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doc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一、课标: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方式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的措施。
二、课标解读:1)不同区域应作为学习区域环境问题的载体,学生以某一区域为实例,由认识该区域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入手,从生态环境问题的现象、成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危害及综合治理措施展开学习;2)人地矛盾是由于环境本身以及人类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过度索取造成的,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不同,如:体现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典型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西北内陆地区则是荒漠化问题等;3)教学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作为案例引述问题,通过分析产生原因、对区域发展的危害及治理措施,展现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方法,后以东南丘陵水土流失作为补充案例加以印证;4)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常常与该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密切相关。
水土流失的形成与不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草地等有着内在必然联系。
因此,不能把上述问题孤立起来讲述,而要帮助学生通过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和资源利用中的不合理问题,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各方面因素联系起来,才能发现其症结所在,从而找到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对策。
三、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水土流失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在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的低山丘陵区、北方的土石山地大约有180多万平方千米的水土流失面积。
其中,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最严重。
本节内容是围绕着“水土流失的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的治理”这一主线来编写的,每一个专题之间有着密切因果联系,疏松的黄土容易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日益脆弱,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措施进行生态建设。
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承载着千年的中华文明,它是怎样由以前的郁郁葱葱变成现在的千沟万壑的呢?在很多文献中都可以看到描写黄土高原的段落。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条件以及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和水土流失的严重性。
本节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黄土高原和水土流失的认识相对较浅,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这一地理现象。
此外,学生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度较高,对于如何保护土地资源有较强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条件;掌握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图表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环保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条件;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2.难点:水土流失的成因及防治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黄土高原和水土流失的相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水土流失的成因及防治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图表等教学素材。
2.准备黄土高原地区的实地考察资料。
3.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黄土高原的美丽风光和严重水土流失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条件,呈现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水土流失的成因及防治方法,教师巡回指导,总结各组的观点。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 》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并概括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活动和读图分析,锻炼和提高读图分析和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学习,养成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造成黄土高原支离破碎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1、水土流失原因分析教师呈现资料“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以黄河为例,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多达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堆成一米宽、一米高的堤坝,它的长度是地球到月球距离的三倍。
为什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什么这么严重呢?”播放录像,学生观看,结合教材P28图6、32,学生思考,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角度去思考,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植被、土壤,人为因素包括毁林开荒、采矿、开垦放牧等方面)。
【问题】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1)自然原因①地形方面:黄土高原平地少,斜坡多,地面破碎。
②土质方面: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③降水方面:黄土高原降水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
④植被方面:植被被严重破坏,大多数地区地表裸露。
(2)人为原因人类的过度开发(过度放牧、开矿、毁林开荒)①毁坏植被,陡坡耕种。
②过度放牧,减少植被覆盖率。
③各项工程建设中的不合理利用土地。
2、原因探究【过渡】为什么降水、植被、土质等会引发水土流失呢?结合教材P29活动,学生小组讨论探究:a、水土流失和地表植被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b、讨论不同土质、不同坡度、不同降水强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学生回答】a、植被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植被破坏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3-1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_教案
初中年级地理学科新授课型
课题
3.1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以黄土高原为例
课时Βιβλιοθήκη 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明确黄土高原的范围,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2.理解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黄土高原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水土流失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自学、读图等,培养自主性、探究性的能力。
学生观看并识别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子类比法
讲授新课
一、感黄河
教师在黑板上画地图+以图片为主的一段视频,介绍黄土高原的人文状况
学生观看视频和在地图上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
进一步初步的了解黄土高原的人文地理环境
观察法
二、知黄河
教师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并让学生进行名校的角色扮演来整体感知黄土高原
学生按所分的小组进行讨论并请组内成员代表反馈讨论结果
学生通过观看实物演示后能更好的得出治黄河的结论
启发性和探索性教学方法
课堂练习
教师用准备好的练习通过抢答的形式来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学生积极配合
学生能轻松掌握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通过讲授新课和练习后,最后以《保卫黄河》结束课程
2.通过合作讨论,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思辩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责任感、紧迫感。
2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危害。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
教学手段
讲授、合作讨论、探究、启发式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主导
学生活动
预期目标
教学策略和方法
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与生活中最贴近的人物图片(周杰伦、姚明)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后果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导入新课:(课前欣赏:歌曲《信天游》)一曲粗犷苍凉的“信天游”把我们带进了贫瘠、荒芜的黄土高原。
也许有同学要问:
黄土高原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吗?
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
从这段视频中我们了解到原来黄土高原并非自古就是这样贫瘠荒芜,只是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才导致它今非昔比。
现在,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并结合刚才的视频,找出水土流失的原因及产生的后果。
二、创设情境
自主学习、自学指导
认真阅读教材P68,完成以下问题。
1、找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及后果。
(独立完成)
2、学以致用:完成P69活动题。
三、总结达标
主题升华
结束语:同学们,短短的二十分钟马上就要结束了,但我相信这节课带给我们的反思却很多。
此时此刻,老师也有很多话想对你们说,就用一首歌代表我的心声吧!同时,在歌声当中结束我们今天的这节课。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
2.1、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标要求及分析】新课程标准把《区域可持续发展》列为重要的必修课程。
学生以某区域为例,由认识该区域人地矛盾入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现象,发生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展开学习。
教学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例引述问题,通过分析产生原因、对区域发展的危害及其治理措施,展现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方法。
教师帮助学生通过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和资源利用中的不合理问题,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各方面因素联系起来,才能发现其症结所在,从而找到其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对策。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内涵,以及环境、经济、社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关系。
2.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及原因、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
3.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出现的自然原因和认为原因。
4.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和综合治理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借助各种景观图片及试听资料,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一个感性认识。
2.通过实例让学生分析归纳水土流失的原因,教师总结为知识结构图。
3.让学生收集有关水土流失危害方面的资料,教师归纳总结水土流失的四个主要危害。
4.借助各种治理水土流失的资料和图片,并结合学生查找的资料,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三大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树立学生环境意识,爱护花草树木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意识,培养其分析问题的系统观念。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水文:黄河地形:以高原为主,1000~2000m 高东南低黄土塬、墚、峁地貌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水土流失产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的措施。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和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2、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特征,理解并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治理措施。
过程与方法:1、学会从资料、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2、学会分析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加强国情教育。
2、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环境观,从而培养因地制宜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创设情境法、探究式教学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首先我们来一起欣赏一首优美的歌曲和几张图片(播放歌曲《黄土高坡》及投影黄土高原景观图),图片和歌词中描述了我国的哪个地区?生:黄土高原师:黄土高原哺养了华裔始祖轩辕黄帝的辉煌一生,中华民族的兴盛便源于黄土高原这方皇天后土,从而衍生了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古代东方文明,演绎了名震全世界的黄河流域灿烂文化。
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一段视频(播放水土流失篇黄土高原的视频),视频中反映了什么问题?生: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严重。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自主学习】(结合材料一)师:什么是水土流失?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一思考。
生: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以及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45.4万km2,占区域陆地面积的71%。
年均输入黄河泥沙16 亿吨,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哪些?生:1、自然原因:地形、气候、土壤、植被2、人为原因:(1)引起地表土壤加速破坏和移动的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2)其他人为活动(战乱等)过渡:同学们了解了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黄土高原的基本情况。
初中地理地理《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地理《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一、目标要求: 1.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和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2.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3.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出现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4.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和综合治理的措施,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法读图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新课讲解:•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合系统,内涵是什么?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基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条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的•内容: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荒漠化),资源开发问题(森林、湿地的合理开发)。
•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因地制宜。
•什么是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以及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一、展示黄土高原的地理范围示意图(让学生讲解、教师归纳总结)(承转图片展示)通过展示植被、坡度和降雨强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归纳总结)教师讲评总结二、影响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条件:动力因素①降雨量②降雨强度地面条件①地质活动②地表组成物质③地貌形态④植被状况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地表植被状况和地貌形态起作用。
(通过图片展示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展示不同河段黄河的水质状况)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自然原因①黄土的特性。
•黄土以粉沙颗粒为主•无层理,但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碳酸钙含量高,遇水崩解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降水的特点:(通过气候类型柱状图展示)人为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植被破坏:(通过树状图展示植被破坏和植被覆盖良好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四、水土流失的危害(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展示)1.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doc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北民大附屮地理组曹炸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1.课程标准解读:(1)不同区域应作为学习区域环境问题的载体,学生以某一区域为实例,由认识该区域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入手,从生态环境问题的现彖、成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危害及综合治理措施展开学习;(2)人地才盾是由于环境本身以及人类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过度索取造成的,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不同,女口:体现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典型环境问题是水十.流失,而西北内陆地区则是荒漠化问题等;(3)教学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作为案例引述问题,通过分析产生原因、对区域发展的危害及治理措施,展现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方法;(4)区威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常常与该区域资源开发利用屮存在问题密切相关。
如:水土流失的形成与不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草地等有着内在必然联系。
因此,不能把上述问题孤立起來讲述,而要帮助学生通过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和资源利用中的不合理问题,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各方面因素联系起来,才能发现其症结所在,从而找到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对策。
2.学情分析(1)己储备的知识及优势:必修1和必修2中介绍了地理坏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通过对必修3第一章的学习,对区域的概念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思路有了一定的了解。
优势在于我校学生來口于宁夏各个市县,对其当地地理环境有切身体会,特别是宁南地区学生对当地的环境问题感同身受,可以更好的理解本节内容。
(2)可能存在的问题:初小地理基础不一,部分地区在初小时并不重视地理学习,使有些同学辨识地图的能力较弱,读图分析能力不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但是发散思维不足, 分析问题能力有待提高。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原因和治理措施;(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区域的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办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树立止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优秀教学案例
3.结合实际案例,介绍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成功经验,让学生认识到治理工作的紧迫性和可行性。
(二)问题导向
1.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如何有效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结合所学知识,提出治理方案。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相互评价,总结出最佳治理方案。
4.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2.强调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短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2.布置实践性作业:鼓励学生调查家乡的水土流失情况,提出治理建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2.问题导向激发学生思考
案例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欲望,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小组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过程中,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方法。这种小组合作的形式有助于学生明确分工、发挥各自优势,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理解知识。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地理教案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及其危害。
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探讨防治措施。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及其危害。
2.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黄土高原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地貌特点。
(2)提问:你们知道黄土高原有什么特点吗?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性(1)播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水土流失的严重性。
(2)展示水土流失前后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1)分组讨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防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2)分组讨论,提出防治措施。
5.实践活动:制定水土保持方案(1)分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为黄土高原制定水土保持方案。
(2)各小组展示方案,全班交流讨论。
(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水土流失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及其危害,分析了水土流失的原因,探讨了防治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但仍有不足之处,如在分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性1.视频观看:播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水土流失的严重性。
2.图片展示:展示水土流失前后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1.分组讨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1.思考:如何防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2.分组讨论:提出防治措施。
四、实践活动:制定水土保持方案1.分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为黄土高原制定水土保持方案。
2.各小组展示方案,全班交流讨论。
2022年精品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优秀教案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知识拓展】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与危害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沉积区。
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但是由于黄土高原地区本身的自然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土地的不合理利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到现在为止,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面积以及流失强度堪称世界之最,该问题已经很长时间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开展的重要因素。
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地生产能力下降,而且还大大限制了当地区域经济的开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黄土高原位于东经100°24′~114°,北纬34°~40°2021间,在全国地貌格局中属于第二级阶梯。
自北向南跨我国中温带和暖温带,从东南向西北跨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其范围东界为太行山西侧,西界为乌鞘岭、日月山、拉脊山一线,南界为秦岭—熊耳山、嵩山北麓一线,北界为长城,地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七省〔区〕的大局部或一局部。
总面积为64万千米2。
黄土高原的范围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1自然因素。
①黄土特性。
黄土的粒度成分以粉砂粒~毫米为主,而粉砂粒中又以粗粉砂占绝对优势,占总重量的50%以上。
黄土的特性决定了它胶结疏松,孔隙度大,分散率高,土粒在水中极易分散悬浮,土块遇水后,迅速崩解。
黄土的颗粒性、粉砂性、疏松性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内在原因。
②地形因素。
地形制约着土地利用和水土流失程度,黄土高原长期的水土侵蚀切割,塑造了残塬、墚、峁和沟谷等多种地貌形态。
在各种降雨强度的情况下,一般侵蚀量与坡度成正相关。
地面坡度是决定径流冲刷能力的根本因素,径流的大小决定了径流的数量、深度和速度,而流速大小又取决于地面坡度,在一定范围内,地面坡度愈大,水土流失也更为严重。
③降水因素。
黄土高原地区具有降水集中、强度大、暴雨多的特点。
黄土高原年降水量一般在400~600毫米之间,但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8月,约占全年雨量的60%~75%。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
课程名称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能够在中国地形图上准确指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掌握黄土高原的基本地形特征及其气候特点。
(3)分析水土流失对黄土高原带来哪些危害。
2.过程与方法(1)尝试运用中国地形图,分析黄土高原流失原因。
(2)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分析一下不同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情况。
(3)结合中国地形图,试着比较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的的地形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试着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水土流失现象及其治理措施。
(2)反思我们生活和生产对水土流失方面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黄土高原地形特征及其气候特点,水土流失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难点:黄土高原的剖面图的解读及其水平梯田的剖面图的绘制。
教学方法讲解,提问、图表演示课程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都知道中国有四大高原,其中就包括黄土高原,学习了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及其气候特征,知道黄土高原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说说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二讲授新课在讲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治理之前,我们先回想我们以前所学知识。
在中国地形图里,黄土高原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地形特点。
1,地理位置——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部,包括山西省和陕、甘、宁的一部分。
在长城以南、秦岭以北、太行山以西、祁连山东端以东。
2,特征——海拔1000-2000米,地表覆盖深厚的黄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我们都知道,我国一直强调可持续发展,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
其中,环境是基础,经济是条件,社会是目的。
因此,环境问题是我们走可持持续发展道路所必需解决的前提。
谈到环境,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的问题。
生态破坏主要有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破坏、湿地减少等。
今天我们着重讲解有关水土流失问题。
要了解水土流失有关问题,首先得理解水土流失的定义。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等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破坏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其水的损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案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水土流失现象。
2. 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对当地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3. 探讨水土保持措施及其在黄土高原的应用。
4.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2. 难点: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水土保持技术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土流失问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讲解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2. 准备水土流失案例资料及水土保持技术介绍。
3. 准备教学课件和教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引发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关注。
2. 探究水土流失原因: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如地表破碎、植被稀少、土壤裸露等。
3. 分析水土流失影响:讨论水土流失对当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如河道淤积、耕地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
4. 案例分析:介绍一些成功的水土保持案例,让学生了解水土保持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
5. 探讨水土保持措施: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防治水土流失,讨论水土保持技术及其在黄土高原的应用。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次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在保护水资源和关爱环境方面的责任。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影响和防治措施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参与程度和分析能力。
3.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和交流能力。
4. 检查学生作业的质量,评估其对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思考深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
2. 邀请水土保持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专业知识。
《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
《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课标】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活动建议】调查本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危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保护治理措施。
【学习目标】1、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了解我国水土流失的状况,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3、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原理。
【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难点:1、认识水土流失的治理与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原理。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复习:区域及区域差异、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发展)的关系导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与实施途径(转变观念,调整行为,加强国际合作)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区域内,人类通过能动地控制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在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又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和本区域发展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和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是相当复杂的,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不尽相同。
(课题2)新授: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知识背景介绍)一、中国水土流失的概况据水利部遥感中心1990年调查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38.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平方千米;风力侵蚀面积188万平方千米。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
总1-12节第一节2.1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教学构思】本节内容分两节课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探索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第二课时讨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本节课完成第1课时,主要是探索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内容涉及黄土高原区的气候、地貌、内外力作用、经济发展状况等知识。
本节课知识跨度大,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的探索,使学生对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有明确的认识,从而认识到治理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的紧迫性,正确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第2课时讨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治理措施”打下基础,同时为分析其他区域的存在问题及治理找出分析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理解黄土高原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学会从资料、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分析地理景观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加强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环境观,从而培养因地制宜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教材分析】重点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观察、分析景观图片、文字资料,从资料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讨论问题产生的原因。
讲授方法:读图指导法、引导探究法、启发分析法【教学准备】课前带领学生去野外观察流水地貌,分析流水作用的强弱与地表状况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播放录像《黄土高原》介绍黄土高原的基本情况,让学生对黄土高原气候、地貌、植被、人类活动等有直观了解,增强学习兴趣学生指图在《中国地图》上指出黄土高原的大致范围和泾河、渭河的位置让学生熟悉黄土高原的位置,分析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泾渭分明”的原因——泾河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很大,而渭河流经渭河平原含沙量小,两条河汇合处颜色非常分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第四节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所学到的黄土高原的基础知识
打铃,上课
师:上一节我们了解了黄土高原的怎样的地貌类型呢?
生: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川。
师:这些地貌是怎样不断变化多呢?
生:水土流失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共同学习的第六章第三节《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请大
家迅速的翻到课本27 页,我们先来确认一下本节课的框题。
师生共同确认框题。
【会诊目标】:
师:这节课我想请大家来一次对黄土高原的会诊,来诊断一下黄土高原怎么了?并请大家给出
合理的诊断对策。
让我们先看一下本节课的会诊目标。
请一位同学大声的为大家读一下。
生:大声朗读
师:好,声音非常洪亮,希望这节课同学们的回答问题都很精彩。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样的学习目
标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尝试会诊】:
请大家自学课本27-31 页,根据学案,标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来,稍后展示。
(5 分钟)
【交流展示】:
师:接下来,我们来交流一下大家自学之后的成果吧
生:黄土高原的四种地貌类型。
师:这四种地貌类型是怎么变化的呢?主要的生态问题是什么呢?
生:流水侵蚀,水土流失
师:同学们的归纳能力太强了。
流水侵蚀是怎样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呢?又会产生怎样的危害呢?播放视频:水土流失对黄土高原带来的结果
生:看视频,感知水土流失给我国带来的损失。
师:同学们的活学活用的能力太强了,老师不得不为大家树个大母指。
从视频中我们深深的感知到水土流失给我国带来的巨大损失。
那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下,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呢?
【合作会诊】
师:这里,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猜想:请大家看图思考1.A、B、C、D 四处水土流失最严重和最轻是?为什么?2.根据上述分析总结,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哪些?
生:最严重的是B,最轻的是C。
生生:(学生上台指图)各抒己见
师:总结同学生各抒己见的结果:坡度、降水、植被、土质。
师:同学生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什么因素影响了水土流失呢
(生生说,教师板书影响因素)
师:大家观察一下,这些都属于什么大的因素呢?
生:自然因素
师:非常好,看得很准确。
师:请大家来观看视频:水土流失自然因素下产生的后果。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还有别的吗?
生:有,还有人文因素
师:能具体些吗?
生:人多地少、各种活动破坏地表
师:非常好!请同学们来看一下人文因素下带来的水土流失。
(播放视频)
【会诊结果】
师:现在我们把大家会诊的结果总结出来(屏幕总结展示)
师:面对我们会诊出来的结果,我们如何对症下药呢?请大家献计献策
生:献计献策,各显神通。
【合作探究】
师:在这里老师给大家一点点友情提示:1、展示要求:“我”字当头,如:“我认为”、“我们组认为”等。
2、语言清晰、洪亮
探究:借助图文资料——
1、A、B、C 三处治理措施有何不同?
2. 为何A 处可以发展耕地(建梯田),而B 处不可以?
3. 原来水土流失严重的沟谷(如上图),是怎样变成肥沃的耕地的呢?
生:(叽叽喳喳法)小组讨论,总结,等待登台展示。
师:总结学生登台展示的结果
【对症下药】
师: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
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师:经过这样的改良,黄土高原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小小影院】——播放改良的黄土高原视频。
【会诊报告】
师: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我们总算给黄土高原会诊好了,我们呈现一下我们的会诊报告吧。
(屏幕呈现会诊报告)
【会诊收获】
生:回答并解析理由
【生活化地理】
师:调查家乡淄博有无水土流失状况并给出你认为合理的措施
师:我们学习地理不仅仅是学习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能把我们学过的知识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