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分区分配方式模拟
操作系统第4章练习题
![操作系统第4章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e5984ac9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f5.png)
操作系统第4章练习题操作系统常见题解析及模拟题内容第4章存储器管理4.1典型例题解析【例1】某系统采用动态分区分配方式管理内存,内存空间为640k,高端40k用来存放操作系统。
在内存分配时,系统优先使用空闲区低端的空间。
对下列的请求序列:作业1申请130k、作业2申请60k、作业3申请100k、作业2释放60k、作业4申请200k、作业3释放100k、作业1释放130k、作业5申请140k、作业6申请60k、作业7申请50k、作业6释放60k,请分别画图表示出使用首次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算法进行内存分配和回收后内存的实际使用情况。
动作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空闲分区已分配分区己分配分区空闲分区(始址,大(作业,始址,大小)(作业,始址,大小)(始址,大小)小)130,470190,410l,o,1301,o,1302,130,601,o,1302,130,603,190,100l,0,1303,190,100l,0,1303,190,1004,290,200l,0,1304,290,2004,290,2004,290,2005,0,1404,290,2005,0,1406,490,604,290,2005,o,1406,490,607,550,504,290,2005,0,1407,550,50130,470190,410l,0,1302,130,60作业1申请130kl,0,130作业2申请60k1,0,130作业3申请100k2,130,603,190,100作业2释放60kl,0,1303,190,100290,310130,60290,310130,60490,1lo130,160490,1100,290490,110140,150490,110200,90490,110290,310130,60290,310130,60490.110490,110130,160490,1100,290490,110140,150550,50140,1501,o,130作业4申请200k3,190,1004,290,200作业3释放100k作业l释放130k作业5申请140kl,0,1304,290,2004,290,2004,290,2005,0,1404,290,2005,o,1406,140,604,290,2005,0,1406,140,607,200,504,290,2005,0,1407,200,50作业6申请60k作业7申请50k250,40490,110140,60250,40490,110140,150作业6释放60k490,60140,1501操作系统常见题解析及模拟题内容请问:采用首次适应环境算法和最佳适应环境算法展开上述内存的分配和废旧后,内存的实际采用情况分别例如图(a)和(b)右图。
动态分区分配方式的模拟
![动态分区分配方式的模拟](https://img.taocdn.com/s3/m/2848155a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d2.png)
动态分区分配方式的模拟动态分区分配方式是计算机中内存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动态分区分配方式中,内存空间被分割为多个不同大小的分区,每个分区可以被进程占用。
当一个进程需要内存时,系统会为其分配一个适当大小的分区,进程结束后,该分区将会被释放出来供其他进程使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动态分区分配方式的原理和实际运作,可以通过模拟的方法来观察和分析。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动态分区分配方式的模拟过程:假设我们有一块容量为6400KB的内存,要模拟分配4个进程的情况。
这4个进程的内存需求分别是1000KB,2000KB,500KB和300KB。
首先,我们可以将内存划分为几个分区,每个分区的大小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可以设置整块内存为一块分区(大小为6400KB),或者划分成多个较小的分区。
由于这里有4个进程需要分配内存,我们可以为它们设置4个分区,分别为P1,P2,P3和P41.初始状态:内存:[6400KB](未分配)进程:P1,P2,P3,P4(空)2.分配P1:内存:[1000KB](P1)、[5400KB](未分配)进程:P1,P2,P3,P4P1占用了1000KB的内存,剩余空间为5400KB。
3.分配P2:内存:[1000KB](P1)、[2000KB](P2)、[3400KB](未分配)进程:P1,P2,P3,P4P2占用了2000KB的内存,剩余空间为3400KB。
4.分配P3:内存:[1000KB](P1)、[2000KB](P2)、[500KB](P3)、[2900KB](未分配)进程:P1,P2,P3,P4P3占用了500KB的内存,剩余空间为2900KB。
5.分配P4:内存:[1000KB](P1)、[2000KB](P2)、[500KB](P3)、[300KB](P4)、[2600KB](未分配)进程:P1,P2,P3,P4P4占用了300KB的内存,剩余空间为2600KB。
在模拟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进程在内存中的分配情况和未分配内存的变化。
循环首次适应的动态分区分配算法模拟
![循环首次适应的动态分区分配算法模拟](https://img.taocdn.com/s3/m/0696521e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4e.png)
循环首次适应的动态分区分配算法模拟1.初始化内存空间为一个整体的空闲块。
2.当进程请求内存空间时,多次内存空闲块的循环链表,直到找到一个合适大小的空闲块为止。
3.如果找到了合适的空闲块,则将其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给予进程使用,另一个部分保留为新的空闲块。
4.如果未找到合适的空闲块,则表示内存空间不足,需要进行深度缺页异常处理。
以下是一个循环首次适应算法的模拟过程:1.假设一个内存空间大小为1000KB,初始时为一个整体的空闲块。
2.进程A请求100KB的内存空间,开始内存空闲块链表。
3.如果找到合适的空闲块(大小≥100KB),则将其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分配给进程A,另一个部分保留为新的空闲块。
4.进程B请求200KB的内存空间,继续内存空闲块链表。
5.如果找到合适的空闲块(大小≥200KB),则将其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分配给进程B,另一个部分保留为新的空闲块。
6.进程C请求150KB的内存空间,继续内存空闲块链表。
7.找到合适的空闲块(大小≥150KB),将其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分配给进程C,另一个部分保留为新的空闲块。
8.进程D请求300KB的内存空间,继续内存空闲块链表。
但此时已经循环了一次,仍未找到合适的空闲块。
9.进行深度缺页异常处理,即向操作系统申请更多的内存空间。
10.操作系统分配一块500KB的空闲块给进程D。
11.继续内存空闲块链表,找到合适的空闲块(大小≥300KB)。
12.将其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分配给进程D,另一个部分保留为新的空闲块。
13.进程E请求250KB的内存空间,继续内存空闲块链表。
14.找到合适的空闲块(大小≥250KB),将其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分配给进程E,另一个部分保留为新的空闲块。
15.当所有进程运行完毕后,剩余的空闲块可以继续加入链表,供下一次的分配请求使用。
总结起来,循环首次适应算法通过循环链表合适大小的空闲块来满足进程的内存需求,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内存空间,避免了内存碎片的产生。
最好适应动态分区分配算法模拟
![最好适应动态分区分配算法模拟](https://img.taocdn.com/s3/m/c6388c58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26.png)
最好适应动态分区分配算法模拟动态分区分配算法是操作系统中的一种管理内存分配的方法,它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动态地分配和回收内存。
在动态分区分配算法中,内存被划分为多个较小的区域,每个区域可以被分配给一个进程使用。
当一个进程结束后,它所占用的内存可以被回收,并重新分配给其他进程使用。
以下是一个模拟动态分区分配算法的例子。
假设系统中有4个进程需要申请内存空间,它们的大小分别是:P1(100KB)、P2(200KB)、P3(400KB)、P4(300KB)。
本例中我们采用首次适应算法(First Fit)来模拟动态分区分配。
首次适应算法是指内存分区按大小顺序排列,当有一个进程需要内存分配时,系统从低地址到高地址进行,找到一个能满足所需大小的内存分区即可。
以下是该算法的详细步骤:1.初始化内存分区列表。
假设系统中的内存总大小为1000KB,起始地址为0KB,结束地址为1000KB。
此时内存分区列表为空。
2.进程P1申请100KB的内存空间。
内存分区列表,找到第一个大小大于等于100KB的空闲分区,假设为Q1(大小为200KB)。
将分区Q1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给进程P1使用,大小为100KB;另一个部分留作未分配区,大小为100KB。
更新内存分区列表,添加两个分区:分区Q1(已分配给P1)和分区Q2(未分配区,大小为100KB)。
此时内存分区列表为:Q1(100KB,已分配给P1)、Q2(100KB,未分配区)。
3.进程P2申请200KB的内存空间。
内存分区列表,找到第一个大小大于等于200KB的空闲分区,假设为Q3(大小为400KB)。
将分区Q3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给进程P2使用,大小为200KB;另一个部分留作未分配区,大小为200KB。
更新内存分区列表,添加两个分区:分区Q3(已分配给P2)和分区Q4(未分配区,大小为200KB)。
此时内存分区列表为:Q1(100KB,已分配给P1)、Q2(100KB,未分配区)、Q3(200KB,已分配给P2)、Q4(200KB,未分配区)。
动态分区分配算法描述
![动态分区分配算法描述](https://img.taocdn.com/s3/m/38cafce5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b9.png)
动态分区分配算法描述一、引入动态分区分配算法:在动态分区分配方式中,当很多个空闲分区都能满足需求时,应该选择哪个分区进行分配?二、首次适应算法(First Fit)算法思想:每次都从低地址开始查找,找到第一个能满足大小的空闲分区。
如何实现:空闲分区以地址递增的次序排列。
每次分配内存时顺序查找空闲分区链(或空闲分区表),找到大小能满足要求的第一个空闲分区。
三、最佳适应算法(Best Fit)算法思想:由于动态分区分配是一种连续分配方式,为各进程分配的空间必须是连续的一整片区域。
因此为了保证当“大进程”到来时能有连续的大片空间,可以尽可能多地留下大片的空闲区,即优先使用更小的空闲区。
如何实现:空闲分区按容量递增次序链接。
每次分配内存时顺序查找空闲分区链(或空闲分区表),找到大小能满足要求的第一个空闲分区。
缺点:每次都选最小的分区进行分配,会留下越来越多的、很小的、难以利用的内存块。
因此这种方法会产生很多的外部碎片。
四、最坏适应算法(Worst Fit)又称最大适应算法(Largest Fit)算法思想:为了解决最佳适应算法的问题——即留下太多难以利用的小碎片,可以在每次分配时优先使用最大的连续空闲区,这样分配后剩余的空闲区就不会太小,更方便使用。
如何实现:空闲分区按容量递减次序链接。
每次分配内存时顺序查找空闲分区链(或空闲分区表),找到大小能满足要求的第一个空闲分区。
重新排序:空闲分区按容量递减次序链接缺点:每次都选最大的分区进行分配,虽然可以让分配后留下的空闲区更大,更可用,但是这种方式会导致较大的连续空闲区被迅速用完。
如果之后有“大进程”到达,就没有内存分区可用了。
五、邻近适应算法(Next Fit)算法思想:首次适应算法每次都从链头开始查找的。
这可能会导致低地址部分出现很多小的空闲分区,而每次分配查找时,都要经过这些分区,因此也增加了查找的开销。
如果每次都从上次查找结束的位置开始检索,就能解决上述问题。
动态分区分配方式的模拟实验原理说明
![动态分区分配方式的模拟实验原理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8af26728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b8.png)
动态分区分配方式的模拟实验原理说明一、引言动态分区分配方式是操作系统中的一种内存管理方式,它将内存分为若干个不同大小的分区,根据进程的需求动态地分配内存。
在实际应用中,动态分区分配方式广泛应用于多任务操作系统中,如Windows、Linux等。
本文将介绍动态分区分配方式的模拟实验原理。
二、动态分区分配方式的基本原理动态分区分配方式是指在内存空间中按照进程需要划分出若干个不同大小的空间块,每个空间块可以被一个进程占用。
当有新进程需要内存时,操作系统会在空闲的空间块中选择一个大小合适的空间块给该进程使用。
当进程结束时,该进程所占用的空间块就会被释放出来,成为空闲块。
三、模拟实验环境搭建为了模拟动态分区分配方式,我们需要搭建一个虚拟机环境。
首先需要安装一款虚拟机软件(如VMware Workstation),然后安装一个操作系统(如Windows)。
接下来,在虚拟机中安装Visual Studio等开发工具。
四、模拟实验步骤1.设计数据结构为了方便管理内存空间,我们需要设计一种数据结构来存储内存块的信息。
我们可以使用链表来实现这一功能,每个节点表示一个内存块,包括该内存块的起始地址、大小以及状态(已分配或未分配)等信息。
2.初始化内存空间在模拟实验中,我们需要初始化一段虚拟内存空间。
我们可以使用一个数组来表示整个内存空间,并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大小不同的空间块。
同时,我们需要将这些空间块的信息存储到链表中。
3.模拟进程请求内存在模拟实验中,我们需要模拟多个进程同时请求内存的情况。
当一个进程请求内存时,操作系统会根据其所需的内存大小,在空闲的空间块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块分配给该进程,并将该块标记为已分配状态。
4.模拟进程释放内存当一个进程结束时,它所占用的内存块就会被释放出来,成为空闲块。
此时操作系统会更新链表信息,并将该块标记为未分配状态。
5.显示当前内存使用情况在模拟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显示当前的内存使用情况。
c++动态分区分配算法模拟(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c++动态分区分配算法模拟(操作系统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c025aa1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73.png)
学习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 络,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 作原理
参加编程比赛和项目实践,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注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 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技能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算法性能评估
时间复杂度:O(n)
空间复杂度:O(1)
稳定性:稳定
适用场景:适用于动态分 区分配问题
模拟结果总结与反思
模拟结果:动态分区分配算法的性能表现 优点:提高了内存利用率,减少了内存碎片 缺点:增加了内存管理开销,可能导致内存碎片 改进方向:优化内存管理算法,提高内存利用率和性能
05 课程设计总结与展望优化目标Leabharlann 提高 算法的执行效率 和内存利用率
优化策略:采用 动态调整分区大 小、优化内存分 配策略等方法
优化效果:通过 优化,可以提高 算法的执行效率 和内存利用率, 降低内存碎片率, 提高系统的稳定 性和可靠性。
04 模拟结果分析
内存分配情况统计
内存分配次数:统 计模拟过程中内存 分配的次数
确定分区大小和数量
确定分区大小:根据需求确定分区大小,如1KB、2KB等 确定分区数量:根据需求确定分区数量,如10个、20个等 分区分配策略:采用最佳适应算法、最坏适应算法、首次适应算法等 分区合并策略:采用分区合并算法,如合并空闲分区、合并相邻空闲分区等
实现分区分配算法
初始化:设置分区表,记录每个分区的状态和位置 分配:根据请求大小,查找合适的分区 合并:将相邻的空闲分区合并为一个大分区 分割:将大分区分割为多个小分区 回收:释放不再使用的分区,将其加入空闲分区列表 维护:定期整理分区表,保持分区信息的准确性
实现内存回收函数
内存回收函数的作用:释放不再使用的内存空间,提高内存利用率 内存回收函数的实现:通过遍历内存块链表,找到空闲内存块,将其添加到空闲链表中 内存回收函数的调用: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当需要释放内存时,调用内存回收函数 内存回收函数的优化:通过改进算法,提高内存回收的效率和准确性
动态分区分配算法
![动态分区分配算法](https://img.taocdn.com/s3/m/03efbf69daef5ef7bb0d3c12.png)
320 K
128 K 96 K
288 K
64 K
5
动态分区分配算法
Operating System
320 K
Process 4 Process 3
128 K 96 K
288 K
64 K
Operating System
Process 2
Process 4
Process 3
224 k 96 K 128 K 96 K
• 对占用分区进行内存数据搬移占用CPU时间 • 需要支持动态重定位的硬件支持 • 紧缩时机:每个分区释放后,如果没有邻接空闲区
但内存中有其他空闲区时,则马上进行拼接;或内 存分配找不到满足条件的空闲分区时,而所有空闲 区总容量却能满足需求量时,再进行拼接
11
分区管理的优缺点
• 优点
– 简单
• 缺点
– 紧凑技术:通过在内存移动程序,将所有小的 空闲区域合并为大的空闲区域
9
动态分区的问题
• 紧凑技术
OS process1
10KB process3
30KB
process6 pr1o4cKesBs9 process9
26KB
80KB
10
分区管理的基本原理
• 解决碎片的主要思路——内存紧缩
– 将各个占用分区向内存一端移动。使各个空闲 分区聚集在另一端,然后将各个空闲分区合并 成为一个空闲分区
被保留
3
动态分区分配算法
Operating 128K System 896 K
Operating System
Process 1
320 K
576 K
Operating System
实验五动态分区分配算法的模拟
![实验五动态分区分配算法的模拟](https://img.taocdn.com/s3/m/1d38ba98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34.png)
实验五动态分区分配算法的模拟为了更好地理解动态分区分配算法的工作原理,我们可以进行一次模拟实验。
在实验中,我们将模拟一个内存分区,并使用动态分区分配算法来管理这些分区。
首先,让我们定义一个内存大小为1000字节的分区。
我们假设这个内存中包含几个已分配的分区和几个空闲的分区。
我们使用首次适应算法来进行分区的首次适应分配。
首先,我们将整个内存空间标记为空闲状态,并创建一个初始的空闲链表。
我们假设初始时只有一个空闲分区,大小为1000字节,起始地址为0。
现在,假设有一个进程请求分配一个250字节大小的内存空间。
我们首先检查空闲链表,找到一个大小大于等于250字节的空闲分区。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发现第一个空闲分区的大小是1000字节,所以我们将它拆分成250字节的已分配分区和750字节的空闲分区。
我们在已分配分区上标记一个进程编号,并将空闲分区加入空闲链表。
接下来,假设我们的进程需要申请500字节的内存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查找一个大小大于等于500字节的空闲分区。
我们发现第一个可用的空闲分区大小是750字节,我们将它拆分为已分配的500字节和剩余的250字节的空闲分区。
然后,我们假设有进程释放了先前分配的250字节的内存空间。
当一个进程释放分配的内存空间时,我们需要合并相邻的空闲分区。
在这种情况下,释放的分区位于地址0,大小为250字节,并且其下一个分区是地址500,大小为500字节的空闲分区。
因此,我们将这两个分区合并为一个大小为750字节的空闲分区。
接下来,我们假设另一个进程将请求600字节的内存空间。
根据首次适应算法,我们将在第一个满足条件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分配200字节的空闲分区和分配400字节的空闲分区拆分为600字节的已分配分区和空闲分区。
最后,假设一个进程请求200字节的内存空间。
根据首次适应算法,我们在第一个满足条件的空闲分区进行分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250字节的空闲分区拆分为200字节的已分配分区和50字节的空闲分区。
动态分区分配方式的模拟实验报告
![动态分区分配方式的模拟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aefe3eeba0d4a7302763a1c.png)
if(L[i].rom-T[k].rom>Size)
{
L[i].sad=L[i].sad+T[k].rom;
L[i].rom=L[i].rom-T[k].rom;
L[i].state=1;
T[k].sad=L[i].sad-T[k].rom;
printf("内存分配成功!\n作业申请空间为%d\n起始地址为%d\n",T[k].rom,T[k].sad);
2. 给出初始状态、可用内存空间、请求序列,分别采用首次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算法进行内存块的分配和回收,要求每次分配和回后显示出空闲内存分区链的情况(共有多个空闲分区,每个空闲分区的大小分别为多大)。
4.实验原理或流程图
首次适应算法(First-fit):当要分配内存空间时,就查表,在各空闲区中查找满足大小要求的可用块。只要找到第一个足以满足要球的空闲块就停止查找,并把它分配出去;如果该空闲空间与所需空间大小一样,则从空闲表中取消该项;如果还有剩余,则余下的部分仍留在空闲表中,但应修改分区大小和分区始址。
{
printf("请输入第%d个分区的信息:\n",i);
cin>>L[i].rom>>L[i].sad;
L[i].id=i;
L[i].state=0;
}
printf("输入完毕,当前空闲分区表状态为:\n");
print();
printf("请输入不再切割的剩余空间的大小:\n");
cin>>Size;
{
int id;///空闲分区编号
int sad;///空闲分区首地址
int rom;///空间
动态分区分配算法
![动态分区分配算法](https://img.taocdn.com/s3/m/3d62a8ec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12.png)
动态分区分配算法动态分区分配算法是在计算机内存管理中使用的一种内存分配策略。
在动态分区分配算法下,内存被划分为多个大小不一的分区,每个分区可以用来存储不同大小的进程。
当一个进程需要内存时,系统会选择一个合适的分区来满足其需求。
动态分区分配算法有多种实现方式,常用的包括最先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和最坏适应算法。
最先适应算法(First Fit)是最简单和最常用的动态分区分配算法之一、该算法从内存起始位置开始查找合适的分区,一旦找到一个大小大于等于所需内存大小的空闲分区,就将该进程分配给这个分区并将分区大小减去所需内存大小。
这种算法的优点是实现简单、分区利用率高,但它可能会导致较小的分区被浪费掉,从而导致外部碎片的产生。
最佳适应算法(Best Fit)是另一种常用的动态分区分配算法。
该算法从所有空闲分区中选择一个大小最适合所需内存大小的分区来分配。
相比于最先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能够更好地利用内存分区,减少外部碎片的产生。
然而,该算法的实现相对复杂,并且容易产生许多较小的空闲分区,导致分区利用率降低。
最坏适应算法(Worst Fit)是另一种动态分区分配算法。
该算法选择一个大小最大的空闲分区来分配给进程,这样可以留下更多较小的空闲分区,以备将来的进程使用。
然而,最坏适应算法可能会导致较大的分区被浪费掉,从而导致外部碎片的产生。
同样,该算法的实现也相对复杂,并且分区利用率相对较低。
动态分区分配算法的选择取决于特定的应用和场景。
最先适应算法在分配速度和分区利用率方面可能更优,但可能会产生较多的外部碎片。
最佳适应算法能够更好地利用内存分区,但实现复杂,容易产生较小的空闲分区。
最坏适应算法留下较小的空闲分区,但分区利用率较低。
因此,在选择动态分区分配算法时,需要权衡这些因素,并根据特定需求进行选择。
动态分区分配算法在现代操作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管理内存资源,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同时,动态分区分配算法也是操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不断有新的技术和算法被提出来优化内存管理,满足日益复杂的应用需求。
动态分区分配算法c语言代码
![动态分区分配算法c语言代码](https://img.taocdn.com/s3/m/7137ad19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1a.png)
动态分区分配算法c语言代码动态分区分配算法是操作系统管理内存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能够动态地将物理内存划分成多个分区,并向进程提供所需的内存空间。
因此,使用动态分区分配算法,可以提高操作系统的内存利用率,优化内存管理。
动态分区分配算法的实现非常复杂,但是通过c语言,可以精确地描述出这一算法。
一般而言,动态分区分配算法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内部碎片问题:由于分配内存时分配的大小和分区大小并不总是完全匹配,会产生未使用的部分。
动态分区分配算法需要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2. 外部碎片问题:在进程运行结束后,会留下未使用的内存。
这些未使用的内存小于内存分区大小,被称为外部碎片。
动态分区分配算法需要将这些未使用的小块内存合并起来,以供分配。
在c语言中,动态分区分配算法的实现方式可以借助链表的数据结构,来实现对内存空间的分配与释放。
一个内存分区对应的链表节点,包含了分区的起始地址,分区的大小以及该分区的状态(是否被分配或是否为空)等信息。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动态分区分配算法的示例代码。
在这个代码中,初始化时,将整个可用内存视为一个空闲分区,并创建分配内存时使用的节点。
分配内存时,会遍历空闲分区链表,找到第一个大小足够的分区并将其分配。
释放内存时,遍历已分配分区链表,找到需要释放的分区,并将其状态更改为未分配,并将其添加到空闲分区链表中。
```include <stdio.h>include <stdlib.h>include <stdbool.h>// 内存分区结构体typedef struct partition {int size; // 分区大小bool allocated; // 是否被分配struct partition* next; // 下一个分区节点} partition_t;// 全局链表头节点指针partition_t* head;// 初始化函数void initialize(int size) {head = (partition_t*)malloc(sizeof(partition_t));head->size = size;head->allocated = false;head->next = NULL;}// 分配函数void* allocate(int size) {partition_t* current = head;while (current != NULL) {if (current->size >= size && !current->allocated) {if (current->size == size) {current->allocated = true;} else {partition_t* new_part =(partition_t*)malloc(sizeof(partition_t));new_part->size = size;new_part->allocated = true;new_part->next = current->next;current->size -= size;current->next = new_part; }return (void*)(current + 1); }current = current->next;}printf("Memory allocation failed\n"); return NULL;}// 释放函数void free_memory(void* ptr) {partition_t* current = head;partition_t* prev = head;while (current != NULL) {if ((void*)(current + 1) == ptr) { current->allocated = false;// 尝试合并空闲分区节点if (prev != head && !prev->allocated) {prev->size += current->size;prev->next = current->next;free(current);current = prev;}if (current->next != NULL && !current->next->allocated) {current->size += current->next->size;partition_t* temp = current->next;current->next = current->next->next;free(temp);}return;}prev = current;current = current->next;}printf("Memory free failed\n");}int main() {// 初始化内存initialize(1000);// 分配内存int* p = (int*)allocate(sizeof(int));if (p != NULL) {*p = 10;}// 释放内存free_memory(p);return 0;}```在实际应用中,动态分区分配算法可能会使用更加复杂的内存分配方式,例如“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最坏适应算法”等。
存储管理动态分区分配算法的模拟
![存储管理动态分区分配算法的模拟](https://img.taocdn.com/s3/m/98bb912fe2bd960590c6775f.png)
一.题目:存储管理---动态分区分配算法的模拟二.任务:设计主界面以灵活选择某算法,且以下算法都要实现:首次适应算法、循环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
三.思想:对任务进行构思和设想。
(1)首次适应算法:FF算法要求空闲分区链以地址递增的次序链接。
在分配内存时,从链首开始顺巡查找,直到找到一个大小能够满足要求的空闲分区为止;然后再按照作业的大小,从该分区中划出一块内存空间分配给请求者,余下的空闲区间仍留在空闲链中。
若从链首直至链尾都不能找到一个能满足要求的分区,则此次内存分配失败,返回。
该算法倾向于优先利用内存中低址部分的空闲分区,从而保留了高址部分的大空闲区。
这给为以后到达的大作业分配大的内存空间创造了条件。
(2)循环首次适应算法该算法是由首次适应算法演变而成的。
在为进程分配内存空间时,不再是每次都从链首开始查找,而是从上次找到的空闲分区的下一个空闲分区开始查找,直至找到一个能满足要求的空闲分区,从中划出一块的请求大小相等的内存空间分配给作业。
为实现该算法,应设置一起始查找指针,用于指示下一次起始查询的空闲分区,并采用循环查找方式,即如果最后一个(链尾)空闲分区的大小仍不能满足要求,则返回到第一个空闲分区,比较大小是否满足,找到后,应调整起始查询指针。
(3)最佳适应算法是将最小的空闲分区分配给作业,避免"大材小用"。
为了加速寻找,该算法要求将所有的空闲分区按照某容量以从小到大的顺序形成一空闲分区链。
这样,第一次找到的能满足要求的空闲区,必然是最佳的。
(4)内存回收:将释放作业所在内存块的状态改为空闲状态,删除其作业名,设置为空。
并判断该空闲块是否与其他空闲块相连,若释放的内存空间与空闲块相连时,则合并为同一个空闲块,同时修改分区大小及起始地址。
四.目的:在构思中提出要达到的目的。
(1)按照首次适应算法对内存进行分配,得到(2)按照循环首次适应算法对内存(3)按照最佳适应算法对内存进行分配(4)在作业完成时,释放作业所在内存块,使其能够再次被利用五.方案:对构思的细化,提出粗略的方案。
采用首次适应算法实现动态分区分配过程的模拟
![采用首次适应算法实现动态分区分配过程的模拟](https://img.taocdn.com/s3/m/58c322a53169a4517623a32f.png)
p = head;
while (p != NULL) {
//根据作业号查找要释放的作业
if (p->id == id) {
p->id = -1;
p->isallocated = no;
//Hale Waihona Puke 果此作业前面还有空闲分区,则与之合并
if (p->prev != NULL && p->prev->isallocated == no) {
实验四
实验
采用首次适应算法实现动态分区分配过程的模拟
实验
用C语言编程,实现采用首次适应算法的动态分区分配过程。
实验内容:
(1)空闲分区通过空闲分区链来管理;进行内存分配时,系统优先使用空闲区低端的空间。
(2)假设初始状态下可用的内存空间为640KB,并有下列的请求序列:
作业1申请130KB
作业2申请60KB
p->id = id;//直接修改作业号
p->isallocated = yes;
break;
}
p = p->next;
}
if (p == NULL) {
printf("没有足够的内存可以分配了!\n");
}
}
//释放内存
void returnMemory() {
int id;
Node* p;
printf("请输入要释放内存的作业号:");
p->length -= size;//空闲分区的长度做相应的修改
//判断这块空闲分区是不是第一块分区
考研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2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2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7c0ed35b8f67c1cfbd6b80c.png)
考研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2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在动态分区分配方式中,将各空闲分区链接成空闲分区链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每个分区的起始地址部分设置一些用于控制分区分配的信息B.在每个分区的起始地址部分设置用于链接各分区的前向指针C.在每个分区的尾部设置一后向指针D.在每个分区的尾部设置一些用于控制分区分配的信息正确答案:D解析:应在每个分区的起始地址部分,设置一些用于控制分区分配的信息以及用于链接各分区的前向指针。
在分区尾部则设置一后向指针,通过前、后向指针将所有的分区链接成一个双向链。
知识模块:操作系统2.假定磁盘的存取臂现在处于8#柱面上,有如下6个请求者等待访问磁盘,最省时间的响应顺序是( )。
A.(6)→(2)→(4)→(3)→(1)→(5)B.(6)→(4)→(1)→(3)→(3)→(5)C.(6)→(2)→(1)→(4)→(3)→(5)D.(6)→(4)→(1)→(2)→(3)→(5)正确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最省时间的顺序为(6)→(2)→(1)→(4)→(3)→(5)。
知识模块:操作系统3.已知一棵二叉树高度为h,在此二叉树中只有度为0和度为2的结点,那么这棵二叉树的结点个数最少为( )。
A.2hB.2h一1C.2h+1D.h+1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数据结构4.下列排序算法中,在每一趟都能选出一个元素放到其最终位置上,并且其时间性能受数据初始特性影响的是( )。
A.直接插入排序B.归并排序C.直接选择排序D.堆排序正确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各类排序算法的思想。
应选A。
知识模块:数据结构5.归并排序中,归并的趟数是( )。
A.O(n)B.O(log2n)C.O(nlog2n)D.O(n2)正确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归并排序。
第1遍归并的子序列长度为20,第2遍为21,…,第i遍为2i-1,所以由2i-1≥n知,对n个记录的数据集合,总共需要归并log2n次。
存储管理动态分区分配算法的模拟
![存储管理动态分区分配算法的模拟](https://img.taocdn.com/s3/m/2d1f6d9a6137ee06eff91869.png)
存储管理动态分区分配算法的模拟一(题目: 存储管理--- 动态分区分配算法的模拟二(任务: 设计主界面以灵活选择某算法,且以下算法都要实现:首次适应算法、循环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
三(思想: 对任务进行构思和设想。
(1) 首次适应算法:FF算法要求空闲分区链以地址递增的次序链接。
在分配内存时,从链首开始顺巡查找,直到找到一个大小能够满足要求的空闲分区为止; 然后再按照作业的大小,从该分区中划出一块内存空间分配给请求者,余下的空闲区间仍留在空闲链中。
若从链首直至链尾都不能找到一个能满足要求的分区,则此次内存分配失败,返回。
该算法倾向于优先利用内存中低址部分的空闲分区,从而保留了高址部分的大空闲区。
这给为以后到达的大作业分配大的内存空间创造了条件。
(2) 循环首次适应算法该算法是由首次适应算法演变而成的。
在为进程分配内存空间时,不再是每次都从链首开始查找,而是从上次找到的空闲分区的下一个空闲分区开始查找,直至找到一个能满足要求的空闲分区,从中划出一块的请求大小相等的内存空间分配给作业。
为实现该算法,应设置一起始查找指针,用于指示下一次起始查询的空闲分区,并采用循环查找方式,即如果最后一个( 链尾)空闲分区的大小仍不能满足要求,则返回到第一个空闲分区,比较大小是否满足,找到后,应调整起始查询指针。
(3) 最佳适应算法是将最小的空闲分区分配给作业,避免"大材小用"。
为了加速寻找,该算法要求将所有的空闲分区按照某容量以从小到大的顺序形成一空闲分区链。
这样,第一次找到的能满足要求的空闲区,必然是最佳的。
(4) 内存回收:将释放作业所在内存块的状态改为空闲状态,删除其作业名,设置为空。
并判断该空闲块是否与其他空闲块相连,若释放的内存空间与空闲块相连时,则合并为同一个空闲块,同时修改分区大小及起始地址。
四(目的: 在构思中提出要达到的目的。
(1) 按照首次适应算法对内存进行分配,得到(2) 按照循环首次适应算法对内存(3) 按照最佳适应算法对内存进行分配(4) 在作业完成时,释放作业所在内存块,使其能够再次被利用五(方案: 对构思的细化,提出粗略的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用动态分区分配方式的模拟
1内容
(1)用C语言分别实现采用首次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算法的动态分区分配过程alloc( )和回收过程free( )。
其中,空闲分区通过空闲分区链来管理:在进行内存分配时,系统优先使用空闲区低端的空间。
(2)假设初始状态下,可用的内存空间为640KB,并有下列的请求序列:•作业1申请130KB。
•作业2申请60KB。
•作业3申请100KB。
•作业2释放60KB。
•作业4申请200KB。
•作业3释放100KB。
•作业1释放130KB。
•作业5申请140KB。
•作业6申请60KB。
•作业7申请50KB。
•作业6释放60KB。
请分别采用首次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算法,对内存块进行分配和回收,要求每次分配和回收后显示出空闲分区链的情况。
2、示例程序:
//Tittle: 使用动态分区算法的模拟
//author: XuYongzhen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malloc.h>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typedef struct DuLNode{
struct DuLNode *prior;
struct DuLNode *next;
int address;
int jsize;
int jnumber;//显示分区被那个作业占用,显示零则为空闲分区;
}DuLNode,*DuLinkList ;
void CreatList(DuLinkList &L){
DuLinkList p=(DuLinkList)malloc(sizeof(DuLNode));
L->next=p;
L->jnumber=100;//为释放头结点后面的结点空间做统一化处理
p->prior=L;
p->next=NULL;
p->jsize=600;
p->address=0;
p->jnumber=0;
}
void RequestList(DuLinkList &L,int job,int size){
cout<<"作业"<<job<<"申请"<<size<<"KB的空间"<<endl;
DuLinkList p=L->next;
while((p->jnumber>0||p->jsize<size)&&p)
p=p->next;
if(p==NULL)
cout<<"没有适合的空间分配"<<endl;
else{
DuLinkList s=(DuLinkList)malloc(sizeof(DuLNode));
s->prior=p->prior;
p->prior->next=s;
s->next=p;
p->prior=s;
s->jnumber=job;
s->jsize=size;
s->address=p->address;
p->address=p->address+s->jsize;
p->jsize=p->jsize-s->jsize;
DuLinkList t=L->next;
while(t){
if(t->jnumber==0)
cout<<"空闲分区:始址="<<t->address<<"大小="<<t->jsize<<endl;
else
cout<<"已分配的分区:作业号="<<t->jnumber<<"始址="<<t->address<<"大小="<<t->jsize<<endl;
t=t->next;
}//while
cout<<endl;
}//else
}//RequestList
void FreeList(DuLinkList &L,int job){
cout<<"作业"<<job<<"释放"<<endl;
DuLinkList p=L->next;
while(p->next&&p->jnumber!=job)
p=p->next;
if(p->prior->jnumber==0 && p->next->jnumber==0){
//p的前后都是空闲分区,则合并三者
DuLinkList s=p->next;
DuLinkList q=p->prior;
p->prior->next=p->next;
p->next->prior=p->prior;
s->prior->next=s->next;
s->next->prior=p->prior;
q->jsize=p->jsize+s->jsize+q->jsize;
}
if(p->prior->jnumber==0 && p->next->jnumber!=0){
//回收区与插入点的前一个分区相临接
DuLinkList q=p->prior;
p->prior->next=p->next;
p->next->prior=p->prior;
q->jsize=p->jsize+q->jsize;
}
if(p->prior->jnumber!=0 && p->next->jnumber==0){
//回收区与插入点的后一个分区相临接
DuLinkList q=p->next;
p->prior->next=p->next;
p->next->prior=p->prior;
q->address=p->address;
q->jsize=p->jsize+q->jsize;
}
if(p->prior->jnumber!=0 && p->next->jnumber!=0)
//回收区去插入点前后的两个空闲分区都不相临接
p->jnumber=0;
DuLinkList t=L->next;
while(t){
if(t->jnumber==0)
cout<<"空闲分区:始址="<<t->address<<"大小="<<t->jsize<<endl;
else
cout<<"已分配的分区:作业号="<<t->jnumber<<"始址="<<t->address<<"大小="<<t->jsize<<endl;
t=t->next;
}
cout<<endl;
}
void main(){
DuLinkList L=(DuLinkList)malloc(sizeof(DuLNode));
CreatList(L);
RequestList(L,1,130);
RequestList(L,2,60);
RequestList(L,3,100);
FreeList(L,2);
RequestList(L,4,200);
FreeList(L,3);
FreeList(L,1);
RequestList(L,5,140);
RequestList(L,6,60);
RequestList(L,7,50);
FreeList(L,6);
}。