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2教材分析总结

合集下载

反思1 高中生物必修2《伴性遗传》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反思1 高中生物必修2《伴性遗传》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反思1 高中生物必修2《伴性遗传》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高中生物必修2《伴性遗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内容。

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

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

同时也为第四章第五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中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

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对问题研究的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同时“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等内容也能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和方法,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结合该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能力性目标:(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2)培养探究问题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性目标:(1)科学品质教育。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

整个探索过程是围绕伴性遗传的特点为主线展开的,突出了本节的教学重点。

通过性染色体的剖析、基因分离定律的迁移,使学生很容易书写遗传图解并进行分析。

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过程思路设计:引入——提出伴性遗传的概念——伴性遗传的实例——由红绿色盲分析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总结归纳——练习——作业。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观察图片,引起关注图片呈现:两幅漂亮“世界小姐”的照片。

引导思考:人的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展示正常男性、女性染色体图,提出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是性染色体。

高中生物必修2知识要点总结汇总三篇

高中生物必修2知识要点总结汇总三篇

高中生物必修2知识要点总结汇总三篇高中生物必修2知识要点总结 1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氨基酸及其种类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或单体)。

结构要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氨基酸的种类由R基(侧链基团)决定。

二、蛋白质的结构氨基酸、二肽、三肽、多肽、多肽链、一条或若干条多肽链盘曲折叠、蛋白质氨基酸分子相互结合的方式: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的水。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三、蛋白质的功能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肌肉毛发)2、催化细胞内的生理生化反应)3、运输载体(血红蛋白)4、传递信息,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胰岛素)5、免疫功能( 抗体)四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空间结构不同导致蛋白质结构多样性。

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导致蛋白质的功能的多样性。

规律方法1、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NH2-C-COOH根据R基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氨基酸。

H氨基酸分子中,至少含有一个-NH2和一个-COOH位于同一个C原子上,由此可以判断是否属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2、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m条多肽链时,共脱去(n-m)个水分子,形成(n-m)个肽键,至少存在m个-NH2和m个-COOH,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n?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18(n-m)3、氨基酸数=肽键数+肽链数4、蛋白质总的分子量=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总分子量-脱水缩合反应脱去的水的总分子量高中生物必修2知识要点总结 2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__→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__(偏哪移哪)→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__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__性和生物体结构的__性。

(完整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目标分解及总结

(完整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目标分解及总结

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目标分解及总结高中生物备课组高中生物课时目标的分解及其意义一、课程标准分解的含义和必要性国家层面的课程标准,其内容标准中预期的学习结果的描述相对来说比较概括、抽象,故需要教师进行专业的思考,通过分解使之成为学期/模块的目标、单元/课时的目标。

分解课程标准时应该充分解读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标准的涵义。

课标分解(狭义的课标解读)实际上就是对课标文本内容的准确理解和细化。

把笼统的、不易操作和监控的课程标准,依据学情、教材等细化分解为具体的、便于及时调控和测评的教学目标。

为什么要进行课标分解?1、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尺。

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开展细化解读课程标准工作,能够从专业角度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对于探寻有效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在我国中学教科书开始多样化的背景下,课标的分解和细化显的尤为重要。

现行的中学各学科教科书有很多版本,这些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各有特色,在内容、选材、观点等许多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教材编写的根本依据是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必须能够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必须能够把课程标准分解细化为明晰的学习目标,这是新课程对老师的基本要求。

3、课程标准的表述比较概括和笼统,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可操作性。

二、理清两个概念(课程标准、教学目标)1、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课程标准是我们制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

2、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

高中生物单元教材分析-必修二第二单元

高中生物单元教材分析-必修二第二单元
学生再次体验观察—提出假说—实验验证的科学思想方法;
领略科学家严谨求证的科学态度和大胆假设、富于想像的创新思维品质。
重点、难点与关键
重点:
体验观察—提出假说—实验验证的科学思想方法
难点:
领略科学家严谨求证的科学态度和大胆假设
关键:
富于想像的创新思维品质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1、设置问题情境。精子形成过程的探讨、精子形成过程的讲解、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比较、巩固总结、练习。具体到每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部分,先展现“问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配子细胞是如何形成的?”再通过提问“图中的配子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吗?”“有丝分裂的特征是什么?”引导学生复习细胞有丝分裂并猜想配子是经过何种分裂形成的。最后,教师可介绍减数分裂发现简史,激发学生学习减数分裂的兴趣。“精子形成过程的探讨”部分,由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微观、动态、连续变化的过程,给准确认知带来困难,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同时学生已学过细胞的有丝分裂,具备学习“减数分裂”的方法。所以“模型构建”活动前移,包括对“细胞有丝分裂”的模型构建和“减数分裂”的模型构建两部分,这样利于学生比较两种分裂过程的异同
2、本单元的价值:
本单元的地位有:(1)《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隶属于人教第2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2)本章是“在第1章引导学生认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基础上,继续依照科学史的顺序,寻找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也就是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进行编排的;(3)本章有关减数分裂的内容与《分子与细胞》。
单元目标
揭示生命延续的细胞学基础;
第二、重视实验操作,培养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 据统计,历年高考实验题得分率均低于全卷平均分,造成低得分率的原因是学生未对实验进行实际操作或对实验的原理、方法末真正理解,实验后没有回亿过程、没有分析结果。

高一第二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一第二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一第二册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一生物课程是学生初接触生物学的一门课程,重点涵盖了生物的基础知识。

第二册生物课程则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对生物学的理解。

本文将对高一第二册生物课程的知识点进行综合总结。

1. 细胞与细胞器官细胞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所有生物体都由细胞组成。

在高一第二册生物中,我们深入学习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膜是细胞的界面,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包含细胞器,如核、线粒体、内质网等,这些细胞器协同工作,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

2. 遗传与进化遗传是生物界最重要的基本现象之一。

我们学习了基因的概念,了解了基因是DNA分子的一部分,携带了遗传信息。

通过遗传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性状的遗传规律,如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

而进化则是生物种类多样性的产生和演化过程,通过了解进化理论和自然选择等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种类的形成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3. 生物种群与生态环境生物种群是具有相同种属的个体群体的总和。

在生物种群中,个体之间通过生物相互作用而影响彼此的生存和繁殖。

生态环境则是生物体生活的内外环境,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生物体会产生相应的适应性变化。

我们学习了生物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规律、生态位和生态系统等概念。

4. 生物的物质与能量转化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需要物质和能量的供应。

我们通过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了解了物质与能量在生物体内的转化过程。

光合作用是生物体利用太阳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而呼吸作用则是生物体将有机物分解为能量的过程。

这些过程保证了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进行。

5. 生物的生长与发育生物的生长和发育是生命活动的重要表现。

我们学习了细胞分裂和有性生殖的过程,了解了生物体由单细胞到多细胞,从胚胎到成体的发育过程。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生物的老化和死亡过程,这是生物体逐渐衰老和磨损的自然现象。

通过对高一第二册生物课程的学习,我们对生物的结构与功能、遗传与进化、生态环境、物质与能量转化,以及生长与发育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高中生物_人类遗传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人类遗传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必修二 5.3《人类遗传病》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完成任务,举例说出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

、完成任务,举例说出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

2、完成资料分析,探讨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完成资料分析,探讨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3、通过了解相关前沿信息,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通过了解相关前沿信息,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二、评价设计1、通过目标检测一的习题,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

、通过目标检测一的习题,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

2、通过小组合作展示,判断学生是否能说出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通过小组合作展示,判断学生是否能说出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3、通过设置的问题,判断学生是否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通过设置的问题,判断学生是否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四、教学方法PPT 演示法、小组分析讨论法、讲述法、指导法、情景分析演示法、小组分析讨论法、讲述法、指导法、情景分析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新课导入 [微视频]展示人类遗传病视频。

展示人类遗传病视频。

引出本节内容。

引出本节内容。

学生初步了解一下人类遗传病的相关内容。

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出本节内容。

节内容。

一、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思考]:下列这些疾病中,哪些是遗传病?哪些是传染病?病?通过这些疾病归纳总结出遗传病的概念。

传病的概念。

区分遗传病、先天性疾病和家族性疾病之间的关系。

家族性疾病之间的关系。

任务一:阅读资料二及课本单基因遗传病内容,尝试建构单基因遗传病类型概念图。

图。

通过以往知识经验建立遗传病的概念。

立遗传病的概念。

通过给定的例子,构建概念图。

概念图。

掌握构建概念图的方法,方便以后的学习。

学习。

任务二:阅读资料三、课本多基因遗传病内容及生活经验,分析多基因遗传病的特点。

高中生物必修二“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课标与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必修二“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课标与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必修二“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课标与教材分析一、课程具体目标《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Ⅱ——遗传与进化》(人教版)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的第三部分知识。

本节主要包括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等知识点。

学情分析关于“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内容的教学,可以学生自学为基础,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

使学生理解共同进化的含义,无机环境的变化、无机环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有性生殖的出现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对生物多样性形成的作用。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2、说明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能力目标:通过图片观察和文字阅读,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形成“生物是进化来的”“生物的进化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思想观点,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教学难点: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等相结合。

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1.教材内容的选择体现本《标准》内容标准的设计思路。

本《标准》的内容标准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出发,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意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学会健康地生活。

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同样应当体现内容标准的这些思路,并且应当进一步落实。

人教版教学课件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材分析

人教版教学课件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材分析

教材特点: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教材内容:教材包括遗传的基本原理、遗传与进化的关系、遗传与进化的应用等内容。
教材编写目的:帮助学生掌握遗传与进化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结构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评价方法
课堂观察:观察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教学活动、互动情况等
学生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作业质量、完成时间等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师自评: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学生反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和意见建议
遗传物质的变异和进化
基因与遗传信息的传递
基因的概念:DNA分子上的特定片段,包含遗传信息
遗传信息的传递:通过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实现
遗传信息的表达:通过转录和翻译实现
遗传信息的调控:通过基因表达调控实现
生物进化理论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力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生存斗争,适应环境,获得生存优势。
,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材分析
目录
Part One
添加目录标题
Part Two
教材概述
Part Three
教学内容
Part Four
教学方法
Part Five
教学资源
Part Six
教学评价
添加章节标题
PART ONE
教材概述
PART TWO
教材简介
教材名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_生物_教材分析_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_生物_教材分析_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_生物_教材分析_人教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是一本广泛应用于我国高中生物教学的教材,它的编写严格依照《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深入浅出,是一本优秀的生物教材。

本文将从教材结构、内容分析、优缺点和教学建议等方面对这本教材进行分析。

一、教材结构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为六章,分别是遗传学基础知识、遗传变异、进化理论、基因和染色体、遗传与疾病、生物多样性。

这六章内容涵盖了遗传学的基本概念、遗传规律、基因的本质和作用、生物进化等核心知识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物知识体系。

二、内容分析1.遗传学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孟德尔遗传规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等,为后续的遗传学知识学习打下基础。

2.遗传变异: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等知识点,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3.进化理论: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和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让学生理解生物进化的机制和过程。

4.基因和染色体: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基因的本质和作用、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了解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5.遗传与疾病: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遗传病的发病机理和预防措施,让学生了解遗传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6.生物多样性: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原因和保护措施,增强学生的生物保护意识。

三、优缺点1.优点:教材内容丰富,知识点全面,语言简洁明了,配有大量的图表和实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教材还注重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生物知识的应用价值。

2.缺点:教材在一些难点内容的讲解上仍显不足,对于一些复杂的概念和过程解释不够详细,可能导致学生在理解上存在困难。

此外,教材的习题部分相对简单,对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可能有所限制。

四、教学建议针对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的特点,笔者提出以下教学建议:1.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通过举例、演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物概念和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最新8篇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最新8篇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最新8篇高中生物必修2总结篇一在生物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比较和归类的方法、系统化和具体化的方法及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1.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分析就是把知识的一个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来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是把知识的各个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来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是生物学学习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方法,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只分析不综合,就会见木而不见林;只综合不分析,又会只见林而不见木。

2.比较和归类的方法。

比较是把有关的知识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

比较一般遵循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寻找出知识之间的相同之处,即异中求同;二是在寻找出了事物之间相同之处的基础上找出不同之处,即同中求异。

归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

生物学习中常采用两种归类法:一是科学归类法,即从科学性出发,按照生物的本质特性进行归类;二是实用归类法,即从实用性出发,按生物的非本质属性进行归类。

3.系统化和具体化的方法。

系统化就是把各种有关知识纳入一定顺序或体系的思维方法。

系统化不单纯是知识的分门别类,而且是把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使其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编写提纲、列出表解、绘制图表等方式,把学过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

具体化是把理论知识用于具体、个别场合的思维方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适用具体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生物学理论知识。

4.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抽象是抽取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或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方法,抽象可以有两种水平层次的抽象:一是非本质属性的抽象;二是本质属性的抽象。

概括是将有关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或本质属性联系起来的一种思维方法,它也有两种水平层次:一是非本质属性的概括,叫做感性概括;另一种是本质属性的概括,叫做理性概括。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篇二教学目标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材分析[1,2,3]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科教学(生物)王祖喜(20144616009)摘要:本文对人教第二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主要从教材内容、目标体系、重难点、教学建议、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但也有所侧重。

目的在于让自己初步掌握教材分析的基本要素和方法。

文本最后部分也对这次教材分析活动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反思。

关键词:《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材分析;基本要素和方法;1教材内容分析《遗传与进化》一书是以人们对基因的发现、研究和应用历程,即遗传学发展史为主线编写的。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隶属于“基因的发现”部分;“基因的研究”部分有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四章《基因的表达》和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基因的应用”部分包括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由此可见,教材的编排不仅符合课标中“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还遵循了“由浅入深、由现象-本质-现象”的认知规律。

1.1本章概述1.1.1本章地位结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和教科书内容编排的顺序,本文确定出本章的地位有:(1)《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隶属于人教第2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2)本章是“在第1章引导学生认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基础上,继续依照科学史的顺序,寻找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也就是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进行编排的;(3)本章有关减数分裂的内容与《分子与细胞》第六章有关细胞增殖、有丝分裂的内容有联系;(4)是本模块“基因研究”部分的首章内容,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

1.1.2本章作用与上同理,本文确定出本章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生物通过生殖和遗传实现生命延续和种族的繁衍,通过进化形成物种多样性和适应性,实现生命的发展。

在本章中,选取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内容,目的在于揭示生命延续的细胞学基础;学生再次体验观察—提出假说—实验验证的科学思想方法,领略科学家严谨求证的科学态度和大胆假设、富于想像的创新思维品质。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必修2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必修2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必修2一、遗传因子的发现1. 孟德尔遗传定律- 孟德尔通过豌豆植物的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即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 分离定律: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一个生物体的每个性状都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这对遗传因子在形成生殖细胞时分离,各自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

- 自由组合定律: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在形成生殖细胞时,其分离和组合是相互独立的。

2. 遗传因子的分离与组合- 遗传因子的分离是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

- 遗传因子的组合是指在受精过程中,来自父母的遗传因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遗传组合。

二、基因的本质与表达1. 基因的概念- 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是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 基因携带着编码生物体特征的信息,通过遗传方式传递给后代。

2. DNA的结构与复制- DNA是双螺旋结构,由四种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鳞氨酸)组成。

- DNA的复制是一个半保留性复制过程,每个新的DNA分子包含一个原始链和一个新合成的链。

3. RNA的转录与翻译- RNA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相应的RNA分子的过程。

- 翻译是RNA分子上的遗传密码被核糖体识别,并指导氨基酸的组装成蛋白质的过程。

三、基因的变异与修复1.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改变的现象,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等。

- 基因突变可能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有的突变可能对生物体有益,有的可能有害。

2. DNA修复机制- 生物体内存在多种DNA修复机制,如错配修复、基础切除修复和核苷酸切除修复等。

- 这些机制能够修复DNA损伤,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

四、生物的进化1. 物种的概念- 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由能够繁殖并产生育性后代的生物个体组成。

2. 进化论-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是解释生物进化的主要理论,即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 生物进化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_生物_教材分析_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_生物_教材分析_人教版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分析杨鑫本模块的内容包括: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它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七部分。

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1.单元内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首先得了解清楚基础知识的相互关系,建议每个章节首先让学生绘制知识框图:也可以在章头课使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

通过对各单元知识之间内在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求。

2。

各单元之间的发展关系本模块各单元内容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三部分:生物的遗传、生物的变异和育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这三部分的关系如下图:2。

1、生物的遗传该部分内容包括第1、2、3、4章,主要是揭示生物在代代繁衍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是什么?在哪里?如何传递以及是如何起作用的?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本模块遗传部分的内容基本是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展开的。

这样学生学习遗传知识的过程,犹如亲历了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会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启迪。

2.2、生物的变异和育种本模块的第5章内容既是前4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6章和第7章的重要基础。

本章集中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遗传物质(基因)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变化?怎样变化?发生的变化对生物会产生什么影响?变异的种类有哪些等等。

本章中有关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的内容,与人类的生活联系密切,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模块前五章集中讲述了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知识内容是按照科学史的线索展开的,较少涉及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将集中解决这部分问题,并且是按照技术发展历程的线索来展开内容的,以期使学生在了解遗传学原理的应用的同时,在“科学、技术、社会"方面有更多的思考,获得更多的启示。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教材分析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教材分析

生物进化的教学策略一、教学目的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A 知道)。

2.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以及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B 识记)。

3.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原因(B 识记)。

4.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B 识记)。

5.隔离的概念和类型,以及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关系(B 识记)。

二、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基因频率的概念。

(2)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3)隔离的概念和类型,以及物种形成的方式。

2.教学难点(1)基因频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三、教学建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一节,教学时间为2课时。

第1课时,首先讲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然后讲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关于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的观点第2课时,讲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关于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形成的基本观点。

通过义务教育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达尔文和他的进化思想。

本节的教学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观点,为学生继续学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奠定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不宜系统阐述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而可以先让学生观看有关自然选择学说的挂图、幻灯或影视片,或者阅读课文的有关部分,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有关课文或教学资料的分析,明确变异、选择和遗传三因素各自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这部分内容,是第1课时的教学重点,其中的“基因频率则是教学难点。

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有关内容,然后引导学生依照下表剖析课文中列举的实例,突出种群在时空条件、组成、数量、生殖和遗传组成上的共同的关键特征,从而形成种群、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

基因频率是通过抽样调查法获取的,其计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另一种是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

课文中介绍的是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的方法,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种计算方法,随机抽取的样本假设为100个,故容易误解为是通过基因型频率来计算基因频率。

高中生物_受精作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受精作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受精作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加强对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以及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的理解。

2.能力目标:(1)生物绘图、识图能力(2)形象思维能力(3)比较推理能力3.情感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

(3)通过同学合作进行模拟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已经学习了减数分裂的过程,学会了分析减数分裂各期的图像,课前练习模拟了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为本节课构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打下了基础。

学生对生物体从何而来充满了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减数分裂模拟材料易得,准备方便。

以上都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2)受精作用的意义。

2.教学难点:(1)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2)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四、教学方法1.模型构建法2.多媒体动画演示法3.讲授法五.教学过程《受精作用》导学案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利用模型建构来解释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2.阐明受精作用的概念、特点和意义。

【学习重点】1.解释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2.受精作用的概念、特点和意义。

【学习难点】解释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学习探究】一、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活动探究一]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1.用红、黄橡皮泥及白色卡纸,依照“模型建构”构建一个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模型。

2.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让长度相同、颜色不同的两条染色体配对代表什么?(2)完成精原细胞形成精子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表[活动探究二]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1.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非同源染色体有几种组合形式?请借助染色体模型动手将所有的组合情况展现出来。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全册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必背)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全册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必背)

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形成的集合。

例:大明湖里所有的鱼不是一个种群;大明湖里所有的鲤鱼是一个种群(填“是”或“不是”)。

2.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最基本特征)、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性别比例。

3.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①调查分布范围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

②估算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对于狭长的峡谷、河流一般采用等距取样法,而一般比较方正的样地常选用五点取样法。

草本植物样方大小一般以1m2的正方形为宜。

测量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样方,计算出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每个样方的计数原则: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计右(即相邻两边及其夹角)③估算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测量方法: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计算公式:N=M×n/m。

(N代表个体总数,M代表初次捕获标记数,n代表再次捕获个体数,m重捕获的标志个体数)。

③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的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也可以采用样方法。

④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采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⑤微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抽样检测法4.与种群数量有关的其他因素①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②迁入率和迁出率:!1!2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种群密度)起直接决定作用。

③年龄组成;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b.类型:增长型(A )、稳定型(B)、衰退型(C);c.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④性别比例: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b.意义: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高中生物《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高中生物《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高中生物《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段及学科
高中生物
教材版本
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单元名称
《遗传因子的发现》
单元教材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本单元为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模块2《遗传与进化》第1章的教学内容。
1.主题内容的特点
(1)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知规律的统一。教材内容按照孟德尔的探索过程的顺序来构建框架体系。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削枝强干,重点突出,内容简洁流畅,便于学生沿孟德尔的探索过程进行思考和从实验中领悟科学的方法。
设计二
学生在写测交实验的图解时,没有出现上述问题,但在后面写“自由组合规律”的遗传图解时,则普遍出现如下的情况:
PYYRRxyyrr
配子YRyr
F1YyYrRyRr
学生错误的认为,亲本(YYRR、yyrr)的配子各有两个(Y、R;y、r),结果导致了F1出现了4种情况,与事实不符。
在之前的学习中,教师曾有意识的训练过学生对图解的正确书写,因此学生在分析测交实验的时,没有出现上述设计一的错误;但是学生在学习完分离规律后,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单纯地认为配子中的基因只有一个,以致于出现左边图示中的错误。
3.学述问题。
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也很高,虽然耗时较多,但最后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学生对孟德尔的假说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
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
对后续学习的影响
原因探讨
设计一
在学习测交实验时,教师要求学生写出一个完整的遗传图解,结果学生普遍暴露出如下的问题:
F1Ddxdd
配子Dddd

高中生物知识点必修二总结(实用6篇)

高中生物知识点必修二总结(实用6篇)

高中生物知识点必修二总结(实用6篇)高中生物知识点必修二总结第1篇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相对性状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杂合子:如Aa(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4、表现型与基因型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表现型) 5、杂交与自交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从简单到复杂)(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表现型:4种基因型:9种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高中生物_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减数分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减数分裂从细胞水平上阐述生命的延续性。

新课标增加了模型建构、观察细胞减数分裂的实验,新增内容旨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学习,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江西省教学要求中阐明本节课的重点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以及主要特征的描述”。

模型建构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可帮助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

如果让模型建构与科学发现史联系起来,学生相当于对减数分裂过程经历了一次再发现。

减数分裂的发现历史是:科学家先显微观察到马蛔虫的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即先发现了减数分裂的结果,然后经过多年后才从初生小兔的卵巢中观察到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一些特殊分裂相的。

在此过程,科学家对减数分裂有过多种预想,我们的学生可做类似的模型预构,再根据显微观察结果进行纠错,从做中学,体味发现的乐趣。

2 学生学情分析学生经过有丝分裂的学习和模型建构,熟悉了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和行为。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处于经验性思维向理论性思维转换的关键时期,通过模拟建模,重现科学史,可激发学习生物的热情,帮助他们借助亲身体验进行一定的逻辑思维,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不断扩大认识领域,形成知识体系。

新课标中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3教学目标3.1知识目标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通过精子的形成过程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

3.2 能力目标通过分步建构模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训练学生综合、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质疑、合作、创新的能力。

3.3情感目标认同生物科学的价值,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质疑、求实、创新、合作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通过受精作用使生物前后代之间能保持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引导学生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以及主要特征的描述教学难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以及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章末总结1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章末总结1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章末总结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配人教版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构建·知识网络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专题小结
典练·素养提升
对话·命题专家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配人教版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专题小结
典练·素养提升
对话·命题专家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配人教版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专题小结
典练·素养提升
对话·命题专家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配人教版
2.(2019·江苏卷)下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
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
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
B.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
C.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 D.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 【答案】B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专题小结
典练·素养提升
对话·命题专家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配人教版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2.(科学思维)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
的变化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专题小结
典练·素养提升
对话·命题专家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配人教版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专题小结
典练·素养提升
对话·命题专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材分析[1,2,3]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科教学(生物)王祖喜(20144616009)摘要:本文对人教第二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 遗传与进化》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主要从教材内容、目标体系、重难点、教学建议、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但也有所侧重。

目的在于让自己初步掌握教材分析的基本要素和方法。

文本最后部分也对这次教材分析活动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反思。

关键词:《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材分析;基本要素和方法;1 教材内容分析《遗传与进化》一书是以人们对基因的发现、研究和应用历程,即遗传学发展史为主线编写的。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隶属于“基因的发现”部分;“基因的研究”部分有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四章《基因的表达》和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基因的应用”部分包括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由此可见,教材的编排不仅符合课标中“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还遵循了“由浅入深、由现象-本质-现象”的认知规律。

1.1 本章概述1.1.1 本章地位结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和教科书内容编排的顺序,本文确定出本章的地位有:(1)《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隶属于人教第2版高中生物必修2 第二章;(2)本章是“在第1章引导学生认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基础上,继续依照科学史的顺序,寻找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也就是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进行编排的;(3)本章有关减数分裂的内容与《分子与细胞》第六章有关细胞增殖、有丝分裂的内容有联系;(4)是本模块“基因研究”部分的首章内容,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

1.1.2 本章作用与上同理,本文确定出本章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生物通过生殖和遗传实现生命延续和种族的繁衍,通过进化形成物种多样性和适应性,实现生命的发展。

在本章中,选取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内容,目的在于揭示生命延续的细胞学基础;学生再次体验观察—提出假说—实验验证的科学思想方法,领略科学家严谨求证的科学态度和大胆假设、富于想像的创新思维品质。

1.1.3 本章知识体系本章是针对“基因在细胞中有没有物质基础?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究竟是不是物质实体?如果是,有存在于细胞的什么位置?”等问题,按照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的顺序编写,正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历程。

因此,本章知识体系为(图1):1.2 各节内容分析1.2.1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本节包括“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两小节,由于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因而,第1节的“问题探讨”部分是从比较“果蝇配子和体细胞的染色体差异”开始的。

结合教材的内容及布局,本节知识有以下特点:减数分裂: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减数分裂的定义,而是先介绍与孟德尔同时代的生物学家魏斯曼的预言,再引出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的过程,包括精子形成过程和卵子形成过程两过程。

教材首先讲述了精子形成的过程,在借助详细的文字说明外,教材还借助教材中“图2-1”介绍精子的形成部位,用“图2-2”和“旁栏图1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知识体系思考题”帮助学生对精子形成过程的理解,其中在“图2-2”的中央罗列出了“减数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分裂的主要特征”。

有了精子的形成过程作基础,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就可以介绍得比较简略,教科书也借“图2-4”介绍了卵细胞形成的部位,随后用比较法叙述了卵细胞形成过程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不同点,并配以图解(图2-5),最后用“图2-6”对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

除此,本小节还用黑体字将重要知识标出,以示重要,如减数分裂、联会的概念,四分体,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的时期等,用图2-3帮助学生理解“交叉互换”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实验帮助学生对本小节知识的巩固。

受精作用:本小节有两个重点内容。

一个是通过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模型,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变化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理解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另一个是受精作用的过程、实质和意义,教材中在借助文字详细阐述的同时,还用“图2-7”展示了受精过程的开始,用黑体字标示了受精作用的实质,最后教材用“技能训练”部分加强学生对精原细胞形成精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理解,同时注重对学生识图和作图能力的培养。

1.2.2 基因在染色体上本节在“问题探讨”中,呈现蝗虫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照片,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探究的兴趣学习本节知识。

萨顿先对蝗虫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描述,据此为推论假说的依据,并得出黑体字标出的“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性关系”,同时以4小点罗列出。

为了便于学生对萨顿假说的理解,教材中还在“思考与讨论”中让学生在途中染色体上标注基因符号,促进学生认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观点。

由于萨顿假说运用的是“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因此,教科书紧接着介绍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也就是著名的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同时教科书中还以了解的形式概述了“类比推理”。

教材中,特定强调了“摩尔根是如何选取实验材料的”目的是为了向学生强调“科学选材对实验的重要性”,并在教材旁栏以“相关信息”的形式简介了“实验材料-果蝇的优越性”在介绍摩尔根的实验时,教科书采取问题串的形式,并结合相关实验图解,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逐步揭开遗传的奥秘,最终证实基因的确位于染色体上,同时,还用小号楷体字介绍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的进展,并配以彩色图片,这一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只是为了拓展学生视野。

最后,教科书用黑体字标注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同时,由于DNA 与染色体也是存在着明显的平性关系,因而教材在“技能训练”部分,采用了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对DNA与染色体的关系,这样便于今后对“DNA和染色体关系”的讲解与学习。

教材不仅给出了一定的练习题,还在“科学家的故事”栏中对摩尔根进行了简单介绍。

1.2.3 伴性遗传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学生比较熟知、比较感兴趣的两大伴性遗传病,因此,该教材在“问题探讨”部分,从这两种遗传病的病症入手,让学生讨论这两种遗传病,为什么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由此引出“伴性遗传”的概念,并且概念用黑体字标识。

教材在“伴性遗传的特点”的讲解中,教科书详细介绍和分析了“人类红绿色盲症”。

首先,教材用小号楷体介绍了红绿色盲发现的故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对学生情感的教育,随后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学生学会识别并分析家系图,教材随后用“表2-1”展示了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并且由此得出“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主要的几种情况。

遗传方式总共有6种情况,由于女性和男性都正常,或都患病,其子代变现型是与他们一致的,所以教科书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只介绍了其余4种遗传方式,并重视学生对遗传分析的能力,用“图2-14和图2-15”进行展出,随后,用文字对“交叉遗传的特点”进行了总结。

在“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的呈现中,由于教材已对“人类红绿色盲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所以教材仅用文字进行了阐释,并且教材采用了开放式的结尾,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多了解有关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其他应用。

本章最后还设有“本章小结”和“自我检测”,使得教材在总结本章内容的同时,也使学生们得以整体的检测,除此,教材还向学生提供了几个有关的学习网站,便于学生“继续学习”。

2 目标体系本章的总目标包括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三方面目标。

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举例说明受精过程,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概述伴性遗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认同基因是物质实体,认同观察、提出假说、实验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能力目标方面,要求学生“使用高倍镜,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尝试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3 重难点通过上述对各节教材内容的分析,并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将本章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第一节的教学重点是减数分裂的概念,精子的形成过程和受精作用的过程;教学难点是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

第二节的教学重点是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教学难点是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第三节的教学重点是伴性遗传的特点,教学难点是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4 教学建议结合课标要求、教材内容的编排、本章目标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了实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本章课可采用以下教学思路: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教学思路采用:(1)充分利用教材和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从教材或生活中提炼出问题;然后让全体学生亲自动手来探究,并且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2)由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微观、动态、连续变化的过程,给准确认知带来困难,因此成为教学的难点。

教师应考虑在学生已有知识(如有丝分裂)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将微观变为宏观的教学活动,为此将本节“模拟建构”的部分活动前移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设想;(3)本节教学建议用3课时完成,其中减数分裂部分的教学用2课时。

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思路采用:本节教材内容是“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的一部分,教学难点较多,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因此,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围绕“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索过程,精心设计学生参与的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探究。

同时,本节课建议用1课时完成。

第三节《伴性遗传》的教学思路采用:伴性遗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又能够解释一些常见的遗传病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内容,在教学中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分析,并练习绘制遗传图解,真正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再及时引导学生学习伴性遗传的意义和应用。

同时,本节课建议用1课时完成。

5 教学活动设计根据上述对各节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现有的知识与认知水平,同时结合教学重难点,本章各节可采用如下活动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