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知识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1 物质的组成- 物质:占据空间、具有质量的实体- 元素:不能通过化学方法分解成其他物质的物质,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成分-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粒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物质的最小粒子,具有该物质化学性质的实体-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分子1.2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以固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纯净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碱: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盐: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第二单元原子和分子2.1 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中心部分- 电子:带负电的粒子,绕着原子核运动- 原子序数: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序号,等于原子核中的质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2.2 分子理论- 分子概念: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间作用力: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化学键:原子之间的强烈相互作用第三单元物质的性质和变化3.1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3.2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物质的状态或形态发生改变,但没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物质的本质发生改变,生成新的物质- 反应物: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 生成物:化学反应中产生的新物质第四单元化学反应4.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化学反应: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变化关系- 反应类型: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4.2 化学反应的计算- 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参与反应的物质的质量除以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反应物物质的量的函数,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第五单元碳和化石燃料5.1 碳单质- 碳元素:原子序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为12- 金刚石:碳元素的一种同素异形体,硬度大、透明- 石墨:碳元素的一种同素异形体,导电性好、软5.2 氧化物- 二氧化碳:由碳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大气中的重要成分- 一氧化碳:由碳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有毒、可燃5.3 化石燃料- 煤:由植物残骸经过长时间高压高温作用形成的燃料- 石油:由海洋生物残骸经过长时间高压高温作用形成的燃料- 天然气:主要由甲烷组成的气体,是一种清洁的化石燃料第六单元有机化合物6.1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有机化合物: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大多数具有生命现象- 有机反应:有机化合物之间的化学反应6.2 常见的有机化合物- 糖类: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是生物体的主要能量来源- 脂肪: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是生物体的储能物质- 蛋白质:由碳、氢、氧、氮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物质第七单元溶液和浓度7.1 溶液的基本概念- 溶液: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均匀透明的混合物- 溶剂: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溶质:被溶剂溶解的物质7.2 溶液的浓度- 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常用百分数表示- 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与溶液总体积之比,单位为mol/L第八单元酸碱盐8.1 酸碱盐的基本概念- 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碱: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盐: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8.2 酸碱盐的性质- 酸的通性:能和碱反应生成水、和金属反应生成氢气、和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碱的通性:能和酸反应生成水、和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盐的通性:能和酸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能和碱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第九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9.1 金属的基本概念- 金属:具有良好导电性、导热性和可塑性的物质- 金属元素:周期表中IA、IIA族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9.2 金属的性质- 金属的物理性质: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可塑性- 金属的化学性质:能和氧气、酸、盐反应9.3 金属材料- 纯金属:由一种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 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第十单元生活中的化学10.1 食物中的化学物质- 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 食品添加剂:改善食品口味、延长保质期等目的的化学物质10.2 能源和环境保护- 能源:人类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如化石燃料、核能、太阳能等- 环境保护:保护自然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10.3 化学与健康- 药物: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 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物质的变化一、物理变化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 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3.伴随现象:形状,状态的改变二、化学变化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特征:有其他物质生成。
3、伴随现象: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常伴随能量变化。
、生成沉淀,放出气体,颜色改变,发光,放热等现象经常用于判断是否为化学反应。
(但不是绝对的,爆炸和发光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可以说明)2、两者的本质区别是:有无其他物质生成。
3、两者之间的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中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蜡烛的燃烧现象可以说明)第二课时物质的性质一、物理性质1、概念: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2、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等。
(可归纳为:色味态、两度、两点、三性)二、化学性质1、概念:需要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酸碱性、毒性、稳定性等。
三、注意事项1、性质与变化的区别: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能、会、难”等字,叙述物质的变化往往用“已经”、“了”、等过去时或“在”等现在时等表示时态的用语。
如酒精燃烧、酒精能燃烧。
(即能力和动作的区别)2、氧气(O2)和二氧化碳(CO2)的鉴别方法有哪些?答:方法一:二氧化碳(CO2)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氧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方法二:二氧化碳(CO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熄灭,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方法三:二氧化碳(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气不能。
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学习课题二我们获得的知识: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注意:不是有氧气就可以,空气中也有氧气);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4、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组成,还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5、吸入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氧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水;6、蜡烛燃烧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7、科学探究是基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科学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交流讨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各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质和化学反应- 物质的概念和分类-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概念及表示方式- 化学方程式的语法规则和基本写法- 反应热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第二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原子的基本结构- 原子序数的概念及其与元素的关系- 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规律- 主族元素和副族元素及其共性和区别- 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及其相关化学性质第三章化学键与化合物- 化学键的概念和种类- 离子键的形成及其性质- 共价键的概念及其种类- 共价键中原子的杂化与构型- 分子的概念和种类- 组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第四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热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热化学方程式的特点及其应用- 燃烧反应和热效应的关系- 热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基本特点- 热力学下的可逆反应和不可逆反应- 化学能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五章酸、碱、盐及其溶液- 酸和碱的基本概念和区别- 盐的基本概念- 酸、碱指数和pH值的含义及其计算- 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和应用- 酸、碱和盐的常见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第六章电化学- 电荷和电流的基本概念-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电离程度的关系- 电解质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和化学方程式- 电化学电池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电化学电池中的阴、阳极反应及其标准电极电势- 电池电动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电化学过程中电量转化和能量转化的关系及其计算- 电解和电镀的应用及其技术原理第七章碳和碳的化合物- 碳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碳的同素异形体和异构体- 烷烃的命名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烯烃和炔烃的命名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芳香烃的基本结构和性质- 酚、醛、酸、酐、酯等官能团的基本结构和命名- 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种类和性质第八章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 化学实验的基本要素和实验方法- 化学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分子量和常见质量单位- 摩尔概念及其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计量关系及其计算方法- 溶液中物质的浓度及其计算方法- 化学实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 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和实验室规范。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全解——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全解——人教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1 物质的性质与分类知识点1: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
- 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知识点2: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知识点1: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规则- 反应物在方程式的左边,生成物在方程式的右边。
-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要写清楚。
-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数量要平衡。
知识点2: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从左到右读,反应物在左边,生成物在右边。
- 读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名称。
第二单元空气与水2.1 空气知识点1:空气的成分- 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
-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
- 稀有气体:约占空气体积的0.94%。
- 二氧化碳:约占空气体积的0.03%。
- 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空气体积的0.03%。
知识点2:气体的性质- 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 气体可以被压缩。
- 气体的分子间距离较大。
2.2 水知识点1:水的性质- 水的化学式为H₂O。
- 水的沸点为100°C,凝固点为0°C。
- 水是一种很好的溶剂。
知识点2:水的净化- 沉淀:通过加入沉淀剂使悬浮物沉淀下来。
- 过滤:通过过滤网将悬浮物和溶液分离。
- 吸附:通过吸附剂去除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 消毒:通过加入消毒剂杀灭水中的细菌和病毒。
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3.1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知识点1:物理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 物质的形态或状态发生改变。
知识点2: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 物质的组成发生改变。
3.2 反应类型知识点1:化合反应-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的物质。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基础知识【知识点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例】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电灯通电发光发热、水壶烧水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例】木柴燃烧、铁的生锈、粮食酿酒、米饭变馊3.易错辨析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知识点2】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稳定性、还原性、酸性、碱性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例】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知识点3】实验室操作1.仪器名称书写A 锥形瓶,B 胶头滴管,E 集气瓶, F 长颈漏斗, G 水槽, H 酒精灯。
(1)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D ;(2)用于配制溶液的仪器是C ;(3)收集或贮存气体的仪器E ;(4)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B 。
2.取用药品①实验室化学药品取用规则②用托盘天平称一般固体在托盘两边各放一张等质量洁净的纸,易潮解或腐蚀性药品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③从细口瓶倒出液体药品时,先把瓶塞倒放在桌面上,防止沾污瓶塞,污染药液;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瓶口残留的药液流下腐蚀标签;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药液流出④用量筒量量取液体时,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是胶头滴管,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3.物质的加热①酒精灯的火焰分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因此,加热时应用外焰部分加热②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熄灭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③加热液体时,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飞溅④操作注意事项4.洗涤玻璃仪器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补充】判断下列实验操作错或对(填“√”或“×”)【知识点4】空气1.组成:氮气78%(保护气),氧气21%(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稀有气体0.94%,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2.纯净物和混合物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3.空气污染物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碳不属于污染物)【知识点5】氧气1.性质:无色、无味、气体、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态时为淡蓝色2.检验气体是氧气: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木条复燃则是氧气(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3.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4.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叫做氧化反应(缓慢氧化: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烂、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5.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6.工业制取氧气,利用沸点不同物理变化【知识点6】分子和原子1.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分子运动速率影响因素:外界温度,自身种类分子之间有间隔2.分子运动现象实验中,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浓氨水有刺激性气味,具有挥发性(分子运动速率快)3.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4.分子与原子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5.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铁,铜,锰(金属单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氧气,氢气,氮气,氯气固态非金属单质:碳、硫、磷、硅、稀有气体:氦、氖、氩【知识点7】原子的结构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一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中不含有中子)(原子核带正电,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的运动(离核近的电子能量较低,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越高)4.分层排布中,第三层最多排18个,每一层电子数最多为2n25.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种类6.带电的原子叫做离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7.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的比叫做相对原子质量8.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知识点8】元素1.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的原子的总称,元素不讲个数只讲种类2.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物质种类变,分子种类变,元素不会改变3.地壳中元素含量最多的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人体中所含元素最多的是:氧;所含金属含量最多的是:钙4.元素符号书写①由两个字母组成的元素符号,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②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2O表示:2个氧原子,2O2表示:2个氧分子,H2表示:1个氢离子)5.同一个周期,电子层数相同;同一个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二、实验总结【实验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2.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刚熄灭时,烛芯冒出的白烟成分是石蜡固体小颗粒3.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干冷烧杯内壁有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的产物有水4.检验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将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实验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1.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因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2.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现象:空气样品中木条照常燃烧,呼出气体中木条熄灭结论:空气比呼出气体氧气含量多3.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震荡现象:空气样品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呼出气体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空气比呼出气体氧气含量少(若澄清石灰水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被浑浊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4.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或镜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现象:哈气的玻璃片有水雾出现结论:空气比呼出气体水蒸气质量少5.适宜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应该难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6.用集气瓶收集室内的气体:集气瓶先装满水,带到室内倒掉,再盖上瓶盖7.在比较空气和人呼出的气体时,取相同滴数的石灰水:保证在其它条件相同下作对比(这种实验的方法叫对比法)【实验3】红磷燃烧实验1.现象:红磷燃烧时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白烟(固体小颗粒)分析:水进入集气瓶,约占原空气体积的1/52.实验结果分析:小于1/5体积的原因:①红磷不足;②氧气没有被消耗完;③装置漏气;④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大于1/5体积:燃烧匙过慢伸入3.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吸收产生的白烟,减少空气污染4.红磷不可替代:只能和氧气发生反应且生成物不能是气体5.化学式:【实验4】硫的燃烧1.现象: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微弱淡蓝色火焰;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热、发出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2.集气瓶中水的作用: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空气污染【实验5】铁丝的燃烧1.现象:在空气中燃烧到红热,在氧气中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在空气中加热铁丝时铁丝只能发生红热现象,不能燃烧)2.将细铁丝打磨至光亮:除去表面的锈盘成螺旋状: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与氧气充分反应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铁丝预先放入一些水:防止高温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3.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实验6】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排水法)1.高锰酸钾是一种暗紫色的固体2.加热时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3.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当气泡,连续并比较均匀的放出时再收集气体原因:防止收到的氧气不纯4.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至试管底部,炸裂试管5.停止加热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沿导管倒吸回试管底部【实验7】过氧化氢制氧气1.二氧化锰是一种黑色粉末,不溶于水2.不需要加热:操作简单、节省能源【实验8】氯酸钾制氧气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质量,且自身化学性质和质量保持不变,催化剂可代替,不是唯一的。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含考试重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重要):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本质:构成物质的粒子本身没变,主要指形状改变和三态变化。
物理变化前后,物质的种类不变、组成不变、化学性质也不变。
2、化学变化(重要):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1、化学性质(重要):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物质的可燃性、还原性、毒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等。
2、物理性质(重要):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密度、光泽、导电性等。
常用“能、会、易、可以”描述化学性质。
3、联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表现出性质。
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蜡烛:密度比水小,燃烧时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最低,加热用外焰加热。
课题三走进化学实验室1、常见事故的处理(重要):酒精灯不慎碰倒起火:要用沙子或湿抹布盖灭,不能用水泼灭。
大量的酸(或碱)液洒到桌子上:要加适量的NaHCO3(或CH3COOH)溶液中和,然后用水冲洗,并用抹布擦净。
2、固体药品的取用(1)药品取用原则: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三不原则:不闻药品气味;不尝药品味道;不能用手触摸药品。
节约原则:按实验规定用量取药,不要浪费。
若没说明,应取最少量(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剩药处理原则: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不能随意丢掉,更不能带出实验室。
应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2)固体药品的取用(重要):块状固体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
一横:先将试管或容器横放。
二放:把药品放在试管口或容器口。
三慢竖:把试管或容器慢慢竖起来,使药品滑到底部。
粉末状固体的取用:一斜,二送,三直立。
一斜:先将试管平放或倾斜。
二送: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
(完整版)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区不: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别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XXX、味、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干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金属活动性、爽朗性、腐蚀性、毒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索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别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结论: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各种常见仪器:(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广口瓶。
②取用: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滑)(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细口瓶。
②取用: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歪(3)量筒:①无‘0’刻度;②正确读数:视线与凹液面下端平视(否则俯大仰小)(4)酒精灯:①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禁止用嘴吹。
②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对物质加热用外焰(5)给物质加热的办法: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中液体别超过试管1/3,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试管口别可对人。
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口略下倾,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
(6)玻璃仪器洗涤洁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别聚成水滴也别成股流下。
(7)可直截了当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可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别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8)取用药品时做到:口别尝、手别摸、鼻别闻(闻的办法:扇闻)未讲明药品用量时:液体普通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至四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物质不需发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物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等。
二、基本实验操作:1.药品的取用:(1)取药量:没有说明用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mL 。
(2)注意事项:“三不”:不闻、不尝、不摸(3)取用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用量筒量取,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取用较大量液体时用倾倒方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要紧靠容器口。
2.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2)使用酒精灯时,酒精不能超过灯容积的2/3,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熄。
(3)给试管液体加热,试管所盛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要倾斜放置,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
3.仪器的洗涤: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在容器内壁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的成分和组成1.空气的成分:空气成分N2 O2稀有气体CO2其它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78% 21% 0.94% 0.03% 0.03%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如右图)观察到的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P + 5O2点燃4P2O5;结论:空气是混合物; 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 。
思考:(1)液面小于五分之一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2)能否用铁、碳代替红磷?不能,原因是碳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3.空气的污染及防治(1)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 、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变化和性质1、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1)本质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2)实例物理性质:颜色、气味、沸点、挥发性、导电性等化学性质:可燃性、助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酸碱性等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2)实例物理变化:发光、发热、挥发、蒸发等化学变化:燃烧、生成沉淀、放出气体、发酵、分解等二、化学实验和探究1、科学探究(1)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2)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3)三“关注”:关注性质、关注变化、关注过程与结论2、蜡烛燃烧实验(1)火焰:分为外焰、中焰、内焰。
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2)蜡烛燃烧表达式:3、人体呼吸实验(1)探究方法:对照实验(控制变量法)(2)吸入:空气(主要是氧气和氮气,但氮气基本不参与反应)呼出:二氧化碳、水蒸气、氮气(氮气不参与反应)三、实验基本操作1、托盘天平的使用(1)精确度是0.1g(2)使用规则:左物右码(3)药品质量=砝码重量+游码重量(4)药品是干燥固体时,需要在左右盘先放一张大小和质量相同的纸;药品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时,需要放在玻璃器皿中。
2、仪器连接(1)玻璃管与胶皮管或橡胶塞连接时,都要先用水润湿。
(2)橡胶塞塞入容器口时不能把容器抵在桌面上。
(3)检查装置气密性:先将导管一段放入水中,再用手紧握容器,若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3、药品取用(1)取用原则“三不”原则:不用手接触药品、不凑近闻药品气味【正确方法是:用手轻轻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不品尝药品节约原则:没说明用量时,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处理原则:不能放回原瓶、不能随意丢弃、只能放入指定容器中。
(2)固体药品取用块状用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竖)粉末状用药匙或纸槽(一斜、二送、三直立)(3)液体药品取用①取用大量液体:一倒:瓶塞必须倒放在桌面【防止污染药品或者腐蚀试验台】二向:标签必须朝向手心【防止腐蚀标签】三紧挨:瓶口必须紧挨试管口【防止药液损失】四还原:倒完液体之后应该立即塞紧瓶塞、放回原处、标签朝外【防止药品潮解或变质】②取用少量液体:使用胶头滴管在容器正上方竖直滴加,不能接触容器壁【防止污染试管或试剂】取液后,胶头滴管不能平放或倒放,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防止液体倒流腐蚀橡胶胶帽】③取用定量液体:使用量筒先向量筒内倾倒液体药品直至液面靠近目标刻度,然后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药品直至达到目标量。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全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全集第一单元绪言1.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物质的组成:元素、化合物-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2. 原子和分子- 原子:原子核、电子- 分子:分子中原子的连接、分子的极性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物质状态的改变、物质形状的改变- 化学变化:新物质的生成、能量的释放或吸收2. 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 置换反应: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 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第三单元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 元素- 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2. 化合物- 化合物的概念: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的命名: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命名规则第四单元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等- 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2. 物质的变化- 化学反应: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化学平衡:可逆反应、平衡常数、平衡移动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1.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质量守恒定律、化学计量数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表示:化学式、离子式- 反应条件的表示:温度、压力、光照等第六单元燃料和能源1. 燃料- 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清洁能源:氢气、太阳能、风能等2. 能源- 能源的分类: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核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第七单元化学与生活1. 化学与健康- 人体所需元素:常量元素、微量元素- 食品安全:食品添加剂、有毒有害物质2. 化学与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环境保护:垃圾分类、减少化学物质排放等3. 化学与工农业生产- 化肥和农药:合理使用、残留问题-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防腐蚀措施、金属的防护方法以上是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全集,希望能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行为,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形状、硬度、密度等可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确定的性质。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不可燃性等。
2.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主要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改变条件下,其形态、状态或性质发生改变,但其分子结构并未改变,如溶解、融化等。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改变条件下,其分子结构发生改变,生成新的物质,如燃烧、腐败等。
第二章:原子与分子1. 原子的概念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基本粒子,具有质量、电荷和能量。
原子由原子核和外部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有正电荷,外部电子带有负电荷,整个原子是电中性的。
2.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数的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如氧气、金属钠等。
元素通过化学反应可以组成化合物。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如水、盐酸等。
3.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粒子,分子是化合物的最小单位。
第三章:常见元素和化合物1. 碳的化合物碳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元素之一,具有多种化合物。
碳的化合物主要包括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以碳为主要元素,如烷烃、醇等。
无机化合物主要是碳与非金属元素或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碳酸盐等。
2. 金属元素和金属氧化物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金属氧化物是金属元素与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氧化铝、氧化钙等。
3. 非金属元素和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元素具有较弱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常见的非金属元素有氧、氮、氢等。
非金属氧化物是非金属元素与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
第四章: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1. 化学反应的概念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转变,旧的化学键断裂,新的化学键形成,物质组成发生改变的过程。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各单元知识总结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各单元知识总结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讲(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碎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觉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4、到20世纪末,人类发觉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2000万种。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XXX、呼吸 2、推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则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则别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XXX、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别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XXX、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爽朗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它们的区不是:物理性质别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化学变化中才干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不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能够”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
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索,实验是科学探索的重要手段。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索1、原理: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别燃烧也别支持燃烧,别能供给呼吸。
②、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现象和结论:①.把空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不可能浮现浑浊;而把呼出的气体通入石灰水中会浮现的浑浊,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要想学好化学,必须先了解这门课程.为此,同学们可以利用暑期把化学课本先通览一遍,也许妙趣横生.图文并茂的化学课本会深深地吸引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们有帮助!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归纳1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考点一: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分子本身.化学变化:,分子的与原子的.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依据是:.1.常见的典型化学变化(1)可燃物的燃烧;(2)金属的锈蚀和冶炼;(3)食品的腐蚀与变质;(4)光合作用和动植物的呼吸等.2.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化学变化常常伴随能量变化即吸热或放热考点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溶沸点.硬度.吸附性.导电性等.化学性质:.例如:可燃性.稳定性.还原性.酸碱性.毒性等.考点三:实验操作1.药品的取用药品的取用原则:〝三不〞原则,最少量原则,环保原则(1)固体药品的取用通常保存在中.取用块状药品使用,操作方法为.目的是.取用小颗粒药品或粉末状药品使用或,操作方法为.目的是.(2)液体药品的取用通常盛放在里.取用时,,,拿起试剂瓶时,.缓慢倾倒,倒完液体后,应盖上瓶塞,把瓶子放回原处.量筒量取液体时,应注意.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应.使用后应(滴瓶上的胶头滴管).2.物质的加热酒精灯的使用要求:禁止;禁止;用加热,先;熄灭时,应,不能用嘴吹灭;盛酒精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1/4.注意事项:加热玻璃仪器时,要把容器壁外的水擦干,试管夹夹在;给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时,液体的量不可超过试管容积的;加热时,用外焰加热,先预热试管;试管口应,不应朝着有人的方向;给试管里的固体药品加热时,试管口要,防止.很热的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以免受热不匀而破裂.3.仪器的洗涤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考点四:两个实验探究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蜡烛火焰分,温度.证明方法:;蜡烛燃烧后有生成,证明方法:;蜡烛燃烧后有生成,证明方法:.2.对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验证CO2的方法:,且CO2含量越高,.验证O2的方法:,且O2含量越高,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考点一:空气的成分1.空气中各气体的体积分数各物质在空气中所占的比为:N2,O2,稀有气体,CO2,其他气体和杂质.N2常温下为无色无味气体,于水,化学性质,可用作.稀有气体包括,直接由构成,化学性质,可做.2.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实验(如图课本27页)(1)实验现象:①;②.(2)化学方程式:.(3)实验结论:.(4)注意事项:如实验结果为进入集气瓶中液体体积远不足1/5,则可能原因:①.;②.;③..如实验结果为进入集气瓶的液体体积大于1/5,则可能的原因:①..②..3.实验中不用C或S燃烧的原因:;不用Fe燃烧的原因:;不用Mg燃烧的原因:;不用蜡烛燃烧的原因:.考点二:氧气的性质1.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在通常状况下为,溶于水,密度空气密度,液态和固态都是淡蓝色.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归纳2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可燃性.能支持燃烧.能与某物质反应(空气)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最后水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5.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_%(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_%.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_%.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O3.SO2.CO.NO2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氧气的性质 1.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2..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助燃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①(黑色)C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②(黄色)S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空气中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蓝紫色的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③(红色或白色)P和O2反应的现象是:冒大量的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放出热量(用于发令枪)④(银白色)Mg和O2反应的现象是: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用于照明弹等)⑤(银白色)Fe和O2反应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注意点:预先放入少量水或一层沙,防止高温熔化物落下来炸裂瓶底.⑥H2和O2的现象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⑦CO和O2的现象是: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⑧CH4和O2的现象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一.分子和原子.元素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的特点: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分子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物质三态的改变是分子间隔变化的结果,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原子间隔越大.水银温度计遇热汞柱升高,就是因为温度升高时汞原子间间隔变大,汞的体积变大.例如: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保持CO2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CO2分子;保持水银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原子中:核电荷数(带正电)=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荷).一切原子都有质子.中子和电子吗?(错!有一种氢原子无中子).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质量/C原子质量的1/_.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它是一个比值.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一般不写.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即电中性).2.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但一定不可能是化合物.)②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纯净物不一定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③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但化合物一定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物质的种类不同.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是元素的种类不同.④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⑤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⑥化学式的意义: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这种物质的元素组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原子构成.⑦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硅和碳.由分子直接构成的:非金属气体单质如H2.O2.N2.Cl2等,一些氧化物,如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由离子直接构成的:如NaCl.3.决定元素的种类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即一种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或者核电荷数不同);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类别的也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归纳3一些物质的特性及用途:1.可燃性的气体:H2.CO.CH4(甲烷)都可做燃料,点燃前都要验纯,与空气混合点燃会爆炸.2.还原性的物质:C.H2.CO都可用来冶炼金属,将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具有氧化性的物质:O2,CO23.助燃性物质:O2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或使燃着木条燃烧更旺.4.有毒的气体:CO,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煤气中毒就是指CO中毒.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只有CO25.最轻气体:H2也是燃烧无污染的气体燃料6.干冰(CO2固体):用于人工降雨,致冷剂;CO2气体:用于灭火,做温室肥料,制汽水等盐酸(HCl):用于除铁锈,是胃酸的主要成份,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HCl 气体)7.石灰石(CaCO3):建筑材料,制水泥.高温煅烧制CaO;8.生石灰CaO:易与水反应并放热,做食品干燥剂,可用来制取Ca(OH)2.9.熟石灰Ca(OH)2:用于改良酸性土壤,配制波尔多液,与Na2CO3反应制取NaOH 化学与社会相关常识三大化石燃料:煤(固).石油(液).天然气(气)1.六大营养物质:糖类(主要供能物质,如:米.面.蔗糖.葡萄糖等).油脂.蛋白质(鱼.肉.蛋.奶.豆).维生素(蔬菜.水果).水.无机盐2.缺乏某些元素导致的疾病:缺钙:骨质疏松症(老年人).佝偻病(儿童);缺铁:贫血缺碘: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缺维生素A:夜盲症;缺维生素C:坏血病3.合金: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区别是含碳量不同,钢含碳量低,黄铜是Cu-Zn合金铁生锈条件:铁同时与空气(主要是O2)和水接触4.防锈方法是:保持铁制品表面干燥和洁净,并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膜(涂油漆.涂油.镀其它金属等).5.可燃物燃烧条件:⑴是可燃物;⑵与空气(或O2)接触⑶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6.灭火的方法:⑴隔离可燃物,如建立隔离带.釜底抽薪;⑵隔绝空气(或O2),如用湿布.灯帽.土盖灭火焰,用CO2灭火⑶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如用水灭火.7.环境污染名词:酸雨:主要由SO2.NO2造成,酸雨危害是使河流.土壤酸化,建筑物.金属被腐蚀.臭氧层空洞:臭氧能吸收紫外线,由于臭氧被氟里昂等破坏而形成温室效应:空气中CO2排放过多引起全球气温上升白色污染:塑料随意丢弃,不易被降解而造成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污染物主要指标是:总悬浮颗粒.SO2.氮氧化物(如NO2)人教版_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2020年01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色、味、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不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结论: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试管烧杯酒精灯漏斗滴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6、各种常见仪器:(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广口瓶。
②取用: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滑)(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细口瓶。
②取用: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斜(3)量筒:①无‘0’刻度;②正确读数:视线与凹液面下端平视(否则俯大仰小)(4)酒精灯:①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禁止用嘴吹。
②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对物质加热用外焰(5)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中液体不超过试管1/3,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试管口不可对人。
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口略下倾,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
(6)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7)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可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8)取用药品时做到:口不尝、手不摸、鼻不闻(闻的方法:扇闻)未说明药品用量时:液体一般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低部即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全一册)
稀有气体——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用途:用作保护气;用作电光源,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
同颜色的光。
4、保护空气
(1)三大环境问题:
A、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
B、酸雨——使土壤酸化,破换建筑物等
C、臭氧空洞——使紫外线危害人类和动植物
(2)空气污染物指数:
二氧化硫——含硫燃料的燃烧
体积。 (2)实验结论:空气里氧气的体积约为空气的总体积的 1/5。
Learning tips:注意实验现象在描述时不要写出准确的名称,例如产
生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而不能写产生了二氧化碳。
(3)注意事项
① 红磷要充足——这样可以保证将密闭容器中的氧气消耗完——如红磷不充足则会
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加热。 5)收——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当气泡连续且均匀
地放出时,在把导管口伸到集气瓶中。 6)离——停止加热,把导管移出水面。 7)熄——在熄灭酒精灯 (2)验满:
1)用排水法收集时,,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说明已经收集满。 2)排空气法收集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带火星的木条复
的通电发光,放热;给水加热,溶解在水中的气体以小气泡形式放出等都是 物理变化。 3、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轮胎、高压锅爆炸。但是炸药和天然气等爆炸 是属于化学变化。 4、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在表述化学性质时,通常会使用“能”、“会”、 “易”、“可以”等。 5、危险化学品标志要记住,见九年级上 P18. 6、意外事故处理 (1) 酒精灯不慎碰到起火——要用沙子或者湿抹布盖灭,不能用水浇灭; (2) 浓碱沾到皮肤上——先用大量的水冲洗,在涂上硼酸; (3) 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先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 3%~5%的碳酸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知识总结.txt33学会宽容,意味着成长,秀木出木可吸纳更多的日月风华,舒展茁壮而更具成熟的力量。
耐力,是一种不显山石露水的执着;是一种不惧风不畏雨的坚忍;是一种不图名不图利的忠诚。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 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4、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5、用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隔水、透气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则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则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伴随现象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实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相互关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会发生石蜡熔化的现象(物理变化)。
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实质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不变所呈现出的性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改变时所呈现出的性质。
实例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还原性等确定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通过化学变化方可知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
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探究步骤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结论、解释⒈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烛芯棉线、外壳石蜡由石蜡制成⒉点燃前⑴观察蜡烛的颜色、形态、形状乳白色固态圆柱状颜色:乳白色状态:固态⑵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浮在水上,难溶于水,硬度小密度比水小,硬度小,难溶于水⒊点燃蜡烛⑴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第二层最明亮,内层暗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第二层最亮,内层暗⑵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火柴杆接触外焰部分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⑶用一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烧杯内壁有水雾,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⒋熄灭蜡烛⑴将蜡烛熄灭观察有白烟白烟是石蜡的蒸汽。
蜡烛燃烧时先由固态转变成液态,再汽化,而后蒸汽燃烧⑵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白烟燃烧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1、原理: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②、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现象和结论:①.把空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不会出现浑浊;而把呼出的气体通入石灰水中会出现的浑浊,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②.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而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③.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不出现水雾,而对着玻璃片呼气则玻璃片上会出现水雾,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总的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方法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方法②: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
三、实验探究的方法:A、提出科学问题;B、假想和猜测;C、制定计划;D、进行实验;E、收集证据;F、解释与结论;G、反思与评价;H、表达与交流。
四、化学学习的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2、关注物质的变化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及其现象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一、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反应容器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常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装固体)、细口瓶(装液体)、滴瓶(装少量液体)、集气瓶(装气体)用加热仪器:酒精灯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量筒(量液体体积)仪分离仪器:漏斗取用仪器:药匙(用来取粉末或小颗状固体)、镊子(用来取块状或较大颗粒固体)、胶头滴管(用来取少量液体)器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温度计、滴瓶、集气瓶、广口瓶、细口瓶1、试管(1)、用途:①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②溶解少量固体。
③收集少量气体的容器④用于装配成气体的发生器。
(2)、注意事项: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要先预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以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
试管夹应夹在的中上部(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的角度,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2、烧杯(1)、用途:①溶解固体物质、配制溶液,以及溶液的稀释、浓缩②也可用做较大量的物质间的反应(2)、注意事项:受热时外壁要干燥,并放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防止受热不均使烧杯炸裂),加液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1/3(防止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
3、烧瓶:有圆底烧瓶,平底烧瓶。
用途:①常用做较大量的液体间的反应②也可用做装置气体发生器4、锥形瓶用途:①加热液体,②也可用于装置气体发生器注意:使用烧瓶或锥形瓶时容积不得超过其容积的1/2,加热时溶液的量不应超过容积的2/3 5、胶头滴管用途: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注意:①先排空再吸液②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以免污染滴管,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防止滴管沾上其他试剂)③吸取液体后,应保持胶头在上,不能向下或平放,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胶头;④除吸同一试剂外,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别的试剂(防止试剂相互污染。
)⑤滴瓶上的滴管与瓶配套使用,滴液后应立即插入原瓶内,不得弄脏,也不能用水冲冼。
6、量筒用于量取一定量体积液体的仪器,精确到0.1毫升。
注意:①不能在量筒内稀释或配制溶液,不能对量筒加热。
②也不能在量筒里进行化学反应操作注意:在量液体时,要根据所量的体积来选择大小恰当的量筒(否则会造成较大的误差);读数时应将量筒垂直平稳放在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与量筒内的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在同一水平面。
7、托盘天平:称量仪器,精确到0.1克。
8、集气瓶:(瓶口上边缘磨砂,无塞)用途:①用于收集气体或短时间贮存少量气体。
②用于进行某些物质和气体燃烧的反应器。
注意事项:①不能加热②收集或贮存气体时,要配以毛玻璃片遮盖。
③在瓶内作物质燃烧反应时,若有固体生成,瓶底应先加少量水或铺少量细沙。
9、广口瓶用途:用于盛放固体试剂10、细口瓶用途:用于盛放液体试剂11、漏斗用途:用于向细口容器内注入液体或用于过滤装置。
12、长颈漏斗用途:用于向反应容器内注入液体。
若用来制取气体,则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13、试管夹用途:用于夹持试管,给试管加热。
注意事项:①使用时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或夹在距管口1/3)②手握长柄,不要把手指按在短柄上。
14、铁架台用途: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常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作。
15、酒精灯用途: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注意事项:①使用时先将灯放稳,灯帽取下直立放在试验台上,以防止滚动和便于取用。
②使用前检查并调整灯芯(保证更好燃烧,火焰保持较高的的温度)。
③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酒精过多,在加热或移动时易溢出;太少,加热酒精蒸气易引起爆炸)。
④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⑤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点燃酒精灯(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⑥酒精灯的外焰最高,应用外焰部分加热。
要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要防止灯芯与热的玻璃器皿接触(以防玻璃器皿炸裂)⑦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熄。
(防止将火焰沿着灯颈吹入灯内)⑧实验结束时,应用灯帽盖灭。
(以免灯内酒精挥发而使灯心留有过多的水分,不仅浪费酒精而且再用时不易点燃)⑨不要碰倒酒精灯,若有酒精洒到桌面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扑盖或撒沙土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以免火势蔓延。
16、玻璃棒用途:搅拌(加速溶解)、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
注意事项:①搅拌时不要碰撞容器壁②用后及时洗干净17、药匙用途:取用粉末或小颗粒状的固体药品,每次用后要将药匙用干净的滤纸揩净。
二、药品的取用规则1、"三不准"原则:不尝、不触、不闻。
即:①不准尝药品的味道②不准用手接触药品③不准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2、用量原则: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说明的--液体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