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威廉布莱克浪漫主义诗歌的比较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使人们
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深深的情感与热烈的生命力。
当时的社会风气,处处盛行的宗教信仰,加之文人们对大自然
与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因素都造就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性格。
他
常常写诗歌赞美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并将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显示出他的浪漫主义情怀。
李白的浪漫主义思想,在他独特的诗歌风格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的诗歌表现了一种奔放自由,勇于表达真情实感的特质。
他的诗歌中所呈现出的情绪,时而舒适愉悦,忘却时光;时而豪
放不羁,展现出生命的热烈;时而悲壮深沉,令人感受到强烈的
情感震撼。
比如他的《将进酒》诗中,诗人放浪形骸,欲酣斯文,豪情万丈;再比如《登高》诗歌,他以英姿挺拔的形象,表达出了自己
向往自由,追求完整自我的思想。
李白的浪漫主义思想将现实与理想揉合在一起,将神秘与真实交融在一起,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拥抱。
他认为,人生如逆旅,虽过一生,有时也要追寻一些不切实际的梦想,维系人生的温暖,寻求生命的真正灵魂。
在历史长河里,李白的诗歌作品,经历了多年时间洗礼,却依旧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他的诗作一直被人们熟知与传颂,虽经过千年风雨的冲刷,但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感依旧能够深深地触动人们的心灵深处,激发出热爱生命的情感。
李白与艾布·努瓦斯饮酒诗歌写作风格的对比研究
李白与艾布·努瓦斯饮酒诗歌写作风格的对比研究伊斯兰教明令禁止饮酒。
阿拔斯时期,在外来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下,饮酒风极盛。
诗歌题材也因此扩展到与酒相关的领域,出现了饮酒诗。
其中,艾布努瓦斯所作的饮酒诗可谓是阿拉伯诗坛上的不朽之作。
与此同时,唐朝诗人李白的酒诗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将进酒》,其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更是脍炙人口。
本论文通过两位代表性诗人饮酒诗的写作风格对比研究,深入了解中阿当时的社会文化及其发展。
1 表现手法的异同1.1 相同之处1.1.1 铺陈开来、重重叠叠咏饮酒李白与艾布努瓦斯是嗜酒的,均可谓是饮酒的魁首,也是说酒的魁首,他们饮酒诗数量之多,风味之独特是古往今来任何诗人所无法比拟的。
例如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欢,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饮,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又如艾布努瓦斯的侍者把灯点燃,又将金杯斟满;顷刻之间堂内光闪烁,犹如双灯放亮吐红焰。
一阵疑惑起心头,虽然我明明知道还是欲发问:是酒发出火样光,还是火像酒在燃?1.1.2 大胆豪放、任情而为两位诗人对酒的热情胜过一切,如李白的五花马、千金裘来换美酒及努瓦斯的一旦我死了,把我埋在葡萄树下,让葡萄汁液把我的骨头浸泡。
前者号称酒仙,后者则是酒诗魁首。
王安石说李白:其识污下,十句九句言妇人与酒,这固然是污蔑夸张,但由于其一生仕途上的不得志,李白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借酒消愁,发泄愤懑、麻痹自己,以此宣扬人生如梦、及时行乐。
如李白的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而努瓦斯的赏乐酣酒结高朋,此生不乐又奈何?诗中流露出他对宗教的不满和他世俗主义的倾向。
1.2 相异之处开门见山与烘云托月艾布努瓦斯描绘酒的色、香、味及它对感官和心里的影响。
他的描绘是十分自然的,没有任何造作。
布莱克最经典的十首诗
布莱克最经典的十首诗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深刻的哲学意义和艺术价值。
以下是布莱克最经典的十首诗:
1.《天真之歌》
这是布莱克最著名的诗歌之一,充满了童真的想象和纯真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类的热爱和敬畏。
2.《猛虎》
这首诗以猛虎为象征,表达了布莱克对人类内在力量的赞美和追求自由、真理的信念。
3.《摇篮曲》
这是一首温柔而充满母爱的诗歌,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和期望,以及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4.《爱的秘密》
这首诗探讨了爱情的本质和力量,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5.《天真与经验之歌》
这是一组由布莱克创作的诗歌,其中包括了童真的歌词、歌曲和诗篇,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人类和真理的看法。
6.《夜莺》
这首诗以夜莺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独立和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7.《死亡的寓言》
这首诗探讨了死亡的本质和意义,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死亡的独特理解。
8.《伦敦》
这首诗描绘了伦敦的景象和人民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9.《天堂与地狱的婚姻》
这首诗探讨了天堂与地狱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宗教和道德的看法和对人类灵魂的探索。
10.《预言》
这首诗探讨了预言和命运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自由的追求。
李白咏月诗与法国特莱尔咏月诗之比较
� � � � � � � 作家杂志 W e M ag a e 2009 No.1
李白咏月诗与法国特莱尔咏月诗之比较
王淑君
摘要 本文分析了李白和 特莱尔 (又译波 德莱尔 ) 的咏月诗, 并从我 国外国文学 教育专家黄 晋凯教授 �西方 文 学史� 中的有关论述出发, 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李白 特莱尔 咏月诗 中图分类号: I1 06 文献标识码: A 一 李白的咏月诗分析 �李白全集� 中与月有 关的诗达 3 2 0 首之多, 他对月 亮 有一种本能的, 近乎狂热的喜欢, 因而在月光世界里他做着 最本真的自己,更将最本真的情感世界以诗的形式化作永 恒�在他的咏月诗里, 我们可以看到他豪放洒脱的一面, 亦 可以看到他忧愁苦闷的一面�综观李白咏月诗,他以月寄 心, 以月寄情, 以月为伴, 月融入他的生命, 成为他诗歌的重 要部分� 月是李白理想抱负的寄托, 是诗人的知己, 月光 普照的 世界, 是他愁苦时自慰的天地�另外, 他还常常用月下饮酒 来抒发心志, 即所谓醉月�一般来说, 李白饮酒诗突出一个 "豪" 字, 咏月诗突出一个 "逸" 字, 一旦二 者结合便表 现出既 豪放又飘逸的风格, 可用 "清狂" 二字概括� 除 � 月下独酌� 四 首, �襄阳歌� , �谢眺楼饯别� 等均属此类 � 李白一直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建立奇勋大业, 济苍 生, 安社稷, 但他的性情真率狂放, 不满封建等级制度, 蔑视 权 贵, 终不为群小所容, 屡遭谗毁�他写诗抒发自己的 愁苦 伤 感之情: "孤兰生幽园, 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 复悲 高 秋月� 飞霜早淅沥, 绿艳恐休歇 � 若无清风吹, 香气为谁发? " � ( 古风� ) 李白一生虽自视甚高, 但他的政治活动不多, 大约有两 次, 第一次是天宝元年, 由玉真公主推荐, 以召赴阙, 供奉翰 林; 第二 次是安史之 乱中投奔永 王, 跟 从李 玷 粼 获罪, 流放 夜 郎� 上面这首诗应该是李白被谗于长安, 即天宝三年 左右所 作� 诗中借月抒发自己理想的失落, 感叹仕途的坎坷� 他把 对月的幻想同自己的主观意念融合在一起,注入了自己丰 富的情感与思想内涵, 展现出独特的诗情世界� 二 特莱尔的诗歌解析 沧海茫茫, 世事如烟�随着时间的推移, 历史的洗礼 定 格 了一个价值的 永恒 �夏尔 � 特莱尔, 一个浪荡的,4; , 所以, 我们看这首 �腐尸� 虽然 无法产生感官上的快感,却能感受到一种变态的美感, "这 是一种不舒适的快感, 一种苦涩的愉悦, 一种痛苦的快乐" � 而且, 在这首诗的结尾, 诗人从丑恶的表象上升到了形而上 的哲学 高度, 他指出: 任何事物 都会在 "累累白骨 间腐朽" , 我们能记住的只有 "其形式和神圣本质" � 这样一来, 又将读 者引入对生命永恒的思考� � 恶之花� 之所以美, 是因为作者站在形而上学的高 度, 把自己的审美力量注入审美客体,对所描绘的事物进行了 审美观照和审美创造, 从而实现了一种畸变的艺术美� 另一方面, "恶" 往往是生命力的集中强烈的表现, 像卡 门的野性 残酷, 莎乐美变态 的爱, 都有一种坚 定的意志, 偏 执的情绪内藏于其中,使人感到一股咄咄逼人的力,这种 "力" 带 给读者的是 强烈的震撼和 精神上的自 由宣泄, 这也 是美感体验的另一种形式� 特 莱尔认 为男性 美的 最完美 类型 是弥 尔顿 笔下 的魔 鬼�� � 撒旦, 撒旦是传统文学中 "恶" 的化身, 在特莱尔的诗 作中却以被赞美的形象出现 ( �献给撒旦的祷文� ) � 在 �亚伯 与该隐� 中, 诗人更是大呼: "该隐之子, 升上天宇, 把上帝扔 到地上来! " 这种对 "恶" 的大胆抒写, 迸发出一股反叛的力, 使读者体验到一种反常态的美� 三 相似的文本, 异样的情调�� � 李白咏月诗与法国特 莱尔所作咏月诗对比分析 � 西方文学史� 是由我国外国文学教育专家黄晋凯教授 等众多知名学者合作编写的, 一部三卷本外国文学史著作� 它打破了传统外国文学史, 以介绍作家作品为主要内容的 , 单一文学史结构模式, 用世界文学的总体眼光, 引入了大量 东西方文学文化交流的背景知识,用比较的视域审视西方 文学的成就� 例如在 �西方 文学史� 第二卷第 七章 19 世纪中期 文学 的概述部 分, 黄 先生即以 "文学交 流: 西 风压倒东风 " 为题 , 论述了 19 世纪, 赴华传教的法国耶稣会士对东西方文学交 流的贡献� 此外, 黄先生在书中还用大量的史实, 说明在 19 世纪中期的法国, 形成了学习中国诗歌和儒家经典的 "汉学 热" �同 时, 黄先生 还以此史实为依据, 从而认为: "他 ( 戈蒂 耶) 从特莱尔的 散文诗 � 月 亮的恩惠� ( 又译 �月亮的善举� ) 中 看到中国诗歌的意境, 把它同李白的 �玉阶怨� 相提并论� 诗 人特莱尔也受其影响, 把中国当作理想之邦的楷模� " 但是, 经过笔者对相关文学史实的查阅, 结合文本分析认为, 虽然 特莱尔 在一些回忆文 章中对中国 文化表现出 明显的好感 , 但其散文诗 � 月亮的善举� 和李白的 � 玉阶怨� 之间并不存在 一种受影响的事实关系和相似的美学价值关系� 其理由是 : 1 , 缺乏影响研究所必需的实证材料 从黄先生在书中的论述, 我们能很明显地知道, 他是从 影响研究的角度分析,特莱尔和李白的诗歌之间存在一种 影响与被影响关系� 影响研究是中西方文学比较研究中, 常 采用的一种主要研究方法� 它为早期法国学派所倡导形成, 主要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美国学 者约瑟夫 � T� 肖说过"一位 作家和他的 艺术作 品, 如果显示 出某种外来的 效果, 而这种效果 , 他的 本国文 学传统和他本人的发展无法解释, 那么, 我们可以说这位作 家受到了外国作家的影响" �由此可知, 影响研究是以两个 不同民族文学间所存在的某种相似性,为其比较研究的前 提和基础� 当我们以两个不同民族文学间的相似性,作为一种假 定的影响关系存在后,接下来研究者需要对两种文学现象
试论威廉·布莱克的诗歌风格及艺术特色
论文关键词:诗歌浪漫主义论文摘要: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是英国诗歌史上成就巨大,影响深远的诗人,本文着重介绍了他的主要诗歌风格及艺术特色。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于1757年11月28日出生于伦敦一个小商人家庭,是英国18-19世纪最富有天才的诗人和艺术家,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
布莱克从小就与众不同,他个性极强,想象力丰富他一生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却精通刻字、雕版、绘画及写诗,以诗、画、小说等形式揭露和讽刺虚伪傲慢的上流社会二他生活在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革命交接的历史时刻,对于法国革命的意义,他有着正反两方面的深刻了解:一方面,他歌颂革命在摧毁旧制度时所表现出来的猛烈力量,把革命志士看成是天国派来的使者加以欢迎;另一方面,他对于替这场革命铺平了道路的崇理性、重智慧的哲学思想又深感厌恶;他称实验科学的哲学家培根的话为“魔鬼的劝合,,,并且把卢梭和伏尔泰这两位启蒙主义者看成是嘲笑真理的人,把他们所宣扬的理性主义看成是迷住人们眼睛的沙子二布莱克是个需要用辩证法来加以研究的诗人,因为在他的诗作中他就用了“羔羊”(lamb)同“老虎”( tiger)对照,“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同“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对照,甚至还用同一题目如《耶稣升天节》(Holy Thursday),((扫烟囱的孩种(The ChimneySweeper)等,写两首内容完全不同的诗,描写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两面,也象征了人身上本能与理性,纯真与世故,想象力与现实感等一系列的矛盾。
用布莱克自己的话说,就是“表现人的灵魂的两种相反状态”布莱克自己也倾向于辩证地看问题:他早就看出人生里充满矛盾,但又认识到矛盾不是坏事,“没有相反就没有进程”他擅长用异常朴素的语言以最形象的方式说明最深刻的道理。
布莱克的诗句里没有中古时代的“诗意词藻”(PoeticDiction)。
诗仙李白与浪漫主义诗歌
《诗仙李白与浪漫主义诗歌》内容简介: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以蓬勃的浪漫气质表现出无限生机,成为盏唐之音的杰出代表。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继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中国人民最热爱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和他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民所传诵。
他出神入化的诗歌艺术,他傲岸不屈、蔑视权贵、鄙夷庸俗,渴望自由的精神,使他的人格充满了魅力。
第一节李白的生平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关于他的家世和出生地,学术界有多种说法。
有说他生于蜀,有说生于中亚的碎叶,有说生于西域的条支。
至于他的家庭,现在一般都取其父“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的说法。
但他的父亲为什么要逃亡蜀中,为什么要变换姓名,至今都是一个迷。
可以肯定的是,李白五岁的时候,就已经生活在蜀中的绵州昌隆县(即今之四川江油县)。
李白的一生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时期:一、在蜀时期(705—724)少年和青年时期的李白,博览群书,为将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奇书”。
(《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其二)。
他兴趣广泛,接受了当时在蜀中影响深远的道教思想和任侠的风气的熏染,自称:“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
“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他还曾经隐居蜀中大匡山,跟随赵蕤学习纵横术。
这一段时间,李白主要的活动就是读书、漫游、隐居、学道、任侠。
二、漫游和求仕时期(725—742)26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目的是为了实现“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政治理想。
李白与雪莱,
• • • • • • • • • • • • • • • • • • • •
像一位高贵的少女, 居住在深宫的楼台, 在寂寞难言的时刻, 排遣为爱所苦的情怀, 甜美有如爱情的歌曲溢出闺阁之外。 像一只金色的萤火虫, 在凝露的深山幽谷, 不显露出行止影踪, 把晶莹的流光传播, 在遮断我们视线的鲜花芳草丛中。 像被她自己的绿叶 荫蔽着的一朵玫瑰, 遭受到热风的摧残, 直到它的馥郁芳菲 以过浓的香甜使鲁莽的飞贼沉醉。 晶莹闪烁的草地, 春霖洒落时的声息, 雨后苏醒了的花蕾, 称得上明朗、欢悦, 清新的一切,都及不上你的音乐。
• 第一节写的似乎就是诗人当时的强烈感受和最初 反应,其余各节全都是由此生发出来的。 • 第二节是全诗写得最美的一节,是一切想象的依 据。写出了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的典型运动态势 和边飞边唱的典型习性。 • 第三、四节则在描写云雀升上晴空迎接朝阳和以 一系列欢快明朗的形象感染读者的同时又把读者 的思绪引回云雀的歌声。 • 第五、六、七节,诗人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 辉、霓虹彩霞降下的美雨之类视觉形象描绘听觉 上的优美感受。
上李邕
李白
•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 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译文
• 大鹏一日从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高。 如果在风歇时停下来,其力量之大犹能将 沧海之水簸干。时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 听了我的大言皆冷笑不已。孔圣人还说后 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
• 第八节,直接把云雀比作诗人,说云雀“像一位 诗人,隐身在思想的明辉之中,吟诵着即兴的诗 韵,直到普天下的同情都被从未留意过的希望和 忧虑唤醒”,他以“即兴”再次强调好的艺术品 应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又以“思想的明辉”突出 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最后两行则宣扬了诗 人的神圣使命,也就是雪莱一再论及的“唤醒同 情”。而以人们“从未留意过的……”一句则表明 诗人比一般人敏感,是“感受性最细致,想象力 最博大的人”,“立法者和先知”,应该有能力 有责任,揭示出常人未曾留意的真理。
李白诗歌浪漫主义强
李白诗歌浪漫主义强李白诗歌浪漫主义强李白是继浪漫主义开山之祖——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诗人气质最浓,艺术个性最突出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下面小编带来的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强,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李白诗歌强烈的主观色彩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的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
如《上李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以大鹏自喻,可已非庄子式的逍遥以自适人大鹏,而是要引起震动惊怪的大鹏,足见其气势不凡。
在这不凡的浩大气势里,体现出傲视独立的气概和人格力量,李白诗之所以惊动千古者在此。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
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
如《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抒写志士失意的悲愤,大气磅礴而慷慨激昂,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节奏变换,追摹情绪冲动时情感喷发奔涌的起伏跌宕,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二、李白诗歌想象丰富奇特,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与喷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
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流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其十五)。
“燕山雪花大如席,偏偏垂落轩辕台”(《北风行》)。
比较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柯勒律治《忽必烈汗》-文档资料
比较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柯勒律治《忽必烈汗》一、引言李白(701~762年),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年),英国诗人和评论家,与华兹华斯合作发表的《抒情歌谣集》,对于浪漫主义运动在英国的兴起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两位诗人虽身处不同年代、地域,但是作品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本文从诗歌题材、作诗方法以及诗歌主题三个方面对《梦游天姥吟留别》和《忽必烈汗》作一番探讨,旨在揭示文学创作的普遍规律或本质,吸引更多的学者综合研究中西方的经典诗歌。
二、诗歌选材之比较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它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其主要内容是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以及与爱情相关的题材。
众所周知,李白被誉为“诗仙”、“酒仙”,他在一番豪饮过后,在酒精的刺激下酣然入梦,畅游了一回天姥山,原本难以捉摸的梦境竟变得光怪陆离,梦中天地同辉,人神共聚,风景着了仙气,禽兽通了灵性,李白将梦中所闻所见最终落于纸上,化作了这首流芳千古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人李白从未去过天姥山,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却对天姥山的景象进行了大胆夸张的想象。
诗歌的第二段是全诗主题,也是梦境的主要内容。
在梦境中天姥山高耸入云,神奇壮丽。
山中绿水荡漾,奇花怪石,又有金银宫殿,仙人乘车;再听天鸡啼鸣,熊咆龙吟,虎鼓瑟兮。
幻境、危景、奇景、仙景层层展开,使人仿佛置身于诗人的梦中。
这首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而在《忽必烈汗》中,诗人讲叙的同样不是真实的事件,而是诗人在鸦片的作用下入睡后梦中的景象,是诗人梦境的一个片段,全诗以描写忽必烈汗下令修建宫殿和御花园起笔,诗人笔下宫殿和御花园既瑰丽明媚,但是又充满了荒蛮、伤感甚至是恐怖的景象,最后在操琴的阿尔西尼亚姑娘的乐曲中结束。
李白与威廉
李白与威廉•华兹华斯可比性浅析作者:何新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7期摘要:通过比较中国唐代浪漫主义诗歌开创者李白与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奠基人威廉·华兹华斯,发现两位诗人虽然异域千秋,但在各自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个人生活经历以及山水诗艺术创作手段三方面有着极高的相似性,颇具可比性。
此比较旨在对于进一步深入了解和客观赏评两位诗人的山水诗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李白;威廉·华兹华斯;可比性中国盛唐诗人李白(701-762)和英国19世纪诗人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皆是世界诗坛举世瞩目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的作品把唐代诗歌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1]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最重要的诗人”,[2]获得了英国桂冠诗人称号,他在1798年创作的《抒情歌谣集》标志着英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的开始。
他们不朽的诗篇是世界文学的宝贵遗产。
然而,他们分别作为中英两国浪漫主义的奠基人,是否具有可比性?是否能够进行平行研究?论文旨在以下方面做些尝试性的探讨。
一、生平可比性(一)李白生平据资料显示,李白在四川北部彰明县青莲乡度过他的童年。
青莲乡有个叫漫坡度的去处,据说就是李白的家。
漫坡度这个地方“如果在春夏去游,水是那样清,远远地看去就运气蒸腾似的,有些淡淡的白雾,天和水是不大分的,真是‘漫坡’!岸上是一片淡黄花的树,夹着一些青竹,有些缥缈,有些空虚”。
[3]李白就在这样的地方,度过了他的童年。
李白对四川有着浓烈的故乡情感,很多作品中都提到了四川的风景。
这样的环境,为李白日后寄情感于大自然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李白在大概25岁左右,为了实现他满腔热血的政治抱负,出了川,开始了他的第一次漫游生活。
离开四川,李白有些恋恋不舍,期间创作了颇多诗歌描写四川景色,例如《荆门浮舟望蜀江》、《早发白帝城》等。
其间他到过湖北安陆,江陵,山西太原,山东。
李白与布莱克的诗歌比较研究
李白与布莱克的诗歌比较研究作者:伍钢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7年第02期内容摘要:李白和威廉·布莱克都是文学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两人各自均在中英两国甚至世界范围内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他们的诗歌中都饱含了丰富的想象力、飘逸的语言、壮美的意象和炽热的感情。
他们的诗歌丰富和灿烂了世界文学,他们的作品不仅深刻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也透露了对现实社会的批评。
本文将从两位诗人的生平介绍、诗歌主题内容、诗歌体裁和诗歌风格四个方面展开对比分析和解读,从而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和这两位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
关键词:李白布莱克浪漫主义诗歌比较1.生平介绍李白(701—762),中国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出身贵族,父亲是富商,李白从小没有受到太多正规的儒家文化教育,但博学广览,学百家杂家、六甲、奇书和文学,还学击剑骑马(黄建华,2007:46)。
李白的诗至今还存有九百多首,这些作品内容丰富多彩,既表现了他一生的理想和经历,也反映了盛唐时代的政治面貌,他写了很多描绘自然风景、歌颂爱情和友谊以及反映民间疾苦的诗篇。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并达到了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对后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代表作有《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名篇。
威廉·布莱克(1757—1827),英国诗人,画家,虔诚的基督教教徒,英国18世纪后期到19 世纪初期杰出的浪漫主义杰出诗人,英国浪漫主义时代起点诗人,他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六位最伟大的抒情诗人之一。
威廉·布莱克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英国最有个性、最复杂的诗人之一。
威廉·布莱克出生于伦敦一个贫寒的袜商家庭,从未受过正规教育,一生与妻子相依为命,以绘画和雕版的劳酬过着简单平静的创作生活。
艾布·努瓦斯与李白诗歌的异同比较
艾布·努瓦斯与李白诗歌的异同比较作者:MOHAMED HASSAN MOHAMED(哈桑)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7期摘要:我们发现,诗人艾布·努瓦斯和李白,大约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纪的同一段时期。
他们都是最好的诗人和歌谣作家,他们心中都充满了抱负与希冀,喜悦和愤怒,憧憬与向往。
他们的诗歌都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他们赞美友情,描绘鲜见的自然风光,并移情于景。
他们想打破黑暗,他们憎恶腐败,憎恶暴政。
因此,他们的诗歌是强有力的,如惊雷一般。
所以统治者害怕他们的诗歌。
同时,在诗歌中以正直的品性,呼唤美好的事物。
他们都极其嗜酒,一刻也离不开酒。
李白的诗歌被后世传颂不衰,故被称为“诗圣”。
艾布·努瓦斯写了许多诗歌,他还描述美酒,被誉为“美酒诗人”。
两位诗人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
然而,两位诗人的相似之处甚多,他们相似之处在于,想象力都极丰富,胸怀希冀与抱负,其作品也有相似之处。
关键词:艾布·努瓦斯和;李白;美酒诗人[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82-03当时的中国唐朝与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时期都盛行酒文化,诗歌文艺创作的天地也相当自由,在这种背景下,李白与艾布·努瓦斯的作品中充满了大量的酒诗。
虽同为饮酒体裁诗歌,但不同的时代背景、文化传统,相异的思维模式与价值取向,特殊的人物性格,使二者饮酒诗在写作风格上不尽相同,虽同为托酒言志,但却表现出不同的人文情怀。
1.艾布·纳瓦斯的背景1.1起源与出生他是阿拔斯时期的诗人、他名叫阿乐·哈桑·本·哈尼·本·萨巴哈,他的昵称为艾布·努瓦斯,他于回历145年出生在波斯(今伊朗)阿瓦士市。
其父是阿拉伯人(大马士革人今叙利亚)其母不是阿拉伯人而是波斯人、父亲于巴士拉英年去世,那时他还是个少年还没感受到家庭生活,母亲把他送到巴士拉市场一家香料店给药剂师当学徒,他母亲认为男孩应该学一门手艺。
诗仙李白与浪漫主义诗歌
诗仙李白与浪漫主义诗歌诗仙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坛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豪情万丈而著称。
他的诗歌内容广泛,风格独特,其中不乏浪漫主义的元素。
本文将探讨诗仙李白与浪漫主义诗歌的关系。
浪漫主义诗歌起源于欧洲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对情感、感悟和自然的狂热崇拜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显著特征之一。
诗仙李白生活在唐朝,与其他诗人一起,他的创作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影响。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爱情和人生的热情赞美,正是这种热情和奔放使他的诗歌与浪漫主义诗歌有着共通之处。
首先,诗仙李白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他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色,如“青山隐隐水迢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及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等等。
这些描写充满了浪漫主义诗歌所追求的情感表达和对自然力量的亲近。
其次,诗仙李白的诗中常常出现对爱情的歌颂。
他的诗作中经常描述他对美丽女子的痴迷和激情。
他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些诗句表达出了他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与浪漫主义诗歌中对爱情的热情表达不谋而合。
此外,李白的诗歌中也可以看到对人生的思考和哲学追问。
他面对生命的短暂和不可控制的命运,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态度。
他写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蜗角虽小陶不瓦,流至它乡我自由。
”这种对生活的豁达和追求自由的态度是浪漫主义思潮所崇尚的价值观。
诗仙李白与浪漫主义诗歌的关系体现在他对自然、爱情和人生的热情和感悟上。
他的诗作既表现出豪放奔放的风格,又蕴含着浪漫主义的情感和理念。
他的诗歌通常反映出他内心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这与浪漫主义诗歌对情感和内心世界的关注以及对自然和人生深思的追求有着共通之处。
可以说,诗仙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先驱。
他的诗歌风格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特征,充满了热情、奔放和对自然、爱情和人生的狂热歌颂。
他的诗作在古代文坛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文人墨客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中西浪漫主义诗歌对比分析-——《月夜》《静夜思》
中西浪漫主义诗歌对比分析-——《月夜》《静夜思》中西浪漫主义诗歌对比分析——以《月夜》和《静夜思》为例摘要:本文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对比艾辛多夫代表作《月夜》和李白代表作《静夜思》,分析中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异同,进一步分析中西传统文化的异同。
关键词:浪漫主义;李白;艾辛多夫;对比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可以作为代表。
标志着德国浪漫派顶峰——德国诗人艾辛多夫的《月夜》也可以作为代表。
虽然两位诗人年代相差甚远,但他们浪漫主义诗歌的描写却有很大的相似性。
下面,本文就此问题展开分析。
一、意象的选择诗歌是靠意象说话的,诗歌的语言就是意象的语言。
“月”、“地”、“天空”等意象在两位异国诗人的作品中并行不悖。
《静夜思》是一首即景思乡之作,写了月,却别具一格,把天上“月象”同自己的思乡之意融合,借明月抒写故乡之情,创造了“思乡的明月”。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清冷的秋夜,寂寥的庭院,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
乍一看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产生了错觉,将地上的月光看成冷冷的白霜,再定神一看,四周的环境却并非如此,这不是霜雪而是月色。
抬头一望,一轮明月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天空是如此的明净!“举头”望见了“明月”──那同样照在故乡的明月,使诗人产生了无限遐想,想到了家里的亲人;想到了故乡的一切。
面对空徒的四壁,长期客居异乡,没有知音的李白难以入眠,夜不成寐,呆呆地低头痴望着床前的“白霜”,更感寂寞无奈,思乡之情越聚越烈,势不能遏。
这样,就有了诗人情感的最高流露──“低头思故乡”。
李白与威廉·布莱克诗歌中的神话比较研究
李白与威廉·布莱克诗歌中的神话比较研究摘要:同为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与威廉·布莱克诗歌创作中大量使用了神话的元素。
李白沿袭了中华民族上古神话系统,布莱克却对西方传统圣经神话系统全盘推翻。
李白神话思维中的具象性与象征性都基于热爱祖国的情怀,布莱克则以想象力为武器,向当时的统治者宣战。
两位诗人在诗歌中通过神话表现了迥然各异的浪漫主义,体现了独特的民族性。
关键词:神话系统;神话思维;浪漫主义;民族性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2023)12-0060-03(安徽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学院安徽合肥230000)李白和威廉·布莱克均被冠以浪漫主义诗人的称号,而这一称号极易引发对两位诗人写作风格的误解,认为他们的作品具有更多的共性。
然而,二人所代表的中西方浪漫主义诗歌实则天壤悬隔。
笔者对中西方两位浪漫主义代表诗人诗歌中的神话元素进行解读,有助于促进对民族性根源的探究。
一、神话系统比较李白与布莱克在各自的诗歌中分别遵循着一套神话系统。
李白依据的是中华民族上古神话的体系,而布莱克沿用的却非欧洲文明的古老神话系统,更不符合西方主流宗教所信奉的神话体系。
李白曾作乐府诗《上云乐》,相传为梁武帝所制礼乐。
据载梁人周舍曾为其填词,原词是为胡人文康朝拜梁帝、致献胡舞所作。
李白为《上云乐》填入新词,加入了原词中没有的两个神话,分别涉及盘古和女娲。
诗中云:“大道是文康之严父,元气乃文康之老亲。
”大道为父、元气为母,二者共同孕育了文康,而后“抚顶弄盘古,推车转天轮。
”盘古开辟天地之后,才有“女娲戏黄土,团作愚下人”[1](P89)。
李白也是通过这两个神话表达了他的天道自然观[2](P185)。
李白在诗歌创作中沿用了上古神话中的创世故事,这是对华夏族价值观的继承和发扬。
而布莱克诗中的神话系统却并非对其本民族上古神话的秉承,而全部出于他的自创,他构造了一套只属于自己的神话谱系,并且创造出一套相应的图像系统对此进行阐释[3](P142)。
李白与威廉华兹华斯山水诗比较研究
李白与威廉华兹华斯山水诗比较研究
李白和威廉·华兹·华斯是两个著向文学史册的伟大诗人,他们的诗歌极具独特魅力,尤其是山水诗,影响着现代英语文学发展。
李白出生在8世纪的北宋时期,被誉为“诗仙”。
他的山水诗作便是他的特色作品,如《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描绘的都是大自然的宁静风光,使读者感入其中,体味大自然的神奇。
威廉·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诗人。
他的山水诗蕴含着浓厚的英国景致,如《雪乡曲》、《唱给落日听》等,山水景色与思想境界既是艺术技法,又是内心的感染,无论是描写物质景观,亦或是诉说心声,都昭示出他的隽永芬芳。
李白的山水诗是一种理念性的艺术,以及对大自然赞美的唱歌,他幻想天马行空,畅游云端,颂扬景色之美,而且十分自由自在;华兹的山水诗则带有明显的英格兰特色,通过在景物和思想间的有机结合,表达出复杂的意境,赋予日常生活以超乎寻常的唯美美学。
总而言之,李白与威廉华兹华斯的山水诗截然不同,具有各自的特点,但都揭示出大自然的魅力,带给读者无限精神上的饱满与感受。
山水自然诗比较鉴赏——浅析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和李白诗歌的异同点
山水自然诗比较鉴赏——浅析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和李白诗歌的异同点作者:楼卜梦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2019年第16期楼卜梦(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上海 201415)摘要:华兹华斯和李白是东西方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们大量的山水自然诗是诗歌文学史上不朽的篇章。
本文通过具体比较,找到两位浪漫主义诗人在山水自然诗创作上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通过比较鉴赏,华兹华斯和李白及他们的诗歌能更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对其山水自然诗产生更广厚的理解。
关键词:华兹华斯;李白;浪漫主义;山水自然诗;相似点;不同点中图分类号:I0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16-0000-001 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和李白及其山水自然诗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1]。
所谓山水自然诗,是以山水自然为主要审美对象与表现对象的诗歌。
它不仅限于描绘山水自然,还描绘与其密切相关的其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2]。
1.1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和李白威廉o华兹华斯(1770-1850年),是19世纪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和柯勒律治合作发表了《抒情歌谣集》,打破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模式,推动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
李白(701-762年),是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在庄子、屈原浪漫主义文学的基础上,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推到一个新的高峰。
1.2华兹华斯和李白的山水自然诗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描写湖光山色和田园生活,歌咏大自然的美。
他的诗歌采用鲜活、生动、淳朴的口语,呈现出清新、质朴、天然趣成的特点,被称为"诗的风景画家"。
李白的山水诗涉及中国山川范围极广,表现出他热爱祖国山河、怀友思乡等内心情怀。
他的山水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意境奇妙,成为我国山水诗的又一座高峰。
李白雪莱对比
假如我是一片任你吹卷的枯叶, 假若我是一朵随你飘飞的云彩, 或是在你威力之下喘息的水波, 分享你强健的搏动, 悠闲自在, 不羁的风啊, 哪怕不及你自由, 或者, 假若我能像童年的时代,
陪伴着你在那天国里任意翱游, 即使比你飞得更快也并非幻想── 那么我绝不向你这般苦苦哀求:
啊, 卷起我吧! 如同翻卷波浪、 或像横扫落叶、或像驱赶浮云! 我跃进人生的荆棘, 鲜血直淌! 岁月的重负缚住了我这颗灵魂, 它太像你了:敏捷、高傲、不驯。
Make me thy lyre, even as the forest is: What if my leaves are falling like its own! The tumult of thy mighty harmonies
Will take from both a deep, autumnal tone, Sweet though in sadness. Be thou, Spirit fierce, My spirit! Be thou me, impetuous one! Drive my dead thoughts over the universe Like withered leaves to quicken a new birth; And, by the incantation of this verse, Scatter, as from an unextinguished hearth Ashes and sparks, my words among mankind! Be through my lips to unawakened earth 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 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课程论文题目: Comparison of Romantic Poems of Li Bai and William Blake姓名: 汪彩红学号: 201152010318 班级: 2011级3班日期: 2013年12月评语成绩教师签名:Contents Abstract........................................................................... .. (Ⅰ)摘要................................................................... (Ⅱ)1.Introduction ……………………………………......................... (1)2.Similarities of Li Bai and William Blake’s romanticpoems (1)2.1 Poems written to eulogize the joy in ourlife (1)2.2 Poems written with rich imagination (2)2.3 Poems written to expose the darkness of the society (3)3. Differences of Li Bai and William Blake’s romantic poems (3)3.1 Difference in style (4)3.2 Difference in character (5)4. Conclusion (6)Referenc es (8)AbstractLi Bai and William Blake are all Romantic poet, whose poems contain sincere and sentimental passion, and full of imagination. They wrote not only to eulogize the joy in our life, the beauty of nature, but also to criticize the feudal autocratic, to expose and criticize the ruling group of their dissolution and corrup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y wrote poems to show him deeply sympathy to the poor who were exploited by the greedy officials. However, the connotations of their poems are differen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ir romantic poems, factors and the background that cause the similar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Key Words:Li Bai ; William Blake; Romantic poems摘要李白和威廉布·莱克都是浪漫主义诗人,他们的诗中都蕴藏了真挚和热烈的感情,他们想象力丰富。
其诗歌不仅歌颂我们的生活中的喜悦,自然之美及在自然环境中生活的欢乐,而且抨击封建专制,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的专制和腐败,并体现对那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的人们同情。
然而两者反映的内涵却有所不同,本文阐述两位诗人作品风格,内涵的异同之处,并探讨了形成这种异同的各种因素和背景,从而使读者更好的理解这两位诗人及其作品。
关键字:李白,威廉布·莱克,浪漫主义诗歌。
1.IntroductionLi Bai (701 -762 February 8 December 2009), a great Romantic poet of the Tang Dynasty, was later known as “Poetic Genius” (张初勋, 2010: 5). He is famous as his fantastic works and accidental behaviors. His famous poems are “Thoughts on a Quiet Evening” ,”Clear and Fair Melody” ,”The Road Is Hard” and so on.William Blake (28 November 1757 – 12 August 1827) is an influential English poet, painter and printmaker. Largely unrecognized during his lifetime, Blake is now considered as a seminal figure in the history of the poetry and visual arts of the Romantic Age (王永梅, 2010: 114). His main poetry collections are "Songs of Innocence", "Songs of Experience" and so on.Although they are in the different ages and have different social background and education, I find they have a lot common in their romantic poems.For example, William Blake is a very influential romantic poet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 Under the stimulu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he wrote a series of long poets, he also wrote about triumph of American Independence .In those poems, he was in sympathy with the political radicals in their revolt against priests and the king, against the slavery and the oppression and exploitation of the poor. Similarly, Li Bai wrote many poems to not only expose and criticize the ruling group of their dissolution and corruption, but also to show him deeply sympathy to the poor who were exploited by the greedy officials, at the same time, to against the tradition-bound, He was not afraid of relatives of the emperor. I would like to take it for example—“How can I lower my brow and bend my waist to serve the aristocrats, causing myself unhappiness?” (Curtis D.Smith, 2010: 22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Besides, they all wrote poems to reflect their pursuit of the ideal of freedom and positive spirit, but they wrote in their own way. Please follow me and let us figure it out together.2.Similarities of Li Bai and William Blake’s Romantic Poems2.1 Poems written to eulogize the joy in our lifeWe can clearly feel the joy in both Li Bai’s poems and William Blake’s poems. Let us read Leaving My Children in Nanling to Leave for the Capital (南临别儿童入京) wrote by Li Bai and Infant Joy wrote by William Blake, then you can easily get it.If you read infant joy of William Blake, which sentence impressed you most ? From my point of view,”I happy am, joy is my name, sweet joy befall thee!”It evokes a child’s innocence and not merely at birth, but at conception itself. The followed “Sweet joy I call thee, thou dost smile, I sing the while, sweet joy befall thee ” also gives us a peaceful and beautiful picture in which a mother is singing to her baby to make him go to sleep, which makes us feel the world is such an naive and wonderful paradise. We can see the joy and happiness in the lines and the words.As for Li bai’s poem Leaving My Children in Nanling to Leave for the Capital (南临别儿童入京), the author expresses his emotion more directly. Such as—”I call the boys to cook the chickens and prepare the white wine. Sons and daughters of mine laugh and smile, pulling at my clothes, singing loudly to bring on inebriation, wishing to comfort myself. I rise to dance as the sun goes down, struggling to give off light.” (周宪,2010: 110~111).“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