将会坍塌!上有老,下有小的你——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怎样能够轻易放弃生存的期望。
生命的火苗是脆弱的,你要它熄灭,它就熄灭,然而,它又是顽强的,你要它继续燃烧,它就继续。
如果你继续活在世上,你虽没有钱财,但你有爱啊,它足以让你浑身充满了力量!这位饿者是一例反面教材,从他身上,我们能够明白: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当遇到困难或羞辱的时候,不能被一时冲动击昏了头脑,要想想退路,让自我好好地活着,才是对家人和社会最好的交代。
《嗟来之食》学生读后感_1200字
![《嗟来之食》学生读后感_12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432060b0102de2bd96058874.png)
《嗟来之食》学生读后感_1200字《嗟来之食》学生读后感【篇一】今日鄙人有幸拜读《嗟来之食》这篇文章,不禁心潮起伏,在为这位饿者惋惜之时,也认为他让自己活活饿死是不明智的举动。
依我愚见,这位饿者活着的理由起码有四。
理由一:好死不如赖活着你宁可饿死,也不受嗟来之食的气节曾经让多少人敬佩。
可是,好死不如赖活着,我觉得,就为了那么一点颜面,用得着把性命都搭上吗?你希望用不受嗟来之食的方法来成为大家眼中的另类,出人头地,未免也太傻了,死要面子活受罪,不如先吃饱喝足,壮壮力气,再和黔敖理论理论不行吗?杜甫说过包羞忍耻是男儿,宰相肚里好撑船嘛。
连一代威风凛凛的将领韩信在少年时代都能忍受胯下之辱,你为什么不能?今日你忍受的住黔敖的叱喝,才算是真正的男子汉。
理由二:卷土重来也不迟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你先填饱肚子,再去重创一番大事业,不也挺好的吗?苦尽甘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自不必多讲。
如今,你经历了这样的磨难,大灾过后必有大福!像你这样一个前途无量的人,居然还白白放弃生命,失去了东山再起的机会,真是不明智之举。
理由三:请顾及他人颜面既然黔敖都已经向你表示歉意了,你还不原谅他,是不礼貌的表现。
成全黔敖的一片好心,也就是成全你自己。
你这样饿死了固然风光无限,成为了人们眼里的铮铮硬汉,却让黔敖颜面扫地,倍受后人的责怪,错误的人是你呀!理由四:想想你的家人请君三思:你一死,母亲将会失去儿子;妻子将会失去丈夫;孩子将会失去父亲。
家中的顶梁柱将会坍塌!上有老,下有小的你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怎么可以轻易放弃生存的希望。
生命的火苗是脆弱的,你要它熄灭,它就熄灭,然而,它又是顽强的,你要它继续燃烧,它就继续。
如果你继续活在世上,你虽没有钱财,但你有爱啊,它足以让你浑身充满了力量!这位饿者是一例反面教材,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知道: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当遇到困难或羞辱的时候,不能被一时冲动击昏了头脑,要想想退路,让自己好好地活着,才是对家人和社会最好的交代。
嗟来之食读后感(精选8篇)
![嗟来之食读后感(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d9fd998c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47.png)
嗟来之食读后感(精选8篇)嗟来之食读后感篇一徐悲鸿曾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读了《嗟来之食》后,我深有感触。
《嗟来之食》主要写了一个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的有骨气的穷人,说明人的尊严比生命还重要,赞扬了他为维护尊严而斗争的精神。
每个人都应有尊严,当尊严受到挑衅的时候,要勇于维护自己的尊严。
历史上有可杀,不可辱的士。
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文天祥;还有许许多多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革命者。
还有课文里的叶挺将军,在叶挺将军的身上,我们体会到那种为了坚持真理,宁愿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也不愿乞求从狗洞里爬出而获得自由的精神。
课文里的晏子也是,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为维护国家的尊严,机智应对的智者。
有一次,周总理去会见某外国元首。
那个国家的元首,很看不起中国和中国人民。
就在和周总理礼节性的握过手之后,他从衣服兜里掏出一块手帕擦了擦手,然后把手帕放回了兜里。
这时,周总理不慌不忙地也掏出一块手帕,擦了擦手,然后把洁白的手帕扔进了垃圾箱。
一生节俭的周总理,用一块洁白的手帕,又一次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有一位美国记者看到了周恩来桌子上的美国钢笔,问:你们中国一向反对美国,为什么还要使用美国制造的商品?只见周恩来拿起桌子上的那一支钢笔,说道:事实的确如此。
诸位请看,这支钢笔就是美国制造的,但大家有所不知,这可是在抗援朝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呀!记者顿时涨红了脸。
还有一位西方记者问:我们西方人走路总是挺起胸堂,中国人走路总是弯腰驼背,这是为什么?周恩来不紧不慢地回答道:这是因为我们中国人正在走上坡路,而你们西方人正在走下坡路。
那记者羞得赶紧跑到人群里。
我国的周恩来总理,用自己的为人处事,一次又一次地维护了中国的尊严。
有志不在年高,我将以前辈们的精神为榜样,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出份力。
嗟来之食读后感篇二今日,一个寒风瑟瑟的冬日。
杜教师在课堂上娓()娓动听地给我们讲起了《嗟来之食》这个故事。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读后感_作文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读后感_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f79b1c3b336c1eb91b375d67.png)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读后感篇一: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大家肯定都读过。
它讲述的是一个人因不受嗟来之食而饿死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受益匪浅。
是呀,男子汉大丈夫活于世上,为的就是尊严。
一个如果连最起码尊严都没有的人,就像一条只会摇头摆尾的狗,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我的思绪随乌江水缓缓前进。
顿时四面楚歌,狼烟四起,楚霸王项羽站在草地上。
逃过江,就意味着还有生存的希望;不逃,就只有死在刘邦的手里。
他作出了决定,将剑架在脖子上,死也不愿做个逃兵,死也要留下尊严。
他自刎了,他的尊严却永远留了下来。
这才有后人的称赞: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我的思绪继续随着阳光前进。
来到一个人的大屋里。
论金钱,他还未发表小说时就腰缠万贯;论女人,全国的女人都爱着他;论权力,他可以到任何两个战争的国家旅游。
“砰”枪响了,海明威倒下了。
就像他说的那句话一样:英雄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他在痛苦的疾病中用猎枪结束了他精彩的一生。
只留下了尊严和一个做英雄的权力。
……。
我的思绪依然在前进,太多太多,这样震撼人心的故事,它们都在告诉我一个道理:人活着,不是为了别的什么,就是为了尊严——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篇二:“嗟来之食”果真不能食吗《礼记》中有这么一则故事,叙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将要饿死的人不屑接受带侮辱的施舍,终于饿死了。
这就是“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典故。
“廉者”那铮铮骨气历来为世人所传颂。
现代文学家朱自清在重病受饥时却拒领“美援粉”,终于逝世于清贫之中。
这种高尚的“廉者”之气,不仅应该赞美,而且更值得今人去学习。
然而,我在敬佩之余,又产生了另一个想法。
“廉者”之气故然应该学习,但不妨让我们在来看一个故事:刘邦是历史长河中公认的有志之志,胆识超人。
可他也曾为了大展才华,忍辱了那些为当时世人所不齿的行为,向项羽称臣,养精蓄锐创立既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
人只要有正气,有人格,要能“屈”在逆境中,你如果有才能,那就有了用“武”之地,就有可能侍机大展宏图。
《嗟来之食》读后感
![《嗟来之食》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06c04b8f01dc281e43af09a.png)
《嗟来之食》读后感《嗟来之食》读后感【篇一:《嗟来之食》读后感】《嗟来之食》这篇短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位饥饿的穷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吃富人黔敖带有侮辱性施舍的食物,最终饿死街头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认为:每个人都应有自尊,也有维护自己尊严的权利,但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宽容。
每个人都应尊严,当尊严受到挑衅的时候,要勇于维护自己的尊严。
历史上有可杀,不可辱的士;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文天祥;还有许许多多“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革命者。
在叶挺军长的身上,我们体会到那种为了坚持真理,宁愿“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也不愿乞求“从狗洞里爬出”而获得自由的精神;在使者晏子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为维护国家的尊严,机智应对的智者;在十一岁意大利爱国少年身上,我们看到一个大义凛然的孩童,一个敢于扔掉施舍的孩童……他们都是为了尊严,为了那比生命还宝贵的尊严。
在《嗟来之食》这个故事中,从那位衣衫褴褛,饿得少气无力的穷人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他为维护自尊而瞪视的目光,而且也感受他郑重的话语的分量,体现了“人穷志不短”的高贵品格,所以那位穷人开始拒吃嗟来之食是对的。
不会尊重别人,不会宽容别人是短文中那位穷人的缺憾。
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黔敖知错就改,已经道歉,并且尊重了你,这时的施舍绝不是嗟来之食,何苦要跟自己的身体过不去,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一个人都应当珍惜。
我想对那位穷人说:“人既要有尊严,又要在有自尊的基础上,学会宽容——比地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应该是我们的心胸!”【篇二:《嗟来之食》读后感】文章《嗟来之食》告诉我们一件令人深思的事:在齐国,有一年,发生大饥荒,一个路人饿得少气无力,昏昏沉沉,但就是不吃富人黔敖“吆喝”给的食物,虽然黔敖道歉还是不吃而饿死。
我对此事有两种看法。
一是像曾子说的,路人应该吃黔敖的食物。
想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关在大牢里,每天睡在柴草上,舔动物的苦胆,每舔一次,就会想起国家被打败的情景,后来,回到越国,一鼓作气消灭了吴国。
嗟来之食读后感八篇
![嗟来之食读后感八篇](https://img.taocdn.com/s3/m/080014d8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5f.png)
嗟来之食读后感八篇嗟来之食读后感八篇【篇一:读《嗟来之食》有感】尊严使人不再丑陋,尊严让美丽成为永恒。
今天我读了《嗟来之食》,读后使我有感而发……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齐国发生大荒饥,一位少气无力、昏昏沉沉、跌跌撞撞的齐国人,宁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的事。
故事中的富人耹敖在路边摆了食物,施舍给灾民;他的这种做法我很赞同,但是他没有想过“嗟来之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那位挨饿的齐国人为了尊严,宁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
如果我是文中挨饿的齐国人,我遇到这种情况也不会吃“嗟来之食”。
因为“嗟来之食”是对别人的侮辱,人们为了尊严,也宁肯不吃“嗟来之食”饿死。
在生活的道路上,不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要低头,永远不要丢掉自己的尊严。
这是走向成功之路最重要的条件。
【篇二:《嗟来之食》读后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年齐国发生了饥荒,一个人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的事。
那个饿者不吃嗟来之食保护了她的尊严,但我不同意他的做法。
保护尊严要先保住生命。
比如越王勾践在吴国为吴王夫差驾车养马,夫人打扫宫室,住在潮湿的囚室。
他把苦胆挂在房梁上,睡觉时看着苦胆睡,吃饭是先吃一口苦胆,意思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报仇。
他最终消灭了吴国。
如果我是灾民,我会吃黔敖给的东西。
我选择吃的原因是如果生命没有了,维护尊严又有什么意义?大家请想:“嗟来之食”与“胯下之辱”相比那种更辱人格?我个人认为,“胯下之辱”跟甚之。
正因为韩信能忍受胯下之辱最终成就大业,衣锦还乡。
因此,如果一个人有志气,嗟来之食并不是不可以食用,吃嗟来之食并不代表没骨气。
大丈夫能屈能伸,保存今日之性命,方可成就他日之大业。
我们现在是学生,那怎样才算有尊严的呢?不干不仁不义的事是有尊严的;在校园、教室内、看到的垃圾主动捡起来放进垃圾箱内有尊严的;上课认真听讲是有尊严的……【篇三:《嗟来之食》的.读后感作文】每个人都有自尊,每个人都会竭力维护自己的尊严。
自尊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素质高低的标志,是民族腾飞的象征。
最新嗟来之食读后感15篇
![最新嗟来之食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7b1dde64b35eefdc9d33326.png)
嗟来之食读后感15篇嗟来之食读后感(一):《嗟来之食》这篇短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位饥饿的穷人为了维护自我的尊严,不吃富人黔敖带有侮辱性施舍的食物,最终饿死街头的故事。
经过这个故事我认为:每个人都应有自尊,也有维护自我尊严的权利,但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宽容。
每个人都应尊严,当尊严受到挑衅的时候,要勇于维护自我的尊严。
历史上有可杀,不可辱的士;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文天祥;还有许许多多;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革命者。
在叶挺军长的身上,我们体会到那种为了坚持真理,宁愿;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也不愿乞求;从狗洞里爬出;而获得自由的精神;在使者晏子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为维护国家的尊严,机智应对的智者;在十一岁意大利爱国少年身上,我们看到一个大义凛然的孩童,一个敢于扔掉施舍的孩童;;他们都是为了尊严,为了那比生命还宝贵的尊严。
在《嗟来之食》这个故事中,从那位衣衫褴褛,饿得少气无力的穷人身上,我们不仅仅看到他为维护自尊而瞪视的目光,并且也感受他郑重的话语的分量,体现了;人穷志不短;的高贵品格,所以那位穷人开始拒吃嗟来之食是对的。
不会尊重别人,不会宽容别人是短文中那位穷人的缺憾。
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黔敖知错就改,已经道歉,并且尊重了你,这时的施舍绝不是嗟来之食,何苦要跟自我的身体过不去,毕竟人的生命仅有一次,每一个人都应当珍惜。
我想对那位穷人说:;人既要有尊严,又要在有自尊的基础上,学会宽容;;比地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应当是我们的心胸!;嗟来之食读后感(二):读《嗟来之食》有感语文课上,教师让我们读了一篇叫《嗟来之食》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齐国。
有一年,齐国遇到了大饥荒,一位富人在路旁把粮食施舍给灾民。
这一天,走来一位少气无力的人,富人傲慢地施舍给那人食物,那人不肯吃着嗟来之食,富人向他道了歉,但那人终因不肯吃食饿死了。
我觉得那人太固执了,何必宁死不吃食呢?当教师让同学们评议《嗟来之食》时,全班同学的意见出现矛盾。
2024年五年级嗟来之食读后感
![2024年五年级嗟来之食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e9ad464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86.png)
理由四:想想你的家人
请君三思:你一死,母亲将会失去儿子;妻子将会失去丈夫;孩子将会失去父亲。家中的顶梁柱将会坍塌!上有老,下有小的你——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怎么可以轻易放弃生存的希望。生命的火苗是脆弱的,你要它熄灭,它就熄灭,然而,它又是顽强的,你要它继续燃烧,它就继续。如果你继续活在世上,你虽没有钱财,但你有爱啊,它足以让你浑身充满了力量!
2024年五年级嗟来之食读后感
五年级嗟来之食读后感 1
尊严,是一个让人值得深思的词语,放弃小尊严,是为了捍卫大尊严。近日,我在语文书上看到了《嗟来之食》这篇文章,讲述了关于尊严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齐国有一年发生了大饥荒,富人黔敖在大路两旁摆满了食物,施舍给灾民,可有一个饿得奄奄一息的人,却不吃黔敖的东西,他说:“我不吃嗟来之食”。结果就饿死在大街上。
今天我们学习了《嗟来之食》这篇文章,读了这个故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个故事发生在古时候的齐国。有一年齐国出现了大面积的饥荒,有钱人黔熬给灾民施舍食物、大家都乐于接受施舍,因为食物是人生存下来的最基本条件。可在这次施舍中有个灾民宁愿饿死也不接受施舍。在他的思想里那个有钱人的施舍是对他来说是一种侮辱,为了自己的.尊严不受侮辱、他选择了守护尊严、放弃生命。
这个故事后来广为传颂,在民间还有了“志者不吃嗟来之食”的说法。读完这个故事,我认为曾子的.评论是有道理的。人应该识时务,凡事多考虑利弊。有志气固然好,但过于固执就不对了。比如说,这两天江西省发生了地震,为了避开余震带来的伤害,许多人冒着寒夜的潮气露宿在外。这个时候,全国乃至全世界很多地方的人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如果江西受灾的群众只讲骨气,志气,拒绝外来帮助,那么,很可能会有许多体弱多病的老人、孩子会生病,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就像1976年中国唐山市发生震惊世界的大地震,却坚持要自力更生,拒绝世界其他国家帮助那样,造成重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中国人自古就讲尊严、志气,但凡事要视情而定,如今,我们国家也比从前更加实际了。江西地震刚发生,就公布出接收捐款捐物的账号,在大家的共同帮助下,相信受灾的江西人民会很快渡过难关的。
《嗟来之食》小学生读后感
![《嗟来之食》小学生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c548e146294dd88d1d26b83.png)
《嗟来之食》小学生读后感《嗟来之食》小学生读后感【篇一】《嗟来之食》读后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齐国发生大荒饥,一位少气无力、昏昏沉沉、跌跌撞撞的齐国人,宁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的事。
故事中的富人耹敖在路边摆了食物,施舍给灾民;他的这种做法我很赞同,但是他没有想过"嗟来之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那位挨饿的齐国人为了尊严,宁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
如果我是文中挨饿的齐国人,我遇到这种情况也不会吃"嗟来之食"。
因为"嗟来之食"是对别人的侮辱,人们为了尊严,也宁肯不吃"嗟来之食"饿死。
在生活的道路上,不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要低头,永远不要丢掉自己的尊严。
这是走向成功之路最重要的条件。
【篇二】《嗟来之食》读后感通过这个故事我认为:每个人都应有自尊,也有维护自己尊严的权利,但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宽容。
每个人都应自尊,党尊严受到挑衅的时候,要勇于维护自己的尊严。
历史上有可杀,不可辱的士;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文天祥;还有许许多多"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革命者。
在叶挺军长的身上,我们体会到了那种为了坚持真理,宁愿"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也不远祈求"从狗洞里爬出"而获得自由的精神;在十一岁意大利爱国少年身上,我们看到一个大义凛然的孩童,一个敢于扔掉施舍的孩童……他们都是为了尊严,为了那比生命还宝贵的尊严。
在《嗟来之食》这个故事中,从那位衣衫褴褛,饿得少气无力的穷人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他为维护自尊而瞪视的目光,而且也受到他郑重的话语的分量,体现了"穷人志不短"的品格,所以那位穷人开始拒吃嗟来之食是对不会尊重别人,不会宽容别人是短文中那位穷人的'缺憾。
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敖知错就改,已经道歉,并且尊重了你,这时的施舍绝不是嗟来之食,何苦要跟自己的身体过意不去,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斗应当珍惜,我像对那位穷人说:"人既要有尊严,又要在有自尊的基础上学会宽容——比地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应该是我们的胸怀。
《嗟来之食》读后感作文400字(通用20篇)
![《嗟来之食》读后感作文400字(通用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3dab6719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a6.png)
《嗟来之食》读后感作文400字《嗟来之食》读后感作文400字(通用20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嗟来之食》读后感作文400字,欢迎大家分享。
《嗟来之食》读后感作文400字篇1《嗟来之食》讲述了齐国闹饥荒,黔敖在路上给灾民发放吃的。
因为黔敖不恭敬的施舍,有个灾民宁可饿死,也不吃。
这个灾民真有骨气,就算死了也要把自己的美名留在人间。
“士可杀,不可辱”!中华民族有骨气的人很多,像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孔子,他带领弟子周游各国时,有一次在路上断水了,他十份渴,终于看到了一个泉眼。
他刚想喝水,忽然看见这个泉眼的名字叫“盗泉”。
孔子忍住了没有喝盗的水。
他又继续走了好久才找到水。
可能有的人觉得要面子没必要!只要饿不死,渴不死就行。
还管他食物、水是怎么来的干啥!我觉这不仅仅是面子的问题,这是有骨气。
我很敬佩这些古人的骨气——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就是因为有这些有骨气的人。
我们才能像颗灿烂的明星,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也要做一个有骨气的人,绝不会像有些人为了钱,为了利就去贩毒,做亏心事。
我要做个堂堂正正有骨气的中国人!《嗟来之食》读后感作文400字篇2语文课上,教师让我们读了一篇叫《嗟来之食》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齐国。
有一年,齐国遇到了大饥荒,一位富人在路旁把粮食施舍给灾民。
这一天,走来一位少气无力的人,富人傲慢地施舍给那人食物,那人不肯吃着嗟来之食,富人向他道了歉,但那人终因不肯吃食饿死了。
我觉得那人太固执了,何必宁死不吃食呢?当教师让同学们评议《嗟来之食》时,全班同学的意见出现矛盾。
一部分同学说不该吃食,另一部分同学认为该吃食。
我同意后者。
因为生命是最宝贵的,仅有活着才能更好地体现尊严,那坚持不吃食,最终因饥饿而死,又留下了什么尊严呢?那要是吃了食物,度过了荒年,也不必须失去尊严,难道生命不比尊严更宝贵吗?吃了别人施舍的食物,并不意味着丢掉了尊严,能够经过自己的行为维护尊严。
嗟来之食读后感_1200字
![嗟来之食读后感_12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6596be5e03d8ce2f00662379.png)
嗟来之食读后感_1200字嗟来之食读后感【篇一】今天,我学了一篇文章《嗟来之食》。
主要内容是:有一年,齐国发生了大饥荒,富有的黔敖在路边摆放了摊子,准备施舍给逃生的人。
有一个人走了过来,他已经有气无力了,这时,黔敖拿来食物给他吃,可那个人不吃。
黔敖向他道歉了,他还是不吃,最后,他饿死了。
我读了这篇文章,陷入了深思:我觉得这个人太固执了,如果黔敖没有礼貌,你当然可以不吃,但是黔敖已经向你道歉了,你就应该吃了。
再说,你先吃再劳动,这个食物也不是白来的呀!我还听说一个故事,:有一个人的名字叫韩信,他年轻的时候被人侮辱。
那个人对他说:如果你想死,就拿弓箭射我,如果说你不想,就从我的裤子底下钻过去。
韩信并没有拿有弓箭射他,而是从他裤子底下钻过去。
后来,韩信当了楚王,他叫人把那个侮辱他的人叫过来,还给他封了官。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把那个人杀掉?韩信说:为什么要为了自己的尊严而杀死一个人呢?从这两个故事中我知道了,父母给自己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一定要珍惜。
我觉得那个人是不对的,应该先保住自己的生命,才能有健康的身体,这样才有劲去劳动,就能把换取来的报酬还给黔敖,这样不时两全其美吗?嗟来之食读后感【篇二】尊严使人不再丑陋,尊严让美丽成为永恒。
今天我读了《嗟来之食》,读后使我有感而发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齐国发生大荒饥,一位少气无力、昏昏沉沉、跌跌撞撞的齐国人,宁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的事。
故事中的富人耹敖在路边摆了食物,施舍给灾民;他的这种做法我很赞同,但是他没有想过嗟来之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那位挨饿的齐国人为了尊严,宁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
如果我是文中挨饿的齐国人,我遇到这种情况也不会吃嗟来之食。
因为嗟来之食是对别人的侮辱,人们为了尊严,也宁肯不吃嗟来之食饿死。
在生活的道路上,不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要低头,永远不要丢掉自己的尊严。
这是走向成功之路最重要的条件。
嗟来之食读后感【篇三】《嗟来之食》这篇短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位饥饿的穷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吃富人黔敖带有侮辱性施舍的食物,最终饿死街头的故事。
《嗟来之食》读后感范文5篇
![《嗟来之食》读后感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7fe8b80227916888486d7c4.png)
《嗟来之食》读后感范文5篇【篇一:读《嗟来之食》有感】尊严使人不再丑陋,尊严让美丽成为永恒。
今天我读了《嗟来之食》,读后使我有感而发……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齐国发生大荒饥,一位少气无力、昏昏沉沉、跌跌撞撞的齐国人,宁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的事。
故事中的富人耹敖在路边摆了食物,施舍给灾民;他的这种做法我很赞同,但是他没有想过“嗟来之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那位挨饿的齐国人为了尊严,宁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
如果我是文中挨饿的齐国人,我遇到这种情况也不会吃“嗟来之食”。
因为“嗟来之食”是对别人的侮辱,人们为了尊严,也宁肯不吃“嗟来之食”饿死。
在生活的道路上,不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要低头,永远不要丢掉自己的尊严。
这是走向成功之路最重要的条件。
【篇二:读《嗟来之食》有感】文章《嗟来之食》告诉我们一件令人深思的事:在齐国,有一年,发生大饥荒,一个路人饿得少气无力,昏昏沉沉,但就是不吃富人黔敖“吆喝”给的食物,虽然黔敖道歉还是不吃而饿死。
我对此事有两种看法。
一是像曾子说的,路人应该吃黔敖的食物。
想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关在大牢里,每天睡在柴草上,舔动物的苦胆,每舔一次,就会想起国家被打败的情景,后来,回到越国,一鼓作气消灭了吴国。
秦末汉初,韩信为成大事,受一个痞子小人的胯下之辱,在众目睽睽的嘲笑之下,从痞子的大腿下爬过去。
越王勾践和韩信他们都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屈辱,最终成就了大事,勾践灭了吴国,韩信成了威震敌军的赫赫有名的大将,他们不吃苦中苦,那能成为人上人呢?二是不该吃。
你看叶挺当时被关在牢里,只要当了叛徒就可活命出去,而叶挺坚决不从,因为,他知道一旦当叛徒,就会出卖同志,有损革命事业,违背自己的信仰,也会失去尊严。
所以,不能低头。
我认为这事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忍受的屈辱值不值得。
要看事情带来的后果与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比较,是大还是小,值不值得。
尊严是人的可贵品质,但有时也要分场合,牺牲小利而服从大义。
嗟来之食读后感
![嗟来之食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83775a9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00.png)
嗟来之食读后感嗟来之食读后感嗟来之食读后感1嗟来之食主要讲了春秋时期,齐国发生了大饥荒,一个富人便在路上摆一些饭菜让穷人吃,一个穷人都快死了也不吃他的饭,给饿死了。
我觉得他做的不太对,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吧:“汉初三杰”的韩信就有一个例子:韩信小的时候父亲死的很早,所以他家很穷。
韩信不种田,做生意又亏本,有时候还乞讨过呢!有一次,韩信带着一把大刀去集市上逛,这时,有一群人拦住了他,其中一个个子很高的青年人站了出来,他高声对韩信说:“看你长的很向一个英雄好汉,其实只可是是一个胆小鬼而已,你要是有本事的话,就从我裤子下头钻过去吧,说完便笑起来,众人也跟着笑起来。
韩信这时很生气,很想杀了哪个青年男子,可是他转念又一想:虽然我很容易就能把他杀了,可是他身边还有许多的人,并且万一官府把我抓起来了,那样的话我就完蛋了,所以还是别杀他吧!韩信想完便从那人裤子底下钻了下去。
这时众人都笑他没出息,可是我们再想,如果韩信当时杀了他又会怎样样呢?他将会被抓到监狱里。
当然,那样的话他就不能给刘邦出主意,也就不会被人们称为“汉初三杰”了。
从这一件事能够看出韩信虽然看上去没有了尊严,可是他最终还是大将军。
齐国的那个穷人也应当这样,因为你要想实现自我伟大的`梦想,有时候受到一点耻辱也是能够的,不然就不能实现自我伟大的梦想。
这件事也说明了:”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
嗟来之食读后感2《嗟来之食》主要讲了位饥民,他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保卫了自己尊严的事。
读了这篇课文,我有许多感触。
我认为文中的那个人做得对,不应该接受黔敖的施舍,因为他如果吃了嗟来之食,就丢掉了自己的尊严。
如果我遇到那种情况,在尊严和诱惑的抉择之处,我也会像他一样,保卫自己的尊严,宁可饿死也不接受那侮辱性的施舍。
徐悲鸿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这里的傲骨就是自尊、尊严。
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尊,那人们就会看不起他,走到哪里都会被人们指责,永远成为人们的笑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嗟来之食读后感优选15篇《嗟来之食》这篇短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位饥饿的穷人为了维护自我的尊严,不吃富人黔敖带有侮辱性施舍的食物,最终饿死街头的故事。
经过这个故事我认为:每个人都应有自尊,也有维护自我尊严的权利,但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宽容。
每个人都应尊严,当尊严受到挑衅的时候,要勇于维护自我的尊严。
历史上有可杀,不可辱的士;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文天祥;还有许许多多“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革命者。
在叶挺军长的身上,我们体会到那种为了坚持真理,宁愿“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也不愿乞求“从狗洞里爬出”而获得自由的精神;在使者晏子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为维护国家的尊严,机智应对的智者;在十一岁意大利爱国少年身上,我们看到一个大义凛然的孩童,一个敢于扔掉施舍的孩童……他们都是为了尊严,为了那比生命还宝贵的尊严。
在《嗟来之食》这个故事中,从那位衣衫褴褛,饿得少气无力的穷人身上,我们不仅仅看到他为维护自尊而瞪视的目光,并且也感受他郑重的话语的分量,体现了“人穷志不短”的高贵品格,所以那位穷人开始拒吃嗟来之食是对的。
不会尊重别人,不会宽容别人是短文中那位穷人的缺憾。
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黔敖知错就改,已经道歉,并且尊重了你,这时的施舍绝不是嗟来之食,何苦要跟自我的身体过不去,毕竟人的生命仅有一次,每一个人都应当珍惜。
我想对那位穷人说:“人既要有尊严,又要在有自尊的基础上,学会宽容——比地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应当是我们的心胸!”读《嗟来之食》有感语文课上,教师让我们读了一篇叫《嗟来之食》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齐国。
有一年,齐国遇到了 ___,一位富人在路旁把粮食施舍给灾民。
这一天,走来一位少气无力的人,富人傲慢地施舍给那人食物,那人不肯吃着嗟来之食,富人向他道了歉,但那人终因不肯吃食饿死了。
我觉得那人太固执了,何必宁死不吃食呢?当教师让同学们评议《嗟来之食》时,全班同学 ___出现矛盾。
一部分同学说不该吃食,另一部分同学认为该吃食。
我同意后者。
因为生命是最宝贵的,仅有活着才能更好地体现尊严,那坚持不吃食,最终因饥饿而死,又留下了什么尊严呢?那要是吃了食物,度过了荒年,也不必须失去尊严,难道生命不比尊严更宝贵吗?吃了别人施舍的食物,并不意味着丢掉了尊严,能够经过自我的行为维护尊严。
历史上,韩信受胯下之辱,但他辅佐汉高祖刘邦打天下时,被认命为大将军,他心胸宽广、气度不凡、屡战屡胜,英名千古流芳;越王勾践在吴国做了三年苦役,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立志报国,回国以后,他发奋图强,一举打败吴国,他的故事也永垂青史。
同一个问题从不一样的角度看,会得到不一样的结论,在此我认为嗟来之食能够吃,也应当吃。
后面还有多篇嗟来之食读后感!嗟来之食主要讲了春秋时期,齐国发生了 ___,一个富人便在路上摆一些饭菜让穷人吃,一个穷人都快死了也不吃他的饭,给饿死了。
我觉得他做的不太对,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吧:“汉初三杰”的韩信就有一个例子:韩信小的时候父亲死的很早,所以他家很穷。
韩信不种田,做生意又亏本,有时候还乞讨过呢!有一次,韩信带着一把大刀去集市上逛,这时,有一群人拦住了他,其中一个个子很高的青年人站了出来,他高声对韩信说:“看你长的很向一个英雄好汉,其实只可是是一个胆小鬼而已,你要是有本事的话,就从我裤子下头钻过去吧,说完便笑起来,众人也跟着笑起来。
韩信这时很生气,很想杀了哪个青年男子,可是他转念又一想:虽然我很容易就能把他杀了,可是他身边还有许多的人,并且万一官府把我抓起来了,那样的话我就完蛋了,所以还是别杀他吧!韩信想完便从那人裤子底下钻了下去。
这时众人都笑他没出息,可是我们再想,如果韩信当时杀了他又会怎样样呢?他将会被抓到监狱里。
当然,那样的话他就不能给刘邦出主意,也就不会被人们称为“汉初三杰”了。
从这一件事能够看出韩信虽然看上去没有了尊严,可是他最终还是大将军。
齐国的那个穷人也应当这样,因为你要想实现自我伟大的梦想,有时候受到一点耻辱也是能够的,不然就不能实现自我伟大的梦想。
这件事也说明了:”忍一时 ___,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
背诵了《弟子规》,趁着饭还热,我和妈妈一齐翻阅了书中的小故事。
有一个财主名叫黔敖,因每一天看到有很多难民从门口经过,他就在路边架了一口锅,熬稀粥施舍给难民,难民对他千恩万谢,他却洋洋得意起来。
有一个瘦骨嶙峋、衣衫褴褛的难民经过时,他盛了一碗粥,对着这个难民大声吆喝着:“喂,穷要饭的,过来吃吧!”只见那难民用力抬起头看着黔敖:“我宁愿饿死也不愿吃这样的嗟来之食!”说完头也不回的走了。
黔敖万万没料到,饿得摇摇晃晃的难民竟还坚持着自我的人格尊严,顿时满面羞惭,一时说不出话来。
他想追上这个难民,向他道歉,但当他追上的时候,发现难民已经饿死了。
读完故事,我们的饭也不烫了。
妈妈端着饭冲我喊:“穷要饭的,快来吃吧。
”我睁大双眼看着妈妈:“妈妈,你怎样能够这样叫我?”“我这样叫你,心里什么感受?”妈妈舀起一勺饭送到我嘴边。
“你这样说我,我心里挺难过的,我也不吃嗟来之食。
”我把头扭到一边,生气的说。
“看,我这样说,你心里不舒服,那难民呢?”妈妈解释着。
原先妈妈是让我感受难民的心理:“他心里也难过。
”妈妈又递来一口饭:“乖宝贝,吃饭吧。
本来黔敖是做好事呢,因为自以为了不起,就不尊重别人,也没得到难民的尊重。
是不是?”我接过碗说:“嗯,难民饿死了也不吃他的饭。
”“最终,黔敖要追上难民给他道歉,可是难民已经饿死了。
虽然他不尊重别人,当他明白错的时候他怎样样了?”[由网友投稿]我回应妈妈:“他明白错了,就去道歉了。
”“知—错就改。
”我和妈妈一齐说。
“乖宝贝,快吃饭吧。
”读《嗟来之食》有感人都有尊严,尊严也是无价的,只要人人不失去尊严,那生活必须会比没尊严的生活更加完美。
今日,我们学习了《嗟来之食》这篇课文,让我对这篇课文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
《嗟来之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穷人因为不期望失去自我的尊严,结果自我被饿死了。
但他也没有失去他自我原有的自尊。
只可是,我觉得:人只要有尊严,不管发生了什么事也不要紧的。
可是,我觉得《嗟来之食》对人也是有必须的侮辱性的,可是这个穷人做的实在不对,因为那个富人还想那个人道了歉,可是那个人还是没有吃黔敖的东西,最终活活的饿死了,我觉得他实在是自作自受。
在生活中,也有许多乞丐在向别人乞讨,我可真不明白他们是否会找回他们原有的尊严。
总之——尊严无价!我们今日学习了一篇名叫《嗟来之食》的文言文。
《嗟来之食》这篇短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位饥饿的穷人为了维护自我的尊严,不吃富人黔敖带有侮辱性施舍的食物,最终饿死街头的故事。
经过这个故事我认为:每个人都应有自尊,也有维护自我尊严的权利,但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宽容。
每个人都应尊严,当尊严受到挑衅的时候,要勇于维护自我的尊严。
历史上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文天祥;还有许许多多“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革命者。
在叶挺军长的身上,我们体会到那种为了坚持真理,宁愿“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也不愿乞求“从狗洞里爬出”而获得自由的精神;在使者晏子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为维护国家的尊严,机智应对的智者……他们都是为了尊严,为了那比生命还宝贵的尊严。
我对这篇文章还有一种看法:我认为路人应当吃黔敖的食物。
想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关在大牢里,每一天睡在柴草上,舔动物的苦胆,每舔一次,就会想起国家被打败的情景,之后,回到越国,一鼓作气消灭了吴国。
秦末汉初,韩信为成大事,受一个痞子小人的胯下之辱,在众目睽睽的嘲笑之下,从痞子的大腿下爬过去。
越王勾践和韩信他们都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屈辱,最终成就了大事,勾践灭了吴国,韩信成了赫赫有名的大将,他们不吃苦中苦,那能成为人上人呢?我认为这事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忍受的屈辱值不值得。
要看事情带来的后果与自我的目标和梦想比较,是大还是小,值不值得。
尊严是人的可贵品质,但有时也要分场合,牺牲小利而服从大义。
不然就会犯因小失大的错误。
读《嗟来之食》有感文章《嗟来之食》告诉我们一件令人深思的事:在齐国,有一年,发生 ___,一个路人饿得少气无力,昏昏沉沉,但就是不吃富人黔敖“吆喝”给的食物,虽然黔敖道歉还是不吃而饿死。
我对此事有两种看法。
一是像曾子说的,路人应当吃黔敖的食物。
想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关在大牢里,每一天睡在柴草上,舔动物的苦胆,每舔一次,就会想起国家被打败的情景,之后,回到越国,一鼓作气消灭了吴国。
秦末汉初,韩信为成大事,受一个痞子小人的胯下之辱,在众目睽睽的嘲笑之下,从痞子的大腿下爬过去。
越王勾践和韩信他们都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屈辱,最终成就了大事,勾践灭了吴国,韩信成了威震敌军的赫赫有名的大将,他们不吃苦中苦,那能成为人上人呢?二是不该吃。
你看叶挺当时被关在牢里,只要当了叛徒就可活命出去,而叶挺坚决不从,因为,他明白一旦当叛徒,就会出卖同志,有损革命事业,违背自我的信仰,也会失去尊严。
所以,不能低头。
我认为这事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忍受的屈辱值不值得。
要看事情带来的后果与自我的目标和梦想比较,是大还是小,值不值得。
尊严是人的可贵品质,但有时也要分场合,牺牲小利而服从大义。
不然就会犯因小失大的错误。
《嗟来之食》的读后感每个人都有自尊,每个人都会竭力维护自我的尊严。
自尊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素质高低的标志,是民族腾飞的象征。
这几天,我们上课学了《嗟来之食》一文,我感触很深。
课文讲述了一个人为了尊严,而失去生命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年齐国闹饥荒,一个富人在路边上摆了食物,施舍给灾民。
这时,过来一个人,富人便吆喝:“喂!来吃吧!”。
那人拒绝了富人的施舍,没吃这碗饭,结果饿死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的心境久久不能平静。
尊严是每个人都应有的,古往今来,围绕尊严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动人故事,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尊严呢?在我认为,那人做的对,不应当吃富人施舍的饭。
一个人活着是为了自尊和骨气,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
你能够去批评一个人,可是你不能够去侮辱一个人。
在困难和诱惑面前,我们不能低头,也不能吃别人的软饭,一时失败和困难不可怕,怕的是丧失了自我的尊严与骨气。
如果一个人连骨气都没有了,那就像行尸走肉一样,生存就没有一点儿意义。
我们此刻是学生,那怎样样才算有尊严呢?不去干不仁不义的事是有尊严的;在学校、教室内,看到有垃圾主动捡起来放入垃圾箱是有尊严的;轮到自我值日不逃跑是有尊严的;上课认真听讲是有尊严的……。
《嗟来之食》读后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年齐国发生了饥荒,一个人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的事。
那个饿者不吃嗟来之食保护了她的尊严,但我不一样意他的做法。
保护尊严要先保住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