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名人如何教育子女

合集下载

名人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

名人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

名人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古今中外,有许多演绎亲情的故事。

有普通人的也有名人的。

那么名人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名人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希望可以帮到你!联语教子冯玉祥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儿子冯洪国出国学习时,临行前,冯玉祥把儿子叫到书房,亲手写下了一幅对联,赠子作为座右铭:“欲除烦恼须无我,历经艰难好做人。

”并耐心地对儿子解释说:“此联意为只有无我,才能为公,经历过艰难困苦,才知做人不易。

”取名教子林伯渠革命老前辈林伯渠的小儿子要读小学了,林老对儿子说:“孩子,你快要上学了,应该有个地地道道的名字,我看你就叫林用三吧!”并给他解释说:“所谓,‘用三’者,就是,一要用脑筋想问题;二要用双手创世界;三要用脚踏实地干些事情。

”教子章程老舍著名作家老舍有一套与众不同的教子“章程”:一是不必非考100分;二是不必非上大学不可;三是应多玩,不失儿童的天真烂漫;四是要有个健壮的体魄。

老舍认为:孩子将来做一个“诚实的车夫”,或者凭手艺吃饭的工人,比做贪官污吏强得多。

所以他明确要求不可虚荣,不可贪得,诚实虚己,自劳自力。

这种朴实的道德品质教育,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赔偿教子里根1920年,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

邻居向他索赔12.5美元。

在当时12.5美元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了错误,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父亲拿出12.5美元说:“这钱可以借给你,但一年后要还给我。

”从此,男孩开始了艰辛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挣够了12.5美元这一“天文数字”,并还给了父亲。

这个男孩就是日后成为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

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明白了什么叫责任!”父亲并没有把孩子的责任一推了之,那不是真正的父爱和母爱,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允许孩子犯错,但要让孩子敢于承担相应的责任。

名人培养教育孩子的典型事例

名人培养教育孩子的典型事例

名人培养教育孩子的典型事例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有后来的成就,想知道怎么才能教育好孩子,从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事例中就可以得到启发。

下面店铺收集了一些关于名人培养教育孩子的典型事例,希望对你有帮助。

名人教育孩子典型事例:胡适平时不亲热1908年9月,胡适尚就读于上海中国新公学,他发表了《论家庭教育》一文,在文中,强调“这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便是母亲”。

胡适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个子女,女儿五岁时夭折,长子胡祖望、小儿子胡思杜围绕在江冬秀身边,胡适忙于公务,无暇顾及。

江冬秀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仅读了几年私塾,又酷爱打牌,对于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多有责怪,不甚得法。

在家庭教育中,胡适虽然倡导“独立、合群、重学”,但自身也有不懂得如何爱孩子的嫌疑。

1929年,胡适给胡祖望写信,希望锻炼他过独立、合群、用功读书的生活,其中说:“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在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在一校最高一排。

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

”这时,胡祖望十岁,离开父母,独自在外上学,父亲如此高的期望,恐怕只会感到“压力山大”。

次年,胡适即大失所望,接到学校发来的“成绩欠佳”的报告单,怒道:“你的成绩有八个'4',这是最坏的成绩。

你不觉得可耻吗?你自己看看这表。

”最终,胡祖望虽然上过大学,但远未达到胡适对他的期望;胡思杜读了两所大学都未能毕业,却染上了不少坏习气。

晚年,胡适对秘书说:“娶太太,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别的方面有缺点,但对子女一定会好好管理教养的。

母亲有耐心,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亲的没有耐心的关系。

”可谓沉痛之语,意味深长。

在给江冬秀的信中,胡适亦自我反省道:“我真有点不配做老子。

平时不同他们亲热,只晓得责怪他们功课不好,习气不好。

祖望你交给我,不要骂他,要同他做朋友。

古今中外教育子女的故事

古今中外教育子女的故事

古今中外教育子女的故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
1.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多次搬家,最终选择在学堂附近定居。

这个故事体现了母亲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付出。

2. **曾国藩的家书**:清代名臣曾国藩在戎马倥偬之间,写信教育子女,劝诫他们要有老庄之学的旷达、忠厚和谦让,以维系家庭和睦,修身齐家。

3. **卡尔·威特的教育法**:德国学者卡尔·威特把自己的儿子教育成才,他的教育方法重视早期教育,提倡早期开发儿童的智力。

4. **斯特娜夫人教育法**:美国斯特娜夫人倡导自然教育法,认为孩子应该通过自然学习,培养他们的品格和智慧。

5. **铃木镇一的教育法**:日本铃木镇一提倡用爱的教育来培养孩子的才能和品德,他的方法是通过反复练习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6. **塞德兹的教育法**:美国塞德兹博士提倡用心理学的方法来教育孩子,他的方法是根据孩子的个性和能力进行因材施教。

7. **蒙台梭利教育法**:意大利蒙台梭利倡导用有秩序的环境来培养孩子的纪律性和创造力,她的方法是通过让孩子在自我探索中学习。

8. **费孝通尊师故事**:费孝通尊师重教的故事也是非常经典的。

他始终把师长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以上这些故事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子女仍具有很大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教子有方的故事

教子有方的故事

1、司马光教⼦有⽅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先⽣。

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宰相。

司马光虽官⾼权重,但严于教⼦,很注重培养⼦⼥⾃律⾃⽴意识。

他写了了篇传诵⾄今的《训俭⽰康》。

他在总结了历许多达官显贵之⼦,因受祖上荫庇不能⾃强⾃⽴⽽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俭以⽴名,侈以⾃败"。

由于教⼦有⽅,司马光之⼦,个个谦恭有礼,不仗⽗势,不恃家富,⼈⽣有成。

以致世⼈有"途之⼈见容⽌,虽不识皆知司马⽒⼦也"。

2、吉鸿昌不忘⽗训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

察绥抗⽇同盟军领导⼈之⼀。

早年在冯⽟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亲吉筠亭病重。

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谦正,多为天下穷⼈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

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

"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

在分发瓷碗⼤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 吉鸿昌⾔⾏⼀致,⼀⽣清⽩谦正,处处为民众。

当⽇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陷⼊⽔深⽕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的投降政策,奋起抗⽇。

遭国民党*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3、总统教⼦⾃⽴ 曾任过美国总统的⾥根,不仅有名望⽽且富有。

但他严格要求⾃⼰⼦⼥⾃⽴,绝不让他们依赖⽗母。

⼉⼦失业后,⼀边寻找⼯作,⼀边靠领取救济⾦度⽇。

【名⼈家风家训家教故事】 鲁迅和许⼴平仅有⼀⼦,即周海婴。

⼉⼦出⽣时,许⼴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还是留孩⼦时,他果断回答:“留⼤⼈。

”结果母⼦平安。

在⼉⼦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亲》的思想来实⾏,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说:“我现在⼼以为然的,便只是爱。

名人教育孩子的佳话

名人教育孩子的佳话

名人教育孩子的佳话教学参考1228 0751名人教育孩子的佳话取名教子。

1945年,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对刚满6岁要读小学的小儿子说:“上学,该有个地道的名字,我看你就叫‘用三’吧!”儿子疑惑不解。

林老解释说:“用三者,三用也,即用脑想问题,用手造机器,用足踏实地!”教育儿子勤于思考,勤于动手,踏实做人。

教子书训。

曾国藩在其《教子书》中云:“凡世家弟子,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富贵习气,则难忘有成。

”又教导子女,“莫作代代作官之想,须作代代作士民之想。

”如此严格要求子女,终使其长子曾纪绎“诗文书画俱全,又以自学通英文”。

成为当时著名的外交家。

清白传家。

南北朝时的徐勉,历任侍中、尚书仆射(相当于宰相),身居要职,但却不置家产,不买土地,把自己的俸禄都分给亲族中的穷人和生活有困难的人。

当有人劝他应给子孙留点积蓄时,他说:“人遗子孙以财,我遗子孙以清白。

”希望子孙们能自尊、自爱、自强、自立。

临终训子。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老年得子,却不溺爱。

他病危时,要儿子亲手做馒头给他吃。

儿子请教厨师,好不容易学着做好了馒头送去,郑板桥已经咽气了,只留下一张字条:“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1228 074654) ∙ (1228 073417) ∙ (1228 072930) ∙ (1227 163008) ∙ (1227 161918) ∙(1227 161314) ∙ (1227 160137) ∙ (1227 155226) ∙ (1227 153542) ∙(1227 082628)。

关于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

关于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

关于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你想知道古代名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吗?下面店铺收集了一些关于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铁棒磨针)李白的父亲是位商人,做生意赚了不少钱,相当富裕。

相传,李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

有一天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山涧,见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铁棒。

李白觉得很奇怪,走上前询问,老奶奶回答说要用铁棒磨针。

一根粗铁棒要磨成一根细小的针谈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从此以后李白就打消逃学念头,下功夫读书了。

他既学文又习武,专门学习剑术。

决心要做一个满腔侠义的“游侠”。

智慧小语:纵观古今中外名人的成功史,往往并不是因为天赋异禀,而是因为勤奋过人。

正如爱迪生所说:“天才那就是2%的灵感加上98%的汗水,但那2%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8%的汗水都要重要。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庄子鼓盆而歌)庄子的老婆死了,惠施去吊丧。

想不到的是,庄子竟然一屁股坐在地上,叉开双腿地敲着盆唱着歌呢!“哎,庄兄,”惠施开了口,“你老婆跟你夫妻一场,生儿育女,从靓妞苦到鸡皮老奶,死了不哭,已经可以了,可你还要敲盆唱歌,不过分吗?”“别瞎说,敝人生平不二色。

”庄子说。

“那为什么?”惠施问。

“孩子他妈刚死时,我怎么不难过?不是说'一夜夫妻百日恩’吗?”庄子的语气有点凄然,“可后来一想,生从死来,她源于无生无形无气,混沌太初,无中生有,先变而有气,再变而有形,复变而有生,如今又从生变回去、变成死,回老家了,不犹如春夏秋冬四季代序一样自然么?孩子他妈现在已安静地躺在天地这座巨室之中,托体同山阿(ē),我还哭得死去活来,惠施,这叫通达天命吗?”说完,庄子不再搭理惠施,神情专注地继续敲他的盆唱他的歌。

智慧小语:死亡是什么?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

人人都会死,死亡是生命的一个必然历程。

悲伤的眼泪对亡人无益,看破生死,人生就会有另一番气象。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侯)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5则

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5则

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5则家风家教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中国古代就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教育故事。

中国名人的家教是怎样的呢?有哪些家教故事是关于我国名人的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欢迎阅读!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篇一: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

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

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

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

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

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

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

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

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

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

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

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

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篇二:岳母刺字的故事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

名人教育孩子的事例

名人教育孩子的事例

名人教育孩子的事例1、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基博乃是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的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

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悲伤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

此时的钱钟书正在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

等到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

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

”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文学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

”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权重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2、胡适倡导“独立、合群、重学”胡适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个子女,女儿五岁天折,长子胡祖望、小儿子胡思社围绕在江冬秀身边,胡适忙于共舞,无暇顾及。

江冬秀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仅读了几年私塾,又酷爱打牌,对于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多有责怪,不甚得法。

在家庭教育中,胡适虽然倡导“独立、合群、重学”,但自身也有不懂的如何爱孩子的嫌疑。

1929年,胡适给胡祖望写信,希望锻炼他过独立、合群、用功读书的生活,其中说:“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上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上一校最高一排。

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

“这时,胡祖望十岁,离开父母,独自在外上学,父亲如此高的期望,恐怕只会感到”压力山大"。

次年,胡适即大失所望,接到学校发来的"成绩欠佳“的报告单,怒道:"你的成绩有八个4',这是最坏的成绩。

你不觉得可耻吗?你自己看看这表。

"最终,胡祖望虽然上过大学,但远未达到胡适对他的期望;胡思社读了两所大学都未能毕业,却染上了不少坏习气。

历史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

历史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

历史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历史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做好孩子的教养工作是父母的责任,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一起来看一下吧。

1.司马光教子节俭司马光系北宋大臣、史学家,他的一生不仅自己生活十分俭朴,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重要内容。

他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

他常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

他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

为了使儿子认识崇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

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糜,极力提倡节俭朴实,并明确指出:古人以俭约为美德,今人以俭约而遭讥笑,实在是要不得的。

他告诫儿子:“侈则多欲。

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具备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

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

他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誊于后世。

2.居里夫人的家教艺术居里夫人原籍波兰,后为法国的物理学家、化学家,一生科研工作十分繁忙,然而她很善于抓紧时间对子女进行早期教育,并能把握孩子智力发展的年龄优势。

譬如,居里夫人在女儿不到1岁时,就让她开始所谓的“幼儿智力体操”训练,让她广泛接触生人,到动物园看动物,让她与猫玩;让她到公园去看绿草、蓝天、白云,看色彩绚丽的各种植物和人群;让她到水中拍水,使她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孩子大点后,居里夫人又开始了一种带艺术色彩的“智力体操”,教孩子唱儿歌和讲童话。

再大些,就开始智力训练和手工制作,如数的训练,字画的识别,弹琴、作画、泥塑,让她自己在庭园种植植物、栽花、种菜等,并抽出时间与她们散步,在散步时给她讲许多关于植物和动物的趣事,如种子是怎样在花里长成的、小老鼠和鼹鼠是怎样打洞的、哪里能找到兔子窝等等。

她的教育都力求从实物开始,且每天更新,以提高孩子兴趣。

历史上名人如何教育子女

历史上名人如何教育子女

历史上名人如何教育子女古人云,子不教,父子过。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讲究家庭教育,对教授子女是颇为重视和用心的。

司马光: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生活十分俭朴,工作作风稳重踏实,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

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

为了使儿子认识祟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

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靡,极力提倡节俭朴实。

司马光关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警句,已成为世人传诵的名言。

郑板桥:教子莫为做官而读书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当县官时,儿子小宝留在兴化乡下的郑墨弟弟家。

小宝6岁时上学了。

为了教育儿子,郑板桥专门给他的弟弟郑墨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

”对于“道”的解释,郑板桥有言:“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郑板桥自己是个读书人,他并不是看不起读书人,他看不起的是: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后来,郑板桥不放心小宝的成长,就把他接到身边,经常教育小宝要懂得吃饭穿衣的艰难,要同情穷苦的人。

曾国藩:戒骄戒佚曾国藩从小寒窗数十年,备受艰辛,深知名誉、地位、家业来之不易。

他目睹那些达官显宦家庭的官二代们,不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就是挥霍浪费,吃喝嫖赌,最终家业荡然无存,为此深为忧虑不安。

他时时告诫子侄要戒骄戒佚。

家里男的出门须走路,不许雇工坐轿或骑马,而家里的妯娌、女儿、媳妇,老老小小皆纺纱织布,养鱼养猪。

即使他的夫人也得参加劳动,为全家作出表率。

曾国藩时时告诫儿子不可假父之名而行事,要洁身自好。

关注家课堂网校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1。

名人怎样教育孩子方法是什么

名人怎样教育孩子方法是什么

名人怎样教育孩子方法是什么教育孩子是所有父母的重要任务,就算是名人也是要教育孩子的。

那么名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呢?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名人教育孩子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名人教育孩子的方法1、培养孩子的积极性我有两个女儿,十六岁的大女儿李德宁擅长文学诗歌,十二岁的小女儿李德亭自信活泼、擅长创作。

她们都是我的骄傲。

我常对她们说的是,做我的女儿,不必乖,但要积极。

我不认为孩子只是乖、听话就是好事。

教养子女有许多需要重视的原则,但如果我只能挑选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我会说是培养孩子的积极性。

有了积极,其他的特质如理智、快乐、自信等等,就可以自然而然随之掌握。

主要的理由是因为今天的世界已经不一样了,那些消极被动,只是听话,或害怕处罚的孩子,他们进入社会往往会觉得非常迷茫,不知所措,会习惯性地需要别人告诉他们怎么做;但当一个孩子有积极性的时候,无论是要读书,要实践学习如何找工作、找兴趣,其他的事他都可以自己安排,当你有了积极性之后,就可以自己设计了。

虽然我们做父母的都想要把子女呵护一辈子,但培养他们积极独立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并不是说当孩子三岁的时候,你就让他要独立。

当孩子还分不清楚对与错的时候,父母还是要辅导,但是父母亲要学着慢慢去放手,慢慢地,让孩子自己去决策。

许多父母希望孩子乖,如果乖就是听话,听话就是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从这个观点来看,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乖,相反的,我希望他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做最乖的小孩,绝非我培养小孩的目标。

但如果乖是善解人意、懂礼貌,这些我觉得还是不错的。

不听我们的话,是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有权利来跟我们讨论一些事情。

中国人总是把“听话”当做一个孩子的优点。

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只做听话的孩子,我要她们成为讲理的孩子。

听话的孩子可能只是盲从,而不见得懂道理。

讲理的孩子会在你有理时听话,那不就是我们所要的吗?2、孩子愈大规矩要愈少虽然我相信启发式教育,但是我也相信孩子需要管教,需要规矩。

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三则

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三则

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三则要想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得先蹲下来,由孩子的位置和高度去看世界。

小编觉得这话真的很有道理呢,其实孩子的想法很简单。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三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司马光教子节俭司马光系北宋大臣、史学家,他的一生不仅自己生活十分俭朴,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重要内容。

他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

他常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

他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

为了使儿子认识崇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

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糜,极力提倡节俭朴实,并明确指出:古人以俭约为美德,今人以俭约而遭讥笑,实在是要不得的。

他告诫儿子:“侈则多欲。

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具备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

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

他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誊于后世。

2.居里夫人的家教艺术居里夫人原籍波兰,后为法国的物理学家、化学家,一生科研工作十分繁忙,然而她很善于抓紧时间对子女进行早期教育,并能把握孩子智力发展的年龄优势。

譬如,居里夫人在女儿不到1岁时,就让她开始所谓的“幼儿智力体操”训练,让她广泛接触生人,到动物园看动物,让她与猫玩;让她到公园去看绿草、蓝天、白云,看色彩绚丽的各种植物和人群;让她到水中拍水,使她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孩子大点后,居里夫人又开始了一种带艺术色彩的“智力体操”,教孩子唱儿歌和讲童话。

再大些,就开始智力训练和手工制作,如数的训练,字画的识别,弹琴、作画、泥塑,让她自己在庭园种植植物、栽花、种菜等,并抽出时间与她们散步,在散步时给她讲许多关于植物和动物的趣事,如种子是怎样在花里长成的、小老鼠和鼹鼠是怎样打洞的、哪里能找到兔子窝等等。

揭秘:古代著名人物,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

揭秘:古代著名人物,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
Nhomakorabea塑
超 谈 脚 i、、
蔼 敢 :
古代著 名人物,如何教育 自己的 子女
对于 一个 刚 出生 的婴 儿来说 ,世 间 万物 都是稀 奇 的 ,这 也是 他 (她 )最 纯净的时候。而作为家长 ,他们的言行举止则是对他 (她 )影响最大的 ,但 没有谁天生就会教育孩子 ,都是一个新的起步 ,边学习边教育。今天我们 就 来说 说 ,古 人 是如 何教 育子 女的 吧 。
3.岳飞 :赏 罚平 等无 一特 殊 岳 飞 是 中 国古 代 著 名 的 军 事 将 领 , 南帛抗 金 名)l奇。他 一共 有 五个儿 子 ,并且 对他 们 的教 育非 常严 格 。按 理说 ,一个百 万大 军 的 主 帅 ,钱 财可 多 到足 以让孩 子 们过 上锦 农 玉食 的生 活 。但 是 ,他 以俭市 为 主 ,多余 钱 财充 当 军 费 ,赏给 军 士 。岳 飞在家只穿麻衣 ,吃饭以蔬蒂为主 ,很少 吃肉 ,并且不许让儿子喝酒 ,还经常让他 们下 地 干活 。 岳飞 的 长 子岳 云 。12岁 入 伍 成 为一 名小军士。岳飞对岳云的武艺要求非常严格。有 一次 ,岳云操练时骑马)中 下陡坡 ,一时兴起 ,忘记注意地形 ,不小心连人带马栽到壕沟里 岳飞看见 了,命令军士打他 1 00军棍 ,众将士求情 ,依然不依 ,并说 :“前驱大敌 ,亦 如此 耶 !,,平 时演 习就 应该 当作 作 战 ,军 营 人人 平等 ,没有 特殊 化对 待 。岳 云在他的教育下屡建战功 .》瞎土们称他为“赢官人”。岳飞却对他的战功迟 迟 不报 ,直到 朝廷 亲 自调 查 ,才予 以追认 。 看完 了几位古人教育子女的方法 ,你有学到什么教育的技巧0-57(摘 自 :历史 趣谈 网 ,有 改动 )
塑 垫堡查I

古今中外名人教子有方

古今中外名人教子有方

※司马光教子俭朴※司马光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

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

”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

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

他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

为了实现著书立说治国鉴戒的理想,他15年始终不懈,经常抱病工作。

他的亲朋好友劝他“宜少节烦劳”,他回答说:“先王曰,死生命也。

”这种置生死于不顾的工作、生活作风,使儿子和同僚们深受启迪。

※居里夫人教子品德※培养她们节俭朴实、轻财的品德。

她对女儿的爱,表现为一种有节制的爱,一种有理智的爱,她对女儿生活上严加管束,要求她们“俭以养志”,她教育女儿说:“贫困固然不方便,但过富也不一定是好事。

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谋求生活。

”培养她们不空想、重实际的作风。

她告诫两个女儿:“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

培养她们勇敢、坚强、乐观、克服困难的品格。

她常与子女共勉道:“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教育她们必须热爱祖国。

除了教她们波兰语,居里夫人还以自己致力于帮助祖国科学发展和波兰留学生的行动感染伊伦娜和艾芙。

尤使她们念念不忘的是:母亲以祖国波兰来命名首次发现的新元素“钋”所表现出的赤子之情。

※老舍教子平凡※[做木匠、瓦匠同样有意义]老舍先生在文章中写道:“我有三个小孩,除非他们自己愿意,而且极肯努力,做文艺写家,我绝不鼓励他们,因为我看他们做木匠、瓦匠或做写家,是同样有意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

”[不必非入大学不可]老舍先生在信里谈到对孩子们的希望时写道:“我想,他们不必非入大学不可。

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血汗挣饭吃,一个诚实的车夫或工※李嘉诚教子自立※香港巨富李嘉诚,在教育孩子方面很有见地。

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

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

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古今中外很多名人,也涌现了很多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

那么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呢?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希望可以帮到你!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1、李苦禅教子故事李苦禅先生(一八九八至一九八三),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李燕是他的儿子。

在李苦禅的苦心教育下,李燕在画坛脱颖而出,也颇有造诣。

“人无品格,下笔无方”李燕子承父业,也迷上了绘画,李苦禅便经常对儿子说:“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方。

秦桧并非无才,他书法相当不错,只因人格恶劣,遂令百代世人切齿痛恨,见其手迹无不撕碎如厕或立时焚之。

据说留其书不祥,会招祸殃,实则是憎恶其人,自不会美其作品了”。

李苦禅自己说到做到,率先示范。

一九三七年北京沦陷了,伪“新民会”妄图拉拢社会名流为其装点门面,派人来请李苦禅“出山”:“您要答应了,有您的官做,后头跟个挎匣子(枪)的,比县长还神气哩!”李苦禅不为所动,凛然拒绝。

此后,他断然辞去教学职务,以卖画为生。

父亲的言行,儿了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化为行动。

““””结束后,有天,李苦禅叫来儿子,说有关部门通知前往认领散乱的查抄物品。

他对儿子再三叮嘱:“上次叶浅予和陆鸿年把错领的那些东西都退给咱们了。

这正是看人心眼儿的时候,咱们要错领了,也要不人家啊!”也正让李苦禅说着了,在李燕领到的“杂画一批”中发现,一卷二十件黄宾虹未装裱之作,上有二三件书有李可柒的上款。

李燕遵未嘱,当即交还工作人员,并立即通知李查柒。

李可柒见心爱之物璧还,喜不自胜。

李苦禅听说后,也非常高兴。

当时在场的友人开玩笑说:“何不趁此跟那位李先生讨幅牛?”原来李可染画牛是出了名的。

但李苦禅连连说:“物归原主是做可!”李苦禅逝世后,李燕曾在《风雨砚边录──李苦禅及其艺术》一书中详细谈到此事。

由此可见,父亲的品格教育对他的影响之深。

“干艺术是苦事”李苦禅教育儿子从艺,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名人教育孩子有哪些故事

名人教育孩子有哪些故事

名人教育孩子有哪些故事要想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得先蹲下来,由孩子的位置和高度去看世界。

很多名人教育孩子就是这样去教育的,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希望可以帮到你!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一、曾国藩教子的故事衣食当寒士相同,庶可成大器曾国藩(1811—1872)是清末湘军首领。

他权管四省,位列三公,拜相封侯,谥称“文正”。

他的儿子可算得上是“正牌高干子弟”了。

然而,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都没有变成“衙内”和“大少爷”。

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以自学通英文,成为清朝的著名外交家;曾纪鸿不幸早死,研究古算学亦取得相当成就。

不仅儿子个个成才,孙辈还出了曾广均这样的诗人。

曾孙辈又出了曾宝荪、曾约农这样的教育家和学者。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曾国藩教子有方,“爱之以其道”。

别的不说,只他不为子女谋求任何特殊化,教儿节俭创业,就可令人们深思一番。

咸丰六年(1856)十一月五日,他给纪泽儿写了一封信。

信中说:“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一傲字。

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与马仆从习惯为常。

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做矣。

……京师子弟子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又给纪鸿儿写信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同治三年七月,曾国藩受封侯爵,纪鸿正赴长沙考试,国藩特别写信告诫:“尔在外以谦谨二字为主,世家子弟,门第过盛,万目所属。

……场前不可与州县往来,不可送条子,进身自始,务知自重。

”他对女儿也同样严格。

咸丰十一年八月二十四日致女儿:“衣服不宜多制,尤其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

”他还告诉儿女、家眷:“今家中境地虽渐宽裕,且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

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古今中外名人教子有方

古今中外名人教子有方

※司马光教子俭朴※司马光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

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

”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

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

他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

为了实现著书立说治国鉴戒的理想,他15年始终不懈,经常抱病工作。

他的亲朋好友劝他“宜少节烦劳”,他回答说:“先王曰,死生命也。

”这种置生死于不顾的工作、生活作风,使儿子和同僚们深受启迪。

※居里夫人教子品德※培养她们节俭朴实、轻财的品德。

她对女儿的爱,表现为一种有节制的爱,一种有理智的爱,她对女儿生活上严加管束,要求她们“俭以养志”,她教育女儿说:“贫困固然不方便,但过富也不一定是好事。

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谋求生活。

”培养她们不空想、重实际的作风。

她告诫两个女儿:“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

培养她们勇敢、坚强、乐观、克服困难的品格。

她常与子女共勉道:“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教育她们必须热爱祖国。

除了教她们波兰语,居里夫人还以自己致力于帮助祖国科学发展和波兰留学生的行动感染伊伦娜和艾芙。

尤使她们念念不忘的是:母亲以祖国波兰来命名首次发现的新元素“钋”所表现出的赤子之情。

※老舍教子平凡※[做木匠、瓦匠同样有意义]老舍先生在文章中写道:“我有三个小孩,除非他们自己愿意,而且极肯努力,做文艺写家,我绝不鼓励他们,因为我看他们做木匠、瓦匠或做写家,是同样有意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

”[不必非入大学不可]老舍先生在信里谈到对孩子们的希望时写道:“我想,他们不必非入大学不可。

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血汗挣饭吃,一个诚实的车夫或工※李嘉诚教子自立※香港巨富李嘉诚,在教育孩子方面很有见地。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方式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方式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方式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拥有很多的智慧,下面店铺收集了一些关于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古代名人教子方法孔子“训子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一日,孔子站在庭院中,他的儿子孔鲤低着头,很快地走过去。

孔子拦住他问:“学诗了吗?”孔鲤答:“没有”。

孔子说:“没学诗你怎么说话?”孔鲤便回去学习诗文。

第二日,孔鲤又碰上了站在庭院内的孔子。

孔子问:“学礼了么?”孔鲤答:“没有。

”孔子说:“不学礼你怎么做人。

”于是孔鲤回去习礼了。

这个故事叫做“过庭训”,后来古人将父亲训斥儿子称为“过庭训”。

司马谈“命子迁”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司马谈认为自孔子过世后的四百多年间,诸侯兼并、史记断绝,当今海内统一,有许多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等的事迹。

然而作为一名太史令不能尽到写作的职责,内心十分不安,因此临终时边哭边嘱咐儿子司马迁,希望它能子承父业,不要忘记撰写史书。

司马迁不负父命,最终写出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欲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这是诸葛亮在晚年时写给他八岁儿子的一封家书。

在这封家书中,诸葛亮要求儿子要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下功夫。

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文末又谆谆教诲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诸葛亮为了蜀汉之国事日夜操劳,无暇顾及儿子的教育问题,于是写下这封书信告诫儿子。

古代名人的家庭教育1.伊尹家教作为国王家的家庭教师,伊尹十分注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他认为人的性格、品质是在日常生活行为习惯中培养形成的,所以他十分强调“慎终于始”,也就是说教育要及早进行,并且要有始终如一的持续性,一刻也不能放松。

2.周公家教周公提倡的贵族子弟的家教内容,除了礼、乐、射、御、书、数等,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体恤下民,力戒贪逸。

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

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

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

关于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篇一:诸葛亮:教育子女俭以养德三国时期西蜀丞相诸葛亮一生忠心辅佐刘备、刘禅两代帝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晚年得子,取名瞻,字思远,希望自己的儿子“志存高远”。

诸葛亮非常喜爱自己的这个小儿子,但同时又对他的成长充满了担忧。

他在给其兄诸葛瑾的信中曾说道:“诸葛瞻今年八岁了,十分聪慧可爱,但我又担心他过于早熟,最后成不了大器!”可见,诸葛亮十分重视子女的早期教育问题。

诸葛亮虽高居相位,却一生俭朴,他曾经在给后主刘禅的上表中说道:“我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此外别无积蓄,而这些也足够家人使用的了。

我保证在我死后,家里家外都不会留有多余的财产,不辜负陛下对我的厚恩。

”诸葛亮亲自履行着自己“俭以养德”的做人准则,希望子孙后代成为拥有远大理想、勤学俭朴的有为之人。

古往今来,很多名人政要都选择以书信的形式教育子女。

诸葛亮就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篇二:司马光: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内容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进士出身,屡官天章阁侍兼侍讲、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后追封为温国公。

他著述宏丰,其名著《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

他的生活十分俭朴,工作作风稳重踏实,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

在司马光的一生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据有关史料记载,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

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

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

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名人如何教育子女
古人云,子不教,父子过。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讲究家庭教育,对教授子女是颇为重视和用心的。

司马光: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
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生活十分俭朴,工作作风稳重踏实,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

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

为了使儿子认识祟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

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靡,极力提倡节俭朴实。

司马光关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警句,已成为世人传诵的名言。

郑板桥:教子莫为做官而读书
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当县官时,儿子小宝留在兴化乡下的郑墨弟弟家。

小宝6岁时上学了。

为了教育儿子,郑板桥专门给他的弟弟郑墨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


对于“道”的解释,郑板桥有言:“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郑板桥自己是个读书人,他并不是看不起读书人,他看不起的是: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后来,郑板桥不放心小宝的成长,就把他接到身边,经常教育小宝要懂得吃饭穿衣的艰难,要同情穷苦的人。

曾国藩:戒骄戒佚
曾国藩从小寒窗数十年,备受艰辛,深知名誉、地位、家业来之不易。

他目睹那些达官显宦家庭的官二代们,不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就是挥霍浪费,吃喝嫖赌,最终家业荡然无存,为此深为忧虑不安。

他时时告诫子侄要戒骄戒佚。

家里男的出门须走路,不许雇工坐轿或骑马,而家里的妯娌、女儿、媳妇,老老小小皆纺纱织布,养鱼养猪。

即使他的夫人也得参加劳动,为全家作出表率。

曾国藩时时告诫儿子不可假父之名而行事,要洁身自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