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教案《伊比呀呀》
中班的音乐活动教案《伊比呀呀》附反思
![中班的音乐活动教案《伊比呀呀》附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ea56a8c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ea.png)
中班的音乐活动教案《伊比呀呀》附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能够理解《伊比呀呀》的歌曲内容,认识海洋生物。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音准、节奏感,以及集体合作表演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音乐的热爱,激发他们对海洋生物的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演唱《伊比呀呀》歌曲,了解歌曲中描述的海洋生物。
难点:音准、节奏感的培养,以及集体合作表演的协调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海洋生物图片、歌曲视频、乐器等。
2. 环境准备:宽敞的教室,音响设备齐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带领幼儿唱一首关于海洋的歌曲,激发幼儿对海洋生物的兴趣。
2. 教学新歌:教师播放《伊比呀呀》歌曲视频,引导幼儿观看并学唱歌曲。
3. 歌曲解析:教师讲解歌曲内容,让幼儿认识歌曲中描述的海洋生物。
4. 节奏练习:教师带领幼儿进行节奏练习,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5. 集体表演:教师组织幼儿进行集体表演,锻炼他们的合作能力。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本次活动,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收获。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幼儿的音准和节奏感,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3.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集体表演,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4. 适时调整教学方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
5. 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音乐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六、教学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音乐表现,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的音乐学习。
2. 区域活动:在幼儿园的其他活动中,如区域时间,提供海洋生物相关的音乐玩具,让幼儿自主探索。
3. 主题班会:组织一次以海洋生物为主题的班会,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七、教学评价:1. 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包括唱歌、节奏练习和集体表演等方面。
2. 幼儿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以及他们对海洋生物的认识程度。
中班的音乐活动教案《伊比呀呀》附反思
![中班的音乐活动教案《伊比呀呀》附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998a46c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eb.png)
中班音乐活动教案《伊比呀呀》附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认识并了解《伊比呀呀》这首歌曲的内容和旋律。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音准、节奏感和集体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这首歌曲,让幼儿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学会《伊比呀呀》的歌词和旋律。
2. 教学难点:帮助幼儿掌握歌曲中的音准和节奏。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音乐播放设备、歌词卡片、小海洋生物玩具等。
2. 环境准备:宽敞的教室,舒适的座椅,有利于幼儿活动。
四、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3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做简单的身体运动,如拍手、跺脚等,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2. 引入歌曲(2分钟):教师播放《伊比呀呀》歌曲,让幼儿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3. 学习歌词(3分钟):教师出示歌词卡片,一句一句教唱,帮助幼儿掌握歌词。
4. 分组练习(4分钟):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轮流演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
5. 完整演唱(2分钟):教师带领幼儿集体演唱歌曲,检查学习效果。
6. 拓展活动(3分钟):教师带领幼儿模仿海洋生物的动作,如模仿鱼儿游、海龟爬等,让幼儿在音乐中感受海洋生物的乐趣。
五、教学反思1. 本次教学活动中,幼儿对《伊比呀呀》歌曲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幼儿的音准和节奏训练,大部分幼儿能够跟上旋律演唱。
3. 课堂氛围活跃,幼儿在拓展活动中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 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关注个别幼儿的学习进度,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注重培养幼儿的集体合作意识,使他们更好地融入课堂。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幼儿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以及与同伴的互动情况。
2. 演唱技能评价:评估幼儿在演唱《伊比呀呀》时的音准、节奏感和表达能力。
3. 创意表现评价:关注幼儿在拓展活动中表现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七、教学建议1. 针对音准、节奏方面的困难,可以增加音乐游戏,如“音乐抓抓乐”,让幼儿在游戏中提高音乐感知能力。
中班的音乐活动教案《伊比呀呀》附反思
![中班的音乐活动教案《伊比呀呀》附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ae4ab78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76.png)
教案编辑专员,您好!我为您编写了中班音乐活动教案《伊比呀呀》的前五个章节。
请您参考:【一、活动目标】1. 感受音乐活动的乐趣,培养幼儿对音乐的热爱。
2. 学习用动作表现歌曲内容,提高幼儿的音乐表现力。
3. 培养幼儿的集体合作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4. 学习简单的节奏乐器,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二、活动准备】1. 教学材料:歌曲《伊比呀呀》音频文件、节奏乐器(如拍手鼓、铃铛等)、舞蹈动作图示。
2. 教学环境:宽敞的教室,音响设备齐全。
3. 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课件、舞蹈垫。
【三、活动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1.1 教师带领幼儿做简单的身体运动,如拍手、跺脚等,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1.2 教师引导幼儿模仿动物动作,如模仿小鸟飞、小狗跳等,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活动状态。
2. 教学歌曲(5分钟)2.1 教师播放歌曲《伊比呀呀》,让幼儿初步感受歌曲的韵律和节奏。
2.2 教师逐句教唱歌曲,帮助幼儿学会歌曲。
2.3 教师带领幼儿跟着音乐唱歌曲,让幼儿体会音乐的魅力。
3. 舞蹈教学(5分钟)3.1 教师展示舞蹈动作,让幼儿观察并模仿。
3.2 教师分步骤教幼儿学习舞蹈动作,确保每个幼儿都能跟上节奏。
3.3 教师带领幼儿边唱歌曲边跳舞蹈,让幼儿在音乐中感受舞蹈的乐趣。
1. 教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2. 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肯定。
3. 教师针对本次活动进行反思,为下次活动提供改进方向。
【五、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邀请家长参与幼儿的音乐活动,共同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
2. 环境创设:教师在教室环境中布置音乐角,让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自主探索音乐器材。
3. 教学研究:教师针对音乐活动进行课题研究,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请您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完善教案内容。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有需要,请随时联系我。
祝您教学顺利!【六、教学策略】6.1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幼儿互动,通过问答、游戏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
中班的音乐活动教案《伊比呀呀》附反思
![中班的音乐活动教案《伊比呀呀》附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eea5e1e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a7.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1. 适用年级:中班2. 学科领域:音乐3. 活动目标:(1) 让幼儿通过唱歌、舞蹈等方式,体验音乐的魅力。
(2) 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协调性和合作精神。
(3) 帮助幼儿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
4. 活动时长:25分钟5. 活动准备:音乐CD、舞蹈动作图示、小乐器等。
二、活动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1) 教师带领幼儿做简单的身体运动,如拍手、跺脚等,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2) 邀请幼儿一起唱一首简单的儿歌,如《小星星》。
2. 主题活动(10分钟)(1) 教师向幼儿介绍《伊比呀呀》这首歌曲,播放音乐让幼儿倾听。
(2) 教师带领幼儿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旋律,教幼儿唱歌曲。
(3) 教师指导幼儿学习简单的舞蹈动作,如摇摆、跳跃等,让幼儿跟随音乐一起舞蹈。
3. 实践环节(5分钟)(1) 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选一个代表担任“小老师”,带领小组成员学习《伊比呀呀》。
(2) 各小组轮流表演,其他幼儿担任观众,给予鼓励和掌声。
三、活动总结与反思1. 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活动过程,让幼儿谈谈自己的收获。
2. 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3. 教师反思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如时间安排、教学方法等,并提出改进措施。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活动内容,鼓励家长在家中陪伴幼儿一起唱歌、跳舞。
2. 环境创设:教师在音乐角布置相关主题,放置《伊比呀呀》的歌曲CD、舞蹈动作图示等,供幼儿自由探索。
3. 教学研究:教师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分享教学心得,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学会《伊比呀呀》的歌词和旋律。
(2) 掌握简单的舞蹈动作,能跟随音乐节奏舞蹈。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信心。
2. 教学难点:(1) 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音高。
(2) 舞蹈动作的协调性和表现力。
七、教学方法1. 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演唱和舞蹈动作,引导幼儿模仿和学习。
幼儿园中班音乐课教案《伊比呀呀》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音乐课教案《伊比呀呀》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297dde5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11.png)
幼儿园中班音乐课教案:《伊比呀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唱歌和舞动身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2.训练幼儿的节奏感及音乐感;3.提高幼儿的音乐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CD或mp3音乐文件,播放器;2.相关的乐器(如铃铛、小鼓、锣等);3.课前准备:听伊比呀呀音乐,并学唱歌词;4.提前准备空间,保证活动的安全性。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介绍伊比呀呀这首歌曲,告诉学生这是一首非常欢快、活泼的歌。
2.播放音乐,让学生跟随着音乐一起哼唱歌曲,注意强调歌词中的重点词汇。
正式教学1.引导学生认识乐器并配合音乐进行演奏。
教师可以先手持一些乐器进行演示,让孩子们模仿练习。
2.在较熟悉歌曲的情况下,教师带领学生边唱边跳。
可以进一步划分活动区域,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3.在编舞时,教师可以随意提供一些动作或者是由同学表演理解和反馈,保证活动的多样性。
4.在进行乐器演奏和舞蹈时,每个孩子都可以有机会表达自己,这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和表演能力。
引导反思在练习结束后,为学生列出一些问题,引导他们进行反思:1.这首歌有哪些内容和元素?2.我们在演奏过程中有哪些不足 or 有哪些发现?3.我们能如何提高乐器演奏和舞蹈的技巧?课堂总结在引导反思环节中,让同学们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且通过回顾复盘来不断提高。
在总结阶段,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课程目标,鼓励同学们在之后的时间里有计划地继续进行练习。
同时,老师也可以表扬班级中表现优秀的学生以改善动力和信心。
总结反思《伊比呀呀》是一个非常有趣、节奏明快的歌曲,可以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调整课堂教学的模式,以此来逐步提高幼儿的音乐表现和课堂参与动力。
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伊比呀呀》
![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伊比呀呀》](https://img.taocdn.com/s3/m/94f8e896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1c.png)
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伊比呀呀》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感知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2.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集体合作意识。
3.通过学唱歌曲锻炼幼儿的音乐感知、节奏感和音高感。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歌曲《伊比呀呀》。
2.几个大小合适的球、鼓等打击乐器。
3.唱片机、音乐教具。
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让幼儿唱一些已经学过的儿歌,如《小兔子乖乖》、《小星星》等。
第二步:导入教师带领幼儿听歌曲《伊比呀呀》,告诉幼儿这是一个有趣的儿歌,唱出来可以让大家更快乐。
第三步:学唱歌曲教师带领幼儿跟着歌曲的节奏和音高一起唱,注意指导幼儿唱准调子和节拍。
可以先教唱第一句,逐步增多,直到能够整首歌唱上来。
第四步:配合动作根据歌曲的节奏,给幼儿分配打击乐器,教师带领幼儿一起配合节奏敲打乐器,并在歌曲中加入动作,如伸缩手臂、摇头等。
第五步:创新活动让幼儿自由发挥,利用教室里的家具或道具,伴随歌曲自由跳舞或其他表演形式,让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方式感受歌曲带来的美好。
第六步:结束课程让幼儿自由发挥,听歌、唱歌、玩乐器等,结束今天的课程。
教学评价1.能够仿唱歌曲《伊比呀呀》,能唱整首歌曲。
2.能够配合歌曲的节奏敲打乐器。
3.能够自由发挥跳舞或表演,表现其想象力与音乐感知水平。
4.能体现集体合作精神,团结协作完成活动。
教学反思1.教师在课堂中要及时发现并纠正幼儿的唱调与节奏问题,以避免形成坏习惯。
2.在分配打击乐器时能够考虑到幼儿的乐器时间和能力,以保证敲打协调性和音乐感知性的统一性。
3.在创新活动中,应该注意幼儿的安全问题,防止发生磕碰或摔倒等意外。
同时,也要给予引导,防止出现无序行为。
幼儿园中班教案《伊比呀呀》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案《伊比呀呀》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f20aefe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07.png)
幼儿园中班教案《伊比呀呀》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儿歌《伊比呀呀》的歌词,能够模仿唱歌;2.通过唱歌,感受音乐的节奏感和旋律感,培养音乐欣赏能力;3.通过儿歌,了解动物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幼儿爱护身边的自然环境;4.通过休息时间的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教学内容1.教学儿歌《伊比呀呀》的歌词;2.引导幼儿模仿唱歌;3.活动时间的游戏:制作动物毛衣和动物配对游戏。
2. 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幼儿听歌,感受歌曲的节奏感和旋律感;2.教师通过唱歌,引导幼儿模仿;3.通过游戏,让幼儿体验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步骤1. 步骤一:引入歌曲1.播放歌曲《伊比呀呀》;2.联想原始森林,问孩子们大自然中生活着哪些动物。
2. 步骤二:学唱歌曲1.跟着教师唱歌,模仿歌词、动作和音乐节奏;2.反复唱几遍。
3. 步骤三:制作动物毛衣1.准备彩色毛线、剪刀、卡纸;2.把卡纸剪成小动物的形状;3.教师示范,让幼儿用彩色毛线把卡纸穿成动物毛衣;4.完成后,让他们穿上毛衣秀一秀。
4. 步骤四:动物配对游戏1.提供一组动物卡牌;2.把动物卡牌放在地上;3.将动物毛衣随意摆放;4.让幼儿找出对应的动物卡牌并把相应的动物毛衣套在卡牌上。
四、教学反思教师角色教师不仅起到引导作用,还需要倾听幼儿意见,留下空间让幼儿自己尝试,引导幼儿发现事物本身的趣味性和学习过程的乐趣。
教学收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幼儿们学会了唱一首儿歌《伊比呀呀》,了解了大自然中生活的动物。
同时,通过游戏活动,培养了团队合作和团队协作的意识。
教学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有些幼儿跟不上节奏,因此在案例设计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幼儿阶段的接受能力,以便让所有幼儿都能参与进来。
同时,也要注意游戏规则的明确,避免解释不清楚或规则不清晰的情况发生。
五、教学评价通过本次教学,实现了教学目标,幼儿喜欢这首歌,他们非常愿意参与到游戏中去,通过制作动物毛衣和动物配对游戏,他们真正地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中班音乐课教案及反思《伊比呀呀》
![中班音乐课教案及反思《伊比呀呀》](https://img.taocdn.com/s3/m/177dcf11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e4.png)
中班音乐课教案及反思《伊比呀呀》一、教案教学内容:《伊比呀呀》儿歌的教学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并学唱《伊比呀呀》这首儿歌。
2. 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节奏感。
3. 通过音乐唱歌活动,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1. CD或MP3播放器。
2. 教材《伊比呀呀》的歌词。
教学步骤:1. 热身活动:唱一首活泼欢快的歌曲,如《小毛驴》或《我有一只小毛驴》。
2. 新歌导入:用音乐播放器播放《伊比呀呀》,让幼儿先听一遍。
3. 唱歌学习:给幼儿分发歌词,带领他们跟着音乐唱歌。
先教唱每句歌词的melody,再逐句教唱完整歌词。
重点教唱歌词中的重复部分,如“伊比呀呀”,让幼儿能够重复唱出来。
4. 合唱训练:分成两组,一组跟着音乐唱第一遍,另一组进行口型练习。
然后两组换位,让他们互相听对方唱歌。
5. 小组合作:让幼儿分成小组,自由选择一种乐器伴奏《伊比呀呀》。
每个小组演奏完毕后,其他小组可以鼓掌或鼓掌拍手来给予肯定和鼓励。
6. 结束活动:再次全体合唱《伊比呀呀》。
二、反思在这堂音乐课中,我教授给幼儿的是《伊比呀呀》这首儿歌。
一开始,我准备了音乐播放器和歌词,并和幼儿一起进行热身活动,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然后,我用音乐播放器播放了这首儿歌,让幼儿先听一遍,让他们尽量把握歌曲的韵律和节奏。
接着,我给每个幼儿分发了歌词,并用音乐引导他们跟着节奏唱歌。
在教唱过程中,我一边示范一边让幼儿模仿。
我特别强调了歌词中的重复部分“伊比呀呀”,让幼儿能够重复唱出来。
幼儿们非常积极地参与,很快就能够跟上节奏,唱出了整首歌曲。
接下来,我组织幼儿分成两组进行合唱训练。
一组跟着音乐唱歌,另一组进行口型练习。
我观察到幼儿们的表现非常出色,他们能够配合好节奏,唱得很准确。
然后,我让两组互相听对方唱歌,通过比较和观察,他们能够发现并改进自己的唱歌错误。
最后,我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选择一种乐器来伴奏《伊比呀呀》。
每个小组演奏完毕后,其他小组可以鼓掌或鼓掌拍手来给予肯定和鼓励。
中班音乐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伊比呀呀》
![中班音乐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伊比呀呀》](https://img.taocdn.com/s3/m/1413f2b6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72.png)
中班音乐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伊比呀呀》一、教学目标1.感受歌曲《伊比呀呀》的韵律和节奏,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2.学会歌曲中的基本动作,提高身体协调性和表现力。
3.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歌曲《伊比呀呀》,掌握基本动作。
2.教学难点:歌曲节奏的把握和动作的协调性。
三、教学准备1.课件:歌曲《伊比呀呀》的音频、视频。
2.教具:小动物头饰、手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邀请幼儿跟随音乐《伊比呀呀》进入教室,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2.询问幼儿是否喜欢这首歌,引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二)歌曲学习1.播放歌曲《伊比呀呀》,让幼儿熟悉歌曲旋律和节奏。
2.分句教唱歌曲,引导幼儿学会歌词。
3.示范动作,引导幼儿跟随音乐做动作。
4.集体练习,提高幼儿对歌曲和动作的熟练度。
(三)游戏互动1.游戏一:小动物模仿教师扮演小动物,幼儿模仿小动物的动作,感受歌曲中的角色特点。
2.游戏二:音乐接力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轮流演唱歌曲《伊比呀呀》,比一比哪个小组唱得最好。
1.邀请幼儿分享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2.展示幼儿的学习成果,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活动,我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教学环节,旨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歌曲《伊比呀呀》,并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1.在歌曲学习环节,我注重了分句教唱,让幼儿逐步掌握歌词,但未能充分关注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导致部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
2.在游戏互动环节,幼儿积极参与,但部分幼儿对游戏规则理解不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1.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幼儿都能在音乐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2.加强游戏规则讲解,确保幼儿在游戏中能积极参与,达到教学目的。
3.创设更多展示平台,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深刻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将继续努力,为幼儿提供更多优质的音乐教育资源。
中班音乐课教案及反思《伊比呀呀》
![中班音乐课教案及反思《伊比呀呀》](https://img.taocdn.com/s3/m/9cf48087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0a.png)
中班音乐课教案及反思《伊比呀呀》中班音乐课教案《伊比呀呀》教学目标:1. 通过唱歌和音乐活动,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
2. 提高幼儿的节奏感和动作配合能力。
3. 学习和巩固音乐元素、音符名称。
教学准备:1. CD或者音响设备2. 贴纸3. 幼儿喜欢的玩具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老师播放《伊比呀呀》的音乐,让幼儿听一听这首歌曲的音乐。
2. 引导幼儿观察歌曲中的乐器种类和特点。
活动一:学唱歌曲《伊比呀呀》1. 介绍歌曲的名字《伊比呀呀》,引导幼儿重复,并帮助幼儿理解歌曲的意思。
2. 通过分解教唱法,教导幼儿唱歌的旋律和歌词。
3. 反复练习,直到幼儿掌握歌曲的歌词和旋律。
活动二:伴奏游戏1. 老师模仿乐器声音,让幼儿猜测是哪个乐器发出的声音。
2. 老师播放伴奏音乐,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模仿乐器的节奏。
3. 可以使用贴纸让幼儿在身上贴上图案,进行音符和动作的配合。
活动三:自由舞蹈1. 老师播放《伊比呀呀》的音乐,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音乐一起舞动。
2. 老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跳舞,展示自己的舞蹈动作。
活动四:音乐知识小测1. 通过贴纸图案的选择,考察幼儿对音符名称的理解。
2. 老师出示不同的贴纸图案,让幼儿根据听到的音乐,贴上对应的音符名称。
结束活动:1. 教师和幼儿一起合唱《伊比呀呀》。
2. 鼓励幼儿展示自己学到的舞蹈动作和表演。
反思:本次音乐课教学中,幼儿对《伊比呀呀》这首歌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多次的练习,幼儿们能够熟练地唱出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在伴奏游戏环节中,幼儿们能够优秀地根据乐器声音模仿相应的动作和节奏。
在自由舞蹈活动中,幼儿们展现了自由、活泼的舞蹈动作,充分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在音乐知识小测中,幼儿们能够准确地根据音乐的节奏完成相应的动作。
通过本次音乐课的教学,我发现在幼儿机智、自主性较高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这样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我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注意幼儿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课堂氛围,以保证幼儿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中班音乐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伊比呀呀》
![中班音乐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伊比呀呀》](https://img.taocdn.com/s3/m/5f8f4f9d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05.png)
中班音乐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伊比呀呀》一、教案1.学习目标1)了解“伊比呀呀”这首儿歌;2)学会用身体动作配合歌曲节拍;3)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2.教学准备1)教学媒体:音乐录音机;2)教学材料:儿歌《伊比呀呀》。
3)教学环境:音乐室。
3.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吸引注意力教师带领幼儿们坐在地上,用音乐烘托气氛,提出问题:“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哪首歌呢?”然后播放《伊比呀呀》的音乐,让幼儿先听一遍歌曲。
2) 歌曲欣赏在欣赏歌曲时,教师可以双手打拍子,让幼儿跟着打拍,感受歌曲的节奏韵律和乐感。
3) 歌曲学习教师重点讲解歌词中的“伊比呀呀”的意思,然后教给幼儿们这个动作,让大家跟着音乐的节奏,用双手做“伊比呀呀”的动作(即双手在头顶上来回划圆圈)。
接着,可以引导幼儿们唱起歌来,并用动作来配合歌曲的节奏:伊比呀呀伊比呀呀,头上来回转圈圈,右手高高举起来,左手做成小鸟翅膀。
伊比呀呀伊比呀呀,头上来回转圈圈,左手高高举起来,右手做成小鸟翅膀。
4) 整合练习教师演示跟唱加动作的整个过程,让幼儿们再次学习和体验这首歌的内容,并加上动作配合,巩固歌曲中的音乐知识和动作技能。
5) 总结教师可以向幼儿们征求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让幼儿们分享学习的快乐和收获。
最后,教师可以放一段背景音乐,让幼儿们自己跟着音乐做动作或用象征音乐的声音表达感受。
二、教学反思本次中班音乐课教学以学习一首儿歌《伊比呀呀》为主题,通过讲解歌词的内涵、欣赏歌曲的节奏和韵律,结合教师的讲解和动作展示,引导幼儿们通过自己的身体和唇舌来模仿和演绎这首歌曲。
通过这种方式,幼儿们在跟唱和配合动作的过程中,不仅开发了自己的音乐能力,还增强了自我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在课堂中,教师准备了音乐录音机和歌曲资源,并采用问题引导和欣赏歌曲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和表现打下基础。
同时,在教授动作时,教师形象地跟幼儿演示了动作过程,增强了幼儿们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意识。
中班音乐《伊比呀呀》教案【含教学反思】
![中班音乐《伊比呀呀》教案【含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be07489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0c.png)
中班音乐《伊比呀呀》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伊比呀呀》这首歌曲的基本知识和歌词2.学会一起唱《伊比呀呀》这首歌3.了解简单的音乐节奏符号和音符4.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能力,提高其集体合作意识二、教学准备:1.琴键或其他音乐教具2.纸张、颜色笔三、教学过程:1、热身老师可以利用音乐教具敲击等方式让孩子们也有节奏感。
2、引入当一首美妙的流行歌曲响起时,任何年龄段的人都不禁沉醉于其中。
今天我们要听一首叫做《伊比呀呀》的歌曲,我们来感受一下这首歌带给我们的愉悦。
3、歌曲学习1.听指导老师唱《伊比呀呀》一遍2.解释歌词和曲调,帮助幼儿理解歌曲内涵3.老师教唱,和孩子们一起唱。
4.反复唱,熟悉歌曲节奏。
5.手拍指导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和体验歌曲的节奏。
4、练习1.老师拉起琴声2.孩子们试着从头唱到尾,如果唱错的地方不要紧,一起来跟我们慢慢咿咿呀呀地唱,很快我们就能把歌唱好了5、小结我们学会了《伊比呀呀》这首歌曲的歌词和音乐节奏,并且一起唱哦,大家都唱得很好呢!每个人都能变成一个成功者,只要你有心去尝试,去努力,在你的生命中,跳舞,徜徉音乐中吧!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幼儿们学会了一首简单的歌曲,同时他们也学到了音乐节奏符号的认知和手拍的技巧,还在玩的时候提高了合作意识,也帮助幼儿形成了良好的情绪和身体协调性。
在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最初有些难以理解,但是通过反复听老师唱,慢慢地孩子们跟着唱出了正确的曲调,整个教学的过程十分愉悦,幼儿们也非常享受这种音乐的氛围。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更加关注孩子们的听力和唱歌情绪,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快乐地学习并享受到音乐所带来的乐趣。
中班音乐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伊比呀呀》
![中班音乐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伊比呀呀》](https://img.taocdn.com/s3/m/4028a15e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f9.png)
中班音乐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伊比呀呀》教案
课题:音乐欣赏《伊比呀呀》
学习目标:
1. 学习欣赏音乐作品《伊比呀呀》;
2. 能够理解并解释乐曲的主题和表达;
3. 能够感受和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情感。
教学准备:
1. 播放器;
2. 音乐作品《伊比呀呀》的音频。
教学过程:
1. 引入活动:
- 让学生回顾并分享他们对音乐的喜好以及对音乐的情感表达;
- 提问:你们有听过《伊比呀呀》这首曲子吗?对它有什么了解?
- 向学生介绍曲子《伊比呀呀》并简要解释它的主题和表达。
2. 音乐欣赏:
- 播放音乐作品《伊比呀呀》;
- 让学生仔细欣赏并专注在音乐上;
- 欣赏结束后,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 这首曲子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 它的节奏和旋律有什么特点?
- 它的气氛和情感是怎样的?
3. 情感表达:
-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论并分享他们对《伊比呀呀》的感受和理解;
-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可以写下或画出自己的感受;
- 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情感表达,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音乐欣赏活动,《伊比呀呀》这首乐曲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并体验音乐的情感表达。
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参与度,他们在小组分享环节中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然而,教学过程中缺乏具体的活动和互动,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小组活动和个人创作的环节,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和互动,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幼儿园中班教案《伊比呀呀》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案《伊比呀呀》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00b4d21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6d.png)
幼儿园中班教案《伊比呀呀》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同学了解并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民间故事《伊比呀呀》的情节和背景学问。
2、同学通过storytelling的方式,提升语言表达本领和口头表达本领。
3、通过故事的情节,让同学们了解做人处世的道理和做事的方法,把握团队合作和自我管理的技能。
二、教学准备老师准备:伊比呀呀的绘本、大屏幕、PPT、教具(小木签、分组牌、贴纸等)同学准备:古怪心和专注度三、教学过程1. 课堂引言:老师向同学们呈现一张伊比呀呀的图片,引导同学提出本身的想法和感受,从而引起同学们的古怪心和爱好。
2.故事讲解:通过PPT和大屏幕,讲解伊比呀呀的情节,加添同学们的记忆效果。
注意点:a.语速不宜过快过慢,让同学们能够跟得上。
b.在实在故事细节上,要让同学们能够参加其中,如让同学们本身近距离察看伊比呀呀,自动提出角色、情节等信息。
c.讲解完以后,可结合伊比呀呀的主题思考,让同学提出本身的看法,引导同学进行分类、整理、总结。
3.口语练习:由同学自由报名,分为小组,每组5—6名不等。
把教具准备好,每组发给一组小木签和分组牌,老师出示一个题目,同学们需要团队合作,想出答案,并分别介绍给全班同学。
答对一题,得一分;答错一题,扣一分。
一共出三道题,分数最高的小组可以获得嘉奖。
4.小游戏:人数较少时,可和同学们一起玩“猜实物”游戏,其中可以加入伊比呀呀过桥的情节,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达到协调、沟通的目的。
五、反思与总结本节课重要让同学们通过民间故事《伊比呀呀》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并且在故事情节中,引导孩子们学习如何团队合作,面对解决困难时的态度和方法。
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达本领,培育了孩子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管束本领。
也通过课堂互动,让同学们的古怪心和欢乐心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中班音乐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伊比呀呀》
![中班音乐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伊比呀呀》](https://img.taocdn.com/s3/m/a4660622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26.png)
中班音乐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伊比呀呀》一、课程背景介绍在中班音乐教学中,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对音乐基本知识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课将以儿歌《伊比呀呀》为素材,通过歌曲和活动的结合,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感和律动感,培养幼儿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让幼儿能够听懂并正确演唱儿歌《伊比呀呀》;2.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和律动感;3.提高幼儿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准备1.儿歌《伊比呀呀》音频文件;2.音乐播放器;3.幼儿的座位;4.音乐乐器(如铃鼓、手拍等);5.音乐花束。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入儿歌《伊比呀呀》,播放音频文件。
2.带领幼儿一起听歌,鼓励幼儿随着音乐的节奏轻轻摇摆身体。
第二步:学唱歌曲(15分钟)1.跟着音乐的节奏,尝试教唱《伊比呀呀》。
2.分段教唱,让幼儿跟着老师模仿。
第三步:合唱训练(15分钟)1.教师和幼儿一同唱歌,加强整体感受。
2.老师带领幼儿分为两组,进行合唱训练。
第四步:音乐表达活动(20分钟)1.分组进行小合奏活动。
2.老师向幼儿展示不同乐器的使用方法,并分发给每个小组一种乐器。
3.老师给出简单的节奏,引导幼儿进行演奏。
第五步:音乐分享(10分钟)1.让每个小组依次展示他们的合奏成果。
2.其他小组可以通过鼓掌和欢呼来表达对其他小组的认可和欣赏之情。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幼儿在充分体验儿歌《伊比呀呀》的同时,通过各种活动表达音乐的节奏感和律动感。
教师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度,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音乐表达活动中,幼儿通过小组合作和乐器的使用,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然而,本节课的时间安排还可以有所优化。
教师在进行合唱训练时,可以适当增加时间,让幼儿更好地熟悉歌曲,增强整体合作的能力。
另外,在音乐表达活动中,可以增加一些带动感的舞蹈动作,进一步激发幼儿的音乐表达兴趣。
综上所述,本节课通过儿歌《伊比呀呀》的教唱和音乐表达活动,促进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专注力。
中班艺术教案:伊比呀呀
![中班艺术教案:伊比呀呀](https://img.taocdn.com/s3/m/341aef31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91.png)
中班艺术教案:伊比呀呀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和体验伊比呀呀的节奏和韵律,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
2. 技能目标:通过模仿和创造,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音乐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集体合作,培养幼儿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体验和感受伊比呀呀的节奏和韵律。
难点:通过模仿和创造,让幼儿能够用动作和声音表达伊比呀呀的节奏和韵律。
三、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音乐CD、伊比呀呀节奏卡片、小乐器等。
2. 环境准备:宽敞的教室,音乐播放设备,足够的空间供幼儿活动。
四、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做简单的身体运动,如拍手、跺脚等,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2. 导入部分(5分钟):教师播放伊比呀呀的音乐,让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向幼儿介绍伊比呀呀的基本节奏和韵律。
3. 主体部分(10分钟):教师分发伊比呀呀节奏卡片,让幼儿根据卡片上的节奏进行模仿。
教师可以示范,引导幼儿模仿。
接着,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己创造新的伊比呀呀节奏,并与同伴分享。
4. 总结部分(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回顾今天学习的伊比呀呀节奏和韵律,让幼儿用自己的动作和声音表现出来。
五、作业与延伸:1. 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创作一首伊比呀呀的歌曲,并拍摄视频分享到班级群。
2. 延伸:在下一节课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个伊比呀呀比赛,让幼儿展示自己的创作和表现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对伊比呀呀节奏和韵律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幼儿在创作和表现伊比呀呀节奏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收集家长和幼儿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在家庭中的延伸活动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难度,以保证教学效果。
2.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集体中共同学习和进步。
3.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幼儿,教师需要给予个别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自信心。
中班音乐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伊比呀呀》
![中班音乐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伊比呀呀》](https://img.taocdn.com/s3/m/a552b3ad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c2.png)
中班音乐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伊比呀呀》1. 课程目标•了解《伊比呀呀》的歌曲背景和意义;•学习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发展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2. 教学准备•音乐教具:–CD 或 MP3 音乐文件;–乐器(如小鼓、铃铛等);–班级计算机或投影仪;•学习材料:–《伊比呀呀》歌曲歌词。
3. 教学步骤步骤一:歌曲欣赏(10分钟)1.教师播放《伊比呀呀》音乐,让幼儿闭上眼睛,静听音乐。
2.口头提问:–这首歌的旋律好听吗?–这首歌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首歌应该唱给谁听?步骤二:歌曲学唱(20分钟)1.教师根据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给幼儿演示唱歌的方式和动作。
2.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唱歌。
3.每首歌唱两遍,让幼儿逐渐熟悉歌曲歌词、节奏和旋律。
步骤三:舞蹈学习(20分钟)1.教师给幼儿演示《伊比呀呀》的舞蹈动作。
2.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跟着音乐节奏,学习舞蹈动作。
3.每首歌唱两遍,让幼儿逐渐熟悉舞蹈动作和节奏。
步骤四:乐器伴奏(20分钟)1.教师向幼儿介绍小鼓、铃铛等乐器。
2.将幼儿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轮流演奏乐器伴奏。
3.教师加强每个小组的演奏协调性。
步骤五:整合表演(10分钟)1.将歌曲、舞蹈和乐器伴奏整合起来,进行表演。
2.让幼儿在团队中积极表现,加强团队合作精神。
4. 教学总结与反思本节课《伊比呀呀》的教学目标是让幼儿在欣赏歌曲的基础上学唱歌曲、学习舞蹈动作并演奏乐器伴奏,最终让他们通过整合表演发挥团队的协作和表现力。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欣赏歌曲、学唱歌曲、舞蹈学习和乐器伴奏。
采用这些方法可以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并且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潜力。
同时,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将音乐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让学习更加全面,更有意义。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幼儿在学习乐器演奏时,有些人会影响其他小组的演奏效果,会给课堂秩序带来不利影响。
我需要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帮助每个幼儿提高协作和表现能力。
幼儿园中班音乐课教案《伊比呀呀》含反思(精编版)
![幼儿园中班音乐课教案《伊比呀呀》含反思(精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d8bf52ba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cb.png)
幼儿园中班音乐课教案《伊比呀呀》含反思中班音乐课教案《伊比呀呀》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音乐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在群体活动中愿意与同伴的合作、交流,增强创造力、反应力,注意力,感受歌曲中的不同节奏(断奏与连奏),即兴创编歌词,合奏,能跟着节奏打节拍,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音乐课《伊比呀呀》含反思教案吧。
设计意图:伊、比、呀这几个象声词,对于孩子来说倍感亲切,为此我选择了《伊比呀呀》这个音乐,在这个活动中设计出不同的表演方式来演译、表现连音,为了更好的完成音乐课题活动结合奥尔夫节奏我设计了这节节奏训练课以把小猪叫醒为导火线,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从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从在自己腿上扭,在别人肩上扭,通过一系列的演示、创造、交流等活动以宽松的思维方式和层层递进的方法来引导幼儿大胆的表现,体验音乐与游戏的快乐。
活动目标:1.感受歌曲中的不同节奏(断奏与连奏),即兴创编歌词,合奏。
2.在群体活动中愿意与同伴的合作、交流,增强创造力、反应力,注意力。
3.能跟着节奏打节拍。
4.能愉快地参与集体演奏活动。
活动重难点:肢体各节奏的配合,让幼儿能够边听音乐边做肢体动作。
活动准备:PPT《小猪睡觉》,各种打击乐器,小猪扮演者。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小朋友,再过几天,小猪噜噜的生日就快到了,他准备邀请我们一起去参加它的生日PARTY,你们想去吗?(想)现在和王老师一起去他们家,看看噜噜在干什么?(播放幻灯片小猪睡觉的情景)二、幼儿根据不同的节奏,进行动作创编。
1.师示范表演,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糟糕了,小猪在睡觉,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把它叫醒呢?(捏一捏,拉一拉,推一推,压一压)结合《伊比呀呀》音乐,师示范做相应的动作。
2.幼儿初步感受音乐中的断奏法并进行相应的动作表演。
师:小朋友们表演的很棒,我们看一看小猪醒了没?(播放幻灯片小猪睡觉的情景)3.师示范做指挥家,激发幼儿即兴表演的兴趣。
师:现在王老师做指挥家,请小朋友和我一起把小猪叫醒好吗?(1)师与幼儿共同为节奏配肢体节奏要求:分别用拍头、拍肩、跺脚拍打。
幼儿园中班教案《伊比呀呀》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案《伊比呀呀》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83bb5a526fff705cc170a88.png)
幼儿园中班教学计划《伊比呀呀》带反思中班教学计划《伊比呀呀》反映了适用于中班的音乐主题教学活动,使孩子们愿意在小组活动中与同龄人合作和交流,增强创造力,反应力,注意力和感受不同的节奏在歌曲中。
和连奏),即兴创作歌词,合奏,熟悉音乐的旋律,并以相应的动作进行表演,来看看幼儿园中班《伊比呀呀》的思考。
活动目标:1.感受歌曲中不同的节奏(声音和连音),即兴创作歌词,合奏。
2.愿意在小组活动中与同伴合作并沟通,增强创造力,反应能力和注意力。
3.熟悉音乐的旋律,并执行相应的动作。
4.乐于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带来的快乐。
设计方案:比,呀,这些口语对孩子们很友善。
因此,我选择了音乐《伊比呀呀》。
在此活动中,我设计了不同的演奏方法来解释和表达“练”,以便更好地完成演奏。
音乐项目活动与Orff节奏相结合,我设计了这个节奏训练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唤醒小猪,激发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
通过一系列示威,创作,交流和其他活动来扭动自己的腿,扭动他人的肩膀,以引导孩子大胆的表演,并通过宽松的思维和进步的方法来体验音乐和游戏的乐趣。
繁重而艰巨的活动:四肢的节奏使孩子在听音乐的同时可以进行体育锻炼。
活动准备:PPT 《小猪睡觉》,各种打击乐器,猪玩。
活动程序:首先,导入对话老师:孩子们,几天之内,小猪的生日快到了。
他将邀请我们参加其生日派对。
你想去吗?(想你)现在和王老师一起回到他们的家,看看你在做什么?(在猪睡觉的地方播放幻灯片)其次,孩子们根据不同的节奏进行动作。
1.表演表演以激发幼儿的兴趣。
老师:太可怕了。
猪在睡觉。
我们可以用什么来唤醒它?(捏,拉,拉,推,按)结合《伊比呀呀》音乐,老师演示了相应的操作。
2.孩子最初会感觉到音乐中的断奏并执行相应的动作表演。
老师:孩子们表现很好。
我们可以看看猪是否醒了吗?(在猪睡觉的地方播放幻灯片)3.老师作为指挥家进行表演,并激发儿童对即兴创作的兴趣。
老师:现在王老师是指挥,请孩子们和我一起叫醒猪吗?(1)老师和孩子共同为节奏而努力要求:用头,肩膀和脚拍打。
中班的音乐活动教案《伊比呀呀》附反思
![中班的音乐活动教案《伊比呀呀》附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15ac587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8d.png)
中班的音乐活动教案《伊比呀呀》附反思一、活动目标1. 了解《伊比呀呀》这首歌曲的旋律和歌词,能够跟着音乐一起唱。
2. 通过模仿海鸟的动作,培养幼儿的协调性和表现力。
3. 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
二、活动准备1. 海鸟头饰若干个2. 海洋背景图一张3. 音乐播放设备4. 歌词卡片三、活动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a. 教师带领幼儿做简单的身体运动,如拍手、跺脚等,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b. 邀请幼儿模仿海鸟的动作,如振动翅膀、点头等,培养他们的协调性和表现力。
2. 引入歌曲(5分钟)a. 教师向幼儿介绍《伊比呀呀》这首歌曲,播放歌曲,让幼儿初步感受旋律。
b.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唱歌曲,教唱过程中注意歌词的讲解,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3. 学习歌词(5分钟)a. 教师将歌词卡片展示给幼儿,逐句教唱,让幼儿跟着学唱。
b. 针对歌词中的动作,如“海鸟飞”、“海浪摇”等,教师进行示范,并邀请幼儿模仿。
4. 实践活动(5分钟)a. 教师邀请幼儿戴上海鸟头饰,扮演海鸟,跟随音乐一起唱歌曲。
b. 教师引导幼儿在海洋背景图前,根据歌曲内容进行舞蹈表演。
a. 教师邀请幼儿谈谈在活动中的感受,以及学到的歌曲内容。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唱歌、跳舞的情况,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的音乐活动。
2. 环境创设:在班级环境中布置海洋主题,让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感受音乐与生活的联系。
3. 教学内容拓展:教师可选择其他与海洋相关的音乐活动,让幼儿继续学习,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五、反思1. 本次活动中,幼儿对《伊比呀呀》这首歌曲的旋律和歌词掌握较好,能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
2. 在模仿海鸟动作的过程中,幼儿的协调性和表现力得到了锻炼,他们在舞蹈表演中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3. 活动中,教师对歌词的讲解和动作的示范较为到位,有助于幼儿理解和学唱歌曲。
4. 下次活动,可以尝试邀请家长参与,让家长与幼儿一起唱歌、跳舞,增进亲子关系,提高幼儿的音乐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小朋友,再过几天,小猪噜噜的生日就快到了,他准备邀请我们一起去参加它的生日PARTY,你们想去吗?(想)
现在和王老师一起去他们家,看看噜噜在干什么?
(播放幻灯片小猪睡觉的情景)
二、幼儿根据不同的节奏,进行动作创编。
1.师示范表演,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糟糕了,小猪在睡觉,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把它叫醒呢?
(捏一捏,拉一拉,推一推,压一压)
结合《伊比呀呀》音乐,师示范做相应的动作。
2.幼儿初步感受音乐中的断奏法并进行相应的动作表演。
师:小朋友们表演的很棒,我们看一看小猪醒了没?
(播放幻灯片小猪睡觉的情景)
3.师示范做指挥家,激发幼儿即兴表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兴趣。
师:现在王老师做指挥家,请小朋友和我一起把小猪叫醒好吗?
(小猪醒了)
三、活动延伸。
师:我们一起把小猪叫出来吧!(小猪,快出来)
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奥尔夫认为:一切音乐的开始和基础,便是节奏。因此,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节奏感,在这千千万万种节奏中,有的是有规律的,有的却没有。即使是同一事物,其节奏也既有普遍规律,又有特殊意义。 因此,我在编配节奏的时候充分的考虑到节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通过本节课不仅锻炼了幼儿的思维反应能力,更能发展幼儿手脑一致,身体各个器官的协调性。节奏不是单一的,以后还要加强练习,例如:让幼儿找一找生活中都有哪些节奏、自然界中都有哪些节奏等,为幼儿日后良好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重点:让幼儿能够边听音乐边做肢体动作。(来源:屈老师教案网)
(1)师与幼儿共同为节奏配肢体节奏
要求:分别用拍头、拍肩、跺脚拍打。 教师示范。 发展幼儿手脑一致,身体各个器官的协调性。
(2)请个别幼儿做指挥家,用不同的动作进行即兴表演。
(3)教师与幼儿共同随音乐拍打节奏,锻炼并发展幼儿的思维反应能力。
师:你们表演的太棒了,小猪这会儿应该醒了吧?
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教案《伊比呀呀》
教师:屈老师
设计意图:
伊、比、呀这几个象声词,对于孩子来说倍感亲切,为此我选择了《伊比呀呀》这个音乐,在这个活动中设计出不同的表演方式来演译、表现连音,为了更好的完成音乐课题活动结合奥尔夫节奏我设计了这节节奏训练课以把小猪叫醒为导火线,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从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从在自己腿上扭,在别人肩上扭,通过一系列的演示、创造、交流等活动以宽松的思维方式和层层递进的方法来引导幼儿大胆的表现,体验音乐与游戏的快乐。
活动目标:
1. 感受歌曲中的不同节奏(断奏与连奏),即兴创编歌词,合奏。
2. 在群体活动中愿意与同伴的合作、交流,增强创造力、反应力,注意力。
活动重难点:肢体各节奏的配合,让幼儿能够边听音乐边做肢体动作。
活动准备:PPT《小猪睡觉》,各种打击乐器,小猪扮演者。
活动过程:
(播放小猪睡觉情景)
4.分组进行表演,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愉快心情。
(1)幼儿分四组,自由商讨选一种方法进行表演。
(发声,敲椅子,跺脚,拍手等动作)
师:小猪醒了吗?(还是没有醒)
(2)运用乐器,根据音乐伴奏集体共同合作表演。
师:我们看一看,小猪有没有被美妙的音乐声打动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